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2024-08-28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精选10篇)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篇1

【摘要】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作为现代水产养殖工程中的一项新兴技术,以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技术控制水产质量,采取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方法改善水体内部环境,提高水产养殖生产力。目前,由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严重污染了生产养殖水体的环境,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很大困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及我国科技水平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也进一步推动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水产养殖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水体净化技术的物理方法和生物方法,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更加标准化提供些许建议。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篇2

浙江兰溪市自2011年4月份启动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池塘水质工程以来, 经过2个多月的水生高等植物种植和参照对比, 目前进行种植的池塘水质明显好于非种植池塘, 水生高等植物净化池塘水体效果显著。在养殖池塘内种植菖蒲、香蒲、美人蕉等高等水生植, 就是利用水生植物能够大量吸收营养物质、降解氨氮、转化有毒有害物质为无毒无害物质的性质, 在养殖水体内营造一个人工湿地系统, 起到净化水质的功用。在养殖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 不仅可以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氧量, 而且有些植物艳丽多姿、枝叶清秀、花姿优雅, 还可以起到美化养殖环境的作用, 同时为稳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起到示范作用。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篇3

一、充分认识小水体池塘养殖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健康养殖。池塘养殖是人工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式,由于养殖水体小,便于管理,水质易控制,有利于发展健康养殖。

(二)可以充分挖掘渔业发展资源。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不需要有很大的水资源,生产方便可行,可在大多数地区发展渔业,能充分挖掘渔业资源。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多年的实践证明,渔业发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渔业,既能优化产业布局,又可提高经济效益,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对发展地方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据我县养殖情况调查,同面积的池塘水产养殖产值是一般种植业的5倍左右;效益是一般种植业的2~3倍。特色水产养殖效益将会更高。

(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渔业生产本身具有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功能,大力发展池塘养殖水产业,增加了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能力,利于农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水产品特别是名、优、特水产品相对短缺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长期以来造成市场有需求而生产能力跟不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在大多数地区相对匮乏,且没有很好利用。

(二)对水产养殖宣传不够,养殖信息和新的养殖技术传递不畅,规范组织不力,扶持与示范带动不强,农民认识不足,造成水产养殖积极性不高,水产养殖发展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三)大多数地区人工水产养殖技术水平较低,成本较高,运作风险较大。

(四)一些名优特水产品深度开发不够,缺乏有效扶持和技术服务。

三、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一)提高认识,科学发展。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应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度配合现代种植业而发展。

(二)突出特色发展。小水体池塘养殖发展现代渔业应突出以名、优、特、新水产品种为主,适当配合发展一般大路水产品种。

(三)选择好发展地点。应选择一些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或有池塘、废弃砖瓦窑坑、挖沙坑、果园以及大庭院等地方大力发展。

(四)搞好结合共同发展。要大力发展“稻—鱼共养”、“莲—鱼共养”、“果园猪—沼—鱼生态系统”等共养模式,促进高效共同发展。

(五)适当发展观光休闲渔业。应在一些旅游景区、城区、示范园区等地方适当发展观光、垂钓休闲渔业。

四、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需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目前平原农区渔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政策引导,加强补贴。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整策,渔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有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以启动和支持现代渔业的发展。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

(三)加强组织,搞好示范带动,规范水产养殖事业。

(四)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

(五)搞好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好当地养殖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养殖水体出现水华的原因 篇4

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

水华对水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一方面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养殖水体。

2、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败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篇5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刘翔

我国城市河流有90%左右受到污染,出现水体滞流、多处于厌氧状态、复氧能力差、淤积严重、透明度低、甚至发生黑臭等现象。由于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远远超过城市有限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导致河水中COD、NH3—N等污染物严重超标,水生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水体的生态功能和使用功能日益衰退,水体修复和水生态功能恢复的难度明显加大,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同时,城市污水中氮磷污染物未经有效去除,又成为城市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造成水体生态功能的衰退甚至丧失,水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障碍。“有水皆污”、“河道黑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面临亟待解决的环境顽疾。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体修复技术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方法,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主题在“十一五”期间重点针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和示范应用,突破了44项关键技术,建立了25项示范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水体修复积累了技术集成方案和工程实践经验。1城市水体修复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思路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和环境学的原理,综合运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的方法,使污染水体得到改善或恢复所采用的技术。其特点是充分发挥现有水环境工程的作用,综合利用流域内的湿地、滩涂、水塘、堤坡及水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工合成材料,对城市水域自恢复能力和自净能力进行强化恢复或提升。

