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分段赏析

2024-07-13

《琵琶行》分段赏析(精选12篇)

《琵琶行》分段赏析 篇1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临近曲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孙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五陵年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琵琶行》分段赏析 篇2

一、造型的装饰性

仇英的绘画风格在“明四家”中最为多样化, 其山水画具有工整精艳的古典传统, 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文人画趣味, 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

仇英师古摹古, 博众家之长, 又出新意, 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以平面化、意象化和符号化造型, 呈现出独特的造型语言。

《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中山石、水云、树木的造型都具有工艺装饰性。以意象造型, 不受真实的物象限制, 追求主观装饰美感。画出的是画家心中的山水。最具特点的是山石的造型, 山、石的外形概括简练, 不追求雄强险峻, 而是以平实的线勾出轮廓, 山石结构的表现没有繁复的皴擦, 只是简练的勾线填色, 表现山石结构的线平直、排列规则而有秩序, 许多山石上是用等距离的线勾画结构, 具有平面性特征, 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构成感和装饰感, 与真实的山、石和古代绘画中的山石都有极大不同。水、云的造型以柔美顺畅的曲线造型, 具有明确清晰的结构, 表现出了云的飘逸舒卷, 水的流畅恬淡。树木的造型奇特, 追求美感的表现, 枝干叶片更是符号化, 不同的树以不同的线型笔法来画, 各具面貌, 表现出装饰美。《琵琶行图》山石造型更具平面化和秩序感, 云以横条直线形造型, 在山间平行排列, 既表现了云雾缭绕, 又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 打破了群山的拥堵, 装饰了画面。

二、笔法的装饰性

古代绘画讲究书法用笔, 尤其是山水画笔法丰富多样, 勾皴点染, 极其讲究。而仇英的《浔阳送客图》《琵琶行图》与文人画的书法用笔有明显不同, 继承了早期绘画以线构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 采用勾线填色的形式, 笔法简洁, 山石的结构用线勾出, 以中锋用笔, 线的粗细转折变化微小, 略施皴擦;不用细皴, 以平涂法填色, 略加渲染, 呈现平面性的工艺装饰美。树木枝叶勾勒精细, 画法多样, 双钩、夹叶、点簇并用, 表现出精细的工艺装饰美。《琵琶行图》笔法更为简洁, 线的形式感强。

三、色彩的装饰性

中国青绿山水画用色单纯明快, 青绿主色中辅以赭黄色, 对代表艺术家有行动绘画的波洛克、德·库宁等, 他们通过绘画以“自动”的行为来重建人的潜意识、原始本能的内在联系。色域绘画的代表艺术家是俄罗斯的犹太人马尔克·罗斯科, 作品强烈、神秘具有内隐的精神性, 色域绘画引发了一种沉思的心理活动。这一时期的抽象艺术经过艺术家们的语言探索, 风格逐渐多样化, 代表画家众多, 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达到它的的巅峰时期。

5.抽象艺术的终结

极简主义是一个极端的冷抽象艺术, 其成就在给抽象艺术带来荣耀的同时, 也把抽象艺术带上了终结。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成为不断壮大的批判抽象表现主义的队伍中的一员。在他们的眼中, 抽象表现主义已经缺乏生命力, 甚至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装饰。

比强烈, 其用色具有主观性, 这种用色方法是以“随类赋彩”为原则。色彩观念已经从具体物象上解脱出来, 赋予色彩很强概括性与象征性。1的中国画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的还原, 用类似的色彩, 以平涂的方式着彩, 以一主色统一画面, 通过画家对色彩的主观夸张与变象, 使色彩和谐统一。

仇英绘画作品, 设色华贵富丽中又带有一种飘逸优雅的气息。《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设色浓重, 敷色方法是以平涂为主, 在画面上以浓色敷染, 不求晕饰, 浅色勾线。2色彩具有主观意象性, 适当地夸张和强调画面上的青绿主导色调, 以不同深浅的青绿为主, 间以杂色, 使画面色调归于纯粹, 形成统一谐调的大色调。同时, 加强色彩的鲜明度, 适当运用对比色, 使画面具有强烈感和鲜明感。山顶覆盖绿树, 其下是以石青色填色, 山体多石緑, 山底赭色, 山下土地土黄色, 山间分布赭色树干。分析其画设色过程, 先用线条勾勒山、水、树、土坡、等景物, 再用赭石进行填充, 山石、土坡上罩染厚厚的石青、石绿。色彩鲜明, 色相纯度、明度皆高, 整幅画色彩明丽。

