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2024-09-12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精选10篇)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1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时间:2011、10、20

地点: 连江四中

班级:初二(1)授课老师:邢光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认识这个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等为此作出伟大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同时培养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把部队带向农村,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节日而引出-------“八一建军节”,这个节日是从何而来的呢?那就是为了纪念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指出为了纪念南昌起义。

一、南昌起义(板书)

1、历史背景:国民党“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经过:

时间:1927年8月1号 地点: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陈毅、朱德等

结果:占领南昌城,不久,革命军撤离南昌,但在南下广东途中,遭到失败,朱德等转战湘南。

完成动脑筋题: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过度: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好地领导以后的革命,必须要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制定方针政策。于是,党在汉口及时召开了会议,由于是8月7日召开的,因此史称八七会议,)。

二、八七会议(板书)

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P54小体字)(过度:随后按照会议精神,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三、秋收起义(板书)八七会议以后,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身份从汉口回到湖南长沙组织武装起义。9月9号,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军虽攻占一些县城,但损失惨重,原因何在?-------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比较强大,所以进攻一度受挫。于是毛泽东命令部队暂时退回到文家市,要考虑下一步行动。是攻打大城市长沙,还是进军农村呢?为什么?(从而完成P55动脑筋。)史称文家市决策。

随后按照决策精神,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途中,由于个别人出现厌倦即将到来的艰苦的农村生活,因而出现了逃兵现象,纪律有些涣散,对此毛泽东为强化队伍,在三湾村进行改编,史称三湾改编,(学生阅读一下P55小体字。)

经过改编后,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不久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红军的生活如何呢?是不是开始安逸享乐呢?我们看一首歌谣(见课本P55)自由空间:从中你有何感想?

让学生认识到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仍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续斗争。因而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过度: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不久,在此处出现了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那就是井冈山会师。)

四、井冈山会师(板书)

想想是哪两次起义中的队伍呢?--------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那么纵观这两次起义,在历史上产生什么影响呢?

意义:这两次起义虽一度失败,但在极度危险下仍坚持斗争,最终进行会师,壮大了力量。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面对着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给予敌人一次次起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中,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而且也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唯一道路。为此,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井冈山会师后,在它的影响下,各地先后发动起义,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并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练习把握文章脉络,整体感语文章思想内容;

2.在阅读课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课文语句表达,积累汉语言词汇句式,训练朗读,培训语感;

3.学习课文写作模式:通过对多个具体事物的形象描写集中表述一种生活感受。【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完成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在教学目标3。【教学时数】 2课时。【预习要求】 ①阅读或朗读课文;

②抄写《词语手册》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师读,或全班同学读,或教师指定某位学生读)。

在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提醒注意某字读音,某句子读法,或者纠正学生读得不正确之处。必要时,可多读几遍,直至读顺为止。

〔步骤二〕适当板书并解释课文中的字词。(可借助《词语手册》)

同学们翻开《词语手册》,老师讲解相关字词在课文何处出现,是什么意思。◇词语注释:

【幔(màn)】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踱方步】踱,慢步行走;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不折不扣】不大折扣,形容完全符合某种标准或要求。【明晃晃】光亮闪烁。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瞥(piē)】很快的看一下。【密不透风】严密得连风都无法透过。【揩(kāi)】擦;抹。

用心

爱心

专心【龌龊(wòchuò)】不干净。【噤(jìn)声】闭口不做声。【剥落】一片片地脱落。◇词义辨析: 【焦躁】〖焦急〗

“焦躁”不仅有焦急、着急的意思,同时还有因焦急而烦躁的意思。〔步骤三〕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悟文章思想内容。

1.文章题为《雷雨前》,写的是雷雨到来之前和到来之时的情景,细写前者简写后者。文章有时间上的推移,从“清早”到“上午”,再到“午后”;还有内容的变化,从清早和上午的闷热,到午后三点钟有几道闪电和几声雷响,然后是“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最后才狂风闪电大雷雨来临。这里有文章的顺序,有行文的节奏。

2.文章写的是雷雨前天气的闷热和人的难受,对不对?如果我来写,我只能写一句话:“雷雨前天气很闷热,人很难受。”写完之后就再没有话说了。你看我写得怎么样?很简洁,但不生动,没有感染力。天气怎么闷热?人怎么难受?没有写到位,读者感受不到。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1)作者不说抽象概念专说形象事物,不概括言说而用具体描写。为了说“热”,文章说经过一夜桥石还是热烘烘的,田里开裂的泥土还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为了说“没有风”,文章说“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

2)作者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写,把那种闷热难受的感觉传达给你,唤起你的感觉。文章说“摸一摸桥石,像还带点热”,说“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身上的汗“像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这是写触觉;说“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这是写视觉;说蚊子苍蝇“哼哼哼,嗡嗡嗡”,说蝉在那里高叫“要死哟!要死哟!”,这是写听觉;说:“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说“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这是写感觉。

3)作者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如田里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你看有多硬?如身上出的汗“跟胶水一样”,你看有多黏?如“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你看有多惨?“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人“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你看多憋闷?文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如田里泥土张着“扁长的嘴巴”吐热气,再如“幔外边的巨人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你看多形象?文章还使用排比手法: “你汗也流尽了,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你

用心

爱心

专心

被蒸发得只剩下了盐分,粘糊在皮肤上,胶字好,写活了躯体的感觉)

13.人像快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空气稀薄、缺氧的极度状态)

14.然而刬过了,幔又合拢,跟没刬过一样;又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密不透风,难以攻破。中字用得好,口语,传神,有力度,把那种气恼的状态都写出了)

