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4-06-30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1

各位专家:

我受课题组的委托,对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进行简要的介绍。汇报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1、规划背景,2、发展现状,3、战略定位,4、发展目标,5、发展重点,6、空间布局,7、保障体系。

一、规划背景

(一)国际环境

1、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然趋势;

2、全球一二三产业平均比重为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达80%左右;

3、发展高端服务业是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内在要求;

4、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国内环境

1、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

2、发展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3、加入WTO及CEPA协议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4、体制及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区域环境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总量增长及地位提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制造业现代化进程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3、消费结构升级为生活型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融入长三角、接轨上海将有利于释放苏州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四)服务业是苏南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1、提供生产性服务业来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质量;

2、通过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来提高制造业的总体运营效率;

3、通过增加人均收入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来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4、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助推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5、通过服务业蓄水池功能的发挥来解决日益扩大的就业矛盾。

二、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见图1.图2.)

(二)服务业发展特点(见图3.)

(三)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丰富多样、基础优势明显。

(四)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环保制约、体制制约、政策制约、观念制约。

三、战略定位

1、苏州是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化城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苏州是最适合创业的现代化城区——投资环境优越,设计、物流、会展、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3、长三角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地——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与国际接轨。

四、发展目标

(一)阶段性目标:

第一阶段(2006—2007年)——基础推动阶段;

第二阶段(2007—2010年)——重点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2010—2020年)——全面发展阶段。

加快吴中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实现一个倍增: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2、提高两个比重: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到40%左右。

3、发展三大类服务: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计、商务服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发展现代商贸、社区服务等直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生活服务业。

(二)具体发展目标:(见图4.)

五、发展重点

吴中区发展重点的原则:强调分类指导和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选择;实现从产业导向向功能导向的转变;促进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强调6个重点: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一)依托国际制造业基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制造业服务,具体包括:现代物流业、科教文化服务业、汽车服务业、重点建设出口加工区。这里主要介绍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支撑——物流枢纽建设,这是因为:

1、实现“两个率先”,须有现代服务业全面支撑;

2、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没有战略性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的支撑,国际制造业基地将是低效和缺乏竞争力的;

4、支撑工业化的物流成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国际化现代物流枢纽须有保税服务功能和中心城市支撑;

6、战略性物流枢纽是空间范畴,作为长三角物流枢纽的节点,吴中已经具备条件。

(二)发展商贸餐饮业,提升传统服务业

1、餐饮业发展对策:创立品牌,打造企业知名度;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实行集团化连锁经营;各种菜系百花齐放,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老品新味层出不穷;关注市民身体健康,拓展大众化餐饮市场。

2、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策:培育商贸流通业节点和轴带,完善商业网络;着力推进商贸流通业信息化过程;打造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催生一批新型大型连锁企业。

(三)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带动关联产业

1、旅游业战略定位:

依托太湖,构建现代旅游产业集群,将古吴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过境游和目的地游并举,发展高端旅游;建设面向国内中产阶层和国外游客的国际化现代老假和养老胜地。

发展以太湖为核心的山水旅游,以古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并辅以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旅游和体验性旅游。

2、旅游业发展策略:严格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科学划分旅游功能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产品、开展美食旅游、开发体验旅游、发展宗教旅游。

(四)发展养老产业,推动新兴服务业

1、老年产业发展背景:

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是未富先老,老年事业是把“双刃剑”,既是21世纪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又是一项新兴服务业,能够掀起“银发经济” 浪潮。

2、吴中区养老产业发展定位:

立足本地,辐射周边,面向国际,积极发展养老产业与旅游、制造和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促成养老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开发高、中、低端相搭配的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社会、家庭养老相结合、商业与福利养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构建具有吴中特色的养老产业集群。

3、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养老产业化,建立西山临湖老年产业带;开发多功能老年住宅体系,形成高、中、低档相搭配的养老社区,构建和谐吴中;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国际化的现代养老基地。

(五)发展社区服务业,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1、进一步提高对推进社区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积极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实体;

3、加快培育社区服务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围绕社区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服务创业主体。

(六)加快城市化建设,为服务业提供持续动力

1、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含义:

服务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城市功能基础上的城市化。在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与城市化有着互动的关系,服务业是城市化发展并实现“质”的进步的加速器,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推进器。

2、城市化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对策:

(1)从现代城市的功能出发,以服务要素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中心城区要起到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要素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作用;

(3)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六、空间布局

吴中区服务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包括三部分:环太湖旅游区域、物流产业带、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一)环太湖旅游区域:一圈三区

一圈:东山——木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山——预留带;

三区:光福现代民用航空产业休闲旅游度假区;古镇旅游区;藏书镇军事旅游区。我国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是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情况下进入老年社会的。全国老龄人口已达10045万人,老龄化系数达

7.69%。

江苏人口老龄化更是“率先了一步”。目前,江苏老龄人口达811.73万人,位列山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老龄化系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3%左右,位列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三位。养老事业发展不足,社会化程度低,服务层次不高,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不相适应。而苏州具备了发展老年事业的资源优势,根据我们对苏州太湖东西山考察和分析,在地处长三

角中心的太湖吴中的丘陵山区发展社会化的老年事业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不占耕地,节约土地;远离闹市,城乡结合;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环境优雅,生活便利。尤其是地处长三角腹地的苏州,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丘陵资源,发展国际化的老年事业价值巨大,优势明显。

太湖·世界老年论坛分阶段实施方案:

第一步:利用已有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展示范性试验,开发国际化的小型老年公寓,举办太湖老年论坛,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探寻规律;

第二步:在中央、长三角区域内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构筑一个面向全球高层次招商平台;

第三步:修改完善规划,进行大规模整体开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利研究院布雷斯博士:“在苏州西山发展老年产业,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联合国瓦赫宁根大学国际休闲中心项目委员会主席、教授、坎博斯博士:“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在苏州西山规划的老年产业带,融合了国际的先进理念,是一项思路超前,具有国际水准的规划。”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白和金研究员:“不仅是苏州乃至长三角都缺少一个像博鳌那样的国际性论坛。以老年产业为契机,开展老年产业国际论坛具有远见卓识。”

(二)物流产业带

充分利用沿沪宁、苏嘉杭、绕城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以苏州环城公路为轴,以越溪城市副中心、吴中经济开发区、郭巷、车坊等镇为节点的带状区域。

(三)生产型服务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科教文化服务区、会展业集中区、商务、中介服务集中区、出口加工服务集中区。

七、保障体系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2

评价工作紧紧围绕各管理部门的关注点, 从财政资金投入管理、项目管理和运行、产出与效果三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综合测量了每个项目的绩效, 对所有项目提供了绩效优劣排名, 彰显优秀项目, 鞭策绩差项目。在此基础上, 对服务业引导资金总体运用绩效给出综合评分。

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政策效应显著, 推动了全市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是受资助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二是投资引导政策覆盖面广, 重点突出。引导资金全面覆盖私人服务业、分销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四大类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占比达到八成以上, 投向的比重结构符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取向。三是项目监督管理基本到位。综合得分显示, 项目优良率超过60%。资金管理部门对超过80%的项目实施跟踪管理, 主管部门提供服务平均每个项目达到3.3次。四是财政投资带动效应明显。五是政府投资引导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近三年平均增速24.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34.58%增长到2007年的36.96%;全市服务业缴纳税收从2005年的57.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7.97亿元, 三年平均增长30.07%。

苏州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篇3

关键词:服务业;第三产业;制造业;FDI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035-02

1 引言

“十五”时期服务业发展实践表明,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家制定的发展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点说明,我国服务业进入平稳发展期后,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现,服务业政策在促进改革、解决体制障碍和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策限制问题方面力量单薄。因此如何发展服务业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影响因素角度,来分析外向型经济城市发展其服务业所面临的问题。

2 近年国内对服务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学术界关于服务业方面的研究探讨,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进行总结,主要有这对服务业对经济影响,如魏作磊(2004)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服务业对我国就业的带动作用,认为服务业特别是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服务业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研究,代表有李江帆(2004)通过对第三产业比重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阐述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赵仁康(2004)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我国服务业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我国服务市场竞争的新形势。3、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研究,代表有江小涓(2005)阐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意义和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任务。

