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感恩孩子

2024-07-24

怎样培养感恩孩子(精选11篇)

怎样培养感恩孩子 篇1

俗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每个人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心怀感恩,世界才会美好,学会感恩,生活才会快乐。感恩是笑傲人生的前提,感恩是收获成功的条件,感恩是照亮迷途的灯塔。曾经有伯牙断琴,报钟子期的相知相识之情;荆轲刺秦,报燕太子丹的礼遇之恩;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可见感恩之情古已有之,学会感恩是人性本善的起码要求,他们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孩子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父母的道德品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感染力相当大。作为家庭教育主体,如何让孩子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尊师重教美德,传承中华民族孝义,我觉得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学会感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与老师和家长们共勉。

一、身在福中需知福,用对比感恩社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大,很多家长就是过分溺爱孩子,放在口中担心融了,拿在手上担心掉了,男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女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很多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家庭之中,认为幸福是与生俱来的,缺乏对社会的感恩。如何让孩子身在福中知福呢?一是要利用爱 国小故事进行教育。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黄继光》、《精忠报国》、《为振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等,激发孩子爱国主义热情,让孩子主动去学习一些小故事。二是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用过去的贫、苦、弱与现在的富、甜、强,加强“有国才有家,国富则民强”的思想教育,培养孩子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的高尚情操。三是利用清明节扫墓、烈士陵园观赏、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实地游玩,加强孩子爱国主义教育。

二、力所能及帮家庭,用理解感恩父母。

一则公益广告给我的感触很深。一个镜头是媳妇每晚都把热乎乎的洗脚水端到婆婆的房间,为婆婆洗脚。另一镜头:媳妇的儿子才四、五岁光景,颤颤巍巍地端着洗脚水给他妈妈洗脚。很感人的两组画面,这就是无声的教育!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二是用历史文化作载体正面教育。利用“十月怀胎”、“二十四孝”等小故事教育孩子懂得孝义。三是利用节日作媒介。生日感恩。生日,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香喷喷的蛋糕、亮闪闪的烛光、精美的礼物。在庆祝的同时,让孩子懂得养育之不易,工作之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鼓励孩子勤俭节约,尊重父母劳动成果。“母亲节”、“父亲节”感恩。“是娘崽,痛娘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鼓励孩子做平常点点滴滴的家务、对孩子细细微 微的话语表扬,对孩子乱发小脾气、打东西、损坏物品进行心与心的交谈,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

三、尊师重教守纪律,用学习感恩老师。

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开启了一扇又一扇智慧的大门。一是要尊重老师。见到老师问声好,多说一声“辛苦了”。多用“麻烦、请、可不可以”等语言,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到温文儒雅,听老师的安排和教导。二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平常注意多和老师交流,做到不耻下问。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用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老师。三是懂得回馈。在“教师节”等节日,向老师赠送贺卡,传达祝福。

四、团结同学促进步,用友爱感恩集体。

怎样培养感恩孩子 篇2

新课标也规定:“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只有从内容入手, 才能改变传统教学中偏重写法、训练的单一性, 全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 决定一篇作文质量的首先是内容。不注意学生有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就作文谈作文, 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怎样在作文教学时“从内容入手”指导作文教学呢?必须依据教材对各年级训练的要求, 让学生有话可说,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带领学生参观游览, 教给观察方法。

艺术源于生活, 作文也不例外,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特点, 他们大多对身边生活的观察缺乏有意注意, 就是不能主动地、仔细地观察事物。与此相反, 他们大多数对身边的人、事、物都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 这就是无意注意带来的后果。而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只有建立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有深刻的记忆, 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来。为了让学生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务尽, 结合年级、教材特点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教给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让学生领略家乡的自然美, 了解家乡的季节变化和各种产物等。例如学习《春天》一课, 为使学生从课本上学到这些词句知识和春天的特点, 就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山坡上、小河边, 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 使学生在田野里看到冬小麦返青, 小草发芽, 羊角葱、菠菜、韭菜最早从地里冒出来;在小河边看到河水解冻, 流水淙淙, 鸭鹅在水中戏水。并让学生加以联想和创造,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 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并在各种活动和生活实践中认真思考分析, 用心体会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使观察对象在头脑里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例如写《家乡正在大变样》, 除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从整体和局部去抓家乡人和事的特点以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过去和未来去发现家乡的变化, 从本质上认识家乡的特点, 通过观察、访问、参观等活动, 使学生脑子里装满新鲜事, 就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样, 写出的文章就不再是无病呻吟的表面应付了。这正是人有特点, 事有起因。人有外貌特征, 事有表面现象。人有不同的性格品质, 难以从长相判断等。同时, 人事合一相辅相成, 人不离事, 事不离人。评价一个人的依据是看他做了什么事;评价一个事的标准是看这件事是不是合情合理又合法。好人当楷模, 坏人要指责, 好事要学做, 坏事要批评。只要我们对观察到的这些人或事进行正确地评价和认识, 就能从中受到感悟。如果再将这些写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文章自然就会中心明确, 让人读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受益匪浅。

