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2024-05-13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共9篇)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1

一、前言

众所周知,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对教育的要求了。同样对于地理学科来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就要求我们把地理应试教育机制转化为地理素质教育机制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地理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地理素质教育上更是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世纪初我国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新课改有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建立评价体系和改进课程管理六个具体目标。而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有效性教学逐渐成为教学中探讨的热点。

二、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探讨

有效教学,即通过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良创新使教学比以往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是以学生发展为旨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效的教学,是教学过程重于结果的教学。在地理学科方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则是目前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有效地理教学则是地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我认为应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他们由厌学到想学,由爱学再到会学,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课堂地理教学的优质有效。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要求学生能够改变传统的课堂+作业模式的学习,相对应的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重视起对于教学方法选用的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反观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有它适用的地方,当然也存在不少的弊端:

1、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对地理学科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表现为课堂形式单一,地理素养培养力不够。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的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等同是教书,而学生学习等同于学习书本知识,然而书本知识是远不能满足如今的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其固有的弊端:重理论多于实践、重结论多于过程、重学会多于会学,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培养很容易就被忽视了。

2、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构建方面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在课堂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氛围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通过一些必要的学习手段获得的。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应该要能动的去学习知识、去探究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使得教师的教师教学方法变成是“一言堂”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丧失对地理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学生还来不及思索和探究,就已经被动的接受了教师“抛”来的知识。

3、课堂缺乏活力,师生之间互动单

一、很难产生师生对于问题的交流。传统教学模式的另一个弊端是重视对所谓“主课”的重视,而忽视了对其他课程的重视,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仅以完成知识的传递为目标而忽略了与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对于地理这门实用性较强学科的学习,不论是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习得,还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上,都离不开师生互动。

4、教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只是衔接与铺垫,態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整个课堂而言,教师上讲台就讲课,整堂课下来讲的内容非常多,学生既来不及有任何思想活动也不可能全然接受教师传递的所有信息。教师以“讲”的好为最大满足,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也没有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对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很容易使得老师以作业过分代替课堂知识的传授,如此一来,更消减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

针对地理教学问题对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在地理课堂上要想追求高效,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有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创设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有效的提问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然现代教学部可缺少多媒体的应用。地理的广博性与趣味性并不是用话语就能表现的,多媒体的展示是课堂更生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然会提高。

2、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意识要体现地理的魅力。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一味的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在知识结构方面创新,体现我们地理学的独特性。比如,在讲授天气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当了一回天气预报员来播报一些地区的天气状况,让学生意识到描述一个地方天气时需要的要素,进而让学生阐述天气对人们生产和日常的生活有何影响。并与所在地区生产、生活的实际联系,学生不仅易懂,而且会觉得这样的知识离自己很近,学起来并不难,领略了地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我想学生定会在这样的“魅力”感召下发奋努力的。通过这种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

3、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创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学满堂灌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重点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完成任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分工,教师在必要时候对其进行指导。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研究、讨论得出的结论更有意义,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更好。

4、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巧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如歌诀记忆法、对比记忆法、几何图形记忆法、联系记忆法、诗词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如在教学中国各省的轮廓时就可以将黑龙江省看出是天鹅云南省则可以看成一匹马。有一位地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短时间记忆东南亚国家和城市时,利用谐音编了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一人越过一条河(越南———河内),捡到一块金子(柬埔寨———金边),遇到老万(老挝———万象),老万走路太慢(泰

国———曼谷),像只小绵羊(缅甸———仰光)。简简单单几句话,使课堂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它化难为易。

5、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以便于下一次更好的教学。教师可以从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应该从“教会”学生到学生“会学”,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经验,然后运用于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四、结论

由于传统教学缺乏对地理学科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在知识构建方面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课堂缺乏活力,师生之间互动单一;教师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很少关注新课所需要的只是衔接与铺垫等典型欠缺,本文在地理教育有效教学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五点有效教学的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有创新意识要体现地理的魅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创造师生互动;加强地理学习方法的培养,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2

本次调查以甘肃省临夏县安家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本校”)为例,该中学的乡土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可供挖掘,并用于地理教学之中;也是本校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最为切近的地理区域范围;另外,乡土资源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需要实现从近到远、从小到大、从理论返回实践三大教学思维应用。

一、从近到远的有效运用

中学地理以名词、名称、数据、事物演变、分布、基本原理等作为具体教学内容,相对来讲,对中学生进行此类抽象的地理知识教学,学生往往会感到陌生、模糊,难以与现实情况进行对应。因此,引入乡土地理资源可以解决此类教学困难。具体的教学方法就是将安家坡地区的地理情况作为资源,与教学相结合。然后,逐渐由近处的观察,进一步推演到县、市、省地理区域等,通过分析构成地理的基本元素,向地理形势、地理分布、地质构成等层层深入,通过切近的事物转变对抽象的知识进行理解,增加直观、形象的效果。这种由近到远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现实情况的认知,提高其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更为精准、清晰地把握各种地理概念、基本原理等。

