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2024-07-14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1篇)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1

创造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儿童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人形成创造力的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期,是人的一生发展潜能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我们去挖掘幼儿的潜能,并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音乐欣赏是在想象的参与下进行的活动,不仅是一个聆听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创造和再现的艺术活动。通过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学习,我认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将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营造一个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感官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或沟通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以其艺术形象来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创造活动中,使幼儿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在活动场地周围布置了一个森林的场景,放了许多动物的图象,很好的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丰富的动物形象也帮助幼儿在后面的创作环节拓宽想象;又如,欣赏活动《天鹅》,我们在欣赏音乐之前在大屏幕中不断播放大自然的录象,让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2、心理环境的营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实践,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教师要以接纳的态度赏识幼儿的创造,保护幼儿的创造,对幼儿大胆的创造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创编歌曲和动作,不断的体验到感受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创造欲望。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对幼儿创造性表现可以有所评价,但不能以成人眼中简单的

评价标准来评判“好”或“不好”。例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活动过程中,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空间(允许他们在活动场地的任何一个角落游戏)、时间(游戏时间充足,根据幼儿的兴趣度多次游戏)、表达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做、模仿、创造皆可),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压力,感到轻松自如,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就应当给予肯定。另外,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适当。幼儿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 对孩子创造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去理解那些天真的创造。可以多用暗示性的语言,比如“你的想法真不错”、“再试试看”等,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例如,中班欣赏活动《玩具兵进行曲》,我们请幼儿在音乐中创编各种形象的玩具兵,一开始孩子们不敢表现,动作放不开,老师看到有几个孩子把手放在身体两侧,像只小鸭,就问:“你是小鸭玩具,是吗?”在老师赞许的语言鼓励下,幼儿一下子领悟了,胆子也大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兵形象都被幼儿创编出来了。

二、启发幼儿拓宽思路,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来塑造的艺术形式,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音乐活动对培养人的情感和联想、想象力等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去体会和感知,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自由地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描述的意境,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我们让幼儿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引发幼儿想象在音乐中的故事情节,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讲述想象活动后,又设计了进行动作表演的环节,让幼儿无拘无束的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满足了幼儿探索、创新和参与的需要。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也应注意引导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能力,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使之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中,让幼儿在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去创造。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比较浅显旋律性强的曲调,从而为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打下铺垫,这是进行创造的一个重要基础。又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啄木鸟》,我们先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感受音乐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有创造

性的表现音乐。

三、捕捉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各种的机会,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行动时的声音,倾听河流的声音,欣赏天气变化时的不同声音,了解花、草、鸟、虫的声音特征等,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启发其想像力,触发其灵感,增强其探索精神,点燃其创造的火花。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2

陶老的创造教育思想对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何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运用到具体的音乐欣赏活动中, 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

一、创造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的环境

1.物质环境的营造。

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是最直观、最灵敏的感官, 往往是可以彼此打动和沟通的。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与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情境, 以直观艺术的形象吸引幼儿, 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创造活动, 使幼儿的创造活动有具体的凭借物, 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比如在音乐欣赏活动《天鹅》中, 在欣赏音乐之前, 在大屏幕中介绍和播放一些有关天鹅的图片, 让幼儿们先初步了解天鹅是一种怎么样的动物, 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再让幼儿欣赏《天鹅》这首音乐, 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在播放音乐的同时, 可以继续放一些天鹅在大自然中活动的场景, 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心理环境的营造。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为幼儿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 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 大胆想象、主动实践, 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 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形式。 教师要以接纳的态度赏识幼儿的创造, 并保护幼儿的创造, 对幼儿的大胆创造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不束缚幼儿, 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创编歌曲和动作, 不断地体验到感受和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作品带来的快乐, 激发他们更大的创造欲望。 在充分满足幼儿好奇心与兴趣需要的同时, 促进其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提高。 教师对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可以有所评价, 但不能以成人眼中简单的评价标准来评判“好”或“不好”, 这是不对的。 每个幼儿园对于音乐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一万个读者当中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每个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 所以对于幼儿创造性表现的评价, 要根据每个幼儿自己的个性评价。 例如在小班音乐欣赏活动《猫和老鼠》活动过程中, 教师留给幼儿充分的空间、时间、表达方式, 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压力, 感到轻松自如, 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只要幼儿专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 并从表演得到快乐, 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另外, 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要适当。 幼儿由于受知识、经验、能力、条件制约, 创造力只能是初级层次, 不可能很高, 因此对孩子创造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 理解那些天真的创造和想象。 教师还可以多用暗示性的语言以示评价, 比如“你的想法真不错”、“再试试看”等, 这些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树立信心, 充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创造才华。

