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理数加减法的教与学

2024-05-06

浅谈有理数加减法的教与学(通用13篇)

浅谈有理数加减法的教与学 篇1

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首先接触的便是正数和负数.在认识了正负数以后马上就要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但他们长期养成的习惯思维认为加减法是分开的.按照教材上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

一、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二、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四、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些法则对于规范学生的思维,正确认识有理数的加减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有理数的加减法时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7+8=-15,-6-1=-5等等的错误,让人十分头疼.究其原因,还是这个法则过于繁琐,学生难以掌握.从而造成学生在做有理数加减法时无法分清到底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时候做减法.针对这一现象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首先,本人让学生练习小学的加减法运算,如5+7,8-6,11-8,6-2,等等,(当然,学生很容易回答),接下来就让学生练习5-7,-5-7,8-11,2-6,-3-4,-5+7,-6+2,等等,此时有一部分学生就发生错误了,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够正确回答.然后引导学生观察: +5,+7做加法,-5,-7做加法,-3,-4做加法,+8,-6做减法,-8,+11,做减法,+5,-7做减法,+8,-11,做减法等等,这时问同学什么时候做加法?什么时候做减法?它们的符号有什么规律?此时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同号做加法,异号做减法.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加减法法则便顺理成章出现在我们面前:同号相加,异号相减.于是我便通过这个法则来指导学生完成其他的加减法题目.比如我们再拿上述几道题目来验证这个法则.-6+2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做加法还是减法?5-7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做加法还是减法?-5-7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做加法还是减法?-5+7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做加法还是减法?实际上当学生熟练掌握了这个法则以后,在做有理数加减运算时,只需作出两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判断,(1)同号还是异号.(2)结果正或负.从而大大提高了解题的正确性.虽然这个法则并没有涉及到结果的符号问题,但学生的错误主要是出现在分不清加减上,而符号则基本上不容易出现问题.因此相对于教材上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这个法则更为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次,在授课时还应注意,学生经过前一阶段有理数的学习,应该知道加号也可以看成正号,减号也可以看成负号.因此两个有理数相加不一定做加法,而两个有理数相减也并不一定做减法.比如:-7+5,从表面来看是做加法,而实际是做减法.又如:-7-5从表面来看是做减法,而实际是做加法.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注意:强调符号,淡化加减.因为本人一直认为加减运算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而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时,常常把加减法混在一起,而不把它们人为的分成有理数加法或减法运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做有理数加减法时认识到符号的重要性.

最后,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时还应注意解题的步骤.第一步,去括号,即去掉有理数的括号.第二步,分类,即把正负数进行分类,同时把正数放在前面,负数放在后面.第三步,做加法,即分别做正数和负数的加法.第四步,做减法.即把正数的和减去负数的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的习惯,而且不容易出错.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学生很容易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同时为下一章学习整式的加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所任教的几个班级学生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方面明显强于其他班级的学生.

综上所述,同号相加,异号相减.本人认为这个法则比书上的法则要更简洁明了,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本人认为它应该成为有理数加减法的新法则,或者它至少应该成为有理数加减法运算的口诀.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教材上繁琐的有理数加减法法则,也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好有理数加减.

有理数乘方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与反思 2010-01-09 12:56:46 阅读16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有理数乘方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在教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有理数乘方运算顺序。有理数乘方书写格式,有理数乘方常见错误等五个方面来教学。

一、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即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相乘即。a。a。a…a= ,记作。在教学上应该抓住以下几点:

一、乘方是一种运算。相当于“+、-、×、÷”。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同时要求学生掌握其书写方法,及格式。强调幂的意义,幂的意义与“和、差、积、商”一样。如的结果是8。所以说 的幂是8。与2×4一样,2×4=8.所以不能说8是幂,说成23的幂是8。同时强调具有两种意义,它既表示n个a

相乘。又表示乘方的运算结果。

二、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主要强调它的运算,所以特别注意有理数乘方符号法则的教学。法则是: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 任何次幂是正,是0,负数的 正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 偶数次幂是正数,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做乘方时先确

定符号再计算,如 =4.三、教有理数综合运算时应该强调运算顺序。即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同时注意教学生的书写格式。分清与 的区别。注意–

5的平方与1/2的平方的书写方法。

四、注意讲清有理数乘方中的常见错误。如,的区别。前者是表示2的平方的相反数,后记者是表示–2的平方,写法不同计算的结果不同。同时分清分数的乘方的书写。与分清小数的乘方的书写有理数乘方是在乘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运算,要结合乘法来教乘方。同时讲清楚区别与联系

《整式》教学反思

《整式》这节课作为本章起始课显得尤其很重要,核心概念是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概念,及由此归纳出的整式的的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重点.通过数与式之间的联系,教材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类比”,及“转化”的思想方法,由单项式与多项式间的关系,体现了数学知识间具体与抽象的内在联系及数学的内在统一性.

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整式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引入情境中设置两个用代数式表示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包含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法运算以及乘方运算,还特别使它们的系数有正有负也有分数。然后让同学们去找它们的共同特征,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单项式的主要特点,然后总结归纳出单项式的概念。然后重点落实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通过一组练习加以巩固,并及时总结判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学习了单项式的概念后,通过学生写三个单项式,同桌合作学习的方法即动手又动脑来加深理解,同时也为引出多项式的概念作好准备。就是把这几个单项式相加就很简单地得出多项式的概念。就不用再跟单项式一样去探究,这样就有点重复。另个一点把几个单项式相加时,原来的单项式的符号是不会变化的,也不很好地解决了多项式的项的符号的问题。之后便很方便确定多项式的次数和项的系数。当然这些新出现的概念与名词是本课教学难点:①系数是负数或分数时的情形.系数为圆周率。②多项式的次数和项的次数混淆。③当以分数的形式出现时为注意分解为几个式子和的形式。之后,便得出整式的概念。

本节课堂教学采用“情境问题—探究—归纳—形成新知—巩固—提高”课堂结构,使学生初步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参与到新的认知的产生过程中来。

关于这节课的几点思考:

1、本节课要落实的概念很多,且有些相近,学生容易互相混淆,应加强练习加以巩固落实。有些认为可以把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和多项式及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先讲,然后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如果这样,我个人认为,整个过程缺少自主的探究过程,完全在老师的安排下完成的,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可能时间的把握上容易控制,练习也能充分,教学的效果也应该不错。

2、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启发示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发现共同点,在练习在后自主总结归纳发现注意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让学生成为整节课的主导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存在的问题(1)过与注重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很多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导致最后时间不够,很多很好的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提高练习没有完成。

(2)分析重复,如填一填中的单项式的系数与多项式的项的系数方法一样,可以不作分析,这也是导致时间不够的一方面原因。另外就是有些分析不够深入,如得出多项式的概念后分析多项式的项时,原本设计是由单项式相加得出,很自然顺畅的,由于时间的原因,有点乱,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3)练习题意不明确。(2)关于y的四次五项式,使奇数次项的系数是1,偶数次项的系数是-1。(次数不能相同)原先没有加次数不能相同的条件,致有先学生写出的答案不好评判。