3. 指导学生从生产劳动实践中提炼素材。

乡村小学生不但从小就有热爱劳动的习惯, 还了解各种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 懂得各种作物的种植、栽培、收获等。拥有这么多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材料是乡村小学生练习作文的优势, 但是有了好的生活素材并不一定能写出像样的好文章。这也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指导学生作文中,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交给他们思维方法, 把从劳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素材进行提炼、筛选、剪裁, 写成一篇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的好文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提高认识能力。写作就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社会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受态度和看法,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可见, 我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只是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而对观察中获取的信息, 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 做出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转化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才是我们最终的诉求。

4. 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增长学生的知识。

写作是在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 可以说, 写作是最严格、最规范的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形成, 所以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有些学生的作文思路不清、内容混乱、语病连篇, 着实让老师头痛, 也极大地打击了学生们积极进取的信心。这种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那就是书读得不够多, 语感不强, 能够解决这种问题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尤其是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 在增长知识和开拓眼界的同时来增强自己的语感。由于乡村小学图书资源不够丰富, 再加上读书不如玩耍、看电视等轻松愉快, 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有读书的渴望, 但是缺乏认真读书的条件、激情和耐力,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他们。如组织全班的同学将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来和我们班级从学校分得的图书放在一起, 供同学们阅读, 并规定每日必读一篇文章, 写出一份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就这样, 在我的指导和帮助下, 同学们的作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更令人庆幸的是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也高涨了。

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上述手段, 学生感到生活多彩, 作文内容丰富, 作文兴趣盎然, 不再是一提作文就头痛了。

摘要:要想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 就要教给孩子观察方法, 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 多留心周围的人和事, 多读课外书。

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篇3

有时候,自私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极易生根、繁殖;而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精心栽培及爱心滋润。我们平时只知施恩,而不知教育引导子女,他们怎会懂得感恩?

现象一:太过自我

节假日,父母希望孩子到乡下去探望双方老人,孩子偏偏以“功课太多”为由拒绝。晚饭后,你刚想和孩子说会儿话,孩子一句“我回房去了”,把你刚要问的话噎住了。这孩子怎么不如年幼时与你关系那般亲热了呢?他与家人若即若离,不免令人倍感失落。成长中的孩子,难道都是这样的吗?

方法:猜猜我的心

每当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情,但没有十分的把握让孩子答应去做时,不要马上提出要求,先同他玩“猜一猜”游戏。游戏时,给无限次机会,说足够多提示。哪怕最终并未真正猜中,也要选出几个最好的答案,肯定孩子已经懂得关心他人内心世界,学会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并给孩子一定的奖励。

点评:现在有许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根本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想法。反观家长,倒是处处注意为孩子着想,照顾孩子包括生活、学习、心理在内的多方面需要。如此一面倒的关怀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家长定期有意识地和孩子玩此类游戏,可培养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误区,逐渐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

现象二:予取予求

每个月,或者每周,甚至每天,孩子都要向父母索要钱物。直到有一天,父母发现,纵使自己拼命干活,省吃俭用,也无法满足孩子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

方法:当“财政部长”

孩子不知父母为自己提供的一切已占了家庭开支的大半,怎会懂得节俭?利用节假日,把以往家庭的收支情况列出清单后,与“财政大权”一并移交给孩子,让他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开支。也许起先一两周他会把家里的伙食弄得一塌糊涂,还可能会因大手大脚而出现“财政赤字”。但千万记住:只给建议,不给补助。经过几周折腾,孩子会懂得合理消费,计划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点评: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物欲,催生了孩子的自私之心。让孩子了解家庭收支状况,参与家庭开支计划及管理,可让孩子产生主人翁精神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懂得维护家庭的利益,行事多为家庭的全局考虑。

