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2024-06-04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精选8篇)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1

年 级:2014年春

学生姓名:

专 业:行政管理

学 号: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写作提纲

一、绪论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1、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2、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二)现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两种极端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游击作风”

2、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衙门习气”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2、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3、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三、结论

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行政管理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摒弃“衙门习气”和“游击作风”,杜绝机关作风和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同时,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规范企业的行政管理。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摘要】行政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阐述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 行政管理 问题 对策 探讨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行政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企业行政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这不仅关系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充分认识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及作用

1、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是行政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企业行政管理区别于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在其广度、深度、重要性及敏感性等方面也都不同于其他方面,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企业行政管理更注重内容和实质,尽量减少繁文缉节,而且相对比较直接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即更讲究实效。企业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形式、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省时、省钱。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有灵活性,。

因此,在现代企业中,行政部门是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也是经营者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切入点。

企业行政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企业行政管理存在于企业管理之中,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企业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政治环境因素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争取有利企业的政治环境就是行政管理的的任务之一。同时,解决员工思想问题,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正确引导员工思想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

企业行政管理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经济实力以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行政管理的正确引导与配合,企业通过行政管理,才能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使企业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经营管理技术,并转化到生产中,使企业充满活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中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务。但是,这些事务只不过是行政管理这棵大树上的枝枝叶叶而已。概括起来说,行政管理在企业中主要有管理、协调、服务三大功能;其中管理是主干,协调是核心,服务是根本。概而言之,行政管理的实质就是服务。企业专门的行政管理部门(通常称为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行政人事部之类)担负着企业行政管理的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是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企业行政部门担负着种种行政事务工作,使领导和员工从繁重、琐碎的行政事务和生活琐事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全力投入生产经营之中,企业行政部门主要职责是考虑公司的发展战略,探讨公司的组织架构,任用公司的各级干部,实施公司的经营方针,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等等。企业行政部门还必须在“管理”、“协调”和“服务”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管理”方面来说,企业行政部门不能满足于在日常事务的层次上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还必须在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用人政策等重大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并且高屋建瓴地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成为领导不可缺少的“高参和臂膀”。

从“协调”方面来说,企业行政部门担负着协调公司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重任。企业行政部门对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是以对计划的分工执行和控制为基础的。在执行计划控制的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对各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和执行进度进行协调,以调整好企业的整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应该对各部门在执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在日常事务上所发生的矛盾冲突进行调解,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团结和协调一致,维持企业的稳定和正常运行。企业行政管理的另一项协调任务,是协调本企业同其他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非业务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是非业务的,是因为企业的运行是在各部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才得以健康而稳定地进行的。其主要内容是在维护企业的基本权益的基础上,发展同社会各有关单位的友好交往,缓解矛盾冲突,从而为企业争取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从“服务”方面来说,企业行政部门要甘当幕后英雄的角色。因为行政服务干得再出色,毕竟 3

是服务于企业的最终目的的。行政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后勤服务工作,永远不要奢望成为企业关注的”中心”。否则,就影响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影响了企业最终目的的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理想境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企业的行政管理必须时刻着眼于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反对“为管理而管理”;必须坚决摈弃形式主义,切实讲究实效;必须大力讲究勤俭节约,反对大手大脚;必须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和可能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方法,一切以公司利益为最高原则,反对泥古不化、因循守旧;最后,企业行政管理最终要落实到确立服务观念,克服老爷作风和衙门习气,切实搞好服务上来。

总之,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许多企业在行政管理中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因此,分析企业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探讨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二、现行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两种极端问题

1、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游击作风”

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完全摈弃“机关习气”,完全凭主观意愿办事的“游击作风”。主要表现在企业中没有系统完整的规章制度、上下左右的明确分工、没有明确而充分的逐级授权和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或无章可依,或有章不依;凡事完全看老板或各级负责人的当时意愿,一拍脑袋决定任何大小事项,没有科学的研究、决策、落实程序;决策只凭当时灵机一动,正确与否全凭运气。机构、部门、各级负责人都形同虚设,上级对下级大小事务插手过多,搞得下属无所适从。往往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忙得昏天黑地,干部员工却有劲使不上;企业主要负责人总觉得干部员工拿得太多,做得太少;干部员工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一肚子怨气,怪企业主要负责人不重视自己。这样不但无法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易于造成领导与被领导双方的隔阂与对立。由于没有制定出成文的“公道”和“规矩”,造成企业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你争我夺,辩论不休;或遇事不议,或久议不决,或决而不行,或行而不果;重复讨论,重复决定,重复劳动;朝令夕改,朝秦暮楚。使企业处于一片“打乱仗”状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衙门习气”

许多企业行政部门“机关作风”较重,这些企业行政管理干部,完全不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完全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那一套,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主要表现是:繁文缛节、按部就班;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文牍主义、官样文章;公文旅行、笔墨官司;纸上谈兵、咬文嚼字;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脱离实际、不讲实效。这样的企业行政管理,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既浪费人力,又浪费钱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僵化死板,不近人情;把一个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变成了旧时代的“衙门”。这同样造成极大浪费,降低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影响企业效益。

以上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三、提高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

要提高企业行政效率,必须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行政部门必须认真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等,从而建立起企业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当前条件选择合适的、有一定程度的规范性的行政管理模式,并且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避免“游击作风”、打乱仗,提高员工士气、工作效率和公司效益。但是企业必须时刻牢记,企业行政管理的目的和实质在于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服务,为公司领导和各个部门、干部员工服务,而决不可本末倒置,陷入过重的“机关习气”,否则同样会降低员工士气和工作效率,损害公司利益。

2、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牵头万绪、纷繁复杂。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事务,行政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素质。每一个行政工作人员都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作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是知识水平高,各方面素质优良的公共管理者。企业行政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能够实现科学而又艺术的管理。经济的全球化迫使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未来的管理中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游戏规则,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3、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引入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如目标管理、绩效评估、成本核算等。当前企业行政效率在管理方法上陈旧僵化,仅注重行政规章和行政命令,无法调动行政官员的积极性。必须把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的精神引入企业行政管理之中,这样 5