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全国范围的服务业水平进行分析,即便对区域和城市服务业有所深入,也局限在笼统总体上的分析,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服务业研究和实证没有涉猎。

苏州不只是一个具体的城市,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苏南模式和外向型经济城市的典型代表(张一力,2006),制造业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形势,因此研究苏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对于借鉴和学习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其他城市有着积极的意义参考价值。

3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使用《苏州统计年鉴》采集1980年-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量模型分析并根据江小涓(2004)对影响服务业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素的设定和苏州市特有的经济特点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变量,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服务业产值增长的主要因素。

变量和数据说明。为了保证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将数据进行人均处理。

(1)被解释变量:服务业人均产值(RJDSC)。历年第三产业总值除历年全市总人口得来。衡量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2)解释变量:

人均收入:全市职工平均工资(AGZ)。衡量苏州市居民收入水平,因没有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问题,选擇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代替,直接来源于《苏州统计年鉴》。收入水平反映服务市场的需求。

第三产业就业占总人口的比重(BZ)。反映苏州市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人均FDI(RJFDI)。反映服务业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用历年实际利用外资额比全市总人口得到。苏州市是典型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城市,这里考量FDI对服务业发展的所起到的作用。

人力资本:毕业生生数(EDU)。通过计算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之和得到。此变量用来反映人力资本对苏州市服务业的影响。

人均制造业总值(RJZHAIZAO)。反映苏州市制造业发展对服务业带动的效果。数据用历年制造业总值比全市总人口计算得来。

城市化水平:人均货物周转量(RJCITY2)。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数据通过历年苏州市货物周转量比全市历年总人口得到。

为使模型稳定,对所有变量取对数。

模型回归结果。运用EVIEWS3.10,对多元线性模型的回归。以OLS估计下的残差平方和倒数(W2)作为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广义最小二乘法回归:

模型使用的变量全部是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为避免伪回归的结果对回归方程进行协整检验,检验在残差(et)滞后期为零的情况下进行,结果如下(见表1):

ADF检验统计值ADF=-4.830085,其值小于1%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3.7343,因此模型变量数据是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虽然变量数据不平稳但残差序列平稳,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回归结果有效。本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但在所有参数估计量显著或t值皆大于2时,对多重共线性可不做处理。严忠(2003)因此不影响模型的效果。

4 回归结果分析

所有变量都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优度为0.99,模型拟合很好。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服务业人均产值成负相关关系。表明苏州市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服务业特别是私人和社会服务业大部分停留在小规模企业或个体经营发展水平上。另一方面是因为苏州市社会专业化服务业发展落后,制造业和房地产企业选择内部进行生产型服务,从业人员依然被统计成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降低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数字。

全市平均工资对服务业产值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会逐步把增加的收入用来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求的服务品。人均工资对服务业产值的弹性为1.698214,表明苏州市人均收入的提高促进了对服务业的需求。

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发展的具有贡献,但并不显著,说明苏州市服务业更多的依赖传统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人力资本型服务业(计算机软件,教育和科学研究)对服务业产值贡献率不高。

人均FDI与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与服务业呈负相关关系。一方面说明FDI没有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且还挤占了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制约服务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说明苏州市服务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FDI 和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苏州经济发展特点是以FDI的快速增长带动经济的发展,而FDI也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见表3),使得苏州市主导产业目前以高端纺织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大量转移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和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而且外资企业的“两头在外”经营模式使得制造业和FDI 并没有对服务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苏州的经济发展没有自动遵循克拉克1940年发现产业递变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中心将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发生变化,即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经济法则。

通过人均货运量与人均服务业产值的正相关关系可知苏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对了服务业产值有强的显著正影响。一般来说,教育、文化、科学研究、餐饮、广播电视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主要集中于城市。因此苏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增加了人们对生活服务业的需求,带动了上述服务业产值的增加。

5 结论和建议

上文实证分析表明,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及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人力资本还没有成为提高服务业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制造业发展和FDI的引入却制约了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被制造业取代。

本文的启示性在于:(1)城市化水平对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应主要通过城市化推动服务业的增长;(2)依赖FDI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苏州市由于引资的结构不均衡导致服务业发展所需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被挤占。所以FDI的引入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3)人力资本的积累决定着服务业的增长质量,所以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应与经济增长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江小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阶段和新任务[J].财贸经济,2005,(4).

[2]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

[3]李江帆.对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1).

[4]张一力.“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人力资本结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06,(6).

[5]李勇坚.中国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财贸经济,2004,(7).

[6]赵仁康.我国服务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及对策[J].财贸经济,2004,(11).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4

http:// 2006-11-24

[收藏] [推荐] [有奖纠错] [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金融服务业

发展的若干意见

杭政〔2006〕8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促进全市金融业的发展,把杭州建设成为金融创新活跃、金融服务快捷、防范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发达、金融辐射能力强劲的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现就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市金融服务协调机构的职能,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为在杭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联系。

市发改委要进一步抓好全市金融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市金融服务协调机构要不断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政策,加大我市金融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支持、协助中央驻杭金融监管部门依法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努力推动地方金融市场建设,完善政府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为在杭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由市金融办于2006年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要进一步指导、落实《杭州市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五年规划》,配合证券监管部门处置地方金融风险;继续做好本市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协调;在证券管理部门支持下,建立和完善沪深证交所在杭工作机构及协商机制;继续做好进一步推动全市企业上市工作,特别是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的上市推荐工作,并加大对已上市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为推动金融服务业发展,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金融发展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创新和增加对我市信贷资金的投资;表彰奖励对杭州市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金融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在杭开设中国总部、地区总部和筹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沪深证交所工作协商机制和培育全市重点企业上市;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其他支出。金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由市金融服务协调机构会同市财政等部门另行制定。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改善金融发展环境,杜绝逃废金融债务等行为;努力推动全市金融单位内外部安全防控—信息平台建设,打击各种金融犯罪活动。改善银政、银企关系,促进新型银银、银证、银保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倡导、营造在杭金融机构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努力推动杭州金融数据平台建设,建立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提高金融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在政府和各金融机构支持下,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企业和个人纳税信誉信息系统、市民卡信息工程和金融机构数据平台等多层次信息系统为载体,抓好杭州市社会征信信息系统建设,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分级共享体系,进一步创造杭州“金融安全区”,打造“信用杭州”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由市金融办于2006年年底前出台具体实施管理办法。

五、大力支持银行电子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支付清算系统资源,加强行际、地区间合作,提高资金结算效率,改善服务质量。积极扶持杭州市银行卡产业发展,成立由市政府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市发改委、市旅委、市信息办、市贸易局、杭州市银行同业协会、中国银联公司杭州分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参加的杭州市银行卡发展与推进工作组,大力普及银行信用卡消费,改善银行卡受理和使用环境,进一步提升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六、进一步完善杭州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努力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七、大力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工作,加快引进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先进管理经验和资本,全面推进地方金融市场开放,促进与长三角区域产权交易市场接轨。支持本市金融市场的制度建设,制定与上海及周边城市产权交易市场相接轨的政策法规,以市场为纽带统一沪杭两地交易市场,鼓励两地及周边地区产权、股权双向流动,不断扩大交易范围,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市场。引导和规范股份制企业股权登记、托管、转让方式。

八、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金融机构办理注册登记提供“一站式”服务。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才可享受杭州市人才引进政策,各级人事、公安、教育等部门要为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办理调入和家属随迁手续、人才居住、子女入学等提供便利。

市政府将安排一批人才公寓,以优惠价格出租给金融机构中国总部或地区总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具体工作由市金融服务协调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落实。

九、做大做强杭州市地方金融机构,积极推进杭州市商业银行、杭州市区农信联社、杭州市工商信托公司的股权改革,鼓励引进境外战略合作伙伴,增强其适应金融开放后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以优惠政策鼓励其进行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创新。

研究组建杭州市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整合现有市属金融资源,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综合实力,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和金融业务创新,提高我市地方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和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地方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市民积极参加商业养老补充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支持保险行业快速发展,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进一步鼓励保险机构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支持。

