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24-07-16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精选11篇)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篇1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谁受益,谁补偿;发展环保市场,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造成生态损害的责任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

点评: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环境,实际上也是在用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生态管理的视角深刻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八界三中全会为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最佳机遇期。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篇2

一是循环经济理念。循环经济是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 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追求可持续发展;其重要标志是资源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经济的粗放式增长, 不仅造成了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 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 必须树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生态代价, 促进对环境友好。

二是清洁生产理念。清洁生产说到底就是对环境友好的生产。解决粗放型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关键是要从生产源头和生产全过程减少污染, 降低消耗, 实现对环境友好。善待环境, 就是善待自己。即使是现代化的大工业也不例外。因此, 树立清洁生产理念, 用环境管理倒逼机制, 从源头预防, 生产全过程控制, 生命全周期考核, 已成为推进和提升产业水平,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三是环境竞争力理念。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既是一个地区的优势所在, 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越是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越要正确处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切实把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融合起来, 将生态环境蕴含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

四是天人合一理念。人与自然和谐, 是古代天人合一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道德伦理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证。只有树立天人合一理念, 才能尊重自然规律, 对自然做到有度有序开发利用, 才能使人与自然相和谐。面对我省生态环境脆弱和污染排放强度较大的严峻现实, 我们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 才能在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 要突出五个抓手。

第一,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污染减排是转变方式的有力抓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必须充分利用污染减排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借助倒逼机制, 促进耗能大、排放高、经营粗放的企业真正退出市场。用减排考核机制和总量控制机制形成强大压力, 促使各地区、各行业加快上大压小、减量置换、关停落后的步伐。研究健全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 把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通过污染减排的倒逼传导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 深化环评审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化保障, 是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控制闸, 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要积极探索战略环评, 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深入推进规划环评, 使保护环境的着力点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健全环评、评估、审批责任追究机制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 强化建设项目环评管理, 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清洁低碳环保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 提供优质服务;对两高一资项目建立防火墙, 提高环保审批准入门槛, 采取利益倒逼机制, 鼓励引导企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第三,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安全无保障, 是落后产能的集中体现, 已经成为提高工业整体水平, 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只有淘汰落后产能, 才能为先进产能腾出环境容量和市场空间, 优化产业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要求, 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铁合金、电石、印染等行业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加大淘汰力度。

第四, 发展环保科技产业。每一次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 都会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和示范工程, 以研发、引进、再创新为主导, 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技术瓶颈为重点, 带动环保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着力提升环保科技和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加快推进环境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标准体系的协调性、完整性和适用性, 构建新时期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污染源监控标准体系和清洁生产标准体系, 以市场准入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 推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篇3

改善生态有赖制度和法律

此次会议至少有三次提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且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划定生态红线。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看来,意义十分重大。潘家华认为,中国由于资源相对比较短缺,环境破坏、污染程度已经比较高,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影响。

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始终没有达到期望效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主要原因是制度建设不到位。他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们尚未建立起合理的补偿制度和资源上的有偿使用制度,调动不起主体在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上的积极性。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认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涵盖考核评价制度,基本的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市场化机制,责任追究和赔偿制等五个方面。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更把解决中国空气污染问题提高到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个层面,他希望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目前,生态方面的立法工作已经提上日程。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高法、高检出台的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司法解释2013年6月也已正式施行。

治理污染的路还很长

继去冬今春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后,2013年第三季度京津冀地区13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超标天数比例达62.5%。雾霾不散深刻警示中国环境之痛,也引起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高度关注。他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而事实上,中国近年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能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根据国家发改委提供的数字,在2006-2010年,中国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2011-2012年又进一步减少了近4亿吨二氧化碳。目前中国是世界水电利用最多的国家,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

2013年以来,中国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安排了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碳交易市场也开始启动。2013年6月18日,深圳市碳交易市场上市;今年年底,北京、上海、广东的碳市场也有望开始启动实际交易。

根据瑞士绿十字会发布的2013年环境毒素报告,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地方已经没有中国,而2012年中国有2个重污染区上榜。这说明中国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环境形势还未见根本好转,还有很多事要做。环保部规划财务司司长赵华林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以PM2.5防治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领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壤污染防治。

转型发展是治污的关键

要从根本上治理环境还得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

目前中国39个行业中就有21个产能过剩。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认为:“表面看是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竞争上项目,造成重复建设遍地开花。”

