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2024-06-26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共14篇)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设计及分类

1.教学设计是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的行为进行设计,它是一个分析教学的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评价和修改,使之达到教学优化的微观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2.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目标性原则;程序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由教学大纲所决定。由学科课程目标到学段目标到单元、章节目标到课时目标,形成系统的教学目标序列。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程序性原则:

课的设计,必须依循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过程,有序地编排教学内容和采用恰当的教学对策。学习程序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所学内容的同化或顺应,利于学习内化,而且又可供教与学的操作。◆整体优化原则:

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学过程各个因素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将诸因素加以科学的组合,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趣味性原则:

在课堂上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主导一方,学生是学习主体一方,而教师的主导又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服务的。要使学生在课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注意和向往的心向,保持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3.教学设计的分类

◆整体:课程设计即以地区性的某一学科为设计对象;学段整体教学设计即以某学段、某学年或某学期为设计对象。

◆局部:单元教学设计即以某一单元的教学为对象;课时教学设计即以某一课的教学为对象;微格教学设计即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课的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

◆教什么,即是对学习需要的分析,明确要教什么。

◆怎样教,即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的部分。◆教学的效果怎样,即一堂课的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1.学习需要分析。

要弄清为什么要开展教学;课程教学目标应是什么;教学设计具备哪些条件? 2.教学内容分析。

把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为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确定要教什么。3.教学对象分析。

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起点的能力与学习特点等。4.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或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行为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学习活动。5.教学策略设计。

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运用系统方法,从实际出发,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如:激起学习动因的策略(情意原理)、组织学习内容的策略(序进原理)、安排学习方法的策略(活动原理)和利用学习结果的策略(反馈原理)。6.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特性加以选择适合的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实施计划中的具体要求,将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转换为印刷或视听媒体(包括课件),并把各种教学媒体进行最优组合,提高教学效果。

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

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师生教学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会作出可能反映,如过深或学浅,预先设计另一种教学方法,一旦课堂上出现非常规状况时教师就可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

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它包括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课堂教学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的设计。

三、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加强机房管理

机房的管理一直是令信息技术教师最头痛的事, 其中最突出的是卫生问题.每次上机结束之后, 总能在电脑桌底、电脑键盘底下、机箱面找到一些零食的包装纸和果壳.这反映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较差, 如何加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是信息技术课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制定几条规定, 让学生去遵守,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 把网络道德内化为伦理, 外显为行为规范, 形成机房自主管理模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着手:1.学生讨论;2.分组管理;3.督促检查;4.违规处理.在制定机房规则时,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怎么办?在监督方面, 为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机房管理, 我校的机房采用的是五组18台的排列方式.每18位学生分为一组, 选出一个小组长.在每次上机结束时, 由小组长检查、考核、登记, 最后由任课老师抽查.如果发现有违规的学生, 在教育这个学生的同时让他做一回“保洁宣传员”.当然不是要体罚学生去打扫卫生, 而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文章.通过教师的不断教导和同学的督促, 使学生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自觉遵守机房管理的规章制度.

二、利用QQ进行心灵沟通

不久前, 曾听到一位教师这样对一位家长说:“现在已经进入高中了, 以后不要让他碰电脑、上网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听到这样的话, 我感到很心痛.网络对人影响的两面性让家长和教师惶恐不安.网络上信息内容复杂, 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又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的信息充斥其中.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接受能力强, 但缺乏明辨是非、理性思维的能力.学校和家长对学生上网的担忧主要在这几个方面:1.怕学生在网上交友不慎, 比如说网恋.2.怕网上一些不良的信息毒害学生, 比如说浏览暴力的、黄色的网站等.3.怕学生不能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比如说有个别学生对黑客的盲目崇拜.在学校里学生接触网络的主要时间是在信息技术课上, 除了电脑的防火墙能抵制一些不良的信息之外, 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观, 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迷失方向, 在教材第二册就有《网络世界》单元, 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通过教学适当进行引导.在网络交友方面, 有不少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上网聊天采取一味禁止的态度, 这是不可取的.作为引导者, 教师若能学会使用QQ,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指导, 必能取得用常规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向学生公布自己的QQ号码,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通信息, 进行心灵的沟通, 这种健康的交流方式, 总比在网上随便寻找网友, 不着边际地闲聊、互相谩骂要好得多.QQ聊天时用的都是昵称, 它的隐蔽性让学生们对老师敢说真话和心里话.在辨别网络信息方面, 教师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介绍一些有益于他们成长的网站, 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浏览网页, 比如说“中国青少年成长网”、“中国青年网”“中学生之友”等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很多适合他们的网站, 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除了介绍一些好的网站给学生之外,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些网络中存在的不良因素, 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世界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辨别网络世界.在规范学生网络行为方面, 要强化法制教育和网络责任感教育, 使学生懂得, 虚拟社会也需要有一套道德规范, 公民必须以合法的言行介入网络, 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制裁.通过这样的一些事例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使他们在充分地发挥网络优势辅助学习的同时, 学法、知法、守法, 增强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 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讲授计算机的硬、软件时, 让学生仔细观察电脑, 了解主机内部的部件都是谁制造的?当学生知道我们使用的CPU都是Intel制造的, 操作系统是微软的Windows的天下.电脑中的硬件和软件由于大都采用国外的产品, 使我国的国家、国防安全等很多方面都会存在隐患.在认识到这些差距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鼓励学生学习好信息技术, 将来为国争光.当然在认识到这些差距的同时, 也要看到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一面.比如说我国的巨型计算机“曙光”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CPU、WPS办公软件, “龙芯”四核的CPU已经进入量产, WPS的功能已经相当接近于微软的Office系列, 更加适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等等.