生态修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生态破坏就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因而生态修复就是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就是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其本质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并使系统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修复的目的就是要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使它与它所在的生态景观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要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是一项艰巨、困难和漫长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修复又可定义为使受损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受损前的水平。就是针对具体受损的生态系统,找出目前环境条件的限制性因素,根据生态工程学原理,对该系统实施种群组建或重建,恢复其原有的生物 多样性,使其达到具备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要从生态、社会需求出发,实现生态修复所期望达到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恢复能够达到上述效益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甚至社会文化要素的控制,带动生态系统的恢复,达到自我维持的状态。

基于上述原理,城市水体修复的总体技术思路为:控源为本,调配优先,多元为辅,强化应急,景观共建。

控源为本:城市水体的水质改善应以污染源控制为根本,控源以水环境容量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水体收纳污染负荷的总量和浓度控制。

调控优先:大多数城市水体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生态基流不足而引起的水流缓滞,导致水体的自净能力退化甚至丧失,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水环境问题。因而水质改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水系调配或是引入其他水源(例如满足补水水质要求的再生水和城市雨水径流),改善水动力流态,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

多元辅助:在实现控源和调配目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元生态系统构建、河水充氧、底质控制等辅助技术促进和提升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的效果。

强化应急:人工强化处理方法是针对河水(包括循环和旁路)的人工处理技术,通常投资和成本较高,一般常用于需要紧急应对的场合(例如污染事故,黑臭河道等)。

景观共建:城市水体大多具有一定城市景观功能,在采用生态处理技术时,可考虑与景观建设相结合,起到良好的感官效果。2水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城市水体修复技术按照治理对象可以分为河道底质改善、河道生态修复、河流水动力调控和河水强化处理等4类技术,整体技术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2.1城市河流水动力调控技术

自然状况下,河流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体中的溶解氧足以满足自净过程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要的氧量。但是当水体受到严重污染或超负荷污染时,过量的有机物排入水中,大气复氧不能及时补充消耗的溶解氧,溶解氧含量大幅降低,出现缺氧或无氧的河段,从而威胁好氧生物的生存。另外,水体中溶解氧过低,导致厌氧细菌繁殖,形成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发生黑臭问题。此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改善水质。该类技术包括水量水质调配和曝气复氧,见图2。

在污染严重的水体中,单靠自然复氧作用,河水的自净过程非常缓慢。故需要采用人工曝气弥补自然复氧的不足。河道人工曝气技术作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无二次污染的河流污染治理技术在很多场合被优先采用。河道人工曝气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另外,河道曝气技术因地制宜,占地面积相对较小,投资省、运行成本低,对周围环境无不良影响,如果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还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工程的长效管理。但是要真正发挥河流水体人工曝气复氧技术的实际效益,还必须制订应用该技术的具体方案,得出可行的增氧量、曝气方式、季节最优化组合,并充分考虑城市景观和经济性原则。常用曝气技术特点见表1。

2.2城市河道底质改善技术

在城市河道中,底泥是陆源性入河污染物(营养物、重金属、有机毒物等)的主要蓄积场所。在不同的环境影响(温度、风浪和溶氧等)条件下,底泥既可以净化湖泊水体,也可以因富含污染物而成为潜在的内源性污染源污染水体,增加上层水体污染负荷。底质改善技术则是有效遏制这类内源污染物释放的有效手段,常用的有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等。

(1)底质清淤及原位修复技术。

底泥生态清淤采用生态清淤工程将污染最重、释放量最大的上层污染底泥依据环保要求移出水体,避免因河流、湖泊内的底泥释放和动力作用下的再悬浮和溶出后可能造成的河水富营养化和藻类产生和发展问题,从而达到控制底泥释放二次污染的目的。它是控制内源污染效果较为明显的工程技术措施之一。

在采用原位修复技术,利用研发的环境友好型双固定化功能载体及筛选的具有高效净化性能的功能生物,通过河道底质良性生境的构建、定向强化净化及底质基质促进剂的使用,进行污染底质原位生态固化-覆盖联合修复。

