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4-06-27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通用12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 100

一、积累运用(共25分)

(一)积累(共12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和汉字依次写在括号内。(2分)

爱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万别、jiǒng()异不同的人和谐地融为一个整体;爱能融化隔mó()的坚冰、抹去尊贵的界线,使人们变得亲密无间;爱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间变得更加美好。

2、默写。(10分)

(1),小桥流水人家。

(2)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3)?怅望青田云水遥。

(4)浊酒一杯家万里。

(5)俱怀逸兴壮思飞。抽刀断水水更流。

(6)《陋室铭》中点明短文主旨的句子是。

(7)请写出有关鸟的谚语、俗语各一个

(二)运用(9分)

3、在《鸟专题》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咏鸟诗,现在请你根据画面写一首现代诗,看看谁写得最有意境。(5分)

4、请用规定的符号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修改不超过5处)。(4分)

(1)换用号:(2)增补号:(3)删除号:(4)调位号:

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便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统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就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秘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完成给花传粉授精的任务。

(三)综合性学习(4分)

5、街道,是一座城市最为传神的地方,何况是一条临河的小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这是古老苏州的不朽记忆,也是现代苏州的水乡情结。保护好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也就能保住古城的那份神韵。假如:你家附近新修了一条临河的小街,环境幽雅恬静。(1)请你为这条小街起一个街名,要求与“枕河”的意境相吻合。(2)请你给临河的人家写一句话提醒他们保护好身边的小河。语言要委婉。

二、阅读理解(共45分)

(一)阅读《纪念白求恩》一文选段,完成6—11题。(共15分)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6、第一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将正确的一项序号填入括号中。()(2分)

A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 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 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7、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选出说法正确的两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2分)

A 例证法 B 引证法

C 对比论证法 D 比喻论证法

8、用横线将第一段中的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无不为之感动”中加点的“为”可换用的一个词是,“之”指代的是

(2分)

11、以第二段的具体句子为例,说说文章在语言方面的一个特点。(3分)

(二)阅读《一样的渺小》,完成12—16题(共14分)

画家早年颠沛流离,吃尽了人世的苦头。中年以后,他开始发达了———作品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名声日隆。如今,他的任何一幅作品,只要拿到市场上,都会引起富人们的竞价争购。可是,画家并不像别人想象的那么幸福与快乐,他曾经对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通过弟子们传诵,此语已被世人奉为一句关于奋斗与成功的格言。其实,画家已经陷入深深的孤独,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作画,没有任何追求,而作画本身又不能给他以突破的喜悦,他感觉自己被困在一个牢固的茧里,高高悬挂在人们能够仰望的地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一天,画家偶然得知一百公里外的山上有一位老禅师,道行极高,心中顿生仰慕,决定去拜访。为示诚意,画家没有开自家的高级轿车,而是带弟子们步行前往。

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奇峰峻岭。山脚的连绵水田里,有农夫和牛耕作的身影,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画家心中喜悦,按照当地人的指引,向一座小山上走去。

到了山腰,画家远远地看见山头有一个农夫,正躬身锄地。在蓝灰色天幕的映衬下,农夫的身影像一块人形的墨迹,蠕动着。越走越近,画家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自己的小菜地。画家汗流浃背地驻足四顾,寻找山下人说的那座小庙宇。弟子们也在一旁帮着搜寻,可是,附近并无庙宇。

锄地的老者停止劳作,看着他们,目光淡定。画家问道:“老人家,知道某某禅师住在哪里吗?”老者说:“我就是。”画家大喜:“有眼不识泰山,刚才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淡淡地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

场面忽然有些凝固。画家的弟子们颇为不满,觉得这禅师身怀傲气,且有争斗之心,不像那么回事儿。但画家却没有生气,在那里愣神片刻,两手一拍,道:“回家!”

