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2024-05-07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共14篇)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篇1

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更可减少一些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对幼儿智能的发展及培养有高度文化的一代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年龄小、体质弱、抵抗力差,加之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在很大的程度上滋长了幼儿不良卫生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积极创设和谐的环境,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要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文学活动是幼儿园常用的教育形式,通过故事、看图讲述、儿歌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使幼儿初步了解和区分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优美的文学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情操,让幼儿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教育他们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比如:我班有一位不讲卫生的小男孩,每天来到学校口袋里都装得满满的,什么东西都有,每天检查他睡觉的床上也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给他说了几次他还是老样子。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天抽十分钟的时间给小朋友讲“你喜欢谁?”、“小猪变干净了”、“母亲河哭了”等等讲卫生的故事。这样过了不久,他真的改变了许多,同学们喜欢跟他玩了,老师也喜欢跟他做好朋友了。

二、让幼儿进入角色,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培养幼儿卫生习惯与自理能力,离不开感觉器官的活动,在训练培养中促使感觉器官不断发展,又使能力习惯不断形成,两者互相促进、互相作用。游戏是进行幼儿感觉器官教育的基本形式。游戏过程中,幼儿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们在学了歌表演《猪小弟变干净了》后,孩子们都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了,指甲长了、头发长了会主动叫妈妈剪,看到别的朋友脸脏了,会学着歌词对他说:“快去洗洗吧”。在听了故事《小池塘》后,孩子们明白了,每个人只要扔一个小东西,池塘就会变成臭水塘。于是平时在班上乱扔纸屑的现象明显减少了,看到丢在地上的玩具也能主动捡起来了。并把它们运用到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中,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讲卫生,懂事了。

三、重身教,勤言教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创造环境。

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良好的教师风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当幼儿做了错事时,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他们,而不是粗暴地训斥他们,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四、一日活动中以表扬、鼓励为主,少惩罚

教师在一日活动中要横向看待每一个幼儿,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一位哲学家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弱智,我就能把他变成优等生。”有人问他成功的密诀时,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表扬。”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也对成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他们总是喜欢得到肯定的评价,哪怕是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只要有一点进步就要即时进行表扬,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对的,从而继续坚持下去。

五、家园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当前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和两代家长们对他们的溺爱,使大多数幼儿比较娇气,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不易形成,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因此,取得家长们的支持是幼儿良好卫生习惯能否养成的关键。教师要即时将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给孩子一个完整连贯统一的环境。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篇2

一影响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幼儿自身发展局限性

第一, 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是由大到小。小班幼儿还不能做特别精细的动作, 如洗手时手上的泡沫还没冲洗干净就走了, 或是系纽扣时不能将纽扣系进洞里, 因为他们的手只能大概将手背和手掌的泡沫冲走, 而指缝中的泡沫不能顾及;而系纽扣时只能将纽扣靠近洞边却系不进去,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 幼儿的认知水平。小班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需要用动作来帮助思维。如教幼儿如何正确洗脸时, 老师只讲解洗脸的步骤, 而没有实际操作, 那么幼儿就不会了解如何正确地洗脸。而且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 洗到一半, 会被周围其他的事物吸引, 这对幼儿学习一些较刻板的卫生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三, 幼儿的情绪。情绪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明显。小班幼儿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易受外界影响。如当老师教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时, 洗得正确的幼儿得到老师的鼓励, 而洗得不认真的幼儿遭到老师的训斥, 这时, 遭到训斥的幼儿会产生抵触情绪, 而不喜欢洗手。同样是学习能力, 在不同的情绪影响下, 幼儿的学习效果很不一样。

2. 周围环境存在的不利影响

儿童机体的可塑性很大, 如果幼儿长期受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会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小班幼儿好模仿, 当看到周围一些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 他们会模仿, 如果这时没有立即制止, 告诉幼儿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话, 长此下去, 不利于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3. 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小班幼儿的心智处于发育阶段, 易产生对榜样的崇拜和模仿心态。对他们来说, 老师的地位非常高, 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老师吃饭前没有洗手, 回到家后吃饭前家长要幼儿去洗手, 幼儿就会拒绝, 还理直气壮地说:“我们老师吃饭之前也没洗手!”但如果老师在吃饭前带领幼儿洗手, 幼儿回家后则会主动要求洗手, 而且还会告诉家长:“我们老师说饭前要洗手, 不然肚子会疼的。”可见, 教师对幼儿卫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之大。

4. 家庭教育的影响

如果家园对幼儿所提要求不同, 就会造成幼儿“无所适从”或行为表现两面性的局面。如在幼儿园幼儿睡醒后自己穿衣服、鞋子, 在家中家长就包办。这种家园不一致的现象, 会削弱或抵消了老师所做的努力。而且很多家长不重视培养幼儿的卫生行为习惯, 如上完厕所不洗手等, 使幼儿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殊不知,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

二培养小班幼儿卫生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利用游戏、学习活动,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 每个幼儿都有着好玩的天性, 要通过平时的一些游戏活动, 让幼儿在玩和做中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小班幼儿吃饭时容易掉饭粒, 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 可以通过表演游戏《漏嘴巴的大公鸡》, 让幼儿在看、听、表演中学会正确的进餐方法。

2. 正面教育, 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

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表扬而感到喜悦, 会使好的行为习惯保持, 这是一种好的反复强化的过程。所以对小班幼儿来说, 鼓励、表扬是达到教育目的有效的方法。如幼儿在玩玩具时, 常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 这时老师巧妙地鼓励他们:看看谁最能干, 把掉在地上的玩具拾回框内, 然后表扬速度快的小朋友, 这时其他小朋友也会急忙拾起玩具, 从而获得老师的表扬。通过正面教育,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 重视同伴的作用

在幼儿园里,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所以, 可将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卫生行为习惯好的幼儿中, 通过同伴间的交往, 使卫生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如让班里表现好的幼儿当值日生, 检查幼儿的卫生情况, 并进行奖励, 共同促进幼儿卫生能力的提高。

