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2024-06-24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精选7篇)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1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徐蕾莹):当地时间12月18日,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这份报告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015年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上升到

3.3%。和今年大约只有2.1%的增长幅度相比,今后两年世界经济将有所好转。

18日,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了最新的年度报告――《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当中第一部分,也就是《全球经济展望》的部分。而有关地区经济和全球金融等方面的详细报告将于明年1月正式发布。

联合国经社部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在发布会上介绍说,“2013年又是增长缓慢的一年,增长幅度甚至低于许多机构早些时候做出的最保守预测,也包括我们的预测在内;但是我们相信一些因素已经改善,将为明年的增长提供动力,我们预计明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个百分点,和2013年预计增长2.1%的数字相比,增势比较强劲。”

出席发布会的联合国经社事务助理秘书长沙姆沙德 阿赫塔尔介绍说,2013年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包括欧盟国家和美国在内发达国家依然陷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不过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因此联合国对今后两年世界经济做出了相对乐观的估计。“欧元区终于走出了衰退,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速有所上升,主要的发展中国家看起来正逐渐恢复他们失去的动力。”

联合国经济学家预测,包括巴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明年的经济表现可能会呈现分化局势,中国的增长相对稳定,但有些国家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和外资流出的影响,经济局势可能会相对困难,甚至存在“硬着陆”的风险。洪平凡说,“中国预计在今后几年当中将有望保持7.5%左右的增长速度;南亚地区的增速目前正处于20年来最缓慢的一段时期,2014年印度经济将有限度地恢复到5%以上的水平。”

另外从地区来看,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虽然近两年有所放缓,但依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而非洲也将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明年增幅有望达到5%左右。不过洪平凡强调,这样的增长预期高度依赖于全球经济的改善,以及政府管理者的水平。

从政策风险的层面来看,美国能否顺利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是一大考验。

洪平凡说:“过早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导致金融动荡,破坏经济复苏;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将增加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的风险,到时再退出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2

一、世界经济增长有望改善和加快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脆弱性、不确定性和不平衡性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各国政策相应地也在不断调整。 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总体形势相对稳定,但继续向下滑行,维持着 “弱增长”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 2013年世界经济将仅增长2.9%,为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推动经济复苏势头从新兴经济体转向发达经济体。

2013年,发达经济体总体趋于好转。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开始从低迷加快,经济增长逐步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其中, 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稳固,截止到三季度经济已连续10个季度保持增长;欧元区经济触底回升,逐步走出衰退,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日本刺激政策收到一定成效,增长信心有所提振。但发达国家“低增长、高失业率、高赤字、高负债”并存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善,导致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速仍低于潜在水平。IMF预计,2013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1.2%,低于上年0.3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近两年,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一轮超出潜能的高增长后,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有逐步转弱趋势。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总需求水平仍不足, 明显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显著影响。主要新兴经济体结构性调整艰难,加上资金流入减少,金融市场大幅震荡,经济增速远低于过去的增长水平。IMF预计,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增速预计为4.5%,低于上年0.4个百分点。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13年10月。

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有望进一步改善,整体经济复苏步伐将加快。 IMF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并认为这一增长率属于 “偏低的中期增长轨迹”。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可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全球经济回升也将更多地集中在发达经济体。欧洲经济走出衰退将推动全球市场信心改善,增强全球经济的增长动力,而美国经济稳固复苏也是决定全球经济前景的最重要因素。经合组织(OECD)的综合领先指标显示,2013年10月该组织34个成员国整体领先指标为2011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表明发达经济体经济前景将进一步改善。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加快,但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仍难以恢复到前几年的较高增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市场之间的经济增速差距将进一步缩窄。

但世界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不容忽视。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整体增长缓慢,面临着复苏基础不稳、增长动力不足、 发展速度不均等问题,复苏进程难以一帆风顺。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最大的风险源。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 部分新兴大国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世界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排除经济形势可能出现反复。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疲弱,低速增长成为常态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在寻找重振经济的新的增长动力。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制高点,以保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但总体看,新一轮工业革命尚处孕育阶段,大范围的新的领先产业仍处于寻求阶段,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缺乏实质性突破,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主要发达国家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这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动力不够强劲,只能维持低速增长。

发达国家持续的财政整顿也削弱了经济增长动力。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中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给各国政府积累了大量债务。近几年发达国家连年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率不断攀升。IMF预计,2013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政府债务率将分别高达106%、95.7%和243.5%, 2014年仍处于较高水平。为稳定市场信心、增强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发达国家削赤减债任务艰巨, 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会持续的财政整顿。而政府减少对债务依赖、减少预算赤字的过程势必会削弱消费和投资需求,抑制经济。

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也是影响经济复苏的一个痼疾。美国失业率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后的10% 降至2013年11月的7%,但仍高于6.5%的目标水平。欧元区整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持续在12%的高位,特别是年轻人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预计2014年欧元区经济复苏也不会使其就业市场有明显改观。其他发达经济体失业问题短期内也无明显改善迹象。IMF预计,2014年发达经济体失业率仍将保持在高位。高失业率不仅抑制居民收入增长,也严重损害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趋于减弱。金融危机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但在发达国家需求持续疲弱、国际资本异动困扰、各国自身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下, 新兴经济体也无法独善其身,经济增速回落明显。 有的国家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国家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 新兴经济体普遍失去强劲增长势头,让世界经济近期增长前景放缓。

(二)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新的风险,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增大

欧债危机曾是影响全球经济最主要的风险源,但世界经济近期最大的不确定性则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何时并以何种方式退出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一大转变是,随着经济形势好转,经济复苏巩固,美国正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有研究机构预计,美联储可能在2014年一季度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初期减少购债规模可能是100亿美元。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与其当初实施一样,都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改变国际金融、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求格局,有利于保持资产价格稳定,防止泡沫积聚;但同时也可能会引发国际金融条件的剧烈波动,冲击国际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造成跨国资本流动异常,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自2013年5月美联储暗示要缩减货币刺激规模以来,市场对量化宽松退出预期的混乱和敏感性增强,市场的震荡和风险也明显增加。IMF认为,美国实现平稳退出面临较大难度,能否控制长期利率和市场波动性甚为关键。市场流动性相对减少,很可能导致长期利率升幅扩大,对全球市场产生溢出效应。

美联储启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尤其是对这些国家资本短期流动的冲击明显。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将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收益对比,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大幅波动。实际上,自美联储发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信号后,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一些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大幅贬值,通胀水平严重,股市明显下跌,经济增速放慢。为阻止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但这又会使本已减慢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注:2013年和2014年为预测值。资料来源:WTO秘书处,WTO,《贸易快讯》,2013年9月19日。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2013年6月26日。

(三)世界贸易与跨国投资增长缓慢,全球经济复苏缺失重要的助推力量

2008~2009年间的全球经济危机由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但通过国际贸易急剧萎缩传导到世界各地。2009年的国际贸易的大幅萎缩史无前例。在各国超常规的经济措施刺激下,2010年国际贸易出现恢复性快速反弹。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及欧债危机深化,抑制了全球进口需求,国际贸易增长转趋疲弱。2013年国际贸易状况仍不乐观, 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萎缩,拖累了全球贸易增长。 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预测,201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2.5%,其中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1.5%, 进口萎缩0.1%,发展中经济体和独联体出口增长3.6%,进口增长5.8%。在全球经济脆弱复苏、国际贸易总体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企业困难,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贸易复苏进程。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即国际贸易增长率低于世界产出增长率,由此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一股助推力量缺失。2014年,随着世界经济总体向好,国际贸易增长也有望加快。 WTO预计,2014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4.5%,但仍低于过去20年间5.4%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 发达经济体出口增长2.8%,发展中国家增长6.3%, 分别高于2013年1.3个和2.7个百分点。

