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2024-06-05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精选8篇)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1

江苏东台市廉贻小学

杨兰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多次在撰文、演说中陈述自己 “六大解放”的思想理念: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他赶考。

课堂是让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温情怀抱,平等、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有效教学应该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正体现这“六大解放”的思想。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学会主动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目前,师生问答式仍然是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教者课前精心设计提问,学生顺着老师的问题绞尽脑汁。教师琐碎的提问,裹住了学生的头脑,学生看似思维,其实在围着老师的问题转,没有自己的思维。怎样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真正思维的课堂呢?让问于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六年级教材《负荆请罪》,学生齐读课题后,老师问:读题后有什么问题吗?爱问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七嘴八舌,主动参与,一下子就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谁负荆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结果怎样?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是他们

想知道的,也是他们感兴趣的。老师接着说:答案藏在课文中,想知道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迫不及待投入到读书中。学生读课文后,老师顺势引导:你读懂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需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学生再一次投入到积极的思维中去。课文学完,老师又说:试着提几个自己不懂的或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问大家。教者就这样一步一步给学生留有问的时间,给学生创造问的机会,让学生在问中得到锻炼,得到发展,获取知识,让学生在问中学会思维,从而解放自己的大脑,这样的教学,就应该是有效教学。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训练实实在在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课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双手放得端端正正,从头到尾除了除了举手,手不再有其它作用,可以说学生的双手无形中被老师束缚起来了,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是无效的。六年级教材《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我们见识过许多爱国志士,肖邦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你?划出来,选择一两处多读几遍,在句子或词语旁写写感动的原因。课堂的学习权交给学生,学生笔间流淌的是自己的情感。课堂上写的训练就是解放学生双手的一种体现。

课堂作业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是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教者执教一年级教材《春笋》时设计了“春笋作业小超市”:(1)抄写自己刚会写的生字;(2)练习读一读课文,争取比刚才还要好;(3)看看图说说图的意思;(4)几个人一组,演一演文中的小春笋。逛超市多自由,想买什么就拿什么,逛作业超市,合适做

什么就做什么。这种作业是对有效课堂的一种检测: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进步,优等生可以跳一跳去摘一个更大更甜的桃子,潜能生在自主选择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中等生面对选择,勇于挑战。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当堂完成课堂作业。这样的作业不单纯是手写的作业,而是重视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训练,减轻手写的负担,解放学生的双手。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做学习主人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所以有效课堂不是教师多么能讲,而是学生有机会有时间读书、观察。六年级《草原》一课中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这部分内容应该以学生的读代替老师的讲,以观察图片,引发学生由衷的赞叹,从而真正体会到草原的新奇、令人神往,与作者产生共鸣。

解放学生的眼睛,还应该体现在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六年级教材《夹竹桃》选为课文时做了改动,删去了作者故乡夹竹桃随处可见的第二段描写,由第一段写作者认为夹竹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直接引出下文“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在一次“聚焦有效课堂”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一学生向教者提出自己的疑惑:此处“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前文没有介绍哪些地方长夹竹桃,怎能说“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呢?细细读读,佩服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者肯定了学生的发现,陈述了原文的相关内容,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的一节公开教学,教者如此大气地抛开原有的教学设计,就是再告诉我们:要敢于解放学生的眼睛,让

学生大胆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出 “唯本是本”,“唯师是师”的狭隘的圈圈,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获得真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勇于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生在阅读时应该是自由的,一位教者教学《狐假虎威》一课,设计了生动有趣的闯关环节:(1)我是小导演;(2)我是小演员;(3)我是故事大王。要过好每一关都必须读课文。学生自由读完课文后,教者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因为每个人的经验不同,理解就不同,喜欢的角色也不同,对角色的想法不同。阅读就是学生与课文的对话过程,学生就应该有自言自语的权利,有的默读,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同学之间比读,精彩的情节合作、共同品读;有的反复读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品出“大摇大摆、蹿出来、狐假虎威”等词的意思;有的边读边想象画面,表演老虎怎样上当,狐狸怎样借威风等。只要能读懂,怎样读都行,学生在读中很出色的完成了小导演、小演员、故事大王的角色。这就是阅读的自由,自由阅读中读出个性,读出理解,读出自己的创意。

《学习的革命》中说:学生的大脑不是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点燃这火把,还要用自由表达解放学生的嘴巴,课堂上让学生读懂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狐假虎威》一课,有学生读出狐狸的聪明可爱,肯动脑,有学生读出狐狸的狡猾、虚伪,同样,有学生读出老虎的无知,读出老虎不爱动脑筋。这些有个性的理解,是学生自己在朗读中感悟到的,教者无需将学生锁定在标准答案中。学生表达时可以表演,可以画画,可以作诗,可以写感受„„如《丰碑》一文,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更想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想为他作一首诗,想在作业本上画一座晶莹的丰碑,想写下自己的感受与他心与心的对话„„语言有百种,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这些行为都是一种表达,在自由表达时,学生无拘无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心里,表达出自己的个性,也正是这份自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想创新的空间,一片敢创新的天地,也是在这样的自由中,让学生在不知道教育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无痕的训练中受到训练!