二、由小到大的有效运用

首先,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实际情况要进行深入的解析。比如,可以从资源的浅层,深入一步理解为乡土资源的再利用,这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就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到事物的本质。然后,训练透过小社会理解大社会的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这种由小到大的教学思维,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训。比如,以本校为例,就可以结合地理课程内容的实践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具体来看,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讨论,然后,进一步通过课堂分组研究,形成多重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探讨、比较、分析、评估、补充,最后以调查方案为主线划分调查小组,针对不同的调查目标,对其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并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查。需要注意的是要注重调查表格的设计,调查内容的合理安排,调查路线、地点、范围等方面的规划等,包括采访当地村民、地理形势鸟瞰、地方杂志资料查询等。完成调查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知识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训练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团体精神等,属于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乡土地理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要改善教学方式,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并使其得到科学发展。

三、透过理论返回实践

在由近到远的思维扩展教学、由小社会进一步探索大世界的思维训练完成后,再进一步深化,对实践教学中所获得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然后,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名称、路线、人口、发展情况等作为知识点进行理论化的研究,并透过这种理论化、系统化的整理,返回到对实际地理问题的分析,使其变成一种经过实践、知识处理后的对乡土社会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该地的发展。

总之,在新的时期就要以我国教育改革之后的新型教学理念作为中学地理教学的指导,一方面要切实重视乡土资源的价值,并通过组织资料搜集、实践调查、书面报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乡土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从实践中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上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对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有效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循序渐进。比如,需要从整体上对初中地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整体上做好乡土地理资源与实际地理教学内容间的有效结合等。虽然在新课改之后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但其意义深远,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朝奎,邓丽霞,张云珍.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研究[J].测绘工程,2007,(6).

[2]卢世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学地理;培养兴趣;学习动力;体验学习

学习兴趣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因为,学习兴趣是中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源动力。众所周知,只要中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才会去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具有学习兴趣的孩子,求知欲会非常强烈,地理水平会得到较快提高。可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我们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广大中学地理教师要心里清楚,并做到心理有数。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尽量提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只有中学生的学习情兴趣提高了,他们才会在中学地理学习中充满动力和主动性。

可见要想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们要更新观念,有效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要片面的认为只要答案正确就行,学生记住就行,考试得高分就行。传统课堂教学中,中学生一旦回答错了,老师都会很难沉得住气,还会训斥几句。时间长了,就会使课堂乏味和沉闷。学生被斥责多了,也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兴趣就会被抹杀。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提高我们中学地理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基础。

一、中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来源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学习思维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对于地理的认知要经历一个过程。而对于这一过程,培养他们兴趣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学地理阅读这一具有抽象性的内容知识,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高效地激发中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呢?我认为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地理思维的发展。

二、愉悦的学习氛围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习氛围对于中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使中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身心感到愉悦,能够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呢?首先,老师的参与尤为重要,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到中学生的学习中去,带给中学生一种亲切感和愉悦感。其次,培养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让中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他们的事,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我们还要通过组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为他们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积极设置课堂表演的教学情境,培养中学生的表演能力

众所周知,中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特点。中学生对于一些表演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我们可以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相的表演活动。对一些活动内容通过中学生自己表演,能够使他们通过亲自表演获得学习新知。既巩固和运用了课堂新知,又提高了中学生表达能力和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积极组织游戏活动,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中学生,永远爱不释手的一件事情。我们要抓住中学生这一特点,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及中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与他们年龄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游戏性情境,把课堂教学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积极組织游戏能够使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快乐。游戏能够使中学生对新知识激发兴趣兴趣,让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中得到新知,提高能力,进而实现高效学习。

五、让中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渴望成功是每一个孩子的追求,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更为重要。让中学生感受成功能够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动力,并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我们经常会看到,具有成功体验的中学生面对困难时,总是信心百倍,仿佛在他的面前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他们前进;但是对于没有成功体验的学生来说,面对闲难时无从下手和没有信心。因此成功就是中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最好动力,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要给每个孩子创设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和平台,要创造机会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成就感。

