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2024-05-25

《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精选11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篇1

☆☆☆☆☆☆☆☆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读作:()×()=()读作: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4+4+4=4×□,□里填()

A.4B.3

(2)3×5读作()

A.3个5B.3乘5C.3加5

(3)5个2相加的算式是()

A.5×2或2×5B.5+2或2+5

(4)积是10的算式是()。

A.5+5B.5×2C.3+7

3.解决问题。

(1)每辆三轮车有3个车轮,5辆三轮车一共有几个车轮?

(2)爸爸买了2个蛋筒,每个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1、找朋友,把朋友用线连起来.

3+3+35×2 5+52×4 4+4+4+4+43×3 2+2+2+24×5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3 +3+3= 4+4=5+5+5+5+5= 2+2+2+2=4+4+4=

5+5=2+2+2+2=

4+4+4=3+3=

3、把下面的乘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1)4×3=()+()+()

(2)4× 5 =()+()+()+()+()(3)3×5=()+()+()(4)4×4=()+()+()+()

4、一共有多少个圆圈?

○○○○○○○○○○○○○○○

乘法算式:()×()或()×()

5、写出乘法算式。

3个5相加。()一个因数是4,另一个因数是3。()

5和4相乘。()

5个2相加()3个4相加()

6、看图列算式。

★★★★★★★★★★★★

算式是()×()读作()乘()◆◆◆◆◆◆◆◆◆◆

算式是()×()读作()乘()7、5×3读作()乘(),表示()个()连加. 3×4读作()乘(),表示()个

()连加.

4×4读作()乘(),表示()个()连加.

5×2读作()乘(),表示()个()连加

3×3读作(()连加

4×5作(()连加

3×3读作(()连加

4×5作(()连加

4×4读作(()连加

《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篇2

一、题型的整理 (见表1)

二、具体分析

在表1中可以看出, 用乘法解决问题是每个版本教材都采用的练习形式。另外, 其中有五个版本教材采用了加乘转化或找朋友的练习 (浙教版教材没有这样的形式) , 有四个版本教材采用了文字题 (北师大和西南师大除外) , 有三个版本教材涉及了乘法的读写。下面就取其中两大题型和各教材特色练习进行分析。

(一) 解决问题类练习

解决问题的练习可分为3个层次。 (图1~图5, 来源于北师大教材)

1.看图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一道乘法算式 (见图1) 。

这道练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刚认识乘法的时候采用, 以加强对乘法的直观认识。———建模初期

2.看图直接写出乘法算式 (见图2) 。

这个练习没有了加法的依托, 直接写乘法算式, 这是在学生认识乘法后的一个练习。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还是会依托直观图, 借助实物图来理解乘法。———建模后期

3.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见图3) 。

可以看出, 这是综合性的练习, 不仅要求学生用乘法解决问题, 还要自己发现乘法问题, 是运用层面的, 它一定是在学生建模之后。———辨析与运用

(二) 加、乘对应练习

对应练习也分为三个层次。

1.看图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见图1) 。

这个对应过程是有图象的直观依托, 在图的帮助下形成加法与乘法的对应。———建模初期

2.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见图4) 。

这是直接把加法与乘法进行对应, 如苏教版教材内容学生已经经历了从加法过渡到乘法的过程, 考查学生是否已经清楚地知道两个乘数的由来, 理解乘法的意义。———建模时

3.找朋友, 将答案相同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一一对应 (见图5) 。

又如下列形式:

这个层面的练习需要清楚地知道每道乘法算式的意义, 知道乘法意义的各种表术形式, 是一个辨析的过程。———运用与辨析

(三) 特色练习

1.读写练习。

有三个版本的教材 (青岛版、人教版、苏教版) 采用了读写练习, 可以看出编写时比较细腻。乘法的读写也是学习乘法的一个知识点。其中青岛版和苏教版是采用写的方式进行的, 如3乘5, 写作 () , 人教版采用的是看图写算式, 读作 () 。这部分内容虽然在这三个版本教材上有所出现, 但比例都很小。可见, 乘法的读写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 而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存在困难, 因而, 其余三个版本的教材就不再出现了。

2.摆一摆, 说一说, 画一画。

这种练习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用小棒按几个几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 说一说乘法算式或加法算式。

如苏教版教材内容:

如西南师大版教材的例2:

这样的摆一摆是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初期, 帮助学生理解几个几。

第二种是看算式摆一摆, 摆出一道乘法算式的两种不同意义。

如北师大版教材内容:

如青岛版教材内容:

这个练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三、思考与启示

(一) 结合情境, 充分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 可以发现教材练习更多采用的是联系具体情境 (如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对于“乘法”这一概念的引出、理解、巩固、深化等过程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感受乘法的现实意义。其一, 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对于“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 在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形”对“数”的作用, 经常地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用数学符号去解决具体“形”的问题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才更利于掌握乘法的真正含义。其二, 这也是生活数学的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知并抽象, 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二) 利用“对应”, 加强联系

加法, 特别是相同加数相加的加法是学习乘法的基础, 各版本练习中较多地运用加法算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正好说明教学时教师应加强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通过“加乘对应”的练习, 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认识得更透彻;并且能够对知识的变化起到正迁移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质量。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 比较它们的异同, 消除学生认识乘法时的困惑, 引导学生加强联系, 突破难点, 从而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仔细分析对应练习, 还可以发现, 有的教材在注意正迁移时还安排了“反例”诱导, 人教版的编排特别明显, 出现了两处反例, 如下。

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除了注重从正面去揭示乘法概念的内涵外, 还应“考虑运用适当的反例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正例与反例的差异, 对自己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 更利于强化学生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

(三) 把握层次, 逐步理解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认识;乘法;感知;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170-0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12--13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乘号,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算法。

2、使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体会极限的一种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找出不同,初步感知新知

师谈话:同学们,王奶奶有几个问题,希望我们全班同学帮帮她,你们愿意帮帮王奶奶吗?(愿意)

课件演示:

1、王奶奶在超市买东西,香皂3元,拖把20元,饼干5元,王奶奶一共花了多少元?