(2)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型底泥疏竣与处理处置技术。底泥也是水生态系统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其理化特性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可以考虑河湖底泥疏浚与底栖生态重建的优化协同,避免过量疏浚造成的河湖底泥生态支持力下降、疏浚底泥易地处理的环境和经济成本问题,发展可实施精准疏浚的河湖底泥生态修复型疏浚技术。

(3)底质基改造与污染生态修复技术。

从单一的清淤、硬底化、引水冲污、曝气增氧等治理技术研究转为对多项治理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以降低河道治理的投资、运行成本和保证持续稳定的治理效果。对底泥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表明,相对于物理、化学修复,对目前以有机物含量高、Eh 偏低的重污染为特点的城市河道底泥,在改善基底理化环境基础上,采用生物修复,特别是植物修复方法可能更加适宜。

(4)疏浚底泥与处理处置技术。

根据疏浚底泥自然沉降速率设计水力疏浚底泥排泥场,避免水力清淤污泥随自然澄清液回流再次排入水体。针对清淤污泥,开发了高效脱水以及制建材、制陶粒等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了疏浚底泥的可持续管理。

(5)底泥污染抑制剂技术。

针对底泥在厌氧条件下释放污染物导致水体水质恶化的问题,开发出具有强氧化作用、高效释氧作用、物理阻隔作用和化学固化作用等的底质抑制剂(材料),对抑制黑臭、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等具有显著、快速的控制效果。2.3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

(1)复合型生态浮岛水质改善技术。

以水生植物的优选和可修复水体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草植入为主要组成部分,对氮、磷营养物和有机物等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可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减缓藻类的增长速率、减弱藻类暴发程度),减少以再生水为补给水源的景观水体换水 频率。无外部水源补充条件下,夏季可延缓藻类暴发时间1~2 d,暴发峰值也可降低约30%。该技术尤其适合北方地区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滞流/缓流景观水体水质的保持与改善。

(2)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异位修复技术。

通过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的构建,解决了传统人工湿地的运行效果不稳定、脱氮效果一般、填料易堵及冬季处理效果差等多项难题,使其出水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该技术对COD、总氮、总磷具有较好去除效果,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水质较差的条件下,出水水质仍可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要求,多级潜流湿地示范工程在稳定运行阶段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可达到70%~90%。该技术主要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及长期保持,适用于征地方便的地区。

(3)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集成技术。

包括底泥污染控释与底质生境改善、黑臭河水生物栅净化与控藻、黑臭河水生态接触氧化等。形成了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集成技术体系,将浮船式增氧机作为混凝药剂的投加、溶解、搅拌、反应的动力设备,从而把增氧和混凝有效地结合起来;科学控制增氧机与生态浮床之间的距离,消除增氧机对生态浮床上植物生长及其净化污染物的负面影响;利用生态浮床水下部分的接触沉淀和物理吸附作用,促进化学混凝后水体的加速和稳定澄清,防止增氧机工作及水流搅动引起的絮体再悬浮,保障工程效果的长效性。按该方法设计的技术系统具有集成化程度高、投资和能耗低、易于操作、便于管护、快速长效等优点。

(4)景观河道生态拦截与旁道滤床技术。

生态滤床是在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设计的污水处理生态工程技术,利用系统中的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具有投资少、运行维护费用低、管理简单、景观生态相容性好、自然社会效益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类型污水。

生态滤床一般通过旁河的形式,将河水引入滤床中,系统内填充具有脱氮除磷功能较强,且比表面积大的多孔介质,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水力学性能,能较好地截留河水中的颗粒物。通过植物选择、碳源调控、溶解氧调控、前置或后置强化除磷等手段,提高其脱氮除磷效率。(5)生态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工程是一项建立在可靠的土壤工程基础上的生物工程,是实现稳定边坡、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栖息地生态等功能的集成工程技术。其目的是为了重建受破坏的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固坡、截污等生态功能。2.4城市河水强化处理技术

(1)城市河湖水系原位强化处理关键技术。

开发缓流水体强化循环流动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强化水体流动,削减水中污染物和营养盐含量,改善水质。提出了不同流速对常见水华藻类和混合藻类的影响,并提出了水华控制流速;对不同填料进行了接触氧化试验,筛选了最佳填料,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污染物去除率为叶绿素40%、COD 50%、TN 20%、TP 40%、NH3_N 60%。