15.嘴里干得像烧,你手里也软了。(烧、软两字,尤其是软字多好。烧字常见人用。软就特别,这是综合的状态和感觉,热闷已经把你折磨得气力全无,手心发软)。

第二题:细读下列文字,说明作者是如何反复强调闷热的。

这一天上午,天空老张着那灰色的幔,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也许幔外边有的是风,但我们罩在这幔里的,把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没见它飘飘扬扬踱方步。就跟住在抽出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气。

——这里先总状,后写典型细节,再又从外在感觉写到内心感觉,反复强调。没有一点点漏洞,也没有动一动,这是总的状态:一点风都没有。再邓一个典型细节、特写镜头:鸡毛不飘;把空气纹丝不动说到了极至。接着又换一个角度,深入一个层次,即从外在的五官、躯体感觉深入到内心感觉(闷)。先是用一个“真空”的夸张的比喻,把闷热到似乎无气可流的感觉写出来了。再又取一个典型细节:“吸”闷。闷是感觉,是无法吸的,吸进来的是空气,但这空气闷得太难吸了,吸进来的热空气好像也是不流动的“闷”气,可见这闷的感觉无处不在,强大无比。总之,从宏观到细节,从实状到感觉,从比喻到夸张,反复强调闷热无比。

第三题: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查找作家及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说说文中的压抑氛围及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什么寓意?

——为1934年前后社会状况和各政治阶层表现的象征。

压抑氛围象征当时专制、高压、白色恐怖的社会状况。苍蝇、蚊子象征反动派、丑恶势力。蝉儿象征那些不革命的、口头革命的人们。雷电风暴象征革命者、革命运动、革命风暴。

第四题:本文的主题和结尾与高尔基的《海燕》有无相似之处?请具体谈谈你的看法。——就两文的象征意义,主题、结尾既有相似处又有不同。

主题相似在都表现了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黑暗势力的搏斗。主题不同在:《海燕》主要是歌颂革命者的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对斗争充满热情欢乐的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以及表现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雷雨前》主要表现革命风暴尚未到来前,社会氛围的极端的压抑,人们渴望革命风暴摧毁这个压抑的旧世界,以及表现了斗争的艰难。结尾则更为相似,特别是最后一、二句,都在热情欢呼革命风暴的到来,都渴望革命风暴来得更为猛烈。不同

用心

爱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3

然后,鼓励学生讲述南昌起义的经过。8月1日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直接掌握和影响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宣布起义。由于部署严密,对敌军进行突然袭击,仅五个小时的激战,就全歼守敌,占领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三个军,任命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一支由无产阶级独立领导的军队诞生了。8月3日至7日,起义部队按照预定计划,相继撤离南昌,经过赣南、闽西,直奔广东潮汕,途中遭到优势敌军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进人梅陆丰地区,与当地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 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的概况怎样?(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A.时间:192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就定在8月1日。B.地点:江西南昌。[要求学生在56页地图上标明位置] C.领导人: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等 D.结果:一度占领南昌,撤出南下途中受挫。

动脑筋: 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为什么要撤出南下广东?(遭到反动军队包围,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北伐。)

3、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 启发学生思考: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于中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是反抗国民党叛变革命、实施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人民军队的创建。

老师问:有谁能回答:为什么我国将南昌起义纪念日定为建军节吗? 答案: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的光荣节日。

4、南昌起义的教训:

简单介绍南昌起义的教训。受俄国革命模式的影响,起义以夺取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为目标,没有深人农村,发动土地革命,武装农民。中国要寻求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

问一问: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主席江泽民为某纪念馆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你认为该纪念馆应该在()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南昌

(二)、秋收起义 时间:1927年秋 领导人:毛泽东 结果:失败

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让学生们看课本总结并分析)

原因: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走城市革命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城市革命道路是行不通的

影响: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问一问:

1927年,毛泽东在一首诗词里这样写道:“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指出南昌起义失败以后,毛泽东等人又领导在湘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出示秋收起义形势示意图,指图简述秋收起义的经过和结果,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果断决定将部队带往井冈山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指导学生看书思考:井冈山在那儿?是一个什么样地区?为什么要在那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问答环节:

(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去建立革命根据地?(提醒学生进行敌我力量对比分析时,注意观察57页“文献资料·红军歌谣”、59页“自由阅读卡·红军的军服”:

A.敌强:武器装备齐全,掌握着城市的控制权,但在农村的力量却比较薄弱。

B.我弱:在国民革命和秋收起义中连续受挫,损失很重,但能艰苦奋斗,可以适应农村的生活。)

(2)观察彩色图片《井冈山会师》和57页插图《龙江书院——井冈山会师毛泽东和朱德相见的地方》,说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分点提问—— A.会师时间:1928年4月

B.改编后的部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C.领导人:朱德、毛泽东)

(3)根据59页“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小组议论并发言: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答题思路。然后,层层引导:

A.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义不可能全胜。

B.井冈山条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有利于部队给养的筹集;离大城市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结合前面所了解到的中国革命失败的教训和井冈山地区的客观条件分析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2、井冈山会师。

出示“井冈山会师”图片,鼓励学生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第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建立了。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提出问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采取什么措施打退敌人的围剿? 1928年5月4日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根据地,红军采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迫”的游击战术,多次打退敌军对根据地的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湘赣根据地。讲一讲:组织学生讲革命故事:“朱德的扁担”。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影响。(学生们先自己思考总结分析,然后老师引导并给予准确答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它犹如中国革命的一点“星星之火”,终会形成“燎原之势”。

十、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和学生一起重温课本的主要内容。如: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时间、背景、结果、影响;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为建军节的原因;毛泽东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及影响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十一、作业布置:

中国革命一直都是以俄国为老师的.俄国十月的道路 从城市走向农村的,你认为俄国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能否行得通?为什么?从毛泽东领导军队进攻中心受挫到进军井冈山成功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史实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

