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2024-05-28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共9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1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体系,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以及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这些理论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从不同方面和领域展开, 彼此相互联系, 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

1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一个相对完备的科学体系, 在于它具备科学理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特征

首先, 科学发展观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蕴含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精神, 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理念, 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其次, 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深刻总结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认真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 合理吸收世界上研究发展问题的积极成果, 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第三,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 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 是推动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只有从科学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 才能准确把握它的实质, 才能确立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2 科学发展观指明我国发展路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进一步解决了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问题,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涵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江泽民强调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是解决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求发展是党心所向, 民心所向, 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早期的发展观反映了人们关注的主要是物质财富的增长, 但实践证明这样不能带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于是, 人们提出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发展观, 把经济增长同社会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把发展的涵义从单纯经济增长扩大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水平在内的综合性概念。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转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拓展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 经济的发展总是同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准确认识和把握。“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强调协调发展, 始终把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要素看成一个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整体, 重点解决好发展中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 要从执政兴国的大局出发, 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下, 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 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必须注重统筹兼顾, 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还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面履行调节经济、监管市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强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始终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解决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辩证关系。

因此,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新要求, 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推动各项事业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 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观点。

3 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目的,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精髓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解决了发展的本质和目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次把以人为本作为促进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 同时又是对这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坚持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拓展, 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 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 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问题。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强调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 将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要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统一起来, 从而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作了更加深刻的阐释,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贯穿并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因此, 我们强调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确立起来, 升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形成的理论创新体系, 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一系列重大思想, 从不同领域展开, 彼此相互联系,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 科学发展观已形成了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

(1)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 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 发展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 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各社会阶层、各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 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 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各个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3) 发展的路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全面进步就是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起来, 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发展;协调发展就是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国外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 发展的动力是通过体制改革充分调动起来的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改革的实质是充分调动亿万人民群众从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发展的保证力量表现在, 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意识和能力,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和发展保证力量等的认识, 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是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运用,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践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 只有根据发展着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 并运用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 才能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党的十七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3

中学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去教育、引导中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

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的说教已显得乏力,靠其自觉行动效果甚微。这与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民族精神的缺失和在外来思想冲击下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有密切联系。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除了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外,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自私自负,集体观念淡薄

当代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多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因此,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一些学生只考虑自身利益,有的还赤裸裸地坚持“无利不往”的极端思想。

2.道德判断有误,抗压能力差,缺少吃苦精神

部分学生不思进取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具体表现在:在竞争、受管理的环境下往往出现消极行为和抵抗情绪;在生活中怕苦怕累,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等等。

(二)学校、家庭教育因素

有的学校“唯分数论”倾向严重,把成绩作为评优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教育,以至于校园犯罪屡屡出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也不时出现。在家庭中,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甚至过分强调成绩,迫切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导致孩子形成性格缺陷。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深远影响。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储备知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只有学识渊博、技能娴熟的人才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思想理论是一个人行为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学生应该自觉形成思想体系,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积极弘扬主旋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4

工管1011,0920402104.孙壹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可以说,他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而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在基本精神上都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因为正是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他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上,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并不断的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几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基本的原则,而且不断和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上不断创新,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5

教学时间:第二周5-6 教学目标:

(1)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发展。难点:

(1)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谈论法(问答法)、讲演法 教学内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单元小结: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经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思想路线在 1957 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思考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矛盾论》,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胡锦涛: 《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撰写人:

教研室主任: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形成了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自身理论品质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主要经历了古田会议、《反对本本主义》和延安整风运动几个阶段,到党的七大正式确立起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地位。

第一,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对党的事业和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第二,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即“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第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改造了“实事求是”这一传统的概念,赋与了这一概念崭新的思想内涵,并把它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第一,毛泽东在晚年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逐渐背离了他亲自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57年后,毛泽东逐渐开始背离了他长期倡导和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出来了严重的曲折和挫折。

第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围绕着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问题,在华国锋支持下,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观点。在“两个凡是”思想的影响下,“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进入了徘徊发展的时期。第三,“文化大革命”后重新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明确反对“两个凡是”的观点,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国展开了实践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在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上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这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第四、党的十六大在准确判断自身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方位的基础上把与时俱进这一观念上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这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时代特征。胡锦涛关于求真务实的论述深化了全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教学时间:第二周5-

