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2024-06-30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共7篇)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1

台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10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城建

工 作 总 结

2005年以来,县住建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老城抓改造与管理,新区抓开发,服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立足新起点,着眼新目标,保持连续性,创造新业绩,开创了我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2010年度城建工作完成情况

(一)老城改造:概算总投资8087万元,目前完成投资6247万元。主要建设项目分别是:

1、竣工项目有:(1)投资7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凤凰苑小区和1栋住宅楼;(2)投资600万元,完成了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3)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老城区污水提排站改造;(4)投资395万元,完成了人民路西段和建新街改造;(5)投资49万元,完成了县城下水道及检查井清理、路面修补等;(6)投资33万元,完成了老城行道树集中改造,人民路植合欢树450棵,金水路植栾树96棵,槐荫路、黄河路、文化路植国槐147棵。

2、在建项目有:(1)槐荫路北延工程,总投资270万元,正在垫路基土方,垫土8000余方,完成总土方量的50%,预计12月底完成路基工程;(2)县缫丝厂改造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6栋6层楼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100万元,占总工作量的70%,其中廉租住房85套,面积4335平方米,预计年底前完工;(3)富河苑二期工程,总投资240万元,规划面积3200平方米,1栋6层楼主体完工,正在装饰,完成投资200万元,预计12月中旬完工;(4)桃花园住宅小区,总投资1800万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1—4#楼完工,5#楼6层主体完工,完成投资1600万元,预计12月上旬完工;(5)振华家园,总投资600余万元,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共2栋,砖混七层,1#主体完工,正在装饰,2#施工主体二层,预计12月底完成主体工程。

(二)新区开发方面:总投资约1.26亿元,目前完成投资7317.5万元。主要建设项目分别是:

1、竣工项目有:(1)投资110万元,完成了白岭沟公路桥建设;(2)总投资近700万元完成了火车站广场改建工程,包括绿化、亮化、美化、路面翻修和人行道铺装。(3)投资58.5万元,完成了台吴路土方、缘石和绿化工程。

2、在建的项目有:(1)经五路南延工程,总投资255万元,长度800米,目前正在处理路基、平整路床,预计12月底前完工;(2)站前路改造工程,包括环岛拓宽4000平方米,排水1200米,慢车道拓宽120米,总投资420万元。目前环岛拓宽、亮化及排水工程已完工,慢车道拓宽工程正在施工,预计12月上旬完工;(3)明珠花园,总投资9000万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目前3#、5#、7#、9#、11#楼主体完工,6#楼、8#、10#、12#、13#楼等5栋6层主体完工,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预计年底前完成投资6000万元;(4)鸿泰花园,总投资2000万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1栋商住楼和1栋住宅楼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300万元,预计12月上旬完工;(5)锦绣花园,总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4栋住宅楼,一临街商住楼正在施工主体二层,预计12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

(三)产业聚集区建设方面:投资2600万元,完成了雨污水管网铺设21.7公里。投资200万元的产业集聚区污水提排站正在建设,预计春节前完成。凤台大道、中兴大道路灯安装已完成,共安装路灯368套。

截止目前,县城基础设施投资达到7300多万元,比去年总投资1676万元超出5600多万元,预计今年总投资将达到8000多万元。

(四)村镇建设方面: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已完成村庄布局规划工作,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已通过市专家技术评审,已报市政府审批,乡镇村庄规划已完成,正待专家评审。

完成投资6000余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000户,面积6万平方米,新建房屋2.7万平方米,修建道路4.5公里,硬化人行道1.8万平方米。

(五)两厂(场)运行情况: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运行正常,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11月9日通过省建设厅的验收。

(六)县城管理方面:积极开展对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等影响市容市貌不良行为进行重点治理,共没收交易工具200余件,清理流动摊点40余处,取缔临时违章建筑物20余处,拆除违法广告牌60多个。特别是对台孙路长刘段进行了集中治理,拆除棚架12个,固定锅台10个,固定压水井12个,其它固定障碍物10余处,规范物料占道8处,慢车道、人行道基本畅通。同时与台孙路、台吴路、槐 荫路、人民路等主要街道临街商户全部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等措施,使县城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县城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结合“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对县城各街道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出动车辆200余次,清运垃圾1000余方,美化净化了县城环境。

同时,其他业务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十一五”期间城建工作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概况

200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15%。到2010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8.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25.2%。

至2010年底,共列城建项目300个,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

(二)县城建设

老城区改造。至2010年底,老城先后完成了金水路占压红线和新华街两侧门店、县委大院、农机公司、中原食品厂、武装部、饮食服务公司、酒厂、棉织纺厂、塑料厂等院内改造,建筑面积25万㎡。

新区建设以“县政府综合办公楼”为中心的行政区、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商业区和以“绿苑小区”为依托的居民区的“三区”框架已形成。先后完成了计生委办公楼、电信局生产楼、县政府综合办公楼、公路局办公楼、国税局办公 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法院和武装部办公楼建设任务。目前,城市建设服务业务用房正在建设中。商业区完成了县工行、农行、运管所、新华书店、孙口乡国土所等商住楼建设。居民区完成了“绿苑小区"

一、二期和三期部分工程、“蓝天花园”、“金水花园”一二期、“馨苑小区”、“世纪家园”、“锦绣家园”和“东晟小区”建设。鸿泰花园、明珠花园、北晨花园、新华家园等正在建设中。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老城先后拓宽改造和修建了人民路、金水路、槐荫路、黄河路、建新街、新华街和向阳路南段等主次干道11条,长度15余公里,安装路灯600盏,修建排水管道20公里、完成污水提排站和供水管网改造;槐荫路北延工程正在建设中。新区先后拓宽改造和修建了台孙路、台吴路、纬二路、纬六路、站前路、经三路、经六路和经五路,总长度14公里,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道路框架,完成了火车站广场改造。安装路灯400余盏,修建排水管道18公里。产业集聚区新建两污水管网21.7公里,安装路灯368盏;产业集聚区污水提排站正在建设中。

公益性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06省委、省政府从着力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决定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这是为人民群众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2007年底,我县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及垃圾处理场填埋二区建设任务完成,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目前,两厂(场)正常运行。

“十一五”期间,建成绿地(包括水面工程)30余万㎡,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火车站广场和行政办公区、居民区等庭院绿化。到2010年底,绿化面积共计达到38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3㎡,比2004年提高了2倍。

