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2024-05-28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精选13篇)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

(大二班)

设计思路:

幼儿即将步入小学生的生活,但对上小学需要独立整理和保管好物品等生活自理经验不足,想通过一系列家园游戏活动进一步梳理,归纳和提升幼儿这方面的经验,满足幼儿想做小学生的愿望,为孩子们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一.活动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积累一些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品等生活经验。2.了解一些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孩子做小学生的愿望。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孩子做小学生的愿望。难点:通过活动,积累一些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品等生活经验。三.材料和环境创设:

1.家园相互沟通,共同收集有关小学的生活经验,积累相关经验。2.笔,橡皮,尺等;各种小学一年级的书,本子,玩具,铅笔盒,书包等; 3.情景表演; 四.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 游戏 发奖 活动延伸

(一)导入活动:

听《读书郎》的音乐,幼儿唱唱跳跳,激发兴趣。

(二)游戏《想一想,做一做》:

老师引出话题:你们马上要做小学生了,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想一想,做一做》

游戏一:笔答题(每队轮流回答,答对得一分)。1.你们将于什么时候进入小学? 2.上学时应带些什么物品? 3.请幼儿做出正确的握笔姿势? 4.请幼儿做出正确的看书姿势?

游戏二:抢答题——情景表演找错(每一组看一段表演,找错一个得一分)

1.表演一:早上起床,闹钟不停地响,小明迟迟不肯起床,在妈妈的催促下,急急忙忙起了床,抓起写字台上的书往书包一塞,没吃早餐就上学了。

2.表演二:在课堂上,小明不专心学习,东张西望,看书时,脸贴着书,写字时趴在桌子上。

3.表演三:放学了,小明回到家,打开书包,书本乱到一桌,刚想做作业,忽然起身打开电视机,拿出零食,边看边吃边做作业。游戏三:操作题(快速又正确的小组得三分)1.学习整理铅笔盒。看看哪些需要放入铅笔盒。

(提供:铅笔盒,大小笔,橡皮,尺,玩具等)。

讲一讲,铅笔盒内应该放什么,怎么放?并请幼儿尝试操作。2.学习整理书包。看看哪些物品需要放入书包内。(提供:各种类型大小的书,本子,玩具等)。

讲一讲,书包应放什么,怎么放?哪些东西不该放?并请幼儿尝试操作。

小结学习用品的摆放。

(三)发奖

(四)活动延伸:1。家长为幼儿创设条件,支持幼儿学习整理,提供小书包,铅笔盒等,放手让幼儿自己做。2.教师和家庭督促幼儿养成不迟到的习惯。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2

一、鼓励幼儿自我要求、自我督促,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

本学期是大班下学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幼儿谈论小学话题。以教师介绍和幼儿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大家了解小学的学习要求,包括小学科目的分类、课堂上的要求、作业完成和考试等内容,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情况,鼓励大家以小学生的要求衡量自己, 以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要求自己的学习情况。另外,我们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做自我评价,以此促进幼儿在学习中自我督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水平。

二、关注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习惯的养成

1.教师的肢体语言和提问的力量

教学活动中,部分幼儿没有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注意力比较分散,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对于这部分幼儿,我们通常采用走近幼儿、摸一摸幼儿的头这样的肢体语言提醒幼儿关注教学内容。有些幼儿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一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内向、胆小,另一种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主动性不强,没有思考老师的提问。对于举手和不举手的幼儿,我们都会选择性地提问,让那些不善言辞、比较胆怯的幼儿有表达想法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 让那些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的幼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2.多采用正面引导

个别幼儿存在坐姿不端正、随意发言的情况,这时我们较多地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表扬那些坐姿端正、举手发扬的幼儿,如“我喜欢请坐得端正、举手举得好的小朋友回答这个问题”,机灵的幼儿一听老师的话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马上坐得端正,手举得更高,因为他们非常想争取这次发言的机会。

3.榜样作用的力量

许多教学活动中,我们较多地发挥榜样作用,让大家向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幼儿学习,养成安静倾听、仔细观察、积极探索等好习惯。例如,我们表扬珠珠,因为她能够在其他幼儿表达想法的时候安静倾听;我们称赞了柠檬,因为她很快发现邮票的边缘还有锯齿状的齿孔;我们给轩轩竖起了大拇指,因为他最早发现了哈哈镜的镜面有凹有凸。榜样作用,让幼儿在身边找到学习和超越目标,这个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并不是那样遥不可及,增强幼儿向同伴学习的动力,能够有效、快速地让全体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纠正自己不专心、随意说话、不积极思考等问题。