十二、板书设计: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南昌起义→南下受挫

反动国民党反动统治﹛

秋收起义→敌强我弱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4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庄严:庄重而严肃。雄伟:雄壮而伟大。瞻仰:恭敬地看。

络绎不绝: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凝滞:停止流动。

怦然:形容心跳,怦,象声词。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牺牲: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誓师:军队出征前,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的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上溯:往上推求或回想。

逶逶迤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缔造:创立,建立(多指伟大的事业)。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成章,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读初中时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写过歌词和剧本,歌词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出版过七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相关知识: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从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纪念性工程被载入史册,并成为了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主要象征。

每当人们漫步于天安门广场,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时候,一定都想知道当初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作家刘成章的《读碑》,通过记叙自己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历程,体会到了纪念碑所承载的历史分量的沉重和中国人民为中国的胜利所付出代价的巨大。掀开了中国革命悲壮历史的一角,让我们在极度的震撼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一使命感,在灵魂的洗礼之后重新面对生活。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并随着作者瞻仰纪念碑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加深。

第二部分(7-15),作者读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才领悟到自己一直没有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最基本的东西。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第三部分(16),作者再次读碑时,心中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

三、写作方法

(1)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

本文将鲜明的画面、浓郁的情感与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达到感同身受之效,又增强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从而使文章意蕴丰富,情真味浓,可读性强。(2)大处着眼,小处着墨。

作者从大处着眼,引导人们思考怎样对待今天的生活,视野开阔,立意高远。又从小处着墨,精于用诗化的细节去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引起读者心灵的颤动,汹涌起内心情感的波澜。

四、重难点导析

为什么说“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作者所去的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土纪念碑。“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寂静,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残破的碑身给人一种沧桑感,时隔半个多世纪,历史已经久远,当初如火如荼地战斗过的热土如今已归于沉寂,曾经燃烧着的鲜活生命化作碑上的名字在阳光和风雨的腐蚀中黯淡了生命的痕迹。四周一片寂静,这里仿佛已被人遗忘。如果不是看到这些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谁会体会得到“牺牲”二

字的分量?那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和情感的血肉之躯化为尘土的轰轰烈烈的悲壮故事。有谁能体会得到这种牺牲的代价,那里一个熙熙攘攘的庞大队伍,不是用水泥砌成的,而是千千万万个血肉之躯筑成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笔画都是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如果没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再理性和诗意的思考都无法掂量这种牺牲的分量。

这一次解读是作者从现实体验到理性认识的升华。那一个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像个储得满满当当的铅字架”上的名字,让作者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使作者产生前所未有的悲壮感;陪同者讲述的故事,让作者意识到这些战士一样有自己的父兄姐妹,体会到了他们的亲人读碑时热望的失落,用个体的生命价值丈量了群体生命的分量。

这些感性认识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不是一个模糊的群体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集合,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几乎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中国革命进程的每一秒钟,几乎都有一个先烈倒下去。这怎能不让人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练习解答】

一、可从作者读碑的态度(“更慢”,“细心地看”),所读的内容(外观,题词,碑文,浮雕),读碑历程(20余年前到现在)等方面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者读碑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要从碑上获取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二、作者先前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充满了理性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情。但是,作者见了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看到密密麻麻,像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体会到“牺牲”二字的分量,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性体验,激起了作者理性而灼热的思考,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为之动容,为之沉思,从而擦亮眼睛,重新看待自己平凡而美丽的生活。

三、作者第一次真切地认识到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竟有那么多的英雄儿女倒在了血泊里,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正是因为这种代价的巨大,我们才没有理由抱怨、厌弃今天的生活,才会意识到应加倍珍惜自己,并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新的辉煌。

四、1.运用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表现了人们凝神屏气仔细瞻仰的情态,同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我脚步几乎凝固的瞻仰状态。

2.运用排比手法极写字多,突出了我受到的震撼。

3.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泉声的描写抒发此时作者心头的悲戚和震撼之情。4.“这么多”的反复使用,表达了作者心头涌起的悲壮感和震撼。

五、本题意在启发我们阅读上的建构意识,作品的意义在读者无数次阅读过程中,一次次生成,在读者阅历的增长中逐步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可留意如何常读常新。【类文品读】

国魂 赵忠祥

用满腔的情感谱出最炽热的乐章,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而这乐曲的旋律还应该流传于后世,流传到全世界受到世人的共同尊崇。

《马赛曲》、《国际歌》、《第九交响乐》、《义勇军进行曲》、《我的祖国》、《芬兰颂》、蓝色多瑙河》„„贝多芬、肖邦、聂耳、斯荚塔那、西贝柳斯,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

当我们提到这些作曲家就会想到他们不朽的乐曲,听到这些火焰般的乐曲就会想到作曲家的英名和他的祖国。

约翰·施特劳斯使他的祖国声名远播。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五十年来,在升起五星红旗的上空回响,在与一百多个国家的交往中,代表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形象与尊严。

西贝柳斯的交响乐《芬兰颂》,促成了他的祖国芬兰的独立。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

1995年6月8日上午,在西贝柳斯的塑像前,我们一一留下与这位传奇人物塑像的合影。

西贝柳斯是芬兰的国魂,是芬兰人的骄傲,是伟大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中的寿星,他安详地走过了人生的漫长之路,终年九十二岁。

爱他的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已在西贝柳斯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他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在赫尔辛基市郊,有两组雕塑,一组是作曲家的塑像,另一组雕塑是一大束管状的集合体。看到这尊结构纷繁的宏伟纪念碑,那管状物使我们仿佛感到1899年11月在赫尔辛基的露天演奏中西贝柳斯的《芬兰颂》的音波,这座纪念碑上的建筑代表着当年的旋律,长笛、竖琴、双簧管吹奏的乐曲以及铜管的如炮火的惊天动地的音响,最终是弦乐排山倒海的胜利进军。

被沙皇禁止了言论自由的芬兰,正当民族情绪激昂之际,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了导火索、催化剂与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那一天(1899年11月),这一片露天场地爆炸了,沸腾了,怒吼了,所有能扔上天空的东西都抛上了天空,所有的人站立起来,登高呐喊“芬兰!”“芬兰!”“我们的芬兰!”

