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文明旅游社会调查报告

2024-07-18

2016文明旅游社会调查报告(共7篇)

2016文明旅游社会调查报告 篇1

183班 周楚诚

在我们这个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文明一直是我们永恒不变的真理,也是我们为之自豪的优秀品质。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却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一些不良的风气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个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寒假里我带着一双雪亮的眼睛和激动的心君山公园进行实地调查,收获良多„„

文明旅游不仅仅是某一个地方所必须倡导和提倡的,而是整个国家范围内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这次活动地点只局限于君山公园这个地方,但这次活动能够以小见大、以点代面,来唤醒人们保护旅游环境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明旅游的行动中来。首先,先来谈谈我们这次活动的所见所闻。

镜头一:在柳毅井的池里,一名游客将用完的矿泉水瓶子随手扔进了池内。我近前一看,池中已扔了不少垃圾,有塑料袋、纸杯等,镜头二:在半山腰的平地上的一个角落里,一名3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在撒尿。有一人上前告诉小男孩的母亲,不远处有公共厕所,这位母亲满脸不在乎地说:“这么小的孩子在这里撒一下尿有什么要紧的。

镜头三:当我继续沿路往山上走时,来到二妃墓,墓周长满郁郁青青的斑竹,煞是好看,然而,当走近仔细一瞧,发现斑竹上凡是人够得着的地方,上面都或多或少地刻写着游客留下的“×××,到此一游”之类的文字。

实话实说,还有很多类似不文明的情况。诸如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随意涂画、随意攀援、随意拍照、取车时撞倒别人的车也不屑一顾等不文明行为仍然在景点内屡见不鲜„„ 面对着这

种种现象,我们怎能不担忧呢?

到底是什么导致某些人的文明素质这么差呢?归根结底,还是缺少文明旅游的意识。通过我们对文明旅游的调查问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旅游者的文明素质处于中等水平。当然也不乏一些有意识、有觉悟的游客,他们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有的认为要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有的认为要加强对公民的教育,有的认为旅行社要搞好行前的文明旅游培训,有的认为相关部门要多宣传些文明知识„„

这次调查活动结束后,我立马与君山公园有关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并呈交了调查问卷的详细结果,该负责人十分重视,表示将认真研究从而改变文明旅游中文明景区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于那些文明素质低下的游客,我们深感痛恨和鄙视,不能不引以为戒。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使大家都能文明,感染他人呢?我调研总结后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1、要强化公民的意识,不仅要重复宣传强调,更要举一些例子,让大家明白文明不止关系个人修养,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旅游的过程中,游客是文明的传导者,始终在与自然亲近,与同伴交流,与文明对话。游客之间应彼此宽容,相互欣赏,互为景观;同时还要认识到,旅游是消遣、是休闲,不是为所欲为。

2、打造文明旅游环境,旅行社是关键的一环。作为旅行社,在组团外出前,可以和游客签订文明旅游合约,为游客准备旅游礼仪规范说明,派发“文明礼仪手册”。在旅途中,导游可利用坐车的时间提醒游客做到文明旅游,如果团中有小朋友,活动方式还可以相对灵活些,比如让小朋友出来讲“文明语”或者领读,或者用提

问抢答的形式来教育引导游客注意自己的行为。另外,导游还可在旅游途中组织游客评选“文明游客”、“礼仪使者”等。

3、景区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引导。可通过制作便于携带的“文明旅游提示卡”分发到各大旅游景区,让景区工作人员在游客购买门票时免费发到每一位游客手中。提示卡主要针对游客在进入景点后经常出现的随地吐痰、随处抽烟、乱写乱画、乱扔垃圾、不守秩序、不听劝阻等种种不文明行为,可采用漫画的形式,提示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爱护景观,友爱互助。

4、景区管理部门应该拥有人性化的管理服务,如尽可能在景区内开设足够的流动果皮箱、流动公共厕所。

这次调研活动,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但小事情能反映大问题,使我对环保问题有了一次深层次的宣传与调查。我觉得这次活动收获非凡,不但使游客意识到文明旅游的重要性,进而规范自身行为成为文明旅游者;另一方面通过调研,也使自己深感,作为一名文化旅游工作者,文明旅游宣传,身体力行,责任重大。让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文明旅游的重要性,从而共创文明景区、文明旅游。

2016文明旅游社会调查报告 篇2

1. 学生的法治意识与宪法精神比较欠缺

问卷题目:“‘法律至上,核心是宪法至上。这是法治的内在要求。’你对此观点的态度是?”问卷结果[比较结果显示的是中专(编号1)与高职(编号2)统计数据的差额,数据单位为 %,以下同]见表1。

结果分析:此题问卷指向的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这一内容,对“宪法至上”这一法律核心观点持完全认同态度的中专和高职学生都只有约1/3,约近一半的同学有点认同,中专还有4% 的同学持反对态度,另各有13% 的学生态度模糊。由此可见学生的法治意识与宪法精神比较欠缺,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法律观点错误。

2. 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刑法的常识了解不深,导致态度不正确,有可能在行为上选择“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

问卷题目:“一对老夫妻亲手用毒酒毒死了不孝的吸毒儿子,被判刑,你对此的态度是?”问卷结果见表2。

结果分析:此题问卷指向的是“违法必究”以及定罪量刑“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要求,对此情境题态度正确的中专学生比例比高职学生低25%,但即使是数据高的高职学生也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态度正确。特别是中专有30%的学生态度完全错误,认为该犯罪行为不该判刑。对定罪量刑问题中专和高职也各有20%~30% 的学生态度不正确。由此可见,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和刑法的常识缺乏认知,导致态度不正确,有可能在行为上选择“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

3. 大部分学生对单位违法行为认知偏差,高职学生对此认知程度高于中专学生,但知行脱节

问卷题目:“当你看到有些单位自制的‘门前停车,罚款五元’的牌子,你认为单位的做法?”问卷结果见表3。

结果分析:此题指向的是学生对单位违法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中专只有35%、高职只有20% 的学生回答是“没权这么做”,认知正确。中专有26%的学生认为这种违法行为是正确的,认知错误;高职有40% 的学生认知正确,但认为实际有效,因而这部分学生在行为上易产生偏差。而中专和高职各有26% 和33% 的学生认知模糊。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单位违法行为认知偏差,高职学生对此认知程度高于中专学生,但知行脱节,在行为上同样易产生偏差。

4. 学生对一些不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在认知和行为上都有偏差,中专学生在此类行为上违法的可能性更大

问卷题目:“对于在知名景点上刻字留名纪念的行为,你的看法是?”问卷结果见表4。

问卷分析:这题问卷指向的是不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同时也是不文明行为。数据显示:中专学生对此问题的认知明显低于高职学生,中专有26% 的学生有正确的判断但行为上有偏差,9% 的同学在认知和行为上都偏差,而高职学生在这两个选项上都为零,但高职的数据也显示有33% 的学生在行为上不会去做,但认知上却认为可以理解,产生了偏差。由此可见,学生对一些不具有重大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在认知和行为上都有偏差,中专学生在此类行为上违法的可能性更大。

5. 学生对一些比较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正确的认知,但在行为上有少部分同学采取的是宽容放任的态度

问卷题目:“对于社会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行为,你的看法是?”问卷结果见表5。

结果分析:此题问卷指向的是对社会上“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违法犯罪行为的观点,令人欣喜的是没有同学选择“以暴制暴”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同学持通过坑蒙拐骗发财的观点,中专和高职分别有74% 和87% 的同学都持“坚决反对,是违法行为”的观点。但也要注意中专有26%、高职有13% 的同学对这一违法犯罪行为采取的容忍宽容的态度,也就是说这部分学生是不能做到守法护法的。由此可见学生对一些比较明确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正确的认知,但在行为上有少部分同学采取的是宽容放任的态度。

2016旅游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篇3

关于黔南师院11级旅游管理专业赴湖南专业调查报告

--赴湖南作为游客和导游及专业人员的考察

学院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系

班 级:2016级旅游本科班

姓 名:张杰

学 号:1103045153

制作时间:2016年4月26日星期六

一、调查背景

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的考察和好的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还有导游等一些列相关的了解作实地学习和考察是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而黔南师院坐落于贵州省都匀市这样的一座落后的县级旅游城市,都匀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各方面的建设都尤为落后,根本不足也满足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习要求。而对于我学院最临近的省份湖南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及经营状况都在全国名列前茅,加之考虑到完全自费的专业调查,在节约经济和为更大限度的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之下,赴湖南旅游管理专业调查势在必行。