二、启发幼儿拓宽思路, 重视音乐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是一种异常活跃、大胆的思维活动, 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独立建构新形象的过程。 音乐作为一种以时间上的流动音响为物质手段塑造的艺术形式, 无论在时间、空间及物质形态上都有广阔的想象余地。 音乐活动对培养人的情感和联想、想象力等有很重要的作用。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 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感知, 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 所以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 并且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感受乐曲, 想象, 判断, 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 自由地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意思及描述的意境, 同时要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意见,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动物狂欢节》中, 让幼儿先闭上眼睛倾听音乐, 用耳朵感受音乐, 并引导幼儿在脑海当中想象在音乐中都有那些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最后一起请幼儿表达自己对这首音乐的感受。 在讲述想象活动后, 我们又设计进行动作表演的环节, 让幼儿无拘无束地用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体验, 满足幼儿探索、创新和参与的需要。 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中, 注意引导激发幼儿的音乐想象能力, 同时调动幼儿的情感体验, 使之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中, 让幼儿在体会理解的基础上创造。

在这个音乐活动中, 我们不难发现培养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很重要的一环是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 应该引导幼儿了解一些比较浅显旋律性强的曲调, 从而为幼儿进一步发挥想象打下铺垫, 这是进行创造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捕捉生活中的音乐元素, 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生活的变化。 教育从生活中来, 是为了生活, 离开了生活的改进, 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教育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 关注社会生活, 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 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也是这样。 我们要利用各种的机会, 让儿童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 引导他们观察沿途的车辆与行人行动时的声音, 倾听河流的声音, 欣赏天气变化时的不同声音, 了解花、草、鸟、虫的声音特征等, 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启发其想象力, 触发其灵感, 增强其探索精神, 点燃其创造的火花。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对启蒙幼儿音乐智慧,培养幼儿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随着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幼儿音乐教育不再以传统音乐技法教学为主,转而注重挖掘幼儿在音乐、语言、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潜能,这一转变与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谋而合。陶行知老先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在他的一生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先进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及儿童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虽然陶行知不是一位专业的音乐教育者,但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陶行知老先生的很多先进教育理论、思想和观念同样适用,并传承至今,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成效。

一、陶行知先生重要的教学理论和思想

陶行知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学生自治”到“平民教育”,抑或是从“创造的儿童教育”到“民主教育”等各方面,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有深刻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德育是最核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德育思想贯穿其整个教育理念,不仅内容博大精深,而且影响深远。当前,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和和谐教育的前提下,践行陶行知老先生的德育思想,无疑有助于深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提升教师全面发展,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做到用“德”和“爱”关心和教育学生。同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理念,倡导教育应当生活化。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用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实践“德爱教育”及“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句朴实的言语,却道出了陶行知老先生教育的核心。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结合到现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当中,就如同为幼儿音乐教育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让幼儿音乐教育变得更富含生活化,更富有人情味,更具有德育意义。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渗透舒适音乐,陶冶幼儿的情操。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主张的生活化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幼儿普遍年龄较小,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缺乏充足的阅历和经验,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从日常的生活中得来。为此,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时,应当积极引入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思想,将音乐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要牢牢把握“生活即艺术,艺术寓于生活”的理念,善于运用音乐引导幼儿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在体验和感悟生活的过程当中熏陶心灵、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要利用音乐易于感动人心的特质,在富含“生活化”意味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音乐学习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用美妙的音乐拨动幼儿心里最柔软的那根弦,唤起人性中最原始的关于美的想象,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比如音乐教师可以在清晨幼儿入园之时,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让幼儿一进校园就立刻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好体验;在幼儿玩积木时,用悦耳动听的钢琴曲进行伴奏,让他们边玩边倾听美妙的音乐;在玩过家家的时候,也配有灵动的童谣在耳旁响起……乃至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教师都可以尝试用美妙的轻音乐引领,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熟悉这样充满生活化的音乐教育,这样他们的音乐倾听兴趣和学习兴趣将慢慢提升。

