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现状

2024-09-09

高考状元现状(共8篇)

高考状元现状 篇1

余乃明,1977年广东高考状元,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广东实验中学教师,现已退休。

敖刚,1981年四川高考状元,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现为《重庆晚报》编辑。郭宝发,1985年陕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曾任秦俑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现去世。

徐少伟,1993年江苏高考状元,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主治医师。

洪玮,1998年江西高考状元,北京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现为中国建设银行翻译。张锐,1998年高考状元,北京大学法学专业毕业,魔时网CEO。

„„

30年高考状元中未发现一个顶尖人才

5月14日,一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崇拜者们狠狠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和同时参加高考的其他同学相比,可以用“泯然众人矣”五个字来形容。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没有发现像‘长江学者(教育部与李嘉诚先生共同筹资设立的专项奖励计划,评审委员会由国际著名学者组成)’这样公认的杰出人才。”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蔡言厚教授6月13日接受《华商报》采访时说。

蔡言厚和他的课题组先找出各大学的“杰出校友”(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公认的顶尖人才,如两院院士、杰出社会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等),再回顾他们的高考成绩,结果发现“杰出校友”和当年“高考状元”的交集里人数非常少,反倒是那些在大学班级里排在第十名左右的学生成才率最高。

“从我们调查的结果看,高考状元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学者、中层以上的企业管理者,但缺乏顶尖人才。”蔡言厚说。

韦成枢是197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现为陕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谈到如何看待“高考状元”时,他说:“那时我把考第一名没当回事,认为考好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事。那时没有‘高考状元’这个说法,媒体也不太关注这个。至于后来的发展成就,这是社会评价问题,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我最高兴的是这么多年来学生和家长对我的认可和尊敬。”

“要理性看待‘高考状元’。他们的智商是比较高的,他们是勤奋的,他们对于考试是很适应的。”蔡言厚认为,限制高考状元成才的,主要是“非智力因素发展”。他说:“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整个应试教育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应试,就是为了考试。很多学生把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外,还有人类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不能忽视应试教育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状元崇拜”的背后是利益在作祟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的一段日子,产生高考状元的学校一定会贴标语、挂条幅。而在媒体上,不仅会刊发专访状元的大幅照片,甚至连状元的父母、老师也会闪亮登场。当然,像“高考状元交流”、“高考状元培训咨询”、“高考状元一对一家教”这样的商业机构,一定会见缝插针,赚得盆满钵满。种种迹象表明,“高考状元”热还在不断升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百度网页上输入“高考状元”4个字搜索,找到的信息多达157万条,远远超过“两院院士”。

“高考状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炒作出来的。”蔡言厚说:“我国是一个有科举文化传统的国家。有科举才有状元,现在的所谓‘高考状元’经过炒作,把一个范围小的、层次不高的人才阶层抬高到我国古时候非常崇拜的状元地位来。”

郭×是理转文复读生,200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以693分的高分被北大经济学专业录取。高考成绩公布后,郭×的班主任孙老师介绍,郭ד各科成绩都很优秀,也就是说是个全才”。在郭×的母校西工大附中的网站上,至今还可以看到“先后培养出4名陕西省高考状元”的宣传语。

“对高考状元最感兴趣的是中学和大学,因为一个中学培养一名状元,整个地位可能马上就改变了。”蔡言厚说:“状元文化的本质是急功近利。学校只要培养了一个状元,好像就表示整个水平提高了,就可以大吹大擂了。当社会形成一种‘状元情结’时,高考状元对

中学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提升和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也是学校领导班子教育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中学校长们深知公众的“状元情结”,他们更大的本领在于通过经营“高考状元”这种无形资产,给学校带来更多的见不得阳光的“赞助费”和更好的生源,从而让自己所在的学校在竞争中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学如此,大学也不例外,即便是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把招到高考状元的人数看做自己的颜面。2008年,清华大学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由2万元提高到4万元,北京大学则提高到5万元,主要用于奖励来自各省份的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历来都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状元之争’关系到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高考状元心之所向’关乎到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中的竞争位置和发展潜力。能否招收到‘高考状元’、其数量多少,就成了衡量大学是否是世界名牌或一流大学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招收状元考生的数量多少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状元归属’已成为衡量名牌高校综合声誉的‘风向标’。”蔡言厚说。

因为有状元崇拜的传统,一些重点中学以培养了高考状元招摇,老师以培养了状元获得声誉,考生和家庭为状元自豪,媒体为吸引眼球,商人为扩大销量,酒店则及时打出庸俗的“谢师宴”招徕顾客。有中学、大学、学生、家长、商人、媒体参与的状元经济,正在把非理性的“状元崇拜”一步步推向高潮。

追逐名校、热门专业功利思想影响状元发展

蔡言厚分析,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之所以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选大学时只看重牌子,挑专业时赶热门,考虑的多是一时的面子,而缺乏志向与主见,很少考虑职业发展和个人的兴趣与特长。

此次调查以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大扩招为界,按高校大扩招前20年和后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对各地区高考状元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到的高考状元共有1120余人。

调查发现,高校扩招前20年高考状元选择大学和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相对而言比较理性,高考状元较多考虑的是专业的预期贡献而非个人的预期收益。以陕西为例,1978年陕西文科高考状元韦成枢,他报考的学校是陕西师范大学,专业选择的是历史学。而在1999年之后,包括西安交通大学在内的西部地区高校,没有招来一名高考状元。这一时期,北大和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比例高达93%以上,可以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高校状元之争进入了“北(大)清(华)时代”。同期,最受高考状元追捧的专业则是“经济管理”。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了“经济管理”专业。

众所周知,北大以文理见长,清华最突出的学科是工科。按照《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信息,2008年以前国内管理学实力最强的高校是西安交大,经济学实力最强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不难看出,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状元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方面的功利性呈上升态势。“刚刚恢复高考那会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那时像政治理论、哲学是热门,现在的热门是经济管理、电子信息,因为大家都想发展得快一点嘛。”韦成枢说。1978年,韦成枢也报考了北京大学,但因为他当时是教师身份,优先被师范院校录取了。选择历史学专业,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大学本科毕业时,韦成枢的论文已经在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研究》发表。

韦成枢一直在中学工作,他的学生中就有两名高考状元。对于高分学生的成长,他有自己的看法:“有人把过去变成包袱,影响学习、影响发展。考试第一是一时的,诱人的成绩属于过去,大学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

不想考北大清华的时候就说明教改取得突破

与当今状元崇拜相反的是,实行高考之前,“英雄不问出身”的用人案例比比皆是。蔡言厚举例说,何其芳连高中都没有毕业,被北京大学考察后录取,终成一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吴晗,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大学录取。又如,梁漱溟没考上大学,但不妨碍他当上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拍板者是校长蔡元培;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却执掌中国国立大学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长胡适;“一无学位,二无论著”的陈寅恪名列清华大学“四大国学导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与清华大学的识才有关。

蔡言厚研究的人才选拔成长案例也包括20世纪后半叶在内。他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聘请过一位自学英语成才的、卖早点的师傅为教师;复旦大学聘请一个吹玻璃的工人蔡祖泉为物理教师,以后成长为教授;长沙铁道学院聘请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李蔚萱为数学教师,以后也成长为教授,并出国留学。现任复旦图书馆馆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葛剑雄教授,报考博士时只是高中学历。

最新的一起“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复旦大学拟录取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读博士。“如果把考试制度固化,推及到人才选拔的每一个层次,一些偏才、怪才就会失去机会。”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解释说。

今年38岁的蔡伟高中时严重偏科,除了语文,其他科目成绩一塌糊涂,最终没能考上大学,而是进了一家胶管厂当工人。因为胶管厂效益不好,蔡伟下岗了,在一家商场门口摆

了个小摊,后以蹬三轮养家糊口。另一方面,蔡伟自学了大量传世典籍,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都烂熟于心,古文字学专家裘锡圭称:“现在搞古文字学的,很多名义上是教授,实际上没有他这个水平。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时代也应该到来。我们的中学、大学、媒体更应该关注对某个领域特别感兴趣的并作出令人信服成绩的怪才、偏才。”蔡言厚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研究结果,说明兴趣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布鲁姆及其助手在“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的研究课题中的主要结论是:除了1%—2%的超常儿童(即所谓天才儿童)和2%—3%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以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杰出人才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这就是说95%以上的正常人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只是表现在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上的不同而已。“什么时候有一半优秀高中生不想考北大和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蔡言厚说。

