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2024-07-07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通用12篇)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篇1

喜欢听雨。

无论早上还是晚上,隔着帘幕,耳得清晰而不渲噪的清音,思绪或滞或泛,都是一种美好的熨贴。

要说那雨声里,究竟藏着什么?其实我说不清,就觉得很华丽,但又感觉很清宁。

夜阑灯灭,窗外雨棚上,虽滴滴答答,嘈嘈切切,却感着一种悠长的温柔。

想想雨打荷,念念风扶柳,追思追思潇湘雨竹,怀一柸巴山夜雨情,再从风铃般的雨声里寻一颗远古的雨种,种在心中,就这样渐渐入眠了。

清晨,蒙胧中,柔靡清脆的雨声重新叩开了耳门,看不见雨线,只听得它沙沙的脚步声,就这样慢慢慢慢苏醒了,好像从很远的旅途中回家,又像从前世回到今生。

没错,雨声中还伴着几声娇软的鸟鸣,心情就更加明朗了,又是美好的一天。

一场雨,一支歌。

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以及不同的人,都会听出不一样的雨韵。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宋人蒋捷听出的人生;“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听出的禅意。

而今雨落,听雨人换成了我,我又是什么样的心境呢?只有自己知道。

喜欢看雨。

在烟雨浸润的城市里,看雨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也是一件幸福奢侈的事。

易安诗:“门前风景雨来佳”,那是她闲逸生活的影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那是晏小山托付的相思情;“梅子黄时雨”,贺铸一川惆怅与多情。

实实在在的,雨起的日子,站在窗前,看着雨线穿梭在天青色的雾气里,人也会变得恍惚。

那雨线是那么的细,那么的密,就像在偌大的天宇间,织就一张晶莹柔软的玉网,而这样的网不仅笼着树木房子,还缠绵在或宽或窄的巷子里,铺就在大小的街道和宽阔的江面上,还迷离在房子屋檐下,总之,一切都因它变得渺渺起来,整个城市也因此氤氲成了天上宫阙。

此时,任凭你闭上眼睛想象,充分施展你的想象力,即便来一场黄粱梦,也不过分。

秦少游的雾失楼台又算什么,烟雨失城楼,烟雨失鸾台,那才是绝佳。

想苏轼,对看山都有横看侧看之分,那赏雨固然也是有这般讲究的。

如果说,雨打芭蕉,是一种诗意的惆怅;那雨拂红英,则是一种忧伤的感动。

看一滴雨悄悄落入花瓣,只轻轻舔了一下瓣唇,便悄然滑落,继而融进温湿的泥土中,消失了。

这又会带给人一种怎样的触动呢?

好吧,那就呆呆地,不带一点思绪,看着烟雨落在房顶,溅起一阵阵雨雾后,又沿着瓦檐细细地流下。

可依然会令人心中滋生起一种情怀,那每一朵梅瓣一样细碎的雨花里,莫不是都凝着一段浓浓的愁绪,化不开,解不了?只好在经历一场浩劫后,化作一滩水,连同愁绪一同带走了……

喜欢雨,喜欢雨邑;喜欢雨邑,便喜欢走在城市的天青色里。

或撑一把伞,或者什么也不带,踏着雨湿的路面,任檐角或地角或叶角的雨水不经意地随风扬在我的身上或者脸上,发梢上,都是一种美丽的无意,或是一种亲切的有意。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篇2

马克斯·魏勒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他的家乡蒂罗尔地区的群山,家乡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有独特的观察能力,学生时期就喜欢将山区景色以及变幻无穷的行云表现于画面。他将大自然视为上帝的造物,对风景的观察表现了他内心的精神感受,其早期作品是自然和精神的综合表现。

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期间,马克斯·魏勒遇到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这一事件对他的艺术发展影响深远,宋画源于现实却又逾越现实的特征使他入迷。他认真研究中国宋代的画家及其作品,宋代山水画表达意境的方式,正是魏勒一直寻求的表达方式,他认为:“我的创作是一种精神创作,这种创作给我一种思潮。这种思潮从中国到蒂罗尔山峦起伏的大地而来。”魏勒理解了宋代画家的空间概念,看到了它们的现代性。他把宋代山水画原理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丰富了艺术内涵,使他的绘画语言呈现独特的风格。魏勒说:“我与宋代的中国人有同感共识。无论我观察世界还是作画、思考,都像一个古代中国人一样,对这一点我毫不奇怪,中国人卓越地将事物的内在含义和外在表现恰当地统一起来,这使我着迷。”他从宋人山水画中体悟到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方式,并把它当做一种哲学方式,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打开了新的门径。他高度赞扬中国山水画家和书法家总结的名言妙语,认为这些论述道出了艺术经验和生活的真谛,与西方风景画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完全一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魏勒一直把中国宋代山水画的追求视为自己志同道合的目标,他把中国山水画的灵感与欧洲现代抽象艺术相结合,完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在60年代绘制的《就像一片风景》系列作品中,魏勒对中国画的美学追求就得到鲜明的体现。他摒弃了以往的方形幅面,改用长方形的立幅或横幅,采用宋代山水画没有固定视点的散点透视法,画面没有明确的光源和阴影,对山、石、草、木等物象进行并置或重叠处理。马克斯·魏勒的绘画再现了中国北宋山水画大师的艺术精神,用抽象画的形式对中国宋代的绘画精神做了现代诠释。魏勒的《大型群山风景》、《眺望群山》等作品,与宋代郭熙的《早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等作品之间存在诸多神似之处。

