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2024-08-19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共11篇)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了许多实物作为教学教具,以此希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上课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都被老师手中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吸引,积极回答问题,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让我欣喜不已,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此情景,最后我只能采取高压政策,才使教室恢复了平静,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课后,我反复思索着课上发生的一切,学生为什么会在后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后我总结出了两点原因导致本课出现如此局面:第一,课堂形式设计过于单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逐渐瓦解;第二,疲劳,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坚持不下40分钟,导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针对以上两点,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合理,不易过多;2.课堂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学龄段;3.形式与内容合理搭配;4,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小游戏,以转移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2

一、教、学具准备要充分

数学老师上这样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课, 或是一些概念课, 特别是在低年级课堂中, 都觉得非常需要直观形象的教、学具。为上好这节课, 我课前除制作课件外, 还动手制作了很多大小一样的正方体教具, 给每位学生准备了这么多的正方体、学习单等学具。课堂上, 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些教、学具在为学生课堂数学活动中积累体验性经验、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有了这些教学具, 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了;有了这些学具,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也明显提升。有了这些学具, 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直观地观察, 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体验性活动经验。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具分配需适度

这样的空间概念的课, 重观察、重操作, 丰富学生的表象, 帮助学生积累体验性经验。那是必须的。这样的课, 我们老师还要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需要优化学生的策略, 帮学生积累方法性经验。更要引导学生去概括, 去反思, 增进学生的内隐能力, 帮学生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如果, 数学课堂因为教、学具的过多, 或是人人一份学具, 那定是能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活动的覆盖面广, 学生处于动手操作状态的机会很多, 数学课堂的活动味浓了, 学生体验性经验积累很丰富, 但数学的抽象味、思考味感觉淡了些。因为这些学具的吸引, 人人就只顾自己摆弄, 而忽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 学生们顾不上去交流摆放的方法, 顾不上去完成学习单去冷静地进行概括反思。学生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的积累感觉有所欠缺。

当然,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因为要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 要是小组只使用一份学具、或是同桌使用一份学具。学生转过来摆放观察, 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 两面同学会看得不一样。所以我考虑还是充分利用已准备好的学具, 人手一份, 但在学生学具管理与使用上作了一定的改进。学生活动操作、小组探究、教具摆放展示等环节作了修改。老师对学生学具在活动中使用的分配情况还是比较适度的。

三、教、学具使用有层次

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具到底怎么分配、使用才最优化?学习材料中的戴尔的“经验之塔”对我很有启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获得经验的最重要途径是参与具体的活动, 在具体的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制, 不可能事事都让学生“亲力亲力”, 教师提供的直观化可视化的材料, 如课件、教具等, 学生对此进行观察、思考, 也可以获得替代性经验, “替化性经验”和“直接性经验”同等重要。我今天的课堂教学就关注学生“替代性经验”, 每次引导学生借用学具操作活动的要求不同, 体现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梯度层次感。如学习活动单上的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再添一个正方体, 使从正面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变。学生人人动手操作, 摆出六种摆法, 再让学生上台展示这六种摆法, 课件上再演示, 再让学生概括提炼摆的方法。第二次活动, 要求学生再添一个正方体, 使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我先让学生猜猜可以有几种摆法, 再小组合作, 借用小组长的一套学具合作摆, 并讨论完成学习单。让小组的同学参与一部分的操作, 避免每人操作活动过多, 一人摆一种, 看人家摆, 也是种“替化性经验”。学生们就有时间去观察, 去探究、去反思。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要求在逐步提升, 有了一、二次活动体验性经验, 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方法性经验了, 学习单上最后一次活动, 再添一个, 使从上面看形状不变, 就可以完全脱离学具, 让学生在头脑里想象摆出的样子, 小组合作探究概括出摆的方法。有困难的可以借用学具再摆摆。老师最后直接借用课件展示摆出的不同方法。三次活动, 从完全依赖学具操作, 到半操作并思考, 到完全抽象思维, 学具的使用显得很有层次感, 我觉得这样的学具使用, 学生方法性经验、“数学地思考”经验的获得是比较充分!

