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作文参考

2024-05-18

孔子的作文参考(共14篇)

孔子的作文参考 篇1

我读《论语》就感到常读常新。例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句,青年时期读之,觉得孔老夫子很好学,很快乐,很温和,是个好老头。及至中年再读,依然不变对老夫子的基本感觉,然而又多了几分其他情愫,从老夫子那“老之将至”中感到了一丝秋意,体味到些许惋喟,有点凄美,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几十年,说长则长,说短则短,可以是“长夜难明”,也可以是“白驹过隙”,全在自己。你人生目标坚定,日夜兼程,唯恐来日不多,你就会脚步匆匆,眨眼“赛程过半”。你年纪轻轻,暮气沉沉,目光呆滞,袖手漫游,年步“老成”,看破红尘,就是只给你三十年,你也觉得太长。

孔子的作文参考 篇2

关键词:孔子;启发教学;言语教学;中学作文

据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写言语。大教育家孔子的言语教学理念及实践学界已有深入研究。但从中学作文教学视角探讨孔子言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作用,尚有待进一步加强。笔者不揣冒昧,对孔子言语教学作初步梳理,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孔子言语教学理念的现实和理论根源

1.孔子启发教育思想与有教无类的关系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论语·述而》載: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尚无诲焉。”脩者,干肉也。束脩为古之薄礼。孔子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种族,这就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理念。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其年龄、禀赋、志向各异,孔子教学任务极为繁重。孔子博闻强记,吸取古人智慧。据《左传·襄公二十年》载,古志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古人质朴,言为心声。孔子进一步推论:“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曰》)于是,言语在孔子教育中地位上升,有助于提高孔子的教学效率。但推论还需实践检验,据《论语·公冶长》载:宰予昼寝,孔子在严厉批评之后,发现教学中“听其言而信其行”失之严谨,从而修订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在教学中,孔子的教育理论开始创新,逐步完善。

2.孔子因材施教与启发教育的关联

孔子弟子数量极多,其教学质量也是极高的。据《论语·为政》载,孟懿子、孟武伯和子游、子夏均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因学生个性、处境各异,孔子对学生的启发教育也不一样。宋代程颐对此有精到的分析:“告懿子者,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程颐之说,也是对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概括。《说文解字·木部》:“材,木梃也。”据段玉裁注:“‘材’引申之义,凡可用之具皆曰材。” “因材施教”之“材”是指材具。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他根据弟子材具所进行的教育。

二、孔子言语教学的重要作用

1.孔子言语教学在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据钱穆考证,孔子三十岁后即授徒设教,三十五岁已有声誉。孔子去鲁,周游列国,但不为时君所用,最后返鲁办私学。孔子虽在政治上失意,但在教育上却成就非凡。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三千,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古人追求立德、立功、立言。孔门弟子撰《论语》受其影响,将孔门贤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司马迁称之为“异能之士”。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后世称之为“孔门四科”。据《论语·述而》载:“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忠、信,后世又谓之曰“孔门四教”。孔门“四科”与“四教”之区别,王齐洲先生已有论述。他认为“四科”是孔子对弟子从政特长的评价,“四教”是孔子教学的基本内容。

2.孔子言语教学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先秦诸子,除老子外,均晚于孔子。老子与孔子孰先孰后,学界存在争议。孔子晚于老子论者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孔子向老子问礼为据,孔子晚于老子论者以今本《老子》部分思想晚于孔子为据,各持己见。据李学勤先生考证,郭店楚简《老子》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末。楚简《老子》不反对“圣”“仁义”,其与入家思想并非水火不容。今古本《老子》和庄子的“弃圣绝智”思想均与儒家仁圣思想水火不容,其原因是《老子》在流传中被庄子后学所篡改。可见,孔子的出处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相贯通。

三、中学作文教学与孔子口头言语教学,均以言志为旨归

据《论语》记载,孔子至少开展了两次弟子集体言语教学活动,均要求表达志向。一次见载于《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孔子他们各言其志,其口头作文如表一:

孔子当时约六十岁。子路,名由,比孔子小九岁。曾晳,名点,比孔子约小二十一岁。冉有,名求,比孔子约小二十九岁。公西华最小,约十八岁。子路性刚,冉有性谦,公西华年弱,曾皙知时,其“作文”斐然成章,情志各异。另一次见载于《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于孔子,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其口头作文如表二:

