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2024-06-06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精选11篇)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1

分享

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转眼间,为期三天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了。这次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市情教育、师德教育、政策法规、教师礼仪、新课程理论、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听了市领导、华东师大张华博士、进修学校校长和老师的讲课后,我受益匪浅,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培训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开班第一天,市领导和教育局局长吴亚明就对我们给予美好的寄托,作为新教师,一定要保持开拓者的勇气,探索者的精神,成功者的信念,要勇敢承担起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作为新教师:一要学会感恩。报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你身边所有支持、帮助你成长的人;二要学会谦卑。要保持谦卑之心,学会认识自己,养成谦逊、上进的良好习惯;三要学会立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相连,铭记父母的嘱托和老师的期望,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四要学会创新。要在学习方法上、思维方式上、教学方法上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五要学会健身。注意爱护和锻炼身体,锻造强健的体魄,迎接未来的挑战;六要拥有“三气”,发扬和树立“豪气”、“勇气”和“胆气”,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走向成功。

其次,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

在培训中,几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并讲述了一些鲜活的案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更加清楚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有技巧地管理班级„„尤其是华东师大张华博士对“新课改”的讲课,让我们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改不仅要体现“三位目标”: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过程和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位目标”走向“四个基本”,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作为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除了传授幼儿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幼儿的思想。

最后,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对于刚刚从大学校门踏出的我们,对新的生活、新的责任、新的角色多少有些怯懦,而本次培训中,培训指导老师也十分注意我们的这种心理的变化,他们的讲话,从头到尾始终贯穿一个中心,那就是充满对新教师的鼓励。每个指

免费

分享

创新

导老师都给初为人师的我们提了很多建议和忠告,教育局局长反复强调我们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华东师大张华博士希望我们不要随波逐流,要过一种有反思的日子,有求知欲、爱思考、能坚持、有规划„„黄侨明校长希望我们以教育为己任,以爱为根本„„“要给学生一碗水,你要有一桶水”,所以,教师要不忘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宽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自己未来的教师工作有了一定的方向,明白自己该从何做起。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带着憧憬,带着梦想,踌躇满志,以满腔的热忱去迎接新的挑战,希望能够保持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全身心投入自己喜爱的幼儿教育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2

一、现实支持系统:各路教师专业发展力量的整合

构建现实支持系统是对现实社会中各路教师专业发展力量进行有效整合。根据现实条件, 我们整合了5支主要力量。 (1) 专家团队:与师范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 聘请教育理论专家和学科专家 (特级教师) , 建立专家库, 为我市教师专业发展指路把脉。 (2)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杠杆的作用, 激励教师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必要支持。 (3) 教师培训机构:是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主导力量, 担负着统筹规划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与指导中小学校本培训、协调好有关部门的关系等职责, 采取优化培训者队伍、调研、资源整合、创新培训方式等工作机制,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 基层学校: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思想, 推行个性化的校本培训制度, 尽力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校本培训中有所提高。 (5) 同伴互助群体:将规范形式的和非规范形式的同伴互助群体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轨道, 使之成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依托, 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在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 这5支力量既各司其职, 又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效率的提高。

二、网络支持系统:使教师专业发展超越时空的虚拟社区

网络支持系统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简称“STPD”) 。我们预设了STPD的三大功能:一是全市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二是全市教师与专家、培训者、名师、同伴等人士互动交流的平台;三是全市教师教学反思的园地。另外, STPD还要体现民主化思想, 让作为使用者的一线教师在STPD上拥有话语权。

STPD设置了5个功能模块: (1) 资源中心:资源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管理者从各种渠道收集, 二是从STPD使用者的信息中提取, 从而使资源富有地方色彩。 (2) 团队活动:是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培训者、一线教师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活动的虚拟社区。 (3) 协作备课:利用Wiki的协同写作机制, 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 对某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反复研讨、修改、试教, 打造精品课例。 (4) 个人工作室:为教师提供一个信息集中管理的工具, 系统会自动将个人在STPD中的活动信息采集至个人工作室。个人工作室还包含一个以博客为基础的教学日志群, 是教师进行教育叙事、反思的场所。 (5) 热点聚集:整合BBS和人肉搜索式问题解决机制而成, 为用户提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研讨场所。

除了这5个功能模块外, STPD还设有校长培训、名师培养、校本培训、教育科研等专题栏目。为了便于教师使用STPD, 激励教师使用STPD的积极性, 我们编制了《STPD使用手册》, 制订STPD活动积分规则。

三、实践操作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途径和操作模式

构建实践操作系统的过程, 也是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推进过程的起始阶段。课题组本着“边探索、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的精神, 根据“四个关注”的思维取向的要求, 在创造性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 不断发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途径、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式, 使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生动性日益增强。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途径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成功建构了4条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

(1) 团队活动:规范形式的团队和非规范形式的团队在STPD上注册用户, 采取协作备课、主题讨论、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活动, 使一线教师在与专家、名师、培训者、同伴的“多维互动”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团队活动在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中广泛使用, 已经成为我市教师专业发展最主要的途径。