(2)河道水体侧沟强化治理集成技术。

针对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工业废水、难以生物降解成分含量高、底泥污染严重、河道水体黑臭、油类物质浓度偏高现象显著等,提出以侧沟化学絮凝(即一级强化处理)和接触氧化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对黑臭水体进行处理,可有效抑制黑臭现象。

(3)景观水体化学-微生物-水生植物复合强化净化与藻类过度生长控制技术。

针对景观河道水体自净能力差、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藻类过度生长等现状,通过微生物、化学、水生植物复合强化集成技术进行水质净化及控制的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已研发出“改善景观水体水质的药剂投加方法及设备”和“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方法和设备”,可有效改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

(4)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

技术从工艺创新、碳源补充、填料选择、防堵塞等研究,保证反硝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充足的碳源提供,添加PHA聚羟基脂肪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五种有机物作为 碳源,研究了各种碳源的反硝化速率以及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得到麦秆、PBS和PHA添加后出水符合一级A的标准;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到一级A标准时,出水水质可达到:COD为18~32mg/L,氨氮低于0.5 mg/L,总氮为1.5~3.5mg/L,总磷为0.1~0.3 mg/L,除总氮偶尔较高外,达到地表水体V类标准。

(5)污水处理厂尾水多点放流生态拦截技术。

选取最优填料组合,通过生态拦截填料的拦截吸附降低尾水中的污染负荷,尾水长期流过填料后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可以进一步降解尾水中的污染物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后由大阻力配水系统将尾水均匀分布到第一级生态填料区上,经过底部布水廊道升流至第二级生态填料区,通过二级填料的尾水最终通过生态透水砖实现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净化后的分散排放。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对河流水质产生的不利影响。3城市水体修复技术的实践与成效 3.1城市水体修复技术的应用

水专项城市主题“十一五”期间建立了示范工程25项,修复城市河流超过50 km,水体总面积超过7 km2,所涉及的流域分布以及所应用的关键技术类型分布如图3所示。

3.2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应用效果

(1)太湖流域示范区主要水质指标提高一个等级,满足V类水标准。水体黑臭现象消除,水质好转,COD、氨氮、总氮、总磷均有明显降低,溶解氧有所提高。生态修复时氮、磷的年去除能力分别达到0.1 kg/m2和0.02 kg/m2。水生生物中浮游植物多样性及清洁水体指示种增加,浮游动物由原生动物为主转为轮虫为主,鱼类、底栖生物数量明显增多。

黑臭河道治理效果:溶解氧由0.5 mg/L提高至6 mg/L(平均),浊度下降80%,总磷下降60%,COD和氨氮去除50%~60%,氧化还原电位、透明度大幅提高,黑臭得以遏制,原本爆发性生长的藻类得到有效控制。

(2)海河流域示范区水质均满足IV类水体标准,水体臭味消失、透明度明显改善,河道浮萍及藻类生长得到有效抑制,沉水植物开始自我恢复,示范段河道内水生动物(如鱼类、底栖动物)数量也明显增多。

示范工程中集成了喷泉曝气、潜流湿地及其他几项关键技术,实现了各单项技术的优势互补。经过实际运行,对COD、TN、TP年均去除率分别可达80%、90%和75%左右,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要求,优势显著。

(3)三峡库区示范区污染物减排量(COD)约占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污染物排放量的15.1%。库区内城市水体水质提升了一个等级,基本达到了水体功能水质要求,水系基本畅通,流速提高近一倍,消除黑臭,与修复前水体表面较脏乱现象对比,修复后,水体清澈,表面无污物。

(4)巢湖流域示范区水质达地表Ⅳ~V类标准,水生湿生植物种类由14种增加到60种,浮游藻类多样性增加,原生动物的生物量和密度都明显高于恢复前,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也有较大提升,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逐渐得到恢复。

水体COD、TN和TP分别下降了49.4%、7.5%和66.8%,经过生态工程净化,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22.4%,50.4%和39.1%,水质提高一个等级。