十一、前发《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杭政〔2005〕5号)同时废止。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5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迈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新时期发展目标,提升商贸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加快全区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制化进程,特委托商道(广州)咨询有限公司协助编制本规划。规划系统梳理了我区商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布局,提出保障措施。

本规划根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结合我区第三产业特点,对商贸服务业进行类别划分,经适当归并,划分为10类,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一、发展环境

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顺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提升了其作为广州市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十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期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商贸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又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优势 1.区位优势突出

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定位为城市“内圈”的核心,是广州市的政务中心、商贸服务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各大商圈密布,汇集了广州市众多的商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时尚、高档、精品、特色”的商业文化内涵。商业基础雄厚,商务氛围浓厚,商贸旅游资源密集,对外辐射力较强,享有较高知名度。

2.商贸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见图1),2005年实现产值854.67亿元,占全市第三产业比重的29.38%,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96.10%,成为我区的主导产业。商贸服务业总量稳步增长,比重持续走高,商贸服务业成为我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见图2)。2005年全区GDP达到889.38亿元,占全市GDP17.39%(见图3),年平均增长率为10%,居全市各区之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见图2),占全市总量的19.11%,“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30%;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见图4),占全市总量的29.04%,“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28%。两项总量指标均位居各区首位。***00第三产业(亿元)2001年499.66 2002年574.13 2003年661.96 2004年765.67 2005年854.67 图 1 “十五”时期越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走势图

我区商贸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既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我区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我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

***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1年263.262002年281.772003年300.592004年329.632005年362.79

图 2 “十五”时期越秀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图

图 3 2005年广州市各区(市)GDP比重

25002000***0商品销售总额(亿元)2001年1216.082002年1337.932003年1532.332004年1862.852005年2139.67图 4 “十五”时期越秀区商品销售总额走势图

3.商贸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1)商贸服务业态日趋多元化

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5年我区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6167家,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经济总量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均居全市各区首位。高科技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区信息服务企业达到2885家,实现增加值33.15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3.73%;实现营业额215.75亿元,增长12.23%,占全区总量的5.21%。批发和零售业比重趋于合理,现代流通业、旅游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形成全方位、多业态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对经济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2)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十五”期间我区制定并实施了电子商务规划、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环市东CBD规划、北京路整治规划、东风东CEPA服务区定位和发展建议、永福路整治规划、农林下路-龟岗商业街发展规划、一德路整治规划、沿江路休闲旅游规划等多项专项规划,初步形成“两纵、四横、八圈”1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CBD),流花国际会展区,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区,沿江滨水休闲服务区,以及被国家授予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区的黄花岗科技园(信息园)都是广州商贸服务业高度聚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彰显,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4.中心城区发展模式推陈创新

我区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发展总部经济2的探索,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思路,创造性地构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服务体系,在完善环市东中央商务区、打造总部基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总部经济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2005年区内总部经济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同比增 1 “两纵”是指北京路国际商业步行区和农林下路两大商业带动轴;“四横”是指沿江路休闲滨水商务带、中山路特色商贸发展带、东风路现代服务产业带,环市路国际商务带四大商务产业带;“八圈”指北京路商圈、流花服装鞋业商圈、海印综合商圈、英雄广场时尚精品商圈、东山口商圈、一德路干果海味食品和玩具批发商圈、永福恒福汽车用品商圈、矿泉钟表皮革商圈。2本规划中的总部经济是指跨国公司、大企业的总部、区域性营运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或办事处入驻该地区,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的经济形态,以集中于高级商务区或写字楼内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为外在表现,信息、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高度集聚为实质,具有附加值高、产业链长、辐射力强的特性。长11.45%,占全区的54.07%;完成增加值367.25亿元,同比增长10.53%,占全区的41.31%。“十五”期间,全区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逾100家,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壳牌、西门子等一批跨国巨头均入驻本区,区内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403家,总部企业有250家。我区被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总部经济成为我区一大特色品牌。

5.营商环境日趋优化

我区以建设适宜创业发展、适宜居住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致力改善城区环境和公共服务素质,政府公共管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商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基本搭建,加上高素质的医疗文化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综合营商环境相对优良的优势得到明显加强。

(二)劣势

1.城市发展空间受阻

区划调整后我区整体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仍是各区县之中面积最小的,发展空间饱和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发展格局基本定型,可回旋的余地少。随着广州“东进、南拓、北优、西联”战略的实施,城市呈现多中心趋势,传统城市中心面临新兴城市中心的挑战,传统中心城区的经济先发优势在逐渐削弱。尤其是纳税大户企业及知名总部企业外迁成为本区发展的一大难题,未来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增创发展的新优势,成为全区上下的焦点。

2.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中心城区建筑密度大、土地商业利用率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城区发展水平不均衡,环境改善任务相当艰巨。同时,市政建设改造步伐缓慢,交通堵塞、停车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区营商硬环境的提升形成较大制约。

3.专业市场改造难度大

目前我区拥有为数众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批发市场群。现有的市场大多位于中心城区,设施老化、交通拥挤、停车难、消防问题突出,发展模式滞后,提升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改造难度均较大,成为制约商贸业升级转型的一大难题。

4.商贸服务业结构有待优化

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仍占很大比重,传统百货业经营同质化严重,以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贸业态多元化发展不快。新兴服务业的中小型企业居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留住并引进培育一大批骨干现代服务企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成为今后经济工作的一大主要任务。

(三)机遇

1.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服务业的加快转移,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趋势加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达国家新的一轮服务业外包的巨大机遇,而WTO协定的深化实施,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和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进一步加强,广东整合珠江三角洲、面向全国与全球,吸引国际知名的大型连锁企业和物流企业的优势在加强,跨国分销企业在广东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形式的趋势明显。我区应凭借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更广泛地利用外资,应用先进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引进吸纳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的现代服务产业,发展商务经济,商务中心的地位就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2.国内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改善,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大措施。要求通过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通过扩大内需和利用外需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粤府„2005‟1 号),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广州市政府2005年11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以优化竞争环境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促进服务业素质提高和产业升级。此外,我区也十分重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商贸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强区,使千年商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新的活力。

3.广州及珠三角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商机

目前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入 “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由1997年的3000多美元到2000年突破4000美元,共用了3年时间,而再跃上5000美元的新台阶只用了2年时间,目前已经超过6000美元大关。珠三角区域,特别是广州周边区域的人均GDP也达到3000-6000美元。居民消费由传统的实物消费向服务购买转变,商贸活动向商务活动转变,金融、保险、物流、住房、信息通讯、汽车、旅游、休闲、文化、信息和法律服务等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十一五”期间,广州经济预计可以保持年均12%的高速增长,是广州市居民人均生产总值向1万美元迈进、奠定现代化大都市基本格局、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阶段。城市现代化将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为我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无限商机。

4.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为我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按照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自身规律,我区很多成熟的商圈经长期沉淀积累后,正处于商业价值挖掘期,也面临着升级优化的契机。同时,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部门迅速成长,与制造业日益融合,这些有利形势将本区商贸服务业推向高速发展的新起点。

(四)挑战

广州市商业多中心的态势加剧了城区竞争,弱化了中心城区的先发优势,天河区的天河北以及珠江新城在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上对环市东形成强有力的挑战。从2005年各区的几个主要指标来看(见下图),我区除商品零售总额尚保持少量优势外,其他各项指标天河区均与我区保持接近,领先优势不明显。此外,海珠区的琶洲对流花商贸会展产生很大的冲击,荔湾区的专业市场对我区专业市场构成挑战。因此,处理好与各城区协同发展的关系,走差异化线路,构建特色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区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亿元2500.02139.72000.01500.01141.61000.0500.00.0889.4888.8564.4341.3321.5362.8352.9185.4195.81908.2荔湾区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图 5 我区与其他主要城区经济指标对比(单位:亿元)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区在商贸服务业上取得巨大成就,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由弱到强,商业业态和网点建设逐步完善,我区在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中城市“内圈”的核心地位得到强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人文环境,高度集聚的现代服务业和方兴未艾的总部经济,赋予了我区独特的发展环境。面对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和挑战,我区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明确商贸服务业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进一步理清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商业和商务为重点,以文化和教育为两翼,围绕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为总体目标,以提升商贸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为主线,通过“两手抓”,即一手抓商业,做大商业;一手抓商务,做强商务,促进商业和商务并驾齐驱,实现“商业强区,商务兴区”的战略转型,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推进区域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法治化上新台阶。

