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诵读书香校园

2024-05-19

美文诵读书香校园(精选8篇)

美文诵读书香校园 篇1

天津市西青区华旭小学

徜徉于浩瀚书海之中,华旭师生享受着成长的幸福。不论是百家经典还是大众俗语,也不论唐诗宋词还是优美的童话,带给我们华旭师生的有赞叹,也有思考,有快乐,也有进步。

走在读书的道路上,与书为友,使华旭教师更多了几分书卷气,拥有了宽阔的胸襟,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人格。美好的童话,纯真的儿童文学、校园文学、凝练的中外名著相继走进了学生的生命,学生汲取着知识的甘露逐渐长大;优良的读书环境,自由的交流平台,多彩的读书活动,引领我们师生共同成长。

一、创建背景

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书香的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经过多方论证,我校在2013年3月申报了 “美文诵读、书香校园”特色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工程。

二、创建的具体目标

通过“美文诵读、书香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深层次研究和实践,将学校切实引入内涵发展和特色文化建设之路上来。我们力求培养的学生既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又获得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发展,符合国家对未来创新人才的要求。

力争创建一个书香浓郁的校园,一个清净高雅的校园,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真正实现教育的“绿色”。使得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和宁静,我们的精神更加饱满和亮丽!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实现全方位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文化内涵。努力实现“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的办学愿景。

三、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与实施

(一)在精神文化方面。

申报项目后学校组织中层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积极进行论证和研讨,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一训三风进行论证,学校的办学理念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宗旨为“让每位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让每位教师都实现自身的价值”;校训:崇德尚文 明礼守纪;校风:和谐 进取 笃学 创新;学风:勤学 好问 善思 求真;教风:厚德 博学 爱生 善导。制定出了“美文诵读、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创建计划,并于2013年3月启动,全面实施。我们力求通过这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把我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书香学校。学校校长挂帅,任读书活动领导小组一把手,年级组由年级组长负责,班级由班主任负责。建构开展读书活动立体网络管理,明确各层工作职责,强化读书活动管理,将读书活动同学校其它常规管理有机结合。

(二)在物质文化方面。

1.注重硬件建设的投入。

我们在申报项目后先后几次投入资金五万余元,为学校教师和学生购入各类图书五千余册,图书室藏书量达五万多册,人均40余册。目前各位教育名家、名师出的各种教师们爱看、看了有帮助的书我们力求都为老师准备到。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图书借阅制度,安排专人

负责图书,报纸,杂志的管理,合理安排学生的借阅时间,使这些图书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图书室还在每班指定二位图书管理员,统一完成班级图书角的借阅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个班级的图书角,采取让学生自带一些,学校图书室借一些,让图书更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加方便阅读,班级图书角由班级图书管理员管理,鼓励学生借阅图书,教育学生读书、爱书。学校还计划在今年放假前,建立办公室图书角,方便教师闲暇时间阅读。此项工作计划在今年放假前完成。

我们深知环境育人的道理,我们在校园中设置了读书标语,增设了阅览橱窗,并不断更新内容,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楼道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阅读的活页:“读书大厅”“读书促养成”的醒目大字提醒孩子读书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文化墙” 展示了孩子们的智慧;楼道墙壁上美德教育故事日日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养成教育长廊时时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及走廊布置读书名言,展示学生作品,从而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时时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氛围,处处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在每个班级的书柜内,规划读书角阵地,用于摆放班级图书和学生的读书日记等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号召各班重视黑板报的文化阵地建设,在每一期的黑板报中设立读书专栏,向学生介绍优秀书籍,刊登学生的读书感想。这样学生有书可读,有平台可展示,更加推动其读书的热情。二年级二班的小郭宇是个坐不住的淘气包,可是在“书香校园”特色学校创建的一系列活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变了,下课很多时候叫不动他,因为有书在吸引他,像小郭宇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从另一方面让我们感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建立开放图书馆

我们通过两个途径让图书走进学生,实现“人在书中,书中手旁”。

第一、图书馆建在楼道。每层楼道内都建有开放书架,学生随时可以阅读,随时可以自主借阅。其流程是:借书:取出书中的漂流卡、填写班级姓名和日期、将漂流卡放入借阅夹内。还书:在借阅夹内找到相应的漂流卡,填上日期、将书放回书架上。开放书架的管理是在图书馆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全部由小图书管理员负责。这样借和还的方式简单方便,不受时间限制,极大的提高了书籍的流通率,实现书籍借、阅无障碍和图书的最大价值。

第二、把图书馆建在班上。在各班建立图书角、好书漂流站。书源是各班根据需要从图书馆进行集中借阅,定期轮换,再有就是整合家庭图书,以满足学生更广泛的读书需要。中午饭后,老师不再布置作业,而是让学生静心读书。每个班级都把同学们的读书心得、图书的推介、美文欣赏等读书的成果展示在教室的书香特色展板上。教室里视觉可以触摸到的地方,都散发出浓浓的书香。孩子们在书香的熏染下,下课了赶都赶不出教室,一个个小书迷成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在制度文化方面。