(三)村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全县152个行政村(含20个中心村)村庄布局规划,县城村镇体系规划和乡镇驻地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体现了高起点,高标准和超前性、前瞻性的特点,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村镇建设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总投资2.6亿元,建设房屋面积17.4万㎡,新(改)建道路59.6公里,硬化人行道8.24万㎡,安装路灯1000余盏,新建排水管道总26公里。

三、存在的问题

1、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廉租住房建设。2008年、2009年上级共审批廉租住房140套,每套50㎡,建筑面积7000㎡,共需投资795万元。由于当时申报时未含地下室面积,如加上地下室面积,建筑面积将达到8857.53㎡,加之价格上调,实际总投资为1005.33余万元。现中央、省、县虽已到位资金734万元,仍有缺口271.33万元。2010年 廉租住房落实房源任务是125套,需资金1125万元。(2)、廉租住房补贴发放。今年廉租住房补贴下达的发放任务是1176户,至目前共计发放640户,发放资金79.34万元。新申请65户,已公示完毕,正在进行资金的核算工作。由于困难职工申报积极性不高,发放任务难以完成。(3)、经济适用房建设。由于征用土地时,老百姓得到的赔偿款一涨再涨,加之建设计划的改变(原规划为菜市场建设用地),致使征地极度困难,影响了经济适用房的开工建设。

2、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存在一定难度。一是部分单位或居民缴费意识淡薄,拖欠、拒交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县重点保护企业,拒交现象更为突出,导致征收难度大;二是工业企业少,导致费源少,征收数额较小;三是缺常设组织机构,无编制,征收人员属临时抽调人员,个别同志工作起来思想有波动。

3、环卫监督管理人员少,不能适应正常工作需要。目前,现仅有管理人员4人,负责老城、新区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由于作业面积大,清扫人员多,实难做到监管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县城环境卫生清扫保洁质量。

4、环卫经费严重不足

由于县城人口规模、城区面积不断增加,环卫工作人员也在增加,经费也随之而增加。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环卫经 费应每年增加10%,到2010年,老城环卫经费已达到67余万元,经费差额近15万元。特别是新区,以前每年经费只有1万元,根据现在的情况,环卫经费预计达到近30万元。

5、火车站广场管理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火车站广场改造工程已完工,管理问题已成当务之急,急需安排环卫、绿化、路灯等人员3-5名,负责广场的环境卫生、绿化和路灯管理等工作,把台前的对外窗口打扮的更加整洁、靓丽。建议把火车站广场的管理问题,以竟争性谈判的方式承包给保洁公司或个人。

6、市政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污水提排站,每年拨付经费15万元,仅电费开支就15万元,其余维修、保养经费(预计每年10万元)仍没有着落。其它如市政道路修补,更换井盖板、雨蓖子、路沿石等所需资金仍不足。

7、城建监察执法困难。一是人员少、编制少。目前,我县监察人员编制为6人,现有29人,还有23人没有编制,而周边县区城建监察执法人员编制都在100人以上,有的县区则达到200人以上。二是经费不足。交通工具少、配臵低,无购买服装、摄像机等必备用品、设备资金。三是执法难度大。比如南孟村一临街建筑,占压道路红线10余米,监察人员多次催促拆除,由于缺乏强制性手段,至今仍在建设。如果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最后起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要3个月的时间,至此,违法建筑已基本完工,再强制拆除,困难更大。

8、城镇居民环境意识差。乱扔乱挂、乱泼乱倒、乱贴乱画、占道经营、店外经营等不良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机动车辆、电动三轮车等乱停乱放,造成街道拥挤,交通堵塞,机动车辆、电动三轮车又不属于我们建设部门管理,所有这些都给县城规范化管理增加了一定难度,9、建筑市场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10、县城内乱搭乱建,违反规划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四、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情况

(一)、老城改造。

1、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对老城区兴隆路、文化路、盛源路、西环路(北金堤-台吴公路)、东环路(金堤河北小堤-北金堤)实施改造,搞好槐荫路北延续建工程;新(改)建公厕4处,新建垃圾中转站2处。同时,以槐荫路北延为契机,改扩建姜楼建材、蔬菜、牲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加大金水大市场改造力度,形成功能齐全、配备完善、服务优质的商业批发和零售集散地。

2、加快城中村改造。2010年底前,启动台前村、姜楼村改造,2011年完成城关镇政府以西片区改造任务,改造后住房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老城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3、加快旧城改造。2011至2012年完成原公安局、公安局看守所、保险公司、房产所、物价局、公路局、中台饲料厂北、卫生局家属院、粮食局面粉厂等片区改建,完成金水华庭(新华街东段路南)、怡静园二期等房产开发项目,住房面积32.21万平方米,安臵住户2855户。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人大家属院(槐荫路以西、人民路以南、财政局家属院以北、原县政府办公楼以东)片区、地税局家属院片区、移动公司以东(新华街以北)片区的改造任务,总占地约 390亩,改建后住房面积达到 39.3 万平方米、可安臵住户3482户。另外,县农业、畜牧、农机、水利、人社、教育、民政等单位争取2010年前拿出搬迁计划,2011年全部迁入新区办公,旧址纳入老城成片开发计划,统筹改造。鉴于老城新增用地不多,我们要盘活存量,利用招投标等有效方式,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老城改造完。

(二)加快新区开发。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新建经四路、经七路、纬一路、纬八路,改建纬二路、经三路、经六路,建设经五路景观沟渠。今明两年,完成新区纬六路西延,与产业集聚区中兴大道相连通。新(改)建的道路同步建设水、电、暖、气等配套工程。另外,要新建公厕3处,垃圾中转站1处。

2、搞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800万元的新区供水工程,在今年完成省发改部门立项的基础上,明年初动工建设并实现部分用户供水,2012年新、老城区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概算投资1亿元的供气工程,明年要启动,“十二 五”期间燃气规模要达到1.7万户以上,明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以上,当前正在做选址工作;概算总投资2.4亿元的供暖工程,明年也要启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全部完工,供暖规模达到1.7万户以上,当前正在做选址工作。另外,在新区纬六路南侧分别建设一处文化广场(经六路西侧)和绿化广场(经六路东侧),占地约170 亩。

3、搞好房产开发。2011年蓝钻经典、鸿泰花园完成建设任务,到2012年,明珠花园、新城国际小区、公务员小区、福祥居小区全部完工,新增住房面积 27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5万平方米。