二、调查地点

湖南长沙、湖南张家界

三、调查方式

实地考察、导游实地讲解、老师实地讲解

四、调查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知识加技能的应用性学科,在行业的吃、住、行、游、购、悦应用上参杂着社会上的人、事、物各方面形形色色的广阔知识。作为一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专业知识并更好的运用于实际的职业和操作中,足够的操作实习和广阔的视野见识是对在校专业知识学习的诠释和学习的其中一部分。本次赴湖南专业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从旅游管理专业实际需要出发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当做一位旅游行业人,以行业的眼光对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作全面的调查和学习。

五、调查内容

(一)景区概况

1、橘子洲

橘子洲又称橘洲、水陆洲,它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橘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数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国家AAAAA(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橘子洲介名山城市间,浮袅袅凌波上,被誉为“中国第一洲”。

2、岳麓山

岳麓山位于国家AAAAA(5A)级旅游景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景区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海拨300.8米,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一,是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位于古城长沙湘江西岸,由丘陵低山、江、河、湖泊、自然动植物以及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为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已开放的景区有麓山景区、橘子洲景区。其中麓山景区系核心景区,景区内有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新民学会旧址景点等。

3、湖南第一师范

第一师范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拭创办的城南书院,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化渊源。1903年改为湖南师范馆,数易其名,师范教育史也有90多年了。该校校舍十分壮观,始建于1912年,但被1938年的“文夕大火”毁灭。其后历经劫难,直到1954年才迁回,196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特准,按原貌复建。历史上不少仁人志士就读或讲学于此,如湘中大儒曾国藩,民主革命家黄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任弼时、徐特立、李维汉、萧三等,也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解放后,毛泽东同志对他的朋友说:“一师是个好学校”。1950年12月亲笔题写“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并来电慰勉师生“为人民文教工作服务”。徐特立同时题写“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作校风。郭沫若、李维汉也曾先后为纪念馆题写匾牌。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于197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被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师范学校,1995年起又作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开放。

4、张家界简介: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与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介于东经109度40分至111度20分、北纬28度52分至29度48分之间,东接石门、桃源县,南邻沅陵县,北抵湖北省的鹤峰、宣恩县。市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全市总面积9653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5%。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

5、黄龙洞

黄龙洞(索溪)从水绕四门以下,至黄龙洞一段溪水,就是著名的索溪。据县志记载,因官军讨伐向王天子起义而得名索,古称索水。()索溪汇集武陵源八百条溪涧之水,然后注入娄水,并入澧水。当代一位叫苏叶的女作家,为索溪之美所激动,竟然表示“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下辈子要作索溪的妻子。

黄龙洞现已探明的洞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全长7640米,垂直高度140米,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有1库、2河、3潭、4瀑、13个厅、98廊以及上千个白玉池,上万座钟乳石峰。整个大洞犹如一株古木,错节盘根,散发开来,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由天生灰质溶液凝聚而成的洞穴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所不奇、无所不有

6、袁家界

袁家界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北面砂刀沟北麓,是一方山台地。背依岩峰山峦,面临幽谷群峰,自东向西延伸。主要景点有后花园、迷魂台、天下第一桥等。

7、天子山景区

天子山原名青岩山,因古代土家族领袖向大坤率领当地农民起义自称“天子”而得名,武陵源的四大景区之一。它东起天子阁,西至将军岩,南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绵延盘绕近四十公里,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至高点天子峰海拔1262.5米,最低海拔534米。因宋代土家族领袖向大坤在此率众起义,自称“天王”,后来殉难于此,故名天子山,更有“峰林之王”的美称。天子山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1800毫米,无霜期240天,冰冻期60——80天左右,为台地地貌类型。

(二)调查情况

1、导游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a.根据与旅行社约定的行程安排,全班48位同学和两位老师(刘奥东、蒙文贵)共计50人组成的旅游考察团乘坐火车于2016年4月14日23:30到达长沙。由张家界国际旅行社地接导游(徐迎春)接团。

从接站第一站开始,即认团、清点人数核对行程---上旅游大巴、致欢迎词、第一站住店。至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考察学习,在实践和书本上的高度结合和吻合中,给考察学习的同学们带来了良好的共鸣和欣慰。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由地接导游带领,游览了长沙的橘子洲、岳麓山旅游风景名胜区以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金鞭溪、武陵源、黄龙洞、天子山等风景名胜点到十里画廊为最后一站结束行程。

b.在这一路下来,在导游和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各位同学都把自己作为导游和游客的双重身份积极参与自助管理和导游服务工作,在一些列旅游行过程中各位同学从旅游的吃、住、行、游、购、悦中把书本和实际紧密联系与结合,对旅游管理培养未来旅游业人才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2、观察旅游开发的现状,旅游开发中好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a.现状:湖南省作为国内最大的内地交通枢纽,以特定的二级阶梯向平原的过度之神奇张家界森林公园为依托的旅游资源开发,并以长沙革命历史文化地与当地少数民族(土家族为主)为一体打极具吸引力的湖南旅游城市。在国内旅游城市中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开发成熟度都是算名列前茅的,在内陆城市算是首屈一指。

b.经验:(1)在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风景名胜区和张家界金鞭溪、袁家界、黄石寨、十里画廊等旅游风景名胜区组合的金品旅游路线恰到好处;(2)把旅游资源形象的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得以保存和传承。(3)全民旅游开发,把景区内少数民族居民纳入旅游资源发展之中,例如:运用专门人员指导和引导景区内居民从事农家菜馆经营、开发土特产、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从事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滑竿等。(4)在景区内开展旅游购物店,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就参与了旅游购物,使其在景区就可以完成游、购、悦等一些列旅游活动。

c.存在问题:(1)旅游资源在保护上还存在问题,如在岳麓山风景区内的各观光水池内到处是杂物盒垃圾,岳麓书院到处可以看到游人到此一游的印记。(2)对黄龙洞这世界级大溶洞的保护成在问题,由于过分的追求经济价值,有过多的人工开发改变了洞内大部分结构,加之灯光强热和过多游客进入带来的氧化作用,使得洞内的美观和观赏价值大打折扣。(2)景区内外旅游商店和餐馆有些过分宰客现象,对于旅游地的形象会带来很大不利影响,需要加强管理。(3)一些指路牌不明显,很久失修和管理,需加强公共设施的管理力度。

3、景区服务与管理

(1)从进景区站开始每个景点门口都设有专门的问询处,态度温和是景区服务的第一亮点。(2)利用电子门票和指纹核对验票方式,有利于游客对旅游门票的保护并给环境带来保护作用,但对于团体游客有可能带来门票混乱,给验票和游客都带来不便和麻烦。(3)针对游客投诉处理和求救不够及时,由于景区太大,需增设景区服务店和加强对导游和游客提示力度。(4)观景台设计合理,都在精华景点,且都有防护栏,但缺少提现指示牌。(5)环保车都采用天然气发动机较为环保,并把乘车票价包含在景区门票里给游客带来很大程度的便利和避免游客在乘车被当地师傅宰价的情况。(6)景区内的餐饮环境较差,给游客带来较差映像。

4、旅游市场营销

(1)旅游整合营销:通过把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在一起,统一于一体的营销方式,例如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有金鞭溪、袁家界、黄石寨等组合一体。(2)品牌营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通过吸引《阿凡达》和《西游记》等名片到此拍摄和各界领导和名人到此一游,加大宣传和塑造,奠定了自己的独特前位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牌。(3)网络营销 :我们在网络中不仅可以随时收索到湖南旅游城市状况,还可以直接网络购票等业务的处理。(4)体验营销:在长沙橘子洲头有免费婚纱拍摄点的建设,是年轻人的最好婚纱拍摄点,老年人的漫游点,小孩的游乐场。(5)最后就是全市旅游营销,在景区和城市各个饮食店和超市市场都张贴和使用电子版的旅游广告,加强旅游营销氛围。

六、考察学习结果

(一)导游模块

通过这次的考察学习,让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的我有了对旅游和导游亲身实地的体会及了解,让我在今后的旅游专业知识学习中不在感觉一如空空,将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对专业细节的重视和补充,也为将来不久更好的进入工作岗位作了坚实的铺垫。

(二)旅游开发的现状模块

通过对湖南各景区的游览考察,较为详细的了解了湖南旅游业发展的先进性和优点,同时利用旅游专业知识了解到了其中的不足,利用湖南旅游业开发的优缺点与贵州旅游的比较,得出了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单方面的因数可以促成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中缺一不可以。