2、王奶奶今年81岁,小明6岁,他们一共几岁?

3、王奶奶家吃樱桃,王奶奶吃了7颗,王爷爷吃了3颗,王叔叔吃了6颗,王阿姨吃了10颗,他们一共吃了多少颗?

4、王奶奶摆小棒:每堆2根,摆6堆,有()个2根。(老师带领学生把问题一一解决,并板书:)

3+20+5=28(元)

81+6=87(岁)

7+3+6+10=26(颗)

2+2+2+2+2+2=12(根)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一个算式非常的特别,你能找出来吗?它为什么特别,特别的地方在哪儿呢?能说说吗?(我认为最特别的算式应该是第四个。因为它的加数都一样,都是2。)师表扬:你真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那它由(?)个2相加。(由6个2相加。)

二、动手操作演示,列出同类,强化感知

师:像这样特别的算式,你们猜,何老师能再变出像这样特别而又和它不一样的加法算式吗?(能)

(老师边摆小棒边说边写,每堆3根,摆3堆,就是3个3,3+3+3=9(根)

师:何老师能变出像这样特别的算式,那你们也能变出更多像这样的加法算式吗?(能)那何老师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像何老师一样边摆边说边写,写出更多的特别的算式来。

让学生汇报情况:1+1+1+1+1+1+1=7

8+8+8=24

5+5+5+5+5=25

10+10+10+10=40

0+0+0+0+0+0=0

100+100+100=300......

三、借助直观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理解新知

让学生再一次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加法算式,它們每一个算式中的加数都相同)

师小结:像这样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一个更简便的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乘法”。

那怎样用乘法来表示呢?我们大家来分析第一个算式:它的相同加数是几?(2),再看有几个加数?(6个加数,即6个2相加)我们就可以写成2 ×6=12或6 × 2=12(强调:用一个小叉即×表示乘号)。读作:2乘6等于12或6乘2等于12(教读)。让学生试着完成剩下的题(会读会写),完成后,让学生比较两种算式,哪一种更简便呢?(用乘法表示更简便)。

四、借助电脑课件演示,让学生初步体会极限的一种思想

有n个9相加的算式,以及有n个a相加的算式,让学生用乘法表示出来,再一次深刻体会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用乘法来表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体会数学中的一种极限的思想。

五、利用层层深入的多种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4+4+4+4=16

6+6+6=18

12+12=24

3+3=6

(2)、判断下列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能的在括号里打勾。

3+3+3=

2×2×2× 2=

4+4+4+3=

5-5-5-5=

2+5+6+4+3=

(3)、这里有几朵小红花?(分别摆有1朵、2朵、3朵)请列出加法算式。

这道算式能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你能不能移动一朵小红花,使它能够用乘法计算出来呢?

(4)、7+7+7+7+6+8=?这道加法算式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你能想想办法把它变成能改写成乘法的算式吗?

六、课堂小结:

分数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题 篇4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4111、里面有()个,再加上()个就成了最小的奇数。

55522、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加上()个这样的分数11单位就是最小的非零偶数。

3、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2次,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这张纸共有()个这样的一份;如果对折三次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

4、比较大小。225237822○

○ 1○ 2○ 1○1 ***5、分子是4,比分母少5,这个分数是()。

6、把1条绳子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条绳子的(),3份是这条绳子的()。

5117、是()个,3个是()。

121278、妈妈买了9支铅笔,给小冬5支,小立4支,小冬拿了这些铅笔的(),小冬拿了

这些铅笔的()。

19、一条路长3千米,如果每天修路千米,那么()天修完这条路;如果每天修这条

31路的,那么()天修完这条路。

310、4天是一个星期的();5个月是一年的()。

11、11﹥ 4()

12、一根长3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2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13、王师傅4小时加工了32个零件,3小时加工了()个零件,加工了这批零件的4(,女职工是全厂职工人数的7(14、某工厂男职工是全厂人数的15、要使)(,是男职工人数的)(aa3是真分数,是假分数,整数a的值应该是();要使是真分数,同时使1110m5是假分数,整数m应该是()。m16、分母是9的最小假分数是()

17、分母是5的真分数共有()个,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个。

18、分母是9的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各有一个,它们的大小只差一个分数单位,这三个分数的和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51、读作五分之六。

()

62、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

113、3个和8个相等。

()

8314、把一堆苹果分成三份,每份是这队堆苹果的。()

35、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小。

()

116、13个和17个一样大。

()

13177、一个分数的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

()

428、和的分数单位一样。

()

99119、在和之间的分数有无数个。

()

4510、没有最小的分数单位。

()

1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

12、假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里。

5女同学占全班的,表示()。

91、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5份,女同学占9份。

2、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5。

3、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9份,女同学占5份。

四、计算下面各题。34252311122 451

5 77991141313

4538272234322

52

613

12 79799911115757

五、按要求写出分数。

(1)分母是8的真分数。

(2)分子是5的假分数。

(3)分母是a的最小假分数。

(4)分子是10的最大真分数。

1(5)分数单位是7

六、解决问题

的最大真分数及最小假分数。

1、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

2、一块菜地的种了白菜

24,小红吃了,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774,剩下的种芹菜。种芹菜的地占整块菜地的几分之几?