子路、颜渊的口头作文言简意赅。孔子对言语的最低要求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语言只要准确通顺就可以了。孔子对言语的最高标准是“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孔子应子路(疑为“季路”)之请,以文言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言不妄发,发必当理,非子路等所能道。颜回對孔子之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孔子命弟子口头作文,只要求他们表达志向。中学作文教学理论演化迄今,强调创作主体充分表达情志。两者在作文功能的看法上基本相同。

简而言之,在我国一千多年科举考试中,言语均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两千多年前,人才与社会双向选择,孔子重视言语教学,要求弟子作文言志。今天,人才与社会双向选择,国家重视语文教学,也要求作文言志。可见,孔子的言语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相似。

在孔子的教育活动中,他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是与他的有教无类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又是以他的言行观为理论基础。教育教学需要言语的正确理解和语言的准确表达。言语与政治互动互渗,在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言语教学在孔子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因为孔子的言语教学为他的启发教育服务,所以,孔子在作文教学中要求以文言志。这一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理念形成的社会背景相似。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4.

[3]阮元刻校.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4]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5:13.

(作者单位 重庆涪陵区龙桥中学)

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参考 篇3

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1

尊敬的孔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虽隔着时空的隧道,但您的精神将我们联系。在别人眼里,您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但在我眼里您是一位和蔼的老人。包含您思想的《论语》一书如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为黑暗中迷路的轮船指明方向。如一把锋利的刀斩断了为前途迷茫的人的心中的乱麻,如……

孔爷爷,您可能还不知道吧,您的《论语》一书拯救了当今社会多少因为种种原因犯了错误或走上歧途的人,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使我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温故而知新”使我懂得学习不能死学,要懂得正确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我受益匪浅……

人这一生总有些磕磕绊绊,有些在生活中过不去的坎,有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麻烦,这些问题对于我——一个刚来世界才十多年的学生来说正是即将面临的大挑战。我有时候因各种原因而飘飘然的时候,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言惊醒梦中人,使我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道理。做值日时我想让人代替,这时脑中浮起您的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让我望而却步。别人冤枉我时,您的“君子坦荡荡”一句话使我的心很平静。当难题难住我时,尽我所不能时,您的“不耻下问”既锻炼了我的胆子又使我解决了难题,真是一箭双雕啊!

虽然您与我们相隔了比银河还要遥远的距离,但您的精神还在,你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您知道您的思想主张在当今社会有多重要吗?正因有了你的教诲,有了您的宽宏大量,才有了今天人与人之间和睦的一面,我们太感谢您了!

此致

敬礼!

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2

尊敬的孔子爷爷

您好!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我们相隔千年,这次给你写信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您在别人的心里是神圣的大教育家、大天文家,可我知道您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您虽离我们远去,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没有因为时间的消逝而褪色,你自己写的《论语》里包含你所有的思想,让我们细细品味人生的千奇百态,感受它的酸甜苦辣。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论语》让我懂的了很多,您不仅让我们知道了人生的千奇百态,还让我从一个天真顽皮的小男孩变得越来越懂事,让我学会了怎么更好的与同学老师们相处,您还教会了我在生活中怎样去对待和处理事情。让我三思而后行做事情更加的好。做事情更加的完美。即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过度自傲,也不会因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我知道比我做的更好的有很多,因为有一句话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也知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毅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这个人有个致命缺点,当我做错事了,我就会拉几个跟这件事没有多大的关系的人下水。老师把你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让我知道了自己犯错的事情要自己承担,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施加的别人的身上,要为别人想一想。

孔爷爷,您的闪光思想照亮了您的子孙后代的茫茫路途,指引着他们,您的一言一行都是我们人身的课堂。孔爷爷,看到这些,您一定很高兴吧。

此致

敬礼!