阅读的自由,表达的自由,解放了学生的嘴巴。

五、解放学生的时间,实践中出高效

一堂课四十分钟,有效的课堂时间怎样分配呢?专家教师认为讲授时间控制在十五分钟左右,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去思、去说、去写。陶行知先生说:“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教学不光是教,而是教学生学,教师要留给学生更过的时间,让学生从老师的讲解中习得方法,尝试运用方法去学得新知,去巩固、消化所学新知识。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时间多于教师活动时间,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实践者。

六、解放学生的空间,课堂充满活力

陶行知先生称书本死知识为“干腌菜”,老师是“干腌菜”的制

作者,为教而教,学生是“干腌菜”的吞食着,为学而学,课堂枯燥无味。怎样的课堂充满活力呢?

课前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课上有的放矢。例如六年级语文教学,学生预习分三步走;1.读通课文;2.自学生字词;3.收集相关资料。有了资料的收集,学生会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课文内容就会鲜活、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还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口语交际《学会采访》,“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在课上模拟采访只是一种简单演习,走出课堂采访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以课堂上我建议学生去采访老师、校长、门卫等人员,和学生商定好采访的话题,列好采访的提纲,学生羞羞答答走出课堂,又开开心心走进课堂。我乘势引导他们交流采访的感受,学生对这种实战式的课堂充满兴趣。

课堂不限于教室内,我们教者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引导学生从“大课堂”中去学习,让学生学习的空间广阔起来。

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样的教学肯定是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1.《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2

一、解放头脑, 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 儿童的创造力常常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起来。 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那些世俗的东西中解放出来。

首先, 在科学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应该任由孩子去玩, 不要加以禁止, 否则会扼杀孩子探究的欲望。 例如科学游戏“影子在哪里”这一活动就深受幼儿的欢迎, 在游戏里, 幼儿探索了“我们的影子是怎样的? ”“早上、中午、傍晚时分的影子又是怎样的? ”, 并亲身体验了“光和影子”的关系。 游戏中, 幼儿积极动脑, 创造了多种方法捉影子。 既玩得愉快, 又满足了身体运动的需要, 还从中产生了新的疑问, 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产生了操作实验“光和影子”。 通过这一活动使幼儿发现了影子是光被物体挡住以后才有的, 而影子的变化同光线的位置和距离远近、有密切的关系, 从而使幼儿获得了科学经验, 并发展了智力和好奇心。

二、解放孩子的双手, 发展幼儿“做”的能力

陶行知认为手的解放本来是人类进化的关键环节:“人类自从腰骨竖起, 前脚变成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 进步便一天千里, 超越一切动物。 ”在平时幼儿的动手操作过程中, 幼儿自身对做的“过程”比对做的“结果”更感兴趣, 动手做的过程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我们应当看到幼儿的许多创造行为就表现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有利于增强幼儿再创造的信心。 为此, 教师要多对幼儿说些支持鼓励的话语。 例如在蒙台梭利实验室里, 听到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慢慢来, 总会越来越好的。 ”如此营造了良好、宽松的心理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孕育的创造幼苗定会茁壮成长。

三、解放眼睛, 让幼儿善于发现周围的科学秘密

陶行知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说:“小孩不视便是瞎孩子。 ”“我们要想创造新民族, 只能提倡科学地看。 ”幼儿园教师是一切活动的创设者, 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认识事物, 并不是一味地牵着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 首先, 教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在帮助孩子确定了观察对象之后, 要鼓励孩子留心观察到底, 不要轻易转移目标。其次, 要有顺序、有步骤地观察, 如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从里到外等。 再次, 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培养孩子创造性的观察方法。 最后, 注重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四、解放孩子的嘴, 让幼儿大胆地问