开始跑在前面的并不代表第一个冲过终点

“状元”本是科举制度下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今天的高考,虽然也是一种国考,但选出来的人才多数并不做官(他们毕业后即使要当普通的公务员,还必须通过专门的考试)。从产生的范围看,科举考试的状元全国只有一个,而高考状元每个省份都有,而且还分文科、理科,广东甚至还搞出一批单科状元。一些市县跟风炒作,把本地高考成绩最好的也叫“高考状元”。可见,“高考状元”一词很不规范。“状元崇拜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与媒体的炒作分不开。一开始,有商家给状元送空调,后来有人送笔记本电脑。其实,考试第一是一时的,上了大学还得从零开始。”韦成枢说。

据了解,在美国经常会听到某某孩子SAT考了满分,但是报考哈佛大学等名校,结果却没被录取。因为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名校看好。既然“高考状元”不吃香,美国大学推出的录取优秀学生的典型例子,也就不会是高考状元,而社会和公众舆论也不会大赞特赞高考状元。

腾讯网一项调查表明,28.76%的人认为高考状元是“了不起的成功者”,但也有18.79%的人认为高考状元“只是会考试的一群人”。在网上,也有不少反对高考状元崇拜的声音。“高考不是世界杯,状元只有1名,但考700分和690分除了面子以外并不会有太大区别,他们同样有机会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状元只是考试最牛的人。”一位网友说。

2007年6月,西安市部分中学校长发出了“高考无状元”倡议,郑重承诺“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宣传学校的高考上线率,对考生成绩不排队”,“不利用大众媒体炒作高考、中考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今年高考结束后,西安市教育局向全市7所省级示范高中发出公开信,要求不炒作高考成绩,维护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炒作高考状元的负面效应,但最终执行情况如何,还有待实际行动检验。

高考状元现状 篇2

自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来, 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 是我们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因为在封建社会, “状元”就意味着荣华富贵, 就意味着光宗耀祖。在现代社会, 我们依然追捧着高考“状元”, 因为这一头衔意味着名牌大学, 意味着美好前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当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在这群高考“状元”的身上时, 这种过分的关注是否是一种“捧杀”呢?这些高考“状元”们, 往往不到20岁, 他们毕竟还年轻, 还缺乏人生的历练, 他们真的能承受这种声名的“重压”吗?或许, 他们需要的是“冷水”而非盛名。况且现代社会, 已经不是那种“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年代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考, 已经不过是一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入学考试。它同其他任何一种考试一样, 仅仅只是一场普通的考试。高考“状元”也只能说明他在高考这场考试中考了最高分, 并不能说明其他问题。而过分的宣传与炒作, 难保他们不成为下一个仲永。

高考状元:不以高考状元论英才 篇3

人物:王盼

分数:680

学校:开封高中

榜样经验1:凡事总要争第一

从小就爱争强好胜是王盼的性格,因为凡事总要争第一,从小学开始,她就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虽然有时候努力过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但我并不会就此消沉,我会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更残酷的挑战,这是我的原则。”谈起成长过程中的坎坷,王盼毫不避讳。

榜样经验2:涉猎广泛助我成功

面对着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王盼选择的是从容对待。每天王盼都要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并坚决按照计划的一点一滴来执行,绝不遗漏任何一个中间环节,因为学习拥有计划性,王盼从未对“接下来要做什么”产生过烦恼,相反,因为计划合理,效率高,王盼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调整心情。除了看足球比赛,王盼的另一大爱好便是讀报纸,《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是她的必读之物,这也让王盼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福建文科状元

人物:杨帆

分数:668

学校:漳州一中

榜样经验1: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杨帆不仅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生活动的“活跃分子”。从小学到高中,杨帆当了12年班长,小学六年级她开始练习街舞,初中时她组织动漫社的同学们一起策划了学校艺术节活动,高中时,学校许多文娱活动也是由她发起并组织的。在各种国家级和省级的作文和英语竞赛中,杨帆常常脱颖而出,如今她已经取得了二十多项骄人的成绩。杨帆说,常看美剧,是她提高英语水平的“秘密武器”。

榜样经验2: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我主张自主学习,要对自我有清楚的认识,要有长短期的计划,要领悟学习方法,要多归纳总结。”杨帆简要地概括学习法宝。她常问自己:还有什么地方不会,还有哪些需要复习,接下来还要做什么。通过不停地反思,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分配学习任务。制定计划表是杨帆的一大秘诀。她说:“我的计划表分为长期和短期,每个学期,每个月,甚至细化到每一天,看着自己的任务一项项地完成、划掉,心里就会很有满足感。”此外,善于总结也是杨帆读书的一个窍门。杨帆说,她经常会有很多小册子记录每个科目总结的学习经验,题目举一反三的启发,错题的分析,还有一些答题通用的语句和模式,每次考试前拿起来复习一下,考场上便能得心应手。

湖南理科状元

人物:杨倩

分数:717

学校: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

榜样经验:要知道自己最想有什么

“复读的人心里总是有块阴影,带着些悲伤和绝望的影子。”原来,早在一年前,杨倩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考了610分,并且被北京理工大学录取。因为没达到自己的目标,在父母的建议及自己的深思熟虑下,她最终选择了复读。复读这一年,12次月考中,杨倩就拿了8次年级第一。“我的目标就是清华,我喜欢清华。这才是我想要的。”一直以来,她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激励自己。

河南理科状元

人物:谢远航

分数:720

学校:固始慈济高中

榜样经验1:阅读不仅快乐,也给人肩迪

作为一名理科生,谢远航的语文成绩却考了123分的高分。谈起高考的应试经验,谢远航说,文科类的东西,最重要的在于记忆和理解。没有涉猎群书、感悟经典的阅读体验,很难领会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多读文学作品,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学科是一个整体,知识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喜欢思考的人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

榜样经验2:坦然面对成绩

当年考高中时,谢远航的成绩是614分,全县第30名,进入高中后,每次大考都在全校前10名,最终夺得全省理科第一名,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谢远航说:“有人说命是失败者的借口,运是成功者的谦词。如果我这样说,其实是很违心的,因为我一直充满自信,放松自己的心态从容面对高考。分数只能是一次表现的显示,如智力、自主性和兴趣。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死读书,比如我从不熬夜,常常陪同父母散步,与父母一起交流,喜欢打球,周末还去学习二胡……”

吉林理科状元

人物:王伟宇

分数:701

学校:松原实验高中

榜样经验:勤于思考,注重延伸和扩展

说起自己的学习经验,王伟宇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主要是勤思考,多练习,对所学知识点能够做到延伸和扩展,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尤其对特殊题型要做好记录,以便加深印象。课余时间,王伟宇喜欢体育,尤其喜欢足球运动,他说高中期间劳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顾学习的学生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昔日高考状元今何在

若干年前,他们都曾因“状元”而辉煌过。然而,若干午后的今天,经过名校的洗礼,他们是否依然可以承载当年状元的桂冠?当年的辉煌带给他们的是动力还是压力?当年的辉煌又是否给他们之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优势?