(三)景区服务与管理模块

鉴于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历史和条件之下,湖南省各旅游景区的管理与服务也算是在内地列于靠前,景区在电子门票和电话通讯等公共设施上还算较为完善,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对于我们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贵州,对此这也是我们贵州旅游人、旅游行业人才的责任,需在此基础上加以学习和创新。

(四)旅游市场营销模块

湖南省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外营销中使用了旅游品牌营销、旅游体验营销、旅游网络营销、旅游整合营销、旅游互动营销等等的营销方式,对旅游实地景观和当地特色、特产等方面塑造在一起,打开了国内外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资源,并使得旅游产业在湖南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站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七、总结

2016文明旅游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一、专项资金和项目基本情况

(一)专项资金设立情况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目前我国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城市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利民工程,与我们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目标完全一致。同时,《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创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地方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提高”。为做好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2003年,我市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16年8月,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制定了《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青财教〔2016〕30号)。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志愿服务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自主传播平台建设、宣传品制作开发、干部队伍培训和业务学习及市委、市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专项资金预算批复情况

2015年12月,市财政局组织专家对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2016年预算进行评审。2016年2月,市财政局印发《关于批复2016年市级部门预算的通知》(青财预指〔2016〕2号),下达市文明办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2016年预算490万元。2016年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预算主要安排创城宣传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行业创建活动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等四大类项目,所有项目均由市文明办承担。

(三)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6年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全部完成,取得了预期效果,全年资金预算执行442.5万元,结余47.5万元。2016年,市文明办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市文明常态化水平,不断巩固和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我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10个区市全部进入省级文明县(市、区)行列。我市在中宣部第三期市(地、州、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培训班作文明指数常态管理经验介绍。推动《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文明条例立法取得突破,《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经省、市人大审查通过,2017年1月1日起施行。举办青岛市2016年邻居节,“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各区市累计开展活动1800余场次,参与群众25万余人次;青岛文明网、青岛网络电视台新媒体平台关注量累计超过27万人次;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中国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媒体宣传报道“邻居节”。在市规划馆开设“大爱青岛”主题展览,同步建立网上展馆,展示我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工作成果。2016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亮点纷呈,取得显著成效。

二、专项资金项目绩效情况 项目

一、创城宣传活动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全部完成。项目预算安排267万元,预算执行240.3万元,结余26.7万元。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召开市文明委全委会议对全市创城工作进行部署,每季度开展暗访测评、“回头看”督查,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选树宣传工作,健全文明市民、道德模范选树体系。我市有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6人被评为“山东好人之星”,55人被评为“山东好人”,评出120名“文明市民”,10名个人及2个团队荣获2016“感动青岛”道德模范,举行颁奖典礼隆重表彰。在青岛早报等报纸开设“德耀中华•大爱青岛”专题专栏,浓墨重彩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和精神。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事迹巡演活动,举办全市启动仪式,各区市开展巡演316场,受众25万余人次。组织巡讲220余场,受众18万余人。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在各媒体及社会媒介进行公益广告刊播工作。以我市2015年“感动青岛”道德模范为原型,设计制作“德耀中华•道德模范在身边”系列公益广告作品,户外发布“德耀中华•道德模范在身边”公益广告几千块,所占面积3万多平方米,公益广告宣传工作初步呈现“保障强效化、传播多渠道、阵地广覆盖、内容高品质”特点,进一步推动全市正风正气形成。加强网络精神文明建设,青岛文明网继续承建中国文明网“孝德二十四”节气专题,策划制作“青岛好人·星光大道”等60余个具有地方特色专题。保质保量完成中国文明网工作提示要求的重大传播活动20多个,网络文明传播活动30余次。稿件质量提升,发稿数量增加,共被中国文明网采用新闻稿件419篇,在中国文明网首页展示55篇。青岛文明网微博粉丝量达21.4万人,文明青岛微信粉丝量达10万余人。搭建网站、微博、微信三大矩阵,实现资源整合,立体化网络文明传播格局逐渐呈现。在中国文明网季度测评中,我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成绩获两个全国第一,地方文明网站工作成绩进入全国前五。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节日民俗、经典诵读、文化娱乐等活动,既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又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载体。

项目

二、行业创建活动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全部完成。项目预算安排80万元,预算执行76.1万元,结余3.9万元。以“催泪红包”爱心故事为契机,开展深化文明优质服务大提升活动,提升文明行业创建内涵和水平。与青岛早报联合开展“服务窗口风采展示”宣传报道活动。组织开展公共文明引导行动。组建1000人的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伍,在主要交通路口和公交车站持续开展文明引导,引导市民遵章守纪、文明出行。加强队伍建设管理,配备执勤装备,推进规范化管理,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好评,受到市民一致好评。部署开展“车辆礼让斑马线”活动,调度公交集团、交运集团等行业先行示范,持续开展宣传引导,制作音像视频、印制发放招贴画和车贴进行广泛宣传。协调交通台、私家车频道等新闻媒体跟进报道,不断倡导礼让斑马线。协调青岛日报开设“车让斑马线 文明在身边”专栏,在重要版面持续报道活动情况19篇,有力推动活动深入开展,逐步形成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的良好态势。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协调市发改委、市电政办等部门编制出台《青岛市“十三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等重要文件,积极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公共信用信息,信息平台初步建成。联合市发改委等部门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宣传,报道诚信典型事迹,营造践诺守信的社会氛围。以争做出境游“文明使者”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工作。印制宣传手册、书签、招贴画和纪念徽章在旅行社、机场、火车站和邮轮母港等场所进行宣传。青岛日报等媒体在国庆节期间开设“节日旅游看文明”专栏进行专题宣传,各媒体刊发新闻稿件20多篇次,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联合旅游局开展“好导游”大赛、“文明旅游进社区”和文明旅游“随手拍”等活动,着力提高旅游从业者文明引导技能和市民文明旅游意识。崂山风景区荣获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为我省唯一获奖的景区。在全省开展的“文明使者”、“文明领队”评选活动中,我市获评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项目

三、志愿者服务活动

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全部完成。项目预算安排138万元,预算执行121.3万元,结余16.7万元。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批准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作为全国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于7月7日举行揭牌仪式,是目前唯一一家全国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出台《青岛市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加强志愿服务记录工作规范管理。设计制作志愿服务主题展览,用图片、实物、现场互动和播放专题片等形式,展示全市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程和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风采;拍摄制作《志愿有我、青岛有爱》专题片。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全市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班13期,培训志愿者2100多名。启动教材编写工作,完善课程建设。扩大师资队伍,聘任教授15名。积极培育宣传典型,交运集团“爱心驿站”、市南区太平角社区、“支教岛”项目和李延照被中宣部等部门评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四个100”等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109万人,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6800余支,推出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4100余个,建立志愿服务基地3700多个。

项目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篇5

目录

导言

一、旅游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旅游文化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

2、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旨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二、旅游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

1、传播作用

2、融合作用

3、拓展作用

4、教育作用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为旅游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四、消极的旅游文化污染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具体的文化破坏

2、消费者的猎奇求新心理刺激了旅游地的“文化赝品”的流行

3、消级颓废的精神污染亵渎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

4、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不良行为影响的玷污了整体形象

五、弘扬旅游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1、下大力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2、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3、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注重突出文化特色

4、加快西部开发,培植旅游特色产品

5、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毕业论文

试论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04级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 谭洪亮

旅游被国际上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就会兴旺起来,势必是旅游发展的排浪式消费阶段;当达到3000美元时,就会出现到周边国家旅游的热潮;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更多地追求周游世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得到了蓬勃发展,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无形贸易”。到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超过汽车、钢铁、军火、石油等传统产业,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旅游产品属于文化产品或精神产品,它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正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一样,旅游活动必然会导致旅游文化的形成。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全方位展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国际旅游活动将更加频繁。这不仅会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而且也必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本文就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旅游文化则是华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优秀的文明成果。旅游这种有着悠久历史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不断发展兴盛的事业,吸引着日益增多的人类成员投入相当可观的时间精力、兴趣财力,因此,它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而且也是社会的精神文明产物。

(一)旅游文化带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19世纪40年代后,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和德国人贝德克首次组织了游客到异地景点去观光,因此,他们被公认为近代旅游业的创始人。从那时起,世界各国的旅游者就开始了这样一种活动:走出家门,拥向景点进行观光活动。这即是旅游的雏形。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他们平时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以及在那些地方停留的活动,并活动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应是从访问地获取报酬。”旅游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归根结底,离不开“行、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它们都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以说有人说,旅游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