(二)发展战略 1.“总部带动”战略

通过政府有计划的推动、行业商会的大力宣传和辖区企业的示范带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吸纳能力,在国内外树立我区作为华南地区总部经济集聚地的良好形象,规划建设好环市路中央商务区和“三大”商务带(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打造广州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

2.“商业强区”战略

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方式来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新型业态,延伸服务层面和服务对象;走专业化、品牌化、高档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服务特色;利用新开通的地铁线站,加强网点规划和业态配套,加快轨道枢纽型商业中心建设;加快专业市场离岸化3改造,走节约高效发展之路。

3.“商务兴区”战略

充分利用区域综合环境优良的优势,围绕构筑总部经济 3 离岸化:根据中心城区的实际,对专业市场经营中的展示、洽谈、销售、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进行分离,实现“一头”(展示、洽谈、销售)在内,“两头”(仓储、物流)在外。的乐园,现代服务产业的高地的城区发展目标,加大商务型城区建设力度。品牌公司集聚发展的理想之地,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聚集辐射能力强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休闲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不断提升服务产业规模和水平,将我区打造成为优秀人才汇聚的创业之地,优质企业争相涌入的发展之地,打造商务型新型城区。

4.“协同发展”战略

注重四个结合,一是注重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和珠三角的制造业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注重把改造传统服务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把发展生活服务业和发展生产服务业结合起来;四是注重将商贸服务业的品牌化、节约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预测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8%;商品销售总额年均增长不低于9%;未来五年落户我区的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从目前的100多家增长到150家以上,占区经济总量60%以上。现代服务企业总数达8000家,占全区经济总量的60 %以上。

(四)发展重点

以总部经济为核心,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新兴商贸业、休闲产业、“展贸型”专业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五大重点。

——现代服务业。以环市东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延伸服务半径、服务领域和服务深度。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进入我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专业咨询、研发设计、健康产业、信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态。

——新兴商贸业。引导鼓励发展连锁商业、专卖店、专业店、超市、网上商城等新兴商贸业业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在信用、效率、信息手段、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方面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新兴商贸业业态。

——休闲产业。依托区内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旅游与商业相结合的产业,推进商旅互动,发展具有我区特色的休闲项目,着力将麓湖休闲商务区和二沙岛休闲商务区(RBD)打造成为广州的商务休闲中心。

——“展贸型”专业市场。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我区良好的会展业、酒店业和信息业基础,建立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实现离岸经营,加快“展贸型”专业市场的发展,形成行业的价格中心、交易中心和结算中心。

——生产要素市场。加强我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生产要素市场。

三、发展布局

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发展的硬环境,改善发展的软环境,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增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后劲,构建以“现代服务中心”和“中高档消费中心”为特色的产业发展布局。

(一)总体布局

围绕总部经济,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楼宇、重点企业“三个重点”,形成“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支撑,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布局。以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为核心区,以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为核缘区,以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为拓展区协同发展,构筑以总部企业为龙头,“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商贸服务业发展格局。

(二)空间布局

重点调整和优化“中轴叠加、两区带动、三带并举、六圈策应” 的产业空间布局(见图6)。4 根据《广州市东山分区规划》和《广州越秀分区规划》,穗府[2005]9号文归纳整理。图6 越秀区“一轴两区三带六圈”产业空间布局图

——“中轴”。传统城市中轴线北起孙中山纪念堂,南至海珠广场,西到解放路,东达吉祥路、教育路,总面积123公顷的长方形区域,是广州两千年来的城市中心,名胜古迹遍布,政府部门集中。

——“两区”。是指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三带”。是指东风路商务带(贯穿东风东CEPA服务区至东风中、东风西路甲级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中山一路至中山六路商贸带)和沿江休闲商务带(爱群大厦至广州大桥的沿江休闲商务带)。——“六圈”。是指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英雄广场商圈、海印商圈、流花商圈、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矿泉商圈。

1.“中轴叠加”规划布局。

规划范围5。传统城市中轴线将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域。越秀山公园与中山纪念堂是名胜旅游区、市政府与人民公园城市广场是行政办公区、起义路是历史文化休闲区、海珠广场是商贸旅游区。

布局思路。围绕传统中轴线“云山珠水、一城相系”的精髓,以广州大力打造传统中轴线为契机,规划中轴线地区的商贸、旅游、文化功能,改善周边环境、结合周边名胜古迹与商业区的分布情况,发挥该地区的传统文化优势,将中山五路、西湖路、惠福路、泰康路与沿江路定为商贸旅游路径,叠加全区的商业、商务、旅游等资源,整合该区的商业功能区,利用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效应叠加的核心商业板块。同时结合地铁站点的设臵,通过地上、地下空间相结合,连接海珠广场商圈,打造富有特色的传统城市中轴线发展带。

2.“两区带动”规划布局。

“两区带动”是完善以环市东为核心的国际中央商务区和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国际商贸旅游区,发挥“两区”在 5 根据《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的规划》界定 我区商贸和商务发展中的龙头辐射作用,成为辖区品牌商业和高级商务示范区。

(1)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

图7 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环市东路国际中央商务区以环市东路为核心,南至东风路,北至恒福路、广园路,西至麓景路。以世贸大厦、广东国际大厦、东山广场、国际电子大厦为节点、以友谊商店、丽柏广场、花园酒店等为支撑,以领事馆和商会为贸易促进纽带。

布局思路。以总部经济为主导、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纽带,以改善商务环境为基础,打造成以高级商务、电子商务为动力,国际著名品牌聚集,现代服务业发达,总部经济突出,商业及生活配套完善的高级商务、高档购物、休闲旅游中心。

以地铁五号线建设为契机,优化该区域的交通、治安和环境,强化商务配套功能。有效整合黄花岗信息园、东风东现代服务区、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等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打造集商务、金融、现代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引导永福、恒福地区商务楼宇建设,吸引知名汽车用品及汽车配件总部企业进驻,使其从传统专业市场提升为行业总部集聚地。

功能分区。将环市东的规划范围划分为核心区、核缘区、拓展区三个层次。

a.核心区。以花园城市广场为核心,向东至区庄立交东山广场一带,向西至广东国际大厦和亚洲大酒店一带。沿环市东路两侧,面积约0.18平方公里的区域。

围绕花园城市广场的建设,集中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档次写字楼,强化商务办公、金融保险、高档商业、星级酒店、国际办公等功能。吸引各种知名跨国公司,使该区域成为信息密集程度最高、创新氛围浓厚和整个CBD总部经济的中心区。

b.核缘区。麓湖路-北较场横路-建设大马路的区域。面积约1.82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创意经济功能区,以位于环市东的南方传媒影视集团、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为创意经济主体,广东国际大酒店、亚洲大酒店写字楼为载体的创意经济。以文化为内核,报纸、电台、电视台为载体,广告、营销、创意产品和服务为内涵,以辖区内文化艺术人才密集为基础,大力发展以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广告、时装及产品工业设计等行业,将该区打造成广州乃至华南地区创意经济中心。

c.拓展区。核缘区以西、以东的其他区域。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发展重点是信息服务功能分区和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

信息服务功能分区。以先烈中路为主轴,以全国首家“国家信息服务业示范园”黄花岗信息园为主导,以汇华园区、华盛园区、凯城园区和云山园区为载体、以中科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为依托,以现有信息技术企业的集群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产业优势为基础,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电子商务、数据处理服务等,将黄花岗信息园建设成为广州市信息服务业的高地。

