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2024-07-11

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精选8篇)

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1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那么,教师如何在本职岗位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呢?下面我谈一下粗浅的看法,不对之处望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的观念,这是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由于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搬运工。于是就利用教学参考书把知识搬进教室,教授给学生,采用古老的“时间+汗水=成功”的教学理念,把比较抽象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生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作为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做学习型的人,为学生树立榜样。要知道,要学生发展,教师得首先发展。

其次,教师要转变“教”的观念,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现在,我们部分教师只想教且只会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班上,中下等的学生成了“优生”的陪读生,成了教育的牺牲品。教学中,我们不顾及学生的性格差异,一切用分数这把尺子去量化学生的优劣。考分不好的学生,即使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会被认同,这样长久对待“差生”,他不辍学才是怪事。成绩好的学生呢,即使在其他方面做得再差,我们也视而不见。只顾眼前这几年的分数,升入高一级学校后是别人的事,我现在得护着他才行,“全家人”吃饭就靠这几个“好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我认为是:不论是谁,只要姓了“教”,都得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今天的“优生”,老师如果不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来也许是高分低能儿,他如果不懂得怎样去做人,将来不一定会是有用的人才。今天的“差生”,有可能只是在这个学龄段暂时稍差一点,只要我们从长远看待,全面衡量,用他好的方面(德、体、美、劳等)来协调智的发展,他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这类学生也许会成为国家将来的栋梁之材。

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2

坚持以人为本,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更好地协调领导职能部门与教师的工作, 建立科学的工作量考评标准, 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与财富, 通过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 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工作中, 就是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明确不同级别的教师、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的工作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相同领域专家的评价因素, 通过卓有成效的针对性强的考核管理工作充分调动教师从事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应避免简单化、一刀切。

目前某些高校的教学考核标准仅以课堂教学时数作考核标准。实际上, 教师的工作除了课堂上的40分钟之外, 还包括其他必需的准备性或辅助性工作。例如: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 由于不同学科的发展速度各不相同, 因此教授不同的课程的教师备课所需的时间是大不一样的;不同课程的课后作业特点也不一样, 有的以复述为主, 而有的则以思考查新为主, 这造成批改所用时间也相差甚远;不同实验教学准备工作的复杂程度也有差异;在学校规定的答疑时间之外, 学生也会不断向任课教师请教、探讨课程相关的问题, 因为课程性质不同, 对于有些进展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课程, 教师额外答疑时间甚至会超过课程本身的学时数。所以仅以课堂教学时数作考核标准无法体现上述课堂以外的教学工作量。

因此, 在制定达标考核标准时, 要综合考核教学全过程, 高校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应包括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答疑、成绩考评、承担或参与课题级别与数量、发表论文数等可以量化的内容, 同时还应包括教学质量内容, 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劳动。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考核标准将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

二、制定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要保证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认为教育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协调、可持续的过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是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协调是指各个方面发展要相互适应, 可持续是发展进程具有持久性, 三者缺一不可。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的制定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应体现教学与科研工作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大学的职能, 是教师工作成果的体现, 包括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其中教学包括基础教学、专业教学, 科研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应用研究, 服务社会是通过教学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应用研究实现的。要建设高水平大学, 就必须实现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制定达标考核标准时应客观、全面地衡量高校教师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时数和完成质量, 不能有所偏废。

目前, 量化考核的一个难点就是发表论文的质量及其相应投入的评定。科研职能进入大学的时间较晚, 而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以教学为主, 科研力量较为薄弱。但随着近年来进行大学排名时科研水平, 特别是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作为衡量标准, 我国高校对科研工作也越来越重视, 这从现有的考核模式中对科研工作量特别是论文发表数量的硬性要求可见一斑。然而, 在现有考核标准模式下, 为了快速提升大学排名, 许多学校不是把发表论文数量作为统计工作量的一个依据, 而是作为必须完成的规定工作量, 这迫使许多教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而教学只能照本宣科、走过场。这样表面上教师发表论文的级别和数量都提高了, 理论和科研水平有了长进, 但实际上是教学质量整体滑坡, 而且所谓科研仅限于为达标而发表论文, 严重脱离社会需要, 当然也很难转化为生产力。那些以凑数量为目的写出的论文, 绝大多数毫无原创性和应用价值可言。有的教师为完成每年的科研任务, 只能把一个长期的、完整的研究工作拆分成多个小阶段和小部分, 凑成多篇小论文, 发表在级别较低的杂志上, 使整体科研水平下降。因此, 在制定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时, 不能只简单地统计发表论文的数量, 而应综合衡量论文的性质 (综述、研究论文、通讯、简报等) , 科研的周期 (1年、2年、3年、5年等) , 所发表期刊的级别和影响因子, 论文被本科研团队以外的人引用的次数等因素。此外, 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师本人的专长, 从学科整体、长远发展考虑, 合理、灵活地规定科研任务, 而不能简单地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与科研。