数学课堂教、学具需要, 但不能为了热闹, 为了生动, 而少了数学的抽象味、思考味。学具使用适量、适度。

摘要:如果说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从事有明确的数学目标的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经验, 那么很显然的是, 使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和核心是要提供好的活动。《观察物体》这一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 是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本文通过《观察物体》为例进行对教与学的深刻阐述。

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3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实物与视图的关系。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通过视图还原实物的环节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根据经验,联想它能摆成什么物体,从而沟通视图和实物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本课教学开始,我创设了为学生所熟悉的鸟巢和水立方的实物情境,同时提出了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设置问题通过学生边操作边观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实物与视图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设计遵循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引入原则,精炼,效果好,导向明确,并将课堂一开始的问题到最后得以解决。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无尽的欢乐之中。

本节课的不足处在同时观察6个物体时,学生出现了遗漏,以及观察不准确的现象。今后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引导和培养学生有条理、有顺序的观察和思维。

李茂福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4

《观察物体》一课课后细细的品位与反思,我感觉这节课有以下几处亮点。

亮点

一、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想学的欲望

根据五年级的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的心理特征。我在课的开始,我精心设计新颖而有趣的故事情境,“老鹰、小猴和小猫三种动物看到的同一个物体 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到底谁说的对呢?”用故事中的情节去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为接受新知顺利打开大门。

亮点

二、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为了在课堂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我采用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也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的空间。还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其他小组成员那去验证。再如让学生以手势去记忆、观察长方体的几个面等。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能在活动中探究新知、交流新知、最后获得新知。

亮点

三、学生在视听媒体中提升创新的能力

视听媒体(课件)在本节课教学中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课件的使用让课堂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在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中,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比如在导入中的故事声、形、色俱全。课间休息的方队展示:伴着有节奏的音乐,看着整齐划一的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有一种新感受。

其次,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如在观察圆柱体侧面积是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时,让学生一眼就能空间按明白。

最后,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启发想象创造,具有无限的潜力。如在本课的思维拓展一处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

四、学生在完美板书中回忆所学的新知

好的板书,提纲挈领,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好的板书,还能巧妙地显示出新课的内容,把学生再次带入新课,回忆新知。便于他们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

我的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和形象的线条呈现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复杂的语言说明,既省时又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上面、左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通过转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面。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教学一开始,我引用了猜谜语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自然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板书时有意将“物体”的“体”字写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当学生发现时,及时表扬,并且要求学生观察物体要仔细,为仔细观察物体作了铺垫。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在探究中发现

通过出示对面是相同颜色的长方体盒子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观察物体时,一次可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物体的两个面,还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一次最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看到三个面。在次基础上认识无特殊标记的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并强调它的正面是正对观察者的这个面;通过观察小药箱,并让学生摸一摸,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知道像这类有特殊标记的物体,它的正面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课件形式,出示学生经常看到的车,要求学生说出是从那个位置拍摄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在操作中感悟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动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观察物体,课件演示,先让学生了解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柱体和球体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并且课件演示,加深记忆。在学习一个物体的基础上,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四、新知运用,激发兴趣。

通过填空、连一连、猜一猜形式,及时巩固新知。采用小组合作法,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两个物体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

五、教学不足。

通过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1、考虑问题不周到,预见性不够,未预先试课件,由于电脑和投影屏幕比例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才发现课件的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圆形变成了椭圆形,课件图形的变化,与教学设计所想不同,导致实物观察和课件演示不一致,学生不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2、教学语言不精练,表述不够准确,学生掌握知识难点不易突破。

3、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整节课时间出现前松后紧,教学环节时间的把握不到位。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出现了拖堂情况。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反思

本课的目的:一方面,引导学生由对物体的直接观察、辨认,逐步发展到推理、想象和验证,例如辨认物体某个面看到的形状,就是让学生按照形影的形状思考、推想,感受物体的特征,发展形象思维;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感差物体的经验,提高对物体形及平面视图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同一形状摆出各种不同的物体;或比较在同一方位观察到的不同物体的形状,体会视图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相比较之下,前一方面的要求比较容易达到,而根据视图摆实物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是对他们空间思维的提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视图与实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比如想想做做第一题有学生把侧面和上面的视图弄颠倒,这时可以让学生摆一摆实物如果侧面是那样的,应该怎么摆。如果上面的那样的,应该怎么摆。然后再 用比实物较为抽象的语言来描述。第二题把侧面画成了竖着的三个正方形,可以让学生把画错的视图转换成实物会是什么样子的。

要注意教学中的“收”与“放”。例题的教学结束后,就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在“试一试”中自己得出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不应该再重复例题的做法,否则就起不到发展思维的效果。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教学准备:多媒体 毛绒玩具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看这几张照片,是哪里呀?看小朋友上课多认真,同一个教室,为什么拍出的照片不一样?你能看出哪一张是在教室前面拍的,哪一张是在教室后面拍的?从哪看出?

