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2024-07-12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共9篇)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1

贵州省贵定县猴场堡乡红光小学闵永权

针对近几年来儿童留守族的不断出现,不少少年儿童由于是非观念差,沾染了坏习气,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干一些破坏公共秩序和违反国家法律事件的情况来看,教育少年儿童遵守国家颁布的法令、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懂得什么是非法的、什么是合法的、怎样用法律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法律的规定、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等等知识是刻不容缓的了。下面是笔者怎样向五年级学生上法制教育课的一点粗浅体会。

要上好一节法制辅导课,老师必须先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些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为这四句话就是对社会主义法制基本内容的概括,所以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也是密切联系的。讲到这四句话,学生肯定会质疑:“老师,什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有法可依”就是有了法律,人们才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有了法律,人民的国家才能有效地打击不法分子,巩固政权,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法必依”就是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任何人有法不行都是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执法必严”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法律的规定,对触犯刑律的人,决不允许包庇、放纵,以切实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违法必究”就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人违了法,都要依法认真追究,及时作出处理。然后告诉学生什么是违法行为呢?违法行为就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就是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的危害不大,但它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如果不及时地给与处分、惩诫,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犯罪。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少年儿童由于不懂法律,缺乏法制观念,以为打架骂人,小偷小摸,损害公物,违反交通法规等行为,算不上违法。这种思想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发展的,一般违法行为发展下去,必然会走上犯罪道路,况且还是触及了国家颁布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也会受到严肃处罚;最后要告诉学生的是什么才是犯罪?简单地告诉学生,在我国,凡是实施了危害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秩序,侵犯公私财产和公民合法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被认为是犯罪。

但是,给小学生上法制辅导课,老师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笔者的做法是利用思想品德课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多举形象具体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贵定县教育局2010年3月10 日第十五期《简报》刊载:《部门联手,依法保护女童合法权益》一文后,《简报》被笔者带进教室,同学们纷纷竞相传阅。其间笔者因势利导:“同学们,读了《简报》后,你们认为柏母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柏家爱同学才十二岁,属于未成年人。所以她母亲不能以柏父早逝、家庭困难等为理由过早地把柏家爱同学许配他人。柏母的这种做法不但违反了国家规定的法律,而且也是一种对未成年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那同学们知道柏母违反的是哪一条国法吗?”

“知道。上一节法制辅导课老师您跟我们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条款。我们知道柏母违反的是本法中第二章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它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它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简报》称该事件经执法部门和有关领导对双方监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后,当场依法解除了柏家爱同学与廖光富之子的这起非法包办婚姻后是否还可以依法追究柏母等人的法律责

任呢?”

“如果双方监护人仍然在执迷不悟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第十二条中“父母或者其它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末了,还要向学生讲明法律的有关作用:我们国家的的法律是广大群众意志的表现,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保护人民的,所以遵守法律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一种表现;我们国家的法律是打击不法分子,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武器,所以遵守法律也就是为维护安定团结,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后附:教学设计)

法制教育征文教师作品:五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定县猴场堡乡红光小学闵永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的一般基本内容,知道什么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2)培养学生的法律综合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群体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收集的贵定县教育局2010年3月10日第十五期简报《部门联手,依法保护女童合法权益》一份。

(2)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知识的资料,摘抄“有法可依、有法

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相关内容加以熟记。

教学过程:

(1)学《未成年人保护法》

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法制辅导课的主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我想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哪些了解呢?上一节课,老师让大家回去收集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了解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评,相机指出我们自己都受了哪些法律的保护)