可以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具体可以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对不同的行政管理层次提出不同的重点和要求。上层行政机关的主要活动,是规划、决策、控制、沟通等全局性工作,追求的是社会总体效率。重点要从领导方式、决策程序、组织结构、信息反馈、协调监督等方面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中层行政管理主管要根据上层领导的意图和公司的发展战略,做好上下层联络沟通工作。对上级工作任务进一步分解并做好计划,同时做好部门各项工作的指挥、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提高自身的职能作用。基层管理者是制定计划,进一步去实施指引、激励、沟通和营造氛围的工作以使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的目标。

(2)学会运用一系列现代化管理工具。a、制定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它将客户价值分为即成价值和潜在价值,通过一对一营销原则,满足不同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客户价值持续贡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盈利能力。b、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步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互联网及各种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企业正在积累大量历史数据商务智能将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通过集成来自不同数据资源的多种数据类型,提供从数据中发现新的关系.从而帮助企业识别优质客户,改善企业与客户关系,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改善绩效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增加产品销售和营业收入。

(3)建立“学习型企业”,实施绩效管理。每一个企业行政管理人员都必须是善于学习的模范,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地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得到提高。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企业开始接触绩效管理,本世纪初掀起了“韦尔奇热”,绩效管理模式正式引入我国。绩效管理理念的基础理论是Y理论和X理论相结合,并以Y理论为主导,Y理论认为大多数员工在潜意识中都愿意为企业努力工作,并积极承担责任,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只要企业在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上做到公平、公正,对员工的职业成长和人生价值实现有帮助,员工就认可企业的管理方法。企业中部门与部门、团队与团队、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间的沟通将会和谐进行,企业的各类绩效目标就能够顺利得以实现。例如:韦尔奇采用“活力曲线”进行员工评估,对GE公司的出色员工给予股票期权和职业培训等奖励,他认为对员工的激励应该是金钱和精神鼓励双管齐下。而绩效管理在行政上的运用的着重点就在于在对人事聘用、管理人员选拔方面,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推动企业人才选拔和管理者任用的改革,企业中凭能力、凭贡献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它引入了人力资本的激励理念,按能力和贡献实施分配,薪酬构成简单,分配差距拉大。

对企业未来现金流增长做出贡献的员工,可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索取,即价值创造者按其贡献度有价值分配权。例如:世界上着名的爱立信公司,就认为推行绩效管理和能力管理,其评价结果一定要与薪酬挂钩等,以上这些都值得在我们的企业行政管理中大胆实践,逐步实施。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企业行政管理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摒弃“衙门习气”和“游击作风”,杜绝机关作风和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同时,要学习与借鉴国内外企业行政管理的新模式,规范企业的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津孚 王建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六大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程淑华《也谈谈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N].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

3、宋占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及其考核》《胜利油田党校学报》[N].2003年第05期

4、张建国,徐伟,《绩效体系设计》[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

5、《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上册)[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2

一、绩效管理的历史变迁,绩效管理随经济发展而发展

纵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间断地对绩效管理进行探索。18世纪的产业革命,围绕提高企业利润,产生了绩效管理的思想火花。早期的绩效管理思想处在苗头状态,分散在其他学科之中。1895年,泰罗提出具有激励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绩效管理的学者逐步增多,这个时期已提出对员工奖罚技巧问题,缺陷是对人性化问题注意不够。20世纪30年代,孕育了行为科学理论,标志着员工激励理论的形成。主要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为后来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了对绩效管理中对“人性化”问题的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期,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会计学应运而生,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并把目标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是绩效管理的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公司分权制的建立,权、责、利问题的提出,部门绩效考核的责任会计的发展,标志着组织绩效管理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360度绩效考核法在欧美企业广泛应用。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学者创新了考核方法,最突出有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记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其中KPI和BSC是目前最广泛绩效考核法,EVA关注企业增长潜能和企业财富持续创造,被称为至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行为的一致性,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至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谁能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保持员工行为和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绩效激励是员工激励的基石,是员工激励的基本依据,是企业人事变动、工资调整、职务晋升、人员培训等人事工作的主要依据。

绩效管理涉及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核心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汇成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企业获利能力。其实质是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极至。通过绩效管理,切实保证员工选拔、报酬、学习培训、技能开发、激励奖惩、晋升调动、辞退除名等一系列人事工作具有科学性。

三、加强绩效管理的策略建议

1.加强学习,领会和掌握绩效考核的实质与精髓。人的行动是受理念支配的,要想将绩效考核转化成实际行动,应转变观念。为此,应加强绩效考核理论的学习,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明确绩效考核的意义和目的,使之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抵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应加强绩效考核技术的培训,帮助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绩效考核的程序和技巧,领会绩效考核的实质与精髓,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2.做好绩效考核基础工作。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各个环节支持配合。因此,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应花大气力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进一步推进企业绩效多元化,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完善基本核算参数和计算方法,增强业绩计量的可靠性;完备内部制度体系,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3.进行职位分析,制定科学规范的职位职责。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他各项工作才有依据。职位职责是整理职位分析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职位基本信息、职位设置目的、工作领域、工作职责、业务权限、工作频率、工作依据等,以及任职要求(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职位分析与职位职责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4.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合理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并随公司战略的演化而不断修正;能有效反映关键业绩驱动因素的变化,是对关键重点经营行动的反映,使高层领导清晰了解对企业价值最关键的经营操作的情况,使管理者能及时诊断经营中的问题并采取行动;能有力推动企业战略的执行,能为业绩管理和上下级的沟通提供一个客观基础,能使经营管理者集中精力管好最大驱动力的经营绩效。

5.提升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丰富企业激励手段的内容,发挥绩效管理的长效作用。绩效考核体现着企业的战略导向和管理者的意愿,应依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员工的不同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激励手段,除传统的物质奖励和职务升迁外,还应考虑长期的激励手段,如员工享受期权、股权,外派学习培训、签订长期合同等,发挥绩效管理的长效作用。