4. 家园共育,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教育家陈鹤琴指出:“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 家庭教育应负重要责任。”作为父母要为幼儿做好榜样示范, 不溺爱孩子, 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同时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要求一致, 相互支持。因为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较差, 需要不断提醒和督促,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得到强化, 逐渐形成自觉行动。因此, 幼儿园应经常开展家长会、家访等活动, 与家长交流, 了解幼儿情况, 纠正家长的错误观念, 提出养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方法, 促进幼儿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2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9

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3

大家都知道,环境对幼儿影响非常大。在幼儿时期,孩子对周围环境会十分敏感,他们善于模仿,乐于听从大人的教导,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容易在幼儿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形成一定的概念,促使其逐渐养成行为习惯。但同时,由于幼儿年龄过小,知识贫乏,他们对于好坏和是非的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多好的或不好的习惯就会在无意识中形成。在这个阶段,如果家长和老师不重视对幼儿加以引导,幼儿就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同时,幼儿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健康的身体对生活卫生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果在平时不注重引导幼儿讲卫生、爱清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会对其身体发育带来较大的危害,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

二、明确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内容

刚进园的幼儿离开了熟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面对陌生的老师、同伴和幼儿园环境往往会无所适从。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此阶段,教师要能明确告诉幼儿,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有哪些危害。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也要有明确的要求和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卫生习惯,即要求幼儿做到每天刷牙、洗脸、洗脚,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勤剪头发,注意服装整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瓜皮果屑;睡眠习惯,养成按时睡觉起床的习惯,注意睡姿科学正确;注意正确的坐姿、站姿、读书姿势等。

在对幼儿提出相关要求时,要尽量让幼儿明确其中的利害,促使幼儿主动去做,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如要求幼儿勤剪指甲,告诉幼儿长长的指甲里面往往藏着许多细菌,手拿东西吃时,就容易将细菌带到肚子里面去,从而会肚子疼。幼儿有了这样的认识后,一般就不会拒绝剪指甲了。

三、拓宽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其重要性,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反思,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1.家园共育,使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很多家长认识不足。他们对幼儿过于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认为那些所谓的习惯孩子长大了就自然会养成了。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包办的生活方式导致幼儿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依赖性强。因此,在园内,我们经常通过家长会、半日开放活动等形式,邀请家长进园交流,了解幼儿家中的生活状况,帮助家长改变一些错误观念,使家长意识到关爱不等于包办,鼓励幼儿进行自理、自立的尝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2.注重环境育人,创设和谐温馨的环境

刚入园的幼儿,对于一切都会感到陌生。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设和谐温馨的环境,让幼儿有“家”的感觉,从而融洽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幼儿会感觉到自由、快乐,一旦幼儿有不良的卫生习惯,教师适时予以个别辅导,孩子也会坦然接受。也就是说,温馨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在幼儿活动中,注重挖掘与卫生习惯有关的儿歌和游戏,通过儿歌、游戏等形式,幼儿学得兴趣盎然,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其中的教育。如我们教学儿歌“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

4.培养集体促个别,发挥榜样的作用

幼儿生活在集体当中,作为教师,要注重给幼儿营造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转变少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有些幼儿不喜欢洗手,手总是脏兮兮的,老师可以通过情境故事来告诉幼儿洗手的重要。同时幼儿的模仿力极强,他们喜欢模仿他人,特别是老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就是最伟大的,最权威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做出表率。幼儿中也有表现特别好的,教师要大力表扬,给孩子们树立学习的楷模,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卫生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其培养目标,并努力拓展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期作为孩子人生诸方面的奠基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应该高度重视,为培养幼儿将来成为栋梁之材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班幼儿卫生习惯的良好培养 篇4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卫生习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进入陌生的幼儿园,接触陌生的同伴和老师,对于这些不同的个体,进入幼儿园后要使其在体、智、德、美得到不同程度的充分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打基础,最关键的工作是培养好他们卫生习惯的常规。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卫生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是小班的核心课程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与家长沟通,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班上幼儿独立性较差,在和家长沟通交流中得知,幼儿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卫生习惯差。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开学后,我们发现幼儿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但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较强,就有意识地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地纠正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采用儿歌等艺术形式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常规。

1、我们通过儿歌如“小手真有用”、“小手洗一洗”。让幼儿了解小手的作用,学会洗手的方法。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通过小竞赛,让幼儿掌握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2、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我很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爱你”。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及时在孩子的父母面前表扬他,亲亲他的小脸或摸摸他的头以表示鼓励或奖励小贴贴。

3、我在幼儿常规培养时经常采用一些游戏的方法,教会孩子怎样做,懂得遵守每条常规的道理。例如:我用木偶表演的方式向孩子介绍一日生活的常规,让孩子多次练习,他们就会做了。良好常规的建立需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加强检查,坚持不懈。

三、坚持教育的一致性。

一个班级中,三个搭档老师在教育方法上的一致性,是

良好卫生习惯常规形成的关键。如果三个老师的卫生习惯常规不同,幼儿就会无所适从。例如:“XX老师要求幼儿在上完厕所后洗手,XX老师要求只要不是大便都可以不洗等,这样一来孩子就很茫然,那么这样一来孩子的卫生习惯就很难养成。

四、通过榜样进行正面教育。

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模仿更为强烈,并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而向小班幼儿提供学习榜样,是小班幼儿进行行为练习,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必要条件。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抓住优点进行表扬,其他的幼儿就能起到榜样与鞭策的作用。例如:“我班上的幼儿可儿,上完厕所后,能主动去洗手,我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班上几位不爱讲卫生的幼儿听了心痒痒的,孩子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后来班上的孩子也慢慢参与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久而久之,我班上的幼儿都能及时做到上完厕所后洗手,因而幼儿主动讲卫生的习惯就形成了”。在日常卫生习惯中,千万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会为了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做好每件小事。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卫生习惯常规培养得方法实在很多,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在孩子心中是最有权威、最可信赖的人,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例如:“在给孩子

成饭前,老师当孩子的面说去洗洗手,老师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逐渐给幼儿卫生习惯良好形成的熏陶”。

