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银行基本分析

2024-07-04

中国平安银行基本分析(通用7篇)

中国平安银行基本分析 篇1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中国平安银行基本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登陆有关证券网站或金融数据库,熟悉通过股票代码查询有关上市公

司基本面情况的方法。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了解宏观经济情况、行业情况 及上市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报表等基本面情况。

2、运用宏观因素分析、行业分析和公司分析等基本分析法选择投资对象

和投资时机。

二、实验内容:

通过相关资源进行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

1、基于证券投资环境与宏观背景条件下的宏观因素分析;

2、投资者所投资的中观角度的行业分析;

3、具体投资对象的个别公司分析。

三、实验步骤:

1、收集相关数据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2、选取某一行业数据,分析该行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分析该行

业的市场类型是什么,对行业的市场投资价值最大进行分析。

3、选取某个公司企业的数据,分析该公司的基本素质,包括公司在同行 业中的竞争地位,公司的技术装备程度,公司的赢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公 司的企业管理能力、管理程度等。

4、通过考察该公司的年销售额、年销售额增长率、年销售额稳定性、年销

售利润率考察该公司的竞争能力,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该公司是

否值得投资。

5、考察该公司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以及考察该公司拥有的高级人才、专

业技术人员比例,全面把握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研究开发创新能力。

6、考察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来判断该公司的管理水平,然后通过数

据观察产品的销售、生产原材料的供给、利润等方面来判断该公司的经营效

率,最后通过该公司的内部规章制度、员工遵守制度情况、各部门的办事程

序及分工职责等考察公司内部管理效率。

7、结合数据,对该公司的财务资料、业务资料、投资项目、市场状况等进

行全面综合分析。对于公司的基本素质分析方面要具体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竞争状况、公司管理、公司外部关系及联合并购状况。财务分析要具体分析

企业会计资料及财务方面的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及资本结构分析等。

四、实验结果:

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影响的途径:公司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的关系:GDP变动(持续、稳定、高速的GDP增长,高通胀下的GDP增长,宏观调控下的GDP减速增长,转折性的GDP变动;经济周期变动);通货变动(通货膨胀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手段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种类与经济效应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扩大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赤字,减少国债发行,增加财政补贴;分析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应注意的问题。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作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的运作;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包括:利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对证券价格的影响,调节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呈现放缓并趋下行走势,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也随之降低、不良贷款增加已经成为行业预期的共识。目前,摆在中国银行业面前两大任务,一方面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另一方面,要持续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解决问题,甩掉包袱,最终达到资产回收最大化的目的。不良资产的产生是市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处置不良资产,一方面要依托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客观分析中国目前的经济大环境、金融大趋势、借款人行业周期性的变化,做到因地制宜,形成一套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之有效的不良资产处置策略。

而我选着的是对平安银行进行分析: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公布,中国平安排名第61位; 7月31日,《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发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五。

2017年9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八。

2014年7月7日,《财富》杂志2014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平安凭借2013年度稳健的业务增长和利润表现,荣登排行榜128位,较2013年提升53位,又一次次蝉联大陆非国有企业第一名。(国有相对控股,非民企)

2014年5月8日,《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Forbes Global 2000)发布,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续第十度入围该榜单,荣登全球第62位,较去年跃升21位,在中国内地入围企业中排名第7位。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发布2017年度全球500强品牌榜单,中国平安排名第79。

平安的人力资源经营核心:员工培训、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对同业具有借鉴意义。1994年平安开始经营人寿保险,率行业之先从香港、台湾等地引进专业人才;引人竞争激励淘汰机制,提出“干部能升能降、人员能出能进、工资能高能低”,并附带相关考核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在今后的发展中,平安将继续贯彻落实改进这些机制,帮助公司更好地发展。

员工培训:“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 “以最好的培训造就人,以最好的培训留住人”,是平安人力资源的重要策略之一。为了提升平安员工的专业能力和国际化管理水平,平安建立了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培养了授权讲师近3000人,并于2001年成立了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提供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政策、培养培训讲师、统筹培训预算、传承企业文化。目前,平安已经形成了集团、总公司和分公司并立的三级培训体系,分别满足公司员工从高级管理到产品销售的不同培训需求。

一、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

平安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基层员工、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战略执行层等五个层级,分别有针对性地培训。其中,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更关注中间三层:新晋管理者、有经验的管理者和高级管理者。每个层级又分为三个档次:到岗不到一年的新任经理,必须接受角色转变的课程;到岗两年后有一定成绩的,接受为期5天的核心技能课程内容包括风险管控、运作、流程、团队、个人修养风格等,提升经营管理、领导力技能的课程;到岗4年的优秀经理,有晋升机会的将接受潜力干部课程。曾任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副院长的姜宏宽说:“企业培训的实质是保证员工在工作上有更高的成功率,为公司的长期发展选拔最优秀的员工,并不断提升其能力。”

