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说课稿

2024-06-23

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说课稿(共10篇)

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课说课稿 篇1

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中学张国平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中学的数学教师张国平,我说课的题目是《从数据谈节水》,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法学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本课整合分析,五部分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三节内容。课题内容是在学生刚学过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对统计知识的延续、拓展和运用,活动的主题是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节水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调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得到人文教育。为了使学生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对熟悉的生活环境产生自主的思考。所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把它变成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通过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结合课标要求及本课特点,我这样设立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灵活运用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②学习从资料中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描述和分析。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数据来源于又服务于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热爱数学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作出合理决策的良好习惯

(3)体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约用水的紧迫性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

3、重点和难点

(1)本节课,我确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为重点;

(2)“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为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1﹑可采用激发兴趣法和问题导引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2﹑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1)分层分组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可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2)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讨论交流。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

学生分析

本批学生接受的是新课程理念,经历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过程。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且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便捷方式。

三、课前准备

学生第一课时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本节作图工具:

1、一段阅读资料、生活中的图片白板链接资料

2、两份调查表:生活用水统计表、家庭人均用水量频数分布表

3、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同时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白板。

四、教学过程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我在课前就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大组。每组确定不同探究题目,调查历时一周,从报刊、杂志网上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提前下发阅读资料 —— 收集数据 — 整理数据 — 描述数据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资源共享多措宣传—归纳小结 自我提升—实践作业

(一)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下发课本:172-174页阅读材料,由各小组在课余完成数据的收集并提出以下参考意见:(1)明确课题、目的(2)确定数据收集方式(可查阅资料,问卷调查)。(3)确定抽样方式及样本容量(4)完成数据收集保存好原始数据。

学生:按教师提示,在各组内讨论,确定收集数据的方式,设计调查方案

各学生家庭水费单

[设计意图]将数据收集放在课前由学生自己完成,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二)课题学习讲解

1、情景引入课题(3分钟)

教师:用白板播放一些关于“景色优美”、“水被污染严重” “浪费水” “干旱缺水”、的现象的图片

学生:观看屏幕,进入问题情境,回答(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

[设计意图]观看图片,让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导入课题的学习

2、整理数据(15分钟)

活动一:展示教材P172——P174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课题活动问题(见课件)

教师:原始数据能清晰的反映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整理收集的数据?

学生:思考 小组内合作设计表格,并整理数据

教师:巡视,将做好的表格展示给全体学生,并及时指导,了解各小组分工合作情况

3、描述数据(10分钟)

教师:(1)描述数据可以用哪几种统计图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如何选取恰当的方法,描述已整理的数据?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四种统计图,并巡视指导学生画图,稍后,又展示做好的部分图形供学生评议,借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描述数据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作图,感受不同描述数据的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更恰当。

4、分析图表,得出结论(8分钟)

教师:从统计图、统计量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分工合作,并根据自己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教师:倾听学生发言,尽可能让不同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小组合作完成并回答问题,大组讨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表达能力。

归纳:在选择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时候, 要根据数据特点和要比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般情况下,折线统计图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很好地反映

出整体中各部分的含量;条形统计图既能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又可反映整体中各部分的相对含量高低.活动二:(8分钟)

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活动二是在调查过学生家庭用水量的基础上,设置了以下问题: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步骤有哪些?

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小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用水量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0升,按12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体积标准计算,这些水可供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进一步一探讨:

全班人均月用水量超过7吨水的有多少人?以三口之家为例,这些家庭一小时一共用去多少瓶冰红茶的水量?

计算:

34个3口之家每小时用水量:

34×3×20=2040(瓶)

太浪费了!

情感在此处得到共鸣,然后自然引出活动三。

学法总结:所有资源,突破难点。活动中,学生都是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发表个人观点,代表汇报等方式来共享

[设计意图 ]1.来源于同学们身边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让同学感受到节水应从我做起。

2.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加深对资源现状的理解。

活动三资源共享:(5分钟)

曾有人说过:“如果人类继续浪费水资源,那么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

泪。”

师: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节 约用水的好办法。

生: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齐读)“节水诗”

口杯接水刷刷牙,洗脸洗手小水流;

淋浴搓擦关上水,浴后积水冲厕所;

餐具油污用纸擦,再用间断水来冲;

脱水注水机洗衣,洗衣二水将地拖。

[设计意图 ]教师将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这样保证了使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分析课题报告。达到人人参与活动,通过组内交 流又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极大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师:这一堂课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大家可有收获?好办法。进入下一个环节

四、归纳小结 自我提升;实践作业(约5分钟)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请同学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本节所学,所感。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

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享受、回味。

2、实践作业

1、结合统计图表和调查结果,写一篇调查报告,说明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水资源浪费的情况及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和可行办法。

2、写一份倡议书

3、建立节约用水的博客等

任选一题,也可小组合作。利用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10.3.2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扇形图淡水2.5%缺水

折线图可利用 0.25%节水直方图标准 50升

实际233升浪费

五、信息技术与本课整合分析

1、信息与数学相整合:教参中指出:“教学中如果能使用计算机作统计图或进行统计分析,将有利于理解统计思想。”通过鼓励学生在EXCEL中演示生成的统计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提高了本节课的效率和效果。