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3

尊敬的孔子老先生:

您好,很高兴可以以书信的方式和您探讨学习中的苦与乐。虽然《论语》这本书不是出自您的笔记,但里面的知识是您留给我们的,让我们从学习中体会这些知识。

在读《论语》这本书时,我明白了那些令人难以逐磨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为人处事之基本,学习应有的态度和孝敬父母基本应懂得的。根据您的观点,应该是百善孝为先,如果能做到这些再去学习一些知识。但我认为,当今的社会竞争能力这么强,我我们只要和父母做到最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应该把大多数精力放到学习上才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一句话使我明白了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团结周围的人而不是应为利害关系去相互勾结,小人则是因为厉害关系去相互勾结而不会用道义去团结周围的人。真正的君子是不慕名利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一个君子就要做事坦荡,有大胸襟、大气度,做人诚信。而小人则会做事忧愁,局促不安,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

尊敬的孔子老先生,我在学习方面存在着一些疑惑,希望和您共同探讨。在学习方法上,我应该向别人学习,正确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在学习中,连圣人也会出错,为什么我们只要有一道题转不过弯来,大人就会劈头盖脸大骂一顿。

孔子老先生,我认为您的观点过于偏激,您认为孝敬父母和学习是主要,种田种地的人没有出息,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种田的人,什么也不会,那我们的生活保障便会出现问题,我们应该在实践与劳动中成长。

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4

敬爱的孔夫子:

您好!

在悠悠五千年的岁月中,有多少平庸的人没留下任何痕迹,成为匆匆的过客,而您却是那悠远而深邃的历史星空中的一颗巨星,永远闪烁着光芒。

您历尽沧桑,周游列国,最后终于写出了《论语》于是,就有了修身齐家的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思想,您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法宝和创新智慧,好似一把金钥匙帮我开起了探索知识宝藏的大门,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叉,见贤思齐”的做人准则和道德品质,好似一盆冷水,洗清了我一直迷茫的头脑,您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谦虚好学,告诉我们如何谦虚好学,不能过多的骄傲。

孔夫子您可敬的精神,领袖指引着人们打造生活蔚蓝的晴空,您是可亲的历史巨大引领着人们从悠悠远古的坚定的走向未来,一步步取得胜利,赢的辉煌,您是五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人啊!

当初的您创办私学,教出了许多得才兼备的人,他们也都名垂千古了,也纷纷都继承了您的才学。您留下的所有的书籍好知识,给后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您是非凡的,也是平凡的,您是平凡与非凡的碰撞,弥漫出的便是您智者的可爱,或许我不会成您一样博学多识的圣人,但起码我可以尽可能的去掉思想中的污垢,行为上的瑕疵,让自己的让那个多一些厚重与光泽。虽然我成不了圣人,但我也绝不会成为一个庸人!我会好好的学习知识,多多领悟古人留下的经典书籍,我会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克服一切困难,成为一真正有的人!成为社会的顶尖人物、决不当社会的残渣。

敬仰您的人葛小东

给孔子写的一封信格式5

尊敬的至圣孔子老先生:

您好!

您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来自20x年的初中生李嘉平,我很崇敬您,因为您是圣人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噢,对了,我要告诉您一件大喜事。知道吗?您的弟子还有您的再传弟子根据您和您的弟子的言行编纂一本书,叫做《论语》。至今还在几万学生中流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样的语句,我们初中学生都知道。您和您的弟子的言论是世间的道理,是阐述人与人的言行。比如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让我明白了温习学过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当老师了。再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就让我思考了好久,比如信,做人要讲信用,“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说话要言而有信。

人们说您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您的言论广为传诵。是的,您的话的确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句话为“一半论语治天下”影响可是很大的。

您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永远崇敬您。

关于孔子的作文 篇4

孔子的父亲去世时,孔子年仅三岁,那时他并不懂事,但当孔子的母亲离世时,他已经17岁了。他十分孝顺,为母亲守了三年的孝。正是因为他自己很孝顺,所以在他作为老师时,也提倡孝道。

公元前522年,在一个名叫杏坛的地方,鲁国的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这个传授知识的人,就是孔子。在他的.教学生涯中,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贤士。

后来,鲁国开始战乱。孔子想劝说各国以仁待人,便在自己55岁时开始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周游列国讲学。

孔子游历过很多国家,但他的辛苦没有得到回报,没有一个君王接受他的建议。但他没有放弃,还在继续讲学,在前往楚国的路上,他们遭到了乱兵的堵截,足足断粮7天,但孔子仍然坚持讲学,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人以德服人的向往。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历时的周游列国之行后回到了故乡。这时,他已步入晚年,没有精力去劝说国王以仁治国了。他开始整理自己的书籍和周游列国时搜集的诗歌。《春秋》《诗经》都是孔子整理编写而成的。

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行写进了《论语》,而《论语》里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是“仁”。《论语》表达了孔子的主张,它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写孔子的作文 篇5

我眼中的孔子,他心怀天下。有一次,途经楚国时,子路向两个隐士问路。那个隐士说:现在天下乱哄哄,你跑这跑那,还不如学习我们隐居起来呢!孔子听了,大受刺激,长出一口气,才慢慢地开口说道:有些人能和鸟兽住在一起,我却不行,假如天下都太平了,我还跑什么呢?

