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2024-09-03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共6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篇1

一、单选题

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A、 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 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 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 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也认为“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下列政策和措施与上述言论所反映的指导思想的相冲突的是

A、 商人出不得乘车马,入不得住豪宅

B、 商人及其子嗣不得入仕为官

C、 盐铁官营

D、 工商立国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清代旧例:“凡内地商人赴外洋者,必戚里具结状,限往返期,逾限者连坐。……过三年不归者,不听回籍。”这体现了清朝的政策是

A、工商食官 B、鼓励贸易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天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说明

A、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B、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C、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材料表明司马迁

A、 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

B、 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 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

D、 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认为:《春秋》中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 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 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 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纪录片《走向海洋》中说,朱元璋坚信“农桑”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这说明

A、明初海禁令受西方入侵的影响

B、中华儒学与海洋文明密切相联

C、海禁令主要是内忧外患的产物

D、经济模式与政治决择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

A、 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 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C、 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 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对于重农抑商政策应该客观地分析

D、从经济史发展的角度应该肯定重农抑商政策

二、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成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篇2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篇3

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胡德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加强了君主专制

2.过程与方法

(1)将教材的部分内容设计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史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材料和补充的相关材料,学习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原始材料对认识历史的作用。

(3)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使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 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使学生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

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重点: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

二、难点:

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2、明清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导入设计

出示材料:

官员商朝礼仪的变化: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代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商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认真阅读材料。思考:两汉、隋唐和明清时期的官员上朝时,礼仪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

老师:官员上朝时的礼仪由站着(两汉)→坐着(隋唐)→跪着(明清)。这种变化说明皇帝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而官员地位(包括宰相)在逐渐下降。

到明清时,君权更加突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授新课

一、废除宰相制度

大家阅读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思考: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清时被废除了呢?是什么原因促使它发生的? 学生:„„

老师:(补充总结)依据××同学说的我们可以分为一下几个原因。明初初年,胡惟庸任宰相时,权倾朝野,骄恣擅权,他的种种行为已经直接严重威胁到了皇权,最终找来了杀身之祸,胡惟庸案也就成为宰相制度废除的直接原因;此外宰相制度的废除还有它的历史原因,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得知,在元朝后期,宰相的全是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致使皇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鉴于这一点一直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大家刚才已经阅读过历史纵横的内容了,思考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削弱地方权利? 学生: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老师:朱元璋在地方采取的措施虽然使地方军政大权归于中央,当另一方面又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过大,这就成为了宰相制度废除的具体原因。那么,同学思考下,尽管宰相职权有所扩大,但如果他还是在皇帝在控制之下,并不能威胁到 皇位的稳固,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废除它呢? 学生:没必要

老师:对!因此我们就能很容易的了解到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相

权的过大,已经威胁到皇权的地位,迫使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废除宰相制度。

但是在我国,提起“宰相”,可谓无人不知。辅助皇帝,统领群僚。纵览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宰相”,其实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宰相”并不是一个正是的名称。我们可以回忆下,在以往的朝代中,“宰相”的正是官名有秦汉的丞相;唐代的中书、门下和上书的三省长官;宋代是中书门下的最高长官,元代为中书省的长官。尽管“宰相”不是某种管制正是的名称,但这个称谓却是十分贴切的,通过查阅字典,我们可以知道“宰”的本义为“主宰”,“相”的本义是“辅佐”,这两个词将宰相的特点进行了高度概括,辅佐皇帝,统领百官。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特点和以前所学知识,讨论在封建社会宰相的存在有何作用?大家这里请注意一点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通史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全面的看待一件事物。

学生:积极: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 消极:相权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老师:积极: 通过××同学的总结我们就不难理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使皇

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

老师: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也就自然消失了,这会造成什么消极后果呢?

据史料记载:所用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军国大事不可以

有任何一点疏忽。明太祖曾在8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处理如此繁重的国家大事。(皇帝个人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往往失之偏颇,草率)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内阁制由此应运而生。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内阁的形成过程

首先在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不过为防止让他们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将其品秩仅定位正五品,而且所有的国家大事仍由自己独断专行,殿阁大学士少能参与决策。殿阁大学士的设置,为后来的内阁制度奠定了基础。

明成祖时,先后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充当自己的顾问,顾问之职又由翰林院移至内阁。尽管此时阁臣的品秩仍是正五品,且不置官署。但相对明太祖时已经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了,地位有所提高。至此,明代的内阁制度正是确立。