四、道德教育

第一次让学生交上机作业的时候, 笔者在教师机上建了一个完全共享的文件夹, 方便学生上交.在上交的过程 中笔 者发 现里 面 的 一些 文件 的 名 字变 成 了 不 雅 的内容 (比如说学生的绰号等等) , 还有一些学生已经交了作业却找不到了.向学生了解后才知道是班上几个调皮的学生把别人的作业改了名, 还删除了几个同学的作业.对此, 我没有简单地批评和训斥,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尊重他人成果”的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 这样做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心灵伤害, 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发言引起了同学的广泛兴趣.他说“这种篡改他人作业的行为, 也应该视为剽窃他人成果.根据我国法律‘应当根据情况, 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已经触犯了法律”.这个学生的发言, 一下子让学生争论了起来.很多学生都到网上去查找相应的资料来论证或反驳是否属于剽窃他人成果.最后有一位学生谈到, 他说“剽窃是未经原作者的许可把别人的作品据为己有的侵权行为.但是我们所做的课堂作业根本称不上作品, 而且没有抄袭, 所以算不上是剽窃他人作品.但是他们在未征得同学同意而随意篡改或删除同学的劳动成果, 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通过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什么是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而且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几个做错事的学生也主动地道了歉, 做出了自我反思, 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改善了与同学间的关系.

加强网络伦理教育的实践, 使我受益匪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深切体会是:1.要更新观念, 不能满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网络道德, 重视学生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学习使用习惯.2.让学生自主体验, 在情感教育中变枯燥的说教为活动中的自悟和自律.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 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 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 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3.用好评价激励制度.我们在评价一个学生时, 不能单纯的看这个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品德的考核.把道德意识和行为表现列入考核内容, 进入学科成绩.它包括学生上课的学习态度, 是否注意保护视力, 是否爱护公物 (包括保持机房清洁和正确的使用计算机) , 是否做到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是否能在文化课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 是否乐于帮助别人和倾听其他同学的建议等等.把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作为信息技术课一个评价的重要内容, 使德育和信息技术课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怎样进行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篇3

【摘要】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的课程 课堂教学过程 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同学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課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

(四)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1.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3.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4.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在讲“收发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在课下了解到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已有电子邮箱,并经常收、发邮件。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三)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四)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同学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 篇4

唐山市滦南县长凝镇初级中学:李海英

关键字:信息技术

作文

指导

摘要: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及时反馈,优化评讲

每提起作文,不少的学生都有畏惧感,写作文时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好半天也开不了个头。尽管教师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教师费尽唇舌难改学生搜肠刮肚的尴尬。究其原因:现今孩子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往往千篇一律;而教师讲解枯燥,教学形式单一,讲评泛泛。导致“作文”成为了学生与教师心中的顽疾。

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以往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因此,我们应加强中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作文教学目标。

一、运用多媒体的趣味性,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写作。德国教育家斯多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浓厚兴趣和爱好,就能从心理上积极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

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并予以保持,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若是“你不想写,也得写”,就会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应付了事。可想而知,这种“强扭的瓜儿”怎么会甜呢?“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和写作兴趣的培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选用多媒体,创设写作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教师课前拍摄了猫、狗等动物的生活录像,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各种顽皮可爱的小动物,它们时而嬉戏、时而吃食、时而睡觉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立即高兴得欢呼雀跃。多媒体声图色光相融的特点,不仅使他们进入情境,还激发他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欲望,在不知不觉中,情景教学就把“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运用多媒体光、声、像有力的冲击,能使言、情、景融为一体,极大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流泻出心中最自然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在辅导毕业班作文《一起走过的日子》时,随着《同一首歌》缓缓响起,伴着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扫描进去的照片和编辑过的录像,那是班上学生一张张天真稚气的面孔、一串串爽朗无邪的笑声、一次次小大人似的举动,一幕幕我们共同经历的有喜有忧的日子。优美的旋律,感人的画面,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当这一幕一幕缓缓流过,最后定格一张几天前我们刚拍的毕业照上时,许多学生的眼角已经湿润。教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激情在学生胸中回荡。望着他们无语凝重的表情和轻快飞移的笔尖,我相信那笔尖下流泻的定然是此生不泯的真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写作情感与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学生把作文当成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驰骋,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运用多媒体的可控性,培养观察能力

