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2024-06-15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通用12篇)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篇1

学员------郭其浙

参加了玉环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小学数学90学时的集中培训,让我感触颇深。有一点让人跟感动,就是学校的第一讲安排的是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声乐学科李文军教授的《口语发音和嗓音保健》课,让我即惊喜又倍感安慰。教师的职业病就在于喉咙,平时我们也没有得到什么关心,这次的安排真的让我很感安慰,让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劲。在这几天的培训当中不仅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精辟的讲座,也欣赏了多次学科培训。专家的讲座使我产生了不少共鸣,升华了我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也充实了我的教育理论,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一线教师的精彩课堂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让我明确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向我们展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观念。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继续不断学习和专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教育观念,最终投入到课改中,真正的走进新课程教育课堂。

真我的身边很多老师对于这样的培训不屑一顾,认为国家在浪费资源,更是浪费他们个人的时间。对于这样的观念我非常不赞同,只能说明他们没有体会到培训的价值所在,没有用心的去学习,是个人思想观念所致。每次培训我都会得到或多或少的体会,因为我很喜欢出去培训。这次培训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跟我产生了很多共鸣。在谢飞详老师、陈加仓老师、王少非老师等都提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论,让我联系到了现在小学数学的现状就是我们的老师过于盲目的追求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根据他们的启发我准备写一篇关于《对盲目追求数学问题生活的一些思考》的论文,而且现在的初稿我已经写完,希望在以后的培训当中再得到一些启发,继续完善这篇文章。

每个人总会松懈的,而每次的培训就恰恰无形中会让我自己绷紧了神经,让我又有了目标。反思自己,提高自己,专家们的讲座无不流露出从业的精深,对学生的理解,对课堂的捕捉……听后让人汗颜。我要继续坚持读书,丰富自己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更好的为人师。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篇2

一、优化培训机制

现在许多地区都是由教师进修学校负责教师培训工作, 进修学校设立的部门较多, 都各自承担教师的培训任务, 有时因为沟通不及时, 出现冲突现象, 尤其是许多教师参加至少两个以上部门的各项培训的同时还要参加校本培训, 因为自身教学任务繁重 (尤其是村小教师教学双科) , 教师感到要完成的培训任务较多, 有的收获颇丰, 有的与自身实际教学脱节, 部分教师对培训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倦怠情绪。 基于此, 培训部门应创新培训体制, 细化培训机制, 实现培训工作的一体化管理, 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1.加强培训规划的合理统筹

区域性的教师培训要纳入教师常规考核, 由师培部统一管理和安排。 首先, 各部门把培训编制成计划交师培部;其次, 培训部把培训课程上传QQ群;再次, 各校将教师参加培训的人员、科目等上报培训部;最后由培训部安排具体的培训时间和地点。 在此项工作中培训部人员要注意合理科学安排培训时间, 不至于因为参加培训而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 不至于心挂两头, 使教师学得放心、安心、专心。

师培部还要指导各学校的培训者根据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有计划地、系统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各学校每年把校本培训内容上报区师培部, 师培部把关同意后再由学校组织实施, 这样使区域培训与校本培训互为补充, 实现区本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

2.加强培训资源的优化组合

优秀的培训者能从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意上引领、辐射教师的发展, 所以建构一支包含专家学者、教研员、专职培训者、一线名师的培训队伍至关重要。

“请进来” (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 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培训途径, 其作用不言而喻。 但也要重视“本土资源”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是节约培训资金;二是更了解区域教学现状与发展目标;三是在自身价值得以体现的同时, 有效促进培训者业务的提升, 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区域培训可以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 把各部门的教研人员和学科骨干教师按学科专业组成学科组, 由学科组统一承担培训任务, 实现资源最优、效益最大的组合。 例如, 数学学科组在研究商定后把一学期的培训课程和具体安排在学期初上交师培部。 参培者得到真正高水平的教师执教是享受和提高相结合的过程。

3.加强培训内容的有机整合

在专项培训中加大学科培训的分量, 在学科培训中突出专项培训的要求。 如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网络建设培训等专业性强, 需要设立独立的专项培训, 但是这些课程又具有工具性的特点, 如能与学科教学整合更能发挥作用。

二、精化培训内容

要保证培训质量, 提高培训效益, 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动力, 就要精化培训内容。 由于培训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实践, 培训者必须了解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 熟悉中小学教学状况, 同时培训者要经常深入学校、教师群体中调研, 与一线教师对话, 了解教师的需求, 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载体, 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设计开发, 形成培训课程。

三、活化培训形式

在培训途径和形式上要积极推行分层分岗分级培训, 优化面授内容, 加强网络研修, 并积极创造条件参加远程网络培训。中小学教师远程网络培训平台, 具有学习资源丰富、课程设置优化、师资群体优秀、学习方式方便、信息交流灵通等特点, 对参训教师的能力提高具有其他任何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在教师最喜欢的培训形式据调查依次是教学观摩、专家讲座、收看录像、集中培训、案例分析、与课题结合的教育科研、小组讨论、自我反思。 在合理采用这些培训形式的同时要注意跟岗培训, 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积累教育经验。

1.案例研究型培训

一是请优秀校长、教师以他们的工作范例作为培训内容, 交流经验、分享经验。

二是把真实的课堂教学作为培训案例, 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提供课堂教学录像。 在关键处可采用回放和重复放映方式, 针对性强, 说服力大。

2.问题研讨型培训

针对某一教育教学的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由培训者组织参培教师共同进行研讨, 在普遍采用的集中研讨的基础上, 根据研讨内容和参培人数还可科学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分组研讨的形式。 把参培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 由一名教师负责组织教师研讨, 把大家的思路、想法、做法等汇总, 代表小组在全体会上再汇报。 这样的方法节时高效。 二是分小专题研讨的形式。 把一个大的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 采用教师自选组合小组或小组分工分专题的形式。

培训者在研讨过程中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和引领者, 还要完成在研讨中引导、提炼和总结的任务。

3.交流探索型培训

通过领导或教师现场交流的形式, 通过互动方式, 进行交流探讨。 培训过程可以促进培训者和参训者之间的互动学习, 以参训教师对培训者的评价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总之, 教师培训工作要坚持按需施培, 培训与教研、科研、教改相结合, 集中学习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短期面授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及时总结经验, 培训典型, 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深化课程改革, 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培训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目前仍然存在课程内容格式化、培训方式单一化、评价考核薄弱化、教师参培倦怠化等问题。要适应教育改革的进展, 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必须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 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合理统筹培训规划、优化组合培训资源、有机整合培训内容、科学管理培训考核优化培训机制, 同时通过精化培训内容和活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