三、制定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要把促进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

科学发展观认为高校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高水平大学, 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的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而且要不断地深化教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 完善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制度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 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一流科学家, 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是教师经过长期的知识与技能积淀, 通过细致缜密的调研与思考, 历经反复试验论证, 而得到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创新的结果往往是令人振奋的, 也容易进行量化考核, 但创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 所付出的工作也是难以计量的。在制定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时, 规定教师必须完成的可量化劳动不宜过多, 否则教师疲于应付考核达标, 缺乏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创新工作, 表面上短时期内高校教学、科研一派繁荣, 实际上严重损害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难以实现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对制定有利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标准, 调动高校教师的创新积极性, 改善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将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世界一流科学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佥崇.高校教师工作量达标考核方案中的量化矛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32:112.

[2]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3]李慧.以科学发展观反思高校教育教学[J].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49-50.

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3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都要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勇于正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决不回避和粉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结合行业实际,总结经验,努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抓教育

1.进行敬业爱生教育。敬业爱生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根本前提。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所教的学生。要教育教师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热忱投入工作,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不断更新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做到不排挤、歧视后进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向学生宣传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思想和散布有悖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

2.进行依法从教的教育。依法从教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要教育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科学,端正自身形象,模范的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言行举止文明得体,无私奉献,廉洁从教,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

3.进行勤奋善教的教育。勤奋善教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基本体现。教师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要增强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切实做到以先进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4.进行以身立教的教育。“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明白教书育人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做到教书和育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二、和谐发展——优化环境正风气

1.树立典型,正面激励。定期评选表彰“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师德楷模”等,通过这些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积极创设条件,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

2.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领导、教师、职工之间要加强团结,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爱护集体荣誉,形成一个坚强的教师集体,在工作中形成合力,使大家从集体劳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3.教师队伍要相对稳定。对教师的工作要力求保持相对稳定,便于教师积累经验,掌握规律。

4.关心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给教师办实事,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帮助他们提高和进步。

三、全面发展——整章立制严管理

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师德建设贯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建立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做到集中教育和经常教育结合,制度约束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必要处罚和评优选模、晋职晋级结合。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督导评估学校的重要内容,要在师德建设上层层建立责任制。凡师德建设工作不力或对师德建设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要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对个别师德差、难为人师的教师要予以清除。

四、可持续发展——改进方法求创新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政治上一视同仁,不搞裙带关系,生活上体贴关心,不摆架子。使教师真正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两耳要闻窗外事。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脱离社会影响,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走出高墙的隔阂,两耳也闻窗外事,从而自觉融入社会,形成健全的人格个性,消除自卑内向型性格,增强适应性与开拓创造性。

3.做到自省自励。广大教师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把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中,真正提高教师素质,这不仅是教育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正宁县永正小学)

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12 篇4

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没有一个适当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大学生不明确自己行为的指针何在,而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指导了我们。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其武装自己的头脑,妥善处理自身成长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

第一,将发展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要务,强化意识,深化观念。

大学是我们人身道路上新的一站,要始终铭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真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大学里首先要给自己,老师,同学一个明确的定位,制定自己切合实际的短期和长期规划并执行下去。大学里学习始终是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要把主要的经历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面,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所需的其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挑剔的眼光。当困难或者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也不能自怨自艾,作茧自缚以至于不能自拔,更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而自暴自弃,冷静沉着的思考时的事情得以圆满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得以发展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自身的发展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关爱自己,关心他人。关爱自己是第一位的,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爱护自己,爱护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向国内某知名大学的口号一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增强体质,力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身心保障。其次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心态,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进程。