从这一天起,《芬兰颂》在全国回响、震荡、共鸣。这支乐曲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这支乐曲鼓动了所有的芬兰同胞准备奔赴战场。如今《芬兰颂》成了第二国歌,仍令芬兰人热血沸腾,令芬兰人无比骄傲。

在西贝柳斯的纪念碑前,我浮想联翩,我对欧洲音乐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此时也翻涌胸中。在波兰我在肖邦的故居前,聆听过透过他故居的窗户飘出来的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他感伤的旋律,为他的孱弱身躯所涌出的巨大的爱国激情所感动,想到他死在异国,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我不觉泪

水盈眶。至今他的同胞以他为荣耀,肖邦是波兰的国魂。

我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为转播新年音乐会多次采访,我采访过近几年来轮流执棒指挥爱乐乐团的三位大师,玛泽尔、穆蒂、祖宾·梅塔。他们都是外国人,但他们深爱着施特劳斯的乐曲。我也采访过爱乐乐团的首席乐手和ORF(奥地利电视台)的同行们,我们最近几年来,都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相聚,共同探讨与解决我们的转播事宜,我从中国第一次现场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至今已工作了十二年。十二年来,我是每年第一个聆听金色大厅乐曲的中国观众。我先观看乐队的排练,然后在正式演出中,我再进行现场直播。我按照奥地利广播公司向全世界转播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国家与地区发的通稿,核对乐曲间歇的时间,并做必要与简短的修改润饰。在十二年的工作中,施特劳斯家族的音乐,每一年都会更深地打动我。十多年每一次在现场转播的时候,都能体会到全场的激动、亢奋与陶醉。这就是恢宏优美的乐曲——《蓝色多瑙河》所具有的魅力。每当这一连续演奏了八十多年的压轴曲目在新年的第一天响起第一个小节,第一个乐句,第一组旋律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无疑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他们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的国魂。

《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歌乐曲激昂地奏响时,多少中华儿女都会眼含热泪,无比激动,国歌永远令全中国的人民热血沸腾。聂耳——中国的国魂。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波尔塔瓦河),那一波一波雄浑的旋律像在人们的心头奏响,它使所有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斯美塔那——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魂。

西贝柳斯,我有幸在您的纪念碑前留影,也留下我对您的崇敬之情。爱国主义是狭义的,因为他爱的是生他养他的祖国,然而爱国热情又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感情,任何一位伟大的爱国者都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1.世界一些乐曲的旋律能够传于后世,受到世人尊崇的原因是什么? 2.你对“这些乐曲属于作曲家的祖国,也属于全人类”一句话如何理解? 3.“这些乐曲和这些作曲家是他的祖国的骄傲,是他的国家的国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称西贝柳斯、约翰·施特劳斯、聂耳、斯美塔那是各自国家的“国魂”? 5.为什么说“西贝柳斯是芬兰民族英雄”?

6.《芬兰颂》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这支乐曲的作用是什么? 7.芬兰人民对《芬兰颂》的最高评价是什么?芬兰人民和芬兰政府通过哪些行动表现对西贝柳斯的深深的爱? 8.文中两次提到《义勇军进行曲》,其作用各是什么? 9.在波兰,我在肖邦故居前,听到这位钢琴诗人的乐曲,为什么热泪盈眶?(参考答案:1.是因为这些乐曲起到了激励人们的作用,让自己的同胞兄弟在一个历史阶段热血沸腾,万众一心。2.这些乐曲曾给他的国家带来了荣誉,曾鼓舞他的人民起来抗争;说属于全人类,是因为

音乐无国界,是人类共有的财富。3.统领下文。4.西贝柳斯的《芬兰颂》成为“唤起民众的进军号角”;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奏响时,世界各地来的观众都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狂喜地鼓掌,全身心陶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永远令全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聆听这一乐曲的人们都会感慨动情。5.以他的音乐作为芬兰独立斗争的动员令(或答:他的音乐唤起了芬兰民众为独立而斗争)。6.沙皇禁止言论自由,民族情绪激昂;唤起民众,使芬兰全国的男女热血沸腾,鼓动所有同胞准备奔赴战场。7.①第二国歌;②生前为他举行了五次全国性生日庆典,从五十岁开始,每十年为他过一个盛大隆重的生日,在赫尔辛基市郊,树立他的雕塑像。8.第一次表现国歌代表全中国的形象与尊严,第二次是表现聂耳是中国的国魂。9.死前嘱咐友人把他的心脏带回他多难的祖国,为他涌现出的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凝滞()逶迤()缔造()怦然心动()偌大()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⑴泉水如泣如诉。()

⑵碑如苍茫无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⑶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

⑷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

3、下列句子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A、要是把那些名字也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B、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C、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

D、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

4、品读下面的语句,说说这段文字在词语使用上的特点和作用。

难道不是铭刻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么?

5、“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如何理解句中的“悲壮感”和“使命感”? 悲壮感: 使命感:

6、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会作何感想呢?请简要说明。

二、同步解读

①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到纪念碑。(甲)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乙)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束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mŠ()深。(丙)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丁)发觉,我并没有读懂!②南泥湾有一个泉,叫做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它的正面,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ch“()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③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我然后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是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足可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着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④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就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⑤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⑥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7.按拼音写汉字。

8.文中甲、乙、丙、丁处填人最恰当,效果也最好的一组关联词是()A、不过

然而

但是

竟 B.然而

但是

不过

才 C.不过

然而

但是

才 D.但是

不过

然而

9.下面一段文字应放在第 节之后。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10.文中画线的三个问句依次是()A、疑问

设问

反问

B.设问

疑问

反问 C.疑问

反问

疑问

D.反问

设问

反问

11、文中加点的“这一层”是指

;“最基本的东西”是指。

12.文中写道,“我并没有读懂”,又说,“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作者到底读懂了没有?他读懂了些什么?