三、在操作、练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习惯

1.操 作活动

大班幼儿有许多操作活动, 帮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在操作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步骤操作。许多操作材料促进幼儿整理习惯养成, 有助于幼儿在小学生活中自主打理生活、学习用品。

2.数 学 、计算练习等活动

大班幼儿有许多书写、计算练习活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书写姿势,培养一定的任务意识。书写活动中,我们先介绍正确的书写坐姿、握笔姿势和部分数字的书写方法,在幼儿书写过程中, 又采用个别指导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正确书写姿势和书写方法。

3.时 间概念

无论是在操作活动还是练习活动中, 我们都提供充足而有限的时间,鼓励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可以造成一定的紧迫感,促使幼儿安静、专心地投入活动,提高效率,培养幼儿的任务感。幼儿进入小学后,会面对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考试问题,帮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可以使幼儿按时完成作业,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各类题目。时间的限制让幼儿对时间有一定的概念, 让幼儿了解学习时就应该认真学习,游戏时就应该自由畅快地玩耍,只有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能学得好、玩得乐。

四、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幼儿学习分为在幼儿园学习和在家庭中学习两部分,因此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 而且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我们经常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交流方式与家长沟通, 让家长了解幼儿目前学习习惯情况, 与家长达成共识、统一要求,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完成家庭作业练习时,我们请家长关注幼儿的书写习惯,纠正幼儿错误的握笔姿势。家庭教育中,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一对一指导, 弥补学校教育中一个老师面对许多幼儿的不足。家长帮助幼儿每天完成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有助于幼儿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为幼儿适应小学回家作业做好准备。我们还鼓励家长每天问一问幼儿在幼儿园学了哪些新本领, 一方面促进幼儿更专心投入教学活动, 另一方面达到帮助幼儿复习巩固的目的。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潜移默化地造成巨大影响。因此,如果家长要求幼儿坐姿端正,那么家长必须任何时候在幼儿面前都坐端正; 要求幼儿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幼儿喜欢阅读,自己就要学会在幼儿面前静下心来安静看书……

许多家长已经为幼儿准备了铅笔、橡皮、练习本、文具盒、小书包等学习用品,家长鼓励和指导幼儿自己整理学习用品,这也是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学会合理、整齐地整理学习用品是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重要工作。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整理小书包 篇3

1学会独自分类和整齐摆放主要学习用品,为入小学做好自理能力准备。

2学会看课程表,尝试按课程表整理书包,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

3通过整理书包萌发做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

1幼儿带来自己的小书包,课前互相欣赏书包,了解书包的功用。

2小学生课本若干,课程表PPT课件。

3各类文具:文具盒、卷笔刀、铅笔、橡皮擦、尺子。

4其他用品:水壶、蜡笔、绳子、毽子、毛巾等。

5拍摄小学生整理书包过程的录像。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师:上次我们小朋友去参观了实验小学,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教师小结:学校有教学楼,里面有教室、图书室、微机室、阶梯教室,学校里有老师和许多小学生,老师每天给小学生上课。

2师:小朋友们马上要上小学了,小学生每天上学必须带什么?(在问答中帮助幼儿归类,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教师小结:书包里要放的东西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放书本和文具。

二、学看课程表

师:小学生每天要带什么书?怎么才能知道?

1播放课程表PPT课件。

2引导幼儿讨论:(1)这是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表,你能看懂吗?课程表上有什么?(2)小学生一天有几节课?上午几节?下午几节?都有什么课?(指导幼儿学看课程表)(3)你能看懂课程表吗?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课程表可以告诉我们每天有几节课,上什么课。有了课程表,我们就能按课程表来整理书包里的书。

三、学习按课程表整理书包

1认识书包,了解书包的结构。

(1)师:书包是小学生的好朋友,我们小朋友也即将成为小学生了,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为你们准备了一个书包,那你们的书包是怎样的呢?请你拿出来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一下。

(2)请1名-2名幼儿介绍自己的书包。认识书包的各个部分、颜色、图案。

2操作探索,幼儿第一次学习整理书包。

(1)师:书包有什么用?那你们会自己整理书包吗?我们来试一试。(幼儿自由整理书包,老师巡回观察,注意幼儿整理书包的不同方法。)

(2)请两位用不同方法整理书包的幼儿示范给大家看,要求边整理边讲述并解释这样整理的理由。

(3)讨论:你觉得谁整理书包的方法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整理书包时,大书放下面,作业本放大书上面:各种文具有序整齐地放入文具盒中,文具盒放本子上面:晚上整理书包要按第二天的课程表来进行。

3幼儿第二次整理书包。

(1)播放小学生整理书包过程的录像。

(2)师:假如现在是星期日的晚上,请你们按课程表整理书包。想想该按星期几的课程表来整理呢?请你们按照正确方法再次整理书包。教师关注幼儿整理的过程!