校本培训促教师专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校本培训 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0-01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质量的提高靠教师,靠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一个学校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谁给予的,是靠坚持不懈的培养,特别是靠以校为本的培训。

一、现状和意义

1.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离不开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入新世纪来,教育被人们视为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财富的源泉和竞争的关键,并被置于社会核心的地位。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也在于教师。专家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不可能成功”,这已成为国际社会不争的共识。

2.我国教师教育(培训)的现状。纵观我国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国家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四大改革重点之一,推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积极探索新时期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教师素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的教师教育从整体来讲还存在重学历培训,轻教师专业水平提高,重理论构建,轻实践探索的局面;就教师个体而言,还存在教师被动发展、单一发展、自发发展而导致的教师发展主动性不强,无系统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师是立校之基、是兴校之本”,作为教育最基层的单位,教师赖以生活工作的集体——学校而言,通过有系统、有步骤、有目的的、形式多样的、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一个自觉的教师专业发展群体,使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合作,以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教师专业发展 华东师大唐玉光博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是把教学工作视为一种专门职业,把教师视为一个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方式之一,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广为关注的又一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培训,是学校根据教育的特点和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全校教师开展的系列培训,其宗旨是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三、途径与措施

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培训模式,初步形成学校的教师培训体系。

(一)建立组织机构。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在培训过程中,学校会发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有专门的部门来主持和负责。因此,学校要把课题实验与教师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成立以校长、教导主任和课题主研人员为主要成员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由校长直接担任中心负责人,教导主任主持整体工作,负责学校师训和教研组的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

(二)完善保障机制。

首先,为教师提供物质、精神和环境保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努力,学校逐步要形成以“宽容与主动、自信与信赖”为特征的“支持型气氛。”管理者充分尊重、宽容教师,发现和培养教师,放手依靠教师。

第二,学校把教师的培训与评级、考核、提拔、升职挂钩,对积极参加校本培训的教师以及在培训中成绩突出的老师,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师自主发展的机制。

(三)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培训中,学校不仅要十分重视教师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接受课改新思想、新观念,并积极地应用于教学实践,真诚地投入新课程的执行和建设中,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在学习和反思中,关注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重心下移、摸清底细。行政和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广泛地听课,与教师共同做研究。在服务、交流、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同时,把关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适应和提高作为重点,比较真实的掌握教师的情况,特别是掌握每位教师的教学和思想现状。

第二,帮助教师找准自我。帮助教师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并使他们明确: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但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在教育活动中表现自身的价值,还必须能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终身的、全面的、整体的思考和探索。

第三,指导教师制订并实施专业发展规划。学校通过对专家讲座,经验交流、个别谈心、分层次座谈、与他人交流、信息反馈、规定任务等形式,学校还专门分层次召开了教师专业发展座谈会,指导教师制订并实施专业发展规划。

四、过程与效果

(一)校本培训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

在开展校本教学研究过程中,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专家的指导,教学研究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学校在开展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市、县教科部门、进修校、各级专家学者的指导,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尽量少走弯路,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学校教学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管理者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行者和积极的支持者

在校本培训当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面临来自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学校领导要首先明确地表示管理者应当走在改革的前列,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而是进行讨论和协商,管理者以参与的身份与教师平等地进行课程研究,并且鼓励教师阐明自己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三)必须重视课程培训本身对教师的示范作用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我们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转变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使教师充分感受和理解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十分重视培训本身对教师的示范作用。

因此,学校主要应采用平等参与的方式,引导教师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在交流和分享中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总之,开展校本培训必须从教师专业发展出发,根据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及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四川教育》2014年第五期。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篇4

——初中英语教师90学时培训

xxx

上周五我们有幸聆听了xxxx高级教师展示课,3位老师各有各的风采,有的内涵丰富,有的精炼实用,有的求真务实。经过一个周末的准备我们第一二两小组9位学员开始了实践之路。我们的实践课分两天进行,今天先由初定上精品课的四位学员展示,本着年轻人多锻炼,多实践的原则,我们先确定了4位最年轻的学员上第一轮,在经过大家的磨课、本人的修改后再参加下一轮的精品课参展。和别的学科不同我们英语学科此次分两大派---xxx二中的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和传统的英语授教课。洋思人敢于改革、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结果。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什么是“先学后教”呢?我的感觉是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同学们看书后解决。问题用课件显示在屏幕上或刻在学案上,接着同学用6-15分钟的时间看课本。在些过程中,老师可能还要在黑板上出几个准备板演的练习。看完书,或者让先让同学进行板演,或者先解决提出的问题。感觉这种模式老师的工作量加大很多,因为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自习还是作业批改,都真正按照“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一定要分析清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还要把引导的内容和过程设计一下,即使在上课时的设计和实际不一定相吻合也要认真设计好,因为这是有的放矢的第一步。课上的巡回指导和提问会使感到劳累。课下的辅导和作业更需要的细心和奉献。对老师要求高,对学生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课前要预习新单词词组句子等,而且在课堂上注意力要集中,任务当堂完成,上课提问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好知识的必用方法了。在提问过程中,一个相同的问题可能要同时问四五个同学,有时一个问题通过几个同学象成语接龙一样共同完成。这些对学生们认真读课本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位来自xxx的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先学后教”形式的复习课。学生似乎对这种“任务型”教学很是感兴趣,在自学指导等需要自觉的环节都能积极参与,大声朗读,而且看得出是在很用心地记。几分钟后当堂检测新单词掌握情况也是很好,也许二中学生基础好也有关系,整个语言的输入到当堂输出都能跟得上节奏,大部分学生都没掉队,尽管洋思模式还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我们还是有一些困惑,但2节课听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两位教龄都只有2,3年的年轻老师也表现得很从容,充分展示了自我。另外两位老师以我们熟悉的模式开了课,有活泼型,有甜美型,课程设计尽管很多不同,但都紧扣教材,各有千秋。