所以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对于课堂问题的提出要讲究策略,不能一开始就深奥难懂,这样只会降低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问题我们要由浅到深,引导中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中学生经过对问题的认知思考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为获取的成功感到骄傲和自豪,让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经过思考提出来,经过中学生自己努力加以解决,这样无形中会增加中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六、教师要积极保护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想培养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们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同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因为中学生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例如:有的孩子具有胆怯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状态,这样会阻碍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参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给中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感。我们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自己的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探究者,创设愉悦的氛围,帮助中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我认为给中学生关爱,就能够增强他们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提高学习效率。鼓励中学生积极思考,正确评价学生,坚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我们要把关爱献给所有孩子,把信心还给他们,这是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每一名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培養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这也是提高我们中学地理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情感基础。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4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构建有效性课堂成为了各阶段、各学科的教育重任。课堂有效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学质量,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构建有效性课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本文通过简述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在课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等措施,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师构建有效性课堂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中学地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82-02

前言

有效性教学是指:学科教师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物力,并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有效性课堂”的基本特征,即明确教学任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教学内容等。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民主、互相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并做到与时俱进,立足于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而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方面,以身作则,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系列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其中包括:

其一,偏向知识教学,忽略能力培养。当前中学地理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率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中学地理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化。当前,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单方面的灌输知识给学生,不关心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而学生一味的接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心中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且灌输式教学使中学地理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无法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2]。

其三,教学手段单一化。当前,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无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还在沿用“黑板教学”,导致教学课堂氛围枯燥,无法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阻碍了有效性课堂的构建。

其四,教学理念滞后。尽管有部分中学地理教师引入了新课程理念,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时难以全部摆脱,导致当前的中学地理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无法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依凭,不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构建。

其五,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受应试教育影响,当前,中学地理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导致对学生的评估缺乏全面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针对性进行教案设计实施教学计划

构建有效性教学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易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为此,首先,中学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避免无效教学现象出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中学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承受力设计教学方案,以便学生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身地理素养。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每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地理知识来设计教学方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并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注意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应该注意这是“高中地理”,注意不引入高难度的教学知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突破,牢固掌握地理知识。

三、深入浅出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是指,教师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目标,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在学生中存在基础差、学习反应慢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兼顾这些学生,为这些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4]。而针对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中学地理教师要为其设置具有延伸性的教学目标,挖掘这类学生的?W习潜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并指导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旅游方面的意义。而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在此机床上还要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性,并能根据其特性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二者的基础上能分析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课堂实施互动式教学

1.抓住学生注意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因此,要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5]。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另一方面,能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近期发生的自然灾害报道,将其作为导入语,导入教学内容,这样贴近生活的报道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模式,以提问――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除此以外,中学地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推荐学生看关于自然灾害的电影,如:《唐山大地震》、《后天》、《2012》、《末日崩塌》等,以便在开展教学活动之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之间进行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一方面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索;另一方面,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也能从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除此以外,小组与小组的讨论,可以整体提高班级学习效率,使学生处于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从中感受讨论的魅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探究内容,探究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条件等对工业分布产生的影响[6]。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探究内容进行组内探究,小组成员将各个因素中影响工业分布的原因进行分析陈列,小组讨论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分享和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教学内容,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班级交流互动中掌握地理知识,实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师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

学生在讨论中,由于讨论角度、讨论方式等的不同,其得到的结论也个不相同,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可以通过针对讨论问题进行提问的方式,为学生的讨论指出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例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时,为了探究我国出现荒漠化现象的原因,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而在分组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几类?”当得出:分为人为原因与自然原因的结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然后,针对每个小组负责探究的原因,还可以提出问题:“针对造成荒漠化的原因,能不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学生在进行原因分析讨论的过程中,也学习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且学生在探究原因时还可以巩固以前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使全体学生都能分享讨论成果,学习地理知识。

4.联系课本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构建有效性课堂的目的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学地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课堂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绘制插图,一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7]。例如:在进行“七大洲面积比较”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东叔剪辑插图,并将剪下来的各个部位标出名称,然让学生将剪下来的部分再拼接成原图。这种剪辑的方法,能让学生记住插图中结构的位置,使学生牢固掌握七大洲在地球的位置。另外,中学地理中有部分插图是单角度一维的,缺乏空间感,不易于学生理解插图中的地理位置关系。中雪地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将抽象位置具象化。

5.布置任务,学以致用

由于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中学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时,中学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针对自己身边出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再如:在学习“锋面气旋”的过程中,中学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天气预报,然后给出图示,让学生学习做“天气预报员”,一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展自我。除此以外,将作业任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8]。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构建有效性课堂,中学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必须看清当前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其次,中学地理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中学地理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承受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整个班级体的学习效率。最后,中学地理教师要实施互动式教学,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设计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中开展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针对学生讨论的结论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学生的地理知识;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实践操作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布置相应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将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5