六、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合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例如;“幼儿洗手不认真,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道理讲过了,方法教过了,最初几天他们还洗的挺认真,时间长了,就开始敷衍了事。这也不怪幼儿,他们没有“不好好洗手会生病;会长蛔虫”的体验,当然无法引起重视。因此,我在幼儿洗手时,经常表扬那些易被幼儿直接感受到的行为:“XX的小手又白又嫩,因为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手。”“看XX洗得多仔细,过几天他的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你要是认真洗手,手上就会又肥皂得香味”。每到此时,孩子们都主动把洗干净得手伸过来让我看,让我闻。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篇5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学习有两种情况,被迫与自愿,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幼儿年龄越小,尤其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意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学习不让幼儿感到这是一种负担,结合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提供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自愿活动。在活动中多采用童话故事与富有童趣的儿歌,如《洗手歌》、《小猪变干净了》等教学内容。或者要幼儿扮各种小动物参与表演等教学手段从而大大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将根据幼儿的实践生活体验,让幼儿理解良好生活习惯给自己带来得好处,从而从内心发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得要求,最后受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指导。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好玩、爱做游戏,组织活动中根据好模仿这一特点,把各种生活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幼儿初次入园,会有许多不便,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如开学初让大班小朋友帮忙他们穿衣服、系鞋带,或请动手能力强的幼儿帮忙年龄小幼儿,让幼儿在帮教中学习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有些幼儿在学习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了让幼儿自觉自愿的改掉缺点。采用在评比中学习,开辟“小能手栏”,周周评比,树立榜样。让幼儿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

3、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由于年龄的特点,使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一学就会,无论在态度上还是在方式上,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幼儿充分、反复实践的机会。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利用各种游戏,上课,日常生活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地,反复和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认知、体验和经验,逐渐形成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并在反复的实践中得到强化。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篇6

现今,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会抱怨: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不好,不够乖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幼儿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孩子们习惯的培养确实很重要。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

一、概述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二、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

(一)生活行为习惯

1、守时:按时起居、按时进餐、不挑食,爱惜粮食

2、物品玩具分类摆放,用后归还原处。

(二)卫生行为习惯

1、早晚刷牙、洗脸;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会使用毛巾、手纸。

2、坚持每天带手帕,不玩手帕,正确使用手帕。

3、保持仪表整洁、手脸干净,肯理发,肯洗澡勤剪指甲。

4、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三)礼貌行为习惯

1、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使用不同的礼貌用语:“请、早、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不说粗话。

2、尊敬长辈、爱护弱小,会让吃让坐,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会礼貌做客,不随意动别人的东西。

4、会礼貌待客,不打扰成人活动,乐意把自己爱吃好玩的与小客人分享。

5、不任性发脾气,上街不要这要那。

(四)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1、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兴趣,好学多问。爱想象、创造、喜欢操作,做小制作,小实验。种植花卉、养蝌蚪、小金鱼、小松鼠。

2、爱听故事爱看图书,爱动笔画画写写,握笔看书姿势正确。

下面,我来着重谈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除了要学习简单的基础知识,再就是要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措施

“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幼儿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技能。其理论依据是幼儿的学习是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幼儿的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家长和孩子通过对扮演内容的情景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幼儿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角色的语言和情节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下面就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如何运用“角色扮演”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过家家”游戏角色扮演,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过家家”游戏内容大多是反映父母、老师对娃娃的关心和照顾,因此,每天回家后用游戏口吻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迁移到游戏中,慢慢地,幼儿知道怎么样做爸爸,妈妈,在家中该做些什么事了。我们把生活情节分为七类:换洗,吃饭,上幼儿园,睡觉,打扫卫生,看病,外出游玩,根据主题活动及游戏情节的发展、分类对幼儿进行指导。如:“上幼儿园”这一情节,我们先提问:爸爸,妈妈送你上幼儿园,要你和老师说什么,和爸爸,妈妈说什么?来接你时又要你和老师怎么说?家长在游戏的过程中适时指导,以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自理能力,卫生教育、尊敬长辈、有礼貌等的教育都应该给孩子一种感受,通过角色扮演和角色的榜样示范作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故事角色扮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当我们每天对着孩子们说出“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懂礼貌,讲卫生”这些泛泛的要求时,孩子们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不如运用故事角色扮演的形式将“要求”润物细无声的传达给他们。比如:通过讲故事《猪八戒吃西瓜》、《瓜瓜吃瓜》教育孩子果皮垃圾应入箱;通过儿歌《自己吃饭正好》(小小手,真灵巧,扶住碗,拿起勺,轻轻舀,慢慢送,自己吃饭真正好。)来鼓励孩子自己吃饭;通过歌曲《三轻歌》教育幼儿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学会小声说话等等,同样在《拔萝卜》、《小红帽》、《狼和小羊》等“角色扮演”中,孩子既掌握了故事内容,又锻炼了能力,真正地达到了寓教于乐,更有助于帮助你的孩子从小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增强角色意识,培养优秀宝宝

孩子们都是爱听好话的,所以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加以肯定,加以赞赏,让幼儿在宽松、自信的心理条件下得到发展。因为孩子年龄小,在游戏中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如随便乱扔东西、不顾别人感受、做危险的事情等等,这时家长除了严厉批评外,可以尝试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例如:巧虎是怎样做的,火帽子是怎样做的,阿眯虎是怎样做的„„这样做,既可以让幼儿的情绪获得满足,也可以培养起幼儿的角色意识,从而培养我们心目中的优秀宝宝。

(四)通过角色扮演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共享快乐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家长应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与同伴交往时,要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懂得分享。让孩子从小心就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幼儿的心灵世界里,既有天真的想法,也有成熟的思考,更有大胆的想象,而这些,只有在自由的“角色扮演”中,幼儿才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我相信,只要给他们一个“角色”,耐心地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就可以发现,同时我们也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就能为孩子创造全方位学习的机会,提高其日常生活中的辨别能力,促进幼儿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作用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也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而角色游戏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它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在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有力手段。角色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然而游戏又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他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有教师的指导。“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属于情境学习,幼儿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体验、思考,从而构建起新的知识技能。其理论依据是幼儿的学习是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幼儿的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和孩子通过对扮演内容的情景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幼儿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角色的语言和情节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引发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7