(2)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

看来,同学们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得了解还不少。现在老师来读一份《简报》看看《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有多大。《简报》的题目是“部门联手,依法保护女童合法权益》,内容是:柏家爱,原名柏家菊,苗族,1997年8月17日出生。现年12岁,就读于尧上乡关口学校三年级,由于生父早亡,家庭困难,被母亲许配他人。2010年3月5日下午,尧上乡关口小学三年级柏家爱同学正在教室上课,被尧上乡茶山村摆郎组廖光富的妻子耿文桃等一行四人强行喊出教室,正在上课的郑权菊老师阻止不住,打电话向乡中心学校告急。莫光金校长接到求救电话后,立即召集工会主席吴书庄、教导主任柏顺银骑摩托车沿路追赶,同时向张红灵乡长汇报,请求公安、妇联、村委会等共同配合解救。当天下午3:35分,莫光金、吴书庄、柏顺银赶到柏家爱同学家时,所幸柏家爱同学还在家里,未被带走男方家,当事人双方正在纠缠不清,莫光金他们三人向当事人双方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说服当事人双方解除柏家爱同学与摆郎廖光富之子父母包办的不合法婚姻关系,让柏家爱同学继续就学。随后,关口村委会吴书定、柏兴学、罗瑞等领导和乡派出所杨真明所长、副乡长(妇联主席)王建等先后赶到,继续共同教育双方父母,帮助柏家爱同学成功解除了不合法的包办婚姻,保护了柏家爱同学的合法权益。现在,柏家爱又高高兴兴地背起书包回到了学校。同学们,听了老师念的这一篇文章后,你不想对柏家爱同学的母亲和廖光富一家说些什么吗?你们就不想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是什么?也不想知道法律的作用有多大吗?(学生答:我们想对柏家和廖家说:啥年代了,竟然还有你们这样的法盲,我们为你们感到可悲!老师,我们很想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是什么?同时也很想知道法律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老师在这里可以告诉同学们,《未成年人保护法》一共有七章五十六条,内容很多。老师已经将这些内容逐章逐条以资料的形式印了下来,马上发给大家。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老师发的资料逐条对照,柏家爱同学应该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哪一条保护?她母亲又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哪一条?作业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两个人或者几个人一起讨论研究,合作完成一道题。更可以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同学们有几分钟的准备时间。为了同学们回答得更好,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相关法律资料和案例,大家慢慢去咀嚼咀嚼。

学生合作或单独准备,教师作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交流,预计形式有:

1、背或读一条《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的条款。

2、结合《简报》内容说一句话。

3、展示“我是一个小律师”才华。

以上内容让先完成的学生展示,并要求向大家介绍。

教师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一个个为柏家爱同学鸣不平,老师也为之感动。为了表达我们大家对柏家爱同学的同情和对双方父母这种无视党纪国法的卑劣做法深感愤慨之情,老师再为大家读一遍《简报》„„同学们,或许你们已经感受到了法律的强大作用之所在:执法部门对双方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后,成功地解除了这起非法婚姻。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直表现,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保护人民的,所以遵守法律是维护人民利益的一种表现。我们国家的法律是打击敌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武器,所以遵守法律也是为维护安定团结,保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国家法律的作用。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2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法制素材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法制素材, 把法制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把教育和数学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具有整合性。例如, 在山坡上种树, 要求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米, 测得斜坡的倾斜角为24°, 求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米。精确到0.1米。在教学这道例题前, 可问学生为什么要种树?并向学生介绍近十几年来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树木, 造成水土流失, 以及近几年来大量植树造林的目的和好处。这样把环保教育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大大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要生存发展, 也需要一些规定与限制, 国有国法, 家有家规, 中学生就应该遵纪守法, 明礼诚信, 信守社会公德, 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 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 是可以找到法制教育素材的。

二、创设法制教育情境引入教学

在讲”刹车距离”时, 首先让学生观看一起交通事故的资料, 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类似场景, 由一个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后引出问题:在我校门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一辆农用车撞到一名正在过马路的行人 (该行人没有走人行横道线) , 事后现场测得该车的刹车距离是2米 (汽车在行驶中, 由于惯性作用, 刹车后还要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 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 刹车距离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 。已知该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是s=0.5v, 该路段的限速30千米/小时。 (1) 请你分析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2) 为了确保我校学生在校门口过马路时的安全,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应采取什么措施?我校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3) 你觉得过马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来导入, 可以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探究、讨论的热情, 同时也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知识。这样既达到了在课堂中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 也为学生的书本世界和实际生活的世界构建了一座桥梁, 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法制建设的作用。

三、在课堂练习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学习了“垂直于弦的直径”后, 可以联系我校实际来进行法制教育。我校的前面是二级公路, 车辆过路时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噪音干扰, 这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利用的素材, 可以把与它有关的法制资源挖掘出来和适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计算说明这条公路上车辆产生的噪音是否对学校造成影响?影响时间有多久?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他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垂径定理, 并运用垂径定理解决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运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而且增长了法律知识, 增强了法制意识, 原来法律与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现象都息息相关。

四、利用课外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数学课外活动,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还可以把法制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借助6月5日世界环境日, 让学生调查本镇水污染情况, 然后用详实的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利用3月12日植树节等开展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 提高了环保意识, 增强了热爱环境的情感, 同时也深化了数学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 (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 , 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 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调查自己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月使用垃圾袋的数量, 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可谓一举两得。

五、提升教师自身法律素养

教师以身作则, 规范言行, 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每位教师都应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想让学生学会文明用语, 不用暴力解决问题, 我们必须先注意自己的言行, 不体罚和打骂学生。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 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 注重调查研究, 讲究方式方法, 把法制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熏陶;法律意识有机结合

