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

2024-06-04

湘西(精选9篇)

湘西 篇1

六、大端午、七月 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 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 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 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节日不能

歌》的内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祖先、骂媒人等,多是诉说离别之情。有一人独哭,有母亲、姐妹同哭。丧葬:行土葬。节日有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赶年,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月大过二十九,月小过二十八。

礼仪与禁忌:土家族人有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逢年过节到土家族人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便会拿出几个雪白的糍粑去烤,烤得两面金黄开花的时候,几吹几拍,往里面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主人将烤好的糍粑送到客人手中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糍粑就咬,这时主人就会重新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给客人吃,尔后接二连三地烤好、拍净、蘸糖,递给客人。如果不懂规矩,接过来就只管吹拍,那你吃完一个没糖的就别想再吃了,主人还认为你对土家族人不尊重。

节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扛锄、穿蓑衣、担空水桶进屋;不能用脚踏火坑及三脚架;在室内不能吹口哨;客人不能和少妇坐在一条长凳上。

湘西高等教育

国家及湖南省重点建设高校:

吉首大学(亦称湖南民族大学、湘西大学)

专科层次: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湘西师范大学 筹)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湘西广播电视大学

民办高校:

湖南西部职业技术专修学院

湖南猛洞河专修学院 编辑本段名人:

·中华三祖之一---蚩尤

·土司王朝始祖——彭士愁

· 抗倭英雄——彭荩臣、彭翼南

·湘西苗王----陈蕖珍

·开国元帅---贺龙

·共和国大将----粟裕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

·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

·抗英名将----郑国鸿

·贵州提督----田兴恕

·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罗盛教

·文坛巨匠---沈从文

·画坛怪杰------黄永玉

·民族歌唱家——宋祖英

湘西网络兼职QQ群:27452489

·著名学者.作家——彭学明

·世界冠军——杨霞

·世界冠军——龙清泉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VS大湘西

所谓湘西,狭义上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和苗族占了全州总人口的73%。游憩中国网指出:

若放大些从广义来说,大湘西的概念还可扩展到同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县的湖北的恩施,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贵州铜仁的沿河、印江,湖南怀化的麻阳等。倘若再宽泛一点,还可把怀化的北部和张家界的西部也算在内,因为古时这一带在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前都算土司们的辖地。这些州县人文根基基本类同,风俗习性亦大多相似。怀化和张家界都是解放后从湘西分出去的。

湘西 篇2

蓝印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 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纺织品之一, 主要应用于服饰和铺盖、门帘、窗帘、桌布等家居饰品之上。湘西蓝印花布一般有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两种印染形式, 其制作过程简单, 在桐油纸板上雕刻好镂空花纹, 然后将全手工制作的棉纺织品夹于桐油板上, 经过刮浆、下靛和印染等多道工艺后, 加工成的带有底纹的蓝印花布。由于用蓝印花布裁剪制作的衣物具有透气吸汗、颜色耐脏和制作过程简单等特点, 因此受到了长期处于农事劳动中的人们的喜欢, 一度在民间盛传[1]96。同时, 它色调单纯、图案造型丰富, 符合老百姓朴素的审美观念, 因此蓝印花布成为古代湘西地区裁制衣物和装饰家居的主要材料之一。过去的几百年中, 湘西蓝印花布与当地生活习俗密切相连, 不断地吸收融合了湘西地区神秘多元的地域文化和宗教元素, 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地域民俗风格特征。

二、湘西蓝印花布的民俗意味

祭祀、祈福等社会风俗活动在湘西地区非常盛行, 湘西人民渴望能够通过这些社会活动带来丰收和平安。湘西蓝印花布作为湘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播载体, 成为了当地人民寄托内心情感的媒介, 承载了湘西民间求吉纳祥的民俗观念和求全求满的审美观念。

1.求吉纳祥的民俗观念。蓝印花布上运用了大量吉祥图案, 其中不乏喜鹊、鸳鸯和牡丹等, 它们象征了喜庆、爱情和富贵。同时还有众多花瓶图案, 这主要是因为花瓶的“瓶”与平安的“平”谐音, 这些都成为了湘西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寄托, 所以被广泛使用于蓝印花布之上。除此之外, 民间的印染艺人也常将蓝印花布命名为双喜临门、鲤跃龙门等喜庆吉祥的名字, 以适应人们追求吉祥欢乐的心理。

在湘西蓝印花布上, 一些常见的图案是以生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为原型, 这主要是源于湘西人民对生殖崇拜的心理。在这种崇拜心理的引导下, 经过长期的演变, 逐渐形成了一些代表生殖力极强的神话和人物形象, 例如“, 蝴蝶妈妈”的故事等。传说中的蝴蝶妈妈是湘西苗族的始祖, 也是苗族的保护神, 她一共生有十二个彩蛋, 这些蛋幻化成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 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湘西苗族人眼里, 蝴蝶妈妈不仅是博爱、吉祥与幸福的象征, 还象征着多子多福。因此, 蓝印花布上蝴蝶图案的运用极为普遍。民间艺人将一些神话故事形象化, 逐渐创造出许多精美的图形, 并且将它们与生活中常见的生殖力强的动植物 (如石榴、鱼、树枝等) 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湘西凤凰蓝印花布的传承人刘大炮所收藏的蓝印花布中, 其图案跟蝶相关的主题就有“四蝶图”“、花蝶”“、花蝶绣球”等, 这些图案的运用, 重其寓意而轻其形。

湘西地区林业发达, 当地人们认为是树神给了他们丰富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在湘西人民的眼里, 花草树木有生命和灵魂。一些百姓为了给子女寻求庇佑, 会让子女将木石认作亲人, 树木枝开多叶也有多子多福的美意, 因此引发了湘西人民对树神的崇拜心理, 从而卷草图案也成为了民间艺术图案来源的重要题材[2]248。自清朝“改土归流”以来, 汉文化入侵, 吉祥文化植入, 为蓝印花布带来了更多的吉祥题材, 祥云、万字图案、锯齿纹、几何纹等纹样被广泛使用于蓝印花布的图案之中。此外, 汉文化的融合使得湘西蓝印花布的图案纹样更加丰富, 创作手法也发展到隐喻、比喻、谐音等多种手法。

2.求全求满的审美观念。湘西地处偏僻,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下, 湘西人民勤劳朴素, 知足常乐。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 艰难的生存环境和低生存率的繁衍环境使得渴望丰收和人丁兴旺成为最大的期盼, 长此以往, 求全求满成为了当地极为普遍的心理现象。