摘要: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高效率、高效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低效率、低效益企业在竞争中失败。实践表明,员工的绩效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文章着重论述绩效管理的历史变迁、绩效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搞好绩效管理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绩效管理,历史变迁,地位作用,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汪家常,魏立江.业绩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韩明,谢赤.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9(3)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3

一、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的基本依据。会计信息是企业对经济形势分析判断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决策和微观主体对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会计部门及会计工作人员,肩负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反映、监督、分析和咨询的任务,会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都围绕着信息工作展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及时性。企业决策者只有利用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才能确保生产与销售、市场开拓、产品定价、资金投入的协调统一,保证经营决策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使企业抢占先机,掌握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工作结果是企业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必须由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检验。会计工作结果是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数量表现,通过对会计结果的信息反馈,可为企业决策提供新的决策依据,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企业会计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突出。一是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对指标变动现象的罗列,应用性不强,成因分析不够。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大多数反映的是一些显性指标,对于某些隐性指标如人力资本等却没能反映,而这些隐性指标恰恰是企业利润增值最为重要的因素。三是刻意掩饰不良信息。有些企业管理人员好大喜功,对于不良的会计信息采取掩饰行为。事实上要诊断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维护企业机体健康运行,必须反映真实情况、掌握真实数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挖潜堵漏、开源节流。四是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决策者必须能对影响其决策的因素事先做出调整策略。因此,对会计信息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会计分析工作未能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会计人员大多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将会计数据上报以后会计工作就完成了,而没有认识到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得到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如此一来,自然也就谈不上写出深层次、高时效、高质量的会计分析报告。

三、如何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改变观念,使会计能全方位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会计信息是企业决策的基础,会计的分析与观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保障,会计工作的结果又是企业决策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会计已成为企业领导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企业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要关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仅要正确认识会计,重视会计工作,牢固树立会计参与企业决策的全新观念,提高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在人、财、物上给予企业会计工作以必要的支持;而且要学会或善于运用会计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决策。其次,会计人员要转变思想,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要有个飞跃,调整会计工作服务方向,由过去的报表型会计转变为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管理信息型会计,确保会计数据的质量,使会计信息成为企业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决策依据。

提高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企业要建立内部会计信息网络,使会计部门成为企业的信息库,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根据需要实现信息共享,使会计的信息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要求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质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会计工作建立在精确、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之上,这不仅能高质、快速地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会计报表任务,而且能让企业会计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强化法制意识。为了避免个别领导为了政绩或小团体的利益弄虚作假、迫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数据的现象发生,应将《会计法》的学习内容纳入到领导干部培训的内容中,使领导干部和各级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能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维护会计工作和会计数据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从而使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4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

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必须有相关行政法规的授权,并严格执法以实现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良性运行秩序。依法行政的关键是要正确解决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从而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有机地、合理地统一起来。当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发挥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现实强烈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使命之一。

二、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探讨

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行政法是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仅次于宪法的部门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门法之一。

第一,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来看,行政法调整着广泛而重要的社会关系,这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权力、公民权利息息相关,是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从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来看,行政法是宪法的重要的实施法;第三,从行政法与其他基本法律部门的关系来看,行政法对其他部门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行政法的作用就同属于法的范畴这一点而言,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一样,具有法的规范作用和一般社会作用。行政法的规范作用,是指行政法具有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

行政法的一般社会作用体现为:保障公民权益,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推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

行政法的特殊社会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有机的、统一的。

行政法是位于宪法之下、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其紧紧的围绕着行政权力展开,也就意味着行政法有着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完全不同的视野和内涵,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复杂性、易变性更是其它部门法所难以 1

比拟的。宪法与行政法存在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价值体系、行政法的基本原理源于宪法的实体价值、完善的宪政精神将充分的指导行政法的发展。过于强调行政法对宪法的依附性和宪法价值的绝对决定性和否定两者的联系一样,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三、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依法行政是法治原则的体现和要求,是现代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行依法行政,在我国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宏伟目标,并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这一基本方略写进国家根本大法,上升为宪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从而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本方略是指基本的方针和战略。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成法治国。法治国家,也称法治国,是实现法治精神和原则的国家。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对“法治”的具体解释存在差异,但一般都主张“法治”是与“人治”、“专制”相对立的概念。一般地说,法治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一切人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能违反法律行事,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故在美国,将法治原则称之为法律最高原则。其二,被遵守的法律必须体现正义的法律。对此,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认为应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自然法学派认为应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法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则认为应是体现基本人权和民主主权精神的法律。简言之,法治的主要精神是要求用良好的法律治理国家,反对任何超越法律的人和权力的存在。依法治国在我国的意义,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

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实行依法行政。

首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事务最大量、最主要的是行政管理事务,主要由行政机关执行。我国的80%以上的法律、90%左右的地方性法规和全部行政法规、规章都是由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依法行政,国家主要部分的公共事务就不能依法管理,依法治国就失去了最主要的内容。

其次,依法行政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人数最多,与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关系最密切。行政机关的权力最广泛,又有时间性、决定性,其活动影响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影响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和提高,影响公民权益的保障。如果行政权力不能得到法律的控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就难于得到保障,而且政府不守法比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守法对社会的危害破坏更大,影响更坏,影响公民守法。所以,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权,这里的官主要指行政官、权主要指行政权。正如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中指出的:“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最后,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由于行政事务具有繁杂性和紧迫性,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强调办事速度,必须讲究行政效率,并给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以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行政机关都实行首长负责制。这就必然造成权力的相对集中,在行政机关内部产生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工作人员服从本部门领导,下级领导服从上级领导。行政方式上的这些特点,往往容易造成习惯于按领导个人意志办事,而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的情况。因此,依法行政也是推进依法治国最困难的部分。只有克服这一最大困难,依法治国才有可能实现。

(二)是实现人民民主的要求

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条)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民主与法制密不可分,没有人民民主,不可 3

