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2024-05-04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共9篇)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篇二:《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六个生子,以及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教学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要是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不需要回答。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出示课件: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岛上建立核潜艇的计划。罗斯福小声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说:“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样讲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出示课题 学生理解课题《杨氏之子》,之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指名朗读课文

3、分男女读课文,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理解语句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呼”是什么意思?再句中应该怎样读出感情?

这句话的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为设果,果有杨梅。“设”应该怎么解释?谁为谁设果?可以看出孩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以”“示”“曰”“君”各是什么意思?从而可以看出孔君平是怎样的一个人? 应该怎么读出来?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应声”“未”“闻”“夫子”应该怎么解释?

从应声可以体会到孩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三)精思熟读: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课件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你会怎么回答?

提示:杨氏之子的言外之意:

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么_________。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_________。可见杨氏之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语言风趣机智)

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四)感情朗读,试着背诵

三、总结拓展

1、你在这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2、世说新语小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篇2

古人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很陌生, 在理解上也有一定困难。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诵,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 从而丰富语文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并初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 会认3个生字, 并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聪明机智。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感受幽默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一次, 一个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 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 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 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面对挑衅而又带有侮辱性的发问, 其他记者都看着周总理怎样去应对, 而周总理却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简称马路。”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 恐怕是这位记者包括在场的其他人也始料不及的。

2.听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是啊, 机智巧妙的语言, 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 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 让人叫绝。大家想了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杨氏之子》。

33..解题: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之”是助词, 相当于今天的“的”。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1)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及加点字的写法:惠、曰、禽、诣、为、应。

(2) 读完课文后, 说说你对这篇文言文的感觉, 你认为它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3) 小结: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 用白话, 叫白话文, 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 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由古人写的, 古人写文章用的是文言, 所以叫文言文。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读好停顿和节奏。

(4) 师配上古筝曲范读: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 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生自由练读, 要求通顺、熟练。

[设计意图:文言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还很陌生, 教师配乐范读, 让学生听, 让学生感悟到文言文的韵律、节奏, 初步领略经典文言文的优美。]

4.结合注释, 自学课文。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 全班共同解决。预设学生可能提出:“诣其父、为设果、以示儿、此是君家果、夫子家禽”等。

5.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教师重点点拨:“为设果, 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 前面要加上“小孩”。“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的理解。

6.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全班齐读。

7.指名读, 并引导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可以适当地点拨, 讲解, 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教师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实现自己的理解, 大体上说出意思即可。]

三、再读课文, 领悟幽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孔君平说的话和杨氏之子说的话, 同位之间相互对练。

3.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 读读这两个句子, 想象当时的情境, 说说当时两人会有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2)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 试着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话, 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4.带着自己的想象自由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 感悟机智

1.全班分成三个大组进行角色朗读:一组读旁白, 另一组读孔君平的话, 最后一组读杨氏之子的话。

2.我们来演一演吧。根据课文内容在小组内表演课本剧, 然后推荐一组面向全班表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通过表演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你认为孔君平的话中还包含有怎样的意思?

4.通过杨氏之子的回答,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又体现在哪里?

(1) “应声答曰”说明反应很快, 不假思索。

(2)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 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 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 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5.配上古筝曲, 把杨氏之子的机智读出来。

6.讨论:

(1) 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 你觉得好不好?