在过去几百年里, 蓝印花布的图案题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讲究“全”和“满”的图案造型和构图方式却始终保留。现存的图案可以看出, 具有“团圆”“、花好月圆”“、圆满”等象征意义的图案在蓝印花布中十分普遍。“全”意为完整无缺, 可理解为“圆”。“圆”在蓝印花布整体的图案造型中被多次运用, 从整体构图到局部构图, 方中有圆, 圆中有方, 方形圆角, 处处可见圆状的纹样。“满”一直是蓝印花布图案排列的主要构图方式, 每一位技能高超的民间艺术家在绘制图案时都力争将整个画面铺满。“圆满”的图案造型和构图方式丰富了蓝印花布服饰应用, 使着装者既能得到求全求满的心理安慰, 又能在视觉上得到充分享受, 以满足当地民众的审美需求。

三、湘西蓝印花布和婚丧寿庆

蓝印花布的创作题材来源广泛, 并且能以花布上的图案传递对吉祥美好的祈求愿望, 因此备受湘西人民的喜爱。蓝印花布曾遍及湘西地区的每一个乡镇, 一度成为湘西人民争相追逐的时尚装饰用品。 从服饰到家居, 从结婚生子的喜宴到老人百年的丧事, 蓝印花布始终贯穿其中, 并在这些重要的民俗礼仪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婚娶。蓝印花布与湘西地区的婚娶风俗有密切联系。在湘西土家族婚娶习俗中, 子女的婚姻一般遵守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男女双方经过请庚帖、合八字, 认为各方面都合适之后, 男方便带着食物、衣物、银钗等物品到女方行聘订亲, 然后选择吉利的日子进行迎娶, 现在也有少数偏远村镇的土家人民依然保留着这样的嫁娶风俗。而湘西苗族人提倡自由婚姻, 青年男女是在赶场、做客以及节日聚会中相互认识了解再由媒人牵线, 进而发展为订亲成婚[3]315。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婚姻, 在嫁娶过程中, 男方给女方带去的聘礼都会用带有喜庆吉利图案的蓝印花布包袱包好。同时, 女方陪嫁的嫁妆中必然会有一床蓝印花布做的被盖, 新婚当日铺在新婚床上。这种喜庆的花布纹样通常为一些表示情爱欢乐的题材作图案, 如, 鸳鸯、双鱼、比翼鸟等。此外, 也会辅以一些花、草木、蝴蝶、石榴等繁殖能力强的动植物图案。这主要是因为鲜花开放, 草木繁茂, 蝴蝶多卵, 石榴多籽, 往往被认为有多子多福意义, 正是如此, 蓝印花布成了婚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2.生子。在湘西, 每当有新生儿降生, 都要置办喜宴庆祝新的生命到来, 这在当地称为“三朝”酒。这一天, 主人家的亲朋好友都会携带贺礼前来表示祝贺。在这些前来祝贺的人当中, 以女方父母送出的贺礼最多, 包括了鸡、鸭、背带、衣物、银饰等。早在小孩未出世时, 女方父母就会开始准备小孩穿戴的衣服、肚兜以及背带等衣物饰品, 而这些衣物大多都用蓝印花布裁剪, 且银饰也会用蓝印花布仔细包好。 这种情况下所选用的蓝印花布上通常会印有“锦地回纹”“、如意”、 “花开万字流水”等主题图案, 以期望印有吉祥图案的蓝印花布能为婴儿带来福祉, 保佑小孩健康平安。

3.寿庆。除了结婚生子会大摆筵席庆祝之外, 为老人摆寿庆也是湘西一个较重要的习俗。在寿庆期间, 亲朋好友以及左邻右舍都会带着贺礼上门为寿辰老人祝寿, 通常这些贺礼会用蓝印花布包裹。老人的房间也会用印有“福禄寿”“、双鹤”“、松树”“、五福捧寿”等图案的蓝印花布布置一番, 这些图案通常象征着健康与长寿, 以此来表达对老人延年长寿的祝愿。同时, 每一幅受到湘西人民推崇的蓝印花布制成的床帘、被面上面都会有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图案, 因此, 它们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收获, 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

4.丧葬。湘西的丧葬礼俗原始而古朴, 在这里, 人们将丧葬仪式看做一个人一生完满结束的标志。临终时, 儿女子孙须在身边送终, 当家主人将三斤六钱的纸钱和一把香烧成灰烬 (俗称“落气钱”) , 接下来用布袋将“落气钱”装好扎在死人的身上。随后为死者梳发换装, 将死者仰面躺在拼装在一起的两扇木门上 (俗称“上柳床”) , 置于堂屋之中, 此时遗体垫被面一般都会采用蓝印花布。虽然丧葬中采用蓝印花布的意义尚无统一说法, 但无论丧葬习俗怎样变化, 蓝印花布始终能在丧葬活动用品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中, 湘西人民通过赠送礼物来祝福亲人, 以此达到维系感情的目的, 此时, 蓝印花布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从蓝印花布特有的装饰图案可以看出, 湘西人民对情爱和欢乐、生命的创造和延续、健康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蓝印花布在湘西婚丧寿庆等民俗礼仪活动中的运用也折射出了湘西地区的社会心理和当地生活方式的特色。

湘西蓝印花布深受湘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影响, 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是湘西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其题材来源广泛、造型精简、色彩质朴单纯、意味十分深远, 既反映出了湘西地区民间习俗观念的发展, 也传达了湘西人民的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色彩, 与大众的审美紧密地结合, 记录了湘西人民生产生活发展的历程。因此, 我们需要加大对湘西地区蓝印花布艺术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能够扩大湘西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摘要:湘西蓝印花布艺术扎根于湖南西部地区, 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结合湘西地区独特的风俗民情, 对湘西蓝印花布的民俗意味进行了阐述, 揭示了湘西蓝印花布在湘西民俗礼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具有极其深刻的民俗意义。

关键词:湘西蓝印花布,民俗意味,习俗观念,婚丧寿庆

参考文献

[1]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2]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三卷.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湘西的味道 篇3

湘西人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注重色香味俱全。湘西菜“辣”字当头是跑不了的,但这个“辣”字,还不仅仅是说的辣椒之辣,还有那风味独特的腊肉之“腊”。从前,湘西人日子穷苦,年关杀头猪,得细水长流吃上一年,所以湘西人有熏腊肉的习惯。每年临近年关,杀了猪将猪肉、猪头、猪脚全部做成腊肉,以备来年食用。腊肉的做法是:首先将鲜肉砍成五六斤一块的长条,然后用盐和各种香料调味后放在大缸里腌四至六天。为了使肉入味均匀,隔一两天就要把肉翻一遍。待盐及香料浸进肉内,再高高地挂到火坑的房梁或灶头上,以烟火慢慢熏干。熏制得比较好的腊肉一般可保存半年以上。熏烘的柴火也有讲究,以松枝、柏枝、柑橘枝最佳。如用橘子皮熏烘,腊肉则油中透红,红中透亮,不见烟灰,颜色更显好看。

湘西的腊猪蹄、炒腊肉、腊豆腐与风干制法的广式腊味不同,齿颊间总留下松柏香味,颇有山林举箸的天然风味。尤其是苗家腊猪蹄,据说苗家人也不是总能吃得上,盖因家里好不容易才杀一头猪,只有四只蹄子,要作礼品孝敬父母亲、岳母家,自家焉有所余?

