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3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1

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全社会每一个个体或者机构都具有约束作用。依法治国就是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行,确保社会生活的有序、安全、和谐和文明。而知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正如下棋一样,不知道规则、不按规则行棋是下不好棋的。所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每一个机构或者个人都必须熟悉法律规则。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老话叫做“不知者无罪”,这句话在日常生活当中或许适用,但涉及到违法犯罪行为却不能以“不知法”为由免责。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刘汉涉黑集团案。庭审时,刘汉辩护人认为,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特别是要满足犯罪主观要件,才能为其定罪。对于组织成员来说,缺乏“明知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而加入”这个构成要件,就达不到构成犯罪的标准。但是公诉人推翻了这一辩护。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因为不知法而犯法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机构也有个人,说明我国在法律宣传上还不够充分、到位,普法教育不够深入,公民学习法律的观念也不够强烈。笔者认为,应该借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春风,进一步强化法律宣传,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法的热潮。

首先,要创新法律宣传方式。除了采取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发放资料、面授教育、咨询服务等方式外,还要创新方式,采取文艺演出、法律知识竞赛、模拟互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宣传效果。

其次,要增强法律宣传的实用性。除了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外,还应注重针对诉讼程序的宣传,让群众既懂法,又知道怎么用法,让群众明白法律是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最有力的武器,增强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的意识,摒弃遇事上访的错误认识,变“信访”为“信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关键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就始终把法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召开以来,党的主要领导人作了许多战略部署,为了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在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1、加强并继续完善我们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对我们国家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为我国全面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党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应该依据宪法和法律规范做事,要牢记法律准绳是不可逾越不可触碰的,以身作则,遵守法律,并且带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能将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第二、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我们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依法治军的核心和根本要求。第三、依法保证“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国梦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万千海内外同胞最热切盼望实现的,依法推进“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保证,只有在此基础上,祖国统一才会很快到来,台湾问题也会尽快解决。对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港澳来说,依法实行“一国两制”是保证港澳健康发展的基本政策,也有利于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并促进两岸在各方面的交流合作。

2、继续发展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并改进宪法的实施

第一、完善和健全宪法顺利的实施和监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代表着人民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经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得以形成的。因此,全国各族人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武装力量等等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并完善监督制度。第二、完善立法体制。正因为宪法的特殊地位,所以在其修改的程序上,应该更加完善。我国规定,要想修改宪法,必须通过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修宪建议,并按照宪法的规定进行修宪。而其他部门法律修改较之宽松些,但也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党中央报告后方可进行修改。第三、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立法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立法过程中要加强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组织并协调好人大的立法工作,健全人大在立法过程中的审议、协调、论证、起草等机制。在立法过程中,要征求人大代表的意见,并且增加出席人大常委会会议人数。第四;增强重点领域立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的各种合法权利的都应该受到保护,所以在这方面力的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对保护公民的权利是非常有必要的。

3、继续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政府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在其履行各自职能的同时需要遵守法律规范,要明确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事情不可为,只有在此基础上,不滥用职权,勇于担当,各级政府才会受人民爱戴。第二、健全和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健全决策机制,把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化,让公众进行参与、各种专家进行讨论、评估是一个重大决策得以确定的重要过程。第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同层级的政府拥有不同的事权和职能,要根据简化层次、提高效率的原则对执法力量进行合理配置。第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的监督在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应做到:到的内部监督、人大的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的监督等等。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最终使人民群众达到共同富裕。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是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提高的,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和完善。我们在这里将市场经济的优势并不是说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始终是积极有效的。因为市场经济讲究自由、平等、诚信,任其自己发展可能会出现资源的浪费,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所以这就需要法律的规范、制约、引导和保障。法律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润滑剂,法律运用的好,市场经济就会为我们所用,运用不当就可能会出现像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经济危机那样的危害。因此在这里看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为我们所用,有利于市场经济积极健康有序发展的,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持续、协调、高速发展的。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繁荣昌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之处

保证国家繁荣昌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中国梦的内容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最高利益所在。历史告诉我们,法治健全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法治松散国家则会衰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繁荣昌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靠得住的,也是最根本的。依法治国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最高意愿,也代表着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意志。它具有客观性、科学性、规范化,具有对所有人和事的普遍约束力,也是符合客观规律和现实实际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依法治国是不可取代的,它是保证国家繁荣昌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保证国家的重大决策能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保证台独分子、疆独分子分裂国家的行为受到严惩,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统一;也能够解决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和纠纷,从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并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刘秀莲.浅谈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审议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设计了宏伟蓝图,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时代。毋庸置疑,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教”意义重大,它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法律关系日趋复杂化的有效路径,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贯彻全会精神,强化法治意识,确保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在法治的轨道中运行,如何用法治的思维管理教育工作和学校事务,教师如何做到依法执教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身体力行。

从本期开始,《依法治教纵横谈》专栏与读者见面了。在第一期本刊特别约请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从推进全省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高度,就“依法治教”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述与全面的实践指导。今后,我们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围绕“依法治教”陆续刊发相关文章,欢迎广大读者关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仅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直接关系千家万户,教育治理方式与学校管理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密切相关。全省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提高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和规律特点,按照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薄弱环节,明确攻坚方向,坚定法治理念,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一、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