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信贷状况收紧、企业盈利下降,导致众多跨国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撤资等方式重新布局全球跨国投资,对外投资十分谨慎。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下降了18%,降至1.35万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外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流量的52%。2012年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略有减少,下降4%,为7 030亿美元。面对经济前景难以料定,在吸收外资量下降的同时,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对新投资持观望态度,或撤回国外资产,而不是进行重大国际扩张。2012年, 发达国家的直接外资流入量下降32%,降至5 610亿美元;而发达国家的外向直接投资量下降23%, 降至9 090亿美元。UNCTAD预计,201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接近2012年的水平,其上限为1.45万亿美元。

未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复苏之路依然艰难曲折。UNCTAD预计,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改善和投资者信心恢复,跨国公司开展跨国投资能力和意愿增强,201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可能回升至1.6万亿美元。同时UNCTAD也警告说,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缺陷、宏观经济环境的潜在风险及主要经济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的脆弱性和政策不确定性,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回升至较为强劲增长水平所需要的时间将比预期要长。另外,各国在出台自由化和便利化投资政策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的监管,投资保护主义风险有所上升。

二、主要国家及地区经济展望

(一)美国经济将领跑世界经济,但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

2013年美国经济以缓慢但平稳的步调继续复苏。前3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分别增长1.1%、2.5%和3.6%,至此美国经济已连续第10个季度保持增长。制造业、科技业、私人消费、 住房市场的增长支持美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房地产市场继续改善,截至7月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指数实现了连续8个月环比上升。“页岩气革命”在使美国对外能源依赖度降低的同时,压缩了其制造业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活动继续扩张,汽车和高科技行业的增长尤其值得注意。就业情况有所改善,11月份失业率为7%,是2008年11月以来新低。

由于美国经济数据向好,市场对于美联储收紧量化宽松的预期增强。2014年,需要高度关注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规模对经济的影响。金融危机后,由于采取多轮量化宽松计划,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膨胀,创下3.93万亿美元的历史纪录。随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摆上了日程。对美国来说,缩减量化宽松可能导致流动性收紧,由此带来的利率上升将抑制房地产复苏,也会抬高消费信贷和商业融资成本, 不利于私人消费和投资增长。在2013年夏天通过金融市场释放冲击波之后,美联储在如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上面临着国际压力,各方要求其更加清晰地传递信息,但美联储更聚焦于美国的就业和通胀,美国经济状况改善的程度将是美联储决策的关键考量。美联储要权衡的是,如何及何时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同时又不会触发利率上升的局面,以免导致拖缓经济复苏进程和损害就业市场的增长。此外,美国政府债台高筑,也潜藏着财政金融风险,可能拖累经济复苏势头。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几年调整,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有所增强,复苏势头较为巩固。考虑到近年美国经济调整取得的实际成效,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国内工业逐渐企稳、“页岩气革命” 提升其竞争力,2014年美国经济将延续增长态势, 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美联储预计,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为2%~2.3%,2014年增速将加快到2.9%~3.1%。

(二)欧元区经济可望实现温和复苏,但很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在经历了欧债危机的“急症期”后,2013年欧元区经济渐渐从下挫中企稳,并逐步走出谷底。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3%,是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三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1%,为连续两个季度增长。随着市场对经济前景信心增强, 欧元区经济景气指数连续攀升,2013年11月该指数连续7个月保持升势,达到2011年8月以来的最高点。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降至12.1%,是2011年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工商企业看好经济发展前景,投资意愿正在逐步增强。目前,欧洲火车头德国经济回升态势明显,作为第2大经济体的法国也在逐渐好转,西班牙、意大利等重债国融资成本处于安全水平,希腊财政经济状况也出现改善。德国总理默克尔优势连任,有利于欧盟和欧洲央行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欧元区朝着“欧元巩固”的方向发展。但欧元区的消费依然比较疲弱。

2014年,欧元区经济复苏会持续下去,经济增速可望加快。欧元区经济增长也将推动全球市场信心改善。但高失业率和结构调整缓慢,使欧元区经济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2013年11月欧元区按年率计算的通货膨胀率上升0.9%,远低于欧洲央行2%的目标,表明欧元区仍存在一定的通缩威胁。欧元区内部经济复苏势头分化依然突出,核心成员国和边缘成员国的经济增速仍存在较大差异,短期内还难以趋同。欧盟委员会2013年11月5日发表的秋季经济报告预测,欧元区在2013年、 2014年和2015年的经济增长年率分别为-0.4%、 1.1%和1.7%,欧盟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经济增长年率分别为0、1.4%和1.9%。这预示着欧元区经济只能实现缓慢复苏。

欧元区经济重新恢复稳定增长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过去几年应对欧债危机中,欧盟多策并举力保经济复苏。欧洲央行的介入以及重债国政府的承诺,给欧元区内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 目前,欧元区金融市场趋于稳定,正朝着构建更强货币联盟、夯实金融体系的目标迈进。但很多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包括仍在恶化的公共债务、高成本信贷以及脆弱的银行。欧元区通过政策行动减少了主要风险并稳定了金融形势,但欧元区金融部门改革尚未完成,部分国家金融体系仍很脆弱,外围经济体增长仍受制于信用瓶颈。欧盟仍在进行的结构改革和财政整顿必将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制约影响,预示着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比较缓慢。此外,高失业率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对财政形成较大压力,居高不下的私人债务有待继续清理,调结构任务依然严峻。因此,欧盟仍需要继续采取相应的政策来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和让欧盟经济更具活力以经受得住内外风险的冲击。

(三)“安倍经济学”政策效果不确定,日本经济后续动力可能减弱

受非常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性财政政策的支撑,以及日元汇率大幅贬值效应的影响,2013年日本经济温和复苏,失业率下降,私人消费上升, 工业生产温和增长,出口回升。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增长1%,折合年率增长4.1%;二季度经济环比增长0.9%,年率增长3.8%;但三季度经济增长滑坡,环比增长0.3%,年率增长1.1%。随着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日本央行大幅压低了日元汇率,这对日本的出口构成利好,带来日本企业以日元结算的海外收入增加,企业盈利得到提高,但同时推高了进口价格水平,造成能源、资源进口成本上升。

当美国酝酿退出宽松货币政策时,日本则在 “安倍经济学”的指引下更大力度地放松货币政策, 以使经济摆脱通货紧缩。“安倍经济学”包括: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大规模的财政刺激,三是包括放松管制和促进创新等在内的一揽子增长战略。其目的是激活日本经济,彻底摆脱通缩式萧条。“安倍经济学”提升了国内经济信心,政策效果逐渐显现。在历经两个饱受通缩之苦的“失去的十年”之后,日本消费者价格正在上涨。2013年6月, 日本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4%,为14个月以来首次同比上涨。居民价格预期呈上升趋势,有助于日本经济逐渐走出通缩阴霾。

2014年日本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安倍经济学”的短期效应缩减。为应对财政紧缩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日本央行将继续推行超宽松货币政策,但政策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充分落实财政和结构改革,日本可能再度出现通货紧缩, 导致银行持有债务增加,加剧主权债务与银行之间的联系,金融稳定面临显著风险。自2014年4月起,日本将实施消费税率由5%提高到8%,对消费增长可能形成抑制,引发经济下行担忧。日本面临着老龄少子化、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等深层次结构问题,“安倍经济学”的“第三只箭”的结构性改革短期难以见效,未来保持经济增长仍存在一定风险。即使日本政府采取相应的财政刺激,但能源、资源进口成本上升、长期利率上涨、财政债务压力增加、奥运经济的拉动作用尚小等,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可能比2013年有所下降。日本十大研究机构对2013年和2014年的平均预测为,2013年经济增长2.7%, 2014年增长1.0%。

(四)新兴经济体面临增长放缓及全球金融状况收紧的双重挑战

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继续放缓。从外部看,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降,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缩预期增强,不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从内部看,经常账户出现赤字、金融体系不够健全、自身存在结构性矛盾等,减缓了这些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美联储发出缩减量化宽松信号后,一些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发生剧烈震荡,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急剧下滑,债券收益率攀升,资本加速外流。