陶行知认为:“发明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 ”“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 只有心中有了疑问, 幼儿才会有主动探究的动力。 在“倒在地上的水到哪儿去了? ”的主题研究活动中, 当我将一盆盆的水倒在不同的地方时, 十分夸张地睁大惊奇的双眼盯着倒了水的地方, 引发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不断在问:“水倒在这块地方消失了, 为什么呢? ”此时的他们, 有了求知的需要及欲望, 这便是进行主动建构的良好开始。 作为老师,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而是将问题反抛给幼儿, 以此将幼儿的学习思路从想“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引导到“通过自身的探索找到答案”, 让孩子感到你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 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 无论你是不是很忙, 知不知道答案, 都不要斥责或回避、岔开他们的问题, 应为孩子们创造鼓励提问的氛围, 使孩子们感到自己能提问, 可以提问, 有权提问, 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真正价值。

五、解放孩子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幼儿科学探索的条件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了空间和时间, 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 扩大认识的眼界, 以发挥其内在创造力。 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在探索事物的时候, 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 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 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如在科学活动“什么东西有弹性”中, 我与孩子们收集了大量有弹性的东西:橡皮筋、弹力球、手表链、弹簧、布条、气球等并将这些东西投放在探索区, 孩子们在角区中玩得津津有味, 并主动寻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 讨论这些东西的用途。 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各种材料进行活动, 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自由探索的过程中, 兴趣和热情得到了满足, 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改变了以往以听和看为主的传统式教学方法。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探索的过程。 走进幼儿园, 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是幼儿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幼儿科学活动探索中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我们坚信, 只要教师能认真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内涵, 结合当代幼儿的实际灵活运用, 就一定能发挥好科学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益红, 主编.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5.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3

教育思想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14-02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当代社会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这一要求与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方法十分吻合。陶行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他提出的“六大解放”观点对我们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下,笔者结合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进行分析论述。

一、解放儿童的大脑

陶行知提倡让儿童用大脑去思考问题。在现在看来,解放儿童的大脑实际上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以美术学科为例,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将美术分为四个学段,从而形成一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感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学生在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学习特征,小学低年级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中高年级教学偏向于技法学习,教师分学段进行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大脑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有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所谓的“建议”,如“你要这么做……你要那么做……”等,其实是将学生的大脑囚禁起来。教师应放手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解放儿童的眼睛

陶行知提出:“应培养儿童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儿童性情得到陶冶。”从美术学科的课程性质来看,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学科。美术是培养学生用眼睛“看”的学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物象进行解读呢?一是有目标地看。教师应联系美术学科的特点,在课上训练学生如何去看。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倡要让学生冲破封建思想去看待事物,亦即带领学生有目标地去看问题。美术学科讲究观察的生动性。就拿观察植物来说,美术课区别于科学课的特点在于,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观察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了观察,美术表现出来的事物就会缺乏自然之美。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用美术眼光去观察,看植物的外形特点、植物上的线条、看枝叶的穿插和遮挡关系,这就在学科观察上有了明显的区别。

二是有选择地看。美术课上让学生看什么?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出示的每一张风景图片,每一幅范画都是选择的结果。笔者曾经围绕《茂密的花》做同课异构的教学实验,在A班选择的是欣赏儿童作品做范画,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画出的图案都是一种类型,作品并不精彩。在B班,笔者让学生观看克利姆特的画作《葵花园》,引导学生观看大师是如何表现花朵的茂密,如何突出构图主体,花朵与花朵之间是如何处理的,有了精彩作品的借鉴,学生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美感,且形式更加多样化。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视野,逐步学会用美术的眼光观察事物。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那么,在美术课上如何解放儿童双手呢?首先要建立师生信任。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学生越来越不敢绘画,究其原因是教师给予过多要求,学生欣赏了过多范画,他们很多好的想法都被扼杀掉。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过多干预往往导致学生不敢下笔,而困扰学生的往往是每节课教师的作业要求。例如,一个制作造型不美观,但构图很有想法的学生,当他听到教师要求造型美观的要求时,该生就会被如何制作造型深感困扰而不敢下笔。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适当地调整作业要求,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绘画创作活动。其次要建立安全模式。教师可以联系美术课堂,结合“生本”教育实践,放手让学生们去学习、去思考,时间久了学生们变得越来越勇敢,而他们的勇敢正是依托于教师的“放手”。

