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2024-09-12

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精选7篇)

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1

老湾中心学校:黄艳霞

摘要: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阅读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切入点 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承载着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构造道德的价值观念这三大重任。如何让语文教学能“简简单单”而又能提高阅读效率呢?优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非常根本、非常重要的一条,它是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表现,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有效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能将学生的已有知识与学习能力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阅读的能力水平稳步提高。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给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筑了一个对话的平台,所谓切入点,就是三者展开对话的突破口,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从切入点入手,我们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切入点选得准、选得精的话,会为三者的对话创设非常和谐的交流环境,学生将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深究文本,有所感有所悟,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如果切入点选得不好的话,会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信息感到厌烦,缺乏积极主动性,最终背离教师选取切入点的初衷,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对文本与师生多课堂因素的整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也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独运匠心。

一、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在文章中有很大的作用,正如“题好一半文”。因而,把握了文章题目,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关键,能通过它了解全文的内容。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抓住我的叔叔于勒这个题目,将切入口放在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让学生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内容。从而让学生们了解到于勒发迹和落魄的时候,菲利普一家对其不同的反应,从而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让学生们快速正确地把握主题,认识到在市场经济下世态炎凉的社会及人们将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准确地了解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乃至语言文字等等。再如在教学《老王》这篇课文时,抓住老王这个题目,将切入口放在作者一家对老王这一下层劳动人民的情感变化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从文章要害切入

文章的中心往往体现在文章的要害处,正如“立片言之居要”、“揭全文之旨”,文章的要害常常是文眼,也可以是能辐射全文的重点词句、语段。

1、以文眼为切入点

文眼通常是指揭示全文内容的中心字眼,就像是文章的窗户。它或许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或许是作者表现思想感情的语句,也可以文章写作的妙笔之处。因此,以文眼为切入点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抓住重难点,促进他们形成有条理的系统地思维。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抓住文眼“变”作为切入点,大家都集中在“变”上,故乡的什么变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们很快得出:故乡的景和人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青年杨二嫂和老年杨二嫂的变化对比,思考他们变化原因,领悟到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也学到了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课文关键语句为切入点

文章中的关键语句,也常常是文章结构的关键,矛盾的焦点,理解主旨的核心,是全文的内容浓缩,是内容情感的起始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往往以关键语句为切入点能纲举目张,总揽全文,有效地突出阅读重点,迅速化解难点。如在教学《背影》时,作者在开篇便设置了一个悬念:背影本是极常见的,为何却是“最不能忘记”?从“最不能忘记”这一关键语句切入,引领教师、学生、文本、作者间的对话,来寻找理由。有学生从第六段细节描写的角度去分析,说父亲的关爱、体贴、周到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背影里。也有学生从背影出现的社会环境分析,祖母的去世,父亲的赋闲,还要偿还债务,家境如此“惨淡”的情况下,父亲却仍然往来奔波、关怀宽慰儿子,用压弯的脊背为儿女们撑起一片天空,更是证明了父爱的伟大。还有学生从离别时混入人群的平凡的“父亲”背影角度分析,说父亲是千千万万父亲形象的代表。抓住“最不能忘记”这个关键语句,学生通过分析、品味、领悟,不但理清了文章的结构,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更是深刻读懂了父子间的那一份深情

3、以文章的线索为切入点

教学时若能抓住文章的线索,从文章的线索切入,可提纲挈领,理清思路,把握重难点,使教学思路、学习思路和文章思路有机统一,就可达到“句句悟其神”的理想境界了。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盼(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线索来展开阅读教学,让学生探究菲利普夫妇情感变化的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很快就掌握了盼于勒是因为于勒叔叔发了财,并且说要补偿我们,他成了我们全家的希望;遇到于勒时,发现他成了一个穷苦的水手,他们的希望破灭;为了怕女婿知道实情、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他们乘坐另一艘船回来。把握住文章的线索,学生就掌握了金钱是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之所在。

4、以故事情节为切入点。

从故事情节中切入,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以抓住它情节曲折多变的特点设计切入点,来揭露文章的主题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评价词语进行分类,理出课文的主要情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评价的原因,从而得出课文的主旨和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三、文章疑点切入