写得不够具体形象是学生作文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除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存在差异之外,这主要是受了学生的观察所影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由于不少学生平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缺乏观察,缺乏搜集、记录,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进行仔细正确的观察。

例如比赛活动之类的作文教学,老师常常是先带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然后指导怎么写。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观察往往是随意的、粗略的,很难做到活动、观察两不误,因此作文时对比赛的动作、表情甚至过程印象模糊,难以下笔。老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比赛活动全过程,可以使学生集中精神,有目的地去观察。对于重点地方可以根据需要重放、慢放或定格,使观察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同时也有益于学生养成爱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在话题作文《活动》习作指导时,课前,我在电脑中储存了六个录像片断;体育活动、丢手帕、老鹰捉小鸡、制作风筝等等。上课时,当计算机屏幕上再现校园内一个个精彩、激烈、群情振奋的场面时,一方面,在唤起学生回忆的同时,给每个学生增加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另一方面使每个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强烈愿望。由于这样的画面随时可以定格或反复播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描写重点进行选择,进行场景的再现,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进行细致的描写。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写作指导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掌握、所运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的网络优势,提高作文评改能力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可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作文的评改不是意味着学生作文训练的结束,而应把它当作另一种开始,成功的修改有时能给一篇作文以“新生”。教师最成功的批改是引导并教会学生自己修改。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共享性,教师可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从而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的低效率批改方式。学生掌握方法后可进行交流评议,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由别人品头论足,每个学生也都可以成为“小老师”,对别人的作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评后,作者可根据反馈意见利用光标移动、插入、改写、删除等操作技术对自己作文中的错别字、标点、词语等方面进行修改,使作文“更上一层楼”。在减轻教师批改作文费力而效率不高的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络是使作文的阅读对象不再局限于自己和教师几个人,而是全班师生。这样,既促使每个学生努力写出好作文,也使得他们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另外,多媒体网络可以随时把佳作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这就为欣赏佳作开创了良境。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能被当范文与人交流,心里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从而信心百倍,大大激发写作热情,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形成了强烈的写作意识。学生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对作文的字词运用、选材谋篇和自我评改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学习中既培养了自己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又养成了自学修改作文的习惯。

四、及时反馈,优化评讲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指导学生找出作文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并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挑战自我的斗志,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在作文评改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加快节奏,提高评议质量,更重要的是把作文训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可直接把具有代表性的习作利用实物投影给全班学生看,针对一篇文章让大家一起修改,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或把学生作文中典型的病句、错别字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或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片段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师生通过讨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学生保持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喜悦。这就形成了良好的内驱力,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五、班级博客,尽显风采

传统学生作文一般由教师评改打分后就了事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不能及时得到公众的认可,学生的创作欲望受到压抑。而网络条件下,学生作文实现了新的突破。我创建了班级博客,定期上传学生作文,每一次作文完毕,就将其中的佳作及时上传。为了鼓励大多数学生,我也关注那些作文弱势的孩子,让他们也有发表上榜的机会,有时即便是一小段,一两句,只要是有创新,有个性的妙语,都予以充分肯定。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 篇5

临湖中心小学 李丹

【内容提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之源——古诗文成为人类精神上的营养滋补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 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我将试图从五年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舞动在信息技术支点上的古诗词教学进行一些生动感性的捕捉和方法上的探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文学习;高效教学;整合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是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的趋势。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如何让无味的古诗文教学变得不枯燥呢?信息技术能帮忙做到!它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把它合理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我认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生古诗文课堂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自学古诗文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借助注释,初解诗文。

3、尽情朗读,图文结合,想象情景,体会意境。

4、抓住字眼,体会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古诗文吟诵形式的多样化(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不再仅限于个体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固有形式。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音效尝试一些更新颖的吟诵方式。例如:

1、运用配乐进行师生配合读,这样能激发学生有感情地吟诵。

2、渲染气氛下生读师和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结合视觉画面手舞足蹈法,这一形式动感活泼,适合中低段学生。

借助信息技术,在诵读这一版块的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多读了对古诗词的感悟自然也就更深了。