青少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内,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显然更多地依赖于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重要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再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是更关注学生在学校期间人格上的塑造和培养,期待学校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接班人。不仅要有知识涵养和职业技能,更要有道德修养和法制意识。经研究发现,把法制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是最好的办法。

学校教育由各學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活动等构成,其中各学科教育占据绝大部分学校教育时间。但仅仅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将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学到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法制教育。初中数学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在其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应当渗透法制教育。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只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法制教育的有机渗透。这里要注意的是“渗透”一词,强调的是不声不响、潜移默化,以在学生无意识状态中进行为好。因为如果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有意识通过教学讲法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达到“渗透”状态,学生才会在无意识中接受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开发和积累渗透法制教育的数学教学资源,找准“渗透点”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需要平时注意多开发和积累渗透着法制教育内容的数学教学内容,并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数学教学之中。以备教学时灵活运用。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1节正数和负数中渗透《产品质量法》第六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渗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教育法》第二十三条、第四十一条;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5节里程碑上的数及九年级下册第二章刹车距离与二次函数中都能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等。……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这些法制内容,则学生会毫无兴趣。但把法制内容融合在数学题目之中,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二、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融合这些法制内容的题目,提供给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比如关于速度和时间问题中汽车运行类题目时,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交通法》告诉学生超速行驶的危害和《交通管理条例》对超速行驶的处罚等交通法制内容,学生就能从中了解和熟悉交通相关法规。又如在学习指数、对数内容时,就有关于我国人口数的一个习题,通过计算表明,我国人口按1%的年平均增长率递增,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20.54亿人的惊人数字,为使我国人口在本世纪中叶不超过16亿,就必须年增长率不超过0.45%,但是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深刻地说明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处巧妙渗透《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土地管理法》,不仅改变了数学课的枯燥乏味,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向学生宣传了计划生育政策。

三、抓住时机净化学生心灵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过轴对称现象后,让学生观察到我国国徽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找出了轴对称图象的特点,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有关的数学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国徽法》,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讲究“渗透”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五、教师要提高自身法制修养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直接的影响。要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教师得率先提高自身法制修养,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诚实做人,踏实生活;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关爱学生,不体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重视学生的平时教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4

聚凤小学教导主任: 任达军

当前,法制教育要求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于是所有学科教师都把法制教育提得很响。深怕自己所授学科没有渗入法制教育。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根据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和周边同事的教学情况,谈一谈目前法制教育渗透在小学学科教学活动中几点误区。片面强调法制教育,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很多教师只要一上课,无论什么知识点,都要想办法引申到法制教育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甚至优质课的评比中,有的学校甚至把法制教育的渗透与否作为评比评价的标准。这样使教师为了把法制教育所谓“渗透”其中。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在设计例题等方面引申到法制教育上来,使得一些事例牵强附会。听起来特别别扭。有的教师甚至为了显示自己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整堂课都在宣传讲解法制内容。而实际的学科教学反而显示不出来了。

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绝不是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 要渗透的。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适合法制教育的章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制教育。因为学科教学就是学科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性,绝不是法律常识的讲解。所以不要把学科课上成法制课。否则喧宾夺主、得不偿失。

刻意寻找法制教育点,歪曲理解法制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渗透过程中的科学性。

法制教育要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指的是当学科教学时,有法制教育的知识点的地方,一定要把它挖掘出来,不能像过去的教学时一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德育的培养,忽略应该有的法制教育。事实上,法制教育在学科中,是有适当的点的,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特别是像数学之类的教学,千 万不要无病呻吟,把一些与当堂课知识无关的所谓能进行法制教育的东西融会在教学中来。数学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歪曲理解法制教育必须强行“添加”到数学教学中。这是极端错误的。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学习和理解教学大纲,绝不能因为法制教育而增加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刻意寻找所谓的法制教育点。把数学的科学性忽略或歪曲了。

时时把法制教育挂在嘴上,忽略法制教育的“渗透时机”教师必须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作为学科教学教师,切忌把法制教育挂地嘴边,动不动就把教学内容引申到法制教育上,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反感,而应该把握好法制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才会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无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分年龄进行法制教育。

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很多学科教师,为了在 2 教学中突显法制教育的渗透性。对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渗透《国土资源法》、甚至《民法》,听起来就是笑话。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不是对学科教学的节外生枝,搭车赶路,更不是教育的花架子。其实,只要我们对学科文本稍作研读,我们就不难发现,不仅人文学科,任何学科文本都有法律的内涵信息,只是信息量的多与少,即渗透点的多与少而已。过去我们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没有去渗透法制教育,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发现,没有去关注和把握这一内涵信息。这本身是我们的教学失误。现在,我们要在我们的教学中把它挖掘出来,弥补上来。

