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方案

2024-05-15

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方案(共4篇)

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方案 篇1

作者:宋乐

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案

土山初中课堂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品位的关键所在,为此,新课程的改革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一、新课改的目的与任务:

学习杜朗口教学模式的先进经验,探索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的多种学习形式,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语文素养,创设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管理方式。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实践教育理念。

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并通过推广产生更大效益。

在课改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研究型教师才能有创新性教学。

二、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要求:

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1、学习小组的优化组建。联系学生实际,按照成绩的好中差和思想品质的优劣兼顾组建学习小组,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发展优势,达到共同提高。

2、积极探索高效运用新教材的技能和策略;积极研究新教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3、进行新课程评价的研究。进一步探索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方法和途径,改革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建立激励性评价逐步建立一种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能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新课改的范围、规模

根据学校校委会的安排,在我校选择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为语文课改研究对象,全部实施新课课改方案。

五、新课改的步骤与措施:

实验阶段步骤;本次初一课改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7年10月15——21日)

①成立新课改领导小组:业务校长车振兵任组长,业务主任姚绍山任副组长,教研组长宋乐为组员。

②组建实施新课改的教师队伍:全体初一语文任课老师,并进行培训(重点落实备课、授课细则)。

③组织课改组成员讨论、学习《土山初中语文新课改实施方案》。

④确定研究的重点(巧设问题,把握预习、夯实练笔)。

⑤.组织集体备课,教案中“把握预习,巧设问题、夯实练笔”三个环节必不可少。

“把握预习”: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其基本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教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任务由教师和组长落实到人、组。然后,学生在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人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做好准备。

“巧设问题”就是教师要吃透教材,巧设疑点,去营造磁力,增强学生的吸引力,竞争力,探究力,创新力,实践力,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增长才智,培养能力,造就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产生兴趣、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去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基本形式: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夯实练笔”: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自己的所悟所感,要以语言和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写的训练尤为重要,写作训练语文的命根。就是以教材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联想拓展、演绎、提升社会生活,或热点分析,经典再现,人生感悟,科学推论等都倾注于笔尖,只有堂堂训练,天天坚持,就会到达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理想境地了。

2、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2日——12月29日)。

①10月22、23两天初一年级进入语文试教。课改组全体成员跟踪听课,及时评课,提出整改意见。

②自10月24日起,授课者将当天讲授的教案在上课前半小时由责任教干履行审批制度,并随堂听课。

③组织每天一次的教师研讨会,谈感受、谈体会、谈教学方法。

④每周进行一次全年级语文教研活动或专题研究活动,逐步摸索出一条既适合新课程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与学法。

3、课改的测评阶段;(2007年12月30——2008年1月16日)

①对近一年来的新课改过程进行总体测评,写出分析报告。

②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新课程体系下,对教学的研究结果和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

③总结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的科研成果,或撰写经验总结材料,拟推而广之。

六、新课改的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与科学严谨相结合的原则。

新的课程改革的力度很大,对教师观念的转变力度要求也很高,教师必须以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迎接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的教与学工作。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借鉴传统及外地经验,又要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发展和创新,要深入系统地认真学习与课程改革有关的理论,要以“理论先导——科学决策——认真实践——调查总结”为轴心创造性地开展实验工作,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研究结论要可靠,有说服力,有推广价值。

2、坚持及时交流与集中论点的原则。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转化为教与学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会有许多感受与体会,也会遇到一些难以突破的问题,要想发挥课程实验主体的优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创造条件、及时反馈、交流信息,对疑点难点问题要集体攻关,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使课程改革实验始终在参与者积极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实施。

七、新课改的组织

组建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贵祥

副组长:车振兵

成员:姚绍山、宋乐

负责对学校初一年级课程改革工作,负责对语文的具体领导、管理及方案的实施,制定规划和制度,落实责任、定期与上级部门汇报实验情况,取得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方案 篇2

一、教学主体 (学生) 的分层

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进行分层属于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对学生分层期间, 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基础等作为依据, 使基础相似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另一方面, 在学生分层中不应一成不变, 可根据学生学生的发展情况对分层结果进行调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各层次小组应相对集中, 并在小组中选取一名组长引导组员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层