魏勒在绘制这些作品时,将宋代绘画的意境与欧洲现代派绘画无穷无尽的神秘感彻底打碎,并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图画,鲜明地体现了他对绘画自然美的艺术追求。他的画充满了欢乐和喜悦,表现了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甚至狂喜。他的画中不仅有对大自然的主观印象和感受,还有画家的精神,这些印象、感受和精神抽象而充满诗意。他认为绘画是过程,他追求对世界的整体把握,这与中国的道家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他通过宋人的山水画与中国的“道”相遇。他从宋人山水画中体会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方式,并把它当做一种哲学方式,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打开了新的门径,走上了现代艺术探索之路。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种永恒的精神,有一种超越时间、超越社会和意识形态的画面,典型地体现出与北宋山水画大师类似的艺术精神。

马克斯·魏勒的绘画很早就脱离了具象,画面上只有色彩的团块、线条、斑点、却真正展现了自然的内在力量。魏勒把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融进了他的画笔之中,他的画面上明显地留下了用笔的痕迹,他使用各种规格的画笔和刷子,自己用色粉调色,然后蘸笔作画,其风景画具有源于自然却又高于自然的特点。魏勒认为,宇宙在不停地对自然界进行创造,画家就是要将这种看不见却又存在的变化通过自己的直觉记录下来。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巨作标志着马克斯·魏勒在赋予自然一个新的精神化图像的道路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显示出他在艺术生涯的早期就找到了自我。在他的风景画中,自然的山峦、树木和石头所展示的形式,与其说是画家用线条精心描绘出来的,不如说出自画家的心灵启示。他的目的不是逼真地再现事物,而是在一个自发的、符合逻辑的关系中表现这些现象,这样的安排使物象在形与色之间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就是人们内心对艺术的感知。

画家用最少的东西来表达最理想的效果,马克斯·魏勒在画面中有意识地集中使用蓝色和绿色,有时用浅黄色加以衬托,体现出以山峦和森林为主题的意境。他的画展现给我们的是自然的一个瞬间,好像时间不再流逝,画面中的一切不需要任何改变,没有任何东西应该成为过去。他紧紧抓住了永恒,围绕着永恒,他的画达到了最高的绘画境界。他说:“我当然是一个有感官的画家。我想表达的一切主要通过绘画方式表达出来。我如何去画一个画面,线在上面的走向,颜色在上面的分布,用这些方法可以说明一切,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说明一切的,如果谁有眼去看到这一切,他就会看到这一切。”

马克斯·魏勒称自己为造型主义者,强调一切造型都是精确的,一切都是造型。这体现了画家对苍生的一种普遍的关怀,对万物有灵的一种认可,也体现了画家抛弃个人和社会成见的艺术态度。画家创造的画面超越琐屑与世俗,让精神能够自由地呼吸,传达了画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他一直追求将事物的精神再现出来,在他的画中,任何有目的的表现手法都是许可的,也都是正确的。魏勒的画强调回归真实自然的本性,他的作品透射出一种淳朴、天真的气韵,反映了从真实自然到艺术自然的过程。

自然风景中的人间情理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不仅可以传递美好真情,还可以传递生活哲理。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自然之物,触动过你的情怀,或是让你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呢?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写作指导