933、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同学占总人数的,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5974、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米,第二根长米,哪根绳子长?长多少米?

1475、大象运木头,第一天运了总数的,第二天运了总数的,这堆木头运完了没有?为什

1313么?

16、一个西瓜,猴妈妈吃了,剩下的分给猴哥和猴弟。要使猴哥和猴弟分的同样多,该怎么9分?猴哥猴弟各得几分之几?

7、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2块,小明吃了3块,他们各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

8、修一条长480千米的水渠,甲队单独需要2小时。乙队每分钟比甲队多修1千米。乙队每分钟修这条水渠的几分之几?

九、聪明小屋

1、一条绳子剪去1米,还剩下9米。

(1)剪去的占这条绳子的()。

(2)剩下的占这条绳子的()。

(3)剩下的比剪去的少的是这条绳子的()。

12、一段铁丝长8米,它的是()米。

23、把线段AF平均分成5份。根据图填空,再看看你还想到了哪些?

A

B

C

D

E

F

1、AB是AF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 篇5

洛南县西街小学 张梦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及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3.在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方法:观察法 操作法

设计思路:《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由于乘法是第三种计算方法,所以比较抽象,因此,教师要 通过组织大量的演示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来观察,操作,归纳等方法,学会接受乘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自己动眼,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并在交流合作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好吗?多媒体出示第44页主题图。2.观察画面。

师:仔细看一看,你都发现了什么?互相说一说。想不想把你看到的告诉其他的同学或者听课的老师呢? 学生可能说:

看到小火车、过山车、摩天轮、小桌子等等。看到小火车有4排座位,每排坐3个人„„

二、探索新知 1.摆图形游戏。

(1)(过渡)师:同学们会摆什么图案?说给同桌听,摆一个自己 喜欢的图案。开始吧。教师巡视,有目的地问几名学生。(2)交流。

师:摆好了吗?给同桌说一说,你摆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共用了几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到练习本上。

师:谁愿意把自己写的算式告诉老师?(板书三个加数相同的算式)师:谁有好办法让算式简短些?。学生交流,汇报。2.导入乘法 3.教学乘法。

用学生说出的算式进行教学。

以3+3+3+3+3+3=18为例或其他算式。

师:刚才我们说这个加法算式的每个加数都相同,那么相同加数是几?跟老师一起数一数有几个3呢?(带领学生数1、2„6,板书: 6)

师:求6个3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就在6和3的中间写乘号,看老师怎么写,先写“/”,再写“\”,伸出小手练一遍,这就是乘号,读作“乘”。我们读一遍。

师:因为6个3连加是18,6X3也是6个3连加的意思,所以6X3也等于18。这个算式读作:6乘3等于18。(板书)

师:6个3连加可以写成6X3=18,还可以写成3X6=18,这个算式会读吗?(板书“读作:3乘6等于18”)。

4.尝试。

(1)师指其他两个算式问:你能把这两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互相说一说,然后再问用乘法怎么表示,谁能上来写?

(2)再看看自己练习本上的算式,能否用乘法算。能用的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写完后。5.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你学会了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请做好准备。6.考考你。(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1.游乐园问题 2熊猫图

3.你能算出这儿有几个同学在荡秋千吗?(要求学生会用加法和乘法计算)

4、知识应用

(1).我们操场的7间活动板房,每个房间有3个窗子。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有几个窗子?

(2).我们后操场的6间活动板房,每个房间安2个换气扇?请同学们算一算共需要几个换气扇?

四、总结课堂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小朋友们,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我们要把乘法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五、布置作业

请你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把家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实例写几组。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是教材第 44~46页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在合作探索乘法算式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算式的读法;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为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主题图和情境图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并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展开自主学习。

我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课件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准备阶段,我出示游乐场情景课件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这种设计,一方面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学生用小棒创作出了美丽的作品,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通过观察加法算式,读一读,想一想,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再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

《乘法的初步认识》 篇6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在探索乘法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初步感知乘法的含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乘号,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3、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乘法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乘法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

好,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乐场看一看(多媒体出示第44页主题图。)

2.观察画面。

师:仔细看一看,你喜欢玩什么?

师:好玩的还真不少,其实游乐园里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你发现了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汇报。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从一幅图中你们就能想到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首先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摩天轮上有多少人?

(2)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3)小火车上有多少人?

3.引出课题。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加数相同,每题有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

如果摩天轮上有20个吊厢那有多少个4相加?100个吊厢呢?有多少个4相加,学生会说100个4相加,那100个4相加写起来会怎样?学生会说太麻烦了,从而引出一种新的方法——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师:教师先摆1个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三角形用几根小棒?

