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2024-07-23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共13篇)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1

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项目培训 走向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大庆市肇州县红旗小学

李晓慧

摘要: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是可以被教育教学利用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上充分呈现出来,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乐趣,最终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融合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记得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不能自主自愿的去学习,通过信息教学的传递,能更好的激活课堂教学。

一、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

二、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通过师生互动,整堂课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概念“活”起来。

三、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练习应用白板、解决技术问题 第二阶段:建立资源库

第三阶段:实践教学中反思、总结、整改、继续学习

四、日程安排:

5月15日——20日 制定规划、理论学习

5月21日——26日 建立学习小组深化学习、订立行动方案 5月27日——31日 初步建立资源库

6月开始在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调查、分析、反思、总结

五、预期目标: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2

一、当代设计教育的信息策略特征

设计学具有边缘和交叉的学科特征, 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 与各学科的关联和互动往往处于不同的层面上, 也不可能一个人掌握和精通与设计艺术学科相关的所有的学科知识。正是“由于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知识不仅限于设计本学科的知识域……如环境艺术设计要涉及到环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体元素、风元素和人文元素等, 产品造型设计则需要市场、技术、材料、工艺、结构构造等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节点”[1]。因此, 设计专业教学常常延伸到了课堂之外, 要求学生投入大量课后时间, 通过完成课题作业自行建构知识体系。为此, 设计专业的教学资源也不仅限于教材和图书资源。自有互联网以来, 设计学习的知识链接就涉及到了与网络和数字图书、主题网站等相关的一切知识节点, 由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逐步转化为网络资源的系统性应用, 并以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来实现设计学习。遗憾的是, 这些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均属教师和学生的自发行为, 而并非教学规范。长期以来, 处于高速互联网时代的设计教学仍冰封于传统课堂与教材之中, 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并未与不断进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产生应有的必然联系。

随着设计市场的全球性开放, 时代要求设计创造具有更加开放的国际视野。为此, 设计教学亟需建构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 融合高度发达的网络与信息技术, 建立国际校际间的教学与资源协作, 建立与全球相关共享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广泛链接, 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结构与教学策略, 以便使中国设计教育发生在与全球设计学科教育共同进步发展的环境之中。

二、Web3.0网络功能与设计教学的对应关联性

(一) 与设计教学需求对应的网络信息功能

1. 兼容开放普适——适合协作泛在教与学

如前所述, 设计学科的信息获取与知识建构, 不能仅限于课堂与教材等相对恒定的仓储式输入, 而需要一种连接全球性社会网络的泛在、开放、协作、不断进化、持续更新和智慧认知的无缝环境持续学习。除了课堂授受之外, 设计专业更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大量、反复的设计实践能动地习得设计创新能力。Web3.0环境中, 各种终端都能够便捷互通实现信息传输普适化, 所有设计学习资源都可以不同的浏览软件跨平台、跨终端地浏览和下载。Web3.0的这些技术功能, 都十分有利于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以个人终端从容获取专业资源, 建立国际性的人际链接, 跨时空、泛在化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协作教学与学习。

2. 智能搜索聚合——高效利用信息资源

由于设计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性知识, 教师和学生往往都需要依据具体课题,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索海量相关信息方能满足教学和作业的需要。而Web3.0互联网不仅方便人际节点连接, 还能够高效搜索各门类知识信息, 支持定制个性化的呈现内容和呈现方式, 可简单易行地设置人性化的友好界面和个性化门户, 在高效搜索的基础上智能聚合对接散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对应信息, 方便实现设计教学资源的高信度聚合使用。这种基于使用目的和行为习惯而建构的个性化搜索模式, 有效避免了繁杂信息的困扰, 方便设计专业教师和学生聚集国际性的专业资源, 实现对全球范围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3.“云端”运算——方便在线作业和教学

由于Web3.0的代码编写、协作、调测试、部署、运行等一切运算都在“云”中完成, 因此可以有效地解决设计专业图片文件储存空间缺失的问题, 不用担心内存不足使PC运行受阻影响设计进程。当前信息技术的存在形式近乎覆盖了设计教学内容的所有范畴, 信息技术资源已成为设计教学获取信息的常规途径, 无可争议地表现出了对应的内在关联性。就此可以断言, 设计教学信息技术化就是设计教育现代化。因此, 当代设计学科信息获取与知识建构策略的信息化特征, 足以为信息技术与设计教学的交融整合提供毋庸置疑的理论逻辑依据。

(二) 适宜于设计教学的共享开放资源

教学资源是实现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当前, Web3.0环境下的共享开放性教育资源, 为创新设计教学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1. 共享开放教学资源概念

共享开放教学资源即“向教师、学生和自学者提供的免费和开放性的数字化资源, 可被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之中。主要包括: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工具 (如学习管理系统) 、开放课件与相关内容、用于帮助教师提高其E-learning能力的开放资源、课件资源库和免费的教育类课程”。随着教育改革深入进展, 开放教育资源将不仅局限于开放教育内容, 还必将进一步延伸至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教学资源的特征, 十分符合设计学多学科信息聚合和个性化教学的需要。