现象三:忘恩负义

平时,父母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然而父母也有自己的原则,当孩子跨越了原则的底线时,父母终于对孩子做出了相应的惩罚。然而这理所应当的责罚却被孩子牢记在心,记恨许久。

方法:家庭反思会

定期召开“家庭反思会”,每人都总结一下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好,特别是对自己的好处。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何不足与缺点,打算今后怎样改正。除此之外,家庭中一定要商量制定出一套合适家庭状况的“守则”及“奖惩细则”,作为对家庭中各成员实施奖惩的依据。

点评:孩子不会记恩,只因家庭各成员之间素来没有养成记恩的习惯。孩子会记仇,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转变太大,强烈的刺激令他想不牢牢记住都不行。再加上家人对同样犯错的大人会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常常令孩子觉得很不公平。定期召开家庭反思会,可让“记恩”“思过”成为孩子处理家庭摩擦、调节自身心理的常用方式。

现象四:恩将仇报

上街帮孩子买了件礼物,本以为会给他带来惊喜,却被孩子不屑地扔到一边;为使孩子英语成绩有所提高,特地为他报个外语补习班,孩子却咬着牙对你说:“妈妈我恨死你了!”若情绪激烈一点,还会用头顶妈妈,用指甲抓妈妈。真是好心没好报!

方法:原则+自主

如果想给孩子礼物,可先定好大致的价钱,再和孩子一起上街,由孩子挑选在这价钱范围内的物品。如果孩子的某门功课成绩确实不理想,可由孩子自主选择提高成绩的办法。如:自己找同学老师补习;每晚抽时间复习;上周末补习班……一旦孩子选择的方法效果不明显,再征求孩子的意见,及时改变方法。这样,既坚持了原则,又让孩子自己做了主。

点评:一些孩子的自主意识特别强烈,家长事事包办会令他们十分反感。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性,会令他们心理满足。既然我们的目的并非操纵孩子的思想、指挥孩子的行动,那么这“双赢”的措施是最令彼此满意的,孩子定会因为你给予他足够多的自主而倍感幸福。

现象五:不做家务

当工作了一天、面带倦容的母亲正忙忙碌碌地为家人准备晚餐时,家人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惬意地喝茶、看报、听音乐,没有一人前去帮忙。

方法:全家总动员

此时父亲应积极行动,号召孩子和自己一同上前分担家务。父亲不要小看如此普通的事情,它会使孩子懂得一家人应彼此关心体贴,互相帮助合作。以后若有一方家长因出差、加班等因素不能参与家务劳动时,要把任务移交给孩子:“爸爸(妈妈)不在家,你是家里最年轻的,可要替我照顾好妈妈(爸爸)哦!”如果孩子尚未养成主动帮忙的习惯,可详细嘱咐,再时常打电话敦促一下。

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篇4

父母怎样让孩子学会感恩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却造成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要知道,从小学会爱别人,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必修一课,而“爱”的前提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教会孩子感恩,也是父母“爱”的必经之路。

1.妙用“移情”,让孩子学会感受他人情感

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感受他人的情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此时,家长可以采取一些“移情”的方式让孩子拥有一颗柔软的心,懂得体察别人的情绪。比如,当你看到你的孩子因为心情不好而要打她的洋娃娃时,你就可以告诉她:“不能打娃娃哦,娃娃也会疼的。她知道你是一个喜欢打人的孩子,以后就不跟你玩了。”用这样的移情法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也让她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

2.巧用节日,让孩子把握感恩时机

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时机。可以事先跟孩子说:“儿童节是宝宝的节日,爸爸妈妈都给了宝宝礼物。马上就要到父亲节了,你是不是也应该送爸爸礼物,让爸爸高兴高兴呢?”接着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动手做一份“专属父亲节礼物”。当收到礼物时,要记得对孩子的努力表示感谢:“谢谢你,你这么爱爸爸,真让爸爸感到高兴!”这能让孩子从被感谢中感到快乐,从而更愿意去帮助别人。

3.角色互换,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

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当一天家长。你可以学着孩子平时的样子,比如“快,给我倒杯水,我渴了”,“我身上痒痒,快来给我挠挠”,让孩子体验做父母的辛苦,也让孩子明白,平时自己的这些娇惯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当一天的家长,他日后在发生类似行为时,就会先想一想:“我这样叫爸爸妈妈给我做这做那,他们是不是很辛苦?”