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作者/王忠

摘 要: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给广大教师提供了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地理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材料,它对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起着积极的作用。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的教育,也是中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地理教学;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关系

一、多种地理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它们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式。地表有宽广低平、起伏和缓的平原;有峰峦叠嶂、坡陡谷幽的山地;有沙丘连绵、砾石堆积的荒漠、戈壁;有低洼、冷湿积水的沼泽……地表形态各种各样。地球上有些地方终年炎热多雨,四季花开不断。有些地方气候严寒、烈风暴雨,一片银装素

裹……各地气象万千。世界上有些地区人口稠密,城镇众多,厂房林立,交通繁忙、经济发达;有些地区人烟稀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有些地方良田万顷,沃野千里,农业发达……各地经济发展有异同。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各地不同的区域特征无不说明各种事物和现象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

二、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

世界上没有一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是静止的,各种地理现象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地球的自转、公转,火山喷发、地震、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山体的上升、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固结成岩;潮起潮落,河川径流。森林的采伐和更新,矿藏开发,荒原成良田,天堑变通途。

地球在运动,地壳在演变,气候在变化,河流在变迁,社会在变革,经济在发展,地球环境在变化,人类在改变着地球环境。

三、地理对象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是运动着的地理事物的存在形式

地球运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在空间上地球处于特定的公转轨道位置上,有一定的日地距离;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公转自转周期,从而形成了年和日的概念。地理坐标――经纬网的确定,地球表面方位――东西南北的确定,时区的划分,地方和区时的确定,五带和四季的划分,都是以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空间性和时间性为前提的。

四、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各地地理现象不是彼此孤立的。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地理环境系统。地形影响气候、河流和动植物,影响人类的活动。而不同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外力,对地形又有着不同的塑造作用。地理学科要求通过分析综合地理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地理区域特征及其成因。唯物辩证法把因果关系看作是普遍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形式之一。

五、对立统一是地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内外力的对立统一,推动着地形的发展变化。内力使地球表面形态趋向高低不平,而外力使陆地表面形态趋于平坦,这两种作用同时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面貌。从全局看,长远看,内力是促使地形变化的主导因素,但是在局部地区,在一定阶段,外力也可以处于支配地位。

华北平原地壳的不断下降,黄河、海河等河流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堆积,产生明显的补偿作用,巫山一带地壳的间歇性抬升,长江强烈下切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冷暖气团的交锋、气流的升降、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大陆自然带分布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经济部门之间和经济地区之间的平衡和不平衡,无不说明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对立面的矛盾是地理事物发展的源泉,地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阐明地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六、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人和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是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受地理环境制约,又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黄土高坡高原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北荒漠地区得到控制,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开始在内地出现,石油的开发,矿藏的开采,铁路四通八达……人类活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自然环境。自然界几乎以同样的规模和程度反作用于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方面,违背自然规律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阐明人地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环境观、资源观,是地理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地理教学中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对于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6

突然来袭的汶川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地震灾害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深地感到:对付自然灾害,要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自然灾害,教育是最重要的一环。教育理应包括灾害教育,不包括灾害教育的教育无疑是教育灾难。“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的要求采取适当措施使公众进一步认识减灾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训练和其他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教育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借助教育这一手段,可以向广大民众传播灾害知识,如灾害前兆、灾害过程、灾害机理、灾害预防、减灾防灾措施、灾害后果等各相关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应对灾害的心理素质和能力。一次重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取决于灾害自身的破坏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受灾地域群体的承灾能力、抗灾强度和救灾力度。2006年6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减灾始于学校运动,目的是促进各国将灾害教育编入普通教育的教学大纲并改善学校安全。但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国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国民的减灾意识非常淡薄。

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呈现地球各圈层的相关原理、灾害的基础知识、发生机制、危害等内容,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规律。阐述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地理学科必须承担灾害教育的神圣使命。

(一)中学地理教育在灾害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学地理课作为中学各学科中唯一的以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教材渗透着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是地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是学生获取自然灾害知识的首要途径。从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从课程内容看,前四章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分别涉及到自然灾害中的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等的有关内容;第五章到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眼,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涉及社会灾害较多,如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具体分析,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灾害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如何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灾减灾;或者鼓励学生试探性提出具体防灾减灾策略,化害为利,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目的。