关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是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不要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的自身成长应该是在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带来幸福,带来共赢。再也不要发生类似‚小月月‛的事件,感叹人性的冷漠,看着一个脆弱的生命就那样凋零。第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大学里面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要树立的各种各种社会需要的意识,诸如,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要以兴趣为前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要大胆尝试,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大学的发展是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也是协调发展的过程。身心协调毋庸臵疑,人际关系协调至关重要,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是社会所需,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追求个人发展同为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做到坚定理想,直面事实,志存高远,充分利用社会进步带来的大好机遇发展自己,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

最后,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要遵循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但是最重要,也是急需加强的便是学习意识,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中,新知识层出不穷,一刻不学习便意味着被社会抛在身后,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行‛。总之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来说不是大而空的理论成果,而是指导我们学习,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有效准则。只有每个人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正确的理解,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达到强我中华少年的目的。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的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大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2

第三大题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 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而不是激发创造潜能,于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擅长的只是知识的模仿、继承,而不是应变能力和创新。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适应。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又在不断缩短,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即‚生活即学习‛。

学会学习是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基础。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头。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和‚单打一‛式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创新习惯。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因此,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臵必修课,以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显性教学‛(专门的课程)和‚隐性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使新的知识隐含在相关课程中)拓展基础知识并加强基本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外语、计算机培养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学科发展前沿,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又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即在接受较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改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传递现成知识,注重聚合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培养。在知识经济社会,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高等教育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即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把过去以‚授技‛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重视教学管理思想革新,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思考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并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统筹规划,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卓越人才

第四大题

十七大我国的文化战略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http:// 2009年09月28日03: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我们研究编制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由中宣部牵头成立的调研组,研究起草了《规划(初稿)》。7月22日,《规划(送审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下发执行。

问:国家此时出台《规划》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首先,出台《规划》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加快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二,出台《规划》是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我国初步形成,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关键就是要科学规划,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

第三,出台《规划》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文化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宏观上是危中有机。出台《规划》将会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

问:《规划》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确定振兴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基本原则,《规划》提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坚持内外并举,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具体讲就是实现五个‚进一步‛,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问:根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答:《规划》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运用现代科技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八是落实鼓励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问: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在政策措施方面:一是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三是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四是加大金融支持,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五是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保障条件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二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要培养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四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问:《规划》的落实如何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答:第一,要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更多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形成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第二,要以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资源配臵效率。要按照‚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四,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工作重心转到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上来。

中国需要战略文化

2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历史复兴,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这个快步前行的巨人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定不可能是一个静悄悄的事件,它注定要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对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将带给世界的影响有种种猜测是很正常的,中国国内的民众也容易对自身的未来有种种不确定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国将何去何从,的确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人们对此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而同样关注于经济实力背后的文化。因为文化会决定经济实力如何使用、经济增长后劲是否充沛,以及我们将成为一个怎样的社会。

不久前,由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半月刊在2010年第15、16、17期上,连续三期刊登了署名‚云杉‛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一连载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现状做了总结,也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全文约2万字,我基本认可该文的内容。在此,针对文中提到的几个方面,阐述一些本人的理解。

首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对于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意义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文章提到:‚过去,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来强调。现在看来,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对文化意义的正确认识下,在面对‚从哪里来‛的时候,作者指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文化来源之一。此外,无数先辈在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艰难岁月里形成的红色文化也是我们今天国家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根源。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在城市景观中,有人在树上缠绕很多小灯泡,挂上很多装饰,这的确算一种文化。但是,那棵树所生长的土地以及土地中的养分,是更加重要的文化。我们不能因为泥土、水分太普通而忽视它的文化价值,没有这些司空见惯的文化基础,那些装饰和灯泡只能挂在一颗假树上,那是没有生命的文化。

