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V

2024-09-09

IDC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V(通用3篇)

IDC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V 篇1

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以下简称“IDC”)在IP网络一统天下的互联天地里,起到互联网心脏的作用,因此需要重点关注IDC机房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突破建设中的难点,为IDC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一、建设中的五大难点

重点难点一:楼层高矮。是在选择IDC机房用地时,保证中心内服务器及各种设备能够持续、安全的运行是最起码的条件。新建改建项目在建筑设计时没有考虑到IDC的用房要求,而存在层高矮,部分管线排布难、施工难的问题。

重点难点二:大楼没有固定备用柴油发电机,如何保障机房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保障计算机机房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首先应保障计算机设备的电源可靠性,然后再保障计算设备制冷的辅助设备电源的可靠性。因机房在无制冷的情况下,温度会骤升,会很快使计算机设备宕机。因此,为机房制冷设备的供电可靠性不容忽视。一般的楼层是没有足够的承重安装柴油发电机的,所以对楼顶的加固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重点难点三:增加租赁柴油发电机接口,如何方便快速与室外柴油发电机连接。增加租赁柴油发电机到场后,应能方便、快速,并以最简单的方式进行与油机对接。

重点难点四:机房电缆较多,运维管理困难。机房内电缆较多,应充分考虑后期运维管理的便利性,以便在例行检修或改造时,方便管理及维护工作。

重点难点五:整体方案要采用绿色节能手段,降低机房PUE值。采用绿色节能各种技术手段,有效降低今后整个机房运营成本。

二、难点解决方案

IDC机房设计目标是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设施先进,绿色环保、投资合理的现代化计算机中心机房,切实为IT设备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工作环境,并为管理人员提供安全、高效的管理手段。

解决方案一:机房采用无吊顶方式。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设计图纸,对管线进行现场综合排布放线,合理避让调整,使机房整体净高能达到3.0米为准。

解决方案二:重要制冷设备采用市电+EPS供配电方式,在停电前,接到通知后采取以下相应应急机制:

(1)重要制冷设备采用市电+EPS供配电方式,在全部停电后,能够有一定时间继续支持计算机设备工作。

(2)在接到停电通知后,第一时间通知租赁油机厂商,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柴油发电机到场。在柴油发电机到场前,检查电缆仓内电缆绝缘情况,准备随时与柴油发电机连接。

解决方案三:采用电缆仓分层分区放置电缆,方便快速连接租赁柴油发电机。接室外租赁油机采用电缆仓放置电缆,避免凌乱;接室外租赁油机采用单芯软电缆,方便拉线。为避免接错电缆,每根电缆首末端相线、零线、地线采用不同色的标签,做明显标识,电缆末端采用铜鼻子+可拆卸绝缘护套。

解决方案四:强电电缆双系统采用A、B系统物理分离的方式。考虑机房末端电缆众多、为方便管理及维护,末端机柜强电线槽采用带隔板方式将末端电缆A、B系统完全隔离开,UPS输出至机房线槽,A系统采用地板下走线方式,B系统采用楼板下走线方式,来实现完全物理隔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后期管理误操作带来的重大事故的可能,且在运维上带来了便利。

IDC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V 篇2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 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 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 学生在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 整合理论与实践,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它作为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能够较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与高职教育的特色。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根据笔者对项目课程相关理论的学习及实践, 就项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解决思路。

一、管理机制与制度的建立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 同时, 最大的阻力仍然来自教师。阻力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观念, 二是自身能力, 三是对工作的考核。前两个问题可以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锻炼来改变与提高, 而第三个问题只有通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配套管理制度来根本解决。

政策与制度起着指引、推动与保障的作用, 但是, 目前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往往从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 制定的管理制度一刀切现象较为明显。如在教学考核上过于注重形式, 而对内容的考核缺乏科学手段;在课时的安排上过于呆板, 难以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在工作量计算上, 不同课程基本上采用同一个算法, 难以体现教师的实际投入, 这种状态严重制约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紧迫感。