1、写随笔成为制度

学校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读一本教育专著并写好读书笔记,每周必须保证2小时的阅读时间,凡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每月必须写一篇教学反思稿,目前,我校教师撰写教育故事、教学反思、读书心得已成自然。

2、读写活动成制度

营造书香校园的课程计划,合理整合了我校课程资源。我校在每周五下午开设一节读书交流课,单周侧重于读与交流,双周侧重于写与绘。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读写指导,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读写方法的指导,对读写内容进行点拨,学生的读写能力不断提高,有力地推进了营造书香校园工程实施的进程。

3、彰显个性成制度

我校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学生读写活动,彰显学生的个性。今年10月,我校成功地举办了读书交流会,掀起了读与写的高潮。精彩纷呈的美文诵读、读书演讲、优秀读

书笔记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读写积极性。

“读书小博士、“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书香班级”等荣誉评比,使全校读写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四)在课程和课堂文化方面。

学生读书一般都是被推倒课外进行,处于一种“放养”的状态,疏于指导,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为此我们提出:把读书课程化。大量阅读要在课内进行,让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重建,开设了“两课”。

第一、诵读小课。每天早晨15分钟为全校的诵读时间,各班依托经典教材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每天早晨全校诗声朗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在诵读中,孩子们领略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体味着“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追求着“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得金”的精神境界。

第二、读书交流课。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统一的读书交流课,雷打不动。这节课上,孩子们畅谈读书心得与收获,交流读书方法,学生在交流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收获读书的启示,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指导。这样每节交流课都是一个读书的加油站,由此形成一个读书的良性循环,读书质量得到了保证与提升。

(五)在活动文化方面。

1.教师层面

校以师而立,师以校而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立校之本。学校积极倡导广大教师投入到书香校园的活动之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让书香伴教师一路远行。推荐书目要求所有教师每阅读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选择一篇进行交流,评选佳作予以表彰;35周岁以下的教师提出阅读质与量的要求,学校依托每两月组织一次的青年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让青年教师进行读书交流主题活动,在交流中不断形成教师读书的文化氛围,实现青年教师的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的有效提高。薛瑞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感染了那么多教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引领老师们如何心平气和的教育学生;窦桂梅老师《梳理课堂,“课堂捉虫”手记》、《玫瑰与教育》让更多的老师认识窦桂梅,亲近窦桂梅,学习并且努力超越她;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更是让我们见识了大师的出神入化,并了解了她的成长过程,知道了其实大师就是从我们身边成长起来的,我们也可以的。

2.学生层面

(1)推广阅读

实现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年级读什么书。要让读书成为习惯,就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图书序列,降低读书的随意性。我们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分年级制定课外阅读书目,比如:一年级指定阅读书目为《弟子规》和《启蒙快乐城堡》系列,二年级指导书目为《弟子规》和《经典天天读》系列;

三、四年级指定阅读书目为《弟子规》和《获国际大奖的经典小说》系列,五六年级指定书目为《弟子规》、《经典古诗75首》和《获国际大奖的经典小说》系列,此序列遵循了“趣味阅读与均衡阅读相结合、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并举、名著与新作家兼顾”的原则,打破了相关部门的购书复本率的规定,每本书的购进数量与班级师生的人数相同,以保证师生人人有书读和读书交流课全班共读一本书活动的顺利开展。

必读书目每学期每位学生为五本,推荐阅读不设上限,但至少阅读一本。组织鼓励学生每学期阅读学校推荐书籍,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优美的词、句、段,记下自己的所想、所获、所感,班级对于一些好的读书笔记,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并将这些文章刊登在黑板报或班级展示台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每学期定期和

不定期的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评选优秀班级和优秀读书笔记,进一步激励教师和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学生读书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既需要“以图为师,模仿练习”的入门指导,更需要“加强指导,行动鞭策”的反复历练。我校通过以下工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第一、开展了“走进经典,阅读名著”演讲活动

针对相当多的学生只愿读一些通俗作文、消遣作品,而终身和经典无缘的现状,我们掀起了“走进经典”的热潮,让教师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结合学生读经典,读名著,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走进经典,阅读名著”演讲活动。让他们体会到,阅读名著风光无限,徜徉经典别有洞天。激发他们对经典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终生受益。第二、开展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

为了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从他们的视角出发,让2-6年级每位学生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出发,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形成书面稿子(写清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及推荐理由),学校进行评比筛选,评选出华旭小学学生眼中的百部好书优秀推荐稿,装订成册。第三、开展了主题手抄报设计大赛

在为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内容,调动同学们的读书热情,深化“家庭书屋”活动,国庆节、中秋节两个节日来临之际,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庆国庆、迎仲秋”读书手抄报设计大赛活动。其比赛主题为:我读书 我快乐 我成长。从纸张、形式等即方面提出设计和评比要求。学生均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读书卡,低年级学生有的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用心制作出小而精致、五颜六色的卡片,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的读书卡进行展览,并让学生把自己卡片的精彩内容读给同学听,回家可读给父母听。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设计大赛既培养了学生读好书、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又展现了学生各自的读书收获与创新才能。