劳春燕,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劳春燕在小学五年级时,因为看了报纸上一篇写高考状元的文章,也曾志当存高远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将来我也要当状元”的豪言,而且不巧的是豪言被大人看到了,当时劳春燕很难为情,因为觉得这话有点儿说大了。后来劳春燕一路学习成绩优异,打破了传说中女孩越往上读成绩越差的预言。在考高中的时候,劳春燕考了绍兴地区的状元,在高中文理不分班前,劳春燕一直是年级前三名,到了文科班,更是没有悬念地第一。

并不是所有学习好的人都是书呆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劳誊燕就担任班长。劳春燕活动能力突出,用她母亲的话说,“所有的奖项她都囊括了,奖学金也每年都有”。高中时劳春燕还兼任校学生会主席。1990年,劳春燕高中毕业,但她放弃了保送生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以当年全市文科第一、总分全省第4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谈到为何能取得优异成绩,劳春燕说:“父母从小给我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他们从不强迫我学什么,而主要培养我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我从小喜欢看书,对读书感到快乐。”

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期间,劳舂燕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被师生誉为“复旦才女”。1994年,劳春燕修满了总学分,并且各科成绩优秀,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03年1月又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到央视前任上海文广传媒集团首席记者,东方卫视王牌新闻栏目《东方夜新闻》制片人、主持人,获得过包括2004年度中国最佳新闻主播奖在内的多种奖项。

柴璐全国专业成绩最高分

柴璐17岁参加北广面试时,第一次知道自己先天斜颈,她做出了冒险选择:为坚持梦想“埋单”——用外科手术纠正斜颈,用一年米重新准备高考。18岁,她以全国专业最高分考入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现担任CCTV中文国际频道、新闻频道主播。

芮成钢合肥市高考状元

芮成钢,央视主持人。芮成钢是1995年的合肥市文科高考状元,就读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专业,是最年轻的耶鲁访问学者。

秦方重庆市高考状元

秦方在18岁时以重庆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第。一名考入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秦方先后在央视《文化报道》《整点新闻》《午夜播报》《国际时讯》等节目担任主播。

正如央视女主播劳春燕所说:所有的荣耀都是过去的碎片,自我的满足比所谓的第一重要:赤脚的不怕穿鞋的。状元的头衔不一定是负担——至少对我不是,而且我相信状元也完全可以成为商界精英,但优秀却可能是一个陷阱。爱面子、怕犯错、太在乎、循规蹈矩,几乎是所有优秀生的通病,在考试无往不利的同时,他们却需要在日后的岁月里放下自己的优秀,学会舍弃。

高考状元谈高考 篇4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就是对你备考程度的大检阅,考场即战场,而要想打胜仗,除了要有实力,更要良好的心态和技巧。

保持良好的考前心态

在中,有很多并不是掌握的不全面,也不是平时的不到位,但最后的成绩总是差强人意,原因就是前没有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紧张、患得患失、过于放松、恐惧……这些不良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很多考试前绕不开的心魔。因此,要想提高你在考场这样的高度紧张时刻的率,就必须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素质,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高考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你自己则是这场战争的指挥官。无法一个气急败坏的将军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同样,一个急躁而情绪不稳订的考生也很难取得理想成绩。

江西省文科朱虹璇说:

在高考中,大家实力相当,我只是凭借着自己冷静的心态最终胜人一筹。

也许有人要说,“心平气和”这四个字说出来容易,要真正做到绝不是一件简单事情。是的,的确如此。面对高考―这也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无论哪个考生肯订都会感受到或大或小的压力。成绩好的想考重点,一般的想考本科,差一点只要能考上就行,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压力。而且父母、的殷切期望加在身上(尤其是对于成绩较好的)更是一种沉重的压力。压力有一定的正功能。在一定限度内压力往往就是动力,能催人奋进。但当压力过大时其负功能也很明显,即易使人产生慌乱、焦灼不安的情绪,神经绷得太紧常使人无法进行正常的和判断。

当然,要做到心平气和,决订性因素还在于考生自身,应注意以下两点:

1.达观地对待高考

凡事不可偏执,走死胡同。把一切都看淡些,心胸开阔一点,达观一点,有时甚至不妨有一点宿命论思想。这样才能不骄不躁,心平气和。要知道,能考上的尤其是能上好大学的终究只是少数。即使考不上,也不过是大多数失败者中的一个,何必那么想不开呢?第一次没考上,还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呢,也许第二年自己能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这不也是一件好事么?

2.理智地对待环境

也许父母和老师加在你身上的压力很大很大,也许你周围的都在废寝忘食地拼命干,于是你也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有些手忙脚乱起来。这时千万要放理智一点,时刻提醒自己:别人是别人,自己的事要自己把握。决不可看见有的5点起床也跟着5点起床,有的晚上 12点睡觉也跟着晚上12点睡觉。这一点非常重要。

记住,无论是考前还是考场上,保持自身的心平气和实在是太重要了。要考出自己的理想水平,就必须做到这一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高考,很多还是会谈虎变色,不过,当你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坦然面对它时,你会发现,其实考试似乎也那么可怕。

贵州省高考单科状元张正伟说:

记得从下学期开始,我的们都开始了紧张的复习,以待冲刺。相反,我却放松了下来, “活得满自在的”。就是这么一个“自在”,却是千金难买的。我们都不是禁欲主义者,嘴上不说什么,心里总在想着名利和成功,所以很难做到坦然面对高考。你可能在为一次模拟没考好而烦恼,正在面对茫茫题海而感到前途渺茫,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太在乎它了。

反言之,如若你坦然面对这一切,不天天去想着那些得失,而是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你会发现,高考其实很简单。

其实,在考前的冲刺阶段,成绩不可能再出现突飞猛进的变化,能做的,就是坦然一些、自信一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张正伟就是如此,他说:

高考前问师兄师姐,他们总说高考是如何如何的紧张,使我变得也忐忑不安起来。但后来我拿出去年高考做了一遍,觉得高考并不神秘,而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我们自己设置的。“解铃还需系铃人”,疙瘩还要由自己来解。我开始坚订自己的信心,努力相信自己的。记得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重新夺回了失去已一年之久的年级第一名,们都说我高考要成功了。我虽不这么想,但更加相信自己的了。

我曾对说过,只要你有信心,并能持续保持充分的自信,你就会成功。因为在我们当中既没有天才,也没有笨者,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临场发挥(我并不否认平时成绩好坏的因素),而临场发挥好坏与否,主要就看我们的信心了。

万物同理,如果你自己强大了,自然对方就变得弱小了。高考也是如此,在心里先让自己强大起来,保持足够的信心,记住,你一定能行!

需要注意的是,自信并不是让你盲目自大,从而为自己订下不切实际的目标。真正的目标应该是在上甚至时就应确立的,在考前才给自己订上北大、清华等目标,只会给自己套上沉重的枷锁。

广东省王俊煜说:

我认为,高考不仅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高三期间,要特别注意心理素质的训练。首先,我觉得,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高考是人成才的一条路,但并非唯一的出路。不把高考看成如临大敌,就能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甩掉包袱,轻松上阵,从而更有可能较好地发挥水平。

其次,不要给自己订预期的目标。就是说,考前不要对老师、亲人、朋友轻易许诺“我一定要考上X X大学”。除非你真有百分之百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这样的许诺无形中等于给自己套上了枷锁。铿锵的誓言固然可以讨得老师、亲人的一时欢心,但你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沉重的。

考前轻易许诺对自己的备考心态影响很大。你会经常想:诺言实现不了怎么办?于是乎,失败的阴影悄然而至,患得患失的心情最不利于专心学习。心灵上的沉重负担甚至可能影响你的正常发挥。在考场上碰到一道难题难免就会浮想联翩:落榜了怎么办?怎么向父母交待呢?心理上已被打败的人,很难在现实中不被打败。

但是,不订预期目标 学习方法,并不意味不订目标。蒋志峰的做法是:

以具体的目标取代预期的目标。不去想上什么学校,而是考虑这个月该完成哪些计划,今天晚上该看哪些书。当你的注意力都用在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上去了之时,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了,心里也就不会有负担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但自己不要轻易对自己许诺,如果老师、、朋友问起你想考那个大学时,也要淡然面对,不要因为虚荣心而违心的给自己拔高目标。

还有,在考前,可能有些会经常考虑一些对自己不利的因素,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山东省淄博市高考理科状元曹珊说: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可能有绝对的坏事或绝对的好事。其实,有许多的事情以后回想起来才会发现当时觉得比天塌下来还要严重的事情,也许根本没有想像中的可怕。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时我因几分之差,没有入选尖子班。心里特别苦恼,觉得自己肯订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因为老师、环境的差别,自己和那些尖子班的之间的差距肯订会越来越大,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留在普通班也有其优点。在普通班里竞争压力没有那么大,关系融洽,而且总是以尖子班为榜样,学习起来很有动力,每逢考试,都没有什么负担,拼劲还挺足的。