由于外部需求疲弱、投资疲软、政策选择偏少和美国货币政策给金融市场带来的压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金砖国家中,中国增长放缓,俄罗斯和印度都弱于预期,而巴西继续令人失望。2013年中国经济延续回落趋势,预计全年增长7.5%,在金砖国家中依然是最快的。2014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会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增速预计低于2013年。2013年印度经济改革进展缓慢、宏观政策空间受限,经济总体延续了上年逐步放缓趋势。IMF预计,印度2013年经济增速为3.8%,2014年经济增长5.1 %。在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和卢布贬值的背景下,俄罗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速有所放缓。IMF预计,2013年俄罗斯经济仅增长1.5%,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3%。巴西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商品的繁荣,过去几年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铁矿和大豆等大宗商品出口,但忽略了为民众提供实质的基础建设服务,国际环境变化使其经济发展难免不出现波动。2013年第三季度,巴西经济环比下降0.5%,是自200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季度下滑。IMF预计,2013年和2014年巴西经济增长率均为2.5%。

2014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加快。美欧经济复苏将有助于拉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制成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 而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影响、资本流动的冲击、以及通胀走高等,仍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因素。更要看到的是,新兴经济体自身原本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各自面临着较多的结构性矛盾,有的严重依赖能源、资源出口,有的国际收支长期逆差,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当外部环境转趋不利时,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往往呈现波动加剧、风险上升态势。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3

及2015年展望

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国际经济形势跟踪》课题组

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依旧疲弱,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分化更加明显,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取向开始背离。油价大幅下跌,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将有所改善,但在可预见的中期内,3%左右的低速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新常态。

一、2014世界经济形势主要特点

2014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加凸显。发达经济体增速差异加大,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欧元区、日本央行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供给过剩、需求疲弱、美元升值等因素导致油价自6月份大幅下跌,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货币政策走向差异、油价暴跌等因素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总体看,危机以来积累的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受结构性和长期性矛盾制约,世界经济较上年难有明显改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3%,与2013年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8%,高于上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4.4%,低于上年的4.7%。

(一)发达经济体增速分化更加明显

美国一季度GDP环比年率下降2.1%,为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首次负增长。二季度经济大幅反弹,GDP环比年率达4.6%,增速创2011年四季度以来新高。三季度GDP增长3.9%,体现出强劲的经济复苏势头。私人消费和投资稳步增长,政府财政状况改善,支出明显增加。制造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新增非农就业职位连续10个月超过20万/月,失业率由1月份的6.6%降至10月和11月的5.8 %,是2008年7月以来最低值。11月CPI同比上涨1.3%,低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IMF预计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2.2%。

受居民收入下滑、存货投资不足、地缘政治冲突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减弱,前三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速分别为0.3%、0.1%和0.2%。主要大国增长态势分化。德国经济一季度环比增长0.8%,二季度环比萎缩,三季度增长0.1%。法国经济上半年负增长,三季度转为0.3%的微弱增长。意大利经济一季度停滞,二、三季度连续负增长。西班牙经济相对强劲,前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0.4%、0.6%和0.5%,已连续四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就业状况改善缓慢,失业率高居11.5%,已连续5个月未有变化。通货紧缩风险加大,11月通胀率仅为0.3%。IMF预计201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0.8%。

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高达6.7%,为2011年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4月1日消费税税率由5%上调至8%,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二、三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7.3%和-1.6%。2014年日本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公共投资呈稳步上升,1—3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2%、0.3%和2.2%,是支撑今年日本经济的重要力量。经济增长疲弱加之油价下跌,通胀率自8月呈下行态势。去除消费税上调影响及生鲜食品价格后,10月通胀率仅为1%左右,与央行2%通胀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看,安倍经济学并未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和长期性问题,日本经济走出通缩实现良性增长的前景还很渺茫。IMF预计2014年日本经济增长0.9%。

(二)新兴经济体增速全面放缓趋势仍在持续

巴西经济上半年陷入衰退,三季度GDP环比增长0.08%。铁矿石、玉米等大宗商品出口大幅下滑,贸易收支恶化,通胀压力高企。巴西央行最新预测,2014年GDP增速仅为0.24%。

油价大幅下跌和美欧制裁将俄罗斯经济推入困境。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为2009年经济衰退以来最低值。前三季度出口同比零增长,贸易顺差同比减少6%;资本和金融账户净流出905亿美元,同比增长248%。通胀率自3月持续上升,11月高达9.1%。俄罗斯卢布暴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IMF预测2014年俄罗斯经济增长0.2%。

印度、南非经济形势相对较好。新内阁上台后印度经济初显企稳回升迹象,二、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5.7%和5.3%,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10月通胀率降至5.52%,为2013年以来最低。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显著增加,前三季度累计FDI较同比增长23%。南非一季度GDP环比年率萎缩0.6%,二季度后经济重回扩张轨道,三季度环比增长1.4%。随着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下跌,南非通胀压力显著缓解,11月CPI降至5.8%。但南非贸易收支恶化,失业率高达25.4%。IMF预测2014年印度、南非经济增速分别为5.6%和1.4%。

(三)大宗商品价格趋降

受美国页岩气革命、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以及主要农产品产地气候状况良好等因素影响,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保持回落态势。其中,受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长、OPEC坚持不减产等因素影响,原油价格近期呈现“跳水式”下跌,2014年12月17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跌至58.94美元/桶,已跌至2009年以来最低的价格。有色金属价格小幅回落,11月最后一周伦敦铜期货均价为6608.1美元/吨,较年初价格下降了9.4%。农产品价格一度大幅回落,但受主产地气候变化因素影响,近期开始小幅回弹。2014年11月最后一周,芝加哥小麦、大豆、玉米三大农产品期货平均价格分别收于263.5美元/公吨、381美元/公吨和178.2美元/公吨,仍较年初分别下降了4.4%、19.9%和10.3%。

(四)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走向背驰

美联储年初启动退出QE进程,10月结束购债计划。在美国经济温和复苏、就业形势稳步改善、通胀压力较低的形势下,市场普遍预计2015年年中美联储可能升息,美国货币政策将由宽松向适度收紧迈进。英国央行维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变。日本央行自11月起扩大量化宽松规模,将每年基础货币增量目标上调10万亿日元至80万亿日元。欧央行连续放松货币政策,将基准利率和银行超额储备存款利率分别调至0.05%和-0.2%的记录地位,同时推出包括暂停1700亿欧元购债冲销操作、4000亿欧元针对性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等流动性措施,并着手购买资产支持债券和资产担保债券。

主要新兴经济体持续收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阻止货币贬值。俄罗斯央行年内升息6次,共计调升基准利率11.5个百分点,其中12月15日一次性升息6.5个百分点。巴西央行年内升息5次,将政策利率调升共计1.75个百分点。南非央行年内升息2次,印度央行仅在1月升息1次。

(五)国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美国股市强劲攀升,道琼斯指数、标普指数连创记录新高。日本股市缓慢上升,欧洲股市大幅震荡,全年仅小幅增长。年初至12月10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涨9.8%,标普指数涨13.6%;日本日经指数涨4.9%;英国FTSE指数仅上涨0.5%,德国DAX指数上涨3.3%,法国CAC指数上涨2.3%。

世界经济复苏疲弱、油价下跌、美元升值、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背离等引发汇市大幅波动,年初以来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兑美元汇率小幅升值趋势在下半年逆转。12月以来,巴西雷亚尔触及2005年以来低位,墨西哥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均跌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俄罗斯卢布则出现创纪录的断崖式下跌。与2014年1月初比,12月10日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贬值9.7%,印尼盾贬值1.6%,南非兰特贬值9.9%,俄罗斯卢布贬值66%(由于12月14—16日的暴跌,卢布已从1月1日33卢布兑1美元贬值至12月17日的65卢布兑1美元,贬值97%)。