2.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防灾避灾的意识和技能。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震后1分36秒成功疏散,无一伤亡。谈及成功经验,就源于这个学校每个学期都组织一次全校的紧急疏散演习。2005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进行的安全教育管理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学生是易受灾的人群,他们年龄较小,防灾避灾的知识和经验缺乏。而且,当灾害发生时,学生多在教室内上课,极易造成群体性的受灾。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是说,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从自然灾害角度说,在地理教学中既要介绍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更要将防灾减灾的各种方法、措施、原则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在灾害发生后的自救和互救能力,以最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在突发性的灾害中抗灾救灾和生存的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人类对于地质灾害,特别是地震的预测精度还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地理教学就是要将这种自然规律性和科学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精神教给学生。地理教学中的灾害教育,就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人们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这点来说,地理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唯物主义思想的一门重要学科。灾害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一个方面。灾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解决所遇到的环境、灾害与发展问题,在作决策时,能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通过灾害教育可使学生形成对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养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个人、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和关系模式。

(二)中学地理课程中灾难教育的实施途径

1.重构知识体系,实施“灾害与预防”专题教育。从目前地理课程的教材来看,涉及到的自然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下4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繁多,不仅包括台风、暴雨、冰雹、大风、雷暴、暴风雪等天气灾害,还包括干旱、洪涝、持续高温、雪灾等气候灾害,沙漠化、山体滑坡、泥石流、雪崩、病虫害、海啸等气象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

(2)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很多,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滑坡、泥石流、地裂以及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海水入侵、地下水变异、煤层自燃、瓦斯爆炸、有害地气、黄土湿陷、泥沙淤积等,它可以在瞬间吞没数十万人的生命,将整座城市毁灭。

(3)生物灾害:包括动物灾害、植物灾害和微生物灾害。

(4)天文灾害:如太阳表面、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瞬时或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变化,强日冕物质抛射、大耀斑、高速太阳风、磁暴、电离层突然骚扰等,可引起卫星运行、通信、导航以及电站输送网络的混乱,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命,造成社会经济损失。

这些灾害涉及到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等,而地理的研究对象为整个地球表层系统,包括了这几个圈层。

2.立足课堂教学,传授预防灾害的正确方法。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不可能完全避免,但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当条件具备时才会发生。自然灾害是对人类的生命财产而言的,但对自然本身,有些则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如台风可以将水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洪水可以将一个地方的污染带到大海从而得以净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灾害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灾害并不可怕,没有灾害意识和不具备防灾减灾知识和能力与技巧的人面对自然灾害时,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才会导致可怕的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增多。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如在讲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时,要告诉学生台风就是一种气旋,只不过是发生在热带洋面的强烈气旋,所以水汽充足,除带来狂风处还会带来暴雨;寒潮就是反气旋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发源于寒冷的副极地的大陆气旋,所以其气流更干燥、更寒冷。

要让学生知道灾害时自救与互救结合的有关知识,教给学生每种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相互救助的方法,避免因束手无策而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传授措施,预防和减小灾害的发生。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知道每种自然灾害在刚开始形成之时,很多并不具有对人类生命财产的破坏能力,只有随着它的发展和移动才会对生命财产具破坏能力。如果能在其发展过程中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是完全能够预防和减小其破坏程度的。例如,水旱灾害其本质是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自然界的水资源分布本身是不均匀的,如果能人为地干预其过程就完全的可能降低水旱灾害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很多,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是要注意结合有关内容提示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教学媒体,通过录像、录音、投影、幻灯片和电影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增大教学容量,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更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播放地震、火山、火灾、海啸等灾害的录像,搜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资料与图片加以形象对比,从而会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全球环境问题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播放了美国灾难电影《后天》,学生对此印象就非常深刻。

3.广泛开展地理课外活动。一是可以利用各种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节日,如世界水日、地球日、国际减灾日等节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墙报,进行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二可以请地震、气象、海洋、科技等部门的有关专家举办灾害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灾害的认识,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的渗透。三是可以通过学校学生处组织学生进行防灾疏散演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灾害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掌握必要的逃生和救治的基本技能。四是可以通过灾难来教育学生,如利用即时发生的雪灾,地震、广西等地的水灾,台风等灾害,向学生传输防灾减灾思想。利用现实的灾难,可以及时的培养学生灾害哲学意识、灾害心理意识、灾害思想意识,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责任感、正义感、友谊和良心。大概温总理在北川中学的黑板上写下的“多难兴邦”就是此意吧。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7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加速消耗, 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 加上大多数人为了眼前利益, 以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 乱砍滥伐、滥捕滥杀、大量新建重化工、高能耗企业等不合理利用方式, 造成了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 采取了经济、技术等措施, 但整体上治理效果并没有大幅度改善。因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不断发展经济, 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因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并且为人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2]。其次, 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促使政府领导改变以往错误的政绩考核机制, 形成以人为本, 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绿色消费、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方式等生态文化观念的形成, 可以有效地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续动力。

一、中学地理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的优势

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 而教育是关键。中学地理围绕着人地关系展开, 着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 以探索区域与整体协调发展为目标,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发展[3]。