4.做好榜样,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家长自己要做好榜样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也要学会感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只有家长孝敬了自己的父母,懂得感谢帮助过他的朋友,孩子才会在这个氛围中受到熏陶。平时可以多跟孩子说说:“那天下雨天,妈妈没有带伞,清妮阿姨大老远地送妈妈回来,这让妈妈很感动。以后别人帮了贝贝,贝贝也要学会跟别人说‘谢谢’,这样才会成为让人喜欢的人。”

5.感谢制度,让孩子在温暖中成长

可以在家里贴一张“谢谢你”的留言版,全家人都把想要感谢的话写在留言版上,家长可以感谢孩子为他扫了一次地,也可以感谢其他人为他所做的一切。也可以在饭前或是饭后定一个“感谢时间”,家庭成员都来讲讲今天有什么开心事,在这些事中,得到了哪些帮助,并表示感谢。

6.借用对比,让孩子关心不幸的人

当孩子沉浸在幸福中时,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告诉孩子:“有许多和你同龄的孩子,现在连饭也吃不上。这些铅笔、橡皮,他们都没有,更不用说你这漂亮的玩具了。”让孩子知道,世界上不只有幸福和甜蜜,也有痛苦和不幸。并经常和孩子整理一些他的玩具、衣物、用品等,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当接受别人的帮助时,孩子学会说“谢谢”了吗?当父母、朋友生病时,孩子会比平时更体贴,帮你做些什么吗?当孩子自己吃着零食时,他会想到分一点给你吗?当看电视的时候,他会征求你的意见,问你“妈妈,你想看什么”吗?

当你生日的时候,孩子会为你送上惊喜吗?

如果你的孩子在接受每一份帮助时都懂得说“谢谢”;懂得和家人、伙伴一起分享他的“食物”“玩具”;在做事之前,能想到他人的感受,能想一想:这样,妈妈会不会高兴?那么恭喜你,你的孩子已经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这颗关爱他人的心也会让你的孩子在日后成为受人欢迎的社会人。

怎样培养孩子智慧? 篇5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努力 有人长期研究过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从中发现这些孩子长大后一直保持优秀的才智,他们的孩子的智商平均为128分,远远超过一般孩子的水平,而那些精神缺陷者,他们的孩子当中有59%的人有精神缺陷或智力迟钝。在智力遗传中,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

所谓的.情商,是指人的个性、脾气、处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比如,有些孩子在处事能力、交际能力方面像爸爸,而另外一些方面,如个性、脾气与母亲很相像。

另外,孩子的智力与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智力的实际表现还要受后天的极大影响,因此我们提倡早教,

资料

从胎儿开始,脑细胞发育的第一高峰出现在10~18周,第二高峰出现在孩子出生后的3~6个月。如果期望孩子智力发育好,就要在第一高峰期即孕期注意摄取营养,在第二高峰期注意进行母乳喂养,这样就会使孩子的智力很好地发育。

天赋也会遗传 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某些方面的天赋都有可能遗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潜力很高。因此,父母的某种天赋在周围环境影响下,如果适当地进行开发,就可以使孩子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

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高智能结构的家族,如音乐家巴赫、莫扎特和韦伯家族中,几代人中都有诸多的音乐家出现。还有,我国南北朝时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桓之、孙子祖皓都是机械发明家,也都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这种智力的家族聚集性现象,恰恰说明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对才艺天赋的作用。

怎样培养孩子大胆性格 篇6

1.让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经常带你的宝宝走出家门,让他多和其他人接触,告诉宝宝和他人一起玩耍是很愉快的事情。你可以带他去公园的人群中看小朋友们放风筝,看爷爷奶奶打太极拳……参加一些年轻妈妈的俱乐部,和小朋友一起用餐,一起滑滑梯,一起玩积木等。带宝宝去参加唱歌、跳舞、讲故事等比赛,让宝宝克服害羞的心理,尽情地展现自己。多带宝宝一起去发现生活中充满乐趣充满欢快的地方,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它,慢慢地,害羞就会自动消退。

2.不要大惊小怪进行强化

一个害羞的宝宝可能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显得有些笨拙。作为父母,你首先要做的是不要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执意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父母也不要一个劲地要求孩子做,更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是个害羞的孩子”,甚至拿他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比如“你看某某小朋友多好,多有礼貌,你为什么不是这样?你真不乖!”如果父母长期将“害羞”这个词定格在孩子身上,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害羞的人,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小朋友格格不入,是一个怪物,不受欢迎,他会更加封闭自己也会更害羞。