知法懂法是依法治教的前提,树立法治观念是依法治教的先导。全面推进依法治教,首先是要加强法治教育,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良好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指导行政行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领导干部学法不仅是工作需要,而且是依法履职的必然要求。只有领导带头学法,严格依法办事,才有利于树立法治的权威,有利于在广大师生中树立法治观念,促进法律意识的形成。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学法、用法,逐步养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关键在自觉,制度是保证。要建立健全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举办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制度以及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等,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素养、法治观念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依法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抓好对广大行政工作人员和教师的法治教育。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教育行政执法的主体,很多具体的执法工作由他们来实施。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使他们熟练掌握并履行与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及工作的操作程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教育学生学法守法,教师自己首先要学法、守法,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他们爱岗敬业,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要把法律知识作为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要严格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带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首先,要转变机关职能,不断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事权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管到什么程度,都应科学定位,而且要有法律法规依据。“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错位。要将工作重点转到着力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公平竞争的条件上来,将职能从过去的管理型“全能”机关向服务型“有限”机关转变,由“随意型”机关向“法治型”机关转变,由“公婆型”机关向“公仆型”机关转变。要做好职能转变工作,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对各自的管理项目进行再清理,能精简的尽量精简;能下放给基层和学校的,一定下放;能取消的坚决取消,尽可能地方便学校、学生和群众。近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各地对有关方面已明确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要坚决不折不扣地执行,绝不能搞变通执行。对于那些早已过时的文件和规定,要及时废止和清除,要严防将部门利益权力化。同时,对于过去属于审批项目现在转为内部管理的,要突出加强制度建设。

其次,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执法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对重大事项的决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保证基层和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要时举行讨论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避免决策的不当和失误。要完善各项监督制度,加强对决策权、许可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强化对重大事项、重要岗位的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评议考核制,将权力与责任挂钩,严肃查处违法乱纪、渎职失职行为。

最后,要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是落实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法是靠人执行的,不树立起为基层、为学校、为学生和群众的服务意识,不具备应有的法律素质,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不能有效地执行,甚至形同虚设。转变作风的核心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摆正自己与基层、学校、师生的位置,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切工作都应从方便基层、方便学校和学生出发,特别是对于职责范围之内,又有条件办的事,要不推不拖,及时办理。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耐心解释,说明原因。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了解和听取基层学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掌握真实情况,积极研究对策,拿出解决办法。

三、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依法治校的目标是在法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基础工程。近年来,不少学校在学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章制度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总体上讲,学校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权责不够明晰、决策不够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在,随着行政机关职能的转变和权力的下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已越来越大。在这种变化的形势下,必须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促使学校正确使用办学自主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都应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并把章程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保证学校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的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不适用和过时的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要及时予以修改或废止。

其次,要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

最后,要完善机制,依法保护学生和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加强对学生、教师的安全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要加快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系统化和教材的科学化建设,不断改进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法治教育效果更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特别注重宪法教育,强化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教育,将依法治国的理论、原则作为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社会法治教育资源,丰富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形式,运用网络等手段加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多种形式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心得体会 1 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擘画了 “十四五”发展新蓝图,也为党员干部在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给出了 一份“期 中考卷”。贯彻落实五 中全会精神,党员干部要在 “学深悟透” 中领悟宏大愿景,在 “锐意开辟” 中磨砺斗争本领,在 “持续奋斗” 中真正善作善成,考出好成绩,创新新业绩。

育先机开新局,学深悟透全会精神。五中全会深入剖析了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变化的内外环境,党员干部要在 “两个大局”下辨大势 明方向,科学识变 主动应变,努力提升站位高度 思想深度,坚持全球视角 专业视角,激发新活力 聚变新动能,深刻把握危 中蕴机 危可转机的辩证关系,善于在 危机 中育先机 于变局 中开新局,为推动社会主义高质量发展 中开辟新境界,闯出新格局。特殊是构建新时代发展格局,要早谋划 早行动,扬优势 补短板,下好改革“破局棋”和创新“要害棋”,健全高效率 可落实的改革机制,持续推动改革创新“螺旋上升”“迭代升级”。

强作风

展新风,锐意开辟进取精神。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 一鼓作气,确

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员干部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不 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锤炼工作作风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压舱石”“定海针”,越是要害时刻越要通过提升责任担当强作风 净化政治生态展新风,始终保持战斗姿态,主动作为 担当有 为 善作善为,在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中,展现共产党人大智大勇 乘风破浪的锐意开辟精神。

同呼吸。

共命运,持续奋斗伟大事业。“星光不 问赶路人,时光不 负实干者。”五中全会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党员干部要紧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紧扣“发展”“全面”“人民”“创新”“科技”“改革”“开放”“高质量”“安全”等高频词,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用担当促进有 为 实干创新实绩,真正扑下身子 撸起袖子,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以“一锤接着一锤敲 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一鼓作气 一抓到底,扎实推进新发展格局 强国战略 坚持创新 乡村振兴 对外开放 共同富裕等重点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二〇三五年雄伟远景,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分考卷。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心得体会 2 2

金秋烂漫,战鼓不歇;

