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儿子》的课文教学反思

2024-08-01

《三个儿子》的课文教学反思(共12篇)

《三个儿子》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1

读课题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学习生字。

标出段落。

想想问题。

三、检查交流

1、读后讨论交流问题,将重要的写于黑板上。

2、检查学习生字词。

3、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指导。

四、学习课文1~5段

1、课文写了三个儿子外,还写了谁?

2、三个妈妈在做什么?又说什么?

3、随学生的回答出示三个妈妈的话,进行朗读指导和感情体会:

⑴ 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指导:

谁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这位妈妈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心情?

(自豪、骄傲等)

读后再指导:

妈妈说这句话时会有怎么样的表情?

(抬头,笑,眼睛放光)

再进行朗读练习。个别读。齐读。

⑵ 又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指导方法同上。

⑶ 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

这个妈妈说: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指导:

这个妈妈的话应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平淡点)

这位妈妈说这句话时什么心情?

(不好意思,没什么自豪,不爱夸耀等)

朗读练习。

五、学习课文第6段

出示,朗读: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

讨论:

老爷爷跟在他们后边干什么?

预设:

想看看这三个儿子到底怎么样。想听听第二个儿子唱歌。想考考第一个儿子的聪明。

六、学习课文第7段

1、读第一句话:一桶水可重啦!

2、三个妈妈提着一桶水感觉怎么样?

他们最需要什么?

(有人来帮他们)

七、学习8~12段

1、这时,谁来了?

(三个儿子)

2、三个儿子分别怎么做的?

读三个儿子表现的话。

3、老爷爷怎么说?

你们看见几个儿子?老爷爷却说只看见一个,你们说,老爷爷看见哪个?

4、第三个儿子有什么优点,被老爷爷看到了?

在老爷爷心中怎么样的儿子是好儿子?

再读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的句子。

八、拓展

《三个儿子》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2

这学期的轮教课按照教学进度排下来,正好就是这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把课文反反复复读了十余遍,自以为对文本内容已经了然于心,便着手备课了。我设计的大体思路是: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聚焦高尔基信中的一句话“‘给’,永远比 ‘拿’愉快“展开教学。儿子“给”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通过这几个关联问题深入走进文本,结合课文的具体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这篇课文中逗号、引号、单引号的用法很有特色,教学中,要相机学习这些标点的不同用法。最后,通过拓展高尔基以及其他有关奉献的名人名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对“奉献”的理解。

一字一句熟悉起自己的教学设计。这时,两句话跳入我的眼帘:

“给”,永远比“拿”愉快。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高尔基

显然,这两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又是出自同一个人之口。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表达呢? 会不会只是翻译时译者表达的不同而已?的确,我们面对译作要多存一分小心,因为很多看起来很棒的语言表达,或是一些读起来疙疙瘩瘩的句子也许并不是出自原作者之手,而是译者的代笔而已。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拿着已经被译者、编者改得面目全非的文本大谈写作的奥妙,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开始收集资料,发现课文确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写的。1907年,高尔基流亡到意大利卡普来岛,当时他的儿子马克西姆·彼什科夫跟随母亲住在法国。那一年,母子俩去意大利看望高尔基。就是这封回信也真实存在。信的最后高尔基写道: “那时,你会感到,你是大家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满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 ‘取’快乐。”可见,这话的确是出自高尔基之手。

有了这样一段考证,先前的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探讨的价值: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达呢? 要知道后面的一句是被广泛收入名人名言的句子,高尔基为什么不用这个更加广为人知的句子呢?的确, 如果光读这两个句子并不能看出什么不同,甚至会觉得第二句更深刻,更富哲理。那么,我们不妨把这个句子放在课文中读一读。准确地说,是放在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读一读。问题马上来了:仅仅十来岁的儿子能读懂这样的话吗?相反,用“给”和“拿”这些孩子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情分别作比,儿子一定能明白父亲要表达的意思。我想,高尔基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并不一定像我们一样,把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仔细比较后才下笔的;但他心里一定是时刻想着儿子, 想象他读这封信的样子,甚至想象着儿子就站在自己的面前,自己跟他进行亲切地交谈。怎么样才能让年少的儿子真正明白自己的意思呢?当然不是说一些命令式的话,也不是一些讲大道理的话,而应该就是这样亲切自然、通俗易懂的话。于是,这样的表达便像流水一般在笔尖流淌出来。