师:那摆4个这样的三角形共用几根小棒呢?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师板书.在找出相同加数和几个这样的相同加数时,板书出4个3。

师:讲解4个3相加,可以写成这样:在4和3的中间写一个新的符号——乘号,告诉学生乘号的写法,然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紧接着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4个3相加等于12,所以4×3=12,也可以写成乘法算3×4=12,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通过摆这组图形我们列出了一道加法和两道相应的乘法。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生摆汇报展示。重点让学生自己说、写乘法算式。老师只起引领作用。

归纳总结: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请同学比较一下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接着让学生把游乐园里列出的那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最后进行反馈。

(三)应用拓展,深化新知。

(1)基础题练习。

(2)综合应用。

(3)拓展练习。

《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篇7

近日读了张奠宙教授和戎松魁先生《正本清源, 通过“数数”活动理解运算律——关于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的讨论》一文 (下简称《讨论》) , 深受启发, 尝试着重新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方案, 试图尊重知识的内部结构, 厘清知识间的脉络, 通过学生数数的操作活动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设计意图

(一) 通过数数, 建立图与式的联系

人教版教材提供了三个不同的生活情境图片, 分别呈现了5个3相加、4个6相加和7个2相加三个算式。我们通过数一数, 摆一摆, 写一写, 画一画等活动, 使学生在图和式之间建立了联系。“几个几相加”这样的表达比较直观地呈现了学生数的结果, 又能突显图片中“同数相加”的本质特征, 为引出乘法做好铺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沟通也是通过数数来达成的。学生通过数数活动发现乘法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数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图与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乘法核心意义的理解就是通过数几个几完成的。

(二) 通过数数, 沟通式与式的关系

式与式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其一, 通过数数沟通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其二, 通过数数发现两个乘法算式之间的等值关系, 从而拓展看图写算式的方法。因为是乘法内容的起始课, 学生尚未学习乘法口诀, 需要依靠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用加法来计算乘法, 在这个过程中数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 通过数数, 厘清知识间的脉络

正如《讨论》一文中所说:如果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 就规定了2×7=7×2, 那之后学生也就没有学习乘法交换律的必要了。这样就使得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前后矛盾了。本课在学生认识乘法中, 通过数数发现7个2相加是14, 2个7相加也是14, 得出了2×7=7×2, 正因为两个算式有这样的等值关系, 所以当碰到求7个2相加是多少的时候, 我们既可以用2×7来计算, 也可以用7×2来计算。这样, 不仅理顺了乘法意义和算式之间的关系, 也为以后学习交换律做了铺垫, 知识间也不再矛盾了。

张奠宙教授说:“‘数数’这样的基本数学活动, 需要多次进行, 使之成为理解自然数运算规律的一把钥匙。”的确, 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 知识技能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发展了数感,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看图写式

1. 师 (出示游乐园图) :六一节快到了, 学校组织同学们到游乐场活动, 仔细观察, 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有些小朋友在坐火车, 有些小朋友在玩飞机, 有些小朋友在坐过山车, 还有些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

生: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2. 请你根据学习要求学习。

(1) 写一写:看图, 独立写算式。

(2) 说一说:两人一组,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 分一分:将算式进行分类。

3. 全班交流。

生:我的算式是2+2+2+2+2+2+2=14, 过山车里一共有14个人。

师:这位同学说了这么多个2, 老师都记不下来了, 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不会多写, 也不会少写?

生:老师你写7个2相加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7个2相加呢?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出示过山车图, 师生一起两个两个数, 1个2, 2个2, 3个2, 4个2, 5个2, 6个2, 7个2, 数完后老师写下算式)

师:还有其他算式吗?

生:3+3+3+3+3=15。

生:就是5个3相加等于15。

师:谢谢这位同学, 知道了5个3相加, 我就不会多写也不会少写了。我们也来数数到底有几个3。 (出示飞机图, 师生一起三个三个数)

生:我的算式是4个6相加等于24。

师:你们能像刚才这样数一数吗? (出示火车图, 师生一起数)

生:我的算式是3+3+3+2=11。

师:你们明白这位同学的算式是求玩哪个项目的人数吗?

(二) 算式分类, 引出乘法

1. 分类。

师:这么多算式, 我们把它们编个号吧, 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呢?

生: (1) (2) (3) 分一类, (4) 单独一类。

生:他的意思就是加数都相同的归一类, 加数不相同的归另一类。

2. 摆学具, 写加法算式。

(1) 学生活动。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算式, 你还能写吗?请你拿出圆片摆一摆, 写算式。

(2) 根据圆片图猜算式。

呈现两位同学摆的圆片图, 猜一猜算式怎样写? (交流中强调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 表示几个几相加)

(3) 根据算式猜圆片的摆法。

师:有一位同学写的算式是3+3+3+3, 猜猜他是怎样摆圆片的, 请你摆一摆。

呈现几位学生不同的摆法 (如图) 。

师:这几位同学的摆法看起来一样吗?为什么都可以用3+3+3+3表示?

生:每一堆都是3个圆, 摆了4堆。

生:尽管摆出来的形状不同, 但都是摆了4个3。

3. 引出乘法。

师:这类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 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出示过山车图) 坐过山车的小朋友人数可以用2+2+2+2+2+2+2=14来计算, 还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7=14。算式中的“×”是乘号。2和7都叫作“乘数”, 14叫作“积”, 这个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请你想一想, 2表示什么, 7又表示什么?

生:2就是相同加数, 7就是有7个2相加。

师:很好, 我们把相同加数2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 相同加数2有7个, 把7写在乘号的后面。我们一起把算式 (2) 和 (3) 也改成乘法算式吧。

生:6+6+6+6=24可以改成6×4=24。

生:3+3+3+3+3=15可以改成3×5=15。

师:你们是怎么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的呢?