(5)温州九山外河、温州山下河、南宁可利江河道、南宁心圩江河道、昆明盘龙江示范河段彻底消除了黑臭,主要指标达到V类水标准要求;扬州鸿泰支河、曲江湖、南京江心洲、内秦淮河中段等轻度污染景观水体修复,主要水质指标达到IV类,常规污染物削减率平均达到30%。4展望

发达国家城市河流治理已经完成了由污染治理到水体修复的过程,水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莱茵河、泰晤士河的治理就是成功的案例。近年来,先进国家在河流水污染治理技术方面,已由单纯的“污染控制”技术发展为“水生态的修复与恢复”,实现由以“水污染控制”为目标向以“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为目标的转变。陆续开展了生态河床、生态堤岸等生态恢复技术研究工作,如日本的多木川、淀川等多条河流的生态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技术体系上,河流的水质改善技术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集成化和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流域污染特点出发,以流域为尺度构建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改善的技术体系,从而达到了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最终目的。

我国城市水体修复技术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但是还未根本解决城市水体污染问题。在后续的集成应用和工程实践中,应遵循“控源为本,调配优先,多元为辅,强化应急,景观共建”的技术思路,进一步加强对水体修复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组合应用,强调协同控制作用,注重水体修复工程的运行管理和长效机制,必将推动我国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和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生态猪养殖技术及未来发展论文 篇6

对于传统的生态猪养殖技术而言,要想保证猪肉健康与卫生,就要重视绿色饲料的选择。生态猪养殖技术中饲料都是选取绿色、生态、无公害有机饲料,通过长时间的使用,可以使生态猪的肉质较为良好,并且更加鲜美,对人体没有危害性的影响。同时,在有机食物中,还要不断的添加维生素物质,使生态猪的体制有所提升,保证其身体健康,进而提升人们的食用质量[1]。

2.2疾病预防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是较为重要的,一旦生态猪感染到了疾病,不仅会使生态猪出现病死情况,还会对养殖场造成经济效益的影响,使其受到严重损失。因此,生态猪养殖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猪的饮食进行控制,有效调节其饮食情况。同时,还要对生态猪养殖卫生情况加以重视,严格控制细菌的侵入。虽然,生态猪感染的某些病是不可以控制的,但是,要不断的杜绝疾病发生情况,仔细的关注生态猪精神情况,保证饮食的健康,使其营养更加均衡。如果生态猪卫生情况出现问题,就会对其健康情况造成不利影响,出现较为严重并且无法控制的疫病情况,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

2.3卫生环境的良好

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7

纵观我国目前的生态猪养殖流程的模式,大多都是采用从基地到公司,然后再由公司到农户,一般公司会招募农户,然后再对其进行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培训,并让这些养殖户能够熟悉掌握生态猪养殖技术,这样也有属于实现与更多的商家实现商业上的合作[1]。

3.2采用散养的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这种新型的绿色养殖方式与传统的养殖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就是生态猪养殖方式采用的是自然放牧再加上散养的方式,这就会加大生态猪活动的范围,这种养殖方式接近野生,能够为生态猪提供一个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能够使生态猪的肉质更好。

3.3生态猪养殖的立体养殖特点

生态猪养殖正在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生态猪的立体养殖,生态猪立体养殖指的就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提升养殖的密度,并且对类别进行优化,能够合理地利用资源,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模式还能够合理地优化养殖中的生物链,能够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

4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养殖技术,这项技术不但复杂,并且系统性强,但是纵观我国实际的生态猪养殖情况,有非常好的发展,并且有非常大的进步,很多的地区在进行生态猪养殖早已经形成了很大的发展规模,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有些养殖单位并没有实现对价值观念的转变,仍然在运用落后的养殖技术进行养殖,也并没有认识到生态猪养殖对养殖单位以及我国养殖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养殖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认识到生态猪养殖对养殖单位以及我国养殖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研究论文 篇8

养殖生态猪是近几年一个新的养殖潮流,它对养殖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关注到生态猪的养殖。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的要求也在提高,生态猪在养殖理念与技术上都在革新,是一种健康绿色的养殖模式。生态猪的养殖方式不同于一般养殖,放牧的养殖方式确保猪的食物安全自然,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的养殖模式,这也是生态猪的关键特征。生态猪的养殖是一个良好的生态链循环,使得出产的猪肉口感上乘,并且绿色无添加。生态猪的养殖模式将会是未来食品业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生态猪技术创新——基因改良