其次,文化既是土壤,也是果实,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这样一种观念下,作者在面对‚到哪里去‛的问题时,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别人的果实更适合别人的环境,简单移植未必能有同样的收获。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曾经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果如此,文化也同样如此。因此,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这就是文化土壤的不同。暂且抛开这两种文化土壤的优劣比较,就现实来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更适合生长‚和谐社会‛的果实。而在西方社会,以美国来说,作者指出:‚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即便我们不去批评美国垄断资本所造就的文化,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在美国看起来似乎不错的垄断资本文化,不加鉴别地照搬到中国,能否结出同样的果实?或者只能如晏子所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结出一堆歪瓜裂枣。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种种猜测。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很能理解西方世界这一不安猜测的原因。西方文化是一个富于侵略性的文化,西方大航海时代500年以来,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无一不伴随着武力征服和侵略。当我们今天也开始、或某些人强烈主张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时候,西方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出发,很容易就产生重大的疑问:难道未来中国强大了,也要像西方一样,在全世界实行武力征服和侵略?当我们在文化上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时,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和平崛起‛、‚韬光养晦‛,我们都无法消除西方的这一怀疑。中国只有明确树立不同于西方惯于侵略的‚和平竞争文化‛,才能让西方国家的无端猜测、指责显露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狭隘。

再次,如果基于上述对文化的认识,有人提出应该改变我们的文化,将我们的文化土壤变得同他人一样,以便结出同他人一样的果实,这种观念也要不得。作者指出,当今某些人为了尽快达成这一洗心革面的目标,便大力否定中国传统,作者认为,‚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对此,我表示高度的赞赏。悠久历史文化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有它的自然原因,就好比森林、草原、沙漠、海岛,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彻底改变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既然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结出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不是瀚海沙漠,不是文化生命的恶劣环境,而是特别适合诞生优秀成果的文化沃土。对于现实来说,当我们不能把自己搬离这片大地,栽种到其他土地,我们的选择就只能是珍惜自己生长的土地,爱惜自己的家园。然后,用我们的努力,根据现实条件,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作者指出,我们需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爱自己生长的土地,我们怎么可能用心将它建设好?

第四,作者同样指出,尊重自己的传统,并不等于排外。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就是具有极大包容力的。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正确地描述了一种辩证关系,这一认识也是当今世界被广泛接受的‚多元化‛思潮。我认为,要真正落实‚多元化‛,首先必须破除文化领域的‚美国中心观‛,即一切以美国为标准;其次要破除‚西方中心论‛,即只有西方文化才代表先进和文明。由此,作者明确提出,我们需要‚文化自信‛。我认为,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自身传统的优劣,也才能客观地看待其他文化的长短,才能将坚持优秀传统与开放包容协调地结合起来,造就我们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大‛,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正确的开放和包容。没有‚文化自信‛的开放和包容,几乎等于‚文化自杀‛。只有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培养我们正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不管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强‛,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作用。作者在文章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对于这一观点我要做一个补充。这一观念的来源在于过去的一种政治主张,即政权以工农兵为主体,因此,知识分子成为一个不同于工农兵的特殊群体,所以才需要‚团结‛它。我想指出的是,这一观念更深的源头来自西方社会的历史。在西方历史中,知识长期都是被垄断的,所以才会造成知识分子群体与民众之间泾渭分明的划分。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纸张、印刷、学校教育等基础条件的发达,中国很早就不存在知识垄断的现象。因此,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知识分子本来就广泛地来自于工农兵大众,同时,又能回到民众之间。所以,对于当今中国现实来说,我们更需要的应该不是‚团结‛作为特殊群体的知识分子,而是社会管理者本身的知识分子化。我们国家对于干部素质所提出的‚知识化‛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这一体现。这一问题涉及到对‚知识分子‛定义的理解。以知识为生的人,并非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在本知识专业外,同时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事物的人,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个人及小集团利益之上的。‚团结‛一说容易模糊‚以知识为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当范仲淹‚先忧后乐‛观念在今天依然对社会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求社会管理者本身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换句话说,为了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团结‛外部的知识分子的确需要,但同时还需要大量培养自身的知识分子。

第六,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教育。署名‚云杉‛的这篇文章只是很简单地提到了‚教育人民‛,而没有展开讨论,这多少是一个遗憾。文化的教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大众传播领域,还非常集中地体现于学校教育,甚至是学校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教师的讲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展开讨论,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本职工作的原因,对此也无可厚非。然而,学校教育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作者在文中指出,要‚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者认为,‚科技、市场如同鸟之双翼,借助它们的力量,文化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对这一观点,我觉得也有必要做一点补充。市场化对于文化的确很重要,然而,要广泛传播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化,我们必须警惕垄断资本对于文化和媒体的操纵。一般来说,垄断资本操纵文化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是将文化机构私有化,使得文化机构更倾向于传播有利于垄断资本的文化观念;二是用广告投入来影响文化传播的内容和范围;三是在教育领域培养符合垄断资本利益的文化代言人。前面提到,作者在这篇文章非常敏锐地指出:‚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我在这里想补充的是,美国实现这一文化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基本上就是用垄断资本来操纵文化机构和文化市场。因此,在我们需要繁荣文化市场的时候,有必要对此保持相应的警觉。