四、解放儿童的嘴

陶行知强调:“解放儿童的嘴,是要让儿童言论自由,要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他们对事情有疑问。疑问是人类发明创造的起点。儿童有了问的自由,才能发挥其创造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大胆表达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当努力把满满的爱带进课程教学中,积极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活跃好动,适时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站在自己的世界看问题,而要时时走进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感兴趣的人或物,适当结合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解放儿童的空间,就是给儿童提供广阔的创造舞台,为他们进行创造活动打下基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认为学生不会做,或者想不出来,过多的不放心让学生的想象空间越来越狭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想象空间很广阔,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身后,去听、去想、去鼓励。教师还要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在学生的每次合作学习中去倾听,要记住自己的身份是“听众”。也许学生的答案并不是那么华丽,但那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展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要思考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合作的不足、全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突破、今后如何预设更加有趣的问题等。教师还要多一些“你真棒”“你真能干”的语言鼓励,少一些批评,用爱的鼓励构建安全的学习空间。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

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学生争取时间的解放。时间的解放可以使儿童有时间从容地消化、思考所学知识,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并积极地去创造。美术课上解放儿童时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去创造、去思考、去评述。首先,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这是针对备课来讲的,无聊的问题不问、无效的环节删掉,做到精简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有预设、有生成,在备课中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归根到底就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培养。教师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时间去体验,或者发现新知识的思维方法,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4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伟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高 伟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关键词】:陶行知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社会生活性非常突出,这就更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源于生活,与生活同在。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这么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语文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语文,学生该怎样去学语文,师生又该怎样去用语文。下面我就根据平时的语文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在生活中观察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学习之地,天天是学习之时,人人是学习之人。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

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之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说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时,我带着学生走进田野、果园,亲眼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象,亲身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课堂上,我搜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创设学习氛围。如学习《成语故事》“坐井观天”时,我设计情境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井底之蛙或小鸟,它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通过纸筒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它会怎么说?放开纸筒看到的是又是什么样?当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会怎么说?这样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这样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任何封闭的课堂教学无法获得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体验也是如此.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可见其态度之坚决,立场之鲜明.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

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其含义是“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学生自己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同样《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新理念时,“体验”一词用得是最多的,这足以表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古诗《过故人庄》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老友相聚的生活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朋友相聚,品酒谈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送给学生一些茶叶,布置学生回家后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邀友以茶代酒,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定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又如在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先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红军战士以苦为乐的高尚品质,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距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表演.通过伯诺德夫人一家跟敌人智斗过程中的语言、动作、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他们的机智勇敢,同时也获得情感的陶冶.又如教学《手指》时,让学生扮演各个角色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创设了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能使他们更直接地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发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我们平时的说教所起的教育效果更好.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2004;

3、《行知研究》2015第一期。

“友声杯”诗词大赛作品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有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八年战火遍地燃,欲血长城将士胆。面对侵略无畏惧,自古正义胜强权。

从 教 有 感

李花园小学

高伟

春夏秋冬四时忙,三尺讲台唱篇章。不求功名与回报,桃李满枝美名扬。

我的幸福校园

李花园小学

五(1)班

早晨,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又开始愉快而又美妙的一天。吃过早饭,我和同学们就走进这座充满神奇而又美丽的校园。开始这一天的求知之旅。

只要上课铃声响后,每个同学都会按照自己的课程表去相应的班级上课。每个星期我们都会经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化繁为简、举一反三的数学课、精彩纷呈的英语课、生龙活虎的体育课、丰富多彩的信息课、随心所欲的美术课、奇思妙想的科学课„„

在这些课上,老师都会跟我们一起做游戏,然后一边玩小游戏一边学习知识。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会知识,快快乐乐每一天。

比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各抒己见,讨论学习,课堂气氛热火朝天,大家也可以谈古论今。尤其是习作课上,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一气呵成。

课外活动课,同学们可以去操场上打篮球、打乒乓球、玩跳绳,可以去图书馆看书、借书,还可以去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校园,它充满着快乐、保险、安全。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李花园小学将会变得更美好,更令我们神往。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5

文/庄洪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因此,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之路便是施展有效的“德育”,而与“德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学校的班主任工作。

曾听过许多优秀班主任介绍工作经验,谈得最多的便是“爱”。爱,诚然是必需的,但班主任工作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施爱过程,否则便可能患了“爱心综合症”。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艺术,更需要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渗透真诚的教育理念。在这一过程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与借鉴。