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它不是削弱了学科的工具性,淡化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支离了学科教学严谨的结构体系。相反,是强化了它的工具性,完整呈现了它的三维目标。工具性即实用性,学科中涉及的法律元素正是对其工具性的强化。而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其“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个重要目标里,本身就蕴含着法理的内容。只是我们在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讲究渗透的方式和方法,把握渗透的“度”,(时间5分钟内,内容画龙点睛,晓喻即可),把握学科三维目标的主体性,把法制的内容与学科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是要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统一,一箭双雕”的原则进行。

三,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不是凡文必渗透,凡课必渗透。文本中有法制渗透点,我们就渗透,没有就不渗透。不能生拉活扯,牵强附会,曲意渗透。例如,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寒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本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极度的静境,以表达孤独失意的心情。但如果我们以为“千山鸟飞绝“了,一定是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于是就给学生渗 3 透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种渗透就未免牵强。

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这不是增加了我们老师的课业负担,相反,它是完善了我们教师应尽的教育义务和责任,应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之说,其中的“道”,就含有社会法理的内容,这是我们教师由古自今的使命使然。更何况目前我们国家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攀升,令人忧虑,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我们全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

五,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应该是渗透具体的法律知识点,而不是简单的笼统的抛给学生抽象的法律名称和概念,要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去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从在一点来说,我们要开展有效的“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法律素养。

总之,只有克服了误区,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法制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5

南吕小学 吴莲花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是很多语文老师都觉得作文教学是很头疼的事情。每当遇到教授作文时,总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讲,就即便是给学生讲了,在学生动笔的时候也还是觉得没有内容可写,更谈不上动口表达了。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

本人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多年,从中悟到一点:“作文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他既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又是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而,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启蒙阶段,学生要从一二年级的字词句段转到篇,这是一个艰难的上升过程。那么教师如何把好这个关?从下面五点我们可以试着去探讨一下: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6

吉林省东辽县甲山中学

张冠梅

【摘要】农村初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办学条件短缺的环境下进行的。在坚持遵循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主要思路的原则下,基础知识学习、演唱能力训练、审美情趣培养与情感体验实践,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体验、艺术修养的不竭源泉。

关键词:音乐教育

基础知识学习

演唱技能技巧能力训练、审美与情感体验实践

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农村音乐教学,有着它独特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虽然国家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尽量平衡城镇、乡村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设备,但是,音乐教学设备及教学条件仍存在很大差异,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乡村学校音乐教学所需。因此,在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农村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是摆在农村音乐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面向农村孩子,在坚持遵循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主要思路:即“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提倡学科综合、改善评价机制”的原则下,基础知识学习、演唱能力训练、审美情趣培养与情感体验实践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音乐知识是学生学习、演唱、运用、再现、体现和创作音乐等必备的知识基础。农村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纵深学习效果,只需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音乐学习实践中从横向上加以识别、运用和实践,就达到了教学目的。音乐知识教学,要结合听觉、视觉的美感,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乐句或短小精悍的曲目:包括“原句、二度创作、变

奏等”形式进行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附点音符时,学生对附点音符的时值掌握得总有些不尽人意。教学中,我采取了“情境模拟”教学。再现了赵本山老师的经典小品《卖拐》中,赵老师怎样把范伟“忽悠”瘸了的片段:以2/4为基准----正常走路的节奏为基本四分音符,瘸子走路的节奏为附点四分音符;小跑的节奏为八分音符,那么,瘸子小跑的节奏即为附点八分音符,如此类推,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很快便掌握了附点音符的时值与唱法。

其次,歌曲的演唱是农村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想使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情绪、技能技巧、有感情的表达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除了教师要有深厚的演唱功底进行范唱、教唱外,还须引导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创作意图以及创作音乐作品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意义和效果。只有如此,学习和演唱歌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14册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保卫黄河》歌曲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大屏幕:1937年“七.七卢沟桥” 事变后,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在内忧外患的中国领土上,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映入学生的眼帘„„自强的中国人民逐步觉醒,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为挽救危难的国家而血染沙场„„。与此同时,大批的爱国音乐家、作曲家创作出无数的优秀音乐作品,冼星海,这个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被誉为“ 人民音乐家”的抗日救亡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便是抗日期间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画面定格)----冼星海简介。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视死如归、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现了抗战必胜的壮丽前景„„。为了再现当时的抗日情景,表达抗日英雄的自信、坚毅、果敢、英勇等良好品质,在聆听录音磁带、教师范唱、教唱、指导和学会歌曲的前提下,再次聆听录音和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通过视觉、听觉、感知、感悟和演唱实践等,引导和激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感悟、表现等,运用饱满的情绪、铿锵有力、跳跃的声音,自信洪亮的演唱和轮唱《保卫黄河》,准确展现出歌曲当时在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所起到的战斗堡垒和宣传作用。教育学生要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刻苦学习,奋力拼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民富国强而努力。