大国点兵,规划先行。10 月 26 日至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一幅雄伟壮阔的建设蓝图跃然纸上,标志着我国开启了 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翻开斑斓画卷,瞄准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要深悟和把握“十四五”规划的精神内核,从“要害词” 中萃取干事创业的思想动力和方法能力,行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

筑稳“党旗领航”定星盘,凝结奋楫之力。全会强调,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前进之路何畏风浪,自新 中国成立一路走来,党 中央谋定而动,乱云飞渡,潮打不 翻,在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决策面前科学定调 开辟创新,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要挑战面前攻城拔寨 坚毅前行,把大党风范融入大国担当 浸入发展大局,把美好蓝图逐渐变为生动现实。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风雨来袭时战胜一切艰难的主心骨,惟独 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干形成一往无前 战无不 胜的磅礴力量。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胸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政治定力,时刻校准“定盘星”,真正当好指引方向的指南针 凝心聚力的主心骨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勘划“人民至上”载重线,把握弄潮之势。在 “十四五”规划编制过程 中,习近平总书记奔走多地调研,与基层群众面

对面深入交流,还首创性地开通网上征求意见渠道,全会公报 中的“人民”一词就呈现了 23 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被写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点点滴滴足以彰显“人民至上”理念的分量。面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党员干部要始终 不忘初心使命,在 坚定践行群众路线上精描深绘,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多一嘴“我是谁”“依靠谁”“为了 谁”的责任之问,多一点“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担当,多一分“贴近群众”的烟火气息,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听民心,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主动性 创新性,打好发展主动仗,绘浓新蓝图的人民底色,真正守护好 践行好党的“根基”和“血脉”。

练强“危

中育机”内家功,积蓄破浪之能。面对当前发展的“时”与“势”,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提出“要深刻熟悉新发展阶段,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三个“新”要求,点明了 党的十九届五 中全会的核心要义。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放眼长远,要想决胜于千里之外,要害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党员干部要辩证把握“危”与“机”的关系,深刻熟悉发展规律,准确识变 科学应变 主动求变,提升改革创新和驾驭风险本领,砥砺“在 危机 中育先机 于变局 中开新局”的能力;要发扬斗争精神,练就一双“不 畏浮云遮

望眼”的政治慧眼,树立底线思维,以敢于斗争的勇气和斗争到底的魄力唱响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曲”;要坚持问题导向,把全会精神落实到行动上 体此刻 岗位上,找准发力使劲的要害点,拿出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不 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形象扬帆奋进新征途。

蓝图绘就,远景可期。让我们只争朝夕不 负韶华,以更加坚定的信心 更加深厚的底气 更加过硬的能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铿锵进军!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心得体会 3 3月 29 日,万众瞩目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新奇出炉”,为 中国未来发展擘画了 发展蓝图,规划了 发展路径,指明了 发展方向,勃兴了 发展动力。此刻 让笔者当一回“电影播放员”,做一次“图片分享者”,和大家一起看一看“十三五”的喜人故事,聊一聊“十四五”的奋进话题。

观看“十三五”的纪录片,每一帧都让人感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这短短五年,你我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让挪移支付 人脸识别 电商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实现了 “网络漫游”的科技生活; “立即办”的政府速度,让行政审批 政务公开 诉求办理务实高效,我们体会到“专属管家”的细心贴心;贫困户的脱贫帮扶,让劳有 所得 住有 所居 老有 所养照进现实,我们感受到“全

面小康”的政治抱负;“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让青山绿水 蔚蓝天空 清新空气成为日常,我们身处于“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民法典的颁布施行,把公平公正 司法正义 依法治国引向深入,我们看见了 “公正天平”的不 偏不 倚;纪监委的刚性执法,让以身试法 贪赃枉法 违纪违规无所遁形,我们感受到“四面八方”的“监督之网”。太多太多的改变和福利,说个三天三夜,怕也说不 完 道不 尽 乐不 停。人民获得感“满满” 幸福感“炸裂” 安全感“爆棚”。

钻研“十四五”的设计图,每一步都催人奋进。“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当前,第一个百年目标立即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旋即开启。国际形势波诡云谲,我国也进入了 新发展阶段。惟独 开好局 起好步,系好新时期发展的“第一粒扣子”,才干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事业行稳致远。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紧紧环绕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四面。通过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业务能力素养,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把党锻造成一支政治过硬 素养过硬 作风过硬的“钢铁之师”,成为 中国人民的“主心骨”“顶梁柱”和“定海针”。要以人民为 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理念。聚焦人民“急难愁盼”狠抓落实,瞄准人民生活憧憬集 中发力,让人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幸福感更可持续 安全感更有 保障。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环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牢牢扭住扩

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全力攻坚科技难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用科技优势占得发展先机。要向改革要发展,向开放要力量。以“刮骨疗毒”的非凡勇气和“刀刃向内”的政治担当,重点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有 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素充分涌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洪流,同逆全球化的“历史倒车”和“回头浪”坚定斗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不 我待,只争朝夕;久久为功,砥砺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的引领下,我们要不 断提升政治能力,苦练斗争本领,涵养浩然正气,厚植人民友谊,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进行发挥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心得体会 4 4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它代表了 孔子的为政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一思想也契合了 十九大报告 中所指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组工干部当效法自然,以水为师,习水之德。