我们的实践导师xxx老师和xxx老师作了点评,在肯定众多优点的前提下,两位导师也给我们指明了改进之路。严老师讲到了我们平时的困惑:一个语法点讲了下次遇到一个什么题目又驳回了原先的理论,我们会说“自己打自己嘴巴”。他指出在讲语法点时不要死扣语法书上的条条框框,那些条条框框往往都能找出反证,点到即可,说多了反而容易出错。在创设语境是要连贯,不要牵强连用。郑老师也指出我们也可以将洋思模式与传统模式结合,因为洋思模式对学生要求很高,当遇到学生程度不那么好,或者学生掌握不那么好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对传统教法的一些优势加以利用。

90学时培训小结 篇5

2015年7月,我参加了90学时培训,也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收获颇多。第一天就说让我们拥有从容智慧的教学生涯。当时就想先从从容智慧的面对接下去的培训开始,也因此我收获颇多,下面讲到我的一些体会:

一、让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

通过培训,我不再认为教师只要关注学生的课堂、作业就可以,不必深入的研究学生。杭州市数学教研员王红权老师的《命题:呈现和背景》的讲座。从故事说起,谈到研究学生的价值,到研究学生什么。提出研究学生的基础,找准教学起点;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握学习难点;研究学生的差异,突显教学弹性;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研究学生的收获,分享学习成果五个方面,并配有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通过王老师的讲座让我对学生的关注度有了改变,不再只是肤浅的关注课堂和作业,要从学生的方方面面加以研究,才能有助于我的教学。

通过培训,我不再认为教师只要对例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就可以,不必深入研究出卷者的意图。西湖区数学教研员付老师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分析》的讲座。通过讲座我清楚的知道在讲解例题时,应该先做足研究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工作,才能更好地让我们的学生在减负增效的情况下,更加轻松的面对中考。

二、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特级教师三墩中学潘云芳老师作了《基于活动经验积累的学与教》的专题讲座。潘老师以独立的视角,深遂的思考,幽默的语言,对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构建高效教学的两大支柱:科学性与艺术性。重点阐述了数学高效课堂的三四五模式,即三个高地、四个要素、五个环节。盛老师语言朴实,富有激情,用丰富的课堂实例把他对数学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教学理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听者无不为之感叹。

桐庐县初中数学教研员陈老师分析了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再提出创新和优化复习形式,才能提升数学复习的效率,最后用案例的形式论述了如何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同时姚老师结合自己的教研教学经历,通过十二个课堂案例,具体分析了复习课如何做到节约课堂“成本”,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将一根主线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陈老师的讲座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基于新课程如何设计对话和阅读类型的教学,这次培训给了我很好的答案。解决了我的迷茫和困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大胆的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课上的问题。课堂上及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将积极参与各级的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英语90学时培训小结 篇6

11月5日,我有幸跟着秀洲区小学英语90学时的培训大队去慈溪参加了宁波市基础教育的课堂展示活动。对于我这般新教师而言,可谓大开眼界,这种感觉真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了。

一天的行程满满当当。我们总共听了四堂不同课型的小学英语课。在课与课额间隙,分别又有四位优秀一线教师做了精辟的讲座,分别对三、四、五、六年级的新教材做了简短分析,给予我们普通教师一些教学教育。宁波一行感觉十分充实,收获也满满当当。

几位上课老师优秀的专业素养,细腻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让我非常佩服。Ppt的精美和艺术,课堂上悬念不断,高潮迭起的设计,对话课堂老师的自信、从容与开放的心态和眼界,低年级教师丰富生动的神态和肢体语言,让我感觉到一种教育技术和艺术交融的美感。也深感自己的薄弱,下决心好好努力,提升自己,追求卓越。

关于文本解读,有关老师建议从整体进行,从一个单元入手,从文本配图入手,从一个文本整体入手,从背景知识入手,不仅以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也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这对我启发很大。

在新教材的把握上,我想我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么几点:1.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要适当用歌曲、儿歌、游戏、故事,这些在高年级课堂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2.品读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含义,体会说话者的情绪,增强英语学科人文性的一面。3.在引入完整对话的时候要通过看和听的方式,其构成要素有:有语境、有新旧知识、有原声输入、直观、整体、语言规范,有可理解的语言联系,突出语言重点,绝对不可以在学习对话之前先讲解新的语言内容。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篇7

一、理念支撑, 构建“行动导向”校本培训体系

党和国家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2000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我校确定了开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类专业的目标。面对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行为能力不强、自信心不高、自律能力较差等实际情况, 我校提出了“健康快乐成长, 努力学习成才, 顺利实习就业, 立志发展创业”的办学思想, 形成了“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成才, 就业、创业服务”的办学理念。

1. 理念引领, 启动工程

陶行知先生说, “做中学, 学中做”, “生活即教育”。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职教界倡导比较成功的教育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 以及世界教育专家认同的“多元智能理论”均为我国现代职教界推行的两大先进理念, 成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我校开展了“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学习大讨论活动。2005年我校启动了“就业能力培养”工程。它是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 以“就业能力”板块为核心, 以“就业教育”为主体, 以“岗位人才”为最终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自身学习需求, 构建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 整合课程内容, 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表现教学法、任务引领法、实践教学法等先进的职教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有效教学和管理活动实现就业目的。

2. 行动导向, 构建体系

就业能力培养工程的工作要由培训者去完成, 为此我们确立了“行动导向”的校本培训模式。通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提高, 采取扁平化培训结构, 实现校本培训目标的过程。在方法上, 它以所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为基础, 即以行动为导向, 全体教师相互合作、讨论问题, 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以此去解决问题, 一段时间以后还要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必要时要提供咨询和个别化的指导训练。这些培训必须是学校的实际教学和工作过程相结合, 具有行动导向性。

3. 校本培训, 纵横连接

(1) 培训要与现代职业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连接; (2) 培训要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连接; (3) 培训要与学习环境资源连接; (4) 培训要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连接; (6) 培训要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连接。

二、就业引领, 搞好“行动导向”校本培训工作

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实行一把手工程, 以就业为引领, 在“行动导向”校本培训工作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1.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培训, 合作学习