后来,画家又说过一句格言,被弟子们传诵出来———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2、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13、结合上下文解读下列两句话。(4分)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14、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2分)

15、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理由(3分)

16、请你赏析下列句子。(3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三)阅读《马说》,完成17—21题。(共1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④策之不以其道()..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9、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喻指(2分)

21、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22—24题。(6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宁可以急相弃邪?”一句的意思。(2分)

23、画线句子中的“此”指代(2分)

24、从文段内容看,华歆、王朗谁优谁劣?理由是什么?(2分)

三、作文(共30分)

25、请将题目“珍爱 ”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作文。

八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26分)

(一)积累(12分)

1、迥、膜、jiè、jí(2分。对两个得1分,对一个不得分)

2、默写 略(10分)

(二)运用(9分)

3、略

4、第一句把“便”改成“更”。第二句把“就是”改为“而是”。第三句把“分秘”改为“分泌”。第四句逗号在引号外,“完成”和“给花”换位。

(三)综合性学习(4分)

5、略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5分)

6、D

7、A C

8、“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职”事实论据

9、运用设问,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出下文的论点。

10、被;白求恩的精神

11、成语的恰当使用,使语言生动、简洁,有较大的容量,又有鲜明的感情色彩,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双重否定句式和重叠加深的长句子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论证的鲜明性,使论证更准确、具体、严密;对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增添了说理的雄辩力量。

(二)(14分)

12、画家明白了禅师话里的含义,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13、(1)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

(2)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14、画家就好像生活中的很多真是存在的人,当他们全力拼搏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后,反而没有喜悦,茫然失措,因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消失了。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摆脱束缚,遨游天地之间。

15、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尾”

16、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三)(10分)

17、①喂养②等同(一样)③怎么④驱使。(2分。对2个得1分。)

18、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显现不出来。(2分)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托物寓意 人才

21、表现了作者的自命不凡和怀才不遇之感,以及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埋没人才的不满。

(四)(6分)

22、怎么能够因为情况危急就抛下他不管呢?

23、“贼追至”

24、华歆优,王朗劣。开始华歆不愿让那人上船,是预见“贼追至”,足见他比王朗有远见;后来,贼真的追来,情况危急,华歆不愿抛下别人不管,可谓是“患难见真心”,而王朗却即刻想舍人救己。华歆有远见,不顾危险帮助他人,是君子;而王朗既无远见,又自私,是小人。

三、作文

22、(30分)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2

1.本册课文《致同学》第二段有这样的文字:

课本固然是你学习语文的一块园地,而你如果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报刊视频信息、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种种话题,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指瑕》对上述文字提出了四处修改意见:①“而”应改为“但”;②“如果”冗余,应去掉;③“资源”前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④“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如改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则更为顺畅,最后一句删去更好。

以上四点指瑕,只有②令人信服,①③④有些牵强。

“而”不一定要改为“但”。联系本段文字的上下文可以看出该句是一个转折句式,这里“而”作转折连词表示“但是”的意思,如果一定要将“而”改成“但”就显得过于吹毛求疵了。

“资源”前没有必要加上“重要”一词。《致同学》在后文中写道:“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课内学习为起点,并以此辐射到课外”。可见作者要表述的是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都很“重要”,如果硬是在“资源”前面加上“重要”一词,就会容易让学生误解为课内学习没有课外学习重要,这有违于作者的初衷,也有悖于语文学习的规律。

“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也没有必要改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更不可以删去。理由有三:其一,这里的“有”就是“存在”的意思,表达没有什么不妥;其二,原句的表达显得多变多彩。而《指瑕》将“有”改为”在”,读起来显得单调而缺少变化;其三,最后一句不应删去。因为这句是对上文的总结,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对“语文学习资源”作了提升和拓展,并与后文的“生活的海洋”、“大语文环境”相互照应。

2.《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后“探究·练习”第二大题有这样的表述,课文“主要描写了树、竹、谷、水、庙等景物”,《指瑕》一文认为该句概括不准确,并提出将其中的“竹”改为“楼”,理由是因为第二段小标题是“竹楼映蓝天”。这种改法欠妥,我们一是从小标题看,突出的仍然是“竹”,如果不是竹的特有色彩又何来“映蓝天”呢?二是从文中内容来看,课文不仅写了竹楼还写了“翠竹丛林”、“竹篾桌”、“竹板”、“竹笋”等;三是从傣族人的民族风情来看,他们生活在“竹”中,在竹林、住竹楼、食竹笋、烤竹鼠、用竹桌、坐竹凳、戴竹帽等等,可以说“竹”是傣族人特有的生活资源。因此笔者认为用“竹”比用“楼”概括课文第二段的景物显得更具体、更全面、更富有个性色彩。

3.《蓝蓝的威尼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指瑕》一文认为该句中的“泛舟在……海滨”搭配不当,笔者亦有同感。但是《指瑕》一文要将“泛舟”改为“漫步”,我却难以苟同,改为“漫步在……海滨”与前文所写的“水”、“海”和后文的“像进了水晶宫一般”,语意不畅。如改为“泛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如何?