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应当是建立科学管理的理念, 在政策上鼓励、鞭策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在管理上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制度, 对于教学考核应更多地注重实际效果;在教务管理上, 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情况采用分类管理法, 充分考虑项目课程及工学结合教学的具体需要;对于项目课程的课时及教师的工作量要科学测算, 使教师实际付出得到认可;要减少教师工作中不必要劳动, 使教师有精力从事课程改革和自身提高。

二、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的构建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并不是在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中增加几个项目, 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成功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应该把项目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主体, 所设计的项目应该能够覆盖整个工作领域, 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需要的所有专业知识。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大都仍是学科课程体系, 由于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全面而造成了许多方面与生产脱节。如何彻底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 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如何制定课程标准, 使设计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并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 要真正做到这些确实艰难, 尤其对于许多定位过于宽泛的专业, 更是难以做到。

要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是要明确高职3年的学习时间不可能培养全才, 因此必须做好专业调研, 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定位一定要准确, 专业面向不能太宽;第二是要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由来自生产一线的专家来描述本专业相应的工作任务, 任务需要覆盖整个工作领域;第三是由学校教师整合不同专家的意见, 形成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描述表, 这一点的关键是参与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 否则容易对工作任务的理解产生偏差, 导致后面的工作偏离目标;第四是根据工作任务描述表来建立项目课程体系, 这一步主要由学校教师完成, 其关键是参与教师既要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 又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需要摆脱学科课程体系, 形成工作任务体系;第五是编制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这同样需要由具有教学及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完成, 否则很可能由于对项目理解的偏离而重新回到了学科课程的老路上。

三、教师能力的限制及解决途径

课程改革与实施的主力都是教师, 但我国目前的高职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当老师, 中间缺少企业工作经历, 即使有些教师有在企业锻炼的经历, 也往往由于无法真正融入企业的生产实际中, 而对于实践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企业精神的理解比较肤浅, 使得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观念过于深刻, 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突破。这对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也许并无大碍, 但对于项目课程的教学, 却体现出了其严重的先天不足。

要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让教师补上企业工作经历这一环节, 达到真正理解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这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到企业锻炼一年半载就能解决的, 是需要教师融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去企业锻炼的教师要明确目标, 并对所实习的岗位应做好理论上的准备以便能够尽快上手, 同时还需要教师摆正位置虚心请教。

另外, 由于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 所掌握的企业岗位实践技能毕竟难以做到精深, 因此, 在实施项目课程中, 可以在实践环节上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 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理论知识全面及熟知教学规律的优势, 又可以弥补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

四、课程教材的编写

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我们的教师没有书就不会上课, 有了书什么课都会上”。这话虽然有点片面, 但也反映出教师普遍缺少实践经验,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就没实际的东西可讲。改变教师的这种现状需要一个过程, 而合适的教材既能帮助教师授课时较好地贯彻项目课程的思想, 又能方便学生的学习, 因此, 教材是普遍实施项目课程的重要环节。只有合适的教材, 才能便于学生学习, 才能确保教师授课时较好地贯彻项目教学法, 同时, 出版项目课程教材能够实现成果及资源的共享, 避免不同学校在实施项目教学时的大量重复劳动。但是要编写能够较为普遍适用的项目课程教材并不容易。

编写项目课程教材, 首先应该做到教材内容以完成从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 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总结归纳真实工作任务, 整合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第三, 要摒弃传统的学科体系式章节安排方式,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此外, 教材内容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将职业意识和素质培养的内容融入其中, 合理设计实践环节, 考虑到教材实施的可操作性, 项目的选取不应过多依赖苛刻的实践条件, 可以真实与模拟相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应组织行业、企业相关岗位的专家、技术人员与教育专家共同对课程所涵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与研究, 梳理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对应关系, 以使教材内容的选取、设计、序化等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特色。