( 一) 综合性

中学地理学科紧紧围绕自然和人文两大部分展开, 其中自然地理由诸多要素构成, 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人文系统主要包括人口、文化、经济、交通、历史等,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彼此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个要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反应[4], 例如, 近年来热带雨林地区人口不断增长, 因此需要砍伐大量的雨林来增加耕地面积, 维持人们的食物需求, 但是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 是物种基因库, 对于维持全球气候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雨林被砍伐后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影响物种的多样性。因此, 在中学地理学习过程中时, 师生要形成一个全局观念, 注意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平时要注意渗透和谐的人地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迷惑, 合理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 最终促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 二) 地域性

地理主要研究地表事物以及相关空间分布规律, 人们的社会经济总是在特定的空间进行的, 在一个大的区域内, 人们所处的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各种要素总会有些差别, 所以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因此, 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根据区域差异去分析问题, 考虑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树立因地制宜的环境观念, 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三) 开放性

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整个地理系统是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但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 当外来因素对区域内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时, 区域内环境就会恶化。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迁移”这部分教学中,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 每年都有大批农民工从四川、广西、湖南、江西等贫困地区迁移到广东、上海、北京等地, 虽然促进了迁入地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却给城市带来了环境压力, 可能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因此, 要根据环境承载力制定合理的人口容量, 增强环境意识。

此外, 在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安全、循环工艺等方面对公众进行教育, 以及付诸实践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内容。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环境素质, 生态文明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 只有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 以良好的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又以经济的发展带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中学地理课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渗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 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为主线, 因此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 一) 中学地理教学目标与生态文明教育

地理学科研究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贯彻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也是新课标改革下三维目标的要求 ( 见图1) , 具体目标落实在教育过程中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领域之中。因此,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 促使人与生态环境朝着良性方向发展[5]。

1. 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当今世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而人口快速增长是产生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使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形成可持续资源观

人类的生存依赖各种自然资源的存在, 但是随着对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和人类利用方式的不合理, 自然资源面临枯竭, 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因此, 人类必须重新审视利用资源的方式,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实现资源的永续发展。

3.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穿插一些能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的内容[6],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内容时, 让学生了解古巴比伦昔日拥有着灿烂的古文明, 如今被淹没在风沙之下, 通过对比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 否则就会遭到报复。并且引导同学们举出类似的例子, 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4. 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就要改善恶化的环境质量,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对目前环境进行大力整治, 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的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明确, 珠三角地区主导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缓解了以前人口拥挤、环境恶化的局面,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势必会遇到环境恶化的问题, 但是只要全社会转变发展模式, 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农业, 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

5.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环境的好坏与每一个个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在于付诸行动, 从身边做起。加强宣传教育, 鼓励全体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 这样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从身边做起,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为国家环保事业献上一份力。

( 二) 中学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教育

中学地理教材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中心, 包含了许多生态文明与环境教育的内容, 地理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和谐的环境教育观 ( 见图2和图3) 。因此, 要立足于地理教材, 根据教科书挖掘其中的环境教育观念, 做到地理知识与环境素养相统一,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7]。

例如, 在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讲到对流层温度呈现出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的规律时, 播放有关伦敦烟雾大气污染事件的资料, 向同学们提问: 大气污染扩散了, 污染就减轻了, 那为什么大气污染不扩散呢?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由教师讲解逆温的概念, 由于发生逆温时大气气温高、密度低, 相应地, 下层密度高, 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运动, 气层很稳定, 污染物不易扩散, 加剧了大气污染。

由此可以看出, 环境质量的好坏与地理学科紧密相连, 一旦在逆温地区发生空气污染事故很难进行控制, 因此在逆温地区要注意防止大气污染事故的发生, 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员, 应该做些什么才能避免造成类似伦敦烟雾的事件呢?

再如, 在讲解我国自然灾害与防治这部分教学内容时, 要让学生明白,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种类最多、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 大力开发自然资源, 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环境恶化, 生态系统失去原有的平衡状态, 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因此, 在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中, 除了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灾害监测、预报, 通过国际组织和国家各级行政部门加强减灾规划、管理外, 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公众进行减灾和环境意识教育。

总而言之, 在地理教材讲解的过程中, 要体现地理学科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 在课堂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 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树立高效和谐可持续的观念, 让学生在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理念下,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造福于他人、社会、子孙后代。

三、结语

当前人们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生活环境质量也逐渐关注起来。而教育是树立生态文明的关键, 在中学阶段将生态观念扎根于学生们的心中, 便于他们以后更好地实践环境保护, 为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做出贡献。中学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并结合课外环境教育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意识,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导致当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 增强全民的生态文明观念已经刻不容缓。基于此, 就当前中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问题, 从当前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入手,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的独特优势及其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应用, 初步探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天美.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贵州教育, 2006, (18) .