培训是将公司外获得的知识转变为对公司有利价值的过程,因此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课程很注重实用性,和业务发展密切相关,根据人才梯队建立培训体系和框架。培训项目大致可以划分为四大体系:从基层到高层的管理领导力、不同业务部门和岗位的共性工作技能、产品相关的培训以及市场销售。此外,大学还设有网络教学平台,400多门培训课程中,既有从全球范围内引人的在各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课程,也有平安的自主制作。公司任何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学习课程,并有个人学习档案,可以随时检视自己的学习进度。此外,为了帮助员工尽快成为国际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平安会定期选送优秀的员工出国培训或到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企业工作学习,并承担所有培训费用。

平安要求所有课程需要直线经理参与一他们最明确培训目标和进度,同时也能和学员分享经验,推动培训得到最好的效果。例如,2印5年下半年,平安开始在集团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机制,于是学院设立了以绩效管理机制为核心的管理课程,帮助中层管理干部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技能和理念,包括目标制定、分解、沟通、解决问题、反馈结果、排名等,其中某一环节请以往成功的经理来分享经验,至今已训练了1000名中层管理干部。

此外,每门课程至少保证有l一2名高管参与,以保证课程质量。目前平安90%一95%的课程都是由直线经理担任讲师,平安集团所属的各子公司、分公司都设立了独立的培训部,拥有自己的专、兼职讲师队伍。各公司的讲师由平安内部各专业领域的精英和专家担任,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技能。

平安在员工培训中发现,不管是技能培训还是管理培训,职业发展路线引导员工自己,逐渐找到自己的选择。因为企业的结构是金字塔状的,走管理的路线最后只能诞生一个CEO,而专业技能路线却可以诞生无数个专家。平安的企业培训项目是鼓励大多数人走专业技能方向。

二、国际通用资格认证

平安鼓励员工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考试来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竞争力。平安和国内外专业认证组织合作,引进了多项国际通行的专业认证考试。为推动和保障员工的在职学习,平安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对通过相关认证考试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如考前进行考试

辅导、通过英文考试报销考试费用、将认证考试科目与专业技术资格评聘挂钩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和推动了员工在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通过公司组织考试并授予有关机构专业证书的有LOMA、AICPCU和SOA。LOMA,即国际寿险管理协会。平安是该协会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考试中心。AICPCU,即美国公认财产险意外险承保师协会。平安是该协会在中国最大的考试中心。SOA,即北美精算师资格考试。平安是该资格认证考试的中国区考点之一。

三、独到的培训效果评估

(一)培训成败与直线经理相关。在平安,每个学员的主管都被要求参与到培训中来。只有让主管讲出他对部下的培训期望,同时又看到部下能学到什么,让他明白部下培训的过程,这样的培训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效果评估依据学员的口碑。每次培训后,平安的培训经理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到各个公司与学员和学员的主管交谈,依据他们的当面反馈、定期网络无记名调查,以判断培训的效果。如果下面的公司主管没有人愿意推荐自己的部下参加某个培训,那就证明这套培训课程是失败的,反之则是成功。

(三)借助第三方公司的力量对课程进行评估。每个培训课程都有3个月的行动计划,由学员学习完离开大学之前制定,交到部门总监、直线经理和本人,由他们来反馈学员在接受培训后是否有行为改善,并将结果录人绩效考核。从2007年开始,学嘟护管理人员核心课程,在培训3一6个月后做网上无记名问卷,要求提出学员培训需求的直线经理回答三大类问题,第一类,是否记得有过培训、培训目的。第二类,是否知道其所学内容和行动计划,是否为学员创造机会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投人工作。第三类,学员是否有明显改变和改变原因。

(四)培训价值衡量。作为一个成本中心,平安金融培训学院把所有培训产品定价,所有的学员课程实报实销。比如一个为期3天的项目管理课程,一般定价1500一4000元/天,学院定价800元/天,按此可计算在外培训和学院培训的差价,这就是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培训价值,并列入大学的KPI指标。好的企业培训,四个“合适”是最核心的,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内容。因此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培训必须有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需求来自于业务需求,培训必须满足员工提升的需求。“口碑是培训最好的衡量标准。” 招聘管理:平安人才成长的速度决定平安发展的速度

一、平安吸引人才的优势

(一)平安作为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拥有了良好的品牌、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

(二)平安有长期、快速的发展计划,可以为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统一的金融服务平台、完整的产品线让人才有空间发挥、创新,提升个人能力。

(三)平安的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其最核心的内容是问责制、垂直导向管理、透明度以及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这些关键的要素形成了平安文化的向心力与独特性。

(四)平安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员工的平均薪酬在市场上处于领先水平,优秀人才的报酬则远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平安员工在加薪、晋升等方面都有制度保障。

二、强大的国际化人才队伍

平安在中国保险业中率先招募海外保险人才,并采用国际化的薪酬福利体系,不断拓展海外人才在中国保险、金融业的发展机会,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化形象。目前,平安集团内前100名的管理人才中国际人才占60%,在排名前20名的人才中更有80%来自海外,整个海外管理人才队伍超过200人,是国内大型公司中管理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