《山水松石格》中记载:“炎绯寒碧, 暖日凉星。”3可见在古代, 就已经关注色彩给人的冷暖感受了。这两幅画对色彩的冷暖对比设色也有突出表现。以冷色为主, 间以暖色, 形成和谐的冷色调, 青绿与赭石形成对比, 色彩丰富, 装饰感强。由于此画多用矿物质颜料, 颜料厚涂, 具有厚重感, 冷与暖两种颜色并用, 冷暖色的比例恰到好处, 冷色覆盖着暖色, 使得冷、暖两色获得色彩上的中和, 致使这种画法鲜艳不眩目、华丽而不俗, 厚重沉着而又不显单薄, 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设色又以深浅逐次推介, 形成渐变, 与现代色阶构成暗合, 具有现代构成感。《琵琶行图》中树木的色彩丰富多样, 树的颜色加了朱砂、山的颜色用了更多青色, 画面更加明艳, 更显斑斓。

仇英作品《浔阳送别图》《琵琶行图》运用多种装饰元素, 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视觉图像, 其呈现出的美, 给人以轻松、愉快、优美的审美感受, 愉悦观者身心。“古典的和谐美, 由于强调主题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诸元素的均衡、和谐、有序的统一, 使古典和谐美的艺术呈现出优美、宁静的特征, 给人以轻松、自由、和谐、愉快的审美感受。”4仇英作品的装饰美正应了南朝姚最之言“赋彩鲜丽, 观者悦情”。5

参考文献

[1].田龙.《中国画色彩的和谐与演变》第13页

[2].郑朝.蓝铁青《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

[3].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4].孔新苗.《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美学》.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琵琶行》课件赏析 篇3

涉及学科:高中语文

开发平台:Authorware 6.0

课件大小:5600K

下载网址:http://218.22.166.101:8088/infor/jsp/source/1152.rar

联系方式:chenjie7918@163.com

本文是一篇自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在懂得读诗的同时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鉴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把这一点突出,课件中通过播放视频材料展现了琵琶女的演奏,这段视频在听觉、视觉上给学生的冲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鉴赏诗中对于音乐的描写,更好地品味诗中的意境。

本课件设计了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其中课文讲解是本课件的重点,而课文讲解部分对音乐的描写和分析既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能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课件设计

素材准备

经Photoshop处理好的琵琶女素材图片、琵琶演奏曲(打开课件时播放)、课文朗诵以及视频材料,分别存放在PICTURE、SOUND和MPEG文件夹下。

结构布局

课件分为作家作品、课文朗读、课文讲解、知识拓展和课堂练习五个部分来完成。课文讲解部分又包括:课文解题、写作背景、音乐描写、课文结构和主题思想。在课件的布局上,笔者采用了“目录—内容”的格式,让目录和内容在同一个界面出现,方便操作者在不同内容间的切换。

设计思路

运行课件后,出现课件制作工作室的名称,如同软件的飞屏,体现制作的专业性(关于飞屏详细制作步骤见2004年第11期P71)。以一幅琵琶女的图片作为课件的封面,并伴随着琵琶演奏曲,如图1所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点击“Enter”按钮进入课件目录内容部分;点击“About”退出课件。

点击相对应的目录按钮可进入相关学习内容。鉴赏音乐是本文的重点,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鉴赏文中对音乐的描写呢?设计如下:先观看视频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先去分析,最后给出鉴赏分析的结果。这里通过“播放”和“分析”按钮,实现视频材料的播放和对文中音乐描写的鉴赏分析,如图2所示。

课件的结构层次是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为线索,制作的时候就以三幅图作为热区响应的对象,如图3所示。分别点击不同的图片就可以进入具体的结构中对其进行分析,单击界面上“返回”按钮返回到该层面上。这样设计既让学生对结构一目了然,又方便教师的切换。