2、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3、软件excel、Power 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用excel作的《班级月人均用水量统计表》加深对身边熟悉的同学用水的感性认知和《我国工农业用水情况》条形统计图,既标准又美观还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利用Power Point制作的课件,用丰富的资料,增加了课堂容量。

4、引发学生清晰直观的思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5、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师生、生生交流新方式。

6、我的课堂我做主:

通过设置问题链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归纳总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 篇2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1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陌生,所以范老师没有被教材束缚住手脚,在“自学—交流—练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交流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梳理提升,层次清晰,循序渐进,在体现学为主体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化了百分数意义的内涵,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脉络,提升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说明问题的能力,让每一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感,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相信学生——活

学生是富有生命与活力的个体。整节课中,我们感觉到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范老师开门见山,提出学习内容:①交流备学内容;②分享搜集信息;③提出存在问题。充分相信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堂中,百分数的初步感知是学生自学获得的;挖掘身边素材,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唤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讨论探究出来的;百分数的写法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读法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是学生观察习题分析比较出来的;百分数的作用是从分析信息中归纳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老师都是以一个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如此贴近学生的课堂,他们自然是积极投入。各个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会到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数学知识是鲜活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充满活力的。

二、点拨引导——实

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初步认识了百分数,但这时候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是比较模糊的,难免会出现偏差。在学生的数学探究遇到困难、思维出现明显偏离和学习策略需要转换的时候,范老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交流辨析,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所在。当然,引导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更应该注重引导探究的全过程。

(1)遇难而导

如何比较6位选手的投篮水平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难点问题,范老师巧妙提问,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比如提问“先求什么?”、“接下来怎么办?”、“如何比较高低呢?”,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围歼”难点。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形成较明确的认识。这样,把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智能素质。

(2)顺思而导

全国特级教师黄爱华在一次数学教学讲座中说到: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开放活跃的思维,要像说话类电视节目主持人一样。他道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上要讲究灵活,及时抓住课堂中有利于进行教学的信息作为引导的“话题”,灵活地组织教学,不能只顾按预先设计的教案一成不变地进行着教学程序。在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百分数的信息后,范老师提问学生这些信息是在哪里发现的?让学生说出发现之处。在学生算出6位选手的投中百分率后,范老师提问“百分数的出现帮助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百分数无处不在,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3)创新而导

练习中根据百格图填写百分数,最后一格,涂色是95格,空白是5格。在学生说出涂色部分是95%、空白部分是5%后,范老师问到:“怎么想比较方便?”,引导学生不能因循守旧,可以创新思维,灵活解题,可以先数出空白部分是5格,占5%,再写出涂色部分的.百分率。

三、练习运用——巧

在设计练习时,范老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课内学习过渡到实际生活,将看似枯燥的练习表现得生动有趣,既练习了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巩固了百分数的意义,又“让数学回归生活,让课本回归学生”,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百分数,感受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结尾处的设计也很新颖,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成语,使得语文与数学融为一体,实现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综合,沟通了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最后有点小小的建议,结束全课时可以用一句“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富有哲理的格言赠送给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用途,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天才”需要付出“汗水”,以此更好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纵观全课,范老师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知识等各方面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能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的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有价值的数学。

六年级数学评课说课稿2

这节课冯老师把圆柱体、圆锥体的知识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运用了演示、点拨、引导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复习内容由浅入深,并且分为基本知识的复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拓展训练这几大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无论是在能力,还是在知识的理解运用上都有所提高。

这一节课,全堂设计非常巧妙,巧在哪?巧在她只给学生提供一根小小的木桩,就能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打得稀巴烂。妙又在哪?妙在她只用“刷”、“切”、“削”这三个字,就把学生带到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海洋里游了一圈。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等知识梳理一遍,接着出示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30厘米的圆柱体,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根据各自已接触过的题型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整理、引导,让学生由浅入深,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又一个接近于生活的问题。一个“刷”把圆柱有底没底的表面积都给刷出来了;一个“切”又把长方形或圆形的横截面面积切出来,甚至把圆柱的直径和高与长方形横截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也给切出来;一个“削”不但削不断圆柱和圆锥的关系,反而让它们的关系更突现。学生通过一根木桩的牵引,系统地、全面地再现知识和运用知识,所学知识不但得以巩固,而且拓展。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教师作适当引导、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说课稿范文 篇3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

下面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导入与热身――实践与提高――调节与评价 ”为主线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互学、互练、互评的合作意识;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学习。

二、教材分析:

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技术是《体育与健康》中确定的篮球教材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篮球运动中运用较为广泛而且常见的一种突破技术,它方法简单实用,具有动作迅速、隐蔽突然的特点。本人在高一年级学生已能较自如地在移动中控制好球的基础上,尝试安排行进间体前变向运球技术,把其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可提高学生控制球能力和手脚的协调配合,对于其它技战术的学习与掌握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该项篮球技术学习,让学生在学练中自己探究、分析、合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指腕控球及击球部位 教学难点:全身协调配合