在教授新课前,可以精心设疑布阵,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背影为突破口,设置以下几个疑点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最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有什么用意?找到切入点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再

如《秋天的怀念》一文,可以抓住这个题目设问:作者深深怀念的是谁?为何定义为秋天的怀念?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课本理解、品味母子之间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总之,教无定法,好的切入点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迅速集中学生思维,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品味,进而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顺畅推进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2

一、借“题”发挥, 以题导文

文本的标题是人们阅读文本的第一视觉停驻点, 是人们阅读文本获取的第一信息。因此,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 用来揭示中心, 交待写作对象, 提出论点问题, 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从标题切入,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能启发学生思维, 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 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 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 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 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 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 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又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难忘的一天》, 可分别从“倔强”“美丽”“难忘”切入, 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从而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紧扣线索, 设置问题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 或为情感线, 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 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 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 只要抓住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为切入点, 再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两次去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抓住了什么特点进行描写?通过朗读, 分析解决疑问后, 会再疑, 为什么两次去同一个地方看到的景物却不一样。学生又会通过朗读、再议……瞧!只要抓住了这条线索, 学生学习起来就更轻松了, 重点突出了, 难点也突破了。

三、捕捉中心, 提纲挈领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 不仅概括主要内容, 还能体现课文结构, 反映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 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 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 教师先抓住了概括段中的中心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自悟,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每个方面又是主要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这样就为师生合作探究、解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又如《赵州桥》一课, 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 而且美观”一句, 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 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

四、“点”上突破, 辐射全文

“点”即:文本的聚合点、疑难点、兴趣点。

选择这三点为教学切入点, 有较强的辐射性, 力求从点上突破, 再辐射到面, 勘探式地逐渐把握、挖掘文本内容。

1. 从聚合点切入

这里的聚合点是文本与文本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内容、性质、结构等方面的“交集”。从这里切入容易进行纵横对比, 找到事物的特点。如: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 可以从住宅的构造与相应特点的关系切入:

像万里长城、金字塔、天坛这些工程的确算得上是伟大的工程, 可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却把蟋蟀小小的洞穴也称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了呢?如果你认为称得上, 那么请你找出依据来说服大家。

我以学生熟悉的伟大工程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蟋蟀的住宅怎么也能称之为“伟大的工程”?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探索的欲望, 下面的学习也就顺畅自然。

2. 从疑难点切入

精心阅读往往会有所发现、有所质疑, 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 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 同时又可以避免机械化、模式化的教学套路, 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例如教学《荔枝》一课时, 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单刀直入提出疑问:文章开头说, “我第一次吃荔枝, 是28岁的时候。”为什么吃荔枝?荔枝好吃吗?这次吃荔枝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这么难忘?真的是荔枝好吃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迅速进入课文, 很快从阅读中发现, 题目虽然是“荔枝”, 内容却没有写作者怎样吃荔枝, 而是通过围绕荔枝写的几件小事, 反映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 由此切入从而带动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

3. 从兴趣点切入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 在学生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趁兴而入, 趁兴而教, 往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自觉、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小柳树和小枣树》, 在学完生字新词之后, 我抛出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小柳树和小枣树你喜欢谁, 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对于童话中的人物, 小学生一向是爱憎分明的, 从这个兴趣点切入, 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果然, 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不喜欢小柳树, 因为它很没礼貌;喜欢小枣树, 因为它很温和。”“喜欢小枣树, 因为它很谦虚;不喜欢小柳树, 因为它很骄傲。”我再让学生说说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对文章、对句子都理解揣摩到位的时候, 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 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由于先前的铺垫, 学生水到渠成, 读起来自然声情并茂。

五、再现“背景”, 引起共鸣

在语文教材中, 有相当一部分文章背景距离现代社会或学生实际比较久远, 如纪实的文章、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等, 对于这一类文章, 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 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 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 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 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背景。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 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 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 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 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 宁愿自己挨饿受苦, 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背景切入的优势就在于: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 能激发兴趣、引起共鸣。

选好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 篇3

【关键词】文学作品 教学 切入点

不少语文教师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搞得索然寡味,往往总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这样上课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毫无特色的课堂教学,不仅使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荡然无存,而且有悖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只能导致“少慢差费”的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文学作品的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选好与之相应的教学切入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切入点。