教师小结:要学会看课程表,找出对应的课本和作业本,再将它们归类好,按大小整理摆放整齐。

四、学习整理其他用品

1(出示水壶、蜡笔、绳子、毽子、毛巾等)师:你觉得这些物品该如何整理?为什么?

2师:现在我们再来整理一次,看看谁会用刚才的好方法又轻又快地整理。

教师小结:水壶和毽子这些用品可以放在书包两侧的小袋子里,方便取放。

五、听《课间十分钟》音乐结束活动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教案 篇4

1.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加深对身体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逐步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人体消化器官ppt图、幼儿用书、知识抢答题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苹果,我们一起尝尝,尝的时候请留意,我们的苹果经过了我们身体的哪些地方。

(2)幼儿品尝苹果。

(3)师:请你们说说我们吃的苹果都经历了我们身体的哪里?当苹果路过时,你身体有什么感觉。

2.认识消化器官。

(1)探索:我们吃下去的苹果到哪里去了。

(2)请个别幼儿发言。

师:食物就像游客一样在我们的身体里旅行,那它到底是怎样旅行的呢?会经过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阅读幼儿用书p10-11页。

3.感知食物的消化过程。

(1)师:食物在人体内旅行经过了哪几个地方?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请个别幼儿发言)

(2)师: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消化器官,是帮助食物在人体消化的。我们再来看看食物在人体里是怎么被消化、吸收的?

(3)出示人体消化器官ppt图,有序认识消化器官及其功能。

(4)幼儿观看并讨论:

①食物旅行的第一站是什么地方?食物在我们的口腔里有什么变化?

②最后食物到哪里去了?大肠有什么作用?

小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与唾液的混合,变得又细又碎。食物进入食管,食管把食物传送到胃里,在胃的蠕动下与胃液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消化,食物就渐渐变成糊状。糊状的食物到达小肠后,小肠壁慢慢的吸收食物内的营养,小肠会把食物的残渣传送到大肠里,最后食物的残渣经过肝门排出体外,排除体外的就是粪便。这就是食物的消化过程。

4.健康知识抢答活动。

把幼儿分成若干队。准备ppt图片,上面有的行为是对的,有的是错的,幼儿看图抢答。

小结:我们不能吃不干净的东西,饭前饭后要洗手,要注意卫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也要按时吃饭,不能暴饮暴食,不乱吃零食,不挑食,吃完饭后不能剧烈运动,应该散散步,帮助消化。

活动延伸

大班幼小衔接阶段总结 篇5

郑 巍

10月27日下午我们大班组全体教师在教研室进行了大班幼小衔接阶段总结会议,会议中各班级老师都畅所欲言,尽情的讨论自己班的经验共同分享。现把我们在这两个月幼小衔接工作总结如下:

本学期,我班组结合大班的年龄特点,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上面。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各学科领域、各活动区域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当中。经过两个月的的努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培养幼儿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自己正确的穿脱衣服和鞋,并达到穿戴整洁,脱下来的衣服及时的叠好,并将衣服和鞋摆放整齐。现在大班的幼儿还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床铺,将被子叠的方方正正。长托班的幼儿还学会了自己刷牙、洗脸、洗脚,整理自己的内物。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的生活习惯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从什么都不会,到现在能够自己主动排队入厕、喝水,还养成了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卫生好习惯。

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还注重培养了幼儿,吃饭不讲话,不掉饭粒,细嚼慢咽,不马上跑跳,饭后及时漱口的好习惯。

幼儿的生活习惯方面,我们大班老师还重点培养幼儿对自己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进行保管和整理上下功夫,统一规定幼儿物品摆放的位置,衣服包按号入柜,每个幼儿都能准确的找到存放的位置,书包统一挂到椅子背上,书桌里的书本要求有顺序的摆放整齐,桌面上的书本要求一律摆放到左上角,铅笔和橡皮统一放在桌面上的卡槽里,让每一位幼儿在规则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另外老师还注重培养幼儿主人翁的责任感,让幼儿充分的体验生活的乐趣。每天班级里都有小值日生协助老师工作,打扫卫生,擦黑板、浇花、管纪律等等,锻炼了幼儿生活的能力,养成了一种乐于助人的良好生活品质。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孩子在学习兴趣和能力上的差距很大,有些孩子思维敏捷,反应快,学习兴趣浓厚,可也有些孩子多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走进小学,应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首先从倾听习惯入手,通过听故事、儿歌、古诗等,让孩子从最自然的方式开始接受并模仿。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语言的精炼,提醒幼儿听清问题,根据问题回答。帮助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组织语言,让他们消除紧张心理,逐步学说、会说、大胆说。做练习题时采用先统一倾听老师读题后再动笔的要求,并逐步减少重复读题的次数,帮助幼儿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同时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在图书角提供书籍,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这周在开展“故事会”活动,在倾听完故事后让孩子来复述故事,鼓励孩子把家里听过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活动中多设疑、设困,鼓励幼儿大胆地思考,培养发散型思维。面对象班级中的“小问号”们,在回答他们问题时先卖一下关子,让他自己去想,这样会比大人搜刮肚肠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在这两周的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围绕“爱听”、“会读”、“勤思考”、“善表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我们一直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事情来抓。