2. 共享开放教学资源形式

全球共享开放性教育和学习知识资源库是典型的开放教学资源形式, 已得到广泛开发且普遍应用。这类开放性知识库方便用户个性化编辑, 使信息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大量信息内容实现动态生成, 并不断进化为生成性信息实现持续链接共享, 改变了既往设计学习资源静态封闭和滞后的缺憾, 有效实现了与时俱进地知识更新。这些国际性的开放教育资源库都可广泛链接到相关网站资源, 如通过瑞典国立艺术与设计学院 (Konstfack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Crafts and Design) 主页, 不仅可以了解到当下该学院在斯德哥尔摩美术与设计展的准确时间表, 还可以连接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网站, 轻松掌握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的设计课程结构 (Course Schedule) 和相关描述, 并被容许参与网上学习共享相关资源。我国共享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亦在迅速发展, “大学视频公开课自2011年11月9日首批上线以来, 已经有266门课程陆续上线供公众共享”“‘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5000门资源共享课向公众开放”。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博众网打造的服务于全球用户的公开和专业性的教育资讯平台《国外 (高等) 院校数据库》, 与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www.jsj.edu.cn对接, 全面、准确地收录了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上万所高等院校的相关数据, 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库方便地查询到目标院校的详细信息, 以备学习选择需要, 这些资讯中不乏可资利用的设计学习资源。

三、基于Web3.0环境下的设计教学探讨

(一) Web时代的关联认知理论

教学模式与方法往往产生并受制于教学理念, 因此, 探讨教学首先需要从时代的教学与学习理念入手。Web时代应运而生的关联理论提出的能动关联与连接, 以个人知识管理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有效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建构方法, 已成为21世纪一切学习者的基本认知策略, 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设计教学的基本理念。

设计作为文、理、工交叉的应用性学科, 学科知识呈现为多学科相关要素相互叠加、渗透、交融的结构组织系统。学生借助于“云”计算能够穿行于各类信息网络之中, 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 并由此形成知识流使关联者相互受益进而实现设计创新。

(二) 基于Web3.0的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如上所述, 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的规范结构是在一定时期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会因此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与阶段性的稳定性质, 基于Web3.0阶段的设计教学模式将充分体现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的关联认知策略, 充分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资源来实现深度融合的教学创新。

1. 基于Web3.0的设计教学资源系统平台建设

在Web3.0时代, 基于网络技术的共享开放教学资源不断智能生成、近乎无穷大而不可或缺, 抑或成为主要的教学资源且不受垄断。因为未来的教学竞争力并不限于教学资源, 而更在于受制于教学理念的教学组织与教学过程。因此, 在深度融合教学中教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尤为重要, 它是应用共享开放教学资源的前提, 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设计教学深度融合教学模式的根本基础条件。建设基于Web3.0的设计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 包括基础设施与应用接口、教学和用户接口等多层架构。基础设施层为平台运行提供计算、数据存储和网络通讯等资源, 应用接口层为开发各类教育应用软件提供开发环境和公用API等。教学应用层则为设计教学提供基于Web3.0的相关设计教学应用, 包括提供面向课程的Saa S运营服务模式, 以运作实施教学与教务管理的教学管理系统、用于教学资源开发的文档处理、课件制作、在线建模渲染演示等教学和设计软件, 以及提供教学虚拟资源和虚拟环境等。

就当前国内高校设计教学的基础条件而言, 所有面向校际、国际的资源链接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因此, 进一步建设包括对传统图书馆进行数字化改造使之校园网络共享, 进而建立面向全球共享开放教育资源的校园网络平台链接, 是创建基于Web3.0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首要前提。

2. Web3.0环境的设计教学模式

在新的设计教学模式中, 以校园网为依托的设计教学链接平台可分别由注册、资源和交互学习模块构成。学习注册模块为学生注册被授予登录权限, 教师则通过学习资源模块对进入课程学习平台的学习资源进行管理, 交互学习模块则为师生和学生之间提供语音、留言、视频等交流功能。交互学习模块可上传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 以图片、音像、视频等形式交流学习信息, 教师藉此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学习任务。当前, S M A R T公司开发的SMART Board系列交互式白板具有多点触控的手势识别功能 (如图1) , 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操作, 此类数字工具可以让教师非常轻松地准备课件, 进行课堂交互和演示动态内容。

这些工具均可以链接资源库, 能够帮助师生在短时间内完成较为复杂的课程, 使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如使用SMART Board交互白板的用户, 就可以通过登录SMART Exchange TM网站, 与全球用户共享持续更新扩展的各语种标准化设计课件等学习资源。

由于突破了既往固定教室和固定时间的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自由地设置学习栏目, 将学习资料、学习成果等置于其中讨论交流, 并在模块中提交作业;教师则可根据课程的不同需要, 在模块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教学辅导、作业布置、专题讨论、课程复习、管理通知等相应栏目内容, 同时也可将选课学生的各类作业汇聚在各类网络形式中供学生观摩和评价, 藉此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施行补充教学。这类针对学习任务交流的教学模式, 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既定学习的需要, 将对设计专业的个性化学习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3. Web3.0环境下的设计学习途径与策略