那么,怎样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正确认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对于幼儿而言,生活永远是当下的,它并非为了一个遥远的目的,“我”因为此时此刻的需要和体验而存在,这里体现了一种纯粹的游戏精神。游戏代表着儿童的自由、天真无邪、自然的天性和潜在的能力,同时游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工具;游戏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中,其实是一种道德教育,用于培养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还能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激励幼儿克服困难,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和自觉纪律,发展儿童创造能力。总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整个身心的发展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要做游戏?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这三份文件当中都提到一句话: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教育为基本活动。目前我们的社会、家长、部分幼教工作者对游戏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活动方式这个理念的理解不是特别到位。

怎么做游戏?比如老师给孩子们做一个游戏,让他们看一看苹果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气味、尝一尝味道、掂一掂重量,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苹果。孩子们把这么多的信息统和起来,对苹果才有一个大致的印象。这就告诉我们游戏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途径,我们要真正关注游戏,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产生兴趣。

二、游戏创新是永恒命题,需要与时俱进的探索

让游戏成为孩子的生存方式,教育应该具有更开阔、自由的内在精神。呼唤幼儿游戏精神的回归,改变现有模式,不回避现有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对于现实教育来讲,我主要有四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俗话说:“无规则不成方圆”,规则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而幼儿因其年龄小,在他们眼中还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就更不懂的该怎么遵守规则了。例如:他们上课时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下课了和小朋友无礼打闹,午睡了拽其他小朋友的被子不让人家睡觉等等,这一切都是幼儿缺少规则意识所致,此时老师的说教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简直是有一种对牛弹琴的滋味,而这时游戏教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游戏一般都制定了游戏规则,幼儿可从中得到社会规范意识和伦理精神的最初启蒙。如通过“猫妈妈和小猫”的游戏,幼儿可以愉快地养成轻轻进入房间入睡的行为习惯;通过“玩具找家”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正确收拾玩具,并放在固定的地方;通过“大灰狼捉兔子”的游戏,幼儿可以学习认识自己的位置,并做到坐好、站好、不随便动等。总之,幼儿在游戏情景中能轻松愉快地反复学习、巩固良好的常规习惯。

第二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无处不在。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都是几个人守着一个孩子,在家庭中这些幼儿多数表现为自私、孤僻,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分享,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种现状如果就此发展下去,新一代的幼儿将会被未来的社会所淘汰。为了改变现状,我在教学中尝试用游戏教学去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效果还不错。例如在平常教学中,我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人担任一个角色,然后让他们共同来完成一个游戏,配合协调的孩子和小组将给予奖励。就这样慢慢地孩子们明白了:任何一项事情光靠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这就要学会同不同人打交道,并能取长补短。渐渐的孩子们就在无意识中有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三点体会,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优秀品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游戏中有意识地设计各种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如在“我是小警察”、 “乘车”游戏中,有残疾人、老人、迷路的小朋友、抱小孩的阿姨等,他们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该怎么做呢?在《小羊和狼》故事表演中,通过幼儿扮演故事中的各个角色,让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通过这些游戏培养了幼儿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浅谈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 篇8

一、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榜样示范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同伴间的影响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做教师的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幼儿每次都随手丢垃圾,总是强调垃圾要入桶,可无济于事,有天我看到浩浩小朋友在喝完牛奶后,不是把牛奶袋丢在地上,而是习惯地来到垃圾桶旁边,把它扔了进去,之后,我就对全班的幼儿说,浩浩真讲究卫生,还知道保护我们教室的环境卫生。从此,幼儿们喝完牛奶后都很自然地把牛奶袋丢在垃圾桶里了。

二、通过渗透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在参与课堂管理、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幼儿初入园时,会有很多困难,我们采用大带小的形式,如,开学初让大班小朋友帮小班的小朋友穿衣服、系鞋带,让幼儿在帮教中学习,这样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一些生活技能。

三、评论激励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定期对幼儿的生活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对达到要求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巩固其良好生活行为。

四、给幼儿反复游戏的机会以巩固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幼儿好玩、喜欢做游戏,组织活动中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把各种生活卫生习惯内容渗透在游戏中,可利用看图片、听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教育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游戏。

五、家园共育,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与氛围直接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的教育,达成共识,使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延续和巩固。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爱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的教师真正负起责任,用我们的爱心、细心、耐心和诚心,让每一个幼儿都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 篇9

一、为人家长 身正为范

家长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家长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家长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例如每天的刷碗,家长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一边指导孩子如何做,并适当让孩子自己做。在家里,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二、循序渐进 形成训练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如孩子上一年级时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三、严格约束 规范训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如课间行为的训练:看到地上的垃圾能及时捡起来,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个人卫生的训练:要保持指甲、手、脸、衣服要清洁,饭前、便后要洗手等。

四、充分发挥在作用,增加在公共场合和外出游玩时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家长应充分发挥在公共场合和外出游玩时,增加孩子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介绍卫生、保护环境等的知识,使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坚持正面教育,进行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当他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总而言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孩子长期努力,需要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孩子进行卫生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卫生习惯。

孩子的卫生习惯不好应该怎么办呢?家庭教育专家对父母提出了如下建议:

1、讲究卫生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必须做好表率。如果孩子周围的成人不能自觉遵守卫生规则,那么要纠正孩子的不卫生习惯就非常困难了。父母应向孩子示范如何保持干净整齐的仪容;梳洗打扮时允许孩子在一旁观看,学习如何保持仪容的整洁

2、教导孩子养成梳洗的生活规律

自小教导孩子将洗脸、刷牙、洗澡等工作当成生活作息的必须部分,孩子自会养成习惯。如果允许孩子有时候不用洗澡,他会混淆,不确定该不该、需不需要洗,请他去洗澡时,他也比较可能不顺从,有意见;使用生活作息表。生活作息表一目了然,有助于孩子规划自己的每日作息,也可以代替妈妈的唠叨。和孩子一起设计属于他的生活作息表,内容包括他该有的卫生习惯和活动。

3、给孩子制定具体的卫生规则

和孩子共同制定具体的卫生规则,并向他讲明这些规则的意义。甚至可以将这些规则以标语的形式张贴在墙上。例如:不撒饭粒,饭前洗手,饭后擦嘴,吃水果要洗净等等。这样可以时时提醒孩子遵守卫生规则。

