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24-07-21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共11篇)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古诗文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然而,许多古诗文里都透露出的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引领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迈进。使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去感受祖国壮美的山川,如何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我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处世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及丰富的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美轮美奂、精巧无比,用现代的眼光看,纯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初步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深刻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疆拓土,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变幻莫测,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教学论文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思想超前,气势恢宏,诗分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学习他们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以开阔的视野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动与静的变化中彰显了洞庭湖的无限美景。《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这足以成为今天的为官者学习的典范。

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意境美与人文美的和谐统一,蕴含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勤劳的人民;更要引导学生明确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日益提高国际地位;最终要使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2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 使学生对祖

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 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 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 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 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 用现在的眼光看, 属工艺美术品, 通过学习, 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 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 可以加深

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 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 热爱和平, 追求真理, 注重礼仪, 而且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 团结御侮, 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 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 ?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 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在政治上, 他严明法度, 开发边疆, 注重农业, 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 他出奇制胜, 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 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 都是治国安邦之本,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 气势磅礴, 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 气势恢宏, 奔放豪迈而又痛切, 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 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 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 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 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 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 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 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娶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 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皓月千里, 静影沉壁”, 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 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3

一、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古诗文素养。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如何去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至关重要。实现这一要求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应该充分理解古诗文中作者要表达的爱国精神的实质性内容,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我理解,教师的古诗文素养,包括知识的积累程度、审美的感受力度、创造力的提升程度。比如,在讲授杜甫《春望》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应当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一直坚守着“仕不可不弘毅”的传统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使得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患,并以安定国家为己任。因此,当国家危乱的时候,他会“济时敢爱死”,立志“再使风俗纯”。教师只有在这样深刻理解作者爱国意识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与三春花、鸟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动自己,从而引导学生领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惊心动魄,凄呛销魂。而在讲授这一文本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诗句,体会作者既因国事而忧,亦为国事而乐的完整爱国情怀。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古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听、读、说、写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才能深入人心,内化为人格。

1、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作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素材。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吟读、细致感悟,并以作者挚热的情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汉语由于是单音字、双音节词为主,能工整的对仗,有平仄声调,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在诗词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反复体会语言的美。同时,结合课文讲古今语言巨匠们锤炼字句的佳话,如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爱。

2、阅读分析能力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阅读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沁园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关键动词如“舞”、“弛”等,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之美,为生在“江山如此多娇”的祖国自豪骄傲。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美感,又让学生自然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让他们在感奋中激发爱国、爱民、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从而培养人文品格。

3、作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章,往往是检验学生人文品格最直观的途徑。而写作训练,又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首先,应帮助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分析事物,确立爱国爱民的基调;其次,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从文言文中分析出一些爱国爱民的健康主题,引导学生创作;最后,在作文评改中,可以鼓励学生爱国爱民的思想,而不应只着眼于对语言文字的片面追求。

三、古诗文教学中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的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现在许多爱国诗人、文人的作品之中。忧患是表,爱国是本,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爱国爱民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忧患爱国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的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2、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忧患爱国意识。

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许多篇章,高扬着古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教师应积极开发古诗文中丰富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加强爱国和悯民的人文情怀教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换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义正言辞,力退强敌;《五人墓碑记》中,民众视死如归,勇于赴死,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悯缅民众的人格力量,正是我们人文精神教育需要的范本,也是用来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爱国情怀最好的精神食粮。

3、在古诗文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4

新窑乡中学 蔡兴刚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积累了国粹语言,又使学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我国传统文学中的古典诗词是一种充满灵性的艺术,包涵着丰富的情感。选入初中教材的诗歌,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审美性,就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强诗词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与态度体验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借助凝练的语言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中国古典诗词史上留传下来的那些洋溢着真情的伟大诗篇,真挚的情感会给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以其优美凝练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将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灵之中。下面,我就将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情感教育,谈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坚定方向

树立责任感和责任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民族,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独立,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他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是华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们留下来的无数诗篇,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传统。也是古往今来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和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贞不屈、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蔑视权贵、也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博大心胸„„

吟诵古诗词,那字里行间挺立着一个个不屈的民族灵魂,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铸造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他们忘我追求的豪情壮志,在朗朗书声中能使学生激情彭湃,增强民族正义感和责任心。