三、古诗词的学习要借助图片等让学生有画面感(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诗句去想象画面,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那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关联学习相应的古诗(所谓举一反三)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古诗 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古诗文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将时代背景,学习方法或呼应等关联学习其它古诗词,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例如:由《游子吟》的学习关联出示孟郊写的另一首诗《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这一关联学习,对母亲思念儿子的感悟就更加透彻了。不仅巩固了本诗,还连带学了一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渔歌子》的学习中,可对比出示学习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呼唤其回家的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在**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将这两首诗同时出示、进行对比朗读学习,则更能体现作者张志和寄情于山水的逍遥自在。

五、利用信息技术将古诗词学习娱乐化(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

古诗文作者能把景化为一首诗,把情隔于一首诗。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也可把古诗文化为一首旋律熟悉的歌舞,深情地吟唱,动情地演绎。例如《望庐山瀑布》、《游子吟》、《清平乐.村居》等都适合配以优美的曲调来吟唱。相信如此娱乐化的古诗词学习方式,也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受与收获。

以上就是我概括的关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一些方法。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的信息素养;③能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我相信,将信息技术与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一定能让古诗词的教学课堂更为诗情画意,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篇6

3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毕竟还都是一些孩子, 为什么他们对游戏感兴趣, 是因为有意思, 而老师教的内容没意思, 他们当然不爱学了。所以需要让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感到有趣。其实, 任务驱动法、创设情景等方法都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每堂课都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 课堂的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

4 探索教学评价的有效方法

如何判断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当然是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丰富了情感体验。但怎样对其进行评价呢?这一直是令我头疼的问题。可能通过考试可以考查出来一些问题, 但是不是只有考试这一种形式呢, 考试又可以具有哪些形式呢?比如学习Word2000的应用, 可以通过让学生完成一部海报作品来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安排一场作品鉴赏会,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当然具体而有效信息技术评价方式, 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篇7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其能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的特点,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方式,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材分析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主要讲述了作者为美国的旧时同窗带枣核的故事,表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教学设想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主题和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朗读、思考、讨论,理解文章巧妙的构思,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运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MP3格式的,声情并茂的朗诵,舒缓低沉的音乐,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把学生的情绪都感染了,让他们沉浸在对家的回忆、怀念中,此时老师适时地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一位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那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这样导入课文《枣核》,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简介作者

运用多媒体出示作者萧乾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介绍,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对作者有了个比较立体的认识。

(三)研读课文

1、出示课文的朗读录音,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朗读课文的方法,在让学生读课文。

2、学生自学课文。在学生自学的同时出示自学要求。

A、朗读课文 ,掌握重点的生字词。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作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C、文章开篇不交代生枣核的用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词 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或注音,比比看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5、讨论交流刚才的几个问题。投影出示课文板书的演示文稿(索枣核——见枣核——枣核——议枣核)及北海公园、白塔、荷花、唐人街、胡同等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图片资料,让大家理解美国友人是通过一系列的事物来寄托对故土的依恋的,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深入理解,体会感情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轻声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练习”二,同时找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充分表达了文章中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资料,以及“希望工程”“环境污染”等系列图画,让学生根据不同主题动动笔写一写自己对祖国对的情感,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写作更富想象,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放飞思绪,更好地完成任务。

案例体会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际上课的效果也让我很满意,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检测结果的确不错。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8

数学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函数概念教学,学生明晰直观印象深。

二、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机交互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按照这个标准,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所确定的教学环节和数学内容哪些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

中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值得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认真探讨的课题。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在数学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谈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数学的几点做法。

1.用信息技术多样刺激学生,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对人体多种感官的综合刺

激,它既能看得见影像(视觉),听得到声音(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学生单一地听老师讲解益处多。

教师用传统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变量与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它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我在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特性,先分别显示解析式y=x+a(a为常数)、《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和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显示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长江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样,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2.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例题后,让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板演,完毕后教师再评讲强调。人机交互使用则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自己选择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的文字:“你答对了,真了不起!”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试”直至出现正确结果,万一连续三次尝试失败,则显示解题步骤。这样处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3.用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课题学习:镶嵌教学中,我分三个阶段来进行教学: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对各种问题进行探究,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些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开拓视野,激活思维,增强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实践中去。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9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学生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虽然很多学生对这门学科也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方法和策略,没有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畏难情绪,对信息技术课又爱又恨,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益?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他们在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是现今信息技术课的重点。

一、善用比喻,浅显易懂。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专业术语对于孩子来说有时较难理解,这时,如果教师能举一些合适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这样问题就能轻轻松松解决,学生掌握的效果也高。比如教学《回收站》这一课时,我将“回收站”比喻成“垃圾箱”,让学生说说垃圾箱有什么作用?通过“垃圾箱”的用途让学生了解到当某个文件不用了,可以把它删除,放到回收站以达到释放磁盘空间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将不该丢的东西也丢掉了,那么可以从“垃圾箱”里找回,同样,电脑也可以将回收站的文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叫做“还原”。通过从“垃圾箱”里找回东西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原”。如果把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心处理后,那么就不可能找回了,同样,当你将回收站的文件删除掉,那么该文件也无法还原了。由于学生对“垃圾箱”非常的熟悉,利用“垃圾箱”和“回收站”之间的共性,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掌握“回收站”的用途了。