当有 流水不 腐的信念。[吕氏春秋·尽数]有 云:“流水不 腐,户枢不 蠹,动也。”一个“动”字,揭示了 世间万物的奥秘;一个“动”字,指引一个政党实现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蜕变。

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变化,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不 断革故鼎新 解放思想,从改革开放,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

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不 断地进行批评和反思,不 断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使 中国摆脱了 思想上的僵化和保守,迎来了 属于 中国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 奋进者 搏击者,而不 会等待犹豫者 懈怠者 畏难者”,组工干部当紧紧抓住大有 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艰苦奋斗再创业,才干释放源头活水。

当有 海纳百川的胸怀。“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这是组工干部应有 的个人修养。这种气度胸怀表此刻 用人方面就是要选贤任能 知人善任。正如汉高祖刘邦在 成就霸业后说到:“夫运筹于帷幄之 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 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粮馈,不 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组工干部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势,从容淡定 胸有 成竹的气度,把大气做人的要求贯穿到组织工作的始终,做到胸 中有 理想 有 大局 有 组织 有 百姓。

当有 水滴石穿的韧劲。“天下柔者莫过于水,而能攻坚者又莫胜于水。”柔软如水,坚硬如石,水滴千日不 足穿石,水滴万日磐石得穿。组工干部怕的不 是艰难险阻,而是坚持不 懈。要有 “功成不 必在 我”的自觉,不 贪一时之功 不 图一时之名,敢于担当 勇于实干 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终将取得丰硕成果。原本“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塞罕坝,经过三代林场人不 懈的接续奋斗,创新出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实践证明,只要

立足当下 着眼长远,以水滴石穿的韧劲,终将实现天堑变通途。

组织工作不 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因此,组工干部要以水为师,习水之德,不 断涵养自身的品质,释放源头活水,做到虚怀若谷,敢于坚持真理,不 忘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精神心得体会 5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10 月26 日至 29 日在 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 中国发展擘画雄伟蓝图。五 中全会的召开,是在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立即胜利完成之际,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 机衔接的重要会议,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 起好步的重要会议,必将是逐梦未来的具有 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展望“十四五”,经济社会必将飞速发展,“蓝图”未来可期。过去的五年,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眼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实体经济蓬勃发展,一大批 中国创新 中国制造 中国建造成果,让中国经济活力全面迸发,实力大幅攀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展望未来的五年,我们将坚定不 移地按照党 中央擘画的雄伟蓝图,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 战略性 全局性的思量,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持之以恒地构建新发展格局,勇于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

难险阻,保持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期待“十四五”,依法治国必将扎实推进,“蓝图”无比美丽。全面依法治国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民主 法治 公平正义 安全的需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应有 之义和发展方向。五 中全会的召开,对于加强未来五年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有 着深远意义,这是在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提供法治保障的需要。展望未来的五年,我国的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必将迈出坚实步伐,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将大幅跃升,非常值得期待。

憧憬“十四五”,民生福祉必将大幅提升,“蓝图”如诗如画。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我们人均 GDP 跨上 1 万美元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 决定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不 断增强。未来的五年,城乡社区发展管理成效将更加凸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深植人心,大美乡村画卷将处处呈现;教育 医疗卫生 住房 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将更加完善,幼有 所育 学有 所教 劳有 所得 病有 所医 老有 所养 住有 所居 弱有 所扶上将取得更大进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将充分体现。这些美好“蓝图”如诗如画,令人无限憧憬。

聚力“十四五”,前进步伐必将更加坚定,“蓝图”绘就辉煌。当前的 中国,正处于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害时期,站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5

2020 年 11 月 16 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这意味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完成好这个课题只有找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法先行,构造“良法善治”的法治氛围,才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器”作用。

科学立法铸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安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因为人民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则国安宁。科学立法要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关心的痛点、难点,社会发展的断点、盲点,为完善立法创造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升立法的公正性、公平性。科学立法要为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保护“屏障”,让守法者一路“绿灯”,让违法者无处遁形,让人民群众真正信奉法律、拥护法律。

严格执法铸造“令在必信,法在必行”之严明。“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才能更好发挥

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秉公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服务、听党指挥、忠诚向党,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司法部门要切实把严格规范、公正严明的执法要求贯穿执法全过程,努力提升执法司法的质量、效率、公信力。

公正司法铸造“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之正义。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司法公正的要义就是法律适用的平等和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机关要构建更加公开、透明、高效、有序、规范的“阳光型”的司法体制,构筑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人员要勇于担当、忠诚正义、公正不阿,敢于排除外部干扰,坚守司法公正的底线,锻造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

全民守法铸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之公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广大领导干部要统筹推进全民普法工作的落实,强化人民群众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人民群众要自觉用法律武装头脑,树立法律先行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到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尊崇法律、敬畏法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不去逾越法律“红线”,不去触碰法外“雷区”,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道德素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6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凝聚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是制度之治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第一,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宪法规定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要进一步推进党的领导入法入规,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强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完善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和党内法规体系,汲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影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四,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谋划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和法治队伍建设长远规划,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东中西部法治工作队伍均衡布局,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一、法治建设中的人权保障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空前文明, 人权保障也开启了新纪元, 这些都要求国家在既有的发展轨道上, 继续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党中央把依法治国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国策提出并加以落实, 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同时, 加大监管力度, 以防止践踏及伤害人权的情况发生。

