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024-07-20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共12篇)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1

德育教育的策略

锦屏县偶里民族小学:龙章贤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今一、二十年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所以,必须以培养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的战略眼光认识德育工作,并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务必注重实效,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为任课教师应怎样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只有结合学科特点、内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学校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意识 有的教师觉得德育仅仅是领导、班主任的事情,这是教师观念上的偏差。《德育大纲》强调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让每个任课教师都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所有学校工作人员都应该成为德育工作者,所谓“教学教育化”,“教书并育人”。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在第一线教师应切实改变观念。我们不仅仅对学生学习成绩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将来幸福负责。要从更深层次去认识德育渗透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并不矛盾,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学科教学可以渗透德育内涵,德育渗透塑造健全人格更会促成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平时,教师们应多多的参与提高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学习与讨论,真正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在学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途径,认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使教师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简单的“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一个“传道者”,教学与教育必须结合,而且能够结合,从而能够自觉地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学校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有目标进行德育渗透

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数学课上教

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团队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课课有德育,每个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育,以“德”促“德” 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主导,是德育渗透工作的实践者,而且学生在校接触的都是教师,因而教师的形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无疑会产生巨大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榜样的作用对学生产生影响往往超过其所学科知识本身。不难推断,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缺乏高尚人格的教师,虽然不一定会使教出来的学生道德败坏,人格扭曲,但决不可能完成学科德育渗透任务,不可能促进学生健全高尚人格的养成!即使教材中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我们想,我们的教师不仅具有极高的学科素质、文化底蕴,也应具有自然诚实、乐观自信、充满热情,有着高度责任感的品格,也应该追求教师大气与豪气,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只有这样,虽然我们的教师是平凡的,但肯定充满着教师的人格魅力,只有充满人格魅力教师,才会教出富有人格魅力,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因此,我校切实加强师德修养培训,将暑期师德培训落实到实处,将师德修养作为评价教师首要依据。

四、学校要健全德育渗透评价机制,保证德育渗透工作正常进行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2

一、营造生命教育氛围, 融生命教育于无痕

生命教育要求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作为个体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妨关注个体学生生命成长历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进而提升其生命价值。基于学生个体在学习认知水平差异, 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能力不足或者学习习惯不良学生个体, 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设计教学探讨问题, 让其产生学习的成就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 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认识自己的个体生命体, 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提高兴趣, 学生需要认清自己学习能力水平。在屡次配合学习中, 逐步建立自信心。

例如, 笔者在《卓尔不群的雅典》一课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将雅典导向民主政治道路的是谁?为什么?2、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事件是什么?简述其内容和意义。3、除此两个人的贡献, 你还知道有关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人和事吗?

而在“‘黄金时代’的公民民主”教学环节中同样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1、希波战争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表现在哪些方面?3、为什么说伯里克利时代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 你能说说吗?

以上两个教学环节的内容, 第一问针对班级思维层次低与回答比较简单的学生, 对于题目的答案主要源于教材中可以寻找;第二问属于中等难度题目, 概括性比较强, 需要结合自己语言组织答案;第三问需要结合本课教学内容综合回答, 具有开放新思维等考虑。这份设计满足不同学生, 让其各自收获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二、选取生命教育素材, 育生命教育于有形

古人云:“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从史学价值分析来看, 生命教育的素材贯穿历史教学始终, 教师选取生命教育的史料, 开展真实的生命价值探讨。当代青少年由于生长在和平年代, 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大灾难等危机体验, 拥有较好的生活环境, 没有对生存艰难与死亡的体验。于是近十几年出现了众多自杀、青少年犯罪的新闻事件, 实则反映了青少年对自己或他人生命、死亡不敬畏的态度, 也即一种草率取舍的消极态度。作为历史教师而言, 尚且没有办法让学生亲历死亡, 但是从历史学习角度可以选择生命教育的素材, 让学生从素材中感知死亡带来的痛苦, 感知生命的宝贵, 让学生能珍惜生命。

在教学高中历史选修三《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时, 笔者曾做了如下教学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两伊战争中, 伊拉克伤亡人数约为48万;海湾战争中, 伊拉克伤亡人数约为10万。

材料三海湾战争参战各方伤亡情况统计

通过这一组史料分析题目, 能让学生直面感受到战争的罪恶, 无形中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在战争面前的脆弱。通过三个史料综合分析, 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不可替代。

三、着眼学生成长的实际, 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人生的经历不可能一帆风顺, 人生多多少少会有这样那样的挫折与遭遇。学生个体需要正视人生遇到的挫折, 历史教师不妨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一个人能承受多大压力, 怎样应对挫折, 决定这个人未来的高度和长度。纵观历史发展来看, 历史上每个有作为的个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 都能积极面对现实, 通过乐观心态、理性思考, 这就是生命教育的史料素材。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看,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敢于面对生死、敢于直面人生的态度, 学习他们用智慧的头脑战胜人生中的磕磕碰碰。