三、美文赏读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巳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科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3.第一段中加点词“似乎”用得很好,请你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词用得好。

14.作者从“我”所“看”到的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天安门前看升旗”的场景。写国旗班的战士,既描写了全体战士的,又刻画了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愈益升高这一亮点。写观看升旗的人们,既从面上写了、超乎“我”的想像,又有国旗班战士出现时人群的躁动,红旗徐徐上升,国歌声起时喧闹人群的骤然宁静,以及“我”则更是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样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中,是写作的重点。

15.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16.指出文中与第1段文字相照应的句子。

17.这篇文章记叙了“我”由

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的“

”的思想境界。

(参考答案:1.略 2.⑴拟人⑵比喻⑶比喻、设问⑷排比 3.A 4.运用叠词,突出烈士的名字很多。(意近即可)5.“悲壮感”是几千万烈士的牺牲,令人震撼,“使命感”是面对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我们该肩负起什么样的使命。6.略

7、弥、储

8、A

9、⑤

10、D

11、文中引用的碑文上的文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英雄儿女竟都倒在血泊里了。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母爱的真挚深沉。3.掌握截取人物生平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4.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母爱的真挚深沉。(重点)2.掌握截取人物生平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重点)3.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龙应台说,“母亲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作为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位导师,她给了我们无限的爱与呵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去认识一下他的这位平凡、可爱、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目标(PPT展示,齐读)

1.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母爱的真挚深沉。(重点)2.掌握截取人物生平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重点)3.学习叙议结合的写法。

三、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 走进本文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邹韬奋?(PPT展示)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韬奋”是他的笔名,作者取这个笔名的意思是既要“韬光养晦”,又要“奋斗不息”。

(二)清除字词障碍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生字词。1.积累字词(请一位同学示范读,纠字音。然后全班齐读。)瞥见 piē

呜咽 wū yè 歉疚 jiù

巡阅 葬送 zàng

女红 gōng 查氏 zhā

脸颊

jiá 睡眼惺忪 xīng sōng

人影憧憧 chōng chōng 娓娓动听 wěi

蹑手蹑脚 niè 万籁俱寂 lài

唏唏嘘嘘 xī xū 2.积累词语(全班齐读)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5min),思考:作者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师总结(板书): 背我看灯 泪洒小说 为我流泪 熬夜做鞋

四、精读课文

1.师:默读全文(动笔圈画)找出让你感动的话语、事例或细节,归纳母亲的人物形象。(可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情感等角度)

仿照:我读了“

”(句子),我看到了一位

(形容词)的母亲。

(生概括,师板书总结如下:)背我看灯

慈爱、美丽

泪洒小说

善良、多情、循循善诱 为我流泪

怜爱 熬夜做鞋

辛劳、能干

2.师:同学们,作者记叙的这四个片段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生:……

师总结:母亲生活片段呈现的过程,也是我对母亲认识过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看到母亲外表的青春,到看到母亲内在情感的丰富,再到期盼孩子成才的复杂心理,再到看到她对孩子无私付出的辛苦。我对母亲从喜欢,到感念、歉疚(板书),是层层深入的,因而不可调换。

3.师:那么,就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离开了作者,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

请大家齐读1、2、7、8段。(读两遍,第一遍齐读,第二遍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基础上再次齐读)

生1: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第2段)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留下来三年三女。(第7段)

第2段的“就”、第7段的“才”表现作者对母亲去世的无限悲痛、惋惜,对母亲的赞颂和怀念。

生2: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第1段)

这句话中的“只知道”、“至今不知道”写母亲无名、没有社会地位,慨叹中饱含了作者对旧社会埋没压抑女性的谴责和抨击。

生3:……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意义的分子。(第8段)

这句话体现了我对母亲一生悲惨命运的惋惜,对旧社会埋没压抑女性的谴责、抨击。

(板书:我:感念、赞颂、痛惜、对社会的谴责)4.归纳主旨

师: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1:…… 生2:……

师总结:出示,生齐读

(1)表达对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的才具赞颂(2)表达了对母亲逝去的惋惜

(3)对旧社会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抨击和憎恶。5.生活反思

师总结:有一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龙应台在《目送》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其实,成长中的我们也不断目送着父母的老去,那么沐浴着母爱的阳光雨露的我们又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呢?

生1:…… 生2:……

师总结: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当我们在享受母亲毫无保留的爱与关怀时,请永远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提醒自己幸福,并开始学会回报。或者双休日的时候为妈妈洗一次碗,陪妈妈说说话,耐心听妈妈的唠叨,就是最好的行动!