新一届中国政府着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以节能减排倒逼产业转型,积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最近,北京、上海、广东纷纷调低经济增速目标,主动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和余地;未来数年,天津、山西、内蒙古、山东等将大幅削减钢铁、水泥、焦炭等产能,以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这些行动彰显了转型发展的价值取向。

转型发展另一方面的要义,就是以科技创新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此基础上,此次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两个“加快”体现了迫切的要求和未来清晰的政策指向。

当前,中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2012年首次超过1万亿元,其中74%来自企业;截至2012年,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320万人,稳居世界第一;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数快速增长,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1.7万件,稳居世界第三;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超过20%,达到6400亿元。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从2001年的39%提高到目前的51.7%,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凸显。

环境保护制度 篇4

为加强公司环保管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确保职工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如下:

1、积极推动本公司的环保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有关环保的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

2、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认真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3、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新技术开发、应用及新产品设计应采用清洁工艺,实施清洁生产。

4、对员工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和宣传,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并对环保岗位做好培训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5、制定环保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演练,提高全体职工的应急救援能力。

6、定期组织环保专题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环保问题,并全面规划“三废”、噪音清理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7、按时组织环保检查,及时开展环保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总结工作,做好环保事故的预防工作,消除事故隐患。

8、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持设备及现场清洁,及时排除故障,保持设备运转良好,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

9、严格执行工艺指标,确保各炉平稳操作,杜绝烟筒无故冒烟。严密监视环保设施运转,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治理效果稳定良好,合格率达100%。

10、组织公司内部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环保设施运行台帐,做好环保资料归档及统计工作,按时向环保部门报告。

11、建立环保隐患举报奖励制度,组织职工提出控污、治污的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并进行奖励。

环境保护制度牌 篇5

一、施工现场必须采用封闭围挡,高度不得小于1.8m,主要路段高度不低于2.5m。

二、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

三、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必须采用相应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凌空抛掷;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应分类堆放,及时清运。

四、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

五、施工现场宿舍必须设置可开启式窗户,宿舍内的床铺不得超过2层,严禁使用通铺。

六、食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炊事人员必须持身体健康证上岗。

七、车辆运砂、运土方、运渣土和垃圾等松散物品时,应按地域政府有关规定,覆盖严密、不超载,以防遗撒。

八、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洗车台,对进出车辆的车轮进行刷洗;食堂污水排放口设置隔油池;生活区厕所应建化粪池,并设专人负责清理;现场设置废水沉淀池,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网,并定期清理沉淀池。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篇6

环境保护管理

1、目的

明确环境保护管理的基本内容,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环境保护管理。3、职责

3.1 安环部负责组织建立公司环保管理网络,明确环保工作职责。

3.2 安环部负责编制工作实施计划,会同上级主管部门确定实施污染治理方案。3.3 安环部负责促进建设项目环保措施的落实,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3.4安环部负责实施环保宣传教育及有关人员的环保培训工作。

3.5 安环部负责公司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公司各单位积极实施清洁生产。

3.6 安环部负责监督公司各单位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

3.7 安环部负责重大污染事故的调查和上报,负责协商解决一般污染事故的赔偿问题。3.8 安环部负责公司污染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统计工作。3.9 安环部负责对公司各种污染物进行例行监测。4 工作程序

4.1 环境保护管理网络

4.1.1 安环部负责组织建立健全公司环保管理网络,形成从公司领导、部门,到车间、班组的环保管理网络,管理网络应职能明确,发挥职能作用。4.1.2 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公司主要领导在主抓生产工作的同时布置和开展公司的环保工作,车间主要领导具体布置和实施本单位的环保工作。4.2 环境保护计划管理

4.2.1 安环部组织编制公司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内容应齐全、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4.2.2 安环部制定公司环境保护目标及实施方案,经公司领导同意后,发布实施。安全技术科负责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管理;同时,年终进行总结完成工作总结报告。

4.3 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安全技术科监督建设项目按环境保护管理程序的步骤逐步落实。4.4 环境保护宣传

4.4.1 安环部组织实施公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计划工作。

4.4.2 公司各单位在“6.5”世界环境日期间,配合安环部有计划的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4.4.3 安环部负责组织公司环保人员的培训工作。4.5 环境污染防治