总体而言,我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表示赞赏。如果国家的文化政策能够切实按照这个方面去努力,以此构建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国家战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事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局面。作者指出,‚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认识是恰如其分的。对此我还想说,当今天我们能在一个高度上认识到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就是一个正确的起步。虽然不一定能很快收获,但是,这个方向性的起步,值得全社会的期待。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

【日期:2009年2月26日

阅读:703】打印本页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分析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在操作校园文化建设时,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具体地说,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二)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

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刻板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

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正因为如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高度重视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许多校长多年来十分注重对学校优良传统的弘扬,注重校风、学风建设与和谐优美环境的营造,注重超前办学理念的构建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自觉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将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这是一个超前的战略问题。因此,每一个中小学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2、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共青团、少先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赛、学生科学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再者,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从而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3、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性物质来指导实践。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积极开展大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理论,小到本校在营造实践中形成的微观理论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要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更需要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5

一、体会与收获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思想。

这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求我们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自从我校根据教育局党委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按学校党总支制定的方案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及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等有关文件,写了三万多字的笔记。结合局党委《关于认真做好学习调研阶段“回头看”和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围绕学校工作实际和分管的工作认真开展了“五查五看”,即:查思想观念,看在解放思想上是否有新的收获;查学习成果,看是否领会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做到了为民、务实、清廉;查制度机制,看是否繁琐教条,阻碍和桎梏了科学发展;查工作措施,看是否服务教学和保证学校党总支和行政确定的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找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归纳有四点:一是对科学发展的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二是对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即: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三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工作,指导工作的意识有了进一步增强;四是对在突出“实践”特色。边查边改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比如通过调研,分析了我校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并且在校总支行政会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狠抓了教研活动中的流于形式,听课评课中的走过场的突出问题。

二、现状与问题

1.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还没有完全做到全面系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断章取义,没有深刻认识其思想精髓,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得不深不透。

2.深入教学教研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较少,由于自己知识的缺陷,不能充分了解各科教学、教研实际情况,教学上只停留在大而空的带共性的理论说教上。教研活动只停留存每周教研检查人头上,以致在工作上有时缺乏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教情、研情、学情上还有一定距离。深入各年级、各学科调查研究少,指导教研、教学工作不够细致。虽然自己能够经常带着一些问题到各教研组、备课组了解一些情况,但很少做“解剖麻雀”,掌握详细情况的工作。

3.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完全适应,存在相互脱节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自己忙于事务多,思考自己的教学、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多。自觉学习时间少,对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掌握得不够全面。尤其是对高中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单堂教学效益研究不深。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高三教学任务重,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造成自身理论知识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4.自卑意识。自己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二年了,1982年就加入了党组织,担任过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团支部书记、年级主任、教务主任。仅担任教务主任就近二十年了。三十二年的工作,四次调动都是组织的要求,到如今年龄五十三了,职务上不去了,且学校五十岁以上带课的就我一人。有时想起来,不免有些自卑感,以致在工作中存在可做可不做,可紧可慢。总认为自己分管的教务处工作,上有书记、校长把舵,下有年级主任把关,中间还有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指挥。缺了我学校教学工作不会造成什么

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辩证的历史方法看问题,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学业务,不断熟悉业务工作,力争达到精通业务,提高工作能力。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题,以生为本,使全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分清主次,树立全局意识,统筹安排工作。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持上下互动,协调一致,取长补短。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平时我们只有齐心协力抓好这一主线工作,才能使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于不败之地。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市场经济特别是社会道行失范等对教师的灵魂会产生冲撞,至使有的教师失去了为师者的风范,甚至失去了道德底线。这样的教师,不但不可能教育好学生,还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障碍,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由此,我们就紧紧抓住教师师德修养这一主旋律。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驾驭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本领,提升为师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通过民主生活会及学习调研,努力做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对老师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进一步完善自我,善于从政治上提出问题和解缺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时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纪检工作的重要性日趋突显,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纪检队伍。一名合格的纪检检查人员要注重从自我学习和教育养成两个途径,来培育良好的信仰和理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检查执法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优秀的检查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信仰、意识和职业道德,二是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正确把握检查工作的政治方向;三是要大力推进“三项”建设: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和保障现代化,四是切实加强监督检查,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实际情况。