4.本册教材《老山界》有两个病句必须修改。一是“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教材第11页),这句中的“90度”与“垂直”语意重复,既然“垂直”又何须“90度”?笔者认为将“90度”去掉,改为“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与地面垂直的石梯”更为妥贴些;二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该句犯了逻辑错误,因为“煮饭吃”这一概念从属于“煮东西吃”,应将“煮饭吃”删掉。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3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4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李

一、1、A;

2、B;

3、B;

4、C;

5、A6、(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4)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7.名著阅读题。(5分)

(1)李逵——耿直、纯朴、勇猛、且粗鲁、鲁莽、毫无心计

(2)、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怒平都监府、挺阻招安计、单臂擒方腊、血溅鸳鸯楼、怒杀潘金莲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8、(2分)父亲通过带我赶场卖猪崽改变了“我”不想上学的想法。

9、(2分)宁可卖猪(心中惬意)反省觉悟(咬牙坚持)

10、(4分)(1)(2分)“僵”和“柔”两个动词非常传神(造型感极强、进行人物特写);

贴切地反映出父亲(由想“打”到想用事实教育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2)(2分)渲

染了清冷、静谧的气氛,烘托父亲内心的不平静;也使父亲“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这

一刻画更真实。

11、(3分)这儿作者用繁笔(重复啰嗦的对话),是为了突出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他用

事实告诉儿子“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将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的,更好地表现文中父亲的睿智;为儿子的转变做充分的铺垫,使儿子的转变显得合情合理。

12、(3分)①照应了前文的情节;②使情节有波澜(富有戏剧性);③戛然而止,余味隽

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第①点1分,②③各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二)13、选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其作用准确说明细胞分裂速度快。

(3分)

14、(3分)答案要点:人体细胞分解繁殖数量惊人;人体细胞带有人的基因密

码;人体细胞的构造非常精巧;人体细胞为维持、保护人的生命恪尽职守;人体细胞的存活

多数只有1个月左右,内部成分在不断更新。(答到一点得1分,意对即可)

15、答案示例:你为我恪尽职守,服务献身;你让我感觉快乐,产生思想。(凡是符合文章

内容和字数要求的都给分,一处1分,共2分。)

16、示例:用生动的语言(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深奥的科学道理。(1分)比如

“大脑保持清醒。它们管理你身上的每一个角落:当你受到威胁时,它们会挺身而出保护你。

它们会毫不犹豫地为你而献身”“ 你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1分)

(三)、17、①跑 ②辩解 ③等待 ④挂在腰间

18、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

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19、求学之苦,求师之苦,行路之苦,衣食之苦 20、勤奋艰苦,用

心专一,诚恳谦虚。以上三点必须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来谈,答出两点即可。

21、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

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

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

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四)、2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

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2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

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5

物以希为贵 芦荟huì 匿nì名:隐藏 眼翳yì 责罚 管束 气量 广漠宽恕shù 质问 文绉绉zhōu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黝yǒu黑 滞zhì留 愚钝dùn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gù: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xī利 侏儒zhūrú 酒肆sì 尴尬gān gà 炽chì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gòu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正襟jīn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颔hàn首低眉:低着头显得谦卑恭顺的样子。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无可置疑 黯àn然失色 广袤mào无垠:广阔无边。搓cuō捻 企盼 繁衍yǎn 迁徙xǐ觅mì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cù 美不胜收 繁花似锦 风云突变 不可名状 落英缤纷 冥míng思遐xiá想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二、博识 美艳 消释 褪tuì尽 凛lǐn冽 升腾 脂粉奁lián:盒子 朔shuò方:北方。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huì 犀xī利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6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通畅地阅读课文,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汲取营养,让心灵沐浴德化的雨露,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2、品味议论文语言概括有力的特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常用方法,了解议论文结构安排的基本要求和常见形式。

3、能正确使用和修改常用的、用错的标点符号,写作简单的议论文,学会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表达方式,作到叙议有机结合。

4、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容,开展有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交流,学会倾听、应答,能够在讨论中抓住问题的焦点,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5、能就单元主题“道德修养” 设计方案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表达自己的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纪念白求恩》 2课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课时