一、解读标题

富有意蕴和特色的标题往往是作家精心拟定的。因此,课堂教学中,以标题,尤其是以标题中的关键字词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有效而重要的。像巴金的散文《灯》,舒婷的诗歌《致橡树》等。我在教学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就引导学生解读“套子”一词,进而解读标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思考讨论题:(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2)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他这样装在“套子”里的人?(4)他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讨论。在这节课上,以解读标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认识和把握,学起来纲举目张,轻松自如。

二、理清线索

文学作品中的线索性词语、句子或段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切入点,沿着这条思路,很快就能顺藤摸瓜,理清作品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如教学鲁迅的小说《药》时,我就顺着明线梳理出如下情节:华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们谈“药”→华大妈上坟(吃“药”的结果)。绕着暗线,找到以下“故事”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理清线索后,再让学生进一步讨论、思考,得出结论: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从以上分析可知,以理清线索为切入点,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主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分析结局

有些小说的结局总会给读者带来或多或少的思考,如果从结局切入,可以使学生依果溯因,追根寻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就将结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这部小说具有精巧的结构和出乎意料的结局。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不但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目瞪口呆、啼笑皆非的面目可想而知,学生也肯定会感到出乎意料,不禁想猜测玛蒂尔德知道项链为假以后会怎么办。这时,我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就必须充分了解玛蒂尔德等人物性格特征。因此又必须回过头来再次研读,分析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教学要突出的是人物形象和情节,对于情节的紧凑,同样可以从结尾切入,教师作适当引导,这结局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小说中作者已作了多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十分可信。这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会沿着分析结局这个切入点探究寻觅,达到预期效果。

四、品味语段

通常,学生在初读一篇文学作品后,在大脑中留下较深印象的,除了生动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外,还应有那些意蕴丰富、描述精彩的语段,而这些语段又往往是表达作品主旨的关键。碰到这些作品,如果以这些重点语段作为教学切入点,就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迅速把握中心,深刻领会全篇内涵。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学生初读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课文4-6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此几段描述生动、刻画精彩,读来朗朗上口。教学时,我从这三段的景物描写入手,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景物素雅静美、朦胧恬淡的特点。在学生弄清景物特点之后,再向文章头尾开掘延伸: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为什么是这样一幅朦胧的画面?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观赏景物的?让学生研读1-3段和7、8段,就会明白:作者心里“颇不宁静”,内心怀着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所以笔下的景也是一种淡淡的朦胧的景。这样从品味重点语段切入,先景后情,两头突破,既直观又形象,水到渠成地让学生体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全面深刻地理解了作品。

当然,文学作品教学的切入点的选择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方法以处,还有许多方法供我们选取,并且各个切入点的选取也不是孤立的。教师要依文选法,灵活使用,在切实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和鉴赏水平上狠下功夫。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审旗高级中学。

浅析小说阅读教学中切入点的选择 篇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聚会,而阅读教学就是以既成性文本为话题,教师、学生在“思考”这面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围绕话题而展开的聚会。那么,如何找准文本切入点,确立师生共同探究的话题成为这次聚会有无成果的关键。

下面就小说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安排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对于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应考虑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明确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要素在文中的体现;其次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第三是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积累小说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对于小说主题的解读,要提倡理解的多样性,以此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在选择探究的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话题所能涵盖的多维性以及学生认知程度所能达到的层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话题: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正方:绝对不会躲开,因为于勒是菲利普夫妇的亲兄弟;反方:坚决躲开于勒,因为菲利普夫妇有自己的苦衷。于是学生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站在各自立场展开讨论。正方自然根据通常的说法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间的金钱关系。他们认为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之所以变化无常,完全是亲情的缺失,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反方一个学生发言:“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值得同情的。” 我问:“为什么呢?”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因为于勒的恶行,菲利普夫妇一家的生活被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在船上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

我说:“说得有道理,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拮据的生活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在辩论中的发言都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落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正方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通过辩论,学生对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探究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认识分析能力、情感的体验、口语的表达均得以很大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设计小说阅读教学探究的话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小说文本和学生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特点,选择好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让教师和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这一种特殊的聚会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冯为民)