每个考生都会有竞争对手,说实话,这未尝不是好事,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面对对手,一不要自卑,二不要自大,以平常心态来面对,化竞争压力为学习动力,同对手一较高低,同时在考场中要抱住一个信念:“我和他同一档次,我做不出,他也做不出。”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分、名次问题,轻轻松松答卷,努力终会获得回报。

曹珊说,在我复习的过程中,看到有的并不是把高考看得很重、很可怕,而是把高考看得很神秘、很特殊。我觉得这样的心态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心里如果对一件事情看得很神秘的话,难免就会产生一种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很容易让我们这样的学生变得激动,以一种激动的心情来进行复习,这显然是很难取得深入进展的。复习过程中只是看到了课本知识中浅层部分就已沾沾自喜或是产生了满足感,而对于知识中精髓部分却是丝毫没有发觉,而且这种不切实际的激动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突然转变为一种手足无措,情绪变得悲观失望

不错,乐观地看待不利条件,这就是曹珊高考制胜的法宝,们可以借鉴一下。

还有一种现象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很多时候在考前给考生压力最大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来自父母的关心,这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很少有人能避免,关键是看你如何去面对。

广东省汕头市高考文科状元许雪琼说: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其心之切胜过世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高考在即,子女都会成为家里的“一级保护动物”。做父母的,总想知道子女的学习状况,心情如何,自然免不了多问问。子女本来在学校激烈的竞争中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回到家又是这个令人心力交瘁的话题,心情烦躁也在所难免。搞不好双方唇枪舌剑,不欢而散。其实,双方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我的父母都是老师,在这个问题上我与他们开诚布公地谈过,因此他们也很体谅我。除非我主动提起,他们很少问我考试、成绩之类的事。当然有时候模考完了之后他们忍不住偶尔也会间一句:“感觉怎么样?”我也总是说:“ 一般吧!”双方就都不再谈了。

上面林林总总说了那么多,也介绍了不少高考状元的经验之谈,那么,什么才是高考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呢?很简单的十个字:既紧张兴奋,又轻松愉快。这句话并不矛盾,它强调的是,在考试前,既要有紧张的意识,又要有轻松的心态。

陕西省高考文科状元薛琦说:

我认为高考前最佳的心理状态应该首先它是兴奋而紧张的,只有一种兴奋而紧张的心理才能激起个人的紧迫感和拼搏精神,才能促使一个人丝毫不放松复习,积极向上。我相信,只要意识到高考重要性的人,只要是有上进心的人,使心情紧张而充实是不难的。但同时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包括在高考前轻松而愉快,这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这样,心情既紧张又不压抑,既轻松又不松弛。

确实如此,薛琦正是成功地调节了自己的心理,才能在复习阶段轻松而愉快,才能敢于放弃保送北大的机会,最后凭自己的实力不但考上了北大,还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自己满意的专业。他说:

我在高考前心情是愉快的,这是一种同生活拼搏的愉快,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愉快,这也是高考前那段时光使我至今难忘的原因。

有条理的生活是培养良好心态的重要原因。正如前面所说,生活有了条理,学习有了规律,一切都在计划之中,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在繁忙的学习和紧张的生活中没了计划,一切在掌握之中当然使你有充分的自信,同时有序的生活也能使你情绪好,何乐而不为?

不要过分加压,这是很重要的。有些课间休息时还在做数学,背单词,看,这是不明智的。下课了,出去轻松轻松,跑一跑,跳一跳,甚至同一起打打闹闹,说说笑笑都会使你觉得心旷神怡,心情好了,轻松了,才能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理科高考状元谈 高考前的最后冲刺策略

傅必振: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是临考的时候应该做什么。第二是临考之前考生应该做些什么。

首先我想讲一下对大家的羡慕之情,至少在北京对我们来说进清华、北大的机率大得多,你们受的外部压力比我们小,首先要表示对大家的羡慕或者祝贺,下面进入今天的主题。

首先:临考的时候家长做些什么。

第一,无庸置疑临考的时候我们肯定感到很大的压力,来自于方方面面,我们自身的,还有家长的、学校的、社会的、亲朋好友的,但是我觉得主要的压力还是来自于我们,大家不要觉得好像孩子不懂事,其实孩子都是非常想考好的,没有人说想去玩的,如果想玩不会进,只要进就是非常非常想考好的,而且这种压力也来自于自己的愿望。大家不要觉得孩子没有压力,其实他的压力比你大得多。

第二,对于周围的人和事会感觉到有点不习惯。好像原来看到的爸爸妈妈是那个样子,现在怎么看爸爸妈妈是这个样子,感觉有的同学对我很好的,怎么他们突然变得穷,好像硬要把我超过去一样。

第三,对现在的生活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郁闷。

第四,经常想做一些比较极端的事情。比如说想跟自己的好朋友谈一谈,或者说一些极端的话。

第五,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一个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下面是临考的时候对家长的想法。以为你们平时和子女沟通的很少,所以非常难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希望今天我能够代表他们传达一下心声。

第一,对家长的感觉特别讨厌、特别烦恼。因为家长老对自己的唠叨,所以特也烦。

第二,对家长不满意的地方,老说要高考了怎么怎么样,或者你高考能考多少分,能考上什么。

对家长满意的是:

第一:在物质上特别愿意满足自己的要求,比如我愿意买什么书或者什么衣服,非常乐意满足他们。

第二,非常满意的是家长关心学生不关心成绩。 还有特别烦的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特别少。本身孩子临考的时候压力特别大,不太像正常的时候。还有因为孩子必须忙,所以与家长沟通的时间会比较少。

下面是临考时候孩子们最希望家长做的事:

第一,我们觉得父母提出的目标往往会偏高,毕竟我们还只是18岁,所以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所以即使能考上的学校也会觉得这样的目标偏高。这样的做法我妈妈从来不跟我提什么目标的,都是我自己定的,所以我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我跟其他同学交流他们会这样认为。

第二,对于父母要求达到的成绩也会觉得非常难以达到。

第三,为了学习希望自己回去之后家长不要再跟他提高考或者唠叨,希望家长让他安静一下,或者让他心情放松、精神愉快。

第四,还有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临考了好像不太愿意在家里学习,愿意去学校学习,这也是因为他觉得家长很烦。

其实大家不要觉得这些想法有什么,这些好像是很叛逆的想法有什么不好的,大家都有压力,孩子有压力,家长也有压力,孩子可能会觉得烦,只是他压力的一种发泄的形式而已,因此大家不要觉得孩子不听话怎么样的,要互相理解。

下面向大家提出几点临考的建议:

第一,在临考的时候其实学生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大家不要再向自己的孩子施压。刚才说压力最大的是来自于自身,其次是来自于外部。孩子们都是要强的,他们确实感觉到自己要考上,因此家长不应该再加压。孩子的压力是需要发泄的,但是往往没有发泄的,家长们可以用一些手段去输导孩子们这些发泄方式,比如经常陪孩子去散散步,或者让孩子听听音乐,还有希望大家鼓励孩子在这两个月多运动。毕竟高考我觉得是一个综合素质的,不仅考你的、考你的学习,还考你的问题,还有包括你的临场发挥问题,而临场发挥和是与体育锻炼是有关系的,如果体育锻炼比较多高考那两天身体状态比较好就会促进你发挥。 像我原来在高三的时候,因为我们只有星期六下午放假,我妈妈就鼓励我去踢球,我觉得非常好。

第二,学生的压力源首先来自于自身,第二来自于家长、学校、社会对他过高的对他的期望。因此家长不要对孩子定目标,即使心理目标也不要找孩子谈。而且这种高期望你要冷静的分析一下,到底是来自我自己对孩子的一种希望还是来自于外界对我的压力,就是说明我的孩子一定要比某某人考的好,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大人的事,因此不要有攀比的心态。因此大家千万不要在日常生活中笼统的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问一句考试了没,考多少分,这反而没有意义,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第三,临考的时候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孩子的精神需求超过物质需求。就是说可能大家能够非常好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比如给你买好吃的、买穿的,但是不一定能够满足他的精神需求,这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一种精神安慰,他需要的就是心情轻松、愉快,或者简简单单的在家里安静一下。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对孩子老唠叨、老是提高考,而是应该从一种内心里对他进行精神关怀。就是说如果你觉得每天他回来你给他做好吃的,你跟他说这个好吃的我专门给你买的,让你好好读书满足你什么什么要求。或者说我为你做这么多,做这么好吃的饭菜,你还不。就是说你给他做这么多好吃的饭菜也会增加他的压力,孩子是懂事的,你跟他说什么东西,如果让他觉得你为了他改变可能会觉得你有点神经质,也会觉得他对你有什么期望,这样会增加他的压力。反而最简单的一件事,孩子学习的时候你要把电视音量关小一点,自觉的关小了,没有与孩子有任何交流这就是最好的交流,因为孩子觉得你在内心里支持他,而且没有通过任何形式表现出来,就很容易接受你的关怀。建议大家有形的关怀要做,但是无形的关怀,这方面我觉得大家更应该去注意。很多时候对孩子的关怀不必要告诉他,只要默默的为他做了他就能体会到。