这些海外人才必须在到岗两年内接受三次(半年一次,一年一次,两年一次)360度测评(主管、同事和下属),也有些人才在评价后发现并不适合公司而提前结束合约。

与此同时,平安非常重视本土人才的国际化,通过海外人才的传带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逐步建立国际化的视野、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带动整个公司、整个行业迈向国际化。用CEO马明哲的话说“人才国际化是平安的生命,国际化标准与本土化优势的结合是平安制胜的法宝”。

三、胜任素质模型一平安用人标准

平安认为,企业的使命是由“人”来达成的,公司发展的长久之计是加强人才培养与选拔,以使人才的“造血”速度跟上企业裂变速度。为确保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科学性,平安建立了自己的“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特征模型通过对各级岗位所需能力及优秀员工行为的详细分析,明确员工从事一定岗位需具备的素质,以及不同级别的人员应达到的程度。

除此之外,胜任素质模型在人才发展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平安若干年后需要50名经理,从现在开始选拔与培养,考虑到过程中需淘汰的比例,大概要选拔100名左右。所以平安在培养或招聘之初就可以确定人才选拔的数量与条件,并根据胜任素质的要求,通过一系列举措来进行人才发展。

四、严格的招聘流程与双核人制度

平安遵循严格的招聘流程,包括简历筛选、部门人力资源面试、直线经理面试、综合测评、集团核人等环节,每一名进人平安集团总部的员工都必须经过上述步骤。平安的招聘流程以“核人制度”为特征,即进人平安总部的员工,在部门人力资源人员和直线经理面试后,再通过集团的面试平台,进行核人面试。核人面试由2名集团认可的面试官进行。目前平安的核人面试官队伍由人力资源人员和直线经理组成,共80余人。

上述措施有效杜绝了应聘者通过非常规渠道进人公司,保证了招聘的纯洁性与公平性。

五、新员工封闭培训 每一位进人平安的员工,都将接受为期一到两周的新人封闭培训,公司还为每个新人指定了一位“指导人”,指导新人逐步开展工作。该培训严格按“新员工素质模型”进行,目标明确,以帮助新员工建立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和团队工作意识,尽快完成“平安人”的转变。

中国平安银行基本分析 篇2

关键词:银行监管,问题,制度构建

一、中国银行监管的模式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银行监管的模式是不同的。这些模式有不同的作用, 并没有好坏之分, 只是作用上的差别。一般而论, 银行监管有以下模式:

(1) 统一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模式是指对不同的金融行业、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都是由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负责。统一监管模式有成本优势。由于统一的调度和管理, 就节省了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等的投入, 降低了成本。但是统一监管也有其缺陷, 那就是缺乏竞争性, 容易导致体制僵硬, 缺乏机动性。

(2) 分业监管模式

分业监管模式是指在各个不同的业务领域内分别设立专职的监管机构, 各司其职, 负责各自行业的监管。分业监管具有专业优势, 权责明确、分工细致, 可以提高监管的效率, 达到监管的目的, 实现竞争优势。但是分业监管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那就是, 多重监管机构之间难于协调, 可能会出现监管上的缺位或越位现象。另外由于设置了多个部门, 难免会出现机构庞大, 导致监管成本较高。

(3) 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

不完全监管模式是对完全统一和分业监管模式的一种改进。这种监管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形式和需要设置不同的监管机构, 由一个牵头监管机构和不同监管分体之间的协调工作。不完全监管模式的优点是它既避免了统一监管模式的单一和僵硬, 又实现了各监管主体在其监管领域内保持了监管规则的一致性, 发挥了各个监管机构的优势, 降低了监管成本, 提高了监管效率。

并没有一个最理想的监管模式可以在全球适用,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应该建立不同的银行监管模式。“有充分理由相信, 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环境、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法律体系, 它们的银行监管架构应有别于目前流行于发达国家中的架构。”不同的国家需要不同的监管制度, 而不同国家的监管制度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停的探索和改进, 才能找到一个国家适合自己的模式, 并在以后的金融实践中不断完善改进。

二、中国银行监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银行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是没有银行监管的, 中国的银行监管体制是在后来慢慢建立起来的。体系的不完善问题可以说是“自然而然”。

(2) 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银行监管方式仍以合规性监管风险为主, 尚未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的风险性银行监管。而且监管的重点放在了机构的市场准入监管上, 而忽略了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监管。“我国中央银行过去一直将监管重点放在合规性方面, 但随着银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合规性监管的缺点不断暴露, 这种方法市场敏感度较低, 不能及时全面反映银行风险, 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而风险性监管在识别、度量银行风险的基础上, 按照审慎监管原则, 提出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监管措施。