明宣宗时,已授予阁臣票拟之权,可对大臣的各种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工皇帝批答时采用,而且此时的一些阁臣已有了加封的职衔,虽然只是一种荣誉性的虚衔,只支付俸禄而不任职事,但其管制却变成了从一品,超过了六部尚书的正二品官阶,从根本上改变了洪武朝以来殿阁大学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不过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朝位班次,阁臣列于六部尚书之下,但不管怎样与前明成祖相比,内阁制度又得到一定的发展。

至明神宗时,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在朝位班次上,阁臣已经列为六部尚书之上,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至此内阁制度达到全盛。

通过阅读历史纵横部分我们可以得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期,权压六卿,俨然为真宰相。注意老师这里说的是“俨然成为真宰相”,那是否意味着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呢?请同学试着从二者的权力来源,职责,任免以及对皇权的影响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使用PPT展示)

学生:········

老师:(结论)通过对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可以等同的。内阁的职权仅以侍从咨询为主只是作为皇上的顾问,它的机构性质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它并不能制约皇权,只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三、军机处的设立

通过前两个子目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致达到顶峰。

首先在皇太极在位时期,仿照明朝的制度,置六部,设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其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皇太极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在这个名义下,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皇太极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他的皇权受到了限制,虽然是皇帝,可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作的决定。

康熙帝时,设有南书房,翰林院学士入职,参与机务,起草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会议,内阁,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皇权得到扩大。

到了雍正时期,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谈一下通过你对军机处的观察,你对军机处的设 置有何感受?(使用PPT展示)

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军机处的“简、速、密”)老师:其实军机处不仅整个结构、内景简单。它的机构人员也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最多而不过三四十人。这是军机处的特点之一“简”。特点之二“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又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效率。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必须退出。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至此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明清时期主要是采取废除宰相,设内阁,之后又设军机处等一系列措施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最终达到顶峰。那么请同学讨论一下,“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对明清的君主专制进行下总结。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名君主专制的加强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一是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在这种高度集权制度下,行政管理效率比较高。纠正前期的弊端,提高办事效率,励精图治,因而会出现康乾盛世等局面。

二是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明清时期对黄河河道的疏通改道等活动。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篇4

在我读一年级时,哥哥已经读六年级了。有一次,爸爸给哥哥买了一台电脑,作为哥哥三科考试都得90分以上的礼物。看到哥哥在那儿摆弄电脑,我羡慕极了。每天放学回家,一做完作业,我就好奇地看着哥哥玩电脑,觉得挺有趣的。当哥哥一离开电脑的时候,我就马上坐下来玩;哥哥一回来,我只得无奈地走开了。就是这样见缝插针的,我居然也学会打游戏了。

玩着玩着,我和哥哥都上瘾了。开始时,我们还能先做完作业再玩。可到了后来,为了游戏能更快地晋级,我们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就开始玩起来了。有一次,语文单元测验,我只考了73分。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成绩下降了呢?应该不是玩电脑吧,我不停地安慰自己:这只是一时失手罢了!接下来,连续两次测验我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当我回到家把试卷给爸爸签名时,爸爸把我臭骂了一顿,并决定把电脑锁起来。我每天看着电脑,心里痒痒的,手也痒痒的。而爸爸呢,对我的看管更严了,他买来一些书要我看,还不断让我做练习,并不停地在我耳边说要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我开始讨厌爸爸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也开始懂事了。以前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不让我玩电脑,我曾经问过妈妈。妈妈回答说:“爸爸是想你长大以后比他更有出息,更聪明。”听了妈妈的话,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明白了爸爸对我的期望。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篇5

12课 我有一个梦想

1.了解作者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梦想”的内在含义。

2.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和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3.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文采斐然、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本文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特区一次集会上发表的演讲。“一个梦想”蕴含了作者奔涌的激情和崇高的理想。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基于不满于美国的现实,不满于黑人痛苦的生活处境的情感上的;“我”也是“我们”,“我有一个梦想”表达了黑人群众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1.出身黑人家庭的神学博士。马丁·路德·金(1929—1968),1929年1月25日出生于亚特兰大一个黑人中产阶级家庭。当时的美国黑人在国内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社会上都受到歧视和压迫,面对丑恶的现实,马丁·路德·金为争取社会平等与正义立志做一名牧师,并于1955年获神学博士学位。2.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重要领袖,他积极参加和领导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一生三次被捕,三次被判刑。1956年他领导蒙哥马利改进协会,组织黑人进行抵制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斗争。1957年帮助建立黑人牧师组织──南方基督教领袖大会,并任该会首任主席。1963年8月率领25万黑人向华盛顿林肯纪念堂“自由进军”。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3.黑人民权运动的殉道者。1968年4月4日,他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美国国会在1983年通过“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以每年一月的第三个礼拜一为纪念马丁·路德·金的法定假日。