(2) 基地示范:将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先进经验和优异成效的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等作为基地, 通过区域合作、资源共享、教学观摩、深度研讨等方式, 让他们的先进经验得以传播, 发挥先进学校、优秀教师的辐射效应和示范功能。

(3) 送训下乡:将全市的特级教师、科学带头人、教坛新秀等优秀教师组织起来, 建立“送训团”, 采取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经验介绍、结对帮扶等方式, 定期为边远学校送去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 促进边远落后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 校本研修:各学校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灵活采用各种富有针对性的培训、研修方式, 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归纳各学校的做法, 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学习型研修, 如教师个人读书与反思、教学观摩、主题研讨等;二是教学型研修, 如案例讨论、课例研究、相互听课等;三是课题带动型研修。

2. 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式

课题组成员积极摸索与尝试多种先进、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操作模式6种:

(1) 小课题研究模式:培训者将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实质性的问题, 经过加工转化为教学研究课题, 供教师选题时参考。教师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课题, 组织自愿参与的教师进行研究, 通过系列化的研讨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 协作备课模式:为了克服“备课孤岛”现象, 发挥集体智慧打造精品课例, 我们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协作备课活动。就某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反复研讨、试教与修改, 直到教学效果满意为止。归纳各学科协作备课的操作流程, 我们称之为“Double+N”协作备课模式。

(3) 案例讨论模式:在一定的教育理论背景下, 选取具有典型性、时代感的教育事件“原形”, 经过加工提炼, 形成案例, 提出“两难”问题让教师们讨论。经过教师的反思、感悟、分析、评价等环节, 实现“从特殊到一般”演绎, 获取教学实践性知识。

(4) 同伴助导模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移植到教师培训中来, 不仅让学员在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同伴相互引导的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新理念、新知识、新教法、新技术, 而且让学员身临其境, 深切体会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以利于将合作、探究性学习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其操作流程大体分为工作坊式的理论学习、行动研究式的实践探究、主题沙龙式的分享与升华、自主反思与提高等四个阶段。

(5) 博客叙事模式:教师 (博客主人) 在STPD为自己开设的博客上叙述自己的教育事件, 同伴在跟帖中对教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 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点评, 博客主人看了同伴的跟帖和专家点评之后, 进行反思。

(6) 超市自助模式:为满足自学愿望和能力都较强的教师自学的需要, STPD非常重视资源中心的建设, 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富有地方色彩、实用性较强的教学资源, 让教师登录STPD之后, 就像进入大型超市一样, 能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同时, 管理者制订必要的制度, 激励教师使用STPD进行自学, 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系列培训助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3

一是新教师岗前系列培训。新教师从学校踏上工作岗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憧憬多于理解,对所要工作的学校是向往多于了解。因此,为了让新教师在开始工作之前就对学校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教师职业特点有初步的理解,培训机构可利用暑假进行“走近名师”“走进学校”“新教师面对面”等培训活动。“走近名师”是通过对区内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他们获奖感言的解读,让新教师感悟教师的职业特点,感悟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的精神和品质,特别是身边的优秀教师那种甘为人梯、教书育人、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从而使他们在对工作充满热情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做好一名教师的目标和要求。“走进学校”是通过参观学校了解它的历史、传统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校训、校风、制度等,让新教师对即将要工作的学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新教师面对面”是让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与工作三年以内的新教师进行对话,通过已工作的新教师讲述工作以后的心路历程,使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真切了解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调节和应对,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应该说,这一系列的岗前培训活动,为新教师扬帆起航踏上工作之旅做了多方面的帮助和准备,使他们能在工作伊始尽量减少挫败感和焦虑感,从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是“新教师寻常时刻”系列培训。处在适应期的新教师,他们所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一般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往往都是关于日常工作中一些具体事件和环节的处理。对他们的指导如能在现场或再现问题情境将更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针对这一特点和需求,教师培训机构可以组织开展“新教师寻常时刻”系列培训活动。这一系列培训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师的需要而定,主要是来自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如通过拍摄新教师一日活动主要环节的组织过程,从中捕捉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在培训活动中再现问题的情景片段,大家一起共同观看、分析、反思、演练。每次培训从一点引发,由点及面,再引出下一次培训活动的内容,环环相扣,使新教师非常直观地学习一日活动各环节的组织方式,解决组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组织一日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还可开展全区性的“与经验教师对话”系列培训活动。活动以分会场的形式进行,经验教师按不同的主题主持各自的会场,新教师自由提出问题,由经验教师针对问题分析、诊断,在应答过程中会场内所有人员共同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互相“碰撞”后或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或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新教师的专业素质就在这系列性、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中通过心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发展着。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教师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将外在因素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新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要求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新教师,研究新教师,敏感地把握他们的发展现状和需求,不断调整培训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符合新教师发展需求和发展愿望的系列培训活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4