6、7-8 教学目标

(1)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1学时)。

(2)熟练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要求和辨证关系(1学时)。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2)认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难点:

(1)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2)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3)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谈论法(问答法)、讲演法 教学内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要求和辨证关系 单元小结: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它曾经指引着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伟大的成绩。这条思想路线在 1957 年下半年以后一度被偏离,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条思想路线不仅被重新确立,而且获得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是实事求是。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5)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 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矛盾论》, 《毛泽东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文选》第3 卷 , 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文选》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7)胡锦涛: 《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撰写人:

教研室主任: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处,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觉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按照客观事物本来具有的面貌认识客观事物,并从这种认识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

与时俱进:根据对时代发展的新认识来推动党的理论发展,推动党领导的人民事业的发展。即是说,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从党的十二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概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第四,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党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动党的理论创新。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完整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建筑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之上的,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根本点。历史表明,什么时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发展。什么时期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遇到挫折。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定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历史地看,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从苏联模式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不断解放思想是一个科学的论断。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品质。

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必须要在党的各项工作中不断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最重要任务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要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必须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把马克思主义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和改革发展道路。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6

马克思主义认为,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 价值实体是抽象劳动, 既“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形成商品价值”。“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 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 由其中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在价值形成过程中, 仅有一般性的活劳动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与其他的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 也就是说, 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虑, 劳动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即在生产过程中,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人们的活劳动, 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和财富虽有一定联系, 却是两个具有不同含义的概念。价值, 是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人类的一般劳动的凝结, 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像威廉·配第所说, “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 简单说来,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主要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及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是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生产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是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的都忽视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而像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 就必然处处都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实际上, 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 第11—12页) , 可以说,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商品着手, 分析并得出商品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 而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决定。其中,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只有商品具备了使用价值, 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劳动才能被承认, 才能形成价值。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及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 实行等价交换, 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3、货币的产生及其流通

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现实中的货币流通受货币流通规律的支配。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 则以现实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尽量减少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

4、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无论剩余价值还是其他形式的利润、利息、地租等均来自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 如土地、房屋、机器设备等, 虽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 但价值的源泉只有一个, 即活劳动。

5、资本及资本的运动

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不断的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资本的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运动及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用发展着的观点, 科学的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众所周知, 现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势, 已与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时的背景大不相同, 他所考察和依据分析的对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合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实际创造性的发展、应用这一科学理论,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为加深对我国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的理解提供理论依据

价值和财富是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劳动作为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虽然是无条件的, 但土地、资本、技术、机器设备等物质性生产要素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如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既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又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国化的产物。一般性的人类劳动, 通过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结合, 进行财富的创造, 因而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具有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参与财富创造的因素和形式也必然出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对于破除不合时宜的观念及在分配中存在的滞后认识, 促进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科学化、系统化,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有助于劳动者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发展规模经济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力水平、生产要素的配置、管理的科学程度等都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加深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优化管理, 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 降低成本, 发展集约经济和规模经济。

3、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 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调节资源配置, 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内在属性,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规律, 其作用根源于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机制, 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 尤其强调的是分化作用, 它能导致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和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把握价值规律的科学内涵, 在规范市场秩序时, 更能做到有的放矢, 做到“有形”和“无形”的两只手相结合,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4、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新的生产方式及行业的解释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充分分析和把握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而现时代的今天, 无论生产方式还是其他方面, 与当时相比, 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我国, 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及作用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科技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各种服务性行业及其他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劳动, 也在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有些国家出现服务行业占社会创造财富的优势比例的趋势, 正如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中所论述的, 价值的源泉与价值的形成是不同的。

同样, 财富的创造与价值的创造也是不同的。因此, 加深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对现实经济社会具有重要解释意义。

综上所述, 劳动价值论不仅是理论, 它还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不从财富的实体出发, 也不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出发, 而是从商品出发, 研究商品, 不是着眼于其使用价值或效用, 而是研究价值的运动, 研究价值不是从稀缺性或供求关系出发, 而是从抽象劳动入手, 这些正是马克思理论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重要特色。因此我们不难看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并未过时, 它仍然是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坚实基础。