(3) 缺乏一套系统性的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

银行监管并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科学、有效地反映银行经营行为、经营质量、银行风险的指标体系, 监管机构在监管中不能做到准确量化, 没有条例规则可循, 由此导致了监管中可能存在的监管真空。缺乏早期的风险预警和控制体系, 无法在危机发生前进行量化分析、解决, 所有的工作都是忙于出了问题之后的“救火”, 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资源, 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三、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构建

(1) 强化监管的独立性, 实现监管的专业化

实现银行监管的独立性和专业化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监管的独立性是监管的专业化的保障。因此必须首先明确监管的目标———保证银行体系的健康运行, 确定以风险监管为主、兼顾合规性监管。另外必须更新监管的理念, 打破陈旧的监管观念, 树立风险监管、内部控制、社会监督、合作监管的理念。再次是必须培养自己的专业监管队伍, 毕竟任何制度、规范都是人来操作执行的, 只有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监管的效率, 激发监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优化监管环境, 提高监管效率

良好的监管环境可以科学有效地提高监管效率, 消息畅通的信息环境、健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公正严明的法律环境都有助于银行监管的有效化。同时要减少行政监管, 严格法律监管。“虽然最近几年出台的法律较多, 但是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养成的作风还没有完全根除, 行政监管或执法不严的情况经常出现, 致使金融犯罪时有发生。所以, 我国银行监管急需一整套严格的监管程序和方式, 依法监管银行业的市场运营。”另外还应该搭建及时快速的信息化平台, 实现风险的预警能力。

资金是现代经济的血液, 金融业是经济的心脏。银行监管的实质就是要防范和化解风险, 确保经济肌体健康秩序地运行。只有深化银行监督制度的改革, 才能确保中国经济发展的“心脏”有力, “血液”新鲜。

参考文献

[1]王君:银行监管应该专业化[J], 财经, 2003年第3期.

[2]张俊喜:银行监管的组织架构研究[J], 金融研究, 2001年第12期.

[3]阎庆民:金融全球化中央银行监管有效性分析[J], 金融研究, 2002年第2期.

中国动画教育的基本现状分析 篇3

[关键词]动画设计动画教育动画人才动画理论

有数据统计:2001年全国有30多所动画院校,到2002年的71所。再到2004年已经有了171所动画院校,动画院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动画片生产量从去年的40000分钟猛增到今年的80000分钟,全国动画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大好形势。然而,目前高校对于动画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资料可以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动画设计师基本功不够扎实

很多学习动画制作的人并不是学习艺术出身,他们天真的相信勤能补拙,自认为熟练掌握动画应用软件,可以弥补绘画功底不足的缺憾。“很多人可能以为自己学的是三维,对绘画功底就不必有什么要求,其实并不是这样。三维动画对于绘画功底有很高的要求,除非是你很有天赋,画得不好,但做出来的模型很好,但是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就拿皮影动画来讲,皮影艺术是我国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来,皮影戏为中华大地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自1 958年第一部皮影美术片《猪八戒吃西瓜》到2003年复旦大学与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实现的数字皮影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无不表现出制作者高度的绘画功底。

很多学生不是热衷于基础绘画的训练而是钻研动画制作软件,当我们的学生刚刚把MAYA的英文菜单背熟,新一代软件又上市了。作为我们中国学习动画的人来讲,与外国人拼高科技似乎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情,因为人家才是动画软件的主人,是人家发明了动画软件,人家最新的技术等到传到我们这里的时候已经过时了,我们永远掌握的不是最新的技术,除非哪天中国人发明了比外国更先进的动画制作软件,市场上用的都是中国人发明的动画软件,而就如今我们只能跟在外国人后边嚼人家吃剩的馍。就像英国人再努力学习,他的中文水平也达到不了侯宝林的境界一样。就二维动画影视制作专业来讲,学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的严格训练。第一阶段:二维动画创作,包括故事板绘制、原画创作、动画绘制、人物、脚本、分镜、构图、造型、场景设计、人物与动物动作及运动规律等:第二阶段:三维动画创作,包括建模、材质、灯光与渲染、基础动画、角色动画等:第三阶段:影视专业课程,包括动画剧本创作、导演理论、表演艺术、视听语言及影视后期等。经过如此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后才能达到直接参与二维动画影视制作的水准,就当前动画教育来讲很少学校真正具有培养高级动画人才的能力。从近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主要在影视公司从事后期制作。能在影视公司继续做动画片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从事后期特技制作、合成、剪辑等纯技术性工作。

二、高级动画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目前动画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需要大量的动画制作人才特别是高级动画制作人才,然而我们却没有足够的动画专业人员来填补这一市场空白,于是很多高校为追求名利也都纷纷开设动画专业,很多学校的动画专业在仅有一两名动画教师的情况下就开始招生办学,很多综合性大学也都纷纷开设动画专业,但是主要任课老师对最基本的艺术教学工作都不清楚,把雕塑课或表演课安排在阶梯教室上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学简直是乱七八糟,不成体系。教育指导涉及面也相当窄,只能追求电脑动画教学,可是老师对软件的掌握也极其有限。当漫步在动画学院总有种陌生的感觉,总觉得自己走进的不是动画学院而是计算机学院。作为一名动画教师,懂导演理论与表演艺术,懂得原画创作、人与动物的动作规律及运动规律等,对三维动画软件应用非常了解,参与专业动画电影电视的创作是必要的。全国范围内能达到这样要求的师资的院校是屈指可数的。