以自然为题材的命题,正成为近年考场作文的热点,需要引起广大考生高度关注。这一材料作文以自然之物为切入点,但与一般的自然类作文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表现在要求我们寻找“自然里的一草一木”传递出的“美好真情”或“生活哲理”。也就是说,写好本文至少得突破两点。一是要细绘美景,作好景物文章。具体来说,得掌握一些景物出彩的技巧,如可以细腻描绘,让景物栩栩如生、宛如画卷;可以前后呼应,让景物多次出现,让结构呈现别致的美感。尤其是要注意修辞的运用,如比喻会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拟人会将景物渲染得情感动人,巧妙地引入诗词典故、神话传说等,更会给文章注入深厚底蕴。做好了这些工作,文章自然就成功了一半。二是要传递情理。这是文章写作的关键,也是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某种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自然事物,如一株草、一朵花、一条溪、一座山等,来表达情感与哲理。如你选择心灵深处的一条瀑布作为写作对象,表面上描写瀑布的壮观,实际上是赞美它的品质;表面上是写瀑布,实际上巧妙地赞美那些“不畏险阻、奋勇前行的人们”。换而言之,命题者实际上是让我们写一篇融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的文章。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作文 篇4

太阳已在高高白杨树后面,天空泛着红晕,空气依然清新,还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像一粒薄荷糖,让人无比清爽。

田间的人也有许多,大多是劳作归来的人。各家各户的小狗穿梭在人群中间,有的还互相嬉闹打斗。叔叔阿姨们互相见了面,微笑着打招呼,嘻嘻哈哈的开玩笑。这时,迎面走来一只羊,它头低垂着,一颠一颠地走着,还边晃着它那吃饱的肚子,显得心满意足。最热闹的还是一大群鸡鸭向自家奔去,还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仔细一看还留下一片片“竹叶”。几个晒得黝黑的小伙伴挥动着长杆,神气活现地吆喝着,威风如大将军指挥千军万马一般。鱼池里一片寂静,时不时还可以发现一道细小的波纹慢慢地向远处散开,这时已看不到残阳,桃花也已变成暗粉色,一阵清风徐来,暗粉的斑点随风飘落,点缀着这片土地。这时响成一片,人的笑喊声,鸡鸭跑动声,羊咩声,狗吠声,合成一支乡村田间黄昏的交响声。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作文 篇5

走在林荫小道上,深吸一口气,牡丹、桃花、杜鹃的香气早已萦绕在鼻间,万物都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季得到了升华……

早春三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乘车去外婆家。刚一下车,我就被充满生机的田野迷住了,远处一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在向我招手,近处大大小小的野花竞相开放,你能说大自然的气息不令人心醉神迷吗?拜访完了我的外婆,我就迫不及待地冲出家门,妈妈一把拉住我,笑嘻嘻地问我:“要不要采马兰?”我十分纳闷:“马兰?马兰花?这不是动画片中那神奇的花?”妈妈也被我搞得一头雾水:“马兰花?我说的是马兰,一种草本植物,什么花不花的。”我连忙转回正题:“去哪儿采?”“跟我走吧?”妈妈拿上篮子和剪刀,我们便向田野走去。

妈妈突然指着一个陌生的植物对我说:“这就是马兰?”然后教我如何采。妈妈又指着锯齿形叶子的野菜对我说:“这是田菜,你沿着它的茎剪下就行了?”“现在,你也去大搜索吧?”我的心里就像有一只小鹿在欢蹦乱跳,我对着那片绿油油的田野大喊一声:“田野,我来了?”

接着,我就蹲在地上,仔细搜索着。哦?那里有一株绿油油的马兰,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它的茎,果然是红色的,还带着淡淡的香气。我就小心地捏着它的茎上部,“喀嚓”一下就把它剪下,放入篮中。然后,我四处寻找着,脚下全是一大片一大片马兰,红茎嫩叶的,“喀嚓”、“喀嚓”只见剪刀在欢快地飞舞着。刚歇下,转个身发现几株田菜,我先挖掉一些土再把田菜小心剪下……不久我的篮子便满了,刚要离开时,我又发现了一株碗大的田菜,虽然我已冒出细汗,仍跑过去小心剪下,一边骄傲地对妈妈说:“瞧?我的田菜多大?”妈妈不由得哈哈大笑:“这不是田菜,是另一种植物,可不能吃,快扔了吧?”“难道马兰和田菜能吃?”我不解地问。“当然,你连这都不知道?”妈妈笑道。我一下子脸红了。

唉?原来我的大自然知识是如此贫乏,看来我以后不仅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多多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 春天大自然风景作文

★ 关于大自然的风景作文600字

★ 大自然风景好词好句

★ 描写大自然200字作文

★ 描写风景小学生作文

★ 关于描写龙虎山风景作文精选

★ 描写风景诗歌范文

★ 描写春天的大自然作文精选

描写自然风景的作文 篇6

乌云密布,雷公公敲着大鼓,龙王开始“倒水”在家里的我却饶有兴致的赏雨。

雨,我认为是一个很奇妙的天气,有时狂风暴雨,雷公敲着大鼓助乐,电母也打着铜锣奏乐,“咔擦”,一道闪电打破万里长空,雷公也敲一道雷和雨声、闪电交织成一个疯狂的大舞台。