生:用相同的加数乘相同加数的个数就可以了。

(三) 巩固练习, 发现联系

1. 独立练习:看图写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馈交流。 (第一题和第二题略)

师:这位同学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写得对吗?你猜猜他是怎样想的。

生:对的。上面有4个, 下面也有4个, 一共是8个。4+4=8, 4×2=8。

生:我写的算式是2+2+2+2=8。

师:你认为谁的算式对呢?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说说理由。

生:都对。4+4=8是横着看的。2+2+2+2=8是竖着看的, 每一条 (指每一列) 都有2个人, 所以是2+2+2+2=8。

师: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横着看, 一排有4个, 会有几个4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个4, 2个4。

师:所以是……

生:4+4=8, 乘法算式是4×2=8。

师:那如果是竖着看, 我们再来数一数。

生:1个2, 2个2, 3个2, 4个2。

师:一共是4个2, 加法算式是……

生:2+2+2+2=8, 乘法算式是2×4=8。

师: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不同的是一个是2个4相加, 一个是4个2相加, 乘法算式正好相反。

生:它们的结果都相同, 都是8。

师:很好, 不管是4×2还是2×4, 计算结果都是8, 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得到4×2=2×4。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计算这幅图中的人数。同样, 在第一题中算气球的数量, 我们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 想一想第二题中求钥匙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四) 回顾小结, 拓展提高 (略)

三、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内容的一次拓展, 笔者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入手,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 逐步从加法运算上升到乘法运算。作为概念的学习, 力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来体验、感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 学生通过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乘法的概念, 能用乘法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

(一) 有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概念

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学习口诀之前, 学生还不能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之处, 理解乘法的含义更多的是基于对相同加数的理解。因此本节课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相加。通过读一读, 数一数, 分一分, 摆一摆, 写一写, 学生不仅能够辨别同数连加的算式, 也能自己创造同数连加的算式。这些活动和体验对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 适度的数学抽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 教材在飞机图、火车图和过山车图中分别标注了“5个3”“ () 个6”和“ () 个 () ”, 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能比较快地提取出“几个几“, 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学生, 通过数数也能得到“几个几”的数学信息, 相对“相同加数”而言, “几个几”略微抽象, 但是更指向于乘法的意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以“几个几”为核心, 统领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图中数一数有几个几, 加法算式中读一读有几个几, 小圆片摆出几个几, 为的就是得到乘法算式。由“几个几”入手,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乘法意义, 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三) 合理的逻辑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从加法到同数连加再到乘法, 从生活情境到圆片摆放再到写算式, 整节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学下来顺理成章。学生既明白了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也发现了2×4和4×2的等值关系, 2×7和7×2的等值关系等, 避免了“7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为2×7或7×2”的尴尬, 为以后学习乘法交换律积累了经验。

《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2.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教学中,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上课之前刘老师想教小朋友们几句《弟子规》,想学吗?

师:请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吧。(生随音乐读。)

…………

【设计意图:在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辨别声音,寻找规律

师: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一个动物乐园里看看,想去吗?

…………

师:小动物们都很有礼貌,都争着要和小朋友们问好。下面就比一比谁的听力好。

1.听青蛙的叫声。

(1)师:(课件出示一只青蛙。)快看,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青蛙,竖起小耳朵听一听,它叫了几声?(播放青蛙叫。)

生:这只小青蛙叫了 4声。

(2)师:(出示两只青蛙。)下面难度提高了,来了两只小青蛙。听,它们在和小朋友打招呼呢!(播放:每只叫4声。)每只小青蛙叫了几声,它们一共叫了几声?你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

生:每只小青蛙叫4声,两只小青蛙一共叫8声,加法算式是4+4。(板书:4+4。)

师:是几个几相加?为什么?

生:是2个4相加,因为每只小青蛙叫4声,有两只小青蛙,就是2个4相加。

2.听小猫的叫声。

师:小青蛙的叫声可真响亮。看这是谁?它们也要向同学们问好呢!

生:小猫。

师:小猫一共叫了几声?算式该怎么列呢?你们听——(4只猫,每只叫3声。)

生:小猫一共叫了12声。算式是3+3+3+3。(板书3+3+3+3。)

师:这是几个几相加?

生:这是4个3相加。

3.听小狗的叫声:

师:可爱的小狗也来了……

…………

师:(小结)在刚才听声音的活动中,同学们表现非常好:听得清楚,记得准确,表达完整。接下来咱们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强。

二、引入乘法,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连加法,加数都相同。

师:这3只小狗的问候声引来了一群小狗(9只)。如果每只小狗都叫5声,9只小狗一共会叫多少声呢?

师:现在请你来动笔写一写:9只小狗一共会叫多少声呢?(生在本上写9个5相加。)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生:太长了,很麻烦……

师:能不能想个办法,不写这么长的算式,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用乘法5×9。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乘法吗?

生:课前预习知道的。

师:课前预习是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听、数小动物的叫声,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2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感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

三、学习新课,解决问题

1.列式学乘号。

①列出算式

师:请你来板书算式。(5×9。)

师: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吗?

②学习乘号

师:这个小叉是什么呀?

生:是乘号。(板书“乘号”两个字。)

师:它读作乘,你能读读这个乘法算式吗?大家一起读一遍。

③讲解意义

师:谁知道这个5表示什么?

生:5是相同的加数。

师:9表示什么呢?我写成10或者8行不行?

