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2024-07-02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通用8篇)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篇2

首先,作者从总体上提出了自己对于散文的评价:随意性、多样化,并由此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这一观点。接着,作者列举了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特色,这样写,一方面既有力地支撑了自己认为散文“随意性、多样化”的观点,也为下文评价郭沫若散文的风格做铺衬;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阅读者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郭沫若散文的风格。紧接着, 作者顺其自然地引出对郭沫若散文风格的看法:在“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与“柔婉清丽、秀美含蓄”二者中,作者明确表示喜欢后者。而后,作者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从文字和感受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引用原文表达了对郭沫若“绝妙地描绘”的赞叹。最后用名句和原文弄“拙”成“巧”,进一步肯定了《白鹭》的艺术境界。

晓雪这样对散文进行评论,扫除了评论文字的枯燥呆板,显得随性而又严谨,诗意而又准确,这与作者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扎实的写作功底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我们也摸索到了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一是静心。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阅读散文需要以心会心,心浮气躁是读不出散文的味儿的。晓雪能准确地定位一些名家散文的风格,正是得益于他多年的静心阅读。多读多想,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

二是动情。不管怎么写,散文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必须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我们要赏析一篇精美散文, 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这就要求我们从“情”的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要感受到作者的情,就需要找到作者寄托的物。晓雪就感受到了郭沫若为抒发对平常之美的赞叹,以白鹭为载体的独特感受,所以,他的评论也便得心应手。

也谈散文教学 篇3

【关键词】气氛;体验;点拨;赏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散文教学:

给学生一个自觉的习惯。教学中,相当一些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甚至是强迫的也是不自觉的,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好,只有学生自己立志读书,才能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低到高,反复实践,反复琢磨,最终顿悟,真正学到知识技能。阅读散文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这个“我要读”的自觉性乃至热情,换言之,是要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定的读书时间。读书学习,需要理解,需要记忆,这虽是一种内化的劳动,但外界干扰肯定会打乱思维。在课堂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朗读、齐声朗读,在一片沸腾书声中,学生到底思考了多少呢?理解了多少呢?他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个方块汉字,至于汉字所带来的形象、情趣、理趣,没有机会去想象,去品味,大都停留在表面,自然领略不到散文的真谛。古人读书,讲究净手焚香,默坐遐想,神接千载,思通万里……听上去有些玄,但正表明了环境安静的重要性。宁静以致远,适当留给学生一个静思的空间吧!

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做的事,“好心”的教师却不断干扰,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这样往往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很多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完,教师就突然开口大讲,面对教师的狂轰滥炸,学生只好是一头雾水,其效果不言而喻。所以,面对一篇新课文,教师让学生至少读三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一课结束,还需留有时间,让学生再读课文,仔细玩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应提倡多读,读中品,品中读,散文如茶,是要慢慢品味的!

营造合适的气氛。散文近于诗歌,它是有灵性的,更是有情味的。散文的创作一定是作者感情的喷发过程,但喷发是有缘起的,这就要教师必要的交代创作背景、写作契机,来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一个遐思的虚拟空间。如教《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可事先介绍作者英年残疾、极度苦闷、母亲早逝、摧肝悲哀的相关资料,作者化不开、理不去的情感自然能引起学生共鸣。另外也可以播放音乐,激发学生想象。如教《胡同文化》时,可以放《胡同歌》,再配上适当的画面,于此,学生已对老北京的胡同就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读课文自然能领会得深透一些。

从“头”读起,整体把握。这里的“头”指的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很重要,一般情况下,它或交代内容,或交代主旨,或交代背景,或交代对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题目交代了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荷塘月色”这个题目交代了文章要写月色下的荷塘;“胡同文化”这个题目是偏正结构,“正”在“文化”。有些教师在教《胡同文化》这一课时,就忽视了“文化”这个中心词,重心放在胡同上。再说,“文化”这个词是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是“北京胡同这一特殊地域所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应该向学生讲明这一课正是要通过写北京胡同来体现那儿的民风民俗。还有郁达夫《故都的秋》,题目中“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处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所以解读题目,对理解文章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散文形散神不散,这“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因此鉴赏散文时准确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无论是叙事散文、议论散文、写景散文还是抒情散文它都有行文线索,比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物件线索、情感线索、逻辑线索等等,抓住了线索,吃透了思路,就从总体上抓住了文章的纲,把准了文章的脉。