《陋室铭》 1课时

《多一些宽容》 1课时

《敬业与乐业》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2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二单元主题是“道德修养”,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不能达到这样高的一个层面。从几篇文章的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守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编者力求从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熏陶,本单元主要是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受潮流的影响而忽视知识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反复诵读是必要的、有效的基本的手段。创设课堂教与学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引导学生畅谈感受。有条件的话,创设活动情境,教师可与政治学科渗透,带领学生开展几次活动,让学生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能产生事半功倍之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自觉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也就实现了本单元编者的初衷。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同桌讨论交流 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纪念白求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结合课内外知识,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理清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课前学习:

查阅资料了解白求恩及其相关事迹,能够对大家作简单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意义。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朱子奇先生写的《纪念白求恩纪念歌》(附注)。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白求恩并谈谈现在纪念白求恩有何现实意义。欣赏配乐诗朗诵、结合课外查资料所得谈谈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可对学生的发言作小结并补充白求恩的背景资料)布置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回答: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号召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哪些精神? 独立思考,在书上圈点勾画,形成自己的观点。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想一想以上要点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根据每段的重点句概括出来的。总结:请结合文章概括白求恩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过渡:请同学这段对白求恩的介绍与第一段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文章这样有什么作用。(附)诺尔曼·白求恩(1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比较,思考,小组交流。扣住国际主义的原则概述白求恩同志的简历,是对逝者的追忆,也是论述白求恩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事实依据。从阅读角度来说,让读者先产生“情”,再认识“理”,情理结合,大大增强了议论的逻辑说服力。布置任务:引用 “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交流 引用马列主义观点论述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运用论证法中的“引证法”,论述白求恩同志是伟大的国际 主义战士。

教学反思

第三块:拓展:仿写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布置任务: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 撰写提纲,准备口头小作文。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学生根据学生、教师的评价修改提纲。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作文:课文第一段先用几十个字高度概述白求恩的崇高精神。你能用不着这种方法介绍和赞扬你身边的一个人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正反对比的方法,学习概括而有力的语言表达。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交流课前作业: 交流上节课后写的小作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互改,然后推荐好的文章在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布置任务:文章中多处将白求恩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比,请结合文章完成下表,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独立思考,完成表格,交流。

白求恩 不少人和一些人

对工作

对人民

对技术组织交流、评价 交流 对比方法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拓展:假如今天来写《纪念白求恩》,你觉得可以作些什么对比,试续写。续写,交流续写及原因。

教学反思

第二块:赏析文章的概括性语言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1:找一找——文章中大量运用成语,请你找出来并谈谈有什么作用。在书上圈点勾画,思考,交流。情境2:比一比——(两组句子)第一组:A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B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第二组:A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B 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以同桌为单位,选择一组进行比较,哪一句的效果好,为什么。组织交流 讨论,交流,评价。布置任务:试一试——前面先说一个意思,后面再作一定的补充说明,可以突出要强调的内容。你能仿写出这样的句子吗。仿写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找一找文章运用了哪些议论方法,举例并谈谈有什么好处。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学习目标:学习文章严谨的结构,有力的说理方法,通过通读文章,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课前学习:

预习文章,谈谈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交流课前学习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 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运用阿基米得及第欧根尼为例进行说理,举王尔德的例子进行论证,“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基于外在的物质财富”然后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最后表达自己的期望。组织交流评价,弄清文章论点及结构(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只要能把握中心论点及论证方法并能了解文章结构即可)讨论交流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假如把“高贵”换为“高尚”好不好? 再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交流

4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情境问题:阿基米德在罗马军人的剑朝他劈开时,说:“不要踩坏我的圆!”第欧根尼在亚历山大大帝问他需要什么帮助时,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两个人的话都耐人寻味。思考:他们的话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思考、交流深入:课文中说:“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认为什么是“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请与大家交流。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与进行比较阅读。

《陋室铭》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对照注解读通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小组内合作梳理文章内容,记下存在疑难。明确任务、多种方式朗读组织活动:让学生先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交流疑难、释疑,复述、组织交流、评价:了解学生疑难给予补充、指导 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创设情境:(补充背景资料)刘禹锡的《陋室铭》名留千古,你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听《陋室铭》的录音文为心声,请大家有感情地再读文章,结合文章来谈谈,你觉得作者藉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 阅读背景资料,听录音,结合文章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组织交流评价,教师总结 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块:美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的老师教学生读书的情景,使学生知道大声朗读是学习古文的方法。学生大声读课文。大声读组织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评价 读、听、评听范读录音 模仿、再读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请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画一幅画,或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铭》。