学校规定由教务科与教育科研科每周五下午进行教师业务培训, 每周二下午由学生科进行班主任培训, 每周四下午为政治学习时间, 坚持不懈。业务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职业教育先进理论, 重点进行了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教育科研理论等培训工作。学校及时给教师发放学习资料, 比如:职教专家赵志群先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 姜大源先生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等, 都是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学术著作, 给教师系统学习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串行体系, 即按照生产流程或工作程序编排课程, 遵循情境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而学科体系的课程开发是按并行体系编排, 故决定了串行体系的职业课程, 其教与学的方法应坚持行动导向的原则。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2. 培训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做中学

近年来, 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 努力做到的“与企业同步, 为就业服务”,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就业处与教务处合作开展的大量企业调研、就业创业毕业生典型跟踪回访、企业文化进课堂等工作, 认识到技术决定岗位, 技能决定待遇。为此,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从最初的教学方法改革层面的“表现教学法”的运用, 到根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启动和实施了“就业能力培养工程”, 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但我们并不满足, 我们始终在不断地探索一种更适合我校发展、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学习, 反复地酝酿研究, 我们认识到, 我们的教学还没有真正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特别是与企业的合作不够紧密, 学校教的技能与学生到企业所需的技能不能完全对接, 还存在着课堂学习与实习实训“两张皮”的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开始实践探索教学改革与企业需要相对接、教学目标与岗位技能目标相对接的教学改革新模式———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模式改革, 我校的教学真正成为企业眼中的教学, 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今年我校确定课堂教学以“岗位技能”为核心, 深入推行“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 力图做到“课堂变成实训场, 岗位尝试练技能”, 通过开展“研究课”、“汇报课”等活动,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全校所有任课教师都上了一节岗位技能尝试教学模式研究汇报课, 然后进行研讨提高。一学期推出了13节课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汇报, 12月初我们将在13节汇报课中重点选拔推出3节观摩课。真正达到了人人懂模式、人人用模式、人人创新模式的目的, 使我校的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深入,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改革, 全体教师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基本能够胜任所开各专业的教学任务。

2.科研引领培训, 提升教师水平

教研工作以“科研引领”为龙头, 科研处搭台, 学术委员会唱戏, 开展了学术年会活动, 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教学改革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教师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对其进行汇总和梳理, 探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并用案例的形式加以总结, 成为再实现探索的第一手材料, 使教育教学在“实践中研究, 研究中实践”。2005年至今, 我校教师坚持写案例文章, 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每年年终召开一次教育教学案例交流会。我们感到:案例研究是开展校本科研的有效依据。案例研究确确实实把教育科研与日常教育工作无痕结合起来, 为教师构建了一个实用型的理论研究平台。教师们通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促进了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智慧的提升, 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促使一批教师脱颖而出。目前我校配合就业能力培养工程, 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 其中《构建普惠和谐校园文化》、《有效教学各学科设计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七项, 已经立项研究。

3. 培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1) 深入企业调研, 研讨专业建设。相对于其他类别的教育而言, 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和直接。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这种适应的具体体现首先是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 适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为了使我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我校一方面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采访, 听取他们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思想、人才塑造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 我们深入社会进行走访调查, 组织联系劳动局、人事局、就业保障局、旅游局、中小企业管理局等事业单位进行座谈、考察, 同时多次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地考察, 了解开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以及对学校增设专业的具体建议。

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和人才预测,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调整了教学计划, 确定了各学科的培养目标, 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与部分用人企业签订了定单以及正在与更多的企业合作为其输送所需应用型人才, 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

(2) 聘请专家讲座, 研讨企业文化。在此期间, 我们请企业老总、职业教育专家、生产岗位上的技术能手到校讲座, 与教师们共同研讨, 使教师们了解了企业管理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文化, 使校企在培养目标上达成了共识, 更加明确了在课堂上应该怎样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培养就业能力, 满足企业需求。

(3) 派出教师学习, 进行教学研讨。为了解决如何把单一的理论知识型教师转化为理论与实践技能实用相结合的教师这一问题, 两年来, 我们先后派市场营销、电子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师深入上海帅佳集团、烟台富士康集团等17家企业参观学习。同时, 我们有3名教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 有1名教师被派往德国进行物流专业的培训, 有11名教师参加省骨干教师的培训。不管什么形式, 只要是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我们都进行分期分批, 有计划、有组织地交流研讨, 让每一位外出学习培训的教师都在全校谈自身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并且上交一份心得体会, 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专家学者才有发言机会的做法, 它所带来的效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因为它的针对性强、目标具体、拉近了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两年来的专业研讨形式使教师达成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共识, 同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系, 研讨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 培训与管理活动相结合, 渗透提高

教学管理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即教务、科研、实训三位一体, 发挥教学督导室作用) , 全面落实一个规程 (即《吉林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 , 认真实施两个“细则” (即《教师教学工作量化考评细则》和《学生课堂教学量化考评细则》) , 强化周考周评制度, 努力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促进教师最大限度地快速成长。

(1)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积蓄“校本教研”的骨干力量。学校共青团组织青年教师“走进名师课堂, 学习伴我成长”主题活动, 学校坚持“四个结合”和“三个为主”的青年教师培养原则。“四个结合”是:提高思想水平与业务水平相结合;钻研理论与参加实践相结合;队伍的合理结构和动态平衡相结合;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三个为主”是:省内为主, 在职为主, 自学为主。

(2)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鼓励文化课向专业课教师转化。为了落实市教育学院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的师培目标, 更重要的是满足我们自身的专业需求及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质, 学校为广大教师尤其是文化课教师创造了方便条件:即学校让文化课教师研修一门相近的专业学科, 专业课教师可适量选择其他专业课, 然后学校免费提供所研修学科的所有书籍和资料, 研修教师可随时走进课堂听研修该专业课教师的课, 并派有经验的专业课教师进行辅导或交流。目前我校有17位教师研修相应的专业学科, 并且有7位文化课教师教专业课。

(3) 重视校本教研工作, 适时开发校本教材。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知识及能力需求, 既不能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不断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为此, 编写校本教材, 即按照岗位技术要求, 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尤为必要。经过几年的摸索, 结合专业去向与我校师资实际情况, 我们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4) 建立《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每年末学校对一年来在国家、省、市各项评比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获得各项奖励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年来共奖励240多人次, 鼓舞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努力在各项活动中奋勇争先, 为校争光。

另外, 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导向, 开展了“每人一绝”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抓好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8