然而,真正打动我们的仅仅是高尔基这封信写得高明吗?当然不是。课文中说儿子很爱他的父亲,这在文本中很容易品读出来,其实父亲何尝不是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呢?看到鲜花,就想到儿子的脸庞;提起笔,儿子仿佛就站在了自己身边,连信里的每个句子也像是面对面地交谈。儿子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呀!由此我不由想到高尔基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个木工。高尔基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11岁便独自开始走向苦难的生活。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工人等,还当过流浪汉。就连作家“高尔基”的笔名,在俄语中也是 “大苦难”的意思。作为一个从痛苦磨难中走过来的父亲,高尔基更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怎样才是真正地爱儿子,那就是让孩子做一个善良、内心光明的人,就是高尔基在信中所说做一个懂得“给予”的人。

有了这样层层深入的解读,教学中针对这一关键句的教学便进行了大幅调整。

师:刚才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讲得很深刻。其实, 很多名人也讲过类似的话,你们知道吗?

生: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应看他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奉献了什么。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讲老师的奉献。

师:其实,高尔基自己就讲过,人生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出示高尔基的两句话)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这两句话都是讲要多付出,少索取,这样才会快乐。

师:既然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那高尔基为什么在信中不用第二句呢?放在课文中读一读,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我发现第一句是用“给”“拿”作比喻,就是说奉献比索取更有意义,更让人愉快。这样讲更好懂。

生:虽然第二句讲得也很好,但如果放在信里, 他的儿子才10岁,不一定读得懂。所以高尔基用了第一句。

师:看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己有没有把意思说清楚,还要考虑对方的身份,对方能不能接受。其实,我们写任何文章都是这样,心里要想着“读的人”。这封短信看起来普通,其实还有很多奥妙,这实在是高,是高尔基的高!让我们再把高尔基的这封信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高尔基这封信写得高明吗?

生:我觉得让我感动的是高尔基也深深地爱着儿子。他写信的时候还想着儿子能不能读懂,处处替儿子着想。

生:读着高尔基的信,我想,他写信时一定时刻想着儿子,教育儿子做一个真正快乐的人。

师:和平常我们听到的家长教育相比,高尔基的教育有什么不同?

生:他是让自己的儿子多作贡献,不是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什么的。

师: (补充高尔基的相关资料,体会高尔基生活经历的苦难) 在他看来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儿子?

生:教育儿子做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生:不一定物质上多富有,但精神一定要很富有。

师:“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确,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还是很难的,但我们也应该知道有一种快乐,它来自奉献。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3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教学反思《《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4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句一)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句二)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句三)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我问:你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读了(句二)说:“我听出来他的儿子唱起歌来非常好听,她妈妈说他的歌好听极了。”又有学生补充说:“我还听出了这个妈妈很骄傲,因为谁都没有他的儿子那样的好嗓子,他儿子的嗓子是最好听的。”“是啊,这位妈妈觉得拥有这样的儿子很令人骄傲,谁也来读一读?”学生们都拿腔拿调地读了起来,一个个都显得那么投入,都想把妈妈的那份骄傲表现出来。

接下来在(句一)的解读中,学生能从“既聪明又有力气”想到了这个妈妈也是很自豪的,因为没有人能比得过她的儿子。

而对(句三)的解读中,学生想到了“谦虚”,说这位妈妈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么,第三个儿子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地方吗?我把疑问抛给学生。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可能这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虽然也会唱歌,但嗓子也就一般,不是特别特别的好听,所以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又有学生说:“可能她的妈妈觉得自己的儿子也不是特别的聪明,和别的孩子也差不多,所以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还有学生说:“因为她妈妈觉得他儿子的力气也不是很大,所以觉得不必要说什么。”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并不是真的没有,而是他的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可能很普通,他有的东西别人也有,所以觉得不值得一说而已。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篇5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虽说不用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去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可是文本的价值导向是明显的,如何让孩子在读文中去体验,从而有所悟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颇费了一番心思。