第四、精心组织学生的朗读比赛,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征文比赛,中高年级举行读书演讲赛等关于学生读书的各类竞赛与交流,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丰富生命,拓展思维,进一步营造书香校园,构建独特的校园阅读文化。第五、定期评选读书小博士

为了使学生读书长期化和自觉化,学校制定了“读书小博士”评比细则。通过家访抽查、学校检查,举行读书节等活动,及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评价力争做到师评、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建设书香家庭。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越来越离不开社区与家长的支持。家庭书屋的经营更是如此。

1、召开家长会,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习惯形成共识

学校通过开学生家长会、给全校学生家长致公开信等形式宣传动员,说明开展“家庭书架、家庭书橱、家庭书房”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努力争取绝大多数家长的支持。让他们认识到,进入中学后,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所以小学应抓紧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否则,浪费了孩子的金色童年。针对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差,读书更影响学习的想法。我们利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进行循循善诱: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是靠阅读,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消除他们的顾虑进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图书,为学生建立家庭书橱,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气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物质的保障。

2、拓宽藏书范围与数量,为读书奠定良好基础

在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和学生读书笔记时发现,有的学生看的课外书面很窄,多是

些作文方面的。到学生家中走访调查,有些学生的书房里尽是些作文书或教辅材料。这种急功近利做法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对学生的课业有作用,但就其长期效益来讲,这些书籍并不能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因此,适当引导学生家长合理购书,督促学生阅读,是学校阅读活动中的“双赢”。

学校按年级分层次下发了学生读书推荐书目,让家长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书籍。要求每个学生每年买书不少于3本,这也是合理利用学生压岁钱的措施之一。

3、图书室对全校开放,开展了“我带动全家人读书”的活动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要求每位学生通过阅读,记住一个故事,回去把记住的故事讲给家长听,三至六年级学生要把这次读书的感受认识写成书面材料在班队活动上交流,一、二年级口头交流。并且学生每人在学校图书室借1-2本图书回去和父母一起读,利用读书周,关闭电视和家人一起捧起书,在温馨的环境里共享快乐。

四、特色彰显 初见成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辉煌。

现在各个班级学生拥有家庭小书房的比例正大幅度增长。大多数家庭有了书房,制订了读书计划,每个家庭添置了图书,孩子读书的时间、内容有了保障。学校在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40余名学生被学校授予“读书小博士”相继受到了学校的表彰。

学生自主创办手抄报的水平、读书笔记的质量在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在天津“好作文”原创大赛中,8名同学的作品获奖。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底蕴进一步提高了,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班集体的形成,营造出了宜人的书香校园。

读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读书的兴趣,并提高了其阅读、写作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了学校在教育中的社会作用。

五、今后特色工作打算

以上仅是我们的初步做法,我校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做好以下几点:

(一)将《读书成长》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进一步开发

在引导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我校准备将校本课程《读书成长》作为改革的突破口进行全方位的规划,构建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开发的整体架构,把读书课程融入到各类教育活动中,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继续将读书课程列入课表,使其进入教学主渠道,落实到每个学生,与此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及特长兴趣更好地得到发展。逐步实现“营造书香校园”的追求,借此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让我们的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让我们的每位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与书本为友,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养成良好品性;让我们的校园健康向上,富有生命活力。

(二)扩大师生获奖和发表作品的数量,以写促读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很多书,写起文章来,文思就会敏捷,如有神力相助。古人曾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在读书方面肯付出辛苦,写起文章来就会轻松。只要能下决心,经过一番“劳于读书”的苦,是一定会出现“逸于作文”的乐的。文学家能写出好文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青少年时代,不怕辛苦地大量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愈多愈广,就愈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尽管学生在作文水平上有大幅进步,但他们还缺乏向报刊投稿的习惯,展示自己读书的收获。为此,我们将成立写作指导小组,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向报刊踊跃投稿,并相继提高学生作品的质量水平,达到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境地,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最佳的我”。

(三)在网络文化方面。

开发“美文诵读 书香校园”教育的网络文化建设,使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美文诵读、书香校园的网络文化成为学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通过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网络文化建设,营造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现在我们决定配合教育局关于四至六年级的班级德育网站的建设,逐步扩展到校园网的建设。

美文诵读书香校园 篇2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校园是学生主要活动的场所, 为了使学生一走进校园, 便置身于浓厚的经典文化学习氛围中, 我校将一些经典名言、国学美文制成文化长廊、读书长廊, 构筑一种优雅厚重的校园文化, 营造一种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学楼、公寓楼前悬挂对联:“自小学寓此学更向大学迈步觅公学, 来新生非天生还需先生登楼教人生”, “莫道寓楼静, 能育青龙腾碧水;不嫌庭院幽, 可植绿树撑蓝天”, “神舍园馨, 藏龙沉睡读天下;仙居楼馥, 卧虎苏醒辩古今”。这些对联高雅别致又不落俗套,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味到浓厚而独特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学校的文化长廊里, 我们把《弟子规》《爱莲说》《论语》《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国学经典美文和《行路难》《登高》《水调歌头》《满江红》等经典诗词制成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图片, 悬挂在长廊上, 让学生漫步在长廊里时能欣赏到这些经典名篇, 让特色书香弥漫在整个校园, 从而激起学生品读经典名句的欲望。