4.5.1 公司各单位应将环保管理作为生产管理的一部分,并纳入到生产管理系统中去,查清并分析本单位的污染现状和排污底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污染治理。

4.5.2 公司各单位加强工艺和设备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不合理排放,利用好各种能源、资源,提高外排污染废气的达标率,实现废水零排放。4.5.3 公司各单位禁止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4.5.4 质检科对监测到的异常数据要及时报生产技术科、安环部,查明原因并向有关领导或上级部门汇报。

4.6 安环部监督、检查公司各单位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相关单位进行隐患整改。4.7 污染事故处理

4.7.1 工艺车间严格操作,加强管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或纠纷。

4.7.2 安环部对一般污染事故进行调查、上报及处理,提交污染事故原因调查报告和污染损失赔偿报告。对重大污染事故,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及上报。

4.7.3 污染事故单位对污染事故责任者进行教育,积极落实污染防治措施。4.8 污染源调查及环境保护统计管理

4.8.1 安环部负责公司污染源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4.8.2 污染源调查及监测数据原始记录表、各种环保统计报表,做到规范。4.8.3安环部统计、上报各种环保统计报表,做到准确、齐全、完整、及时。4.8.4 安环部进行环保统计分析,做出环保统计分析报告。4.9 环境监测管理

4.9.1 质检科负责对污染物进行例行监测。

4.9.2 质检科建立环境监测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并按时报出.记录做到规范、齐全、正确、准时。

污染物排放管理 1 目的

响应国家环保制度的重大变革,严格达标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并有计划的削减排污总量。适用范围

适用公司污染物排放管理。3 职责

3.1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污染物排放的基础管理工作。

3.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统计和申报工作。

3.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大修、抢修、日常维修期间污染物回收、处理的预案或措施的制定及实施。

3.4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环保新建、技改、整改项目的落实,制定污染物处理排放预案并实施。3.5安环部负责协商解决一般污染事故赔偿问题;负责参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上报。

3.6安环部负责监督和考核各单位各项环保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4 工作程序

4.1污染物排放基础管理

4.1.1根据公司制定的环境管理网络,网络中的各级管理人员明确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4.1.2各单位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广大职工的环保意识,严格日常工艺操作,减少污染排放,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4.1.3 对于污染物长期排放异常的单位,如由于生产工艺原因造成的,由生产技术科与该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近期处理、控制措施和长远治理规划;如非生产工艺原因造成的,由安全技术科下发环保整改通知单限期整改。

4.1.4 各单位建立定期清捞地沟油污的制度,每周清捞一次,确保本单位废水排放口COD长期稳定达标,降低COD排放总量,降低废水中和处理再利用过程中的成本和难度。4.2污染物排放计划管理

4.2.1各单位组织进行排放污染物的审查工作,并将生产工艺中各排污节点及所排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公司安环部。

4.2.2 在大修、抢修、日常维修设备或设施时,可能引起排放口排放异常的,所在单位要有应对预案或措施,并及时上报安环部。

4.3大修、抢修、日常维修期间,各种排放和废弃污染物的管理

4.3.1及时做好本单位废油的回收清理工作,各机体、油箱的残油要进行收集以备回用,不允许直接排入地沟。

4.3.2检修各单位对本单位的一般固体污染废弃物、危险物品要集中收集;重点污染废弃物、危险物经本部门主管领导同意,由环保员监督,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收集;收集起来的污染废弃物、危险品要由专人管理,避免造成污染事故。

4.3.3检修各单位严格液体污染物排放,收集起来的污染物能回收利用的要回收再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由本单位负责人监督,由专人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处理达标后,排放到公司污水处理厂进行再处理利用。

4.4各单位环保新建、技改、整改项目污试运行期间染物排放管理

4.4.1各单位有环保新建、技改、整改项目时,应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制定污染物排放应急处理预案,并在试运行前与试运行报告一同上报安环部。

4.4.2环保新建、技改、整改项目试运行期满后,由安全技术科协助政府环保部门,组织对该项目进行污染物排放验收工作。4.5污染事故的处理

4.5.1出现异常排放引起的一般污染问题,安环部及时调查原因和周边农作物污染影响状况并编写报告,上报主管领导,并协商解决污染赔偿问题。

4.5.2异常排放引起的重大污染问题,安环部协助公司调查原因及污染影响状况,并编写报告并上报政府环保部门。

废水管理 1 目的

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工艺废水零排放环保目标,防治环境污染,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废水排放管理。3 职责