湘西菜“酸”则是另一个特点。酸食是苗家的独特风俗,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踉跄”之说。酸鱼、酸肉、酸菜、酸汤等等,湘西人每顿饭都少不了。至于他们何以嗜酸,实在费解。然而,湘西菜之鲜,倒是有目共睹的。因为,湘西菜无论果菜禽畜,还是鱼虾山货,皆自天然,尤其是那鲜笋、野菜、萝卜最为人称道。在此不得不提两道菜:“石蛙”和“土匪鸭”。前者乃山岩溪涧的蛙类,别的地方叫“石鸡”,其肉质有韧性、鲜嫩无比,可煨汤,可串烧,可椒盐,尤推崇清蒸。后者选用肉瘦油少的湘西鸭,做成秘制的“土匪鸭”,口味十分独特,昔日湘西著名的“匪气”,竟重现在觥筹交错间。

湘西采风论文 篇4

两周的湘西采风课程结束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们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观看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品尝了湘西的特色小吃,学习了很多的东西······

湘西凤凰古城是一个美丽而又具有特殊的的小城······

记得第一天来我们到凌晨5点多才来到吉首火车站,搭上了前往凤凰古城的汽车,天空还淅沥沥地下着雨,感觉好冷。当时我们整整15个小时没睡了,所以在前往古城的路上我们都沉沉地睡着了,直到古城我们才醒来。下车,首先迎来的是一阵冷风,天空还下着雨,就在这里我们认识我们的导游——小周老师。他把我们带到了我们住宿地点,我们一共分成三户人家住白家大院-华龙宾馆-水上人家,都是哪里的住户自己家来的,住进去让人感觉很温馨。我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后就去吃早餐,今天是有安排的,所以不能睡觉,我们只好带着沉重的眼皮出发。当我们来到沱江时,我们的心都飞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我把一切疲累都忘记了,沉浸在古城的美丽当中。一条清澈的小江——沱江,横跨在整个古城中间,江水清澈见底。沱江也称为凤凰古城的母亲河,这里的人吃水就是靠它,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凤凰人。沱江上还有一些小木桥,小石顿,石桥,方便过江。江里还飘荡着几艘小木船,有游人在船里嬉笑,岸边还停着好几艘。两岸的建筑更让人惊叹,每一间房子都是运用了古老的建筑方式,小青瓦,花格窗,雕花门,灰色墙,屋顶的四个角都雕上栩栩如生的凤凰,表示凤栖梧桐,是想把龙留下来。两边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还观看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吊脚楼正是这里的建筑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所谓吊脚楼就是有“脚”,其实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在河边的就伸出几只“脚”,支撑在水上,与河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

在青石路边,一个头上绑着一大团深蓝色布的老奶奶吸引了我的目光,她坐在石板凳上,手里编织着花环,后来才了解到,那些头上绑布,身穿蓝色的人,是这里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人。据说,她们头上的那块布有5-17米长,一圈圈包裹在头上,形成坨形。据我们的调查这中包布大概有45种。逛了一个下午,才知道,这里的每家每户都是有做生意的,每一家都是旅馆。这里还是一个特色物品的一个好地方,比如绣花包,围巾,千层地鞋,雕刻物······

在三江博物馆,我们真正领悟了苗族的服饰。苗族是以蝴蝶作为崇拜物,也就是他们的图腾。苗族的服饰有200多种,苗族的姑娘喜爱带银饰,喜爱红色,一般为圆领、长裙、长袖。在三江苗寨里,我们看到的是当地导游穿的一套苗服,上衣下裙,一身都是天蓝色的,裤脚和袖子都绣有花,领上绣有一只鸳鸯(代表未婚),披云肩颈上带有银项圈,头插银饰,带有耳环,非常漂亮。她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服装,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就是为了出嫁的那一天穿。银头饰,银项圈,百褶裙,刺绣······每一件物品都是很精致的。我们参观了里面的苗族服饰,有很多的款式。还了解到苗族分花苗、红苗、白苗······,个个苗族的服饰又有区别,例如,花苗喜爱绣花,服饰上面就有很多花鸟的图案;红苗喜爱穿红色的衣服;白苗喜爱穿白色的衣服。苗族的服饰图案丰富多彩,主要有花、鸟、草、鸡、凤、鸳鸯、动物、漩涡······由于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所以他们所绣的每一个图案都是有寓意的:蝴蝶代表“福”;鹤表示“长寿”;

老鼠、鱼、青蛙、石榴、葫芦指多子多福;用金边锁住的蝴蝶、花、凤、龙则把富贵留住。苗族的服饰图案还很讲究,未婚的苗家人服装是绣花、草、蝴蝶、单鸳鸯,而以婚就绣鸳鸯、龙、凤;未婚的男子衣服上是有5个扣子,以婚则7个扣子。苗王的服饰也有些区别,衣袖、下摆、裤脚会特别大的,所以去苗寨,一眼就能看出谁是苗王。苗族的女孩子都是很会刺绣的,她们从小就开始学,因为当地的习俗是这样的,手工活越好就会嫁的越好,不会刺绣的女孩子很难嫁出去。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苗族以前的劳动工具、住宅、生活方式、习惯等等。

在凤凰古城里,我们学习了蜡染和刺绣。蜡染是在一家叫蜡魂的店里学的,在那里我们第一次接触蜡染,感觉挺新鲜,好玩的。蜡分有蜂蜡和石蜡,一般的蜡染画都是以蜂蜡与石蜡3:7来用。古老的蜡染工艺是从贵州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一直流传至今。蜡染用的笔,并不是我们平时所用的笔,它是一种钢刀,因为蜡比较容易凝固,用钢刀便于保温。一般的蜡染都是用白布,也有用其他布的。首先在布上打草稿,然后在把烧融的蜡按着先前画的图案自由的在画布上画画。如果想画冰裂纹,就在画好蜡的布是用手抓一抓,就会形成不一致的痕迹。把弄好的布扔进染缸里染,如果需要不同颜色,则要染多几遍。还了解了一