永福路汽车用品、配件功能分区。位于永福路、恒福路与广园东路交界一带,以永福国际汽车用品交易中心、盛大国际、福怡大厦、倚云广场等大型的汽车用品、配件十几个市场为主要载体。规划定位为时尚汽车用品交易区,专注于高附加值汽车用品(高端、小体积、低污染的汽车电子产品、装饰产品、护理产品等)。发展零售批发经营、汽车时尚用品展示、汽车用品配件进出口、二次设计改装、汽车文化演示等六大功能,打造国内外汽车用品、配件的行业总部。(2)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

规划范围。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东联文明路、文德路、万福路,西接起义路、西湖路,南达沿江路,北连中山路;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名盛广场、光明广场等商业建筑为主要节点,以南越王宫署遗址、秦汉造船工场遗址、万木草堂、千年古道等历史古迹等为骨干景点。

规划思路。充分利用新增商业楼宇,发掘千年越秀的商业文化内涵,注入新的业态,扩大区域商业容量,促进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业态优化,品味提升,打造充满岭南文化气息和现代时尚特色,集辐射力和集聚力、文化旅游与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商贸旅游区。

挖掘商旅潜力,巩固“千年商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发挥其辐射作用。扩大商贸区的范围,鼓励区域内商业网点实现特色化、差异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业态提档升级。整合文明路、文德路等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开展与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交流活动,开设法国产品专区。通过增加历史文化时尚休闲元素,举办国际时装表演、著名影片发布会、岭南文化风情旅游节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商旅互动,实现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商业街的有机揉合,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图8 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范围

功能分区。北京路国际商贸旅游区规划为购物旅游功能区、文化用品区、装饰精品区、服装交易区、风味美食品尝区、时尚体验功能区等六个功能分区。

a.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的购物旅游区。

规划范围。以北京路步行街为主轴,中山四路、中山五路、惠福东路、西湖路、高第街与北京路交界地带。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一、二号线交汇点公园前站,以餐饮、休闲、旅游、购物为主导,以新大新百货、广百大厦、五月花商业广场、光明广场、北京路各专业店为购物主体,结合南越国宫署遗址、千年古道遗址、秦汉造船遗址等为文化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内涵。以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为配套服务区,形成商业和休闲文化旅游的互动。加快完善北京路步行街周边路网,促进立体化路网建设。完善景观商旅配套和设施,吸引国内外品牌商业企业进入,发展成为以名牌专业店为主体,凝聚“特色、精品、时尚”的商业文化内涵与“厚实、质朴、包容”的历史文化气息,集购物、餐饮、旅游、休闲与文化等五大功能为一体,功能配套完善的购物旅游区。

b.文德路文化用品区。

规划范围。以文德路为主轴,往北连接南越王宫署遗址、万木草堂,往东延伸至中山图书馆、国民党一大旧址,往西延伸至文明路周边区域,以文物总店、广府学宫(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文德楼、孙中山文献馆、中山图书馆等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以建设具有岭南历史文化特色的字画文化专业街为发展目标,以建设文德文化中心为契机,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为主导,打造广州文化第一街,成为岭南特色的古玩、字画、文房四宝、书籍的展示、交易平台。c.大南路、泰康路装饰建材精品区。

规划范围。装饰建材精品功能分区位于大南路、泰康路一带。

规划思路。以大南路灯饰材料商业街和泰康路装饰材料商业街为基础,专注于中高档装饰材料、精品灯饰,引进各种品牌店、连锁店,调整经营商品的种类,改善街区景观,提升经营档次,打造中高档装饰精品的品牌产品展示洽谈交易中心。

d.服装交易区。

规划范围。服装功能分区布局在北京路、西湖路、教育路及高第街一带。

规划思路。围绕北京路步行街服装为主导,发展西湖路高档服装专业街、教育路服装街、高第街服装商业街为补充,构建服装展示交易中心。

e.风味美食区。

规划范围。风味美食功能分区布局在惠福东路一带。规划思路。建设以广州国际美食博览中心(名盛广场)为龙头,惠福东路风味美食街为配套的风味美食功能区。

f.时尚休闲体验区。

规划范围。分布在中山五路、起义路、吉祥路周边区域。规划思路。以动漫星城、中旅商业城、五月花商业广场为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地铁一、二号线交汇带来的庞大人流和地下商城为主要载体,重点拓展动漫、娱乐等时尚休闲产业,打造流行时尚感受区。

3.“三带并举”规划布局。

通过发展东风路商务带、中山路商贸带、沿江休闲商务带形成贯穿东西,营造外引内联,相互渗透发展的辐射效应,实现区域内协同发展、区域间协作发展的格局。

(1)东风路商务带。

规划范围。东风路商务带分布在东风路沿线,以东段的天誉大厦、东峻广场和东宝大厦为节点,西段的国际金融大厦、国际经贸大厦为节点,中部的健力宝大厦、建设银行大厦以及即将落成的越秀城市广场为节点的沿线行政办公商务带。

规划思路。以东风东路的CEPA服务区,东风中路、东风西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拓展沿线的金融服务业。协助做好越秀城市广场、羊城科技、力迅大厦等一批新建甲级写字楼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素质好,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企业,依托辖区内医疗机构众多的优势和已经形成的基础,发展健康医疗服务产业,优化整个东风路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提升“东风路„黄金8公里‟商务圈”的品位和内涵,将东风路商圈发展成为以金融、贸易、房地产、信息、物流、物业咨询、知名企业办公以及政府办公的高级商务功能带。

(2)中山路商贸带。规划范围。东起广州大道,西至西门口,以中山五路、中山六路为主干,依托地铁沿线交通区位优势,以已建和在建商务、商业、楼宇项目为节点。

规划思路。依托地铁交通优势,打造地铁枢纽商业中心,提升地段商业价值,联动临近各专业街和商贸区,吸引国内外更多商业品牌企业入驻;挖掘商务办公潜能,改善商务办公环境,引进包括贸易、咨询、广告、科技等行业,发展壮大通讯产业,促进沿线商业和商务互融互通。

(3)沿江休闲商务带。

规划范围。沿江休闲商务带东起广州大桥,西抵人民南路。以港湾广场、海珠广场、爱群大厦及新开发商业楼宇为节点,是“三带”中较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规划思路。借助临江岸线和滨水景观,挖掘本区域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的价值,通过功能、空间、岸线的组织,对专业市场进行离岸化改造,逐步将海珠广场周边的专业市场提档升级,从实物交易型向展示洽谈交易型转变,从集市型向商务型转变。盘活闲臵工地,将沿江一带打造成广州市休闲商务区;依托沿江路一线,规划发展文化休闲产业布局,依托港湾广场、海珠广场,发展展示型商业,推动高档写字楼建设;充分利用沿江路金融保险机构云集的优势,将沿江路打造成广州市金融、证券和保险业集聚地。

4.“六圈策应”规划布局。确立我区商贸、商务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造提升现有商圈功能,合理布局区内六大商圈,形成生产、生活服务布局合理、功能差异化,与中轴线、两区、三带相互策应。

(1)农林下路东山口商圈。

规划范围。东山口商圈北至东风路、南至新河浦、西至执信路、东至农林上路。以农林下路、署前路、龟岗大马路为主干,以王府井百货大厦、东山百货大楼、新裕大厦、东山锦轩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农林下路商业商务中心、署前路购物休闲中心和龟岗美食旅游服务中心形成以“名城、名店、名牌、老字号”为特色的商业中心,体现“时尚、精品、特色”的商业内涵。

(2)英雄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英雄广场为共享空间,以中华广场、流行前线、地王广场、陵园西路通讯产品商业街等为主要节点。

规划思路。规划定位为区域级商业中心,突出广州现代气息和时尚流行的青少年购物中心和休闲中心,体现个性化、时尚化的消费特色。

(3)海印商圈。

规划范围。以海印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商贸区,位于海印大桥西北侧,东起东湖路,西至大沙头三马路,南起大沙头路,北至东湖西路。包括海印电器市场群、布艺批发市场群、摄影器材市场、图书批发市场和二手市场等专业批发市场群。

规划思路。规划建设成为具有休闲、展示和购物综合功能的商贸区,抓好电器、布艺和摄影等专业市场群的升级,发展名优品牌商品的展示和展销,塑造海印商圈的新形象,规范图书、音像批发市场,实现图书展示、展销为主导。