我们知道,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而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或说是通过对异国异地的文化消费而形成的现代特殊生活方式。旅游文化是传递文化的文化,渗透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旅游观念的方方面面。诚如美国学者麦金托什所说:“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旅游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此来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和思想。因此,旅游是促进国际间文化合作的重要途径。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又是吸引游客的基本保证。”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内涵,只要突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对每个进入风景旅游区的人来说,在享受和观光的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的消费,很大程度是进行一种文化产品的消费。因此说,没有文化特点,就没有旅游业。文化必须有载体,一个景区、一座文物、一个游览点就是一个载体。旅游业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最好载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特殊的功能。因此,文化是支撑一个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比较晚,先后经历了外事接待型、事业型、产业型三个发展历程。从1949年10月份,新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标志着有名有实的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开端。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旅游是作为外事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济功能。当时,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旅游属于奢侈消费。尽管如此,出游的愿望人皆有之。只是生活条件不允许,经济基础不具备。由于囊中羞涩,人们只能望画兴叹、梦游各地……只有少部分人公出时顺便游览一下名山大川、历史名城。

有人说,旅游最能反映20多年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改革开发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时尚的一种理念,就是不但要勤奋工作,而且要享受生活,这是现代化文明对人们观念上的一个重要影响。旅游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品位和享受。“全世界每天有5亿人旅游,中国人也应当获得这种享受!”②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的旅游理论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恢复和重建各种文物、古迹外,厚重的文化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空间;2000年国务院又批准实行旅游黄金周和机关工作人员带薪休假制度,这如同给旅游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中国以飞快的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展了本国的旅游业。到2002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9800万人次,是1978年的54倍;其中外国人1375万人次,是1978年的60倍;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04亿美元,是1978年78倍;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亿人次,因为1978年没有统计数字,是1990年的23倍;国内旅游呈快速增长,仅2002年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僵国出游人数累计达到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5亿元,占国内旅游收入的22%;2002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530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的15.7倍。③世界旅游理事会主席鲍姆加藤高度评价说::“中国是世界旅游者最向往的目的地之一,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一优势外,中国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如果2003年中国旅游需求增长速度上升至世界第一位,我们并不惊讶。”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也赞叹说:“中国旅游业持续调整增长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④

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是人们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的消费领域。据调查资料显示,全世界消费排在第一位的是住房,第二位的是食品,第三位即是旅游。预计到2006年,旅游消费应该占总消费的12%。世界旅游组织1997年1月土耳其会议提出《旅游业:2020年前瞻》报告的结论之一:到2020年,全世界将有16亿人次外国旅游,是现在的3倍;结论之二:每年国际花费是2.1万亿美元,全世界每天平均有50亿美元花费在国际旅游上,是目前的4-5倍,这充分证明,旅游业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

(二)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旨在为精神文明服务

第一,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文化消费,它所购买的是文化产品和精神产品,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享受娱悦,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旅游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并行不悖的。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旅游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工程,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文化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弘扬旅游文化,增强旅游者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旅游文化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是培育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客观需要。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住房、汽车、电信、旅游、环保等领域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对促进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要完善政策,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从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史来看,无疑旅游产业会是经济的增长点,因而它被称为朝阳产业。旅游作为关联度大的产业,其着眼于决不能仅仅放在观光旅游的景点上,许多地区往往忽略了这一问题。泰国的经验足可为我们借鉴,他们在交通、住宿压价、保本经营的同时,在购物上增加了大旺收入。据调查,中国每一位旅游者在泰国的购物消费平均为3000元人民币。在韩国、泰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不景气的同时,都把旅游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其旅游内容的重点也都是各自特殊的文化特色。这充分说明,重视旅游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在国民经济中会起到增长点的作用。

第三,发展旅游文化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活质量不仅仅是用物质财富的拥有量来度量,而且金属制造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生理健康等各个方面。因此,发展旅游文化必须坚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目标,把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的要求贯穿其中,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亿万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文化“精品”,丰富人们的旅游生活,提升人们外出旅游的质量和文化品位。

二、旅游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它对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旅游活动和行为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地理知识、文史知识、民俗风情知识等各方面知识,而且可以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集中体现了4个方面的作用。

1、传播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导,使之深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深处。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和宣传工具作用是巨大的,但旅游活动这种传播途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旅游过程中,人们接触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一是旅游者之间的交流;是旅游者与周围的人的交流;三是旅游者对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的感受。这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景的直接接触与交流,增加了感情认识,强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价值观和认同。历史上,文化能使一处普通的景观成为著名的景观。如苏州的寒山寺,与其规模、建筑相似的景观,在我国比比皆是,但因张继的一首诗,却使寒山寺吸引了亿万游人;九江的石钟山,因苏东坡的《石钟山记》而成为名胜;三国名胜系列游,凭借的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现代文化亦然,哈尔滨太阳岛的自然景色可谓平平,一曲《太阳岛上》唱得人人心驰神往,由此郑绪兰被哈尔滨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因为她唱的歌曲一一“文化”为哈尔滨增加了知名度,带来了经济效益。湘西水上机动王村因电影《芙蓉镇》引来众多旅游者,该村也普遍被称为芙蓉镇。旅游产品的传播是多样的,但文化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今天,作为普通人普遍参与的旅游活动对精神文明的传播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2、融合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开放型的,它兼收并蓄,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精华。而旅游文化也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它能够推动和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的融合。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居民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外国人也大量涌入了中国,目前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已居世界第5位。旅游者的活动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西域,旅历13的,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西汉与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及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现代社会,国际间的经贸活动拉动了旅游活动,商务客源增长之后,必将拉动旅游客源。如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在美中航线上做了一个调查,大体上有75%的第一次来华的美国商人,半年之内都会带领全家到中国进行一次旅游活动。原因何在呢,就是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实际上是有限的,出于商务活动他不得不来,来了之后发现中国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中国作为一年旅游目的地是非常值得来的。当代民办有的施行机构时常组织一种大规模的跨国旅游者团体,其本身便是一种实质性、具体化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往来,各自展示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基因,这必然促使多种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通、取长补短,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营养和新活力。

3、拓展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将增加新的内容,上升到新层次。旅游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拓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外延,提升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层次。主要体现在:首选,高品位的旅游产品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次,旅游活动使人们的视野开阔,增长文化知识;再次,旅游文化的价值观念,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如开放观念、崇尚知识文化观念,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遗产观念,遵守社会公德和团结互助的观念等。事实上,旅游业正是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城市美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紧密结合起来的一个产业,是一个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

4、教育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赖于人们的思想首选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提高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的方式是金和多样的,旅游活动是一处极好的教育方式。在旅游活动中,人们亲身感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感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使人们的精神民办迅速得到净化和升化。因为一次旅游而改变人的思维定势和价值观念的情况是完全有可能的。如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由穷变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吸引了大批游客。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也真正了解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使游客受到了教育。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

既然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要求必然对旅游文化产生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用旅游活动,可以对旅游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是可以增强本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二是促进科学技术交流和共同发展,推动探险和考察活动的深入;三是增加人们生活乐趣,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些积极影响都有赖于精神文明的指导和推动。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规定了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⑤旅游具有两个文明的属性,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体。大力发展流放文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依据,构建面向大众,为经济建设服务,科学、健康、向上的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反对奢靡浮华,封建迷信和低级下游。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为旅游文化发展规定了基本方向。旅游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保护、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提高旅游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为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为旅游文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旅游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内容也是相对独立的,但是,旅游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吸取优秀的文化成果,才能保持生机活力,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果中的新科技、新理念、新作品等都可以为旅游文化注入营养。如一部《庐山恋》电影在庐山电影院放映了上万场,观众达数万人,不仅创下了世界电影放映纪录,而且,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还有一些城市里面建设的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本应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可有很多已经发展成为城市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旅游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拉动旅游业和旅游文化的发展;二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使旅游主体的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旅游文化得以弘扬;三是精神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可以使旅游资源得到有力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带来旅游文化的全面提升。如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的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形式,从永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旅游对环境的正面效益是十分明显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可减到最小程度,它既不损坏自然环境,又能保证生态的永续利用。这种旅游方式只能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前提下,才能出现和产生。

四、消极的旅游“文化污染”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旅游者的个人因素,旅游者文化教育在对旅游地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或欧或少会产生一些消极作用,被人们称之为旅游的“文化污染”。这些消极的旅游文化污染,从本质上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