第四,可能在座的大家各自都很忙,家里难免会有些日来玩或者来吃饭,大家我觉得高考临考两个月之内最好这样的事情少一点。因为这样来一些人一方面肯定会对你的孩子做一些评价,也是一种压力。另外一方面,家里不太安静,让孩子越发讨厌家里的环境。如果有可能这两个月尽量避免这样的事,如果你愿意为孩子做事就像今天听这个讲座一样,你愿意为孩子做一些事,因此希望大家注意一下。

下面说一下高考6月7、8日对大家的建议:

首先,生活方面的,一个是饭菜照常。高考两天而已,如果考得好也是平时积累出来的,也不是这两天吃出来的,所以饭菜不必为他多操作,稍微注意的就是清淡一点。当然我对营养学不太了解,火气比较大,心情比较浮躁,清淡一点比较好。

第二,关于高考两天晚上睡觉的问题。其实孩子平常已经有了钟,没有必要因为高考就让他提前睡觉,没有必要,并且特形成一个钟,按说他的钟会在固定的时候最活跃,突然打断如果想早睡反而睡不着觉。

第三,关于考试减压方面的问题。高考这两天对于考生减压的问题,很多家长送孩子去考场,在路上觉得怎么孩子这么紧张。我高考第一场考,第一场我妈妈送我去,她看到我非常非常紧张,非常担心,后来高考完她跟我说,我回去的时候跟你爸爸说,你爸也非常担心你考不好,结果我考的还是可以的。就是说可能你的孩子在路上看上去非常简单,但是我妈妈没有跟我做任何交流,她就把我送过去然后就走了。我觉得大家没有必要看孩子紧张的时候就为他担心,然后跟他说一些不要紧张或者那样的东西,没有意义,这样反而会更加加大孩子的压力。孩子有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他是不愿意被别人发现的,他好强,他不想被别人发现,如果别人轻易的就发现他的压力的话,反而会打消他的自信,很多时候考前有压力可能到考场就没有压力了。 第二,考试之后少问孩子的考试情况。我妈妈有时候也问一些但是都是平时的,高考的时候从来不问,高考的时候也就问高考顺利不顺利,其他的不会怎么问。如果孩子考的好还可以,如果考差了,你再问他成绩,他一跟别人对答案,发现有问题,这时候孩子就崩溃了。

补充一点,对于平时4月份、5月份的考试,如果孩子信任父母,把自己的压力向父母倾诉的时候,建议大家多听少说,因为如果你说也只能跟他说作为你这个年纪应该理解的道理,如果你跟他说一些做人的大道理,孩子不但压力没有发泄出来,反而被你一番,压力更大。孩子信任你,把你当做他发泄压力的渠道,你也要多听少说。 刚才说临考前家长该做的事基本上就这么多,但是总体上我觉得概括起来几点: 第一,大家必须明白孩子的压力,压力来自自身,因此没有必要为他过多施压。 第二,让孩子自信。 第三,大家在孩子准备的时候更多的注意给孩子无形的精神关怀。物质关怀固然重要,但是无形精神关怀,可能非常小,就像刚才说的,比如孩子在的时候你把电视机音量关小一点,孩子就能感受到,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这段时间希望大家最好能够在家里保持非常良好的家庭环境,尽量保持家庭的和睦。我觉得这对孩子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天天回家的路上还要担心回到家爸爸妈妈会不会还吵架,那孩子肯定不安心学习了,另外也要多注意保持家里有温馨的氛围。

下面说一下关于临考复习的冲刺策略,主要是针对学生的。 在临考冲刺还有4月、5月两个月,这段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复习的总体战略,我觉得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战略眼光。你要从大的方向明确自己两个月时间还能干什么东西,把这两个月分几段时间,每段时间做什么东西,而且要明确自己的弱点到底是什么,哪里还有差距。不能说我好了不好,我就喜欢我就天天还做,不管了。 第二,珍惜时间。因为时间只有两个月,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出成绩,只要抓住时间。必须要有非常好的时间观念,明确自己到底哪一天具体到哪一个时段该做什么东西,除了上课之外有那么多时间你该做什么东西,最好制定一个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可能考生会觉得平常自我约束差,但是我觉得照时间表执行,有规则照规则执行好,可能执行会稍微好一点。 第三,找到自己觉得效率最高的时间,要利用效率最高的时间复习最薄弱的地方。我的感觉就是,我自己在晚上效率最高,所以我在晚上会经常看最没有把握的科目、点之类的,其他的时候做有把握的东西。 我说找效率最高的时间,一般都是针对4月份的,4月份要多做练习。

下面就这两个月复习的计划给大家说一说。 第一,4月份。4月份我觉得应该继续多做练习,大量做练习,就是说题海,在题海中一定要保持通畅,可能你觉得我这个题目经常做经常错,你还是不停的做那个题目,那样显然是不对的,你必须进得去出得来。多练习主要目的就是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这也是说要多做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发现自己的漏洞。练习主要还是以各地的模拟卷为主,我觉得基础最好能够保证每天做一套什么东西,最好是周期性的,这是保持对考试的感觉。 第二,如果时间多的话,保证你做题的周期,再挤出来时间加练,比如针对某一个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最显著的就是数学,数学六个大题,前三个大题都是基础题。比如针对某道题,每套卷子各有一道这样的题,你连续去做每套卷子里的这道题,这样你在短时间内就会有提升的感觉。

第二,要专门练习选择题速度,尤其是数学选择题速度。4月高考是14道选择题,做14道题目多长时间做完,能拿多少分非常重要的。我高考是16道题目,要求选择题用22分钟做完,这是对所有同学的要求,像速度快的学生基本上15分钟就能做完,甚至我有一次做得快10分钟就做完了。所以选择题的速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能有的人花50分钟才把选择题做完,用剩下的时候做其他的题目显然是做不完的。你可以把几套模拟卷,你把选择题,比如我今天练三次,测试你的速度,然后尽量的加快速度。选择题其实是一个整体,就是说你对14道题有整体的把握,整体的我该怎么样分配时间,其实多数形成这样的感觉,做的时候稍微快一但。 还有专门针对某一种题型加练,比如像语文的文言文,比如英语的单选、完形、改错,等等,这些是专门的题型,考试必考,就要看自己熟练不熟练,还有你对它的感觉多大。因此你可以拿一个模拟卷从中抽题,加练,加练当然是周期的做,保持你对考试的感觉。 4月份的第二点是收集错题,我的做法就是拿一个笔记本把做错题剪下来,这个错题现在收集起来是一个积累,到5月份还是有用的,因此这段时间大家可以多收集一些错题。

第三,尽量挤时间和其他的同学去交流经验和方法。尤其是数学,有的同学就会说我怎么想不到你的做法呢,怎么想都想不到那么高深的做法,我怎么就想不到,可能只是你的一种解题总体的思路和方向的问题,这个时候应该多向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流。

还有一个提醒大家的地方,4月份大量做题,如果你每天做题发现那个章节老错建议你不要做下去了,因为你做还会错。建议你把原始课本当中的知识拿出来看一看,再找一些跟这个知识点配套的书,有哪些东西注意的地方好好看一看。你花20分钟的时间看一看远比你多做一道题好,因为你越做错的越多就越急躁,如果你巩固一下基础反而更好,这样你会更得心应手一点。