三、学情分析:

高三(1、2、3、4、13)班的学生,大多数都有一定的篮球基础,对篮球的兴趣也较浓厚,学生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模仿、自学以及自控能力,又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班级的体育骨干能力较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集体荣誉感较强。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动作原理及其实用价值。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并能在游戏中尝试运用所学技能。

3、情感目标: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感,增强学好篮球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

五、教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性教学法、探究法、指导法、游戏法、评价法等,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积极探索的学习氛围,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六、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流程:

以情景导入的方式进行新技术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热身(螺旋形跑、蛇形跑)——运球进场、球操(音乐伴奏)——安排左手运球抢球游戏(左手球感准备)——新技术学习——运球抢球游戏(实战)——整理放松(音乐)、小结、作业——下课回收器材。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体验新学的技术在实战中运用所带来的成功感;采用自主探究性学练活动,让学生真正领会此技术的攻防意图。

八、主要特点

1.引导学练:(2~3分钟)我通过语言、问题等形式引出学习内容,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以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设计:

(1)教师提问题,陈述教学目标。(2)编制学练小组。

(3)学练小组讨论学练目标步骤。2.质疑解难(10分钟)

这阶段,我根据各小组的学练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质疑解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练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学练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以及学练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观察,对问题进行一一讲解、示范,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既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又能通过观察、思维、讨论等形式,强化其学练技能,还能使学生心理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内部矛盾,进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技能能力。3.自主探究(15分钟)

本阶段,首先通过语言激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再按预定的活动设计方案及情境,让依据学习目标,自我组织、自我练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进行尝试性体验学练活动。对于自我探究有困难的小组,在帮助和点拨的同时给予鼓励,引导他们自我寻找问题答案,以增强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质疑解难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验证,是对其探究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巩固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5、总结归纳(2~3分钟)

这一环节是“自主学练—合作应用”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以此检验“自主学练—合作应用”的结果。教师首先组织开展小组交流,让各小组陈述学练活动的情况,学练效果如何?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样的希望?促进小组间的了解,发展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再由教师评价总结,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针对教学目标主要是肯定学生的学练结果,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

八、结束语

素描课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初级素描》,在美术课程设计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绘画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和初、高中学生,学生年龄大致在13~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一定的形象绘画能力,趋向于具象能力的表现,能基本运用简单的线条概括具象性事物。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学内容,我把教学目标整理为三个方面,(一)介绍素描的基本概念,了解素描这个重要画种。

(二)掌握素描的材料和功用。

(三)使学生透彻的理解本门课程的具体含义,为接下来的素描静物实践训练作理论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跟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

教学重点:介绍素描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素描的材料和功用。

教学关键点:理解素描基本作画步骤。

五、教学准备

功欲其善,先利其器,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素描纸等绘画材料等画具

六、教法学法

我以体验、问题讨论、动手实践来完成我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以多媒体教学视频欣赏,通过直观、详尽的步骤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七、教学过程

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教学引入-教学深入-课堂实践-课业评价-课堂小结。(教学引入5-10分钟、教学深入25分钟、课堂实践40分钟、课业评价10-1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

(一)创设情景,教学引入(1)教师提问:何谓素描?(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素描作品欣赏。(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目的在于使学生直观的感受素描作品呈现。

(3)教师介绍素描材料的使用。(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学深入(2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赏素描教学视频,(师生共同讨论素描教学视频内容)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和了解素描作画步骤,结合教学视频进行交流。(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讲解和小结)

(观赏素描教学视频目的在于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素描基本作画步骤)3.素描的分类 4.三面五调是光影素描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师简单介绍)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范作,说说石膏几何体的作画步骤。(同学讨论、并发言)6.教师现场示范,讲解线条的运用和构图方法。(详细步骤示范)(说步骤,教师示范,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三)课堂实践(40分钟)1.指导学生临摹石膏几何体。(师生讨论、并发言注意绘画步骤等问题)2.学生作业:按照作画步骤,完成一张以结构为主的石膏几何体的素描作

品。(以线条结构为主)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

目的是教学重难点,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实践绘画的氛围。

(四)师生课堂作业评价(10分钟)1.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性和鼓励性评价

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2.教师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素描的基本工具和素描的基本步骤。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艺术学科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3.课外作业

欣赏和收集优秀素描作品资料,备好画具。

最后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故拓展为举办 画展。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篇二:静物素描说课稿

静物素描写生说课稿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静物素描写生—静物的配置及构图。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内容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静物素描是素描基础训练内容之一,静物写生练习对于训练初学者的构图能力,处理空间层次,表现不同质感以及掌握不同色调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同时对复杂形体的概括能力,理解复杂形体的透视原理也是很好的训练过程。通过静物写生,既能掌握物体明暗造型的一般规律,又能研究不同物体所体现的特殊规律,使学生的表现手法从单一向丰富多变的方向发展,并为以后学习色彩绘画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艺术的感知能力。(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静物素描造型的法则与规律。(3)技能知识目标:提高静物素描造型的技能技巧。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静物的配置、构图。