编者按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这理应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如果教学内容出了问题,其教学的价值取向就一定出了问题,教学也就是失败的甚至是危险的。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却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关注点仍首先聚焦于怎样教,并未首先关注教什么。小说作为纯文学体裁,是作家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形象载体,是作家精心锤炼和建构而以形象世界所呈现的创造产品。面对这样的教学文本,该如何准确确定其教学内容呢?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冯为民老师来谈谈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小说一旦进入了教学情境,就不是小说仅有的原生价值(传播信息的价值)了,而是成了具有教学价值(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材,成了师生共同面对的阅读文本。一篇作为教学文本的小说内容不能简单等同于现成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蕴涵在该小说内容之中的,有时又恰恰是生成的超出该小说之外的内容,这种此言而彼意的收获恰恰是喜出望外的难以预设的重要教学内容。

小说作为教学文本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必须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来达到教学目标。要准确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首先就必须厘清教学内容是什么。简单地说,教学内容是指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课程的要求,是教材的诉求,也是学生的诉求。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固守语文学科本质,又体现文学作品的特质。语文教学自然以语文教材为载体,语文教学内容当然包含语文教材内容,但比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得多,绝不能把语文教材内容直接当做语文教学内容,教语文绝不是教课文。从语文教学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关系来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具体的小说为载体,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是语文教师处理作为具体教材的小说的结果,语文教师必须对作为教材的小说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小说更是如此。这既给语文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供了许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也给语文教师在可以教什么、适宜教什么、实际教什么、教的效果会如何等方面的选择与预测提出了难题。因为如何确定小说的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应该教什么和不应该教什么是有一定规范的,是有章可循、有范可依的,这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有选择和判断其教学价值和确定教学内容的能力。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语文教师并不具备这样的素养与能力。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极富艺术张力的小说一旦进入语文教学视野,就具有了其特有的教学价值,其教学内容指向就必须是相对集中的。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课程标准中有关小说教学的目标为依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有关小说教学的总目标可概括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具体而言,作为必修课中的小说的教学内容则定位在“了解”和“鉴赏”上。“了解”要求并不高:了解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鉴赏”的要求则相当高:“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而作为选修课中的小说教学,则要求更高: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朗诵小说,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必修或选修小说课时必须清楚的教学内容,教学小说时也只有如此确定教学内容,才能使小说教学上出真正的语文味和文学教育味来。

就具体的小说教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确定却是要因文而异的。这里的“因文而异”不是指教学内容的随意和盲目,而是强调四个“关注”:关注编者、关注作者、关注学生、关注教者。

从关注编者的角度看,小说一旦成为教材,就一定具有了编者所认可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材层面的小说,有的已明显带有编者对如何确定有效教学内容的暗示、点拨与引导。教材的编写过程既需依据课程标准,又需顾及整体体例,还需立足文本特点,并最大可能地预设其应该承担的教学价值,其中包括可以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用教材教时,便不难发现教材编写过程实际已进行了某些教学化处理,如提示、注释、相关链接、练习等,一旦把握好教材编写意图,就能较快地零距离接触到教材的教学层面。不过编者意图有时是显豁的,有时则是相当隐蔽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用慧眼去发现。如编者的模块观、专题观、板块观、单元观、单篇观等都或多或少影响着具体小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语文教师必须用心揣摩。语文教师如果领悟了编者意图,则教学内容就容易确定得多,且从教学进程看,其在“积累·整合”“应用·拓展”等方面更容易走捷径,更容易见成效。从关注学生的角度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和可能起点(“学生可能知道什么”),也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差异,准确断定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和将要达到的更高目标,即“学生需要什么”和“学生将需要什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更要建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链接。因为学生面对一个具体的小说文本,实际上就是面对一个陌生世界,其中存有一个“此在”与“彼在”的鸿沟。如何引导学生融进小说文本、整体把握文本是发掘小说文本资源、确定教学内容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消解学生陌生感的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让学生在温故而欲知新的期待中渐入佳境。为学习者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命脉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差异,以学定教,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还要顾及学生“想学什么”。