二、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一节课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力。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乐学。比如教学《图画展览会》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庆祝元旦的活动场面,在活动区有一个小小图画展台,请你动手用电脑画一幅画,放在这个展示台里,让我们的元旦庆祝会更加有意义。学生兴趣高涨,都想一展身手,很快就投入到电脑画创作上了。

三、鼓励创新,开发潜能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潜能,而在于你有没有将你的潜能发挥出来,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因此,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支点,应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经常会看到,当老师做了示范后,学生的作品大部分都与教师的相同,没有创新。因此,我在课堂上除了示范自己的作品外,还会将学生作品和从资料库收集来的资料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到创作时必须有自已的特色,不可千变一律,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时间久了,学生思路开阔了,也勇于探索尝试创新了。比如教学《会当小板报编辑》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去收集各种的报刊及了解如何进行板报设计相关知识,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当一回小报的主编,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小板报,最后将学生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与点评,并将有特色的小板报打印出来贴在班级展示区。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体会到只要敢于尝试、大胆尝试就会成功,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将自己内在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四、化难为易,游刃有余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它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较难的技能分散成几部分进行教学,以减少难度,且避免枯燥乏味。比如打字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是必备的,如果一开始只注重强调基础的夯实,而不讲究方法,一昧地让学生进行打字练习,对于不懂打字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一直让学生练习打字,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但作为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又不能不学习打字。因此,我在教学打字这部分内容时,我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将字形与字体、编辑排版、图片编辑等穿插于打字教学中。我先进行英文字母输入的教学,采用小游戏进行练习,等学生对字母的输入有点熟悉后,再采用教师说字母学生打出字母的比赛活动,然后教学将字母进行颜色设置;再教学拼音输入法输入汉字,刚开始,让学生用拼音法输入一句名诗,然后对这一句名诗进行字形和字体设置,进行字体的动态效果处理;接着让学生打一小段课文,再对这一小段课文进行编辑排版,最后让学生进行打一篇作文,进行图片插入和格式设置。这些操作技能必须是分几个阶段进行教学的,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整合零散,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应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如在教学《图文并茂的作文》这一课时,学生已学会了《文本编辑》、《字形与字体》和《版式的设置》等技能,但这些知识技能都较为零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综合运用,我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本优秀作文集,要求他们必须为作文集设置一个封面,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每篇作文进行设置,使作文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最后,我将学生设计的作文集打印出来,供学生欣赏借鉴与参考。这里涉及到输入文字、排版、字体、图片等知识技能,学生必须要会综合运用所学技能,并将所学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能服务于现实生活,而且在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和应用的需求,学生学得会更起劲,这样也可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个任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应分成几课时来完成,切不可急于求成,毕竟学生的能力有限,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

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 篇10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小学计算机课堂教学,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更多计算机知识,学有所获,形成能力,以下将结合本人多年的课堂教学,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一、巧用游戏,激发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巧用游戏,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以《按钮的制作》为例,按钮包括弹起、指针经过、按下等几个状态,一开始,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按钮,按钮有哪几种状态,而是让学生玩了一个电脑游戏,这个游戏是这样的:画面上有几个老鼠洞,老鼠随机从洞中钻出,学生用鼠标点击老鼠,老鼠就会被“打死”。此时,老鼠被做成了按钮,它有几个状态:正常状态它是静止的,鼠标指针经过是它会眨眼睛、吐舌头、动手指,点击它时,额头上被贴上补丁,出现一个爆炸标志。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按钮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会认识到按钮的重要性,也会分析按钮的各种状态。用游戏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的观察思考,培养了他们观察并分析的能力,构建“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

二、巩固所学知识,巧妙设计练习

基础练习是面向全体同学的。通过基础练习能更进一步的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将三张透明胶片(依次为:椰树、海水、小房子)叠加在一起,形成完整图案。移动最上面的一张只有小房子移动,而且可以任意修改其中的一张胶片都不会影响其他胶片的内容。(在其中一张上画新图案)因为他们是互相独立的。但是此时要注意是在哪一张上操作。每一张胶片就好比我们软件中的一个图层。然后打开软件,调出图层面板,讲解相关知识。包括图层面板的调出,图层的隐藏方法等。

为了学生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又可以设计进阶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知识基础选择不同层次的选题。选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阶练习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想像力。

例如:兔子的大小不合适,如何调整图片大小呢?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任务,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并总结说出具体操作方法,教师加以点评。

三、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正确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巩固所学、取长补短、检验教学效果。例如:如何让鸭子的头消失在背景中呢?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该任务进行组内讨论,然后请学生去尝试完成任务,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参照课本或同学间互相交流或参考提纲来解决问题。接下来由各组学生代表分别演示操作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最后教师综合各小组特点演示操作步骤。并强调吸管工具的作用、填充和羽化命令的使用。

这个任务相对于任务一难度比较大 ,所以我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在每组讨论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参照课本来完成任务。对于仍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采用提纲的方式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1、教材将操作方法说得非常详细,所以首先请同学们参照课本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同学间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精神。

3、提纲

(1)要在哪一层上操作?