通过专业科目知识的学习,了解到了fdi(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学会了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吸收和利用fdi的战略应服从于国内的基本战略,服从于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的取向。通过学习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解到基础性制度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通过学习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学习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解析,了解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熟悉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了解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重构的可能性。通过学习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对外贸易,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对外贸易的热点问题,并正确认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通过学习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管理,了解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并从宏观及微观的视角理解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困难与机遇。在此过程中,对我国企业如何在全球经济的背景下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所处环境出现危机时的具体处置方法等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erp的成与败,了解我国企业引入erp后出现的有关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能够对企业管理思想与具体管理方法、手段的结合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低碳经济与绿色物流业,了解低碳经济、绿色物流的含义及特点,建立培育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了解低碳经济中绿色物流在流程再造、低碳金融服务和大型赛会组织中的应用。通过学习eva理念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理解eva这一公司管理的前沿理念,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范畴和贡献。了解eva从财务指标转化为公司绩效管理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建设指标的重要意义及构建方法。通过学习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组织变革,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以及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清楚地认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正确的把握人力资源发展方向,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组织的贡献,帮助组织赢得竞争优势。

通过公需科目知识的学习,了解了什么是创新及创新能力以及它包含的内容和对我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是政务经济信息工作,我就结合我的工作来谈谈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互联网具有的开放、平等、全球共享、交互、信息量巨大和传播快等特点,使它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全球化进程,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与信息技术进步相适应的社会转型,传统的政府管理当然也不例外。互联网的冲击使政府行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府管理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来自多方位的压力,创新已成为唯一的出路。

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是与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管理方式。政府像镙钉一样被固定在某个岗位上,政府部门整体的运作缺乏弹性,对理性和规范的追求甚至超越了政府工作目标本身。零散而孤立的管理职能、基于人力的文书和档案处理以及复杂的事件呈报和处理程序,使得系统不断增大而效率却不断降低。这样的政府显然难以应付互联网时代的复杂局面,公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逐渐增大。

在传统政府管理面临困境之时,人们发现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构造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通俗地说,电子政务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组成虚拟政府,其重要内涵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打破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电子政务的建构与技术有关,但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借助技术来实现政府的再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电子政务可以成为技术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为政府管理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

1、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

2、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

3、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使政府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

4、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5、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将使政府服务功能增强。电子政务将推动传统的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向宏观指导。

6、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将使政府办事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实施电子政务加强政府管理创新,特别要作好以下十个方面:

1、在国家层面上有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1994年,加拿大政府发布了《运用信息科技改造政府服务之蓝图》,这是全球第一份由政府发布的准备从技术角度全面改造自身的纲领性文件。加拿大政府设想:“到,我们的目标是让全世界都知道加拿大政府和它的公民联系是最紧密的,加拿大人民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到有关政府的信息并能接通政府提供的服务。”电子政务已成为该国政府总体战略的一部分。美国电子政务的规划是单独制定的,如《电子政务战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非常重视将电子政务战略规划与预算安排和监管结合起来,以确保规划的实施。

2、政府高层领导重视,有统一的领导与协调推进体制。

在加拿大,实施电子政务是以政府的公开宣布为根据,同时建立一个中央权力机构专门负责电子政务方面的工作,这个机构可绕过个别部委或部门而直接向上汇报工作。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由总统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电子政务的执行和协调推进,该办公室主任是总统内阁成员。美加等国的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设置了首席信息官负责电子政务建设,并组成首席信息官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开展电子政务的有关事项。

3、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和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在传统的政府体制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与部门所有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信息资源共享背后隐藏的是利益驱动。在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动现有的权力结构和既定的利益格局。现实的社会需求是通过电子政务冲破部门条块分割的结构并打破这种利益格局。

有鉴于此,一些国家采取了有力措施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跨部门共享,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建设和减轻公众负担。英国政府在政府信息资源统筹方面,采取措施对政府职能进行重组,加大跨部门的合作,并将相关业务按公众的需求组合起来,推出了跨部门信息共享系统。欧盟则实施了公共部门数据交换项目。

4、优化政府业务流程。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表明,缺乏对政府业务流程的优化是成功实施电子政务的主要障碍之一。规范和优化政府业务流程就是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规范和重组,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优化后的政府业务流程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公众满意为目标;二是以事务为中心,跨越部门和职能界限。

5、突出服务宗旨,以公众需求确定应用项目。

在确定前台应用项目时,首先要调查公众和企业的需求,把公众和企业最关心而且容易实现的、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确定为优先开展的在线服务项目,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在后台整合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加拿大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为公众服务的宗旨,通过民意调查确定需要建设的在线服务项目,并在此后继续通过民意调查对在线服务项目不断改进和完善。

6、重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形式,在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制定有关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政策并付诸实施十分重要。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在线服务的主要渠道,它强调对各个部门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进行整合,并通过统一的平台提供给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在启动后,到目前国家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大都建立了网站,尽管总体而言网站的成熟度不够高,但为国家全面实施电子政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建立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是当务之急,国家应强力推动并组织资源下力量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7、重视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评估。

要明确地对电子政务实施的效果进行定义并衡量工作进展。英国负责电子政务的专员和大臣要向首相提交月度和年度进展报告。美国推出了“电子政务计分卡”,根据电子政务服务的便捷性、用户数量、风险和收益等评估标准,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从高到低划分为绿、黄、红三个等级,绿级表示符合所有评估标准,黄级表示满足部分标准,红级表明存在严重缺陷。