[2]赵建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 (1) :7-8.

[3]Belaynesh Kebede.Students'awareness and attitude towards land degradation and deforestation[J].Addis ababa university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2010:45-50.

[4]杨桂英.地理教学的综合性与联系性[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86-88.

[5]吴从梅.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0, (2) :20-21.

[6]安宁, 李晖, 崔天顺, 何星存.刍议中学地理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6) :133-134.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8

[摘 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学科文理兼备,蕴含丰富美育素材,忽视美育势必削弱地理学科教育价值。中学地理教师应提高自身美育素养,在教学中进行地理自然美、有序美、科学美等美育渗透,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创设审美化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提高中学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美育 地理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1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造就素质全面、优良的人是素质教育观念的核心所在。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广义上的美育已由以培养学生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等审美素质为目标,拓展到以外在形式美育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即追求人生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因此,有人谈到广义美育,说:“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一、地理美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核心保障

地理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地理美育与地理德育、智育密切联系。形象化、愉悦化的地理教学可避免抽象说教,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增进学生对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以及全球意识等德育内容的理解及教育层次提升,促进言行一致。同时,美的鉴赏会激发学生探究美的动机以及对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等知识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发展智力,有利于中学生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发展。地理美育是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然而,现实的中学地理教学中美育渗透不足,许多教师注重地理自然美的熏陶,忽视地理其他美育渗透,学生对地理学科内隐地理美和美的标准含糊不清,且美育形式多为讲解说教,影响地理美育有效性。因此,探究地理美育内涵、特色及有效实施意义重大。

二、丰富的美育素材构建地理美育特色

地理学科文理兼备,蕴含丰富的美育素材,造就了该学科美育类型的多样化和特色性。

1.地理的自然美,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

地理自然景观是大自然创造出来的地表奇迹,以不同表现方式给人带来视觉盛宴。就美的风格而言,地理景观让人惊叹于泰山的雄壮之美、青城山的幽深之美……就美的内容而言,地理之美,异彩纷呈,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神奇各异的地貌;从热带葱郁森林到寒带冰原,从广袤田野到无垠草原沙漠,不同季节色彩纷呈,体现自然景观的色彩美;瀑布飞流、滚滚江河,体现自然景观的动态美;寒来暑往、四季交替体现了自然景观的节奏美。这些形象化、直观性的自然美易通过实地观察或影视、图片等间接感受,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

2.地理的创造美,彰显人类智慧的魅力

美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理社会美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种种活动,表现为工农城市交通等生产及生活上的各个方面,教材中的人文部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注重联系学生熟知或亲身体验的事物和现象,尽可能使中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美就在身边。

地理创造美不仅表现在上述物质层面上,还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各地语言文字、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构成地域文化差异,这些文化还体现在古今中外民居建筑风格上,带有独特的民俗信仰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感悟到人类创造的物质和文化之美,使人学会包容,相互理解。

3.地理的科学美,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美求“真”,美求“是”。美应建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创造美须尊重规律,否则美不长久。地理观察发现获得的美是地理现象、景观等外显的感性美,而地理科学美是透过层层的地理表象,经过抽象思维加工而得。这些呈现地理科学的地理原理、地理过程、地理规律,是解释地表地理事物和现象结构的有序性、海陆分布的平衡性、各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性和协调性,以及地理过程演替的阶段稳定性的科学理论,体现着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在种种地理理性的科学美的基础上,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人地和谐发展观等观念,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三、中学地理美育教学的有效策略

1. 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核心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想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易事。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指导学生明晰美的概念和本质,明确判断美的标准,把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核心。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运用直观影像、图片等呈现手段呈现地理信息,能把学生看得见或没看过的地理外显的自然美和人类创造美展示给学生,带来外在的视觉享受,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在当今人地关系恶化、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直观影像、图片等呈现地球上违背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肆意破坏的现象,将这些破坏现象和原始自然美联系起来,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明辨美的标准,规避自己不美的行为举止。在此基础上展开培养学生审视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的活动,更好地实现美育目标。

2. 以多变地理教学方法实现多类美育渗透

地理文化美和科学美隐含在地理知识中,接受式教学难以让中学生体会和领悟地理科学之真正魅力,这种有缺陷的地理美育渗透方式会阻碍中学生对地理科学美和隐性创造美的欣赏和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感受,这要求地理教学必须注重启发、引导、探究和体验式教学,以多变地理教学方法实现多类美育渗透,注重地理方法的优化组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情景,把地理课堂的教学因素转化为审美对象,通过生动的审美学习活动,使地理教学过程转化为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资源观、环境观等教育时,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或采用辩论、模拟、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类美育渗透。