从关注文本的角度看,语文教材是以文本形式构成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无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进入教材的具体小说并不就等于是教学内容,而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尊重文本,精心解读文本,力求发现文本的艺术本真并在领悟中学会自我构建,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小说文本是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唯一静态的存在方式,也是小说这类文学作品进入阅读教学视野的唯一起点和中心。小说文本是一种非在场的语言符号系统,这样的文本只有经过解读才能进入鲜活的生命形态,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走进小说自身所呈现的形象世界,去领略小说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上出小说教学的特质来,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来。作为小说文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必须把准四个基本点:一是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二是作者所构筑的精神世界,三是作者所展示的言语智慧,四是作者所呈现的艺术范式。这四个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有的魅力。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验世界,也许作者所再现的经验世界是多样的,且经验世界的多样性能折射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世界的绚丽多彩,但教学中绝不可让学生把作者的“经验”经验化;教师可带领学生细腻地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但不能强求让学生“具有”与作者相同的情感;教师可用作者的言语智慧训练学生的言语智慧,但不能要求学生一味地效仿而不顾语境;教师可启发学生领悟艺术范式的妙处,但不可视此范式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宝。总之,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在小说的领域谈艺术问题,谈文章写法,需要语文教师以鉴赏的姿态带领学生进入优雅的鉴赏氛围,不断地发现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从关注教者的角度看,小说教学内容是蕴涵于小说教材内容之中的,需要语文教师对小说文本作出合理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化处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专业的眼光对小说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有效的甄别与筛选,使小说文本所负载的教学价值转化为有用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语文教师对同一小说文本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从而有效地根据具体的小说文本选择、确定甚至拓展、生成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同个性与风格的语文教师如果都能“以文定教”,不仅知道自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且知道自己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有效的,那么,就会使小说教学中的同课异构成为展示教学内容应有的共性与个性统一,展示教者的专业共识与个性才华统一的重要途径,从而教出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特有的语文味来,使同课异构教学成为百花争艳的一道亮丽风景。

面对一篇具体的小说,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其“可以教什么”“应该教什么”和“实际教什么”。由于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尽量利用语文教学内容等课程资源在课堂上不断与学生交往互动,共同建构的文化活动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因此有的教学内容的确需要进入教学现场而确定,语文教师在确定具体小说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其教学内容的留白。事实上,小说教学内容虽伴着师生互动而随机展开,但因课堂情境、氛围、机缘不同,其教学内容会发生变化,故而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其特有的艺术张力,适当增加灵活性。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实际上需要教师高度的教学文化自觉,只有编者、教者、学生在面对具体文本时产生文化趋同心理,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从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开放性、应用性等视角来确定小说教学内容,才能让小说阅读教学取得高效,才能充分展现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选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篇5

——关于文本解读研讨总结

辛安二小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切入点?王松舟说是“语言的秘妙”;支玉恒说是“最触动自己的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我的理解是能引发学生触及作者“情动”的一道“门”,找到这个“门”,老师就可以“造势”与“顺势而导”,学生就能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中,顺着作者的“情感历程”感受语言的魅力(魔力)。

如何找准这道“门”?这是这次集体研讨的重要内容。

二、选择切入点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选择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业务素养。

(一)从文章题目切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如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课文写的什么匆匆呢?(时间)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出时间来去匆匆呢?

(二)从文章开头切入

每篇文章的开头都是精心雕琢的,也是最有意味的。如《手指》一课开头一段: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那么这五根手指都有什么特点呢?由文章的开头直接引出切入点。

(三)从文眼切入

课文里常有或者点明主旨、或者概括内容、或者凝聚情感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教学时,我们抓住这类句子并且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出它与课文各个部分的联系,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一夜的工作》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抓住这句话,我提出一个问题做为本课 的切入点: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总理劳苦、简朴?

(四)从文章结尾切入

龙头,猪肚,豹尾。好文章的结尾总是意犹未尽,余味无穷。如:《匆匆》一课结尾: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借此,我提出了一个切入点: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能感受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呢?