1、从课前导入入手,为读文明理做前期铺垫。

新课伊始,我跟孩子们说:“以往都是你们读书给老师听,今天就让老师好好地给你们读一篇文章。”这一说,旨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接着我动情地为孩子们朗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并让孩子们说说听出了什么,当一个孩子说他“听出了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 “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角度去谈谈如何对待父母,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为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了前期铺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到三个妈妈的话自己读读,初步体会其中的情感。然后指名读,读完后采访:“这位妈妈,别的妈妈都在夸自己的孩子,您为什么却说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妈妈的话,就能读得有滋有味啦。然后放手让学生读另外两个妈妈的话,学生已经有法可依,稍加点拨,他们就能把另两个妈妈的骄傲自豪的心态用朗读表现出来。三次和文本的交流,把三个妈妈做了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磨灭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就是非常必要了。我设计这样三次交流,除了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文本的含义进行表达以外,还设计了一个从“收”到“放”再到“收”的过程,让孩子学会了学习方法,能根据方法自主学习。

3、用质疑解疑为手段,深入文本进行探究,揭示文本主旨。

在读完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后,我出示了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我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这位老爷爷?学生大多提出了“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我便顺势紧扣文本,让学生联系前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进行讨论探究,得出“能帮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这一结论。此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这个句子让孩子们读一读,联系一年级时念过的《三字经》里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想一想。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

《三个儿子》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6

师:不久, 一封带着花香、伴着思念、饱含赞美、寄托希望的书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 儿子激动地读着父亲的来信。 (多媒体展示书信传递的过程, 显示信的内容, 师范读书信, 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读父亲的来信。)

师:请你们自由读父亲的来信, 并想一想:父亲在信中说了些什么呢?并结合自己读信的感受猜猜儿子读信时会遇到那些疑问。

生 (兴致勃勃地) 自由朗读着父亲的来信。

师:把你们读信时遇到的疑问和同桌间交流交流。 (生交流)

师: (创设母子对话情境理解信的内涵) 孩子, 瞧你快乐的, 你爸爸来信了?

生1:是的, 妈妈, 我爸来信了。

师:信中说了些什么, 能说给妈妈听听吗?

生1:爸爸夸我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师:你怎么肯定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呢?

生1:这里的破折号就告诉我们, 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

师:孩子, 爸爸在信中除了夸你, 还说了些什么?

生2:爸爸在信中说, 要是我无论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那我的生活就会非常愉快。

师:你爸爸要你时时、处处, 经常不断地为别人种鲜花?

生2: (笑, 摇头)

师:这里, 美好的东西不是指鲜花, 那你认为是什么?

生2: (一时语塞)

师:还记得课前朗诵的那首小诗吗?那首小诗里就藏着许多美好的东西, 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 (媒体出示小诗)

生2: (轻轻地读小诗) 一束花, 一句话, 一个微笑, 一次帮助都是美好的东西。

师:这些东西能给人带来快乐, 是多么的美好。孩子, 所有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都是美好的东西。

师: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生1:有。我为灾区学生捐款, 让他们像我一样上学。

师:你这么做, 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2:我感到很快乐!

师:给予别人快乐, 自己也感到快乐。

生3:有一次, 一位小朋友摔伤了, 我用零花钱给他买了创口贴。虽然我没有了零花钱, 但是我心里还是很快乐。

师: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生2:开学大扫除, 我尽管干得很累, 但看着亮堂堂的教室我心里乐滋滋的。

师:付出劳动也是一种快乐!

……

教学反思

一、提问要精心设计, 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 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 只会分散精力, 浪费时间。因此, 备课时要有强烈目标意识, 围绕目标设计提问, 而且环节不宜太多太细, 问题不宜太多太杂, 因为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创造性的解放、独到见解的发表、个性的感悟、体验和张扬, 必须依赖于问题设计的大容量、大空间。“读懂父亲的来信, 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是本章节的教学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们自由读父亲的来信, 想一想:父亲在信中说了些什么呢?并结合自己读信的感受猜猜儿子读信时会遇到哪些疑问。”这样的提问不仅激起了学生自主读书的愿望, 还培养了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觉质疑的习惯。

二、提问要循循善诱, 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提问既要有深度, 又要体现层次性, 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案例中, 理解“给, 永远比拿快乐”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我以“美好的东西”这一关键词为切入点, 创设母子对话情境, 层层设疑:你怎么知道那“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是指鲜花吗?你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你有什么感受?这样以“美好的东西”为核心, 层层递进, 步步追问, 学生对“给, 永远比拿快乐”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的理解: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因此,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班, 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关注。