二、感人熏陶

培养爱国激情

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曾说:“我们对青少年、大学生加强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要有中华魂,要有民族根,而中华诗歌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就是爱国主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的诗词,这些诗词充分展现

了诗人们炽热的爱国情怀。“诗圣”牡甫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很多诗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全貌和为国而忧、为民而愤的爱国思想。《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败景象,到为战乱未平、国势危急的忧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安危紧紧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写照。他鞠躬尽瘁的行为,死而后已的决心,聪明睿智的谋略使昭昭爱国之心千古长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诗歌教学同爱国情怀融合起来,将爱国精神通过诗歌传递给学生,感染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三、动之以情

培育感恩之心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中国文学史上歌颂浓浓的亲情和真挚友谊的诗歌不胜枚举,如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慈母深厚细致的爱心与儿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感恩之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了李白对王昌龄深切的同情和牵挂。诗的前两句点明了季节、环境及事件:暮春时节,眼前是飘飘扬扬的杨花,耳边是杜鹃啼血般的悲鸣,在这种凄凉的氛围里,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且己过五溪,岂不更令人忧伤?后两句里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伴着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这份患难与共的牵挂正是缘于对友情的珍惜。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对父母长辈的宠爱呵护习以为常,认为别人对他们的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诗词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浓烈的至爱亲情和真挚的友情,用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关爱家人、孝敬父母、珍视友情。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5

多少年以来,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代相传,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依然是点燃我们民族的热情和希望与拼搏的熊熊火炬。正因如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铸造青少年的人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爱国情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历史教师一方面担负着历史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又肩负着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下面本人就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谈谈心得体会。

第一、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历史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在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冲去,不幸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时以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为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终身等等。我们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把握三个环节: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作用;②教师分析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补充与这些历史事件有关的资料;③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评述这些事件中主要历史人物的爱国之举。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第二、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结合课本提供的信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在参与分析、讨论、比较、归纳的过程中受到陶冶、启发和教育,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如在讲“郑和下西洋”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数字等一系列材料让学生明确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再以挂图等各种资料生动再现郑和远航的雄伟场面。在学生的惊叹和敬佩声中,教师可提出问题:①郑和为何能实现远航?②郑和下西洋与欧洲的殖民活动有什么本质区别?③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你有何感想?学生在积极思考和探索中受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摆出事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如讲授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这一内容时,教师在神态及形体语言的配合下,列举帝国主义对中国做出令人发指的政治、经济侵略罪行,然后挂出《时局图》,讲明其含义。此时,我发现学生已满腔悲愤、扼腕叹息,对清政府腐败无能深恶痛绝,从而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的豪情斗志。又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中我先让学生讲述谭嗣同的主要事迹,然后再出示他说的话,即:“大丈夫不作为则已,作则磊磊落落,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被捕入狱后写下了留传千古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视死如归,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让学生感知谭嗣同决心变法,为使国家富强起来,不惜用牺牲自己生命唤起后来者的觉醒,对他的舍生忘死精神和爱国品质产生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立志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第四、联系今古,结合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因此,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古为今用。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我们便把当年林则徐禁烟和今天的禁毒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不同时代的爱国之举,其宗旨都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少年绝不能上当受骗吸毒。讲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置台湾府的历史,我们便把它和今天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联系起来,说明两者都是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进步,我们青少年应该拥护党和政府这一正确的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又如在讲“南京大屠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大量图片展示日军在南京制造的种种罪行,灭绝人性地屠杀当地和平居民。而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长,其国内的一些右翼分子却美化侵略战争,否定南京大屠杀,散布种种谬论。以此告诫学生一定要奋发学习,振兴中华,慎防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再如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捍卫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的障碍时可通过结合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等时事,及时结合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五、通过历史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系列专题教育 如每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都以《弘扬“五四”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奋勇前进》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每年的“一二·九”纪念日,我们又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精神》为题进行专题历史讲座。虽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的课题不变,但内容却不断更新,同时每次历史专题讲座都让一些学生进行补充发言或谈自己听讲座的感受。每次历史专题讲座会之后,我们还让学生写学习心得,出版墙报,从而反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浅谈习作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6