2.这两张照片都是拍的校门,你能看出哪张是在校门外面拍的?哪张在校门里面拍的?

3.小结揭题:同一个地方,同一个物体,站在不同的位置去看,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观察物体

二、活动感知

1.找个学习认真的小朋友发奖品,并拍照留念。(指生站在讲台前)

站在前面,老师这样拍,会拍到他的哪一面?小朋友,你们在他的哪一边?看到他的脸朝哪边?老师站在这里,你猜,老师看到他的脸朝哪边?为什么是相反的?

(老师当堂拍出照片,在投影展示。)看,是不是跟小朋友想的一样。

2.学生分组活动。拿出每组观察的物体,在小组长的安排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并在组内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指一组上台向全班汇报 3.学习例题

小猴也喜欢拍照,4个小摄影师帮他拍了照片。你能看出下面这几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学生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谁的位置看小猴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谁看到的是反的?)4.小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1.汽车图(学生说说)

2.飞机图:猜,这是什么?这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判断谁看到的哪一幅图?为什么?

3.看长方体

4.刚才我们看的是静止的物体。运动中的物体看起来也有变化。(按先后顺序排列)

5.指四名学生上台,看杯子,找相应的图片。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判断观察物体的位置时你有什么小窍门?

《观察物体》的数学教学反思 篇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教学目标定位:本节课我是在刘进兰老师上课点评后再上的,在点评中,老师们都认为:刘老师的课只出现三方位的观察,体现不到难度,正因为如此,整节显得很平淡。针对这个问题,我大胆整合了教材,把教材中的三方位观察拓展到四方位观察,并把重点定在左侧和右侧。由于教学目标适当地增加了难度,因此,整个课堂都发生了变化:差生能保底,优生更优,课堂气氛活跃,每个环节都把学生和听课老师吸引住了。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本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验证,每个环节都设计得非常紧凑,一环扣一环,根本就没有学生开小差的余地,虽然是分组学习,但课堂纪律仍然是整整有条,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

三、通过讲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巧妙地在故事中设计了有建设性的问题,借助板书的插图,从而让学生在汇报和争辩中,认识物体的正面、后面、侧面。因此,学生的思维发散得比较广,任何时候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对优生的培养落实得比较到位。

四、在学生对正面、后面、侧面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恐龙图”三方位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连一连找出三个方位对应的观察物,而且在让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紧抓住一名学生说的:“老师,假如站在前面的小明站过一点点,他连的就应该是侧面啦!”进行巧妙的引导,就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随后通过借用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小汽车进行验证,再一次验证同学们的发现是正确的。同学们在汇报第69页做一做时,教师有巧妙地问:“奇怪,图上看不到数学书后面的图案,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呢?”这样一问,学生很快地发现“正面”与“后面”是相对的。从而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从一个面推测到另一个面的形状恰到妙处。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9

借着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非常荣幸地表演了一节45分钟的校内公开课,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形状,在第一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已经知道长方体有前后、上下、左右6个面;在第二册的“观察物体”中,对“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不一样”也有所体验。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观念。经过学校领导陈再锋老师的点拨以及同事们给我的宝贵意见,现将我的教学反思反馈如下:

首先,课前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虽然我有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物体,但是还缺少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准备,以致于在课前导入就与课堂内容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准备这部分如果把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结合起来,我相信在导入时应该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渲染气氛。

其次,在巩固练习这部分中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这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学中,我只采用了一种小游戏,让学生拿着一个物体说说自己看到的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东西,再加上教材中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在教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比如,在上课前,我采用体育课上的“立正”来整顿纪律,其实这种语言不适合出现在教室里上课,显得比较粗俗,还有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只采用“棒、棒、你真棒”这种形式,不够新颖、创新。

当然,有以上的不足之处,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10

“千克与克”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千克与克单位,但对于学生来说,在脑子里并没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联系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情境导入,还是课堂中的实践操作,课后的练习设计,都以生活实际为基础。

一、从课前实践调查入手,初步认识千克与克。

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要求学生到超市商场调查有关物品的质量。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直接进行汇报: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面包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盐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学生的.回答有声有色,说明大家在课前都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克与千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概念。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称、掂、找、说”四个层次,认知克是用来称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单位。通过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组内反复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矿泉水和两瓶矿泉水,让自己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千克与克。

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与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与克教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活动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应及时调控课堂。

2、教具准备不足。

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随笔 篇11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上一篇:给亲人的一封信高二600字下一篇:高三一轮复习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