五、教学评价方法的重构

考核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指向作用。目前的考核基本上以教师为主体, 往往以了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为依据来评价, 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职业能力之间相关度较低。如果这样的评价方式沿用于项目课程, 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偏离学习目标。

项目课程的评价, 应注重按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 并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来评价,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体验成功, 培养其热爱专业、勇于创新、乐于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 在项目课程的评价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通过对每个项目结束时的阶段性评价, 以防止学生将没能掌握的知识、技能累积, 以确保最终教学目标的达到;二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一体化, 利用实践性问题进行考评, 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考核中;三是结合实际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评价标准, 因为职业教育中专业种类繁多, 且不同时期及地区对技能的要求也有不同, 因此与之对应的课程的内容及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只有根据各自特点建立的评价标准才有利于实施;四是将职业素质列入到课程评价中, 因为企业在招收学生时往往将素质列为首位, 因此可以将对应岗位的职业素质列入到课程评价中以促进学生相关素质的培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项目课程是解决当前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效率低、与生产实际脱节严重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当前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新阶段, 我们应当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与尝试。尽管在当前项目课程实施中还有许多困难, 许多条件还不完全具备, 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但只要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 必将使我国的课程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文章根据项目课程相关理论并结合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通信线路工程与施工》实践情况, 就课程建设中的相关管理机制与制度、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教师能力、实践教学环境、项目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方法等实施过程中的难点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项目课程,高职教育,课程实施,难点,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健.论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06, (3) .

[2]路姝娟.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考[J].石油教育, 2007, (3) .

IDC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V 篇3

蒸汽流量计量常用的计量仪表是差压式节流装置,其中以标准孔板应用为最多。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均速管流量计异军突起。它与各种差压仪表配套,可用于测量蒸汽、液体、气体等介质流量,尤其适用于大管道流量测量。

均速管流量计与孔板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安装维护简单、压损低、能耗少、精度稳定、磨损小。随着均速管流量计在蒸汽计量场合的应用越来越多,计量难点也不断显现出来,比如计量的精度如何保证、超大蒸汽管道测量问题,高温高压的主蒸汽计量安全问题等。

对均速管流量计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加强蒸汽计量管理、节能降耗的目的。分析对象选用德国西斯特(Systec Controls)公司德尔塔巴均速管流量计(简称西斯特流量计)。

1 蒸汽流量的测量精度

西斯特流量计的基本原理源于皮托管测量流体高低压的方式。管道内流体流速分布为管道中间快、两侧慢,流速作用在管道直径上的一组引压孔中,由动能产生的不同压力在测量管内形成均压。平均后的压力代表了整个管道截面的平均流速。流量传感器是一种异形截面(见图1)的中空金属杆,在传感器的迎流面和背流面制有测量压力的引压孔,通常为2~5对孔,孔的分布位置采用等面积法计算。迎流面的引压孔测量到的是动压,背流面测量的是静压,可通过动压与静压获得差压(dp)并计算出蒸汽流量的测量值。

1.1 蒸汽测量的精度需求

实际应用中,依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中规定,蒸汽计量准确度不得低于2.5级,与蒸汽质量计算相关的温度、压力仪表的准确度不低于1.0级。均速管流量计在满足给定的直管段长度和流量范围的情况下,测量误差均不超过±10%。现场实际应用时,由于安装偏差,管道直径制造误差,差压、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测量误差的存在,实际使用精度会下降0.5%~1.0%。

均速管流量计属于节流元件,是一种结构尺寸决定测量精度的流量传感器。根据JJG-640差压式流量计检定规程,检定分为几何检验法(干式标定)和系数标定法(又称湿标定)两种。探杆的截面形状及引压孔开孔位置的加工精度符合设计要求,均速管流量计的精度即获得了保证(±1.0%)。