1、具体的文化破坏。旅游者文化产生的自身根源来自于人生阅历的体验,来自于“事后向人们的炫耀”,因此,强化自己经历的欲望,在旅游者的行为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如果旅游者素质不高,这种欲望便与种种不正常乃至丑恶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旅游地构成具体的破坏。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乾隆遗风”一在旅游地到处题字或涂画。最常见的是普通旅游者公式化的创作“某某到此一游”。这一行为本身委实是对旅游地特别对建筑物的一种破坏和污染。

2、消费者的猎奇求新尽是刺激了旅游地“文化赝品”的流行。文化特色愈突出、鲜明的地方对旅游者亦愈有吸引力。但是由于旅程的短暂,一般旅游者并不太关心某一独特文化的真实原委,他们只是希望按图索骥地尽快找到那种被公认的具体文化形态,即看清那个著名的文化“商标”。为了适应旅游者的这一心理需要,一些旅游地便开始大肆地制造“文化赝品”,批量生产那些被改制了的“商标”,以致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文化形态,传达了虚假的文化信息。如有些地区为了吸引旅游者,歪曲或虚构历史事件,大造假古董,伪造出来的太平天国钱币连“太平天国”的“国”字都是本世纪60年代以扣才出现的简化字。有些地方以保持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的名义,不顾当地社会文明进化的事实和现实发达状态,硬是保留、甚至制造出一些原始部族来,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正宗传统文化的标签,冠以“人类学的活博物馆”的美名供人观赏。随着社会商品化的进程,目前,在我们出现了起来越多的单纯经济性的旅游内容,“民族传统被拿来取笑,宗教也失去其严肃性和神圣感,代表民族文化的礼仪风俗、表演艺术、宗教仪式等都被不负责任地歪曲成成庸俗化的杂耍”。⑥可以说,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旅游者,但作为一种产生前提,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亦是不容被忽视的。

3、消极颓废的精神污染亵渎旅游文化的科学内涵。现在许多地方的旅游景点与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宗教寺观有联系。个别导游、讲解不注意正面引导,不自沉地宣传和扩散了封建迷信的内容。许多人在对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上,有一种错误认识:以为民俗就是一种具有落后性的旧谷,只要对其加以馐利用就少不了要突出它的神秘性和落后性,不这样做,就无法增加民俗项目的民俗色彩。于是,便有了过“鬼节”,建“鬼都”,发“鬼财”的项目开发情况。以至于有的地方打着开发民俗旅游文化的幌子,搞起了各类的封建迷信活动。作为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其中尽力加大民俗色彩并不能允许,也不是说像鬼一类的民俗主题不可以出现在旅游项目中。但是,我们必须划清作为旅游项目内容的迷信形式与社会化的迷信活动间的界限。

4、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不良行为,影响和玷污了整体形象。一些旅游企业非法经营旅游业务、施行社承包挂靠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景区的旅游基础环境、交通秩序、卫生状况亟待治理,旅游安全存在隐患;在车站、码头等旅游者集散地以旅游名义强行揽客,围追兜售、强买强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现象仍很普通;施行社以“零团费”、“负团费”的方式搞不正当竞争活动仍未得到有效遏止;导游、领队服务不规范,在服务过程中擅自降低服务标准,克扣旅游者,超计划购物私收回扣,索要小费的问题屡屡发生。还有在旅游地出现的不健康的伴游、陪游,甚至卖淫、赌博和旅游业服务人员的腐败行为等。既是对旅游文化的亵渎,又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损害。

五、弘扬旅游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旅游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交汇点。物质文明体现在旅游业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精神文明表现在旅游业能够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旅游业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能带动社会的进步,这是一般产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在我国,如果旅游业搞不好,不仅影响和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会危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文明的旅游业,特别是大力和弘扬旅游文化,以于陶冶人们情操,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下大力提高国民“旅游素质”

人类的知识来源,除了书本以外,更有实践活动。旅游初中活动,可以丰富地理知识、文史知识、风俗民情知识和有关经济知识。中国古语中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旅游活动的所见、所闻、所思,都是旅游者的宝贵的知识财富的积累,其中一些可能对其一生的工作和事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旅游活动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有促进作用。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素质不高,必然导致旅游素质不高。由于很多旅游者还不够成熟,所以到一个陌生(金属制造出国旅游)的目的地吃亏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专家指出,“素质是培养的,不去旅游哪来的旅游素质?”比如西藏是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凡是去过的人没有不被震撼的。而一个从来没有到过西藏的人,是不可能发出这样的感叹的。随着旅游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成熟,对旅游者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如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负责任的施行,它负有环境保育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使命。据报道,一些生态旅游者在游览阿尔卑斯山时,曾顺便开展净山活动。在德国,有不少热爱大自然的潜水者,会利用汗水机会顺便清理珊瑚礁中的垃圾。有的生态旅游者还会成为前哨观察员,一旦发现某些珍贵资源正遭受开发压力时,或者哪个生态系统值得设立保护区时,便会发生呼吁,告之保护机构,或者发起相应的保护运动。这充分说明提高国民素质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二)把旅游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我国有一大批具有旅游与教育双重功能,能够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景区、景点。如重庆的歌乐山、红岩村,我省长春的伪满洲国皇宫、辽源的矿工墓等,多年来发挥着对旅游者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精神文明传播和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丁关根指出:“旅游工作十分重要。旅游景点不仅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对国内外游客展示祖国大好河山、介绍悠久历史文化、宣传我国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旅游景点作为重要的宣传文化阵地来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尽可能多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参观,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发挥教育作用。运用旅游景区景点对旅游者进行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教育,特别是教育青少年下一代,可以说,能够直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同时,还应注重旅游活动中的知识性、教育性,做到寓教于游。当前,我国在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中注重知识性和教育性,使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普教育价值就成为主要的吸引力因素。苏州西山农业示范区,将农业发展的历史、基本原理等知识通过图片、实物、音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旅游者,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浙江海盐泰山核电站和我省吉林丰满发电厂把复杂的核电过程和水利发电过程用通俗的形式展示给游客,使游客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核电站的整体发展和水电功能,既实现了公开宣传的目的,也得到了游客和普遍认同。

(三)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注重突出文化特色

我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每一个重点景区(点)几乎都与独特的文化相联系。目前我国已有28处景区、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还有一些景区正在积极申报,如我省的集安高句丽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这是发展旅游业的我有优势。难怪美国旅游界人士不无羡慕地说:“如果美国有中国一半的文化,将能招为世界一半的游客。”旅游消费是属于文化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其成本低,收入大。如属于自然范畴的大海、海滩、森林等,本身就是旅游资源,不需太多的投资;如属于文化范畴的长城、乐山大佛、杜甫草堂,它们的投入也很少。因而它应当属于抵消耗高收入的产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应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的根本是“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离开了“文化”的旅游缺乏吸引力,不能持久。据专家预测,今后主题公园的发展方向,一是规模大;二是高科技;三是文化深;四是有亲和力。省政府副省长李锦斌最近指出:“要强化大文化意识。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要有新创意,注重开发吉林特色,运用好吉林的文化低蕴。”近年来我省正在规划和在建的伪满皇宫复原、八大部、道台府、文庙、汽车博物馆、汽车生产观光线、汽车历史文化观光、长影世纪城都较好地突出了文化这一特色。省政府要求各地今后规划建设大项目,一定要坚持旅游与文化结合,突出文化主题。一些地方对旅游文化重视不够,不少景区、景点在规划开发建设时,并未充分考虑到地方文化特色,甚至把原有的文化韵味都抹掉了,这还谈得上什么吸引力。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同时,还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古文物的保护。

(四)加快西部旅游开发,培植旅游特色产品

目前,西部地区12个省份都把旅游业列为当地的优势产业。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集聚地。有多少旅游者心驰神往去新疆、西藏,又有多少旅游者魂牵梦萦游“丝绸之路”。“西北地区的文化资源和西南地区的山水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有可能产生中国旅游的特品和绝品,甚至有一些会成为神品。”⑦目前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中央落实了8亿元,地方基本等值配套。最近国家旅游局又在西部地区刚刚设立了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他创举。从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开发旅游的积极性非常高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可进入,综合来看,还需要达到可仪,可观赏、可回味。这样,总体的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以及旅游环境都会具备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拊。加快发展西部旅游业,有两个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一是观念与人才问题。目前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不是奖金问题,主要是观念和人才问题;开发与环保问题。笔者认为,发展西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旅游。据专家指出,21世纪旅游业的竞争,不是旅游经营者之间和局部旅游产品的竞争,而是旅游区域内环境和形象的竞争。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五)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如果说21世纪是一切都在向前飞速发展的时代,那么,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应是最突出的特征。旅游业不仅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一个高度文明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观念是否更新,直接影响产品的好坏,从而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主要是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开展旅游单位创优活动,提高“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文明水准,带动全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弘扬旅游文化。运用各种载体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队伍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开展“三爱一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旅游、职业道德)、“三优一满意”(优秀星级饭店、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员、游客满意)“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僵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文明诚信等旅游评选活动,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活动,把旅游业建成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和重要窗口,努力营造“人人争做文明使者、处处都是旅游形象”的良好氛围,从而全面提高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旅游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正面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