能有社会主义法制;同样,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人民民主权力也难于实现。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就是执行人民的意志,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违反了法律,就是违反了人民的意志,侵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我国人民民主政权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内容。因此,党的十五大报告要求“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宪法也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法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1999年宪法修正案)。市场经济是主要依靠法律规则调整的经济,在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从国内角度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式,转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从国际角度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要求我国政府在管理经济时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则,这是我国政府承担的一项国际法律义务。遵守世界贸易组织协法律规则,也是依法行政的表现和要求。可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够建立,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并溶入到世界经济大市场之中。

(四)是保持社会平稳发展的要求

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总结我国曾经忽视法治、强调人治的惨痛历史教训提出的。保持社会的平稳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法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稳定性和公开性。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否定人治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如前所述,国家主要的公共事务是由行政机关执 4

行的,行政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行政机关领导人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如果行政机关不依法行政,“一个将军一个令”,“人在政举,人去政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就会变化无常,就会破坏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影响社会的平稳发展。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是产生社会不满,甚至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法律具有公正性和公平性,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办事,就可以达到办事的公正、公平要求,使人民拥护政府,保持社会的稳定。所以,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而不能依长官意志行政,才能保持行政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达到保持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五)是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

权力是腐败的源头,而行政权力又是最容易和最多产生腐败的权力,如何遏制腐败,维护政府的廉洁性,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法律具有公开性和确定性,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必须依法公开,按法办理,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有利于防止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因此,依法行政是建设廉洁政府的必经之路。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政府具有高效率的办事速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机关办事的步骤、时间、顺序有严格的规定,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求行政机关严格依照行政程序法行使行政职权,这样就有助于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作风,提高行政效率,从而建立高效运转的现代政府。

四、当前制约我国依法行政的因素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负面影响

1、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人治社会的遗毒对现代中国开创依法行政局面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新时期建立法治国家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2、法律工具主义观念的存在。部分国家行政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将法律仅视为一种治人的工具,而不具有法律的目标价值观念。在重义务、轻权利观念的影响下,行政法蜕变成了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工具,强调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的权力,行政相对人服从管理的义务,依法行政成了以法行政,本来为制约、规范政府权力构建的行政法律制度成了政府管制老百姓的工具。

(二)行政立法领域的缺陷使依法行政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行政法律规范对行政主体的授权不明确,缺乏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条款,没有相应的程序规则规范行政行为,是依法行政难的法律因素。

1、行政立法意图和立法原则的定位存在某些偏差。

2、立法权限不明确,产生立法冲突。

3、行政立法的程序公开和民主参与不足。一是行政机关在自身决策时听取意见的渠道和方式不够充分和完善,确立的制度反映民意不够;二是立法听证制度不够完善。

4、行政立法滞后。在行政立法中不同程度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体现不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立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法的实施效果和作用的发挥,增加了执法和司法的难度,为执法和司法部门适用法律错误提供了立法上的可能,因而成为执法和司法混乱的源头。

(三)现行行政执法机制体制的弊端

当前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从行政执法的财政保障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上找到原因,有些体制性的缺陷甚至已成为不当行政、违法行政的直接诱因。

1、财政缺乏保障机制。一些地方和部门所需办公经费连执法人员的工资都不能保证,不足部分主要靠返还的罚没款补充或“创收”解决。一些单位把罚款多少作为衡量每个单位和每个执法人员执法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情况下,执法者“必须得挣饭钱、挣经费”,从而形成了违法养执法、执法与违法相互依存、恶性循环的黑色“执法产业”。经济利益与行政执法的联系,必然导致权力寻租。

2、行政执法体制不顺。目前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冲突、交叉重叠等现象,法律规定上的先天不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权限冲突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变成了依法打架,对依法行政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严重制约和妨碍了行政主体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行政的进程。

五、推进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对策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依法行政是党的执政方式在政府管理方式中的体现,是政府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的基本准则。对行政机关提出依法行政要求,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民心所向的结果,现就如何全面推进我国依法行政进程提出以下对策:

(一)树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优化依法行政环境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实现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是一个方面,而人们对依法行政观念的认识,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的信任度,以及对以行政法律手段对抗行政机关违法行政的主动性等主观因素,更是促进依法行政的推动力。依法行政,其基本的社会基础是人民群众对法律能否规范政府行为,法律能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政府守法的信心,即对行政法的法律信仰程度。因此,要推进依法行政,就要在全社会树立对法律的真诚信仰。法律只有在受到信任并且要求强力制裁时才是有效的,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只有为社会所接受才能彰显其无比的效力,而强制性的制裁只能作为次要的和辅助性的保障。国家强力可以惩罚不法,但无力积极导向。“法治”所要求的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神圣的情感,一种在忠诚与信仰土壤中生成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一种由此激发出的对法律的依赖、尊敬和崇尚,并愿意为之而献身的精神。

(二)加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法制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职权法定、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依法定程序行政等依法行政要素对行政主体的要求,无不需要健全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明确规定。

1、调整行政立法观念。一要确立“恶法非法”的立法观念。法并不是越多越好,法再多,由于立法不考虑执法而有法难依,由于执法不尊重立法而有法不依,立法既减轻效益又缺失权威;二要确立“立法效益”的立法观念。立法应当讲求产出和收益,讲求立法成本和经济分析;三要确立“立法有限”的立法观念。法治社会风行权力制约精神,立法领域应当奉行有限主义。立法有限,意味着对立法权的监督和制约;四要确立“立法平衡”的立法观念。发展立法平衡思维,需要行政领域的立法更新利益观念,以人民利益为本,以公共利益为重,以多元利益的妥协为基调,而不应掺杂狭隘的利益考虑。

2、完善行政立法程序。一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立法专家论证制度。当前重点要建立重大行政立法必须确立经专家论证强制制度及附理由否定制度;二要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作为一种民主立法制度,应逐步发展和完善,使其多重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三要积极推行法律法规跟踪问效制度。对颁布实施的法律法规是否符合立法质量标准以及其在实践中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跟踪调查,为立法机关适时地对已立法律法规存在的缺陷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或废止提供依据。