3.1各岗位负责本单位对废水排放于污水处理厂实施管理。3.2各岗位负责本单位内排废水的总量控制、统计和申报。

3.3各生产岗位负责本单位大修、抢修、日常维修期间废水达标处理的预案或措施的制定及实施。

3.4安环部负责日常废水非达标事故的调查、上报和处理。

3.5生产技术科负责监督和考核各岗位废水排放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3.6行政科负责生活用水和排放的管理。4 工作程序

4.1生活废水的处理

4.1.1公司生活废水主要为工作人员的卫生间涮洗生活用水,这些生活污水先排入化粪池沉淀处理,经沉淀后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中的水质要求,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黄骅市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4.1.2公司员工要牢固树立节约用水,减少废水排放的思想,杜绝水资源的浪费。4.1.3行政科负责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管理、维护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4.1.4行政科负责雨水收集储存设备的管理,绿化用水合理使用,减少雨水的排放量。4.2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处理

4.2.1公司生产工艺产生的废水,按照项目工程设计为„零排放‟。各生产岗位产生的废水全部通过地下管网,流入公司污水中和沉淀处理站,通过酸、碱中和以及物质处理沉淀后,经管道分别输送到盐水化盐岗位和二次水循环池进行再利用,达到废水不排放无污染,形成良性循环。

4.2.2各生产岗位必须严格日常操作,禁止跑、冒、滴、漏和不合理排放,经常对本岗位排放废水进行检测,保证其指标不超出规定范围。

4.2.3各生产岗位必须规范、正确填写检验报告,检测结果及时报车间。车间及时掌握废水各项指标数据,出现问题及时向生产、安全技术科进行汇报,同时查找原因进行解决。便于废水处理站及时调整处理参数,防止超标事故发生。

4.2.4各生产岗位及时做好本单位废油的回收清理工作,各机体、油箱的残油要进行收集以备回用,不允许直接排入地沟。必须建立定期清捞地沟油污的制度,每周清捞一次,确保本单位废水排放口COD长期稳定达标,降低COD排放总量,降低废水中和处理再利用过程中的成本和难度。

4.2.5各生产岗位在大修、抢修、日常维修设备或设施时,可能引起排放口排放异常的,所在车间必须要制定应对预案或措施,需经预处理达到排放要求后(各装置环保考核指标)排放到废水处理站,并及时上报安全技术科。

4.2.6各生产岗位清洗设备、场地等产生的废水必须排入地漏,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不得排入明沟。

4.2.7各生产车间坚决杜绝事故的发生,防止过多的水源被污染,增加废水的产生量,加重废水处理站的处理的成本和难度。

4.2.8质检科应将分析化验后的有毒废液须收集、回收,按危险废物管理,不得外排。

4.2.9废水处理站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和操作,杜绝超标事故的发生。如发生事故按应急预案响应。5执行国家标准 5.1生活废水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5.2生产工艺废水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95)

废气管理 1 目的

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生产工艺废气达标并减量排放,防治环境污染,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废气排放管理。3 职责

3.1各相关岗位负责本单位废气达标排放的实施管理。

3.2各相关岗位负责本单位内排废气的总量控制、统计和申报。3.3安环部负责日常废气非达标事故的调查、上报和处理。

3.5安环部负责监督和考核各岗位废气排放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3.6水汽车间负责锅炉脱硫除尘装置的正常运行和管理。4 工作程序

4.1公司优化环保设计,引进先进事故氯、氯尾气和盐酸尾气吸收装置,实现了氯尾气零排放和盐酸尾气零排放。避免了大气污染,大大减少了工业废气排放量。各相关生产车间必须严格操作和管理,为实现长久目标提供保障。

4.2水汽车间加强锅炉脱硫除尘装置的日常管理,确保正常运行,废气各项指标必须达标排放。

4.3锅炉严格按照《锅炉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及时调节操作,确保燃料完全燃烧,提高加热炉热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4.4氯车间加强事故氯、氯尾气和盐酸尾气吸收装置的日常管理,确保正常运行,杜绝废气的排放。

4.5各生产岗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杜绝超标事故的发生。如发生事故按应急预案响应。