债券市场走势相对平稳,发达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高点稳步下滑。12月10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26%,日本为0.44%,德国为0.69%,意大利为2.04%,西班牙为1.85%。其中,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在12月触及历史最低水平。

二、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世界经济增长将面临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俄罗斯金融风险凸显、地缘政治冲突等诸多风险,原油价格仍将处于危机以来较低水平,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不平衡,新兴经济体增速全面放缓趋势还将持续。综合看,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会有所改善,但在可预见的中期内,世界经济增速将在3%左右,低于2004—2007年平均5%的增长率,与20世纪80年代3.2%、90年代3.1%相仿。

(一)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的三大主要风险

1、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

2015年美联储可能启动升息进程,美元将持续升值。国际清算银行估计,金融危机以来新兴市场借款人在国际金融市场共发行了约2万亿美元计价债券,跨国银行向新兴市场经济体发放的跨境贷款达3.1万亿美元(大部分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将加大新兴市场外债负担,恶化相关企业财务状况,暴露相关国家的金融脆弱性,加大经济下行压力。

2、俄罗斯金融风险突增

经济增长停滞、通胀高企、资本外流、卢布暴跌已引发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目前俄罗斯外汇储备和外债分别为4189亿美元和6784亿美元(均为9月数据),未来油价疲软和美欧制裁将继续限制俄罗斯外汇收入以及外部融资,弱化俄罗斯国际支付能力。俄央行加大对外汇市场干预、将基准利率一次性提升650个基点至17%仍难以阻止卢布贬值,俄金融稳定面临199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一旦俄罗斯发生金融危机,将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冲击。

3、地缘政治冲突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仍可能导致原油价格短期内剧烈动荡。

(二)原油价格有望企稳回调,但仍处金融危机后较低水平

原油作为各国最重要的工业命脉,大国博弈对原油价格走势的影响日趋显著。目前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的背后,既有美国企图利用较低的原油价格制裁俄罗斯、委内瑞拉等政治敌手的因素,也和海湾主要产油国希望通过低成本优势将美国页岩油企业挤出市场,维持其在原油供应中的霸主地位有关。预计短期内这种博弈仍会持续,油价仍有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但过低的原油价格将很可能影响沙特等海湾国家的财政收入,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俄罗斯目前卢布急剧贬值,经济已经陷入困境,未来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做出一定让步的可能性上升;低油价虽然有利于美国“再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其政治目的,但一旦原油市场价格低于40美元/桶左右的生产成本,美国主要能源行业也将受损。综上所述,2015年美国、俄罗斯、海湾国家之间的博弈有望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推动原油价格企稳回调。但在新兴经济体对能源需求量放缓的大背景下,原油价格重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IMF最新预测称2015年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的可能性超过70%。

(三)2015年世界经济走势展望

私人投资和消费扩张、财政压力有所缓解、信贷条件仍较宽松等因素有利于发达经济体形势逐步改善,但主要经济体发展仍不平衡。美国有望温和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经济仅能实现低速增长。

新兴经济体增速持续放缓趋势有望触底。油价走低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印度、南非、印尼经济有望稳步复苏。但石油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低位将继续冲击巴西、俄罗斯经济,尤其俄罗斯还将面临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疲弱、资本外流、外部融资限制、财政状况恶化等多种因素不利影响,经济可能陷入停滞。

综合看,2015年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复苏态势。IMF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3.8%。其中,发达国家增长2.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0%(参见表1)。■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4

2014年4月2日,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中国儿童发育行为研究院联合中国三原色公益工程联合发布2014年世界自闭症日活动主题——“科学干预·合理治疗·平等发展”,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关爱自闭症儿童,倡导自闭症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据介绍,自闭症为儿童期发病且核心病症持续终身的广泛发育障碍类疾病,家庭承担着对患儿终身照顾的主要责任,承受着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多重压力,所以全社会对自闭症家庭的支持至关重要。

中国儿童发育行为研究院与三原色公益工程提出以“认知、平等、尊重、包容、关爱”为指导方针,帮助自闭症患儿共建健康、和谐、平等的生活环境,为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就业提供相关保障,建立起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发挥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等社会团体的职能,积极宣传和加强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度和关爱度,为自闭症儿童构建生存和发展空间。

中国儿童发育行为研究院作为全国儿童发育行为专业科研机构,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国际著名医学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儿童自闭症科学干预手段,在自闭症干预及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自闭症诊疗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三原色工艺工程是我国首家专门致力于儿童发育行为疾病救助的公益组织与健康平台,近年来组织、整合、倡导各种社会资源,致力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自闭症事业,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对自闭症家庭进行支援,支持家庭、关爱家长,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独特的核心影响力。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5

12服装2班 梁锋 20121116223 2013年,我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移动应用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移动互联网消费保持快速增长,互联网巨头并购步伐不断提速,业务向金融等传统领域渗透。展望2014年,“宽带中国”战略推进我国宽带网络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4G牌照发放将催化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创新,互联网并购和合作涉及领域将更广泛。

一、对201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宽带网络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

按照国务院8月1日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宽带普及提速发展时间表,2014年到2015年为推广普及阶段,重点解决网络覆盖,包括固定网络覆盖和3G、4G的移动网络的覆盖;推动用户的普及,提高用户的普及率,尤其是关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用户普及问题。因此,随着“宽带中国”战略持续推进,2014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高峰,宽带网络将进入大规模普及阶段。城市地区光纤到户网络覆盖范围和规模将加速扩大;农村地区将采用无线技术加快宽带网络向行政村延伸,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将推进光纤到村;3G覆盖范围和深度将持续扩大,并将推动TD-LTE规模化商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将继续推进,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加速互联互通;国家骨干网络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4G牌照发放将催化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创新

2013年6月,中国移动开始进行超过20万个基站的4G设备招标,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主要城区,中国电信紧随其后进行招标。10月,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化专项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基于TD-LTE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产业化。此前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4G牌照将在年内发放,根据近期一系列的消息看,预计4G牌照发放在应该会在12月敲定。随着4G网络的建设和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应用

和服务将发生深刻变化。4G网络建设和普及将有力的刺激移动互联领域软件和硬件的创新,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将涌现出来。

(三)互联网金融将向深层次领域发展

2013年,除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BAT三巨头强势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之外,新浪、京东、苏宁等互联网企业在金融创新领域也表现十分活跃。“阿里小额贷款”、“余额宝”、“百发”、“微银行”、“众安保险”等新名词成为了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炙手可热的新亮点。随着国家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成立以及相关监管措施的出台,预计2014年互联网企业向金融领域进军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涉及的业务更为多样化,营销方式将突破与传统金融企业合作这一单一模式。

(四)安全可靠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将不断深入

自2010年工信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以来,我国在高端服务器、网络设备、海量存储设备以及虚拟化软件、云操作系统、管理工具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具备了打造安全可靠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预计2014年,随着行业云计算应用不断深化,国产安全可靠云计算整体解决方案将在电子政务、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不断推广应用。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创新亟需制度规范

互联网金融监管管理规范目前尚属空白。一方面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尤其是网络借贷行业基本处在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互联网金融多对多、设置资金池、金额和期限错配等存在严重隐患的模式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运营企业面临企业信息技术开发能力参差不齐、与金融业务融合度不高、风险控制混乱、信息安全隐患等重

大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给予创新空间的同时,更亟待统一监管和统一规范。

(二)基础设施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宽带网速慢。据ITU发布的《2013年信息社会分析》显示,2012年,我国人均国际带宽水平为4165比特,与人均国际带宽水平最高的卢森堡相比,仅相当于卢森堡的0.1%。同时,我国桌面互联网平均网速为1.4Mbps,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7Mbps,排第90名。二是宽带网络资源仍被电信运营商垄断、带宽成本高、地址匮乏,且运营商对合作伙伴或用户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不仅在行业之间,也在地域之间。三是“假宽带”、“假提速”问题依旧存在。用户感知的网速和运营商宣称的网速间存在差距。四是运营商之间互联互通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国产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尚未形成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竞争制高点。目前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都纷纷投入巨资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力图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分析Android操作系统和iOS操作系统的成长史,可以发现: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也必须以操作系统为核心,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走协同服务化的发展模式,任何单个企业孤军奋战,都无法撑托起整个国家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出台互联网金融管理办法