(2) 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 说一说。

7.展开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 会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表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进一步感受杨氏之子言语的智慧。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 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延伸、创新了文言课堂, 达到了“古文新教”的效果。]

8.配上古筝曲,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 体会妙言

出示《世说新语》另外两则小故事, 鼓励学生阅读, 大体了解内容, 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设计意图:适当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面, 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比较中扩展阅读, 这样既可丰富对文本的理解, 又尝试了对文言文的进一步阅读, 有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课外延伸, 综合学习

1.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 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从中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 试着演一演。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性学习, 丰富语文积累, 培养学生语感, 发展思维,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3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听课老师,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通读情况

逐句展示,提醒生字,正音。师范读,生画出停顿的地方,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3.交流学习古文的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等词语的含义)

5.说故事大意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三、品味“未闻”,巧引妙迁

1.梳理全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慧?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比较句子)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一个9岁的孩子,就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赞叹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3.拓展训练

四、熟读成诵

1.美读全文

师:让我们带着对聪慧的杨氏子的赞美,再认真地读一次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引导背诵

3.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剑”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逐步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

五、拓展阅读,提炼升华

简介《世说新语》,推荐《世说新语》中的另一个小故事《世说新语咏雪》。用学到的方法阅读,试说大意。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慧 杨家果 知礼仪

思敏捷

孔家禽 巧应答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课文,释题。

1.师:同学们,今天来了很多听课老师,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老师觉得非常高兴。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刚才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引用的哪两句话跟现代文不一样? 预设评价:你可真会听。引出“会听”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齐读课题。2.释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文中的小男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初读感知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在读之前老师提几点要求(PPT出示)

2.师:老师刚刚在下面看每位同学都读的很认真,现在有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达到刚刚老师提出的这两点要求。(3~4个同学)

预设评价:字音读的很准,读得很通顺。出示ppt 字音

3.师:同学们读的都有各自的特点,那么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呢?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一边听,一边用斜线在书本上画好节奏。放录音。

4.师:出示画好斜线的PPT 听了录音之后,我们发现要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一定要注意停顿的节奏,我们来看看这篇文言文的节奏,相信同学们在听了录音之后,了解了它停顿之后,能读得更好,我想先请女生来试一试。师:男生声音很响亮,女生读得很细腻,那我们就吸取各自的优点,全班来读一遍吧。

三、领悟全文

1.师: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看来,多读的确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文中插图,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默读全文,然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分别读懂了哪一句话的意思?在引导的过程中,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师:在理解了每一句话的意思后,现在请你和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等一下再请同学来说。预设评价:你的故事讲得真美。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就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吧。

四、品读人物

师:了解了故事,你觉得杨氏之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板书:聪明 文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你杨氏之子很聪明?

(一)聪明

A.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指导朗读

B.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杨氏之子的回答秒在哪里?

引导指出是用姓氏巧做文章,“未闻”的婉转,“夫子”的礼貌。2.比较 :①孔雀是夫子家禽。

②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指名读。(预设评价:我从你的读书声中,听出了你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3.理解“应声答曰”,体会思维敏捷(聪惠),词语积累,应声答曰可换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预设评价:你可真会读书,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4.口语训练,引出“会说” 如果来的是黄君平,想一想杨氏子会怎么说?(预设:黄瓜,黄鼠狼,黄帝,黄花鱼黄山等)出示句式:未闻()是夫子家()。

预设评语:你真是伶牙俐齿,谁愿意跟黄鼠狼做亲戚啊?

啊?要跟黄花鱼成为一家人?真是糗大了

黄帝呀?这我可高攀不起。师:你们个个都可真会说。

(二)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他的有礼呢?

A.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知识点:谁为谁设果,引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 预设评价:你可真会学习。

四、口语训练

师: 对杨氏之子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你现在最有信心读好哪一句?请同学来展示一下。你能背这句话吗?你能带着全班同学背一背这句话吗?

五、拓展延伸

1.如此幽默,彰显机智的故事就记录在刘庆义的《世说新语》里,这本书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篇叫做《口中狗窦》,请你结合老师给你的注释,说一说,这篇古文有趣在哪里。PPT出示故事。

六、作业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5

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城南中心学校 刘晓艳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班的学生最爱积累古诗名句,今天我想考考大家,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

2、谁再来说一说你积累的名言。

3、导入:刚才我们交流的这些句子叫“文言”,用文言写出来的文章才叫“文言文”,又叫“古文”,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10、杨氏之子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杨氏之子 齐读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子当儿子、女儿。我是姓刘人家的女儿,那我就是刘氏之女,你们怎么介绍自己吗?