下印染和扎染,三种是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的。

刺绣,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古时称为“女红”。我们由一位老奶奶教的,老奶奶从5岁开始就学刺绣,老奶奶店里的刺绣都是她自己绣的,还收藏了一些清朝的刺绣品。苗族绣法有干绣、辨绣、锁绣、贴绣、镶绣、打结绣(疙瘩绣)、锡绣、冯绣。我们还学会了打中国结、盘扣。

来到张家界,我们先后观看了土家绣庄、绣华山馆、军声画院、土家风情园。土家绣庄里,珍藏了好多精致的刺绣作品。那里的刺绣是用丝线,一针针地刺绣而成,有的甚至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幅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恍如是用笔画的。我们还亲手拿针体验了一些刺绣,感觉不简单啊!土家风情园,我们真正领悟到了土家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土家族是一个母系社会,由女的来当家作主,连建筑都是根据女孩子的身高来建的。男孩子要是看上了那个阿妹,就得要为她干上9年的苦力,做三件事,建造一间房子,学一门手艺,为阿妹打造一套银饰(吉祥三宝、筷子、碗、勺子)。土家族非常崇拜虎,所以他们是以虎来作为土家族的图腾。那里最有趣的是一座九重塔,也是一座著名的吊脚楼,是世界吉尼斯之最,楼上盘绕着一条雕刻的木龙,是用来雨天收集雨水的,然后至龙嘴的地方流出,龙嘴的下方有几只大小不一的蟾蜍张开嘴蹲着,从龙嘴流出来的雨水就会被蟾蜍接住,根据雨水的多少而流进不同的蟾蜍嘴里。那里的酒也很神

奇,装在竹节里面的,没有口子,不知道是怎么灌进去的。还观看了,当地的哭嫁,织锦,银饰······而

秀华山馆和军声画院都是以沙岩画为主,了解了一下沙岩画的制作工具,都是生活上的东西。

欣赏湘西 篇5

------读《湘西读本》有感孔玉娇 读完《湘西读本》,让我产生了很多历史的遐想,当杜甫遥望荆楚,描绘“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裳共云天”的绚丽;当王庭珪栖居于泸溪,写下“谁知沅水上,却似洛城游”的从容;当文征明送别远赴黔阳的挚友,发出“平生事业经千里,晚岁文章到五溪”的感慨。不由得深深地触动,湘西在历史上有她文化生成的意义,更有她的神秘和魅力之处。

湘西,对于外人来说是神秘的,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也倍感神秘——有“不识湘西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更有“云深不知此,只在此山中”之叹。我认为只有了解湘西、认识湘西,才能热爱湘西。

本书共有七个章节,分别从地理、历史、湘西尚武精神、民风、神秘文化、璀璨艺术和社会发展七个方面对湘西进行阐述,为我们展现了丰富而别具内涵的神秘湘西。本书从事实的角度解读了湘西的社会历史,用散文的笔调叙述了湘西的文化。像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一样,给我们演义了神秘的湘西文化,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有时让人会心一笑,有时让人掩卷沉思,有时让人拍案叫绝。

从湘西文化到湘西地理,《湘西读本》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两千多年来神秘的湘西历史的水墨画。导引着我们去追寻失落已久的湘西文明,去聆听先民们开启山林的远古跫音。我们读《湘西读本》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湘西,还能激发我们作为一名湘西

人的骄傲和自豪感。

过去,大多数中国人,或许对湘西的了解,只知道那里经济落后,但风景如画。那里的土家苗乡风俗保存最为完整,那里的张家界具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头衔,那里的凤凰古城是名闻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里的王村古镇因电影《芙蓉镇》而名杨天下,那里的吊脚楼是湘西少数民族的建筑名片,那里的酒鬼酒不知醉倒多少东西南北人,等等。

而读了《湘西读本》,我知道了,湘西是文化宝地,湘西处于湖湘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云贵高原文化的交汇地。世世代代的土家苗汉儿女在湘西大山里叩石垦地、繁衍生息,各组文化、各种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包容共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文化。湘西是资源宝库,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勘查发现63个矿种485处矿产地,素有“锰都”、“钒海”之称。湘西是生态高地,森林和绿色是大自然留给湘西的宝贵财富,山水风光、特色景观、生态文明构架出湘西的第一印象。湘西是旅游胜地,比如里耶秦简、溪州铜柱、土司石刻、天开文运、不二门、太平山……这些经历中国历史沧桑变迁的古迹,这些蕴含中华悠久文化渊源的胜地,处处在以不同形式展示着魅力湘西,散发出古老醇厚的阵阵墨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代代雅兴,昭示着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

本书慧如雾里含明,夜里生光,扫去历史的尘障,于喧嚣的城市中,寻一方静洁之土;于世俗尘埃中,获万古芳华之作;以独具之慧眼,品湘西之古韵;以颜柳隶楷之字,缅文人学者之才。佛家追求的是内

心的宁静,也就是所谓的“涅磐”境界。如人的孕育与出生一般,存于母体之时,是孕育于水中的,所以心是静的,而出生之时,以洪亮哭啼声降生,心是躁动的。书中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图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读者阅之,如履其间,惊叹自然人文景观之余,为湘西之赞叹。作者上下求索,钩沉索隐,对湘西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作出了清晰地描述与勾勒。本书不但介绍了诸如杨岳斌、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袁吉六等历史文化名人,也介绍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不仅给读者讲述了凤凰、里耶、茶峒、浦市、王村、老司城、不二门、太平山等湘西风景名胜区,也讲述了赶尸、毛古斯这些我们湘西人既熟悉也感陌生地方的轶事。本书犹如一位热情的导游,导引读者穿行于土家、苗族山寨,给人一种仿佛亲历之感。

《湘西读本》文笔精练、笔触细腻,处处引人入胜,令人难以舍弃,不愧是呕心沥血之作。完全可以看出,本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耗费了无数的时间,倾注了多年的心血。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倒是真正从中收获了不少的写作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湘西印象、吸收了大量的鉴赏知识、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读到了可贵的轶闻趣事、欣赏了无数的如画美景。《湘西读本》确立的这个定位,“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神秘湘西,用散文的笔调叙述书法湘西”,我认为是最为恰当不过的。读了以后,就是这种感觉,丝丝如扣、不偏不倚、不折不扣。

湘西 篇6

湘西民歌, 浩如烟海, 其中有不少直接反映湘西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悲苦哀乐、嬉笑怒骂。民歌中的女性或天真烂漫, 或懦弱痴情, 或热情泼辣, 或彷徨疑虑, 或哀婉悲戚, 或果敢刚烈。湘西民歌中便把这种世间最纯朴、自然的男女之间的是非恩怨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湘西民歌类型特点