目前,关于互联网视听节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互联网药品交易、互联网游戏、互联网商品交易等方面都有相关部委发布的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发展速度很快,给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议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涉及信息网络技术相关事项调研研究,尽快

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互联网金融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二)改善互联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在专门政策未出台前,可考虑借助现有的政策,在“双软企业”、“高技术企业”认定和享受优惠方面给予支持。二是在“营改增”过程中,建议把宽带费用、人力成本和内容采购费用纳入抵扣。三是构建互联网中小企业投融资体系。设立互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和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互联网中小企业。同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向互联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三)加强对电信运营商监管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6

考试人员: XXXXXXX

提交日期: 2014-06-13 考试用时: 9分钟3秒

考试得分: 100.0 未评分试题: 0

答对试题数: 10 正确率: 100%

单选题: 共10题,正确10题 多选题: 共0题,正确0题

判断题: 共0题,正确0题 问答题: 共0题,正确0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农村改革指出(A)。(分值:10.0/得分:10.0)

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快速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加快进行农村土地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为(A)。(分值:10.0/得分:10.0)

7.5%

9%

10%

8%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的必要举措是(C)。(分值:10.0/得分:10.0)深化私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资本

鼓励民营资本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的四大战略是指(A)。(分值:10.0/得分:10.0)

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优胜劣汰战略

新开放、缩小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新开放、扩大内需、小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微观政策要活是指(C)。(分值:10.0/得分:10.0)

激发个人、社会的活力

激发微观企业、个人的活力

激发企业、社会的活力

激发企业、个人、社会的活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取向(B)。(分值:10.0/得分:10.0)

逐步推进

稳重求进

积极进取

循序渐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的发展观是指(B)。(分值:10.0/得分:10.0)

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

提高质量效应、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提高质量效应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货币政策(C)。(分值:10.0/得分:10.0)

追求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策

追求稳健的货币政策

追求稳健,保持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策

追求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刺激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指(C)。(分值:10.0/得分:10.0)

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

利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政府报告中提出财政赤字增加动态化,在常规情况下,财政赤字按照占GDP比重(C)。(分值:10.0/得分:10.0)

5%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6%

4%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5%

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3%

联合国发布《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篇7

一、短期内下行压力比较大,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形势不容乐观

国际经验表明, 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 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 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进入2014年, 全国GDP一直延续2012年一季度以来的窄幅波动, 呈现“平底”走势, 说明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期 (见图1) 。

从辽宁省情况来看, 增长阶段的转换也正在发生, 前三季度GDP累计增长分别为7.4%、7.2%和6.2%, 一直延续2010年一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 (见图2) , 表明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但是从失业和物价两大压力测试指标看, 经济持续下行并未导致明显的失业和通缩, 说明经济运行在潜在增长率附近。

(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持续下行, 影响因素值得关注

自2013年以来,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累计增长率同期对比持续下行。2014年1-10月, 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持续保持为负数增长 (见图3)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回落的同时, 更值得关注的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辽宁自2012年12月份以来已经连续23个月出现负增长。数据表明, 受国际原油、成品油价格的走低, 煤炭、钢材、水泥等主要工业品价格仍处于下降趋势中,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工业品价格形成的压力依然存在, 工业品市场供需形势仍不乐观。随着能源、原材料、土地、资金及劳动力成本在大幅度上涨的同时, 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负增长, 说明企业目前的营利能力还在持续下滑, 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工业领域的景气状况还未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马上有所逆转, 必然对工业企业的投资、生产及效益造成冲击, 对辽宁这样的工业大省来讲, 势必产生影响。

另外, 可以关注一下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几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 全省工业用电量1125.6亿千瓦时, 增长3.1%, 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工业电力消费增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消费下降1.5%, 主要原因是有色金属行业受市场行情影响, 部分企业停产导致用电量下降。全省货运量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 其中, 铁路回落6.2个百分点, 公路回落2个百分点, 水路回落1.5个百分点。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5%, 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 其中, 外贸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分别回落3.4和16.3个百分点。

(二) 房地产市场变化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下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4年1-10月份,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52.9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1%, 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12.6%。自2003年以来, 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发[2003]18号) 为标志, 辽宁房地产市场得到大力发展, 取得了“黄金增长”的十年期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均增长30%) , 住房投资增速明显, 住房供给规模快速增加, 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 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两年来随着住房政策的不断调整、人均住房标准趋于饱和, 房地产主要指标出现回落态势 (根据国际经济惯例, 户均住房达到1套左右, 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往往达到峰值。经测算, 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住房已达到1.0套, 住房市场格局已从供不应求转向供求基本平衡和局部供给过剩) 。1-10月份, 全省住宅投资额同比下降13%;购置土地面积同比下降23%;本年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3.2%;商品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6%;现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均呈

我们判断, 辽宁未来房地产投资仍有下行空间, 成为本年度及以后一段时间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原因。辽宁内需状况受困于房地产下滑因素, 外需状况受人民币升值及制造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难以主动加杠杆的窘境, 亦没有增量, 只能依赖基建托底。如果不继续采用定向宽松措施稳住基建, 经济增速还有可能继续放缓。

(三) 进出口出现由“顺”转“逆”, 形势不容乐观

2014年以来, 辽宁出口累计增速波动比较大。全省出口增幅自2月份以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 1-5月份累计出口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 下降趋势一直延续。1-10月份, 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8.5%。其中, 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额比上年同期下降23.5%。出口的持续下降与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有关。与此同时, 进口累计总额在逐月上升, 1-10月份, 进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7.1%。

辽宁进出口形势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 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减弱。近年来, 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连续上涨, 劳动力、融资、土地等企业综合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大, 尤其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移加快,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美日等主要市场的份额持续下降, 给辽宁外贸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 发达经济体为了提振其国内经济、扩大就业, 加快了部分制造业回流的速度, 2014年前8个月我国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下降15.7%, 其中7月、8月分别大幅下降17.8%和29.1%, 连续15个月同比下滑。这种趋势对辽宁省出口比重较大的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带来竞争挑战。

二、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下产能过剩与固定资产增速下滑成为放缓辽宁主导产业增速的主要原因

(一) 全国工业产能过剩放缓了辽宁主导产业的增速

辽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为重化工业, 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和原材料产业。分析辽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可看出, 辽宁重化工业对全国工业经济的贡献较大, 42个部门中有17个部门对全国经济形成净流出, 17个部门中9个行业是工业部门, 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流出与流入比达到了304.7∶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流出与流入比达到了7.6∶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流出与流入比达到了3.2∶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流出与流入比达到了3.3∶1。由于全国工业经济产能过剩较为严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大幅下滑, 因此导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放缓。另外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1993年至2013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者关系进行分析, 在对两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5%的置信区间内, 全国工业生产能力是辽宁工业生产能力的格兰杰原因, 而相反则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一步对二者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发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变动1%, 则辽宁工业增加值将同向变化1.09%, 且统计结果显著, 模型拟合度也较好。因此, 在全国工业经济产能过剩的影响下, 辽宁工业产品库存被动积压, 过剩压力逐渐加大, 并且伴随着市场预期的恶化, 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 进而形成了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严重的产能过剩将造成PPI长期负增长, 进而对短期需求波动的敏感度下降, 随后企业调整价格的策略改为被动调整产能, 供给侧的波动幅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也对辽宁工业经济形成了较大冲击