生:不行,9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乘号前面和后面两个数一个是加法算式中的加数,另一个是相同加数的个数。5×9也可以写成9×5,在这里他们都可以表示9个5相加。

2.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前面3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吗?自己写一写,指名板演。说一说你是怎样改写的?(重点说清几个几。)

3.练习反馈。

师:我们已经会把长长的加法算式,变成短短的乘法算式了,下面我们做几个小练习检查一下你们掌握的情况。

①读乘法算式: 3×24×35×32×5

②写乘法算式:2 + 2 + 2 + 2 + 24 + 4 + 4

( )×()( )×()

5 + 5 + 53 + 3 + 3+ 3

( )×()( )×()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练习,读乘法,将加法改写乘法算式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唱一个拍手歌,请同学起立。(生表演唱。)

师:在我们刚才作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我发现我们每次拍2下手,一共拍了3次,算式是2×3或3×2。

…………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愉快的活动,体验乘法就在身边,同时训练了发散思维。】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问一问、写一写。

师:我们和小动物们一起认识了乘法,现在它们又来到了一个热闹的游乐园,我们快去看看吧。(课件出示。)

师:游乐园里,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哪些能用这节课所学的乘法来解决?自己试试写一写。

师:你提的问题是什么?你是怎么列算式的?谈谈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表达最清楚、完整。

生:我看到小火车有4节车厢,每节车厢坐2只小猫,就是4个2,所以可以用4×2,2×4来表示。

…………

2.看一看、写一写。

师:小动物们不但向同学们问好,而且还要为大家表演节目。它们已经分好了组,根据每组小动物的数量,想一想:用乘法算式求小动物的总数量。(出示动物图。)

…………

3.摆一摆、写一写。

师:现在小动物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就藏在每个小组的信封里,快打开看一看,数一数。汇报你们有几个什么小动物。

生:12只小猫,12只小兔,12只小狗……

师:这些小动物要乘船去湖心岛游玩,遇到了乘船的问题,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先商量坐几条船。每条船坐的小动物要一样多,最后把坐船的情况填在记录单里。(生小组活动。)

生汇报:

每条船坐( 2 )只,坐( 6 )条船,就是(6 )个(2 ),写成(6)×(2)。

每条船坐( 6 )只,坐(2)条船,就是(2 )个( 6),写成( 2 )×( 6 )。

…………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发挥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不但解决了小动物的乘船问题,还写出了乘法算式,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想一想、说一说。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课前读到的《弟子规》,现在就请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一下,这段一共有多少个字?就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与课前游戏相照应,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乘法的作用。】

…………

师:你身边还有哪些?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来上课的同学,每个人10个手指,全班40人多少个手指?(10×40或40×10。)

…………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会了乘法。

生2:我觉得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

…………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我们在动物乐园玩得可真高兴,不但认识了乘法,还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真了不起。希望同学们继续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的生活,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评析:

前些天刚刚读了郑毓信教授的关于“教师的三个基本功”的文章,文章里面谈到了举例、提问、优化这三方面。关于提问在昨天我们的研讨中其实已经作了一定的阐述。而今天的课与我们研讨的主题“如何读懂教材、如何使用教材”恰恰是与举例和优化有关系,下面我就具体谈谈。

1.举例——关于情境的使用。

情境换种说法其实就是一种举例,一种数学知识蕴涵其中的例子,这一点无论对于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样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创设了多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弟子规》的交流引入及结尾的再次处理相呼应;开篇的动物乐园小动物欢迎的声音引入乘法;中间的唱歌互动;再到后面练习中数蝴蝶与分配游船人数。可以说这些情境都是教师细心思考、巧妙设计的结果,既符合学生较容易把握具体形象事物的认知特点,又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

其实对于情境而言,教师怎样选择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基于充分的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情境的呈现是否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是不是过于考虑兴趣的因素。所以我们有必要再仔细来看看本节课的情境。在新知的引入(乘法)环节,刘老师并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游乐园的情境,而是自己举例,采用的是听声音说算式、找规律的方式,而且是连听三组。可以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样一个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官参与,学生的兴趣高涨,全情投入。但仔细想想这里又有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东西,“听相同加数”这样一个活动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个加数,它显然缺少整体的和(积)的认识,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发现算式的规律。而这恰恰是书中情境的优势,教材中的游乐园情境画面,提供给了学生数、比、算更多直观的感知,既可以了解到不同事物的结果,又可以发现了不同算式的相同之处,学生更容易把握了此类加法的特点,为由“几个几”引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这样的情境选择还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是不是可以把观察与倾听结合起来,综合优点,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合适的情境。

2.优化——关于乘法。

如果从某种意义上讲,乘法就是对于加法这一运算的优化。具有相同加数的一些加法用乘法计算更简便。那么这种优势恰恰是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与感受的,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刘老师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写加法算式、读加法算式、算加法等多种方式体验此类加法的烦琐,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引入新的运算是一种迫切的需要,成为了一种必然!

在短信互动中看到很多老师在问:“乘法在学生学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还有必要再讲吗?还需要数一数和摆小棒这样的活动吗?”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也一直以来困惑着很多老师。但我想很多情况下这个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必须的!

众所周知,对于知识而言“知道”仅仅是最浅层次的。还应该有了解、掌握与熟练应用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前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学生学前通过其他渠道已会的关于乘法的知识,是不是仅仅只是‘知道’?”“对于乘法的意义他真的深入了解吗?对于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学生真的都能够明白吗?”通过课堂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可能真的只是“知道”,而且这种知道很多都是一知半解,更有一些曲解。像本节课中学生对乘法的读法出现的“乘以、乘于”的情况,就是一种提前获取知识的反馈。再举个例子说说,练习这样一道题“0+0+0+0”,改写成乘法算式,记得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课后我设计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就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出现了写成0×0这样的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只在得数和形式上认识乘法,对于“几个几”的意义理解不够造成的。再比如就本课而言,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那么不同加数的加法能改写成乘法吗?如“2+4”“3+3+6”等等,这也同样是对乘法几个几的深化,是不是可以在学生知道的基础上适当地拓展呢?又如一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那乘法算式都能改写成加法吗?“1×1”“0×0”呢?含义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呢?