2004 年, 我国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 这是人权入宪的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代表着21 世纪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为之奋斗的新的目标。通常, 人权主要是指作为人享有的或应该享有的权利, 它不同于自然权利, 从权利主体的角度来讲, 人权与自然权利是不相通的, 第一, 人权实现的基础途径, 从应有人权到法定人权, 通过依法治国这样的治国理念将现有的“自然权利”转化成为法律上的权利。第二, 人权实现的现实途径, 从法定权利到应有权利, 这是个长期奋斗与发展的过程, 只有具备了这一权利转化的过程, 人权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自然权利依靠的是自然属性获得, 而人权则是针对人这一属性来解释的。

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人权保障发展进程

21 世纪, 对于人权保障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在法律上最基本的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力转化的建设过程, 它并不是代表哪一政治派别的权利上位, 也不是空泛的强调人权至上的形式过程。人权保障是从实质上出发, 沿着依法治国的路子, 探寻作为人最基本的应该存在的实质权利。

更深入的讲, 依法治国脱离不了人, 与其说是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治国, 倒不如说是人在依法治国, 那么, 既然有人的存在, 就要考虑到作为人而应有的自然权利与其他的法定权利。所以, 权利的存在是法治国家的保障,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更应有适合人权存在与生长的土壤, 人权事业搞不好, 人民的权利就得不到有力保障, 法治国家建设只能是一个空壳, 有名无实。可以说, 依法治国是一场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 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体现。一方面,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国家站在人民的立场考虑问题, 寻找出适合国家普法、人民知法的新道路; 另一方面, 在法治国家建设这个大环境下, 若是将依法治国比作石头, 那么人权就是人民摸着石头过河的目标, 当然过河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中间出现的阻碍就是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应该解决并予以排出的障碍, 总的来说, 人权保障将会是一个伴随着法治建设的历史发展的过程。

三、以德治促精神建设, 以法治强人权保障

保障人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而德治是人权保障的灵魂和基础, 是推进人权事业发展的有效力量。然而, 德治并不像法治那样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护法律的顺利实施, 它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上解决一些尚未触及到法律的道德方面的问题, 根据这一点可推知, 德治对于人权来说, 只是从道德的角度调整人权, 通过社会舆论、道德压力从侧面进一步的规制人权, 保证人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德治是人权的软性基石。众所周知, 中国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 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与前进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现如今中国所倡导的德行、以德治国中的德主要就是从中汲取的传统精华, 若是在华夏土地上搞人权, 肯定离不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式的人权基础上借鉴西方先进的人权思想, 从而发展起来的人权思想中西贯通, 这将会是人权发展道路上的一大进步。法治是人权的硬性保障, 国家在厉行法治的同时, 亟需创造一个适宜人权这一新事物生存的环境。而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厉行法治, 它着重强调的是公权者要服从法律, 这种法治着重在规制公权力的运行。既然人权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 那么以法治来保障人权的发展则是有理有据的。

四、结语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进一步的将德治与法治的精神贯彻在人权保障中, 不断地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权观念。与此同时, 未来的人权保障事业应当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所以, 我国应针对人权保障事业在法治实施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 审时度势, 以使法治建设更好地承担起公民权利保护与救济的功能, 从而推进中国的人权法治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对于人权保障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实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在法律上最基本的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力转化的建设过程, 它并不是代表哪一政治派别的权利上位, 也不是空泛的强调人权至上的形式过程。人权保障是从实质上出发, 沿着依法治国的路子, 探寻作为人最基本的应该存在的实质权利。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人权保障

参考文献

[1]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海年, 李步云, 李林等.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四个维度 篇8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均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者构成依法治国方略向纵深推进的四大支柱,相互依存,共同支撑法治的大厦。它们共同构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四维,缺一不可。

关键词: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50-02

十八大报告有一段文字专门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都在于牢牢抓住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这四个环节。

一、科学立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

法治为良法之治,良法来自于科学立法。科学立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良好规范。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传达了两个信息: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2011年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立法的数量堪与法治发达国家媲美,但是立法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因此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是“完善”这一法律体系,具体要做到“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这体现了立法内容的科学性和立法方式的科学性。

立法内容的科学性是科学立法的首要问题。立法者首先要确定对哪些内容立法,选择失当不仅实现不了立法目的,还可能造成对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的损害。立法方式的科学性是科学立法的关键问题,它可以确保法律体现国家意志。人民有序参与立法,允许公民参与立法过程,法律上称为“公民立法”。《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与部门立法、专家立法等方式不同,公民参与立法可以有效解决立法中的利益垄断问题,遏制一些权力部门利益的立法性扩张,从而在立法中实现部门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利益。

二、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严格执法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对于行政执法而言缺一不可。“严格”、“规范”是行政合法性的具体体现。根据行政法的原理,行政权力的行使首先要遵守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对行政执法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行政执法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行政执法的合法性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执法权,对于违法行使的,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正”和“文明”是行政合理性的体现。根据行政法的原理,行政执法还要遵守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行政管理时,必须做到适当、合理、公正,即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观、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与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合理行政是对合法行政的有益补充。因为,法律的阳光无法照进行政的每一个角落,法律留下的空白需要人的智慧来弥补。这恰恰是合理行政可以达成的。在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不仅仅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他们还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行政权性质和地位认识的深化,对行政权从管理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1]。当“管理”逐渐被“服务”所代替,双方的关系必定会走向和谐,行政的效率也必定会提高,社会将变得更有秩序。这是民众对于执法者的期待,也是权力对权利放低身段的表现,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三、公正司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保障