《多一些宽容》

学习目标:提倡人与人之间高尚的人格修养——宽容,学会宽容待人,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劝说他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你认为宽容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组织学生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思考:宽容他人必须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互”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有所侧重又互相联系。你认为“四互”中哪一点最难能可贵?“四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结合课内容知识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 创设问题情境:在遇到下列的情况时,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你的看法:(1)北宋时,吕蒙正为相。一次上朝,有个大臣在帘子后面嘀咕:“这小子还能办好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走了过去,他的同僚愤愤不平,让他追查。如果你是吕蒙正,你会如何做呢?(2)梁国大夫宋就,曾任与楚国相邻的边陲县令。当时,驻防的梁军与楚军都种有瓜园。梁军勤劳,浇园及时,瓜长得好,楚军懒惰,瓜长得差。楚军心怀不满,晚上就偷偷地把梁军的瓜蔓拉翻,使之枯死不少。梁军见状,准备就此进行报复。如果你是宋就,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结合文章主题“宽容”来模拟情境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课外搜集人格修养方面的格言警句、成语、谚语,与同学们交流。

《敬业与乐业》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点,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创设情境:读文章,在文中圈点勾画,找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有关敬业与乐业的观点,并归类用表格表示。(自己设计表格)通读文章,在书中圈点勾画,设计表格。组织学生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找出的观点中,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将不同意见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理由。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在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列表格方法,课后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名言警句,择1-3句谈谈名言对自己的教育和启迪或持有不同意见的理由。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能清楚地说出名言警句对自己的教育作用,或针对名言警句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理解反问、设问增强文章说服力的作用。第一块:制作资料卡片,谈谈个人见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学生交流名言警句对自己的启迪或自己的不同看法。全班讨论交流评价根据全班交流的结果择要点修改准备制作资料卡片 交流评价后修改

教学反思

第二块:理解反问、设问的作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找出文章中的反问、设问句,择1-2句转化为陈述句进行比较,谈谈不同 再读文章,在组内交流观点,组内交流、评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反问、设句的作用,教师作适当点评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制作资料卡片。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写简单的议论文。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自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 口头设想练习

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2课时: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组织学生自改 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组内交流,互改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学习目标:学习在交流中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前学习:搜集能听出讨论焦点,有针对性发表意见、和无法辨别讨论意见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学生自学短文《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自主学习,圈划重点请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事例 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思考、发言、交流 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总结成功经验 全班交流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7

同样的语法错误还出现在该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的开头一句中“: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 “有一天”作为表示时间的状语毋庸置疑,问题就出在后面的内容上。这个句子乍看上去并不缺少主语,实际上主语被错放在介词短语“由于……”中了,把“由于”删去,主语才能一目了然“:有一天,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还有一种改法就是变换主语,保留“由于游客的不慎”这个介词短语,让它也作状语,将“使”删掉,主语自然就从“不慎”变成了 “草丛”,改为“: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改法虽然有异,但最终都使得这个句子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主语,符合了语法规范。

诸如此类“缺少主语”的语病经常出现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譬如“通过……使……”“由于…… 对(把、为、给、让)”等错误句式的运用就屡见不鲜。 正因为存在广泛的使用错误,这些典型的语病修改成为历年来很多语文中考试题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汉字书写大赛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2014. 天津)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2014. 浙江金华)“这篇文章,我们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有多大。”( 2014. 山东枣庄)……类似考点不胜枚举。这些句子的语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滥用介词导致了主语残缺。

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8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9

1、概括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奶糖”的线索作用。

2、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并学习文章写人的方法。

3、探究结尾之妙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亲情与关爱之暖。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手法。

一、导入(2分钟)

以温馨的亲情图片导入。图片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温馨的瞬间,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是如此地快乐!但是假如妈妈离开了孩子,孩子离开了母亲呢?小说《甜甜的泥土》的主人公王小亮就是一个离开了妈妈的孩子。我们一起来看他的故事。

二、概括情节(8分钟)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写了王小亮把生母送给他的奶糖藏于雪地中,后来竟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

2、文章围绕什么来写的?根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围绕“奶糖”来写的。可以分为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三、研读人物,学习写法(25分钟)