课文《三个儿子》读后感 篇7

我觉得三个儿子中,那个被妈妈称赞为“既聪明又有力”的儿子,只知道翻跟头来好玩;另一个被妈妈妈称赞为“唱歌很好听,谁都没有他那样好嗓子”的儿子,只知道唱歌。当前两个儿子和第三个儿子的妈妈拎着水桶回家的时候,他们跑过来了。前两个儿子只顾自己翻跟头、唱歌,根本不把妈妈放在眼里。只有第三个儿子跑过去,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走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前两个儿子有才却无德,第三个儿子虽然没有什么才能却有孝敬母亲的品德。我最喜欢课文里的第三个儿子,我要学习他的品质,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三个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8

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给我惊喜:

第一个孩子一站起来就提出问题“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马上引来其他孩子的争相回答,于是,不用再揭示什么道理,孩子们已经通过读文、讨论、探究,自己领悟到了: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懂得关心自己的妈妈。之后,我又趁势让孩子们谈谈“我们能为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畅所欲言,孩子们也明白了如何去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他们对父母的关心、体贴,全化在一句句暖人的话语中。

我再让孩子们谈对课文的其他收获。

一个孩子说:“我觉得应该把第三个妈妈说的话改一改,改成有话可说,因为他的孩子很孝顺。”

《三个儿子》的课文教学反思 篇9

自课程改革以来,情境化的教学设计成了数学课堂的杀手锏。教师们根据知识特点,选择一个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尽快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么高效的环节设计,怎么就不能在语文课堂上大显身手呢?在教学《儿子们》一课时,我尝试创设了一个悬念横生的故事情境,课堂效果显著。

一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

这节课,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喜欢听故事的同学请认真听:有一位国王,他没有儿子,当他上了年纪以后,他就想找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年轻人做他的干儿子,将来就让他来继承王位。于是,有一天,老国王化装成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来到了民间。那么,老国王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孝敬父母的干儿子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页,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有了这样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做开头,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们急于知道选皇子的结果,都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对于生字的认识也就在读书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接下来,我又一环紧扣一环地设计了几个与情境有关的问题:

1、老国王来到民间,正好遇到了谁?

(三个正在谈论自己儿子的妈妈)

机不可失,老国王可要好好听听。

2、三个妈妈都说了些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我简单提示:妈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语气?

3、听了三个妈妈的话,如果你是老国王,你会选择谁做干儿子?为什么?

这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选第一个,有的说选第二个,却很少有说选第三个的,为什么呢?学生说:因为他的妈妈说,他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于是我说:到底该选谁呢?老国王犯难了。正好,这时候三个儿子都从远处跑了过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是来看看他们各自的表现吧。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大声朗读。

4、为什么明明有三个儿子,老国王却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他看见的又是哪一个儿子呢?

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马上给他们一个小组讨论的机会,接下来的交流,就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有的同学说: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了水桶,所以老国王就看见了他。还有的同学说:

前面两个儿子虽然表现也很好,但只有第三个儿子帮妈妈减轻了负担,所以只有他是一个真正的儿子。

是啊,只有关心妈妈、体贴妈妈、心疼妈妈,肯帮妈妈做事的人,才是真正孝敬妈妈的人。我适时做了小结。那么现在你猜,老国王到底会选择谁做干儿子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第三个儿子!

5、你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呢?

今后,你准备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

一节课就在这个情境化的故事中结束了,从母亲节大家给妈妈所送的礼物中,能够明显的看出,同学们已经知道,真正爱妈妈,就应该多帮妈妈做实事,多为妈妈的健康、心情考虑,而不只是讲一两句空话。这真让人感动。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反思 篇10

执教:詹丽芹2009.4.2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要关心父母。【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课题

2、复习词语

课件逐个出示词语:嗓子晃荡沉甸甸拎着 胳膊停止

个别读、齐读

3、激励学习

二、朗读感悟、合作研讨。

(一)自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

过渡:让我们赶快来学习吧!这里,有三位妈妈在井边打水,听,她们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呢,她们是怎么夸的呢?