4、加快城中村改造。2010年至2011年完成孙口乡曹岭村、高庄村改造任务。2010年启动高庄村改造,年后全面建设;曹岭村年前完成招投标、规划,年后建设。孙口乡其他村也要全面启动,并做好前期工作。2013年—2015年力争完成新区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乡镇驻地升级改造,配套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促进小城镇功能提升,增强小城镇对产业、人口的吸引、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各乡镇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建设各乡镇独具特色的优美小城镇。今年,我们全面完成了乡镇驻地总体规划修编,2011年上半年要全部完成控制性详规编制,并付诸实施。2011年完成7个乡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乡镇驻地道路硬化率达到100%,2012年供排水、亮化覆盖率达到100%,乡镇驻地人口力争达到9万人。

(四)新农村建设。2011年每个乡镇要抓好2-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各乡镇中心村建设任务,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五)廉租住房建设。2011年在福祥居小区完成配套建设85套廉租住房任务,建筑面积不小于4250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新增廉租住房100套,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六)产业集聚区建设。抓好产业集聚区规划管理工作,每项建设工程都要严格执行“一证两书”和规划审批一支笔制度,杜绝违章建筑。

2011年完成产业集聚区所有道路的绿化、亮化工程,完成西环南路、兴业路排水设施。

五、工作措施

(一)坚持把县城脏乱差综合治理做为重点,标本兼治、在集中治理上下功夫。前段时间,我们搞了两次集中治理活动,县城环境有了明显改观。今后,我们要以群众要求为目标、群众满意为标准,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抓起,以局部治理带动综合整治,以集中整治促进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规范化、常态化管理。要按照干净、整洁、漂亮的要求,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对于乱搭乱建,要切实加大巡查执法力度,发现违章建筑,坚决予以遏制和打击,决不迁就姑息、任其蔓延;对于乱摆乱占,要规范各类市场和摊点,做到划行归市,设施配套,证照齐全,整 洁有序,有效取缔马路市场和店外经营;对于乱贴乱画,要做出广告信息发布具体要求,加强户外广告设臵的规划、审批与管理,全力打击整治县城“牛皮癣”;对于乱堆乱倒,要严格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倾倒、收运规定,做到日产日清,定点收集,统一处臵;对于乱停乱行,要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加大对出租车、电动三轮车违规载客的处罚,消除安全隐患,保持道路畅通。

(二)坚持把示范带动作为有效手段,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上下功夫。无论是城中村改造、旧城改建,还是新农村建设,都要做好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突破重点、难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城中村改造、旧城改建和新农村建设有关法律政策,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积极投身于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去,为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四)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供积极服务。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的沟通,为城中村改造、旧城改建、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争取项目、资金向重点村、中心村倾斜,集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2

一、回眸“十一五”散装水泥工作成就

1、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快速增长。

进入“十一五”以来, 市散办坚持“限制袋装, 鼓励散装”的散装水泥政策导向,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己任,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拓创新, 真抓实干, 实现了本市散装水泥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散装水泥供应量、率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比“十五”期间累计散装水泥供应量57.85万吨增长1.6倍。2010年散装率达47.43%, 比“十五”末的散装率31.75%提高了15.7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预拌混凝土生产发展迅猛。

“十一五”期间, 本市预拌混凝土生产实现“零”的突破, 发展迅速。“十一五”末, 全市已建成投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有6家 (其中:市城区3家;县域3家) , 在建的有4家。有18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1条、15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2条、120型预拌混凝土生产线7条、混凝土搅拌车98台、混凝土泵车21台, 设计生产能力达360万立方米/年, 现实际生产能力200万立方米/年。预拌混凝土实际供应量逐年提高, 从2007年的4.3万立方米/年, 增加至2010年90.3万立方米/年。“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139.2万立方米。

3、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 按照国家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政府调控和市场运作, 全市先后关闭了6条机立窑生产线, 合计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60万吨, 新建100万吨粉磨生产线2条, 在建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1条。结构调整在推动水泥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的同时, 散装水泥设施也逐步由粗放型、简陋型向高起点、规模化发展, 综合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散装水泥综合配套能力由“十五”末的22万吨/年, 提高到120万吨/年。据统计, 全市可投入使用的散装水泥发放库18座, 专用汽车20辆, 散装罐78个, 实现了散装水泥装、卸、计量自动化。

4、节能减排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50.3万吨, 相当于节约优质木材4.96万立方米, 节约标煤11 723吨, 电1082万千瓦小时, 烧碱3306吨, 棉纱601吨, 同时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5 671吨,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705吨, 减少粉尘排放6763吨, 节约水泥近10万吨, 创社会综合经济效益近亿元。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改善了劳动条件, 保护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5、开展了市城区“禁现”工作。

继2008年5月《江西省促进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颁布后, 2009年4月抚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2009年7月1日以后, 市城区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从此, 抚州市的“禁现”工作全面展开, 为本市预拌混凝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6、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日益规范。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按照国家、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有关规定, 强化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全市建立了以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征收为主、其他渠道征收为补充的专项资金征收体系。“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1494万元 (其中:市本级581.7万元;县级912.3万元) 。制定了“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指南”、“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返退指南”、“申请散装水泥专项资金补贴规定和办理程序”和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各项管理制度,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管工作规范有序。

7、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2009年4月, 抚州市政府出台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 (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这是本市继《条例》出台后, 第一部与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法律支持, 是本市散装水泥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南城、广昌等县先后出台了贯彻落实《条例》实施意见。按照《条例》规定, 各县相继成立了散装水泥办公室, 其中:广昌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乐安县散装水泥办公室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其他为工信委内设机构。配备有专 (兼) 职工作人员, 县级散装水泥队伍初步建立。散装水泥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对本市散装水泥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8、宣传工作有所增强。

“十一五”期间, 市散办以宣传贯彻《条例》和《实施细则》为契机, 加强了对散装水泥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工作中围绕发散行政法规、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政策、措施强化宣传攻势。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标语等多种媒体营造浓厚氛围, 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 社会宣传和行业宣传相结合”, 从思想上增强各级政府和企业领导的责任意识, 生产使用单位的法规意识, 提高其发散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举办了“抚州市关于贯彻落实《条例》实施细则正式施行暨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新闻发布会和2009年抚州市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宣传周暨“禁现”启动仪式, 在抚州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制作了15分钟的发展散装水泥、禁止施工现场搅拌宣传片。为本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展望“十二五”散装水泥发展

1、散装水泥供应量、率同步增长。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散装水泥年供应量达到100万吨, 力争110万吨;散装率达到58%, 力争达到60%。