体验作者的情感。著名学者童庆炳所说:“我感到忧虑的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不会正确运用自己的笑和哭。为了生活和感受,我们需要美丽的笑和充满魅力的泪。当语文课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流下眼泪来的时候,那么语文课就成功了。”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几乎都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指导学生首先要读懂他的情感。是褒扬,还是贬损?是热爱,还是厌恶?是昂扬向上的,还是低沉伤感的?是淡淡的,还是浓浓的?是爱情,还是友情?是离愁别绪,还是伤古吊今?……只有读懂了情感,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散文。

适时点拨,从仿写的角度解读。散文重在品读,重在感悟,这样的事,最终要由学生完成,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去作支离破碎地讲解,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对学生的点化要抓住时机,视点要高,设问要精当。如《胡同文化》这课,教师可以这么设问:文中多次提到“方方正正”,由“方正”,你想到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学生由“方正”自然想到“规矩”,想到“顺民”,想到“忍”的处世哲学,文章写作意图已知大半矣。学生要“悟”得好,关键是教师要“点”得好。

课本上的每一篇散文都应该是学生的习作范文。所以,在上课之前,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思考这个题目该怎样写。要求学生列列提纲,谈谈写法,当堂发表意见,互相评议,教师最后作总结。再读课文,看看作家是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结构的,与自己作对比,寻找差距,总结经验,这样做还能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如学习《背影》,先让学生写一篇习作《我的父亲》,然后再看朱自清是怎样通过点滴琐事,体现父爱,表达深情的,通过对比学习,既理解了文章,又提高了写作能力,真乃一举两得。

欣赏名段与语言。经典散文往往是有名段的,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间三段可谓散文描写中的精品。作者从平观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远及近,由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描绘了荷塘月色的无边风光。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面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味,细细品读,真正体会其魅力所在。再如《我与地坛》里有一段写作者在极度郁闷时在园子里苦苦度日,除了读书就是静静地思考,思考生命,思考人生,园中的一切生灵都是他感触的对象。这个语段写得细腻,逼真,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悟,去思考,领会其好处。对散文教学就要有侧重(如名段欣赏),不要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什么都讲,结果什么都没有讲透。

1《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三维目标:

1.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了解一般散文的评论方法。通过反复品味,获得自己对散文《白鹭》的独特见解。

2.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具体目标:

①把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白鹭的相关知识。

②反复诵读散文《白鹭》,读中感悟作者的笔法,感受白鹭不平凡的美。③认识《白鹭》的内容及主旨。懂得散文评论文的特点。④尝试背诵精彩的描写语段。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⑤通过反复品味,获得自己对散文《白鹭》的独特见解。

⑥通过学习《关于散文<白鹭>》,学会运用反复品味的方法。

在具体目标中,1、2、3是针对所有学生确定的,5是对中等生的要求,4、6是对优秀生提出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独特的描写手法。

2.反复品味,获得独特见解。3.评论散文的方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课前延伸

1.阅读《白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阅读《关于散文《白鹭》》,懂得散文评论的一般特点。

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

3.收集并阅读白鹭相关知识,了解郭沫若以及晓雪。

预习题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课内探究

学:

1.导入新课:

白鹭是一种为中国文人喜爱的鸟儿。杜甫的诗歌《绝句》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两首诗歌都将白鹭融进一个诗画的境界。而杜牧笔下的白鹭最为绝妙:“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人称这是“一字不着”地绘出了白鹭的独特神貌。那么作者郭沫若怎样才能用散文写出不同于前人的“白鹭”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鹭》,解决我们的疑问。2.检查预习情况:

⑪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及白鹭的知识,其他学生补充。

⑫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A.给加点字注音。①长喙()

②铿锵()()

③镶嵌()....④嗜()好

⑤赦()免

⑥为难()...B.认识一位名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

,又名郭鼎堂。

人。

家、、家、家、家、家、家。

3.自主阅读: 【出示幻灯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小组合作展示课文朗读)②其他小组点评朗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点段落的朗读。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行间巡阅,关注有特色的小组进行展示,点评时,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点评。)③圈点批注:阅读散文《白鹭》,思考作者对白鹭的美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做充分的准备。此环节要求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④小组合作学习:

(自读思考8分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⑪探究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诗,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即怎样描写白鹭的......这些特点的)

⑫再读文章,体会本文的立意? 导:

一、自主阅读:

③点拨方法:寻找文章的中心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部分。参考答案:白鹭是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④⑪点拨方法:要求学生自读第2小节,圈点批注,体会白鹭的精巧之处。并关注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再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用简洁语言勾画出几幅有关白鹭的画面,可以依次诵读3、4、5小节,给三幅画面拟小标题,探究这三幅画面依次展现了白鹭的什么特点?怎样展现白鹭的内在神韵的独特之美的? 参考答案: 精 外在美: 颜色的配合 .

