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文言文翻译

2024-09-12

智囊文言文翻译(精选9篇)

智囊文言文翻译 篇1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曰:“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

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倨见使臣乎 倨:傲慢

B.坐草场火系狱 系:牵累

C.当为我具大车一乘 具:准备

D.九人,素善捕盗者 素:向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①公乃持砝码语章曰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D.①吾令汝为贷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 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第II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4分)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4分)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4分)

试题答案:

10.B(系:拘系,拘捕。)

11、D都是介词,替。(A、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假设。C、副词,于是,就;副词,却。)

12.B(①劫持尚未真正发生。②向对手示弱,防止强盗骤然加害。③欲擒故纵,获得强盗更加信任。④表现刘相不明真相。⑤设计摆脱高章的控制。⑥一般处理程序,危险已经解除。)

13.(1)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所图”“奈何”“以”“轻”各1分)

(2)等我们同伙人/一伙人骑上马离开,就把你释放了/就放了你。(“俟”“党”“去”“乃”各1分)

(3)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大叫捉贼。(“就”“竞”“间”“走”各1分)

【译文】张佳胤为滑州县令时,有大盗任敬、高章伪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张佳胤虽觉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这时任敬突然大声骂道:“现在什么时候了,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还想傲慢地见皇帝的使臣吗?”张佳胤内心稍微有所感动而表现于面容,连忙离席迎接(迓:迎接)这二人。任敬对张佳胤说:“有圣旨在身,不能下拜。”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府衙中有个叫耿随朝的本地人,是个小官,因草场发生火灾受到牵连拘捕下狱。

张佳胤更觉可疑,于是请两人到后堂休憩,任敬一进后堂便扣住张佳胤左手,高章搭着张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进内室坐在炕上。任敬手摸着胡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我从山寨来,听说县府库房中有不少银子,想暂借一用。”二人说完用匕首抵着张佳胤脖子。张佳胤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 就算你们不用刀,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气力没有你们大,功夫更不及你们好,又能拿你们怎么样呢?只是你们既自称朝廷钦差,如果现在自露行迹,万一让人看到,这不是对你们不利吗?”二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

张佳胤说:“滑州是个小地方,能有多少钱呢?”谁知任敬早有准备,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记载各州钱数,张佳胤没办法,只好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响自己日后的升迁。二人商议许久,说:“我们兄弟有五人,你就给我们五千金吧。”张佳胤说:“太好了,谢谢谢谢,但你们的背囊中装得下这么多钱吗?再说,又怎么走出县府大门呢?”二人说:“你考虑的也对,你先为我们准备一辆车,把钱放在车上。”说完仍用匕首抵着张佳胤,不许有人跟随在后,否则就刺杀张佳胤,又说:“等我们同伙人/一伙人骑上马离开,就把你释放了/就放了你。”张佳胤说:“你们若是在白天押着我走,一定会引起百姓的围攻,即使杀了我,你们也难脱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启程。二人连说此计甚好。

张佳胤又说:“官银容易辨认,使用也不方便,县中有几个有钱人,不如由我向他们借来给你,这样我不会因官银短少而影响官运,你们也不用怕官府追捕。”二人更加称赞张佳胤考虑周到。

张佳胤嘱咐高章传话下去,召手下小吏刘相前来,刘相这个人一向多心计。张佳胤假意对刘相说:“我运气不好受到牵连,若被捕一定会砍头,现钦差大人有能力为我脱罪,我内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刘相听了,吐了吐舌头说:“一时间到哪儿筹这许多钱?”张佳胤暗踢刘相一脚说:“我常见县中富人热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说我向他们借钱用用。”于是取来纸笔,写下某大户多少,某中户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来正好五千金。这九人其实是县中捕盗高手,并不是什么县里的有钱人。

张佳胤又对刘相说:“有钦差大人在,待会儿他们送钱来,都要穿着整齐,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钱,就装出一副穷相。”其实是暗示那些人要准备好武器。刘相这时已完全明白张佳胤话中的含意,告辞离去,张佳胤命人送上酒菜,并且先尝表示酒菜无毒,以安贼心。张佳胤又频劝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后误事,二人更加信任张佳胤。饮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着光鲜,好像富豪般,双手捧着用纸包裹的兵器站在门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说道:“大人借的钱已经拿来,可是小人家中实在没有这么多。”二贼听说钱已送来,再看到来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怀疑。