孔子不但心怀天下,而且有着远大的报负。他五十五岁时,在鲁国担任司寇,本可以吃着公粮,乐享清福,可他为了更好的宣扬仁政,打破教育垄断,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间,跑了五六个国家,虽然诸多不顺可他依然没有放弃,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几番波折后,回到鲁国,更加坚定得专心执教,开创私学先驱。

尽管孔子很伟大,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他同样有缺点。当他最得意的门生――颜渊死了的时候,颜渊的父亲颜路向孔子建议说:孔子,您可以把您的马车卖了,给颜渊换个好棺材。尽管孔子痛失爱徒,悲拗欲绝,但他仍然不同意,他说:我还列在大夫之后,不可以无车!说明孔子相当看重身份地位和礼节。

孔子的作文参考 篇6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中

山东省金乡县一中

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河南省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中

广东省连南县民族高级中学

浙江省嘉善县里泽中学

广东省增城市增城中学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济阳十中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

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十八中学

马来西亚霹雳文艺研究会

马来西亚霹雳育才独中

马来西亚霹雳和丰兴中中学

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华独立中学

马来西亚太平华联国民型中学

马来西亚深斋中学

马来西亚新山宽柔中学

中国优秀指导教师奖

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     李晟洁  马俊芳  牛成宝

仙志勇  杨  娟  赵  蕾

广东省南雄市第二中学     邓书怀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 陈  筑

广东省增城市增城中学         陈少梅  陈淑莲  陈雪群

古秋云  关汝华  郭友群

李红芳  刘玉梨  王宋花

徐小生  姚梅桂  曾彩玉

湛笑影  郑丹丹  钟秀萍

朱丽媚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   谢文初

贵州省金沙县源村镇初级中学   李渊行

贵州省三都县周覃镇周覃中学   覃平陆

河北省霸州市第二中学         李向波

河北省秦皇岛市民族学校       解  妍  马益玲

河北省沙河市第三中学         韩延锋

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麻栗场中学 杨正刚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济阳十中   王翠翠  赵  静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和庄中学     柴向玲  段  梅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中学   郭云军  郝  峰  李富军

李秋涛  刘翠萍  刘业英

吕圣德  孟  云  亓丽娟

亓玉红  乔红梅  王晓蕾

吴少盈  胥  鹏  许文珍

张海云  朱自清

陕西省西安市                 张引娟(家长)

陕西省西安市第九十八中学     高变莹  姜凌鸽  王红莲

文  莉

新疆阜康市兵团222团阜北中学  郑全胜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里泽中学   陈佳慧  沈秋凤  谢蔚云

颜冬萍  杨亚娟  张会君

福建省武平县一中             朱传庆

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         巩小明  李永红  马进科

赵来喜  郑亚荣

广东省连南县民族高级中学     房  思  房颖菲  韩小利

黄建斌  李新华  林瑞文

罗翠莺  苗臣耿  潘慧华

王晓霞  韦凤直  周  灵

朱大学

河北省康保县职教中心         邓  梅  冯振兰  冯振翔

李凤花  李树珍  刘艳芳

河南省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     安  健  张殿礼

湖北省巴东县民族职业高中     李良炜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中     程辉娜  程树华  董小英

黄新坤  景雨晴  吕卫东

商建壮  宋慧芳  王成兰

王华英  王  晶  徐庆华

许先伟  张方慧  张允成

张自伟  赵军刚  周  静

描写孔子的作文 篇7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疑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8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过我心中的孔子作文的人还看了:

孔子的作文参考 篇9

摘 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褒有贬,学界也多有争论。从《论语》中涉及到的文本本身来看: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否定“器小、不俭、不知礼”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主要在于其有目共睹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这种贬中有褒的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矛盾心态。从文本来看,孔子并没有赋予管仲以“仁”的评价;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孔子也不会称越礼的管仲为“仁者”。

关键词:孔子;管仲;《论语》;矛盾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89-02

春秋五霸之首是齐桓公,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仲。对于管仲,史学界有很多评价,我们要关注的是与他同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是晚他172年出生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