养户采用新的技术能够最大程度提高生猪养殖的水平,而外国的生态猪养殖理念与技术都较为先进,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革新生态猪的养殖技术,把国外优良的品种引向国内。但由于不同国家对猪的养殖方式不同,和猪的饮食习惯不同,导致从国外引进的猪肉口感并没有得到大部分消费者的认可。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技术人员首先进行技术创新,采用基因改良技术,将国内生态猪与国外优良猪种杂交,最后在保障质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产量。

二、生态猪养殖注意要点——四个控制

生态猪养殖技术综合性较强,其中主要技术涉及到生态猪养殖的食物来源的控制,水源的控制,饲养环境的控制与疫病处理的控制。

2。1控制食物来源

天然绿色的有机田是生态猪的重要饲料来源,在生态猪日常养殖时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例如生态有机草场等。由于生态猪食用的食物是有机饲料,所以产生的粪便成为田地最好的肥料,就创作了良好的生态循环环境,进一步促进生态猪的养殖质量的上升。为提高生态猪的肉质口感,在日常的喂养中应该加入适量维生素等营养元素,这样不仅提高了生态猪的免疫力同时也提高了口感。

2。2控制水源环境

水源对提高生态猪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是养殖中的重要环节,充足干净的水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猪的健康,所以在养殖中一定注意水源的质量把控,避免引入不洁水源,危害生态猪的健康。在水源的`选择上应该首先考虑水质洁净,其次在日常养殖中也可以添加适量食盐,矿物质等微量元素来保障生态猪的健康养殖。

2。3控制养殖环境

良好的饲养环境有利于生态猪的养殖健康,猪舍最好采用有机材料铺设,这些材料应该做好良好的吸水性与渗水性这两点,因为猪舍的环境必须要保持干燥,这样有利于避免细菌滋生。同时还要保证猪舍的空气流通质量,最好做到一天不定时开窗通风,并注意周围是否有污染源,例如工厂等。注意养殖密度,养殖环境的洁净,对排泄物及时清理,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猪的质量。

2。4控制疫病处理

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疫病防治,这也是养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为了降低疫病来袭对养殖户造成巨大损失,就需要在日常养殖中规划好疫病防治方案,在方式疫病时,能够及时通知技术人员前来处理,并对病猪进行隔离,对养殖场全面消毒,同时对其他生态猪进行防治观察等举措。

三、生态猪养殖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1经济组织模式养殖

当前生态猪养殖流程是基地—公司—养殖户,它是由养殖基地设立的流程,再由公司招募养殖户,并进行培训,最后养殖户实现独立养殖。生态猪基地不仅可以为养殖提高疫苗等医疗手段,还可以为其搭桥实现商业上的合作,进行推广等。

3。2采用散养养殖模式

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普遍采取散养放牧模式养殖,这种散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猪养殖的出栏率,在此过程中,生态猪可以自由活动的区域扩大,可以自然进食,相当于自然猪的养殖模式,给它们创造出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使其和大自然紧密结合,甚至创作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规模生态链。这种模式保留了原始生态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肉质质量,在猪肉市场上具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口感更加鲜美的生态猪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较高的价格也保障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3生态猪立体养殖特征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篇9

摘要: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不安全食品事件的发生,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猪肉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肉类食品之一,对于猪肉的肉质要求也随之增高。目前最受关注的是生态猪,其属于无公害、健康的猪,同时引起重视的还有生态猪的养殖技术,为了保证生态猪肉质的营养与健康,需要对生态猪的养殖技术进行不断提高和改善,本文主要探讨生态猪的养殖技术,并且分析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态猪;发展前景;养殖技术

1生态猪的养殖技术

1.1生态饲养技术。在养殖生态猪之前,需要对养殖场地进行实地的查看,例如养殖场附近的地理环境、气候状况等,养殖过程中,对于仔猪要采取早期断奶隔离分段饲养技术,将其与母猪进行科学的分离,要依照生态猪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生长情况,采取不同的饲养方式,并且要将生态猪定期放养到养殖场周围的山坡上或者是草地上,以此来保障猪肉的品质。