身段的大小 巧 神韵美: 觅食 白鹭钓鱼图(静)韵在骨子里的诗 ......的

栖息 白鹭瞭望图(静)诗

飞行 白鹭低飞图(动)

⑫参考答案:美因为常见,因而容易被忘却。教师精讲点拨: 知识点辨析:

学生自主探究题主要年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题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整合材料的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探究题评析: 自主探究题相对较为简单,只要能够充分读同原文,从原文中筛选即可。而小组合作探究题因为难度较大,需要对文本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高屋建瓴。要能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才能解决。

规律总结:

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写了白鹭的什么特点,然后再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寻找一个好的突破口。我们可以使用列标题的方式,分析每部分内容,然后再看每部分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写作手法:衬托比较、动静结合、写意手法、诗歌的意境、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等 拟小标题,可以看成是概括画面内容,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主要因素(谁或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方法指导:

阅读散文,抓住中心句,也就是文章的神,扣住形散而身不散的特点来分析,从而达到深刻理解文本的目的。练:

五、课堂反馈训练:

1.涵咏积累:熟读课文5到8节。

2.重点检测:模拟写作,你一定也有你喜欢的小动物,模拟郭沫若的写作手法,用一段话描写该动物,表达你的赞美之情。字数150字左右。3.当堂反馈:教师课后批阅,选择优秀的张贴交流。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①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②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③白鹤太大而嫌生硬,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④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⑤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⑥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⑦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⑧黄昏的空中偶见的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⑨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⑩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篇散文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⑤段所写的内容可分别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个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有言:“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敷朱则太赤”。请从文章中摘录与之内容相近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甲同学把第⑦段的内容概括为 “白鹭望哨图”,但乙同学不同意,认为这样概括不对。请 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仿照下面句子写的点评,给其它两句作点评。(4分)句子: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点评:用排比手法表现出了白鹭外表很适宜、结构匀称的特点。

句子: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点评: 参考答案:

1.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2. 精巧、适宜

3. 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4. 这样概括不太好,因为这个画面是为了表现白鹭的悠闲自得,而望哨是一个非常紧张的画面。所以不妥。5. 略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赏析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认识了白鹭独特的美。对散文《白鹭》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当一回评论家,一起来品一品这一篇散文。

二、检查复习情况:

⑪文章描写了哪几幅图画?

参考答案:白鹭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 ⑫说说这篇文章为什么能给我们以独特的美感? 学:

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再读散文《白鹭》,你觉得作者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先七人小组探究,先结合文本圈点批注,尝试用简洁而整齐的句子书面概括。后班级交流,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2.小组合作探究题:

⑪散文评论家晓雪对郭沫若的散文《白鹭》发表了怎样的见解? ⑫结合《白鹭》的内容,具体谈谈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两句话的? ⑬从《关于散文<白鹭>》一文中,探究如何评论散文?(方法总结)

导:

学生自主探究题: 参考答案:

①衬托比较,突出白鹭。②写意手法,点染神韵。③语言精美,如诗如画。

④结构精巧,立意独特。小组合作探究题: ⑪参考答案:

文字上:非常精彩,极其简练

感受上: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认识

⑫参考答案:

①引用了课文《白鹭》的句子,以事实证明《白鹭》的文字非常精彩、极其简练。②引用古人的描述”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引用莱辛的语言:“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的品味。”具体阐述郭沫若对白鹭的独到认识:白鹭的美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⑬参考答案:

①领悟立意,扣住“形散而神不散”,识“文眼” ②分析结构,品味凝练、优美的语言

③品味特色,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

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自主探究题主要考查学生感悟、赏析文章的能力,小组合作探究题重要考查学生提炼议论问观点的能力,分析如何论证,把握论证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见解。

2.探究题评析:

探究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散文,由已知到未知,有自己对《白鹭》的独到认识,到理解晓雪对《白鹭》评论,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利于被学生理解接受。