有时阴雨交加,刷刷的雨声像在奏小提琴,一颗颗大水珠勇不可当,一个个一马当先冲进地下,为这干旱而燥热的土地降温。风、也开始肆虐起来,“呜呜……”风吹打着窗户,奏出“风鸣交响乐”,配合小提琴,形成一派优美的场面。

有时牛毛细雨,我可以走在雨里,静静地享受雨给我的滋润,给我的清凉。雨下在肩上,似一个顽皮的小孩,一骨碌钻进我的身体,凉凉的很惬意。

其实,最美的还不是雨景,而是雪景(至少我这么认为),雪下来了,它并不像雨那么狂暴,它似一个优雅的仙子,跳着舞,慢悠悠地飘下来。我试着接住雪,雪在我手上飞舞,积成一个小冰塔,矗立在我的手上,各种雪,有六角形的、五边形的,却没有一个相同的雪花,我第一次感到世界是这样奇妙。雪下在地上,慢慢地“占领”了整个街道。尝一尝坐在雪地里,我就立马感到雪是那样甘甜。

如果要数最奇妙的,那便是黄山云海了!浩瀚的云海好似人间仙境,抬眼一看,一片白茫茫的,那些山顶显露于云端,我要是能飞就好了,我要去云海里遨游一番,将那里的景色看个一清二楚。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篇7

1.1 什么是文化

文化, 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广义上讲, 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在人们长期生活、居住过程中形成的带有一定地域特征的行为或现象表现。人类的需求广义来讲, 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风景园林就是在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为了寄托情感, 为了回顾历史, 为了鞭策后人, 为了延续文化, 为了渗透科学建筑而出现的一种文化载体, 是展现一定时期和地域人们生活形态的一种形式, 它不仅包括宫殿、庭院, 还包括梯田。由此可见, 若缩小风景园林文化的范围那便可称之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区别各地风景园林文化的最有效砝码, 不同地域受到当地饮食, 着装, 语言, 悠久的历史政治、地形等等的影响, 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熏陶出来的园林设计理应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特征。

1.2 什么是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顾名思义就是承载了一年四季, 春夏秋冬, 花草树木, 人文雅客, 诗情画意, 建筑科学, 人文历史, 情感回忆的现代精神建筑。

我国园林总类繁多, 比如, 中国古典园林按占有者分类如北京颐和园, 北海公园, 故宫御花园;私家园林, 如北京公恭王府, 南京瞻园, 苏州拙政园;宗教园林, 如天坛, 地坛, 文殊院;公共园林, 如西湖, 趵突泉, 大观园。按风格分为北方园林, 主要以北京, 西安, 洛阳为主;江南园林, 以南京, 上海, 苏州, 无锡为主;岭南园林, 珠江三角州一带, 如番禺余萌山房, 顺德清晖园;少数民族园林等。当然, 耳熟能详的园林当属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留园这四大类。颐和园, 原名清漪园, 是一座环山抱水、气象别具一格的清代皇家园林, 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典范, 也是我国当代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皇家园林。

1.3 风景园林与文化的关系

风景园林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北方园林体现北方人民的豪放豁达;南方园林体现南国人的绵延细腻;欧洲园林体现英式贵族的精致;日本园林体现岛国不屈不挠的学习综合之力。各地园林特点以窥见豹, 各国园林更是由点到面, 有线到片的见一点而知全貌,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在我国, 最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当属颐和园。它是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深远, 就像红楼梦, 水浒传, 三国演义一样让人百看不厌, 它是百逛不腻的世界级的文化园林。它隶属北京, 是最有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一是这里有:赞颂千古一帝康熙的九、五之福 (景福阁) ;二是这里有:以乾隆命名的孝文化意义的万寿 (万寿山) ;三是这里有:寿同民庆, 以申尊养意义的 (乐寿堂) ;四是这里有:以仁文化意义的仁寿 (仁寿殿) ;五是这里有:具有养生文化意义, 益寿 (益寿堂) 等等。由此可见, 颐和园的景观园林建筑特征十分丰富, 文化涉猎非常广泛, 可为叹观止。

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展现的是皇家气派, 苏州园林则是文人们高雅生活情趣的写照。多少文人墨客为苏州园林题词感叹, 留下笔墨之余也不由为中国文化的博大惊叹。苏州园林的兴起是在封建时代后期,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由北到南转移。园林建筑是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 也是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 更是政治经济的重要承载元素。可见, 苏州园林的整体体现的“自然美”主旨, 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真, 善, 美”的精神文化追求, 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之法, 大便是小, 小便是大;佛教文化中渗透的虚相便是实相, 实相便是虚相等等无一不在园林建设中凸显。