2、预拌混凝土稳步发展。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混凝土年供应量达到350万立方米;生产企业增加到14家以上, 总生产能力达到550万立方米/年。

3、预拌砂浆实现“零”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建成1~2家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形成30万吨生产能力, 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市预拌砂浆年供应量达5~10万吨。

4、市城区全面“禁现”,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市城区全面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使用袋装水泥, 并着手开展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同时, 加快县城区“禁现”步伐, 计划到“十二五”末, 全市有6个县实现禁止县城区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推行乡镇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工作。

5、加快“依法治散”和“科技兴散”的步伐。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加大“依法治散”力度, 正确使用经济、法律等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促进散装水泥的发展。同时, 加快“科技兴散”的步伐, 着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新技术、新装备, 创造条件建立现代化的散装水泥物流系统, 发展大容量、高效率、低噪音、无污染的散装水泥发放、接收、中转、运输和使用系统, 实现散装水泥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 不断提升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和技术水平。

6、加强机构建设,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当务之急是要继续争取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一定要在2011年解决单位机构编制性质, 将市散办转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同时, 建立健全县级散装水泥工作机构, 力争全市各县级散办有编办批文、有人员编制、有牌、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 建立高效、稳定的散装水泥工作队伍。

7、加强结构调整, 优化企业发散能力。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按照国家新的水泥产业政策, 在新一轮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中, 重点发展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和大型粉磨生产线, 坚决、彻底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形成一批高起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 同时抓好散装设施设备建设, 提高发散综合能力和科技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散装水泥发放能力弱、发散设施落后的状况, 以适应本市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8、强化专项资金的征管,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能。

“十二五”期间, 市散办将根据国家和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政策, 强化专项资金管理, 严格依法征收, 努力拓宽专项资金征收面, 严格把关、应收尽收, 消除征收盲点, 提高专项资金的征收率。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作好专项资金的收支计划, 根据散装水泥工作特点, 建立完善的专项资金使用申报、评估、审核等制度, 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确保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真正用在散装水泥事业上。充分发挥征收专项资金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设施建设, 促进发展资金多元化。规范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建设项目投入, 不断提高全市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9、加大宣传力度。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3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6月1日,《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从此步入法制化轨道。从2007年开始,对全省耕地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完成11.24万个土壤样品78.68万个参数的分析,制作土壤养分图、地力分区图767份图鉴。在榆树等29个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良田79万亩,通过打井、配电、修机耕路、挖排水沟、平整土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极大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省改造中低产田500万亩,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5亿公斤。2009~2010年,我省实施有机肥补贴试点、商品有机肥补贴试点和秸秆腐熟剂补贴试点工作,补贴资金合计3320万元,两年增产粮食827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1.57亿元。

旱作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明显。“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建设各类节水农业示范区32个,面积近40万亩。在前郭、乾安等地建设农业部旱作节水示范区13个,面积13.5万亩,建设高标准玉米膜下滴灌示范区4个,面积2万亩。通过推广行走式节水灌溉、玉米膜下滴灌、玉米宽窄行留高茬休闲种植等技术,使水分生产效率提高32%,灌溉水利用率由30%提高到70%,滴灌示范区设施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水平,玉米最高增产60%,共节水600万方,增产粮食900万公斤。目前,全省形成了东部以防止水土流失為主,中部以建立土壤水库、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主,西部以节水补灌为主的三大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十一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推广旱作节水技术5000余万亩次。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先后有56个市、县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共落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2.01亿元。全省累计采集测试土样149万个,指导施肥面积1.54亿亩次,增加农民收入50.4亿元。5年来,全省共落实“3414”等肥料田间试验1万余个,基本摸清了我省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以及土壤供肥能力、作物养分吸收规律等基本参数。同时,我省有28个肥料生产企业获得配方肥定点加工认定资格,5年全省应用配方肥105.2万吨,推广面积5960万亩。

肥料市场秩序得到规范。5年来,我省进一步强化了肥料登记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组织召开26次肥料登记评审会议,对3253个肥料产品进行评审登记,两次修订《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程序》和《吉林省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章程》。积极组织开展肥料打假与市场监管工作,共出动肥料执法人员1.5万人次,查处肥料案件576件,查处肥料产品8340吨,严厉打击了生产和销售假劣肥料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

“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4

“十一五”以来,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市委、市政府和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海口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海口”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推进环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着力增强环卫发展活力,各项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我局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十一五”期间及2010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党章教育活动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和在庆祝建党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学习省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见》、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的相关内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新党章。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全局上下营造了“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进一步健全“三位一体”预防监督体系

“十一五”以来,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关于开展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专题教育活动,精心制定了《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2006、2007年纪检监察工作方案》和《海口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此外,我们还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环卫意识。一是以建设部新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为重点,大力宣传环卫法规政策,组织干部职工走上街头,宣传讲解环卫法规和常识,现场发放环卫宣传资料4万多份,对乱吐、乱丢和乱倒的“三乱”行为进行劝导。二是开展以“营造优美环境,共创和谐海口”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环卫法规专题咨询解答。三是抓好专题宣传报道,结合环卫工作各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等媒体适时进行专题报道。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卫法规意识,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创文明卫生城市的良好社会风尚,取得了全社会关注环卫、理解环卫、支持环卫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组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五五”普法活动和依法行政活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决定》通知,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及时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制定《机关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深入动员,扎实开展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查摆问题,认真制定并落实《机关效能建设十项制度》。

按照市政府普法办“五五”普法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对五年来我局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和自查,认真准备备检材料,顺利通过检查验收;按照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工作要求,认真清理近年来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完成了备检材料准备及自查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省依法行政考核工作督导检查小组的检查。

(四)积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把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十一五”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精读文件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通过专题辅导、上党课、看录像等方式组织学习。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期间,撰写了多篇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出宣传栏的形式进行了交流,2009年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完成了6个调研课题,形成6篇调研报告,向市委学习办上报了31期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简报,其中7篇简报被市委学习办综合采用。组织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测评大会,参加测评的共计55人,共发出测评表55份,收回有效测评表55份,对所提出测评内容,总体评价满意率为92.7%,基本满意率为7.3%。

(五)以“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五大工程”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