在《论语》中,其中有两篇涉及到评价管仲,总共有4段语料。

第三篇《八佾》中有一段史料,孔子直接否定管仲,直言“管仲之器小哉!”还有对弟子提问“管仲俭乎?”“管仲知礼乎?”的反问式回答,“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认为管仲不俭,且不知礼,可谓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第十四篇《宪问》中有3段史料,都是对弟子提问的回答,提问分别为(1)或问管仲。(2)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3)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对提问的回答,全是肯定管仲的。(1)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先否定管仲,认为管仲不懂“礼“,而后又肯定了管仲的“仁”,而在以孔子为代表所创建的儒家思想中,“仁”和“礼”是统一的,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注重人内心的思想道德层面,而“礼”侧重于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只有做到“礼”,才能达到“仁”。反之,不仁的人是无法克己复礼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既然仁和礼是统一的,管仲既不知礼,又何言仁?伟大的孔子对管仲做出“不知礼而仁”这样的评价,确实有些让人费解。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这种评价,确是前后矛盾的,有很多学者对此作了解释。目前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商松石指出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总的倾向是肯定的,但是他同时也辩证地评说了管仲,指出管仲“小器、不俭、非礼”,但是这些个缺点是“瑕不掩瑜”,无伤大雅。闫春新、于孔宝认为孔子是站在价值判断和事实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管仲的,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结论。沈素珍认为孔子虽然直截了当地批评了管仲的缺点,但是充分肯定了管仲具有“仁德”,而且沈还指出正因为伟大的孔子具备宽严相济的政治眼光,才给予了管仲这样辩证的评价。冯浩菲指出孔子对管子的评价从理论和事实上都能解释得通。王世巍站在《论语》自身的文本的角度,从孔子对管仲评说的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出发,认为孔子回答子贡、子路提出的问题——管仲是否为仁,答案侧重教育弟子,教育原则是他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而至于管仲是否为仁,孔子回答的实际重心并不在这里。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着问题。从《论语》中涉及到的文本本身来看,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否定性评价“器小、不俭、不知礼”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主要在于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这种贬中有褒的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评说确实是体现出一种矛盾、纠结的态度。

一、孔子对管仲的否定

孔子对管仲直言不讳的否定性评价,主要表现在“器小”“不俭”与“不知礼”这3个方面。

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开篇直言管仲器小。其它几处的评价都是回答弟子的提问,而这句是孔子独立的一个陈述,因此可以把这句看作是孔子思想观点的直接表达,这是研究孔子评价管仲的直接材料。对于“器小”,我们倾向于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当中所言的“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而不是三国时何晏在其《论语注疏》中提出的“言其器量小也”。它所表达的是孔子的一种慨叹,即管仲虽功绩显赫,但在道德上终究没能达到孔子理想中贤臣的标准。

关于“礼”,孔子认为其作用重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所以他最不能容忍僭越礼义的行为,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孔子认为这是季桓子不可容忍的一宗大罪。周礼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各阶层秩序的根本行为准则,孔子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所谓“非礼勿视、勿听、勿动”,任何人不许有谮越的行为,因此孔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管仲非礼行为的愤恨情绪,“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从回答的方式来看,表现出孔子很不赞成管仲,非常不满他这种极度的越礼行为,反映出孔子小视、贬斥管仲的真实心态。

孔子对管仲的批评折射出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对立。管仲在齐国推行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其实就是对周礼的破坏,这同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表现出来绝对的对立。

二、孔子对管仲的肯定

后3段史料皆来自《宪问》,确实是颂扬管仲功业的,但是是否达到了“仁”的高度?这主要体现在如何理解“如其仁!如其仁”上,有3种观点:肯定性的理解为“这就是他的仁德”;半肯定派理解为管仲有仁者的功劳,但没被孔子称许为仁人;否定派则理解为孔子未曾以仁论管仲,即只论其事功,不论其仁否。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同的理解,也证明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