可见, 看一个人的品性要看其眼睛, 看其是否知行合一;而看一座城池的历史内涵, 要看其园林建设中文化样貌的雏形和追随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一个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一定与文化紧密相连, 道在器中就是此理。

2 地域自然景观的内涵

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提炼:地域景观是特定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要素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综合体现, 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交融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独特景观。由于构成自然景观主体都是有生命的, 往往也是十分脆弱的, 彼此之间又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的, 因此要求风景园林师必须采取系统的审慎的工作态度, 在充分了解地域自然要素和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整治活动, 避免过度的人工干预导致原有自然景观特征的丧失。我国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 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 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人文景观, 如九寨沟, 万里长江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井冈山, 位于四川南部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 位于海南岛最南端的南海之滨牙龙湾还有原始苍茫的武陵源等等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我国地域景观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

3 如何展现

要想更好的在城市建设中展现风景园林艺术, 就需要将文化沁入其中, 这样才能将其不断规划, 完善, 填充, 为其注入城市文化, 民族文化, 国家文化的魂,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断冲刷历练, 人来人往, 园林艺术建筑永远镌刻的是人类伟大的智慧。

纵观各国, 澳洲卡尔顿园林融合了拜占庭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和罗马式的悠久文化和建筑历史, 加上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园内有非常多的鸟, 随时随地可见其敏捷飞行, 展现了大洋彼岸人们典雅的生活方式。素有绅士之称的英国, 其园林比较朴实, 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 不设围墙, 从而显得更加开阔和大气。园内多模仿自然中蜿蜒曲折的河流和道路, 跟其雄伟壮观的古典复兴建筑或是哥特式建筑互相呼应, 展现了英伦草原牧场一望无际的魅力风光和开放的风格。

而中国的园林, 是“人工之中见自然”, 建造幽美的人居环境。无论是北方地域广阔豁达的园林结构, 还是南方纤巧细腻宛如碧玉的南方园林, 都表现了中国人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思想境界, 宛如中国水墨画, 眉黛、钟声、楼台, 无一不体现中国文化与风景园林之美。

参考文献

[1]张振威, 杨锐.美国风景园林师执业注册法述评[J].中国园林, 2012 (5) .

情寄风景心系自然 篇8

Liang Zhengchao was born in 1963 in Yunnan province. He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of Yunnan ArtsUniversity with the major of oil painting in 1986, and owned hisbachelor degree there. Now, he is working in Haibin High Schoolin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He is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Association of Guangdong Branch, and a senior art teacher ofmiddle school. He used to own the national 12th “Star Award”, theart evaluation “special grade teacher award” in the “ 2nd nationalChildren Art Cup”, the gold prize and bronze prize in the 4th, 5th,6th Guangdong Painting, Calligraphy and Photography JointExhibition, and so on.

梁正超,1963 年生于云南,1986 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职于深圳市宝安区海滨中学。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会员,中学美术高级教师。曾荣获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全国第二届少儿美术杯艺术展评”特等园丁奖、全国“艺教名师”称号;广东省第四、五、六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金奖、铜奖;深圳市第四、五届“鹏城金秋”艺术节金奖;深圳市第三届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描写自然风景的诗句 篇9

2、借得山东烟水寨,来买凤城春色。——施耐庵《念奴娇·天南地北》

3、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5、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6、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8、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0、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1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1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4、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15、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7、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20、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21、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22、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3、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24、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25、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6、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27、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李白《送友人》

28、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29、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

30、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1、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2、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陈寿《隆中对》

3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34、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欧阳修《画眉鸟》

35、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36、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7、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3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39、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40、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

41、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李纲《六么令·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4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43、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5、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46、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李白《行路难三首》

47、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48、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4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50、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郑谷《莲叶》

51、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52、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53、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5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55、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钱福《明日歌》

56、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57、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58、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孙革访羊尊师诗》

5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60、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

61、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6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短歌行》

63、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64、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65、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66、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67、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苏轼《江神子·恨别》

68、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王维《送别/山中送别/送友》

69、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70、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7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7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7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75、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

76、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佚名《涉江采芙蓉》

77、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78、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79、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80、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李商隐《霜月》

81、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82、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8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84、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85、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刘过《六州歌头·寄稼轩承旨》

8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8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9、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90、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

91、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宋琬《渡黄河》

92、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

93、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94、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95、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96、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

97、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98、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9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0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101、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102、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0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河水洋洋,北流活活。——佚名《硕人》