5执行国家标准

5.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5.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5.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噪声管理 1 目的

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降低噪声污染,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噪声排放管理。3 职责

3.1各岗位负责本单位噪声达标排放的日常管理。3.2各岗位负责本单位噪声的控制、统计和申报。

3.3各车间负责本系统岗位噪声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3.4安环部负责日常噪声非达标事故的调查、上报和处理。

3.5安环部负责监督和考核各岗位噪声排放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3.6安环部责外来施工单位噪声排放的管理。3.7设备科负责新装置防噪声污染的选型。4 工作程序

4.1公司噪声主要来自于氯、氢压机、空压机、冷冻机和锅炉风机等机械设备,对产生高噪声的设备必须配置隔声、消声装置和减振措施。噪声指标必须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2类方可排放。

4.2各部门认真执行“三同时”原则,在改建、扩建、新建装置的同时,对噪声超标部位必须落实噪声防治设施,避免新的噪声污染。

4.3安环部每年年初根据公司的目标,针对生产区域内高强度噪声源制定综合治理目标、指标。4.4安环部按监测计划负责进行厂界环境噪声及生产区域内高强度噪声源的监测,做好记录及统计上报工作。

4.5设备科对新装置要选购制造精度高、噪声低的设备,防止噪声污染。负责外来施工单位噪声达标排放的管理。

4.6各车间对本系统岗位噪声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4.7产生噪声源的单位,必须保证防治噪声污染设施的正常运转。改造、拆除或闲置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必须报请设备科批准。

4.8各岗位操作人员要按时巡检,发现设备运转异常时,及时上报并查出原因,若确系设备带病运行,要立即报告车间和生产技术科,进行修复。

4.9各种设备包机到人,必须按制度定期润滑,尤其是高噪声源设备的润滑,使设备正常运转,降低噪声。

4.10工艺设备检修时,高噪声源设备要同步检修,做到油路、汽路畅通,油标醒目,油量充足,保证设备的长周期平稳运行。

4.11员工在高噪声岗位现场作业要戴耳塞、护耳罩等防护用品,加强个人防护。5执行国家标准

5.1《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5.2《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固体废物管理 1 目的

贯彻执行国家环保方针、政策,引进国际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控制固体废物的处置,防止污染,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及广大群众身体健康。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固体废物处置管理。3 职责

3.1各相关岗位负责本单位固体废物的日常管理。

3.2各车间负责本单位内固体废物的总量控制、统计和申报。

3.3各车间负责本单位大修、抢修、日常维修期间固体废物的预案或措施的制定及实施。3.4安环部负责日常固体废物事故的调查、上报和处理。

3.5生产技术科负责监督和考核各车间固体废物处置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4 工作程序

4.1公司固体废物主要是锅炉煤渣。4.1.1锅炉燃煤时产生的煤渣出售作为民用建筑材料再。

4.2氯车间必须加强对废硫酸和次氯酸钠的日常管理,杜绝泄漏事故发生,避免发生环境污染。

4.3水汽车间必须加强煤渣贮存的管理,避免发生环境再污染。

4.4各车间每月底将固体废物的总量控制、统计和申报等表,报生产技术科进行汇总。4.5各车间大修、抢修、日常维修期间对固体废物的处置,必须制定预案或措施,并进行实施。

4.6安环部对各车间固体废物处置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进行监督和检查。5执行国家标准 5.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01)5.2《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环保台帐与报表管理

1、公司生产技术科负责环保各项数据原始记录资料的汇总、统计和保存,向安全技术科及时提供相关数据。

2、公司安环部负责建立、管理和保管环保台帐,及时填写环保各项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

3、公司安环部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向环保部门报送环保工作统计报表,并做好数据的分析。

4、公司环保台帐或报表保管年期为三年。外单位人员借阅,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

奖励和惩罚

1、凡本企业员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成绩明显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2、凡本企业员工违反《环境保护法》及公司有关规章制度,造成环境污染情况,视情节轻重,给予赔款、行政处分、开除等处分。

3、环保考核 3.1安环部、生产技术科和设备科定期对各单位各项环保规章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公司指标考核办‟,做为浮动工资考核依据之一,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并对考核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便于问题的整改。3.2考核内容