(二)挖掘多样音乐,释放幼儿的快乐情绪。

陶行知还十分赞同“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将此思想融入幼儿音乐教育中,通过“美育”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实践证明,音乐在环境烘托、人的心灵进化、美感培养及调节人的心理情绪等多方面,具有突出功效。对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结合“美育”思想,努力挖掘多样化的音乐,仔细分析和表现不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对音乐情感基调的区分和音乐情绪差异的感知,诱导幼儿释放出心中的快乐情绪。通过这样的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积极调动感官,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此外,教师还应当综合运用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观点与主张,将其作为指导音乐教学中幼儿创造性人格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做到融会贯通,据此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调动幼儿的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音乐,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教诲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结合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敢于实践新方法,突破传统,创造性地进行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以此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倪莹莹.走进心灵、感受心灵、培养心灵——浅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青年文学家,2013(13).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4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倾其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陶行知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并且在现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更是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开拓孩子的思维,让语文教育真正的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本文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际生活提出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实践

正文:

谈及语文,大家并不陌生,而语文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和写的学习过程,读,就是阅读、理解;写,也就是写字和作文。究其深层来源即是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语文的所在。例如我们每天的对话交流,阅读文章等。现代语文教育与以往呆板、生硬、无趣的语文教育已经截然不同了。陶行知在教育思想中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现在教育的指向标。

所谓生活教育,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导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不断提升自己。生活教育分为3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了许多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除此之外,“创造教育”也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中亟待渗透的教育理念。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识,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本人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将语文融入现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视不变,及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传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让学生们理解其真正的现实意义,导致教学呆板、无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

1、回归本真,还原语文教育的真谛

语文来源于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也都是语文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应该与社会结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大千世界中让学生感悟语文的真谛,若是仅仅将语文教育停留在课本、教堂之中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陶行知曾说过,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还包括整个自然界。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培养。例如在课文《钓鱼的启示》中,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陪父亲钓鱼中得到的启示。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跟着父母钓鱼的事情,并说说钓鱼之后自身的收获,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各自钓鱼的经历,最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谈谈通过自身钓鱼,以及这篇文章的学习,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这样一种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学习课文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融入社会,发现生活避免教育与社会脱节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包含语文,语文中体现生活,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语文的教育更不能离开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生活中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去亲近自然,用手、用眼、用鼻子等亲身去感触食物,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社会体现生活等活动。都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最好呈现。例如在一篇“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中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把,真正的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学会生活的真谛。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效的防止了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与父母的脱节。

3、转换角色,达成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教学方法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和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做,陶行知反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而“教学做”则不仅仅是以教为中心,学习并且去做也是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中试着和学生对调位置,让学生体会教的过程,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

二、做好引导,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又一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手脑联动,首脑双全,培育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离开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当今社会提倡人才教育,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有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手脑结合才是创造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有创新思维,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手工作品去挖掘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多给学生提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三、结论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之中。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创造性教育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深刻的借鉴及影响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语文融入到生活、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真正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5

一、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提倡解放、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近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陶先生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迷信: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权威。我努力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所说、所做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才是正确的;书上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就好,也许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如按照书上用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检验物体是不是导体的方法,来检验一些导电能力不强的导体(如食盐水)时效果不好,还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于是,我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想出了“增加电池”、“用生日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电珠”等方法。用自己改进了的实验方法做实验,学生们甭提多开心了,学习更投入了。由此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质疑,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教学中,在“做”这方面,老师往往包办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总是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孰不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实验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干,而且多干。为了弥补学校仪器的不足,我总是收集“垃圾”,并废物利用制作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行进的》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废弃的牛奶吸管拿出来让学生做检验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又如,在教学《反冲》一课时,我把从垃圾筒中捡来的矿泉水瓶加工一下后让学生做反冲实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干”的机会,我还采用“人人动手做一个步骤,共同完成实验”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成为“小书呆子”。因此,他提出不要让学生“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创造能力。观察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为此,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精密的观察仪器,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时,我让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观察方法观察花的构造,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花的构造,观察到了胚珠。兴奋之余,学生研究的 兴趣更浓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敢于提问,是勇于探索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敢问,就是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提出异议。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对“已知”的超越,是创造的开始。正如陶先生诗中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此,课的开始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提问,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也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解决;课的结尾,我又让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问题。慢慢的,学生养成了敢问、爱问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我利用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常州恐龙园边游玩边学习;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和学生一起到田里捉蝌蚪,研究蝌蚪;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学生们到马路上、工厂里调查污染源,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保护空气的创新方案……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并对此进行创新刚按设计或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圆周长直径测量仪”、“拖把鞋”便发明了。由此看来,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生就会有所创造。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自主学习所渴望得到的东西。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遵照陶先生的思想,我在科学教学中从不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总是腾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他们渴望的东西。有时让他们做做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有时让他们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有时让他们交流一下跟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教学了《电磁铁》后,我让学生设法制造一个磁力足够大的电磁铁,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连下课都忘了;又如学习《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高低》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制橡筋琴等,结果一个个声音动听的小玩具产生了。创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你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做到三个结合,教学做合一。