五、布置作业:参照本文的片段,写一个关于母亲的典型片段。

六、板书设计:

母亲:背我看灯 慈爱、美丽

泪洒小说 善良、多情、循循善诱

(可爱、能干、努力)

为我流泪 怜爱

熬夜做鞋 辛劳、能干

我:感念、赞颂、痛惜、对社会的谴责

七、反思: 这节课上课前教案做了反复的修改,在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文章很简单,但想把它上得出彩却不容易。上课的流程无非是学习目标、生字词、作者简介、概括画面等最普通的教学环节,但每一个环节的导入却是至关重要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教案 篇6

【1】情景导入

同学们,谁知道我国首架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对的,在,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热潮,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的面前彰显了中国的强大综合实力,扬我国威,可谓是非常自豪的事。今天,我们就来重温一下当时的盛况吧。

【2】检查预习(略)

【3】四边互动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

明确: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围绕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明确: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3.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明确: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4】四边互动深入探究

1.精读课文第3、4段,简要分析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①内容上:这两段揭示了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并交代了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上公认的风险的难题;

②结构上:这两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5】小结

1.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现了英雄航天员镇定自若、献身国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写作特点

①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课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整个试验过程都作了完整的记叙。记叙紧紧围绕着检查甲板、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降落这一套程序来展开,条理清晰,毫无杂乱之感。

②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验是一个复杂、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同成功失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战斗机能否成功着舰这一件事。那么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作者就是紧紧抓住这些环节来展开叙写的。这些关键环节就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了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③文风平实,脉络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为的就是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高深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6】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其他关于此事件的新闻报道。

【7】课堂练习

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着舰指挥员及众工作人员

时间:月23日

地点:渤海某海域

原因: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经过:在渤海某海域,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8】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9】板书设计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导语:交待着舰的自然环境

2、主体:

①.准备着舰的场景

②.着舰的意义和难度

③.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

④.成功着舰

3、中心: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

八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八年级语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课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2、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

四、教学方法:启发法、创设情境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

学生答略,教师引导:是呀,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父母的爱和温暖所包围。那么,什么是家呢?

一、我知我家(板书)

1、家庭关系的建立(板书)

情景故事:学生阅读教材P4两则故事,思考:家到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家,是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常把一个单位比作是自己的家,比如;学校是我家,工厂是我家。歌曲《大中国》把中国比作我们共同的家。狭义的家和家庭有关。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学生划书)

家庭关系的确立也有多种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结婚组成的新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母再婚组成的新家庭。不同的家庭关系,促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现在的舰艇结构有哪几种哪?

学生结合教材P5的内容回答,教师板书四种家庭结构形式,即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等。

活动:我说我家:所以说你眼中到的家。小结:

父母赚钱不容易:为了撑起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你知道爸爸妈妈具体从事的工作吗?他们工作中有什么困难和委屈吗?他们回家后还要干什么?

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对儿女的爱。你能说说爸爸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付出的爱吗?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 学生阅读P5的“相关链接”,了解家庭的功能。

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板书)

活动:实话实说:喜欢选择什么样的父母?(说明理由)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A、小冰早就想买一个新款MP3了,妈妈说家庭经济不宽余,一定要买的话就看期末考试有没有进步。

B、小亮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这次在学校不小心打破一块玻璃,要赔偿人民币15元。可是小他的父母刚听了一个开头,便不高兴了,拿起皮鞭打了他一顿。

C、小宁生活在一个十分优越的家庭。怕起早,每天爸爸开车送她去学校;每天保姆送饭来学校;穿的是名牌,用的是精品;妈妈还告诉她学校的值周劳动最好不要参加。

教师讲解: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种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提问:学生阅读P6的“相关连接”后回答。

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父母的地位甚至父母的残缺而改变吗?你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 学生回答略。

活动:介绍我家的好品质、好家风。具体要求见P7。

课堂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家,知道了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法选择、无法改变的。我们要认真了解自己的家,了解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立志为自己的家庭做贡献。课后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二框 我爱我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判断能力。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对于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自己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庭,使他们真正作为家庭成员之一,认识并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四、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简单地了解家庭的一般情况,了解了父母的特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什么是家,一起感受家的温暖。

二、我爱我家(板书)

1、大人讲我小时候(板书)活动:大家先起回忆一下在你们的家庭生活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如生病、惹祸、比赛成功等)是什么?父母当时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都是不一样的,在每个人的“家”里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假使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是我们尽情地享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对于“家”,我们是不是还有其他更深的认识呢?

2、无悔的奉献(板书)

活动:(填表并回答问题见课本P8)。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都有责任,我们现在虽然还小,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承担起自己的对家庭的责任。集体朗读P9课文,体会母爱和父爱的伟大。活动:丢丢(秀怡)的故事

丢丢的父母嫌她是个女孩儿,出生以后就将她寄养在外婆家,很少过问,也不负担抚养费。随着丢丢一天天长大,外婆家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丢丢长大懂事了,自己向父母要抚养费,可他们总是搪塞推诿。丢丢只好到法院起诉,法院只好判决其父母补偿外婆多年来的抚养费,并定期支付丢丢的抚养费(含教育费用),直到她有独立生活能力时为止。

小组讨论:A、你认为丢丢有家吗? B、丢丢的爸妈爱她吗?

教师小结:爱是一种责任。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义务,甚至虐待子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感受家庭温暖(板书)

有人说“家庭不但是身体的住所,也是心灵的寄托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与同学交流自己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温暖和激励。活动:“家”是什么?

请大家用一句话把你对“家”的认识概括出来。先小组交流,然后课堂上发言。教师把学生发言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一起概括。

教师小结: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我们的天然学校;是我们的经济物质来源;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和发展大本营。我们这家中享受着亲情和温暖,这让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

学生阅读P11“相关连接”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家的温馨。

课堂小结:我们今天通过讲家里的故事,我们理解了“家”是什么,又通过丢丢的故事感受了“爱”是一种责任。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不要忘记献上自己的一份爱,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课后作业:给父母的一封信寄言——在感激父母养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对父母的感谢;心里话;对父母的祝福或期望等)

八、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第三框 难报三春晖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

2、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

3、知识目标: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教学重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

三、教学难点:如何孝敬父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板书设计:见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孟郊的《游子吟》吧?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她们应该得到我们子女的孝敬和回报,但是我们往往是难以报答慈母之爱的,因为她们的付出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框题:

三、难报三春晖(板书)

1、爱洒人间(板书)