(4)流花商圈。

规划范围。以广州火车站为核心,东至解放路,南至东风路,包括广州火车站周边的长途客运站、广交会馆、星级酒店(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旅馆、专业市场(服装批发市场群)等区域。

规划思路。依托会展业和服装批发业,打造以服装、化妆品、钟表、皮革为主体的产业链,将流花交易会馆打造成中国南方永不落幕的服装业展示场所、信息交流场所和特色专业会展基地。

(5)一德路海珠广场商圈。

规划范围。以万菱广场、山海城海味干果商贸中心、海中宝海味干货交易中心、一德路综合市场、南粤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海味干果批发市场、海珠南海味干果专业街等为主,包括大新鞋业市场、天成油墨纸张市场、状元坊等专业市场群。

规划思路。引导从传统的人流、物流混合的专业市场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将一德路变成海味干果市场的风向标,玩具市场的展示地和商务洽谈会所,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成功分离,提高市场的高附加值,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档次。

(6)矿泉商圈。

规划范围。围绕广园西与广花路一带,主要经营商品包括化妆品、服装、鞋、钟表的零售、批发等。主要市场为美博城、金龙盘、世纪财富皮具广场、新豪畔鞋材广园市场。

规划思路。加强广州市对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实行“限、并、提”的策略,提升专业市场的环境和档次,促进市场诚信,规范经营,利用现有市场的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矿泉地区在全国同行业市场的影响力,成为行业产品的集聚、辐射平台和价格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坚持规划先行

“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应统一认识,增强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着眼于我区产业特点和实践经验,高度重视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把提升商贸服务业质量,保持增长后劲,作为今后经济工作重点来抓。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规划指导,抓紧编制各大商圈发展规划以及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为促进商贸服务业的升级转型创造条件。

(二)转变政府职能,打造亲商政府 1.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

规范市场管理。根据《广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3-2012)》的要求,对全区的商业网点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传统百货业,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方式等新型业态,实施“名城、名店、名品”战略,以多种专业店、专卖店、连锁超市、连锁便民店为网络推动各商业业态协调发展。紧紧依靠行业服务业中介组织推进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消除安全隐患,改变经营档次低及经营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促进行业自律,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经营环境和良性竞争的商业文化。

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协调各部门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及货物进出口、各类展会和商品批发市场等重点环节。营造尊重、激励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树立我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营造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切实保护商贸服务业企业权益。

推进管理创新。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建设效能政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非政府性投资项目,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激活民营资本,促进我区商贸服务业经济总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针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的现状,在用地政策上继续推进城区部分 “烂尾楼”项目的优惠政策,加速盘活和处理,缓解我区优质写字楼紧缺的状况,有效增加商务发展空间。对传统商贸业的改造,选取典型进行示范性改造,以点带面推进。

2.深化服务,构建服务平台。

深化政务服务。继续深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方式的创新,有效整合行政资源。通过完善便民利商的高效服务平台,有效地开展部门之间审批事项的衔接服务和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规范部门权力,真正体现行政透明、公平、公正。

推进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安全为前提,继续加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推进政府创新工程,逐步建立以公开、公平、高效、廉洁为特征,面向社会、居民、企业的现代化政务系统,不断提升传统服务和对外服务,提高政府运作效率。

(三)提升区域硬件,优化营商环境 1.打造生态型商业、商务环境。

通过对传统城市风貌保护区6,以及流花湖公园、兰圃、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烈士陵园、动物园、东湖公园、文化体育公园、二沙岛、麓湖公园等的城市空间开敞区的进一步建设,打造能同时满足物理环境(空气、声光、室温)、6 由南越王宫署遗址保护区、北京路传统骑楼步行街、大小马站-流水井传统书院保护区等组成。心理环境(安全感、舒适感、健康感)及个性发展等要求的商业、商务场所,形成具有生态特色营商环境。

2.加快商业设施改造。

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加快商业设施无障碍改造和路网配套,优化各大商圈的交通组织。同时对我区重要商业中心、商业街进行全方位的停车场资源调查,对缺乏停车场设施的地段进行重点规划,有效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烂尾楼的治理上,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政府协调为辅,进行有效处臵。利用五号、六号新地铁线建设契机,加快轨道交通商业枢纽建设,发展“地铁经济”,培育新增长点。

3.改善区内写字楼基础设施和外围环境。

着力打造“区域龙头为示范、重点楼宇为载体、品牌企业为带动、优质服务为支撑”的总部经济发展新格局,挖掘闲臵的写字楼资源。对全区的已建和在建的甲级写字楼进行合理规划,引导写字楼开发合理定位,提高智能化程度,改善区内写字楼周边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鼓励写字楼引进高素质物业管理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化要求接轨,强化和提升写字楼物业管理的素质,提升对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的引进能力。

(四)引入中介服务,加快资源整合

规范中介组织的主体资格和职责,明确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商业信用评价中介组织和市场调查、商业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专业服务。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政府业务让渡、服务购买步伐,逐步将专业性、技术性、程序性的事务授权或委托给行业协会。

(五)引领模式创新,开拓发展空间 1.大力发展新型营销方式。

用企业流通信息管理、商业智能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改造创新传统商业。积极发展多种业态,广泛举办商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走专业化、品牌化、系列化路线,形成鲜明的个性、品牌与服务。引导企业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采购系统和网络化物流配送体系。

2.大力推行物流体系建设。

在巩固现有商贸圈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重构批发商业的营销网络,采用供应链管理系统,建立多层次的配送体系,构建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配送中心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机制。推动批发市场高档化建设,引导由经营向代理制转变,吸引跨国、跨区域的采购中心进入我区。

3.大力发展现代连锁经营,走集约化道路。

加速向现代零售业态的转变,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重点发展社区商业如连锁便民店、连锁超市、配送店、专业连锁店等。大力发展特许连锁,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企业打破行业、部门、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通过收购、兼并、租赁、合资、合作、联营、托管、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优化组合,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

4.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商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市场建设,汇聚一流信息人才。按照信息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覆盖范围更大的信息网络,与国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联网,完善信息流通机制。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决策咨询、企业咨询、科技情报检索、市场信息检索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支持、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和信息软件企业发展。培育和认定一批市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为企业和行业用户提供支持的各类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在线销售、采购和网上交易。充分利用我区在信息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将我区打造成华南地区信息服务中心。

(六)打造推广区域品牌,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通过政府有计划推动,利用我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地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宣传作用和名牌企业示范作用,继续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层次的总部入驻,拓展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总部经济品牌效应,增强区域辐射能力。将文化元素渗入城区及商圈的改造中,推进商业街特色化经营,完善商业设施科学配套,使中心城区文化特色更鲜明,增强人文优势。依托流花会展基地和辖区内众多星级酒店,吸引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的高峰会、研讨会、新产品(技术)推介会等商业活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针对辖区内报纸、电台、电视台云集,文化消费市场需求较大的优势,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旅游线路和品牌功能区,促进商贸、文化、旅游的互动。

(七)开发人力资源,提供人才保障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6

扬府发„2010‟163号

市政府关于印发《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九月三日

产业规模: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00亿元,载体面积200万平方米(广陵区80万平方米、邗江区50万平方米、维扬区40万平方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3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万人以上。其中,2011年实现业务收入110亿元,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50家;2012年实现业务收入突破150亿元,新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80家,力争获得国家级相关荣誉称号。

软件出口:到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超过2亿美元。

培大企业:实施“211”培育计划,力争到2015年培育2家企业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1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亿元,100家企业业务收入超千万元。

三、发展重点

1、信息服务外包(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信息技术外包重点发展软件开发、应用托管、IT咨询、设备维护等;业务流程外包重点发展创意设计、研发设计、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按照“着力发展境内外包、带动发展离岸外包”的工作思路,做到境内外包与离岸外包并举。

2、嵌入式软件。重点发展为机电装备、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生产智能化提供服务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以及精密仪表、精准农业、消费电子、新型能源、移动通信、智能机械、汽车电子等产品提供支撑的嵌入式软件。