请小朋友打开课本,默读2-6自然段,找出妈妈夸奖儿子的句子,用“_____”划出来,再读给你的同桌听。

(二)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朗读第一个妈妈的话

A课件出示: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个别练读,引导评价

采访 “妈妈”:请问您刚才在夸奖自己儿子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B全班练读:各位妈妈,能夸奖得更自豪一点吗?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齐读)

C 练习用“既„„又„„”说话。

2、朗读第二个妈妈的话

A课件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个别练读,引导评价

B全班练读做出妈妈的表情和动作,全班同学:昂起头、骄傲的眼神、竖起拇指,齐读。

3、朗读第三个妈妈的话

A过渡:多么骄傲、自豪的两位妈妈啊!第三位妈妈又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指名读 B议一议: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C指导朗读我们刚才读到前两个妈妈都特别骄傲。只有这个妈妈非常――(谦虚),尽量让生接出这个词。

D师小结:真是谦虚、朴实的妈妈!孩子们,有句话叫作骄傲使人-----(全班齐答: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但是呀,可千万不能像骄傲的大公鸡、花孔雀那样,翘尾巴啊!

(三)读读演演,体会“孝敬”美德。

1、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水重”

师: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个妈妈也打完了水,走回家去。她们仨走走停停,走走停停(师重读)这是为什么呀?(水桶太重了)

师: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句子告诉了我们?(出示第8自然段生齐读)

师:谁也来当妈妈提提这桶水?生上台提水(师边读第8自然段)

师:我来现场采访一下这位妈妈,请问什么感受?

2、朗读感悟,体会辛苦

3、妈妈们,当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帮助)

4、这时候,迎面跑来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课文,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划上“____”,指名回答

据生回答课件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

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

着走了。全班一起读读,练习用上“一个„„一个„„另一个”的句式进行说话。

5、师:孩子们,看到这样三个儿子,现在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呀?

如果这三个儿子就站在你们面前,你想对他们中间的谁说些什么?

6、想象补白:当这个孩子接过沉甸甸的水桶时,这三个妈妈会怎么说。

7、问:同学们,这时你们还会认为第三个孩子“没什么可说的,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吗?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随生回答板书:“孝敬父母”

8、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孝敬”美德。

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请一同桌分角色朗读。

采访: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老爷爷看

到的是哪个儿子?据生回答板书: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

9、讨论:难道前两个孩子就不优秀了吗?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儿来孝敬他们?

2、我们应该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爸爸妈妈呢?(一颗孝顺的心、一颗充满

爱的心、一颗感恩的心。)

3、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学生在爱心卡片上写下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爸爸

妈妈说的几句心里话。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把这张爱心小卡片带回家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同时记得把你对爸爸妈妈的爱化做行动,平时多帮他们分忧,为他们做一两件力

所能及的事,也作为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礼物献给自己的妈妈。

板书:

三 个 儿 子

一个(孝敬父母的)儿子

《三个儿子》教学反思

阳翟小学詹丽芹

在我校首次举行的“阳翟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中,我的赛课课题

是《23 三个儿子》。这节课的教学是比较成功的,紧扣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突破便水到渠成,此外也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精彩有趣的生成点。现作反思如下:

《三个儿子》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二年级

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中讲述的是三个儿子面对各自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不同的表现:第一个儿子只顾翻跟头;第二个儿子只顾唱歌;第三

个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三个儿子得到妈妈的评价也不同:第一个妈妈认

为自己的儿子力气大;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嗓子好;第三个妈妈却认为自

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文章通过一个老人目睹三个妈妈和三个儿子的情景,说

“只看见了一个儿子”的话,告诉我们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本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多。不同的人说话的语气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表达的心情也不同。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培

养学生的语感”列为教学重点。把弄清“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可老爷爷

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个问题作为教学的难点。

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有:

1.换位揣摩

让学生走进文本,当当妈妈、当当老爷爷、当当儿子,与人物换位思考,通

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人物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2、以感情朗读为突破口,体会三个妈妈不同的心态,帮助理解文本主旨。

三个妈妈谈论儿子的心态是不同的,前两个妈妈在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内心应该是得意的、骄傲的,而第三个妈妈则认为自己的孩子没什么特别的,她的心态是平和的。三个妈妈的话里儿子的特点与后文三个儿子的具体表现

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指导读好妈妈的话有助于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出妈妈夸奖儿子的句子,用“_____”划出来,再读