活动:“小峰和妈妈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本P12的故事,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派代表发言。(1)妈妈为儿子的多动症、成绩差而伤心,却为什么总在儿子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2)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3)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对你有什么启发?(4)你能说说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你的爸爸、妈妈为你付出的爱吗?请具体说明。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2、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板书)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我国的《婚姻法》和《刑法》都有明确规定,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要受到法律制裁,当然也要受到道德和舆论的谴责。(教师介绍“相关连接”中的案例)活动:孝敬父母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六个情景(P14-15),辨析孝与不孝的表现。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生活的件件小事上,要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古人把孝敬父母归纳为尊亲、妇孺、能养三个层次。(教师根据教材讲解,略。)提问: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能谈谈为父母尽了孝心以后的感受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孝敬父母是要付出的,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情感,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的收获是甜蜜的。让我们孝敬自己的父母吧,去感受这种甜蜜。可能有些同学还有疑问,怎样孝敬父母?其实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就是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学生阅读P16的“相关连接”,体会其中的含义。孝敬父母是我们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地顺从。而是在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在当代道德和法律基础上对父母辛勤劳动和养育之恩的报答。如果方面做了不道德或违反法律的事,我们也要敢于批评和制止,这是对父母好,也是孝的表现。

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孝敬父母的长辈。我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他们是我们的亲人和长辈,他们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过贡献,对我们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甚至比父母更疼爱我们,在他们年老多病和行动不便时,我们做孙子女的也要尽一份孝心。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孝亲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同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此,我想对全体同学提出几条倡议:第一:多关心自己的长辈,尤其在他们不舒服的时候。第二:早上走时对长辈说“再见”,回到家是主动打招呼,尤其是不对自己的长辈乱发脾气。第三:每天给自己设立一个劳动岗,帮助家长分担家务。我相信,在父母、长辈爱的渲染下,我们也一定会把爱回报。练习和作业:

根据教材要求,联系自己实际制定孝敬父母的孝计划。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8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2)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中华民国纪年法,使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习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重点和难点】

重点: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兴中会的建立、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成立)。

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孙中山画像,提问:每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是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上孙中山的画像及孙中山的介绍。教师讲解:“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1894年曾上书要求变法,但变法自强的梦想很快破灭,从此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是从建立兴中会开始的。”引出第一目。

教师介绍:兴中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成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并组织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但这些革命斗争先后失败,革命派认识到必须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来领导革命。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起义者经验不足,没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人不在武昌,说明起义准备不充分;黎元洪这样的任务进入革命队伍,为革命埋下隐患。

4、影响:(板书)革命形势在全国迅猛发展起来。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板书)

1、中华民国的成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记忆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2、清帝退位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板书)

教师展示袁世凯画像,介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前后经过。要求学生阅读P36小字内容,提问:辛亥革命果实为什么会落入袁世凯之手?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提出: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是根本原因。

3、辛亥革命的意义(板书)

①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9

第三单元 第八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主要是考虑让学生多参与,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比较经典的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活动解决的。教师只是充当了一个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有疑惑的时候及时出现予以指导。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演绎历史的能力,安排了学生自导自演的历史短剧《鸿门宴》进入课堂,使学生从视觉上形象直观的感知具体的历史情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他们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短剧融入课堂,效果比较理想。

本课没有采用过多的形式,主要用了集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能力。而且在活动中特别关注合作的效果,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学生活动的情况看,他们还是很投入的,有些想法也比较有个性。

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但是由于大班教学,学生在活动中常常突破教师预先设计的限度。这样,在内容的安排和时间的分配上就出现了不均衡。有时,该完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活动而未能完成,有时教师又难于掌控局面,造成了低效。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篇10

谭山镇初级中学 张才杰

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公民的个人隐私包括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受法律明确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的自护方法和法律手段。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实践中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形成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难点: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设置情境)一个很熟悉的话题:中国人见面一般喜欢问些什么?而老外呢?

设问:从中国人和外国人不同的见面问候话中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中国人特别喜欢关注别人的私事。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注也是正常的,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如果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会涉及到一个法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老师板书课题—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了解的常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而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保护个人隐私。

【案例导学 解读新知】 第一板块:感悟隐私

[案例一](多媒体展示图片)并阅读教材54页《李黎的日记》。

[案例二](多媒体展示图片)某女大学生求职时,被询问:你多大了?你有男朋友吗?你谈过几次恋爱?

[案例三](你来当法官)警方对犯罪嫌疑人李某的住宅电话进行了监听,发现了犯罪线索。李某认为这是他个人隐私权,警方不该这么做。

设问:1.从这三个案例中,你感悟到什么是隐私?隐私包括哪些内容?

2.公安机关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

3.有人说,隐私就是个人不光彩的事情。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私事,尊重个人的隐私,是公民应有的道德品质,也是公民必须遵循的法定义务。个人隐私指的是不危害社会的个人私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执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则不属于侵犯隐私权行为。

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三个关键点。

设计意图:以案例形式出现,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课程资源,体会个人隐私的泄露对个人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加深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理解,以增强学生法律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第二板块:保护隐私

【新闻调查 理性思考】

透过短片来思考:(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谁动了我的隐私)

设问:你觉得要不要保护个人隐私?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得出保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呈现案例,使学生融入案例的情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尊重个人隐私权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

【日记保卫战 漫画赏析】

(经验交流:大家一起来剖析)(多媒体展示)

设问:请同学们就自己的实际还有哪些办法保护自己的隐私?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首先就有隐私意识,从自身做好,保管好自己的信件、日记等含有个人隐私的物品。其次要有法制观念,知道什么是侵犯自己隐私权的行为。第三、不向他人,包括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讲述自己的个人及家庭的隐私。第四、当发现有人披露、宣扬自己的隐私、损害自己名誉的行为时,应当于以制止,并且及时将情况告诉家长,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到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赏析,引导学生融入情节,分析思考,从而加深学生对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理解。

[角色扮演 换位思考]