乘法的初步认识1 篇9

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湖南省郴州市一完小 魏莉娟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习九的第1~4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教法和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键入文字]

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5把椅子……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同学们摆小棒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出示例1主题图,“看小朋友们摆了几个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就说:左边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右边男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师接着说:“你们会像他们这样摆一组漂亮的图形吗?要记住每个图形的小棒根数相同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用小棒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几个三角形,就是几个3相加;有的是几棵树,就是几个4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6个3相加可以写出来,那60个3相加、600个3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

[键入文字]

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6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读作6乘3,还可以表示3×6,读作3乘6,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荡秋千。练习九的第1、4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习。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习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

[键入文字]

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

湖南省郴州市一完小 魏莉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4~46页例1和“做一做”,以及练习九1-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初步体会乘法含义,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纸板、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前置作业

1、在贴有双面胶的纸板上,用小棒摆几个自己喜欢的相同的图形。

2、你摆的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并把算式写到题卡上。

二、探索交流,发现新知

1、前置作业展示

师:老师知道孩子们的手最巧了,所以布置了大家用小棒摆几个相同的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把摆的小棒拿出来,先小组欣赏一下,再

[键入文字]

选出你们小组摆得最好的作品,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看,并且说出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几根小棒,然后把算式写到黑板上。

(小组先交流,然后派出代表上台展示并写出自己的算式)3+3+3+3+3=15 4+4+4+4=16 7+7+7=21.…….2、寻找加法算式的共同点。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黑板上加法算式的加数有什么共同点?

让各小组讨论、发言。

师小结:每一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导入乘法

师:在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把他叫做相同加数。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叫做乘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齐读一遍。

4、教学乘法。

以3+3+3+3+3=15为例

师:刚才我们说这个加法算式的每个加数都相同,那么相同加数是几?跟老师一起数一数有几个3呢?(带领学生数1、2…5,板书: 5个3)

师:求5个3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就在5和3的中间写乘号,看老师怎么写,先写“/”,再写“\”,伸出小手练一遍,这就是乘号,读作“乘”。我们读一遍。

师:因为5个3连加是15,5X3也是5个3连加的意思,所以5X3也等于15。这个算式读作:5乘3等于15。(板书)

师:5个3连加可以写成5X3=15,还可以写成3X5=15,这个算式会读吗?(板书“读作:3乘5等于15”)。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5.尝试。

(1)师指第二个算式问: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小组互相说一说,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讲讲,并写出乘法算式,其他小组补充。

(2)其他几个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请同学们自己先写,然后小组交流,指名学生上台来板演。

6、师:我摆了一座房子和一棵小树,你知道我用了几根小棒吗?” 出示老师摆的

课件出示

生:6+4 师:这个算式能改成乘法吗?为什么? 小结。

[键入文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你学会了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多媒体出示第44页主题图。

师:(出示情景图)这是什么地方呀?你喜欢玩什么?生:…… 师:其实呀,游乐园里还有许多数学问题呢,你发现了吗?生:……

师:小朋友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答这三个问题吧。

依次出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师板书算式。问题一:小火车上有多少人?

算式:3+3+3+3=12。3 X4=12 问题二: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算式:2+2+2+2+2+2=12。2 X6=12 问题三:摩天轮上有多少人?

算式:4+4+4+4+4=20。4 X5=20

2、拓展运用:

师:我们这里看到的仅仅是摩天轮的一小部分,我去南塔公园调查了一下,我们这里的摩天轮上有22个包厢,每个包厢里坐4人,一共能坐多少人呢?

你能列出这个算式吗?怎么列最好?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22 X4

3、小组自由学习。

师:根据你今天所学的知识,小组内成员轮流出题,其他几名成员来完成,题型不限。

小组选出本组认真最好的题,全班来分享。

4、教师出题测评。

⑴把每个加数都相同的算式后的○里打上“∨”

5+5+5 ○ 3+3+4 ○ 9+9+9+9+9 ○ 2+2+5 ○

⑵、你能把上面哪些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读出来。⑶、根据算式摆圆片。4 X2 学生可以摆成 ○○ ○○ ○○ ○○ 也可以摆成 ○○○○ ○○○○ ⑷、思考

①你能根据下面这些图形的排列列一个算式吗? ▲▲▲ ▲▲▲▲ ▲▲▲▲▲ ②你能把上图的图片调整一下位置,然后写出一个乘法算式吗?

[键入文字]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信息窗口2的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板书出有代表性的想法。比较算式,刚才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把算式变短了,谁能用一句话表示?刚才我们用这种办法把算式变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3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然后问:用乘法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件 篇10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

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

b) 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c)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

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科学家也觉得太麻烦,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

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

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

(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

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乘法的初步认识》综合练习 篇11

而在“变教为学”的课堂上, 则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任务单的引导, 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 再与同伴进行交流, 并在展示的过程中, 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笔者就是以此为据, 设计了以下四项活动。

【活动一】

独立完成任务单中算一算, 完成后小组内部确定答案, 并将算式分类,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计算, 让学生初步感知相同加数求和算得更快。通过分类, 让学生了解到连加算式分为相同加数连加和不全相同加数连加两类, 对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概括出加数是几, 是几个几相加, 为后续乘法的学习做准备。

计算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为避免过难的计算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 笔者采用相同加数为2, 5, 10, 因为一年级学习数数时, 学生就已经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2个2个的数、5个5个的数和10个10个的数的方法了。

在出示活动要求后, 考虑到学习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 理解能力有限, 为此笔者追问, 我们先回顾一下都让我们干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活动的任务:一是计算, 二是对答案, 三是分类, 四是交流。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后, 开始进行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 笔者发现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每个学生都在活动。充分交流后, 学生进行汇报。

生1:我把 (1) (2) (5) 分为一类, (3) (4) (6) 分为一类, 因为 (1) (2) (5) 数都一样, (3) (4) (6) 数不一样。

师:什么数一样, 什么数不一样?