4、坚持维持整洁工作的进行

孩子必须了解,有些要求是没有商量余地的。例如,如果家里的规定是每天都要洗澡,不管孩子怎么要求、怎么吵闹,都不可以让步;或者可以和他谈条件:“好,我知道你不想洗澡:可是你知道我们的约定,要等你洗完澡才可以听故事。你自己决定要怎么做。”

5、检查孩子是否完成整洁工作

如果孩子应该洗澡、洗头或饭前洗手,注意他是认真去做了还是敷衍了事?要知道,孩子的头发湿了并不代表他一定洗了澡。万一发现他做假或敷衍了事,罚他重洗一次,并取消他晚上的娱乐活动,例如:“你骗我说你洗好了,我很难过,今天晚上你不许玩象棋。现在再去洗一次-”让洗澡成为愉快的经验。为孩子准备方便及造型有趣的梳洗用具,例如泡沫沐浴乳、肥皂、梳子等等。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篇10

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具体措施

第一:提高卫生意识,增强行为自觉性。

要想让一个人做一件事,得让他认识到做事的好处,这样才能主动去做,并且做好。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公共卫生的意义是班主任首先要做的事。校园公共卫生是学校面貌的重要体现,反映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因此,个人的卫生习惯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也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认识到这一层的厉害关系,相信每个人都会注意的。个人公共卫生意识体现个人的内在素质,高素质是现代文明社会对现代人们的要求,具备了这点,就容易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纳。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促进自己其它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

因此,利用主题班会、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让他们思想上明白卫生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有利于个人成才,还会受益终身。由远及近,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应该怎么做。从而讲好个人卫生,对自己和大家的健康负责。

第二、加强管理和引导,规范卫生习惯和行为。

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去做,还得花一番气力。针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弱点,我们要认识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从多方面着手。

完善、健全班级卫生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并亲自督促。引导劳动委员学会管理,特别是劳动委员的负责态度和敬业精神。加强引导,给学生变化、发展的空间。在学校,学生的生活是很清苦的,要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们,对于他们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允许有个改变的过程,这样他们才能从内心信服,并自觉的去改变自己。如吃零食是不好的习惯,特别是在教室吃还不卫生,但有时时间紧,难免带一些早点到教室,会使教室味道很浓,影响了他人。可要求他们站在门外吃好,并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长此以往,既改变了不良的习惯,又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提醒。

第三、做到言传身教,注重自身示范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这点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学生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做到。

第四、在培养卫生意识和习惯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利用特点,培养习惯。

1、利用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树立榜样,培养习惯。列宁曾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当发现学生在卫生方面的闪光点,便大力进行宣传,树立榜样让学生学习。从学生中评选出“卫生标兵”,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受到教育。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适当必要的惩戒,如让其协助打扫卫生,再加以适当教育、引导,一般学生都会改掉不良习惯。

2、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设置情景,培养习惯。结合班队活动,设置情景,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培养习惯。如:设立卫生评比台,每天公布卫生情况,天天更换,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第六、持之以恒,加强监督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形成的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不断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

加强监督对于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很多习惯还没有养成,会出现多次的反复甚至会出现比以前的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的一些问题。我校卫生由分管副校长及一名卫生监督员具体负责,班主任协助,如每天大课间下操后,检查学生个人卫生,下课后检查学生座位旁卫生等等,督促学生的行为养成。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及时提醒。对他们起到了很好地监督作用,同时也使其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

幼儿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家园同步;培养;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8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81

众所周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即可分为在园和在家两个时间段,所以教师与家长都自然成为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榜样。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需要家长、老师及时纠正。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们共同的心愿。如果教师与家长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时能够家园同步,将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幼儿养成好习惯及策略

(一)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的作息时间混乱,有些孩子甚至随着年轻的父母们生活节奏晚睡晚起,入园经常迟到,精神状态也不好。这种习惯使孩子们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长此下去,身体免疫机能也会下降。科学研究证明,睡眠是影响孩子长个的重要因素。睡得越迟,长得越矮。有关专家建议让宝宝们在20:30之前就让孩子上床休息,最迟也不能超过21:30,即使是节假日,也最好保持这样的作息时间。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谈话等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准备睡觉。培养孩子早睡觉的好习惯应从小开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人也要密切配合,到点熄灯睡觉,树立榜样。

(二)养成按时定量吃饭的好习惯

1.挑食是影响饮食习惯的重要因素。孩子们往往受到成年人饮食习惯的影响:在幼儿园里经常见到有孩子不吃这个而爱吃那个,这跟家人甚至幼儿园老师有挑食毛病有密切关系,很多时候是成年人误导,孩子们开始是效仿,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成年人一定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自己不挑食,从而带动孩子合理进食。儿童的食谱要进行合理营养搭配,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吃,吃得好,吃得饱。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当今商家推出的零食品种繁多,笔者认为健康放心的零食并不多,很多家长为满足孩子的口味,给孩子吃太多的零食,势必就会影响食欲,俗话说“饿吃甜如蜜,饱时蜜不甜。”因此,要引导孩子不吃零食、少喝碳酸类饮料,按时进三餐,家长要从自身做起,拒绝垃圾食品。

3.暴饮暴食是一种不良的饮食习惯。由于幼儿年幼自制能力差,对于自己的饮食量不清楚,遇到自己喜欢的吃的就大吃大喝。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正在长身体,误以为多吃点是好事,不但不去控制幼儿的食量反而想尽办法让孩子多吃,长此下去会让孩子的脾胃受损,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最直接的就是引起肥胖。因此,家长、幼儿园老师要关注孩子的进食量,保证孩子们在幼儿园三餐吃饱吃好,杜绝暴饮暴食。并跟家长做好沟通。家长对于孩子在饮食上不放纵、不溺爱,保持正常的食量,并做到营养搭配合理。

(三)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讲卫生好习惯就是要勤洗澡、勤换衣、早晚要刷牙、饭后要漱口;睡前洗脚、睡前不吃零食。众所周知,预防手足口病的十五字方针是“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可见,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才能有效地抵御传染源,让我们的孩子远离疾病。