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十分的重要。

(一)眼与心结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克隆、英特网、核电等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从小经历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和美好生活打下扎实在基础。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 “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手与脑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并用,手脑双挥。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科学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问题——实验——结论” 发展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交流”。新增加的“猜测、设计、交流”等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物体的毛细现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你觉得水会自己上升吗?”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知识经验,学生会予以否定。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干毛巾轻轻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思想上开始认为有可能了,老师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探索增大物体的摩擦力的各种方法。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思寻办法……这时,有的组就想到了用蜡不均匀地涂在本是光滑的玻璃板上,制成了一个粗糙的平面,这就是一种大胆创举,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意外收获。(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 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三)行与知结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6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经过他自己发展,使得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想资源。本文从陶行知本人对创造教育论述的著作中,总结出其创造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线索及其思想体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着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

开拓者

现实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概念释义

创造教育的研究,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起着十分重大的推动作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它的研究将是人类教育史上一个最具价值的永恒主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大夏大学就发表了以“创造的教育”为专题的演讲,提出“我们在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他认为“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此后,陶行知躬行实践,在20世纪40年代初,亲自制订了“创造年”计划,并在育才学校开展“创造月”活动。为了使育才学校更好地开展此项活动,从而发挥创造精神,鼓励创造生活,陶行知还制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1943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号召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主张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他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创造之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真理性。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前进的,是陶行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和探求真理的精神对实际生活作用的产物。陶行知教育他的学生要追求真理,把追求真理与做人结合起来,他提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即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他说,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二如何科学把握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批判旧的课程理论基础上,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论,其主要思想是:

1、生活课程提出了编写教科书的根本要求。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曾明确地表述过,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他说:“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事用什么书。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样说法。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入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对一本书的见面问是:您有什么用处(当然是广义的用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这里的“用”与生活中的“用”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用主要是指直接使用某种工具或物件去做具体某件事,用就是做。而用书的用是广义的用,包括思想上的用和行动上的用两个方面。看了一本书,能帮助我们把某件事做得更好是用,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也是用。总之,为了用的目的去看书、读书、讲书、听书都可以说是“用书”。因此,陶行知说:“我们用书,有时要读,有时要讲,有时要听,有时要看;但是读、讲、听、看都有—贯的目的,这目的便是它们对于‘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教学做合一符合幼儿的天性

幼儿教育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天性。而教学做既指教、学、做分立,又强调三者合一,使得幼儿在教中得学,在学中会做,在做中领悟教,在做中体会学。这样的合一如果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那对幼儿的教育之效便能显现出极大的作用,而和谐的判断依据不是高深的教育理论,而应当是幼儿的天性。

在笔者的教学中印象最深的问题之一,就是幼儿刚入小班时如何让孩子“断奶”。看多了幼儿在家长离开之后哇哇大哭,甚至在幼儿园大门口拉住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衣角不肯走的时候,工作之初时的笔者感觉到一些酸,而现在则更多地用一种职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走入幼儿园,意味着从此以后一天的大部分玩乐时间将不再有家人的陪伴下度过,而是与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对于相当一部分幼儿来说其实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教学做思想如何指引幼儿教师化解这一难题呢?如果纯粹地教,那无非是鼓励幼儿坚强一些,或者给他们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这一招往往能够起作用;如果纯粹地让孩子学,那也行,可以给出其他一些学习的榜样,幼儿观察之、模仿之,亦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真正从做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时,发现挑战不小。因为一旦具体到实践当中,做一般不可能是纯粹的做,做往往是一个与教和学伴生的过程, 因为有了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才有了幼儿的做。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做三者之间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教与学的基础上去做的意义。

二、教学做合一引领幼儿的成长

对于刚进幼儿园孩子的“断奶”教育而言,教与学都是传统的手段,而做的思想引领下生成教学做合一,将有可能成就幼儿教育新常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回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会发现陶先生提出这一思想也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其正是在对教育不断的思考中积累而成的,当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行知”时,其实正是以“行”促“知”的思想形成时期,其中的“行”在笔者看来,与“做” 的含义并不遥远。