生1:前者加数一样, 后者加数不一样。

师:有没有小组有不同分法的?

生2:我是 (3) (4) (6) 一类, (1) (2) (5) 一类, 因为 (3) (4) (6) 结果都是23, (1) (2) (5) 结果不是23。

师:很好, 分类只要分类标准合理, 怎么分都可以。

生3:我还有不同的分法, (2) (3) (4) (6) 为一类, (1) (5) 为一类, 因为 (2) (3) (4) (6) 的结果都是二十几, (1) (5) 不是二十几。

笔者对以上三种不同的分法都给予了肯定, 在这个环节中, 以往教师经常只关注按相同加数和不全相同加数进行分类, 只要有学生说出教师需要的结果后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久而久之, 学生会有意识地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 而缺失了对题目本身的思考。

笔者将按加数相同和加数不全相同的分法用幻灯片展示, 其余分法写在副板书的位置上, 用幻灯片动画将加数不全相同的算式隐去, 留下加数相同的算式。将8个2相加的算式板书, 瞬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

8个2相加, 写起来太麻烦了, 你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吗?将你的方法写在任务单中, 并向你的同伴介绍你的想法。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将8个2相加用简单的方式表达, 让学生经历“发明”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果教师把8个2相加改写成乘法算式直接告诉学生, 表面看是省时省力, 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发明”的过程。郜舒竹教授在《“变教为学”说备课》一文中指出, 数学知识可以分为“发现 (Discover) ”和“发明 (Invention) ”, “发现”的知识是对客观规律的描述, 对学习者来说具有“确定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发明”的知识通常是依赖于人的主观需求而出现的。对于“发明”的知识, 认识的核心环节是感受需求, 并且经历自主发明的过程。笔者认为, 乘法属于“发明”的知识。上文题中的8个2相加书写不方便, 用简单的方法表示, 是对乘法的需求。因此在此活动中, 笔者就收获了许多学生的“发明”。

师:4是怎么来的?

生:把2个2合起来组成的4。

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观察, 发现这种表达确实比之前8个2的表达简单了。

师:这三个算式是怎么来的?

生:我将2+2+2+2+2+2+2+2=16, 从中间砍一刀, 就变成了2个4个2相加, 加起来就是16。

师:请你演示一下从哪里砍一刀。

生:在第4个2之后画一条竖线。

教师对这位学生的发明进行鼓励, 引导其他学生观察, 这种方法把一个长长的算式改成了3个短的算式, 真是一个很棒的发明。

师:请你解释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把4个2变成1个8, 另4个2变成1个8, 然后8+8=16。

该学生采用文字叙述进行表达, 虽然表达没有变得简单, 但却抓住了4个2加4个2的关键点。

师:其实就是几个2?

生 (脱口而出) :8个2。

此学生的发明让教师眼前一亮, 非常简单但却表达准确, 抓到了知识的要点。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课堂会介绍乘法的读法, 让学生做大量的相同加数加法改成乘法算式的练习加以巩固。但本节课却让学生的“发明”占据了课堂的主要时间, 表面上看似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降低了教学效率, 但是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不应只包括教师教授的内容, 还应包括学生所经历的学习活动以及通过活动可能取得的收获和发展。郜舒竹教授在《“变教为学”从哪儿做起》一文中提到:学生通过活动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在活动中还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感悟了思想等。所以笔者认为, 活动二的实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 实际上是提高了教学效率。

【活动三】

同样的8个2相加, 大家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 你觉得哪个好?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 多样化的表达会给交流带来困难, 因此需要统一, 统一的目的是让所有人看到后都能够知道其确定的含义。通过活动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同加数求和改成乘法的方法, 知道乘法算式中每个因数的意义。

这一活动提出后, 课堂内一度出现冷场。笔者顺势将活动二中展示的全部方法再一次拿出来让学生挑选。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众说纷纭。这时候笔者追问: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都能发现有8个2。此时, 笔者讲授并板书8个2相加, 可以改成8×2, 表示8个2相加, 也可以写成2×8, 并追问每个因数的意义。由于活动二, 学生充分了解8和2各代表什么, 所以很容易说出“2”代表相同加数, “8”代表有8个相同加数, 即相同加数的个数。也因为活动三这个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乘法。

经过活动二和活动三, 正是让学生经历了“发明”到统一的过程, 经历了将8个2相加进行简单表达的过程, 对于乘法的数学本质有了充分的理解, 即相同加数求和可以改写为乘法。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 很多三、四年级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乘法到底怎么来的, 没有体会到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也没与加法建立联系, 因此学习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活动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谈谈你的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

设计此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为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网建立基础, 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 促使学生有更强的需求去探究, 并且通过学生的提问, 也有利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上一篇:浅谈我对孝的认知下一篇:调皮的小猴鹏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