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为你的长官秤金吗?” 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大叫捉贼。任敬想扑向张佳胤已经来不及,逃往厨房见大势已去,只有自杀,众人捉住高章拷问,供出王保等三名同党,立即下令逮捕,三人虽逃至京师,最后还是被逮捕正法。

智囊文言文翻译 篇2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 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 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会徒劳无功, 白忙活一场。总的来说,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有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分就遗憾地丢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 天以有年表瑞。”这里即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 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二) 特殊句。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如:“闻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绝王之喜好也。”这是一个“……者, ……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 否则就要丢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

具体说来, 翻译古文时, 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初中课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 “少时, 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 而应是另一条“狼”。“犬”的意思, 即“像狗似的”, 用来修饰“坐”的姿势的。这个例子说明, 译古文先应通全文, 了解大意, 然后紧扣“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二)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 逐一翻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前句中的“其”, 应译为“难道”, 表反问语气, 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 表推测语气。但在翻译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 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辞方式, 很轻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 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 奄奄一息, 生命垂危。”又如:“金就砺则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 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 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假如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2. 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赅的句子时。

如:“法急则人残, 法宽则失罪。”这个句子属于紧缩复句, 直译不好翻译, 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 就控制不住犯罪。”

3. 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 都是为了渲染铺陈, 因此必须意译作:“ (秦)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有技巧可遵循的, 具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 也无需翻译。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 余游巴黎蜡人馆。”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 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再如:“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作为一个成语, 我们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翻译, 只要照抄即可, 因而可译为:“深远的谋略, 行军用兵的本事, 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 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 放。

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放弃, 否则会使句意不畅。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义, 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再如:“夫秦, 何厌之有?”“夫”为发语词,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不做理会。又如:“夫大国, 难测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中的“之”, “学而时习之” (《论语》六则) 中的“而”等都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公姥”为偏义复词, 重于“姥”, 所以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婆婆”即可。除此, 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也不一定要翻译。

(三) 换。

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 音节不一致的词。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如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2) “处分适兄意, 哪得自由专。”“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四) 补。

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通畅。如:“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 (有能力到达却没有到达) 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口技》) 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 翻译应加上。“尝贻余核舟一, ……” (《核舟记》) 译文时, 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 “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翻译为:“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 句子成分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 翻译为:“对外”“连衡”用作动词, 翻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为使动用法, 翻译为“使……争斗”, 因此正确翻译应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五) 调。

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将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有的学生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强壮的筋骨。”再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 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 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译为:“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人主之子也, 骨肉之亲也,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无劳之奉, 而守金玉之重, 而况人臣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国君的儿子, 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俸禄, 而守着贵重的金玉, 况且一般人呢?”

需要说明的是, 文言文中表达语气的助词, 也应根据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换。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 可用“啊”“呢”等调换。

(六)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 为了增强气势, 故意用了繁笔, 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 (秦)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 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文言文翻译刍议 篇3

文言文的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来的用词造句的特点,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甚至原来的表达方式也要保留,直译的好处是忠于原文。不足之处是,有时译文难懂,语言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比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习惯,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字字落实。翻译文言文采用哪一种方式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于原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加;所谓“达”就是做到通顺,译文要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从高考考查的题目来看,重在“信”。即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也就是要对句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都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语气。因此,在这三个要求之中,“信”是最基本的。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是“留、对、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年号、国号、职称、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则不用翻译;“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沛公”和“霸上”也不用翻译。

“对”,就是对译。按照原文的数字、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蒲松龄《狼》)对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翻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补”,就是“增补”。下面几种情况需要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语句,要加括号。例如:

1.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您)估计我回到军营的时候,您才进去。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记·鸿门宴》)译文:樊哙说:“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张良说,“(现在的情况)非常危急。”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吾、余、”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如:“岁征民间”(蒲松龄《促织》),“岁”换成“年”。

“调”,就是调整。把一些特殊的句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而这些特殊的句式大部分是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例如;

l.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笨得太厉害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苟况《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可它的颜色比蓼蓝还青。