3.给他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对于害羞的孩子,父母要多花一些时间陪他说话,让他适应和别人的交往。每次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之前,不要一再催促孩子“今天你可要记得和别人打招呼话”之类的。这样不但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还会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临走前孩子不愿意说再见,你可以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知道你还没有准备好说再见,是吗?没关系,我们下次再说。”这样会减缓孩子紧张的心理。

4.循序渐进的表扬

每当孩子在社交方面有所进步时,父母都应当给予他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应当注意的是:表扬应该循序渐进,言语要尽量自然亲切。过多重的表扬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引起他不必要的畏惧情绪,使他忌讳外出。

5.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不是一出生就会与他人相处的,社交经验需要一点点地积累。当孩子不再拒绝和他人交往的时候,父母应该进一步鼓励孩子,并告诉他最基本的社交礼仪,如打招呼时声音要清晰,眼睛要看着对方等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以身作则才能培养出礼貌、大方的好孩子。

6.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如果附近有幼儿园或者有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父母不妨多带自己孩子一起加入。这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和其他同龄小伙伴玩耍的乐趣。开始孩子可能会寸步不离地跟着你,慢慢地他就会试着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不过如果孩子想走,一定不要勉强他继续呆下去,让孩子感觉轻松自然,有利缓解他的羞涩。

7.和孩子沟通害羞的原因

有时大人们认为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有些很漂亮的小女孩很不喜欢被大人们亲来亲去,父母却认为这是亲戚朋友对自己孩子表达喜爱之情的一种方式。但是你们想过孩子的感受吗?如果孩子拒绝接受这种亲吻,并不代表他害羞,仅仅是他不喜欢。还有的孩子在家里很活泼,一出门就变得很害羞,这往往是因为面对社交场合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做而产生恐惧的心理。因此,多和孩子交流是很必要的。如果他表现出害羞的行为,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分析孩子是不是真的害羞。

8.多做社交游戏

这种游戏很方便,父母可以在家中和孩子一起玩耍。比如,你们可以模拟一次购物,你做店主,宝宝做顾客。反过来也可以。或者做警察和行人问路的游戏。这一类游戏,可以让孩子熟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社交场景,孩子也能学到更多社交礼仪,从而变得大胆。

9.不要想着完全改变孩子的个性

唤起孩子的感恩之心 篇7

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 让我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孩子无形之中缺少了点什么?那就是宽容和感恩。其实, 家庭的溺爱已经覆盖了学校教育的一切。长辈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学校里, 很多孩子, 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同样缺少感受, 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又力不从心。因此, 我们要非常小心地呵护孩子的感受爱的心灵。从感恩到知恩, 从知恩到报恩, 一声谢谢, 虽然是那么弱小, 但引领孩子透过言语的窗口, 视接千秋, 神通万里, 从一片绿叶看到无垠的春光, 由一滴海水见到无垠的大海。我们要善于关注教育的细枝末节, 并以切实有效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心灵, 才能诱发孩子的灵性, 使孩子始终保持一颗醒觉和灵动的心去感受教者所追求的真善美的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这是新时代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近年来, 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尝试了感恩教育:

一、尽心尽力, 渗透课堂, 唤起学生感恩的意识

在学校里, 我们经常利用晨间谈话课、主题班会课、语文课和品德课倾注感恩教育。

思品课里, 我常常给学生讲“知恩图报”的故事、“受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故事;也让孩子收集有关岳飞、朱德等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收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感恩老师的故事。用典型的事例来教育感染孩子, 为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家长、老师及其他人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让他们知道, 要感恩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 教给自己知识的老师以及帮助过、关心过、鼓励过自己的人。使他们明白:感恩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忘恩负义必遭唾弃, 从而唤起孩子的感恩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时让学生感受父母的爱, 学会回报父母的爱;通过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课文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通过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课文让学生能够缅怀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尤其是这学期的生活社团课中, 我们整个六年级年段开展了“怀感恩之心·表感恩之情”的实践活动。

首先, 我精心设计了感恩社团方案, 发挥年段老师的一技之长, 各自承担了一个社团。擅长书法的担任“感恩书画”社团, 较有文学水平的担任“感恩日记”社团, 有美术功底的任教“感恩小报”社团……真可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接着, 我们按进度采用走班教学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每个老师的耐心引领。每个星期三下午, 我们利用两课时教学时间完成每个老师的教学要求。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辅导, 我们的硕果已经累累了:那一句句真情话语, 在美丽动人的背景图案衬托下熠熠生辉;