【作者介绍】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 A.阶级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革命性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实践基础上的 A.制度创新

B.科技创新

C.理论创新

D.文化创新 3.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表明

A.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可以不断变化的 B.马克思主义没有需要始终坚持的原则

C.马克思主义是向实践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只能让理论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而不能反过来推动实践的发展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开拓创新 5.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

A.提出实事求是

B.强调解放思想

C.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D.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6.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 A.形成阶段

B.发展阶段

C.成熟阶段

D.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7.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开拓创新

D.与时俱进

9.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具体针对的问题是 A.“两个凡是”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苏联模式” D.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5.B

6.D 7.A

8.D

9.A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世界观前提的是 A.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B.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C.世界由可变的和不可变的两类事物构成

D.事物的规律乃是事物内在的稳定的关系而不是事物外在的直接表现 E.规律是事物所固有的,但不是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规律性。2.下列表述与时俱进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系的是

A.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思想认识与时俱进的过程 B.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C.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

E.“解放思想”是对“与时俱进”内涵准确.全面的揭示 3.解放思想的内涵有

A.前提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 B.内容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C.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D.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E.是为实事求是服务的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

A.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的灵魂

D.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5.“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为

A.对领袖人物的话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B.它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 C.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它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产生

E.违背了改革开放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A.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B.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C.是个政治问题

D.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E.是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

7.1978年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指 A.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B.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D.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E.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 8.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忠于实践性

C.把握规律性

D.坚持群众性

E.富于创造性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出现了若干重要转变,A.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从固守成规到各方面的改革 C.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D.从“两个凡是”到否定一切社会主义原则

E.从基本上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

1.ABD

2.ACD

3.ABD

4.ABCDE

5.ABC

6.ABCD

7.AE

8.ACE

9.ABCE

三、辨析题

1.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解放思想 【参考答案】

正确。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的: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第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必须靠实事求是;要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传统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第三,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为了达到新的实事求是。如果解放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就有可能出现“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第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必须同实事求是相联系,不能割裂和对立起来。

四.简答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参考答案】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1929年6月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古代成语“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参考答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 3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被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参考答案】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无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还是理论联系实际,都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展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参考答案】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 4 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五、论述题

1.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2.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答案】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3.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参考答案】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

六.案例分析题

粉碎“四人帮”后,在如何看待“文化大革命”这个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上,国内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日益显露且无法回避的矛盾。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发表了题为《学好文件抓好纲》的社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两句话很快就被概括为“两个凡是”,作为当时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

推行“两个凡是”的方针,就必然要维护“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就难以冲破毛泽东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的束缚,就难以将党和国家的建设引向正确的轨道。

此时,由于“两个凡是”的阻碍,邓小平还没有恢复工作。但他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对“两个凡是”的口号,他持坚决反对态度。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在给华国锋.叶剑英并转党中央的信中,极有针对性地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不久,邓小平在与中央几位同志的谈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行”,“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邓小平的话,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异于石破天惊,令人振聋发聩。

1977年7月,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十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在全会闭幕时,他再一次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并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特别重要。

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真理标准问题。也正是在邓小平这些重要论述的影响下,一些党的干部和理论工作者开始在质疑中大胆思索。冲破“两个凡是”思想禁锢的力量正在积聚,一场广泛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即将来临。

1978年4月上旬,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寄给《光明日报》的理论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引起了新任总编辑杨西光的高度重视。杨西光建议作者对该文作进一步修改,以加强现实针对性,并请正在撰写同一主题文章的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的同志共同参与修改。经反复修改,并经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胡耀邦审阅定稿后,5月10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刊登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公开发表。当天,新华社转发了此文。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这篇文章深刻指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

显然,这篇文章从理论上对“两个凡是”僵化思想路线给予了否定和批判。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文一经发表,即在党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它首先遇到的却是主张“两个凡是”的人的责难和压制。