浅谈有理数加减法的教与学 篇2

一、根据不同的教学因素, 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 课改的今天没有套路, 观摩课、公开课是学习改善的途径

在课改的今天,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在教师中仍争论不休, 那么对于教师, 如何去面对课改后的学生及课堂的教与学呢?我想, 通过多参加一些观摩课、公开课来学习教学经验, 增加课题的明确性, 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互相多交流经验, 而不是只学教学套路, 因为不同的教师有自己的特色,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年轻教师来说, 他们的工作经历少, 教材又不熟悉, 当然我也不是贬低这些, 我想表达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多去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观察周围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不同教学差异等。

二、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从教学因素中映射出知识获取过程的作用性

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有效整合等这些教学因素就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的有效整合、课堂教学的不同因素等对这节课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一节简便计算课, 学生在运用所学的运算律来解决时, 如何去选择, 如何运用最为简便, 这就要涉及到问题多样性的优选化问题了。对于学生而言, 用简便方法去解决问题, 得到正确的结果, 是最能体现价值的,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解决问题, 更要培养和挖掘学生观察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只有把过程掌握得当, 我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才能达到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三、着力学法指导, 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打破教学的套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更要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 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 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 以及操作实践, 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得到质的飞跃, 就应该有量的积累, 而这量的积累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

浅谈中学生物的教与学 篇3

一、教师指导预习,学生学会“记疑”

生物现在是高考科目,但升中考不用考了,学生往往不够重视。但是生物课内容新颖,形象具体,生动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其特点,发挥其优势,指导学生读书、预习,学会看书、提问。

划出概念和名词术语,不使模糊或混淆。如“关节的结构”中关节头、关节窝、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虽然从字面上看比较相近,但各有位置,也各有作用。

记下疑点难点,注意老师在课堂上的解释分析。如在预习“排泄”一章时,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应在书上作一记号,上课时注意老师的演示、解释和分析,从而深刻地理解肾脏的功能。

设想相关问题,草拟预习笔记。通过预习就能知道老师讲的内容哪些是课本里有的,记笔记时可只写一个标题,课后去补充;哪些是老师分析、归纳或补充的,书上没有原话,必须及时记下。这样可以尽可能将时间花在听课思考上,以免因记笔记而耽误听课。

预习时可边看边把书上的内容归纳成一个个问题,记在笔记本上或书上相关文字的空白处,预习的效果就比较好。

二、教师指导听课,学生学会思辨

(一)专注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领悟每堂生物课的教学目标,神情专注地沿着老师的教学思路从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诱导。例如在学习“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这节时,教学目标是:

(1)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2)掌握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基本知识。

(3)了解煤气中毒及其预防。

(4)学会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和实习,培养动手能力。

教师力图通过教学让学生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学生,上课时应该集中注意力体会这些目标,并且尽力使自己一项项达到这些要求。

(二)抓住教学重点

一节课讲述的知识点不少,但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教学大纲对各个知识点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达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是应该首先学好的。教师上课时会体现这些不同的要求,学生应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区分重点和非重点,以便把最基本的内容学好。

(三)掌握基本观点

在听课中应该注意教师是怎样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去统率教材的,是怎样运用这些基本观点去分析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例如在《循环系统》一章的教学中,注意教师如何分析三种血管的结构,特别是毛细血管的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在讲“心脏”这节时,就应该学习教师分析结构的方法,去考虑心脏的结构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并且学会联系功能去记忆其生物体的各种结构,就非常容易而且又不易遗忘。

(四)重视科学方法

大纲中所规定的“科学方法训练”,包括“使学生了解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使学生初步学会一般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做一些实验,讲一点生物科学发现史和发展史,或者讲个科学家的小故事,常常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善于逻辑思维和辩证地思维。因此在听课时,应该注意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实验、怎样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这些去学习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

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细心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生物实验教学中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验中要精心设计观察步骤。如在观察心脏的结构时,可分四步进行:(1)观察心脏有几个腔,这几个腔上下是否相通?左右是否相通?(2)观察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血管,各有几条?(3)观察心脏的哪些部位有瓣膜,用水从与心脏相连的血管中灌进去,看看水都从哪里流出来,想一想这些瓣膜有什么作用。(4)用手捏捏心脏四个腔的壁,看看哪些壁厚,哪些壁薄,想一想为什么。

(二)认真操作

学生在实验中还要重视操作技能的学习,注意教师是如何演示操作的。学生更要注意设计实验、处理数据、作出结论等一系列科学方法。要注意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实验中每种仪器和药品有什么作用?是否可以改用其他材料和仪器?以此来发展自己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及时写出实验报告

填写实验报告是学生深入理解实验原理,进一步掌握实验技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还可检查学生的实验质量,学生实验中一定要及时填写好。实验报告多包括绘图(或填图)和练习两部分。绘图时一定要照实物用铅笔画。不可抄袭课本上现成的图。填图和练习也要经过思考再做,不可照抄课本。

论文浅谈初三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篇4

题目:浅谈初三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姓名:

电话:

单位:保山市腾冲县云华中学

邮编:

周建荣

***

679101 浅谈初三英语词汇的教与学

摘 要: 学英语要有良好方法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当然,记单词和短语也要有良好方法才能记得牢固。那么,教师应怎样教单词,学生应怎样记单词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本文从教师教法的多样性和学生学法的有效性两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三

英语 词汇 教与学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汇构成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可见,在语言教学中,词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规定,初中毕业生要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直接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初一一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还是相当高的,但是随着课文词汇量的增多,部分学生因记不住单词,词汇量小,看不懂课文,听不懂录音,看不懂题目,渐渐地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以至于放弃英语学习。学生升入初三后,随着课本词汇、阅读量的增加,他们学习英语感到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单词记不住或记不牢。尤其是对于我们农村初级中学来说,学生本身就怕学英语,没有任何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反应英语学不好的原因就是单词记不住,而且学习词汇的手段很简单,就是靠“死记硬背、抄抄写写”。他们都知道,词汇掌握的越多越好,但往往记不牢,其原因是否在于自己愚钝?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们没有掌握学习英语的有效的记忆方法。因此,是否能记住单词是初中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我们知道,学英语要有良好方法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当然,记单词和短语也要有良好方法才能记得牢固。那么,作为在一线教英语的教师应怎样教单词,学生应怎样记单词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就如何进行词汇教学及如何指导学生词汇学习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教学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法,笔者在教学中常采用如下方法:

1、利用构词法教生词

①名词+y构成形容词,如wind(n)+y→windy(adj);

②动词+er构成名词,如teach(v)+er→teacher(n);

③形容词+ly构成副词,如slow(adj)+ly→slowly(adv);

④在词上加前缀或后缀,构成新词,如write→rewrite,easy→uneasy;

⑤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成一个词,如black+board→blackboard,head+teacher→headteacher等。