二、从语文课堂教学入手

诵读经典, 传承经典, 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要注意把诵读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从现行的教材入手,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采取分层教学, 引领学生品读经典名篇。七年级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论语》《木兰诗》《童趣》等名篇, 八年级重在指导学生学习《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 九年级重在指导学生学习《诗经》《史记》等名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易到难进行学习, 对这些国学经典内容作适当的讲解, 用诵读的方式, 和学生们一起领略祖国几千年积淀的文化, 又用品读的方式, 和学生们一起遨游古典文学的海洋, 一步步燃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三、从开展诵读经典比赛入手

随着“国学热”的再度掀起, 诵读中华经典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了。因此, 各地各学校为了推广国学, 都纷纷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比如, 我校每学期都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比赛, 先由各班推荐优秀的选手参加学校比赛, 再由学校选出优秀选手参加县、市甚至省一级的比赛。由于学校重视, 各班学生都积极参与, 每一次比赛都掀起一股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 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诵读高手。师生共同参与, 有教师参与其中, 学生参加的积极性更高。学生在参加这些比赛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高超的诵读技巧, 也品悟了这些经典文化高深的内涵, 提升了自己的国学素养。

四、从开展“我与经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入手

遨游在经典名篇的海洋里, 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 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诵读国学经典, 不能停留在读的层面, 还要把自己融入作品中, 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 促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我与经典”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旨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诵读、讲解国学经典的过程中, 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我校曾经举办过一次以“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为主题的作文比赛, 学生们都踊跃参加, 收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立意都很不错, 他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品读经典, 诠释经典。一股学习经典的热潮又在校园里掀起了。

五、从学校德育入手

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 还可以把诵读经典和学校的德育相结合。比如在母亲节到来时, 让学生诵读《弟子规》, 通过学习, 学生能更深切地了解家长的养育之苦, 从而激发他们的孝顺心、感恩心, 让他们学会孝敬老人, 用更多的爱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用善心去回报社会。学生在学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 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擦亮诵读窗口 凸显书香校园 篇3

一、经典诵读引领,书香进校园

2004年2月我们结合教育部召开的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部署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根据学校所处的周边环境书香氛围,我校确立了“书香进校园”的工作重点,提出“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引导孩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感悟圣贤,学会做人,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首先召开了家长委员会,再召开全校家长动员大会,广泛征求家长的意见。在华师大退休教师郑千一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诵读中华经典文化,建设石牌学习之邦”方案,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筹备和启动阶段,成立工作小组,进行教师培训和资料准备;第二,初级阶段,开展班级诵读活动,形成学习资源包,开展专题系列活动;第三,深化阶段,巩固成果,向家庭、社区拓展延伸。

学校为营造书香氛围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无论是学校的宣传栏,还是宣传小标语,一草一木尽显诗书之气。多彩多姿的宣传栏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和家长观看,走廊墙的国画、书法,即使是稚嫩之笔也洋溢着浓浓的书香。

二、诵读蓬蓬勃勃,书香溢校园

为了让学生在其记忆力最好、心灵最纯洁的时候,接触最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反刍、发酵、潜移默化,成为他一生高远见识、良好人格的源头活水,我校创设各种平台,积极开展诵读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1.班级诵读蓬勃开展。我校一直坚持每天下午十分钟的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目前学生都能熟练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笠翁对韵》(选读)、经典名言警句、甚至已开始阅读《论语》《大学》等。这些古老的经典著作文字优美,意境深远,蕴含深刻的哲理,我们选择其精华部分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诵读,孩子们识字量加大了,普通话水平提高了。每天上、下午及上课前,同学们都自觉地进行诵读,孩子们诵读时候的神情就像唱歌一样。另外,孩子们的气质也在慢慢改变,家长的素质也慢慢地提高。

2.诵读活动多姿多彩。少先队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鲜明的系列活动,将经典诵读活动深化。在2004年2月开展的启动仪式上,一年级家庭代表表演了《三字经》诵读;各级学生在写有经典名言的旗上踊跃签名;学生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古筝弹奏悠远绵长、古装小品《晏子使楚》惟妙惟肖、古诗联诵整齐划一。在2005年庆祝六一“经典伴我行,规范在我心”以及2006年“庆六一暨经典你我同行,共建和谐社区”等大型活动中都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诵读活动。

三、诵读成果累累,书香显特色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开展诵读活动,学生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涌现了大批的“金童子”“诵读之星”和“诗书传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达到了孩子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影响社区的良好效果,形成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学校从2004年至2006年逢“六一”展示学生成果:书法、国画、古诗配画、手工作品,诗思浮沉,彩图新绘,传承着中华文化,弘扬着民族精神。此外,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积极与外省的经典诵读活动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动。

“桃李不言,下至成蹊”,我校开展的家、校、社区的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社区这一活动,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普遍关注。《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共鸣》《广州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此活动进行了报道,得到社会的认同。

书香启智慧,书香育性情;书香承历史,书香开未来。我们将锲而不舍地把石牌小学的学校、家庭、社区的经典诵读活动坚持下去,通过小手拉大手,让中华文化源源流长,让中华经典代代相传!