第三、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情趣与情感体验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学校审美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在办学条件短缺的环境下,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教育活动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体验、艺术修养的不竭源泉。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师生的互动性,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参与、体验音乐学习与活动,享受成功的满足,获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变被动为主动,在音乐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采撷,展翅翱翔„„进而提升音乐教育教学的效率,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农村音乐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特长、展现审美情趣和抒发情感体验的平台及舞台空间,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在“参与---体验----实践”中享受展示自我、收获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首歌(乐)曲的思想内涵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从歌词、旋律、节奏、力度、音色、乐段、曲式结构、表现手段等方面挖

掘美、展现美、实践美。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制定好每一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配以动情而富感染力的演唱,辅以表达歌(乐)曲意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音与像、视与听的完美结合的学习氛围中,情感如期而至,如身临其境,为之动容,潜移默化的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准确的把握歌乐曲的艺术形象,用心感悟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真谛。因此,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聆听、感知、品味、分析歌(乐)曲的同时,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之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参考书目:

1、初中音乐《教师用书》

2、《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体会 篇7

一、 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 好的习惯

小学生有积极向上、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种种现状都集中反映了一个问题:社会诚信严重缺失! 媒体的夸张渲染、错误引导, 孩子成长的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和污染, 再加上他们知识少、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而家长对孩子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又欠缺,有许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办法,也管不了,从而使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开展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引导,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尊重他们的人格,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她每次晚餐后吃水果时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吃吗? ”“当然! ”尽管心中不情愿,孩子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 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孩子心中想到别人, 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 ”之间的关系 ,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引导小学生“欲做事, 先做人”

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要把我们的未成年人培养成为能担负跨世纪伟业之重任的一 代新人, 就必须重视和坚持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里,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古人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也说明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然而,对他们进行教育确实是一件难事,高深的理论听不懂,传统的说教又太枯燥。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加强教育。如有个别学生有小偷小摸的现象,教师就应向他们讲清楚小偷小摸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使学生知道这是不道德的, 害人害已,扰乱社会秩序,这是违法的行为。

三、 不可忽视的集体主义 教育

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被家人溺爱,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因此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就更有必要了。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集体,集体是由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整体。如学校、班级、小组等都可称为集体,每个学生都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成长是和集体分不开的。所以,我们要从小关心集体、爱护集体,为集体多做好事, 珍惜集体荣誉,并在集体中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帮助小同学,见到同学有进步不嫉妒,虚心向他学习;见到同学犯了错误时不包庇、不歧视、要热情地给予帮助,使学生明白损人利己、自私自利不是好品质,是做不成“好孩子”的。

四、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 育能力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教师要多注意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有时不知道哪些事是该做的,哪些事是不该做的,就是知道往往又不会控制自己。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务必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掌握必要的道德知识,并激起他们产生一种“我想试一试”“做一做”的自我教育愿望。一种方法就是借助榜样的力量,给他们多讲一些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激励他们向英雄人物学习,从而培养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种方法就是进行对比教育,教师设计一些如何对待集体、爱护公物、讲卫生、爱劳动等正反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学生判断、回答,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我还及时肯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能听到和看到老师、同学对他的态度和评价。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 才能明辨是非,主动地接受教育。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对他们今后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也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谈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体会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 教育 ; 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58-01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加强人文熏陶

阅读能够滋养人们心灵,是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的一种精神食粮。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时学生们难以克服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兴趣,学生才狐疑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过多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积极点拨学生,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最终促使学生爱上阅读。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习惯。古诗具有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宜高声朗读。“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命”。朱作仁先生短短两句话,就讲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朗读习惯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高声朗读,只有这样才符合诗的本性。