给你的同桌听。然后模仿妈妈这一角色进行朗读指导,读完后采访:“这位“妈

妈”,请问您刚才在夸奖自己儿子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提问

:“两个妈妈都夸奖了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为什么呀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

色,读了以后访问同学,其实时时处处都在提醒他们:你说的话是妈妈说的话。

这样挖掘内心的交流,让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作为一个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带着这种理解再读妈妈的话,就能读得有滋有味啦。

3、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如: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的特点,模拟出一个老爷爷和妈妈对话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动作,并有声有色又有动地朗读出来。随即,老师又以旁观者的身份,与文中的“老爷爷”进行对话交流:奇怪了,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您怎么说只有一个儿子呀?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而在这一一环节中,我又收到了意外的惊喜,课堂中随意地请了两组同学分角色对话,没想到他们都读得维妙维俏,把两个角色不同的心情语气读得很到位,其中还加入了几个自然动作。当这两组同桌表演完,我想收场时,有好好几对同桌还举着小手,其中谭嘉杰这桌三人组合的,我不得不再请他们,可三人怎么演?刚才布置同桌练习时,我可没加以指示,这下子他们会怎么办呢?正在我有点后悔时,谭嘉杰同学请示道:“老师,我是负责给他俩配动作的。”我喜出望外,马上点头说:“行,开始吧!”接下来,这特别的三人同桌默契的对话及像极了老爷的动作配角吸引了每个同学的眼光。多么可爱的孩子呀!

接着我又加以引导:难道前两个孩子就不优秀了吗?让孩子们议一议后,师生总结:前两个孩子都怀有一特长,很优秀,但如果他们也能帮妈妈分担,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会是妈妈最好的儿子,也才是真正的孩子。既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多元解读了文本,又顺理成章地突破了难点,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再次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最后,我们将对课文的中心进行一个提升和延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儿来孝敬他们?”他们都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我会帮妈妈倒茶。”“我会帮妈妈捶背。”“我还会帮爸爸洗碗。”说到这里,我引出“做为子女我们应该以一颗什么样的心来面对爸爸妈妈呢?”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同学们在这美妙的歌声中,回忆爸爸妈妈们曾经为我们的付出,给我们的关爱,在各自的爱心卡片上写下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几句话,几句心里话。孩子的情感又一次得到提升与洗礼。最后又回归生活,布置作业:把这张爱心小卡片带回家送给你的爸爸妈妈,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同时记得把你对爸爸妈妈的爱化做行动,平时多帮他们分忧,为他们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事,也作为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礼物献给自己的妈妈。孩子们也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并把对爸爸妈妈的爱化为行动。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认识生字新词,并能正确书写。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赏读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并结合低年段学生的特点,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读部分轻声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老爷爷的话,受到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体会文中第三个儿子的孝心。

教学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资源: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平时在家你们都帮父母做过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肯定正确的回答,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你们都能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来减轻父母的负担,老师听了为你们感到高兴。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三个儿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现在咱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三个儿子,看看“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呢?

二、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指名认读生词卡片上的“沉甸甸” “聪明” “晃荡” “胳膊” “拎着”。)

三、学习课文

过渡:故事中有三个儿子,他们在妈妈眼里是怎样的三个儿子呢?

(一)学习课文1-7自然段

1.自读课文1-7段,用“——”画出妈妈评价儿子的话

2.指名学生回答妈妈评价儿子的话(随机指导朗读)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一、二个妈妈的话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三位妈妈说的话

(二)学习第13段

过渡:现在,在家都知道了三位妈妈是怎样评价自己儿子的,那故事中的老爷爷又是怎么说的?赶快到课文中找一找老爷爷说的话。(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作出评价。)

1.指名读老爷爷的话

2.读了老爷爷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指名答)

过渡:是呀,三个妈妈有三个儿子,对儿子也有三种不同的评价,明明三个儿子都在老爷爷眼前,他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呢?难道他的眼花了?

(1)出示挂图,说说三个儿子在干什么?(指名答)

(2)用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的句型练习说话

(三)学习9——11自然段

1.自读课文9-11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来时的表现的句子,并用“﹏﹏”画出

2.指名学生答,全体读三个儿子表现的句子

3.质疑: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指的是哪一个?