三、动画理论研究极度匮乏

当今中国动画界影响力较大的几本杂志,除了《CG》、《CG WORLD》这样纯电脑动画技术的杂志外,就没有什么别的能够登大雅之堂了,全都是花花绿绿乱七八糟、大量图片的罗列很少的文字描述、质量极其低下,价格却一个比一个贵!好不容易出了本中国动画学会的会刊——《触动》,还莫名其妙地停刊了,大量的教材被电脑动画制作的书籍垄断了市场,这种现象是一种畸形的治学态度——学生急于掌握制作技巧而忽略艺术理论的学习。比如动画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美学特征的纯理论性书籍却是少的可怜。动画制作非常需要制作者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这门学科的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动画也是一样,这就象是在盖房子,没有理论知识做指导就如同没有打地基的房子一样。

四、结论

平安银行贷款基本情况调查表 篇4

一、公司介绍(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行业情况,公司在行业当中地位)

二、贷款用途(请详细描述贷款用途及所贷款项所产生的收益预期)

三、抵押物情况描述(请详细描述抵押物的价值,例如为房地产,请描述同地段的房地产市场价值)

四、还款来源1(详细描述还款来源)

五、是否有第二还款来源,请详细描述

根据我行的贷款调查报告格式,请您在额外提供如下信息资料:

1、经营者素质说明

2、前一会计主要产品经营情况,包括主要产品名称、销售收入及占总销售额比例。同

时提交前三个会计销售收入的合计数及最近一年的预计销售收入。

3、主要供应商(最大的前三名),包括主要供应商品名称、建立业务时间、结算期及方式

4、主要销售客户(列前五名),包括客户名称,销售占比,建立业务时间,结算期及方式

5、本公司在行业的地位及优势,及发展前景的预计。

6、纳税情况,报告期及去年同期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报税销售收入及实际纳税额。

7、公司帐户信息;包括帐户行及帐号

8、公司帐户近六个月的存款余额(包括基本帐户行及结算行)

9、销售收入分析,即授信前12个月销售回款分析,包括基本基本帐户行及结算行的回款,同时可以从应收帐款的贷方及存货出入库等记录进行核实

10、水电费的缴纳情况,分报告期及去年同期的比较

主要控制人的财产清单。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基本情 篇5

一、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各方共同努力,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已被国际公认为是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市场。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

(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卡方面,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境内发卡机构210家,发卡量近20.8亿张,同比增长20%,其中信用卡发卡量1.75亿张,同比增长33.3%。交易方面,2009年第三季度银行卡业务达49.6亿笔、42.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和32.2%。其中,消费业务9.12亿笔、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7.8%和87%,显著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的增长率。银行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继2009年2季度首次突破30%后,于3季度达到34.7%,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一比例已达到50%左右。银行卡已出现了对现金支付的强劲替代势头,成为我国居民个人使用最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以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载体和个人金融业务综合平台,其作用和影响已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二)联网通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1993年国务院倡导实施以联网通用为核心的金卡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04年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在此基础上,银行卡成功实现“出境”和“下乡”。2004年人民币银行卡在香港地区实现受理,开始走向境外。目前,人民币银行卡已在境外7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受理,满足中国人出境支付需要的国际受理网络基本形成。2005年人民银行组织实施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将银联网络连接到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标志着银行卡联网通用网络开始下乡。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全国共有24个农民工输出省(区、市)的7万个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县及县以下的营业网点开通该业务,累计实现交易192.2亿元,其中2009年1-9月,实现交易89.36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的交易规模。

(三)产业链初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我国银行卡服务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银行卡已从银行的一项内部业务,转化为一个涵盖发卡、收单、清算及机具制造等业务的支付产业链。发卡方面,一些银行相继成立了信用卡中心,专门从事信用卡业务;收单方面,出现了非金融机构性质的专业化收单机构;清算方面,成立了中国银联,致力于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的专业化服务,实现了市场资源、机具设备的共享。同时,在发卡系统开发、卡片制作、机具生产、机具布放等非核心业务环节也出现了专业化外包服务机构,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立了银行卡自主品牌。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中国银联,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信息转接和资金清算系统,对加快银行卡发展、实现全国银行卡联网通用、改善用卡环境发挥了关键作用。我行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确立了自主发展银行卡的策略,鼓励中国银联不断扩大联网通用覆盖面、提高跨行支付清算服务水平、积极参与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拓展境外受理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使我不仅拥有了统一的“银联”标识人民币银行卡,而且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本土化的银行卡支付网络和品牌。目前,银联卡已成为中国人的时尚钱包。