2014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月下降趋势, 月均降幅0.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采矿业投资、制造业投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道路运输业投资等与辽宁经济主导产业关联度较高, 从投入产出表中可看出,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均属于辽宁经济产出净流出部门, 因此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缓势必对辽宁这些净流出部门形成巨大冲击。另外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是辽宁工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 同时对辽宁1993-2013年的宏观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得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变动1%, 则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向变动0.73%, 模型统计结果显著, 拟合度较高。这说明,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使得辽宁工业经济增长受到牵连。

三、结构调整孕育新变化, 经济增长潜力有待挖掘

尽管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 但经济运行稳中有好、稳中提质的势头明显, 支撑经济稳定运行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 如:服务业发展较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增长总体稳健等等, 反映结构调整呈现新的变化。

(一)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情况

1.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根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辽宁相关统计数据 (1978-2012年) , 通过计算得到辽宁GDP数值及根据支出法计算的子项变化趋势图 (见图5) , 可以看出, 2004年以前, 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较大, 是影响GDP的主要因素。但是2005年以后, 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 对辽宁GDP增长的影响超过了消费支出。而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辽宁GDP贡献不大。

通过进一步研究辽宁GDP增速及按照支出法计算其子项的增速变化趋势 (见图6) , 可以看出, 1982至1993年, 资本形成总额增速要远远大于消费支出总额增长速度, 该时期资本形成总额是拉动辽宁GDP增长的主要因素。1994年至1999年, 辽宁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处于低谷时期, 该时期消费支出是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虽然1999年以后, 资本形成总额迎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期, 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 但近几年, 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出现下降, 而消费支出增速出现上升趋势, 由此可以判断, 至2015年, 消费支出应是拉动GDP增长的主动力, 而资本形成总额增速对GDP增长的拉动影响将减小。

无论是从长期数据验证亦或是短期趋势判断, 辽宁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变化, 是与我国“十二五”规划相吻合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 “我们要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 将经济增长转变到立足于消费增长的轨道”。2011年以来, 辽宁作为商务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一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省份, 以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突破口, 积极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 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12-2013年,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为9.9%和9.2%, 分别高于第二产业增速0.1和0.3个百分点, 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0.4和0.5个百分点,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7.5%和38.7%。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供给结构所发生的变化主要源自于普遍且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 导致工业企业面临亏损, 所以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这才导致了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

2. 装备制造业比重增加。

前三季度, 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2%, 高于去年同期水平0.9个百分点, 增速领跑全省GDP增速2.1个百分点, 尤其是仪器仪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及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均在16%以上。因此, 在经济向新常态转变过程中, 应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并予以相应的服务配套及体制保障。

3. 工业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

今年以来, 在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及房地产投资增速均出现了较大的回落的同时, 电子信息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速显现出强劲的优势, 1-10月投资增长33.6%, 增速提高了3.3个百分点, 说明经济下行压力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影响较弱。另外, 随着工业投资回落, 辽宁省高耗能行业投资的回落也较大, 1-10月全省高耗能行业增速较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投资的减弱不仅遏制了过剩行业扩张势头, 还对辽宁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收入不平衡在缩小

2014年前三季度, 辽宁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89.1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9.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26.3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3%;二者增速均高于全省GDP增速。另外, 城乡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速度比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2%) 增长速度高, 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在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而且明显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也说明了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 将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以及不断深入的城镇化改革, 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这是城乡收入差距减少的重要原因。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市场和要素三个方面。农民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 意味着其在分享改革发展红利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收入分配不平衡通常会经历先扩大而后逐渐缩小的过程。但如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依然不能解决收入不均等问题, 将严重威胁经济增长的质量, 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 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经济下滑对就业冲击不明显

从全国来看, 2014年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 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014年以来, 辽宁劳动力资源数量受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继续减少, 全省劳动力供给市场的过剩压力不断减弱。资料显示, 2013年9月份全省已完成全年的就业目标, 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达78万。从劳动力供求关系来看, 全省求人倍率稳定在1.1左右, 表明就业市场中职位供不应求。2014年8月, 全省14个主要城市调查失业率保持在3.3%左右, 较当年年初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就业水平并未随经济下行而走低。从供求的角度来讲, 这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和转折带来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二是就业的压力有所缓解, 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拉动增长较快。从供给的角度看, 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好转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也是有关系的。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性变化, 是经济到了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一种新常态。因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推动经济持续下滑对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但是考虑到供求结构、产业结构这些深刻的变化, 整个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是在加强, 对承受失业压力的弹性也是在增加。

(四) 消费状况较稳健, 居民支出结构发生新变化

2014年前三季度,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609.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2.3%, 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8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18.2%, 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797.7亿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1.7%, 农村实现零售额增幅较城镇加快6.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 消费基本稳定, 农村地区消费发展较为迅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支出结构的发展大体上应该分为四个阶段, 即:温饱型支出 (或称之为生存型消费) 阶段、基本生活消费品 (如购买生活耐用消费品) 支出阶段、改善型支出 (解决住和行问题, 如买车买房) 阶段、发展型及享受型阶段 (满足精神层面的消费更多一些, 如购买服务业产品的支出) , 其结果是购买服务业的需求稳定扩张, 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大体上在与中国人均GDP相似的阶段上,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因此无论是全国还是辽宁在近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

四、合理制定增长预期, 促进新一轮振兴

2004-2014年, 是国务院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十年期。之所以近年来出现经济“滑坡”, 是由于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装备工业等需求的过度扩张, 带动辽宁以及其他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的超速发展, 而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以能源为主的重化工业阶段已接近尾声, 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及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大幅萎缩, 进而对这些产业比较集中的区域造成了严重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 还是低一点, 本身并不重要, 关键看经济运行的质量。从国际经验看, 经历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国家, 在转型期容易犯速度依赖症, 不愿接受增速下降的事实, 从而采取强力刺激, 往往导致矛盾进一步积累和拖延, 甚至最终引发危机。在转型过程中, 利用相关调控手段, 平抑经济波动、防止短期过快下滑是必要的, 但应坚持速度服从质量的原则, 只要守住企业可盈利、就业总体稳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经济增速低一点并不会引发严重社会冲击, 反而有利于借助市场力量推动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和培育新增长动力。

辽宁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尽管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一些波动, 但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发展及经济稳定运行仍具备较多有利条件。第一, 从投资需求来看, 政府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保障房建设一直以来是辽宁投资的一个重点。新执行的信贷政策以及房地产限购政策的逐步放宽, 在有利于房地产销售增长的同时, 也有利于改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 进而带动房地产投资。此外, 考虑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等政策, 加之设备更新、新兴产业带动以及各部门不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和投资项目资金逐渐落实到位, 投资需求会出现稳中有升的积极变化。第二, 从消费需求看, 辽宁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很大。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自2010年以来, 全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一直领跑GDP的增长速度。另据数据显示, 2010年以来, 全省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率为13.4%。截至2014年10月末, 全省居民户均存款为13.91万元。为进一步扩大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三, 从出口需求看, 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复苏, 欧元区也缓慢走出低谷, 外需基本面整体比较稳定, 再加上近期一系列出口便利化政策的落地, 后续外需回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外贸订单的历史走势, 年初以及年末是订单高峰期, 受圣诞节、春节等节日需求推动, 制造业将进入上升区间。以钢铁行业为例, 2014年10月份, 全国新订单指数大幅反弹9.4个百分点, 显示当前市场需求趋于回升;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4.9%, 环比回升3.2个百分点, 并连续3个月保持在50%以上, 显示出后期钢材出口数量仍将保持高增长的态势;我国钢材出口量占产量的比重继续上升0.7个百分点, 达到2008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出口量大幅增长缓解了国内钢材市场的供应压力。此外, 2014年前三季度辽宁对韩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6%, 这一变化对辽宁贸易倾向的调整释放出了信号, 尤其应抓住11月份APEC会议期间中韩自贸区谈判成功的契机。