这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请选择一个来分析。要求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尽量全面地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提示:可以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如语言、神态、动作等。小说还有另外一些描写方法,如环境描写,对比手法,也可以注意一下。

1、示例:

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

分析:这里对母亲的眼神变化进行了描写,“黯淡”和“热切”形成对比,这位母亲因为长期和孩子分开而黯淡,又因为即将见到孩子而兴奋。从这句神态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深爱着孩子的母亲。

2、学生认真阅读并赏析文章对人物的描写,根据示例分析人物形象。

3、交流。

如有的同学提到了母亲,教师就顺势将母亲的形象分析到位,同时归纳作者写人的角度和方法。除了正面描写,还有侧面描写、环境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可以好好咀嚼的。

在品味语句的同时穿插有感情地朗读。

4、明确:

母亲一个是深爱孩子却又无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无奈的、痛苦的、可怜的形象。

王小亮是一个境遇可怜、懂事、充满爱心的孩子。

对老师的动作描写一方面表现了老师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侧面衬托了小亮的遭遇可怜。

爸爸是一个凶残的、不顾父子之情一味听取后妈坏话的形象。

后妈是一个打扮邀宠、存心不良的形象。

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光用到了正面描写,如语言、神态、动作、心理,还用到了侧面描写,用到了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四、探究结尾(5分钟)

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然而我们却看到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尾。小亮见到奶糖融化了,本来流下来眼泪,为什么后来他转而笑了?

讨论明确:因为虽然他的奶糖化了,但是母亲的爱却永远存在,他感受到了这份爱,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关爱小亮的人还不止是他的母亲,还有同学、老师,甚至是门卫老头,爱心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

五、联系生活(5分钟)

你认为,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可能学生读完该小说,会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后妈都是可怕的。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是不幸的。所以在此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比如可以学学小亮的坚强,比如要学会多给予别人关爱。)

六、作业布置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0

一、学习目标:

11、我能了解作者生平及科学贡献,积累文中的字词知识和声音知识。

2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言能力;

33、我能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作者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示事物隐秘的愿望。

重难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用例典型,叙说生动形象。层层设疑,安排巧妙。

二、自主学习:

11、作者简介:本文作者(),意大利()家、()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的奠基者之一。他被认为是经()的先驱,利用()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22、字词(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啁啾()喈喈()翌()日宽宥()

弥()补臆()度窒()息

(2)解释词语意思

夸夸其谈:

优柔寡断:

人迹罕至:

臆断:

迥然:

嗣然:

愕然:

33、给文章划分部分,并简单概括每部分大意。

三合作探究

“美文不厌百回读”,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由于作者用例典型,用词准确一样很耐读。下面我们再次研读文章第二段。

11、本段中写了哪些乐音?讲到了哪些发声原理?

22、文中的“这个人”知道的发声方法越多,他对声音的认识高度就越高,但他为什么遇见新问题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AB层)

33、本文运用这个事例有什么好处?作者又想用这个事例让我们青少年明白什么?

44、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的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5、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发声方法?

66、主题

四、当堂检测

1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A《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大量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BB伽利略在《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中主要介绍了各种发声的方法。

CC伽利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DD《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都是事理说明文。

2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理解。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伽利略物理学、天文学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望远镜

2、拼音:zhōujiūjiēyìyòumíyìzhì

解释: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办事迟疑,没有决断。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凭臆测来断定。形容差别很大。以后。(书面语)

形容吃惊。宽恕,饶恕。

32、第一段:写作者的一个重要发现:知识浅薄者夸夸其谈,而知识丰富者优柔寡断。

第二段:以“从前有一个人”对声音的认识为例,表明知识愈多愈感到自己的无知。

第三段:以不知蝉发声原理作类比,表明自己不知彗星形成之因毫不足怪。

合作探究

1、鸟儿的叫声。牧童的笛声。小提琴演奏声。门枢和铰链的摩擦声。指尖敲杯子的杯口。黄蜂、蚊子、苍蝇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声,蟋蟀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声,风琴、喇叭、笛子、弦乐器、含在嘴里吹奏的铁簧片。靠气息发声,靠翅膀快速振动发声到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

2、每一种新的发现,都在否定自己以前的观点,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所以陷入前所未有的无知和愕然。

3、使文章通俗生动,易于理解,而又寓意深刻。作者想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生活面前,应该谦虚好学。