105、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0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登黄鹤楼》

107、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108、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10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110、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11、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112、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崔季卿《晴江秋望》

11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14、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16、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11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征怨》

118、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19、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120、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121、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1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12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12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125、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李白《长歌行》

126、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27、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28、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罗隐《蜂》

129、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描写自然风景的古诗词 篇10

1.《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年代: 唐 作者: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2.《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3.《东溪》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4.《点绛唇·醉漾轻舟》

年代: 宋 作者: 秦观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

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5.《利州南渡》

年代: 唐 作者: 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6.《竹枝》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篇11

在凯瑟琳·尼尔森(Catherine Nelson)美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意的视觉元素,自然摄影和后期数码设计。这些作品捕捉到了人们对于脑海中已存在的复杂认知中的一些精华。作品中的每一处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强烈的变形——有的像是漂浮在宇宙中的星球,有的则扭曲了地平面,似乎要将观看者包裹其中。这些照片的细节丰富,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魅力,摄影师饱含深情地凝固了这些具有复杂生态故事的自然风景的神髓。这些照片像是当代的视觉寓言,微妙地提醒着观看者一件深刻的事实:世界的命运就蕴藏在这些繁盛而多样的自然风景中。

凯瑟琳·尼尔森是学绘画出身,曾专业从事电影后期数码制作。她曾参与制作过很多有口碑的影片,如《红磨坊》、《哈利波特之阿兹卡班的囚徒》、《斯巴达300勇士》和《澳洲乱世情》等。后来,她才回归个人艺术领域的创作。

凯瑟琳现居于比利时,曾被《澳大利亚人》报纸提名为澳大利亚的“下一代领袖”之一。她曾获得许多摄影奖项,并在2013的美国光圈奖(American Aperture Awards)中夺得“年度摄影师”大奖。她的作品在欧洲、大洋洲、亚洲和北美广泛展出。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是在悉尼生活工作的作家、策展人和摄影研究者,其网站是: http://www.culturaldevelopmentconsulting.com)

阿拉斯戴尔·福斯特与凯瑟琳·尼尔森对谈

当今你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Ballybetagh树林》(Ballybetagh Wood)构图十分复杂,你为什么想要以这种方式创作?(图01)

我在比利时根特附近的自然保护区游走时,想到了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1525~1569,大量作品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是欧洲美术史上第一位“农民画家”——编者注),他喜欢运用在同一幅画中,把很多瞬间汇聚在一起的表现方式,于是我也想尝试这么做。

拍摄的技术问题是否对你是一个挑战?

我在电影行业工作了13年,为好莱坞大片和小成本艺术片都做过视觉特效。电影产业总是以不断的探索解决之道和创新方式作为驱动力,这样的工作方式也融入了我的个人创作:总有办法能实现我想要的结果,需要做的只是寻找这个方法。

之后的四组作品都使用了球形的表现形式,你为什么选择了这种形式?(图02~13)

我事先并没有想到要用球形的表现形式。在数码后期的时候,为了将这些图像素材无缝拼合在一起,我才找到了这样一种具有画面冲击感的视角。画面中心的部分是原始照片素材中的近景,远处的地平线连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球形。制作这些图片时,我也开始改变了自己观看的方式。球形无疑能让人联想到地球:我们的星球正处于威胁之中,未来也是不确定的。

所以你的作品中包含着生态环境方面的思考?

是的,我们都知道全球气候正在变化,没人知道哪一天会走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如今,当你看到任何关于自然的照片,很难不去思考环保问题,哪怕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些照片中的自然风景很可能不久之后便永远成为过去的记忆。《未来记忆》(Future Memories)这组照片的题目正说出了我想要表达的。(图02~04)

你看起来去了很多地方拍摄。 (图05~07)

非常幸运,我在电影行业的工作让我去到很多地方旅行,很多年来都在四处游荡。在《未来记忆》之后的几组作品中,我分别去了中国、韩国、美国等很多地方,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世界。《其他世界》(Other Worlds)这组照片标志着我终于拾起初心,为自己拍摄风景。我希望从一个地方中挑选那些我觉得最好的部分,把它们组合成为一种新的风景。人们总是觉得我的作品是非真实的,好像这些地方并不存在,给人“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但是这些景色当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这些照片是如何制作的?