一、爱是原则,做“有爱”班主任

关爱学生,本就是教育的永恒话题,也是教育改革理念之一。陶行知以博大、深沉、执著、持久的爱,关注每一个认识和不认识的学生。他关爱学生,不是出于教育的策略,不是来自功利主义。他认为:“人生最大目的还是博爱。”其它的一切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以火点火,以爱爱人。”他把爱学生、爱人民、爱民族、爱人类统一融入他博大的胸怀之中,成为了万世师表。陶行知关爱学生的事迹十分感人。在他的心目当中,小朋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常常怀着虔诚的心,注视着他们。他们的苦难,就是他的苦难,他们的进步,就是他的进步。他们的创造,就是他的创造。他与小朋友们心灵息息相通,休戚与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正是当代教育所缺乏的根基。爱满天下,乐育英才。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现在的许多班主任大多囿于师道尊严,没有真正“爱”学生,即便是“爱”,也成了工作的一种手段,爱得不真诚。爱得不真诚,班主任工作就不能真正深入人心。因而,我们首先要做一名“有爱”班主任。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二、理是目的,做“有理”班主任

当然班主任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爱”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否则许多勤于跟班、乐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年轻班主任就不会有失败的苦涩了。班主任工作更需要我们通过爱的传递,把科学的思想、良好的的品德传承给学生。否则,“爱”一旦泛滥,学生便无所适从,教育也就失去原本的目的。陶行知教育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除了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多学本领,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陶行知:“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我曾遇到一个高一年新生。从入学的条件来看,家庭经济条件应该不错,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较高;从中考的成绩来看,该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差,语数英三科没有存在明显的“长短脚”,成绩较为优秀。然而,入学以来的表现却屡屡令人大跌眼镜。一些学生的基本要求都没有办法做到,很多科任老师都反馈其上课经常没的注意听讲,经常偷偷上课打瞌睡。果然,在第二次入学衔接考试中,他只考了438分,位列班级54名,而且语、数英三科全军覆灭。同时,从身上也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来,先是课堂上经常无精打采的,完全没有听课的“模样”;继而,连续两周周日晚自修迟到。(班主任论文)同时,家长也反馈其周末经常迟归,周末在家几乎没有安排学习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上网、打游戏上。平时在班级里较少与同学谈话,朋友圈子较小,更少主动与老师交谈、请教问题。我们知道,高一年是初中与高中衔接的过渡阶段,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要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缩短适应高中学习与生活的过程,高中教师要了解高一年新生容易产生的不适应心理,要“施爱”。同时,更要“讲理”,抓住教育的规律,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把良好的品德、正确的“理”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三、据是方法,做“有据”班主任

开展班主任工作,我们要做到“有据”,讲究方法,源于生活,潜移默化。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一切教育都源于生活。

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大多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过滤”,看似层次提高了,却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而,有些班主任更把德育过程看作是学生获得道德认知的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道德守则,使本具有生活意蕴和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被动地对道德规范与道德守则的遵从。这种德育,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的融通、渗透、互动,必然导致德育实效性差。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教育要为人类过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服务。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班主任开展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抓住生活细节,往往更能收到德育的“奇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陶行知认为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境遇中接受道德教育。有了生活的强大源泉,班主任工作也就有了“据”了。

四、节是方向,做“有节”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要求我们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已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节”,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使教育活动产生共鸣。时代在发展,人才的评价标准也要不断更新,更趋于多元代。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他还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因而,班主任工作,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握教育的方向。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篇6

2009-01-10 13:14:16 来自: Mr.K(愛,是永恆的信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则和基本途径构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表现为一个目的、三大原理,七条原则,七项措施。

(一)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为“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是对学生进行“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的“全面教育”。

所以说: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会的、民族的、整体的、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会个体的,即培养人的多方面的人格道德素质的教育:

总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同时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教育对象的不同规定了具体培养目标,其核心就是启发儿童、青年、人民大众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

(二)生活教育三大原理

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何谓“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所以说“生活教育”包含主要精神有:

1〉是生活有教育的意义,具有教育的作用;

2〉是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3〉是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4〉是“生活即教育”主张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第二基本原理

何谓“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为什么主张“社会即学校”呢? 陶行知认为:

“„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他说,“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而“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所以说“社会即学校”反映了:

1〉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2〉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病,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3〉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大教育体系即当今讲社会终身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呢?

陶行知认为: “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所谓„做‟是包含了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教学本质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实践,学而后能教人。这一点,就是说教学做合一。”

所以说“教学做合一”实质是:

1〉“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2〉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3〉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是改变旧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

(三)生活教育七大原则

根据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人们给出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则:

1.实践性原则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2.科学性原则: 陶行知说“教育必须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不能前进。”“任何教师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3.前进性原则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抗战时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战的生活来克服妥协的生活” 抗战胜利后生活教育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4.全民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办的教育。”陶行知提出“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实现“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成人与儿童机会均等”的全民教育。

5.终生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是毕业;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陶行知提出终生教育的主张,要求人们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即终身教育学习趋势。