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开始掳掠非洲黑人,把他们贩卖到美洲为奴。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持续了四百余年。虽然1783年美国的建国者废除了奴隶贸易,但黑人的地位依然非常低下。南北战争之后,当时的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黑人终于在法律上获得自由。

但一百多年后,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美国黑人仍然是下等公民,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生活贫困,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不能进入各级各类高层机构,不能参加投票和选举,不能像白人一样享有人格自由和活动自由。在南方的许多州,许多公共场所挂着“仅供白人使用”的牌子,甚至在公共汽车上黑人也只能坐在后车厢,有白人上车,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黑人发起了浩大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就是其中最杰出的领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签署()

②缔造()

③镣铐()....④歧视()⑤枷锁()⑥一隅()...⑦侈谈()⑧飓风()⑨真谛()...⑩巍峨()..心急如焚().

义愤填膺().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n))nɡ)磐(pá 赎(shú 崇(chó 磬(qìnɡ)渎(dú)祟(suì)nɡ))o)罄(qì 椟(dú 粜(tià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不可理喻·不言而喻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辨析:①“视觉定位”被誉为月球车的“眼睛”,它直接决定着月面环境信息能否第一时间传到地面,地位之重要。

②错误的历史观和骄狂的个性将安倍彻底变成了

之人,他头脑中的一些想法已经到了荒诞不经的地步。

(2)骇人听闻·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

辨析:①芭蕾舞演员尼古拉·齐斯卡利泽在参加俄第一电视频道《时代》节目时表示,俄罗斯大剧院艺术总监谢尔盖·菲林被泼酸事件是一起

的罪行。

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网络媒体故意制造

的轰动效应,以此达到盈利的目的,从而导致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3)息息相关·休戚相关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用于人或事或物都可。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多用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辨析:①气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②人与自然

,生死与共。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兑现:(2)缔造:(3)侈谈:(4)空头支票:(5)义愤填膺:(6)安之若素:

1.文章以赞颂《解放黑奴宣言》开篇,然后再谈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现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如何理解文章第4段的含意?

3.第10~17段,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这篇演讲为什么能激动人心?

5.如何理解“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

6.本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7.怎样认识马丁·路德·金的思想认识和斗争方式?

演讲稿的结构

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其结构原则与一般文章的结构原则大致一样。1.开头

演讲的开头,也叫开场白。它在演讲稿的结构中处于显要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演讲稿的开头,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如宋庆龄《在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仪式上的讲话》的开头:“我为接受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感到荣幸。”

(2)说明情况,介绍背景。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3月14日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3)提出问题,引起关注。演讲稿的开头,可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这种问题应该新颖、独特,能促使听众去思考。

2.主体

演讲稿在开头后要迅速转入主体,这是演讲的正文和核心部分,也是演讲稿的高潮所在。能否写好,直接关系到演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确定结构形式。演讲稿的形式比较活泼,或旁征博引、剖析事理;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或层层深入;或就事论事。结构形式不管怎样变化,都要求内容突出、问题透彻、推理严密、层次清晰、情理交融。

(2)认真组织好材料。演讲稿的理论依据和事实论据的组织安排要适当。首先必须保证例证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演讲稿不能太长,一般30分钟左右最好。内容上要做到言简意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构筑演讲高潮。一个成功的演讲,不可能没有高潮。因此,好的演讲稿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思想深刻、态度明确,能集中体现演讲者的思想观点;二是感情强烈,演讲者的爱恶喜怒在这里能得到尽情宣泄;三是语句精练。

3.结尾

演讲稿的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对整个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单小结,或以号召性、鼓动性的话收尾,或以诗文名言和幽默俏皮的话结尾。结尾要言简意赅、余音绕梁,能够使听众精神振奋,并促使听众不断思考和回味。另外结尾的结构有引导式、希望式、感慨式和抒情式。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现在和未来,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奋起,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1.“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一句应该怎样理解?

2.“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中“这个信念”具体指什么?“交响曲”在这里有什么深刻含义?

3.这六个“我梦想……”的排比段,其顺序能互换吗?为什么?

4.把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瞭望山响起来!