2、音、形、义相结合教生词

音、形、义结合,抓好英语常用单词的教学。“音、形、义是构成一个单词的三个要素。音——读音,是词的语音形式;形——拼写,是词的书写形式。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指词的含义。音、形、义三者合一是词汇教学中不可缺乏的内容。”

有利于推动词汇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4、表演性教学

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实践。在教单词时,应尽可能运用表演创造语言环境,变机械乏味性单词教学为学生积极参与性单词教学,把“死”记单词变为“活”用单词,如介词的学习,可先请一位擅长表演的同学到讲台上来,用讲台、黑板、门等做道具,让这位学生按要求变换站立位置,以此来学习方位介词near,between,behind,in front of等。由于直观、生动、形象,短短几分钟内的游戏表演后,学生就掌握了这些单词,并熟练的运用到句子中。这样暂时的新鲜感将能转变为较稳定的学习兴趣。

5、激励性教学

争强好胜、表现欲强是初中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课堂上老师可用组织竞赛的方式进行单词教学,使竞赛活动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习颜色的单词时,制作一套色块卡片,教者先示范读几遍,然后任意展示卡片的背面,请各组派一名代表猜颜色,一次猜对得10分,两次猜对得5分,三次猜对得1分,三次仍未猜对得0分,一轮完了再进行第二轮,此时,暂时失利的小组成员纷纷自告奋勇要求代表本组参赛,情景令人兴奋。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大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

6、链环式教学

随着语言教学的逐步发展,词汇量的逐步扩大,语法知识的逐渐加深,在教学中采用链环式教学,对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很有帮助。如:

成另外一个单词、说出反义词、写出与下列发音相同的词、用单词中的字母组词,每个字母可以多次使用、在两组单词中找出适当的词,组合成一个学过的单词、按提示和所给的字母写单词。

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性趣和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掌握的词汇。

8、简笔画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师用书》特别强调,“除了使用教学挂图,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简笔画帮助教学。”简笔画具有简洁风趣,鲜活直观、形象概括等特点,运用简笔画在词汇教学中,使学生思维直接过渡到意义,不需要通过汉语中介直接理解所表达的含义。

二、学法上的指导

学生记不住单词往往是缺乏信心和方法不科学造成,要不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想要记住的东西总是会记住的。学习词汇也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做到持之以恒。记忆词汇如同“一日三餐”,坚持不懈,日积月累,记的词多了,再记新的词就变得容易多了,记的也更牢固了。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战胜遗忘,突破单词关。

1、及时记忆,随时复习

“遗忘是记忆最大的敌人”。所以学习词汇最大的问题是遗忘。初三英语每单元都有几十个新词,只靠课堂上的这段有限时间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复习单词。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也可以逐渐加长,所以复习要及时,不要等忘了再去复习。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单词刚刚背完时遗忘的速度最快,这意味着越是新背的单词,二是联想记忆,即把在用法、词义或搭配等方面有联系的单词联想在一起记忆,如动名词和不定式均可用作动词宾语,但下面动词之后,只能接动名词;mind,suggest,enjoy,finish,practice,excuse等,而wash,want,expect,pretend,decide,learn等只能接不定式;like,love,hate,begin,start等的后面可接动名词也可接不定式,记住其中的一个就会联想到其它几个;又如我们在记忆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时,人称代词分主格,即I,you,he,she,it,we,you,they,和宾格,即me,you,him,her,it,us,you,them;物主代词分形容词性,即my,your,his,her,its,our,your,their和名词性,即mine,yours,his,hers,its,ours,yours,theirs。这样由I联想到you,he,she,it,we,you,they;也可以联想到me,my,mine。

三是按词的搭配方式联系记忆,如at the beginning of(在„„的开头),in the middle of(在„„的中间),at the end of(在„„的末端)。

这种把单词的类别、意义、用法等进行归纳整理记忆的方法,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4、比较法

比较各词之间的音形义的异同。

①同音异义词,sun-son,where-wear;

②音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light(灯),light(轻的)和light(淡色的);

③词形相同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present/′preznt/ adj.目

分和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拼读,边读边想,找出一些词发音的特殊情况;手写——善于用手,边写边记;脑想——集中注意力、边读边观察,边分析、比较、猜测,边记忆。如look作vi.时,意义为“看、留神;倾向、显得”;作vt.时意义为“瞧;打量、期待”;作n.时,意义为“看;脸色、外表”等,常用的搭配有look at,look for,look after,look like,look the same,look over,look out,look up等。

我们在记忆单词时,应通过看、听、读、写、译等多种渠道,调动一切能动的记忆器官,以提高记忆的效率,增强英语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形式多种多样的词汇记忆与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哪种目标语,词汇在所有语言教学中都是重要因素。”因此,重视词汇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学生学习、记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词汇的能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焕玲•记忆单词的10种游戏[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涂永录•课堂简笔画[M]•香港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

[4]丁素萍•英语课堂中创设真实语境的五种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

[5]官步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6]平克虹•外语学习、词汇为本[J]•中小学外语教学

浅谈有理数加减法的教与学 篇5

江西分宜一小严小英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显出它的单一性、滞后性.信息技术手段适应时代的要求,能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主题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集・交流・想象・评价

信息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技所创造的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和条件,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它不但改变着人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而且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的认知领域。

在信息技术还未走进教育教学领域之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美术课都是采用“讲授示范、临摹练习”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基本成了被动接受和“依照型”技能训练的工具,其独立性、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抑制,甚至遭到扼杀。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发展,可供教师选择的媒体资源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也方便,以环节化和协作化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必将通过技术信息手段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优化设计、开发管理、评价过程”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想象创造”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互动环节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索出了“采集・交流・想象・评价”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教学互动模式,使用方便,教学灵活,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它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以技法教学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手段、以追求逼真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本模式是一种环节式结构模式

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采集・ 搜集资料・发现美

这是课前准备阶段,是实施本模式的基础环节。

其中心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采集与课时有关的资料,在采集过程中发现美。

让学生自己采集资料就是要培养学生搜取信息和发现美的能力。按课时要求,老师提前几天布置采集方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互联网以及校园网去采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自己认为最具有美感特征的资料存入自己的资源文件夹,网上不理想的,他们会到生活中去寻找,寻找到了以后拍成照片,再经过扫描进入电脑,成为资料。整个采集过程其实就是审美过程。因为从动态过程考察,学生审美感受是由直接感知审美对象而发生的。审美对象的形状、色彩、声音、光线、运动、空间变换等感性物质美的要素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的直觉感知,但当某几个感性物质美的因素由于自身的排列组合,在学生头脑中引起整体性反映和学生原有的某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需要相结合时就会产生审美能力。

第二个环节――交流・阅读资料・理解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启导阶段。

其中心是:学生交流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启发导入,培养创造思维。

要求学生把自己存放资料的文件夹设置为共享,这样即缩小了学生浏览资料的范围,又缩短了在网上搜取资料的时间,为同学们学习赢得了时间也扩大了知识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阅读”到与课时有关的.共享资料。所谓阅读,一般指读书,而在美术教学中,可称之为“读画”。这里所指的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把共享的资料的布局、景物、构图、色彩等通通“阅读”一遍。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并由感受深入理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作品的主题、创意、构图、色彩、表现形式等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增强群众意识,取长补短,在众多议论中达成共识,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教师则要帮助学生把对美已有的零星的感性认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美感产生的原因,启发引导他们发展想象思维,为下一环节作准备。