二、初读感知

(一)检测预习情况:

1、屏幕出示:梁国、聪惠、诣、乃、曰、禽。学生指读,齐读。

2、练习记忆生字,听写。

3、反馈。根据学情有针对地提醒易错的地方,强化重点字的书写。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出示阅读任务。(1)根据学情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 为wèi设果 儿应yìng声答曰yuē(2)根据学情引导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指读、齐读,评价。

三、精读品味

(一)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大组汇报。

(三)心理补白,体会语言精妙

1、话说这孔君平去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谁知他父亲不在,于是把他的儿子叫了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了水果,这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看着这杨梅,他会怎样想呢?听完孔君平的“此是君家果”,杨氏子又会怎样想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二人的心理活动。出示:孔君平看着果盘里鲜红的杨梅,心想:“① ”,于是他笑眯眯地对杨氏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杨氏子听了孔君平的话,顿时明白了他话中的意思,他想:“②。”于是他马上回答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2、学生小组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秒在哪里?

引导学生读懂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氏和杨梅的“杨”字做文章,杨氏子是用同样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惠表现。

3、为何杨氏子不直接反驳“孔雀是夫子家禽。”而要加上“未闻”二字? 比较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未闻”中感受杨氏子的委婉、礼貌和聪惠。

4、若来者是李君平、黄君平呢?杨氏子又会怎样应声答?谁来替他回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四、熟读成诵

五、布臵作业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其中还有很多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推荐学生阅读。板书: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杨 梅

孔 雀

这样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聪慧、机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点。

教学反思:

因为是第一篇古文,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不能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感到学习古文枯燥乏味。所以本节课我力争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让每个孩子的头脑都动起来,都有收获,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我主要做了以下设计。

一、利用学生积累的名言警句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做自我介绍,问了几个人之后,学生马上就能知道题目的现代意思了,而且学生感觉很有趣。

二、然后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会读和会写的生字,重视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记忆生字的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让学生先预习,练一练生字,课堂上再加强了一下,学生大部分都会写了。

三、采取了不同方式的朗读,有个别读、齐读、范读、再读、有节奏的读,师生串读,让学生在读中对古文内容的逐步理解,再交流感悟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引导学生去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足:

1、时间把握不好,前面在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这一块用的时间有点多,导致后面让学生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秒在哪里?”有点仓促,个别学生体会还不到位。

2、个别字、词语发音还不是很准,课堂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在语言的感悟上,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仍然有所欠缺。

3、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很好的关注每一位学生,有些互动只有3分之一的学生举手发言。

4、白板课件的制作、设计、操作还不够纯熟,个别功能不敢大胆使用。

总之,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对学古文的有了兴趣,而且也学到了一些理解欣赏古文的方法,这节课学生学得还是比较快乐,我觉得引导还算轻松。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6

课前谈话

五()的同学们,大家好。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黄,来自英才小学。大家可以叫我黄老师,在五年的语文学习中,大家积累了很多古语名句,现在咱们就来练上一练,怎么样?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1、师:知之为知之„„

书犹药也„„

老吾老„„幼吾幼„„

教学过程: 1 引出文言文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吗?出示“孔子、刘向、孟子”你们看,这几位都是生活在古时候的人,古人说的话好像有点难懂,有没有谁能选择其中的一句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说什么意思。

真不错!都能读懂古人的话了。我们把古人那样记录文字称作-----文言文(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完整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齐读课题 师:明白题目的意思吗?(“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我们从课题知道了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杨氏子。

2.你贵姓?也可以称为——氏之子或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说说自己或同桌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文章写了杨氏子的什么呢?让我们来读读文章,去走近他、了解他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课件示全文。