8、重视对特别是中高级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实施电子政务需要的能力。

提高在开展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素质,强化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这是带动电子政务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应特别强调的是,政府的中高级官员应做为重点培训对象。

9、强调电子政务必须为公众提供实在的利益,以人为本、公民至上。

电子政务是提供全天侯服务的政府,必须能够做到全年任何一天24小时都不会中断;必须重视用户是否愿意采纳网上服务;应简化服务的递送,减少重复作业,并以纳税人所付出的最低成本达到服务的最高水准;必须具备能处理成套交易的能力以降低费用。

10、重视信息安全和隐私权保护。

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这里强调的只是电子政务应用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保护问题。显而易见,公众只有对电子政务网络和系统感到放心,觉得个人信息不会因系统故障丢失,不会被网络窃取,不会因管理不善被他人轻易获得,其隐私权可以得到有效保护,这样他才会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接受政府的服务。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5

南宁六职校 李德涌

这次南宁市教育局安排的新教师陪训,我是非常期待的。对于一名已经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来说,我觉得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来的正是时候。大学里的历练让我们在专业技术水平和理论素质方面拥有了扎实的根基,在六职校半年多的实习让我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却还显稚嫩,教学经验依旧不足。这次陪训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平台,能使我更快的适应教育教学,加速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

这次为期三天的新教师集训主要囊括了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策略与教育科研,班主任工作技巧,教师专业标准解读,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虽然我因为担任新生班主任,要负责接待新生以及带领学生参与军训的原因,请了一天假期,只参与了前两天的培训课程,但我依然获益良多。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次培训让我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每一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都必须明确使命、勤奋学习、热爱学生、真心付出。因此,我们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相互尊重,不讽刺挖苦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举止文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在学识方面,勤奋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勇于在业务方面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决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课堂上远离烟酒;对学生作业认真批改;和学生家长搞好关系,但不接受家长宴请,要求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决不随便传唤家长到校并予以训斥;决不参与打架斗殴和聚众赌博等非法行为;时刻谨记学校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在要求自己做好做到的同时,还要时刻同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与现象作斗争,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社会和历史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廉洁从教、精心育人、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勇于探索、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在本次培训中,其他老教师向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后来者传授他们的教学经验,讲解他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使我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不容易,教师既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面对自身的心理压力,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经过这次的培训,我了解道当代中学生心理的诸多特征,明白了中学生的矛盾心理,比如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浓厚的享受意识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矛盾、心理闭锁与渴求理解的矛盾、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信息视野的扩大与鉴别能力不足的矛盾,性发育迅速与不成熟心理的矛盾等等。中职学生与高中学生同在一个年龄段,他们的心理及其相似,作为中职教师的我必须清楚的明白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做好应对措施,竭尽全力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懂得将教学艺术化,学会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要懂得授课的艺术性。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8月22日,杨泰金老师想我们这一群初出茅庐的新老师们讲述了班主任的工作技巧和班主任的成长历程,使我明白了要成为一个好班主任必须要有好形象、好性格、会引领、有魅力。杨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点亮了指路明灯,那就是:成为优秀需要才气,更需要灵气。它使我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积累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道德素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需要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

三天的新教师陪训尚未结束,而我却因为客观因素不得不请了一天的假期,当离开培训场所的一刹那,我突然就觉得沧然若失,同时也感觉到自己的肩头很重很重,觉得自己已经再是大学里嘻嘻哈哈、没有烦恼和忧愁的大男生了,知道了自己责任重于泰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我的路还很长!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6

德庆县回龙镇中心小学 吴青予

感谢上级有关部门给予我又一次提升的学习机会,我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学习了“ 2013年肇庆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学科全员培训”的学习,通过十多天的认真学习,我从王琴玉、江伟英、林中伟、杨晓红等教师的视频讲座中,学会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江伟英特级教师所倡导的学生以图来记录学习心得的方法尤为深刻。以下就本次培训学习当中由江伟英、杨晓红、王琴玉三位授课专家主讲的阅读教学谈谈本人对本次网络培训学习的一些心德。

高尔基说:“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也体现在教育中。在现今的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是致关重要的一部分。有效阅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指在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尤其在提高低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效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营养剂。

在课堂教学中,记忆力是一切学习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揭示出有效阅读与增强记忆力之间成正比关系。因为通过有效阅读获得了课内的有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背景。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记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发展了,同时对课堂的内容也消化吸收了。经过讨论评比后,由学生概括选文脉络和中心,畅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道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会使学生将对选文的理解知识化,是阅读的一个进步。它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感悟。这些有效阅读,不仅让学生对课内教学的深刻理解消化,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二、有效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消化剂