延安慧泽小学

霍永霞

“如果我们不再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这是著名哲学家尼采的话。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感情人人都要具备。可是,这种感情又不是与身俱来的,而要靠从小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在学生心中播撒爱国的种子,激发爱国之情。

1.在庄重的升旗活动中陶冶爱国情操。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抓住这个最佳教育时机,激情明理。首先讲清楚升旗的意义,国旗的升起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象征着华夏各民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共同奔向新的生活。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升旗活动,升旗时,全体学生列队整齐,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立正、脱帽,少先队员行队礼,非少先队员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同时学校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要求全体学生做到纪律严明、神情专注聆听“国旗下的讲话”,既听讲祖国灿烂文化与荣辱史,又听讲革命先辈为五星红旗升起而抛头颅、撒热血,艰苦奋战的故事;既听讲为捍卫国旗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又听讲为建设现代化的祖国而无私奉献的人民的好公仆……学生仰望冉冉升起的国旗,倾听着一切,心潮随之而激荡,深深体会到做中国人的自豪,做一个新中国儿童的幸福,明确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旗争光,持之以恒,在学生心田播撒爱国的种子,细雨润物,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黄山奇石》、《桂林山水》等描写祖国壮丽山河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圆明园的毁灭》、《半夜鸡叫》、等课文的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旧中国儿童的悲惨命运和因社会制度的腐败、国家的贫穷而受侵略,国家和人民而蒙受耻辱。用社会制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讲读使学生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保家卫国,抵御外来侵略,建设伟大祖国的爱国激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通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小英雄雨来》、《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的教学,教师要加强指导,围绕典型环境与英雄人物感人事迹,设臵恰当的问题,让学生朗读课文,反复讨论,使英雄人物的模范行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学生从小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注意引导教育学生象英雄人物那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用英雄人物事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激励学生从小努力学习,练好本领,长大后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题材。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爱国主题的活动;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掘分散在课文中的祖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中深厚的爱国因素,唤醒受教育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爱国情愫,对学生进行民族的优越感、忧患感和使命感等多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有效的灌输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获得习作的素材。

三、教给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内心感受。

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儿童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在儿童获得有关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产生了表达欲望后,让他们加以表达,会使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写这类题材的作文,往往要求习作者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现手法。但小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叙、描写有关景物的“美”,表达对祖国的“爱”。因此,在方法上,要着重在“按层次、方位描写”以及“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按方位层次描写景物的指导,应在儿童观察时就加以提示:按一定顺序观察,注意抓注事物的特征,看得真,才写得细;观察有顺序,描写才有层次。这样使他们的描写不仅是有声有色的,也是有条有理的。在作文指导课上,要唤起儿童的回忆,再现当时的情境,通过“那天你看到些什么”“那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里”“你觉得它像什么,好像在对你说什么”等问题的启发,引导儿童运用比喻、拟人等易于表达情感的修辞方法,细致地写出景物色彩之艳、形态之美。这就很自然地把儿童的主观感受,把对祖国“爱”的情感,渗透在描写“美”的情境之中。

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的指导,也应在儿童观察时,加以点拨棗“眼前的情景使你想起了什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你想说些什么?”以这些谈话,打开儿童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联想,有助于他们情感的表达,并可弥补尚未掌握抒情手法之缺。作文之前,再加以具体指导,引导他们由事物联想到人,或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或由某事物联想到某一故事、传说、诗句,或由现在联想到过去以及未来……总之,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联想开去,儿童往往会顿觉“豁然开朗”。例如四年级时,我让他们写暑假游记,体会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启发他们在记叙中适当展开联想,结果习作内容充实,情感表达真切。写“登长城”的,联想到“东方自古有条龙”的比喻,写出了长城气魄的雄伟;写“游西湖”的,联想到“母亲怀中的明珠”;写“登泰山”的,由日出的壮观联想到光明美好的祖国,文中充满了热爱祖国的激情。

适当的指点,引导儿童掌握一些方法,他们心里想的,会说了,甚至说得不错,不仅加深了内心感受,而且还会从创造的愉快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7