3.2.1未向生产安全部门对本单位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登记申报的;各项数据不真实、准确的; 3.2.2地沟油污未定期清理,导致本单位废水排放口COD超标排放的; 3.2.3对本单位污染物、废弃物、危险物品收集、管理、处理措施不当的; 3.2.4对本单位环保设施管理不善,造成排放指标超标的;

3.2.5对本单位重点污染物不做适当的处理措施直接超标排放的;造成一般污染事故的;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

附 则

1、本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等部门文件有抵触时,按上级文件规定执行。

2、本管理制度属公司规章制度的一部分,由公司各级负责人负责贯彻落实和执行。安全技术科要严格执行,并监督、检查。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篇7

公众参与制度的确立和实施, 是一个国家法制社会不断健全,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的重要体现之一。公众参与制度是指公民有权利在一些公共问题的解决上, 参与自身对问题的看法与讨论, 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根据个人的意愿, 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来参与到相关的决策活动中去。在环境保护领域, 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 是公民管理意识的上升, 更是自身民主意识的觉醒。环境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休戚相关, 就环境保护活动自身而言, 公民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同时也是环境问题的受害者, 更应该是环境问题解决的直接参与者, 对于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环境免受更多的侵害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制度是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产物。

2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但是各国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和重视程度的不同, 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也不尽相同。最早将公众参与制度引入到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国家是美国, 不但要求保障落实公众对于相关部门组织进行的环境活动造成的影响参与评价, 而且要求相关部门拥有的关于环境影响的重大决策和资料信息等要告知公众, 可见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上, 美国的确是非常重视公众对其的参与制度。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也同样是在鼓励公众来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事业中来。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还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的地方。

2.1 环境立法的发展相对缓慢

虽然我国目前的法律也开始明文规定, 公民依法享有与发达国家公民相似的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 可是在公民实际的环境保护实践中, 公民的参与意识还很淡薄。主要是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制定的法律中, 没有在法律条文中明确指出具体的相关要求, 立法上的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 都是在强调公民应该如何行使自身对于环境保护的义务, 而对公民依法享有的环境保护的权利却没有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打击了公民的环保积极性与参与热情。

2.2 公众参与形式单一, 缺乏双向互动

就目前的环境保护活动而言, 公众的参与程度并不是很高。即便是环境保护法律中明确规定, 公民有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权利, 也有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但是由于环境保护法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只要对环境的破坏没有达到一定性质恶劣的程度, 都不会触犯到刑法等相关法律, 因此对公民的法律约束力特别的差。而且很多环保部门进行的一些环境问题的调查了解, 形式都比较单一, 一般都会采用调查问卷和一些主题研讨会议, 很多环保措施和环境工程的实施, 公众的参与形式也是非常单一而且有限, 甚至是毫不知情, 缺乏相关负责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导致民众的参与意识始终提不上去。从而使环保部门无法得到最真实可靠的信息反馈, 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环保政策的制定。

2.3 公众参与数量不足, 影响力有限

虽然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已经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 甚至还会有一些自发的民间组织发出一系列的环保号召, 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活动, 但是由于是自下而上发起的组织活动, 得不到政府的强烈支持和相应, 再加上参与人数数量的有限、资金方面不足、规模也有限, 导致整体在社会上所造成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因此也导致公众参与组织在实际的环境保护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3 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措施

3.1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由于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因此公众对很多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 以及可能造成的长久的后果还不是特别的清楚, 因此应该加大对公众内部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 让公众了解并有一定的危机感。应该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环保事业常抓不懈, 可以通过变换多种不同的形式, 利用多种渠道对公众进行教育。

3.2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开拓公众参与新途径

国家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可以在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的发展情况的实际, 适当的增加或删减一些条款, 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条例、法规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等, 用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包括企业、政府、个人各方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从而使整个环保过程能够得到法律上和制度上的规范化。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吸收和引进国外的一些环保工总的相关成功经验, 建立环境仲裁部门来解决环境纠纷。可以不断探索寻求一些切实可行且有操作性的完善的机制, 多开拓一些新的公众参与途径, 从而更好地保障和实施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4 结语

由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 因此环境问题早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健康的主要问题。而公众力量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相关环保部门的工作压力, 也可以形成一种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良好的工作氛围, 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因此要大力发展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邓庭辉.论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2004 (2) .