一、良好的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是一名合格的检查人员必备的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基层的检查人员,要求我们以“职业”的理念、意识、素质、技能、行为方式实现具有职业化的执法效果。就实行职业化建设来说,只有通过规范的方式,促进我们检查人员加强自身锻炼与积累,接受有针对性职业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增强评估执法的能力,达到职业工作者应具备的要求。

第二,良好的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理论是我党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现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重大战略思想,其内涵丰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蕴含着深刻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检查人员,就必须要结合检查工作,深刻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检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检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良好的职业信仰和职业道德同时也是做好检查工作的基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进检查工作。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需要增强党政廉风的建设,对那些些不适宜,有碍经济社会发展,有悖于现代司法文明的执法观念和习惯做法,要坚决打击,要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进一步规范立案、侦查、逮捕、起诉等各个执法环节的执法活动,坚持执法保稳定,办案促发展,努力营造良好、公正的法治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

对于一名合格的检查人员,必须坚持检查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始终不渝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检查的头脑,把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利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承担起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二是要坚持持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要深刻认识我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合理性,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查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增强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推行三项建设是赋予检查人员神圣使命 在深入推进检查工作时,要大力推进“三项”建设如: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强化规范执法意识,统一执法工作规范,规范检查职业行为,养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执法工作机制,确保严格依法履行检查职能。推进队伍专业化建设要严格检查职业准入,推进正规化分类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提高公正廉洁执法水平。推进管理科学化建设要运用符合司法规律和检查工作特点的管理模式科学管理各项检查工作。推进检查业务、队伍、保障和信息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设。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检查业务工作考评机制,促进各项检查业务工作协调均衡发展。

四、良好的群众基础是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保障

作为一名纪检人员,要最大程度地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这也是检查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阶段纪检机关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执法观念,抓住维护人民权益的核心问题,使人民群众对检查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得到满足。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政府工作人员才不会滥用权力。加强政风建设,必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节约行政成本。要腾出更多的时间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特别是要认真解决上访问题。对重点案件要变上访为下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诉求、维护他们的权益,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检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和领域腐败现象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案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和部门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仍然比较严重,群众不满意;反腐倡廉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不健全,导致腐败的深层次原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反腐倡廉的任务还很艰巨。所以,我们要继续高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制定检查工作思路和目标。结合实际确立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为检查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检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在学习、领会的同时,在实践上下功夫,把检验学习实践成果的标准放在科学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检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节能降耗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7

一、企业节能降耗意义重大

节能降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节能降耗的中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是缓解能源约束, 减轻环境压力, 保障经济安全,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 增长不仅要考虑产出, 而且更要考虑投入。即以尽量少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产出, 走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节能降耗的根本目的是要从靠消耗资源、增加投资等粗放型增长方式, 转变到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 处理好企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付出了不小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代价。特别是一些企业, 过分重视自身利益, 忽视节约能源资源,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节能降耗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要求。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追求合法的经济利益理所应当。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滋养, 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 更应承担社会责任, 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对企业自身而言, 忽视外部影响和社会责任, 也会降低企业竞争力, 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落实企业的社会责任, 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以效益为中心、以设备为依托、以技术为保障、以管理为手段, 积极探索节能降耗的新途径和新举措, 努力寻求节能降耗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力军

由于我国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大量消耗物质资源来实现, 浪费大、污染重、资源利用效率低。虽然实现了快速增长, 但资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来愈少, 这已为我们所共知。2003年我国创造的GDP仅占到世界的4%, 却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我国万元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4倍多, 工业排污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 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多。一方面是消耗大, 另一面是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大。以生产用水为例, 每万美元GDP耗水, 我国为5045m3, 美国为514m3, 日本为208m3, 我国每万美元GDP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8至20倍。从2003年至2006年, 我国的万元GDP能耗一直呈上升趋势。2006年, 全国10.7%的GDP增速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具震撼力的数字之一, 而单位GDP能耗增加了0.8%, 尽管在第三季度的能耗下降了0.4%, 但主要污染物指标却不降反升。因此,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 企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此意义上说, 企业是节能降耗的主力军。