学生自主探究题: 点拨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解答本题。①语言特色②写作手法③构思艺术④主旨立意 小组合作探究题:

⑪ 点拨方法: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⑫方法点拨:评论文也属于议论文,这一题目就是要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⑬方法点拨:点评文章无非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思考,形式包括语言、构思等;内容包括作品立意、作者情感、作品意境等。

3.规律总结: 评价文章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考虑,在阐述自己对《白鹭》独特的见解时,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思考。在阅读评论后时,要先把握作者的思路,弄清论点以及论证方法,那么作者对《白鹭》的品论也就清楚了。

4.方法指导:

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与晓雪的评论比较,从而加深对散文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明白评论散文的方法及评论要点。

练:

课堂反馈训练:

⑪学习了两篇文章,一篇散文,一篇是对此文的评论。从中你们获得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从中我们了解到散文的一般特点,学到了郭沫若独特的描写手法,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常见的事物和人物独特的美。同时也学到了一般评论的写作特点,学会要在阅读中调动生活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讲评策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班级交流。

⑫阅读阿桂《白鹭》,选择一两点特色进行赏析,学习写一段评论文字。评讲策略:学生互评,注意结合散文评论的方法。

课后提升

1.完成作业:补充《作业本》中相关练习。2.同步阅读:阅读阿桂《白鹭》,学习写一篇评论文章。

散文写作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撷取家乡的人、物、事,或历史、传说、名胜、风俗等素材,写一篇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情思。

教学重点:

适当选取抒情的载体。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布置文题 我眼中的家乡

三、写作指导

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养分,都是我们的“根”。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家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思绪。写好这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抒情要有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意象作为载体;

2、行文要注意“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要优美生动,富于文采。

三、佳作选读

注意佳作中的意象选择以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的运用。

四、写作实践

学生构思、列提纲、打草稿。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修改草稿

强调“文章不怕百回改”。

三、完成上交

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篇6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散文专题复习————散文的结构

学习目标:

1、明确散文中特殊段落的作用、线索的作用和作者的思路。

2、通过例题,明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3、实战演练,提升解题水平。

一、特殊段落作用:(2010全国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半年一年久别不见,特别是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唯熟知内情的人才知道每一座的源流、派别和历史。

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般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对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远托异国的逆旅归来,仿佛中我

又住进了他那院里。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80岁,明年若抱成个孙子名字正巧该叫韩八十三。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50年前他是马仲英的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他们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灭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我在有一年坐飞机去喀什,从舷窗里可以看清烈日下沙漠中的每一丛蓬蓬草。我觉得恐怖,飞机追著逃跑的人打,战争看来确实无美可言。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及当年马仲英的神话,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撒拉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人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992·11·北京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段)的作用。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由于是开头三段,自然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引领下文,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

2.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该句处于文章中间段落,首先考虑其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其上下行文紧凑,节奏激荡,而该句叙事和缓,可知该句使文章节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答案:在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等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人世浮沉的深思

知识补充: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穿插类句段的作用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38《藏书忧》第2题

《核按钮》P140《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第1题

二、线索的作用:(2010重庆卷)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

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 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析: 梳理文章的思路,首先要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本文的线索,有明(实)暗(虚)两条,明写两只鸟的活动,暗写“我”的观察与思考。其中后者的含义更为深刻、丰富。

答案: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知识补充: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41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第1题

三、梳理思路(2010重庆卷)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笑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浴,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实战演练:

《单元综合检测》P56《声音的联想》第2题

四、作业布置:

完成《单元综合检测》P55《看麦熟》

浅谈英语散文风格 篇7

关键词:英语散文,风格,修辞

一、散文风格的定义

风格一词适用于各种艺术形式, 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而文学风格则是结合了文学与语言学的特点, 广义而言代表一类文学作品的特点, 狭义而言则体现为不同作家使用语言的特征。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 句子有完整的结构形式, 句子的各个成分要用外在的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缺少显性机制, 语篇就会不完整。因此, 英语散文语言形式上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说来, 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文章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性语言中。

二、美感在散文风格中的体现

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 它抒发真情实感, 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也依靠文体展示了英语语言文字之美。文体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工具。在字里行间中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的个性, 并获得审美的享受。下面我们就在实例中分析散文的美感是如何通过文体风格传递的。