那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画面, 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感激之情;那一张张感恩小报, 来重温难忘时光, 让毕业的交响曲奏得更响亮, 更清脆, 更悦耳。这许许多多的成果都汇聚成一本本别致的留言册, 它展现了童年的喜怒哀乐:有成功后的喜悦, 有记忆中的遗憾, 有挥之不去的兴奋时刻, 有抹杀不掉的童言无忌……点点滴滴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诗篇。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 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建议, 自己成功的喜悦, 自己失败的痛楚, 自己的情感历程、自己的生活点滴……他们怀着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情, 把六年来在母校的积累点点滴滴呈现在生活社团课里, 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贺卡, 温馨的寄语, 成长的日记, 感恩的书画……记录下了逐渐成长的足迹。他们用真挚的语言和定格的瞬间为老师和母校留下了永远美好的回忆。

二、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养成学生感恩的习惯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孩子如何学习, 怎样学习, 更要教孩子如何做人, 怎样学会感恩。

首先体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

(一) 学校教育

每当走进教室, 我会很自然地收拾讲台, 整理图书角, 时不时地关注一下地面, 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个学期下来, 就不用老师指点, 很自觉地做好这些小事, 几年下来, 只要我一个眼神, 足以让学生明白老师的一切, 多么默契瞬间, 令我感动不已。诸如此类的教育真的举不胜举, 例如学生主动擦黑板、主动帮老师打扫办公室、送资料等。

(二) 家庭教育

在孩子面前父母能做一些孝敬长辈的事 (端茶、盛饭、洗脚……) 久而久之, 孩子也会关心父母, 为父母分担不起眼的实在小事。每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记住父母的生日;在必要的节日中做贺卡、写寄语……使他们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

(三) 社会教育

言传身教最有效, 把自己在生活中做过感恩事例讲给学生。为贫困地区捐款、给残疾人献爱心、照顾年老体弱的邻居、乘公交主动让座……让我的做法感动学生, 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学会感恩。

我们感谢父母, 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感谢老师, 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知识, 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感恩社会, 因为他人关心和帮助使我健康成长。这些看似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其次, 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 并表示感谢, 不管价钱多少, 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 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 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 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 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 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最后,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 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 得到学生的帮助, 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 不吝啬表扬, 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三、节能低碳, 变废为宝, 升华学生感恩的情怀

地球母亲抚养我们、保护我们, 而我们呢?我们回报她的, 却是越来越多的荒漠、越来越多的垃圾、越来越多的污染……为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自然感恩, 珍惜大自然的产物, 感悟生命真谛, 我们先给学生开展了环保知识讲座, 出绿色家园的黑板报, 布置低碳节能的教室环境……使同学们认识到, 感恩自然, 就要为自然插上绿荫, 多一份新绿, 少一份荒芜;就要维护自然环境, 不要让污秽的尘埃侵蚀美好的家园;我们感恩社团的其中一个环节就是为校园的每一棵树挂上一张寄语牌, 让全体学生从认识树名到熟悉习性, 有着一个悉心关注的过程, 自然而然地为母校的花草树木寄予浓厚的感情, 最后发自肺腑的母校赠言都呈现在感恩寄语牌上了。签上自己的名字, 别提有多高兴啊!除了这些, 在日常生活中, 学生很注重垃圾回收, 学校设立了并列摆放两个垃圾桶, 把回收的垃圾让保洁阿姨送回收购站变废为宝。同时, 每个学期至少发动学生回收废旧电池一次。通过活动, 我们更加懂得要爱护自然环境, 要多种植植物, 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如果说感激自己, 感激师长、朋友是一种感恩的情怀, 那么感恩自然就升华为了一种大爱的情怀。

“感恩教育”进入课堂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如何用感恩的心去看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当然仅仅靠学校的努力还不够, 我们全社会都应该重视“感恩教育”, 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不仅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 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使学生真正能够心怀感恩, 养成习惯。让学生把感恩作为美德传承下去, 让学生把感恩养成习惯融入生活。

摘要:当今社会, 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覆盖着学校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 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 无不为之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把教育渗透课堂, 走进生活, 踏上社会。让我们培养健康感恩的下一代。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篇8