党的十五大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十六大明确提出“将司法体制改革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十七大则明确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这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提法,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十八大报告延续了这一重大决策。鉴于司法体制和政治体制的特殊关系,有学者甚至提出“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2]。这足以说明司法体制改革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

公正的司法首先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司法之所以被认为是实现法治的关键,是因为法的实施是法律的生命,是公民权利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法治社会实现的关键。公正的司法,可以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美国著名学者博登海默指出,法律体系建立的全部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和颁布良好的科学的法律,还在于被切实执行[3]。所以,法治的基本含义在于良好的法律获得普遍遵守。司法是确保法律获得普遍遵守的最后防线。在社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社会矛盾以法律纠纷的形式反映出来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司法承担了调处法律纠纷的职责,被称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因如此,公正被视为司法的灵魂。现实中,当一个刑事案件进入审判程序,社会舆论甚嚣尘上、左右司法的事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司法机关无法独立断案,有掉进社会舆论的深渊之势,这势必影响司法的公正。无独立即无公正,无公正即无矛盾的化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要求正是围绕着增强司法的公正性这一至关重要的目标。其实,司法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其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从2004年开始,中国启动了统一规划部署和组织实施的大规模司法改革,从2008年开始,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司法改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10月9日发表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书中历数改革的成果,同时也对未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让恺撒的归恺撒,让上帝的归上帝”,检察、审判机关各自独立行使职权是司法改革的最终目标。

其次,公正的司法可以产生对道德的积极效应。司法对道德既可能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产生消极效应。唯有公正的司法才能对道德产生积极效应,即司法的结果指引公众乐于作出利他行为。司法者只有确保裁判公正才能激励公民不仅遵守法律规范还能遵守道德规范。公正的司法必定通过公正的司法者得以实现。司法者的品格决定了司法的品格。公正是司法者最高的品格,与之相伴的还有对人类自身的悲悯之心。“道德为法律的实施规定了界限。即使是实在法,也不能漠视道德。……不仅如此,任何一件由法官自由裁决的案件,实质上都是在该法官的道德标准影响下处理的”[4]。因此,司法人员必须有“依靠法律承担起引导甚至重塑社会文明、道德规范的责任”[5]的强烈意识,才能充分发挥公正司法对道德的积极效应,促进公民道德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全民守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

全民守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民守法是政府和民众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的前提。全民守法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这意味着法治得到了实现。全民由不同身份、不同层次的公民构成。政府官员(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掌握着国家权力,法律对他们的守法要求更为严格。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要遵守法律,还要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权力。

官员治理国家和社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关键。十八大报告将守法的重点放在“领导干部”身上颇有深意。报告提出的“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是一个新提法。这表明,党对于法治有了更深的认识,给予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认可法治是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根据美国法社会学家庞德的理论,法律、道德和宗教是三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其中,法律是首要的社会控制手段。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的能力,顺应了法治建设的要求,表明法治进程正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法治,一个几代中国人追寻的梦想,正慢慢成为现实。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此处的规则是指国家立法机关经过严格程序制定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拥有法治思维的人更倾向于遵守规则,不带头破坏规则。十七大以来,一批“问题高官”纷纷落马,其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法律宣示,忘记了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将权力当做谋求私利的工具,让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结果必然遭到法律的惩处和人民的唾弃。

一个不具有法治思维的干部必定无法推动法治建设。改革、发展、矛盾、稳定是领导干部绕不开的执政难题。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前所未有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矛盾之间的关系,确保社会的稳定,密钥就是法治。因此,提倡用法治方式治理社会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能力对国家兴旺发达至关重要,对提高民生福祉至关重要。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今十五个年头过去,法治从一个遥远的理想逐渐走进现实。科学立法是把人民群众的意愿通过宪法法律上升为国家意志,严格执法是政府依照法律治理社会,公正司法是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全民守法则是法治得到实现后的美好图景。它们共同构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四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解永照,秦强.行政执法文明论[J].山东社会科学,2011,(3):156-158.

[2]章武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突破口:司法体制改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1-109.

[3][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和方法[M].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220.

[4][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邓正来,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52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9

7月25日上午,根据万源法院院长何成军的指示安排,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苟钟声主持召开了20第14次党组中心组“两学一做”专题学习会议,党组成员陈玉林、杨斌远、熊剑辉、苟钟声、康明济、邓建忠、苏群、副院长吉方林及1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八楼党组会议室参加了本次中心组学习会议。

会上,由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苟钟声领学了习系列重要讲话《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在学习研讨中,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党的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全会的主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们党着眼中华民族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治国理政方式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动员和总部署。人民法院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基层法院法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依法治校,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根据“更稳定,更安全,快提高”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法为准,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依据“依法治教”工作意见以及其他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工作的大局,在上级政府、教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普法的要求,扎实开展工作,现将我乡学习《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小结如下:

一、通过健全机构,强化了任务落实

组织建设是开展依法治校工作的根本保证。为了认真贯彻执行《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积极维护师生的合法利益,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师生的安全,我乡建立了“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始终把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依法育人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列入教辅站的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各学校整体规划之中,定期研究、总体部署,努力做到抓严、抓实、抓好。我乡成立了由中学校长任组长,教辅站安全管理员任副组长,各校校长为成员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落实责任制,做到校长亲自抓,安全管理员具体抓,任课教师随堂抓,构建形成由教导处分工负责的网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让依法治校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计划同步实施,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和层层抓落实的高效运行机制。

二、通过学习活动,强化了法制宣传力度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是依法治校最经常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加强师生对法律法规的条文学习到位,才能提高法律意识,认识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1、领导在决策中学习,增强依法治校意识

领导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决策者,我乡提出领导班子依法决策的要求,促进领导班子成员自觉学习法律法规,自觉强化法律意识、自觉依法办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习法律与依法行政成为班子成员的主动行为,为搞好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乡师生依法治校起到了表率作用。

2、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增强依法治校意识

教师是依法治校的关键执行者,教师的法制意识与法律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法制教育效果。因此,强化教师自觉学习法律法规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围绕《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反复研讨,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直采用集中时间对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的照本宣科及要求教师平时自学,效果会减弱。于是,我们采取了教师集中交流的学习方式。即将集中时间的一人谈变为集体谈,教师们在集中交流时各抒已见,有的进将学到的一些体会讲给大家,有的举一些案例让大家一起分析,使全体教师在交流中提高最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同时自然强化了全体教师自觉自学法律的意识,在一次次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治教的能力。

3、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法制意识。

要求各学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法制教育,真正把法制教育与日常教学工作、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法制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渗

透,使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一、落实在德育常规中。各校充分利用两会一课时间,随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将法制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中,让学生在学校的常规管理中,适时地接受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第二、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要求老师们根据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寓法于教。

第三、蕴含在学校的阵地建设中。利用班级黑板报,校务公示栏、法制宣传橱窗等常规宣传阵地进行普法宣传。为加强法制教育的力度,我乡的法制副校长每学期都会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三、通过建章立制,强化了工作的透明度

民主与法制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也是一个学校得以快进的保证。各学校一直注重依法建制,逐步建立、完善了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及依法治校章程。为适应课改考核需要,这些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适应了学校在新形势下管理的需要,有力地推进法制建设工作,形成了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四、通过安全教育,创建了平安和谐的校园

在教生违法犯罪为“零”,校内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是我们的承诺。我们也把这个指标当作学生法制安全工作的“高压线”。首先,我们让学生拥有安全、优美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加大教育检查力度,抑制了不良安全事件的发生。我乡各校这几年来,无学校重大安全事件发生,实现校园平安、和谐的目标。

长期以来,我乡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今后,将来一如既往地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加规范依法治教行为,让依法治教

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推进,向着“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目标继续努力,努力使学校成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十八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檢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一、深刻认识公安机关践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是党中央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着眼于新形势下国家未来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公安机关作为国家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力量,是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法治公安建设纳入国家、政府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把握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目标,履行公安机关在建设法治国家中所肩负的使命,不断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2]

(二)坚持群众路线的需要。

十八大修改后的《党章》中有这样表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3]习近平同志也曾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4]公安机关是与老百姓距离最近、联系最广的执法部门,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满意与否,直接影响到党委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新常态下,公安机关要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公平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为抓手,打造过硬的执法质量、办案质量和服务质量,塑造良好的公安队伍形象,以此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三)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5]公安机关是具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职能双重职能国家机关,其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实现维护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效果。而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牢牢把握推进依法治国这一总体目标,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定不移地做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促进者。[6]

(四)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7]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公安机关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拓展公安工作视野,丰富公安工作内涵,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是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重大战略性课题。因此,全国公安机关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紧紧抓住依法行政、依法办案、依法办事这个关键,始终把工作基点放在有效管控危机风险、更好驾驭复杂局势上,不断提升新常态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五)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8]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还是在人,重点还是在队伍。公安机关承担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双重职能,既是法治工作队伍,更是法治专门队伍。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真正使公安队伍成为维护公平正义之师、守护人民安宁之剑。[9]因此,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是公安机关的战略选择,全面提升队伍执法水平,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必然选项。

(六)加强党对公安机关领导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10]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安机关是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政法力量,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更要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也就是说公安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全面践行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

二、当前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公安机关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但当前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意见最大、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执法环节上。总体而言,当前公安执法工作与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认识不够。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诸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士”、“刑不上大夫”等等封建思想,在民主与法治的今天依然留下了很多痕迹。可以这么说,传统文化对法律信仰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11]这些落后思想痕迹在我们公安机关中也有所体现。调研中,我们发现少数单位的个别民警,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遇到亲朋好友,就会出现讲面子,讲人情,甚至是违法违纪等行为。同时,由于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产生了一定的厌战情绪。有的民警怕出事、怕担责任,不敢大胆履行职责,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有的民警履职意识不强,受案不立、立案不查、查案不结,执法不作为、作为不到位问题时有发生,使有的案件从小拖大、从易拖难,导致当事人不满,甚至引起涉法上访等情况出现。还有部分民警片面认为只要公安法制部门不监督,案件就能过关,把法制工作当成是一个部门的工作,没有认识到执法规范化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二)民警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县级以下公安机关的民警处于新老交替时期,有经验的民警年龄偏大,他们对当前频繁交替、更新的法律、尤其是计算机操作、网上办案应用等执法新技能跟不上;新入警的年轻民警有激情,有活力,但工作时间较短,经验欠缺,从而产生对办理案件不会定性或定性不准、适用法律错误、笔录格式化、调查简单化,证据意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公安机关法制培训方式过于单一,不能根据民警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培训,民警认为是单位要我来培训,不是我要来培训,我需要的单位不培训,单位培训的我不需要。这样的矛盾挫伤了基层民警学习的积极性,培训变成走过场。