加快制度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 篇8

制度具有规范、监督、约束的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制度是根本性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4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得以明确。以此为基点,逐步落实完善,可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聚焦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系统、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中国在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过程中越来越近。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篇9

为了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又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 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认真落实责任制。总经理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应把环保工作放到重要地位,紧绷环境保护这根弦,认真研究,精心布布置,对公司的环保工作负全责。

二. 配备与开展工作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人员,掌握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运行状况。

三. 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四. 成立以总经理任组长、副总经理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及岗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检查环境保护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五.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办公室主任兼职环境保护干事,负责环境保护日常管理工作,切实做到环保无小事,事事有落实。

六.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措施,生产、拆解、储存等重点区域要定期检查,防止有重金属及其它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

七. 环境保护小组成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经常检查、督促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清理,消除隐患。

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制度 篇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目标,制定本责任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施工现场或者其他活动中生产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时均应执行本责任制度。

第三条,环境保护方针。

环境保护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各项目部应为劳动者创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标准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护劳动者获得健康卫生保护。

第四条,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各作业场所应根据具体情况识别,确定环境保护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作业场所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水泥、白灰、砂、石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作业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防止扬尘。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做到工完场清,生活垃圾应袋装和盛放在带盖的溶器内,每日清理。楼层清理垃圾严禁凌空抛撒;砼、砂浆搅拌站搭设防护棚、周围用密目式安全网进行封闭,砂堆用苫布覆盖,并定时洒水;车辆不带泥砂出场,要清扫车轮、车帮;现场不得焚烧有毒、有害物质。

3、禁止将有毒废弃物作为土方回填,搅拌站废水要经沉淀流入污水管道。现场存放的油料防止跑、冒、滴、漏污梁水体,化学药品、外加剂妥善保管,库内存放,防止污染环境。

4、搅拌站实行封闭管理,以减少噪声干扰,器采用无声器,其他有声设备采取隔音、减振措施,严格控制人力噪声,进入施工现场不得高声喊叫,无故敲打模板,乱吹口哨,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晚上十点至交日早晨六点停止砼浇筑等有声作业。

全球环境保护的国际制度构架 篇11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从现象上看大致可划分为10类:①臭氧层破坏;②全球变暖;③酸雨;④热带雨林减少;⑤土地荒漠化;⑥发展中国家的公害问题;⑦生物多样性减少;⑧海洋污染;⑨有害废弃物的越境转移;⑩水资源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经济背景,从这一角度出发,可将全球环境问题划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越境环境污染问题。如,在北美、欧洲以及近年日本出现的酸雨问题,就是某一国家在其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物质越过边境危及他国环境的事例。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对策难以实施的一个原因在于,污染国实施环境对策引起被污染国环境变化的成本与收益,在对策实施国的经济核算中难于加以考虑。因此,在国际层面上来考察实施环境对策所伴随的成本与收益的归属,即利害对立的实质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或直接投资引发的环境破坏问题。如,由于双重环保标准的存在,企业倾向于在环境标准相对较为宽松的国家或地区投资,从而引发所谓的“公害输出”问题。不仅私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引起环境破坏,官方发展援助(ODA)项目也曾由于大规模的环境破坏而受到公众的指责与批评。至于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东道国的环境政策存在问题自不必说,但投资方或援助方的责任如何通过国际制度加以规范,是今后的重要课题。

第三,在国际分工前提下,由贸易结构引发的环境破坏问题。如,日本是虾和木材的消费大国,以虾和木材生产作为本国主要产业的亚洲国家的环境破坏与日本之间的经济关系就是典型事例。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努力制定把环境资源保护的成本纳入到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或体制的同时,发达国家过度生产、过度消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另外,必须寻找一种可能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代替包括目前的贸易规则在内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型的国际分工体制。

第四,贫困和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如,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受土地荒漠化影响,贫困与饥饿问题日益严重,产生了大量的环境难民。在这些地方,地域社会原来所拥有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与此相匹配的人口规模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平衡关系已经被破坏,因此,必须通过国际援助促进地域共有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

第五,全球共有财产的环境破坏。如,氟利昂使用导致的臭氧层破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此时,环境破坏的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全球共有财产的破坏,却威胁到包括加害者在内的全人类及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对于这种纯粹意义上的全球环境问题,寻求解决对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代内和代际公平的关系。