课堂练习部分是对上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功能设计:学生选择相应的答案,课件可以给出相对应的判定,学生也可以自己查看正确答案。此部分用到了MSAGENT。在输入答案以后按“回车键”确定后,会出现对你所选答案的判定。如果答对,出现“答对了”信息,同时卡通人物也会作出恭喜的动作;如果答错了,出现“答错了”信息,卡通人物作出鼓励的动作。这样设计让我们的课件更“人性化”,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回答问题,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课件实现

课件总体的流程如图4所示,整体上采用的是“显示—交互—群组”这样一种结构,并且在其内部又实现了这种结构的嵌套使用。这里采用的是“热区域”响应的交互方式,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改变。

程序的整体结构确定下来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程序中各部分的跳转,这里使用的是GoTo函数,其使用的形式是GoTo(IconID@"IconTitle")。例如在“作家作品”这个群组内部流程,在流程底部加上一个计算图标,采用按钮交互方式。计算图标中的程序如下:GoTo(IconID@"背景"),由“作家作品”这个层次跳转到“主体”层次中的背景,其他各层次结构都类似。这种结构形式如果大家能够灵活运用,可以说用Authorware来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其余的工作就是对于具体内容的安排了。

技巧心得

首先是前期结合课文对课件的分析和结构设计,以及课件中所用到素材的准备,这为后面制作课件奠定了基础。只有结合课文分析之后才能去确定课件的结构,因为课件是为课文服务的。至于课件中的素材,如果在制作以前准备好,就避免了在制作过程中去找素材的局面,减少制作的周期。

其次就是在制作技术上而言,一是要掌握上面的这种程序结构;二是作家作品、课文朗读和知识拓展这几部分的结构大致相同,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其他的复制再修改名称和相应程序图标中的内容,一切就OK,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作的效率。

教学反馈

琵琶行赏析 篇4

以下按诗歌顺序对有关诗句进行艺术意译和潜在音乐意境的阐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㈠、此句亦寓意艺术作品的成功创作并非是一日之寒和一蹶而就的,它往往是创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千呼万唤”、“众里寻他千百度”后方得“始出来”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

㈡、音乐是一种寓意无穷的艺术,因而总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尽之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㈠、深刻的生活体验和良好的艺术素养是产生“心理音乐”的必要基础,而“心理音乐”———“先有情”又是能创作和演奏出感人的“物理音乐”——“曲调”的必要基础。

㈡、演奏前要对作品背景、理想内涵等了如指掌,演奏时要先进行必要的思想和感情酝酿,以达到深入音乐而忘我的演奏心境。

㈢、形象思维、以“情”动人是音乐感染力的基本形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㈠、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应是富有思想和感情的,都应该是有生命的。

㈡、低沉的音色常常能表达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

㈢、坎坷的生活能够孕育出优秀的思想,“不得意”的遭遇是强者培育艺术的沃土。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㈠、“低眉”——心理上的全神贯注和“信手”——生理上的自然放松是音乐演奏艺术上对立统一的两大要诀。

㈡、“诗言志”是一切艺术现象的本质。“志”——“心中无限事”乃是音乐作品内容的本质;“说尽”——乃是音乐技巧和音乐形式的目的。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轻重缓急,拢捻抹挑——掌握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各种不同曲目的音乐内涵和风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强大的声音应像急雨扑面、扣人心弦而不燥,弱小的声音要如窃窃私语、情真意切而不虚。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演奏中各种声音“错杂”交织、音量不一,但音质却都像珍珠一样圆润、清晰。本句形象的阐明了音量对比和音质统一的辩证关系。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鸣水下滩。”

曲折的旋律应演奏的像在树丛花中的莺歌燕语一样委婉流畅。而忧伤的旋律则应演奏的像地下的泉水一样,虽然时隐时现、若即若离却又连贯缠绵、“缓若流水而不绝”。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也是音乐演奏艺术中的辩证法。在“无声”的空拍和停顿中蕴藏着“有声”所无法表达的“大音”——多种心理和虚拟音响的组合以及“大象”——无限的音乐感受、音乐想象和音乐形象。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行赏析 篇5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述乐声。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三组比喻,描述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苦倾泻而出,到达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三个比喻(也可说是通感),描述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到达演奏的低潮。“别有幽愁暗狠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常被引用的名句,体现着诗人对“声暂歇”艺术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赞美,弹者已将听者带入乐声意境中去。

琵琶行描写音乐赏析 篇6

关于《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文字,大家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学习了?