古人在吟诗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唱诗的过程,现今,我们已不知古人是如何唱诗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对诗词进行理解,然后使用这種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鹅 鹅 鹅,曲项像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诗句进行吟咏。教师在教学李白《望庐山瀑布》时候,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示范,依据自身理解先对诗词吟唱,要提醒学生注意吟唱的语气、节奏等,教师向学生示范几遍之后,学生就能够从中掌握一些要点。比如诗中“飞流直下”充分体现出瀑布的磅礴气势,那种波澜壮阔之感仿佛近在眼前,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可以适当拖长,起到增强气势的效果。当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吟唱诗词技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真正进入诗词品味学习之中,品味出诗词包含的深刻情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情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在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收录的人物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最终的学习效果会与预期目标产生一定偏差。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继而促使他们能够去观察生活,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以提升自身的观察力与理解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要求学生去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中,小学生对于蝌蚪以及“蝌蚪妈妈”的了解并不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到蝌蚪的形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蝌蚪进行观察。小学生通过这此观察,就能够明白小蝌蚪与“蝌蚪妈妈”之间的联系。这时候,教师再进行教学就会容易很多。

(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涵,还应该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区感悟体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生活的理解。例如吗,教师在教授《丑小鸭》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放映相关的影片,让学生能够亲眼见证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全过程。这时候,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学生就不会仅对着枯燥的文字学习了,学生在脑海中会会呈现丰富想象画面。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活过的热爱。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提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问,这也是创新思维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班级范围内辩论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使他们能够勇敢提出自身见解与不同的看法。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中内容进行提问质疑。例如,在《田忌赛马》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抓住文章中关键词“由败转胜”,然后向小学生提问,文章中哪些段落使描写田忌在赛马中失败?哪些段落是描写田忌在赛马中胜利?田忌又是如何转败为胜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有效拓展小学生思维,提高小学生创新能力。

(二)及时评价学生的行为

想要有效激发小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就一定要及时对小学生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对学生出现的进步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教师客观、适度的评价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并对学生行为起到矫正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又能够满足学生喜欢表现的心情,继而有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一定要密切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各项创新举动,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对其给予表扬,在条件准许情形下,教师可以适当对其给予一些物质表扬,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地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这样,小学生创新能力就能够很快得到发展。

(三)展开良性竞争的方式

现阶段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竞争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促使学生奋发进取,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适当展开良性竞争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个人品质。在展开良性竞争的时候,教师还应该发挥榜样作用,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够付出努力,但一旦遇到困难,小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积极运用语文课本中一些先进人物作为学生的榜样,教育激励他们,培养学生坚强人格品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就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法制教育课的几点体会 篇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已由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并将于1993年秋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开始实行。这部新大纲是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多方面征求意见和多次修改才确定的。它是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将作为编写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教学、考试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小学数学教科书编者、小学教育行政人员,还是学校领导、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大纲》,领会大纲的精神,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一 明确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首先明确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同语文一样,同属工具学科。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大纲》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新大纲》进一步指出了小学数学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要接受义务教育,就必须学习数学,并且学好数学。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它把数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目的是给学生从小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有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过去和现在小学一直有数学课,它与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课有什么不同呢?我体会有以下两个不同点。

第一,义务教育强调全民性,即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要受到9年的学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课,要给所有的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不能采取淘汰的办法。

第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包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把过去片面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以促进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这两方面看,现行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都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这也正是《新大纲》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二 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是一部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大纲,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纲。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就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

《新大纲》前言中首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改革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是根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提出来的。这部文件中强调的“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仅是对教师提的,也是对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领导者和教研人员提出的。

任何改革都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唯物辩证法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科学的方法论。以它为指导来研究和处理工作,才能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改革获得成功。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问题很多,归结起来是三个方面: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其中改革教育思想是首要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目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支配的。教育思想解决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容易解决。例如,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增加一些超过大纲、课本的内容和难、深的题目,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现在实行义务教育,强调素质教育,首先就有个转变教育思想的问题,然后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上述总的指导思想下,《新大纲》进一步结合小学数学中的问题,提出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思想,即“要正确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其中处理好这五个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每个关系的两个方面都体现着辩证的统一,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我们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处理不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会给教学造成损失,不能很好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例如,在处理智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提高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打好基础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学科都担负着这一方面的任务,不能有所忽视。但是只有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智育方面,既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但是也要使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果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数学知识就不可能较快地掌握;反过来,片面地着重能力的培养,忽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培养也会落空。又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的统一,如果小学数学课只注意教师教,忽视引导学生学,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反过来只强调学生学,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至于处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内容“一刀切”,不利于更好更多地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因此,进行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只有处理好上述几个关系,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民族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三 进一步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新大纲》把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明确分为三条:第一条是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第二条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第三条是关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这比现行大纲明确。三条并列,体现对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缺少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学要求,新大纲也比现行大纲全面、明确、具体。它在具体要求中不仅对数学知识和计算能力作了说明,而且对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做了说明。