例如, 在高三专题复习教学中, 一些具有史学材料题很能反映出材料叙述者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

材料一:各国变法, 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传》

材料二: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发表《戊戌政变记》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进行反省, 发表《新民记》等著作, ……客观上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转变》

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 面对戊戌变法的失败, 谭嗣同选择慷慨赴死, 梁启超选择流亡日本, 对变法失败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对此, 我们将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 假如你是其中一位, 你该如何选择?说出合理的理由。从生命的抉择与人生价值来看, 对我们中学生未来生活有什么好的建议?

当学生看到笔者在课件上展示些材料与题目时, 题目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对于生死, 都需要勇气面对;在国家与民族危难之际, 个人的生死要与国家荣辱相结合, 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个人生命的短暂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与其生命的短暂不一定相等;对国家对民族贡献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于个人原有的生命价值。

四、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价值

从历史教学学科来看, 历史学科就是一部反映人类文化、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画卷。在历史学科中的生命价值具有两大点,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

(一) 在历史课堂中可以直接理解肉体生命。

翻阅历史书籍, 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 还是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 书中不乏有一些战争、屠杀、疾病、自然灾害等让无数人死亡, 失去了肉体生命的历史事件。限于学生对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的认识不够, 一些本具有启发意义的生命教育的问题被掩盖了。为此, 历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价值需要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 在历史课堂中可以间接理解社会生命。

从历史课程来看, 历史学习中涉及众多历史人物, 他们往往是历史发展的重要人物或者历史事件, 而对这些人物的政治生涯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历史人物, 诸如商鞅、王安石、洪秀全、李鸿章、孙中山、陈独秀、毛泽东、蒋介石、叶挺、罗斯福、斯大林等古今中外历史人物, 在谈到其经历与大社会人际关系, 了解他们在历史舞台这个大社会中的价值。师生不自觉地去了解到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 也增强了师生对社会人际关系的重新认识, 最终也达到加强学生对社会生命的理解。

五、小结

基于历史学科的优越性, 生命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的渗透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教师需要有效选择教学方法与历史史料, 让生命教育同历史学科教学相互交融。诚然, 作为教师而言, 也希望教师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能在其心中播下种子, 让莘莘学子们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绽放精彩花朵。

参考文献

[1]麻洪友.历史教学应着力渗透生命教育[J].历史教学问题, 2006 (03) .

[2]吴洪华.浅析中学历史教学渗透生命教育[J].校园心理, 2009 (06) .

[3]沈颖.让“生命教育”回归校园[J].基础教育参考, 2010 (08) .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3

【关键词】现阶段 高中语文 教学 文学教育

最近几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出现了相应的改变,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及时调整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期间渗透文学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仅供参考。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所以,教职人员需要在这一阶段加大青少年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力度,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在开展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很多教师都将其作为辅助教学活动板块,从而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文学教育的发展。其实,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包含了很多中外优秀的文学著作,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学教育不但可以辅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价值及内涵,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文学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作品内包含的精华,将其灵活运动到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促进个性发展,为以后的成长夯实基础。那么,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就需要对文学教育予以重视,深入研究,灵活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今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渗透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职人员自身存在不足

依据相关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阅读文学著作的习惯,进而导致教师自身储备知识量较少,专业技能与教学活动存在分离的情况,使得教师在进行文学课程讲解期间,过于重视理论解读,却无法列举实例进行证实,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不利于学生学习。

(二)忽略了语文知识中的文学元素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生都没有意识到语文学习的意义,片面的认为成绩优异、会写字、会说话就完全掌握了语文知识,所以在语文方面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少,没有深入理解语文知识内的文学元素。

(三)发展多元化降低了文学的地位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民众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互联网逐渐步入千家万户,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将注意力投入到视频聊天、网络游戏、影音节目等方面,很难静心欣赏并学习文学作品。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思想

语文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交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基础特性在于工具性与人文性。从而可以发现,高中语文老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认知与感悟。另外,需要在以往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可以更好的将语文教学与文学教育融合在一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教职人员需要结合高中学生的个性及发展特点,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文学教育,使学生们可以潜移默化的掌握相应知识;其二,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挑选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们可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提高教职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职人员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不但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科学的引导,使学生们灵活的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同时需要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所以,教职人员就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从而给与学生更好的指导。教师可以阅读一些优秀的作品,如“中国小说作文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集”等,其含有的内容十分丰富,文体多种多样,可以提高教职人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当学生们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学习质量及学习效率都能够得以提高。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可以从课程导入环节入手,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课程时,就可以先带领学生品评一些关于赤壁的古诗词,让学生们体会赤壁的磅礴与大气,然后为学生播放关于赤壁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使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品读课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现今,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课程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放映一些荷塘的图片,让学生们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荷塘的美景,然后学习课文,就能够使学生们更加灵活的记忆相关文学知识。

总结:

总而言之,伴将文学教育渗透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良好成长,所以,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应重视文学的价值,通过多种教學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文玉玲.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策略浅谈[J].学园(教育科研),2012(18).