有效阅读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学习难点的消化解决。难点是认知学习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正是在不断克服学习难点的过程中,知识获得长进,能力得到提高。而广泛阅读有关知识有利于解决学习难点。现代思维心理学认为,少年思维发展的动力是由思维内部矛盾决定的,即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况之间的矛盾。通过广泛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不断被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所顺应或同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原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况,这样就会缩小学生原有智力水平与解决问题客观需要智力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三、有效阅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叶圣陶老师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象。只有有效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得实,学生说话、写话才会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文学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感动人的原因、写作方法、艺术风格、蕴含哲理等方面写下只言片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推荐新课标推荐的一些读物。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不怵不惧,没有心理障碍、乐学、自觉自愿地学,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从兴趣入手,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培养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条捷径。学生产生了兴趣,语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要”转化为愿望时,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形成积极的追求。总之,有效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尤其是提高低中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充分认识的它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合理的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效阅读资源,让有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起到它的催化作用。

通过以上有效阅读训练,我们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他们的概括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前学生认为枯燥的阅读说教就会变得愉快、轻松。他们会接受阅读、参与阅读、乐于阅读,有更多收获。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实验呼唤着教师教育观念、制度、管理的变革, 呼唤着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体系、培训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以及培训文化建设的整体变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从课程理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所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

(二) 加强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在新世纪, 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就必须加强其培训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我们把行政管理、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作为构建新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四大支柱”, 促使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这“五项修炼”提高自身素质, 探索出了一系列的便于操作、易出成效的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

(一) 加强管理, 提供有效保证

坚持培训管理重心的“三大转移”。一是坚持管理重心向一线教师转移, 根据一线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设计专题, 增强了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二是坚持管理重心向培训基地转移, 加强学习型学校或教研组建设, 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三是坚持管理重心向农村学校转移, 采取城乡联合、强强联合、强弱联合等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了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均衡发展。

(二) 分层培训, 坚实发展基础

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按照“大平台、多模块、小专题”的组合原则, 以新课程改革为核心, 根据“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三大培训目标, 将培训内容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大类型, 通过模块结构的形式呈现课程组合;将每个模块都分为系列化的小专题, 增强了培训内容的操作指向性。

其次, 在分类施教上, 将培训对象划分成管理者、研究者和教育者三种类型, 指导管理者研究学校层面上的工作问题, 指导研究者探讨新课程理论向实践转化中遇到的问题, 指导教育者探讨怎样把新课程理念与目标转化为教学的设计与行动, 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第三, 在自学研修上, 设计“规定性”、“限定性”、“自定性”三类课程, 提高了教师素质, 增强了培训实效。指导教师自主选择研修内容, 通过自评、互评、导评、审评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 充分调动了每一位教师自学研修的积极性。

(三) 深化科研, 架起成功支点

教育科研既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首先, 根据新课程实施的进程确定科学可行的培训目标, 通过目标达成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通过教师互换、走出去、请进来等校际间的交流, 实现教师教学经验的共享。

其次, 对校本培训进行正确指导。以改进实践为根本目标, 帮助教师找到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 指导教师改革学科教学, 培养教师的科研习惯和教学能力;指导学校建立科研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 激发了教师参与科研、渴望上进的内在动力。

三是组织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在培训过程中, 指导教师按照“明确问题、制定计划、付诸行动、批判反思”的基本步骤开展行动研究, 通过撰写专业日志、反思札记和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课程档案袋等形式, 要求教师定期总结教学工作, 撰写经验体会, 分析存在的问题, 研究矫治措施, 提升了他们的研究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四) 科学评价, 激发创新动力

科学评价是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关键环节。首先, 科学开发教师教学档案袋。我们设计的档案袋评定包括教师备课、说课、授课、听评课、执讲优质课和教学业绩等10个方面的内容, 为教学研究和教育主管部门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水平提供了详实依据, 也为广大教师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展示教学水平和才能的平台。

其次, 大力落实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工作。把实施教学档案袋评定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引导教师自觉地把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施教学档案袋评定时, 让广大教师在教学档案记录中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又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

第三, 搞好教师教学档案袋信息的采集和评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信息的采集和评议, 每学年末为每一位教师填写《教师教学档案袋信息表》, 并据此对教师的业务能力予以认定。教研室对其评定工作负责检查、验收, 并对验收合格学校的教师的业务能力进行市 (县) 级认定, 将其确定为市 (县) 级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不同层次, 以此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运行策略建模基本成型。

在管理方面, 我们重点实行中小学教师教学档案袋评定办法, 对教师进行等级评价, 总结出了理论先行、师训为主、整体优化、科学评价等有效策略。在培训方面, 从通识培训、学科研修、教学操作三个方面入手,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分别要求, 全力构建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课程内容体系, 形成了“以校为本, 协作研究;梯次推进, 分层培训;分类指导, 分别要求;反思实践, 教学创新;自我研修, 团队学习”等有效策略。在科研方面, 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形成了教育科普、定向研讨、合作攻关、实验指导、行动研究等有效策略。在教研方面, 通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 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和评定, 形成了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研讨、教学沙龙等有效策略。在教改方面, 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方法和机制, 鼓励教师参与示范课观摩、优质课评选、创新课评比等活动, 促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沿着“适应、提高、发展”的轨迹提升, 形成了系统思考、整体革新、观摩比赛、深度汇谈、表彰奖励等有效策略。这五个方面的有效策略既线性独立, 又网状交融, 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运行策略模型。