(2)如何让鸭子的头不显示呢?

(3)用什么能盖住它?

(4)是盖住整个图像吗?

(5)怎么盖住呢?

(6)如何后退一步或几步呢?

教师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有意走弯路,以突出强调知识点和美化效果,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不足,优化操作。

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创新思维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我曾经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题目:综合上节知识和本节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大家可以从下面的选题中任选一题做一幅自己的合成图。要求效果要美观、自然、逼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当然也可尝试用其他类似工具完成。

选题一:对“我和福娃有个约定”文件夹中的两张图片进行合成并处理。

选题二:制作一张和你所喜欢的明星的合影或在你最向往的地方的留影图片。

选题三:任选图片,自定主题,合成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做作品,教师巡视并指导。转播欣赏学生作品,并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信息技术教育,比如不能利用合成技术传播虚假信息等。优秀作品,不一定是完美的,而是指有新意有特点,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一副整体上看来是失败的作品,只要其中有可取之处,有个性化的东西,那就是亮点,就应加以鼓励。万分珍惜学生创新能力,要敢于表扬,勤于表扬,让学生的想象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 篇11

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的语文教学,使其与学科互相融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

一、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都知道,只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最优化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参与学习。充分利用图形、图像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语文教学,突破传统的静态教学模式的限制,通过开放性、立体性、全方位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在学生读书的同时,播放配有音乐的桂林山水的录像片。音像同步,学生身临其境,使之眼到、耳到、心到,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学习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更深入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大大开阔了视野。

又如,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使用电教手段,根据命题的内容和要求,选择一些画面,以生动、真实的情境感染学生,则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写作热情。如写《家乡的美景》,由于学生年龄小,平日里观察不够深入,不知以哪里作为切入点。这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的街道、河流、村庄、农田等,再现学生的回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自然地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

二、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目前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这种教育形式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强调了学习的主体从教师变为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是在多媒体与语文教学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根据个人学习的基础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多选式的学习环境中会主动参与进来,便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领域。

例如,在课文《伟大的爱》的教学中,多媒体播放歌曲《妈妈的爱》,让他们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带着激情和好奇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妈妈平日里细微的爱,学生的思想之门就会被打开。此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发言,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语文课堂中徜徉。

三、运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全面性、反馈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有不少图画展示的是静止动态,学生看到的只是瞬间信息,图画毕竟无法展示过程。若学生对该内容缺乏直接经验,在理解时势必毫无计策。此时,将有些过程制成动画展示出来,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我制作了课件演示豌豆、蒲公英、椰子等传播种子的生动画面。当学生看到“风婆婆”把蒲公英吹到天空,一个个小“降落伞”散落到田野、山洼,就在那里安家时,学生很快理解了植物靠风传播种子的方法。接着继续播放“鸟吃浆果把浆果的种子带走”“椰子掉到水里被水冲到河对岸安家”“豆荚被太阳晒炸裂开后孩子们跑着蹦着离开妈妈”等生动的动画,学生看得入神,思维更加活跃,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这一难点轻而易举地就被解决了,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取了知识,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进行语文教学,扩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摘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达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将信息科技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选平台,不但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掌握信息能力创造了最完善的教学环境。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了”技术改变教学“系列课程,我觉得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一、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

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内容。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

二、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

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课的具体目标,有了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三、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教学结构。

要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上述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案例、光盘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要想将上述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即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作用的改变)真正落到实处,只有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实施相关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为此,应在不同学科中采用能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数学学科的“教学模式” 能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要求的“教学模式”,若是从教学过程所包含的教学环节来划分,可看作是由五个环节组成的“教师主导下的探究”模式,其实施要领是:

① 创设情境 : 教师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学习主题上来。

② 启发思考: 教师提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并能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新授知识的体现,也可以是用于拓展、迁移当前所学知识)。

③ 自主(或小组)探究: 由学生运用认知工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或小组)探究(不同的学科所用认知工具类型也不相同;探究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④ 协作交流: 在小组之间或在全班范围进行协作交流;协作交流内容可以是新授知识,也可以是拓展、迁移的知识)

⑤ 总结提高: 在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基础上,教师加以补充与升华;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浅层认知达到深层认知。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13