4.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秦国的人。

“变”就是变通。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湖面)风平浪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材料都出自课外,给广大考生阅读带来很大的麻烦,有时无迹可寻,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我们遵循文言文的规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翻译文言文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一、注意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里省略的成分很多,有省略主语的,有省略谓语的,有省略宾语的……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这方面的例子已在前文的“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补”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常有变式句出现,主要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颠三倒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变式句的具体例子,已在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调”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注意活用现象。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尊:使……的地位尊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先击败秦军攻入咸阳的,让他做王。(王:使……为王,让……做王,名词的使动用法)

4.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文:打鱼的人认为其很奇怪。(异:认为……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文:他懂得的道理远比我早,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6.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文: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王:为王,名词活用动词)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众位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四、注意抓关键词。文言文里往往因为个别的词而影响了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关键词。阅读时应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例文: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无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牟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市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翻译: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名词活用动词,可译为“称王”:亡,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活用动词,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我们注意翻译的基本原则、要求、具体方法、步骤,我们就会方便得多。

冯梦龙《智囊》及小古文翻译 篇4

冯梦龙字犹龙,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苏州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终年七十三岁,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冯梦龙出身名门世家,从小好读书,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与封建社会的许多读书人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诵读经史以应科举上。然而他的科举道路却十分坎坷,屡试不中,后来在家中著书。因热恋一个叫邵慧卿的歌妓,对苏州的茶坊酒楼、下层生活频繁接触,这为他熟悉民间文学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他五十七岁时,才补为贡生,1631年授丹徒(地名)训导(官职),1634年升任福建寿宁知县。这时,天下局势动荡,清兵南下,他除了对反清积极进行宣传,上疏陈述国家衰败之因,之后还以七十高龄,亲自奔走反清大业,清顺治三年(1646年)忧愤而死,一说被清兵所杀。

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却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他与歌妓的厮混,他对俚词小说的喜爱都被理学家们认为是品行有污、疏放不羁。因而,他只得长期沉沦下层,或舌耕授徒糊口,或为书贾编辑养家。

在思想上,冯梦龙受明代哲学家李卓吾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在文学上,他主张情真、事真、理真,也是他追求的目标,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他虽然不反对文言小说,他的《情史》便收集了很多文言作品,但他更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作品通俗易懂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冯梦龙主张文学有教化作用,而且主张把社会教化的内容与通俗易懂的形式结合起来。

冯梦龙勤于著作,是通俗文学的全才,在民歌、戏曲、小说都有撰作,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

1、话本·小说类(短篇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即“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2、话本·讲史类(长篇历史演义):《东周列国志》、《两汉志传》、《平妖传》;

3、民歌类:《童痴一弄·挂枝儿》、《夹竹桃顶真千家诗》;

4、笔记小品类:《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等;

5、戏曲类:撰作的有《双雄记》、《万事足》二种;

改订的有《女丈夫》、《精忠旗》、《杀狗记》等;

6、散曲、诗集、曲谱类:《太霞新奏》、《最娱情》等;

7、时事类:《王阳明出生靖难录》、《甲申纪事》等;

8、应举类:《春秋衡库》、《四书指月》等;

9、其他:《牌经》、《马吊脚例》等。

《智囊》简介

《智囊》初编成于明天启六年(1625),冯梦龙已届天命,还在各地以做馆塾先生过活,兼为书商编书,解无米之困。此时也是奸党魏忠贤在朝中掌权,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大兴冤狱,红得发紫之际,是中国专制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冯梦龙编纂这部政治色彩极浓、并有许多篇章直斥阉党掌权之弊的类书,不能不令人对冯氏大智大勇的胆识敬佩。后此书又经冯梦龙增补,重刊时改名《智囊补》,其他刊本也称《智囊全集》、《增智囊补》、《增广智囊补》等。

《智囊》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依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上智》、《明智》、《察智》所收历代政治故事,表达了冯氏的政治见解和明察勤政的为官态度;《胆智》、《术智》、《捷智》编选的是各种治理政务手段的故事;《语智》收辩才善言的故事;《兵智》集各种出奇制胜的军事谋略;《闺智》专辑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收各种黠狡小技以至于种种骗术。