(二) 实验成效显著。

近年来, 我们组织了大规模集中培训, 促使广大教师切实树立了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增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专题研究, 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 在黑龙江省和各地市优质课评选中脱颖而出, 快速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 师资培训研究成果丰硕。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8

一、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说: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1]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刘捷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的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3]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或者实现和提升教师专业性的过程。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维持专业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强调以确立教师专业性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英国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化。自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这些法规和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终身的、持续不断的教育

教师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职业生涯的时期相当长,有些可能长达30~40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发展会经历几个阶段,并呈现出各阶段变化发展的不同特点。美国费斯勒教授和克里斯坦森教授在合著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一书中建构起著名的“教师专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他们提出教师专业生涯大致分为八个阶段,即职前期、职初期、能力建构期、热情成长期、职业挫折期、职业稳定期、职业消退期和离职期。作者阐明了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求,归纳了教师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和学校组织环境对教师的影响,提供了按教师个体生涯发展阶段和需求进行教师在职培训的框架。

费斯勒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个人变化、成长是持续不断进行的过程,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作为动态发展过程,教师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需求、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行为都需要不断调整修订、重新审议评估和接受挑战考验。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活之后,因对学校环境和教材教法都逐渐熟悉,会觉得教育教学工作不具挑战性,只是依例行事就可以了,感到当教师平淡无趣,缺乏激活自己的内在动力。还有一些教师工作几年之后,因教学环境的种种因素,如校长的领导能力不行,工作压力过大,学生表现差等开始厌倦教学。大量的教师因为社会变迁以及教学内容的改变,很多新知识、新能力不是自己所掌握的,因之产生不胜负荷的倦怠感,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加,更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更新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即“终身教育”必须贯穿教师生涯的整个过程,这也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告诉我们,师范院校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将全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师范学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知识,毕业后也不可能依靠学校学到的知识工作一辈子,仍然面临一个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补充的问题。教师只有通过不断进修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建构不可替代的专业品质、深厚的知识根底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本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1年9月起,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改革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它涉及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等很多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行为,教师面对的主要困难是如何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使教师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和有效运行,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中。

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师德、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要内容,这是教育工作者提高专业素质,促进专业生长的需要。我国教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赢得了较高的职业声望,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群体。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潜伏着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把学生当做创收的对象等现象。所以,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要务是加强师德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成为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纲领,也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正在超越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展开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素质事关学生素质,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上还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需要,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开展新理念学习,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

1972年,英国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校本教师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在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发展是校本培训的关键词。校本培训是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重点从学历教育转向非学历教育,主要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着力研究和解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为淡化把中小学教师集中到本校之外的某所高校或某个培训中心培训、让他们脱离自己的教学岗位、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学习的理念提供了可能。教师在工作单位,边教学、边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培训中处于主动地位,有利于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加强与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校本培训模式建构的理论假设是,中小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发展的主要环境。教师在职培训的重心下移,并不意味着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简单地下放到学校层面由校本培训完成,而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对培训可以不闻不问或撒手不管。英、美是最先开展校本教师培训的国家,其缘由是高等院校培训模式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受训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培训的效果很不理想,转而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并形成校本培训模式。英、美等国的校本教师培训也取得了成功,除中小学校享有高度自主权,足额的经费,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校本培训活动是由中小学、地方教育局、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共同参与规划与实施过程,大学或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建立伙伴关系。在我国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大学或教师培训对校本培训进行业务指导,与中小学共同培训教师,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或教师培训机构在教育理论研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灵通等方面的优势,消弭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在职培训之间存在的隔阂。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校本培训提高实效的内在动力。实行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训模式,大大突破了高等院校集中培训中讲授、练习、示范等方法的局限,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追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紧贴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境。教师带着问题学习,能觉察到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解决面临的问题。校本培训重视教师自我进修、自查自省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结合教育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这是教师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一名教师,如果每次上完课后,都能认真地记录课堂教育教学情境,审视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提问的有效性、教法的合适性、语言的恰当性和板书的合理性,详细地总结出自己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并且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他与一名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注释:

[1]邓金.培格曼.最新国际教师百科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9

木格中学 李思敏

经过这次肇庆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学科全员培训,我受益非浅,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培训的内容给我在教学上的帮助很大。

1、目标要具体、明确、合理,体现出教学任务的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活动的设计力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一定的梯度,逐步激发学生有目的性地去开展活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让人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永不满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不知不觉,不由自主中,进入教师要讲授新内容的“圈套”。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动作,实物,图片来表达语言意义,甚至要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得到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和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就感,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very good ”,“Sit down , please”等.b.把身体语言带入课堂 c.情境表演法 d.儿歌说唱法.让学生“唱英语歌曲”、“说绕口令”、“做游戏”等,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学生也会学得生动活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7、在此次培训后,我们进行了教研活动,我们决定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孩子们创造课外英语环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在课外要带头说英语,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我们都应该用最简单的英语打招呼:“Hi!boy ,How are you ?”我相信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养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从而也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8.在此培训中,我们也学到了许多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对English story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阅读教学,从小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9.我们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课外要多读多听一些英语新闻,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为此我也为自己订了计划,每周六周日要上网上的英语角用英语与朋友们谈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让自己的英语口语突飞猛进.10、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教师专业进修培训心得 篇10