[2]王希文.语文教育类学术期刊的“京派”和“海派”——《中学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比较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04).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4

初村小学 刘永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现将这一学期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进展的情况:

1、教师方面,首先教学设计的制定侧重学科渗透。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挖掘教学资源中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学科的具体内容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带动课堂良好活跃的气氛。最后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标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与收获。

2、学生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正确归因。维持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能激发他们保持高度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缓解学生学习焦虑,帮助他们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关键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还要帮助他们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课题还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对心理健康要有理性认识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又有什么样的特殊内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2、教师自身要心理健康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因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这两项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证。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才能够在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榜样。

3、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自主地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才会因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

4、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课堂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因素,并把这些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5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生命意识,而教材是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中学英语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本文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及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生命教育;有效策略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力,为了人的生命的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并关怀的一种事业”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教材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个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充分地发挥教材作为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这一作用.有效地利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激发学生生命意识,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一、对英语教学中生命意识教育的理解

所谓生命意识教育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英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是工具但又超越于工具.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人类进行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英语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知识的教育.也包括教学过程中所弘扬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二、英语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期.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呢?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命教育素材从教材等教学内容人手.让学生在语言素材中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可贵。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课文所涉及学校、家庭、网络、自然保护、健康生活方式、自然灾害、交通安全、慈善活动等的题材,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教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上网:学会拒绝烟酒和毒品;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设计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

2.让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英语教学中.如果光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进行总结和自我评价(1)任务驱动策略。这个策略要求在教学中以任务的形式对学生提出要求.旨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对生命的认识和关爱。这一策略比较适用于学生认识较模糊的内容。如珍惜和关爱自己身体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在“A Healthy Lifestyle.the Chinese Way”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完成基本的语言教学任务后.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What is yin? And what is yang?”让学生先了解一下中国医学中的阴和阳.然后再根据课文中的内容提问学生:“If you have too much yang,what will happen?”“If you have too much yin.what wi11happen?”学生通过阅读回答道:“If you have too much yin,you should eat yang food,such as beef.’’“If you have too much yang,maybe you should eat yin food,such as Doufu.”接着笔者告诉学生:“当我们tired or weak时。We should drink some milk.eat fruits.这些食物对我们此时的身体是很有帮助的。”然后.笔者继续问学生:“If you study hard,what food is good for you?”学生立刻回答说:“Milk and beef”有的学生还说党参和黄芪对身体也有好处。最后,笔者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4人一组讨论:如果学习累了我们应该在饮食上注意什么?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吃些什么食物?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同时关爱自己珍惜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的心里也得到了渗透。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小组合作策略,这一策略要求教师构建一个平等的课堂.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责任明确地进行互助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他人对话.可以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在相互接纳、相互诉说、相互倾听中尊重他人的品质,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评价、互相激励、共同解决问题中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不同的人,生命价值观是不同的,在讨论中分享各自的看法.摆正心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感悟尊重生命非常重要 这个策略尤为适用于那些比较复杂、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内容上 比如在学习“What should I do"这个单元时.有篇文章是征求意见的.开始时作者说:“I have a problem.I need your help.My friends are planning a birthday party for my best friend.and they didn’t invite me.I didn’t know why?”根据文章的内容笔者让学生分组讨论.首先找找原因,然后给出建议,各个小组把自己的建议派一个同学说出来。然后组与组之间讨论这个办法是否行得通.通过辩论的形式说出各自小组建议的合理性 各个小组的建议是截然不同的.有一个小组的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

(1)You needn’t go to the party,you should stay at home and play computer.or watch TV.f2)He didn’t invite me,I don’t want to talk with him.(3)I am very angry,1won’t invite him next time if I have a party.另外一个小组的三位学生这样说:f1)If they don’t invite you,you can bring flowers to the party.Or you should cal1 your friends and ask why they didn’t invite you.Maybe they forget you.f2)You should cal1 the TV station for help.f3)You may talk this thing to your parents.学生的建议,有的消极,有的积极。这个时候,笔者问学生哪种建议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与别人的相处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知道怎样活得健康.懂得如何尊重生命。

三、借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 C,N人、爱护别人。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Day!”(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I love you,mum./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四、让生命教育的理念灌输于每个细节中