(一) 正确认识GDP, 把握经济发展均衡点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辽宁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期, 长达三十余年的高经济增长率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市场资源供给约束趋紧, 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 成为当前辽宁经济发展的一个理性选择。

1. 正确认识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这一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 当一个经济体经历了一个时期的高速增长后, 经济增速换档回落是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现象。因此, 对于经济增速的变化, 不仅没有理由悲观和惊慌, 还应从中看到机遇和比较优势, 进一步增强自信。另一方面, 速度仅仅是个表象, 应善于透过这一表象把握增速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影响经济增速的因素很多, 既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有关, 更与辽宁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直接相关, 是低成本出口战略、低端产业过多的经济结构以及资源和环境的粗放使用方式难以为继的表现。因此, 需要把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等联系起来, 更深刻地理解进入新常态的必然性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2. 合理的GDP预期值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表全新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表明:改变侧重经济增长, 转向注重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从新的指标体系来看, 经济增速具有反映经济稳定作用, 仍作为一个综合指标被存留下来, 但已并非唯一指标。据了解, 新的指标体系从经济稳定、经济安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量效益、创新驱动、资源环境、民生改善等八方面, 选取40多个核心综合指标。这些指标还包括债务余额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消费率、城镇化比率、研发经费与GDP之比、每万名就业人员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之比等。以此来判断, 宏观政策不再把追求高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目标, 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都在合理的情况下, 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将继续成为短期宏观调控的主线。

过去的十年, 辽宁经济经历了高达双位数的年增长率, GDP增长率一度作为指令性指标层层分解并成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挥棒, 成就之余造成产业结构不尽如人意, 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产业依然保持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占用了大量的资本和资源, 资本利用效率低下, 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等发展之殇。而如今, 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 需要政府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趋势的总体规律, 不唯GDP, 合理制定总量经济目标及政策导向, 而不是通过事无巨细的产业规划或者长官意志来取代市场基于潜在需求、技术革新及其发展潮流对结构变动趋势的判断, 以合理的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换, 让企业和投资主体自主承担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分散决策。当前, 辽宁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是“三期叠加”时期整个经济系统调整的结果, 要想走出当前的脆弱期只能通过深化改革, 将前期累加的顽疾修正, 才能重拾增长动能。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 只要就业充分, 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 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 没有强刺激, 只有强改革”。

3.2015年全省经济增长展望。

为了准确把握GDP数据的变化趋势, 我们对1978年以来辽宁省GDP数据采用ARIMA模型方法进行预测分析,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 (如图7, 其中GDPF为模型预测值, GDP为实际值) , 预测值与真实值拟合度较好。利用该模型, 采用2008年以来全省各季度GDP数值对2015年GDP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明年全省GDP有望突破3万亿, 增长率为6%左右。

(二) 以结构调整助推经济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向中高速过渡的过程中, 在增长新均衡点确定之前, 辽宁的经济运行将持续承压, 整体的新常态与局部的周期波动可能并存。判断经济增长是否进入新常态, 不光要看经济增长速度的切换, 更要看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 以及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否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有水分的增长。事实上, 增速下降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结构性调整, 包括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 关键是如何积极主动地发掘经济增长中的积极因素和培育新的增长领域。

1. 产业结构调整层面。

(1) 旧的落后产业的淘汰与新产业的发展是提升辽宁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过去我们常常使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划定新增长空间, 现在由于产能过剩, 简单地由传统产业转移到新兴产业并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其实, 所谓的产业结构失衡或者不合理, 无非是资源没能够得到最充分最有效利用的另一种表述。对辽宁这样的重工业大省来说, 一直以粗放式投资驱动经济增长, 面对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愈来愈烈, 经济发展陷入“瓶颈期”等现实矛盾, 结构调整是促使经济走向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过去总量上的增长和积累, 也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使我们有“资本”在接受相对较低增长率的同时, 促进和实现有利的经济结构调整。相当程度上, 经济结构调整是“稳增长”政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就短期而言, 结构调整比稳增长要面临更多的困难。

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 无疑首先是要压缩那些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 在采取行政性“关、停、并、转”惩戒措施的同时, 也要对任期内环境资源继续恶化的官员实施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 铲除这些行业得以扩张的行政土壤, 这是建立淘汰落后产业的长效机制之一。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对那些在淘汰落后产业的过程中失去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的人来说, 不仅需要社会对其有相应的利益补偿, 更需要新兴产业的发展, 进而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更可靠的收入保障。

要作好新产业的文章。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冶金、农产品深加工一直是辽宁的传统优势产业, 在不断壮大优化的同时, 近年来,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全省重点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长15.2%,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 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有所提升。下一步, 要针对产业链上发展的“短板”和“瓶颈”, 引导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网络等中高端价值链环节攀升, 加快形成强大成熟的产业链条。继续引导科技、人才、文化、信息、教育等高端要素集聚, 增强产业集群的黏性、根植性和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2)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结构调整更关键的是内生于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转换。新技术的发明和新需求的扩张, 往往会催生出新产业的发展, 同时, 新技术的发展还会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 从而深刻地改造传统产业。换言之, 不断的技术进步正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根本保证, 关键的要素是创新。能不能在创新驱动上有所作为, 决定了新增长领域能够走多远。2014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 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辽宁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 一大批世界级有重大战略和经济意义的产品研制成功, 如世界首台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国内首支瓦锡兰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轴、国内首个自主知识产权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等一批填补国内乃至国际空白的重大产品, 提升了辽宁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对辽宁而言,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结合改造升级潜力巨大, 新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化优势明显;拥有受教育程度高、成本低的技术人才优势;已经形成多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的创新中心。同样, 科技创新对辽宁来说是一盘新棋, 技术创新因素会打破传统的地理空间概念, 辽宁的东部、西部、沈阳经济圈、沿海经济带等发展的不平衡有可能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下趋于新的平衡。然而, 受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科研立项、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制等诸多方面影响, 潜在创新能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因此, 要加快理顺体制障碍, 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构建新常态动力基础。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 辽宁的技术创新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将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 完善市场机制, 减少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直接干预。辽宁过去一直都在主张调结构, 但为何成效始终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于过去调结构很大程度上是宏观层次的结构调整, 更多的表现为主观愿望驱动的政府作为。而这种结构调整难以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反应, 难以及时跟上技术的进步。宏观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更多的表现为微观结构的不合理, 如果微观层次的结构问题得不到解决, 宏观层次的结构问题也难以解决。

实际上, 增长阶段的转换必然涉及落后产能的退出和新兴产业的兴起, 势必涉及破产企业的清算重组和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 势必涉及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这些不能简单地通过政府以行政手段或者长官意志来认定、主导和选择就能实现的, 必须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检验、优选和决定。政府需要做的只是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有利环境上来, 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不断规范体制机制, 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 能否通过量的控制给质的提升留出空间, 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是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 哪个行业预期利润高, 资本就会流向哪里。目前民间投资创业的潜力巨大, 积极性很高。对政府而言, 亟需打破传统的行政思维和“计划”理念, 顺应市场要求, 确立适应发展规律的创新政策、为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投资创业提供更大的便利性, 促进国际技术市场开放和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集聚。

2. 需求结构调整层面。

在总需求中, 重投资、轻消费和贸易顺差是旧常态下总需求政策的基本取向。从2014年的情况看, 辽宁的消费需求增长大体平稳, 出口处在低位徘徊, 关键是投资需求增速持续回落, 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14年年初以来, 关于“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等表述, 从根本上界定了内部平衡重建过程中的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新关系, 界定了新常态下消费与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地位。总需求的结构调整也是新常态下的重要政策取向, 对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具有关键作用。