在完成学生的分层工作后, 结合初中语文的课程大纲, 对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后, 进而针对各层次学生的语文基础, 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均有所收获。而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外, 还需具备可行性, 确保学生在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后, 可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举个例子,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可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对教学目标划分为3个层次。设定第一层次教学目标为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确保适用于每一位学生。设定第二层次教学目标为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关键字、词、句, 并了解阅读的技巧, 确保适用于大部分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设定第三层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活动拓展自身的阅读视角, 并提高写作水平, 使少数语文基础十分扎实且善于灵活应用的学生可学有所得。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实施分层教学法的过程中, 以教学内容的分层最具难度, 笔者在教学内容的分层方面, 多是从2个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深度, 二是内容量。一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中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 (例如兴趣爱好、学习潜力以及语文基础等) , 从而为各层次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使基础不同的学生均可实现其学习目标, 从而诱发学生对初中语文的求知欲, 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中, 对语文知识点进行分层:一为基础型知识, 二为应用型知识, 三为提高型知识。其中以基础型知识所覆盖的知识点最多, 以提高性知识点的最少。通过教学内容的分层来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而实现供需平衡的状态, 满足各层次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需求。

四、教学提问的分层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提问属于主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就同一个班级而言,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存在差异性, 因此在提问方面需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方式。课堂上的学习分为是由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所营造出来的, 所以, 课堂活动中的提问若适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 则可使学生在提问中获得自信, 从而乐于参与学习, 并保持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语文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提问时, 可采用层层突破的方法。

五、语文作业的分层

在课后作业的分层方面,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作业分为巩固性与拓展性作业。以《背影》这篇课文为例,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父亲的为人, 写一篇作文 (字数在300字以上) , 要求在作文中举例说明父亲的优秀品质。在设计应用性作业方面, 可节选课文中的内容布置阅读理解作业。在拓展性作业方面, 可采用写广告语、礼貌用语以及成语接龙等较为新颖的方式, 通过不同的作业配置, 使各层次学生均可得到进步。

六、评价的分层

学习效果主要是通过教学评价体现出来的, 而在分层教学中, 除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进行分层外, 在教学评价上也应采取分层的方法, 从而树立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在分层评价中, 应充分展示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所获得的进步, 因此在评价中, 转变分数评价方法, 对各个层次设定优秀、良好以及不及格等评价指标, 根据学生的层次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获得优秀评价的机会,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七、总结

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67-01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本文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 、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大纲》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 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很显然这已违背了教学的本质——教学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因而,我们应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课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四、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及时反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每节课结束前十几分钟,都要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测试题主要侧重于新课的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或同伴合作方式互评,并统计测试结果,使全体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测试达标效果,教师获取反馈信息后,及时进行矫正与巩固,进行差生辅导,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反馈的学习,则是解决学生目标达成障碍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及时知道学习结果,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双边的实效性。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堂教学中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

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都旨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土山初中初一语文学科新课改实施方案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与社会    教学效率    不足    措施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不但可以有效地填补分科课程存在的诸多不足,而且它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也是特别有利的。但是由于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是近年才出现的新型课程,其推进及实施势必要经过一个由不适应至适应的过程,所以教师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时,理应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我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的现象。他们未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应有的关注,甚至往往倾向于选用“填鸭式”教学法展开初中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此种方法不仅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能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出现,这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提升而言是特别不利的。

(二)学校未给予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充分的重视,课时安排特别少

由于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以及我国大部分初级中学重语数外、轻其他副科现象的存在,便造成了学校不重视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且为其安排的课时也特别少情况的出现。但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知识点却非常多,因此教师为了追赶进度,只得一味地增加每一堂课的知识量,以期顺利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然而教师所采取的此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做法肯定是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的,相反,它还会加重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三)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学校给予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重视度较低,加之师资成本等因素的限制,最终便造成了我国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许多初中还存在普遍聘用非历史与社会专业科班出身教师的现象。非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所具有的历史与社会专业知识必然不足,所以这一现象的存在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肯定是特别不利的。

二、新课改环境下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的措施

(一)革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的重视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理应给予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应有的重视。鉴于此,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及早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适时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发问,借助学生的主动发问,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变成教学的主体。

(二)调整课程体系构架,适当增加历史与社会的课时比重

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历史与社会属于学生理应掌握的一门学科。各初级中学理应强化对这一课程的重视,适当地增加该课时在自身课程体系中所占的课时比重,改变对此课程所存有的错误理念及看法,以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采取多样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由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各初级中学应当采取如下多样化措施来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素质: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加强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任课教师间的交流,推动教师们的共同进步;挑选优秀的历史与社会教师去高级学府进修,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制定严格的招聘制度,录用优秀的历史与社会专业科班出身的老师,以点带面,有效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老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选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采用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法已然无法满足新时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因此,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应以新课改思想为依据,选用新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第四单元《唐的盛衰》这一节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与唐朝相关的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唐朝兴盛及衰败的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及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都具有异常紧密的联系。所以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理应积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主动采用与新课改思想相符的新式教学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唯有如此,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学校为社会培育接班人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仙霞.在开放中让学生放飞心灵——浅谈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10).

上一篇:商务英语专业的英文求职信下一篇:新高考下的的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