5月份的策略: 第一,回归基础。可能5月份还有很多同学继续去做大量的做题,但是这段时间我觉得做题已经不是主要的了,更多的时间应该放在性的东西上,就是你去看一些课本,大面积的看,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宁愿花半个月的时间也要看。其实我觉得语文、英语反而可以少看,倒是数理化的要多看。因为没有任何重点知识、没有任何公式,只是介绍性的文字,但是如果比如一个选择题里面冒出一个文字来你不知道,就错了,就亏了,如果你扫到就记住了或者有印象,如果不看就太可惜了。高考很多同学都错在这里,如果这个分数拿到也许就跟人家拉开了。

建议大家看课本的过程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我看完课本我想想看,然后我把这本书的目录翻开,我可以想到在这章节当到哪些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你要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很多后来学习好的人他们都说,读一本书最关键的地方是你拿这本书合上或者看目录能不能清晰的想到每个点上讲到哪些东西,这才是真正把这本书学会了,甚至能够把这本书复述下来。

另外,这段时间一定要调整生物钟,刚刚说4月份要尽快的找到自己效率最高的时候,这是因为适应大量做题的需要,4月份可以做大量不熟悉的题,5月份不一样,因为5月份要面临高考,5月份有时间规定,你要尽量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到那个时间段去,也许刚开始调整不适应,其实我觉得你坚持多做几天就好了。这段时间早睡早起,早睡保持你的精力,刚开始可能睡不着,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调整过来。这段时间可以早睡早起 高二,多做一些记忆性的需要,为了高考的需要调整生物钟。

第三,看书为主、练习为辅。很多同学从各种渠道看到这样的信息,但是老是忽视,他就觉得不做题没有感觉,不做题我就要落后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段时间除了刚刚说的课本之外可以积累错题,可以把错题再演算一遍。 这个东西关键就是你的心态问题,只要你能够把题海放下,你能够有信心觉得我能,就不会觉得好像我不做题就有什么太大影响,因为停止做题会觉得看书看完之后特别有感觉。这段时间要适当的休息,不要看别的同学疯狂做题你也疯狂做题,意义不大。

下面说被普遍提到的词“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就是一种状态,一段时间我不停的做题,发现怎么做怎么错,越来越烦燥,其实是你处理你往更高水平跳跃的时候发生的一个综合过渡期。 高原反应这段时间你会感觉非常不好,心理非常浮躁,但是我觉得只要你心态调整好了,你渡过之后就好了。 这段时间应该怎样调整心态呢?因为你4月份在做题,你可能会觉得停下两天来不做题好像不太好,但是我觉得这段时间如果真的发现自己进入这个时期,建议你还是停下来索性不做题了,如果老师给你布置题只把布置的题做了就够了,少做题,多看书,放松一下,主要是缓解心理紧张的心态。只要心态缓急过来,过两天再去做题,其实那些题目你都会做了,只是因为一段时间心情浮躁做不好题。 建议大家高原反应的时候要冷静的停下来放松一下,调整心态,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停的做题,你会越做越烦燥,你错的题会越来越多,甚至到高考的时候都出不来。

我觉得4月份、3月份出现高原反应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调整自己,到高考的时候完全可以把高原反应调整过来,因此到了高原反应期一定要注意多做心态调整。 下面对复习做一下分别各科的培训。

第一,语文。 第一个,要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很多人都不会错。因此这个东西必须花大量时间做好,因为平时肯定做一些模拟卷,可以把做的字词记下来,找时间看一看、背一背,避免发生错误。还可以找一些参考书,对拼音有一个归纳,可以看一下,对你觉得不太熟悉的东西完全可以到笔记本里找集中复习的东西,这些东西一定要做好。 第二个,默写。默写好像只有4分,但是好多人得了4分,也有好多人得了0分,差距非常大。我花时间比如半个月我把高考的默写都过一遍,一劳永逸,可能觉得时间半个月,之后的时间根本不用为默写操心,一劳永逸的事情,这4分就可以稳稳的拿到手。所以大家有时间最好还是把默写加强,如果实在时间不足,也是很多参考书上有对于默写的归纳,就是课本中要求背诵的段落里面还有哪几句话是考点,这些东西可以多花时间看一看,熟练一下。比如像刚刚说的不像把握那么大,但是也不至于拿六分。 第三个,应试技巧。如果好每次都能拿到50多分,就没有必要为作文担心,但是对于平时作文拿不到高分的同学是非常有用的,因为我作文也不太好,我用过这个方法,我觉得确实很好。作文决定你分数非常重要的几个因素是标题、开头和结尾,还有文章整体的结构。标题、开头和结尾很多参考书里都有归纳,比如我在开头的时候会开始写用哪些修辞让我的标题看上去比较优美。标题也是这样,标题该用哪些形式,比如会举两个例子,你可以看一下,把你的标题稍微变一两个字,表个跟原来的相似但是形式是一样的,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还有文章的结构,有的同学是从头到尾一段下来了,这样发现不了文章的亮点,即使你的文章层次没有那么强,稍微写一些小标题之类的,他可能会稍微多给一些分,至少印象分比较高。 当然我说的只是应试技巧,大家不能完全仰仗这个,平时还得自己多积累。

下面是关于对于数学的: 第一,对基础知识做梳理。我记得曾经有同学问过我们的数学老师,说为什么我的数学一直只能考八九十分,那个老师就说你能不能把三年课本上的所有题目都做出来,不看课本就是当题目做出来,书写得非常好、非常流畅、条理非常清楚,能不能?很多同学都不能。其实数学课本中有非常很多经典的例子,这些东西你花点时间,我觉得如果把这些题目能够做出来对知识体系比较清楚,可以形成比较好的知识系统。 第二,对基本的要掌握。高考当中涉及的类型是有明确规定的,很多同学只是在参考书种看到很多方法,但是其实是很有用的。你可以根据例题熟悉整个解题过程,你以后做题只是把这个模板填充上去就够了,然后对重点的进行专项的复习。 高考的章节很多,但是涉及到的尤其是6道大题涉及到的东西都是非常基础的东西,这个重点的再去重点复习,多做一些大题。

关于英语: 第一,阅读的问题。很多人说阅读怎么老是不能做得非常理想,我觉得其实要说什么捷径,没有,还是平时积累的问题。多去看英语,看感觉,很多时候拿到的题目都是模棱两可的,不知道到底怎么样,但是平时多做题感觉会更好。 第二,听力。很多同学听力觉得好像为什么别人能拿25分以上,我只能拿到7、8个。我觉得听力也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比如我就集中一两个星期做模拟题,形成非常强烈的感觉,可能今后一段时间之内你的听力就会有比较好的状态。当然我说是听模拟题,就是买那种配磁带的书高考的题,这样往往能够见效比较快。 还有,为了写出比较好的作文尽量背诵一些短篇,可以用《新概念英语》,背的非常容易,都是非常地道的英语。如果多看这些东西可能会感觉自己写出的句子特别流畅。

理综: 第一,总体来说做题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注意多看课本。像会有一些了解性的,尤其是生物,生物经常选择题冒出一句看似熟悉,但是不知道哪里出现的话,其实都是课本上的原话,只不过你不熟悉而已。有段时间我背生物课本,整本书都背,包括所有的小知识都背,感觉就是做题的时候这句话我都看过,他们都在书上。 第二,还有做一些实验。、化学都有实验,每个实验都有注意的事项,但是一定要对要点做归纳。

最后,临考的时候大家不要有太多的想法,不要纵容自己的情绪,这段时间该做的事情就是低下头往前冲,高考来了就考,就这么回事,没有什么好让你想、好让你犹豫的东西。 在座的很多都是家长,感动于你们对于孩子的关心。其实高考我觉得更多的是实现自己家庭梦想的机会,可能你的家庭梦想在今年的夏天集中在你的孩子身上,你们全家努力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理想的专业,这就是实现你的家庭梦想。因此大家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今天夏天实现自己的梦想,也祝大家梦想成真,谢谢!