作为教育者,在古诗的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所谓适时就是要根据诗境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所谓适当就是要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程度由浅入深地进行。要结合诗句进行,不要像讲授思想品德那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要寓思想教育于具体语言环境之中”,就是要结合课文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所谓的“渗透思想教育”就是要一点一点地循序渐进地进行思想教育。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初中语文教学,这一指导思想都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现代文体,还是古诗文教学都同样适用。

根据中小学语文课本多年来选用的(包括原全国统编教材和现各省市教材及有关供中小学学生学习的古诗文编选本)古诗,本人认为,中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着重于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教育、关爱劳苦大众的思想教育、亲情友情的思想教育和珍惜美好时光的教育。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中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

[例1]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省),后迁巩县(今属河南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聪敏好学,读了很多书,四十四岁时逢“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获,后逃脱,在湖南、湖北一带漂泊,生活贫困。在四川时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世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的诗大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做了较深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杜甫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吸取了过去诗歌创作的优点,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的创造,被后人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春望》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继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写出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败象,身临逆境,思亲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2.领会诗句

一、二句写:国家已经破碎了,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丛生。三、四句写:感伤国事,面对繁花不禁泪花四溅。亲人离散,鸟鸣心惊,更增加了离恨。五、六句写: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好几个月了,一封家书可以抵上一万两黄金。七八句写:满头的白发,越抓越短,稀疏难绾,简直无法插簪。

3.感悟诗境

这首诗的前四句中“国破”“草木深”“鸟惊心”写出了长安城因战争造成的残破荒凉景象。景中寓情,抒发了诗人内心悲伤与痛苦的感情。后四句中“烽火”“家书”写出了眷恋亲人的情感,诗人感伤令国破家亡的战火,充满了离愁别绪。

全诗语言真挚自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集国忧与家愁为一体,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深厚感情。

4.教学重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体现了长安城的凄凉景象。这两句诗饱含了诗人爱国、忧国的美好情操。

5.学后答疑

(1)诗人“恨别”的是什么事?

(2)“家书抵万金”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2]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南宋杰出诗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他随军逃难,在其父爱国思想的熏陶下,立志抗金,收复中原。中年曾在川陕一带参加军旅生活,先后九年。以后又做过几任地方官,他一生屡遭“主和派”打击。晚年失去官职退居家乡,但仍不忘抗金报国,收复失地。

陆游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曾把满腔的爱国热情熔铸为诗,以此来表达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陆游写作勤奋,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诗,现存九千多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作品留存最多的一个。其诗风激昂悲壮,语言明朗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有《陆放翁集》。

2.领会诗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万事万物都没有了,但是只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后两句写:当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儿女们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3.感悟诗境

《示儿》这首诗既是陆游的绝笔诗,也是他的遗嘱诗。作为一篇遗嘱他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当一个人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回首平生往事,百端交集,万般感慨。环顾亲人,要说的话千言万语,可诗人留下的不是亲情之语,而是出人意料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嘱。这在当时的年代不仅可歌可泣,就在当今的时代也难能可贵,令人感叹!

《示儿》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感。时至今日仍具有较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意义。

这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在历史上曾为无数仁人志士提供了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牺牲的鼓舞力量。

4.教学重点

首先是让学生理解“悲”字,诗人“悲”的是看不到祖国的统一,而不是自己将离开人世。其次是理解“无忘”二字,“无忘”是诗人对儿子的叮嘱,千万不要忘记一件事,那就是祖国统一的那一天,不要忘记了在祭祀时告诉他。反映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怀。

5.学后答疑

(1)诗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悲痛和遗憾的是什么事?

(2)最后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陆游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静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作者简介(见例2《示儿》)

2.领会诗句

诗的前两句写:形体衰朽病卧在孤独的村庄,但自己并不悲哀,想的是有朝一日能去为国家守卫边防重镇——轮台。后两句写:夜深时听到风雨声,又梦见边地作战的景色,看见那些披着铁甲的战马,正踏着冰封的河流追赶入侵者。

3.感悟诗境

这首诗写于1192年即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此时的诗人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两年前当权者以“嘲弄风月”的罪名将陆游弹劾罢官,诗人无奈隐居于山阴三山故居(今浙江绍兴)。诗人虽精神上惨遭打击,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风雨之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基调高昂向上、情绪令人鼓舞的豪迈诗篇。该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报国情感,反映了他暮年爱国杀敌的壮志丝毫未减。“僵卧孤村”显示其形体老迈衰朽及处境艰难,但诗人“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明他对复国大业仍充满胜利的信心,也充分显示出他高尚的气节与情操。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是何等感人之深!