2.读了一遍课文,对文言文有什么感觉?(短55字、难读、难懂)不怕,我们有办法,是什么?(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几个同学来读读吧,一人读一句。谁来读第一句?指导写“惠”,用心才能生惠。

第二句?强调“诣”的读音、字形、意思。拜见自己尊敬的人或长辈。第三句?强调“为”的读音。第四句?强调“曰”,与“日”字形相比较,理解意思。文言文里曰就是说的意思。第五句?强调“应”的读音。

3.师:读古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但这还不够,还得按照古文的节奏读,才读得有韵味,才便于读懂。听老师读,请同学们认真听,拿好笔,在老师有停顿的地方画上“/”。(师范读)

指名说:老师在哪些地方注意了停顿?

生说完后课件出示全文停顿图示,学生对照修改。

现在请大家在下边按节奏读一遍试试看。再指名读。齐读。

三、品读

1.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不够,还得读懂意思。请同学们小声读全文,借助注释说说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

整篇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板:甚聪惠)齐读第一句。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杨氏子聪明呢?

(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理解:①应声答――反应快;②听出了话中话――会听;③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反驳孔君平说的“此是君家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课前,我查了《辞海》,在《辞海》里“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也就是有教养、有礼貌。你能从文中看出杨氏子有教养、有礼貌吗?(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体会:①设果――懂得待客之道。谁为谁设果?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是他家的客人。摆了多少水果?怎么看出来的?②夫子――尊敬他人。夫子是古代对文学境界相当高的一种尊称。补充孔君平的资料:孔子的第26代后人,很有文化。③未闻――得体、间接、委婉。“未闻”什么意思?加上“未闻”为什么就显得有教养、有礼貌?)(加上“未闻”,否定了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也就否定了杨梅是杨氏家的果子的说法。师:要否定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的说法,改一个标点即可:“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不行,显得咄咄逼人。加上“未闻”表达的意思要间接一些,婉转一些。)想想看,杨氏子在说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指名读杨氏子的话。

师:这样既不动声色地反驳了孔君平,又不让对方感到难堪。真是再好不过的回答了,觉得杨氏子怎样?(甚聪惠!)。而且,这杨氏子是应声而答,在极短的时间里不但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还得体地反驳了他,如果你是孔君平,会怎样夸赞杨氏子?(汝多智也!甚聪惠也!)

4.师生合作背诵课文。

5.小结学法:读准音,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背诵。

四、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1回顾方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今天这个故事有趣吗? 2这个故事选自一本书-------《世说新语》,这本书是一个叫刘义庆的人写的,主要记录了汉朝末年到晋朝的一些小故事。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读懂《世说新语》里面的另一个小故事。3.阅读《徐孺子》。(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杨氏之子

《杨氏父子》教学设计 篇7

一、求同存异

从《杨氏之子》到《陈太丘与友期》,从《两小儿辩日》 到《孙权劝学》,从《学弈》到《伤仲永》……中小学文言文教材结合得如此紧密,但学习目标有无差异呢?从以上两篇课文具体来看。

小学《杨氏之子》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些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小学阶段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慧”,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从“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文言文学习重在 “阅读”、“感悟”这个层面上。那么,这个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呢?翻阅了《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阅读部分”,并没有看到涉及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接着本人又询问了小学阶段的优秀教师,回复说小学高段文言文教学只是要求朗读、背诵、 默写,外加几个非常简单的文言实词的理解,而期末语文考试中也只涉及背诵片断。可见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并不高,对此我的理解是:

1.小学文言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多读多背。

2.小学文言文教学不能讲深了,贵在激起阅读兴趣。

3.要灵活多样地引导,重在阅读感悟和积累。

既然小学阶段不要求深入理解,那么七年级语文教学是否该“全盘端出”,给刚升上初中的学生一个“下马威”呢?来看看七年级语文 《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变换形式诵读、学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两相比较,从中不难发现篇幅同样短小,内容非常相近的两篇文言文放在不同学段,它的要求明显不同。 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目标已经上升到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翻译方法和借助工具书自主理解的层面上,其实是将小学的阅读理解推进了一步。而《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文言文教学也这样要求:“(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 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3)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清了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差异,也就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也只有做这样的比较,求同存异,才能以旧引新,唤起学生的学习记忆,才可能真正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保持学习兴趣又能平稳过渡并积累提高。

以此为点纵览全局,中小学文言文衔接应包含那些内容?