深入开展“椰城环卫杯”竞赛评比活动。一是各级领导对“椰城环卫杯”评比竞赛活动高度重视,始终把“椰城环卫杯”创建工作摆在局党组、局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市区环卫部门成立了评比竞赛领导小组和健全了《检查评比方案》,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按照《方案》的评分标准和要求,制定本单位对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检查评比实施细则。同时,在人、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检查评比机制,使之更加科学规范。三是为了做好“环卫110”应急系统和“12345服务热线”,我局对群众投诉的每一宗案件都及时处理和反馈,五年来共处理了23000多件群众举报投诉关于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在“五大工程”的清洁工程整治工作中,各级环卫部门共组织投入近20万人次,动员社会力量30多万人次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较大规模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达到300多次,清理卫生死角4000多处,清理生活垃圾30多万吨,建筑垃圾200多万吨,与责任单位新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40多万份,向店铺、居民和排档发放垃圾容器共计20000多个;环卫干部职工及义务监督员上街巡查、纠正、劝阻各种违章行为,共处罚违章人员4200多人次,做义工人数共计1000多人次。

(六)实现颜春岭垃圾处理场污水渗透液达标排放

为了彻底解决垃圾渗透液处理达标排放问题,市委、市政府投入1359万元资金对垃圾渗透液出水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改造。经过3个月的调试运行,渗透液日处理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排放标准以上。通过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的环保验收。“十一五”以来,污水厂每日处理污水约300吨,共处理污水53万吨。完成了250吨COD的减排指标。

(七)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锐意进取,环卫作业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改革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环卫改革加快了步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一是完成了三批(2006年、2008年、2010年)252条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工作,新建的1365多万平方米市政道路已全部由企业承包管理。二是为实现小街小巷的长效管理,解决我市小街小巷缺少管理经费、脏乱差现象的突出问题,2009年,经市政府批准,我局又完成全市2677条294万平方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向社会公开招标由企业承包管理。三是搞好水域垃圾的管理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的水体保洁工作一直以来都

是多头管理,各部门均没有专业打捞队伍及设备设施,没有形成统一体制,职责不清。我局于2006年底对水域垃圾的管理进行全面调研,向市政府提出了管理方案并得到市政府的同意。并于2006年对城区水域环卫保洁作业实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我市水上环卫工作赢得了市民、环卫工人和政府的“三满意”。四是采用BOT模式向社会融资,由企业投资4.66亿元,日处理量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公开招标,200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

(八)积极开展征收垃圾处理费前期工作

2006年8月我市组织市环卫局与市物价局、水务局赴中山市学习其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做法经验,了解到中山市采取的“水消费系数法”,具有规范、公开,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解决了收缴率低和收费成本高的难题。为此,委托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从2006年底开始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经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在我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努力下,完成了“水消费系数法”征收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可行性调研、原始数字采集、垃圾处理成本的评审、收费标准的制定等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于2008年8月通过了垃圾处理费征收价听证会。2009年10月,市环卫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草案)》,市物价局起草了《海口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后,我局与市物价局对收费办法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9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目前我局正与水务部门进行收费软件升级改造工作,计划2011年2月正式实行。

(九)做好重大活动期间环境卫生整治和保障工作

“十一五”期间,积极配合官兵做好“两湖四沟”清淤期间道路的防污控污工作,先后圆满地完成了蒙牛城市之间、中国铁人三项赛、建省20周年庆典、博鳌亚洲论坛年会、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海口游艇经济主题论坛、奥运火炬传递和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慰问演出等多次大型活动期间的环境卫生整治任务,使城市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十)做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

在2006年6月国家建设部开展对全国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等级评定工作中,我市垃圾处理场被评为“一级无害化垃圾卫生填埋场”,受到参评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表扬。“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设计工艺及规范作业要求,对全市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由2006年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垃圾量1000吨增加到现在的1350吨。五年来,我市垃圾处理场共处理约194.5万吨生活垃圾,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其中日均转运车次由65增至78,全部做到日产日清。

(十一)建筑垃圾规范管理

为做好建筑垃圾规范管理,一是突出整治泥头车污染城区道路和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难点问题。几年来,我们多次会同市城管执法部门、交通和交警部门对在城区内超装、超载、车辆带泥上路以及在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等违规行为实施专项整治,共计处理各类违章行为16478宗(其中扣车3425台次,扣牌5367件次,教育放行7686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二是借大型会议、赛事、节日庆典等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卫生死角和建筑垃圾清理工作。几年来,共计集中整治各类卫生死角1268处,清理整治城区内乱倒建筑垃圾的重点、难点部位500多处,共计清理和处置各类垃圾(主要是无主建筑垃圾)约25万多立方米,确保了各类会议、赛事和节庆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确保进场处置的建筑垃圾无再次污染,为保证进场建筑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置,我们垃圾

处置场的工作人员几年来一直坚持垃圾随到随推,定期对进场垃圾进行洒水除尘等作业,不留任何污染隐患,几年来市渣土管理所利用建筑渣土回填城区周边的废旧石坑、砖坑和低畦地,为政府恢复可供建设、生产用地约500亩,为海口市城市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十二)按时完成为民办实事建设项目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实行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我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为民办实事任务十分重视,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出色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

1、落实公厕的建设任务

根据《海南省公共厕所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海口市目前公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口市公共厕所建设实施方案》。为了解决我市城市公厕数量少,市民和游客上厕难的问题,2010年我市建成公厕59座,改造公厕22座,设置了52座移动环保公厕,美兰机场、海口火车站、东线高速路海口段的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等已完成了配套卫生间的升级改造,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市民和游客。

2、中小型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了海口市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工程项目,至2010年底,已按计划投入资金1.4亿元,完成了大型垃圾中转站、江东中型垃圾中转站和50座小型垃圾转运站,配套了一大批垃圾收运设备和车辆,这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市垃圾收运能力和水平。

3、城乡环卫设施的建设

市财政第一批安排26万元购买500多个果皮箱,为加大“五大工程”整治力度,第二批安排经费326万购买了6300个,现6800个果皮箱已全部安装到位。市、区政府和环卫部门在资金等方面也尽量向乡镇倾斜,为23个镇环卫站购买手扶拖拉机50辆、手推车500辆、垃圾收集车9辆。2010年年底400座农村密闭式垃圾屋全部完工,与这400座垃圾屋相配套的2000个标准垃圾桶、500辆手推车、50辆简易垃圾收运车和4辆后装垃圾运输车也采购到位,方便了乡镇垃圾的收集运输。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