湘西民歌从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历史传说歌、婚丧风俗仪式歌、祭祀歌、情歌、儿歌、飞歌 (山歌) 、劳动号子、宣传歌等。在这些民歌中, 题材各异, 从各种不同角度反映了湘西人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状态。在远古时代, 人们还处于荒蛮时期, 氏族部落完全统一于母权手中。

湘西苗族对始祖神“傩公傩母”特别崇拜。东部方言苗语称“奶傩芭傩”。“奶”即母, “芭”即公, “傩”即神圣, 可意译为“圣公圣母”。据传说, 他们是兄妹或姐弟, 洪水后结成夫妻, 繁衍了人类。据考, 这便是传说中的伏羲女娲。湘西一带苗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还傩愿”, 又称“腊祭”, 一般秋后举行。其时巫师行法事, 还要唱傩歌, 跳傩舞, 演傩戏, 以此表示对自己始祖傩公傩母 (伏羲女娲) 的崇拜和敬仰。

弟称为圣公, 姐称为圣母;

圣公是红脸啊, 圣母是笑脸。

苗人称圣母为奶傩, 苗众称圣公为杩傩;

奶傩就是傩母, 杩傩就是傩公;

又叫做南山圣母, 又称为东山圣公。

在湘西少数民族历来的祭祀以及婚嫁习俗和建造习俗的古辞俚语中, 无不体现着这样的程序, 人们所崇拜和赞诵的祖先, 是男女平等的, 甚至在早先的古歌中, 还处处洋溢着女性崇拜的色彩。

二、湘西民歌中女性形象的空间设置

1. 女性的赞歌

母系氏族解体后, 父系氏族取而代之。这种变化在世界各民族都曾先后出现。然而, 苗族却与之不同。从古到今, 苗族都保持“苗耕男女并作”, 苗族妇女在历史上一直同男子共同从事生产劳动和家庭管理, 从来就没成为男子的附庸, 夫权思想在苗族社会中影响并不深。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使苗家人产生男女平等的思想, 养成互相尊重的道德风尚。在苗家, 重男轻女的现象并不突出, 甚至, 在分家时, 还要为未婚女子留下“姑娘田”。苗族女性一直生活在这种从母系氏族中就一直受到尊重和维护的家庭亲缘关系及其伦理道德中, 不能不说是万幸之极。在以下苗歌中, 尽管是在接亲送亲时所唱礼辞, 但男女平等的思想可见一斑:

一把铁钳啊, 要有阴阳两面;

一间房子啊, 要有男女同欢。

黄鹂要有两只, 才守得住丛林;

阳雀要有一对, 才守得住深山。

凤凰要有两只, 才守得住高枝梧桐;

白鹭要有一对, 才守得住溪畔良田。

歌中透过“铁钳、黄鹂、阳雀、凤凰、白鹭”等美好事物的借喻, 向人们说明了世界要有男有女、有阳刚与阴柔的结合才能平衡发展。这是苗族先民原始朦胧的婚姻观, 从中可窥见苗族男女在对待婚恋时所持态度的中庸, 而不是畸形的。再看苗歌是怎么赞美一位苗族姑娘:

娘朗体态真苗条, 杏脸桃腮柳眉毛;

人们道是七仙女, 疑是嫦娥下九霄。

云鬓在颜金步摇, 苗山苗水度春宵;

五十八室人赞美, 黛帕娘朗最窈窕。

这一体态窈窕、貌若天仙的苗家少女, 她有着“杏脸桃腮柳眉毛”, 乌黑的头发衬出姣好的容貌, 走起路来如风摆柳, 步步生辉。四面八方的人无不称赞她。古今中外, 这种赞美女性容貌的民歌好比山上的树叶, 比比皆是, 信手拈来, 却绝不雷同, 如此方显赞美人的诚心和歌艺。善良美丽、体态曼妙的苗族女性形象在歌中跃然而出, 让人砰然心动。它不受时空的影响, 就是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 仍能使人深切感受到歌唱人当时的惊艳是多么的真切实在, 令人震撼。

2. 女性的颂歌

在湘西土家山寨历来有“行山过坳歌为伴, 红白喜事歌为乐, 洽谈议事歌为先, 谈情说爱歌为媒”的乡风民俗。在酉水南岸的土家山寨里 (含保靖、古丈、吉首等交界的古“边墙”东北沿线) , 流传着声腔古老、风格别致的“破头腔”山歌。它与湘西古老的“梯玛神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的词格歌风十分严谨, 一韵到底, 如需换韵, 须歌者双方协商, 违者必被耻笑。每首对歌 (一问一答) 必须答为所问, 否则遭人哄笑。每当“赶秋”等节日到来, 歌场里歌师们便斗起了歌技。在历代歌师中, 著名歌娘张三姐不能不说是一位佼佼者。当歌郎张明孝唱道:

高崖龙洞吊棉藤, 棉藤开花像明灯。

风吹灯动藤也动, 藤动灯来灯动藤。

张三姐望着坡下美丽的葫芦苗寨, 按其格律回唱道:

葫芦苗寨坐苗人, 苗女挑花绣苗裙。

走路人动裙也动, 人动裙来裙动人。

歌郎的歌, 从高崖龙洞的棉藤唱起, 接着唱到盛开的棉藤花鲜艳如灯, 当风吹藤动, 如灯的花也随风摆动。而歌娘的歌, 首先从坡下的葫芦苗寨唱起, 点明葫芦苗寨里住着的是苗家人, 而苗家女儿个个都是描龙绣凤的好手。当苗家女儿穿上自己亲手绣制的美丽苗裙, 便步步生莲, 人走裙摆, 裙摆人动, 顾盼曼妙, 楚楚动人。张三姐在此处灵活地运用双关语, 将苗女美丽娇羞的动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且对仗极为工整, 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3. 女性的悲歌

生活在湘西这块土地上的女性有着各不相同的境遇。苗族女性由于历来没受到男女性别歧视, 因而她们天性大胆, 婚恋自由;而土家族曾受土司王的压迫, 苦难深重, 土家族女性的人身自由特别是婚恋自由逐渐被扼杀。在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下, 土家族女性的人性被压抑, 感情被禁锢。但她们大胆追求婚恋自由, 有着土家族女性的叛逆特征。甚至为了夺回土家女儿的“初夜权”而奋力抗争过。因而, 土家族女性也是敢爱敢恨, 敢作敢为的倔强女子。这一点, 从土家女儿出嫁之时所唱的《哭嫁歌》中可见一斑:

我伤心, 不是因为爹娘穷,

我流泪, 不是因为爹娘没陪送,

只因女儿年纪轻, 枉被爹娘赶出门,

是你们听了媒人的话, 把亲生骨肉许人家;

明到婆家去受罪, 还说去了管大家,

明到婆家做贼人, 还说我到婆家做贵人;

如今还来哄骗我, 不如把我一刀割。

出嫁时, 除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外, 对他们不顾女儿死活, 把自己推入火坑的做法, 百般怨恨, 却又无可奈何。女儿的命运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和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所决定的, 任何人也改变不了。这感情浓烈、催人泪下的《哭嫁歌》, 本是母系社会土崩瓦解时, 妇女因逐渐丧失母权而发出的哀叹。到后来随改土归流而传入封建礼教后, 原来土家族早期较自由的婚恋被封建包办婚姻取而代之。土家族妇女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的束缚, 她们无从表达自己内心的怨恨和对未来的恐惧, 只有借着暂时成为生活的主角“新娘子”的机会, 将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平向众人倾诉。可以说, 哭嫁歌即是土家族妇女的苦难史, 又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书。

摘要:湘西民歌丰富多彩, 其中对女性形象的各种描述更是精彩动人, 本文列举部分经典唱词, 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女性形象, 使人们了解湘西女性在古往今来的生产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湘西地区人文背景及文化内涵, 深切感受到湘西民歌的魅力。

湘西寻蛙记 篇7

考察者:

周正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实验师;辽宁省动物学会秘书。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工作,业余爱好摄影,目前经常在中国东北、西南、环黄渤海湾区域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考察。

米世阳: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8年8月25日,正是北京奥运会圆满闭幕的日子。带着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研究室派下的两栖爬行动物考察任务,我和小米来到了天平山山脚下。天平山人烟稀少,上山的路只有一条。由于正好赶上雨季,山路变得非常泥泞。

绵绵不绝的细雨,似乎在印证天平山确实是“温带的气温,热带的雨量”。 天平山属山原河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最高海拔1670米,最低海拔780米。林区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800〜2100毫米,全年相对湿度达90%以上,是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才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发现前面山路滑坡,整个路基都陷了下去。在绳子的简单保护下,我们攀崖过了断路。之后的山路全靠徒步,天快黑的时候终于到达楠木坪,又一路辗转直至深夜才走到天平山野保站。

这样的开头似乎预示着这次考察将面临许多困难。不知道在此期间,我们在这个“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这片亚热带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大面积天然常绿阔叶林中,会取得什么样的收获?

独有的蛙

天平山位于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云贵高原古陆块东北边缘的武陵山脉北端,鄂西山地南侧,处于澧水水系与湖北清江水系和我国亚热带生态系统的坐标轴心,具有独特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资助完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将该保护区列为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 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价值。

这里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8种,如珙桐、银杏、伯乐树、香果树、连香树、水青树等。其中,素有“中国鸽子树”之称的珙桐呈顶极群落分布,因此天平山也被称为“珙桐的基因中心”。

“天平山顶岂平平,澧水源头溪水清。万木肃森自然起,人间从此绝烟尘。”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教授的诗句正是天平山的真实写照。

天平山复杂多变的自然地貌、多种多样的植被,也为动物提供了类型各异的栖息生存环境。该区已查证的脊椎动物有165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兽类和鸟类17种,如:金钱豹、云豹、猕猴、毛冠鹿、林麝、苏门羚、水鹿、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等),其中两栖爬行类38种,珍稀或特有物种为桑植趾沟蛙、桑植角蟾、尾突角蟾、细痣疣螈、大鲵、蟒蛇等。

这次两栖爬行动物考察,主要目的是采集天平山特有物种桑植趾沟蛙,并观察其生态环境、生活习性等。这种长得有点像林蛙的灰绿色小蛙,成体体长40~55毫米;后肢比较长,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它的趾端有条马蹄形横沟。

沈猷慧先生在19 8 6年发表过有关文章,当时该蛙在天平山还有很多,繁殖季节在山路边的水坑里就能见到大量的蛙和蝌蚪。20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它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情形?

第一次夜捕

两栖爬行类多数是夜行性动物,通过辨别鸣叫和手电光照,晚上更容易发现它们的踪迹。

顾不上休息,当天深夜,我们带上头灯和手电,循着角蟾小鸟般的叫声,在附近小溪边的灌木丛里搜寻,很快抓到了两只叫得正欢的小角蟾(锄足蟾科角蟾属于两栖爬行动物,是中国特有蛙类,体长不到30 mm)。

在夜里,蛙眼视网膜在强光下反射出独特的橘红色亮光。强光中,蛙会暂时失明而“呆若木鸡”,所以强光手电、头灯以及大量的电池是考察前必须准备好的(头灯用于走夜路和拍照)。

捕捉水中的蛙和蛙类蝌蚪需专用的抄网,捉到后要放在保温袋里,还要放些凉水,因为变温动物对高温很敏感,必须每天给其换水洗澡。

小角蟾眼睛上长着两只可爱的小角,鸣叫的时候,咽下一个声囊,鼓起大大的泡泡(能起到声音共鸣放大的作用)。小角蟾很小,警觉性很高,稍有动静便不再鸣叫,很难被发现。因此当我判断它就在身边时,立即关闭了头灯,静止不动,坚持了约半个小时,小家伙认为安全了,便再次鼓起泡泡⋯⋯

和小角蟾生活在一起的还有几只花臭蛙,绿色带黑斑,虽然不叫,但是个头很大,体长80mm以上,眼睛在手电照射下会有亮红色反光,也容易发现,只是抓完后手上会留下一种怪怪的腥臭味(怪不得叫它“臭蛙”)。

第一晚的夜捕一直折腾到凌晨1点多,在这种行动中,无处不在的旱蚂蝗是最可怕的敌人,它在人身上(主要是腿上)咬出的伤口很不容易止血。对它可千万不能大意,一定要把身体裹得严严实实。

与蛇同行

次日,雨过天晴。这在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的天平山,是很难得的。

这种天气,很多蛇类喜欢出来晒太阳。果然,我们一出门便遇到一条大眼斜鳞蛇。这种蛇眼大、无毒,头和颈部铅色,颈背有一黑色箭形斑,颈部及背中线直到尾端约有50个黄色或红砖色斑纹,斑纹边缘黑色。一旦遇到敌害,它可以模仿眼镜蛇的姿态竖起扁平的脖子,呼呼的吐着信子,当敌害犹豫时,它便趁机溜走。