三、企业节能降耗大有可为

企业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战略高度, 切实提高认识, 全面实施节能降耗。

1. 实施层面———利用先进的节能产品、装置和系统以及先进的技术、手段,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现节能降耗。

通过各种渠道和不同形式, 提高节能、资源和环境意识, 丰富节能知识、途径、方法和手段, 把节能降耗工作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推广合同能源管理, 加强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做到在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 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 注重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如通过建立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现节能降耗、通过改革工艺技术实现节能降耗、通过改造设备实现节能降耗等。

2. 机制层面———强化节能机制推广, 实施多元化节能。

推广节能信息传播机制, 促进节能新技术、新经验、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实施新技术, 利用新设备, 使用新材料, 采用新工艺。生产方面, 做好生产计划与调度, 优化施工工艺;维修方面, 开展自修和扩大自修, 减少待机时间, 运用科学的施工方法;配件方面, 合理储备备品配件, 提高对生产和维修的响应能力。

3. 管理层面———采用需求侧管理技术, 节水节电节各种资源。

如:选择经济适用的油品;规范采购供应程序;加强油料的计量、统计和分析;检查并及时消除跑、冒、滴、漏等现象, 为节能工作打好基础。

4. 技术层面———节能降耗的关键要靠科技进步推动。

为此, 要持续开展QC、合理化建议、双增双节等活动, 推动节能降耗工作。要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 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知识和创新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节能、降耗、增效。进行燃煤工业锅炉、热电联产、余热余能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废水资源化、“三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

教师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生为本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8-010-01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抢抓机遇,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新的跨越。

一、科学定位,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办学理念

我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是指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揭示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目标、路径等根本性问题的观念总和。其内涵主要包括:师生是发展的主体,技能是发展的主线,合作是发展的主流,就业是发展的主导。

为体现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学校在确定规划与办学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到科学性、现实性、前赡性、区域性和发展性等原则。同时,每所高职院校在定位時,必须了解其它国内同类院校,特别是本省本地区的高职院校状况,错位发展。这是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而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战略。高职院校定位应立足“三个坚持”:即坚持高职教育的方向,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及工学结合,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所急需的,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确立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所谓发展,既是量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质的跃迁。从长远的眼光看,坚持内涵发展对发展高职教育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加强课程建设,优化专业结构,贴近市场,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服务,则是内涵发展的主要方面。当前要重点考虑下述客观依据。一是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大背景的影响。二是适应国际经济形势、就业状况要求,培养与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适销对路人才,保持高职办学出口与进口畅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良性循环。三是适应办学可持续发展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与长远规划、市场与专业建设、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根据上述依据,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院精品和特色专业建设,坚持建设高起点的、高科技含量的新型高职专业。同时,要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前途和空间的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四是促进高职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和效益内在统一,既要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又要质量高、效益好;既要避免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又要避免追求质量而忽视效益,更要避免追求效益而忽视结构、质量等倾向,要研究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发展方向、服务对象的定位,重点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问题;要科学地、辩证地认识扩大发展规模的同时,提高质量也是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和两种表现形式。因此,学院坚持规模和质量并举的发展战略,稳步发展规模,强化教育质量,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关键点包括三个方面: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师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师生一心,共同努力,不断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促进师生和谐。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必须牢固树立以师生为本的思想,要把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更新教育理念,着力在提升教育质量中实现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和谐。为此,一是要树立与学生成人成才相适应的先进教育理念;二是要构建与学生成人成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建立与学生成人成才相适应的全员育人制度。

(三)加强制度建设,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校园。首先,应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完善领导体制创新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使一切活动都有序进行。其次,要充分尊重广大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和独立人格,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民主监督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充分尊重民意,善于广集民智,真正依靠师生员工办学治校。

(四)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的建筑特色及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合作.关于高职院校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上一篇:蓝莓的初中作文下一篇:运动会解说词(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