实现Web3.0环境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其关键在于利用Web3.0技术深度优化个性化学习环境和操作方式, 使之能够方便获得对应既定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个体性格倾向及既有知识背景的学习资源, 形成系统的目标知识建构。在Web3.0的网络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高度自主地定制各具特色的个性化门户和友好界面来满足学习需要, 具备上下文感知和同步交互智能性的搜索引擎, 能够方便学生在线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当前能够模拟画笔、马克笔、笔刷、摄影修图工具随意地表现设计创意的W i n d o w s 8超级平板, 已整合即时语音通讯工具Skype等多项即时功能, 使之更加便携与功能完备 (如图2) , 方便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在线设计表现、请求指导和递交作业。由此, 学生在获得设计科目基础训练之后, 便可依照自主学习计划在任课教师的在线指导下, 通过搜索查询相关资料获取充足的学习资源, 轻松地学习所规定的课程知识。

设计学科的设计效果表现都是利用设计软件来实现的, 例如工业设计使用Free Form 3D软件设计3维模型、用Art CAM pro实现由二维向三维转换, 服装设计以Marv Ious Designer创建3D虚拟服装, 而创造逼真动漫效果则用Media Composer软件来实现, 在Web3.0环境下这些设计的过程与结果都可以在线进行。当前, 由于渲染集群管理软件可提供网络渲染和在线结果查看、多用户管理、FTP上传下载等适合于在线设计教与学的系统功能, 教师可以在线有效控制教学效果和教学进程。

4. 对应基于Web3.0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

传统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场所, 而Web3.0环境下, 由于高度发达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使教学不再依赖传统的课堂, 设计学习已经悄然演化为一种随时随地发生的泛在行为。这些悄然的变化也必然要求基于Web3.0的设计教学与学习评价相应体现数字技术的时代特征。设计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工作量十分浩大, 它需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件作业, 在传统教学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往往难以深入落实。而在Web3.0环境中, 作业的设计过程与结果都可以在线呈现, 教师可以在线查看过程和结果, 及时指导和有效控制教学进程与教学效果, Web3.0强大的网络传输功能为设计学实施泛在教学评价创造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设计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因此, 教学评价对实现有效学习能力的鉴定与评价尤为重要。知道从哪里和用何种工具手段获取信息的知识搜寻能力;利用徒手图和各种设计软件充分表达创造意图, 进行充分交流和智慧共享的分布式学习能力;善于集聚集体智慧的团队协作能力;熟练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 善于信息协作、坚守信息伦理及发挥信息效益的信息素养表现, 都是当代设计教学所须关注的教学内容, 都需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度的评价方式,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与既往不同的是, Web3.0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评价活动更多通过网络平台, 以评价典型学习材料和设计创意引导学生掌握高阶的学习能力。

四、结语

当前, Web3.0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变革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文将设计教学置于Web3.0网络环境中展开探讨, 意在为我国设计教学适应时代变革的创新研究抛砖引玉, 冀望籍此拙见能够引发更多关于“深度融合”的探讨, 从而为设计教学改革建构起具有崭新现实意义和预期实践价值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3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地深度融合的做法和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的工具,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来呈现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进行选修4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一节的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向同学们演示了用动画模拟的电解氯化铜溶液时整个回路中带电微粒的移动情景,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讨论总结以下问题:(1)电解过程中溶液中阴阳离子各向哪一极移动?(2)电子的流向是什么?(3)阴阳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发生?(4)请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原先深奥难懂的微观理论,一下子变得浅显易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实现学生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了解各种观点。例如,我在进行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性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问题:(1)铜与稀硫酸能否反应?与浓硫酸呢?(2)在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3)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实验,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可以上网查找解释。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从实验室出来,又满脸凝重地进入了微机室,当学生从微机室出来的时候,我看见他们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找到了能够解释现象,说服他们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例如,我们使用的必修教材后均附有光盘,光盘内有实验、检测、精讲、电子书。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给学生介绍教材内容时,就会把这一点告诉学生,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利用好这一个别辅导工具,使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对于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仍需要上网查找,或找老师指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投入性提高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收获。

四、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与信息交流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例如,我常常在自己任课的班级建立QQ群,在节假日向学生发布作业、征集问题、回答学生各种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容量大时,我便在博客中予以解答。这样一来即使在假期,我和学生不能见面,也能进行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所以师生关系很融洽。另外,作为班主任,我也经常以发信息的形式,利用网络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合作。

总之,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也只有这样,才会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课程·教材·教法,2014(2).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篇4

系马庄小学 余文英

随着教改以及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人说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拽着教育在前行,有人说是教育拖了信息技术的后腿,不管怎么说,互联网时代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审视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和融合还有待于改进和加强。

下面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谈几点我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理念,不断学习,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熟悉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不至于在理念和思想上落伍。

而今,我们的教室都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熟练掌握这些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是必须的,除了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我们应借助高速发达的网络来学习。此外,要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类教育信息技术。比如即时通信工具QQ、演示文稿工具PPT、画图软件PS、微课制作工具录屏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工具,才可能运用自如的实现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课堂上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原委的好奇心。巩固练习中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游戏等。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四、强化深度,真正在精细化和深度化上下功夫

一方面要适应技术发展的快节奏,另一方面还要避免随波逐流的跟风心态。不能样样都懂,样样不通。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适的、实用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演示文稿PPT,用好了、用精了,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的动画效果。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五、加大力度,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张媛 篇5