在这样的考察中,蛇钳必不可少(实在没有坩埚钳也可代替)。不过蛇钳主要用来对付毒蛇,如果看清楚是无毒蛇,直接上手抓就可以。蛇类可以放到专门的布袋里,透气就好,采集时间较长的话,必须给蛇饮水。

当然,蛇药也是必不可少的(不要指望被毒蛇咬后蛇药可以救命,一般蛇药只能缓解症状,只有蛇毒血清可以解毒,但是血清在常温下不能保存太长时间)。

抓住了这条大眼斜鳞蛇,我们继续搜索。路上既有同样在晒太阳的其他种类的蛇,也有一种小滑蜥。我们还找到一团很有趣的大树蛙的卵。一般蛙卵产在水里,而树蛙会把卵粘在水坑上方的树叶里,胚胎在卵泡里发育,等变成蝌蚪后,会落入水坑继续长大完成变态。

此外,我们还捕捉到一条美丽而危险的白唇竹叶青蛇。这种蛇隶属于蛇目蝰科蝮亚科,通身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眼睛、尾背和尾尖焦红色,体侧常有一条由红白各半的或白色的背鳞缀成的纵线。它的头较大,呈三角形,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喜欢阴雨天活动,在傍晚和夜间最为活跃,以蛙、蝌蚪、蜥蜴、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发现竹叶青前,我正在弯腰拍摄树叶上的昆虫,忽然听到小米警告我别动。在我头顶的树枝上,一条鲜绿的竹叶青正缩着脖子,吐着信子,随时准备攻击。

用随身携带的蛇钳把它夹住,放入蛇袋扎紧—抓住它的过程很顺利。毒蛇一般行动缓慢,被发现后很容易捕捉;而无毒蛇大多身手敏捷,需要反应迅速、立即扑上。用手拿蛇的时候注意要握住颈部,使蛇不能回头咬到你的手,不要太紧,否则蛇会挣扎得很厉害。

最想要的最难得

也许真是最想要的反而最难得,整个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唯一一只趾沟蛙是在不经意间捕捉到的。

晚饭后,我们顺着小路继续搜索,草丛里一只蛙突然受惊逃走,手疾眼快下我一网扑到,仔细一看,正是我们朝思暮想的桑植趾沟蛙。因为该蛙生活习性特殊,一般在5月的繁殖季节时集中在水里抱对交配,很容易发现并捕捉,而产过卵后,它会上山进入丛林,捕捉昆虫,很难再被发现。在这个季节里(8月底接近9月),正是它很难被发现的时候。

第三天,又开始下大雨,我们没法上山,因为遇到山洪会很危险。又过一天,我们再也坐不住了,一直等下去,恐怕完不成任务。听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顺着大路往山上走,过了山顶那边是湖北界,有片沼泽,蛙类特别多。于是,我们决定冒雨采集。

雨天蛙类特别活跃,路上经常能发现大蟾蜍、角蟾等。小溪边还不时发现棘胸蛙(雄性胸前有两团刺,交配时和雌性抱对固定用的),成体很大,当地人喜欢吃它,现在越来越少见了。

下午3点多到达那片湿地,水生植物极为茂密,水深齐腰。白天下水探了探路,就开始等待天黑。天完全黑下来之后,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这里果然是“百蛙齐鸣”。我们采到了经甫树蛙(隶属于树蛙科,雄蛙体长约36毫米,雌蛙体长50毫米左右。头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端较尖,吻棱明显;鼓膜大而显。指、趾端具吸盘和横沟。皮肤较光滑,背面密布均匀的小痣粒。体背纯绿色;体侧和四肢外缘有乳黄色细线纹;咽部紫肉色,腹面金黄色;四肢腹面棕黄色),叫声格外响亮,以前这里还没有记载过。

几个月前来这里时,在沼泽边缘的小水坑里,曾发现过稀有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痣疣螈(蝾螈科动物,皮肤粗糙,有大的疣粒,似细痣,因而得名,在产地还俗称为山腊狗)。这次却一只也没有发现,也许当时它们可能是因为在繁殖期,需要在水里交配。

返回的路上,意外地见到一只峨眉髭蟾正在路边缓慢爬行,它瞪大眼睛惊讶地和我们对望。髭蟾又叫“胡子蛙”,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0mm,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两栖动物,雄髭蟾每年发情期时,上颌边缘都会长出8至11枚黑色角质刺,有“中国角怪”和“世界上长有最多胡子的蛙”之称。它的蝌蚪在水中很多,成体却很少遇见。往回携带的路上我们始终小心翼翼,可不知什么原因它还是死掉了,令人伤心。

当天再度放晴,我们不得不中断考察。除了粮食不够外,路况也越来越差,必须下山了。

这次两栖爬行动物考察被迫中止。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还算不错,共发现十余物种,30多号标本。由于季节原因,我们只发现了一只桑植趾沟蛙,幸好大量的蝌蚪表明该物种还有相当数量的种群,继续繁衍应该没有问题。

湘西村官面试真题 篇8

本次湘西村官面试采用三分钟看题,三分钟答题,共2个题目。

2012年湘西村官面试真题如下:

1、有人认为村官只是临时选择,是大学生的曲线就业,你怎么看待?

2、你作为村官,村民不支持村里公共事业开展,你怎么办?

7月7日湘西村官面试题

1.你考试村官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2.两村民因为农田灌溉什么的,机械斗殴,请问你该怎么办?

2009年7月2日湖南省湘西大学生村官/村干部考试面试真题

1、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特长,爱好和经历等内容。

2、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假如你被录用后将如何在农村开展工作?

2010年7月11日湖南省常德村官面试题

1、有人说大学生村官去基层工作只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可以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2、村里要修建一条公路,但是村民们很抵触。领导让你去解决这件事。你会怎么做?