一点点拼贴起来。拍摄过程是非常快的,大概一个下午就能完成。我在一个地方从各种距离和角度拍照,建立一个场景元素的“数据库”。回到工作室,我对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分类,思考应该在画面中使用哪些元素,从一只小鸟到一整棵树都要考虑。我一般先从天空的部分做起,因为天空能奠定整幅作品的基调,并表现出这幅作品所代表的时间。接下来我再制作地平线及其以内的中心部分。一张作品中有上百个元素,我把它们剪切和拼贴在一起,大约需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把画面中的元素移来移去,直到最终画面看起来达到一种我想要的和谐和平衡。

人们对你的作品如何反馈?

一片盛赞。我本来以为自己要默默无闻地创作很多年,直到收到了艺术画廊给我发来的展览邀请。我从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成功什么的,然而,在我只创作了6张作品的时候,就被澳大利亚的一个地区艺术馆邀展了。几个月后,我在澳大利亚摄影中心进行了个人展,之后陆续去到中国和韩国办展,到了年底,我在悉尼、墨尔本、巴黎和北京的画廊都展出过了自己的作品。

在2012年10月,我把作品发布在我的博客上,瞬间我的邮箱就被网友的来信挤满了,人们对我作品的兴趣可谓“排山倒海”。那个月我的博客收获了一百万的点击量,还收到了世界各地发来的邮件,其中有洛杉矶的广告公司,意大利的科幻博客,俄罗斯的杂志,还有德国的时装设计师……

《日以作夜》(Nuit Américaine)是什么,你在这组作品中想表达什么?(图08~10)

nlc202309012316

“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这个词本意指一种电影手法,即在白天拍摄夜晚的场景,再用滤镜制作出夜晚的效果。我用这种电影的后期手法创作这组作品。这些照片都是在白天拍摄的,后期调色成为夜晚的感觉,或者表现一种很模糊的时间点。

《多瑙河》(Danube)是怎么创作的?(图11~13)

有一次,我丈夫在网上看到一些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的照片并转发给我,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飞了过去,花了5天的时间,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坐着小船在多瑙河上游览。在1970到1980年代中,多瑙河三角洲曾经被疏浚过,扩张为农田,但是在最近20年里,这块地区又再生了,恢复了它的原貌。我感觉这里的三角洲带给我许多新的创作可能性。

你之后的作品《探险》(Expedition)采用了一种不同于球形的表现形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图14~15)

我之前已经创作了很多球形的作品,于是打算尝试在作品中使用新的视角呈现自然风景。不用“上帝视角”,而是让观看者从一个仰视的角度观看,感觉自己被包围在风景中。你可以看到在这组作品中,每幅画面都有不止一个消失点。比如在《池塘》中,观者向左边的灌丛中看,可以看到大海;在画面的中部,观者可以向下看,看到天空在池塘中的倒影;而向右看,又好像是穿过树林仰视看天。(图14)

这些作品看起来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

对我来说,这些作品都是怀有乡愁的,它们描述了我自小生长的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现在我已经在欧洲生活了将近15年,所以我非常强烈地想要创作关于我家乡悉尼的作品。悉尼也有很多自然风景,我小的时候经常外出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这些作品其实是和我的记忆相关的,我并不想要拍出那些风景本来的样子,而是想要拍出它们在我记忆中广阔无垠的样子。

你作品中出现的人是谁?(图15)

那个男孩其实是我自己。当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和一个比我大两岁的邻居小朋友一起徒步去悉尼港的沙滩,我们走了差不多5公里,对于两个小朋友来说可以算是相当远的距离了。那是童年记忆中的一次重要的冒险,到现在还很难忘。去年,我又重新走了这段路,我惊讶于这段路途的风景和我之前创作的《探险》的场景竟然如此相似:苍翠繁茂的树林,通向海边。童年的冒险对我造成了如此深刻的影响,那段经历潜移默化在我的记忆中,竟然融入了我后来的艺术创作。

你最近的作品是在水下拍摄的,请讲讲这组作品的灵感。(图16)

这几年我听说了一个荷兰的地方,你可以进行水下漫游,在那些水生百合花下游走。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但是却让我有了灵感。基于此我开始进行摄影实验,我被那些水生植物的枝蔓所吸引,希望把这些植物拍摄出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为什么你给这组作品起名为《非静止的生命》(Unstill Life)?

这个名字来自德国17世纪的静物画派,我在阿姆斯特丹时经常欣赏这样的画作:柔和的阴影,深色的背景。这组作品是用一种古典的表现方式展现一种新视角,每一张照片不尽相同,却都契合着主题。

你认为作为女性摄影师,在艺术创作的时候有没有独特的艺术敏感?

笼统来说,女性在色彩影调的感知和运用方面的确更为擅长,我看过很多摄影师的照片都反映出了这种性别差异。很多男性摄影师并不过于重视色彩,并更偏向观念摄影。对我来说,色彩是我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天生就想要去探索的领域。话虽如此,但这只是一个整体印象,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富于色彩创造力的男性摄影师,和喜爱观念摄影的女性摄影师。

在西欧,女性想要成为摄影师困难吗?