6.创造性原则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全面性原则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社会人生的需要,促进身心手脑的全面发展,陶行知乡村教育五目标(“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积成的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及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体劳智美德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因为“生活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四)生活教育七项措施

为实施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曾提出过各种各样措施,采取过多种方法。并躬行实践,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体措施有:

1.要改造城乡教育,以培养学生“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使每一个乡村有充分的新生命

2.要普及全民教育,以达到个个识字,人人明理。

3.提倡普及科学教育,推广现代科学技术。

4.要改革旧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创造生活用具,运用生活工具。”

5.创办新型的试验学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

6.要培养大批立志改造社会,改造乡村的新型教师队伍,这一教师应该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是一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满天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人。

7.创造适合国情,适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体系,使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打成一片,社会大学是这一主张体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特点及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教育历史遗产批判和继承

1.陶行知反对旧中国的教育许多弊端,反对洋化教育;但不是全盘否定教育的历史遗产,也不是盲目排外。他的生活教育论是批判地继承了教育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即反映了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向,又充分体现了本民族的特色。

陶行知在总结生活教育12周年讲话时说:

“反对洋化教育的用意并不是反对外来的知识,我们对于外洋输入的真知识是竭诚的欢迎”;

“反传统教育也不是反对固有的优点,我们对于中国固有之美德是竭诚的拥护。”

“我们之所以反对洋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是要开辟出一条大路,让这半殖民地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可以出来。”

“我的生活教育思想,大半都是从资产阶级、大地主以及老百姓中的启发而来的。……有的是不能想出来的,是要群众动手才能看到。”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的教育学说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是儿童从做中学过程”

陶行知师从杜威,但对杜威教育思想有根本突破,将其思想翻半个筋头,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得到解放扩大“教学做合一”中的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3.陶行知对中国教育史优点鲜明继承

“教学做合一”是对“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说批判吸收;大学目标“在明民德”是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改造;他批判继承提出了“集体主义的自我教育”及“集体生活自觉教育”教育原则;他提倡“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达者不意”

“富贵不能谣、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情操作为办学准则,体现陶行知为新教育矢志不渝的道德风范。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相通之处。

1.教育目的相通:

“生活教育”是“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是“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是“遂民生保民族”的全面教育”

“素质教育”则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以人为本教育观相通:共同批判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应试教育”带有传统教育的许多弊端,脱离实际,重书本,轻实践,忽视手脑结合的能力培养,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生活教育”“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他不教人赶考赶人死。”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

3.从教育内容看二者有一致相通性

“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

《纲要》所讲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从教育方法看二者符合认识论思想

“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陶行知倡导“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现代各类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特别是对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教育事业伟大振兴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以陶为师”、认真学习和借鉴“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锐意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创新。

首先学习“生活教育”创造和试验精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也需要一个创造和试验过程。发扬陶行知“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其次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生活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除了需要大联合,还要把人的“心墙”拆去,才能与社会沟通,才能使人们的感情和态度,“从以前传统教育那边改变过来,解放出来”,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有一个“拆墙”的问题,否则影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

再次“生活教育”提倡“为民族,为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培养生活力。与今天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终生教育息息相关,其内容博大精深,影响广泛。“生活教育”主张“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要受现代教育,联系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远程开放教育提上日程,学习“生活教育”对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深刻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为中国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先进科技和教育技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与“素质教育” 篇7

陶行知;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通过对传统教育、洋化教育等形形色色的旧教育的批判,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从“人本主义”出发,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一教育理论体系直接从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学生未来事业的发展着眼,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继往开来,开创了中华民族教育新纪元。

1.为了学生,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从关爱学生,为了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中,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他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第354页)。教育在生活中产生,生活是教育的开始,由此可见,教育与生活是同时存在的。有生活、就有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建立在关爱学生,为了学生未来发展基础上的教育。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要皆属之。其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陶行知文集》)第28页)。从生活的范围讲,教育与生活是相同的。陶行知把教育与生活视为同其广大的范围,他从教育的作用方面说明教育是通过生活表现出来的。