系数标定法是将被检验流量计安装在水流量标准装置上,对照标准量确定流量计精度的方法。一般只有在计量交割的场合或出现计量纠纷时才被采用。

与气体检定设备相比较,水计量检定介质可以更好地保持计量检定时的参考条件稳定不变,使检定装置具有0.015%的检测精度。而目前气体计量检定设备的检测精度仅为0.16%~0.3%。即水检定设备精度要比气体检定设备高出20倍。因此很多测试机构和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都确认水标定技术替代气体标定是完全可行的方案。E+H检测技术公司曾介绍该公司利用水对其生产的气体流量计进行计量检定,证明水标定技术能够满足全部可追溯性要求,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

西斯特流量计是由德国西斯特公司与德国埃尔朗根大学共同研究开发的,通过了德国TUV的全面测试,获得德国PTB测试报告,报告显示其精度优于0.6%,重复性优于0.1%。

目前,国内第三方标定仅有开封国家水大流量计量站能标定口径达1.6m的大管径蒸汽流量计,可以提供1.6m及以下全口径检定证书。部分用于蒸汽测量的西斯特流量计的第三方检定数据如表1所示。

1.2 流量计应用精度的保证

1.2.1 重要安装事项

(1)直管段问题。安装前必须选择满足流量计需要的直管段长度,如西斯特流量计要求前4ID(ID为管道内径)后3ID的直管段。一般来说,精度指标一样的流量计,对直管段要求短的精度特性好于直管段要求长的。直管段要求是保证流量计精度的基础,必须优先满足。

(2)冷凝器配置问题。蒸汽流量计必须配置冷凝器,对于分体式配装的冷凝器要特别注意两个冷凝罐中冷凝液面的等高安装,其偏差应在±2mm以内,以免带来附加的测量误差。

西斯特流量计本身自带微型冷凝器(见图2),可以一体化安装或分体安装。两个微型冷凝器与探头集合为一体,既容易保证正负压冷凝液面等高(误差在±1mm内),也使安装变得更加简单。试验结果显示,这种MT多用途探头在一体化连接时,蒸汽通过微型冷凝器后进入差压变送器膜盒时的温度不会超过室温,即使蒸汽温度高达550℃。

1.2.2 温压补偿

在蒸汽计量过程中,密度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参数。饱和蒸汽的密度补偿可以单独通过测量压力或者温度进行;过热蒸汽的密度与压力、温度同时相关,其密度补偿须同时获取压力和温度参数。

流量计算公式:

式中,qm为质量流量,kg/s;ζ为探头阻断系数(Zeta值);ε为膨胀系数;d为管道内径,m;dp为工况差压,Pa;ρB为工况密度,kg/m3。

温压补偿是在被测蒸汽的运行温度、压力偏离设计值时采取的密度修正措施,并通过DCS系统自动进行。修正可以采用查表法和计算法,查表法是在两个数据之间使用插值运算,与计算法相比会引起比较大的误差,因此通常采用计算法进行补偿运算。

运行条件下的介质密度修正公式:

公式中下标D表示设计参数,下标B表示运行参数。将计算得到的ρB带入流量计算公式,即可以得到补偿后的流量值。使用该公式时应特别注意温度及压力是绝对压力和绝对温度,如果使用工况下的温度和压力将导致很大的计算偏差。

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简化的计算方法进行温压补偿运算,公式为:

式中,qm D为设计条件时的质量流量;dPB为运行条件时的差压值;dPD为设计条件时的差压值。

1.2.3 现场流量计的精度确认

最佳方法是送第三方检定,采用水标准装置进行精度校验,通过标定可以确定该表的实际偏差,修正后可以提高测量精度。

在无法送检的情况下,通常采用与已知工艺状态下的流量进行比较修正,如:主蒸汽流量可以通过主给水的流量推算蒸汽流量;工艺过程流量可以通过下游用汽设备耗汽经验值对比精度偏差。