六年级数学

张媛

我校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促使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参与学习。

我在教学在“圆的认识”是这样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掌握了圆的特征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这时教师利用三维动画片演示三角形车轮、正方形车轮、圆形车轮行进的情况。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解释了所学的知识符合实际情况的原因,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长方体模型实物投影,让学生对长方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摸一摸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具体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让学生用8个接连柱和12条连接棒自己构造一个长方体。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注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维、互相讨论、共同切磋,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做出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和思维过程融为一体。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6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多媒体上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能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45分钟效率.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7

1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及方法

1.1 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我国现代化教育新的历程, 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 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 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的主动力和重要支撑。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推动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资源贡献。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显著作用。能够有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和实现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

1.2 教育信息化实现的方法、途径及手段

教育信息化途径、方法就是指本文所要阐述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手段则指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势,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可概括为以下五项内容:第一,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与设备、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第二, 开发新技术、装备, 不断开展新技术教育研究。第三, 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规律。第四, 采用信息化教育试点, 通过实践完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第五, 时刻掌握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趋势, 建设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 为其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整合”已经被“深度融合”逐渐取代, 这也说明它是目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结构改革的有效途径。而“深度融合”与“整合”的本质区别就是前者是在积极利用技术优化“教与学环境”、“教学方式”上完成教学变革, 后者仅是粗浅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没有触及教学结构改革的本质。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合, 也可以说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就是完成教学结构变革的重要一步。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是课堂教学四要素, 教学结构改革就是改变教学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思想, 将学生变为知识结构的主要构建者和加工主体, 化被动为主动,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引导者和组织者,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资源优势, 转变依赖单一教材的教学方式, 科学利用教学媒体, 使其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合作的主要工具。

2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层含义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分析和研究, 我国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其根本目的在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全面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一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不能够单纯依赖信息技术对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改进, 应当真正做到教学理念上的更新, 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现代信息化理念与教学思想的结合, 建立教育教学信息化模式, 建立以知识传授、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现代化教学方式, 根据现代社会需求,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优势, 打破传统教育教学限制,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做好信息技术同教育教学的融合, 从本质上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满足我国教学信息化改革要求。

“融合”不是应用, 它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 互为补充。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教学也为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培养人才, 技术应用人才, 人才推动科技, 科技带动教育, 这是一个知识循环过程, 是教育结构改革的真正原因, 只有不断为教育事业注入活力, 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才能够不断壮大我国人才队伍。我国教育学者就曾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是一味的强调技术应用, 是教育信息化的细枝末节, 并未触及教育结构改革的本质。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思想高度, 不仅要善于信息化技术应用, 同时还能够使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更好地完成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建立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运用人本思想, 掌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层含义。

3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当中教与学的研究思路

经长期实践经验总结, 教育信息化切忌一味的喊口号, 大搞教育硬件改革, 应当重视课堂教学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果不能持之以恒, 教学成效也会差强人意。因此, 我们应当放眼世界, 从教育整体考虑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与学的主战场, 全面落实信息技术在教与学活动当中的应用, 使师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接触到现代化信息技术, 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动态, 不断提升教学方法, 不断推陈出新,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大胆尝试、小心求证, 在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技术、应用。根据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不断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增强学习者的切身体验, 寻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的意义, 找到二者的融合点, 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才能够真正帮助我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

学无止境,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同样如此, 不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掌握了何种教育内涵, 都不能停滞不前,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为技术发展、应用增添活力, 才能够为教育事业寻找到新的方向和目标。社会是发展进步的, 教育信息化也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 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的, 教育需求和发展要求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带动了教育教学的革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一大助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真正渠道。

根据党中央的“十二五”教育工作任务, 我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首先就是要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落实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 利用现代信息化资源优势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提高教育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程度, 通过建立“名师课堂、专题课堂”等方式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 建立信息化课堂学习交流平台, 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贯彻落实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 重点强调网络数据应用载体, 重视对新型教学模式探索。争取做到教育培养人才, 人才发展科技, 科技带动教育, 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科技长期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 使我国尽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大国, 占据科技领先地位。

4 结语

建立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唯一渠道, 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动力。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研究中, 以便于更快更好地建立教学互动交流模式, 完成教学结构变革。

摘要:为了打破我国传统教育模式, 更好地发展现代化信息教育, 不断加快教育改革和创新, 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问题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希望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信息化手段和作用,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集成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曹会云.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02) :192.