(1) 房地产分化调整持续, 投资趋缓。预计2015房地产分化调整的态势仍将持续, 但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应该较为平稳, 调整的幅度相对比较温和。受2014年末央行房贷新政、银行降息等利好信息刺激, 辽宁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 主要是销售量有所回升。以沈阳市为例, 楼市在2014年11月迎来了回暖, 商品住宅当月成交136.28万平方米, 创当年单月最高销量纪录。目前来看, 辽宁房地产市场出现库存持续积压仍是楼市的主要特征。现在辽宁房地产市场有两个方面的积极信号:一是与以往房地产调控多为行政手段相比, 近期相关部门放松限购、限贷政策, 实际上是在减少行政干预, 更多地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表明这是政策在向市场调节的回归, 这也是符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宏观调控要求的。房地产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 需要通过市场来调结构、转方式。在市场更多发挥调节作用的情况下, 房地产的市场结构会更趋优化, 会更利于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也有利于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调整期, 受预期影响, 百姓“买涨不买落”的心理, 置业处于观望阶段, 使房地产市场出现销售困难。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买房需求作为存量也在不断聚焦和扩大。经过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共同调节, 百姓的刚需及改善性需求有可能积极地释放出来, 从而缓解房地产销售困境, 进而会带动房地产投资增长由落转稳。此外, 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方式, 对市场供应量过大、库存较高的城市, 可探索货币化安置、租金补贴等, 也可集中采购普通商品房作为棚改安置房或保障房, 促进社会住房资源优化配置。

(2) 基础设施投资有一定上升空间。2007年以来, 从优化投资环境到改善人居环境, 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基础设施投资额年平均增长率达27.5%。2013年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70.8亿元, 比上年增长31.2%, 是2007年的2.6倍。其中,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510.1亿元, 增长1.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73.7亿元, 增长6.2%;道路运输业投资734.5亿元, 增长38.2%;水上运输业投资284.3亿元, 增长68.7%;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028.6亿元, 增长28.8%。在大幅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浪潮的推动下, 辽宁省内的公路、桥梁、港口、铁路、水库大坝、能源项目、农田水利、市政建设等诸多基础项目、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 为全省经济发展蓄积了强劲的后劲。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和优化辽宁的投资环境,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为基础设施投资带来了负面影响, 短期内很难出现骤然猛增的局面。但是2014年四季度以来, 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16条铁路和5个机场共21个基础项目, 总投资达6933.74亿元, 表明了中央加大“稳增长”的力度与速度。受政策调控、进一步加大新城镇、新市镇建设, 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改革等因素影响, 通过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垄断行业的竞争性环节, 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准公益性项目, 一大批涉及供水、污水处理、防洪及河道治理、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或将增加。

(3) 更加注重有效投资, 重视更新改造投资。对辽宁而言, 有效而稳定的投资, 不仅是稳增长的需要, 也是结构调整的需要, 更是防风险和惠民生的需要。即使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投资依然很关键, 但是要从过去强调投资“量”的增长, 转变到强调投资效率的增长, 实现投资的优化。所谓有效的投资, 是为达到满足最终消费的既定产出而使资本投资最小化的投资, 是实现国民经济平衡增长的投资。在避免“大、赶、快、上”粗放增长投资行为的同时, 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如“PPP模式”等新型融资渠道以保证加大投资的资金来源, 不失为一种投资选择) , 通过简政放权, 扩大民间投资。另外, 要充分重视更新改造投资, 这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在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投入驱动转向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过程中, 迫切需要加大企业更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的力度。2014年10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 提出“要用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改革办法, 完善现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 通过减轻税负, 加快企业设备更新、科技研发创新, 扩大制造业投资, 促进大众创业”, 对于全省制造业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通过加速折旧的方法, 可以内在地调动企业设备投资和更新改造的积极性。在以3D打印、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自动化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 辽宁的投资结构能否从过度注重基础设施投资转向充分注重设备与更新改造投资, 对能否抓住新兴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 具有重要影响。

(4) 热点消费和网络消费模式加快发展。增加最终消费在经济总量均衡及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是新常态下总需求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企业而言, 合理的消费增长不仅不会加剧金融风险, 反而还因消费品市场的扩大降低企业的非意愿存货, 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率, 使企业原来的资金流动起来, 进而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和金融风险。对民众而言, 在政府消费退出、房地产及其相关消费增速快速下降后, 新消费热点的培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产业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 在辽宁汽车制造业稳步增长的基础上, 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汽车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支持。进一步降低电子商务、网络通讯信息消费门槛, 以信息消费带动传统商业和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加强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领域市场建设, 促进居民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要让消费发挥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就应当“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 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 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3. 居民收入结构调整。

减少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是经济成功转型的一个必然前提。在一定程度上, 储蓄与投资关系的调整、总需求结构的调整、惠民生与“包容性增长”等等, 都需要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 依赖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来实现。简单来说, 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在宏观上首先就是要提高被压抑的居民所得, 在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中, 提高居民部门所得占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格局是否合理, 会对宏观经济增长、区域协调统筹和投资消费比例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可喜的是, 辽宁出现了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速比财政收入增速高的势头, 传达出这一合理调整的信号。另外, 从整体上看,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能够高于GDP增速, 主要还是得益于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这种趋势与当前全国乃至辽宁出口形势趋紧, 经济更多依靠内需来拉动的大方向是一致的。随着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辽宁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的趋势也具有可持续性。

(三) 坚持速度服从质量, 以改革释放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是辽宁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和省情使然。然而, 能否正确认识“三期叠加”的阶段特征, 在经济增长向中高速靠近、呈现出新的常态化的关键时期, 更需要着力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力争速度下台阶的同时质量上台阶,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把有利于稳增长、促创新的改革举措放在优先位置, 积极培育多角度经济增长点, 使全省经济从规模增长的平台步入质量增长的平台。

1.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目前, 辽宁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矛盾尖锐, 过剩的产能占用了大量新增资金, 抬高资金边际利率, 提高融资成本, 造成资金错配, 已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力、削弱金融功能的原因之一。实际上, 产能过剩只是结果, 根源是发展思路的问题。解决产能过剩还得从转变观念上找出路。过去多年的经济增长是属于周期性增长, 繁荣时期形成的过剩产能会在萧条期和危机期表现出不适应, 但复苏后会消耗以往形成的产能, 并形成新的产能需求, 这样, 在经济偏冷时, 采用投资、消费等一些刺激手段, 经济就会止跌。但是, 现在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结构性、趋势性特征, 市场中长期需求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双双下降, 是非周期性因素, 宏观政策必须要保持必要的克制和包容, 而不能再给予“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其实, 这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对前期发展战略的思想消化远比对产能过剩的物质消化要难得多。

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战胜‘三期叠加’阶段困难的有力武器”的要求, 继续巩固结构优化成果, 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体系,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促进行业内优胜劣汰和制造业的结构升级, 将需求增速下降的压力转化为供给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优胜劣汰, 促进部门间、部门内生产效率的提高, 把改革作为解决辽宁当前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根本之策。

2. 坚持深化改革,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企业改革是永恒的课题, 是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赢得发展, 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培育持久竞争优势, 把自己所在市场的话语权牢牢抓在手中“, 我的地盘我作主、我的市场我牵动”。要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和治理结构, 从产业链价值低端向高端攀升。加快转型升级、坚持走成套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定制生产、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等服务, 从提供产品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设施维护、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 以更新的产品和服务, 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目前,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吸纳劳动就业、活跃城乡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一步, 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 以合作项目建设为纽带,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围绕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集群、围绕重点园区等平台, 加强政策落实力度, 完善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联的政策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营造企业文化, 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3. 加快服务业开放, 推动产业园区升级。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将其作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从生产制造向技术研发、配套流通和再制造服务等高端链条不断迈进, 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和产品竞争力。按照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有序推进金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把握好国家恢复自贸区审批的先机, 加快谋划好大连自贸区的报批、建设等各项准备工作。与此同时, 凡是允许外资进入的, 首先应允许国内各类资本进入, 形成平等地进入、竞争环境。切实转变经营模式, 努力提供更加人性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服务, 实现服务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嬗变。

上一篇:南阳浙江商会成立一周年庆典大会举行下一篇:两评一加强第三阶段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