为推进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2009年以来相继完成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焚烧线、主机设备、建筑工程的招标及项目核准、接入系统、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并经取得土地、环评、地质灾害、压覆矿资源等支持性文件。并与建行海口住房城建支行签订融资协议,完成场地勘查、场地平整等工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现主体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11年2月1号机组开始发电,6月完成性能试验验收竣工。

(十三)完成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

五年来共收到人大、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101件,已全部完成答复,满意率达100%。

(十四)完成人事管理、计划生育和妇女儿童工作

“十一五”期间,抓好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各种培训工作;办理全局干部职工的工资、社保等缴费工作;搞好人事档案室的管理制度;抓好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学习培训及考试工作。

“十一五”期间档案工作情况 篇5

一、档案事业经费投入情况。

1、“十一五”以来,财政预算拨款数(含追加预算数和上级拨款数)万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万元。

2、“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总额达万元,比“十五”末增加万元。

二、档案资源建设情况。

1、“十一五”期间,馆藏档案卷,比“十五”末增加卷。

2、“十一五”期间,馆藏资料册,比“十五”末增加册。

三、档案馆馆库建设情况。

1、“十一五”期间,档案馆新建在建馆舍建筑面积m2,已完成建筑面积m2。

2、“十一五”期间,改造库房面积m,新上密集架m。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购置硬件设备和管理软件用于数字化投资万元,比“十五”期间增加万元。

五、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十一五”期间,依法开放公布馆藏档案共个全宗万卷(件)。

2、“十一五”期间,编研各种档案资料种,万字,提供利用服务人次,万卷次,举办展览个。

十一五期间文化工作汇报材料 篇6

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及“

十二、五”文化工作思路向各位领导作一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龙井市地处东北亚金三角腹地,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前沿,是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延龙图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会宁市、稳城郡隔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142.5公里,我市现有2个街道、7个乡镇,25个社区、66个行政村、452个村民小组。七个乡镇都单独设置文化体育站。我市是中国朝鲜族最聚集的地方,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为了加强文化工作,我们每年组织召开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和文化建设工作基本设想研讨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市文化工作,经过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已经初步确立了集宣传、文化、科技、妇联、共青团、广电、体育、财政等为一体的“大文化”工作思路。几年来我们努力贯彻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和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以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大力加强以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为内容和方式的“四有”建设,结合基层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注意发展乡镇文化,有组织的和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涌现了开山屯民俗舞节、东盛涌老人节、龙山文化室等文化建设典型,使乡镇文化工作机制,得到逐步完善,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促进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目标的实现,力争满足广大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乡镇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乡镇文化建设是乡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载体,是关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做好乡镇文化工作,加强乡镇大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乡镇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市乡镇文化工作,紧紧围绕乡镇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一是各乡镇党委、政府都把文化工作作为政府行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政策上优惠,逐步增加投入,并每年都要研究一致两次乡镇文化工作,为乡镇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多办实事。各乡镇党政领导把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首要任务,提到重要位置。在积极发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承包、举办村干部学习班、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对农民的文化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依靠科技增产增收能力,二是注意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主导作用。各乡镇根据《龙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文体局“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注意发挥乡镇文体站的农村文化网络枢纽作用,把乡镇政府所属的文化体育设施统一归口乡镇文体站管理使用,并争取安排专职人员担任文体站长工作,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各乡镇利用节假日和农闲期间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争取每年搞一至二次大型活动,经常开展小型活动努力实现“32132”目标(即乡镇每年要举办3次以上单项文体活动,每年要举行2次以上广场活动,农村群众每年要看1场戏,参加3次以上科普活动,图书占有量达到每人2册以上),以乡镇所在地为中心,加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通过大文化中心辐射,带动和活跃村、屯、家庭文化生活,适应农民的“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加强村级文化室建设,使之成为联接大文化中心和小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每年在“两节”期间,我市7个乡镇、两个街道、25个社区,在文化站及社区文体管理员的组织下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平均举办秧歌联欢活动近百次、文艺活动达70场次,棋类比赛三场次。总人数达一万多人。每年文化下乡演出10余场,广场演出50多场次。特别是广场文艺活动,做到了月月有演出,周周有活动。

三、文化体育设施发展现状。城区内的文化设施有340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座、容纳32000人的体育场一座,1800平方米影剧院一座。市文化馆1200平方米,现有职工29人。市图书馆面积1020平方米,现有职工12人。市博物馆面积200平方米,现有职工8人。市新华书店1200平方米,现有职工13人。目前,体育场、影剧院、新华书店已改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活动不断兴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已成为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活动范围越来越广,参加人数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规范社区文化建设,提升活动质量和管理水平,贯彻好《吉林省“文化进社区”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了我市《关于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活跃群众生活,密切邻里关系,增强社区活力,满足社区居民崇尚文明、健康向上、增长知识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健康向上、邻里团结、良好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城市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近几年来,社区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举办了秧歌比赛、老人健身舞比赛、社区文艺比赛等各种活动。

四、以各种节庆活动为平台,努力开展文化服务经济建设活动。2007年以来举办的中国龙井首届松茸节、梨花民俗节、黄牛节、农夫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年,每年我们都精选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如秋千、跳板、朝鲜族民俗婚礼、朝鲜族民俗拔河等传统项目。为大会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好评。去年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并在开幕式上举行了6000人共同演出大型文艺节目“海兰江颂”。将我市近年来文化活动推向高潮。

五、加大文化设施力度。

1、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度。根据国家发改委和文化部关于乡镇文化站建设有关精神及省“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方案,从2007年至2010年止,我市七个乡镇文化站全面新建。总投资额168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40万元,地方投入28万元)。到今年为止。完成了五个文化站建设,两个文化站正在规划中。明年将完成建设任务。(2008年三合镇文化站、2009年德新文化站、2010年智新、老头沟、东盛涌三个文化站)