4、第二段是叙述和描写,第三段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5、吹口哨、吹树叶。(只要符合题意即可。)本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当堂检测

1B

2.略。(朝着知识无限,我们应该不满足现状,活到老学到老,;对万事万物多留心,多思考等角度去思考,言之有理均可)

雷真民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1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学会观察图画,将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并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4.了解桂林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关于桂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播放录音)。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识字2》,我们一起去美丽的桂林看一看。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软件的“对象层次变换”和“隐藏/显示”等功能,设计出一个竞猜的游戏环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交流中既知道了一些名山大川,又在优美的故事中走入了学习情境,拉近了与课文的时空距离,对词串形成了强烈的学习期待,为高效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导入,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无处不语文的道理。而故事中的优美语言,给学生在词串的学习中规范使用语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二)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词串,打开课本,借助拼音把词语读准确,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 你能唤一唤这些词宝宝吗?

3. 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将字的拼音隐藏,如学生遇到困难,用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制成的魔法棒单击就可以显示拼音。

4. 开火车。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多诵读好听的韵文,能让他们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但他们一下子接触到很多词语,不易读准,交互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功能能轻易隐藏和再现拼音,随时给记忆有困难的学生以拼音的拐棍,最终熟读韵文。

(三)创设情境,领会词语

1. 学习第一、三组:碧水秀峰倒影

师: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乘上游船,沿着美丽的漓江去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帮这几个词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吗?(用交互白板的“拖动”功能将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

2. 学习第三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

船慢慢向前行驶,奇形怪状的山越来越多了!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相机显示隐藏的山名,教师用改变透明度的方法来显示真实的大象、骆驼、笔架图片,帮助学生对比认识桂林山水。将词语和实际事物挂钩,引领学生进入词串所描述的情境,继而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寻找、发现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 学习第二组词语

师: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听,远处传来了什么?

白板出示画面,教师介绍对歌:一问一答地对唱,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这些地处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有对歌的风俗,其中以广西三月三对歌节最为盛行。

广西,这里有一种美丽的树,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利用白板软件播放对歌视频,学生聆听榕树的自述,教师通过白板显示中国地图,并让学生与白板交互,用“放大镜”放大广西壮族自治区)。

如果你来到美丽的壮乡,爬上秀丽的山峰,站在美丽的榕树下对歌,你的心情如何?请把你的心情读进词语里。

4. 学习第四组词语

我们回到游船上,继续向前行驶,你看到江面上迎面而来的那是什么?(白板软件显示动画:人们撑着竹筏带着鸬鹚捕鱼)

漓江快游完了,你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呢?

古今中外很多人来到桂林,都留下了自己的体会(媒体显示):

你今天也游过了桂林,你想说什么?

桂林可真美,怪不得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啊!你知道“甲”的意思了吧?

5. 朗读背诵词串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呼唤。介绍清代书法家王元仁、开国元帅陈毅、美国总统尼克松、作家陈淼等人为桂林写下的石刻、感言、评价、诗句,既是开头故事对桂林山水赞美的延续,又用他人的感受来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

(四)借助动画,巧学生字

1.《识字2》里我们一共要学会8个生字,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2个。

2. 自己读读这2个字,等会再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你学会了哪个字。

3. 交流

碧:书写碧的时候要注意“王”和“白”靠得紧一些。

鼻:观看“鼻”的笔顺,最下面的撇和竖不能出头。

设计意图:“碧”笔画多,但识记并不困难,教师引入一个情境,提示学生“白”和“王”两个部件要写得紧凑些。“鼻”最下面的撇和竖容易出头,在观看动画演示笔顺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学生在白板上突出显示笔画,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4. 写字

学生书写,教师用智能手机拍摄并通过USB接口传输到白板软件中的“资源浏览器”,再拖动到白板课件的活动挂图中进行即时点评。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练习或检测的结果实拍下来,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再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管理功能进行展评,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成果的共享与评价更加方便,有利于激发学生体验成功。

摘要:《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风景词串韵文,12个词语围绕“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展开,整体背景是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再现了特有的壮乡风情。针对学生对南国风光体验不足的问题,借助电子白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其灵活隐藏、动态演示、交互快捷等特点,引领学生进入优美意境,诵读品味、读中想象,受到美的熏陶,丰富知识,学习语言运用。

上一篇:共享艺术盛宴演讲稿下一篇:安全标准化台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