但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不等于生活。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有意识、有目标地指导学生更好地生活,换句话说,是为了学生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办学校,而教育教学。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写道:“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陶行知文集》第664页)。陶行知从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出发,提出了教育指导生活的论述,这一论述,不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中,有独特和进步意义的。就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今天,他的教育思想,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为了学生,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写道:“与‘生活即教育’有连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文集》第355页)陶先生的“社会即学校”主张的提出,是站在“人本”教育的立场上,站在为了一切学生的立场上的,他深刻认识到人民大群需要生活,也迫切需要教育。“空气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少。教育也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缺少。”我们的教育教学应“普遍的广及于大众,人人可以按其需要,自由呼吸,因而增加大众以新的生命活力。”(《陶行知文集》第565~566页)陶行知把教育视为大众和需要空气一样需要教育,而人人不可缺少,这充分说明教育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多么重要的教育,因为它会给广大劳动大众带来新的生命活力。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认识大众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在陶行知的有关论著中,关于大众教育的问题和论述是随处可见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闹革命时期,陶行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认为革命成功要靠农民大众。他在《锄头舞歌》说:“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锄头底下有自由呀!”(《陶行知全集》第7卷59页)他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之一斑》中指出:“中国是著名的农业国。据最普通的估计,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这就是说,全国有三万万四千万的人民住在乡村,所以乡村教育是远东一种伟大之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们,决不至忽略这种的大问题——无论办得好不好,中国的乡村教育关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陶行知全集》第2卷358页)学校要为社会服务,学生来自社会,社会就是大学校。

3.为了一切学生,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从一切学生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作基础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他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全集》第7卷269页)陶行知的这一理论,深刻提示了教育一切对象的个性品性的不同特点,教育要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秉赋,为一切学生谋发展。“三个一切”创造性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认识 篇8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报告 安仁镇学校 李 义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概述

在教育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让人无所适从,有的批判、有的崇拜,使得教育备受争议,有人心浮气躁,有人忧心忡忡,有人得过且过,有人激情澎湃。而今再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溯本追源,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我们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一轮又一轮的教改依然花开的多果结的少,依然受到人们的质疑?作为教育者,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教育技术层面,是很难领略到陶先生作为社会改革者所怀有的雄才大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最大特点是跳出了教育本身的圈子来审视教育的功用与特性。

在陶先生看来,教育是实现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今天,我们是否站在了陶先生的高度来看问题?陶行知先生从事教育,一辈子重视‚人‛的真实与‚人‛的价值。现在的教育常常忽略人,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人‛的敬畏,缺乏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注。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儿童成长过程是经验积累过程;经验不能凭空而生,而是由环境不断刺激而成;由此,大自然、大社会是怎样伟大的课堂呢?我们对于这个课堂的认识与利用做得如何呢?我们细细思考过吗?尤其对于物质条件不可能富足、教学设备不可能充分、学生构成不可能像城里孩子那样‚聪明伶俐‛,教师技艺也不可能像城里学校那样优异的农村学校,我们只有像陶先生创办晓庄学校那样,凭着改造环境的勇气来改变教育滞后现状——这也是我们农村教师可以用武的广阔天地。认识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优势,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优势和理念,这是陶先生对于我们长期辛勤耕耘农村教育所怀有的敬意和寄予的期望。

二、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安徽歙县人。幼年读私塾,信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改名为陶知行。后来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是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并且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创造教育理论。1914 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赴美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说。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并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开展平民教育,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希望以教育为手段来改善人民生活。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他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感到杜威的学说不正确,就把它颠倒过来,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提出了‚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思想,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1930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辑,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重庆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各有特色的新型学校,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普及教育运动。他不仅是教育思想家,还是实践家、改革家。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5年,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牺牲的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终因‚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事业鞠躬尽瘁,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赞誉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三、陶行知教育故事

宽容的力量

-----读“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启示

在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要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说过:‚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学生总有好差之分。有些后进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老师一次又一次严厉的批评教育让他们产生了强大的‚免疫力‛,你反复地强调,他不断地犯错,你的话他们‚波澜不惊‛,一点效果也没有。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必须先尊重他们的人格,才能真正改变他们,让他们不断地向‚好孩子‛转变。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眼光,换双眼睛来看他们,把你的信任和殷切希望传递给他们,‚多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们‛。不要让他们身上的缺点遮蔽了自己的眼睛,不要让‚差生‛成为烙在他们身上永久的印记,不要让他们的心灵永远贴上消极的标签。俗话说: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后进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闪光点就是我们施教的支点。因此,我们要善于用我们充满爱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弱的一点,也要千方百计发扬光大,以此作为转化的‚起步点‛。一旦发现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我们就可以‚借题发挥‛,抓住时机进行公开表扬,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

当我们教师换双眼睛看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老师爱的眼神,感受到集体对他的接纳,感受到被人肯定的幸福,他们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当我们的教育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唤起了他们的共鸣,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他们会由‚我是差生‛的心理转变到‚我并不差,我也有好多被老师、同学肯定的优点‛,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用及时的甘露在他们的心底滋养一份自信,播下一份希望!