(五)市场创新日益丰富。银行卡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其普及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渠道、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渠道创新方面,银行卡支付已从传统的ATM和POS机拓展到手机支付、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各类新型支付渠道。在产品创新方面,符合人民银行PBOC 2.0标准的金融IC卡已经在福州、宁波等多个地区试点发行,安全性高、支持多功能应用等优势逐渐显现;服务创新方面,各银行纷纷推出和完善产品分层、特色功能等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商业银行也依托市场创新,不断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例如发行公务卡,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国共发行公务卡210多万张,所有中央预

算部门和地方36个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本级推行了公务卡改革,对于加强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信用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创建了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银行卡发展模式。我国银行卡产业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的驱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金卡工程”、明确提出联网通用“314”目标和“十五”期间银行卡产业发展目标,并就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法律制度建设、风险管理等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为银行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银行和相关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在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培育银行卡市场、推广普及银行卡、维护公众对银行卡支付体系的信心发挥了关键作用。与此同时,银行卡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增加,发卡、受理、机具布放和维护等各环节以及收费定价方面都已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降低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人民银行已与银监会在银行卡风险管理、与公安部在打击银行卡犯罪、与商务部在拓展银行卡受理范围、与财政部在推广公务卡、与税务总局在金融税控机的试点等方面建立了较为顺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在银行卡产业监督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特别是人民银行牵头多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成为银行卡产业发展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指导性文件,标志着银行卡产业发展联合工作机制的完善。

(八)银行卡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大消费。银行卡支付的现金替代作用和消费信贷功能,能把人们潜在或随机性的消费需求变成实际的消费支出,扩大内需,促进商贸、旅游、酒店、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银行卡相关交易环境的建设,也有利于带动电信通讯、机具制造、软件设计等行业的发展。二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推广银行卡可以减少因使用现金所产生的造币、运输、保管等各环节的费用开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据我们研究,目前,现金支付成本在整个现金交易额(6万亿元左右)中占比1.76%,银行卡支付成本在整个银行卡消费交易额(4万亿左右)中占比0.67%。现金的交易成本是银行卡的2.6倍,即每100元的交易,使用银行卡可比现金节约社会成本1.09元(1.76%-0.67%=1.09%)。2006-2008年的3年间,我国银行卡消费总量累计超过了8.5万亿元,比用现金支付节约社会成本927亿元。三是规范市场秩序。银行卡支付可以自动产生交易记录,能够提高经济交易透明度、加强税控、增加税收收入、控制非法收入、预防和遏制腐败。这方面韩国的例子较为典型。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地下经济猖獗、偷漏税现象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地下经济占GDP的比例为18%-20%。亚洲金融危机后,为应对政府税收大幅下降的困难局面,韩国政府开始建设“无现金社会”,大力推广银行卡,取得显著成效,地下经济占GDP的比重在21世纪初降至10%左右,政府税收随之大幅增加。四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银行卡具有方便快捷、安全卫生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公众良好的支付习惯,提升城市形象,其中信用卡特有的循环信用消费功能可以培养人们的诚实守信理念,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二、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促进银行卡产业持续健康发虽然我国银行卡产业获得很大发展,但总体上看,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与发卡市场相比,受理市场发展较为滞后,面临规模扩张和规范管理的双重压力;二是银行卡发展区域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银行卡经营管理、用卡意识、市场培育、创新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三是银行卡法规制度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不到位;四是银行卡面临的风险管理形势日益严峻,经营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加强;五是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有待深化。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人民银行将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和完善。

(一)继续坚持将“加强受理市场建设、促进银行卡普及应用”作为我国银行卡工作的核心,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受理市场规模。规范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建立对专业化收单机构的规范管理制度,完善银行卡收益分配机制,借鉴韩国、阿根廷等国发展银行卡产业的经验,推动财税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调动各参与方特别是商户受卡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银行卡联合防控机制。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的要求,完善安全措施,堵塞安全漏洞,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公安部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在加强警银协作、疏通情报信息中的桥梁枢纽作用,不断深化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联合防控机制,加大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针对性和力度,建立促进银行卡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应用,充分发挥银行卡支农惠农作用。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下乡,使广大农村地区享受现代化支付系统提供的多层次、低成本的支付清算服务。不断拓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便利农民工异地存取款。支持农业银行惠农卡业务发展,促进银行卡和农户小额贷款相结合,找准农户金融需求,拓展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银行服务小农户”的有效发展模式。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推动和市场配置资源两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四)继续支持创建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金融信息安全以及个人支付体系的自主权。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标准推广、网络建设等方面加大对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的支持力度,全面增强我国银行卡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篇6