3.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

在地理美育的渗透过程中,既要注意使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是行为举止,还是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且意义重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离不开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地理教师。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之中包含美育素养,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审美观,认识、发现和创造地理美的地理学科审美能力,还有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审美元素的审美化地理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的美育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仪表美。教师身居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必须要以超越官能欲望的眼光注意自身的仪表、举止,要得体、大方、稳重,给人以舒适感。二是语言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以经过文学渲染,使用诗词、谚语、歌曲等形式使教学语言成为一种具有力量的美感形式,更容易感染中学生。三是板书板画美。地理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图文结合,地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板书板画能力,不仅能使知识简化,讲绘结合,易于理解,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四是人格美。地理教师不仅要注意外在仪表美,更要追求表里皆美的人格精神美,身正为范,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

中学地理教育的有效教学研究 篇9

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翟春妍

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推进素质教育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和方向。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前提。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心理、身体等诸方面的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全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管理者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先成人,后成才)。

目前的应试教育还沿袭几百年来的科考制度,十分落后,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素质教育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即学生多样性的发展。所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的转化是一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希望工程。这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感事情重大,责任重大。

作为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的地理学科,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对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其优势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代替的。

相互关系学术讨论会上明确阐述:“我希望在中国要大胆建立地理科学,我们要率先打出地理科学大旗,原因就是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要科学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就必须认真地搞地理科学!”“地理科学对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一门迫切需要的科学”“在国民教育中地理科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为一名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下面就地理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些个人微薄的看法,旨在努力推进地理教学及其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内容构成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动态方面分析,素质教育的实质乃是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而非被动地将人类科学的道德的、心理的、劳动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较全面的素质,使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提高,使发展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态势。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地理素质的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由三部分构成,即地理知识素质、地理能力素质和地理品德素质。

1.地理知识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掌握那些在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处在基础地位的知识,它包括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基本事实、地理概念、地理成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等。

2.地理能力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地理教学,掌握地理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等,能运用地理知识 去处理和解决所遇到的地理问题,如小到看地图、辨方向,大到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工业布局等。

3.地理品德素质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并用于规范其行为的教育。

以上三个层次地理素质教育的构成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成功的地理素质教育必然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身心、知识、能力、品德等为目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教育。

二、地理是中学的一门基础课

中学地理教材中,既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地理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因为地理涉及到天体系统,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有了地理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地球为什么绕日运动?月亮为什么绕地球旋转?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地理问题,又是物理问题,也是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对启发学生学习物理和数学也有积极作用。反之,学生掌握了万有引力,曲线运动,流体力学等物理知识后,对学习地理也是一个有利条件。而且,在地理教学中,还有时间的推算,比例尺的计算和测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此外,在地理教学中,还会讲到岩石的风化,石灰岩地形的形成,土壤酸碱度以及各种有用矿物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化学知识。可见,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对学习地理也大有好处。反之,学生掌握了这些地理知识,对他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

中学地理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会地理观察,气象观察等基本技能,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三、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地理教育

地理这门学科从宏观上来说,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和开发,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气象预报,地区发展等都是一种专门的基础学科。那么,对于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终将要成为未来生活的各色各样的社会成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经常要遇到与地理有关的各种问题,需要他们运用地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去分析、研究、并作出对问题的决择。作为一个学习者,能知道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技术获取信息,分析和评价信息;作为一个求职者,知道地方特征与就业机会的联系,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作为一个生产者,知道区位,生产和销售地的自然人文特征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以及生产中的环境代价,从而决定取舍,或趋利避害,争得效益;作为一个公民,能关注对环境和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有益或有害的情况,关心环境质量,人类生活状况和生命支持系统——生物圈状况,知道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如何鼓励他样做,对公共环境问题持何种价值观和采取什么做法,使个人和社会都受益。

四、中学地理教学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地理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各项意识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地理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课堂。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比如在讲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时,让学生树立“人地合一”的发展观,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并要经受毅力磨练,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世界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劳动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都有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有意把各种自然现象加以神化和妖化,把自然界的突变,如狂风、暴雨、洪水、山崩、地震以及日月食等,都归之于妖魔鬼怪的兴风作浪,用以恐吓群众,欺骗群众和愚弄群众,以维护其反动统治。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把上述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和大气热量收支平衡原理;地球上水的运动和水平衡原理;地壳的变化和地壳物质循环原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态平衡原理,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的运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结果。所以,自然地理教学对破除迷信,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上一篇:高二上期末英语考试下一篇: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