2003 年初,市教委将我校纳入北京市示范高中建设序列,学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几年来,我们紧抓校本培训不放松,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以“主体参与”研究为载体,优化教育教学习惯

“十五”继续教育初期,我们学习了素质教育、建构主义和主体教育理论,并以此反思本校的办学实践。我们感悟到:习惯决定能力,积累、实践使人聪明。为了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抓住教学过程的本质,我们以“主体参与教学”为主题,开展了连续不断的培训活动。

2003 年初,学校被“全国中学JIP 课题组”确定为实验校。我们通过专题学习、专题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进行了全员参加的“主体参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培训。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主体参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并让教师结合实际拟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接着,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做课研究活动。从2003 年下半年至2005年7 月,我们持续开展相关培训,每学期都组织一轮做课、评课活动,组织一次优秀课例展示活动,并召开研讨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从2005 年9 月开始,我们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主体参与教学”原则,根据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方式,确定在毕业年级进行系统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的实践研究;在非毕业年级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四个专题的实践研究。各备课组选择一个专题进行教学实践,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期结束,全校131 位专任教师做研究课146节、展示课17 节。2006 年2 月后,在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做课、评课的基础上,“主体参与教学”的研究进入教师个人边上课、边研究、边反思、边优化的阶段。教师个人注重对实践效果的测量和研究材料的积累,每位教师每两周至少写一份教学反思,学校组织大家交流研讨。这样,一批教师的教学习惯得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几年来,我们先后制定了六个《“主体参与教学”实施意见》、五个《“主体参与教育”实施意见》;开展了四轮全员参与的学习、做课研究,有组织地做“主体参与教学”研究课、展示课630 余节;召开了三次“主体参与教学”研讨会,请教育教学顾问、中央教科所专家做专题讲座;建立教育教学案例库,组织案例观摩、说课和研讨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培训,教师们已经习惯于运用“主体参与”的理论和方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上挂下联一师多徒”,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我们紧紧抓住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放松,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培训。

四年来,我们坚持在暑期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请老教师现身说法,进行案例培训。开学后,组织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基本功训练,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

我们还采取“上挂下联一师多徒”的形式,对新教师进行适应性培训。“上挂”,即组织50 余名青年教师到示范高中拜教学骨干为师,学前设计自我发展计划,学中边学边用,学后交流学习收获;组织全体教师,分年级、分学科到本区教研室和东城区听教研辅导。“下联”,即组织那些发展较快的青年教师同外校新教师结师徒对子,鼓励他们追求高标准。“一师多徒”,即在校内组织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师徒对子,开展帮学活动。由于骨干教师人数较少,所以通常一个师傅要带几个徒弟,如英语教研组长陈军伶一人就带了三个徒弟。

遵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我们在实行“上挂下联一师多徒”的基础上,请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做示范课、研究课、专题讲座、微格教学和案例评析,组织青年教师研究成功教师的经验,制定教学实验方案,拿出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课堂实践,把握教学规律。

3.导入“ISO9001”,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ISO9001 教育质量管理标准”是国际认可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2004 年初,我校导入这一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岗位职责、规章制度、控制程序等文件。2005 年初,我们组织了“贯标”培训,主要是理解“教育的产品是服务”的理念,理解“以服务对象为关注焦点”和“持续改进”的质量方针,理解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尺度的质量标准,明确这一教育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操作程序。通过两个月的试运行,2005年4 月,学校通过首次认证。

接着,全校教职工进入实践培训阶段,大家一面学习一面实践。学校建立了教师个人的教育档案、教学档案、教科研档案,以及职员、工人的服务档案。管理者履行职责,坚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指导和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教职工履行职责,“想应做,写所想,做所写,记所做”。经过两年的实践培训,教职工基本适应了这种“守岗敬业持续改进”的工作流程,形成了执行“ISO9001 教育质量管理标准”的基本习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越来越科学、规范。

4.开展教育科研,培养研究型教师

2004 年,教师们在教学论坛上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教学、教研和科研本是一体,教学过程亦即研究的过程,搞好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有关研究方法的培训,购买了《教科研方法讲座》光盘,放到校园网上供大家学习。同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大家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工作需要的研究课题,立项研究。适应期教师选择验证性课题,发展期教师选择优化性课题,成熟期教师选择探索性课题,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题,工作研究化”。在研究过程中,教学部门以及教研部门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对教职工进行指导,并通过开设课题研究课进行案例培训,帮助一线教师提高教科研水平。不少教师主动请人听自己的课,帮助自己诊断问题;同时自己也去听别人的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大家逐渐养成了研究问题的习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有关“主体参与教学”、“主体参与教育”的研究成果以及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成果纷纷在市、区获奖,有的还在全国性的评选中获奖,或者在国家级的正式出版物上发表。

2005 年暑假后,我们采取“学习-考察-研讨-设计-实践-改进”的方式,进行了新一轮“主体参与教学”研究的培训。学校印发相关文章组织大家学习。同时,两次组织教师去江苏考察。回来后借鉴成功经验,优化教学设计。不少青年教师在不断做课、不断反思等实践活动中迅速成长起来。有的不仅在校内当了师傅,还被兄弟学校聘为师傅。

通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干部、教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四年来,有两位教师被评为市级骨干,两位教师被评为“紫金杯”优秀班主任,一位教师被评为区级名师,13 位教师被评为区级骨干,38 人获区级高三优秀教师奖,两人获区“三位一体”评优课一、二等奖,11 人获全国课题组优秀实验教师奖。

教师英语90学时培训心得 篇9

胡丽萍主任的《做一个研究型的英语教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她不时的诙谐幽默,让我听入了神。我突然意识到研究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有心,就能计划做研究,就能做好研究。她阐述了课题方案的内容构成:1.聚焦实践问题即“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2.“诊断”问题原因即“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3.借鉴他人经验“本问题解决的方法综述”4.进行理性思考即“关于课题的界定”5.拟订行为改即“拟采取的方法(措施)”6.预设研究成效即 “问题解决的预期效果”。同时她对课题方案设计的十要素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使我记忆犹新。例如第一要素名称设计中包含三要素:研究对象、问题、方法,并举例了好多个论文名字的修改过程,提示我们课题名称避免价值判断,不用疑问句,不用含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让我一下子找到了写课题的感觉。她也告诉了我们怎么是案例,教育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精彩的点评,并且列举了许多案例的书写,使我顿时领悟了这其中的奥秘。