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大国,在未来20年,我们要建设一个旅游强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英国学者戴维·豪厄尔预言“21世纪是亚洲世纪”,“世界文明中心将从西方转移东方”。⑧未来旅游业发展,文化是最强的竞争力,也是最终吸引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旅游文化是强大的支撑和吸引,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不竭动力。

注:①罗伯特·麦金托什著《旅游学一要素、实践、基本原理》

②张智翔向洪著西南财经大学出版《假日经济》

③200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何光伟工作报告《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旅游业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④200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何光伟工作报告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

⑥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局编《旅游学概论》

⑦魏小安著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热点问题实说》

⑧(英)戴维·豪厄尔:《欧洲必须为东方化作好准备》,载于英国《独立报》1995年8月21日是《桂林宣言》提出“为了和平而开展旅游”。

参 考 文 献

1、《旅游文化学概论》郝长海、曹振华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旅游文化新视野》崔延南著,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3、《生态旅游学》卢云亭、王建军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秦刚、王军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5、《社会主义思想史纲》萧贵毓,张海燕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李琮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7、《新世纪新产业新增长》何光伟芊,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8、《旅游热点问题实说》魏小安著,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

9、《旅游学概论》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8年

10、《旅游调研》国家旅游局法规司,2001年3、11期

11、《中央党校报告选》2000年第17期

同程旅游2016聚焦海外休闲游 篇6

聚焦海外休闲游, 进入娱乐+时代

12月10日, 同程旅游宣布将2016 年定为出境旅游年。非标品的海外游、高端度假游, 是同程旅游的下一个战略目标, 我们希望能把目前标品方面积累的用户, 吸引到海外游的板块去。吴志祥说, 为深耕出境游, 同程旅游战略全面升级, 推出近10项新举措, 包括:在国内出发地设四大运营中心, 在海外目的地与日本HIS、韩国乐天观光股份公司 (下称“韩国乐天”) 签约, 搭建大交通体系, 推出金融保险战略, 品牌服务继续升级, 并通过“非凡”出境系列、日本旅游月活动、设立首席吐槽官、一亿重金诚聘10 0 个城市的旅游顾问等, 以此保障战略升级后的服务品质和用户的旅游体验。

吴志祥认为, 整个行业的标品竞争时代已经结束了, 但出境游等非标品的竞争时代才刚刚开始。“同程旅游成为休闲旅游第一名的愿景没有变, 现在出境游已进入人的共享经济时代, 基于此, 人将成为链接非标品最重要的介质, 我们在出境游等非标品上也会采取新的打法。”

目前, 同程旅游已构建出一条从景点门票到周边自由行, 从国内游到出境游的产业链, 其中门票、邮轮等均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出境游也在迅猛壮大中。在出境游上, 同程旅游通过对产品分类推出经济旅程、“程意正品” (推广名“同程专线”) 和“非凡出境”系列三种, 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其中, “程意正品”和“非凡出境”系列都是为提升出境游的服务和口碑而设立, 也都获得了用户较好的评价。

同程旅游此次宣布将明年定为出境旅游年, 并推出日本旅游月活动, 显示出对出境游板块的重视。未来, 同程出境游将推行专属手机客服的打造, 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第一时间有反馈, 争取客户10 0%好评率;另外, 全力推进中差评的改进和投诉的解决速度, 完善客户CRM系统, 通过对服务全流程的监控和不断优化, 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

伴随着同程旅游新战略的推进, 其品牌营销服务也将得到升级。同程旅游此次在品牌服务上动作连连, 仅签约合作就有5项之多, 分别是《世界辣么大》自制剧签约、《世界辣么大, Yi同去看看》活动签约、《世界, 我来了》电视综艺投资签约、网络综艺项目投资签约以及与旅游卫视的战略合作签约等。同程旅游品牌媒介中心总经理柏敏表示, 此次合作中, 意味着同程旅游率先进入娱乐+营销时代, 并开始全力打造旅游文化生态。

同程旅游还宣布, 计划用百万年薪在全国100个城市里寻找TOP旅游顾问, 只要喜欢旅游、热爱旅游而且有资源, 就可以加入到同程的兼职旅游顾问中, 就可以去奋斗百万年薪。

深挖产品端, 涉足金融保险

为了更好提供更好的海外休闲游, 同程旅游分别与日本HIS、韩国乐天两家世界知名的旅行社完成战略签约, 同程旅游分别与两家公司成立各自的合资公司, 致力于当地旅游资源的采购和整合, 从而为跟团游的客人和自由行的客人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

签约完成后, 意味着同程旅游近期已在出境领域完成三次布局。此前, 该公司借并购南通辉煌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下称“南通辉煌国旅”) 拿到我国台湾游的资质, 切入火热的赴台游市场。

同程旅游创始人、总裁马和平表示, 布局日韩旅游市场, 是同程旅游目的地战略的一部分,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合作项目, “我们在目的地布局有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快速进行碎片化产品的开发, 当同程的客人在目的地遇到一些问题或语言障碍的时候, 能有落地团队实时提供服务;再就是为未来做准备, 随着以后量越来越大, 我们也把品质往目的地延伸, 希望能做出差异化和竞争力”。

为配合出发地战略和目的地战略的高效实施, 同程旅游还计划在2016年设立华东、华北、华南、华西四大运营中心, 目前华北和华南运营中心已基本筹建完成并开始运转。

此外, 同程旅游大交通业务明年将继续作为一项战略级业务发展。马和平表示, 在现有交通业务团队的基础上, 同程会引进航空公司专业团队, 在包机、切位的基础上成立虚拟航空公司, 同时还将向中国民航局申请筹建同程航空, 从最底层搭建同程旅游大交通体系。

同程旅游同时发布了金融保险战略, 以此弥补过去缺乏自身的旅游金融服务支持的短板。“同程涉足金融领域, 是公司构建休闲旅游生态链的最新举措。主要着眼于为广大供应商和用户提供融资、理财、保险等多方面的服务, 通过融合创新向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这不仅是对既有产业链布局的很好的补充, 也将大大提升整个旅游生态链条的黏性和忠诚度。”马和平说。

2016中国旅游发展报告 篇7

《报告》从旅游行业发展概况开篇,盘点世界及中国旅游竞争力、分别以“五大转变、四大战略、五大影响、五个着力、四个阶段、五大作用”六大篇章,关注在线旅游发展态势、聚焦旅游业新规颁布实施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辉煌发展,并以专题形式,对“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度调查、细致解读和理性剖析。

旅游行业发展概述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由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要素组成。按业务种类划分,旅游业可分为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和接待外国人到自己国家进行旅行游览活动。

世界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1、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旅游晴雨表》,2015年国际游客人数相比2014年增长了4.4%,达到11.84亿人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成长为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2、中国、美国和英国引领2015年出境游市场。

受欧元、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贬值的影响,欧洲增速引领各大洲(+5%)。2015年,前往欧洲的国际游客为6.09亿人次,比2014年增加了2900万人次。前往中欧和东欧地区的旅游人次,自2014年下降之后,2015年回暖,增速达6%。北欧(+6%)、南地中海欧洲区域(+5%),以及西欧(+4%),均出现喜人的增速,这与该区域富含成熟旅游目的地息息相关。亚太地区,2015年国际游客到访量达2.77亿人次,同比2014年增加1300万人次,增加比为5%。其中大洋洲国际游客到访量实现7%的增长,东南亚实现5%的增长,东北亚和南亚国际游客到访量均实现4%的增长。

美洲的国际旅游人次,相比2014年表现更加稳固,旅游人次增加900万,达到2015年的1.91亿人次,增长速度为5%。美元刺激了美国的出境游,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均受益于此,并实现了7%的增长。南美和北美接近平均水平,均实现了4%的增长。

3、未来十年,旅游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预计,到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另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从而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