3、注重行政立法的经济分析。一是依靠市场自我调节,节制行政法规、规章的过多过滥的干预,多行间接诱导,少作硬性规定;二是对行政立法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展开充分的分析与预测,对多种方案进行评估与优选,甚至组合,最终采纳成本小,效益高的方案。

(三)调整和规范政府结构、权限,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政府职能转变和合理划分职权,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建立统一、透明、平等的公共财政体制,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政权建设的关系,是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1、大力调整和规范政府的结构、权限。一要借机构改革的契机,从整体上重新确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根据职责决定相应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并合理划分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二要实现“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的法定化;三要建立解决行政职能部门间权限冲突的法律机制,实现行政系统的协调运转。

2、健全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实现规范的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和规范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要清理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逐步将政府非税收入纳入财政预算,严格实行收费收入与执收主体利益彻底脱钩;三要实行行政工作人员统一待遇制度,实现同一地区相同职级的工作人员同等的报酬和待遇;四要健全财政监督体制,防止部门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

(四)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创新行政执法机制体制

贯彻依法行政方针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探索新的执法方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从而实现行政执法制度的法治化。

1、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现代行政程序的基本价值就是保证依法行政的实现,当前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听证制度及行政公开制度。

(1)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听证制度。一要扩大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听证的适用范围应扩崭到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同时,听证的范围应扩展到抽象行政行为;二要建立健全听证主持人制度。听证主持人要从有律师资格和行政经验的人员中选任;三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听证方式。当前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扩大听证 8

程序范围的同时,根据不同的行政行为,采用灵活多样的听证形式;四要明确并强化听证笔录对行政决定的作用。

(2)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公开制度。一要完善行政公开立法,实现行政公开的法制化。应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行政公开的现实情况,制定出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公开法律法规,对行政公开的主体、机构设置、程序、救济途径等相关问题作出规定;二要逐步扩大行政公开的主体范围。对于行政主体的行政公开,可以采用先以行政机关的行政公开为龙头,在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扩大到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三要完善行政公开的方式。要增加依申请公开的规定和对利害关系人公开的规定;四要扩大行政公开的范围。明确行政主体应当公开的内容和不予公开的内容,并规定行政主体对不予公开的事项承担举证责任;五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的救济制度。

2、改进行政执法模式。推进综合执法,逐步实现同一级政府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要继续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职责交叉问题,填补管理真空,真正体现“一队多用,一岗多视、一兵多能”的综合执法优势。同时,要积极改革其他领域现行行政执法模式,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水平。

3、全面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实现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当前,要按照行政执法与经济利益脱钩、与责任挂钩的原则,理顺行政执法责任体制,科学配置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促使行政管理制度秩序化,实现行政权的有效运用。

总之,行政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法律部门,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作为在宪法学与法哲学的不断渗透下努力追寻自我的行政法学,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还要面临很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大胆的思辩和争鸣、不断的吸取其他学科的发展成果、更多的投身于实践,以现实的气息来充实行政法的精神和内涵。充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法苑精萃编辑委员会编 《中国行政法学精萃》(2003年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主编朱昆、郭婕 《行政法概论》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3、胡建淼著 《行政法学》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4、陈端洪著 《中国行政法》 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5、姜明安著《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1日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5

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鼓励自学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是自学考试宣传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做好自学考试宣传工作,对扩大自学考试社会影响,推动自学考试整体形象建设,创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刘勇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处,210036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自考宣传   自学考试  

浅谈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6

当前对我们钻井行业安全管理状况和所发生的事故分析来看,从客观上说有:设备、技术、工艺的多种原因,但从主观上讲也有:操作者的精神状态不佳、员工劳动纪律松弛、规章制度不严和管理工作不精细等原因;特别是员工个体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工作的理念、安全认识淡薄等。因此,对事故原因的几要素,即:人、才、物、环境进行精细的综合管理,才能保障生产的整体安全;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必须建立起涉及我们钻井行业生产管理全过程、全部门、全体成员的纵横交错、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纵向单科型向纵横综合型的管理。即企业的行政、党群、技术设备、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要参与安全管理,协调作战,建立起与生产班级,生产个体,个人岗位紧密联系的宝塔式的安全管理网络,将安全管理渗透到生产组织的全过程,使其各职能班组、生产的各层次都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履行其安全职责。我通过这次在胜利职工教育培训中心进行的安全资格培训后,对行业安全谈几点不成熟 的看法:

一、安全生产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主导地位,重中之重;

何为安全:安全生产是指劳动生产过程中,要努力改善劳动条件,克服不安全的因素,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劳动生产在保证劳动者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安全是企业生产管理中的永恒主题,更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企业管理是企业法人代表(即队长、经理)负责制,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负第一位领导责任。因此,无论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还是企业领导人对安全管理的责任,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都决定了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用。但现实工作中也存在着部分企业领导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安全管理工作,甚至不顾职工的生命安全的现象,结果造成重大事故,给国家、企业、个人造成巨大损失,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我们钻井行业可以说是一种高危行业,安全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首要位置,安全是企业生产的保障,安全是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可以说安全就是企业的效益。

安全生产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向上发展到高级的需求。人类的需求分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求、安定和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由此可见,安全的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以此,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不仅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要求,也不仅是企业领导人的职责,而且是一激励措施,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稳定职工队伍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安全生产是企业自身长期发展的要求。钢铁大王卡内基在总结企业事故频发、生产下滑、效益下降的教训之后,首次提出“安全第一”的思想,己被实践所证明,成为今天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企业具有较好劳动条件,设备处于本质安全,使劳动生产力本身得到保障,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又能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因而职工也取得较高的收入,使职工的家庭生活更加美满,能够有充足的精力和财力培养下一代,使下一代既有文化,又有生活技能的新一代生产力;较高的企业收入能够使职工有能力进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创造更大的企业财富。因而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安全管理工作不可忽视。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抓好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要求,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职工的家庭幸福,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安全是生产的保障,安全就是企业的效益;