《新大纲》对数学知识,根据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对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比例的要求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就是说在小学要打好基础,初中一般不再提要求了。而对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等的要求是:使学生获得初步知识,进入中学还要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对于计算能力,也根据其在实际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的作用,提出适当的要求:首先强调正确,对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求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这在各年级教学要求中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新大纲》对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和要求作了具体说明,主要是“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是非常适当的。首先从数学本身来看,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抽象性、逻辑严密性。数学知识本身是由若干判断组成的一定体系,后面的判断都是由前面的判断推导出来的。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不能要求很严密,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逻辑系统性强这一特点。因此学习数学的过程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此时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利时机。当然在小学还只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进入中学后还要进一步培养。《新大纲》还重视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这属于培养思维品质的问题,是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对于提高民族的素质有很大好处。《新大纲》增加有关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要求的说明,不仅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会促进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大纲》对发展空间观念的要求做了具体说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空间能力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阶段。幼儿期(学前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所谓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立体状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的知觉,其中包括形状、大小、距离、深度、方位等知觉。小学则主要是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与空间知觉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等表象,也就是说,离开具体的物体或模型,学生的头脑中仍保存着它们的形象,甚至带有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当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时能再现它们的形象,并且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特征。至于中学阶段,除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外,还需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当然,小学阶段在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想象力的因素。例如,给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学生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各个面的长和宽。《新大纲》增加了有关发展空间观念的具体要求的说明,将有助于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改变以求积为重点的教学,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新大纲》还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要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这个工具,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培养学生经常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并善于把所遇到的问题与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

《新大纲》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较具体的要求,即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学习目的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风品质教育。这在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中结合有关内容提得更为具体,并且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也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四 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小学阶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对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适当的调整。

(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新大纲》在第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的开头,明确提出了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概括地说可以分为三条:第一,符合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义务教育是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使儿童、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不能过多,教学要求不能过高,应使全国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打好必要的数学基础,而且负担不重。第二,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同时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这里特别强调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很重要,因为义务教育是为培养21世纪人才打基础的,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就要保证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以不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就应该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随着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适当加强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第三,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新大纲》明确提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学校条件的不同,在确定必须教学的最基础内容的同时,适当安排一些选学内容。”这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改革,既便于使全国大多数小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条件较好的学校或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打下更好的基础。

此外,选择教学内容时还注意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性,使小学和初中既有分工又能很好地衔接。

(二)选择和调整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简大数目的计算和四则混合运算。如笔算加减法强调以三、四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五位数;笔算乘、除法以乘数、除数是两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位数乘三位数和相应的除法;珠算只学加减法,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口算。四则混合运算以二、三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四步。降低笔算的要求,加强口算,以及在较高年级教学现代计算工具的使用,已成为世界各国小学数学教学的共同发展趋势。《新大纲》在这方面的措施与国际改革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2.删去一些不十分必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内容。例如,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用处不大,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能解决约分问题就可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初中还要学习,小学可以不教;组合图形的面积、体积较难,初中也只出现很简单的,也可以不教;繁分数用处不大,计算比较复杂,而且中学已删去繁分式,故也可删掉。

3.有些内容适当降低要求,或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例如,循环小数实际用处不大,主要是为初中学习有理数做些准备,积的变化主要是为学习小数乘法做好准备。这些《新大纲》都只列知识点,不作基本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此外,在低年级教学一些简单图形的直观认识,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所以也只列知识点,没列入教学要求。

4.简化应用题,加强与实际的联系。现行大纲和教材中教学的应用题比较复杂,步数也较多,教学用的时间也较多。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适当减轻学生负担,《新大纲》中规定,整数、小数应用题不超过三步,分数应用题以

一、两步计算的为主,最多三步(只限比较容易的)。其次,强调培养一般的解题能力,通过1—3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题的分析、解答以及检验的方法。这样,即使学生遇到未见过的不大复杂的问题也能解决。此外还强调,应用题应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适当安排选学内容。主要安排有以下几项:

(1)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广泛的应用,有时还可以用来检验笔算和用工具算的结果,看大数目是否有错误。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小学数学增加了估算的内容。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组合图形的面积(只限两个图形的组合)。

(4)比较容易的四步应用题。

(5)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初步认识。球是生活中常见的形体,增加球的初步认识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学习其他学科(如初中自然地理中的认识地球)做一些准备。

(6)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

《新大纲》中在选学内容的前面都标有“*”,并说明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

五 对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提得更明确,有针对性

现行大纲的第四部分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已做了较有指导作用的说明。《新大纲》总结了近年来教改经验,在现行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充实,使之更加明确,有针对性