2013年7月5日湖南省湘西村官面试题

1、有人说村官是中国最小的官,你怎么看

风烟湘西 篇9

良久,木门“吱呀”打开,晨霭在门后逐渐散去,我的视线却开始模糊:如蛛网辐射开去的窗格前是否坐着一个“乡下人”?他淡淡笑着,我移步走近,他却退身消失在黑暗中。仿佛知道每个人都在寻访他,却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风火山墙的一角无声地指向天空,瓦当中生出一蓬杂草,散落在瓦间,随屋檐漏下几滴残雨。也许那才是他吧!一丝清冷,几许寂寥,繁华本就与他无关,无论身处偏远边城,还是喧嚣都市,无论曾经的青春风发,还是后来的命运多舛。就像眼前墙壁上长长短短的头衔,还有如我这般拥挤熙攘的来往者,都与他无关。

走出门来,见几个嬉戏的学童叫嚷着跑过,想起他也曾这般,偷藏了书包,与山间的黄麂追逐,与小河的鱼虾为伴,要不就驻足在针铺、伞铺、皮靴店、豆粉作坊、铁匠铺子前,在另一个天然野地里认识世界。也许那个世界,比他后来经历的更宏大、真挚且干净,得以定格他的精神图谱,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丝丝点点地渗透出来,成了他文字的唯美和些些忧伤,以及骨髓里对于本真的呐喊。

此时,天色已变得明亮,阳光从云层中投射出来,灰砖墙面和古旧屋檐都染成了金色,远处高耸的飞檐,在清空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也拨落了我心中尘世的蓑衣。走到沱江边,顿时豁然开朗,青山斜抱,一湾碧水缓缓流淌,两岸是梦中的吊脚楼。

小城如沉息静卧的鸾凤,守护着一方天然璞玉,青石板路是它的骨,碧玉江水是它的纱,吊脚楼娉婷而立,就是它风姿绰约的微笑了。吊脚楼临水而建,一半凌空挑出,用木头柱子随性支撑,如斜倚翠波的醉柳,又如飞身江面的奔螭。古旧成烟黑色的楼身,屋顶的飞檐小角刷成白色,调皮灵动地翘首,岁月晕染的黑与鲜活素描的白之间,缠绕着美的执着。

吊脚楼密密匝匝却各个不同,像旋律明快的协奏曲,从古城楼缘起,层叠了无数层的重檐,回环了无数回的咏叹,一直演奏到夺翠楼的高潮,奏出重重高音c,却不让人喘一口气,紧接着霸占一切感官的虹桥,再以一个管弦和鸣的高音d穿透灵魂。在乐章的余韵中,我已然在彩虹之上,放任着“川平风精,皓魄当空,清光满漾,近则两岸烟林,远则千山云林”的绚烂想象。

我的腿就这样带着有些痴痴傻傻的我,蹚过轻滑脚背的溪流,走过将影子投射进水草间的白塔,安然在日光下人世的静好,一步步找寻着失落的记忆和曾经的纯美,如捧从文书卷在手,品甘饴在唇,只觉欢喜心生。

到处都明晃晃的,恍惚着像是迷了路,我这是到了哪里?被潮涌般的背篓挤压包围着,满眼都是盛装的苗族妇人。她们如同定做好似的,同样的矮小干练,身着宽大的青色或深蓝色布衣,袖口和裤脚精细地绣着五彩花鸟纹,头上缠着黑布包头。

我茫然地转着圈,睁大了眼睛打量她们。而她们却全然不顾这外乡人的存在,带着主人的淡然,随手拿起衣裳在肩上对比着,与摊主计算价格,或灵巧地挪挪背带,将一块糖塞到背篓上哭闹的小嘴里。这不是记载于书上的旧梦吗?其实一切都还在行进着。

无数的银光在眼前晃动,那黑缠头里的发髻别着银发钗,耳旁摇曳着银坠子,颈上萦绕着银项圈,手上的银手链随着身体的节奏叮叮作响。我在一处小摊儿停了下来,年轻的苗族妇人将一块青布铺在地上,同样颜色的布袋里放了土生的糯米、生姜和不知名的草药。

她的手在布袋上忙碌着,手上戴满了各色戒指,有镂空出来的喜鹊,有尽情绽放的山花,还有绞丝花样下垂着的小小铃铛。这般美丽的手,也只有龙朱那样的美男子才能握住,才能在吹拂着花香的夜晚为她唱歌。见我总是傻傻盯着,她抿着嘴偷偷笑了,从身边口袋里掏出一个大橘子递给我。等我回过神来,便只见到了她远远的背影,似乎还有隐约的银铃之声传来。

是夜,虹桥下,夺翠楼旁,借宿“沱江人家”。执意要那间靠水近的吊脚楼,房东奶奶引着我走下吱呀的木梯,悠悠地说着,“睡在水上是不好的,惹风湿,但年轻人喜欢那个味道。”

推开吊脚楼的小窗,凭栏,幽思。小城静默于夜的深沉,少女沉醉在暗夜的忧伤,远处两三点红灯笼,点缀着若有似无的心事。近处的屋檐挂着几尾蜡黄的干鱼,间或从屋子里伸出的竹竿上,还挂着碎花的衣裳。年轮的胶片在一个个木窗前缓缓上映,交替着过去和未来的悲喜。曾有多少黑发少女在窗口羞怯地张望,等待着未知的喜悦。又有多少白头妇人在窗口痴坐,看着岁月随江水缓缓流去。

地板缝里透着哗哗的水声,然后这床就变成一片浮萍,载着我顺水而流,闭着眼睛不知道方向。也许会循着歌声化为一缕清风,托了翠翠去寻虎耳草。也许变成一条鱼,游弋在三三透明的眸子里。或者就直接飘去那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地方去。

我从沅水之畔而来,如同当年,他坐着行船顺沅水而下走出大山,以一种反向叠加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相遇,延展着各自的道路。沅水依旧清澈,岸边仍然生长着香草芷兰,这香味,曾经抚慰过颔首孤吟的屈原大夫,也曾让沈从文动容低叹,踌躇着将要去向的繁华的前方。

我从这里出发,回到他出发的地方。我踏上这片土地,走过他曾行过的桥,欣赏他所看过的满月,品尝他喝过的美酒,才突然明白,其实他的文他的心他的魂从未离开。

清晨,早起的浣女挤满江边岸阶,木槌棒棒敲打着青石,凉亭里有闲人吹起晨笛,石凳上枯坐着对弈的老人,久久举着棋子,把自己也思考成了风景。我顺着流水向下走,寻了一小朵黄色雏菊,来到“听涛”山前。他拥山而卧,枕涛而眠。如果只是偶尔经过,没有人会把那块石头当成墓碑,也许他只愿做一块愚石,消失在这片依眷的山水。

人们说,他的文字里满满是对乡土的眷恋,然而,我看到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赞美,是对纯粹的追求。其实他早已勘破了故土的界限,将笔锋划入我们的灵魂,告诉我们心灵的原乡本该是什么模样。故乡不过是我们途中偶尔停下的驿站,而原乡,则是每个人精神灵位永久安放的墓园。

所以对于“星斗”或“赤子”的赞美,我想,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成为了自己,也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不过就是他而已。石上写着他的一句话,“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其实又何须“思索”,站在他面前两两相看就好。他就是那泓清涧,你在他面前,能看见水的透明,就能看到自己,看到天上飘浮的那朵云,看到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看到了世界本就一片寂静澄明。

上一篇:XX公司餐饮食堂的承包合同下一篇:6月六级考试阅读理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