[2]李金洲.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2, (12) :39-40.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教学;融合

自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国课堂改革拉开了序幕。把信息技术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变传统课程的弊端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出现众多问题。本文从语文学科中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中的问题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和谐自然的有机整体。简单地说,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之与学科的教与学有机融合。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融洽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忽视了平等地位与共同目的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深度融合是许多专家和学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命题。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二者的融合看成“1+1=2”的模式,这样容易导致融合课堂的教学模式、目标的设置与实现上出现偏颇,特别是会忽略信息技术课程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此外,我们很容易造成融合中两者地位的不平等,把其中一个当成另外一个的梯子,工具性色彩过于浓烈。

2.忽视了人文性

人文性,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特征。可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经常忽视它的人文性。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同信息技术融洽过程中,情感与价值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过程

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融合,最重要的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明确教学目标。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人文素养,使教学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化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不能再局限于狭隘的教学活动中。社会发展变化了,我们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就需要更广阔的视野,在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中亦是如此。阅读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我们重视它,是因为我们不再满足于读,而是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做学问,更根本的是学会做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呢?就笔者而言,可用简单的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通过音乐来陶冶情操;借助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等。

3.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融合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二者不能被公平合理地对待,在实践教学中,顾此失彼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应该把融合看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并借此来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我们表面上似乎掌握了很多,可是,具体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过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更好融合。

参考文献:

[1]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0-114.

[2]丁杰,韩秋枫.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5).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美术;课堂教学;融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的有利助手,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掌握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未来教育目标的实现,适应和创造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有助于当前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科技,网络,收集大量的信息应用于教学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未来的美术教学中将发挥着不可估计的优势。下面从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一、简化教师备课环节,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前需要美术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利用信息技术收集资料方便了教师备课,上课。在备课环节中,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可在网络上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信息进行筛选,选择更适合课堂,适合学生学的信息。在教学中一些课需要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相对比较抽象。教师用语言描绘和示范制作方法都很难让学生很好的接受,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让教师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如用课件把基本的内容和变化的过程表现出并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看。这样教师教的省心,学生学的满意。比如在上中国美术鉴赏课第六课《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和第七课《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油画》时,将美术欣赏资料的光盘装进光驱,当欣赏经典作品时,只要鼠标一点,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能用声音和图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丰富教材内容,拓宽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运用单一枯燥的说教、学生乏味地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在鉴赏课上可以展示有关的图片资料,并且配上声音等信息让学生进行鉴赏认知。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师的经验,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更能直观明了的传达信息,掌握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上中国美术鉴赏的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一课,由于鉴赏的大多是古代的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平常很难接触到,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就利用网络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拓展了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眼界,也让学生加深了印象,更好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当然这样的例子在每课都能应用到,可见信息技术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让我们博古通今,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与我们学习。

三、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高中学生长期处在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轻视美术学科,对美术学科不了解,存在误区。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学生也逐渐变得活泼起来,开始重视美术课,并且认真的参加到美术课的学习中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师生互动,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上中国美术鉴赏的第九课《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民间美术这一美术领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来自民间,运用展示于民间,学生们也会随时感觉它的存在。因此,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重在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要引导学生懂得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保护的自觉性。同时通过本地民间美术的特色,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东岗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复州皮影戏,运用信息技术将这些民间美术的内容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自觉的以当地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傲,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学会尊重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形成保护意识。又如在外国美术鉴赏的第八课《新的探索——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和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都联系了本地区的特色,运用信息技术将大量资料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其价值,树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提高审美能力,同时拉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为教学提供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更能让教师和学生在互动的教学环境下进行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作为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中有的放矢的实施,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人才,为美术课实现高层次电化教学提供了方向和做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为培养综合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简介:张颖(1984-),女,辽宁大连人,职务:瓦房店市第二高级中学美术教师,职称:中学一级,学历: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为高中美术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10

2016年7月24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在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讲话, 他指出,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两年来, 成效较为明显, 形成了地区、行业、企业协同推进, 系统集成商、装备制造商、研究机构、用户联合实施, 推动智能制造良好氛围的形成。

会上, 苗圩表示, 要深刻认识推进智能制造的艰巨性和紧迫性。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 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体现, 是构建新型制造体系的必然选择, 也是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一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推进智能制造既艰巨又紧迫, 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攻方向,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11

一一、、““选选种种””————严严格格筛筛选选点面结合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典型的成都市区, 教育信息化应该如何起步?锦江区教育局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原理”, 提出了“反木桶原理”:如果说一个由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 其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那么, 一个学校或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却不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 而恰恰是由最长的“木板”决定的。因为木桶是非生命体, 而教育信息化恰恰是由人这一最富有能动性的生命群体决定的, 所以要想补信息化区域不平衡的短板, 必须从促进长板的生长来带动。

锦江教育人得到的启示是:面对教育信息化起步阶段“短木板”太多的实际, 要整体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 需在每一个学校发现并重点培养潜在的“长木板”。明确了工作思路, 锦江区教育局启动了网络研修室的组建工作。首期锦江区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在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初中信息技术4 个学科各部署一个。遴选“种子教师”是第一项基础工作, 被简称为“选种”。网络研修室主持人的遴选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工作。电教馆从全区教师中遴选出各学科公认的4 名教师, 担任了第一批示范网络研修室主持人。他们既是学科教学骨干又是信息技术能手。接着, 又按学科相近原则, 通过学校选派和电教馆推荐相结合的方式, 把一些有信息技术素养和明显教学发展潜质的教师派入了各个网络研修室, 组成了6 ~ 10 人的研修团队。

二、“培育”——机制保障研培并进

经过最初的组建, 锦江区教育局迅速把工作的着力点转向对示范网络研修室种子教师进行“培育”。

2012-2013 年, 网络研修的实践在全国刚刚起步, 创新性和实践性自然都很强, 区电教馆提出了“边研修, 边实践;先研修, 后示范”的工作原则, 认真落实“与其待遇, 定其要求, 多元研培, 平心静气, 期许‘花开’”的工作基调, 全面展开了种子教师能力培育工作。