难点:本课是静物素描理论知识课,学生初次接触静物组合画面中的形体比例、色调、质地、空间布局等,由感性到理性认识,是一个难点。

4、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指示棒、画板、铅画纸、铅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落实本课教学目标,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教材课题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

1、教法:

(1)观察演示法:即教师配合讲授动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范画展示给学生观察,使学生得到艺术感知和技法的传授。如本课中静物的配置、构图必须借助于演示,使学生直接获得视觉信息。

(2)谈话问答法:谈话问答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作出评价给予正确答案进行教学的方法,谈话问答法是用于巩固旧知识、传授新知识和组织学生引起注意的过程,是展开思路进行主动积极思维的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动用谈话问答法可以使学生精神集中,活跃课堂气氛和学生思路,引起学生定向的深入思考。

2、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条件,学生的学是根本,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运用“听听、想想、说说、画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技能。

三、教学程序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幅构图完美、表现技法精湛的优秀静物素描

写生作品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然向分析这几幅作品特点。引发兴趣、积极思考。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素描静物写生。

2、演示学习

本环节是教学重点,为了突出该教学,我选择观察演示法进行教学。

(1)静物的配置

形体比例、色调搭配、质地、静物的布局、光与衬布的表现等多张范画的演示,通过讲授、分析、设置问题(与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异同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分析。通过讲解演示画面,总结出静物素描配置原则,使学生从欣赏静物范画的感性认识到理解静物素描搭配形式的理性认识。

(2)静物的构图

通过演示分析逐一讲授静物构图的基本原理——多样统一、对称与均衡、安定与比例。结合演示范画设置问题(以上静物构图的不当之处)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所在“闷”“板”、“、聚”、“偏”、“散”,引导学生去一起探讨改正(演示修改后合理的构图方式)。

通过以上直观演示感受,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直接获得直观视觉信息,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调动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迁移能力,使其获得深刻印象。为了进一步落实本环节所授内容,可让几位学生上台试作画构图,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3、临摹、写生训练

学生的技能提高只有通过亲自活动才能形成。因此,教学的很多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作画训练。首先我提出明确的练习目的和作业要求,使学生目的明确,有序地进行作画练习,然后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视和辅导,困材施教。

4、总结讲评

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起着具大的促进作用。为了让学生对静物素描写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选出几幅学生练习作业,让画者讲述作画感受,加深认识,同时予以讲评,肯定成绩,并指出不当之处和改进建议。

四、说得失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不是把好学生教会,而是把不爱学的学生教会,教好。作为二十世纪的新一代教育者,我们应当结合国外的教学,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学中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尊重自己的职业,遵守应有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一代的建设者为己任!我也愿意奉行常说的一句话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篇三:素描静物说课稿1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素描静物》

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的内客设计进行说明。

课题:素描静物写生

一、说教材

1.分析本课教材(地位和作用)

静物写生是素描基础训练内容之一,静物写生练习对于训练初学者的构图能力,处理空间层次,表现不同质感以及掌握不同色调等方面都有很大益处,同时对复杂形体的概括能力,理解复杂形体的透视原理也是很好的训练过程。通过静物写生,既能掌握物体明暗造型的一般规律,又能研究不同物体所体现的特殊规律,使学生的表现手法从单一向丰富多变的方向发展,并为以后学习色彩绘画打好基础。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静物组合的一般要求和原则,探索形体结构特征,明暗交界线,色调变化及物体质感、空间感的一般规律。

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从而提高构图和造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物写生的意义,静物写生的步骤、构图、明暗交界线。

难点:明暗交界线,立体感,质感的表现

二、说学情

对整个11级民班学生来说,素描造型能力还是差,存在很多基础性问题,比如说,握笔,排线,起型,观察对象,了解物体结构,形体透视,比例,分明暗交界线,安排构图,上色调,实虚感,空间感,质感等等。对这些情况进行分组辅导解决问题,通过本次训练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按步骤作画、明暗交界线等问题。

三、教学方法

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讲解法、示范法、分组法、讨论法和课堂作业评解等方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素描课的特点,本节课由作业评讲、导入(欣赏优秀作品)、授新课、课间巡回辅导、总结五个环节组成。

1、作业评讲:评讲前次课的作业,在互动中展开评价,采用多表扬、鼓励的评价方式。

2、导入:展示历届优秀静物作业,鼓励学生学好美术

3、新授课:传授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以组合静物为例,讲解静物写生的方法步骤。

1、教具:ppt课件 画具。

2、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3、教学内容:

1、静物写生的意义

所谓静物,一般是指适合于室内进行写生的室内用具。与几何形体相比,静物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亲切感,静物的各种造型、质感、调子、用途及美感更加丰富多彩。通过静物写生练习,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表现技法,积累更多的作画经验。可以说,静物写生是艺术面向生活走向生活和学会表现生活的开始。