全诗意境开阔,气魄恢宏,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

4.教学重点

“不自哀”三个字显示出诗人高尚的气节与情操,“不自哀”是对复国大业仍充满胜利的信心。“不自哀”以“僵卧孤村”反衬,更显得诗人复国大志坚定不移。

5.学后答疑

(1)诗人已年迈,体弱多病为什么还“尚思为国戍轮台”?

(2)诗人被罢官后,僵卧于孤村,本应是悲哀的事情,可诗人却说“不自哀”,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例4]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9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和词人。二十岁时以“进士第一”的惊人成绩,高中金榜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5年元军逼近临安(今杭州),他奉命与元军谈和,谈和中他据理力争,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被元丞相伯颜拘留,解送北方。后逃脱,在温州拥立益王,为收复被元军占领的故土,率兵转战,顽强抗击元兵。1278年12月在潮州(今广东潮安)兵败被俘,押送元大都(今北京)。过了四年监狱生活,经受了多次酷刑的折磨,拒绝了多次功名利禄的诱惑,最后他毅然选择了以身殉国的道路,于1283年英勇就义。临刑时他态度从容、镇定、坦然,展现了一位抗元英雄的高尚气节和英勇献身的精神。

2.领会诗句

一、二句写:艰苦的生活从读书科考做官开始,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三、四句写:大宋的江山已支离破碎,国势就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的经历、遭遇就像水中的浮萍,漂浮不定。五、六句写: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国家的危亡,而今却在零丁洋里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七、八句写:人生自古至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吧!

3.感悟诗境

这首诗的一、二句是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际的感慨。三、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叙写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不幸遭遇。五、六句是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内心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回忆当年带兵闯过“惶恐滩”之险,而今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令诗人感叹不安。“零丁洋”与孤苦伶仃暗合,天然巧合,对仗工整,反映出诗人独特的艺术构思。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光照后人的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诗句高亢激昂,震撼人心,感天动地。一个抗元英雄的高大形象也瞬间矗立在读者面前。

4.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首诗,让学生学习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5.学后答疑

(1)诗人被俘后,受尽酷刑,却多次拒绝了元将的功名利禄的诱惑,最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以身殉国的道路,这说明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诗中哪两句诗用议论和抒情结合,表现了诗人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

[例5]

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

(清)秋瑾

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

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珑。

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渐未有功。

如许伤心家国恨,那堪客里度春风。

1.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字璇卿,一字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女革命家,著名诗人。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宣传民主革命,抨击清朝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行为,号召群众起来反抗。1907年与光复军重要骨干徐锡麟分别准备在皖浙两省同时举行反清起义,不幸失败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3岁。

本诗作于1904年(光绪十三年)去日本途中,当时同船的日本人石井要求秋瑾和诗,于是秋瑾就写了这首诗。诗中表现了一个女英雄的革命气概以及对祖国危亡时局的热切关注。

2.领会诗句

诗中的“索和”就是要求秋瑾和诗。“原韵”,指用原诗的韵律。

一、二两句写: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我独身一人乘风破浪远赴日本。

三、四两句写:面对空阔的大海,诗兴大发,日本三岛的月夜又萦入梦魂。

五、六句写:洛阳宫中的铜驼已陷入敌手,令我悲愤不忍回头看,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为国家立下什么功绩。

七、八句写:这些令人伤悲的家仇国恨,怎么能容我袖手旁观,虚度年华呢?