3、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在电子政务和城管、卫生、教育、发展即时通信类、信息浏览类、个人信息管理类、娱乐类、位置服务类等短信服务;大力发展WAP、CRBT(彩铃)业务、MMS(彩信)业务、语音短信、移动商务类等新型移动增值业务;加速推动可视电话、手机电视、移动办公、企业与行业应用等通信新业务增长。

9、网络服务。突出网络教育、网络传媒、网络游戏、网络出版、网上交易、网络电视(IPTV)、文化娱乐、数字家庭等网络运用,推动网络融合环境下网络电话(VOIP)、家庭网络业务、互联网增值应用、多媒体广播、ICT集成服务、数字电视信息服务等融合性业务和增值业务发展。

10、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影音、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通过数字技术的渗透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四、产业布局

加快编制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项目,重点布局广陵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维扬动漫创意产业基地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谷”。推动四大产业基地加快产业规划和布局规划修编,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建设专业园区,彰显产业特色,领先行业水平。江都、仪征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加紧规划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业园区。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建设产业用房,突出功能性开发,提高专业园区的配套

型、政策型、环境型招商方式,重点围绕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服务、数控装备嵌入式软件、城市信息化应用软件、智能电网支撑软件等,主动布局和编制一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招商项目,制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计划,每年组织举行1-2次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或行业年会、峰会,每年在国内、国外产业密集地和人才密集地举行1-2次招商推介会。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招商体系,通过与国际、国内著名公司和各种招商代理企业的合作,形成一套有效的招商路径。

4、健全政策促进体系。加快政策资源的整合、集成和创新,突出产业用地、财政支持、市场培育、投融资等关键环节,形成一套国内最优惠、最专业、最坚决的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详见《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5、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制定出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规定和纠纷协调机制,依法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违法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誉环境。加快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奖励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创造核心技术,不断积累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供可信、快捷、专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的信息服务。

6、健全行业管理体系。大力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企业

附:

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的政策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做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政策细则。

第二条

本政策细则适用范围为邗江区、广陵区、维扬区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各类补助和奖励资金由市财政预算统筹,按财政体制分担。其它县(市)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政策所奖励扶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是指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和在市区经工商注册登记并报备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具体包括从事软件开发服务、软件技术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服务外包、动漫研发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网络服务等业务的企业。

第四条

财政补助和奖励项目申报的条件、程序、所需材料、时间和补助、奖励的审查、管理、绩效评估等按另行制定出台的《扬州市鼓励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理。

偿居住”政策,对程序员等专业人才实行“低偿居住”政策。

第七条

依法放宽外汇管理。

1、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根据需要可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其外汇收入可全额留存;外汇资金不足时,可根据需要提前购汇存入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2、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从事外包业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可将外汇收入的20%留存在境外,用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和业务发展。

第八条

实行劳动特殊工时制和社会保险补贴。

1、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协商自愿的原则,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提出申请,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实行特殊工时制。

2、对经报备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并按月申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为期三年的补贴。具体为:第一年按用人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补贴;第二年补贴2%;第三年补贴1%。对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保险费率可按照一类行业基准费率核定缴费。

第九条

大力培育本土市场。

1、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设立部门内部的信息中心,对有信息技术服务需求的机关、事业单位,强制采用外包的方式优先选用本地企业提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2、在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工程建设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市企业;对在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工程竞标中胜出的外地企

1集成资质三级及以上的(含升级),给予5万元奖励;对通过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认证)、ISO20000(IT服务管理)等相关国际认证的企业,按照省有关部门现行奖励标准予以等额奖励。

4、支持创建产业品牌。对被列入国家、省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省优秀软件产品奖的产品分别一次性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

5、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对参加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招商推介会和专业展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给予每个标准展位1万元补助(光地按标准展位面积折算)。

6、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对获得国家、省专项扶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以及获得国家、省人才培训补贴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实行1:1的配套奖励。

7、支持企业租房。

市区范围内新设立的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且有实际税收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对其租赁的自用研发场所和办公用房,且租期在3年以上的,第1年给予房租全免优惠,第2-3年房租每年减半收取。

8、支持人才引培和使用。

对符合我市“绿扬金凤”引才计划的,按《“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实施细则》规定进行奖励。

对经认可的、培训周期在3个月以上、培训合格人才在本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录用率达到60%以上的本地培训机构,按

3部分,按照1美元奖励人民币0.1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对当年出口额在30万美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一次性给予其当年租用国际数据专线费用50%的通信费用补贴,每家企业每年补贴金额不超过30万元。

11、对软件企业销售其自行研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后,按当年实际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从第二年起,每年按当年新增入库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对软件企业在享受国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后三年减半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12、对顶尖软件人才和领军软件人才、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专家楼中提供120平方米以上成套住房,由其个人及其直系亲属长期居住。

对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等中级以上专业适用人才,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人才楼中提供100平方米左右成套住房,三年内免收租金。

对一般软件研发人才和操作性、管理性人才,在软件服务业综合体人才公寓提供20平方米以上的单间住房,三年内免收租金。

第十一条

宿州市服务业发展规划 篇7

“十一五”期间,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结点的常州市服务业稳定健康发展, 在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 常州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18.2亿元, 增长12.8%,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 服务业对外开放也初现成效。但与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相比, 目前常州市服务业仍存在着服务业比重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 缺乏核心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高端人才严重短缺;信息化程度差, 利用外资数量偏少等问题。

同时, 考虑到经济结构转型与发展模式转变的总体要求, 常州“十二五”期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进一步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调关系, 进一步细化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从而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常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色。

二、常州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

从现实基础来看, 常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等行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从发展趋势来看,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四个细分行业有着较快的增长趋势, 其重要性逐步增强;从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关联度来看,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着较高的关联度, 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带动作用。

三、常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发展对策

(一)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自主研发、工艺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创新服务业, 积极构筑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一方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及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大力发展管理咨询、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 推进制造服务化;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积极推进融资服务创新。

1. 科技创新服务业。

科技创新服务业处于产业链上游, 具有高端、高效、高附加值特征, 对下游产业具有强大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吸引与集聚科技资源, 积极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是带动常州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 应积极推进研发服务公共平台建设, 完善公共研发成果共享机制。常州应以科教城为依托, 通过体制一体化推进和创新, 建立覆盖五大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各领域的研发服务公共平台, 整合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技术转移机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等, 使科技资源迅速有效集聚, 建立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使社会各界更有效的利用与共享研发成果, 从而更好地面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另一方面, 应积极探索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建立研发服务战略联盟。探索筛选培育机制, 重点支持技术创新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此外, 政府应支持大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技术含量高、关联带动效应大、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的研发项目和机构实行政策聚焦,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通过对中小企业实行创新基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 支持它们创业和开展创新活动。

2. 商务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职业中介服务等行业, 是符合现代服务业要求的人力资本密集行业。商务服务业的发展要从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进程, 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首先要引导房地产中介、评估、会计、审计、就业中介等发展较为成熟的行业提档升级, 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市场, 通过市场手段调配资源,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其次, 要加强商务招商引资的力度, 引进、培育一批高资质的商务服务机构, 全面提升传统商务服务业的形态。另外, 要着力打造一批有聚集力、影响力、竞争力的商务服务区, 尽快形成以武进新城中央商务区、新北中央商务区、火车站站前商务区等重点商务区。最后, 要做大做强商务服务企业的规模, 要根据常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商务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 鼓励企业向高端商务服务业投资, 推进整合重组。

3. 金融服务业。

常州紧邻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 本身具有优越的开放性地理位置, 这使得常州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和创新都具有优势和潜力, 活跃的经济和规模较大的总量则是常州金融业快速和规范发展的天然沃土。

为了实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地位的更紧密对接, 常州市应重点建设专业金融中心, 即着力为创新型城市服务,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投资、金融租赁, 积极引进国内外专业投资基金, 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建立产业引导基金, 利用专业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推动产业发展壮大。探索引进金融租赁业务, 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 吸引银行、证券、保险、咨询、评估及产权交易等服务机构进市, 逐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为常州庞大的民营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规划建设金融一条街, 把常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金融资本的集散地, 并辐射周边地区。