2、静物组合的原则

a. 体现生活气息,合乎情理。b. 有中心、有变化、有对比。c. 光线和背景。d. 构图和形式美

3、难点把握 a.明暗交界线 b.质感的表现 c.空间感的表现

4.、素描静物写生的步骤

① 观察思考及构图阶段

② 大形体大明暗的阶段

③ 深入刻划阶段

④.整理统一阶段

5、总结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的评述 6.布置作业:利用18个课时完成一副素描静物写生篇四:素描说课稿

素描说课稿

美术公开课教案 八年六班 教学内容:素描的构图和明暗关系。

教学知识与难点:

1、主体物在画面上下左右的正确位置(即构图)

2、明暗关系中两大面和五大调子的认识。教学重点:素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初步临摹练习。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示范挂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新课,板书课题:素描的构图和明暗关系

二、素描绘画的构图。

1、什么叫构图(指导学生读文字):一幅画如何安排好所表现物象的位置以及几种物象的组合关系叫构图。

2、构图的原理:

(1)安排左右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课本4页中间三幅例图)

结论:一般情况下,侧面人物像面部之前的空间较宽较大。正面像居中间位置,左右空间均衡。(教师出示范画1讲解)

(2)安排上下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课本5页上三幅例图)结论:上大下小的物体重心在下部,放置在画面的中心或偏下方位置显得稳定。

(3)安排组合物体的关系。(指导学生观察课本5页下三幅例图)结论:1主物较大,次物较小,主物切忌放在画面中间位置。2布局要有主次、疏密、前后的变化,同时要均衡协调。3画面构成要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师出示范画2、3进行小结。

三、素描的明暗关系。

教师出示范画4,指图讲解。

知识点:

1、两大面:一般称受光面为亮面,背光面为暗面。

2、五大调子:

亮面: 高光 灰光

暗面: 明暗交界线 反光 投影 a、高光是光线投射在物体表面上最亮的部分。b、灰光位于高光的两侧,一侧渐为形体的边沿,一侧与明暗交界线相衔接。c、明暗交界线,位于亮面与暗面的交界处,它是暗面中最黑暗的层次。它不是一条线,而是一部分层次。d、反光是因为光线折射与物体相邻的另一物体受光面的光线反射或因环境光的作用形成反光。一般情况下,强的反光仍然比最深的灰光深。e、投影是因光线被物体遮挡后在支撑物上留下的黑影。

3、小结:这五大调子在实际临摹或写生中缺一不可。只有处理好这

些层次关系,才能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四、学生临摹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临摹一副有明暗变化的静物组合素描画。注意:

1、工具的准备:绘图铅笔hb,1b,2b,3b,4b。素描纸一张,橡皮一块。

2、执笔的动作姿势。

3、绘画的正确步骤。

4、构图合理。

5、落款名字用铅笔书写。

斯日古楞 2011年5月篇五:高中美术说课稿:《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说课稿范文

高中美术说课稿: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 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的:了解设计素描、比较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两者的区别、拓展艺术视野。

重点难点:理解设计素描的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对比

教 具:课本、范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

设计素描是传统素描设计艺术的结合产物,是构建在传统素描绘画基础上的。把探索研究世界的具象表现手法与侧重意象形态的表现手法有机结合,运用设计原理,创造性地描绘物体,从而展示艺术造型的新型概念。(大家欣赏课本6页—9页的范图)

二、设计素描的内涵

1、目的:a、设计素描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b、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动性:将脑中形形色色的物体进行构思并形象化,记录于画面中,通过选择、添加、删略等艺术的修改与处理。

2、方法:a、设计素描是集观察、思考表现于一体的造型设计活动。客观世界中的具象物体是研究设计素描的基础和前提因素。只有从具象中才能发现抽象,才能找到抽象的规律。(课件:从对物体的写生到抽象设计的过程)。b、设计素描提倡的观察方法是变传统的“让我看”为“我要看”。举例:(看课件)当我们去观察一个为众所熟悉的鞋或贝壳,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象并忘却“它是什么”,而试图发现你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形象是否也蕴藏这“抽象形态”的雏形。另外,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光线不同,也会产生对形态不同的感受。(大家从不同角度、光线来观察鞋、贝壳)。所以多方位的、由表及里的、生动的创新地表现物体是设计素描的主要表现特征。

欣赏课本作品:,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是利用多点透视的观察方法将物体“分解”。在此过程中,他抛弃了明暗透视的抽象方法,将对象简单化重组,注入新的理解和思维,并表现于平面之中。虽然画面有可能是抽象怪诞的,但具有更强的艺术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设计素描要表达的是一个全新的、赋予艺术生命力的,具备“抽象因素”的形体。一张画的表面效果和“技巧”并不是关键,重要是学会一种新的理念并用以指导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寻找某种适应自己的方法。(看课件:各种表现形式的作品)

3、思维观念:正确的设计素描的思维观念并非盲目放纵抽象艺术创作的思绪,任意剪裁抽象形态。旨在启发和引导作画者如何认识、组构、创想形体,并非无依无据的构思。

三、学生欣赏课本范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四、课堂小结:

历史19课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9课《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本课主要讲述了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司马迁与《史记》、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三部分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列举古代绘画、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分析司马迁完成《史记》的主观因素,感知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和《史记》的体例,了解《史记》在史学上的影响,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感知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时间,调查佛教和道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社会调查及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学会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了解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2、司马迁与《史记》

3、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难点

1、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原因

2、司马迁与《史记》 四,教法和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课前的引入、师生交流、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与过程。学生课前预习,通过师生对课文内容的交流学习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我提供有关资料,并给学生以直观简单的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此课内容的印象.五,课堂流程

1、课前引入

(1)上节课我们所学课文的标题叫什么?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什么?什么时候出现的?谁改进了造纸术?他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3)东汉时期成书的反映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书是什么?