1、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大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所以他们在上下楼梯时经常会有跑跳、不遵守秩序等行为。为了规范幼儿的走廊纪律,我们把规范幼儿的走廊纪律作为工作重点。在学期初提出在走廊内行走的基本要求---排队慢行,扶好扶手,不大声喧哗,不跑跳。

又如: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幼儿安全习惯养成

2、幼儿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还教育幼儿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不和陌生人说话、不吃陌生人食物等等;遵守大型玩具游戏规则,比如滑梯、秋千、跷跷板等;交通行为习惯,比如靠右行、走斑马线、不在马路上玩耍等;食品安全卫生习惯,比如少吃油炸食品、不吃过期食品、不吃垃圾食品等;突发事件安全习惯,比如如何应对陌生人来访、如何应对突然失火、如何应对找不见大人的情况等。教给了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强化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处,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体现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习惯的养成也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更加的细心,才能促使幼儿顺利的过渡,更好的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如何开展 篇6

桂 载 秀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

一、学习习惯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

(1)认真倾听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如家长给孩子讲了故事后可以请孩子复述,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理解能力。

(2)教孩子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要求。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避免做事拖拉。

(5)养成阅读背诵的习惯。

二、五大能力培养最重要

语言与专注力、区分玩具与学习、课堂行为、时间观念、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

1、语言与专注力: 通过语言与专注力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把听觉材料快速地读出来,声音响亮,吐字清晰。

2、区分玩具与学习: 通过区分游戏与学习的训练,使孩子能够正确的区分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能够正确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

3、课堂行为: 通过课堂行为的训练,使孩子能够养成正确的上课、举手、站立、坐姿、翻书、读书、做笔记以及下课等课堂行为,按照正确的课堂行为要求完成课堂内容的学习。

4、时间观念: 通过时间观念的训练,使孩子学会认识时间,学会整点与半点的表示方法。合理利用和珍惜时间,并会制定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时间表。减少和避免磨蹭、做事拖拉的坏毛病。

5、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 通过作业行为的训练,使孩子了解什么是作业,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写字姿势完成作业内容。按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听作业、记作业、写作业、检察作业的训练。通过任务意识的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自学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为此,进入大班后,我就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介绍哥哥姐姐认真学习的事,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我特别制作了丰富的、新颖有趣的教具,活动中彩洗染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们,使幼儿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控能力。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和坐势正确,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然后我又通过练习书定自己名字等活动巩固幼儿养成的习惯,平时,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个别幼儿的不良姿势,及时纠正。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7

一、数学教育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时期的数学教育是数学学科中最为简单基础部分的知识,如数字的认识、数数、简单的数字运算等,且教学模式以游戏和活动为主,注重的是对幼儿能力的培养与身心健康发展。而小学数学教育已进入正规课业状态,学习以课堂静态模式为主,学生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不能随意活动,且数学知识难易度提高了一个层次。可见,两个时期的教学模式、数学内容存在着巨大的差别[1]。面对这一巨大差异,若不对幼小数学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与过渡,大多数幼儿势必难以较好的、快速的适应小学时期的数学教学,从而影响幼儿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影响幼儿能力的正常发展。而将幼儿数学教育向小学数学教育进行有效衔接,进行平稳的过渡,通过调整幼儿身心来帮助其快速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对幼儿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学习无疑是有益的。因此,幼小衔接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幼小数学教育衔接存在问题

(一)幼小衔接表面、片面

我国现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应从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等几个领域来保证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从情感、能力、态度、技巧等不同角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但绝大多数幼儿园并未做到这一点,很多幼儿园在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德、体、美等其他方面的培养及与小学之间的衔接,造成了幼小衔接的片面化与表面化。