一、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

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很多专家教授的讲座。这些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真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认识到要想跟上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步伐,就要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更新,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才能创造出师生平等、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氛围。

平时忙于教学很少静下心来学习,参加省“工程”培训,通过听讲座、以及与同学的互动交流,使我们加强了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了自身创新使用教材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教学实践能力。使我感觉到比原来站得高了,看得远了,有一种“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感觉。

二、认真学习,启迪智慧

曾经我是个不太爱读书的人,去书店买书也只是会考虑买学生思维训练、练习册、教学技巧、教案集等方面的书籍,虽然在工作中也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但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更深刻的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素养,锤炼自身的数学功底。

三、善于反思、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说,“你得思考,光听不行!”今天当自己成为学生的时候,不由得又想起了这句话——“你得思考,光听不行!”

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只不过在日常工作中“懈怠”了思考,而变得不愿思考,日久天长也就不会思考了。这又何尝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的现状呢?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何等的重要。

反思的方式有很多,如撰写教学随笔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反思方式;还有教育博客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管理器,它更是一个人反思工具,是一个多向人际互动的装置,它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了压力,也增强了信心

通过培训我突然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要想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骨干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学前教育专业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0-03

尽管中学历史新课改已在河南全面推行,但合格师资队伍的培养仍显迫切。虽然少数河南高师院校历史专业面对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挑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但多数高师院校动静不大,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依然存在诸多脱离中学课改实际的地方。

一、目前河南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对中学历史新课改关注不够

中学历史新课改在河南已全面推行,然而不少河南高师院校教师和师范生对此了解不够、关注不够。一方面是中学亟须适应新课改的新型历史老师,一方面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对此重视不够,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矛盾。经对河南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笔者发现除个别高校外,多数学校培养方案中有关中学历史新课改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多,学分也不高。调查也发现,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队伍中从事中学新课改研究的人员少。显然,中学历史新课改尚未在高师院校引起应有的重视。不关注市场变化,盲目生产产品是行不通的,不能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深度变革,高师院校是难以培养出适应中学新课改要求的合格师资的。

2.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滞后

河南高师院校中除个别高校设置较多与中学新课改有关的课程外,多数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仍然是“老面孔”,内容陈旧,一些反映中学历史新课改新内容、新知识的课程没有设进培养方案,如“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中学历史课程资源”等;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历史教育微型选修课也少有开设,如“中学历史教学课例分析”“历史教学测量与评价”“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名师名家讲坛”“中学历史教学优质课程资源利用”等。即使有个别高校开设其中的部分课程,也囿于学生学分、学时和师资力量限制,以及学生考研群体数量大等因素,实施起来存在着较多困难。

3.教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提高教研能力是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要求,也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薄弱环节。调查显示,多数河南高师院校历史教学对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部分没有设置“史学论文写作”类课程,少数虽开设有该类课程,但关注点主要在于如何撰写历史研究论文,而对如何撰写历史教学论文几乎没有涉及。新课改后,中学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不仅仅要求教师能教好书,而且要求教师能从事教学研究,成为教研兼优的复合型教师。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其科研的主要着力点多是对教学活动的“反思”。然而现状是中学历史教师在求学阶段少有接受教研能力训练,入职后又少有能力、精力、时间撰写教研论文。自然而然,其无法将教学反思变成自己的常态功课。虽然有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发表过教研论文,但很大比例是刊发在“内刊”上,主要目的是基于晋升职称的需要,而不是对教学反思的真正提炼和总结。可以说,中学历史教师教研能力的现状,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对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的缺位有着直接关系。

4.实践教学实施力度不够,效果不理想

当前,因多种原因“不少师范院校为了追求与综合大学齐平的学术水平,在办学中‘牺牲师范性来挽救学术性,轻视甚至无视见习、实习等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使本该成为教师教育‘亮点和‘标志的教育实践课程,沦为师范院校办学环节中可有可无的‘鸡肋。”调查显示,不少河南高师院校的教育实践(无论是微格教学,还是教育实习),或时间短、次数少,或措施不得力,或中学因种种因素配合不给力,教育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不少学生认为是走过场。比如,“课堂教学”环节仅限于听课、备课和上课,而且部分深入中学实习的学生也没有机会走上讲台实兵演练;“班主任工作”环节也只是能大致了解班级管理的形式而已;教育调查研究则多是虚有其表,多是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交一份调查报告,至于调查研究在哪里进行、如何进行、有无实质收获等细节就无人过问了。虽有部分高校强化教学实践,但也因学生考研群体数量巨大,教育实践与考研准备相冲突,而致使考研师范生对教育实践应付差事,未能得到有效的实践教学训练。