第三个环节――想象・自行探究・创造美

这是实施本模式的提高环节。

其中心是:指导学生针对资料认真观察、讨论、自行探究和掌握创造美的方法、手段进行创作实践。

这一提高环节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工处理信息、形成具有个性的创造方法的集中性思维过程,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是运用已获得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获得创造美的能力。因为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主体深入生活积累审美形象的原型,再由审美主体对积累起来的原型进行思维加工,在头脑里创造出新的审美对象,然后在审美知识和审美观点和指导下,借助与审美技能将头脑中的新的审美对象“外化”、“物质化”的一个整体阶段。

第四个环节――评价・欣赏评述・鉴赏美

这是本模式的重要环节。

其中心是:检验作品效果,总结创作经验。

这个环节的全过程是:

1、学生自评

学生自评是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把创作过程、创作意图、创作方法和手段一一告诉同学和老师。也是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感受、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并获得成功的自我总结。也是后面环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可能把一件构思新颖但表现效果不佳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是使学生学习多角度的欣赏和认识同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互相欣赏和互相评价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做法即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全面了解学生对同学作品的评价,又让学生学习到了别人的学习经验和创作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培养鉴赏美能力。

3、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和甄别与选拔功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理解儿童的眼高手低,不脱离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作品。可以采取总结性评价;延时性评价;隔日性评价;下一课时评价。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创造经验,提出今后努力方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延时性评价:在学生针对自己作品的不足提出修改方案后及时给予肯定。隔日性评价:在学生感到自己的作品不比别人好的情况下,提出重画,第二天交作业。老师要给予时间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下一课时评价:有的学生好胜心特别强,总是想比别人画得更好,而一时三刻又画不完,他就会提出来“下一课时交行不行?”老师也要维护同学的这种好胜心。

圣贤孟子的教与学 篇6

古代人对于教育、教学方法,并没有严格地区分,有时是同时并举或互相混同、互相包容。孟子就是如此,其主张大致如下:

◆深造自得。孟子认为学习的最高目的,是使知识达到“自得”的境界。他认为一个人只是达到“自得”境界的时候,在处理和解决事物时,才能操持自如,左右逢源,默识心通。孟子还认为,深造自得的途径,不仅要注重掌握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注意“由博反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专心有恒。孟子反对那种三心二意和心不在焉的学习态度。他认为,是否专心,对学习的好坏关系极大。不仅要专心,还要坚持不懈,不能一曝十寒。他曾举掘井作譬喻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译: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了六七丈深还没掘到地下水,依然是一口废井。)

◆循序渐进。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就是说不可以冒进。他反对“揠苗助长”。他有一段很形象的话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个生动地譬喻,说明了循序渐进的必要性。

◆重思存疑。重思是孟轲教学思想的特点,他轻视闻见之知。基于他的读书实践,和对“思”的重视,孟子提出了“读书存疑”的主张,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因材施教。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他认为,除了自暴自弃者外,对有心问学的人都可量才施教。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译:君子用来教育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禾苗的,有促使品德完美的,有促使才能通达的,有解答疑问的,有让不能登门受业的人私自取法的。这五条,是君子用来教育的方式。)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篇7

一、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一) 在解题教学中, 要自觉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每一道数学题都有一定的数学内容, 它们都是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形式, 寻求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解题, 表面上是具体数学形式的连续转化、逻辑沟通, 但在过程探索、方法选择和思路发现的背后, 在进行每一步简化、转化、分解与化归之前, 都有数学思维方向的调控, 实质上是对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不断显化与横向沟通。由于同一数学形式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释, 因而产生不同原理的“一题多解”;同样, 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因而产生不同题目的“一解多题”。又由于对数学思想方法有理解深浅上的差异和沟通宽窄上的不同, 因而既产生解题上的清醒与盲目、简捷与麻烦, 又导致解题的会不会推广与能不能引申, 所谓“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 就是要揭示题目内容与求解方法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自觉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去理解题意、去寻找思路、去分析解题过程、去扩大解题成果, 使得解题的过程既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又是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二) 把知识的学习与思想方法的培养同时纳入教学目的原则

适当章节的强化训练与贯通复课全程的反复运用相结合的原则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知识的共存性、数学思想对数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被认知的思想方法只有在反复的运用中才能被真正掌握这一教学规律, 都决定了成功的思想方法和教学只能是有意识的贯通复课全程的教学。特别是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思想的教学更是如此。如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数学的几乎全部的知识中, 处处以数学对象的直观表象及深刻精确的数量表达这两方面给人以启迪, 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简捷明快的途径。它的运用, 往往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数形和谐完美结合的境地。在某种思想方法应用频繁的章节, 应适当强化这种思想方法的训练。如在数学归纳法一节, 应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组题, 在问题解决中提炼并明确总结联合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解题这一思想方法, 在学生能熟练运用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运用, 才能形成自觉运用的意识。

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途径

(一) 用数学思想指导基础复习, 在基础复习中培养思想方法

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 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几何体体积公式的推导体系, 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 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只有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 并同时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 才能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 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形成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注重知识在教学整体结构中的内在联系, 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当函数值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常数时, 分别可得方程, 不等式, 联想函数图象可提供方程, 不等式的解的几何意义。运用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三块知识可相互为用。注意总结建构知识体系中的教学思想方法, 揭示思想方法对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把握知识的运用,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等数学活动中指导作用。如函数图象变换的复习中, 我把散见于二次函数、反函数、正弦型函数等知识中的平移、伸缩、对称变换, 引导学生运用化曲线间的关系为对应动点之间的关系的转化思想及求相关动点轨迹的方法统一处理, 得出图象变换的一般结论。深化学生图象变换的认识, 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观点。

(二) 学思想方法指导解题练习

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思想方法, 提高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注意分析探求解题思路时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解题的过程就是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 合理联想提取相关知识, 调用一定数学方法加工、处理题设条件及知识, 逐步缩小题设与题断间的差异的过程。也可以说是运用化归思想的过程, 解题思想的寻求就自然是运用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典型问题中的运用。如解题中求二面角大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已知条件, 在二面角内寻找或作出过一个面内一点到另一个面上的垂线, 过这点再作二面角的棱的垂线, 然后连结二垂足。这样平面角即为所得的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这个通法就是在化立体问题为平面问题的转化思想的指导下求得的。

其中三垂线定理在构图中的运用, 也是分析, 联想等数学思维方法运用之所得。调整思路, 克服思维障碍时, 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通过认真观察, 以产生新的联想;分类讨论, 使条件确切, 结论易求;化一般为特殊, 化抽象为具体, 使问题简化等都值得我们一试。分析、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 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等数学思想是走出思维困境的武器与指南。用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灵活运用, 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灵活性, 敏捷性;对习题灵活变通, 引伸推广,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抽象性;组织引导对解法的简捷性的反思评估, 不断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批判性。对同一数学问题的多角度的审视引发的不同联想, 是一题多解的思维本源。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自觉运用往往使我们运算简捷、推理机敏, 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必由之路。“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方法的掌握, 思想的形成, 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浅谈区域地理的教与学 篇8