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应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没有经济效益,就不能保证企业再生产,最终企业就会倒闭。但是人们在达到目的过程中,行为价值的排序,保存生命又是第一位,企业如果不能安全生产,发生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这样既不能保证劳动者安全,又不能保证生产成果——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的作用是为了保障生产。但安全管理又是综合性管理,是各项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反映,每一次事故都说明企业的某一个部位或某个程序出现失误,导致生产的不畅,出现事故。企业不能继续生产,甚至于要停产,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想企业生产顺畅,就必须抓好安全管理,降低事故的发生,所以说安全是生产保障。

安全是伴随着生产而存在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管理是复杂的,但事故又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首先企业的设备、设施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每一个操作过程都考虑到防护设施,消除危险因素,基本上达到设备本质安全。其次,企业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职工的操作行为,从行政上要求职工操作安全。第一是企业加强职工培训使其达到熟练操作,充分认识正确操作设备是安全检查的根本保证,第二是人的安全素质提高,注重生命安全,“以人为本”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主题。不违章作业,也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第三是运用科学的安全预测方法,事先找出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可能发生不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去预防,使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得到有效地控制,这样就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也就避免了损失,把不该损失的效益投入再生产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良性循环,所以说加强安全管理就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三、作为企业怎样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管理己创造出许多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被广泛运用后产生良好的效果。目标、项目管理是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现在常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目标、项目管理不仅用于企业管理,而且可用于安全管理,目标体系就是安全目标的网络化、细分化,是安全目标管理的核心部分。

1、安全目标是一个队的生产总体目标,分目标和子目标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体系,根据井队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定本单位的安全管理目标,在本队安全管理总目标的前提下,把人身伤害、设备交通,运输等事故指标及安全工作所要达到的程度,展开分解到各班组,每个人头,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连锁形成网络性管理方式。这理所指的横向到边就是把井队安全总目标分解到各班组,每个人;纵向到底就是把井队的安全总目标由上而下的一层一层的分解,明确责任,使责任落实每个人,实现多层次的安全管理目标体系。

2、安全措施出中必不可少的,何为安全措施:就包括技术措施、组织保证措施、人员保证措施的具体化、系统化、是安全目标管理的关健部分,更是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根据目标层层分解的原则,保证措施也应是层层落实,做到安全目标和保证措施相对应,使每个目标值都有具体保证措施。这里主要包括: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全员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编制、修订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有毒有害岗位治理;落实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加强各类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开展事故预测、风险评估,提高防范安全意识;确定危险岗位,管理危险设备,完各种安全措施等等。保证措施的落实在整个管理中的作用很大,关系到目标管理的最终结果。所以措施的制定要越具体越好,要有质、有量、有时间等主面的具体要求,并尽可能做到定量化。

3、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增强信心;我们在安全管理中,还应冲破思想上的禁锢,做到两点。一是敢字当头,坚持一个“零”的奋斗目标,长期以来我们从一个粗放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中走来。在单一的为生产而生产的思想,那种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思想固然可佳。但现代企业文化的主题;就是以安全生产文化为主题,“以人为本”越来越提到企业发展生存的意识日程,以形成融于全员、融于工作和生产的基本原则;所以在教育培训职工时,着重从思想上来转变观念,改变认识,使广大员工真正在思想上树立“三不、五权”即:在工作中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进行生产中首先懂得劳动者的五个权力。即:知情权、检举权、批评权、拒绝权和撤离权。在我们的生产管理中要树立事前重视,先期投入的安全管理思想,最好不要安全事故预案的发生,追求钻井生产的一切“零”事故的行业最大安全目标。我们近几年来以这个“零”字努力奋斗,取行得了较好成绩,我队从2004年到2006年的今天,完成了连续八口深井被评为优秀和双优井,实现了八口(5000多米)深井“零”事故的突破。这就充分说明坚持从“零”做起,却能为单位做出可喜的成绩,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4、安全管理要实行重奖重罚;运用经济杠杆的量度,将安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纳入本单位经营管理的内涵之中,可提高安全管理的后劲。一是安全管理与职工工资挂钩,根据安全生产目标实现情况管理的优劣,在工资含量中增提或扣减一定的保证金,严格实行《班组内部综合管理考核办法》进行考核优劣奖罚。二是认真进行与班组签订《班组安全管理责任状》和《班组内部综合管理责任书》;班组与个人签定安全保证成诺书,确实做到钻井安全生产管理上的精细化,强硬化。把安全管理深化到每个职工的思想,依靠行政管理的强制力度,在落实国家及行业法律,法规、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中,规范员工的行为,教育员工树立遵章守纪的安全意识和生产劳动理念,坚持贯彻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坚持推行安全管理“五同时”制度,以永无终结的强化安全管理来实本单位最大利润。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7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标准化管理,零部件标准

引言

企业标准化管理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基础, 也是企业其他工作如工艺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等的技术基础。长期以来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只重视设计标准而忽视零部件标准以及只重视产品标准而忽视零部件标准的现象。通过进行零部件标准制定是企业改进标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1 企业标准的范围及作用

制定企业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制定企业标准, 很多企业不需要制定企业标准, 或者需要制定企业标准的数量很少, 即使有也只是一些技术和管理标准或国家、行业标准在企业的转化和落地。但对制造业而言, 制定企业标准的数量是相当多的。企业标准的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各方面:

产品标准。企业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时, 企业应制定相应的产品

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产品标准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当地的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2015年山东等地按照质检总局的要求正在进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向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的转换试点) 。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体系的核心, 制定产品标准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核心。

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活动所需要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大多数技术标准、管理标准需要企业制定, 工作标准全部需要企业制定。

设计、采购、工艺、半成品以及服务所需的技术标准设计、采购、工艺、工装等在一些行业有许多适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企业可以选择应用或补充制定需要的技术标准。服务技术标准一般包括产品销售中、销售后等所涉及的技术标准。

为提高产品质量而制定的企业“内控标准”这类标准是企业的产品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前提下, 企业可制定严于上述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这类标准只在企业内部使用。