5.仿照下面加横线部分的句式,在空缺处补写相应的语句。要求:句式一致,语意相关。

一个人要有梦想,梦想是让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梦想给了我们划破天穹的翅膀,让我们在广袤的长空中尽情翱翔;

,;

。梦想,当然也让我们的心情更加灿烂。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全文共32段,可分为三个部分:1~5段,揭示集会的原因和目的: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6~16段,作者对黑人为了争取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提出一些要求和设想,即“怎样实现梦想”;17~32段,具体提出梦想的内容,展望美好的斗争前景,即“梦想是什么。” 2.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也包括美国政府。

3.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的发展,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

4.梦想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基础知识梳理

1.①shǔ ②dì ③liào kào ④qí ⑤jiā ⑥yú ⑦chǐ ⑧jù ⑨dì ⑩wēi é fén yīnɡ

2.磐石/钟磬/罄竹难书 赎罪/渎职/买椟还珠 崇高/鬼鬼祟祟/粜米

3.(1)①不言而喻 ②不可理喻(2)①骇人听闻 ②耸人听闻(3)①息息相关 ②休戚相关

4.(1)以票根为凭证向银行换取现金。比喻实现诺言。(2)创立;建立(多指伟大事业)。(3)①夸大而不切实际地谈论;②夸大而不切实际的话。(4)比喻不实践的诺言。(5)由不义的人或事所激起的愤怒感情充满胸膛。膺,胸。(6)(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乎。

思维探究与创新

1.文章第1段充满颂扬之意,称颂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林肯为“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把这一“庄严”的宣言比喻为“灯塔的光芒”,它给黑奴“带来了希望”,“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作者高度评价了这一宣言的意义。

第2段,作者展示了“一百年后的今天”美国黑人的现状:生活上受剥削、受压榨,物质上贫困不堪,政治上毫无地位。“一百年”突出种族歧视的时间之久。用四个“一百年后的今天”组成强烈的排比,由总到分陈述黑人所处的现状。这一百年是悲惨的一百年,是黑暗的一百年,是充满血泪的一百年,凸显了广大黑人失望、悲愤的内心世界。作者这样写,感情沉重,对比鲜明,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2.本段中,“空头支票”在这里是个巧妙的比喻。本来,自从林肯总统签署《解放黑奴宣言》,黑人在法律上就有了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现实却如此令人失望,就像空头支票一样,听起来不错,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社会,“空头支票”的内涵大家都非常熟悉,用它来作比喻,形象且易为人们理解。“资金不足”是他们开出“空头支票”的借口,意思是美国现在还不具备兑现诺言的现实基础。“正义的银行”指正义、良知的力量。

3.因为是面对自己的黑人同胞演讲,马丁·路德·金在这一场合还担负着鼓舞同胞士气、帮他们树立信念和理想、团结他们共同前进的任务。因此,在这几段中,马丁·路德·金先用一系列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四个“只要”清晰而生动地表明了黑人民权运动的目标,那就是斗争一定要彻底,每个人都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和韧劲,无论在怎样艰难的环境和痛苦的遭遇中都要坚持下去。接下来,他充满激情地呼吁大家回到那些最冥顽不化的地方,坚持战斗,不要绝望,胜利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4.这篇演讲辞有着充沛的情感,极其感人。作者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对一百年之后黑人现状的失望,到要求政府兑现“支票”的义正词严,再到对“梦想”的热烈憧憬,其间无不充溢着作者悲愤而热烈的情感。正因为作者饱含深情,而且在演讲中把梦幻、心曲和圣歌联系起来,使演讲如交响乐一般在听众中回荡,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产生了极强的号召力。而这正是演讲成功的必要条件。5.联系上下文,不难看出“这个信念”当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所谓“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黑人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6.这篇演讲辞是中外演讲史上文采斐然的篇章之一。几乎每一段都有大量形象的比喻,如用“灯塔”和“黎明”来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和“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等来比喻黑人的处境,生动地描绘出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和他们内心的渴望;“空头支票”等则形象地说出了政府许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文中那华丽的词句、典雅的语言,为演讲增添了许多感人的魅力。文中还大量运用排比、呼告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它们纷至沓来,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有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

7.从演讲中可以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思想是比较复杂的:他信仰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他为黑人的不平奔走呼告并为之献身;他是牧师,信奉基督教的普遍仁爱,所以他说“赎罪”,甚至对敌人也是爱的;他采用印度“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进行斗争,所以他在演讲中要求参加运动的人要守纪律。总体上看,在这篇演讲辞中,马丁·路德·金既义正词严,又有节有度,他以美国宪法和《解放黑奴宣言》为武器,猛烈地抨击种族主义者,并号召广大黑人及支持黑人运动的白人都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去。