1.从阅读一定量的文言短文到不仅要阅读还要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

2.要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到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的过渡。

3.要从单纯的阅读到表达感受的过渡。

4.从教师的讲解灌输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实践的过渡……

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一味抱怨学生上完六年小学连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思都不知道了。

二、多法并举

文言文的教学,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应该设法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氛围,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用不同渠道多种方式,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

1.用文章吸引学生。

如小学《杨氏之子》一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本身就妙语连珠、充满智慧———你说杨梅是我杨家水果,我立即就对出:没听过孔雀是您孔家的家禽。反应之快、回答之巧妙令人咂舌,又加说这话的是一个九岁的小孩, 这就更让小学生们感同身受,联系生活中大人也曾和自己开过这样的玩笑,自己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也许就是自己的榜样了!

《陈太丘与友期》既有故事情节、词汇量少,又新奇有意思。教学伊始,教者通过讲述《元方善对》的故事, 初步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元方的灵活应答中初步感受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的特点,这样的故事情节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2.用方法引导学生。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多读几遍自然能感知大意。预习时教给学生“三看一查”的学习方法,即: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练习题,查工具书。翻译时给学生们介绍简单的翻译方法,如:加字法、换字法、 留字法、会意法等。在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的第一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告诉学生人名、地名、时间副词等不用翻译,照搬下来就行;单音节词“友”就是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节“朋友”,“行”就是“出行”;“与”换成现在常用的“和”,“期”会意理解为“约定”,那么这一句就可以译为: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学生掌握了方法就会觉得翻译理解并不神秘,是有“法”可依的,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起来就方便多了。

3.用“表达”来鼓励学生。

文言文课上,请学生先上台来说,即使不对也很有趣。形式可以是讲故事、谈人物、说梗概,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理解或者是阅读的其他感受……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来再现陈太丘与陈元方的对话,通过惟妙惟肖的模仿,动作语气的表达,学生们兴趣高涨,准确把握了人物形象。总之,读的感悟非常珍贵,古文毕竟不是外语,它和现代文有相通之处,初学者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阅读形式略知一二。

4.用“积累”来充实学生。

用小本子或者卡片把学过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记下来,积少成多、由单一到复杂,慢慢随文积累,并经常注意“温故”,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摘要:想要更有效地链接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让文言文教学起点更准,过度更稳,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交流,更需要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内容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以《杨氏之子》和《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文言文为例,探析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从两节《杨氏之子》看文言文教学 篇8

1 写字教学朴实灵动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导入新课后)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老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老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读音:为 应

……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检查预习情况)屏幕出示:梁国 聪慧 诣 乃 曰 禽

(2)学生指读、齐读。

(3)練习记忆生字,听写。

(4)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提醒易错的地方,强化重点字的书写。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底线,各个年级的教学都不能忽视。两位老师在授课前都对学生提出了预习生字的要求,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少了些表演,多了些扎实,不仅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认读检查,还有针对多音字、易混字的重点指导,干琳老师的课更增加了听力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干琳老师在学生听写生字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增加了写字指导练习教学环节,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每节课都应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字的新思想。

2 朗读指导扎实分明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学生认读生字后)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1)“孔平君/诣/其父”

2)“孔/指以示儿/曰”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检查生字,指导书写后)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

①根据学情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为 应

②根据学情引导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老师范读全文(屏幕出示朗读停顿提示),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读。

(5)老师指导,指读、齐读,评价。

读同样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更是古文教学的重点。两位老师都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但干琳老师的朗读指导更加扎实,层次分明。先引导读准字音,再引导读通难读的句子,后引导朗读全文,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这一过程,既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兼顾了课文整体的把握。把课文读好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法则,朗读指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从读的不正确到正确,读的不通顺到通顺的学习过程,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期待追求的境界吗?