2 超大口径蒸汽计量

随着热电系统以大代小和新建20万及以上机组的建设应用,供热系统的换热蒸汽管道也越来越大,从过去的DN100~300增大至DN500~2000。大管径蒸汽测量采用传统的差压仪表存在安装难度大、费用高问题,并且标准节流型元件压损大,长期运行能耗高,使得大管径蒸汽计量成为一个难题。大口径蒸汽测量的最大难点就是探杆的强度问题,西斯特流量计可供选择的探杆截面有1"、1.5"、2"3种,用以适应不同的管道直径和强度需要。

某公司2×35万kW热电联产项目中属于超大采暖蒸汽管道的有8条,其中2条DN1800、4条DN1300,DN800和DN700各一条。由于管道直径过大,蒸汽流速高,DN1800、DN1300管道在选用了2"探头后仍无法达到安全系数不低于1.3的强度要求。为了满足用户需求,结合施工可以由管道人孔进入管道内进行操作的便利条件,厂家采用了管内多点支撑的应用方案(原设计为两点支撑),通过流量计强度计算软件的精密核算,找出增加强度的支撑点,在既满足强度需要又不影响测量的情况下,确定出DN1800管道内增加2个支撑点、DN1300管道内增加1个支撑点的安装方案。实施效果证明,该方案完美解决了超大口径蒸汽的计量难题,为国内众多大型采暖系统提供了可行的超大管径蒸汽测量的成功范例。

实际应用中有些DN700~800的大管径蒸汽管线也需要增加管内支撑,但又不能在现场进入管道内施工时,则可以采用管段式安装方法,即由厂商将流量计预先安装到与现场管线相同的一段管道中,然后根据现场需要实施法兰连接或直接焊接。对DN300~700的大管径蒸汽管道,一般采用2"或更小的探头和普通的安装方式即可满足强度和测量的要求。

3 高温高压主蒸汽流量测量

高温高压是蒸汽计量的又一难点,大多数流量仪表难以适应,可供高温高压蒸汽计量的仪表种类非常有限。例如,大型热电厂输送的过热蒸汽,其温度高达500℃以上,压力也会高于10MPa。西斯特流量计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1)采用特殊的材料制造探头。对温度低于500℃的蒸汽介质选用1.4571不锈钢;测量500℃以上高温蒸汽时则采用1.4828材料,可测量500~650℃的新鲜蒸汽。

(2)采用实心材料超深孔加工出探杆,确保探头的抗冲击强度,其设计寿命为20万h。

(3)相关安全认证确保探头使用质量:根据DIN EN 10204-3.1B标准,进行探头材料测试,确保材料合格;TUV安全测试,逐台对探头进行整体安全测试,并出具TUV证书。

以上措施保证了探头强度符合安全需求,使高温高压蒸汽测量成为现实。西斯特流量计在国内外主蒸汽测量方面的典型应用参数如表2所示。

4 高寒地区蒸汽计量

冬季高寒时,未伴热冻结引压管或伴热温度过高、伴热不均等情况,会导致蒸汽测量不准甚至无法测量的故障占比很高,严重影响了蒸汽的准确测量和计量管理。

为此,厂家设计了一款新颖的防冻型蒸汽流量计,结构见图3,该结构采用了冷凝器与隔离器相结合的方式;用防冻液替代冷凝液来传递差压信号,避免了蒸汽冷凝液容易冻结的弊端,达到了既防冻又准确计量的目的,满足了高寒地区的蒸汽测量需求。

防冻型蒸汽流量计的使用与维护:

(1)首次使用时,应将冷凝罐和引压通道及差压变送器的工作腔室充满防冻液,并注意消除防冻液里夹杂的气泡。

(2)被选用的防冻液冰点应低于当地(或使用环境)最低气温5~10℃,以免防冻液失效。

(3)不同型号的防冻液不能混用,以免引起化学反应,生成沉淀或气泡,影响使用效果。

上一篇: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工作事项的通知下一篇:医学科研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