张老师的试卷命题技术,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知道了编制题干还应遵循一些原则:如题干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需要补全的句子;题干应该包容尽可能多的信息,以避免各选项中内容重复;题干应该简洁,又必须能限定考点;应该尽可能避免带有否定的题干 各题均应基于阅读材料,应测试考生的阅理解能力; 语篇中题干设置的考点分布应均匀;题干指代应明确;题干的句式应丰富。更让我懂得了命题的一些原则与不易。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也有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我觉得以前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形式为主,主要进行机械语法、句型结构操练,很少采用言语交际的活动但近年来教师都加强了进行有意义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教学。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语法规则的归纳、操练和运用。同时在交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学生产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就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的确我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情意、情景、结构、交际、自控”的思想,采用情景功能对话和直接拼音两条主线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加大交际和对话的时间容量,使学生既能在真实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口头运用英语,又能按字母、字母组合规律直接拼写单词,使听说自然过渡到读写。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氛围轻松活波,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课与课之间的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90学时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90学时集中培训经验感受。在培训中,使我想起了一些未曾想过的困惑,发现了自己的差别与不足,对原有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通过听讲座和学习交流使我从课堂思想到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素养、教育新课程模式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提升。

现在教师辅导,为提升学生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系统,为了提高基本功,我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这样就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我对此次培训很满意。虽然从教8年,与这些同行一样,在工作中,很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到教学这一块,一直觉得在教学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能出成绩的学生就是好老师。随着培训的深入,我深深的观念到一名优秀的学生没有先进的理论充实自己,就能够升级自己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改善自己。

据悉培训与先前的教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根据、在实践中有案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重返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了解,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准,让人信服。对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看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切的涵义。通过此次认真的辅导和自己的尽力学习,我觉得收获巨大,现将自己的感想和感受写下来与你们分享。

一、教师是教学的主人

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怎么运用,教育资源的研发利用与否,全在教师本人,而不在大学和领导。即学生既可以在教学上让师生欢天喜地、山欢水笑的学习,也可以让学员在教学上呆若木鸡、愁风恨雨的饱受煎熬;教师既可以培养天才,也可以创造傻子和畸才。

这就提示我们:不要等待学生拥有儿童那样的行为言行,或者不需要像教育儿童那样去教育教师。如果这样去做,学生在学习中不但不会受到人们本应当拥有的开心和快乐,反而会降低它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不良。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篇11

三、四年前我校在桥口区是一所硬件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也不够突出,2002年学校仅有市、区学科带头人4人,区优秀青年教师3人,教师队伍中拔尖教师较少,教师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近三年我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作为主要的研究主题,坚持在课题研究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十五”期间,我校围绕校本培训这一主题,申报并完成了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重点课题“小学反思型教师培训研究”,并成为国家“十五”重点课题“校本研修及其区域性协作机制研究”实验学校。通过三年扎实的校本培训,我校的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2002年至今,我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一批拔尖教师脱颖而出。学校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0人,大学本科学历33人,大学专科学历37人,硚口区名师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8人,区优秀青年教师8人,区十佳师德标兵1人,全国省、市、区教育学会理事、会员 20人,区“十大杰出青年教师”1人,区“十佳优秀党员”1人,省市骨干教师15人。通过有效校本培训我校骨干教师队伍已形成,教师队伍素质已全面提高。

二、为什么要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一)原有的培训存在一些弊端

一是缺乏系统性。原有的教研注重解决常规教学技能和具体工作的改进;缺乏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全程规划和系统教研;对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有限。

二是缺乏主动性。至上而下的教研仍然使教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的主体合作、探究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是缺乏针对性。教研活动无主题,没有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之中的困惑。

四是缺乏互动性。教研活动时,教师之间无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学方法的碰撞。

以上弊端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良好教风的养成,有时起一定的反作用。

(二)新课改需要帮助老师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一些问题

校长在听课时,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应该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与有效方法。

三、主要做法

在社会急剧变革、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学校这一学习型组织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教师这一知识型群体保持不衰的内在活力,是一个世界性议题。我们认为校本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我校在专家的指导下探索了校本培训的有效路径。

(一)改造传统教研活动,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

反思型教研活动是我校校本培训的特色所在。它是以自我反思为基础、在教学研究群体中共同合作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与传统教研活动轻研究、轻合作有较大的不同,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驱动

教学研究以教学问题为起点。反思型教研活动主要针对实践问题展开研究。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提出情境性问题,还要提出跨情境问题。我们强调自下而上地形成课题,教学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确定要经历先民主后集中、先发散后聚合的过程。

2、专家引领

理论指导、专家引领是校本研究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家引领可以分为显性引领和隐性引领。前者是专家到学校、在学校“在场”进行理论指导,后者是教师通过阅读专家的文本而接受专家“缺席”的指导。

3、课例载体

通过专家引领、个人思考和共同讨论,教师们从理论上找到了解决跨情境问题的对策,接下来进一步将跨情境问题具体化为情境性问题,设计解决实际课程内容中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对策。通过实际教学的检验验证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重新阐明解决情境性问题的对策,重新概括跨情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4、三段二层

“三段”即教学活动前反思,教学活动中反思,教学活动后反思;“二层”即个人反思、群体反思。“二层”融于“三段”活动中。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具体操作步骤一般是:⑴在教师个人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并确定一个具有共性的跨情境问题;⑵教研组每位教师个人通过查找资料、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等途径提出跨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尔后通过集体分享与讨论形成综合性解决策略;⑶通过集体讨论选择一个合适的课例,围绕课例将跨情境问题具体化为明确的情境性问题;⑷如步骤⑵的程序和方法设计解决情境性问题的方案,融入反思型教案;⑸设计评估课堂教学效果的课堂观察表和课后访谈提纲。

第二个阶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主讲教师从教研活动研究主题出发,充分推演预定的教学方案;当然,授课过程也要根据鲜活的学情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机智地更改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听课者则侧重听预定理念与研究主题的凸现,在课堂观察表中记录教学策略实施状况与学生学习状态。为了在教学后反思阶段再一次进行观测,需要用摄像机或录音设备记录授课的过程。课上完后,听课者立即访谈学生,了解学生在认知教学目标方面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个阶段: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其过程一般是:⑴授课者和听课者进行个人反思,写出个人反思发言提纲;⑵授课者向教研组成员及专家谈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感受;⑶全组教师及专家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沙龙式”讨论,重在评价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剖析成败得失的原因,研究改进教学的对策;⑷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提出针对情境性问题的新设计建议;⑸对跨情境性问题重新思考与回答;⑹讨论并确立下一轮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5、平等互助