这首诗写诗人身在异国他乡,心怀祖国的危亡局势,日夜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为自己无力挽救祖国的危难而感到悲痛和惭愧,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爱国的伟大情怀。

3.感悟诗境

前四句自述打破封建传统观念,不远万里孤身一人到日本留学,寻求救国真理。“万里乘风独向东”,表现出一个女英雄的胆识和气魄。接着又表达出自己无论在远航途中,还是在日本岛上,都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悲痛、自惭。后四句写自己身在异国他乡也不能过悠闲平静的生活,因为封建的清王朝尚未推翻,帝国主义尚在践踏祖国。该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很深的感染力量。

4.教学重点

一个“独”字体现了诗人的胆识过人。“梦魂”体现了诗人时刻未忘祖国的前途命运,为国忧心。“悲回首”,因为国土流丧而不忍回望。“惭”字是诗人的自责,结尾两句是为救国难而表示的决心。

5.学后答疑

(1)诗人孤身一人跋涉万里远赴日本为什么?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8

关键词:爱国主义 情感依托 魂

最近一部韩国的偶像剧《太阳的后裔》火遍全球,而其中对韩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而在中国,在各种抗战神剧,穿越剧充斥荧屏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课堂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现就笔者一堂历史课浅谈初中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营造氛围、设疑导入:

课堂一开始,播放视频观看电影《十二生肖》中拍卖中国文物的片段,给学生较强的信息刺激,同时营造课堂氛围。当画面在十二生肖兽首图片时戛然而止。

教师过渡:为什么这件事引起了那么大的反响,因为文物承载了太多的情感,而兽首可能作为圆明园第一标志性的文物,更是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圆明园的文物为何流失海外?列强的掠夺何以如此疯狂?历史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它的引人入胜,通过直接设问,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教学环节。

第一篇章:疯狂的掠夺

播放视频

《火燒圆明园》中通州八里桥战役

抛出问题,小组讨论。你们怎么评价战斗中的清军?

对学生的不同观点给予肯定,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进行历史评价的能力。让学生看到在战争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平凡普通的清军战士英勇的抗争,但同时又和清军主帅,皇帝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学生分析并能得出这次战争最终的结局埋下伏笔。

播放数字电影,《那一天——圆明园》

在背景音乐和图片的配合下创设情景,渲染氛围,让学生在震撼的情形下由衷地感受到圆明园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优雅都汇聚,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的完美的结合。这种教学方法远比我直接解说圆明园要形象、直观得多,达到的教学效果也要好得多。

接着数字电影跳转到火烧圆明园一段,通过对比仙境般的圆明园,真切的感受到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残暴;通过数字电影和老师的带动,酝酿情绪,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是有趣而有效、生动而活泼的课堂。

最后,在雨果的一段朗诵中结束 ,通过雨果对英法这次罪行的遣责来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清政府软弱无能统治的不满。

第二篇章 沉痛的反思

第一篇章更多的是给学生感性的酝酿,但是一堂有效的历史课,应该是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所以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三个开放性的讨论题:

1.海外流失的文物,我们要不要收回,怎么收回呢?

2.网上有人说,今天很多文物都被人为破坏了,还不如让外国人帮我们保管呢?你怎么看?那如何更好的保护我们现在的文物呢

3.百年前,沙俄侵占我们150多万领土。而今天,我们同样也面临着领土争端问题。为什么同样是领土争端问题,结局却截然不同?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实际,能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采用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点评,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观点和生成的新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园地,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总结,残破的圆明园文物就是血淋淋的伤口亮给后人细看的一本活教材,让中国人永远记住自己受外人凌辱的那段历史。而今天这一切不是白白得来的,是靠着无数的人民英勇抗争努力,奋斗得来的。

第三篇章 不屈的抗争

播放数字故事:《不屈的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附近的人们自发组织打击侵略者,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这部分打破了本课只局限于农民运动的反抗斗争,立足于本课,却不局限于本课,从普通大众角度,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展示了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曲折,艰辛,最后联系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一个国家的命运都是如此多舛,探索道路如此之艰辛,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应当如何面对呢?

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就是把遥远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为给课堂留有余味,启发学生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不仅要给予学生呈现所学知识的机会,更应该创设让学生展示能力,表达情感的平台。学生的表达,既是对知识的总结,也展示了情感目标达成的效果。有情感为依托的知识才有根,有情感为依托的课堂才有魂。最后由教师展示一段文字,请全班跟着配乐诗朗诵《一个王朝的背影:圆明园》。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 篇9

——南岳庙中学周晓帆

因为传承,中国成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古老的中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文更是其中的瑰宝。忆往世,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在世人眼中是一个何其神圣的地方;看今朝,放眼望去,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场所——学校,在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文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而如何去改善这个现状,已成为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规定,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到底如何做,才能完成课标要求,才能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呢?