特别是注意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要求和建议。下面就这部分内容中改动较大的几点谈一些体会。

(一)突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这一点现行大纲只是在第三条中,结合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了一句。《新大纲》中第一条仍提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条则专门讲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体现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并重,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的思想。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从我国义务教育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来看,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把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好,还要在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否则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在《新大纲》的目的要求中已经明确提出来,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对如何培养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归纳起来,强调以下几点:

1.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这就是说,教学每个内容,上每一节课,每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新大纲》特别强调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就是基础知识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因此教学每一部分知识时,既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还要结合知识的特点,考虑培养哪些能力。例如教学“9加几”时,要使学生掌握“凑十”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9加几”,同时结合教学“凑十”的口算方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学时就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怎样“凑十”,而要启发引导学生怎样想。教学8加几、7加几„„的时候,再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口算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况中去。这样,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

2.强调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虽然也有些体现,但是没有明确地把它作为一个应该遵循的原则提出来。这一原则很重要。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只有了解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学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儿童的认知规律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可以概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规律。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维的,从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虽然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但是往往离不开动作。因此加强操作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是到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发展,遇到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数学概念或法则,也往往需要通过操作来帮助形成表象。因此,《新大纲》强调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这并不是说教学任何知识都必须从动作、感知开始,《新大纲》也指出,“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例如,教学“用三位数乘”就可以在复习“用两位数乘”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推想出来。

3.重视思维过程。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具体地讲。《新大纲》对这一点更加重视,并进一步具体化。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强调套公式,重视思维的结果,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新大纲》强调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了既重视思维过程,也重视思维结果的思想。首先是加强算理的教学。例如,《新大纲》讲到口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讲到笔算时,强调“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其次,强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很有好处。

4.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如上所述,《新大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还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小学重视这方面的培养,就便于将来在工作中善于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解决问题,并注意提高效率。为此,《新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运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在解题和计算时,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解法或算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强调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新大纲》对思想品德教育比现行大纲更为重视。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问题。为此,《新大纲》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小学数学课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以下两点。

1.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强调经常性,上每一节课都考虑着重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书写整洁。只有每个年级每一节课都注意坚持培养和训练,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2.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小学各学科都担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数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还有可能削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是有过历史经验教训的。此外,《新大纲》强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在低年级结合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可以渗透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但是如果给学生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就超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不理解,收不到好的效果,还浪费了教学时间。

3.根据学科特点和数学教学内容,提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四个方面以及进行的方式。第一,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主要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来进行。可以结合所学内容举一些实例向学生说明,必要时还可以进行一些参观访问。第二,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主要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结合教材以及一些数学史料来进行。第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主要通过数学知识自身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来进行。这里提启蒙教育很重要,只是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不能抽象地讲唯物辩证法原理。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这是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提出的培养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来进行。

(三)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关于这一点,现行大纲中只讲了一句。而《新大纲》把它单独列为一条,说明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这也是针对小学数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因为长期以来,大纲和教学都存在着“一刀切”的思想,很少注意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从义务教育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达到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之间在生理、家庭条件、环境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又是有差异的。要使差生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特别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而另一方面有些优生很容易达到基本要求,还学有余力,对他们也要适当因材施教,可以让他们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这对于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好基础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途径之一。《新大纲》在这一条中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体会。

1.强调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如果不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确定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失去重要依据,也就不能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教学。研究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不仅要了解和研究小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而且要了解和研究不同年级学习不同数学内容的特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随时注意积累资料,经常进行分析研究,作为拟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和依据。

2.强调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这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重要前提之一。备课时一方面要很好地了解学生,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入地了解教材。正如《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要求”。只有在弄清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之后,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强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这一点在现行大纲中也讲到,但比较简单。《新大纲》进一步强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这是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必须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但是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原则,即《新大纲》所指出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思考上。只有这样,才便于使学生既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又发展能力。

4.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这一点实际上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大纲》把它单列一条,以示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条中强调练习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练习题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安排有层次、有坡度,合理分配练习时间,讲究练习方式,提高练习效率,对练习作业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以及重视整理和复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教学要讲究实效,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大纲中只提到“要讲求实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效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效率高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好,二是时间消耗少。教学效果好而时间消耗多的,不能认为教学效率高。按照义务教育小学课程计划,数学课时有所减少,又要求课上负担适当,不给学生加重课外作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复杂的受多方面制约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按照《新大纲》的指导性意见做,注意教学要求全面、适当,教学内容的份量和编排顺序合适,抓住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注意节约时间,讲求实效,就能够有效地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

上一篇:vrv空调系统调试方案下一篇:大罗学校中学生一日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