五大转变

展示中国旅游业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年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也从1985年的约8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200亿元,增长了426.5倍,年均增长22.4%。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85.8%,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二)国际旅游从单一入境游发展成为出入境旅游并重格局,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呈现井喷式增长,已形成入境与出境两大旅游市场并重活跃的发展格局。

从入境市场看,中国已是世界第四大旅游入境接待国。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36.5亿美元,增长431倍,年均增长17.8%。

从出境市场看,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客源输出国之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中国大陆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达到了1.09亿人次,2015年上升为1.2亿人次,比1992年的298.87万人次增长了39倍。目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已扩大到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客源国。

(三)旅游业从单纯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向事业、产业共同发展,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是中国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对增进国家友谊和促进国际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尚不具备现代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业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活力,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对国家调结构、扩消费、稳增长、惠民生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总体上实现了六大发展转变:一是从外交的边缘向外交的前沿转变;二是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变;三是从经济增长点向第三产业的重点转变;四是从传统粗放型、数量型旅游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推动方式转变;五是从扩大就业岗位重任向就业、旅游扶贫的重任转变;六是旅游发展的主体由政府为主向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类型、全方位的推进。

如今,旅游业对于社会公共服务、地区综合管理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乡村脱贫致富、生态保护、实现美丽中国等起着重大作用。

(四)旅游业由一般性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产业规模和实力迅速壮大。

2009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推动旅游产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期,旅游产业规模和实力更加显著提升。

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旅行社27364家,比1999年的7355家净增加了2万多家;全国已评有星级饭店数量13491家,其中包括五星级饭店867家、四星级饭店2779家、三星级饭店6776家;中国已有各类经济型连锁酒店约1.5万家,客房总数超过140万间。1999年,国家旅游局开始实行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管理。其中,5A级景区首次评定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底,中国5A级景区数量达到200多家。自1998年起,国家旅游局通过推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提升了中国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成功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近年来,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并购、连锁化经营、互联网+等创新发展中,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包括以华侨城、宋城等为代表的景区连锁经营商,以锦江、首旅、万达等为代表的综合性旅游商,以携程、去哪儿、同程、途牛等为代表的线上旅游服务运营商,业绩增长迅速,已成为中国旅游企业的领跑者。

(五)旅游业发展面由局部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共同推进的大格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等少数旅游城市和黄山、峨眉山等著名旅游景区,如今,旅游业发展已遍及全国,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几乎所有的省(区、市)都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系列在更大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合作品牌相继产生。

国家旅游局与各省区市建立了推进战略合作机制。2014年国家成立了中国政府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分管旅游工作的汪洋副总理任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了国家旅游局、外交部、发改委等28个国家政府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全国各类金融机构、非旅游类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纷纷参与旅游业投资与经营,形成了多层面、多区域、多形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

四大战略

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中国旅游业近几年重要战略主要包括“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等。(一)“515战略”

中国旅游业发展“515战略”,即2015-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五大目标,十大行动,52项举措”。

2015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作了《开辟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的新天地》报告,剖析中国旅游业发展新形势,全面部署2015-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重点,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开展十大行动、52项具体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十大行动包括

(1)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整治旅游市场秩序;

(2)坚决惩治旅游不文明行为,营造文明旅游大环境;(3)强化底线思维,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

(4)发动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大行动(厕所革命),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5)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创新旅游产业促进机制;(6)大力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7)打破地区藩篱,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

(8)开展旅游外交,构建旅游对外开放新格局;

(9)深化旅游体制改革,为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0)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武装中国旅游业。

“515战略”是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按照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全面分析判断过去35年旅游发展和未来35年旅游业发展趋势背景下,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系统创新谋划。实施一年来,“515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很多新突破,形成前所未有的大格局。

(二)“旅游+”战略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研究部署实施“旅游+”战略,受到了中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影响和全力推动。通过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等领域,重点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旅游+”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动态性,“+”的对象、内容、方式都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旅游+”就越丰富多彩,“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三)全域旅游战略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

2015年8月19日,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随后,国家旅游局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并于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全面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开创中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将推进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

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旅游业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方式,符合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整体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方向。(四)“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

五大影响

凸显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的接待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对世界旅游业的影响和贡献日益突出,在国际旅游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备受世界瞩目。

(一)中国已成为全球国际游客到访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旅游业虽然比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几十年,但发展很快,在旅游业起步最初几年,接待的外国过夜旅游者人数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

1978年,中国旅游开放的第一年,全国共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仅为7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不到3亿美元,两项指标在世界的排名均居40位以后,分别位居第41位和48位。但是到1994年,中国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全球的排名双双进入世界前10位,分别位居第6位和第10位。

1987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首次突破了1000万人次大关,以后每增加1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的时间逐渐缩短,2007年接待规模已超过5000万人次,实现从4000万人次到5000万人次的跨越仅用了3年时间。

旅游收入每增加50亿美元所花的时间更短,到2015年旅游收入已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

(二)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客源市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其中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均消费水平排名全球第一,是全球规模最大、最有消费吸引力的重要客源市场,对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世界旅游组织《2015全球旅游报告》:“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客源市场,受可支配收入提高、人民币汇率坚挺、旅行设施改善和出境旅游政策鼓励等利好因素的影响,持续超常规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45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游市场在过去20年增速喜人,让全球一批目的地,特别是亚太地区的目的地获益匪浅。”

(三)中国旅游综合竞争力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的《旅游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在全球参评的148个国家和地区中,旅游业竞争力由2009年的第47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7位,进步了30位。中国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四)中国旅游业对世界旅游经济的贡献日益提高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测算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中国GDP的综合贡献达到7.34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总额的14.5%,占全球GDP总量的1.5%;旅游产业综合带动就业人数达到了7911万人,是世界旅游创造就业岗位数的27.8%。

这组数据表明: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五)中国旅游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合作

近年来,中国旅游企业加快了全球化发展步伐,海外投资、资产并购、上市融资、业务拓展等一系列举措,从新的发展空间分享中国旅游发展的红利,备受世界瞩目。中国企业的跨国旅游发展步伐强劲,模式多元,合作广泛,中国旅游业正在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

五个着力

绘就中国旅游发展蓝图

随着“515战略”、“旅游+”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将迎来提质增效发展阶段,世界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人才引进和资本输出。中国将与世界开展更多深层次的合作,借鉴世界经验,也与世界旅游分享更多的发展机遇,贡献更多的发展红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辟了广阔天地,旅游业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供给侧结构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旅游政策红利正在加快释放,爆发式增长的旅游消费提供了巨大发展动力,全国各地发展旅游、企业投资旅游和人民群众参与旅游的热情前所未有,中国旅游发展未来几十年处于发展黄金期。

2016年旅游业发展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43.8亿人次,增长9.5%;旅游入出境2.63亿人次,增长5%,其中入境1.37亿人次,增长2.5%;出境1.26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3.8万亿元,增长11%;国际旅游收入1210亿美元,增长6.5%;旅游总收入4.55万亿元,增长10%。旅游投资达到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直接就业2816万人次,直接和间接就业合计7943万人次,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3%。这一目标是就全国旅游业总体发展而言的,各地情况不同,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中国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

中国旅游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规模将达到68亿人次,城乡平均出游次数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出游次数为5.6次,农村居民出游为4.7次,平均为人均5次,旅游将更加广泛地覆盖中国城乡人口。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人均国内旅游消费将达到1700元,国内旅游消费总额将达到10.5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6亿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600亿美元。

到2050年,中国成为初步富裕型国家,实现从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到初步富裕型旅游强国的新跨越。中国旅游将全面实现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那将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更大的黄金期。

到2050年,中国最终将由世界旅游大国走向世界旅游强国,全面实现“八高、八强、八支撑”。

“八高”是指旅游总量高、旅游品质高(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质量、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旅游效益高、旅游综合贡献高、旅游从业者素质高、游客文明素质高、旅游安全水平高、旅游科技利用水平高。“八强”是指旅游吸引力强、旅游创新力强、旅游个性特色强、旅游持续发展能力强、国际旅游竞争力强、世界旅游影响力强、全球旅游话语权强、旅游综合带动力强。“八支撑”是指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世界一流的旅游企业、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强省强县、世界一流的旅游品牌、世界一流的旅游产品、世界一流的旅游院校、世界一流的旅游人才队伍。