需要教师在教学规划中打破常规,从校情、学情出发,制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编辑校本教材,复习初中知识。学习必修三之前,科学地计划知识铺垫,有效实现初高中知识衔接。针对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的状况,应该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复习、回顾。这部分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和中国地理的主干知识。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是重上初中地理,而是为必修三深入学习服务。因此从内容上不需要也不能对初中地理全覆盖,而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有所取舍。深度上要有所提高,要在世界和中国地理学习中结合必修一、二中的地理理论,初步建立地理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锻炼符合高中阶段和高考要求的地理思维。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率。区域地理知识全面又琐碎,因此要结合具体内容采取不同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案例】学习非洲概况时,宜先播放非洲纪录片,在其中选取非洲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用以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热情。

播放下列四组照片及视频:

(1)非洲尼罗河和刚果河截然不同的景观表现;

(2)东非大裂谷景观及乞力马扎罗山顶雪冠;

(3)角马的大迁徙说明东非高原的热带雨林气候;

(4)苏丹女孩与秃鹰展现非洲经济现状。

2.地图式教学,加深对区域的基本认识

地图是地理学的灵魂,是学生敲开地理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学习中要重视绘图、填图及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

【案例】非洲自然地理概况学习

(1)非洲地形图的填写;

(2)非洲气候图的填写;

(3)熟悉以上两幅图之后,可以进行复合图练习;

(4)最后进行简式地图绘制,做到“手中有图,心里不慌”。

3.学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非洲

学习目标

(1)非洲的位置和范围、主要国家和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2)理解并掌握非洲地形、气候、河流特征及相互关系。

(3)了解非洲主要物产分布及民族经济发展。

学习重点

(1)非洲气候类型成带状南北对称分布的成因;东非高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非洲干燥性地区广阔的原因。

(2)热带农产品及矿产品分布。

(3)中非合作论谈、非洲联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和环境问题。

【案例】非洲气候的特征探讨

最后,定期检测反馈,增强学习效果。从高考角度来说,区域地理是各类地理问题的载体,是地理理论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因此区域地理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定期检测,对检测结果反馈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光说不练假把式。高考要求学生具有解答问题的能力,没有训练,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就变成简单的地理知识科普,而这意味着要么后期再次复习,要么学生无法适应高考,事倍功半。检测程度和内容要有效结合高考方向,通过检测纠正学生对地理考察方向认识的偏差。

小学水墨画的教与学 篇9

摘要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现今的小学水墨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摹,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是水墨画教学的误区,因此,需要去探索与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

摘要 中国画亦称“水墨画”,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但现今的小学水墨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摹,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这是水墨画教学的误区,因此,需要去探索与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水墨画在美术中的独特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一样,人们也用艺术在交流情感。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新课标指出:“要以人为本,挖掘学生自身的个性,体现人的价值,完善人的品质。”而社会正呼唤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美术教育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其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水墨画简练概括的造型,出神入化的运笔,富于变化的墨色,不仅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而且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水墨画已成为新时代的人文情操教育手段,它的笔墨既能协调手部肌群,促进儿童大脑发展,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因而,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应更加重视水墨画的教育教学。

二、水墨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一新生画种也一知半解,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中学习学好水墨画,学会欣赏、感悟是必要的。

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我给学生讲齐白石老爷爷为了画好虾就亲自养了一些虾经常进行观察,所以他画的虾特别生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发现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 篇10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与学习的核心。无论是学习数学还是研究数学都离不开数学问题及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一切思想方法都是为问题解决服务的,没有一种思想方法可以脱离数学问题独立存在和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想 问题 教学

高中数学涉及的主要思想方法有观察与发现、联想与猜想、类比思想、分类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数形结合等,要提高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思想方法的教与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一、观察与发现

数学问题中,各类式子里出现的一些关系与形式,常可给问题的求解指出探索的思路。

如:若x≥0,求函数y=4x2+8x+13/6(x+1)的最小值。

分析:一般观察可用判别式法,但若再仔细观察则可发现分子能写成4(x+1)2+9、分母能写成6(x+1)。这类关系能否可用呢?

因为:y=4x2+8x+13/6(x+1)=4(x+1)2+9/6(x+1)=2/3(x+1)+ ,

且x≥0

从而可知:当x= 时,ymin=2,它可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

二、联想与猜想

联想与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在观察、类比、归纳等基础上,对已有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的推测性想象的思想方法,是一种合情推理,在我们新课标下加强了这方面的探索。

如:平面上的n条直线两两相交,其中任意三条不共点,问它们能把平面分成多少部分?

分析:设f(n)为n条直线把平面分成的部分数,考察n取1、2、3等特殊情形可得:f(1)=2, f(2)=f(1)+2,f(3)=f(2)+3,因而猜想:

f(n)=f(n-1)+n=f(n-1)+(n-1)+n=…=2+2+…+(n-1)+n=1+ 。这一猜想很容易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

三、类比

类比是通过比较两类事物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由其中一类事物的某种已知属性去推测另一类事物也共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思想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四面体与多面体可类比;在解析几何中,各种圆锥曲线可类比,圆与球、面积与体积均可类比。

如:求证正四面体内任一点到各面距离之和为一定值。

浅谈小学英语的教与学 篇11

一、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式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我们知道,在课堂上师生关系的主导是教师,教师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交际也就更为活跃。哪些不成功的教学案例也不是我们教师不平等对待学生,而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不自觉地态度对学生的影响,也没有注意到一些细小的情节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

1、教师过于低估学生的创造力,讲解包办过多。学生回答问题刚出现困难就代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也不管学生真想表达的事什么,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焦急过程中,教师过多打断学生的思路,引导过多,纠错过多。你要学生与你交流,就该允许有不同的想法和信息存在,学生和你是平等的对话者。

3、教师对一些“差生”比较漠视,从不或很少提问,关注这部分学生,打击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还引起整修课堂气氛的恶性循环。

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交往的四种形式:

A、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

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

C、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效果较好。

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

我认为进行理解单词、词组等基础知识传授时可用B形式。简单句型操练、会话练习时可用C形式;而在一定情景下灵活应用知识点和句型是用D形式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组织应用,特别是C和D两种形式应是课堂上主要交往形式。

三、做学生的引导者,帮助者,而不是灌输者

外语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去了解另一个语言的民族,另一种语言思维世界,而不是单纯的训练学生“说话”。

1、依托肯本,充分利用教材,深层发展语言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听说法,全身心活动法等,也可以采取游戏等手段,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协调促进。

3、创建活动课,以需求促发展,延伸课堂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产生使用英语的需求,可以十分有效的延伸课堂教学,极大的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