于细节处关心爱护每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激发他们的自信,对学生注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于细节处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身先示范开展生命教育。

教学的对象是人.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是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 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它关注人在教学中获得多少知识,更关注人的生命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彰显和扩展。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命情趣。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使命更应如此。英语课堂中的生命教育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成全,是遵循人的生命自然的教育.也是个性化教育与人的心灵觉悟的教育。

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不能用预设的框框去限制鲜活的生命自由绽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激励并且适时满足不同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更要引领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发展,走向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记得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一名年轻教师问他用多少时间才能备好一节课.老教师的回答是“一生”。

读罢.深思 我们的课程教学的导体是教师,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生命感悟的深浅、对生活的执着程度等关系到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厚度。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更要加强个人修养,懂得不断反思过去、现实与未来,以自己的生命感悟去激扬学生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蔡蓉英_在教学中渗透生命价值教育 教书育人,2005

[2]范延贵.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考试周刊,2007(35).

[3]周华.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初探fJ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4]邱荣珍.在语言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对提高生命意识的研究[EB/OL].

仁爱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篇6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要求教师怀“仁爱”之心,“以人为本”,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创设出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仁爱教育思想呢?

1、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中快乐学习。

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

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平等地商讨问题,把学生看作解决问题的伙伴。如果老师坚持“一言堂”,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那么,学生只能消极地参与教学,时间久了,学生只会越来越讨厌这门课。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学生们自然就会喜欢这门课。

2.师生之间需要相互欣赏。

著名管理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人需要欣赏,渴望来自别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因为,作为日日相处的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欣赏。

有的 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比较少,所以尤其要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的优点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充分挖掘出来。一个学生同时面对各学科的老师,良莠不齐,在所难免。除了我们老师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适应学生外,学生更重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

3.好教师,好素质。

教师是一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 实际执行者,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执行效果的好坏,而教师执行效果的好坏,其根本还是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自己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还将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必须热爱和尊重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次听到几个初一的男同学在大谈盗取别人QQ的木马,有个还骄傲地说自己成功盗取了别人的QQ,这种道德败坏,犯罪的心理严重危害着我们的学生。我并没有批评和责骂他们,抽空找那几个同学聊了聊,我们学习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提供更多方便,并不是为了谋取利益,危害他人,经过教育他们知错了,并保证不去搞木马这种害人的东西。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手段,所以身为老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现今的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仅仅限于课堂与书本。大量的出版物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眼。许多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甚至超越了老师。上课时候,有些学生会突然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作为老师却解决不了,很是尴尬。因此,教师自己也要“终身学习”,要具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充实自己的能力。

4、营造“绿色课堂”的新境界。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有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要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里安全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愉悦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步入“绿色课堂”的新境界。例如:在我做小导游活动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自己寻找导游方案,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让同学们结合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总结,一起完成任务。这其中,我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加以示范,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加以开导,在他们碰到疑难时加以帮助。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只有营造出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孩子们能自由思考、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快乐。

5、把爱的阳光射向每位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获得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获取成功的动力。因此,越是在学生感觉困难和无所适从的时候,教师越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位学生,带领他们去寻找隐藏的亮点,消除他们心中的失落,拨亮他们心中渴求成功的欲望之火,鼓励、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课堂而言,每个学生的发展程度几乎都不一样,面对种种情况,我就进行“爱”的教育,讲述当年老师也是很一般的,学习打字还是用一个手指头按键盘的呢,一篇文章要打半天!学生听了,乐的哈哈大笑,紧张心理自然就消除了。这时,我继续说:“每个高手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谁天生就行,都是经过不断地练习,不断吸取经验,好的同学要继续努力,差一点的同学不能气馁,只要努力,你一定也能做到!”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一下子被激发了,动力全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应该努力用爱心营造一片阳光,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学校是他们真正的乐园,让每位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能身心健康地快乐成长!

6、合理评价,促使学生快乐成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课改中的 “人文教育”顾名思义是因人而教,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关爱每位学生,人尽其能,在合理、积极的评价中轻松、自由地健康成长,还有什么理由说学习不是一种享受呢?