2、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得到加强。文化大院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文化活动组织,多是由村里投入一部分,村民文艺爱好者捐助一部分,而形成文化活动组织。近年来上级对文化大院建设十分重视,又下发音响等设备,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农村文化大院承担着繁荣村里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对于增强村委会在村民中的凝聚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村民家中,到目前已完成32个文化大院建设和两个省文化大院示范点建设。有效地支持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传承。建于1982年的龙井市民俗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少数民族博物馆,有近三千件文物,其中,珍贵文物有52件,国家级文物有6件。龙井地名起源之井泉、一松亭、罕王山遗址、大成中学旧址、尹东柱帮居、日本间岛领事馆旧址、朱德海故居等旅游景点,分别被列为省级、州及市及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一大批朝鲜族民俗文化也相继被省和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加全面的保护和发展。以海兰江文化、松茸文化、苹果梨文化、御粮田文化等为内涵丰富了民族文化,通过举办梨花节、松茸节、农乐节、黄牛节等特色民俗文化节,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和民族精神的龙井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龙井市的知名度。今年我市挖掘整理了延边第一党支部历史资料,并在旧址设立了纪念碑。建设立了韩乐然纪念公园。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州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和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2007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深入全市7乡镇,两个街道,走访调查民间艺人40余人次,工作汇报《十一五期间文化工作汇报材料》。调查项目涵盖5个门类8个种类,其中民间口述文学2个,民间舞蹈1个,民间手工技艺1个,民俗礼节1个,民间娱乐游戏3个。我市民间文学、民俗礼节、民间手工技艺、民间舞蹈类资源最为丰富,戏曲、曲艺、民间杂技、其他类资源十分稀缺。二是资源分布状况。从行政区域的分布数量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三合镇3个,有数千、民居手工技艺、汗王山传说。开山屯镇有3个《百种节(农夫节)、踩地神、烧月亮屋》安民街道(文化馆)1个《背架舞》、龙门街道1个《海兰江传说》。走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背架舞列入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百种节(农夫节)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千和百种节列入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踩地神》和《烧月亮屋》已申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反映朝鲜族百年居住历史文化的《民居手工技艺》相关材料已报到州文化局遗产处,准备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得到省州领导的支持。

4、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根据省财政厅、省文化厅《关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精神。我们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今年我市完成了12个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到目前为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建设,总共已完成了25个。

六、“十二五”重点项目及发展思路。总体布局与发展思路根据延龙图一体化的龙井城市定位,为加快龙井经济建设步伐,将龙井市打造成为宜居宜游、风情锦绣、繁荣和谐、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新兴花园城市。我市提出了“打造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城”的总体构想,为做好实施此项战略的前期准备,我们提出以下发展目规划(布局)。建设朝鲜族民俗风情区、朝鲜族民俗文化现代商业区、民俗文化表演区、“三山”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区等“六大功能区”的战略布局;民俗文化吸引力体系得到根本性优化;全市民俗文化服务设施数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改善;民俗文化效益明显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朝鲜族民俗风情区:位于东盛涌镇和延吉交界,该区人口发展规划为1.6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213公顷,总投资6.8亿元。该区以海兰江为界,以田园生态式为基本风格,突出朝鲜族饮食、居住以及生产生活的文化特色,主要规划设计四大功能区、30个景点。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包括朝鲜族迁入史馆、抗战史馆,主要体现朝鲜族百年的迁移历史、开发边疆的历史、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国家领导人对朝鲜族的关怀等等11个景区。将现有政府大院市五大班子及25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搬迁。在日本间岛领事馆旧址建设抗战史馆及民俗文化博物馆。

2、朝鲜族生态旅游农业区(农耕文化区)包括传统农耕体验区、田园风光展示区、民族食品加工展示区、无公害农副产品生产区。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农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区本景区规划与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整体的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景观景区建设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

3、朝鲜族民俗文化现代商业区包括民俗文化商品(食品)交易市场、民俗饮食一条街。现代商业区主要是展示朝鲜族传统商品、旅游纪念品、朝鲜族传统饮食、服饰等,通过建立农、工、商以及食、住、行、文、教、娱等能够充分体现朝鲜族现代生活文化长廊向大家展示民俗的现代一面。

4、民俗文化表演区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广场,充分展示中国朝鲜族独特的民俗舞和民俗体育节目。充分利用民间和协会、团体的作用,定期、定时地到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广场表演具有龙井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的中国朝鲜族民俗舞蹈和民俗体育节目。表演以“龙鼓舞”、“顶水舞”、“背架舞”为主题的其它民俗舞(象帽舞、刀舞、假面舞等),表演以摔跤、秋千为主题的其它民俗体育和民族游戏(跳板、斗牛、斗鸡、放风筝、现代的跆拳道等)。中国朝鲜族民俗文化广场建设,必须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要求来建设。它必须承接大型文艺演出、大型集会、集体舞、健身舞、民俗体育表演等大、中、小型活动。音响、灯光、民俗体育等设施齐全。

5、东盛涌民俗区:主要建设龙山朝鲜族民俗村、海兰江风情区,展示辽金时代古墓群、黎明农民大学遗址。龙山朝鲜族民俗村建设成为集民俗风光、避暑、休闲、度假、餐饮于一体的高质量、高品位、生态型的旅游度假目的地。美丽的海兰江由东至西贯穿龙山村,东盛涌镇的12个自然屯,为整个区域增添无尽的生机与活力。为保持区内流域的一定水量,可以采取在海兰江里设立橡胶水坝的方法来控制和调整,充分利用海兰江,开发水上项目,建设海兰江风情区。辽金时代古墓群,通过继续对勇成村境内的古墓群进行挖掘保护,重点展示古墓群遗址、出土铜镜、瓷瓶等古代文物。

6、“三山”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区:该区规划面积19.2平方公里。以帽儿山、马蹄山、琵岩山“三山”连带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然条件为基础,进行保护性开发,打造一个集旅游、观光、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休闲旅游区和生态观光走廊,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味。琵岩山主要开发建设体育中心、动植物园、高尔夫球场、龙珠寺、高山极限运动二万平方米人造草苹等十二个功能分区;马蹄山主要建设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帽儿山主要建设旅游观光道、民俗旅游度假风景区以及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在连接“三山”的万亩果园修建休闲观光走廓和观光驿站。“十二五”期 间 重点 建 设项 目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建设单位建设起止年限建设性质建设规模、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万元)资金来源(万元)新增能力自筹银行贷款1抗日历史展馆文体局2010-2012新建政府搬迁,大院改造2亿2亿2图书馆文体局2010-2012新建馆舍2千万2千万3文化体育休闲园文体局2010-2014新建“三山”体育产业园2亿2亿4民俗文化城文体局2010-2014新建房舍6.8亿6.8亿存在的问题:

1、资金不足,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假面舞曾是我市乃至整个朝鲜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的喜爱。但由于近年来我市经济非常困难,致使人才大量外流,这些传统艺术在我市已基本失传。配套资金缺口较大,每个综合文化站建设平均需投入35万元。中央财政资金和省配套资金仅为24万元,尚有10多万元的缺口。这对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县市财政,压力很大。