源。

高考状元现状 篇5

2011年各地高考文理状元 高考成绩查询 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查询

梁思齐伊思昭朱竹

北京理科第一名为人大附中的梁思齐,697分;文科第一名为人大附中分校的伊思昭和四中的梁倩、师大二附中的朱竹,676分。另外,理科第二名也出自人大附中,696分;文科第二名是北京五中的满园和清华附中的`一名学生,675分。

今天中午,人大附中举行发布会。12时50分,梁思齐和伊思昭先后出现在人大附中会议室,梁思齐穿一件黄色的T恤衫,伊思昭则穿着校服。两人都戴着眼镜,显得十分文静。

两人都告诉记者,12点钟才得知自己的成绩,感到十分意外。

人大附中8年来出了八个状元,据介绍,今年高考在600分以上的学生又有360多人。

理科第一名

“常常踢完球才回家”

梁思齐以697分裸分获得本市理科成绩第一名,加上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获得的20分加分,他的总分是717分。梁思齐此前已经被保送北大化学学院,但同时也报了港校。他说自己平时爱好足球、乒乓球,是学校足球社的副社长,喜欢音乐,钢琴九级。

在众多记者面前,梁思齐的母亲范女士显得有点紧张。她说知道孩子成绩不错,但没想到能拿到状元。她说梁思齐是一个挺爱玩的孩子,放了学常常是踢完球才回家。“但他有自持力,知道安排好自己的爱好和学习,没有影响过学业。”

文科第一名

伊思昭:钢琴绘画小提琴都是特长

伊思昭,人大附中分校学生,北京市三好生。伊思昭以676分获得文科第一名。她在钢琴、绘画、小提琴方面都有特长。伊思昭报了北大西班牙语专业。她还报了港校,但目前结果未定。 实习记者 张航 J067

朱竹:“模考从没考过最高”

师大二附中高三10班的朱竹说,这次取得文科最高分自己感到非常意外。“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能考最高,模拟考试也没有考过最高,一般我都排在学校十几名。”朱竹今年高考分数为:语文122、数学148、英语137、文综269。

朱竹说,自己在高考前有个低谷,二模之后,好像什么都复习不进去了,什么都不会了。但是想到已经努力了这么多年,就告诉自己,最后几天一定不能放松。事实证明:“坚持就是胜利”。“也许因为是在自己学校参加考试,所以高考那几天不是特别紧张。连着两天,我都在开考前看见了喜鹊。我对自己说,这是个好兆头,一定能考好。”

朱竹的提前批志愿报了北大小语种,第一志愿是人大金融专业。她同时也报了港大经济金融专业。这几天正在准备港大的面试。“是否去港大,还要跟妈妈商量。”朱竹说,妈妈得知她是“状元”之后挺冷静,让她好好准备之后的港大面试。

梁倩:“高考前我就想冲击一下状元”

四中的梁倩这次高考也考出了676分的好成绩。梁倩是四中人文实验班的。高考一结束,她就去四川游学了,这两天刚回来。梁倩说,四中环境宽松,大家一直不计较分数,都该干嘛干嘛,三年参加各种活动,一路玩过来的。暑假她还要参加志愿者活动。

梁倩是北大校长推荐生,她说自己报了北大提前批的德语,还报了北大一批的文科实验班。“我不学金融,因为我喜欢文科,文科实验班第一年可以自由选课,我觉得很好。”

梁倩没有像其他高分考生那样报考港校,她说因为自己是校长推荐生,这涉及诚信问题,她认准了北大。

梁倩的高考分数:语文:132,数学141,英语140,文综263。她说自己成绩一直在年级排在前列,高一高二综合排名一直第一,二模是区里第二。“高考前我就想冲击一下状元。今年的高考,我觉得题目出乎意料的简单,数学觉得自己应该拿满分,但是出考场后发现错了个特简单的题,当时立刻对状元没想法了。没想到居然还是最高分。”

(责任编辑:卜范龙)

高考状元解析高考如何拿高分 篇6

高珏的母亲是小学教师,因此在妈妈的熏陶,高珏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一年级时她就看完了母亲学校图书馆里几乎所有带拼音的读物,而小学毕业时她已读完了近百本世界文学名著,对高珏来说,当阅读成为习惯,写作的素材便信手拈来。

高珏告诉记者,高三这一年,不管复习多么紧张,她仍坚持每周阅读一定量的课外读物。“写作重在思想和表达方式,而要想提高思想的深度,绝不能只看作文书,‘杂七杂八’的书都要涉猎,《陈寅恪与傅斯年》、《缘缘堂》和《中国最佳杂文》是我非常推荐的书目,尤其是《陈寅恪与傅斯年》,文中大师对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坚持让我深为触动,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思考。”此外,高珏也建议学生可以常翻阅《读者》、《青年文摘》这样的杂志,里面不少好文章都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新的启发。高珏说,到了高三,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不妨试着挖掘自己的强项,专攻某一类文体,争取写精写细,这样对于高考拿分也是很有帮助的。

好文章往往要打破常规

在今年的高考中,高珏的作文拿了65分的高分,不过她却自认为并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水平。“刚看到作文题时,我有些懵,因为这和以往我所训练和积累的内容有些不同,不过当静下心来,我试着反向思维,想想大家面对这个题目时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我就反其道而行,另辟蹊径,从民族的角度入手论述‘忧与爱’,此时再将自己日常积累的论据和对于题目的思考表达出来就变得流畅多了。”高珏表示,其实学会跳出常规思维,也是应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点。

数学高分不靠题海战术

虽然学的是文科,但是要想拿高分,数学也决不能瘸腿。高珏说,在所有学科中,数学并不是自己的优势科目,因此,高三时她为了提高数学成绩也花了一番功夫。“最主要的还是靠订正错题,总结题型。”高珏介绍,“其实数学并不一定要靠题海战术才能拿高分,只要跟着老师的步骤走,把平时做过的练习和试题中的错题都弄懂就能保证不错的成绩了。另外,每道例题中都包含了核心考点,我们不仅要会做题,更要能够一眼看出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学会培养解题思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举一反三。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上,老师经常会专门带着我们审题,只要找出核心考点,无需动笔就已经得到了训练的目的。”谈到数学的备考方法,高珏如是说。

高考状元是否等于职场精英? 篇7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选择的都是国内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接受的是一流的高等教育。在大家眼里,高考状元成为社会精英,毕业后在各自的领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是理所当然的。最近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1999年到2007年高考状元的调查分析了解到状元的生存现状。调查显示:大部分状元的职业发展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并且在我国主流行业的“职场精英群体”中难觅高考状元的身影。在杰出企业家、杰出政治家和中国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中均没有高考状元。这说明高考状元走上职场后表现平平。

十年前,一位高考状元以绝对高分被一所知名财经大学录取。大学毕业后他顺利成为一家著名证券公司的证券经纪人,但是他的表现却差强人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证券公司业绩下滑,客户量急剧下降,使他失去了稳定的收入,证券经纪人考试又屡屡失败,更让他灰心丧气,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高考状元的雄风。而他却一再抱怨证券行业太不稳定,还不如当初学一门过硬的技术来的实在。

而事实上,根据今年网上公布的专业分析,金融证券类专业依然非常抢手,录取分数居高不下。经济危机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对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分析。专家预测在今后一段时间,金融、财经等专业依然是较热的专业。但是这位曾经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遭遇了“滑铁卢”?这与其缺乏全面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关系。高考时没有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充分的预见每一个行业可能面临的低潮和风险,而是盲目的填报热门院校、热门专业,而自己又并不适应证券行业大起大落的波动,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进入了瓶颈期。

现在的家长都有个共同的趋向,只选热门,不看兴趣,很少从孩子自身的性格特征等方面考虑。笔者认为,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无论是高考状元还是普通考生都应该以是否适应自己为主,是否感兴趣为主,尽早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蓝图,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多人才错位,使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分配不均。

笔者最近走访了几位高三家长,发觉他们和十年前的家长一样,为孩子选择专业,根本不从兴趣和特长出发,而是关心该所大学的排名和专业。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家长们可能比以前更加现实和苛刻。非热门不读,目前经济管理、财务、医学、语言类专业依旧热门,而文史哲类专业却无人问津。前几年外语专业曾经是就业的香饽饽,大家都一窝蜂去报考,全国的大学几乎都开设了外语类专业,结果造成这几年英语人才过剩,现在一个外语系本科生也可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危险。所以专业冷热并不是绝对的。