(4)东汉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哪两位?他们各有什么重要成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指出其中的不足。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第19课 秦汉时期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2、检查学案

由各组长负责检查及汇报本组完成情况。教师对完成情况进行相应的奖惩。

3、讲授新课(师生合作交流)(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2)司马迁与《史记》

(3)秦兵马俑和马王堆帛画

4、合作探究并展示

通过师生对课文内容的交流学习后进入到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讨论并对其进行展示。

(1)说一说佛教起源于那里?是何人何时传入我国的?

(2)佛教主要宣扬什么?

(3)道教兴起那个时期?宣扬的思想是什么?

(4)《史记》由谁所作?并简述一下《史记》的有关知识点。

(5)对照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事例,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6)列举秦汉时期史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可以质疑,可以对质疑进行补充。为了激励学生,在这个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给予鼓励或加分。

5、课堂小检测

以学案上最后的7个选择题为检测目标,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记忆。

6、归纳反馈:

先由学生自主归纳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加深学生的知识巩固。

7、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列举秦汉时期史学和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2)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同时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班会课说课稿 篇6

班主任:XX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今天班会课说课内容是构建和谐班集体以下就是该班会课的策划过程:

一、班会主题

《构建和谐班集体》

二、主题内涵

构建和谐班集体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为培养出新一代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有着显著地影响。和谐班级是文明、向上、创新的班集体,是宽松、协调、包容的班集体。创建和谐班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一种体现。

三、教学目标

根据技校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特点,通过班级群体性的活动,使他们逐步了解和谐班级构建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来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活动,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四、教学对象

XXXX班全体学生

五、教学准备

1、寻找班级和谐相关的素材

2、排练群口相声,做好班级集体活动准备

3、收集学生在生活中和谐互助的照片

六、教学形式

整个班会课的活动由班主任进行策划和指导,同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主要由学生进行参与和主持,让学生针对班会课的主持人以及活动的安排进行合理积极的排练,让此次活动的主体对象参与融入此次活动。

七、教学过程

(一)观看学生表演,班级参与活动,活跃气氛,促进交流

首先观看“群口相声——一个都不能少”的学生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接下来让学生参与鼓掌听声的活动中去,使学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用这两个活动拉开班会课的序幕,即活跃了班级的气氛,也参透了此次班会课构建和谐班级的内容。

(二)提出问题,参与思考,理解友情与和谐

班会课的群体活动结束后,有两位主持人上台,对这次班会活动如何构建和谐班集体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和谐班级体构建的看法和建议。

(三)观看班级生活及学习照片,体会点滴校园生活 以“朋友”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观看大家在校期间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欢乐的照片,引起学生点点滴滴的的回忆,让彼此相互珍惜,相互关爱,把这种情感融入和谐班集体的构建中。

(四)总结概括,送出祝福,提出希望

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送出对班级未来成长的祝福,提出对班级前进的展望,让学生一起为构建和谐班级而努力。

八、预期效果

完全平方公式说课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8节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下面我将从教材与目标,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及教学评价与反思这4个维度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首先,我先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这3个方面来诠释“教材与目标”。

本课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乘法后进行的。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助。同时它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学生以后学习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勾股定理等知识和重要的数学方法“配方法”的时候会反复的应用这个公式。最后公式的发现与验证为学生体验规律探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依据课标和教材对本课的要求,我确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为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推导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我将教学重点设定为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和字母表示的广泛含义,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同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推导公式,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与化归的数学思想,从而来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基本都在十四岁左右,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中期。此阶段的学生,个人意识增强,渴望归属感和被认同。如果课堂气氛沉闷单调,他们也会较快的感到疲劳烦躁。针对学生的心智特征及本课实际,我以“引”为主,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建构知识。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的教学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的、生动团结的、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和创造,从而产生好的学习策略。

这一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左右脑的联系还未最后发育完善。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教学中注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加强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着重强调了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左右脑优势互补,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下边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引公式,激情引趣”;“算公式、运用已学知识计算”;“数形结合,理解公式”;“练公式,探索新知”和“巩固知识,进行计算”,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引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一个老人非常喜欢孩子,孩子来玩时,老人都要拿糖果招待,来一个孩子,老人就给孩子一块糖,来n个孩子,就给n块糖,在此情景下,提出四个问题;

(1)第一天有a个孩子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颗糖?