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农村初语教师,在备课方面从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现在的能运用各种资源设计出一堂堂能基本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以下,就本人一年多的初语教学成长历程,浅谈一下关于初语古诗文教学的想法。

一、教学相长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学,还要把我们学到的传承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们在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为自己学道思业解惑。

如何“学道”?庄子虽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徒劳而已!但我不这么认为,庄子的“无为”思想不能理解成无作为,不积极进取!庄子这句话应该是要告诉我们,这世间万千知识,我们短短的一辈子是不可能学完的,所以,我们要“专精”!何为“专精”?在这世间万千知识里,我们找到自己最想学、最应该学的,然后专心致志的盯准这一目标,去把它学到极致,学到极致,方能教到极致!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不断充实自己,决不能停止“学道”的脚步。

何为“思业”?思,即反思,业,即教师这一行业。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学道”,绝不能盲学!很多时候,我们学道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传道,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思结合!尤其是我们这种刚刚步入教师生涯的年轻老师而言,若盲学,若不思,那后果定是极其严重的!那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学道思业方能解惑,学思结合,方能教学相长!才能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

二、善假于物

荀子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激增,技术在发展。在这个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义务教育时代,很多学校已经不负神圣了,不过,这也是社会在不断发展的一个象征,毕竟,对于放在过去上不起学的家庭,接受教育不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了。可是,因为太容易得到,所以不去珍惜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善这种现状,那如何改善呢?那就要学会荀子提出的“善假于物”了。

如何“善假于物”呢?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是创造意境!毕竟我们传道的对象生活在不愁吃穿、和谐平等的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他们很难将自己带入到古诗文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中去!就简单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晚唐诗人杜甫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作品《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中,烽火三月是何景?国破是何景?为何杜甫会如此感时,如此恨别,如此烦恼呢?怎么把这景象传递给学生?单凭一张嘴巴?放在过去见识过烽火之残酷,国破之绝望的人身上,我们的确能用一张嘴巴就让他们感同身受!可是,对于这群涉事未深的孩子们,你们确定单凭我们的讲述就能让他们体会到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么?以我的教学经验告诉你,不能!绝对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和时代一起前进,必须要学会“善假于物”!

孩子们不能自己进入到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那我们就借助其他东西帮他们进入!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技术——信息技术!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信息技术下的各种科技产物也在不断地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领域中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接受新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把它们实践到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怎么用?其实这也是个问题,很多教师选择不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其实是因为不会用或者用不好!因为不会用,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学习!对于信息技术,我们语文教师并不需要精通此业,只需略知皮毛即可!但这“皮毛”也是有一定学问的!要让信息技术帮助我们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古诗文所契合的意境,我们一定要学会做最简单的两件事,第一是检索资源,第二是学会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学会了这两点“皮毛”,我们就能将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用在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里,那么我们就能初步解决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很难进入诗人给我们营造的意境中了。

又回到讲解杜甫《春望》的例子里,我们就可以不仅仅只用讲述这一个方法去传道了,我们可以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直观的告诉学生“烽火之残酷,国破之绝望”的情景,带他们穿越时空,感同身受的去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因此,要想教学效果“善”,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善假于物”。

三、知行合一

司马光曾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古诗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做不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大部分学生根本是不知道该怎么用,少部分会把我们学到的一些经典名句用在作文里,论证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在他们的想法里,因为“没用”,所以没兴趣去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问,学生连学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能好好学,又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可,这是学生的问题么?是,但不全是!准确的来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老师其实责任更大!试问,我们的孩子们,在没人引导他们如何去使用我们传授给他们的知识的情况下,他们知道自己在学什么,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东西么?