总之,上述五种类型的全球环境问题各具特征,解决的政策手段与困难也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建立国际环境制度来规范经济和社会活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社会也日益认识到单个国家的行动不足以确保全球环境安全,必须要建立环境管理的国际制度框架。尽管目前国际社会在处理环境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分歧,但总的趋势是共识多于分歧,合作多于对峙,这就为国际环境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

国际环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国际环境制度,通常是指为了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而制定的国际环境公约。它规定国家或其他国际环境法主体之间在保护、改善和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等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公约可能包含预想交涉中全部具有约束力的义务,也有些公约可能只是一个法律基础,作为制定出更加详细的法律手段(议定书)的依据。如果公约在形成以后,把制定更加详细的方案作为交涉的前提,那么这种公约被称为框架公约。框架公约一般不为缔约方规定明确的责任义务,只是制定一连串有关的原则、规范、目标及协调机制。框架公约形成以后,一般都需要经过数年围绕一个或多个议定书进行谈判,通过议定书的制定和修正开始实质的行动。

目前,国际社会在南极保护、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沙漠化防治等各种环境领域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环境保护制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荒漠化公约》等,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已经、正在或将要纳入国际环境制度构架之中。尽管这些国际环境制度规则因其约束力不同而效果迥异,但建立国际环境制度则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必然趋势。

国际环境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致都要经历问题设定、事实调查、谈判磋商与制度强化等四个发展阶段。具体到某一环境制度,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经历哪一阶段、各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则因问题而异。全球规模的环境制度在签署和批准之后并不算完成,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个强化(或弱化)的过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制度在形成的最初阶段就存在的内因,如管理运营体制、意志决定过程、财政来源、遵约制度以及灵活性等;二是缔约方之间力量关系的变化和利害关系的变化等外部原因推动。这一过程反映了缔约方内部政治状况的变化和对环境问题理解方法的变化。

国家主体在国际环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作作

在国际环境制度形成与实施过程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国际机构(或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NGO)、跨国公司等也在国际谈判过程中对各国政府的政策决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某一特定环境问题,一国采取主导、支持、观望还是反对的立场,主要取决于其国内政治、提案内容及所涉及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国际政治和外交上的考虑。当然,一国所采取的立场并不一成不变。主导国对于某一特定的环境问题,致力于有效果的国际行动,提出基本的交涉方案,同时,为了促进谈判的进展,努力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支持国在交涉会议上发言,支持主导国的提案;观望国以达成协议作为砝码,要求做出较大的让步;反对国则明确对提议的环境制度交涉表示反对,直到没有效果为止。

在国际环境制度的交涉阶段,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制度形成推进派和阻止/妨碍派的对立。交涉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形成推进派(主导国)在交涉中的影响力,以及阻止/妨碍派(反对国联合体)的团结力。当然,这种组合会随着问题和交涉的阶段而发生变化。通常,反对国联合体的成员国拒绝参加国际制度交涉,阻止强有力的国际制度的形成。另外,它们还倾向于主张没有实质内容的制度,弱化有强制约束力的制度。但是,反对国联合体的一个或几个成员国,通常会在国际制度的形成与强化过程中做出让步。事实上,在主要的反对国不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制定环境制度,只不过所形成的制度相对地缺乏实效性。

由于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矛盾错综复杂,利益相互交错,国际环境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举例来说,在围绕《京都议定书》生效这一问题上,各个国家(集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实施《京都议定书》对不同国家揭示了不同的利益,南北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甚至发展中国家集团内部都出现利益分歧。欧盟一直是国际气候谈判的主要推动力量,并且率先批准《京都议定书》,发挥着主导国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缔约方会议上支持欧盟的立场,希望《京都议定书》尽早付诸实施,实际上扮演着支持国的角色。而美国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行为,表明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对国。美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美国的“不作为”不仅威胁到《京都议定书》的前途,而且使《京都议定书》的实效性打了折扣。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俄罗斯等国曾和美国一道,组成反对国联合体(伞型国家集团)。现在日本已批准《京都议定书》,澳大利亚铁定追随美国,而加拿大和俄罗斯还在犹豫。尤其是俄罗斯,迟迟不批准《京都议定书》,就是期望利用自身的重要性作为讨价还价的砝码。因而,把俄罗斯划为观望国更为合适。

上一篇:结构工程师求职自我评价下一篇:谁在消费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