四、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和谐地发展,达到良好的效果。

1、课堂上尽量尽量使用英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得源动力。带着兴趣去学习和带着压力,负担去接受所取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德。课堂上我尽量全部采用英语进行教学,使学生进入语言氛围,让他们了解英语的美丽。

2、多用鼓励性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信是成功的基础。成功后的喜悦和满足,是学生产生自信的动因。在教学过程中,赞扬的功效远远大于批評和不作评价。对于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每一次大胆的回答,我都会给予充分的,恰当的鼓励。

3、以丰富的练习手段巩固,发展兴趣

在教授完新知识和多层次训练后,我们应以丰富的练习手段来巩固,发展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巩固,保护和带动就会使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小学生的短暂兴趣变为长期兴趣。

浅谈化学方程式的教与学 篇12

关键词:兴趣,化学方程式,教与学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基石。在化学的教学中,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关键, 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在考试中的一大失分因素。因此, 很有必要探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方法。

一、分析学生兴趣特点,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一) 我校高中生的兴趣特点。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 学生参差不齐, 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倾向性基本不同。少数化学成绩差的学生或对化学科任老师反感的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 甚至放弃学习, 大部分学生对实验多、直观性强, 与生活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感兴趣, 对化学理论的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兴趣表现出相当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被动学习成份较多, 化学成绩良好, 有成就感的学生对化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喜欢探究化学的本质, 能自觉主动地学习。

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差异, 高一学生处于化学理论和物质性质两种学习兴趣的“交汇点”, 实验仍然是最感兴趣的, 对抽象程度高且理论性强的内容难以理解, 学习兴趣相对较淡;高二学生能将物质性质上升到理论来认识, 喜欢运用化学理论解释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 他们对化学理论和实验都很感兴趣。高三学生在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后, 学习目的性明显增强, 开始由暂时的学习兴趣向稳定的学习兴趣转化, 注意理清知识的脉络, 善于归纳总结、比较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 喜欢从理论上探讨阐述实验现象和物质的性质, 对本质问题的研讨也感兴趣。

(二) 了解学生, 分类激发。对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稳定的学生, 教师要接近他们, 爱护他们, 通过观察和谈心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在高一起始阶段, 尤其要尽量找时间给他们补缺、补漏, 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补起, 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启发、多肯定, 使他们闯过基础差这道难关, 并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小步子引导、台阶式迈进的成功体验中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

对化学不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不歧视, 尊重他们, 并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体贴、帮助, 使他们减少心灵上的压力, 转化他们对化学课的厌烦和弃学心理, 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参与化学课外活动, 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 使他们产生并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兴趣。

对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 则组织他们参与化学兴趣小组, 开展化学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写作、社会调查及研究性课题实践, 不断设置新的努力目标, 使学习兴趣能长期保持下去, 并愈来愈浓厚。

二. 教师结合新课改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通过研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 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 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活动模式是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在新课改理念下,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一) 注重化学方程式的分类与整合。将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类整合, 有助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认识。如可以将化学方程式按照反应类型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热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有机反应等等;可按物质类别分为金属单质的反应、非金属单质的反应、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金属化合物的反应、非金属化合物的反应等;可以按实验现象分为有沉淀生成的反应、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易燃烧的反应、生成有毒物质的反应等等;可按反应条件分为需点燃、需加热、需加入催化剂、电解、无特殊条件的反应等。

(二) 注重实验, 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它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 许许多多的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 新奇生动, 变化多端, 能不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强化直观教学、多做实验、做好实验的同时, 要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在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形成概念、理论, 获得元素化合物知识上, 努力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把学生的暂时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 从而有助于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例如, 在讲述钠的化学性质, 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后指出:如果用大颗粒的金属钠与水反应,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发生爆炸, 爆溅出的金属钠溅落到皮肤上, 会怎么样?该如何处理?

针对活泼金属能置换出盐中的不活泼金属的规律,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铁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如何?如果把Na投入Cu SO4溶液中的现象相同吗?为什么?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 通过补充实验加以验证。这样, 学生的思维在分析中得到发展, 学生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深化, 强化了学生对Na与水反应的本质认识, 又避免了学生停留在直观的兴趣上, 对必须掌握的知识不够注意或没有兴趣, 同时还防止在做Na与H2O的学生实验时, 由于学生的好奇心理用数颗金属钠与水反应发生爆炸的安全隐患。通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巩固和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实验教学时, 尽可能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 把一些难度不大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设计方案评优基础上的探索性实验, 并有意识地安排基础中下的学生上台演示, 以便让更多的学生参与, 并享受实验成功后的学习乐趣。如要求自己动手做实验的人多了, 课堂实验时间又不够。我就利用课余时间如午休、放学后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实验失败了我们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 再重新来做。当同学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做出了实验, 那种欢喜之情是难于言表的。 这样, 化学方程式就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注重小组合作, 加强记忆方法。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 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所以, 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 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学会合作学习。利用合作的方法记忆化学方程式, 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四) 注重科学探究, 强化化学反应原理, 理解化学方程式。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在教学中, 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 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 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参与设计。如在“乙醇”这节教学中, 讲述乙醇与钠反应这一性质时, 先回忆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 然后, 猜测乙醇与钠反应现象。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 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 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五) 改进记忆方法, 让学习轻松有趣。方程式是学习化学最重要的化学用语, 所以熟练记忆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保证。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及要领, 我认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一是归类记忆法。根据知识系列或反应类型或物质类别记忆, 使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成有规律可循, 以重点物质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二是联系实验现象记忆法。化学方程式枯燥难记, 如何使化学用语的学习有声有色、兴趣盎然, 可联系实验现象记忆。如硫在氧气中燃烧, 记忆联想:燃硫入氧, 燃烧变旺, 火焰蓝紫, 美丽漂亮, 产生气体, 可真够“呛”。磷在氧气中燃烧, 记忆联想:红磷燃烧, 可真热闹, 浓烟滚滚, 亮似“灯泡”。

除此之外, 我还经常利用化学谜语让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如讲解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时, 我就出了这样一个谜语:无水是生, 有水就熟, 打一物。讲解浓硫酸时就让学生猜“老者生来脾气躁, 每逢喝水必高烧;高寿虽已九十八, 性情依然不可交。打一物。”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而且记化学知识也不难,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自然就会提高。

参考文献

[1]闫亚瑞, 王祖浩.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研究的国内外比较与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0期。

以语文能力为中心的教与学 篇13

一、关于学习的思考

仔细回想一下到目前为止你所学过的事物,它们是如何学会的。例如:你如何知道遥控器可以开关电视?你如何知道火是热的、冰是冷的?水煮开了会变成水蒸气,冰块放久了会化成水?你又是如何学会骑脚踏车、开车的?如何学会有关三角函数、有关郑和下南洋的这段历史?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重新了解学习这回事。学习似乎有许多的类型:有的学习很简单;有的却很复杂,有些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有些是为了技巧的精熟,有些学习可以无师自通;有学习就必须要有老师的教导。但是在大部分的情形中,有「老师」的从旁指导或辅助是相当必要的。