于是,在幼儿教育的具体情境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便有了通过教学促进做, 通过做来引导教、反哺学的意义。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笔者在将部分“奶瘾”较强的孩子带到教室之后,先舒缓了一下他们的情绪,然后跟他们做了一个小游戏:起初由笔者扮演他们的父母,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此时不少孩子不敢开口,教师则可以让他们以悄悄话的形式跟老师说,这个时候大部分孩子是愿意的; 等到孩子们更放松了一些之后,再让他们互相扮演家长与孩子的角色。这样的“做” 符合幼儿的天性,无非就是角色扮演,在生活中他们做过太多的这样的游戏———游戏原本就是做出来的!孩子哭闹,更多的还是因为心里对幼儿园这个地方有一些“恐惧”。对于刚入园的孩子而言,通过教、学尤其是做,消除孩子的这种陌生感, 应当是第一要务。

三、教学做合一奠基幼儿的未来

在领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过程中,笔者尽量提醒自己不要去刻意地摘章寻句,而是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去寻找“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于当下幼儿教育的指导意义。但仍然有一段论述是需要铭记的,那就是陶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通过实践与思考,笔者发现,当下幼儿教育的一大认识是指向幼儿的终身发展,即幼儿的未来。这与传统的幼儿教育相比而言,目光要长远得多,但同时幼儿教育扎根实践的传统并没有丢,基于当下幼儿的实际去践行教学做合的思想,成为立足眼前、放眼长远的最佳选择。这是一个打造新常态的社会,而新常态却绝不是指与曾经的常态割裂,就幼儿教育而言, 让悠久的教学做合一绽放出新的思想,是打造幼儿教育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良好的时代适应性,基于当下幼儿教育的事实,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可以化解幼教理想与实际的矛盾。基于幼儿的天性,着眼幼儿的成长,放眼幼儿的未来,让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绽放出新的思路,是打造幼儿教育新常态的必由之路。文章以教学实例分析阐释了这一思路。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创造教育;幼儿;美术活动;创造力美术活动是幼儿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幼儿创造精神的最好活动之一。在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特别是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指导现代幼儿学习美术。

一、认识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为了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要把自己摆在幼儿的队伍里,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加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这样便可以认识到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幼儿的行为,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然而,幼儿与成人在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感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因此教师不该以“成人化”的传统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

在小班“我的故事”主题中,有“这是我”的绘画活动,初入幼儿园,小班幼儿接触自主绘画属于首次。在绘画前,教师请幼儿仔细从镜子内观察自己,一起认识五官、四肢,为了避免禁锢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并没有刻意进行范画的示范,也没有对线条、空间做出具体要求,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感,画出心中的自己。在作画时,教师仔细观察了幼儿的绘画,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小博因为感觉自己的手臂是圆圆的,就将四肢画成了球形。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有的教师遇到这样的问题就会展现出教师的威严,但其实在小博的思维中,球形就是自己对四肢的感知,这就是他的创造。教师不能以“高姿态”审视幼儿的想法,而要弯下腰,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尊重他们的创造。幼儿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年人不该以固有的眼光去判断幼儿所创造出来的事物。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教育者发现了幼儿的创造力,认识了幼儿的创造力,就应该把这份创造力解放出来,充分释放幼儿的创造天性。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起来。教师要善于发掘幼儿的创造力,把幼儿的头脑解放出来。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禁锢幼儿创造力的现象十分普遍。以绘画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使用示范讲解法,在请幼儿创作前,教师事先已经固定了一种绘画模板,幼儿已将范画视为标准,并努力通过模仿的方式完成这一标准,之后的过程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向范例靠近。绘画后的评价环节,教师会将所有作品统一展示,很难有幼儿真正跳脱教师固化的模板。教师辛苦地示范、讲解、指导,最终却是千篇一律的复制品。这类传统的出示范例、示范讲解、指导操作、展示评价的美术活动教学流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固定的,幼儿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天性与创作灵感,在美术活动中缺失了自己的观察发现,缺失了表现创造力的机会。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提供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美术学习环境是为幼儿提供自由欣赏和创造的外部体验的。幼儿作用于美术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自由,能够尽情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术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如在小班“春天的桃花”手指點画活动中,教师事先在班级内布置各类姿态的桃树装饰,营造了一番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能够放松身心,自由创作。