学校要营造一种教师内部自由平等争论的气氛。反思型教研活动强调团队精神。

6、实证取向

我们主张在教学研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量分析,不走实证主义道路,但坚持定性探讨以一定的定量分析作为基础这样一种重视实证的取向,让解释、理解、叙事建立在课堂观察记录、学生访谈记录、教学录像这样一些比较坚实的证据基础之上。

7、循环上升

在一轮教研活动中,往往不可能完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又会生成新问题,这些都将激发教师进一步研究的欲望,推动新一轮教学研究工作的展开。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素养

在校本培训中,我校除了构建并实践反思型教研活动外,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其他培训活动。我校校本培训的方式有3种类型:以接受为主的方式、以个体探究为主的方式和以群体合作探究为主的方式。以接受为主的方式有专家讲座、读书活动、观摩教学、师带“徒”等。以个体探究为主的方式有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教师角色发展活动、日常的教育行动研究、教学日记、课堂教学调查、学生个案研究、个人学习自传等。以群体合作探究为主的方式有教育案例研究、脑力激荡活动等。

(三)健全校本培训制度,保证培训质量

1、学习制度

学校每月组织一次集中学习,教研组围绕研究主题每月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每位教师每年必须订1-2本专业杂志,每学期必须读1本教育书籍,每周自学笔记不得少于1000字,学习笔记必须包括两个部分即学习要点摘抄和学习反思。

2、备课制度

我校设计了反思教案规格,要求教师使用反思教案规格进行备课。

3、教研活动制度与反思制度

教研组严格按照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切实开展教研活动。

教学反思制度、形成反思的运行机制: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评比。

4、骨干教师培训制度

每个骨干教师必须同2名青年教师一起成立一个研修小组;每个骨干教师研修小组每学期必须有研修主题、研修计划,并按计划落实;骨干教师研修小组按月进行考核,对骨干教师考核分对骨干教师本人研修的考核和指导青年教师研修工作的考核。

5、建立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

建立常规工作积分制。把校本培训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积分制之中。

为了落实常规工作,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将师德、考勤、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与批改、科研、值勤、学生二课堂、教育理论学习十个方面的常规工作按优、良、中、差四个等次制定标准。实行常规工作积分。其操作办法是

一是制定常规工作标准。标准制定的依据是,结合区教育局小学教学教学常规管理规程,以及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款和学校的实际现状。

二是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标准。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同时组织学习的目的还在于让教师全面了解我们日复一日要做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

三是确立全校教师认可的标准。

四是组织评比。由各部门责任人牵头,按照常规工作优、良、中、差组织教师自评、年组内互评、责任人组织校评。实行对号入座,评定常规工作的月积分。

五是公示评比结果。每月将老师的常规工作积分在年组内公示,与本人见面,让教师月常规工作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改进。

六是评比结果的运用。学校月考核奖发放以积分制为依据,学期末将一学期来月积分累积作为学期末常规工作奖的依据。

积分制的建立体现了多劳多得,优质优酬,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了每月考核奖发放矛盾的纠纷,提高了常规工作的质量,促进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四)实行和谐年组评比,把校本培训列入和谐年组的评比条件之中

木桶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木桶盛水多少不仅取决于板子的长与短,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同样一所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关键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因此我们从师德、办公纪律、教研、学生家长评教、年组环境建设、教师间的协作等六个方面制定了和谐年组的标准,其评比程序与积分制相似,每月自评、互评、学校评三个方面的评价,并将评比结果在全校公示,如公示无意见,该年组就评定为和谐年组,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和谐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意识,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了教师相互约束的格局。进一步促进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四、培训效果

扎实的校本培训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变化也带来了学生的积极变化。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也为其他学校所借鉴和采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教师们在反思动力、反思能力、反思习惯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2004年12月我们采用问卷进行了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校本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反思动力和反思能力,既促进了教师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也促进了教师外在行为方式的转变。

(二)学校初步形成有利于反思的群体氛围

从学校层面看,相互开放、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反思群体氛围已经初步形成,那种不敢讲“坏话”尽讲“好话”怕得罪人的心态,那种在群体中谁向自己提了意见就觉得“没面子”的心态已经基本消解,一种提倡探究、切磋、分享、协作的研究型文化正在形成。

(三)部分教师特别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三年来,在全国各类比赛中,有8人次获得了一等奖,有10人次获得了二等奖,有16人次获得了三等奖。在省市区各类比赛中,有15人次获得了一等奖,有6人次获得了二等奖,有17人次获得了三等奖。有5人公开发表7篇论文。在各级论文征集比赛中,有21人次获得了一等奖,有35人次获得了二等奖,有17人次获得了三等奖。

一批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脱颖而出。如青年教师李君从事数学教学仅四年时间,就获得了全国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现已获得了区杰出青年教师、区第三届十大名师、市素质教育先进个人、省课改先进个人等荣誉。

(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有了较大变化

2005年,我校学生在区创新杯语、数竞赛中获得总分第一名,2003、2004、2005年区运动会均获得A组团体总分第四名,艺术小人才获奖率为70%。在各类展示课上,校外领导与教师对我校学生的素质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家长们对我校学生素质的提高给予了较高评价,要求就读我校的学生大量增加。

(五)对兄弟学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我校的校本教师培训活动引起了市区有关方面的肯定和注意,市区有关方面曾委托我校开展了五次展示交流活动,反响较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我校为教师建立教师成长袋的做法已在市、区推广,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在市、区两级展示会上得到了市、区专家和领导的好评,被称为“为市、区下一步深化校本教研活动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五、下一步的打算

我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一)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理想的校本培训应该是开始有外部专业人员的推动和参与,到逐步减少对外部人士的依赖,发展到最后主要或完全靠自身的力量来推动校本培训常规化、日常化。目前我校的校本培训对外部专业人员仍然存在一定的依赖。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减少对外部人力资源的依赖,促进教师成为迈上自主更新之路,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