为什么学习会有这么多类型?这些不同的学习类型,能不能归并成某一种一致的类型?而这种一致的学习类型是不是能解释一切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提供良好的模式?这些问题不应只是在专业教科书中由专家学者来探讨,事实上它对每一位身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老师而言是既实在而又困惑的问题。专家学者可能将某一学习类型视之为典范,据此而发展出一套学习的理论。例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完形主义的学习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认知结构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

但对一般教师而言,学生具有不同的特质与潜能,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历程以及意愿,都有所差异,这也是老师们心知肚明的。但也许是过度的理论崇拜,也许是跳不出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许是学校制度的限制,使得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或所带领的学习,往往忽视了前述老师所熟知的学生学习差异的现象。

身为一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的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责任,而不是成品加工、大量生产的工作。所以专业教师应该眼光远大、宽广,一方面要能关照各种学习理论;一方面还要能关照学生学习的各个层面。并能审视和反省不同理论间的差异,思考各理论在教学实际工作上的意涵。这样的专业探究与宏观调配,应当是教师获得专业自主与尊重的基础。

基于不同的学习理论以及课堂教学的实务状况,可以归结出两种教学的模式,作为教师教学的参考。一是传送模式,一是沟通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特色与差异在于(Weaver1990):

传送模式──重视直接教学,学习是由课程和教师所控制,学习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复制过程,不鼓励冒险,强调正确习惯的养成。

沟通模式──又称交易模式,重视学习者本身,教师是协助者而非控制者。强调有意义的、整体的学习,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步调和方式来发展。归结出这两种模式,目的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异,而是希望老师在教学时能视学生的学习状况、教授的科目,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最有利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再者,回到学习者本身来看,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学习意味着人的自由度逐步增加。但是这并不意指每个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一致的。特别是在一个社会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已不再是个体自身的事,它还受到同侪的影响与压力,而社会、家庭也会赋予一定的期望。这一切都将学习逐渐扯离自然的状况,反倒使学习变得艰难而无趣,甚至连人最自然的语文学习,都成为孩子生活中的梦餍。所以,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儿童的学习,是每位教师与家长所必须深思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经验。不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经验,在过程中,我们都希望别人能接受我们所犯的错,毕竟错误是学习的必要过程。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协助,而不是指责与指导。我们期望的是在一次一次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策略。凡此种种几乎是每个人共同的心声,所以只要能将心比心,教师与家长自然能扮演好诱发者与鹰架的角色与功能

二、关于语文学习的思考

以下将以语文科为例,来探讨以“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对于一门学科而言,不论是教与学,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这门学科的特质是什么?学习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然后才是如何去学它?换句话说,就是要问: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去学?

就语文的学习而言,语文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藉由语文人类得以累积经验、形成知识、文化,语文能力也是人类得天独厚的一种先验能力。但随着经验、知识的不断发展、更新,原先仅止于沟通功能的语言,也逐渐复杂化、多样化,由单纯的工具性衍生出丰富的文学性与文化性意涵。因此,语文的学习至少应包括语文的这三个层面(工具性、文学性、文化性)。但在教学上,应先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次才是文学性与文化性。因为一方面这符合语文发展的真实历程,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生活实用才是吸引学习的主要动机。

再者,语文本身是有机的,会发展、会改变。因此,语文的学习应重视过程的发展与理解,以及创造性。也就是说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能适切的运用语文来表情达意,而不在于牢记某一种固定的形式与规则。

由于语文是生活必要的工具,每一个人都是活在一个充满语文的环境里,在这样的环境里,语文的学习是自然而容易的。所以,语文学习愈自然、愈生活效果往往愈好。换个角度来说,由于语文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语文也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方式。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单是学习有形的字、词、句、文法规则,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语言背后无形的思维内涵(即文学与文化)

综合以上所述,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可以下列数点归纳之: 思维是语文的基础.语文学习应是自然的、生活的。语文学习应是过程性重于知识性。

语文学习工具性应优先于文学性与文化性。文学是语文学习重要的媒介。

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以后,接着要来思考的是,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由于学科特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材料多半是一篇一篇的文章,许多教师往往将语文教学等同于文章教学。其实,这样的看法也不能说错。但是,问题出在教科书的限制上,教师如果抱着教科书不放,以为将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完、读完,学生就学会了语文,这是非常错误而危险的观点。要知道教材只是媒介,媒介本身并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希望透过教材的媒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语文科来说,一般所谓的语文能力包含听、说、读、写、作等语文知识与技能。由于是母语的关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相当的听说能力,所以,学校教学的重点多半放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上。在此,也以读写教学为论述要点,探讨如何将读写教学的重点,回归到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与学。

三、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

首先谈到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是什么?阅读能力一般来说主要指的是认读与理解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者认为阅读就是认字和组合字、词或句的过程。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先能念出字音;了解字义;把字组成语词、句子,才能了解文章的意义。因此,一个尚未能认识足够字量的学生基本上是无法阅读的。所以,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朗读、学写生字以及课文的讲解上。但是近年来,新的阅读研究提供了另一种不同的看法,新的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虽然需要认字,但主要还是一个推理猜测的过程,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策略(洪月女译民87)。也就是说,读者在面对文章时,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先备的语言知识去思考、推测,他们会利用上下文的语境做猜测,帮助推断、记忆生字语词的意义;他们也会整理句子和段落的意义,从而理解全文。因此,一个能念许多字却掌握不到意义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的阅读者。换言之,阅读的重点是在文章的理解,有效的阅读并不是精确的知觉、辨认文章中所有的文字,而是了解意义(吴敏而.民83)。

再者,阅读也不是一个被动的理解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古德曼教授即指出,阅读其实是一个动态的历程。阅读时所获取的意义是读者与文章交易时建构出来的,读者从文章读懂的意义,取决于读者带到文章里来的意义。因此,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单纯只是认字的问题而已,只要是能影响意义摘取的因素,都是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诸如语文能力、先备知识、情绪因素、阅读技能等,而其中又以阅读技能相对的是语文教学应当特别重视的内容.阅读活动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技能。阅读技能包括各种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思维技巧(分析、概括、想象、联想、推理、评价、判断)和一般的理解策略(如认字的策略──运用上下文猜测、分析字形部件猜音义、利用音义猜字形,理解的策略──利用文章的结构、逻辑关系、关键句及先备知识来帮助理解)。这些技能并不等于阅读能力,但是它对阅读能力的发展有促进的作用,同时它也可以反映阅读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这些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越能有效的达成阅读的理解。所谓自动化,就是不须意识也能做到的技巧。通常在某一时间内我们只能专注于一件事,例如:刚开始学习开车时,要一边操控方向盘一边踏离合器换档,就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如果还要一边调整音响就更麻烦了,但是对一个熟练的驾驶人而言,这一切都已自动化了,不须思考就能操作顺利。在阅读时,从眼睛提供视觉刺激给大脑开始,到大脑建构出意义来,其间包含一系列复杂技能的操作,这种自动流程的顺利与否对阅读能力提升是很重要的。当读者能很迅速的浏览一篇文章时,代表他已具备很好的自动化程度了.口语与阅读学习不同,口语学习需要的是实际运用的学习环境,而阅读学习则需要各类书面文字数据作为阅读对象。透过阅读各类书面文字数据的实作中,才能逐步发展阅读能力,这涉及到阅读教学中教材使用的问题。阅读教材不论是文学性的作品,亦或是知识实用性的材料,在评估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是否有帮助,仍需回到这些教材文章本身的一些基本特征来思考,这些特征包含了字词、句子、文章结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扣合教材与教学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阅读能力是很复杂的,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以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为基础,配合不同的教材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教材的讯息和读者的认知基模连贯起来。一方面着重读者的兴趣;一方面强化技能策略的自动化,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不单具有良好的阅读技能,而且还能因应不同的阅读目的及材料,采取适当阅读策略的真正阅读者。