示范网络研修工作室的研修不是漫无边际的, 而是采用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 (TPACK, 如图3 所示) , 从学科内容知识 (CK) 、教学法知识 (PK) 和技术知识 (TK) 等核心知识的整合以及学科教学知识 (PCK) 、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 (TCK) 、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 (TP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等方面提升。

种子教师的研修培训计划是多元的。教育局向四川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定制了6 个月的“锦江区教学信息化骨干教师研修班”, 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围绕研修主题和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以研修室任务为核心, 对各室 ( 组) 教师的各项知识、技能缺失点进行针对性设计, 通过理论讲座、案例分析、对策讨论, 进行实际应用的训练和提升。研修班师生在“锦江教师成长空间”首批注册, 并基于该平台进行了规范性学习与灵活性学习。

网络研修室还组织教师参加“Inter未来教育”基于项目的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教学变革课程的培训;参加惠普公司“优创”项目培训;赴上海、重庆观摩学习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方法;参加Apple公司技术交流活动;分期推荐“研修室”主持人和骨干教师参加“锦江区名师清华大学暑期研修”。区电教馆为各示范网络研修室特聘1 名区“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做跟踪指导。种子教师——主持人和工作室成员, 既有定期的现场培训、研讨、做课, 也通过视频连线、微课学习、邮箱往来、QQ交流与异地专家同行进行课堂实时互动和课例研讨。种子教师们反映, 示范网络研修室思路明晰、策略落地, 使他们走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初期迷茫懵懂, 看到了无限创新可能。

三、“发芽”——学科应用示范教师专业发展

一年的时间, 首期4 个研修室从稚嫩逐渐成熟, 主持人和研修成员“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能力和意识逐渐增强, 示范网络研修室的“播种机”和“孵化器”的作用开始显现, 聚合了区域信息化教学示范引领中心、信息化教学研修平台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功能。“研修室”主持人引领研修团队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构建新型学习方式;研修成员回到学校影响、帮助、带动其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 促进真实、有效的一线教学信息化。

杜玉小学语文研修室 ( 以下简称“杜玉研修室”) 2013年尝试构建“基于魔灯平台的小学语文教学平台”, 致力于解决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 初步形成基于魔灯平台下, 语文阅读与习作评改教学新模式。2014 年, 以学生自带平板电脑的方式, 开展基于应用工具的“i Pad课堂”建设, 并加入国际Tech EDGE ( 科技融入教育) 项目研究。2015 年, 引入“全景课堂”平台, 有效提升“i Pad课堂”备课、上课效率, 并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全面推广这一新型教学方法。可谓一步一莲花, 发生质的变化, 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2014 年, 梁娟初中英语研修室 ( 以下简称“梁娟研修室”) 整体深度推进, 在信息化环境及其技术与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力度上更上一个台阶。这一年中, 该网络研修工作室进行了3 次大型展示活动, 聚焦了3 个主题:信息技术对英语学科教学的支撑和整合;英语微课的制作和使用;英语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每一次的展示既梳理和总结前一阶段研修工作, 又为下一个研究阶段指引了方向, 明确了目标。

2015 年, 汪海鹰研修室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探索, 初步总结出4 个方向的操作模式“基于自主操作的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全员参与的互动性教学模式”“基于适度翻转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基于自动评测与数据分析的作业方式”。

马庆达研修室则长期研究PPT的深度应用与跨平台应用, 为锦江区贡献了一批优秀的课件和微课资源, 在全国、省、市多次获奖。并形成了深受好评的PPT深度应用系列区本培训课程。

三年来, 锦江教育资源云平台上, 4个教学信息化研修室网络空间践行着“行胜于言”的宗旨。4个研修室团队, 经常深入各校, 到教师们中间, 进行教材教法变革的调研;定期培训家长, 致力打造家校共建实验课程的模式。

三年来, 4 个研修室共培育出教育信息化“种子教师”100 余名, “种子教师”已成为所在学校独当一面的优秀教学骨干。在网络研修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 锦江区在各级教学信息化应用竞赛中持续创造成绩优异, 在成都市教育技术工作考核中连年排名第一。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研讨暨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 连续4 届成为西部地区区 ( 县) 级第一名, 连续两届荣获优秀组织奖。据统计, 全区85% 的学校均有教师在该项赛事获奖。

从锦江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发生质的变化可以看到, 教学信息化示范研修工作室, 切实促进了全区绝大部分教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能力提升, 全区所有学校从中受了益。江苏省扬州市教科院的专家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交流时说到“这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论教的课堂, 学生的参与广度、参与的深度、思维的参与度、情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

四、“开花”——课堂“静悄悄的革命”