(三)法制监督制度不完善。目前,全国大多数公安机关均出台了《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但真正依据《办法》对案件进行处理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县级以下公安机关这种现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办案单位会认为:只要案件经法制部门审核,即使发生执法过错,也是法制部门把关不严,法制部门应负全部执法过错责任,办案单位没有责任。其次是不少部门和单位的领导怕影响本部门声誉和考核,多数时候通过协调、弥补方式将问题解决。这一来就养成民警执法中的依赖思想,从而形成“错了改,改了又犯错”的怪象。同时,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基本实现了案件审核网上流转。但从实践来看,多数办案部门对网上审核认识不足,习惯依赖法制部门意见和领导指示,自己缺乏独立思考和对案件办理的责任担当。

(四)法制部门职能职责定位不准。

现行的公安法制监督运行模式是通过对案件的审核来达到执法监督的目的,这是法制部门的本职工作和最重要职能,但法制部门在实际操作中还扮演着另一重要角色,那就是“消防员”,即办案部门在执法中出现问题后,还要想方设法帮助办案部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协调检察院、法院、上级法制部门等部门来平事,有时甚至帮忙掩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这无形中将法制部门和办案部门混在了一起,难以充分发挥法制部门应有的职能职责。

三、改进法制工作的对策措施

加强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把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着力提高公安机关执法综合能力和水平。

(一)变更执法理念,牢记为民宗旨。

“执法为民”就是要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真正打牢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思想基础,树立起新的执法理念。一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当正确的政策方针制定后,干部是关键。全面推进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特别是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将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纳入到对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的政绩考核中去。要将人民对当地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是否满意作为提拔属地公安机关主要的重要参考。要进一步完善由各级公安机关“一把手”挂帅的执法管理委员会工作机制,着力研究解决执法突出问题。要认真学习贯彻《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隔音空间”,做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表率。二是要转变思维观念。警与民就像鱼和水,水可以没有鱼,但鱼却离不开水。所以,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评价公安机关执法工作水平,是顺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的体现。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顺应民意,赢得民心。三是要破除特权思想。公安机关拥有一系列的强制职权,如侦查办案中的刑事拘留权、警械使用权、逮捕执行权等,在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中的行政处置权、行政强制权以及行政处罚权等,这些权力的运用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条件下,每个公安民警都应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念,破除特权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民公安的权力是来自于人民,人民警察要为人民执好法、用好权,并以此来报效人民、服务人民。

(二)强化执法管理,提高规范化水平。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完善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构建有力的执法保障体系,实现执法队伍专业化、执法行为标准化、保障执法质量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因此,一要规范执法行为。要明确公安机关执法权限、人民警察执法操作规程和执法责任,严格执行公安机关各项执法制度,对于个别单位个别人违反法律规定,超越法规限制的违规执法行为要严肃追究相关单位主要领导和执法民警的责任,从而整体上促进公安队伍执法水平的提高;二要规范保障机制。要实行案件集体商议制度,使办案部门、办案民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增强执法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要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利用警方和社会已有的各种维权机制,切实保护警察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实行执法监督员制,选调政治素质高、执法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法制专干到办案任务较大的基层所队,开展现场执法指导和监督工作,确保执法质量;要立足本地实际,吸收借鉴国内外警察执法工作的成功经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安执法工作程序和条例,为民警工作提供可靠法律依据。三要规范办案场所。要不断完善警务督查系统建设,强力推进讯问、拘押、监管场所全程录音录像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基层所队办案场所设置,严格分离办公区和办案区,完善询问室、侯问室、审讯室等办案场所的安全防护体系,杜绝执法过程中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的发生。

(三)完善执法培训体系,提升社会法制意识。

一要完善执法资质培训体系。要全面实行民警上岗资格考试认证制度,通过对民警法律知识、执法技能、执法艺术以及公安政策、条例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促使民警夯实执法功底,从而做到高效执法、文明执法和规范执法。同时,对没有执法资格的民警,要全部转移至非一线执法岗位上。二是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要积极提升公安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认识,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社会企事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执法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努力减少和消除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现象,为公安执法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执法环境。三是针对性开展警察维权教育。要针对当前侵害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各类行为的特点,对基层单位领导干部和一线值勤民警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现场组织指挥、警力调遣分配、个案分析指导和挖掘总结提升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临战处置指挥能力,减少指挥失误造成的侵害事实发生水平。

(四)完善监控体系建设,狠抓基层办案质量。

上一篇:机电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向自己的不完美说不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