3 学法指导承前启后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默读课文,读懂句子。

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引导学生朗读出课文的韵味后)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讨论。

……

(3)小组学习。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凭借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新课标”有别于之前旗帜鲜明的观点。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法指导,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干琳老师的学法指导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这样的学法指导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又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承前启后,学生易于掌握,乐于运用。

4 教学关注语言运用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导人新课时)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老师紧扣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老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谈话导入)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杨氏之子

(2)课题是什么意思?我是姓干人家的女儿,那我就是干氏之女。你能有这样的语言形式来介绍自己吗?

……

(3)(品读课文时)若来者是李平君、黄平君呢?杨氏之子又会怎样应声答?谁来替他回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

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这一点看,干琳老师的课更关注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谈话导入的说话练习,品读课文时的拓展应答等都体现了这一新的思想。相比之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何摒弃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又注重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干琳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去思考,去践行。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篇9

大社学校

张志军

(一)课标分析

按照新课程理念在学生进行认真预习的前提下,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团结合作的作用。在老师对学习习惯的指点下通过一些方法包括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朗读感悟文言文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

2.教材简析:第三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三)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要重点抓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小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五)教学策略

读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读,这与本课教学重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游戏激趣法、创设情境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

(六)学生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课文内容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故事导入,感受幽默

1.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兴趣。

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一个故事,大家想听吗?

(教师绘声绘色讲述)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利用故事开课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学们,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反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风趣,幽默等。

(二)师生互动部分

1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如果把刚才老师讲的原原本本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这么多年来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0课──杨氏之子(板书)。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悟交流法。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感受教师的范读,从而领悟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体会交流,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易的,所以老师的精彩范读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

4、读懂,根据注释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质疑之后下位寻找伙伴,自由组合,分工合作解决疑难,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汇报合作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以简驱繁,突破难点,这样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也打破了传统,形成了开放式课堂。

以读为主线,初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将为以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5、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创设情境法,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了传统的评读僵局,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

6、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7、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读中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课堂总结部分

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 本层次的教学采用总结法和课外延伸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课后作业部分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点评: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们有点迷茫!所以,在课堂开始之时,我让学生小组内自己尝试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相互评价,看看,节奏的划分是否正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这样从这一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流意思,学生们能按照节奏读文了。这时候,播放朗读音频,学生们很快就知道怎么划分节奏,这次再读的效果就好了!

不足的是,拿杨梅的杨和姓氏杨逗弄小童,但是小童,用孔雀和孔姓打比方,这里,引导学生分析得不透彻,对于,孩子这种委婉的说法,没有通过直接说这个例子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出来,直接会显得生硬,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会不礼貌!也没有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想,其他姓氏,小孩会怎么说呢!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分配合理时间,给学生多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多思考,学生们写的问题才能生动形象。 反思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文章,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引领孩子走进课文里,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由浅入深地读,把文言文读准、读顺、读懂、读好。

1.初读。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及文章节奏。通过范读,让学生找准节奏,再进行练读,最后全班齐读。

2.理解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句意,进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全班汇报交流中,特别提醒注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中的“家”是孔君平家,“禽”指鸟,与现在的“家禽”意思不同。

3.体会读。让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对方的姓氏上做文章,又没直接否定孔君平的说法;既表达了应有的礼貌,又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学生心中无不佩服此“子”,再读全文,其佩服、夸赞的语气由此水到渠成。

上一篇:观看公益广告《我是谁》有感下一篇:采购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