锦江区中小学校的课堂里正在悄悄发生着四大变化。

1. 角色之变

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研修室主持人和成员一直在思考, 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怎么改?如何重塑教师的角色?用什么方式使学生能深度学习,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难忘地平线报告中关于未来学生学习的预期与展望, 致力于新媒体新技术的具体应用, 实践新型学习方式。教小学低段语文的杜玉老师, 已年逾50, 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老教师在小学不受学生欢迎”是个伪命题。她的i Pad课堂妙趣横生, 连前来指导课堂教学的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专家们都为她竖起大拇指。她的i Pad不仅作为电子书包, 也不仅是沟通作业信息的交互工具, 而是真正融入课程。她说, “我想的是让计算机成为讲师, 教师成为教练,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推动教学方式的彻底变革, 包括自主性、开放性、个性化、互动性、非行政化、去权威化等。”

2. 教材之变

由书本是“圣经”到书本是“学材”。基于观念之变, 梁娟老师的研修室跳出书本, 在网络空间建起初中英语微课库, 目前已上传微课140 余节, 丰富了课程资源。2015 年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启动全覆盖的校本微课库建设, 梁娟研修室的典型引路效益显著。杜玉研修室将语文课程整合成“主题阅读”与科技相融合;制作成相关的电子书籍、课程i Book以及i Tunes U, 系统地将语文教学与科技进行了有效的融合, 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数字教材。

3. 学法之变

杜玉研修室的i Pad课堂探索出“三环节教学法”即:任务前置、互动提升、理解重构。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课堂更有效, 更有趣,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享受深度研究, 深度学习的快乐。任务前置, 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前概念”的建立。学生一定不是以一张白纸的姿态走进教室的, 教师在上课前将学习内容以任务形式下发给学生。学生在任务的指导下进行基本内容的学习, 采用“双自式参与”, 即自读, 在“书”中学;自做, 在“做”中学。互动提升, 课中的“全深度互动”, 课中个人问题, 小组问题来源于孩子们的求知需求, 相互的交流与互动, 让孩子们经历“提出质疑→思维碰撞→问题解决→产生新的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实现思维碰撞提升, 让真问题、真疑惑、真期待、真学习进入我们的课堂。理解重构, 课后, 学生通过平台展现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学生互评和自改作品, 课后享受式提升, 让学生即时交流, 即时反馈, 跨越时空, 让孩子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与提升, 获得成就感、认可感、幸福感。

梁娟研修室引领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在其3 个校区同时开展“云班”教学, 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初中英语深度学习实践, 翻转课堂已成学科常态。信息技术在这里, 不仅“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改变教学方式”。

4. 评价之变

由传统评价到初步建立注重过程的多元评价体系, 着力在能力评价、思维评价、全程评价3 个方面。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万科分校i Pad课堂班级 ( 即杜玉研修室相关班级) , 孩子们不再需要“一考定终生”。在他们的期末考试中, 自己完成的“可视化作品”具有较高的权重, 以语文为例, 能力评价, 通过《学生小视频评价标准》关注直接指向“调整、合并、替代、去除、删减”等学生核心创新能力指标, 变过去教师评估的主观性为客观性, 变单一评估为多元评估。思维评价, 通过《小学阅读评价指导任务卡》, 关注了学生思维过程, 将语文阅读能力及其过程指导细化在其中, 凸显评价的指导功能。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水平和努力方向, 把只重视结果变为注重学习过程。全程评价, 在本项目评价中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了, 家长、同学都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参与评价, 完成后的作品放在网上, 还有网民们进行评价, 全程全方位的评价让评价更加全面公正。“例如, 传统考试的‘写字’, 我们只能判断是否正确, 而无法了解书写笔画的过程, 在‘可视化作品’中, 我们就可以通过‘回放’详细了解孩子们一笔一画书写的详细过程。”

学校与家长建立起一致的评价沟通方式, 更利于教师、家长、学生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运用这套评估系统, 过去教师眼中学业优秀的学生, 在i Pad创新能力评估上得分可能并不高, 因为他们可能更在意父母怎样说, 老师怎样说, 少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在传统意义上学业不是很优秀的学生, 在创新能力上可能却有着不一样的评价。他们可能因为从不同渠道获得多种信息而得到很高的评估。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1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标志信息时代到来的现代技术就是计算机及互联网信息平台,它以信息处理的高速度、大容量、可交互、易调控等特点,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正在促使教育教学发生“革命性”变革。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将信息技术这一最新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巧妙地与之达到深度融合,最终达到快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使语文教学进入高效时代。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之于语文教学有六大作用或功能:

一、创设煽情激趣之境——情趣性

教学的最佳境界,是借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主动地发挥作用。在课文阅读导入或指导过程中,要使初中生冲破知识阅历的藩篱,如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见所思所感,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为使学生能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读出诗歌的意蕴,我为学生播放了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并配有贝多芬的《月光曲》,通过悠扬的旋律,美妙的画面,学生很快进入到了一个美好、有趣的“天上世界”,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二、呈现化难为易之材——直观性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内容或者学生平常不易见到的事物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音视频,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索奥秘的强烈愿望。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我利用flash制作了动画,其中有宇航员的图片、“阿波罗11号”飞船的图片等,更主要的是播放了一段当时登月的录像。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课外学生们还纷纷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过程。

三、示范炉火纯青之技——示范性

一般初中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项项都炉火纯青,补救的办法就是借用“他山之石”。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精准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书写能力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恰当借用名师的课文朗读音频或视频以及汉字书写动画等,对于存在普通话水平略低或书法略差等问题的教师,可以弥补自身缺憾,给学生以高质量的朗读和书写示范引导。