有的课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对于较为优秀的作品,评以“好,坚持下去”;对于较好的作品,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对于一般的作品,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合理的评价,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者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上有一位同学给我看他的电脑画,问我:“老师,我画的还不错吧?”我看了用同情的语调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有点失望吧。”这位同学一句话也没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重新画了一副画,然后再问我:“这幅画怎么样。”我回答道:“啊,你画了很多种颜色,有红色、黑色、绿色还有黄色……”“这真是色彩艳丽的一幅画,我喜欢。”他高兴地欢呼起来。“我喜欢色彩丰富,看见很多颜色就高兴。”他说道。接着回到座位继续画另一幅画去了。

我在这里避免了使用评价性的表扬,当我看到第一副画的时候,并没有说“这画真糟糕”,而是道出了有点失望感。当我看到第二副画时,我也没说:“太美了。你真是个不错的画家。”

只描述了孩子的感受和所用的色彩。于是孩子得到了很大的欢欣和鼓舞,兴致勃勃地继续画画了。有益的表扬肯定了学生的感受,并描述学生所做出的成就,使学生快乐成长。

当我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会用上“你是独特的”“你只是用心不够”,也可苦口婆心地说些“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之类看似简单的,不是赞美胜过赞美的语言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的开始呀!面对这样的爱,学生能不爱上你的课么。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7

一、挖掘作品情感, 以情感人, 引发情感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子, 借助作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启迪学生, 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 体验创作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离不开一定的创作背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充分地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目的, 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 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国威国魂》中的《今天是你的生日》, 这是女作曲家古建芬198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周年而创作的一首纪念歌曲, 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祝福。

2. 注重音乐作品的艺术语言, 掌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音乐作品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感情基调, 当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和声等有规律地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激起听者内心情感的起伏, 拨动听者的心灵之弦, 让听者为之动情。比如, 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茉莉花》, 旋律音调清丽婉转、曲调细腻优美, 洋溢着温暖、亲切的气息, 生动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3. 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情感, 把握作品内涵。

任何一首歌曲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深情厚意, 每个音符都蕴藏着创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激情, 把握作品内涵, 领悟音乐作品中作者崇高的思想情感和感人的艺术美, 从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实施情境教学, 以情育人, 丰富情感体验

1. 巧设艺术情境, 调动情感。

优雅的艺术氛围, 往往能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 要想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应注意巧设情境,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 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 教学歌曲《茉莉花》、《牡丹之歌》时,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 首先呈现繁花似锦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自然美, 然后随着音乐的旋律, 播放视频配唱,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如, 学习《中国进行曲》、《红旗飘飘》时, 我播放了祖国50周年庆典的阅兵仪式视频以及一些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争场面, 让学生感受军队进军中队列的整齐步伐与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 体会“五星红旗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深刻意义, 把握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 开展体验活动, 丰富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局限于音乐作品的讲解以及歌曲的演唱训练, 而应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体验活动, 引导学生实践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从而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 提升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促使学生自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譬如, 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内组织“歌咏晚会”、设立“班级艺术节”、“音乐大闯关”竞赛活动、“校园歌曲演唱”班级大比拼、“音乐猜谜”游戏活动、歌曲及歌词改编、专题性音乐座谈会等, 让学生自行设计、组织, 这样通过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 既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和表现欲望, 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拓展了学生音乐技能的锻炼空间。

3. 表达情境理解, 升华情感。

音乐是源于情感的艺术, 又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当学生对音乐作品投入一定的情感后, 教师要借助学生的体验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之间的空隙, 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 鼓励学生表达情境理解, 抒发自己的内心体验, 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智慧碰撞、相互启发, 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以及知识的内化。例如, 苏少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绿色的呼唤》是一个宣传环保教育的课题, 《绿色的呼唤》即是在于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向往, 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从而来保护环境。当学习完该单元的歌曲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就如何围绕“环境保护”这一课题, 充分发表自己的创见, 提出自己的看法。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8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而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审美教育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既是语文教材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艺术的要求;既是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也是教师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去观察美、欣赏美,并且拓展其视野,陶冶其情操,最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策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挖掘教材内容美

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之一是文质兼美,每册教材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春》《济南的冬天》《夏感》《钱塘湖春行》《过故人庄》等课文,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绘了大自然的奇观与景色的秀美,这是自然美。《散步》《背影》《金色花》《傅雷家书》《送友人》等课文,描写了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至纯至美的亲情与友情,这是社会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核舟记》等课文,都是语言艺术的佳作,作者用简练、形象、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作品的灵动与壮美,这是艺术美。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指导学生留意寻找美的元素,运用课文中的美去加强对学生情操的熏陶感染。

二、优化课堂结构美

语文课堂结构是指一节语文课的环节或步骤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从教材来看,它包括字、词、句、篇等因素;从培养学生能力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等因素;从发展学生智力来看,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素。仅从上述诸方面的因素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纵横交错的、多元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立体结构。在这个立体结构中,每个因素从纵的方面来看有其序列性,从横的方面来看有其相关性,从总的方面来看有其整体性。

首先,要有一个和谐交流、情感融洽的民主氛围。一方面能够调动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引人入胜;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使他们感到愉快,精神集中而不知疲倦。所以,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或读、或议、或讲、或写,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边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和谐的情感交流。