常有人认为, 要写出好的散文, 一定要使用很长的看似很高级的词语, 再将其揉进复杂冗长的句型里, 仿佛这样才能凸显出作者的深奥和文章的深度。然而这样精心雕琢出的散文就如同给一个清新纯朴的小姑娘硬是披上贵妇人的奢华外套, 其效果往往不是作者所期。真正有创意的人不考虑如何“标新立异”, 他能摒弃矫揉造作, 把率真、自然的文风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往往真挚的散文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在安妮.迪勒德的经典散文《像黄鼠狼一样活着》 (Living Like Weasels) 中, 通篇使用非正式的语气, 用第一人称的口吻, 如一篇私人日记般的将事件娓娓道来。文章多使用短句, 形式也多采用简单句, 节奏明快却直奔主题。比如开篇第一句“A weasel is wild.”, 接着用生动的行为动词描绘黄鼠狼如何与猎物搏斗, “bite his prey at the neck”, “split the jugular vein at the throat”, “crunch the brain at the base of the skull”, “he does not let go”等, 开篇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笔下的描述, 绝不拖泥带水, 铿锵有力的印上读者心头, 勾勒出黄鼠狼所代表的大自然和作者所代表的人类世界之间的对立,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动物生存方式的赞赏, 点明主题, 也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作者观点新颖, 且字据有理。

词汇是文章的工具, 如果词汇选择使用不当, 会影响文章的质量。一篇好的文章在于它完美的段落, 而段落的好坏在于句子, 句子则取决于正确的用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在文章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词语。用词的简洁和准确涉及到名词和动词的使用, 许多成熟的作家擅长对名词和动词的把握。格雷特尔.艾儿里奇在散文《关于男人》 (About Men) 中, 用了简洁却栩栩如生的词语刻画出美国西部牛仔的鲜明形象。如“Instead of the macho, trigger-happy man our culture has perversely wanted him to be, the cowboy is more apt to be convivial, quirky, and softhearted.”等等。类似这样的用词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作者选取的词汇简洁、生动、准确, 读者读上去朗朗上口且印象深刻。作者仿佛在做一副素描画, 寥寥几笔, 一个活脱脱、真实的牛仔形象跃然纸上。

写作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的单调, 缺少活力。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 作家需要运用修辞手段。修辞手段在写作中的运用要显得自然且不能滥用。两个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明喻和暗喻。它们可以加强散文的力度, 有助于作者更清楚地表达含义, 还能够显示作者的智慧, 幽默和个性。例如, 同样是在《像黄鼠狼一样活着》 (Living Like Weasels) 中, 作者大量使用暗喻来表明主题。在描写都市郊区环境的时候, “Under every bush is a muskrat hole or a beer can.The far end is an alternating series of fields and wood, fields and woods, threaded everywhere with motorcycle tracks——in whose bare clay wild turtles lay eggs.”在这个描述中, 读者既能找到地鼠洞, 又能看见啤酒罐;既能踏上机车驶过的印迹, 又能发现野生乌龟下的蛋。读上去妙趣横生, 仔细一想, 两类事物的对比不正代表着野生世界和人类文明吗?

对于叙事体散文而言, 轻描淡写的叙述好过浓墨重彩的写法。在理查德.瑟尔的散文《蒙面奇人最后的脚趾》 (The Masked Marvel’s Last Toehold) 中, 作者将本该描述得心酸、惨痛的截肢场景轻描淡写:Then I think of Uncle Max yelling, “Tear off a leg.Throw it up here.”在这样的描写中, 作者甚至没有透露自己内心的感受, 也没有描写Masked Marvel的痛苦情形, 作者仿佛只是用摄像机将其所见呈现给读者, 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读者有了无限大的空间去同情Masked Marvel的悲惨遭遇, 去哀悼这个悲剧的故事。但其实要做到刻意的轻描淡写并不容易, 作者需要有很强的张力, 能放能收, 将创作激情与自制力很好的结合起来。

虽然在本文开始的时候, 笔者认为应摒弃“俗气的”标新立异, 但是如果这个“立异”能立得巧立得妙, 定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E.M.福斯特的《我们在伽里波立的坟墓》 (Our Graves in Gallipoli) ,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 全文是两个坟墓的对话:

First Grave:We are important again upon earth.Each morning men mention us.

Second Grave:Yes, after seven years’silence.