4.再读文中写第三个儿子的句子(指名读,之后齐读)

过渡:我觉得你们读“沉甸甸”最好,想一想,从课文的什么地方,可以知道水桶很重很重?(学生在第8自然段中找出了“沉甸甸”三个字)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8段(学生没有读出“沉甸甸”的意味。)

2.(让学生亲自提一桶水,感受一桶水的真正重量)让学生亲身感受一桶沉甸甸的水,引导读出感受。

3.师示范读。

4.(指名读、男女生赛读)有感情的朗读。

(五)升华主题

过渡:你看,多沉的水桶呀,小男孩可心疼妈妈了,只有这个孩子感受到妈妈的辛苦,他这样做(引读第11自然段)。

1.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男孩?(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心、关心、孝顺、懂事等词语)

2.想一想,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当三个妈妈非常疲倦地向三个儿子走来,一个有副好嗓子的儿子只顾着唱歌,既聪明力气又大的儿子却顾着翻跟头玩,这两个儿子做为孩子,他们都非常优秀,可做为儿子,在当时,他们只顾着表现自己,思毫没有理会已经非常疲劳的妈妈,只有这个没什么特别的儿子,跑过来接过妈妈手中的水桶,他也许不会翻好看的跟头,也许不会唱动听的歌,但他知道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妈妈分担生活中困难。所以,老爷爷觉得,只有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出示“真正的”字卡),大家明白了吗?

3.全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渡:是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多辛苦啊!学了这个故事,我们也知道了只有孝敬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水桶是不用你们提了,你觉得从今天开始你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来孝敬他们呢?(指名答)

四、课后总结,课后作业。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篇12

丹林小学 杨秀梅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巩固识字 1.真诚地表扬,导入新课

2.复习生字词,巩固读音(课前在黑板上写好:晃荡 胳膊 嗓子

沉甸甸 聪明 翻跟头)注意轻声的读法,让学生用词语造句,巩固运用。3.观察图片,图上都有那些人? 4.从图上看,明明是三个儿子,为什么最后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呢” ?让我们一起去课文看一看吧。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1-第6段,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

”划出来。

2.交流:你都找到哪几句话,指名读 3.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1)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怎样夸奖你的儿子?怎样的语气?(2)进入角色,感情朗读 品读一:第一个妈妈的话。

a、指名扮演角色读,听听她怎么夸自己的孩子。

c、生读后访问:这位妈妈,您说这句话的时候在想什么呀?相机指导朗读(夸奖、骄傲的语气)

品读二:第二个妈妈的话。

挑战读,评价,指名演读(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品读三:第三个妈妈的话

a、指名读,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b、范读、齐读、分角色读(语气很平稳)c、小结方法:前面两位妈妈都很自豪,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说话的语气很平和。(给学生分发表格,让学生填好三个妈妈是怎样说自己的儿子的,和后面三个儿子的表现形成对比)

(三)读读说说,体会“孝敬”美德。

1、理解“晃荡”(向两边摆动,可以让学生经历一下)“直晃荡”(不停地向两边摆动)

2、三个妈妈打完水走回家,她们走走停停,“走走停停”说明了什么? 从文中的哪些词或句子看出水很重的呀?

3、体会妈妈提水的辛苦(请学生提一桶水,并说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 默读课文,用“-”找出三个儿子的做法。(1)指名回答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2)说话训练:一个(只)

一个(只)

另一个(只)

说一段话。(此环节给学生分发几张图片,发散学生的思维)

5.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1)让学生找到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分角色朗读。感悟那个妈妈的心理:想让老爷爷夸奖自己的儿子。(3)讨论:明明有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4)师小结:前两个儿子虽然本来都很大,但却没能孝敬自己的父母,第三个儿子虽然什么特别的地方,却用自己的行动帮父母做事、孝顺父母(板书:孝顺父母),因此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5)师生合作,演第三个妈妈和儿子,并进行对话。

三、总结拓展,明理导行

1.你最想对哪个儿子说些什么?

2.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懂得了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顺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后都能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

板书设计

23、三 个 儿 子

第一个

力气大 翻跟头

第二个

好嗓子 唱歌

第三个

没特别之处 提水

上一篇:保龄球比赛通知下一篇:四年级作文800字《雷锋故事》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