其次,要有一个疏密相间、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课堂节奏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而对教学进度与结构做出的艺术化的安排和调整。课堂教学进度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统一。课堂教学进度切忌平直,必须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前提下,使传授的信息量有疏有密,时间分配有快有慢。密的地方容量大,速度快,要求学生集中注意,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好像投入紧张的战斗;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心驰神往,静观默想,思索回味,如在晴空丽日下,泛舟碧波之上。

三、锤炼教学语言美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启迪智慧、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的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带进去。”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直观形象、充满激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一)直观形象。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的体现。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清新灵动,情真意切,能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化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化枯燥的叙述风趣化。它如潺潺流水,似汩汩清泉,渗入学生心里,荡起层层涟漪,教师用灵动细致的语言描景状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述说故事,用诗意隽永的语言品鉴诗文,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二)充满激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章本是情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的课堂。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审美情感教育,文学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一篇篇文章都凝聚着作家情感和思想,教师应先将自己融入其中,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时而渲染诗情画意,拨动学生的心弦;时而语出惊人,引起心灵的震憾;时而慷慨激昂,使人振奋;时而低沉内敛,催人泪下。让学生随着文章去喜去忧,去思考去感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三)生动有趣。趣味性的课堂离不开教师鲜活生动的语言,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网络流行语等都可为我所用。这些语言能拉近师生距离,点燃学生的激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趣味性的课堂也离不开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幽默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主要手段,它能缩短师生们的心理距离,增强教育的效果,真可谓是教学中的一颗“灵丹”。教师通过故错解疑法、巧用谐音法、直落反差法、巧用笑典法、借题发挥法等,营造学生喜欢的充满趣味、充满吸引力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提升学生的机智和自信。

(四)启迪智慧。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教师生动的启发性语言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探索的浪花。语文教师的语言应有生动的启迪性,可采用比喻、设疑、故事、对比、联想等等展现语言的凝练、含蓄、深刻,使学生有回味思索的余地,能引导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境界,主动去吸取知识。

四、注重板书设计美

板书是学生感知知识信息的视觉渠道。好的板书,心须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的全部过程,体现内容美,形式美和书法美。板书设计美的价值在于以下几点。

(一)书之有用,要有鲜明目的性。这就要求把握住教材,紧扣文章的中心,明确通过板书要解决的问题。

(二)书之有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板书的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考虑学生的水平,为学生所接受。

(三)书之有度,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板书内容多是师生的负担,这是个不言自明的。因此,宜一语中的,要言不烦,高度浓缩。

(四)书之有方,要有一定的欣赏性。板书应当结构精巧、匀称、和谐、情趣横生,具有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是紧密地渗透其中的,学习感受作品中的美,可以培养学生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活的爱。而对人类、对自然、对生活怀有一种真诚、广博而又高尚的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持有审美感情的前提。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更好地去创造美。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9

【关键词】 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51―01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指引学生成长的思想之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润泽、潜移默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一、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老师后才会接受他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相信职业的崇高和正义,内心真正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在教学中去落实;其次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教学工作中,体现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点滴之间都要做学生的榜样:升旗?x式的庄严肃穆;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课堂教学中的爱心、耐心;与家长交流的真诚热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践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老师、热爱老师,做一个和老师一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者。

二、充分应用文本熏陶学生

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是语文课本(教材),如何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去挖掘、去整合课本资源。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作用。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可以挖掘整合出课本素材。

爱国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课本中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民族之花》中的课文《爱我中华》《中国结》《做客喀什》等,就是一组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平等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是教育的素材,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与丑》中的课文《唯一的听众》《寓言二则》《做一个最好的你》和第八单元中的《竹颂》等课文,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平等的价值取向:人与人是平等的,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教师应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关注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外,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素材,比如孝悌、感恩、责任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心挖掘、整理,用这些素材去教育学生。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教学活动要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飞扬起来。

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和汉字听写大赛。积极组织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活动,在提高学生说写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革命传统,尊重人类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培养积极人生态度、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

在作文写作训练中,引领和指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写作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写作教学中。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 篇10

-----王侠 我校开展以生命教育为德育落实途径,有机的整合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其中教育渠道之一,就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如何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怎样发挥各个科学课程在生命教育的优势呢?针对自己在科学教学的实践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1、提高认识,制定措施

“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对我们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这两者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师的责任在于,通过教学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感到自己在科学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就是在具体的落实学校的德育工作。因此,我能清醒地认识到,转变观念是落实好生命教育的前提,并努力地做到教育行为的跟进,积极的尝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另外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自己首先要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分析,了解和确定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结合点,并把这些结合点都一一列举出来,作出合理的统筹规划,作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依据,这样在什么地方渗透生命教育,就有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计划,制定出一个基本的措施方案,做到了方向明确,目标清楚,心中有数,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生命教育在科学教学中能真正落到实处。如:《科学》课程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自己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中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有25节的内容与生命教育有关,自己能将这25节的内容归纳出来,注意在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