(二)需要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我们发现中老年教师对于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限。如何激发中老年教师产生变化的愿望,既使他们的丰富经验成为群体的资源,又使他们在反省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之一。

在青年教师中,也有专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对于已经具有“名师”等头衔的优秀青年教师,他们感到目前的培训难以再有大的提高。如何使他们进一步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又一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针对教师的个别差异和不同需要,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进一步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李旺成简介

李旺成,男,出生于1961年,小学高级教师 ,现任武汉市硚口区长征小学校长。

一、主要工作经历

1995年任长丰小学副校长,一九九七年任长丰小学校长。长丰小学是硚口区的一所边远薄弱学校,在任期内,李旺成同志把一所办学条件较差,师资队伍薄弱,质量不高的学校,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把学校办成硚口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改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得到社会的认可。由于工作出色,教育局党委于2003年将他调入硚口区长征小学。上任后该同志角色转换快,特别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与班子成员确立了“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 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服务 共同创造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发展,注重队伍建设,使学校在教育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家长的认可。

二、主要工作业绩

论文发表:

论文《对反思型教师培训的认识》发表于《成才》杂志2004年第5期

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校长角色转变》发表于《成才》杂志2004年第8期

论文《反思型教师培训研究》发表于《成才》杂志2006年第11期

论文获奖:

论文《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获国家级一等奖

论文《让教师迈向自主更新之路》获市级一等奖

个人荣誉:

2005年被评为区优秀党员

2005年被评市勤工俭学先进个人

2006年被评为市科研先进个人并在全市科研工作总结保彰会上交流

担任武汉市教育管理学会理事

学校获奖:

《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研究》被评为市一等奖

90学时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小结 篇12

香港学校的课程宗旨是:为所有学生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重要经验。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其拓展到教师的发展上呢?我们是否也能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重要经验或其他呢?一名教学副校长怎样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呢?专家的理念引发了我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一、领导的角色意识

“学习”是学校领导的专业责任,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明确教师为何要不断学习、持续发展,那是因为学校发展的基石是教师的发展。校领导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时应遵循六个原则,即:教师专业发展攸关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是工作;教师专业精进是持续的旅程,而非一张证书;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组织使命密不可分;教师专业发展重点在“人”而不是“活动”。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再来确定的教师专业发展,才会是持续的、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和学生学习、学校使命的,能紧扣学校脉络和具体工作;才会专注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校领导才会与教师共同协作,确定有效的学习模式。而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教师专业的发展是其主要工作之一。

二、教师的发展意识

我校在编教师41人,20~30岁的教师10名,30~40岁的教师7名,40岁以上的教师24名,整体呈现老龄化现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出现“瓶颈”,而这“瓶颈”表现为教师个人对专业发展缺乏追求。培训时,钱海燕教授在“个人行动”层面中提出的几个问题很值得我们老师深思:

⒈我是否表现出我尊重重视专业学习?我是如何表现的?

⒉我有没有为我的学生、我的同事示范我是一个“学习者”?

⒊我与同事们讨论分享自己学到的新理念、新事物的频率如何?

⒋我是否认真对待自己的专业学习,对自己负责?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过于强调其工具的价值,强调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内在价值,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致使教师的发展过于重视外部动力,而忽视内部动因。

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个体的自我造就、自我发挥尤为重要。

而教师要想自我发展,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

⒈我为谁干?有些教师总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为单位的负责人或为某某人而干,不以实现自我发展的教育价值为目的。这是多年来延续下来的观念,约束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潜能。而作为一名好教师,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干。

⒉被谁管理?管理应是自我管理。发展自我是教育者自己的事情,发展权归教师个人,这种倾向有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责任感,这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

三、有效的校本培训

根据钱海燕博士提出的奠定教师专业发展基础的“四个层次的行动”理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校层面需要完成的是组织行动、文化行动和政策支持。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培训中,钱海燕博士对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校做了什么安排突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学校有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交谈、讨论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为支持专业学习,学校有力的激励是什么?专业学习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学校又是怎样应对的?学校有什么仪式、传统或标准彰显学习的文化?专业知识如何分享?学校有哪些作为支持、宣扬专业学习?学校文化中有没有限制专业学习的负面因素?专家一连串的问题及系统的培训,引发了我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⒈促使教师树立让学生发展的职业理想。

现代师德的标志应该含有这样的因素:你是否喜欢教师的岗位,你是否珍惜教师的岗位,是否尊重孩子。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它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发展,尊重全体学生以及他们的个体差异,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树立“学生的发展目标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这一意识。

⒉增加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香港教育学校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的余惠冰博士的“行动学习”,其主体参与者就是本学校的教师。教师参与其中进行探究,更能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面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师看问题的角度,将受困于学生学习上的不足之处的思考模式,变为从解难的角度尝试为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的思考模式。此种方式有效地促使教师从实践中转变教学模式。同时通过鼓励教师承担责任,促使教师互相交流信息及专业知识,让学校成为具备学习气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整个教学系统的改进。

⒊提供教师在职学习与培训的机会。

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尤其是基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协作指导,教师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学校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直接推动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如本次培训中高宝玉博士的“变异学习理论”让我们明确了学习必然指向某事物;认真是学习者对事物的一种见解,而学习是对该事物有更全面及深入的见解;对学习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学习者聚集于事物的关键特征;由于人们较会留意变动的东西,故利用不同的变易图示,可有助学生聚焦于特定的特征上面;学习必须透过审辨,而审辨必先经过“变易”。在此理论指导下,我们确定教学方向,研究教学设计,达成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也深化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了处理教学问题的方法,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学习群体的建立。

⒋把教学反思作为促进教师自我专业造就的重要手段。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剖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理论素养的过程。教师在学习了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后,要写教学后记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课堂组织是否合理”“反思遗憾教训”……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究,将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事实上,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有着相同的特征,即不断地借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地反思自我对学科、学生学习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专业水平。

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它推动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专业发展,从而提升自身专业形象和专业素养。其次,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归属感,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并促进教师各方面的专业发展。

⒍搭建教师与外部环境相互合作、交流的平台。

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扩充个人的专业内涵;通过每年定期的主体性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互动;通过媒体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体系。学校提供的平台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因,教师的自我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因。内外结合有利于推进教师专业化,促进学校发展。

上一篇:铁岭市清河区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工作事迹下一篇:大学自主招生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