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2024-07-08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精选6篇)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篇1

陆游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不但文学成就颇丰,在教育子女方面,他的观念和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咀嚼玩味,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效仿。

对家中的老幺偏爱是人之常情,对聪颖过人的孩子重视,一点也不难理解,但陆游还有更重要的考量,那就是越聪明越要好好引导,不能让他走到邪路上去。陆游认为,小辈中聪颖而不内敛的人,最容易变坏。家中出了这样的孩子,做父亲的一定要严加约束和管教,要求他们熟读经史子集,教导他们明白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这些做人的道理,不允许他们跟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坚持这样做十年,就能培养出孩子高雅的志趣。他对老幺子聿的教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督促儿子读书,陆游以身作则,“夜深常共短檠灯”,“更伴吾儿学数年”。用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子聿勤奋学习。还为儿子子聿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极具知名度的劝学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幺子子聿为学之要,只有不遗余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还要注意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用所学的道理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和社会和实际相结合。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篇2

最近几年,在我上班的沿路上,红红火火地连续开了好几家网吧,于是,就眼见得许多学生模样儿的孩子进进出出,随后也就看到许多家长、老师“寻人启事”的身影,每每引发我深切而沉重的忧思。

今天下班时就看到了一幕:正是下班的高峰,一大群人却围在“绿鸟网吧”的门口,七嘴八舌、热火朝天的吵着,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我也凑过去想看个究竟。刚刚近前,就听到一个妇女正声嘶力竭地骂着:“你黑良心了!让我娃在这儿上网,你挣小娃的钱,耽误他上学,祸害人,你心都黑了!”说话时,随手拉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往老板摸样的中年人身上推,那个小孩却一脸的漠然,老板涨红了脸分辩着:“我开网吧,是合法的生意,打开门,我也不能把人往外撵吧,你连自己的娃都管不住,还赖我!”之后,就仍然是不断的争吵,再之后就是双方的“火拼”,原来这妇女带着亲友团呢,为了找这个孩子花了三天的时间,今天终于在“绿鸟网吧”找到了,和网吧老板言语不和,吵骂起来。在相互指责中,终于上升到武力冲突的层面,亏得众人拉开了,但双方都愤愤不平。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到:这小孩子始终都保持“中立”的姿态,总是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我问他是哪个学校的,也不说话,再问:“怎么不上学啊?”他就那么冷冷地回答:“学不进去!”在大人们争斗的空当儿,他冷眼旁观,最后拦下一辆摩的,在母亲声嘶力竭的呼喊声中扬长而去,人群四下散开:有人为这位母亲的苦痛歔欷着;有人为网吧老板的“无良”愤慨着;还有人感叹着“世风日下,网吧害人”;自然,也有人觉得这孩子不可救药……我呢,一路上默默思忖,虽然看得分明,但却如何也想不透彻。

这样的一路走来,忽然想到了陆游,他有一首诗,大约是告诉自己的儿子子鹬如何做诗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话说得再直白不过:诗歌的成功,大略本不在诗歌本身,换一句话说,如果不成功,恐怕也不一定在诗歌本身。今天看来,大诗人陆游的确是颇具系统论思维,虽然他儿子的诗歌功夫远不及他,但作为父亲的陆游指出了作诗的真谛与大道,从教子的角度说,他其实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回过头来看,网吧老板的“无良”或者“有良”其实倒不重要,在网吧找孩子的家长及其“后援会”,如果倾力责难网吧,怕倒真是不得要领,有点隔靴搔痒之嫌!这使我想起以前溜冰场、游戏厅、台球室等兴起的时候,不也有家长声泪俱下地控诉它们是荒废学业的罪恶源头吗?有溜冰场的时候埋怨溜冰场,有游戏厅的时候埋怨游戏厅,有台球室的时候埋怨台球室,现在有网吧就埋怨网吧,以后呢?社会进步,还会有好多的新生事物,等着让我们排队埋怨呢。贪图安逸、厌恶学习、理想迷失……客观地说,这些东西其实还在于孩子本身,貌似“公允”“辩证”地分析各方面的原因,不恰好也掩盖了问题的实质吗?当问题已经严重到这种地步的时候,尽管无奈,尽管残酷,我们(尤其是父母)也必须承认自己的孩子的确有问题!我们要探究的也许很多,要改变的也很多!但是,最不应该的是指鹿为马,自欺欺人!———并非为黑网吧脱罪!■

陆游在冬夜 篇3

陆游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写的有关《冬夜》是哪些?

《冬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穷巷萧条早闭门,北窗灯火夜昏昏。

老于俗事不挂眼,愁忆故人空断魂。

急雪打窗飞砾细,狂风卷野怒涛翻。

土床纸帐寒无寐,强把村醅不厌浑。

《冬夜》

陆游 南宋

穷巷萧条早闭门,北窗灯火夜昏昏。

老于俗事不挂眼,愁忆故人空断魂。

急雪打窗飞砾细,狂风卷野怒涛翻。

土床纸帐寒无寐,强把村醅不厌浑。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冬夜示子聿陆游 篇4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作品开篇两句先从古人做学问的的经验谈起,“无遗力”三个字,一语道出了古人做学问的用功程度,学问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来的,必须要不遗余力才行。如果没有“少壮功夫”,就不会有的“老始成”的良好结果。特别是第二句,不仅告诉子聿做学问必须要坚持不懈,更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意在告诫子聿在年轻时一定要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不要浪费大好年华,只有抓实了“少壮功夫”,才能保证将来有所成就。诗人是在告诫自己的儿子,其实也是在提醒全天下的读书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比较浅薄的,只是书本知识而已,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理解书本知识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篇5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壮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想彻底了解一些事物,就要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采莲曲 唐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 篇6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上一篇:绿化施工员工作总结下一篇:XX镇2014年“美丽乡村.清洁乡村”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