综合以上所述,可归纳出阅读教学的重点为下列数项: 了解文字的功能用途 在阅读中学习字词句的用法 在阅读中发展阅读的策略与技能 在阅读中培养鉴赏能力 在阅读中培养批判思考的能力

四、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

写作能力是整体语文程度的反映。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表现。学生一般反映在写作上的问题,首先是欠缺写作动机。写作的目的对学生而言,明显的是一种能力的考核,而非意念的表达,这往往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其次,从学生的作品上来看,内容千篇一律、错字连篇,以及句子过于口语化或缺乏句子的概念,则是另一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很大的因素是出在对写作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写作过程的缺乏练习上。确实,创作历程可说是个黑箱作业,为何有人能下笔成文;有的人却只能简短的写一两句话而已,更甚者连一点东西都写不出来。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从教学的观点来看,如何帮助低成就的写作者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是语文教育(写作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也许创作历程及心智活动的黑箱不易曝光,但从作家创作的外显行为还原着手,或能给予我们在写作教学上若干启发。还原作家的写作历程,可知写作历程大致包含资料搜集、思惟活动、叙写等三个部分: 从这样的历程分析来看,当作家受到某种刺激或兴起了某种感受(不管是客观的事件、现象,亦或主观的心情、感受,甚或二者兼有)时,引发了他创作的动机。于是,他开始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工作,进一步把事件、现象或心情、感受相关的资料、线索加以分类统整,深化创作动机。这一步骤有赖敏锐的五感及充分的联想力,当然也包含利用各种信息及摘选数据的能力,方能完满。资料收集充足后,接着就要开始心智思惟的活动,在这个步骤中包含对数据的取舍,建立每个点的关系,想一些适切的譬喻或论证、组织结构整篇文章的架构等等的心智活动,而后得决定表现的形式,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与强调的写作技巧,下笔时得多加考虑、运用。在叙写的过程中,即使是一位写作高手也往往无法一次完成,一篇好的作品通常会经过若干次的修改。修改的目的不外是更能表现创作者的想法,以及使读者更容易更清楚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念。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部分可以透过练习,加强运作的能力,而且成效显著;有些部分则混淆不清,虽可透过练习加强,但成效不一,这似乎关系到各人的才情,但透过大量阅读、勤加练习,相信对写作仍会有一定的帮助。

透过以上的分析,可大略得知写作所包含的若干历程。在每个历程中,我们发现需要不同的能力与策略。在写作教学上即可针对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所需的能力与策略,让学生练习。

以上的分析纯就创作的历程来说明,忽略了创作的动机,或者说忽略了语文的功能性意义。何谓语文的功能性意义?简要说就是交际、沟通和抒发情感。换句话说,写作和说话一样都是沟通的一种方式。而写作与说话都是一种发展的过程(由涂鸭到画符号到写作,由随意发音到有代表性、有意义的语汇),在这一连串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合地位的乃是写作意识及说话意识(通俗的讲就是我有话要说、要写),作家多半是写作意识强的人。所以在写作教学上,不可忽略了对写作意识的关照,帮助学生将他想要传达的讯息传达出来,进而帮助他写得更清楚、更妥切。基于以上写作意识的关照,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上,鼓励学生为实际的需要而写作,写出来的成品有真实的读者阅读,也就成为合理的要求。否则写作将沦为无目的的练习活动或口是心非的胡诌大赛。这也是当前写作教学上严重被忽略的一环。

顺此写作意识的合理要求?写作是为了沟通、作品应有真实的阅读者,合作学习和同侪订正的模式应纳入写作教学中。事实上,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有的修改幅度较小,可能只是文字的调整;有的可能需重新思考整个布局,从头开始。至于,是否修改以及修改的幅度,一方面得视作者自己的反省判断,另一方面也需依赖读者的回馈。在这样的修订过程中,借着同侪之间的合作、帮助,可以提升彼此写作层次,同侪除了可以协助检修、订正文句外,也可以一起构思内容、收集数据、选择素材、模拟真实阅读者、发表评论。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写作意识与写作历程作一结合,形构出一个写作过程模式。写作能力的发展一般可划分为准备、过渡以及独立写作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发展的目标以及练习的方式,分述如下:

1.准备阶段

练习口述,练习的方式有:口头造句、看图说话、复述与讲故事。2.过渡阶段

(1)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练习方式有:造句与看图写话。(2)阅读向写作过渡

练习方式有:模仿作文、缩写与改写。3.独立写作阶段

独立思考、立意、选材、构思布局、写文。

而以上三个阶段分布在各个年级时所应设定的基本能力与写作目标为:

综合以上所述,写作教学的重点可归纳为:

了解写作的功能 了解写作的历程

在写作中学习语词句子的用法 在写作中发展各种叙写的策略语技能 在写作中培养美感与说理的态度

五、结语──关于学习途径的思考

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思考: 1.利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来发展其读写能力

语文学习的情境不应脱离真实环境,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应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境况来设计教学活动。课文教学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课文的选择也应符合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主题、事件、知识、技能等来设计教学活动,选用相关文章搭配学习。

2.语文的工具性应首先被考虑 学习除了是一种本能外,实用性还是很重要的动机因素,如果学会一种工具,生活因此而增加了一些自由度或方便性,相信学习的主动性必然会提高。所以,教学上应多安排一些实用性的活动,让学生领会语文的工具性对生活的影响,如写信、填表格、作备忘录、写书、分辨广告、看食谱、菜单等。

3.拟定教学目标使教学有重点有方向

教学目标(或学习重点)不是学习的限制,虽然拟定了教学目标但教学不一定完全要按目标来作,它只是教学的一个大方向,使学习能逐步往前发展。教学目标可大可小、可粗可细,须适学生状况来调整设定。可以一学期一学年,甚至年段来设定,在大架构下再来设计一周或数节课的教学目标。

4.提供并重视能力与策略的学习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那是一种能力与策略的学习。教师教学时应多透过有声思考方式,让学生了解思考的轨迹,并经由过程的练习发展策略的学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的要领,例如经常作比较、对照、举例、综合等的学习活动。

5.大量读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上一篇:幼儿园关于语言课堂教学优质说课稿下一篇:全新的我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