(2)第二天有b个孩子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颗糖?(3)第三天有a+b个孩子去了老人家,老人一共给了这些孩子多少颗糖?(4)第三天拿到的糖果为什么要比第一二天的糖果多?

这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问题如何解决?这就到了第二个阶段,算公式,运用已学的多项式乘法法则计算,得出本课的主要类容(a+b)2=a2+2ab+b2

为了培养学生用图形来解释数的能力,并且为了进一步的理解公式,此时,我们引入了图形的概念,将两个图形画出来,让学生计算各个矩形的面积,来加深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并进一步的掌握,“面积法”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后边伟大的勾股定理的产生就和“面积法”密不可分。其实这种方法也正是代数恒等式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方法对图形进行分割,把所得的结果在同组中交流,并派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屏幕上展示的为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思路的预案。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我也期待着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随时出现新的思路,给我以惊喜。

接着,我告诉学生:我们学的完全平方公式是一对双胞胎,还有一个是两数差的平方。给学生一定时间自由讨论,探究 a与b差的平方,为学生创设一个对前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迁移的机会。

为什么还要探索两数差的平方公式呢。我们知道,两数差的平方虽然可以转化成和的平方,但在实际应用中,实践表明还是把它们分开来用更方便一些。

至此,这节课推导出了两个公式,也就是完全平方公式。此时我板书课题,通过“点题”来强化教学主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公式,进入到本课的下一教学环节练公式,探索新知,首先师生共同来完成两道例题。两个例题都是强调了对公式结构的把握。通过两个例题的讲解再让学生自己练习,讲与练相结合,通过运用公式进行简便运算来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实用价值,培养求简意识。

基本的数学运算是数学知识最直接的应用,也是学生体会公式优势的最佳时机,因此最后个教学环节设计为巩固知识,进行计算。先是练习一些较为简单,形式化的题目,再加以变式,巩固知识,最后再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畅所欲言,课时小结”。加深学生对公式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时分层进行,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最后我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课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注意评价的内容、主体和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与发展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评价。

在教学中本课以公式探索为载体,以猜想、验证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由问题情境到建构模型,解释应用的探索过程,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在课堂上我没有将重点放在公式的大量练习上,而是更多地去关注公式的发现和探究过程,这样做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拥有一双更加矫健的翅膀,去翱翔在苍穹之下,云端之上!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A*8N/K#v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 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 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 F浮>G 上浮 ρ物 < ρ液

力 浮沉的条件 F浮=G 悬浮 ρ物 =ρ液 =-F=

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 潜水艇 计算 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 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浮力》复习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浮力复习课说课稿

2.《浮力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3.浮力复习课件

4.《马说》复习课的说课稿

5.浮力的说课稿

6.浮力物理说课稿

7.《浮力》说课稿

8.浮力说课稿课件

体育室内课说课稿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节室内体育教学课。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通过学习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培养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2)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游戏,体验学习的乐趣。3)在学习和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和完成各项任务。教材内容:我选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的体育与健康常识“肥胖与瘦弱”及“游戏:打电话”。教学的对象是水平

(二)四年级学生。

教材简析:在发展中今天,你还能看见面黄肌瘦、骨瘦如才的孩子吗?答案肯定是:不能。但是我们却看见:优越的生活使孩子摄取了超过其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厌食、挑食、偏食、暴饮暴食、肥胖、瘦弱的现象随之上升,导致了学生健康意识的薄弱、运动能力的下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找出肥胖与瘦弱的原因,并提出良好的改善建议。

难点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设计:教法:借助多媒体小网页,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质疑—讨论—探究——交流,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在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

学法:运用讨论法与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1、在设计《肥胖与瘦弱》时我考虑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对肥胖与瘦弱十分敏感,不论我举什么例子他们都会联想到班级中某某孩子。这样无形中将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为了避免这样问题的出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做一做)。带领大家做2个游戏:游戏1负重下蹲。发给六人小组一个10斤重的沙袋,请学生寄于腰间,在组长的安排下,组内学生负重进行下蹲比赛,看谁做的多。目的是:通过学生小组的测评,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通过体验负重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负重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游戏2轻装下蹲,要求全班学生将沙袋解下,一起做下蹲比赛。目的是在负重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轻装的乐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在体会了2 个游戏后,我立刻质疑:经过了2个游戏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由于学生都参与了游戏,自然有最深刻的感受:负重运动太辛苦,都是沙袋惹的祸。

2)想一想:根据大家的结论,教师导入动画,提出假设:如果把这个10斤沙袋变成了0斤的肉长在我们的身上,会产生什么影响?假设的提出是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动画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其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在进行激烈的讨论后,教师质疑:如果体重增加后,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吗?对身体有危害吗?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吗?并指导小组讨论与交流。在交流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正常孩子与肥胖孩子疾病发病比例图。并及时小结:过于肥胖是不健康的,多余的脂肪会加重身体的负担,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们不能嘲笑,而是要积极帮助他们改善现状。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后,希望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而引发对肥胖问题的关注与深思。