这3条确是孔子对管仲的褒扬。这种褒扬表明两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表明他对“齐”的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诸侯,解决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使人民免遭战争的苦痛,而且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样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扰,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对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绩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孔子确认为不守礼、越礼而行的管仲可谓“仁”矣,那就意味着在孔子那里礼与仁原本就是分裂的,这样《论语》中的很多观点就被颠覆了,而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事实是孔子对“仁”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在《论语》中的体现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日恭、宽、信、敏、惠。”(《阳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象“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这样的人物,孔子才给以“殷有三仁”的头衔(《微子》)。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只承认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自己,也不敢称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在整部《论语》中,多次表现出孔子的复兴先王礼制的想法。他对所有破坏礼制的行为表现的都非常愤慨,都是毫不留情的严厉斥责,而且特别严格的要求自己和弟子要坚决地恪守礼制。因此,对于僭越礼节的管仲,仅仅是在“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这件政事上,他的做法可以够得上一个“人才”的标准,依照孔子在《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先王礼制的一贯的态度来看,孔子是不太可能称管仲为仁者的。夺了齐国大夫的封邑,其到死都没有怨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所表达的孔子的看法是,管仲确实很厉害、很不简单,不能说没有反语的色彩,可谓褒中带贬。这句当中的“人也”,可谓“见仁见智”,有人理解为“是个仁人”,也有人理解为“是个人物”。这种褒中带贬抑或是贬中有褒,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所作所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纠结的矛盾心态。至于“如其仁!”的“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好像”“或者”,而且还强调了一个“其”字,是所谓的“他的”特有的“仁”,不同于孔子的一般意义上的“仁”,表明孔子对管仲功绩赞同的同时对他的“仁”表示不太肯定“这好像就是他的仁,这好像就是他的仁!”“这或者就是他的仁!”带着疑问的一个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的矛盾的心理。王世巍指出,“如其仁”一语与管仲并无直接关联,究其本质而言,孔子的回答旨在教化、激励弟子。如果这个推测正确的话,且“如”也可以理解为“至于”,即孔子在肯定了他的功绩之后,重复慨叹“至于他的仁!至于他的仁!”,从他未质可否的话语当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孔子对其“未仁”的惋惜与无奈。总之,从文本来看,孔子并没有赋予管仲以“仁”的评价;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孔子也不会称违礼之管仲为“仁者”。

孔子这种矛盾的心态也可能是评说的时期不同。人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西汉刘向《说苑·尊贤》曾记载:“齐桓公欲使管仲治国。管仲提出:‘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于是桓公以为上卿,赐之齐国市租,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管仲说自己的当前状态是“贱”“贫”“疏”,不能“临贵”“使富”“制亲”,齐桓公一一满足了他,使管仲由“贱”“贫”“疏”转而变为“贵”“富”“亲”。对于管仲的这种做法,孔子评价为:“管仲的贤能,如果不得到这三方面的权利,就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与他在《论语》中的“管仲如果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几乎是完全对立的。

总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确实颂扬了管仲的功绩,但是对他所谓“仁”的评价比较模糊,基于此我们倾向认为孔子对管仲评价是贬大于褒的。从思想发展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历史的必然。

——————————

参考文献:

〔1〕商松石.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管子学刊,1989,(4).

〔2〕沈素珍.孔子评管仲新解[J].管子学刊,2010,(3).

〔3〕王世巍.再论如何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管子学刊,2015,(1).

〔4〕王世巍.学界对《论语》“如其仁”的误读[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1).

〔5〕闫春新.从《论语》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再探[J].管子学刊,2003,(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于孔宝.论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社会科学辑刊,1990,(4).

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篇10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及《五经》中。他的思想、学说堪称精华,他的作品为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的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何尝不是高尚的吗?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孔子的“树缘” 篇11

西周时期,一切文化资源都被官府垄断,由专门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吏世袭保管,而这些官吏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这便是所谓的“学在官府”。

伴随着春秋时代急剧的政治动荡、经济变革和社会进步,官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逐渐被打破,“文化下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专以知识为生的士阶层应运而生,孔子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孔子在转益多师、博闻强记、增加个人知识积累的同时,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历史重任和使命,大力兴办私学,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诸多富有开创意义的成功探索。

首先,孔子提出并忠实地实践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以前,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沒有这种资格和权利的。孔子洞察到了教育在开启人的心灵、增益人的知识、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把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兴办私学、教化学生当中。