诵读中华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篇4

“诵读中华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活动

为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孟家岭镇中心校少先大队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5年5月7日,“诵读中华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比赛在孟家岭镇中心校多媒体教室紧张而隆重地举行。全校15个班级的学生各显其能,赛场气氛十分热烈。参赛的小选手们,个个准备充分,服装道具特色各异,演绎的经典如诗如画如歌。或先声夺人,慷慨激昂,如:《我和我的祖国》、《五月赞歌》、《少年中国说》、《扬中华美德

孝身边父母》等;或细腻灵动,沁人心脾,如《我多想》、《春天的气息》等;或是情深款款,真挚优美,如:《母亲的诗》、《感恩的心》等等。每篇经典诗文都浸透着老师和学生们的汗水和智慧,有优美的音乐烘托气氛,亦有动人的舞蹈锦上添花,用心诠释,渐入佳境,引领全校师生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真可谓精彩纷呈,是融视觉、听觉、感觉为一炉的丰味大餐!

经过一个上午的激烈角逐,“诵读中华经典

营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顺利拉下帷幕,为了鼓励先进,树立榜样,推动读经典美文活动的继续有效开展,学校少先大队将最终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予以表彰奖励。

美文诵读书香校园 篇5

本着“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为教师的不断提高拓展途径”的原则,努力构建师生精神家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实现“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的办学远景。

二、活动理念:

1.一个追求:植根经典阅读,构建书香校园;

2.两项工程:“全员阅读”、“经典诵读”。

3.三个原则:

①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

②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身受益”的方针指导青少年读经诵典。

③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

4.活动口号:

①“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②“阅读改变人生,行动铸就辉煌。”③“读书、启智、明理、做人。”

三、活动途径:

①领:利用校园广播站举行有计划的领读,播放经典诗文录音,让学生听。每周的升旗仪式,由一班级举行一次集体诵读活动。

②读:学校编写古诗文诵读的材料;对阅读书目、阅读时间、阅读要求、检查监督、配套活动作出明确的规定,争取达到全员阅读的要求。

③讲:利用校本课程及语文课,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适当讲解。

④创:围绕“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这样一个主题开展读书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交流展示。

⑤境:优化图书馆及阅览室的平台;设计“明礼墙”或“文化之窗”,展示经典诗文,以境育人。

⑥评:每学期评比 “读书明星”、“小小藏书家”以及“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并予以表彰。综合阅读量、读书活动参与度和文化素质等要素,以考级的方式检测阅读效果。

四、具体安排:

(一)动员宣传阶段

首先,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倡导亲子阅读的理念,指导亲子阅读的方法,推荐阅读书目,形成家校读书合力,引导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型的家庭氛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通过班会、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等窗口,对该活动的目的意义进行宣传。校园醒目处张贴“书海扬帆 香溢校园”、“相约好书 牵手美文”、“畅游书海 拥有智慧”、“感激书籍 享受成长”等标语,使学生时时刻刻呼吸着校园文化的空气。

(二)“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构想:

第一层面班级活动:

1、丰富班级读书角。要求各班开展“献一本看多本”共建图书角活动,充实各班图书角的图书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选出一名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流动传阅制,营造浓郁的书香文化,并规范班级图书角建设。

2、开展读书随笔活动,要求各班学生把读书的感想、体会、经验等写出来(以读书笔记为主要载体,每周至少一次)。

3、开展各类读书活动。根据各班实际,开展美文诵读比赛、读书演(讲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古诗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手抄报展览等各类读书活动。要求活动留痕迹。

第二层面教师活动:

1、认真开展“同读一本书”和“推荐阅读好书”活动。要精心研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籍,认真选读有关的优秀书籍。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形式,结合教师大会等组织读书体会的汇报交流。

2、及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以及学生读书活动案例,并积极上传到相关的网络平台上,以更好地彰显我校风采。

第三层面学校活动:

1.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晨诵——午练——晚写”活动。

晨诵,根据学校为各年级选定的内容或语文、英语老师的要求展开诵读。午练,来到学校,即静悄悄练字,每周交语文老师一张练字纸。晚写,提倡读写创套餐随笔,要求每周抄两篇美文、一份随笔。

2.营造氛围。

班级要加强“书画班级”环境建设,要有阅读园地、黑板报、图书角等符合班级的特点,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阅读环境。其中,阅读园地,设想在教室外墙或内墙内,美化专门区域,展示读书活动。

学校在校园网上或校刊上开辟一个“书香园”阵地,介绍有关名人读书的故事,以及一些短小的名家名篇及学生的读书心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的熏陶。