2.加强幼儿的美术技能

通过观察,我认为许多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反复示范,强调固定的绘画方式。究其原因,是幼儿尚未掌握这一美术技能,教师只能通过一步一步的模板教学让幼儿巩固知识。由于美术操作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材料,有的教师产生怕麻烦的心理,会人为地减少幼儿美术活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能一两周才接触一种绘画技能,并且之后的巩固练习少之又少。如果幼儿在活动前已经掌握了用毛笔蘸取水粉颜料作画的技能,那幼儿就能游刃有余地塑造各类形态的天鹅,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意。

3.扩大幼儿视野,开阔眼界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教育来源于生活,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教材。幼儿应该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经验。幼儿的想象也是如此,没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凭空设想是无法画出丰富的画面的,只有让幼儿用各种感官感知实物,从各种角度细致观察,才能真正丰富自身的经验与情感体验。

4.注重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9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知先生,也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犹如一幅幅精彩的动画,提示着我、指引着我,对我的教学生活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以下是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后在美术新课改中的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运用“生活即教育”,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学理念。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展开。”用生活的经验来教育,是学生最为喜欢的方法,也是教育效果的最好方法。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基础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对学生所实施的也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因此在课堂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我们在自然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同时用美术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如教授《我设计的服装》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衣服入手,问他们都会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价格、品牌、合适、舒服、美观„„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服装设计的三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作品、分析服装与人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服装的功能、设计方法,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进行服装制作并进行时装表演。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忘记了下课,在快乐中吸取知识、掌握技能。快下课时我把她们设计的服装用手机拍下来传到电脑上进行评价,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果有种强烈的成就感。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美术,寓教于乐,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帽子》一课,不但发展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美丽的花边》一课,让学生用花边装饰墙报,装饰自己的日记本、作文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美的陶冶,增强主人翁意识。开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更增加了对生活的热爱。用美术美化生活!

二、运用“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教育以灌输为主,离开这些灌输的东西便无能为力了,采取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也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创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尽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功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要尽量使儿童于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的事,要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带着浓厚的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心身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必须使每节课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使他们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感受,新的收获,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中兴趣和爱好在学习中的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历来主张学习要有兴趣。

如教授《今日的菜单》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创设了模拟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烹饪大赛现场的情景,并且我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带入了厨艺大比拼现场。学生分为六大组,先观看多媒体图片,进行抢答,哪一组抢答到并且回答正确就得到一个水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思想都非常集中,认真仔细的观察图片上的内容,随时准备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中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都随着欣赏、观察和讨论都一一解决了,不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学生用橡皮泥做出的菜肴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这节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制作中,就像真的在烹饪现场做菜,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有的学生还发明很多新的菜肴,放到老师准备好的大展示桌上,简直就是一个丰盛的宴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代美术教育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思考表达、积极表现展示。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才能做到灵活地、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教学做合一”,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它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的,这都说明教育是由社会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然而,随着在全球的迅速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运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继承传统媒体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把枯燥的说教,转化成明了的直观演示,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在教授二年级《小鸟的家》一课中,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鸟叫的声音,再看鸟的画面,声、像结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激发学生的兴趣,影像中还有鸟妈妈从远方飞回来把虫子喂到小鸟的嘴中的情景,学生们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笑声过后,屏幕上还出现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从学生熟悉的麻雀、家燕、喜鹊的巢穴,到生活在水塘边、悬崖上等不同环境的鸟的巢穴。在了解了生活中常见的鸟巢之后,再在屏幕上出现各种有趣的鸟巢,如:灶鸟、园丁鸟、缝叶莺的巢穴,开阔学生的眼界,进而启发学生想象老师没有介绍到的鸟的巢穴,还会有什么样的?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形成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用所搜集到的不同材料制作出温暖舒适、与众不同、漂亮大方的鸟巢。

最后,我还播放了一个很感人的歌曲动画flash《我是一只小小鸟》,歌曲表达了一只可爱的小鸟被人类伤害后对现实的无奈,呼吁大家关心保护小动物及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自然环境。动画非常感人,学生们看着、听着都流出了眼泪,之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都踊跃发言,表示要从小做起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为美术课程内容的实施与更新敞开了大门,课程不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文本声像结合的动态形课程。美术课程的实施有其自身优势,在教学中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可以给美术教学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