我在荷兰生活过很长时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人们认为女性和男性拥有着平等的能力,对社会平等的贡献。这种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如果有人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念头,就会被他人认为是不开化的“原始人”。然而,如果看看不同性别摄影师在主流博物馆开个展的统计数据,或者是比较一下男性和女性摄影师被纳入常规陈列的作品数量,距离男女平等恐怕还差得很远。

你在摄影创作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懂得了控制的重要性,学习自己做主,自己设定期限,有更多一些的掌控感。

描写大自然风景的散文 篇12

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开始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 做好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受到了高度地重视。尤其是在风景自然保护区, 做好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 是非常重要的。

1 我国森林植被恢复的发展状况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政府部门一直致力于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发展, 坚持不懈地营造人工林。开展了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在短短30a的时间内, 完成了义务植树589亿株, 加强了对于天然林资源的保护, 实施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一系列的造林绿化工程, 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等, 为森林植被的持续恢复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目前, 我国森林资源相比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时, 增加了约12.86%, 森林总面积超过1.95亿hm2, 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6468.84万hm2, 居世界首位, 我国也成为了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2 风景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性

2.1 风景自然保护区概况

该风景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东北地区, 总占地面积超过1077.16km2, 保护区内森林以及林木的总蓄积量为2120905m3, 其中包含森林蓄积量2119328m3, 疏林地蓄积量199m3, 四级树以及散生木蓄积量13278m3。区域内森林的覆被率达到28.1%, 林木绿化率28.57%。在该区域中, 森林生态环境存在着如下问题:森林面积小、覆被率低, 而且分布不均匀;农田占据大量土地, 加上化肥和农药的残留, 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熔岩台地风化严重, 对于水源的涵养能力降低, 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影响了风景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质量。因此, 做好风景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 是十分重要的。

2.2 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 森林植被恢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该风景自然保护区由于长期以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因此开垦了大量的农田, 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灾害,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理, 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后果。通过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措施, 加快森林植被的恢复, 可以全面改善和提高区内的生态系统功能,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2.2.2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该自然保护区内,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该地属于熔岩台地, 惠山地貌的景观资源尚未得到完全开发, 发展潜力巨大;火山相关的矿产资源没有得到规模性的开发, 如火山泥、火山泉等, 都有着较大的消费市场和开发前景;地下水资源由于受火山的影响, 呈现出重碳酸、偏硅酸的特性, 对于人体有着相当的益处, 而且储量巨大, 尚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森林植被恢复工程, 可以对相应的景观资源进行保护, 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也可以对地下水进行净化和治理, 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提高, 进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3 对地质遗产的保护

该区域内的火山属于死火山,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不需要担心火山爆发的问题, 而且由于其地质地形的特殊性, 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属于珍贵的地质遗产。但是, 大量农田的存在以及人类活动, 对于地质遗产的保护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做好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 对人口进行迁出, 实现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 是保护地质遗产的有效途径, 应该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

2.2.4 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该风景自然保护区内, 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堰塞湖以及各种资源是十分罕见的, 而且火山群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地形地貌, 甚至包括有熔岩瀑布、熔岩隧道、地下熔岩等罕见的地下景观。火山的存在也造就了具备极高医疗价值的铁硅质重碳酸镁钙型冷矿泉水, 加上良好的自然景观, 使得其吸引了大量游客的目光。通过森林植被的恢复, 可以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 对景观的质量进行改善和提升, 从而进一步扩张旅游市场, 带动区域内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进步, 其意义和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

2.3 森林植被恢复的相关措施

退耕还林, 营造人工林都是对森林植被进行恢复的有效措施, 尤其是人工造林的方式, 具有非常明显的长期效果。因此, 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起来, 对风景自然保护区内的农户进行迁出和妥善处理, 大力开展人工造林活动, 辅以森林自身的自然恢复, 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促进生态系统的迅速恢复。

3 结语

总而言之, 对于风景自然保护区而言, 做好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 是非常重要的, 不仅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而且影响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确保森林植被的有效恢复, 为生态旅游和风景旅游提供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华.论五大连池风景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必要性[J].林业科技情报, 2011, 43 (2) :14-16.

[2]牛丽君, 梁宇, 王绍先, 许嘉巍, 张睿, 武影, 国微.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植被恢复评价[J].生态学杂志, 2013, 32 (9) :2375-2381.

上一篇:喀左,淡淡的诗美文下一篇:黑板上的记忆初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