3、落实评价

(1)语文老师做到三个一:即每周一检查,每月一整理,每学期一装订。

(2)为了促进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学校根据学生及各班参与活动的情况,每学期末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教师”。

美文诵读书香校园 篇6

中心小学是一所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农村小学,学校有14个教学班,442名学生,40名教职工。我校坚持以‚培养良好习惯,塑造高尚人格‛为办学理念,把‚让读书成为习惯‛作为我校的校风,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我校的校训,把‚营造书香校园、建设精神家园‛作为我校长期的办学目标。

我校自2007年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让孩子们从小读经典,学国学,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三年来,我们以中华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基础。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健全诵读组织。

小学阶段既是学生良好习惯得以培养的关键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启蒙阶段。读名著背经典,与大师对话,与名著中的主人公交流,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一般来讲,一种好习惯,在13岁以前很容易养成,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就很难再培养了。为开展好此项工作,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语文教师为成员的‚中华经典诵读领导小组‛,确保‚诵读工程‛落到实处。

二、多种举措,传承中华经典。第一、浓化经典诵读的氛围。

为配合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为‚科学与人文并重,经典与时尚同行‛。在营造人文校园方面,字文》、五年级开设《论语》、六年级开设《孟子》。学校还以敬重儿童的乐趣和意愿为原则,为一至六年级学生推荐读书篇目。

一、二年级以短小、易懂的小诗、童话为主,三、四年级开始以中短篇小说、散文为主,五、六年级则以长篇小说、散文为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经典诵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又使得学生在自己诵读和老师帮助下逐步养成积极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欣赏能力。

我们将经典诵读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安排有课时,有检查。同时开展晨诵、午读、课前诵读活动,用经典点亮心灯,用经典照亮人生,使学生在朗朗的经典诵读中健康成长。

第三、开展多种活动,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 1.课前诵读美文。

要求各个班级根据实际,在教室黑板一侧设立‚美文欣赏‛‚唐诗诵读‛等专栏,诵读内容安排专门学生负责定期更换,诵读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做到有计划,每周一、三更换诵读内容。诵读贵在坚持,一次诵读一遍一首古诗,这样不会因诵读内容多而影响上课。

为加强记忆,对学过的古诗采用同桌互背、小组抽背、班上表演、配乐背诵等方式及时复习,并加强反馈。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提前诵读,并及时反馈情况。教师给学生提供展示背诵的舞台,在班上勇敢地站在讲台上背,学校举行活动积极踊跃参加,过年过节在亲朋好友面前背诵等,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放学路队诵读。

每天上午、下午放学站路队时,由各班送路队的教师统一组织,以班为单位诵读所学内容,学生边诵读边排队离校,学

写、续写、缩写、改写等,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6.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经典诵读。

语文、地方课程、品德社会等学科的老师积极发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经典故事,将诵读与故事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进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哲理性;经典诵读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将诵经的感受、体会和变化写出来,丰富了作文内容。

第四:充实图书为经典诵读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图书室新购图书3000多册,由责任心强的图书管理员负责,学生可凭学生证借阅,也可带回家阅读,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读书要求。学校阅览室宽敞明亮,桌凳整洁齐全,大课间学生们自由诵读绘本类、科普类、中外名著等书籍。课间去阅览室读书逐渐成为一些学生的习惯。

各班开展‚献五本,看百本‛师生共建图书角活动,及时充实更新班级图书。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建立‚好书交换站‛,举行‚好书换着看‛等图书漂流活动,实现好书共享。教师通过‚图书导读‛向学生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组织借阅和管理。

三、经典诵读 初见成效。

开展‚经典诵读 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点滴成绩,现在许多老师和同学都主动到校长室,图书室,阅览室借书,养成了藏书、读书、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老师和同学们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文明素养显著提高。

1.诵经典塑品格。

诵读活动开展以来,低、中、高年级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学习领会道德经典的深刻内涵,达到了行为上的自我规范、自我反省,懂得了兄友弟恭,体谅别人,孝顺父母,长幼有序。这些经典通过口诵、脑记、心悟,真正做到了入耳入心,时刻指导、警醒着学生,让他们在熏陶和影响中塑造心灵,形成品格。

2.诵经典提素养。

‚我读书,我快乐。通过读书,老师积累了很多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学生们发自内心地赞赏。

诵读的益处还表现在孩子识字量增加得快,诵读中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显著增加。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都有一定效果。诵读培养了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现在平均每生每学年能背30多首诗,多的达100多首。学生作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恰如其分的使用学过的经典名句,使一篇篇佳作栩栩生辉。比如,颜童同学在《春天来了》习作训练中写道:‚我来到小河边,看到河里的冰融化了,一群鸭子在河里游来游去。看到这情景,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呀!‛原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

3、诵经典促校风。

诵读经典品味书香 篇7

关键词:诵读,意义,方法

一.“万马齐喑究可哀”——诵读教学的现状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不容忽视, 但它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 课上少朗读、不朗读的现象不在少数。国家语委检查团曾经对部分省市师范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进行普通话检查, 其中一项是朗读课文。结果, 理科生读得层次分明、表达清楚的为数不多;就抽查的中文系学生, 读得也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现象, 中小学的语文诵读教学难辞其咎。数量少, 此其一;其二, 即使有朗读, 教师也多让学生一读了之, 缺少方法指导, 朗读成了走过场, 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悠久的传统