关键词:感恩;家庭;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26-1

“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都很注重感恩教育。总是在教育着子子孙孙:对于别人的帮助,我们要及时的回报,要加倍的回报。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几代大人团团围住的中心,孩子们从小到大都被家长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宠爱着。他们习惯了扮演“小公主”“小王子”的角色,过于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别人无条件地为自己服务。大多数的孩子只知道受别人的恩惠,没有回报别人的意识,把一切想的都理所当然。所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学会感恩,成了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重心。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学会感恩呢?我将从以下几点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在家庭教育中不忘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放任孩子不管,孩子恶习一旦养成,学校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对他进行‘再教育’,这对孩子、家庭和学校都是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地胜过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时,首先爸爸妈妈应该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指明灯。自己在生活中就要做到关心老人、关爱他人。尤其是妈妈在与婆婆相处的时候,坚决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讲婆婆的坏话,道婆婆的不是,或者不尊重婆婆。在接受他人的接受帮助时,家长一定要先表示感谢。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也就会知道该怎样去做了。

其次,给你的孩子一个感恩的机会。不要把你的孩子当成温室的花苗去培养,偶尔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工作的,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场所,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区,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在实际行动中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自己的不容易,让孩子体会明白父母对孩子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累了的时候,也需要我们孩子的关爱。尤其像我们农村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去,农忙时帮爸爸妈妈做个饭,递杯水,哪怕是提个东西,让他们参与到劳动中去,把抽象的感恩意识化做为具体的行动措施。平常家中洗碗、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独立去完成,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为家庭尽一份力量的,以培养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

最后,父母在带孩子外出时候,更应该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多鼓励孩子礼貌待人,对别人的关爱、帮助表示感谢,并将感谢化作为以后自己的行动,在自己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给孩子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给别人添了麻烦时,不是大声地斥责孩子的不是,而是给孩子一次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道歉。

二、学校教育应正确地引导孩子去感恩

除了家庭,孩子们待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学校了。学校教育中德育应该要与与智育齐驱并驾,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也需要学校的努力。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讲,我认为学校可以从这样几点去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1.多种途径,宣传教育。我们学校的11月是感恩教育月,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对“感恩”进行宣传,让学生从心理上知道我们要去做这件事情,感受学习感恩这项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制作手抄报,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去。班会课上,老师再进一步强化,通过小故事,例如:小明每天一放学,就打开电视,还大呼小叫,让家长一会儿给他找零食吃,一会儿帮他倒水喝。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不太理想的行为,制定一个改正计划,定期小结。将虚无缥缈的公式化教育转换为可行的实际行动,更有助于学生对“感恩”的理解与认识。

2.利用节日,大胆表达。教师可以利用每年的几个节日,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父母的生日等等,鼓励学生勇敢地对父母师长说说体贴话,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父母师长的爱戴之情,让学生把对别人的爱戴与关心,变成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的贺卡,或者自己准备的一份小礼物。将爱大声地讲出了,将感恩化作行动。

3.选取优秀,树立榜样。用身边的事例去教育学生,远远比单纯的说教要事半功倍。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会有相互比一比的心理。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板报上开辟一个“感恩之星”的小专栏,选出我们班最有感恩意识的人,并让他在班会上谈谈自己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也可以讨论一下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情,会怎样做呢。树立身边的小典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成为感恩的人并不遥远,我们同样也能做到。感恩这件事并不难以完成,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不是更应该做到感恩?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时间坚持不懈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春风化雨,需要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家庭量方面共同努力和配合,双管齐下。让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这个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认识,在实践中了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凡事心存感恩,凡事宽容大度,凡事替别人着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感。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 篇9

“孩子太任性、太自私,一点都不体谅我们大人,有时气得你掉眼泪他也无动于衷”。

大凡对他人缺乏理解、关心和体谅的孩子都表现为任性和自私,其实这也就是他对别人缺乏爱心的具体表现。

那么,如何培养这些孩子的爱心呢?