二、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生活卫生习惯

如今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很难,困难来自孩子的亲属,也包括老师以及社会,他们本身就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习惯。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家长、教师都要做好孩子们的榜样,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用我们自己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家园共同配合,保持一致和统一,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

首先,幼儿园可通过宣传栏、家长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传递科学育儿的方法;其次,要密切与家长联系沟通。教师注重日常观察每名幼儿在园表现,并及时与家长通过打电话、微信、QQ等不同形式沟通,对孩子们的在园表现进行针对性地教育培养。 对行为习惯差的幼儿,尽可能地了解造成不良行为的原因,循序渐进的解决,切勿操之过急;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调,保持一致的教育态度和观点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篇12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说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明确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阶段是人一生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幼儿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一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幼儿从小开始就健全人格,加强素质,提高涵养,从小就学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适应能力。

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指出: “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在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处事和工作的良好习惯; 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我个人认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只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行为习惯,而是包括生活、学习、劳动、卫生、交际、道德甚至平时的一个动作、一句言论等。但是幼儿毕竟年龄还小,各个方面还没发育成熟,所以可以从幼儿特点的行为习惯加以引导,如每天早上家长都按时让小朋友起床,告诉小朋友晚上要按时睡觉,早上要按时起床,然后让幼儿自己学着穿衣服,当然幼儿可能自己还穿不太好,这时家长加以帮助,锻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到幼儿园后,教师在孩子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不随地吐痰,大小便的时候要去卫生间,吃饭的时候不剩饭等。在日常生活中,当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常规,那么幼儿以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乃至道德习惯等都是很容易的。

二、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 一) 规范正确的行为习惯,激发幼儿好胜的意识

幼儿由于年龄小,不能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幼儿来说,还分不清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习惯,他认为大人给予鼓励的就是正确的。尤其是幼儿做出的行为有时即使是错误的,但由于幼稚可爱,大人并没有明确的加以责怪,而且感到可爱而笑了,这时孩子就认为他做的是对的,大人已经给予鼓励。这在家里,尤其在老人身边长大的孩子很常见,老人也很难做到纠正。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加以规范。幼儿教师本身要率先垂范,从自己的师德修养到一言一行,幼儿将老师树立成自己的榜样,老师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会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还可以在班里找到某方面做得好的当典型,在班上加以表扬和鼓励,激发起幼儿好胜的心理让孩子知道那样做才是对的,老师才会表扬,也要那样去做。

( 二) 设置日常生活情境,加强行为练习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体现的,所以要设置生活情境,以便幼儿教师进行行为习惯训练。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一般指洗漱、吃饭、上幼儿园、穿衣、睡觉、自由活动等。教师应该在设置的日常生活情境中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的特点,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行为及时纠正。由于幼儿缺乏自制力,对于教师告诉的行为规则容易忘掉,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有利的教育时机,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通过将故事的方式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如《小猪变干净了》,引导孩子讲卫生的好习惯; 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幼儿还处于模仿阶段,而且容易受大人话语的暗示,这时教师要从细微处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和孩子进行活动时的垃圾,一定要扔进垃圾桶,脱下的衣服一定不乱扔,有序的挂好,饭前便后一定要洗手……教师可以利用任何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练习,这是巩固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教育方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行为练习,使幼儿在集体、合作乃至自我是非等方面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三) 家园合作,协调一致规范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生活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地方,所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家庭和幼儿园同时进行。可是有时孩子在家庭中和在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状态,行为习惯严重脱节。孩子在幼儿园时,听话懂礼貌,做事积极主动; 可到家后,孩子就变得任性依赖,发脾气等。可以说孩子在幼儿园时已经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可是到家后,爷爷奶奶的宠爱、顺从,对孩子的要求,甚至不合理要求全部同意,孩子身心还未发育成熟,自制力不强,这时好的行为习惯就在无意识中被淡化了。所以单纯的靠幼儿园规范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在家庭里也对孩子严格要求,协调一致共同实现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做法有:

1. 家园交流。幼儿园要按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行为表现等,知道孩子在家庭中的兴趣爱好等,与家长一起分析出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在幼儿园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的同时,将幼儿在幼儿园内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也是可以自立的,是可以规范良好行为习惯的。这样,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了解了孩子全天的活动规律,这对共同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打下了基础。

2. 家园联系表。幼儿园将孩子日常中的活动,如自己吃饭、早睡早起、收拾玩具、自己穿衣等设置在表中,然后对家长提出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执行,对有进步的孩子给予表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表中设置好、中、差三项,一周一总结,对于有明显进步的孩子,老师给一朵小红花,然后激励孩子比一比谁的小红花多,由此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正面思想,鼓励孩子的进步。

3. 沙龙园地。幼儿园建立沙龙园地,目的是和家长共同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等问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幼儿园应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家长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予以配合,使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组织家长互相交流讨论,请有经验的家长说说教育孩子的心得等。就是要家长有个正确的教育思路,使得孩子在幼儿园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能得到坚持和巩固。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篇13

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一个人的行为、语言都折射出一个人的习惯、修养、内涵。这些品质的体现,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在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对孩子进行养成性教育,是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我们的一日生活与家庭中的一日生活是有着区别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是有着具体安排的、一定规则、一定规范的,因此,我们要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对幼儿进行养成性教育。

概念界定

常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是一定的标准,法制或习惯。幼儿园常规:是幼儿园保教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幼儿园常规教育:就是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依据相应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进行的行为规范的教育过程。

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游戏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型,从小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能更好地为幼儿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一、什么是习惯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就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潜意识表现的行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

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社会活动的第一个环境,不良的个性发展,会阻碍孩子身心各方面健康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知识教授重于习惯培养。所以家长每天接孩子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今天学什么了?”第二句话就是“你今天吃什么了?”这也就促成了幼儿园“只要保证孩子一天的安全,让孩子多学字,多做题,家长能看到这些物化的成果高兴,就算对幼儿园教育认可了,至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管轻了孩子不听,管重了,家长不愿意,别自找麻烦了。”其实,反过来我们思考,安全也好,学习也好,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习惯,所有的问题都会出现。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蜻蜓点水,而应扎扎实实的落实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园长和教师,要清楚,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哪些环节,如果基本的生活环节都不清楚的话,那我们又怎么去把握每一个环节,孩子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呢?