(二)幼小衔接单向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不少的幼儿园在数学教育方面开始积极向小学数学教育靠拢,不管是在教学内容、方法还是要求上都接近于小学数学,以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但小学在这项工作中却表现的无动于衷,很多小学学校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的工作,自己只要负责招收学生即可,形成了单向模式、一边倒模式[3]。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教师在做好幼小衔接准备的同时,小学学校、教师也应对刚升入小学的学生做思想教育工作,做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工作,确保幼小过渡平稳进行。

三、幼小数学教育衔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协调关系,言传身教

幼小时期的教育,对于儿童本身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关心关注,尤其是在幼小衔接方面。作为父母,其应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学习兴趣,态度等各个方面,协调好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陪伴,让孩子感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4]。在父母的疼爱之下,孩子往往是开心的、快乐的,做事情也往往是积极主动的。所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父母应格外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保持身心愉快,增强自信心。

在教会儿童道理与传授知识时,老师与父母应同时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在家里,父母不能一味的用语言来教孩子各种各样的道理,而应以身示范,用自己切实的行动来将其中蕴含的道理传达给孩子,以免孩子产生抵触厌烦心理。在学校,老师除了认真上课之外,也应做到言传身教,如课下亲切的与同学聊天,用自己乐观、自信的态度与行为开展数学教学,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等。

(二)增强孩子自信心

自信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人们取得成功,在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中亦是如此。因此,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树立,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让学生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优秀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失败,用自信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幼小过渡。

(三)保护孩子自尊

虽然幼儿时期和小学时期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但他们也有自尊心和荣辱心。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注重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少一些责备,少在人多的面前责备,多一些夸奖和赞许,既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也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孩子自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对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孩子对幼小过渡的适应能力无疑是非常有利的[5]。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注重教育的方法与教育的场合,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准确把握教育的度,避免孩子产生自卑感,避免孩子自尊心受到伤害。在保护孩子自尊的同时,培养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数学教育中幼小的有效衔接创造有利条件。

四、总结

在数学教育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的任务,也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但随着教师与家长认识的不断提高,幼小衔接方法的不断成熟,相信数学教育中幼小阶段的衔接过渡会得以很好的进行和完成,小学数学教育水平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佳婧.小学一年级语文教育幼小衔接问题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成伟超.幼小数学教学衔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谢金芮.初高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衔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4]刘娟,刘丽.浅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8

农村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比较在意孩子在幼儿园里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其实,幼儿园活动是为孩子入学做好身心发展、习惯养成与智力开发上的充分准备。让孩子顺利入小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学会独立是前提

许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差,从而影响学习的通病。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于一个沉甸甸的书包,孩子不懂如何整理,里面的书本摆放杂乱无序,抽屉更像垃圾桶。

作为大班段的老师,怎么来培养大班段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1.巧用干部轮流制

用小干部来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不但有助于其他孩子懂得规则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小干部的管理与独立能力。采用小干部做班级礼仪明星,早上到园后在教室门口跟其他小朋友问好;请小干部帮阿姨一起分餐具,监督其他小朋友餐前洗手;区域活动课结束后请小干部帮老师收拾整理区角图书、玩具……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而且用轮流的方式,使每个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如此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避免“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同时也让他们学会自律与管制他人,独立意识慢慢增长,能力渐渐养成。

2.慎用教师包办制

《幼儿心理学》指出:学前儿童在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但是,由于现在的家庭基本属于“4+1”的格局,孩子在家里备受宠爱,根本没有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更应该多给孩子创设这样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做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事,注意方法的引导。

午睡过后,我们教孩子如何整理自己的被褥。能力稍弱的孩子,多指导多帮助一些,慢慢放手,同时注意多激励,多表扬。区域活动中,要求孩子在活动结束后要将所有能复原的物品按原来的样子摆放整齐,并将它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来开展。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随手乱丢物品,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学会倾听是关键

幼儿园的孩子普遍存在不善于倾听的习惯。他们听讲的注意力跟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保持时间较短,中途喜欢随意插嘴。这和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有关。然而一进入小学后,就要承受每天五六课时,每课时40分钟的教学,此时,学会倾听对于孩子接受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训练孩子的倾听习惯呢?