●多与孩子进行闲谈式的情感交流。任性自私的习惯一旦养成,“我”字当头,自我情感体验(高兴、不高兴)意识特别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情绪化的说理教育也令他反感,产生心理抵触情绪,因此强调闲谈式,即家长尽可能创造或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吃饭、旅行、逛街等等),不失时机地与孩子进行闲谈,将实质上的有意识淡化在形式上的自然随意上。可以谈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缩小彼此的距离,并适时地抓住孩子谈话中某些可以“抒发情感”的内容,真诚地道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显得自然得体,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了解情感世界的机会,为此而产生出对父母的亲近感和朋友式的信任感,而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说服教育也易于被孩子接受,作为回报,他也会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理解、合作的精神。

●当好孩子的榜样。家长对他人的爱心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如果家长既能用有声的爱心语言(如“老人家,我来帮帮你吧!”)去强化孩子的爱的意识,又能以充满爱心的表率行为导之以行,就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的仿效心理。

●给孩子创造实施爱心行动的机会。如引导孩子主动帮助左邻右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或在家长生日时,暗示孩子来表达对父母的爱(比如说“后天是妈妈的.生日了,我怎样才能感受到你也是非常爱妈妈的呢?”)而当孩子付出行动后,以微笑的表情、赞扬的语气及时地给予表扬,能激起孩子产生一种关爱他人后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并会产生不断进取的强烈愿望,以致逐步形成把关爱他人当作乐趣的相对稳定的健康心理。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篇10

《感恩的心》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经过欧阳菲菲的演唱更是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且成为了很多机构晨会的必修课。但是,知道这首歌的来历的人并不是很多。先来了解下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有一个先天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了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了。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妈妈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

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子突然明白:妈妈已经死了!她忽然感

到了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还不放心她吗?她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要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

一、什么是感恩心呢?

感恩的心就是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好,会懂得感动并去报恩。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不断地在接收施予,并在施予中成长、成才、成家、立业„„这些施予并非我们天生就应该享受,这些施予于我们而言就是恩惠。若我们能感受到这些恩惠,我们就具备了感情动物——人的基本特征。

感恩不仅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美德的源泉。感父母之恩,是为孝;感手足之恩,是为悌;感提揆之恩,是为忠;感托付之恩,是为信„„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传统美德都是由感恩开始的。

感自然生养之恩,是为环保人士;感民授政权之恩,是为廉洁干部;感客户惠顾之恩,是为诚实商人;感祖国护佑之恩,是为爱国义士;感朋友关爱之恩,是为仗义哥们;感妻儿伴随之恩,是为顾家男人„„

二、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呢?

第一、养成感恩的习惯

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可以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第二,充分利用各种节日

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

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第三,父母要学会偶尔“示弱”

要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下班回家累了,让孩子帮忙拿拖鞋;假装不舒服,请孩子倒杯水给父母喝„„让孩子学会给予,懂得父母和别人的给予与帮助是一种“恩惠”,而不是理所当然或者欠他的。

第四,“计较”孩子的付出

孩子没有分一口好吃的给父母,没有记住父母的一个小要求,这都是父母必须“计较”的小事。别让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一无所求,他根本不需要为父母做什么。可这不等于我们就也应跟孩子一样随和、大度。否则,孩子会觉得你对他一无所求,他根本不需要为你做什么。要让孩子懂得索取是要付出的,不能无条件地进行索取。

第五,及时的表扬孩子

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要发自肺腑地感谢他、赞扬他,那么孩子定会大受鼓舞。不管孩子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让孩子觉得“幸亏有我出手帮助,事情才会这么顺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子女不仅接受来自父母的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只有学会分享和感恩,将来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篇11

一、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爱不爱看书,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如动物画册、彩图科。

二、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一会儿翻翻那本。对此,家长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三、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新闻记者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四、亲子共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专家们认为,在家里,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书,做孩子的阅读榜样。同时,还可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具体内容复述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如果经常这样做,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变得更加浓厚,同时孩子的阅读水平也将逐步提高。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不重视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创设良好的家庭读书条件

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不嫌“汗牛充栋”,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先买好,放在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天长日久,孩子每天所见都是书,随意翻翻,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2、家长要成为孩子读书的伙伴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家长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喜爱阅读,懂得阅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孩子阅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培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初期,最重要的是要多读文章给孩子听,这样不仅可以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加孩子的识字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育,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想去读书。对于这一点,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的“拥抱”下,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

3、调动孩子阅读兴趣

(1)悬念调动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听家长读了精彩的文章,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孩子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他会挣脱家长的扶持,自己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

(2)故事梗概法。家长先把故事的大意讲给学生听,引导孩子进行阅读。例如引导孩子阅读笛福著的《鲁滨逊漂流记》。事先,家长将故事的大致内容简单地向孩子介绍,孩子听了有趣,就会自己去阅读此书了。

上一篇:吉林市市情下一篇:浩辰CAD教程_弧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