幼儿一日生活按内容分基本包括:入园、进餐、集体活动、自由活动(区角)、睡眠、盥洗、散步、课间活动(游戏)、离园等几大环节,这其中,就涵盖了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方面的养成教育,对于每一个内容,又有着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让幼儿接受这些规则、标准,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 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

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二、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少成若天性”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说就变成你的天性了。幼儿园常规涉及的范围,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活动常规及学习常规。生活常规是班级生活和谐融洽的前提,如:盥洗、午睡、就餐等等;

活动常规是班级集体和幼儿自发活动能够有序进行的根本,如:玩具的取放、图书的爱护、活动材料的分配等;

学习常规是幼儿顺利、有效完成启蒙阶段知识学习任务的保证,如:举手回答问题、学会倾听、认真听老师讲话等。

在这些常规培养中,有显形常规也有隐形常规,显性常规是一些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标准等,而隐形常规,是幼儿在人际交往中,与老师和伙伴间的关系、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等。如:礼貌教育、礼仪教育等等。这些习惯的培养,他需要我们成人去做。

孩子生下来就像一束白丝一样,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黄的就是黄的,蓝的就是蓝的,所以说染丝不可不谨慎。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良好的常规,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人生发展,如今幼儿教育理念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但是这个自由是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幼儿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即使是被动的接受。

良好的习惯可以:

⑴帮助幼儿学会适应环境,乃至成人后走向社会而尽快进入角色;

⑵帮助幼儿学习在集体中生活,增强行为的目的性,发展自理、自律能力,学习协调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形成群体意识,促进社会性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⑶使幼儿在一个整洁、有秩序的环境中生活、成长。

三、怎样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要确定规范 确立一日常规的规范,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一日常规中,应该达到的或做到的或养成的习惯。第二,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家园配合)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的任务,它是家庭、社会、幼儿园、社区共同配合,教育幼儿促进期健康成长。幼儿园,只是幼儿生活的一个小环境,幼儿成长的影响还来自于周围其他的环境。但是与幼儿最近的就是他的教庭。所以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

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老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分析孩子不良习惯的来源,我们的教育同样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不能做烧火棍一头热,孩子在老师这一个样,回家习惯统统扔到脑后。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⒈不要将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

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幼儿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但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决定,孩子没有自制力,我们的作用不是强制,而是督促、提醒、采取能够让他们接受的方法粗略去引导。教育不能走极端,不是我们倡导养成教育,教师就可以视常规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常规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但不是唯一。

⒉教师的工作重心不要倾斜。

有的老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面对全体儿童花大量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

所以我们要

⒈了解每一个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

对孩子进行养成性教育,不是一刀切的问题。教育讲究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每一年龄段的幼儿在心理、生理,他的发展都有哪些特点,根据特点,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养成性教育做到什么位置。

3岁孩子,他的发展是以他前一时期发展为基础,从托班进入小班的幼儿身心发展略成熟于初上小班的幼儿,这一时期的幼儿多以依恋亲人,哭闹不止行为居多,另一种行为就是独立活动,自我为中心。在她们的头脑中,完全没有幼儿园集体生活的这样的一个概念。这时候,我们老师应该从情感入手,将一日环节及良好的行为准则生活化。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常规建立时,首先教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上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该将规则用生活的语言渗透给孩子,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可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⒊关注幼儿个性的发展

良好习惯并不意味着整齐划一。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第一句话就是,请把小手背后面;再不就是小手放到膝盖上。如果这个老师设计的活动有意思,孩子能够动手操作,孩子还有休息的时间,如果一节课是老师不停地说,我们成人可以想象,是不是很辛苦。

⒋树立榜样,多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

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着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不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一板一眼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幼儿园的常规建立中还有许多良好有效的方法,总之教师应做“有心人”,不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运用有效地策略,对幼儿进行把养成教育,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是不难形成的。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做到六个“要” 一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

二要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三要进行榜样教育 四要持久的训练 五要及时评估、表扬 六要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四、怎样矫正不良习惯

乌申斯基说:“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

⒈在关键期培养好习惯,铲除坏习惯。⒉利用好习惯,替换坏习惯。

幼儿在一日常规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内的呈现,只有在老师有效地教育策略指导下,不断反复的巩固,才可能使显性或隐形规则带给孩子的发展在今后的人生中呈现。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研部 宋军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 篇14

首先,我们需要培养幼儿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按时定位饮食,餐前有准备。

按时饮食就是小朋友每天吃饭要有个相对规律的时间,不能今天5点吃饭,明天改6点,后天再换成7点,这样很不利于消化吸收,长期以往,还会导致小朋友患上胃病。因为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支配的。我们的胃肠道也不例外。每当食物进入口腔后,大脑便发出信号使消化液大量分泌,胃肠道开始蠕动,以使各种营养素在此得以充分的消化吸收利用,提供各个营养器官需要的营养物质。然后有一段休息时间等待着下一次的进食。如果吃饭不规律,久而久之便淡漠了大脑对进食的强烈刺激。消化液分泌减少了,胃肠活动被打乱而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孩子也整日处于不饥不饱的状态下,既没有饥饿感也没有食欲,于是便出现了厌食、食欲不振的症状。这时即使提供的食物营养价值高,也得不到很好地消化和吸收,从而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定位饮食是指家长要为幼儿提供相对稳定的进餐环境,并且督促幼儿在一处完成饮食。

餐前有准备,指要吃饭前,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与吃饭关联的事:如抹桌子、摆筷子等,幼儿在这一系活动中,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使食欲大增。

2、进餐时环境安静,心情愉快集中精力细嚼慢咽。

在吃饭的时候,家长要提供给幼儿专用的茶杯、碗筷等,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使孩子能愉快地吃饭。为了使孩子能专心吃饭,凡会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玩具、图片都不宜放在餐桌上,要收起来。

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幼儿只好集中精力进餐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所以要保持进餐的环境安静、心情愉快、不能在幼儿进餐时向幼儿提问,包括向幼儿询问在幼儿园的情况等,应避免与幼儿提及与吃饭无关的问题。孩子也不能拿着玩具边吃边玩,或边说边吃,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因为消化器官的活动和消化液的分泌都是由神经调节的,吃饭时不愉快的刺激和过度兴奋,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的作用,而且使孩子一到吃饭时,就引起条件反射而影响食欲。