四、发挥交互反馈之巧——交互性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捷交互功能,可以让语文教学的评价更便捷高效。在教学的巩固训练阶段,可以借助电子白板、PPT和其他智能化教学辅助软件的交互功能,或直接搜索网页寻找答案,或根据既定程序评价答案的正确性与否,或实现人机互动的问答和评价,让学习训练和反馈过程就像电子游戏通关一样便捷。人机互动的个性化教学和评价,将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最高阶段。

五、提升整合梳理之能——整合性

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课本中的语文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制作成系统化、条理化、表格化的“语文知识树”课件,在课堂上呈现清楚明晰的语文知识系统,促使学生迅速把握语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的系统记忆,从而使知识得到高效的内化巩固。

六、强化拓展延伸之效——延伸性

除了在语文课堂上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增大容量、提高效益外,我们还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阅览大量文章,以提升阅读能力。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外,我还会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鲁迅的《社戏》、《阿Q正传》等其他代表性文章,让学生利用网络开拓阅读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博客,在课后将自己的教学课件、下水作文和微课等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网上分享,还可将新课的预习方案等内容上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以丰富学生学习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当然,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必须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等传统手段结合恰当运用,过分滥用则事与愿违。如学习古诗词时用过多的图片、视频“轰炸”不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必须适当“留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勇敢接受新的挑战,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游刃有余地掌握和恰到好处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形式鲜活、内容丰富、信息庞大、交互性强的学习资源,让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如虎添翼,真正迎来它的高效时代。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行动设计 李晓慧 篇13

【关键词】英语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可见,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学校加大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力度,信息化环境日趋向好,关于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说课、赛课等形式不断推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一、创新英语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助推改变教学结构的力度

传统的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英语学习需求。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可以课前轻松地获取和交流学习资源,自主把握学习的进度,反复推敲重点、难点,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课中在教师的协助下进一步化解困惑,交流、协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常态化,课后自我测评,内化语言知识和技能。丰富的微课、网络资源和微信、QQ等沟通方式使得自主探究和交流协作得以实现。如,讲授《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中语法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笔者借鉴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采用了五个环节。环节一:发布目标导学。利用学习平台发布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的学习目标,并提出课前学习的要求与方法的指导;环节二:上传或链接微课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微视频,可以通过微信、QQ等自媒体交流互动;环节三:自学教材的语法材料。学生对照目标导学,完成语法材料的学习,并用铅笔把知识点(重点、难点)标记出来;环节四:合作互学。学生在课上深度交流,探索疑难问题,进一步消化知识点,拓展学习的内容;环节五:在线测评。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测试。

二、优化教学内容,挖掘合作探究的深度

现行的中职英语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每一单元都设计了一系列实用性和时代性强的主题和活动,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拓展相关内容,同时开通网络学习平台,增加学习内容的信息量,链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学得到,学得进,消化的下。优化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协同交流、自主探究、研究学习、任务驱动等策略,为学生学习语言创设真实和动态的教学内容。如,讲授《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中真实生活技能时,学生课前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一些描述天气的单词、短语和句型,借助有道词典等工具逐一试读和识记,做好知识储备。教师课堂上播放利用录屏软件录制的微课(内容为教师用英文播报本地天气),然后关闭视频声音要求学生口头模仿。教师请学生讲述并操作如何利用电脑和手机等查询某地区的天气,由国内到国外,学生播报的有板有眼,学生的动手和动口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生生、师生互动的效度

信息化的英语教学情境是指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的场景,以期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在具体鲜活的语境中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创设信息化的教学情境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加强,进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学情境的创设因学生专业而有所变化,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应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师生的交流互动,最终实现理解、内化、运用语言的目的。如,在讲授《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听说部分时,笔者设计了问路与指路的英语交流情境。导入部分,播放一段关于问路与指路的真实场景英文短片,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出话题;自主探究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相关句型和单词,通过微信互动交流学习成果;交流展示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校园和学校周边的街区场景地图的微视频,通过模拟新生报到,进行问路与指路的角色扮演练习。

四、融合教学资源,拓展学习时空的广度

英语教学资源丰富繁多,有必要把不同的资源加以整合,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形成巨大的信息库,分门别类便于查找。学生借助智能手、iPad等移动终端,在校园局域网环境下随时随地浏览平台上的相关资源,或打开链接自主探究,或微信互动交流资源,学习更加灵活。如,讲授《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文章。文章是关于著名的“哈弗女孩”莉斯莫里的事迹,首篇是她个人的一份成长历程的简单介绍,第二篇是她的一篇主题为“改变人生命运”的主题演讲。笔者设计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微信学生與学生、老师之间,乃至与家长之间,形成课堂内外的互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畅谈个人的成长,结合自身的发展描绘蓝图;二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补充莉斯莫里的其他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发布一些励志的精选英文,在轻柔的背景音乐声中,品读、聆听励志的美文;笔者在处理这两篇文章时充分利用了信息化的手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英语》[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为:D/2013/03/042,主持人:石启义)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迎接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下一篇:贵州省大数据考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