技能应用与拓展

1.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思想及自己的和平主张。一切以国家为重,使国家真正地实现民主、自由、平等。

2.“这个信念”指前文的梦想,即自由、民主、平等的那一天,一定能够到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念,他们才有了拼搏奋斗的源泉。“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管弦乐套曲,既有管乐,又有弦乐,自然少不了合奏与“交响”。作者把它用到这儿,可谓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因为它恰如其分地展现了黑人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后,黑人能和白人一样共享美好生活的和谐而又优美的画面。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篇6

1.结合文本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主旨,明确作者观点。3.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辞,也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

在执掌北大之初,蔡元培先生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研究学问,砥砺德行,尊敬师长,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其用心之良苦、理想之高远,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1.从清代的翰林到革命民主主义者。蔡元培(1868—1940),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但他忧民族危难,愤清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并倡言反清革命,创立光复会,参加同盟会,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2.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初步建立了中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新的一页。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学贯中西,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不仅如此,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深为世人所钦仰,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厚重的学府。因为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官宦子弟,他们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蔡元培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提携()

②弭谤()

③訾詈()....④冶游().⑤敷衍()..

⑥砥砺()..⑦相勖()⑧会晤()..⑩旁稽博采().

⑨商榷().

孜孜求学()力矫颓俗()..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贻(yí)裨(bì)磋(cuō)殆(dài)稗(bài)槎(chá)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毕业·肄业

毕业: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校学习。肄业:在校学习,指没能毕业或尚未毕业。

辨析:①他今年北大研究生

后,就到了我们这所大学担任讲师。②该校规定,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研究生,学校发给

证书。(2)指摘·指责

指摘: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语义较轻。指责:指出错误并予以责备,语义较重。

辨析:①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

评点,那么,每个人也应发挥主人翁意识,对教育改革给予宽容和空间,立足建设而非拆台。②上周四,一份公开报告将70岁的NBA球员工会执行董事比列·亨特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向犀利的篮网控卫德隆

其任人唯亲。

(3)商榷·商量

两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即商讨,是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商量”,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

辨析:①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针对“先看病后付费”的试点,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产生社会福利病,造成财政负担过重。在中小城市可以推广,但像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就值得

了。

②两个人既然走在一起就是要互相依赖着过日子,这样才能使对方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他

,不要总是自作主张。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砥砺:(2)弭谤:(3)冶游:(4)相勖:(5)訾詈:(6)干禄:(7)时阅数载:(8)姑不具论:(9)容有底止:(10)敷衍塞责:(11)责无旁贷:(12)旁稽博采:

1.作者为什么要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这一要求具有怎样的针对性?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2.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4.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目的?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针对性。首先,作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众来说要好听。

3.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同时,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4.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5.口语性。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6.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应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结合全文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4.下面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写出该校徽中除字母和数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作者回顾昔日对本校之贡献,猜度诸位学生的进步,明确履新演说之义,既可表达久别重逢之喜悦,对本校及学子的关切,也可表现对本次演讲的郑重态度。

2.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③学生不敬爱师友;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3.①劝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劝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③劝学生敬爱师友;④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⑤筹集款项,添购书籍,多购新书。(注意与上题的对应关系)基础知识梳理

1.①xié ②mǐ ③zǐ lì ④yě ⑤fū yǎn ⑥dǐ lì ⑦xù ⑧wù ⑨què ⑩jī zī

tuí

2.贻误/殆尽 裨益/稗草 切磋/浮槎

3.(1)①毕业 ②肄业(2)①指摘 ②指责(3)①商榷 ②商量

4.(1)磨炼。(2)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弭,止、息。(3)同“游冶”。四处游玩。(4)相互勉励。(5)指责,诋毁,谩骂。(6)求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7)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8)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9)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10)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11)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12)广泛地考查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思维探究与创新

1.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元培在演说中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首先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相关语句如下: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2.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当时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

4.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

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一方面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可见,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5.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6.(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7.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与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是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也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不知求学,急功近利。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近些年,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唯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3.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晋升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4.北大精神是以服务于国家社会为人生理想,作人民思想的先导,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即使斧钺加身也毫无顾忌的牺牲精神。

5.当时,浙江在财政统一、金融平稳、军队统一、教育优良、战争损失不大等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优势。但是浙江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吏治不良、道德堕落的现象,作者认为浙江还应在政务与党务方面学习北大之精神,进行内在的改革。

上一篇:我的信息化教育故事下一篇:设备检验验收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