细嚼慢咽是进餐的正确方法。一旦养成习惯将对一生健康有利。因为细嚼慢咽不但能提高幼儿的咀嚼能力,而且有利于腭骨的发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3、食物应花色品种多样,荤素搭配,防止偏食挑食。

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任何一种食物能完全满足人体的需要,每种营养可各有优缺点,缺一不可,对于处于生长发育的幼儿更加需要各种营养可作为人体长大的材料,这就好比砌房子,只有水泥建不好,只有木材建不成,需要很多种材料才能建好一座好材料,所有应该注意食物花色品种多样。

有的家长比较宠爱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营养单调,很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在饮食品种上要给予幼儿多样化的饮食。多数肥胖儿和营养不良儿童都是挑食造成的。

4、控制零食,饭前忌糖果甜食。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往往是家中的小太阳,孩子要什么零食,家长就给吃什么零食,孩子什么时候要零食吃,家长就什么时给零食吃,养成了幼儿随时吃零食。

零食多数属高热量的食品,什么是高热量食品呢,简单地说就是含糖份多,而且吃了不容易饿的食品。可想而知,零食吃多了势必影响正常吃饭的进食量,而零食所提供的营养很少,而且比较单一,所以控制零食的数量很重要,只能在幼儿饭后或者比较饿的情况下吃少许,不能在饭前吃糖果、甜食。

另外,过多吃零食也是引起幼儿驻牙的最常见的原因。因为零食多含糖分,吃了以后总有糖分滞留在口腔内,如再不注意刷牙,就会引起驻牙。

5、养成良好的就餐卫生习惯,注意就餐礼貌。

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包括饭前洗手、吃饭时不喧哗、饭后漱口等。

首先是饭前洗手, 饭前洗手是一般的卫生常识,因为手要接触很多带细菌的物品,特别是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手上常沾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洗手,就用手去拿食物吃,很容易将细菌带进口里,所以在吃饭前一定要洗手,最好用流动的水冲洗。这样就能使手上的细菌大量减少,减少由带入细菌而发病的机会,切断病从口入的污染源。我们要求小朋友要肥皂流水洗手,流程大致是开水龙头用水把手淋湿,关水,然后往手上擦肥皂开始搓洗,手心、手背、手指缝等部位都要洗到,且搓洗起应达15秒以上,以后在水龙头下流水冲洗干净,最后干燥双手,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清洁的效果。有一点我们要提醒家长注意,就是小朋友在吃饭过程中掉在饭桌的饭菜不要再拣起来吃,因为这样很不卫生。

另外,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礼貌,包括吃菜时让长辈先动筷,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响声,不乱扔食物残渣,饭后帮助收拾碗筷等。

6、其他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关于如何喝汤,各人有不同的习惯,有人习惯先喝少量汤再吃饭,也有的吃完饭后再喝点汤;有些家庭则把汤和菜同时放在餐桌上,边吃饭菜边喝汤。吃饭开始先喝几口美味的汤,有助于提高食欲;吃完饭后喝点热汤,在冬天会感到暖和舒服;而边吃饭边喝汤孩子不易掌握,也容易影响对饭菜的咀嚼。总之要注意的是,饭前或吃饭过程中,不宜喝汤太多,以免影响饭量。当然肥胖症的儿童则提倡饭前先喝汤,减少幼儿的饥饿感,以期减少进食量。

二是关于饭菜分不分开吃,三岁内的儿童一般是将饭菜和在一只碗里一起进食,而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将饭和菜分开,培养孩子一边吃饭一边吃菜,均匀地搭配着吃,这是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文明习惯的养成。

三是要积极培养自食的能力,在家要多进行自食的训练。1岁半的小儿已经能掌握匙子,可以试着让孩子自己吃,家长应鼓励孩子这样做,到了幼儿园幼儿就餐主要是靠自己。不要因为小儿自己吃饭慢,食物流溢口外就不让他自己吃,以致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四是水果放在饭后吃,不能以过多的水果代替粥、饭。

五是不宜让孩子单独吃饭,而要让孩子和家人或其他儿童聚集在一起进餐,提高幼儿的食欲。

最后,我还要提十忌,就是希望家长帮助小朋友克服的,作为对以上六点的补充:

1、忌零食

2、忌偏食

3、忌蹲食

4、忌暴食

5、忌咸食

6、忌快食

7、忌甜食

8、忌玩食

9、忌走食

10、忌笑食

以上是要养成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那么怎么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家庭成员共同认识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义。

在一致认识的基础上,必须要有一致的行动。家庭成员不能搞对立,各搞一套,使孩子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往往父母要控制零食,爷爷奶奶常常舍不得,造成孩子不能最终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家庭成员要有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并且家长要与幼儿园及时沟通,保持一致,如果幼儿园要求严,而家里松,或者忽严忽松,都会影响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2、要讲明道理,分清是非。

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取得孩子的长期合作,要讲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才能使孩子主动去做,而不是在父母的压力下去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必须重视。

针对孩子模仿力强,大人吃饭时要做好榜样,特别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某种食物的优劣,以免孩子形成挑剔饭菜的习惯。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对孩子的说服力最强,好习惯如此坏习惯也是如此,不少幼儿的不良习惯如挑食等就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4、持之以恒,才能见效。

要使习惯成自然,必须坚持不懈,如果一天打渔,三天晒网是养不成好习惯的,做到这一点,必须有恒心、如果有一次迁就,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也就养不成良好的习惯。

5、宽严结合,批评与表扬结合。

要意识到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从长远利益出发,是根本的出发点。

其次要意识到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像培养运动员一样从爱护出发,要严格要求,不良习惯往往是在孩子太小,不懂事等理由掩护下溺爱的结果,但教育幼儿仍应以表扬为主,有了点滴进步,就要表扬,但不能许愿,更不能许了愿不实行,批评时也应心平气和。

上一篇:个人土地租赁合同范本下一篇:房务部创新管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