2、重视设计,注意效果

教材中与生命教育有联系的结合点,各学科之间有所不同,一般在文科类的教材中,结合点要多一些,当然即使是同学科的教材里,因各章节的学习内容不同,结合点的多少也会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教师首先要认真的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中要仔细的分析该节课的教材中,挖掘出结合点,了解哪些知识点就是结合点、哪些是显性的结合点、哪些是隐性的结合点、掌握其结合点数量的多少,了解知识点与结合点之间的联系情况,确定两者之间有机整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整合即能有效的实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又能自然的、恰当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陶生命教育,一定要注意教学的实效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说教,要做到合理而有效地渗透,当然能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实现了结合点与知识点的有机整合,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掌握好渗透生命教育的各种方法,注意渗透过程中的教育技巧。如:自己在开展‘近视眼预防’的一课中,对教材中生命教育问题就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在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就很有特色,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把盲人的困难照片告诉学生,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同情,从而激发学生们重视自己的眼睛健康问题,也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进行‘近视眼预防’的问题上来,教育他们‘近视眼预防’的问题要从自己做起。

3、分析特点,掌握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篇11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营养教育 渗透

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不仅涉及到一些非常重要的教学要点,课本中也有一些非常实用的教学素材,并且能够很好的展开对于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教师要善于对于这部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并且要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不仅能够让大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也能够让营养健康教育更有效的在课堂上得以渗透。

一、案例分析中的营养教育

生物课程的教学中会有许多相关的案例分析,不少案例都可以成为对于学生渗透营养教育的范例。教师要合理的利用这些好的教学素材,这同样是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提升。很多生物学知识都能够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得到应用与体现,尤其是那些能够对于学生的身体机能以及生活习惯展开引导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借助这类案例的分析来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营养健康对于我们的身体状况以及生活状态可以带来的直观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让大家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下保持更好的身体状况。

例如,在学习《分子与细胞》这部分内容时有关于组成细胞微量元素的介绍,老师可以结合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补钙现象来进行案例说明,教导学生根据身体中钙含量来确定是不是需要补钙,即使需要补钙补多少才是合适的。同时借机教导学生不要进行盲目补钙,不要跟风,保持日常的食物摄取就足够了。《分子与细胞》这部分内容中还有对于癌症的病因的讲述。这时老师就可以拿出一些反面案例,例如抽烟对肺部的损害,可以贴出一些因为抽烟而得了癌症的肺部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告诉他们抽烟会引发肺癌。这些都是非常鲜明的教学案例,并且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以这些学生们熟悉的素材为依托不仅能够深化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营养健康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生活故事中的营养教育

营养健康教育还可以体现在一些很有代表性的生活故事中,以故事为切入点深化知识教学也是学生们很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入到故事中来介绍给大家,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营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备相关的营养知识可以给生活状况带来的积极改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十分自然与贴切,也为学生的知识吸收创造了很好的铺垫,对于深化学生的营养教育无疑会起到很积极的辅助功效。

例如,在给学生们讲述维生素知识的时候就可以追溯维生素C被发现的历史,当时很多出海的航海员很容易得坏血病,直到后来维生素C的发现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往后的岁月中人们发现维生素C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在这个讲述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维生素C的由来,还获知了维生素的作用,懂得了人必须要补充维生素的道理。这个故事非常简单,却很直观的给大家呈现了人体对于一些必要的维生素的需求。这将会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健康意识,让营养教育能够在学生心里更为深入。

三、知识实践中的营养教育

很多时候教师会给学生设计一些知识实践的环节,会创设相关的学习任务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让大家在独立探究中深化对于相关知识的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营养健康教育也能够很好的在这个过程中得以渗透。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和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必然会展开对于相关知识的应用实践,并且会对于一些重要的教学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的领会。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充分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让大家对于课堂教学有更为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营养健康教育也非常好的得到了渗透。

比如,在讲述“三大营养代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和学生家长设计三餐饮食,然后再用科学论断判断它们是不是合理搭配。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还可以让学生渐渐养成不挑食不厌食的好习惯。营养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吃好喝好”那么简单,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营养健康教育和生物教育以及其它教育一样重要,它是独立的,也是相关的,要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和正视。教师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具备正确的营养健康知识可以对自己的生活起到的良好功效,进而让大家对于营养健康知识的学习更加投入。

结语

在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中,想要更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营养教育,这需要教师对于教学方法有合理的选择。教师可以在案例分析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也可以透过生活故事来让大家感受营养健康知识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和营养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必然会展开对于相关知识的应用实践,并且会对于一些重要的教学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的领会。