其实, 我国的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诵读传统,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春秋时期的孔子教弟子就用诵读法, 《论语·子路》篇有“子曰:‘诵诗三百’”的记载。唐代的韩愈和白居易也非常重视诵读。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自己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更提到他读书读到“口舌生疮”的地步。“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更是妇孺皆知。

三.“四两拨千斤”———诵读的意义

关于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前人之述备焉。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读得熟, 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叶圣陶先生也有类似的看法。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 光凭手写, 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 念出来, 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 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

四.“功夫在诗外”———诵读的方法

朗诵需要一定的技巧, 要在语势、重音、停延、节奏等方面下功夫, 这些被称为“外部技巧”。而外部技巧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作品的理解, 对生活的感受, 还有你的想象力, 这些也叫“内部技巧”。下面, 笔者将重点论述内部技巧的培养。

(一) 加深理解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在说话读文章时, 假如对所说的话、所读的文章理解不深刻, 你会觉得自己不知所云。想“以己昏昏, 使人昭昭”是办不到的, 更别说吸引人、打动人了。

一段朗读材料拿到手后, 首先要反复研读。而在研读时, 抓住立意是至关重要的。杜牧认为, “凡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彩章句为兵卫。……苟意不先立, 止以文彩绕前捧后, 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如入阛阓 (街市) , 纷纷然莫知其谁, 暮散而已。”意思是说, 写文章如果不先立意, 只是堆砌辞藻, 写得越多越混乱。就像来到一个熙熙攘攘的街市, 谁也不认识, 傍晚一哄而散, 各自回家, 毫无收获。

读文章也是如此。

比如要朗读好杨朔的散文《荔枝蜜》, 就要先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即借赞美勤劳的小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者。假如只把它理解为一般的写景状物的文章, 朗读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语言的“闹市”:忽而荔枝, 忽而蜜蜂, 忽而农民, 忽而自己, 脑中乱作一团, 读完后不知道这篇文章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寄托什么感情。因此, 朗读前抓住立意是朗读的根本。

另外, 斟酌个别字句也是朗读中的重要一环。《荔枝蜜》最后一句话, “这天夜里, 我做了个奇怪的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在朗读时如果只是把它当作“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来理解, 就很可能用一种轻快的节奏来朗读。显然, 这样的处理太肤浅了。如果能理解这是作者由赞美蜜蜂转入赞美劳动人民, 再产生了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强烈愿望, 由物及人, 由彼及己, 你就会用沉稳的节奏来读, 这样就使朗读深刻了许多。

(二) 增强感受

朗读要以情动人, 朗读者要用心去真挚地感受作品中所蕴藏着的丰富情感。著名导演陈颙说过, “一个演员要想在舞台上创造出一个火热的艺术形象感染观众, 就必须首先是在生活中有火热般激情的人, 不是冷漠的人”。确实如此, 试想一个在生活中缺乏感情的人怎能演绎出作品中的情感?一个不爱祖国的人怎能读好《最后一课》?一个对父亲缺乏情感的人也很难把《背影》读好。

一篇优秀的作品, 无疑是作者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要读好它, 准确地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就应该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者的心, 去体会作者在创作时心灵所受到的一次次的震动。这样, 对作品的真挚感受就会油然而生, 就能进入作者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诗人徐迟在谈到诗歌朗诵时说:“不通过诗人的人格, 不以诗人的代表自居来朗诵诗, 是无法正确表达这首诗的。”他的意思是说朗诵者要把自己定位为诗人的“代言人”, 所朗诵的作品仿佛是自己的作品, 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发出来的。

我就有切身感受。两年前, 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朗诵比赛, 我朗诵的是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 获得了第一名。初读此诗, 我没有太多的感觉, 甚至觉得前半部分太平淡。后来, 我读了诗人的传记和他的另外一些作品, 了解到他写作这首诗的处境———身陷牢狱, 想象着诗人所受到的种种酷刑, 感受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恨。渐渐地, 诗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清晰起来, 那个饱经忧患、五内俱焚而又充满激情的诗人从我心中走了出来。我忍不住要倾吐:“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次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 要想读好一篇作品, 必须花大力气, 通过对作品的反复体会, 对诗人创作心境的反复揣摩, 以诗人的代表自居来朗诵, 才能获得成功。

(三) 丰富想象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用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者通过有声语言的描绘让听众感受到形象。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朗读者心里要有形象。用什么方法呢?运用想象。朗诵者要像作家创作时那样, 通过想象去获得一个个形象。

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得塑造好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为了丰富这两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除了反复朗读作品外, 还可以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摄取。生活中有如少年闰土般天真活泼、口齿伶俐、聪明能干的孩子, 有如中年闰土般忠厚木讷、自卑麻木的人, 也有如杨二嫂般尖酸刻薄、自私自利的小市民形象。朗诵时, 我们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与作者的传神刻画结合起来, 就能在内心塑造出他们的形象, 就能清晰传神地把这些形象传达给听众。