1 研究背景

国外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很多,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Frank(2oo5)、Faf和Howard(1999)、Yourougou(1990)、Gilibeao(1985)等。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久期是否匹配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KonstantijnMaes(2004)、IlaPatnaik和AjayShah(2003)。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的收益、支出与利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来推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如:Karlyn(1989)、Flannery(1981)、Flannery(1983)、Graddy和AdiS.Kama(1984)等。从历史的演进的角度上来看,国内外主要用于测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和方法有指标法、估计法和衡量法。其中,指标法包含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和久期缺口法,估计法和模拟法都是从模拟的方法来测量利率风险。总结而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方法主要有敏感型缺口分析,久期缺口法和模拟法。本文将主要采用指标法中的敏感型缺口分析方法和通过分析利率变动与商业银行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共同推断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2 方法简介与实证分析

2.1 缺口概念

在进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研究时,我们必然要提及有关利率风险函数的问题。利率风险的形成可简单归因于两方面:一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导致利率风险敞口;二是市场利率的意外变动导致商业银行市场价值的盈亏。上述理论可用如下函数形式来表示:

利率风险=F(利率风险敞口,利率的变动)

利率风险敞口是利率风险产生的基础,如不存在利率风险敞口,则利率的任何变动均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换言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可根据对其敞口的测度来加以衡量。我们将在下面的章节对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敏感性缺口分析或者敏感性比率法,商业银行的敏感性缺口是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余额,用公式可以表示如下:

利率敏感性比率=RSA/RSL (2)

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利率敏感性比率的测量结果是一样的,只是采用的计量方式不一样,其中Gap是差额,RSA是利率敏感性资产,指在差额计算期内按合同规定利率可以改变的资产,包括在此期间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资产。RSL是利率敏感性负债,指在差额计算期内按台同规定利率可以改变的负债,包括在此期间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负债。另一个与利率敏感性相关的概念是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它是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利率敏感性缺口反映的是绝对额;利率敏感性比率则反映的是相对额,可用于不同银行之间作对比。按缺口值和敏感性比率的情况,可将银行资金状况做如下分类(见表一)。

2.2 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净利息收益的关系

由缺口公式可以导出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

其中,E(△n)是净利息收入的预期变化值,E(△i)是利率预期变化,关系如表二所示。

缺口分析报告是银行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日常性的利率风险测量的主要方式。它能够大致地反映出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缺口分析报告的制作一般以某一时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依据,划分相应的考察期,并在表的底端分别计算出各期的增量缺口、累积缺口和敏感性比率等。

2.3 实证分析

近年来,存贷利率差有逐步扩大的趋势,看起来对银行是十分有利的,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图一显示出了近年来存贷款利率的变化状况。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执行“一年一定”的政策,因而中长期贷款利率会随着国家利率的下调及时下调,而定期存款利率则执行原来的高利率;同时由于优惠贷款利率的大量存在,使银行的实际加权贷款利率水平下降。

利率风险的测量有多种方法,这里我们采用利率敏感性比率来表示利率风险状况,公式如下: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为了计算上的方便,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无浮动利率的资产与负债业务,考虑到以一年为考察期短期生息资产与短期有息负债具有大致相同的性质,故以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利率来代表利率敏感性比率,短期生息资产主要选取短期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等,短期有息负债主要选取短期存款、同业存放、同业拆入、短期借款等。近年来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如表三所示。

注:源数据来自于wi nd资讯金融

通过表三,我们可以判断出:(1)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较长时期内偏离于1,说明都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2)国有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比率长期处于大于1的状况,工商银行于2006年有较大的变动,可以看出上市对工商银行有一定的作用,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3年后基本上处于小于1的状况。说明在2002年以来的利率下调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一直处于不利状况,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对有利。(3)从长期来看,各大银行都在积极的促进利率风险的管理,都尽力维持敏感性比率在1附近,这点上股份制银行比较明显。

2.4 回归分析

利率变动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商业银行在此必须进行判断,本文用回归分析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尚处于调整和发展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化的利率市场,与真实市场利率相关的交易信息分散于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柜台交易市场,无法构建一个真实反映市场信息的收益率曲线,由单一市场形成的利率信息有限,而对期限结构的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跨市场的研究。因此,根据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获得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期限结构模型是研究中国的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一个基点。基于此,本文拟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动情况,研究判断利率的变动主要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存款利率为因变量y,自变量为:三年期的国债x1,国民生产总值x2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x3。表四为我国历年的数据。

注: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量纲的不一样,我们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后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五所示。

回归模型的可解释性到达90%以上,说明回归模型是合适的,各个解释变量也是具有解释性的,回归的模型为:

标准化y=0.852标准化X1-0.088标准化X2+0.17标准化X3 (1)

从等式(1)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跟国债利率和CPI成正相关,当CPI指数上涨时,为了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提高利率来减少货币的流通量,收紧银根,利率的变动跟GDP的变动成负相关,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上述量的变动来判定利率的走向,从而做好对策,减少由于利率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2.5 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还不是很重视,可能在于中国目前还不是个完全开放的利率市场。(2)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的注意中国国民经济的走向,从中判断出利率的变动情况,积极做好对策,从而减少利率可能的变动给银行带来的损失。(3)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减少非必要的损失。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我们要保持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运行,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就必须努力做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和防范,即一方面要循序渐进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指标监测和风险防范体系,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从而有效防范系统性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机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利率风险敞口计提相应的资本金,并综合运用各种表内、表外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来减少和对冲在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存在的利率风险,并相应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辉,朱小乔.论商业银行的抗利率风险能力: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案例研究[J].当代财经,2004,(2).