浅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47学员 黄山区汤口中心学校 蒋文华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就要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有效地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下面我就平时教学实际和这几天学习谈一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一、备课中要预设灵活地利用电子课本资源库中的教育资源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各学科资源库中已经配套安装了各学科同步教学资源,有卡片、ppt、Flash、视频、动画等等,这就为我的备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上课时随时可以调出使用,保障常态化多媒体教学的实现。这样就不需要我再从网上查找搜索资料拷贝做成Word文档或ppt来,我只需在教案中备注讲到某个环节用资源库中的卡片、某个环节用库中flash、ppt,节省了我备课的许多精力。

如上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资源库中就已经备有卡片、flash、ppt,根据需要选用非常方便。

课本上的例题我们可以采用聚焦功能,节省教师抄题目时间,练习题让学生在电子课本的小黑板上练习很方便。

另外电子白板使用划词搜索功能还可以随手搜素,教师需要什么资源,只要在电子白板中一写一划即可将各种相关资源分类展现,减轻了我备课中查找资源的工作量,另外对课堂上学生发生的突发意外生成资源,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上八年级上册《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时,我叫学生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98×102时,学生这里读作“乘”还是“乘以”争论不休,我用划词搜索,很快就找到这一类资源,通过人机互动,问题很快迎刃而解。

二、在备课中要合理设计应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我先下载了多边形内角和的flash课件,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入手,在求四边形的内角和时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和,进而提问五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四边形内角和的求法的回顾与进一步的思考,引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这就为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证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快地就达到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目标。

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完全平方公式,我又下载了Flash课件,一开始创设出几个动态图形,把学生带到学习中来,在情境中适时提出问题:问题一出引发学生探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达成共识:“几个图形相互组合形象地为我们解释完全平方和公式”加深了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随后我又插入ppt练习,让学生进行演练。这节课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望来上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突破了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特别好。

三、备课中合理科学地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我们现行的义务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实时地、自然地对插入图片和合PPT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会达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一课时,我就插入了一张关于《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阅读材料,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插入了勾股定理和赵爽的有关的图片,在学习《弧长和扇形面积时》我插入了关于圆周率的阅读材料,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这样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取精神。

怎样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篇14

一、内部控制研究的简要文献回顾

从国外看,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 大致可以分为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几个不同的阶段。1992年, 美国COSO报告从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角度, 构造了一个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成为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的论述, 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内部控制仅从会计、审计角度研究的狭隘性, 在内容上不再局限于会计控制, 扩展到企业的管理以及企业的治理, 从一个更高、更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内部控制的一个框架体系。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 我们可以区分出这样几种内部控制研究视角:程序 (方法) 论、制度论、组织 (协调) 论、系统论、过程论。虽然COSO框架对内部控制作出了一个比较综合的界定, 但就其本质上看仍然属于过程论的范畴。2004年9月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在内涵上将原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五要素扩展为八要素, 既体现了对1992年COSO框架的超越, 又反映了内部控制的转型, 尤其强调了董事会和管理层在目标设定、风险确认与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策略选择等方面的突出作用。但是, 无论新、老COSO报告都只是提出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 至于如何保证这种框架性意见在企业中得以执行, 并没有给出可操作的现实途径。

二、内部控制的科层理论分析

任何组织从本质上都呈现为一种层级结构, 其中相互关联的活动被分解为各不相同的任务单元, 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 要求各任务单元具备畅通的信息关系和协调一致的活动水平。因此, 从管理学的视角看, 科层制组织结构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而出现, 是为了应对外界高度复杂的环境, 通过企业在组织结构方面通过资源的控制与整合, 从而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从经济学的视角看, 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之上, 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一种替代机制, 必然要采取纵向协调的某种等级制形式 (包括科斯和威廉姆森在内的经济学家都习惯于把组织协调机制的基本性质概括为层级制)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存在着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股东会与监事会、董事会与总经理;总经理与各部门经理、部门经理与员工等, 正如詹森和麦克林 (Jenson and Meckling, 1980) 所指出的,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 “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 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级上”。由此, “一级盯住一级”的层级制也就应运而生了, 它是一种增进效率的秩序形式, 可以帮助解决由团队生产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失灵问题, 通过为下级与上级创造激励来重新协调好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与群体效率之间的关系, 使得在团队生产情况下的个人的卸责不再符合他们的利益 (Archian and Demsetz, 1972) , 简而言之, 企业科层结构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经济学解释是它能纠正市场失灵。效率是科层组织制度的核心和思想基础, 在分工多样化、专业化的情况下, 科层被认为是突破个人有限理性的有效方式。究其本质而言, 科层制旨在解决两大类问题——组织责权利的对称安排、以理性的方式降低代理成本的一项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一般而言, 科层体制的特征主要体现为: (1) 分工与专门化。科层制通过在职位上加以分工, 使每个人从事一份专门化工作, 提高工作的熟练化程度, 以避免杂乱无序, 增进效率。 (2) 法规与条例。科层组织内部有一套完备的规则系统, 这些规则系统对每一职位都赋予特定的权力和义务。