(1) (4) 条对很多企业而言并不需要, (2) (3) 条无疑成为相当多企业标准制定的主要任务。 (2) (3) 条所涵盖的标准范围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 而对企业的各方面产生直接和间接作用的企业标准首推零部件标准。

2 零部件标准的概念、制定过程及其内容

2.1 零部件标准

所谓零部件标准, 是指企业应用标准化原理对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辅料、标准件、电子元器件、通用典型零部件等进行简化、统一和优化后制定的企业标准。

2.2 零部件标准的制定过程

零部件标准的制定的一般过程如下:选定对象;搜集整理资料 (包括国家, 行业和企业内部等) ;起草标准讨论稿, 供相关部门讨论;根据讨论意见、建议等编制标准报批稿;经批准后发布实施, 并做好实施前的培训;根据实施中的反馈修订标准。

对于零部件标准的制定过程, 各企业会有不同的要求。有关标准起草过程的规定可参考国家标准GB/T 16733《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

2.3 零部件标准制定的内容

零部件标准制定的内容一般包括下列各项:原材料和辅料, 如金属材料、工程塑料、橡胶等都可以成为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的内容;标准件, 如紧固件、键和花键、联轴器、轴承等。这些标准件在国家或行业标准中的种类规格繁多,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优选目录;电子元器件, 如电阻器、电容器、二极管等, 电子元器件有国家或行业标准, 各企业又有自己的企业标准, 型号规格更是五花八门, 如果没有企业自己的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标准, 会给设计、采购、生产、检验和销售带来相当多的困难;通用典型零部件, 这些零部件由于在系列产品上借用的数量大, 使用频率高, 通过零部件标准制定给予特定的图号、规格等, 以便借用、加工、检验、销售等。

3 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3.1 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的作用

零部件标准的制定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标准化工作。一些企业要么不重视标准化工作, 或根本就没有标准化工作, 要么即使有标准化工作, 却看不到标准化尤其是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的作用, 轻视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以下以2.3条中所列内容逐一分析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1) 原材料和辅料。制造企业都要购买原材料和辅料进行加工成半成品和成品, 因此原材料和辅料是零部件标准首先考虑进行标准化的对象。如黑色金属材料, 国家、行业标准中有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轴承钢、弹簧钢、不锈钢等种类, 形式有钢板、钢管、型钢等。如果企业不依据自身的产品特点加以规范, 任由设计选择材料及其形式, 就会产生诸如形式多样、牌号繁多、采购不便、加工不易、库存易呆滞等后果。企业技术管理者理应在技术部门成立之初就有规范原材料和辅料的意识, 不能任由原材料和辅料的种类、形式泛滥, 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应进行原材料和辅料种类和形式的标准化工作。

中山有家著名的家电企业, 在粗放经营的时代为了追求产值和效益, 不重视原材料和辅料的标准化工作。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利润的下滑, 降低成本成为增加利润的主要方法。该企业有一款产品的底座是主要零件, 其成本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比达10%。由于没有对其进行管控, 导致该底座有5种材料牌号, 12种规格, 3种材料形式, 理论上可以产生180种材料规格形式, 而实际设计中已有32种材料规格形式。经过筛选优化制定原材料标准后仅剩下2种材料牌号, 4种规格, 1种材料形式, 材料规格形式也仅剩6种。该零件的成本也降至原来的60%, 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占比下降为6.5%。原材料标准化的作用非常明显, 该企业又对其他主要零件的材料进行了优化, 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降成本工作。

(2) 标准件。标准件作为一种机械基础连接零件, 应用广泛。以紧固件为例, 有螺钉、螺母、垫圈、组合件、销钉、铆钉、挡圈等种类, 而螺钉就有56种之多。紧固件虽然在产品中数量较多, 但是由于其通用性强, 价格低廉, 易于采购等特点, 历来不被重视, 且消耗和浪费严重。那么对标准件进行标准化的还有必要吗?

厦门有一家港商独资的显微镜制造企业, 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2002年6月某国外代理商对产品的外观和维修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主要包括可拆换零部件的螺丝刀只能有一把, 外露的紧固件只能有一种与机身匹配的颜色。经过开发部的仔细统计, 发现销往该代理商的产品型号有三大类36个型号, 所使用的紧固件共有螺钉、螺母、垫圈等45种规格, 颜色有发黑、彩锌、白锌、镀镍等, 材质有碳钢、弹簧钢、不锈钢、黄铜等。为了充分满足该代理商的要求, 开发部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 组员来自设计、工艺、标准化、采购、检验、销售等职能部门。经过大家一个月的辛勤工作, 一份旨在优化紧固件种类规格的企业标准发布实施。该标准不但规定该企业常用紧固件的种类、材质、规格及颜色, 同时规定紧固件优选目录以及新增紧固件规格的申请办法。实施后该代理商对产品非常满意, 又得到了其他用户的青睐, 为企业赢得了市场。

(3) 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具有种类繁多, 标准林立等特点, 许多电子元器件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标准, 其标记形式也是五花八门, 电子专业人员识别尚且不易, 更不要说其他人员, 因此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标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国内一家市场份额较高的空调企业, 多年以来凭着对空调市场信息的敏感和成本意识, 保持了在业内的领先优势,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子元器件的标准化水平处于同行业的较高水准。该企业设有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的标准化部具体负责标准化工作。企业的一款主导变频空调产品上使用了一种变压器, 此变压器由于变频空调的特殊要求, 需要定做, 且技术参数较多, 包括容量、空载电流、空载损耗、励磁涌流、短路阻抗、负载损耗、短路电流、效率、电压调整率等15个。如何确定变压器参数各设计人员认识不尽一致, 导致变压器的型号五花八门, 给工艺、采购、生产、检验和销售带来了相当多的困难和问题, 如互换性问题、物料重复问题、检验项问题、安全库存问题等。为此标准化部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对变压器进行标准化。通过充分了解变频空调特点、变压器作用以及供应商情况, 并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协商后, 发布了一项变压器的企业标准, 规范了变压器的使用条件、额定参数、型号命名规则、技术条件、试验规则与方法、包装、运输、储存等。该标准实施后所产生效果明显, 在设计、工艺、采购、生产、检验和销售等各环节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仅变压器的库存金额就由120多万元降低至70万元左右。