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漂妇、仆奴、僧道、农夫、画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巧机智。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盖世胆量,于谦处理复杂事务的游刃有余,王羲之的灵活机智,东方朔的诙谐机智,红拂女的慧眼识人,凡夫俗子的狡黠,于本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故事汇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这是一部令人不忍释卷之作,一部借鉴古人、智处万事之作,一部追根溯源、关照现实之作,读之如同进入宝山,智慧宝石俯拾即是。携此智慧锦囊,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谋略、胆量、识见、言辞,向成功迈进。

书中涉及的典籍几乎涵盖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笔记、野史,使这部关于智慧和计谋的类书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校勘价值。书中一千多则故事,多数信而有征、查而有据,真实生动,对我们今天学习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十分有益。应当特别提及的是书中专辑《闺智》一部,记叙了许多有才智、有勇谋、有远见卓识的女性,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当然,受作者生活的年代所限,《智囊》中的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合理处,如对少数民族存在一些偏见等。但瑕不掩瑜,这些小问题不能掩盖它自身的价值。

《智囊》曾是毛泽东的藏书,他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所载经济、军事部分的内容做了许多点评,其中就有对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弱势之敌等军事思想的阐述。《智囊》的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夏翁,江阴巨族。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

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夏翁的衣裳,这人还是以前认识的,(夏翁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打他。

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夏翁说:“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 于是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

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册,(原来)这个人欠了(夏翁家)三十两金,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

翁为之折券。

夏翁因此撕毁债券,(不要他还了)。

长洲尤翁开钱典。长洲尤翁开当铺。

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有是理乎!”

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说:“这个人拿衣服来抵押借钱,现在(不但)空手前来赎取,还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

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

这人(仍然)蛮横无礼。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用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是小事,为什么要争吵呢?”

知识点:“何以„„为”

固定格式。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要„„做什么呢” 例:敌未灭,何以家为(岳飞);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兵贵奇胜,何以多为?”:用兵之道贵在出奇制胜,为什么要(兵)多呢?

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清点出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说:“这件是御寒(之物),(你)不能缺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

又指着长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衣物不是急需的,自然可以留在这里(继续抵押)。”

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开了。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

这夜,(这个人)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

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原来这个人因负债太多,自行服毒(在没有发作前),心想尤翁有钱,可以讹诈他。之后(讹诈)没成功,(又)转移到别人家(讹诈)。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之?”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却忍着?”

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尤翁说:“凡是(别人)将不合常理的事情强加给你,(意译:凡是无理取闹的),他一定有所倚仗。(如果)小事不能忍,那么灾祸就会立刻降临。” 知识点:恃,依赖、依靠。恃强凌弱、有恃无恐。

人服其识。

智囊文言文翻译 篇5

捷智部·李迪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真宗不豫,李迪与宰执以祈禳宿内殿。时仁宗幼冲,八大王元俨素有威名,以问疾留禁中,累日不出。执政患之,无以为计。偶翰林司以金盂贮熟水,曰:“王所需也。”迪取案上墨笔搅水中尽黑,令持去,王见之,大惊。意其毒也,即上马驰去。

文言文翻译: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篇6

一、考情分析

当前, 考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过于程式化, 追求僵硬化的逐字逐句直译, 不懂得知识的迁移, 不能得高分。就文言文翻译而言, 不是短期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但也不是无章可循。只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大量诵读, 加强语感培养, 做到文言并重, 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考点精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既能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的语意关系的领会, 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言文翻译, 考生可借鉴以下方法。

1.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如: (1)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官名)

(2)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人名)

(3) “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崤函之固, 自若也”。 (人名、地名)

2.删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 , 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译文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如: (1)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凑足音节的助词)

(2) 夫赵强而燕弱 (发语词)

(3)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

3. 换 : 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通假字换成本字……换言之, 留的留下, 删的删去, 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 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例如: (1)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单换双)

(2)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 (古今异义)

(3)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

(4) 既泣之三日, 乃誓疗之。 (动词为动用法)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 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译文时, 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如: (1) 夫晋,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短语后置)

(3)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4) 甚矣, 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5.补:补出省略内容。比如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 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 使译文显得通顺。

例如: (1) 沛公谓张良曰:“ (你) 度我至军中, 公乃入。” (省略主语)