阳光属于每一个孩子。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像春不吝啬风、夏不吝啬雨那样润泽生命,抓住教育时机不时地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把每一个孩子都吸引到我们身边,用有情有理有力有度的爱心温暖,让稚嫩的心灵健康成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岁月悠悠,时过境迁,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掩卷沉思,觉得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想方设法去喂,今天看来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的手续、程序,一些讨论问题设臵得恰到好处,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解决问题提的方法,同时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决了问题,掌握了新知,最后还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陶行知的这种教学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指出了落实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老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实际上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了教学的活动,强调了教学活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手续程序在过程中学习,学生自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成功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掌握学习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整个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伴随着学生学习的价值观。

再想想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把‚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这正是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指导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是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课改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陶行知教育教学名言

【教育名言篇】

1、教育是立国之本

2、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教书育人篇】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因材施教篇】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教学方法篇】

1.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3.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4.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六、陶行知精彩教育案例

1.强按鸡头

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行知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行知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米来。陶行知以生动的 事例启迪着我们,教育者凭着主观想象去强迫孩子做某件事,实在是行不通的。当今的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让其充分发展个性。我们应该敬畏每一个学生,‚顺天之木,以致成性‛。

2.修表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陶行知热情地让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给她,问道:‚怎么不带儿子一起来玩?‛这位夫人有点气乎乎地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今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陶行知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是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手表。这表成色还很新,镀金的表壳打开了玻璃破碎,连秒针也掉了下来。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陶行知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陶行知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陶行知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到了朋友家里,陶行知见到那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行知立即劝住了。

陶行知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陶行知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陶行知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行知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一元六角修理费。陶行知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师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 7 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行知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行知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妈妈说:‚妈妈,伯伯买了一只钟,让我学习拆装呢!‛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说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陶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夫人听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诚恳地说:‚陶先生,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一定照您的办法去做。‛陶行知利用生活中的小事,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培养兴趣,学会技能,学会生存。由此我深受启发,应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动手、去做事,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发展的空间,成为真正的‚人‛‚为时养器‛。

3.拜人民为老师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 ‚我可不识字。‛木匠慌了。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 文工钱也得不到。‛木匠显出 8 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吭哧‛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3 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生活就是教育,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出真知‛。

七、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教育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并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为我们的教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理念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因此,在教学中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深入领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涵,不断改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我从事的是语文教学,现就深化认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推动课堂教学谈一谈我的认识。

(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内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建立在对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批判基础上的:针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提出了‚生活即教育‛;针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提出了‚社会即学校‛;针对杜威的‚从做中学‛,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从思想批判角度看,杜威片面地强调学校的作用,主张通过学校教育达到教育目的;而陶行知先生则跳出了学校的藩篱,从更为宽广的角度提出生活、社会等都是教育的舞台,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单纯地通过学校。这就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学校的作用、教育的理念等的认识。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本质上说,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发生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2、社会即学校。其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小众教育‛,真正含义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进我们的办学质量,以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学提出的要求

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方式,决定教学行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从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外延提出了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新的教育观,这对我们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开展课后考察。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 10 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2、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发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他们学习中原有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教师少给学生条条框框的束缚,真让学生的灵性得到尽情的挥展。

3、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找准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为教育革新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措施。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使他们闲臵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就是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指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创新的时间还给他们。

(三)、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改进措施

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口语运用,即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书面语运用,即掌握如何写作的能力,语文教学就是紧紧围绕着两方面展开。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我在教学中拟作出如下改进措施。

1、情景创设,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语文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许多课文的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不知其然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2、原形再现,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感悟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理解。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来记录一定的生活信息的,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为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有的课文内容离我们现在的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的认识就不会正确、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可以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3、海量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 ‚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让进行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鲸吞牛食。现代课堂教学倡导‚以人为本‛,海量阅读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的积淀,不断的内化,不断的升华,使语文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切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中、小学生,都应该让他们自行阅读和思考。至于词语是否有绝对正确的理解,段落是否有绝对正确的划分,结构是否有绝对正确的认识,中心思想是否有绝对正确的概括,都没有太大关系。在大量而持续的阅读中,在不间断的语文学习进程中,学生自会得到深层的认识和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书籍以卓越的象征和隐喻方式建立起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文本世界。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起丰富的语言,逐渐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最重要的是,书香墨韵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因此让师生共同进行海量阅读才能使轻负担高效率的教学美梦落到实处,才能使‚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

上一篇:优秀作文500字写景下一篇:四辩稿经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