(二) 推动新兴产业的融合式发展

1.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 常州市应当抓住这一政策机遇, 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 提高整个产业的整合度, 对产业的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传媒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1) 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首先, 常州市要充分发挥创业产业基地、武进工业设计园等人才基地优势, 重点发展机械设备、纺织服装、玩具、保健器械等工业产品设计, 为企业开发个性化的全流程信息化制造、管理系统。其次, 重点加快开发软件模块定制加工、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 而水利旅游也顺应大潮迅速兴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休假规定的调整, 外出旅游、重返山清水秀的大自然已成为众多人的一种愿望。而水利工程的建设所形成的山水风光就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水域、人文景观, 正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旅游心理。因此, 依托水利优势, 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已成为

(一) 开发水利旅游资源, 是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秀美山川的必然要求。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下, 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习惯于单纯的技术要求, 只考虑如何满足技术规范, 如何保证安全, 而对工程所可能形成的水利旅游资源问题缺乏认真的分析和关注, 以至植被遭灾、生态受损、水土流失、景观缺憾现象时有发生。随着人民生活进入小康, 要求环境变得更加适宜居

数据处理、技术服务等外包服务市场, 不断提高软件业的研发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化程度,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 促使软件外包业务向软件设计与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等产业链高端发展。

(2) 与传媒业有机融合。创新文化产业形态, 充分利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趋势, 提升业务内容, 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整合出版发行、广告会展、演艺娱乐等行业, 强化原创、版权的运用和保护,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影视制作和发行机构合作, 将更多的创意融入大文化领域,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创意含量, 延伸文化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2. 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常州要重视和发展数据产业, 加大3G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提升无线增值服务和数据服务能力, 促进无线互联网发展, 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 强化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应用, 大力度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发展数据产业, 推动数据服务, 重点推动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商品化, 把数据产品发展成为新兴信息服务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建立数据中心,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各种载体建设, 构建多元化信息服务平台。

(三)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开放式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开放。服务外包产业是一个关联度极大的产业, 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交汇点, 也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全新结合点。通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可以开展与跨国公司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 可以扩大常州服务贸易规模, 转变地区外贸增长方式, 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目前, 常州市要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南北两翼带动”的总体发展战略, 以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的发展为契机, 以自主创新为方向, 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 积极引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关的研发中心、试验基地, 为服务外包产业住, 拥有更多生活美景, 这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期盼。水利部门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结合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现代资源水利, 善待水利资源, 培育和塑造秀美山川, 造福子孙后代, 乃今后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开发水利旅游资源, 是水利系统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水利系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仍沿袭多年来形成的传统单一经济结构, 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开发水利旅游资源, 营造繁荣的水经济, 以放大水利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促进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改善居民生活,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为居民增添休闲娱乐场所,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能够促进水利系统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拓展多种经营领域, 以水利旅游经济的发展来壮大水利系统经济

的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公共信息网络,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与完善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公共实训基地, 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项目管理与培训支持;大力发展与本地制造业紧密结合的嵌入式软件和企业管理、电子政务等应用软件, 改变目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载体的分散状况, 加强对现有服务外包产业园区的整合与集聚。以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为关键, 积极推动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发展, 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逐步成为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依托、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汪琦,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 (1) :27—32.[1]汪琦, 美国服务业技术创新与贸易竞争优势的互动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6 (1) :27—32.

[2]陈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月刊, 2008 (4) :66-75.[2]陈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月刊, 2008 (4) :66-75.

[3]李朝鲜, 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3]李朝鲜, 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4]刘克利, 彭水军, 陈富华.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3, (21) [4]刘克利, 彭水军, 陈富华.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3, (21)

[5]刘新琦, 李学伟, 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 (1) [5]刘新琦, 李学伟, 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 (1)

[6]任英华, 邱碧槐, 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9, (13) [6]任英华, 邱碧槐, 朱凤梅.现代服务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 2009, (13)

创建滁州市志愿服务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志愿者;创建

1.导言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课题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以此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但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发现滁州市的志愿服务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尤为显著地是:志愿服务信息与志愿服务活动不匹配。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一套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为其提供保障,因此,我们做此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在滁州市事先形成试点,进而推广。

1.1.2课题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丰富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志愿者活动的研究,大多是对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的地区进行研究,且大多为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而针对中小城市的志愿者服务的研究却非常少,所以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丰富志愿者服务的研究。

从实现意义上看,有助于促进志愿者的发展。由于我国很多城市志愿者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所以,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志愿者活动更好的展开。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研究思路。本文研究的是滁州市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比照国内外先进志愿服务体系的理念、经验,客观系统地分析我市志愿者的现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分析滁州市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滁州市志愿服务体系格局基本设想,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研究的支撑。

1.2.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专家咨询法。

2.滁州市志愿服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目前滁州市志愿服务体系的现状

滁州市志愿服务事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呈现出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规范化管理、整体化推进和事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2.1.1志愿服务的认可度在滁州市有所提高。调查显示,各社会团体、单位对活动的自愿性、公益性和无偿性都有着普遍的共识。接受调查的多数干部反映单位领导对开展志愿活动非常支持,32%比较支持。在同部分高校以及慈善团体单位人员的直接交流中,受访者也表示支持志愿活动。这些都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志愿者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主动参与志愿服务。

2.1.2各种规章制度较为完善。完善了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了《滁州市志愿服务考核办法》、《志愿者岗位制度》、《滁州市志愿者服务站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管理和表彰激励,强化志愿者行动的规范性,激励志愿者持续服务的热情。

2.2滁州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滁州市志愿服务也紧随着国家的发展步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伴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滁州志愿服务也存在着问题。

2.2.1志愿者缺乏,志愿服务活动过于“节日化”流于“形式化”。根据全市及各县区的汇总资料,目前滁州市只有 8%志愿者是通过社会招募主动参与进来的,可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较少。我们对志愿者是否了解志愿活动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在调查的1500人中,回答“不了解”的占 24%。在滁州市,我们可以看到志愿活动类型大多集中于捡垃圾、站岗、慰问孤寡老人等一些固定的形式,形式不够灵活。

2.2.2志愿者、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高效的协作。虽说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志愿行动是建立在公众的需要之上的,但他们也要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如果志愿活动没有与相关部门沟通,就会因为信息的不畅通造成志愿资源的浪费。因此,志愿者,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要相互沟通、资源共享,高效协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2.2.3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完善。滁州市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的志愿服务组织,这些不同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有着各自的管理机制,缺乏统一的管理,这导致他们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面前难以形成合力。这种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事倍功半。

2.2.4志愿服务发展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志愿服务是典型的非营利性事业。它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裕的经费作支撑。然而在国内,由于大多数企业目前还不具备企业公民意识,加上没有社会资助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传统,国家现阶段支持志愿服务事业的政策又尚未真正到位,所以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

3.创建滁州市志愿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通过现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充分结合滁州市实际,创建完善的滁州志愿服务体系。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

①规范志愿者招募机制。滁州市各地、各级志愿者服务组织,要根据公民的实际需要,及时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根据标准和要求号召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②建设覆盖全市信息畅通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依托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为有想法,有意愿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公民登记注册。

3.2加强志愿者培训管理

加快志愿者服务培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志愿者培训活动。各地、各部门应积极行动,逐步实现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全覆盖。通过集中对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3多种管理机制并存

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决定了志愿活动的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过分的政府干预不仅会使公民过度的依赖于政府还会侵犯到志愿者组织的自治。在现阶段,我市应采取政府引导和社团管理并行的模式,分工合作。

3.4建立健全服务激励机制,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

对于志愿服务这一自愿的、非盈利性的公益活动而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热情,在社会上倡导志愿服务风气。所以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等方法完善激励机制。

4.小结

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服务广场,搭建服务平台。围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内容,设计可实施的志愿服务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活动,力争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服务体系,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构建具有滁州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作者单位:滁州学院)

指导老师:贾亚彬(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CXXL069

参考文献:

[1]谭建光,朱莉玲.中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3):19-25

[2]时小燕.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现状和对策分析[D].河海大学,2006

[3]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上一篇: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下一篇:崔家小学人人通云教学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