5.职业基本功训练不够

多年指导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的经验和基础调研显示,不少河南高师院校历史师范生职业基本功训练得不够。在以“三字一话”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职业素质中,普通话因有统一考试师范生比较重视,效果尚好;但板书技能普遍薄弱,书写水平差、板书不规范。前者主要表现在三笔字不过关,尤其是粉笔字,字体不成熟、不规范,笔顺错误,错别字频现;后者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不合理,重点不突出,不能充分展示授课的中心和关键。目前,河南省中学绝大多数尚无条件实现全多媒体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一般还得依靠黑板粉笔来辅助完成。退一步讲,即使有多媒体设备,板书也是多媒体授课的必要补充。所以,高师院校加强师范生“三笔字”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虽然部分高校如河南师范大学,每年也组织“三笔字”大赛,但参加的毕竟只是少数学生,受益面有限。有鉴于此,河南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增设相关课程,强化师范生职业基本功训练。

6.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不够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师范生培养,除了继续强化职业基本功以外,更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教学课件制作、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网上教学和答疑,等等。然而,目前河南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这类课程不多,即使個别高师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因学分、设备、师资等因素限制,未取得良好效果。加之历史专业本身属性的影响,也使部分学生不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重视不够,不少学生毕业后甚至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更奢谈通过网络获取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教学和答疑了。因此,强化历史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非常必要。

综上所述,伴随中学历史新课改的推行,河南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深入改革,否则我们培养的历史教师必然难以适应中学历史新课改的要求,势必影响河南省中学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改革目前河南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1.调整历史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增加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新课程

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中学历史新课改背景下,删旧增新,加强和完善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一个基本方向是,改革高师历史专业传统教育类课程的规模和面貌,大大增加充分反映中学历史新课改要求的新课程,尤其是增加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历史教育微型选修课,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内容。与此同时,持续更新每门课程内容,以反映中学历史新课改最新成果和满足中学新课改最新需求。目前,河南师范大学已经开始改革,增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中学历史说课与课例分析、历史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等课程。另外,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有前瞻性和敏锐性,需要关注、引领基础教育改革,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新要求。近年来,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技术和模式在中小学日渐兴起。尽管还不太成熟,甚至存在某些缺陷,且目前有条件实施的学校仍然有限,但代表了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变化趋势。为此,还需要增设“历史微课程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课程,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

2.调整历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效果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①实践也证明,只有那些经过高质量教育实践洗礼的师范生,才可能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上表现出专业性。针对目前师范生实践效果欠佳的现状,调整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增加实践时间、次数,切实提高实践效果,已经成为河南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者的共识。有些院校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如笔者所在的河南师范大学,师资型人才培养方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第6学期微格教学训练,第7学期实习Ⅰ(校内实践2周)、实习Ⅱ(校外实习16周),第8学期实习Ⅲ(校内教育研习4周)、教学技能考核和师范生教育实习观摩比赛等环节。②通过由浅入深的实践活动,历史师范生获得了基础教育一线教学的初步体验。与此同时,还必须制定历史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办法,建构严格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体系,涵盖以“三字一话”、教学设计、说课、讲课、课件制作等基本内容。同时,通过构建多级教学技能竞赛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3.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教师从教,不仅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终身教育理念和教师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体现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指导原则。“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然而,现实中二者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为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创造条件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为此,可以考虑如下做法:首先,增加教学实践课程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多次教育实习穿插于历史师范生在校学习的多个学期。这样,师范生在实习-学习-实习的反复过程中增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此外,为解决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实行“三结合”的综合实习模式,即教育实习+历史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其次,在确保完成教育见习、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的前提下,可以把历史师范生职前培养和在职历史教师继续教育结合起来,如让历史师范生参与在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和交流活动中,让在职教师参与历史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样,在双向、多次的碰撞和交流中,历史师范生从在职教师那里取得难以短期获得的教学经验,提前体验职业情境,同时加深对所学教育理论的理解。最后,重视案例分析法的运用,用具体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师范生实践性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长期以来,“知而后行”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教师教育者所诟病。为了使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在教育理论学习过程中,多采取案例分析法,用具体典型的教学案例让师范生实践性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师范生思考实践活动所包含或体现的教育理论,结合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加以改进。这样,未来历史“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会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悟出自己的‘行动理论。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反思者、研究者、‘实践性理论的创造者。”

三、结语

以上所提出的思考只是一孔之见,囿于现实条件限制可能难以在短期内一一实施,比如在限定的学分范围内如何平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关系,如何强化教师教育队伍师资力量建设、如何增设符合中学课改要求和发展方向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并提高其有效性、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的水平、如何加强教学实践管理水平并增强其实效性,等等。河南高师院校及其历史院系应基于中学历史新课改对老师的新要求,正视高师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新课改存在较多脱节的现实,有的放矢地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缩短成长过程,让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上手快、有发展潜力的“成品”而不是“半成品”。笔者也清楚,河南高师院校历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它不仅包括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法的改革,还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更新及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等等;不仅与中学基础教育改革联系密切,也与国家及河南省高等教育改革息息相关,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我们也相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河南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中学历史新课改存在的脱节局面一定会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中美教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钟启泉.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面临的挑战[N].北京师范大学校报,2010-07-21(3).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5.

[4][美]李·S·舒爾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7.

上一篇:打篮球的周记下一篇:立言立信立德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