(4) 通用典型零部件。通用典型零部件理应进行标准化, 并编制企业标准予以规范。随着企业产品向系列化和多样化发展, 必然会产生通用典型的零部件。企业标准应该规定这些零部件的材料、规格、加工、管理等事项, 以便设计人员选用。

还以前面提到的厦门显微镜制造企业为例, 该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和缩短研发周期, 快速占领市场, 对显微镜上一些通用典型的零部件进行标准化。这些零部件包括目镜、物镜、底座、立柱、电源线等。通过编制企业标准, 规定了这些典型零部件的材料、规格、加工方法以及选用等事项。2004年企业中标了一项国外的大订单, 在产品交货期短、任务重的情况下, 正是由于前期有了零部件系列标准的贯彻实施, 使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设计、采购、加工、装配直至交付产品等全过程, 获得了客户的称赞, 提高了企业的信用度, 为企业争取到了更多的客户。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零部件标准制定在企业标准化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之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各项内容:

a.规范企业的设计工作。通过制定实施零部件标准, 总结了企业在以往设计工作的经验, 把握企业产品的特点, 使设计工作向专业化、模块化发展, 充分利用企业内外的设计资源和优势, 提高设计质量, 缩短研发周期, 使产品尽快投入市场。b.规范企业的产品加工和装配, 提高产品质量。零部件标准的实施, 可使企业合理分配有限的人力和设备资源, 编制专用工艺规程和工序卡, 条件允许时还可以设计流水线或自动化生产线, 提高零部件及产品质量。c.有利于采购和检验工作。采购和检验部门可根据零部件标准的要求编制专门的采购规范和检验指导书。实施后可有效提高到货合格率、缩短采购和检验周期, 确保了生产进度。d.有利于库房管理工作。零部件标准实施后, 库管人员划定专门的库存区域, 设计专门的搬运工具以规范零部件的库房管理, 提高仓储管理水平, 减少搬运过程中对零部件的损伤。e.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技术管理规范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企业中, 零部件标准制定工作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持续不断地制定和实施零部件标准, 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工作。f.其他方面。零部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零部件的规格型号, 提高了零部件的互换性, 减少了零部件的种类和和数量, 有利于企业减少库存及金额、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呆滞库存等。

4 结语

在制造业中,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 其作用不言而喻, 而零部件标准制定是标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在规范设计和工艺、提高采购和检验工作水平、完善产品加工和装配、改进库房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孙晓康, 陈渭, 李玲玲, 等.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3.

论中小企业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张,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建设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推进精神文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推进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于党十七大精神文明的贯彻和落实。企业积极践行职工文化建设是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关键词:工会;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

企业工会组织是企业基础部门之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工会组织就企业的发展、改革、稳定作为工作的中心任务,企业工会如何落实自身的工作是企业所要关注的。随着企业文化中职工文化建设的推进,工会组织要积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不断提升职工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首先,工会组织是企业党组织与群众之间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工会组织在企业的文化建设活动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运用法律来协助企业职工维护自己的权利。职工文化建设要在工会组织的性质与特征基础上,以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文化程度。

其次,职工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与工会组织的文化活动相似,同时职工文化建设工作也具有企业工会组织的文化活动内容。职工文化与工会组织都以职工的利益保护为前提,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活动,尽量满足职工的需求。在企业文化中,工会组织与职工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再次,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展开的活动都是站在职工的角度出发。工会组织将企业职工文化建设作为出发点,合理设计和安排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企业职工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工会组织来提升职工的参与度,最大化地实现职工文化教育与建设活动,帮助企业完善文化建设目标,创新文化建设方法。

最后,工会组织是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重要纽带。职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职工可以做出较大的贡献。在企业内部运用工会组织展开职工文化建设活动,有助于帮助企业传达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和要求,提升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热爱,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会组织作为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文化建设的唯一桥梁,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文化组织收集职工的实际需求及其美好愿望,帮助职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工会、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获取企业职工的认同感和信赖,强化职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集体意识,培养职工在岗位上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感,不断促进企业向前发展。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在企业中,职工是为企业创造财富的主体,通过参加工会组织职工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企业的工会组织维护企业职工利益的主要团体。人一半的时光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工作场所对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通常来说,人在企业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其不断适应企业文化的过程。职工进入企业之后就会被企业文化所影响进而逐渐改变自身的行为观念、待人处事方式、价值观念,尽量与贴近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将自身融入于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职工的社会化过程能够带动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工会组织能够协调企业领导层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可以提高企业职工的地位,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企业中的工会组织相当于基层党组织,它所代表的利益与党组织是一致的,所行驶的权利也是基层党组织所具备的权利。工会组织是一个代替党组织监督企业发展的机构,能够有效填补企业基层党组织不健全的局面。企业文化中蕴含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企业职工可以从职工文化中得出企业对职工的期望及要求。职工文化在企业中的建设能够促使职工规范自己的行为,走上促进企业发展的道路。企业将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战略决策的实施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在对自身企业文化的正确认知下,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企业职工文化的建设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具有很大的督促和引导作用,能够帮助职工不断提升自我素养,遵循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再次,企业中的工会组织可以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统一职工的价值取向,利用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企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具体工作会围绕企业的发展来展开,从企业工作实处出发,帮助企业塑造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企业职工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将职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具有不可思议的整合作用。企业职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在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价值,企业职工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促使其在行为上也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凝聚人心有着很大的威力。

最后,工会作为企业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企业职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穿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通过工会工作,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精神的发展,将企业精神渗透在每个员工身上,使得企业职工具有高度的思想意识,传播正能量,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现出企业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思维。

三、结语

企业的工会组织应该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工会组织代表着广大职工的利益,可以增强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企业工会组织的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会组织能够有效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利,协调好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红勤.工会与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问题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

[2]张一驰.关于开展职工文化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0).

上一篇:天津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下一篇:我家的追梦人爸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