四、运用“社会即学校”,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社会是孩子们美术课外活动的大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对学生思想教育更是必不可少。首先是热爱生命的教育,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可见生命来之不易,人生路途充满艰险,然而生命又是充满幻想,它有发芽、开花、结果这美好历程。在把学生领出校门走进社会进行写生时,我抓住契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驾驭自己五彩人生。其次是热爱家乡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性。峻峭的山峰,广阔的田野、美丽的自然风光、壮丽的祖国山河,无不引发学生的自豪、自尊,由此产生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教授《愉快的春游》一课,我带领学生在校园,小区内感受多彩世界给心情带来的愉悦,蓝天白云、绿地红花、一缕清风、一缕霞光、看树、看不同的房子、游览公园、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捕捉感人情节,参与了解社会生活实践,鼓励他们用画笔来描绘所看所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是持之以恒的,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无愧于教书育人。

五、运用“爱满天下”,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陶行知先生说过:“要革除体罚,注意启发,使小孩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教师在处理事情时,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惩罚等违反心理规律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和手段。对待学生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反而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仅要向学生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还要同时考虑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合理要求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并让这种成功成为众所周知的乐事,以便鼓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在学校 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学生们的日常活动。只有通过与学生们的接触,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全面情况。才能将教师的思想工作教育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情感交流能够消除年龄、地位的差异,产生出诚挚的师生友谊。使学生视教师课堂为严师,课后为朋友,有话愿对老师说,对老师的意见乐于接受。

六、运用“做中学”,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教育内之教与学,必须是以做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探寻出路。”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就是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工作学习和运用教育理论,把理论学习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展自己。

首先要坚持写好教学反思,因为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做反思型教师是课改的新理念,也是新世纪教师成长的新要求。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来促进自我成长。教师每一次反思将使自己得到一定的提高,每一次提高都使自己向前发展。其次是认真参加校本教研,因为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陶行知的教育科研思想体系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校本研究思想。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可以看出陶行知开展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始终把学校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阵地。正如他所说:“凡我足迹所到的地方,就是教育试验所在的地方。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摘 要:音乐 是美好的,音乐是神奇的,一首动人心扉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甜蜜的回忆,能奇迹般地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奋进的力量。而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本文对节奏与节拍、声音、感觉、律动、速度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一些谱例进行分析,强调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及掌握好节奏的重要性。节奏是音乐的脉络、精髓,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它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单独存在,而旋律则依附于节奏,经过千变万化有机地组合构成绚丽多彩的音乐。可见,节奏在音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节奏的不同、表现的情绪固然不同。如轻快活泼的节奏使人心情愉快,雄壮有力的节奏使人精神振奋,缓慢悠长的节奏可以体现宽广辽阔的情绪,轻柔委婉的节奏与音符结合构成抒情美妙的音乐,使人陶醉,其乐无穷。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欣赏音乐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注重对幼儿进行节奏上多种形式的训练对提高幼儿节奏感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和进步、智力发 展、动手本领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我选择能够促进人的身体健康的音乐教育作为教学研究。

关键词:节奏;声音;感觉;律动

一、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养成听的习惯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无论旋律的起伏跌宕还是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都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幼儿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节奏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因而,让幼儿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通过聆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小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包含了非常形象鲜明的节奏,在兴趣的前提下幼儿愿意模仿这些节奏,对节奏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欣赏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用耳朵聆听音乐时,我第一步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运动和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 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音响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经过听音乐亲自去感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同小知己、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 节奏。

二、音乐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掌握节奏

1.语言与节奏的结合

幼儿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语言的本身就附有微妙、生动的节奏,将音乐节奏与语言节奏紧密结合,从语言节奏出发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比较容易而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音乐中节奏的特点,选用孩子们最喜欢的卡通形象、人物等等,结合相应的词语或者短句以说唱的形式表达出来,如:灰太狼、奥特曼可以表示前十六的节奏型,芭比娃娃、铁甲小宝可以代表全十六节奏型等等,幼儿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参与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很浓,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来幼儿词语创作的能力。

2.动作与节奏的结合

夸张、形象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对于低年龄的幼儿来说,采用肢体语言是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音乐的表达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但要让孩子感受这些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只凭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有动作的参与。动作与节奏是相辅相成的,在劳动、游戏过程中很多动作都包含着节奏,如:洗脸、刷牙、扫地等。用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合拍的能力,可以选择生动有趣、节奏强弱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幼儿随着音乐通过动作的表现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协调一致。例如:大象走可以表示速度的缓慢与声音的沉重;而小兔子走路形象的表现了音乐的轻快等等。当幼儿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可以引导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鼓励幼儿自由发挥。例如:捻指、用舌头发声音等。当一段音乐出现后,孩子们可以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表现,由于音乐的节奏较快,选择较远部位的幼儿通过实践发现距离远,导致动作慢,节奏跟不上,一来二去,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寻找最佳答案。再者用肢体感知音乐: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体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了解程度二 拍子,4拍子,3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 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状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觉和领会用优美的动作体现出来,这种体现 自如、灵巧、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如同此类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趴、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体现。让幼儿认识了解程度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严雄壮,整洁有力;认知4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雪花飘》、《小燕子》等,认知3拍子时,就 放一些圆音乐舞曲让幼儿来体现。