因此,我们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一定要是让孩子们达到知行合一的地步才算是成功的!在这之前,我们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们有兴趣学,设置足够的情境让他们学了之后有地方用。

古诗文能用在什么地方?最常见的是作文,其次就是设置各种比赛,优秀作品展示栏、古诗文交流课等等,营造一个学习古诗文的氛围,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知道学好了是可以派上用场的,慢慢的通过各种方式训练他们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这是我们教师能够做的,也是应该去做的。

以上,是我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一点浅显认知,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到,并不是很全面,但我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还是会不断的反思,继续完善我今后的教学工作。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体悟文化意蕴,增强民族精神积淀

1.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初中学生主要背诵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其中包括:《弟子规》《三字经》《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经典古文名句》《中国名言实录》等。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利用自读课为学生讲解《笠翁对韵》中历史典故,趣闻故事,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金屋闲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多写一撇打了败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

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伤仲永》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仲永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的结局,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3)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如教杜甫的《石壕吏》可以配上古典乐曲《十面埋伏》文中的悲惨气氛显现而出,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

2.挖掘古诗文教材文化内涵。

古诗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1)在古诗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王昌龄的《出塞》等都抒写出了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王维的《杂诗》等作者表现自己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思恋之情。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2)在文言文教学中蕴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再者,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结构、修辞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做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

第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在《陈太丘与友期》中,又从反面教育学生与人交往“应守信重礼”,否则将会被七岁顽童所不齿。像这些简短的故事,语言质朴,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爱憎分明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走进古诗文,加强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

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臵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我们在愉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语文让我们快乐,语文让我们聪明,语文让我们美丽,语文让我们高尚,语文让我们有了内涵,语文让我们体现出了人的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培养,只能靠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把爱国思想渗透到课堂中,细化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爱国主义的目标

爱国主义内容很广泛,而且不断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我认为现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第一,对学生进行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教育,让学生有爱国的自信。不是有句话说“知国才会爱国,爱国才会立志报国”吗?第二,对学生进行中国屈辱史和探索史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经历的血泪和顽强抗争,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热血沸腾,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第三,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教育,让学生感知中国的今天是几辈人奋斗的结果。第四,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国家領土统一完整的教育。

二、利用历史课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讲解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也是一部血泪史;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历史。在近代史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的爱国人物,如讲述虎门销烟时,必然要重点讲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感受林则徐“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坚决与豪迈;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时,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国父孙中山为救国奔波于海内外,终生为救国而奋斗的事迹等。讲述这些历史人物时,要着重对他们从小受过的教育以及理想进行分析;讲述他们的事件时,必须讲清发生的背景、经过及影响。当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多搜集他们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最后,请学生进行点评,以增强课堂气氛,这样效果会更好。

2.充分使用历史插图

翻开历史教科书,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插图,有些是彩色的,有些是黑白的。有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图片,还有文化遗迹和雕刻图片,以及各个朝代的地图,等等。它们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还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给了学生直观、生动的印象。如讲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时,不仅可使用文字资料证明,还可以把从三国时期到清朝前期我国的地图拿出来进行分析,证明台湾一直都是中国的领土,从而对学生进行领土完整的教育,驳斥当前的台独分子。从历史角度分析,任何搞分裂的行为都没有好结果,统一才是国家的主流趋势。如果离开插图教学,有些问题就不容易进行讲述,学生也不容易理解。

可以说,插图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对插图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以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从而实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1世纪,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一堂课下来老师滔滔不绝讲授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

1.播放历史影片

中国有五千年丰富多彩的历史,以此为背景的影片也是非常多的。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开足马力撞向日舰吉野的片段。也可制成课件,如以蓝色的大海为背景,然后让邓世昌的画像跳出来,这比老师用口头讲授邓世昌如何撞向吉野、全舰官兵壮烈殉国有更好的效果。还可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观后感,描述一下对邓世昌殉国的感受。提问学生如果自己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又会如何选择?是否会和邓世昌一样?通过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2.多组织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针对历史问题的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讨论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时,对于洋务运动的失败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说它失败了?为什么会失败?让学生明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不可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

除了进行课堂讨论外,还可组织“历史故事会”“爱国人物”等知识竞赛。针对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知识特点和心理特征,组织有意义、有效果的多种形式的历史知识比赛,进行爱国思想的渗透。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老师的工作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历史老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都成为立志报国的人才。

上一篇:慈心一日捐活动 报道下一篇:标准版物业广告位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