让一组扮演孩子,一组扮演父母,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通过换位思考来合理的解决孩子的隐私权和父母的监护权之间的矛盾。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当这个矛盾激化是,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会让学生悉心考虑,最终落脚到依法维权方面来,这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懂得维权的重要方法是法律。

老师点拨:

1、父母对未成年人有监护的权利和义务。(1)作为子女:应主动多与父母沟通交流,以便让父母及时了解未成年人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而不能用未成年人的隐私全来抗拒、架空父母的监护权。(2)作为父母:为了不违反法律规定同时又能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子女的情况,一方面应注意培养未成年子女独立人格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量以平等的身份多与子女交流,让孩子对自己产生信任,愿意说出自己心中的秘密。

2、学生知道了要运用法律,但并非法律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所以老是针对实际给学生教几种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子女父母之间的有关侵犯隐私权的违法行为,这些方法实际可行,具有实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具体方法:当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1)可主动与父母等沟通交流,礼貌的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秘密(隐私权),希望他们尊重自己的这一权利,并告诉他们未经本人允许擅自窥探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2)若不听劝说,也可以向有关部门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寻求帮助;(3)若确实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

老师质疑:我们的隐私权是受什么保护?依据有哪些? 让生阅读课本第57页“法律文库”,教师指出:隐私权 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同样受法律保护。探讨:你认为分数属于隐私吗?为什么?

教师点拨:分数属于隐私。因为分数是学生的个人信息,而个人信息、个人活动、个人领域又是隐私的内容,即不愿为人所知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让生阅读课本第58页“观点链接”后交流:你比较赞成哪种观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处理分数问题?

老师点拨:比较赞成乙、丙、丁、戊的说法。不给学生按分数排队,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艺术,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学生的分数,已和信件、日记一样,成为学生的一项隐私受到了相应的法律保护,这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好处,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其健康成长,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学校不公开公布学生考试的成绩和排名,这应当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学校或老师一公布成绩排名就算是违法行为,这样的处罚似乎一时间还难以让人接受。

思维拓展:哪些行为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教师点拨: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一般有以下几种:A、监视:即非法对他人的行踪、住宅、居所等进行监听、监视,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例如,在他人居住的房间内安装监视器等。B、偷窃、私自开拆他人信件或日记。C、私闯民宅。D、公开披露或宣扬他人隐私。包括擅自或宣扬他人的疾病史、生理缺陷、婚姻生活等私密。

通过提问,“你的隐私被侵犯时的内心感受如何?”进入 第三板块:尊重隐私

为突破这一难点,达到课堂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特设计了一下环节。

【校园剧场 情感体验】

展示一个发生在校园里侵犯隐私权的案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护隐私权?这样就回到了本框教学内容《不要侵犯我的隐私》出现的原因,然后启发学生反思: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反思自己必须尊重被人的隐私,这是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道德品质的生成过程。

【当堂训练 课外拔高】

1、当堂训练题:(客观题训练)

大型情景喜剧《家有儿女Ⅰ》第九集《藏不住的秘密》:夏雪突然的反常表现,让父亲东海十分担心,情急之下想出“收买”刘星跟踪夏雪的主意。行动诡秘的刘星又引起了母亲刘梅的注意,她也“收买”了夏雨来跟踪刘星。各种消息开始源源不断传到了东海和刘梅的耳朵里。于是夫妻两人分别找夏雪和刘星谈了话,两个孩子发现自己被跟踪了,心里十分难过。尴尬的气氛怪异的关系终于让夏雪无法忍受,向大家坦白了自己的秘密„„据此完成1——4题 1)、父母派人跟踪夏雪和刘星,分别侵犯了他们的 A、名誉权 B、生命健康权 C、隐私权 D、人身自由权 2)、面对夏雪和刘星的反常表现,父亲夏东海和母亲刘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他们的意见中,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应该允许孩子们有一定的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②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知道孩子的一切想法与行动③孩子也有自己的合法权利,对他们的任何行动都不要过问,一切听之任之④父母可以在信任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愉快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便于教育孩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面对夏雪和刘星的反常表现,母亲刘梅最担心的是夏雪,她害怕夏雪受骗,遇到坏人,受到伤害。由此可见,一些父母不择手段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根本原因是

A、出于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特殊关爱 B、想时时监控自己的子女 C、对孩子们心中的秘密有一种好奇 D、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

4)、当夏雪发现自己被父母委派自己的弟弟跟踪时,你认为她应该立即采取的最好的做法是①拨打110,及时报警②主动找父母交谈,与父母沟通,消除父母不必要的担忧③行动更加隐秘,不要让父母察觉自己的任何行踪④向法院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的侵权行为,并要求给与精神赔偿⑤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父母的思想工作,要父母尊重自己正当的隐私权⑥写信向新闻媒体反应,要求新闻媒体对父母的侵权行为予以曝光 A、①⑥ B、②⑤ C、③④ D、①④

2、[2011年十堰市中考真题回放](主观试题)

17.(共8分)赏析下列图片,结合教材和社会现实,回答下列问题。

(1)谈谈你对“科技是把双刃剑”的理解。(4分)(2)从法律角度评价两幅图片中“网民”的行为。(4分)

3、[课外拔高] 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进行有关隐私权的问卷调查,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写一篇简单的关于个人隐私权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设计练习,拔高和减负兼顾,让学生课堂延伸,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程以知导行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

不要侵犯我的隐私

一、感悟隐私

二、保护隐私

三、尊重隐私

【赠言总结 明理践行】

学完本课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后的感受,可以是自己的寄语、心愿、赠言和希望等等。老师用赠言的方式做小结,如用“维护自己的隐私,尊重被人的隐私,这是你我的权利和义务。”

上一篇:制作寿司活动策划下一篇:2020年第一党支部班子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