3.乐器与节奏的结合

乐器的直观性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利用乐器对幼儿进行节奏训练、表现音乐的效果也最显著。当幼儿熟悉了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还是浑厚、是长音还是短音,以及各种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后,可以根??乐器的性能及特点为音乐来伴奏或者表现音乐。如在欣赏三拍子《摇篮曲》、《小燕子》等,通过乐器伴奏能让幼儿充分的感受三拍子强弱若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活动中,幼儿还发现还有很多日常生活的物品也可以发出很奇妙的声音,如:将豆子放进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就像下雨声;用木棒刮洗衣板的声音和青蛙的叫声很相似;拷贝纸的抖动声就像电闪雷鸣……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节奏感也提高孩子的音乐想象力。其次运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除了用身体体现,我还让幼儿充足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知道明白各种乐器的音响,是清亮、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娴熟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培养外,我还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但熏染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巧愉快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致,发展和进步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不论是在对音乐的喜欢上,对音乐的感觉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如在音乐教育活动《加油干》中,孩子们一会用道具拉拉条表现节奏,一会儿用炒菜勺子敲打表现节奏,一会儿又用筷子和碗做捣杏皮表现节奏。在活动《看大海》中,孩子们一会儿划船学习海军,一会儿又下网捕鱼;在活动《冬天》中,孩子们一会儿是狂风咆哮,一会儿又是雪花纷飞,一会儿是热火朝天的堆雪人,一会儿又抒情地载歌载舞。这些都是小孩子儿童们用耳朵来听的音乐,用身体来体现的音乐,享受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生活 数学 现状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32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包含了生活和教育的辩证思想。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主要谈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是一个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学科,具有严谨、细致的特点。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片面追求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运算现象,使得学生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严重缺乏数学的创新欲望,不能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果教学进度过慢,则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进度过快,学生又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上述的教学现象,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学”思想对数学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性。要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下面几条途径来实施。

1.情境教学要以生活为源泉,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知识是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哲理,是经过加工、整理,总结出来的规律。要将这一规律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展示给学生,情境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模式。生活中隐藏着丰富多彩、具有生命力的数学素材,如水果、学习用品、家具等,都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活道具。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章节时,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小卡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商品店里的一些标有价格的标签,给学生讲述价格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整数后面的小数部分代表的意义,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小卡片上写上自己想要买的商品及价格,同学之间相互做“买卖”。这样的小游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情境教学要高于生活,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

数学作为具有较强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独立学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升华,用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启发学生,使低年级的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点,挖掘其数学潜能。例如,对于将“169+99、143-99”转化为“169+100-1、143-100+1”,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本来是加法或减法的算式,却要出现“加1或减1”。为了顺利地让学生明白数字算式中蕴含的道理,教师需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如生活中购买物品时收、付钱的“付整找零”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明白“付整找零”的意义,从而理解了抽象的数学知识。

3.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情境教学要源于生活,也要运用于生活,实现数学知识的回归。在生活中,学生要主动地将所学的数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生活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促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如果教师单纯地用数学定义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学生一般会觉得难以接受。教师可设置问题情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去春游,经过一条小水塘,前面立有告示牌:塘内平均水深1.9米。请问能不能过呀?”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下,便明白了平均数的概念。

4.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也是学生的心理体验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地实践与体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认识长度单位”时,不管教师怎么讲解“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学生依然觉得很抽象,只是记住这些单位名称,对实际长度及换算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教师可将学生带到操场上,举行一场跳远比赛,看谁跳得远。一部分学生用卷尺去丈量;另一部分学生分别用三个单位来记录学生跳远的成绩,然后每人报出他们各自的数据。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这三个单位的具体长度和三者的转换关系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里事物的一种描述。因此,数学教学应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用闪亮的双眼去观察世间万物,发现社会生活中涵盖的数学知识,产生追求其本质的渴求,用聪慧的大脑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上一篇:2022年元宵节灯会作文下一篇:优秀小学生家长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