3)辩一辩:肥胖可以通过负重来体验,可是瘦弱却无法体验。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一个辩论,请大家展开辩论:“过于肥胖是不健康的,但是瘦弱是健康的”这句话是否正确。我先将学生分组:认为瘦弱是不健康的为甲方,认为是健康的是乙方。并提出要求:各方要找出最充分的理由说明你的观点。这下小组可热闹了,持有共同观点的学生聚集一堂,挖掘充足的理由。这促进了小组的凝聚力,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又成分展示了学生的个人风采。经过激烈的辩论后,教师小结:瘦弱也是不健康的。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通过辩论会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能力,极为适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4)结一结:在得出两个结论后,我请学生为有这样苦恼的同学找原因,想建议。在小组的交流中,教师将肥胖造成原因归为三类:1遗传:父母一方肥胖,其子女发胖率为40%;父母双放肥胖其子女发胖率为70%。2摄入的热量太多,脂肪大量堆积,3,缺乏体育锻炼。将瘦弱造成原因也归为三类:1患有慢性疾病。如贫血、寄生虫。2不良饮食习惯:厌食、偏食等。3缺乏体育锻炼。并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答案展示。同时也将大家的建议归为1改善饮食结构,膳食均衡。2加强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目的是:经过前一段的交流与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出原因,提出建议。

5)拓一拓:对照大家的建议,我请学生拓展思维:一定能有一个可以让我们不肥胖又不瘦弱的方法,请你制订“健康成长计划”。并给学生三点选择:1从饮食中思考;2从体育锻炼思考;3从你感兴趣的角度思考。请学生任选一点制订,并将制订计划用卡片的形式展现。这是一个延伸环节,是让大家感受生活时去展望未来。树立健康和体育的终身意识。

2、书包操:经过紧张的学习后,我带大家做书包操。因为书包是教室内特有的运动器械,它有一定重量,既可平举、上举发展上肢力量;又可下蹲、高抬腿发展下肢力量。通过负重练习,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还能提高灵敏、协调、控制能力。也给大家在教室内活动机会。让学生边看光盘边练习,也有助于提高大家自学能力。当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那些生活物品,可以被我们利用进行锻炼。这样不但能增加大家的知识面,还有助于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

3、游戏:打电话。

电话已经成为我们不可以缺少的生活物品,作为交流手段,孩子再熟悉不过了。因此,我设计本课要传一个机密电话,不得大声说话,不能用手势交流,只能通过嘴巴对耳朵快速传递内容。做为比赛,胜利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失败对将完成一道智力题,而智力题将围绕本课重点设置。

小学足球课说课稿 篇10

1、小足球“射门”

2、游戏:“小袋鼠”接力

学习水平:

水平三(小学五年级)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身体、心理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重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教材分析

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了解到球类是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其特点是集体性和竞争性强,锻炼身体的综合效果好,是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应变能力、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五年级的小足球教学应让学生多熟悉球性,提高控球能力。其教学手段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小足球集体性和趣味性强的特点。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体验、探究足球的射门动作。

教学难点

掌握脚与球的触球部位和用力方向。

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运动技能:初步掌握简单的足球射门动作,促进身体的全面协调能力。

社会适应:促进健身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个性突出,敢于表现自我。但自控能力差、集体意识淡薄、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也大,同时、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容易受外界影响等。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小学生的理解力、自制力相对较差,但模仿能力较强,学习动作技能应以第一信号为主,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多做示范。要充分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大胆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法、评价法、竞赛法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学法

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游戏竞赛法、合作练习法、相互评价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本课以小足球为主,一物多用。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采用学生最喜爱的游戏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和游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课的流程:

本课以学生喜欢的小足球贯穿课堂,从“热身运动—————足球射门—————“小袋鼠”游戏”的这样一个流程,内容密切联系,达到提高学生的协调、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1、课堂常规:

组织教学所需的常规内容,主要是迅速地把学生组织起来,使学生明确课的内容和目的,集中学生注意力。

2、热身导入:

学生2人一组自由组合以抢球游戏为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强心育体:

①小足球“射门”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从而达到提高动作技术能力的目的。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摸索足球射门的基本技术,使学生逐渐了解射门技术在足球比赛中的作用与地位,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出示技术平价标准、学生之间相互评,使学生初步掌握小足球射门的动作要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锻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深了足球比赛的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②游戏:“小袋鼠”接力

活动形式: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练习。

教师引导:

(1)讲明游戏规则,并提出要求;

(2)先让学生自行练习一次。

(3)引导各小组讨论。

(4)组织学生进行比赛。

(5)评出最后的获胜小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快与紧张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最佳活动效果。

4、放松活动:

师生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整呼吸、放松身心。

教师引导:

(1)引导学生随音乐一起充分放松。

(2)师生花共同小结、评价。

(3)指导学生收器材。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充分放松。

5、场地器材:

小足球场,小足球13个,标杆旗4根,小磁性黑板一块,音响一套

六、课堂教学效果预计:

1、心理状况预测:根据本课特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并能在练习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

上一篇:罗平一中教务管理交流下一篇:建国70周年大学生庆祝国庆节演讲稿 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发言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