[2]赵晓菊.银行风险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71-73.

[4]安东尼·G·科因,等.利率风险的控制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99.

中国商业银行跨国投资策略分析 篇7

【关键词】 并购;新建投资;SWOT

一、引言

在中国加入WTO以前,国内商业银行只有中国银行形成了可以称之为网络的海外分支机构体系。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各大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施其国际化战略。

二、并购的SWOT分析

1.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优势因素(S)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国银行业依托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起了几家有强大竞争力的大型银行集团,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就是规模大和国家雄厚的资本支持。

2.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劣势因素(W)

一是缺乏跨国并购经验。面对拥有长期丰富经验的国外资本运作高手,中国银行业往往在投资组合策略、资本结构、资本运营等方面显得稚嫩的多,容易造成投资价值评估不当、并购成本过高、效益不好的后果,影响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战略的实施。二是缺乏并购战略所需人才。中国银行业实施跨国并购,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全方位的,包括基本的外语人才、熟悉并购市场运作的操盘人才、具有国际化思维、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并购战略的高层次并购、管理人才等。

3.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机会因素(O)

一是全球化及银行国际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各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依存度普遍提高,有关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趋向宽松和自由化,从而为跨国并购投资创造了更为宽松的体制环境。二是人民币走强和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人民币升值会使中国银行业更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海外资产价格将下降,使得中国银行业能以更少的代价获得国外银行的资产。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使得政府放宽资本项目用汇限制,这势必给跨国并购注入了更强的力量。三是次级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并且国外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也希望从海外获得股权融资以应对风险。

4.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威胁因素(T)

一是整合风险。并购外国银行后并不意味着成功,跨国并购中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整合运作,包括产品、技术、市场战略、管理情况,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并购对象常常美化其信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这就增加了估值的难度。另外,还有协同价值的不确定性。并购所带来的协同价值取决于市场发展趋势、客户对并购的认可度、新运作模式的可行性等多个方面。二是东道国的民族意识和政府干预。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对中国银行业戒备心理越来越强,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处处设置政治、经济、技术方面的限制。中国银行在跨国并购中除了要面临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还要面对并购对象所在国政府、议会、法律所设置的种种非经济性障碍,以及民众的抵制情绪。

三、新建投资的SWOT分析

1.我国银行业新建投资的优势因素(S)

一是跨国投资中中国银行业选择新建投资方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中国银行机构在国内的发展基本上都是新建投资,因此中国银行对此种投资方式有丰富经验,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大批懂行的人才。二是整个中国文化适合于新建投资方式。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倾向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相反,中国文化对并购加入的企业及其员工缺乏由衷的信任感。

2.我国银行业新建投资的劣势因素(W)

一是企业文化相对来说过于封闭。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运营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而且难以复制和难以转移。因此,该缺陷可能是目前国内银行业跨国新建投资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二是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制约新建投资。因为新建投资和并购活动实质是银行能力和资源的扩张和获取,其中通过新建投资的方式,使企业核心能力在企业内部得到扩展和传播。这样的话,中国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就会阻碍其通过新建投资方式扩张。

3.我国银行业新建投资的机会因素(O)

一是整个世界范围内金融监管的放松。随着金融自由化理论的影响日益强大,大多数国家已认定本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金融市场的自由化。二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从而使中国银行业的对外新建投资不再像以前一样因国有企业因素受到严格管制,甚至排斥。

4.我国银行业新建投资的威胁因素(T)

一是新建投资会加剧所在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从而更易引发所在国同行的反对。并购与新建投资的区别之一就是并购仅仅是对于市场存量的一个调整,而新建投资则会直接增加市场中的供给。随着市场供应能力的增加,市场趋向饱和,市场竞争逐步加剧。由于所在国同行会受到更大的竞争压力,从而会通过各种手段阻挠其他银行的进入。二是异地文化和法律的差异。新建投资完全是母公司一手创办,需要从无到有的开展所有业务,因此,相比并购而言,需要银行用更强的异地适应能力,更审慎的构建本国雇员与当地雇员的关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银行跨国投资是选择并购还是新建投资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银行自身的实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银行在以往跨国投资中积累的已有经验及自身人才储备;母国与目的国的金融监管状况及对待外国投资的态度;自身的企业文化与目的国的文化、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冯嗣全.银行国际化的路径选择:跨国并购抑或新设投资[J].当代财经,2003(12)

[2]姚战琪.跨国并购与新建融资[J].财贸经济,2004(1)

[3]许南.从并购路径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J].金融论坛,2005(1)

上一篇:几何概型整理例题分析下一篇:自来水安装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