第一, 内部控制的“信息——决策”功能。根据科斯理论, 企业之所以存在, 之所以可部分地取代市场, 原因在于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而企业之所以能够节约交易费用, 又在于企业内部控制者承担了组织和沟通协调的功能。而组织和沟通协调功能的实现, 又有极大的依赖于对信息的获取。一般科层制组织中的信息遵循两种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 即组织的最高层把决策由上到下传达, 我们把这种信息称为“命令信息”;二是自下而上的, 指组织中的基层把作业现场的情况层层汇报向上传递, 我们把这种信息称为“汇报信息”。也就是说, 在科层制中, 无论是“命令信息”、抑或是“汇报信息”, 信息的传递、沟通基本上借助于权力等级链的正式渠道, 这种正式渠道的信息沟通交流方式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对于内部控制无疑是最重要的。

第二, 内部控制的“预期——保险”功能。根据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的表述,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必然带来风险;而风险内部控制则表现为内部控制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各种风险因素的排除和预测, 从而获得创新报酬和风险收益。具体说, 创新和风险内部控制一方面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内部控制, 帮助交易当事人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交易中的其他人未来可能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通过内部控制把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从交易者个人身上转移到那些愿意承担风险、并且承担成本较低的社会组织机构上去, 以使交易者对未来经济活动形成稳定的预期。由此, 科层体制下的非个人取向保证了组织的任何决策, 不受个人情感冲动或好恶影响, 完全以能否有效达成组织目标为准绳, 使创新与

三、科层理论框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层次构造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中, 基本采取两层次内部控制, 即经营者监督控制管理者、管理者监督控制员工。也就是说, 内部控制是在公司治理解决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问题之后, 作为经营者为了保证受托责任的顺利履行而进行的主要面对次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控制, 更多的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层面的问题, 它并不能约束最高管理当局本身。而且, 内部控制是基于经营管理当局与次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 它属于公司内部管理的范畴, 因此法律一般不作具体的规定, 只是原则性规定公司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显然, 传统内部控制理论不仅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做出了明显的界限划分, 而且其构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发达的资本市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以保证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之下, 股东完全可以以超脱于企业的姿态, 远离企业内部控制。然而, 现实状况并非与假设一致。根据系统论的原理, 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都必须依赖其客观存在的环境。从当前我国不完善资本市场根本难以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情况之下, 基于契约执行的观点, 为了更好监督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保证股东投入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股东以企业内部控制主体的身份进入企业, 采取组织控制的方法, 是完全必要、也是完全可行的。此外,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则内部控制不仅是整体制度环境下的一项制度安排, 更是一个理性开放的组织系统, 能够通过加工从环境获得的资源进行自我维护。“这种开放系统能够在高层次上维护自身, 进而向更高秩序和复杂性的方向演进” (Bertalanffy, 1962) 。那么, 要实现这种自我维护功能, 股东就不能像以往那样对企业保持一种“疏离的眷恋”, 而要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 以股东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总体架构。以股东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股东, 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 是最高层次的企业内部控制主体, 控制客体是经营者及整个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以股东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控制目标是:敦促经营者为了企业利益而一心一意地、最大善意地使用财产, 获取盈利和确保企业发展;确保股东投入企业的财产不被经营者、企业员工或外部人偷盗或非法占有, 也不为天灾人祸所损坏;经营者能够如实地向股东报告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其他重大事项。为实现上述目标, 所采取的内部控制手段是:公司治理结构、战略控制、基本政策控制 (包括基本会计政策、基本财务政策、基本费用政策、基本人事政策以及基本业务经营政策等) 、CPA审计、为经营者设计合理的业绩评价和报酬结构。

(二) 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总体架构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经营者, 控制客体是是管理者及整个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以经营者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财产安全;确保信息真实等为控制目标, 主要通过组织控制、人事控制、财务成本控制、会计控制、统计控制、内部审计、内部经济责任制等实现其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 (日) 青木昌彦著, 周黎安译:《比较制度分析》,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安同良:《中国企业的技术选择》, 《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3]安同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企业技术能力实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史建树.基于IT环境的信息系统审计探讨[J].现代商业, 2011, (8) :145—146.

[5]曲洪艳.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内部审计风险防范[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12, 32 (5) :30—33.

[6]吴亭.信息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策略探讨[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1 (9) :104—106.

[7]王辉.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5) :119—120.

上一篇:学校教师课堂教学计划格式20下一篇:试试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