孔子尊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旗帜鲜明地提出并忠实地实践了“有教无类”的原则。所谓“有教无类”,就是对前来求学的人,不作任何的区别对待。也就是说,既不考虑其出身的贵贱,也不考虑其来自哪个国家、家境贫寒还是富裕、年龄是老还是少、智力是高还是低、性格是好还是坏,只要拜师求教,一律接纳。以出身和家境而论,孔子的学生中有高贵而富裕的贵族——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鲁国大夫,但更多的还是出身于社会下层的贫寒之人:以国籍而论,孔子的学生不仅来自父母之邦的鲁国,来自齐、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诸侯国的也为数不少,以年龄而论,有的与孔子相差不多,有的则小孔子四五十岁,更有曾点、曾参父子共同师事孔子的例子,至于智力和性格,孔子所谓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的评价本身已经足以说明他对学生的来者不拒。正是由于孔门中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所以曾经有人不解地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说,君子正身以待,来者不拒,所以看上去很杂。这一个“杂”字,正是孔子办学“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

其次,孔子设计并系统地推出了“四教”的教育内容。孔子秉承开门办学的理念,把受教育的大门向一切热爱学习的人敞开,与此同时,他注意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客观需要,合理地设计和安排教学科目,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从而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君子。孔子设坛授徒,在教学内容上既有对过去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具体说来,他在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和补充,形成了“文、行、忠、信”的“四教”范式。“四教”中的“文”,即《论语·先进》所说的“文学”,相当于今天的文献学,主体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重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四教”中的“行”,是指社会政治实践,大致相当于《先进》篇所说的“政事”,重在培养学生处理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四教”中的“忠”,泛指道德品行,与《先进》篇所说的“德行”基本相当,重在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四教”中的“信”,是古人所谓“言语主信”的“信”,与《先进》篇所说的“言语”相对应,重在强化学生待人接物时取信于人的交际能力。可见,孔子的“四教”各有侧重而又相辅相成,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知识、能力和品德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再次,孔子发明并很好地运用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方法论主张。他认为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因而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把握好难易程度,体现出必要的层次性。用他的话说就是:“中入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同时,孔子认为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干差万別的,故而因材施教的另一个要义便是必须找准其兴奋点,“投其所好”,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说法就反映了这一理念。总之,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智力状况、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实行因人而异的差异化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总结出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方法论心得,其字面的意思就是 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极力要表达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是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启发”一词的源头就是孔子的这句话。孔子对学生注重实行启发式教育,这方面的例子在《论语》中俯拾即是,众所周知,不必赘述。过去,一些“言必称希腊”的人极力宣扬说启发式教育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苏格拉底小孔子82岁,孔子死后10年他才出生,显而易见,启发式教育的发明权无疑应当归于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篇12

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了解,其实通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可见,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他不仅有光辉的形象,他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

写孔子的作文400字 篇13

我欣赏他的智慧。孔子学识渊博,他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对礼十分重视,丝毫不马虎。有一次,子贡想废除祭祀用的小羊羔,孔子对他说:“你爱这个小羊,我爱这个礼节。”周游列国时,孔子见到君主,总会在大殿下行一个大礼,有人就会告诉孔子,那是周礼,现在已经不需要行了。孔子却依旧这样做,这是孔子对礼的尊重。

孔子对孝有着新的认识,孔子曾对子游:现在的孝者,只是可以养着父母,可是“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提出要尊敬父母,才配得上是孝。

孔子的弟子评价他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让我肃然起敬。

我最欣赏的人是孔子,他生前不得志,但雁过留声。

孔子的师者风范 篇14

首先,孔子是一位和蔼善诱的老师。文章开篇孔子与弟子坐,他最先发言讲述自己的经历“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使气氛缓和。然后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样不仅创设了讨论的环境提出了问题,而且打消了学生心中的顾虑,启发学生各言其志,让学生敢于放开手脚畅所欲言。

其次,可以看出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孔子对子路不谦虚得近乎狂傲的回答并没有强硬地批评指正而只是哂之,接着就去问别的学生。直到学生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孔子也没有评价谁的观点正确,何人的观点错误,只是阐明自己的观点“吾与点也”。即使三子出后,曾皙问“夫三子之言何如?”的情况下,孔子也没有说三子的观点正确与否,只是一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直到在曾皙的追问下才作出评价。这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压给学生不仅给学生以广阔的思考余地更主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再次,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对于性情急燥、谦虚不足自信有余的子路,孔子并没有用中伤的语句进行批评,而是“哂之”,留给他情面。一直到“三子者出”曾皙追问“夫子何哂由也?”的具体问题时,孔子才指出子路的不谦虚的错误,从而对三子进行了评价。

综上,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都体现了作为长者,身为老师的风采,不愧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

上一篇:睡前听故事下一篇:2021最新高二政治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