1.习惯培养是基础

每次在上课前,不忘提醒孩子:身体坐坐正,小脚放放平,腰杆挺挺直,耳朵竖起来。看到一些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孩子,及时用身体抚触、眼神交流来提醒孩子。习惯的养成不在于一朝一夕,如果一个老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时时提醒,处处引导,孩子的习惯自然能慢慢养成。

2.言传身教做榜样

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常常会有孩子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想法,此时,老师应该俯下身子,耐心倾听:眼神与孩子平视,饶有兴趣地听孩子讲完,并对孩子的说法作出回复。无论孩子的想法是否正当还是幼稚,都要予以尊重。老师在与孩子的平等交流中,让孩子慢慢懂得了要与人交流,首先得耐心倾听。这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3.激励表扬促巩固

谁都愿意听表扬的话,孩子更甚。虽然他们可能会常常闯祸,做出让家长愤怒的事,但那只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生活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原因。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它来教会孩子学会倾听。课堂上,我们适时表扬:“你们瞧,**小朋友真会倾听。他不但听懂了刚才老师上课的内容,而且还会认真思考。”这样有意的表扬,让孩子懂得了:原来倾听这么重要,只要认真听,老师也会表扬“我”的。

三、学会学习是保障

1.善用启发式

学前教育的知识点相对较浅,而且惯用图片、实物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多用同伴讨论、教师引导、模仿说话为多,孩子们的思维以形象直观为主。如果老师善于引导,适时进行抽象思维的培训,那么不但有利于加深知识的长度与厚度,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会积极思考。

大班段的语言课——《城里来了大恐龙》,如果把教学目标定为“理解故事,感受大恐龙带给城市的麻烦与方便;体会故事中恐龙的心情。”也是一堂完整的课,但没有深度。如果我们启发孩子:恐龙身材庞大是它的过错吗?恐龙如何做到让大家又喜欢它了?通过孩子们的探究讨论、老师一步步引导,最终使他们明白: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只要能为大家服务,就能受到大家的喜爱。这样带有人文性的启发式教学,不但有助于孩子们的认识更进一步,思维更深入,也提高了孩子对不同事物作用的认识,隐含着“服务他人”的道德教育。

2.提前尝试式

孩子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比较自由,没有过多的约束,想解小便可以随时去卫生间,绘画课上需要拿绘画材料了可以自由走动,但小学里一堂40分钟的课,绝不允许学生随意走动影响其他孩子学习。

为此,大班段期末前一两个月,幼儿园要与小学联系协作,请一年级老师过来给大班段孩子执教,让幼儿和教师共同感受小学的课程特点。课后,双方可以互相交流各自孩子的学习特点,有助于大班段老师做好教法的衔接。大班段老师提前让幼儿尝试小学化的教学模式,课堂纪律意识慢慢培养起来;适当尝试四十分钟教学时间,培养幼儿听讲的持久性;教学手段运用上,也应减少不必要的直观教具,初步训练幼儿抽象形象思维。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 篇9

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状述评与选题的意义

面对传统的教研模式与新课程、新要求的冲突,如何更新教研观念,变革教研模式,提高教研的质量和实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帮助教师有效实现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园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园本教研的深入开展,丰富教研形式,活跃研究氛围,切实改变我园的教育现状,提升教师们的学习意识、反思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促使教师们逐步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过渡,并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和《幼儿教育纲要》的出台,中小学和学前教育改革掀起了新的浪潮。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的课题之一。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育评价的多元化越来越深入人心。但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之间缺少沟通交流的平台,相互间不够了解,造成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方式的脱节,以至于不少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产生明显不适应的状态。幼小衔接的问题困扰着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探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实质问题以及探寻幼小衔接的教育规律,了解并处理好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阶段性及过渡时期的连续性,成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教师在实施幼小衔接教育中观念上、操作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但目前还很少有系统的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成果。示范园姐妹园们对教研模式和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单独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通过一个教研模式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大班幼小衔接的内容、具体的要求以及衔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同时,通过研究,在追踪式教研的模式中创设教师研讨的平台,引发问题的探讨,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有效教研,把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师地位的变更以及教师基本专业理论的夯实作为探索的重点。

(二)关键词界定 “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在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接轨的系列活动。

“追踪式”教研方式:这种追踪式的教研形式,针对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层面的教师可参与追踪,对教学“问题”或“经验”展开一系列的追踪研讨,将实践、反思和总结融于一体,针对难点问题开展多次深入追踪过程,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二、研究目标:

1、积累并形成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 “追踪式”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的经验。

三、研究内容:

形成“追踪式”教研的一般模式。

幼儿园大三班幼小衔接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的实践研究。积累大班幼小衔接活动内容与教研实录。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落实研究。在具体操作时,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有效化的有关理论。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现状与幼儿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1)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2)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幼儿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方法

力求用最新的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与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总中行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是本课题主要方法。

4、个案研究法

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有关有效教学设计的与教学实施策略的规律。

5.经验总结法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1、9-11)前期准备阶段

1.对本幼儿园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与评价,进行本班“教研方式”的摸底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把握我班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进行必要性分析及突破口的寻找与确定。

2.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对课题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解,对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可行性作初步论证,形成立项报告与初步的研究方案。

阶段成果形式预计将有研究综述等

第二阶段:(2011、12-2012、4)行动研究阶段:

1. 制定形成“追踪式”教研的一般模式和“追踪教研记录表”。(2011、12月2012、2月)

2.以大三班为单位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2012、22012、5)

3.每两周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对幼儿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认识、实施等问题开展追踪式的教研,每次做好“问题的剖析”“策略的研究”“后期的跟进”“效果的分析”,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调整与改进。(2012、22012、5)

4.围绕各阶段幼小衔接的内容,梳理与总结追踪式教研的策略,并收集活动方案。(2012、22012、5)

5.期末开展“大班幼小衔接活动背景下 “追踪式”教研方式的实践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并做好调查分析。(6月)

第三阶段(2012、6)总结结题阶段

1.对课题研究和开展的工作进行系统反思,整理和升华。2.写出研究总结报告。

3.理课题研究期间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活动方案、教案、教研实录等),五.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一篇

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篇10

一、工作重点

1、建立机制:重视衔接工作,建立形成一套相应的机制,并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

2、平稳过渡:通过活动,使一年级教师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特点,了解幼儿园与学校的教育目标、要求、方法、风格等,从而使处于衔接阶段的教师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风格从幼儿园特点的教育向学校教育平稳过渡。

3、递进过渡:通过活动,使学生从生活、活动、学习、心理等方面较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

二、具体工作

一、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二、利用班级群,向家长们宣传学校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同时,展示孩子在过渡过程中的表现,与家长携手,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

三、加强教师的沟通和联系。这种沟通和联系,除了要加强本级部班主任之间的、还要加强本级部不同班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从而关注新生的习惯养成的培养。班主任将情况汇总后,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教育方式。

四、利用家访、家长来校接送孩子、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校能更进一步的配合。

五、改变以往的一些习惯做法,带大班幼儿参观低年级的课堂、课间活动、教室布置、作业本、日常礼仪等,树立榜样,激发新生的效仿心、求胜心。

六、适当调整上课时间的活动安排。在开学第一个月,上课20分钟后,让学生在室内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授课,使新生能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的节奏。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案 篇11

设计幼小贯通的教育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学制而言,幼儿园和小学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学制阶段,二者无论是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大纲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幼儿园教育遵循的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总体指导和具体要求。小学教育遵循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

在学制无法改变的现有条件下,要实现幼小之间的有效衔接,幼儿园教育所遵循的《纲要》和《指南》与小学教育所遵循的学科教学大纲之间的衔接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虽然在部分内容上的确做到了某些衔接,但是总体上衔接状况却不尽理想。由于学制的分割,学前教育界和小学教育界在制定《纲要》《指南》和教学大纲时,并未形成合作共同体来加以协商和决策,从而导致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无法实现有机衔接和贯通。

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突破学段的限制,以儿童发展科学和学习科学为基础与依据,组织学前教育界和小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实践者,协同设计与制定幼小贯通的教育目标和纲要体系。

强化幼小融合的教师教育

幼小衔接的有效实施,除了受社会环境和家长观念的影响外,其核心与关键还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和能力。但是,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學教师,目前在幼小衔接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方面的教育和训练都显得十分不足。

虽然许多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一些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或专题讲座,但都局限于学前教育范围内的话题探讨,并未深入去分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发展与学习问题,也并未在小学课程标准框架下去探究幼小衔接的深层机理与操作方案。同样,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没有相应课程来实现对幼儿园教育的《纲要》和《指南》的深度理解与切实掌握。

与职前教育一样,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也没有能够充分支撑幼小衔接工作的系统内容。

因此,要实现幼小之间的有效衔接,学前教育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应该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相互提供有关3~8岁儿童发展、学习和教育方面系统深入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建立学前与小学深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

建立幼小衔接的质量监测

究竟什么样的衔接才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幼小衔接?这就涉及幼小衔接的评价机制问题。幼小衔接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机制如果不明确、不具体,要在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家长中深入持久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恐怕很难达到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效果。

从幼小衔接的实际工作来看,目前的确缺乏这样一套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监测机制,从而给诸多工作的有效推进增加了不少难度。由于质量标准和评价监测的缺失,幼儿园和小学往往难以把握幼小衔接的具体目标和操作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就难免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徒劳之举或流于形式的敷衍之举。