(五)阅读教学选择切入点还应该注意:第一,切口要精道小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有无尽的味道,选取切入点的目的就是要确定阅读的方向。切点越小,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第二,切点要提纲挈领。好的切入点,是能够发散和收缩全文内容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选择切入点之前,必须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第三,切法要富于变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具体操作起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但只要我们用心思考,用心创造,阅读教学课堂既可以精彩纷呈,还可以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今后备课研讨的流程。

1、第一次备课。教研组确定上课教师后、上课教师按确定的教学课题进行基于个人经验进行备课。备课的流程大约分为: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2、第二次备课。上课教师经同伴互助后,对教案进行修改,提交教研组审查。

找准切入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6

叙永县实验小学 易淑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巧妙的运用这些切入口,操作好了,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选择教学切入点首先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一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读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其次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那么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点来切入呢?怎样切入呢?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几种常见、有效的切入策略:

一、从课文高潮切入。故事的高潮往往最打动人,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它切入教学,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先播放“海鸥送老人”这个部分中的感人画面,并配乐朗读课文相关句子,孩子们一下就被那感人的画面、悲伤的音乐感染了。我顺势引导学生:为什么海鸥会有如此惊人的举动?学生带着问题,兴趣盎然地回顾老人对海鸥的爱,理解海鸥对老人的深情,感悟文章主旨,那入情入境的学习,我至今记忆犹新。

二、从细节切入。“细节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力的关键所在”,有些文章设计巧妙,利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串联全文。如果我们能当一回慧眼珠的深海拾贝人,那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语文教学何不从细节探讨入手,打开课堂教学的局面,提高课堂效率呢?《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有这样的细节:“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抓住两个“静静地”切入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两位青年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启发学生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李博士等人为挽救小钱的生命所付出的爱,顺理成章地体会到是“两岸同

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从写作背景切入。文章背景的介绍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文章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或和历史密切相关的诗歌。让学生了解一定量的课外资料,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有帮助的,而且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而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背景的引入要讲究策略,讲究艺术,要适时适量。可以采用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可以由学生收集资料汇报,可以通过多媒体、观看影视片段等。所以,背景的切入要以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为出发点。如学习《七律 长征》时,除了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长征的知识,还为学生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这样,学生读了诗歌后,就能比较容易地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教学《一面》时,我想到鲁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比较陌生,就动情地给学生介绍当时人民的生活、鲁迅怎样振救民族、怎样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理解起课文也就轻松自如了。再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就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

四、从中心句(关键句)切入。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课,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又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 2

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文章的中心句。上课时就可以抓住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后就直接提问: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看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治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情。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事例讲完都回到这一个中心句。这样,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学生也能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五、从课题切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抓住文章的题目,打开心灵之窗是迅速切入文章的有效途径。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教师应把标题作一个板块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点带面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文本的精华成为课堂的切入点。如《狼牙山五壮士》、《美丽的小兴安岭》、《新型玻璃》、《穷人》等课文,老师可以抓住“壮士”、“美丽”、“新型”“穷”这些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提问,直接了当地键入教学。

六、从文章的插图切入。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与文字相比较,色彩亮丽的插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他们获得课文的相关信息,激发他们的美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因而,以美丽的图画为切入点,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乡下人家》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优美的乡间风景,在尽情地欣赏画面之后,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的时间,质疑、赞美、渴望将溢于课堂,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学生们会感到风景美,文也美。依景学文,依文赏景悟情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

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疑点切入,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等。

实践证明,找准切入口,由此领悟全篇,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往往意味着成功的教学效果,也是一条引导学生从粗读,略读进入研读、品读的很好途径。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教师本人应该去认真钻研文本,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老师课前至少要三读文本,不要带着疑点进课堂。钻研文本,可不是一般地读,而是要深入进去读,要吃透教材,能够与作者对话。教师要做一个文本阅读的先行者,真正深入文本,以切入点为圆心,紧扣文本语 3

找准切入点 选好突破口 篇7

关键词:中途;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11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基层的组织,而班主任又是这个基层组织管理的核心,其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中途接班,无论在带课还是班级管理方面都会比正常带班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无异于一次挑战。班风正、学风浓的班级也罢,遇上一些差班,相信多数老师都不愿意接手。虽如此,但如果管理得当、策略有效,班主任能充分发挥个人魅力,也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你收到幸福的喜悦。本文主要论述笔者在中途接班带班过程中一些粗浅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了解所接的这个班级