笔者分析,造成高考状元在职业成就上远远低于社会预期原因很多,主要有:

一、对自身了解不足,一味的选择热门专业和热门院校而很少考虑自己的主观条件是否适合从事这一行业。比如一位口吃的男生就不适合填报师范院校,可能财务之类的工作更适合他。

二、高考状元被频繁炒作。从学校到地方对状元都有丰厚的奖励,很多学校甚至重金招徕高考状元,最高奖金居然可以达到20万,这一举动的确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但也给状元们造成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一辈子。这些状元们还刚刚成才,心智未必成熟,年纪过轻,荣誉来得过早,很容易失去自我,无法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希望社会上不要继续炒作高考状元,给他们一个正常和谐的学习环境可能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有过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工作之后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你之前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你在自己岗位上所获得的业绩才是你今后的成就。职场上的成功不仅仅用成绩和分数来衡量,它需要一个人具备更多的优秀素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情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性格特征等。而高考成绩只能证明他们在学习上比别人更胜一筹,在其他方面如何不得而知,所以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高考状元就一定是职场精英。国外有专家认为:“在社会上成功的人,有很多在学校并不一定成功。所谓的‘高考状元’可能已经在高考的时候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极点,把自己培养得只会死学习,当一个乖学生。这种人进入社会往往适应能力很差。”

四、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呈几何级别增长,学校里学习的知识走上社会后不久可能就会过时。比如学习DOS系统,对很多人来说现在基本上没什么实用价值了。状元们在学校所取得的分数在职场上不一定派上用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工作的要求,如果状元们走上工作岗位不思进取,依然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荣誉中,当然很难获得职场的辉煌。

五、读书不等于做事,分数不等于能力。高考状元非常善于考试,但在为人处事方面不一定得心应手,高分低能的例子并不少见。走上社会之后需要我们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埋头读书。不能把读书时的成绩与职业成就划等号。

六、职场流行一·句话:人脉就是钱脉。现代职场人脉关系可以决定一个人业绩的优劣,很多工作都需要合作和沟通才能完成。比如猎头、营销、公关等职业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高考状元在学校和家里备受推崇,自自视甚高,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十足,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却未必得心应手,因此,走上职场难免会影响其职业表现。

一个人在学校所取得的成绩与工作上获得的成就需要具备不同的素质。高考状元们非常擅长学习,智力超常,但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并没有产生人们预期的职业成就,这是因为,社会和学校对人才的要求不同,社会需要一个人具有优秀的情商,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完成自己的工作,承受各种压力,适应团队协作,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而学校衡量一个人的优劣主要是成绩,与社会相比,学校要单纯的多。所以,高考状元与职场精英没有必然联系。

参考文献

[1]1999-2007中国高考状元研究报告.

高考状元怎样学语文 篇8

赖绮玫说,主要不是自身聪明,而是要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要靠平时的积累,她除了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所有内容外,还坚持做剪报,看时评,“看时评很能提高思维能力。”

孙曦(江苏文科,语文123分,语文附加分35分)

孙曦如此解读高考语文,“首先要读懂考纲,第二步是做一下历年考卷,熟悉高考的题型。作文则要多看高分作文,这样才能知道阅卷老师最喜欢什么。”

她的文笔却细腻非常。不仅得过第五届创新作文大赛二等奖,还写得一手好字,硬笔书法曾经获过奖。极快的作业速度让孙曦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候还保持了每天晚上10点出头倒头就睡的习惯。

王星焘(海南文科,语文121 分)

如何学好语文?王星焘说,首先要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多看书,跟着老师走,老师的方法和经验都比学生要丰富。

其次,还要多看书,加强对文章的思考,增加自己的阅读能力,课外书一定要看,但是在时间上要调整好,不能因为看课外书而耽误学习。作文方面,注重积累,素材、语言,甚至作文的思路都要积累。而积累的方法就是多看报纸、杂志,内容比较短,课余10分钟,可以用五六分钟来看看报纸,既能让大脑休息一下,也能学习里面的典故知识。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学会思考和表达。

石啸天(重庆理科,语文127分)

谈到学习方法,石啸天说:“方法啊?唯一的方法是勤奋呗,但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理科生必须多做题,多训练思维能力。”说起语文这个曾经的心头痛,他说,以前自己老是喜欢用理科生的思维模式去对待语文,结果用错了方式、导致此路不通。

乔良(宁夏文科,语文127分)

“博览群书谈不上,但至少要做到涉猎广泛。”乔良说,语文成绩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积淀中提高的。“我和同学们经常在课下对诗、对对联,进行成语接龙,都形成习惯了。”

谢远航(河南理科,语文123分)

谈起高考的应试经验,谢远航说,文科类的东西,最重要的在于记忆和理解。没有涉猎群书、感悟经典的阅读体验,很难领会语言文学的精妙之处。多读文学作品,是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滕少华(陕西理科,语文145分)

他是这样复习语文的:

1.把系统化知识调制成为高分催化剂。高三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最后的模拟测试。做完卷子后要把重点的东西重新看一遍,做好总结。比如语音是一个系统,复习时候要密切关注所有学过的字词的读音,像形近字、多音字、容易误读字的读音等,将诸如此类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归纳,便于记忆掌握。

2.紧追常用知识,不与生僻内容亲密接触。在高三复习阶段,我把复习的着眼点集中在课本上,对众多的复习资料作淡化处理。

3.训练应试作文模式,拿下半壁江山。应试作文,与一般文章的写法有很大区别。应严格训练根据不同题目选取不同立意和结构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高考高分作文固定结构,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应试作文模式,争取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

王伟(山东理科,语文144分)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所以我在语文的学习中很强调大语文观,很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大语文观要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用时之需。在当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有道考题的上联是“祖国江山好”,要求考生写出下联,我当时很快就对出了“人民生活甜”的下联,此题12分,我拿下了11分。

陈敏(山西理科,语文124分)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这里的“诗书”并不仅仅是指一些比较华丽的词句,更多还是指思想上的深度。我们对人生、对社会肯定都有自己独到的一些见解,关键是如何通过训练在作文中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比如平常很多同学都会作一些摘抄,我作摘抄的时候很注重摘抄一些比较有思想深度的东西。我们还应该多读一些文章,尤其是一些杂文,在放松精神的同时思考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对人生、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不仅下笔会透出一种深度,而且整体语文水平甚至个人气质都会有所不同。

罗远航(贵州理科,语文132分)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文学阅读,可能很多同学都觉得自己可以读懂那篇文章,但一到做题的时候就不知所措,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根据老师的建议,我找来了一些比较规范的参考书,然后按照平时做题的速度阅读上面的文章,在大脑中构思出答题的要点,最后再和参考答案来对比,久而久之,我就发现了一些术语或者某一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通过不断地总结和训练,在后来做文学作品阅读题时我的下笔非常快,回答问题也得心应手。

耿泉(安徽理科,语文122分)

文言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语感,所以要多读、多背一些比较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首先对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言课文一定要能够背诵,其他课文也要熟读,并要特别留意课本上的注释和一些关键字词,掌握相关知识点。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平时还可以多读一下《古文观止》等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著作。

朱师达(湖北理科,语文129分)

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均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点零散,但如果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分类总结,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知识点都记录下来,进行强化记忆。当你读到来自课外的一些文段时,就不会感觉陌生。

孙田宇(吉林文科,语文132分)

我主要通过日记来练笔,把平时生活中发生的那些大事小事都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或者把日记写成读后感、观后感。比如看完一本书、一些杂志、某个电视节目,会有一些感受,那就写出来,记在日记本上。你平时经常写日记的话,写作文的思路往往来得很快,可以从平时的日记里获得很多素材,要是灵感一下子和日记契合上了,下笔就觉得不费事,写得顺畅,比较流利。我初、高中都一直坚持记日记。我的日记除了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及一些读后感、观后感外,有时也把一些名言警句、一些好文章摘抄到里面,可以激励自己,或者激发一下自己的创作灵感。长期这样记日记,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此外,我们也可以找一些和自己写作风格比较相近的范文,学习它们的长处。

最后,以周杰伦《蜗牛》“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作结,与你共勉!

高三,天天向上!

上一篇:以教师为话题的作文下一篇:江城子 秦观 译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