1.2远程监控技术。在生态猪的猪舍将自动监测控制器进行装置,并在控制器中将生态猪的相关参数输入进去,实时地对猪舍的湿度和温度进行监控,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将猪舍的监测数据传到系统数据库,依照传送过来的数据,养殖人员可以适当调整猪舍的环境,保证猪舍的最佳环境状态。另外还可以将生态猪的免疫情况和健康状况等信息结合在一起,可以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将疫情源头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从而降低损失。

1.3遗传改良技术。我国生态猪的品种比较多,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其他国家比较优质的生态猪品种,国外引进的生态猪其生长速度比较快、瘦肉所占比例也比较高,但是猪肉的口感却比较欠缺,不太符合我国消费者的口味,虽然我国生态猪在口感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生长速度却跟不上,所以生态猪在养殖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杂交、优选的技术,将不同品种的生态猪进行配对,从而培养出生长速度且口感符合大众需求的生态猪品种。

1.4排泄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在养殖生态猪的时候,其养殖地要选择地质比较高、通风又比较好的场地,还要建立一个沼气池,应选择一个海拔比较低的场地,保证可以将猪的排泄物以及猪舍的污染物及时的处理掉。经过发酵的污染物可以灭掉其中的细菌,沼气能够为农户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提供能源,最后剩下的沼液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料。

1.5食物饲料的供给。在养殖过程中,生态猪的饲料要保证其是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植物,生态猪的饲料主要来源是农田中的生态植物或者是放养时的自然植物,农田中的植物营养主要是来源猪的排泄物和沼液渣,这两者都是有机肥料,还实现了生态循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另外为了保证生态猪的健康,可以适当地在生态猪的饮用水中加入维生素、食用盐等。

1.6疫病的`预防和处理。在养猪的过程中,都可能会有疫病的发生,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也是可能会发生的,疫病的产生和传播都会给养猪带来一定的危害。所以疫病预防处理工作在生态猪的养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合理科学地制定生态猪疫病的预防处理方案,在生态猪出现疫病之后,养殖户将情况及时的上报给有关部门,同时将害病的生态猪进行隔离,并对整个养殖场做消毒工作,对和病猪接触过的其他生态猪进行实时的观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不要频繁使用抗生素,还要选择可靠的疫苗厂家,定期为生态猪做好疫苗的注射工作,以防疫病的发生。

2发展前景分析

2.1结合生态养殖和农业种植。养殖生态猪的期间,猪的主要食物来源都是大自然,生态猪可以进行自由进食,饲养人员可以适当地喂食一些有机饲料,同时可以在猪的养殖场附近种植一些农作物或者果树,这样一来猪的排泄物可以被农作物和果树作为有机肥料有效地吸收,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并减少其对环境污染,利用农田、坡地增加猪的自由活动空间,从而为猪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2.2立体化饲养。此种饲养模式是将饲料作为主线,将不同种类的动物串联在这条主线上,是一个人为的生物链,可以有效地提高空间和饲料资源的利用,从而提高饲养人员的经济效益。通常使用的饲养模式是鸡—猪—鱼、鸡—猪—蛆—鸡等饲养模式,不过还有更多的立体化饲养模式还未被开发出来。

2.3农户、公司、基地模式。目前此种养殖模式应用的比较多,采用统一规定和要求防疫、采购以及供料等方面的模式,主要是公司吸引农户加盟,而农户在生态猪养殖基地进行规范养殖,养殖基地为农户提供仔猪、疫苗以及饲料等,最后的成猪由公司进行统一销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养殖生态猪是为了提供安全无公害的猪肉,另外在生态猪的养殖技术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创新,保证养殖技术的绿色无害。为了实现我国生态猪的养殖长远持续发展,对于养殖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康凯.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6):19.

水产养殖水体净化技术发展策略论文 篇10

从石家庄市肉牛业的现状看行业发展及应对策略我们有真正的肉牛养殖业吗?

笔者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畜牧工作,一直关注过去25年来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历程.笔者个人认为,中国的.肉牛养殖业还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至少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这样.

作 者:刘亚男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政府专家咨询团畜牧分中心,050000刊 名:北方牧业英文刊名:BEIFANG MUYE年,卷(期):2009“”(8)分类号:关键词:

上一篇:权益部策划书下一篇:游记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