(2) 夫战 , 勇气也。一鼓作气 , 再 (鼓 ) 而衰 , 三 (鼓 ) 而竭。 (省略谓语)

(3) 竖子, 不足与 (之) 谋。 (省略宾语)

(4)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 (省略介词)

6.贯 :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 灵活贯通地翻译。这往往指前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不能解决问题时, 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意译的情况:

例如: (1) 太史公牛马走, 司马迁再拜言。 (注:牛马走, 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

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2)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译: (秦) 有并吞天下, 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高考链接

《申甫传》 (2010年山东卷)

1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入嵩山, 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 乞其术, 师事之。

译: (申甫) 进入嵩山, 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 (向他) 请求 (学习) 那本领, 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 常不见听信。

译: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各位公卿, 一直不被听从信任。

(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 并且讥讽刘公、金公不能了解别人 (的优劣) 。

从以上例题不难看出:在做高考文言文阅读翻译题时, 考生要抓关键词语 (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 找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 (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 。抓住关键词句, 洞悉得分点。代入原文, 联系上下文准确翻译。这样就能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四、方法归纳

第一步:通读语句, 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 找出关键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 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 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题卷。

附:文言文翻译技巧口诀

熟读全文, 领会文义;扣住词语, 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 准确第一;国年官地, 保留不译;

单音词语, 双音换替;遇到通假, 换回本字;

古今异义, 仔细辨析;虚词无义, 删去不译;

遇有省略, 补充整齐;前置后置, 调整语序;

被动判断, 语气清晰;固定结构, 不要乱译;

修辞用典, 辅用意译;推断词义, 前后联系;

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 检查仔细;

通达完美, 翻译完毕。

文言文翻译五落实 篇7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考查,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用法和含义的掌握情况,还有文言句式等,所以它所提供的语言材料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翻译时要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准确找出得分点。从近几年高考的翻译题来看,得分点通常放在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语气语调上。因此,考生在做此类题时,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要结合全篇,字斟句酌。确切地译出词义,正确地体现语法,生动地展现修辞,做到文从句顺,简明规范,还需注意以下五点。

一、结合语境把实词落到实处。

考纲要求“理解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由于绝大部分实词都具有多义性,因此,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翻译出实词的意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的翻译。

例:(1)(07年江苏卷)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尤其要注意“设备”的古今异义,译为“设置防备”,不能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混为一谈。“精锐”是借代的用法,应译为“精锐部队”。“蔽”是“遍布”的意思。全句译为: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2)(07年浙江卷)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该句中“闻”,使动用法,“让……知道”。全句译为: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3)(06年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该句中“富”、“贫”均为使动用法。只有明确了这两个词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准确翻译。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非常普遍,考纲虽无明确要求,但在理解及翻译文言文时,却是解题的一个拐杖、一把钥匙,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特别是对动词的一些特殊用法,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为动用法等,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去理解、翻译。

(4)(04年重庆卷)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该句中“妻子”在原文中应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儿女”。全句译为: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该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结合语境,意思只落在“入”上。全句译为: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关口,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以及意外的变故。

二、虚词不能虚化处理。

文言虚词的数量比实词要少得多,但是,虚词在文中运用的频率较高,几乎每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有虚词。翻译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虚词,要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从现代汉语中找出相应的虚词对应翻译。

例:(1)(07年宁夏卷)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该句中“所告”是所字结构,译为“告发的事情“,“实”译为“符合实际”。全句译为:查验差役告发的事,都不符合实际,韦丹成功治理的情状越发显明。

(2)(04年全国卷)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该句中重要的词语是“所以”、“惠养”和“飨”。“所以”在文中有“用……东西、办法”的用法。全句译为: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

(3)(07年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该句中第一个“为”译为“替”,第二个“为”译为“做”。全句译为: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4)(07年山东卷)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注意该句中“虽”、“以是”、“由是”几个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准确翻译“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译为: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

三、特殊句式要化特殊为一般。

考纲要求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省略句等特殊句型,近几年高考还没有将特殊句式单独设题,特殊句式通常结合文言翻译来考查。因此,如果遇到特殊句式,在准确辨识以后,要将特殊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一般句式。