关键时刻,邓小平挺身而出,在中央领导人中率先对这场讨论给予了态度鲜明和坚强有力的支持。5月30日,他在同胡乔木等几位同志谈话时尖锐地指出:“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6月2日,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号召人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不久,《解放军报》就发表了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的理论文章,以鲜明的态度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人民日报》随后进行了转载,有力地推动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开展。7月21日,邓小平在同中宣部负责人 6 谈话时,针对真理标准的讨论,明确提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

9月中旬,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随即视察了东北三省和唐山.天津。期间,他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猛烈抨击“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强调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的北方谈话,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来点火的”,他点燃的,是思想解放之火,是烧毁一切禁锢人们思想的条条框框的真理之火。

为了有力支持真理标准讨论,邓小平不仅进行了广泛的思想发动,而且敢于针锋相对地与消极面作直接斗争。

在真理标准讨论的热潮在全国日益形成之时,党的重要“喉舌”.在“文化大革命”中向来并驾齐驱的“两报一刊”,却出现了分歧:作为党中央理论刊物的《红旗》杂志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不卷入”政策,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不转载,对真理标准的讨论不表态。真理标准的讨论,实质上是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两条思想路线的一次正面交锋。《红旗》的不卷入,实际上就是对“两个凡是”的肯定和支持。而且,由于《红旗》杂志的性质.规格及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影响力,它的不卷入,对于真理标准讨论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1978年11月,谭震林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而写给《红旗》杂志的文稿中,坚持要写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红旗》杂志负责人考虑到谭震林在党内德高望重,直接改动文稿不合适,于是在11月16日将该文稿呈送中央常委审阅。邓小平看到后,在批语中写道:“我看这篇文章好,至少没有错误。改了一点,如《红旗》不愿登,可转《人民日报》登。为什么《红旗》不卷入?应该卷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看来不卷入本身,可能就是卷入。”之后,李先念对这篇文稿也写了支持的批语。在此情况下,《红旗》杂志才不得不刊登了谭震林的文章。由此,实际上结束了《红旗》杂志的不卷入状态,从而为真理标准讨论又扫除了一个障碍。

在邓小平等一批老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极力推动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全国理论界.新闻界等纷纷举办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会,努力使更多的人关注和投入到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来,并在讨论中努力澄清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激发大家敢于突破思想禁锢思考问题的巨大勇气和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大军区的主要负责人也都纷纷参与到真理标准的讨论中来,并先后公开发表讲话或写文章,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标准讨论的深入广泛开展,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出现了喜人的生动局面,形成了自延安整风以来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真理标准讨论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为党和国家建设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参考答案】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8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的解放思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继续解放思想。(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理论成果: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毛泽东。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5、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

抉择?第一,从国际环境上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活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第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三,改革开发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6、(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好和最高实现形式(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第二要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8、建党90周年3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十八大精神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面对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的现实状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迫在眉睫,意义重大而深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把节约放在首位。而这个节约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节约,而是指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合理利用资源。第二,要减轻环境承载压力。要控制人口增长,但是这个控制人口增长并非硬性规定只生一胎,而是不能再像七八十年代那样无控制的增长,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毕竟现在社会也出现了老龄化问题,年轻劳动力偏少,而这也会影响国防和军事的力量等,因此要慎重,计划方案要合理协调。第三,也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篇9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什么是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哲学上又称为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当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的一封信中使用“思想路线”概念。

毛泽东在1930年5月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最早表述实事求是基本思想。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借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经过延安整风和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转危为安、夺取胜利,靠的是正确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

根到底,就是靠这个。”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他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7年下半年以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曲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程度不同地偏离了,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训。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两个凡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用完整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

①“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

②即使是正确的话,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随意照搬,不能不顾条件的变化而搞“两个凡是”;

③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④毛泽东思想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领导和推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全面分析了思想僵化半僵化状态的形成原因,深刻揭示了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危害性。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是依据邓小平的这些讲话精神,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提出首先是解放思想,以后又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江泽民在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上,不断的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的精髓,在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的同时,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省与时俱进提出理论创新的任务。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和紧迫。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

上一篇:一年级感谢师恩班会主持稿下一篇:你知道养发的食物有哪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