因此,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国家层面的幼小衔接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监测机制。如果国家层面的这个体系和机制目前难以建立,至少可以先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方或学校(如设有附属幼儿园的小学)进行试点后推行。各个地方政府或学校联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区域性的幼小衔接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价监测机制。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12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本着小步推进、稳扎稳打的衔接思路, 改变衔接上的“突变”现象, 部分家长或教师在衔接过程中急于求成, 忽视了幼儿的可接受性, 致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突然加大, 难以适应, 不但教育效果不好, 而且还使幼儿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为了让幼儿逐渐从心理到生理适应, 我园将幼儿上大班第一个学期开始, 到进入小学的整个一年时间, 都作为幼小衔接的工作时间。为了达到平稳过渡, 我园在幼儿活动时间上做了适度调整, 上课时间从原来的25~30分钟, 延长至30~35分钟, 让幼儿逐渐适应时间的变化。我们认为, 只有幼小衔接时间足够充分, 才能做好幼小衔接教育阶段中各个环节的衔接。在此期间, 幼儿园还要通过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使幼儿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尽快适应即将进入的新环境。

二、注重教育内容的衔接

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幼儿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不但要对大班幼儿的知识技能进行培养, 更要对幼儿体育、德育、美育等方面进行培养, 特别要重视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在智育中, 重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幼儿园教师也可以将小学的学生行为准则讲给幼儿听, 为入小学做好准备。比如, 对老师要尊重、讲礼貌, 对同学要团结互助。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回答问题要举手, 课间休息要注意安全等。在平日的教学中, 要对幼儿进行应有的教具演示、生动的游戏等教学。同时, 幼儿教师在教学上要严格要求自己, 所教知识和技能要规范,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免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

三、注重与小学的双向互动

在幼小衔接中应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 从中既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 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 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一是邀请小学教师来园交流。面临大班级教师的困惑, 我园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来园进行交流, 让教师相互了解另一学段的教育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形式, 自觉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机衔接起来;二要开展互动交流教学活动。感受授课模式的差异, 组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相互听随堂课, 身临其境了解各自教学风格与学习方式, 共同探究衔接的“点”。比如, 我们在进行故事教学时, 目标一般会定位于“理解故事内容, 会讲故事主要情节”, 但是进入大班, 目标可以提高, “学会倾听他人表述, 发表与他人不同的意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 要有意识引导幼儿听他人的回答并能做出反馈评价;三要加强生生互动, 发挥衔接主体性作用。如, 带领幼儿深入小学参观, 以丰富幼儿的实际感知经验, 为了让大班的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 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环境。参与小学的升旗仪式, 并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 如美术课、科学课、音乐课等, 提高幼儿对小学学习的兴趣。

四、充分调动家庭的衔接资源

1.幼儿园要召开家长会和举办专题讲座。每学期可通过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的家长会和专题讲座, 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 掌握入学前习惯培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 了解除了学习能力等入学准备以外还应重视幼儿心理、生理上的入学准备工作, 从而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防止“小学化”倾向。

2.幼儿园要吸纳家长参与课程调整。为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 使家长、幼儿、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共同做好幼小衔接的社会适应性准备, 我园通过开展家长义工活动, 借助家长职业优势, 邀请家长来园参加幼小衔接主题活动, 并通过主题活动反馈表和主题活动调查表的形式吸引家长参与课程, 共同探讨教育策略。这种举措不仅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课程调整的积极性, 还有利于调整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措施, 从而更好地使幼儿完成社会性适应过程。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讲座 篇13

讲座时间:

讲座目的:

1、通过交流会,使中大班教师及幼儿家长了解入学前后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完善我园幼小衔接工作。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讲座安排:

预约个别家长代表

讲座流程:

小学教师幼儿园老师互动、(自我介绍)(学生常见的问题)(家长和小学老师)

讲座过程:

一、大班老师介绍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幼儿园、小学、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共同配合教育,使幼儿能顺利的过渡等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研讨的。今天我们请来了小学的两位老师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一下探讨。

二、小学老师介绍

(数学老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低 运算能力如:1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会做等等,建议家长空闲时能多问孩子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能用比较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讲述,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书;还可以让孩子多拼拼版,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老师)现在一年级新生纯在的问题是:看图能力差,很多学生反应看不懂图画内容。建议在学前阶段多读书,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多注意图画的细节,逐步培养孩子的看图能力。还有说话能力差。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说话完整,以身作则,自觉影响孩子的说话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质量差。

2、建议幼儿多阅读,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识字量又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3、读写姿势不正确。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正确的读写姿势。

四、家长困惑

家长一:现在孩子回家,做作业拖拉有时还不肯做,我们该怎么办?

语文老师:幼儿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让幼儿树 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家长二:玩具、文具玩后不肯整理,弄得满地都是,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语文老师:自理能力差,家长应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和习惯,并以鼓励等方式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主性。

家长三:我家孩子识字量很少,10以内的减法还不会算,该怎么办?现在叫来 的急吗?

上一篇:吉大作业护理美学下一篇:学生会部门考核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