例:(1)(07年安徽卷)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该句中“是非真能好古也”是个否定判断句,应这样断句:“是/非真能好古也”。“是非”不是一个词,“是”是代词“这”,“非”表判断,译为“不是”。全句译为: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06年江西卷)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该句中“一”作为定语要提前,“以之”是介宾短语后置翻译要还原。全句译为: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3)(06年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该句中“无乃……乎”,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全句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四、句子在表情达意时语气语调要保留。

句子在表情达意时总带有一定的语气语调,没有语气语调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句子的语气可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类,翻译时要注意不同的语气词所传达的语气,要保留原句的语调语气。不少考生在翻译中不加或是不注意标点符号,实际上是忽略了句子的语气语调。

例:(1)(07年山东卷)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彼何如人也”的“何如”。这是一个疑问句,要译出语气来。全句译为: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

(2)(07年浙江卷)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岂非”、“而”要准确理解,才能准确翻译该句。全句译为: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3)(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这是一个选择语气的复句,特别要注意关联词“与其……不如”。全句译为: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还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4)(05年全国卷Ⅰ)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该句中重点词语:岂,表反问语气,难道;佑,保佑;恪,谨慎,恭敬。译时就可以按解释意去译,全句译为: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

五、省略的需要补出的则补出,不需译的则不要译。

文言文省略的成分,需要补出的就补出来,但有些不是省略成分,我们在翻译时,为了使句子通顺完整,表意明确,像这些成分也应补出来。

例:(1)(07年江西卷)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

全句译为: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2)(07年江苏卷)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

该句中“猜”是“猜疑”的意思,“不忍”是“下不了狠心”,“去”是“离开”,“及祸”理解为“遭遇灾祸”。特别要注意“不去”,不离开“他”,“他”是谁,这是高进之评价刘牢之的话,所以把“他”补出来,我们就清楚地知道,高进之要离开刘牢之。全句译为: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

(3)(07年四川卷)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智囊文言文翻译 篇8

察智部·孙亮

作者:冯梦龙

原文

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亮问主藏吏曰:“黄门从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实不敢与。”黄门不服,左右请付狱推,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里燥,亮曰:“若久在蜜中,当湿透;今里燥,必黄门所为!”于是黄门首服。

文言文翻译:

吴主孙亮一天走出西苑,想吃生梅,于是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发现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是不是有宦官从你这儿拿蜜了?”回答说:“他刚刚来求蜜,不过小人确实没敢给他。”宦官不服,左右的.人便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于是孙亮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面一定是湿透的;现在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刚刚加入的。”宦官于是甘愿服罪。

智囊文言文翻译 篇9

上智部·邵雍

作者:冯梦龙

【原文】

熙宁中,新法方行,州县骚然,邵康节闲居林下,门生故旧仕宦者皆欲投劾而归,以书问康节。答曰:“正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投劾而去何益?”[边批:正论。]

[冯述评]

李燔[冯注:朱晦庵弟子]常言:“人不必待仕宦有职事才为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

莲池大师劝人作善事,或辞以无力,大师指凳曰:“假如此凳,欹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如此存心,便觉临难投劾者是宝山空回。

鲜于侁为利州路转运副使,部民不请青苗钱,王安石遣吏诘之,曰:“青苗之法,愿取则与,民自不愿,岂能强之?”东坡称侁“上不害法,中不废亲,下不伤民”,以为“三难”,仕途当以为法。

文言文翻译: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的新法正大力推行,地方州县纷纷骚动。邵雍正隐居山林,一些做官的门生旧友,都想自举罪状辞官回乡,写信问邵雍的看法。邵雍回答他们说:“现在正是你们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苛,但能宽松一分,百姓就能得一分好处,辞职不干于国于民又有什么好处呢?”

评译

李燔常常说:“不必非得等到做官了才能建功立业,只要处处尽力,于人有益,就是功业。”

莲池大师劝人做善事,有人以自己能力不足为借口,大师指着面前的一个凳子说:“假如这张凳子倾斜在地阻碍通路,我把它摆正放好,这也是一件善事啊!”如果心中有这样的境界,便会明白遇到困难辞官不做就犹如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回一样。

上一篇:卫生标准细节下一篇:考场作文如何获得高分 (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