基本上所有中途所接班级的学生彼此之间都已有了一些了解,班级已形成了一定的班风,学生之间、学生和原班主任及所有任课教师间也都形成了一种默契。而我对中途所接的几届班基本上都没带过课,对整个班级情况的了解是一片空白。但因为学校的信任、同事的支持,我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我都会通过原班主任及班干部,把班里一些基本情况,譬如学生的姓名、各类学生的情况,乃至学生的特长、个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班上的奇闻趣事等都了解清楚。通过这些整体了解,接下来在班级管理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还会加强和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到工作的最佳切入点,使自己的工作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

二、充分树立班主任的榜样角色意识

(一)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班主任都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主动找学生聊天,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你、认识你,随着彼此之间了解的加深,一些抵触情绪便会自然消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信任你、接纳你。

(二)要有鲜明的角色意识

班主任是学科教师之一,是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优化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作为新接手班级的班主任,我们先要让学生“信其道”,然后才能“亲其师”,之后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就可以得心应手了。

三、给每个学生一个新起点,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

对任何一个新任班主任,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新奇,当然也期待新班主任能够忘记他们的过去,尤其是一些班上所谓的“刺头儿”,更期待新班主任给他们带来新的未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班主任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明确讲到:“过去你成绩优不优秀,纪律好不好都不重要,因为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我只看重眼前的你,关注你现在每一天的表现。”在学习上,我一贯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比成绩比进步,不比基础比努力。总而言之,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些自信,多一些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勇气,让这些学生感觉新班主任没有放弃他,感觉得你很器重他。事实证明,不少学生会因为你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而更加努力,并逐渐改变自己。

四、坚持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接任每一届班,我都不会对那些“糟糕”的学生另眼看待或干脆放弃不管。我中途所接的班级很多是一些问题班级,这样的班级不是一个两个问题学生,而是一大片,这些学生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如果形成气候,对一个班来说无异于是灾难。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放弃了这些学生,就等于放弃了一个班级的大多数,灾难更大。其中,有一些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更差,我们不要想一天两天把他们转变过来,一两次谈话把他们的心结打开,相反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对这些学生要不离不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想方设法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幸福和成绩进步的喜悦。

五、班级工作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每一个班级都会随着时间的转移,形成一些特定的风气,如果在短时间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可能还会增加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每次接班,我都会花一段时间让自己全面了解这个班级的一切,让学生逐渐适应我的带班风格,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不经意中融入到班级管理中去。

(一)不对以前的班主任和班级的各项工作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前任班主任一些优秀的对班级产生良性循环的的制度和做法,我会继续沿用,继续贯彻。

(二)闯出自己的特色

因为人与人的性格、气质、教育方式、管理风格等有很大的差异。当新的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不少数学生都会想“看看新班主任搭什么台,唱什么戏”,都会想从新班主任那里找到一点儿新的感觉,绝对不希望是一成不变的全部继承。一成不变的一切,只会让学生感觉到新班主任只会照搬。这样没有自己的特点,只会增加自己开展工作的难度。

六、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学生认真负责,关心、体贴学生,熟悉他们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和爱好,并因势利导,精心备课,认真施教,不断改进教法,让学生由喜欢上我的课到喜欢我,再到乐意配合我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其实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的工作还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的。因为你的付出,学生得到了关爱;因为你的投入,学生获得了进步。只要认真去做,用心去做,中途所接班级同样会一路掌声,同样会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肯定。2013届所接手的一个班级,在一次家长会后,在家长的留言条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xx,我把你交给李老师这样的班主任,我就放心了”。2014届一个学生的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姑娘被西安邮电大学录取后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李老师,她自入学开始的种种表现,我们就没对她报什么希望,现在却有了这样的结果,是你救了我姑娘,谢谢你”。

中途接班,只要不怕辛苦,认真负责,找准班级管理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住班级特点和班风形成的实质,在管理过程中讲求合理、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坚定不移,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扭转班风,建设出一个风气优良的班集体。

上一篇:初中八年级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下一篇: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