2、缺乏文化事业的带头人。人才匮乏是基层文化表演艺术工作的突出问题,由于体制和政策导向及文化企业本身“成份”问题,致使“招不来、养不了、留不住”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专业人事对文化表演艺术产业已失去了信心,选择了另谋出路。现从事文化表演艺术的人员,多数文化水平低、演艺技能差、创新能力不强,表演的节目都是人们熟悉的老节目,没有新鲜感。

2024年度暨“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篇7

2006年—2010年是执行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时期,是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北京将全面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将得到全面提高。在首都加快现代化建设和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强力推动下,我区经济社会将实现超高速、跨跃式、可持续发展,全区现代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为此,我们在认真总结全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精神,着眼于全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特提出我区区“十一五”期间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规划。具体意见如下:

一、创建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连续十几年扎实有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区农村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民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利地促进了全区三个文明建设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2年,先后步入了“首都文明区”和“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区”的行列,涌现出首都文明镇8个,首都文明村53个,市级环境优美镇2个,市级环境整治样板镇4个,市级生态文明村5个,创建区级文明小康村409个,区级文明富裕村73个,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虽然基础比较牢固,总体水平较高,但达到全市乃至全国一流水平的典型甚少。即使比较优秀的村(已评上首都文明村、文明富裕村的100个左右)也存在村庄建设规划滞后,环境建设缺乏品位和档次,村民文化健身娱乐场所规模不大,现有的活动场所利用率不高,有特色、有创新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不多,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形式、途径不新,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范围不广,整治与建设的资金投入机制单一等问题。在较普遍的村(评为环境整治达标村的300个左右)存在着环境整治不彻底,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处于一般水平,经济发展缓慢,就业率低,二三产业不发达,各项社会事业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村民素质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以上问题是制约我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上档次、上品位、上水平的主要瓶颈,在“十一五”期间要着重破解。

二、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好“十一五”期间的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落实胡总书记视察我区时提出的“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性思路和首都举办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客观需要,是进一步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构建我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提升区域文明程度,展示现代文明新我区的风采,加快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三、创建工作总体思路

总结我区几年来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实践,展望未来几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步走”战略,即文明小康村(1997年—2000年)、文明富裕村(2001年—2005年)、文明标兵村(2006年—2010年)、现代文明村(2011年—2015年)。这四步是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原则,努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农村现代化进程而设计的。

2006年是全区“十一五”发展计划的启动之年。伴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首都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的全面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空前的快速发展期。按照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将进入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阶段。这个阶段的创建工作,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突出重点。既在获得“文明富裕村”称号的近百个村中,开展“文明标兵村”创建活动,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村镇设施三方面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促进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使之成为全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典范和旗帜,培育和创建出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一流的文明村。二是全面推进。即在近300个“环境整治达标村”中,开展“环境优美村”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抓出亮点,全面提升农村文明总体水平。

四、指导思想和创建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人文奥运计划、促进我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

程度、提升环境水平、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创新载体、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不断增强争创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实现“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努力为构建我区和谐社会以及首都成功举办奥运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创建目标:

通过开展“文明标兵村”和“环境优美村”争创活动,努力促进农村经济获得新发展,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设环境水平较高的新农村,营造和谐向上的文化新氛围,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实现我区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五年的努力,计划创建“文明标兵村”15个左右,并从中择优申报全国文明村,力争有5个村争创成功;“环境优美村”100个,首都文明村100个,为“十二五”期间的“现代文明村”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五、创建评比标准

(一)“文明标兵村”创建标准

1、两委班子团结,廉洁勤政高效;

2、二三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3、社会和谐稳定,道德风尚良好;

4、各项事业发展,生活质量较高;

5、村容村貌靓丽,环境优雅怡人;

6、村级设施齐全,文体活动常新;

7、村规民约健全,科学民主管理。

(二)“环境优美村”创建标准

1、两委班子高度重视;

2、经济发展健康平稳;

3、村庄环境整治优美;

4、管理制度科学规范;

5、场所设施利用率高。

六、争创范围、申报程序、考核验收及表彰奖励

(一)争创范围

1、文明标兵村:凡是荣获“首都文明村”和“文明富裕村”荣誉称号,5年内不涉及拆迁改造、不在城市发展规划控制范围内的村,均可申报“文明标兵村”创建活动;

2、环境优美村:凡是获得了“文明小康村”和“环境整治达标村”荣誉称号的村,5年内不涉及拆迁改造、不在城市发展规划控制范围内的村,均可申报“环境优美村”创建活动。

(二)申报程序

1、申报村召开党支部、村委会会议,提出创建意向,列出重点工程和主要工作,然后提交党员代表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2、申报村将《申报报告》上交镇党委、政府;

3、经镇党委、政府择优推荐,确定为本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重点,上报区文明办备案。

(三)考核验收

1、参与考核验收单位

由区经管站、区乡镇企业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委组织部、区纪检委、区文明办、区妇联、区民政局、区教委、区政法委、区610办公室、区信访办、区文化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卫生局、区爱卫会、区计生委、区规划局、区市政管委、区整治办、区绿化办等23个单位组成。

2、考核办法

每年由区文明办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申报“文明标兵村”和“环境优美村”的村进行年中和年底两次检查验收,参与考核的各单位对所考核项目,按照标准给予评价打分。区文明办负责汇总,年底召开有关部门协调会,按照严格程序、宁缺勿滥的原则,确定候选名单,报主管领导初步确定,最后报区委常委会批准。

(四)表彰奖励

每年年初,对上一评出的“文明标兵村”和“环境优美村”进行表彰奖励。继续实行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对“文明标兵村”给予50万元的奖励,对“环境优美村”给予5万元奖励。区政府将每年两项活动的经费共25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

六、创建活动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原“我区区文明富裕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从2006年1月更名为“我区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文明办。区文明办为创建工作的总协调单位,全面作好创建活动的组织、指导、督促、考核、验收、评比、表彰等具体工作。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创建活动,责成主要领导负责涉及本部门、本系统创建内容的指导和考核验收。参与争创的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重点培育支持

对每年的申报村,区、镇两级都要给予重点支持,帮助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区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促,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创建工作高质量开展。

(三)建立投入机制

区委宣传部、区广电中心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政府导向性投入、镇村主体投入、联建部门支持投入和民营企业、知名人士、普通群众赞助投入的新机制。

(四)大力宣传典型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阵地的作用,对好的工作经验、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营造有利于推动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五)坚持创建标准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暨行风评议工作总结下一篇:德育工作特色亮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