根据规划,中国将全面推进实现六大跨越。一是完善旅游供给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拓宽服务内涵、促进产品多元化,努力实现由旅游不足向供需基本平衡的跨越。二是优化旅游市场体系,完善提升国内旅游市场,大力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合理引导出境旅游市场,实现入出境市场由不平衡向协调发展的跨越。三是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塑造优质旅游品牌,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由提供基本服务向精细化高品质服务的跨越。四是创新旅游发展动力,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创新,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五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六是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突出发挥旅游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进人民福祉、提升社会消费层次的重要作用,实现由小康型旅游向富裕型旅游的跨越。

“十三五”时期,我国旅游业将紧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做好“五个着力”,即通过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

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25个方面、100项具体工作,推动中国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

一是实施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旅游业空间规划布局,构建旅游业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旅游+”,构建产业新体系;坚持市场主导,培育市场新主体;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培育旅游发展新市场;谋划工作新抓手,构建旅游发展新引擎.二是实施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大力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实现供需协调;实施区域分类指导,实现区域协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协调;大力实施要素配套工程,实现软硬协调;着力推进文明旅游,实现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与游客素质持续提升协调。

三是实施绿色发展,着力提升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树立绿色理念,引领低碳旅游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杜绝旅游铺张浪费;实施绿色开发,构建生态产业链;创新绿色产品,实现旅游节能减排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四是实施开放发展,着力构建旅游开放合作新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外交;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发挥港澳台桥头堡作用,推进与港澳台旅游合作;推动中国旅游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

五是实施共享发展,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共享全面小康;创新发展红色旅游,共享红色精神;实施国民休闲计划,共享美好生活;实施旅游大众就业创业工程,共享发展机遇;完善旅游业利益共享机制,共享发展成果。

四个阶段

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综合发展4个主要阶段,探索了一条体现中国特色、反映世界趋势、遵循旅游规律的旅游发展之路。

(一)起步阶段(1978-1991年):是中国旅游业迈向产业发展的历史性第一步,是改革开放促进旅游产业兴起,旅游产业发展又推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由此掀开了中国旅游产业兴起的篇章。随后,北京建国饭店、长城饭店和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等第一批中外合资旅游企业诞生。

1981年,中国政府第一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旅游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为此,中国先后对旅游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一是1978年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改为管理总局,1982年又将管理总局改为国家旅游局,直属国务院管理;二是推动各省区市相继成立旅游局,负责管理各地方的旅游事业;三是成立了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耿飚担任组长,国务院17个部门负责人参与工作。

这一时期,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出境旅游以出国探亲游、边境游为主要类型进入试点试行。到1991年,中国境内旅游者人数增加至3.3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1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334.98万人次,旅游创汇28.45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和10.8倍,初步具有了以创汇为主的经济产业特征。

(二)成长阶段(1992-1997年):是三大旅游市场培育推进、旅游产业加快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进入亚洲旅游大国之列的关键时期。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的关键一年。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并召开出境旅游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开展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推动了内地与香港出入境双向市场起步发展,呈现出国内游、出境游、入境游三大市场开始同时发展的新格局。

这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特色发展模式,三大旅游市场相继开始活跃,中国步入了亚洲旅游大国行列。

(三)拓展阶段(1998-2008年):是中国旅游业由经济增长点向新兴产业、国民经济重要产业转型阶段,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跨入世界旅游大国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为了扩大内需,激活旅游市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一是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开始实行春节、五一、十一3个连续7天假期的黄金周假日制度;三是启动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表明中国政府主导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将从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延展到多部门、全行业、多区域,形成统筹管理、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为一体的推进模式;四是下发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国务院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五是颁布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出境旅游;六是全面展开全国红色旅游推进工作,推动创建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全方位拓展了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国内旅游市场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热点;入境旅游市场呈现高位增长态势,把中国带进世界旅游接待大国的行列;出境旅游市场走向边境游与国外游、港澳游互动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是中国旅游业综合优势全面发挥的时期,旅游业开始走向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大舞台,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在国际上,中国成为了世界第四大旅游接待国。在国内,旅游功能全面发挥,旅游业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建立了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从业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奠定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四)综合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是中国旅游业由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型发展阶段。

旅游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在调结构、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社会和谐的“润滑油”、生态文明建设的“催化剂”、对外合作交流的“压舱石”,综合性产业地位日益凸显,迈向了多方位、多层面、多维度的大旅游产业发展崭新时代。这一阶段,中国开启了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强国迈进的伟大进程。2009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首次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中国旅游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

2011年,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标志着旅游业迈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的新时代。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并颁布实施中国第一部旅游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标志着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依法治旅、依法兴旅的新阶段。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515战略”,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五大目标,推出旅游十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全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2016年,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将旅游业放在了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改革开放、促进调整结构和促进改善民生的战略地位上。

这一阶段,是中国旅游业全面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国内游、入境游、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形成了三足鼎立、活跃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旅游业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一员。

五大作用

反映旅游产业综合贡献

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性高,拉动性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发展活力,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是国家稳增长、促消费、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

(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不断提升

按照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关于《2008年国际旅游统计建议》和《2008年旅游附属账户:建议的方法和框架》,国家信息中心测算了旅游业对经济的相关贡献,测算结果表明: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了10%,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显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2012年的9.41%上升为2015的10.51%。

旅游业对三次产业间接带动的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2012年为15022.77亿元,2015年达到了21230.951亿元,增长了12.22%。间接带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在0.17%左右;间接带动的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处于上升状态,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对关联产业的拉动效应远大于关联产业对旅游业的贡献效应。2012-2015年,旅游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拉动贡献超过80%,比交通运输业对旅游业增加值50%的贡献多3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对民航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90%,对铁路运输及辅助服务超过80%,对水上运输及辅助服务贡献超过30%,对公路运输及服务辅助贡献超过60%;对仓储和邮政业贡献为30%。旅游业对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的贡献也同样如此。住宿业、旅游购物、餐饮业对旅游产业增加值的贡献均仅在10%左右,而旅游业对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在80%以上,对餐饮业的贡献超过60%,对批发和零售业的贡献为30%以上。此外,旅游业对房地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20%,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贡献率超过15%,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贡献率超过5%,是现代服务业中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之一。

(二)旅游业是拉动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旅游业既是生产型服务业,也是生活型服务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与110多个行业相关、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热点,也是推动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新增长点。

自2014年起,中国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增速连续高于全国GDP增速,其中,2014年旅游消费的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

从投资角度看,旅游投资需求旺盛、领域广、潜力大,正在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进入旅游业。2015年,旅游业直接投资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达到了100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

从出口看,旅游服务出口是“不出境的出口”,长期处于增长趋势,据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数据,2014年中国入境旅游收入列居世界第三,占出口总额的2.4%,2015年上升为2.5%。从进口看,出境旅游者在国外强劲的旅游购物消费实质是进口贸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至2015年,海外花费已增至1050亿美元,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

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需求为主的新阶段,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旅游业从传统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要求加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促进供需协调。

(三)旅游业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旅游是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指标,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层次多、方式灵活,既有适合广大民众参与就业的大量岗位,又有适合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的众多机会,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妇女创新就业等具有特殊优势,适合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意热情。

2015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0.2%,比2012年的6189万人增加了1800万人。

旅游业还是中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目标准、成本低、见效快、受益面广、返贫率低、受益期长等主要特点。

目前,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新一轮旅游扶贫,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旅游扶贫正在成为发挥旅游综合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新方式、新路径、新载体。

(四)旅游在中国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旅游是开放的窗口、友谊的桥梁,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国家层面与民间外交最活跃、最有效的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走在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目前,中国每年入境和出境旅游总规模近2.5亿人次,已有1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旅游对增进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5年,国家旅游局全面加快推进中国旅游业“515战略”,将“旅游外交”正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全方位发挥旅游在国际交往中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中俄旅游年、中韩旅游年、中印旅游年、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促进年、中美旅游年以及一系列高层次国际合作活动的举办,旅游正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闪耀亮点。2016-2018年,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将相继在中国举办,预示着旅游外交正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加强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旅游外交走向了更加活跃的前沿舞台。

(五)旅游业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起到了引领作用

旅游业资源消耗低,污染少、可循环发展,是世界公认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产业,是支撑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美丽产业。

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当年旅游主题确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2006年又确定了“乡村旅游年”,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提升了乡村风貌、富裕了农民。

为了加快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2010年国家旅游局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开展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颁布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评分实施细则》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规程》,先后批准了11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生态和文化旅游,以“景点带动景区、景区带动社区、社区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建设了一批生态休闲旅游农业和旅游村镇项目,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3年,中国确定“美丽中国之旅”作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

上一篇:防火安全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