显然, 坟墓代表着战死沙场的士兵。作者的主旨是反战, 他从死去的战士的角度行文, 又赋予其两座坟墓且能说话的外壳, 使得文章主旨不仅能流畅、深刻的表达, 更能给文章增添趣味性, 让读者印象深刻, 尤其是文章采用对话形式, 语言较为口语化, 这样的形式反而使严肃的主旨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该文不失为一篇反战文学作品的佳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分析了优秀散文包含的几个方面, 以及在这些文体风格中文章的美感如何传递。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的风格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语、句法、修辞的巧妙运用。而这些方面绝不是孤立的, 优秀的散文会很好的将这些方面融合起来, 给文章锦上添花。无论是描写、说明、议论、记叙, 散文写作都应将作者的意图, 即内容和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起来, 自然、率真、真挚的表达情感和主旨, 使读者透过朴实无华的文字体会到真情实感, 获得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张江华.把握原文风格[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2月 (下旬) 第08卷第06期

谈怎样进行散文写作 篇8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篇幅短小、至真至纯的语言艺术。散文必须以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享受。散文是四大文学的体裁之一。它往往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叙述,或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那么如何写好散文呢?我认为中学生要写好散文,必须做到以下诸方面:

一、明白散文的定义: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它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 。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的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 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的“神”却是始终不散的,是首尾一贯的,是表现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的。“神收”、“不杂”,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的这一辩证统一的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在此我仅谈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的写作。

二、议论性散文写作

1、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 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议论性散文在说理时常常是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的,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形式灵活、语言精美、滲透作者的感情,这是议论性散文与规范性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

2、如何写好议论性散文

要写好议论性散文,就必须找准该类文体写作的成功支点,那么,哪些因素是其成功的支点呢?(1)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有人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不必顾忌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一些。(2)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从表面上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性散文也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3)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其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

三、抒情性散文的写作

抒情性散文分写人、记物、叙事等。记叙性散文写作要注意如下几点:1.感情浓郁,以情动人。2.联想丰富。散文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要想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提出一种新思想,立意有深度,就得多方开掘。这就要用到联想,没有恰当的联想,文章就放不开。联想的方式很多,由此及彼的横向联想是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其类型有相似联想(由此事物想到性质不同的彼事物)、相关联想(由此事物想到与它相关的彼事物)和相反联想。 3.形散神聚,线索连缀 。形散,是形式不拘,写法多样,生动灵活。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不管它飞得多高多远,风筝线始终在手里拽着,随时可以把它收回来。4.文字清新,拒绝造作 。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令人深感遗憾的是,缺乏真情实感、徒有丽词佳句的所谓美文,往往受到包括阅卷教师在内的各方人士的青睐,于是许多考生竞相仿效,以求高分。此类毫无实际意义的内容,只求表面华丽之作的泛滥,实在是语文教育的大话题。

四、寻找之灵感

我国是一个拥有浓郁文化的国度,悠久的历史沉积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语言。如果在我们写作中能引用、化用这些宝贵的资源,一定能为我们的作品增添光彩。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精读实记了大量的诗词、名言、成语、俗语,又能结合相似联想以及迁移思维,做起文章来定然文采飞扬,语言汩汩滔滔,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

其次,一语千金,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凝练美是其一。语言的凝练体现在语言有力度、简洁、明快、不繁琐。若叙事则叙事有条理,描写传神;若议论则用词准确到位,耐人寻味;若抒情则情随意到,字字含情。修辞美是其二。俗话说“人靠衣装”,语言则需修辞来装饰。一篇文章中,比喻用得好则生动活泼,意蕴丰厚;排比用得好气势如虹,震人心魄;拟人用得好,则活灵活现,独具一格;对比用得好,则美丑劲尽显,相得益彰。个性美书其三。个性化的语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大气、或轻灵、或深邃、或绚丽、或质朴、或犀利、或幽默等。

常言道真情出于自然,也就是散文的自然美,目的就是使情感真诚。这里的自然是艺术的自然,就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和形式反映生活,浑然天成、文出自然是散文的特殊要求,相比之下,它比诗歌小说更贴近生活的本来样式,故说情贵真诚,那种在字、句、意中有明显斧凿之痕的散文是十分幼稚的,因为只要你稍加小心就会发现有艰涩而不明畅、怪僻而不贴切、文气不舒、堆砌艳词华语等令人心情不快的现象。所谓的真情出自然即把繁杂的生活现象进行锤炼加工,使散文收到返真归朴、妙造自然的效果。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的作文下一篇:审计主任两评一树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