有些作品所描绘的场景、所塑造的形象与我们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如神话科幻作品, 历史、战争题材的作品, 还有很多凭我们的直接经验无法体验到的东西。朗诵这些作品更要借助想象。

有经验的朗诵者在诵读前常常喜欢翻阅一些图片和连环画, 为的是能找到适合作品的材料, 以便在大脑中构建形象。这是非常好的做法。比如要朗诵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对于脑中没有庐山形象的人来说是件难事。但如果你去过庐山, 或认真看过庐山的图片资料就不一样了。诗中“各不同”三字也许不仅仅只是白纸黑字, 它仿佛化成了成千上万幅千姿百态的美丽图画了。那“远近高低”也不再是字面上的长度高度, 而是包含了色彩、氛围、形象、境界。想象展开了, 形象清晰了, 再朗诵就与先前大不相同了。

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如果教师本人喜爱朗诵, 且具备了较丰富的诵读知识、较深厚的朗诵功底, 在教学中, 重视朗诵实践, 加强朗诵指导;那么, 必能激发学生对作品、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也定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集》 (卷13) 江苏教育出版社

②杜牧《答庄允书》

诵读中华经典,品味书香人生 篇8

父母从小就要求我每天背诵一句论语,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想也追随前辈的足迹,得到升华: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令我敬佩壮士们胸怀天下的壮志;读“朝闻道,夕可死”,让我感叹先知们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的强烈求知之心;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助我领悟学习的真谛,感受求知的快乐;谈“礼之用,和为贵”,启我体会圣人为人处世的奥妙,传播以仁对人,以礼待人的儒家思想;论“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教我学习君子的相处之道,做脚踏实地者……

《论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的思想,更深入到我的生活中。

四年级的时候,舅舅送了一辆自行车给我作为生日礼物,我迫不及待地跨上自行车,想在亲戚面前露两手,威风一下。殊不知,自行车却一点也不领情,还没等我找稳重心,就左摇右晃地向前直冲,我吓坏了,赶紧“弃车逃亡”。“啪”的一声巨响,自行车撞到了墙,我一时不知所措。看着我狼狈不堪的样子,一旁的弟弟妹妹偷笑起来。我顿时火冒三丈,吼道:“笑什么笑,谁的第一次不是这样,看着,我再试一次,哼!”我粗暴地把自行车扶正,信心满满地再一次踏上踏板,结果摔得比第一次更惨。自行车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到处横冲直撞,根本不听使唤,往左侧一翻,在强烈的冲击力下,我被甩出车外,双手和膝盖与地面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留下了一道道恐怖的伤痕。

我艰难地爬起来,朝自行车就是重重地踹了一脚,还觉不解恨,正当我想再补一拳时,妈妈大声喝住了我。她走过来把自行车扶好,然后对我说:“还记得孔圣人的那句话吗?子曰:‘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就是想告诉人们,与其做一些无谓的事,乱发脾气,折磨自己,对事情毫无帮助,甚至适得其反,倒不如用那些时间来学习;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来点实际的,勇敢地去克服困难。”随后,妈妈告诉我一些骑车技巧和注意事项,并骑上自行车演示了一遍。看到妈妈娴熟的车技,我又有征服自行车的信心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重新跨上自行车,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可是在妈妈手中的自行车温顺轻巧,怎么到了我手里就退化成野牛了呢!车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我泄气了!妈妈见状,走过来安慰我:“孔子十分谦虚,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孔老先生曾反复强调过自己不是生来就知道所有知识的人,而是用心寻求知识的人。我经常阅读《论语》,又怎能忘记!”“那你明白了吗?”我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我再次自信地骑上自行车,想想孔子为了实现理想,与有志之士周游列国,我这点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一次不行,我就试了第二次、第三次……期间妈妈还不时提醒我:“欲速则不达哦!”一天下来,尽管练得精疲力竭,但有满满的收获,我的心情十分舒畅!训练结束后,妈妈还不忘教导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拍拍胸口,自豪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带给我的启发和改变远不止这些。爸爸妈妈常常建议我用孔圣人的话来约束自己:当我抱怨同学不理解我时,爸爸开解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我与好友“嚼舌头”时,妈妈善意地警告我:“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当看到我有不文明行为时,父母总会异口同声提醒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虽是两千年前的作品,但其精髓依然对现代颇具启发性。参与编写《新论语》的钱宁老先生曾说过一番颇具意味的话:“今日中国的局势与当年孔子所处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转变,以及价值观的重建。理解孔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时代;追寻传统,是为了探索未来之路。”的确,在这个变幻莫测,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向圣人学习,踏着先辈的脚步,向更高的境界靠近;不受外界的干扰,坚守自己的信念,做个以仁为本的人,继续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上一篇:今年的春天我很快乐高中生优秀作文1200字下一篇:给岁月以拼搏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