【参考文献】

[1] 王敏.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姜坤.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营养健康新观念的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袁雅梦. 探究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D]. 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科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篇12

一、重视观察活动, 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在科学活动中,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课应创造让学生观察自然和与自然展开交往的机会, 直接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 这一课, 正是在科学课上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开端。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接触到生命, 在观察大树的过程中, 他们会发现, 大树是有生命的, 在大树周围生活的小鸟、蝴蝶、飞蛾、蜗牛、蚂蚁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他们构成了一个生命的整体。在观察植物的叶时, 教师和学生一起捡拾校园内的落叶, 对落叶根据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意识到树上的叶子都是有生命的, 我们不能随意采摘树上的叶子。让学生对校园内的一棵大树做长期观察, 记录大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树干、树冠、叶子等的变化, 从大树的长期变化中感受到植物生命的顽强。

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现象, 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探究的冲动, 促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 从对花草树木、身边的小动物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动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深入探究的兴趣, 同时诱发和唤醒儿童的情感体验, 感悟生命的可爱, 培养对生命的爱心和责任感, 懂得生命是多样的、平等的, 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在观察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 教给观察的方法, 提供合适的观察工具, 并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画、写、拍照、摄录视频等方法记录下来。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展示学生的观察成果, 同时可以把这些丰富的资料展示在班级、实验室的板报栏目, 分享成果,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二、丰富课程内容, 珍惜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在科学教学中, 《生命世界》单元涵盖了三至六年级。在这些单元的学习过程中, 都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结合课程内容, 获得生命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 情感得到升华。

在学习《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等课内容时, 结合动物的受精、胚胎发育等生命过程。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过程。了解动物妈妈和人类母亲在怀孕的过程中要面临的种种不适的生理反应, 了解母亲孕育生命的辛苦。

在四上《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 我们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的研究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知识, 使学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 生命活动的需求与人体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并学会保护身体各个器官的一般技能, 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从《身体的结构》一课中让学生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从《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的研究中寻找“联系”, 将身体结构与身体的生长、运动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从《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 》一课的呼吸体验和《呵护我们的身体》一课的健康生活渗透, 旨在教育学生在寻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关注机体整体的健康, 爱惜自身的生命。

在讲解《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课时, 让学生明白生物不能独立地生存, 而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 教育学生要善待各种生物,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在讲解《保护珍稀生物》一课时, 给学生介绍野生生物的价值、面临的生存危机, 如何加强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懂得要珍视每一个生命, 认识到生命平等原则, 正如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一样, 每一种生物都应拥有这个最基本的权利,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落实种植饲养, 感悟生命的历程

学生生命意识的触动和加强离不开一系列种植饲养活动。如科学三下的种植凤仙花、饲养蚕宝宝等活动, 能让学生亲历动植物的生长历程。学生在种植、饲养的观察、实践、体验活动中, 亲近大自然, 关注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饲养蚕宝宝的活动, 从蚕卵的孵化到蚕蛾最后的死去, 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学生从蚁蚕孵化露出的惊讶, 到喜欢蚕宝宝身体变胖长大的过程, 到结茧吐丝, 变成蚕蛹时的忧伤, 以至最后对蚕蛾死去的痛心, 许多学生面对自己精心饲养的蚕宝宝, 都落下了伤感的眼泪。在饲养活动中, 教师让学生写观察记录, 许多学生把蚕宝宝的各个生长阶段的情况都拍摄了照片或视频, 教师在上课时及时采用这些资料, 并由学生描述, 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生命意识得到升华。

又如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 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 认识植物与生命环境的关系, 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设计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计划, 让学生每天对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记录, 在种子发芽的活动过程中, 意识到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等条件, 当生长的条件遭到破坏, 种子的发芽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 认识动物与生命环境的关系, 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 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 认识到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 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 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一系列结构性的、有梯度的种植、体验、实践活动, 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生命的意义。

孩子们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 会充分认识生命, 理解生命。感受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 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 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 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 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后, 学生就不会随意攀折花木, 不践踏小草, 不掏鸟窝, 不欺负小动物, 不食稀有的动植物, 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 不过度消费, 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 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四、开展课外活动, 延伸生命教育

生命科学部分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协同并进, 课内的教学是核心、课外的延伸实践是保障。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这样的活动“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 科学教师要像关注课堂教学一样关注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 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教室外这块更广阔的天地里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实验, 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更好、更多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证据, 解决问题,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活动, 比如生物知识讲座, 墙报宣传, 学生手抄报展评, 参观各种花卉展、动物展等。

同时还要发挥家长在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让家长也一起参与到这样的体验活动中来, 拓宽活动空间, 一起享受生命的意义。

上一篇:团支书及班长工作职责下一篇:施工人员外出费用明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