一、导入课题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闲适的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让我们领略了塞外风光的雄奇壮美和滔滔长江的雄浑壮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写了亡国之君的满腔幽愤和无尽哀愁。

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那什么是意境,如何准确解答诗歌意境鉴赏题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在诗歌意境鉴赏题的回答方面有所突破。

二、什么是意境?(胶片1)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思想感情)融合为一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导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好的诗人,常常能够使意境“景中有情,情中含景”。(胶片2)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胶片3)

1.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营造怎样的意境?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意境:秋夜幽寂清冷。

2.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教师小结:(1)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愁,而是通过一系列单个具体的意象,营造了幽寂清冷的意境,表达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表面上这首诗句是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教师小结:(2)刚才同学们的答题时,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对诗中所写之景的再现做得很好。二是对感情的把握比较准确。但有一点做得不好,哪一点?接下来我们要共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概括诗歌的意境。

三、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概括诗歌意境的方法

毛翰在他《诗美创造学》阐明了一个观点: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用一个公式来阐明二者的关系:意境=意象+氛围 (胶片4)

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概括意境的特点的时候,可以按以下步骤做:(胶片5)

首先、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

一、善解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几个意象刻画了击退金兵的情景,在表明南宋人民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收复中原之志。

二、巧析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

《琵琶行》分段赏析 篇7

诗人的悲伤,从最内在来说,不过是不得为君所用的悲伤,所谓苦楚,不过是为君迁谪的苦楚。诗人们从不真正留恋关注江湖,他们只奔波暂栖于江湖,他们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然而江湖收留了他们的悲伤与苦楚,从而江湖中飘荡着无尽的幽怨诗意。所以,无论“别时茫茫江浸月”多么苍凉空阔,无论“唯见江心秋月白”多么澄澈浩茫,无论“绕船月明江水寒”多么冷清深邃,都只是诗人失意的苦楚,为君王所弃的悲伤。江湖不是江湖,只是他们无法凝聚成峰、簇拥成磊的理想与壮志。当策论上之无路,当华发蹉跎早生,他们临水自照,留下哀哀欲绝的剪影,如此而已。

所以,琵琶女也许确有其人,但当她进入收留诗人的江湖,当她侧身于诗人的字里行间,她就只能虚化为诗人的内在自我,在江湖中悲伤地飘荡。如此,琵琶女的自诉其实不过是诗人的自诉。琵琶女的年少成名华彩绝艳,欢场得志绝代风流正是诗人早年得志的映射,其间不免张狂的自得自恋;琵琶女的色衰见弃委身贾人独守空船,正是诗人官场见弃、投报无路的写照。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亦不过是诗人的自我哀切。至于其间的音乐,正好和琵琶女的自诉构成了双声部合奏,一以叙平生遭际,一以抒平生怀抱,内在心灵与外在事迹的合一,正是诗心的完美体现,正如有江湖,还得有冷月,才可以安放这悲哀的诗心。

很明显,琵琶女来自于楚辞,但早已经失去了楚辞女子那种上天入地的自信自尊与青春放达,更无楚辞女子那种自傲于身份夸饰血统的张扬与任性。楚辞女子的时代,去墨门巨子奔驰江湖捍卫自由追逐公平的时代不远,自由的血脉还在他们体内奔涌,她们激起的江湖风波,于琵琶女而言,是一个久远得无法记起的梦。琵琶女没有了高贵的血统,她不过是一个没有出身来历的娼女;琵琶女也再没有了目无凡尘的高洁自傲,只能错把欢场身价作为灵魂的份量;琵琶女亦不再有上天入地的追求,忘却了自由的魂魄只能浑浑噩噩,把秋月春风等闲打发了事。然后就老了———楚辞女子又怎么可以老呢?又怎么允许自己老呢?然而,琵琶女却老了,她把自己嫁给财富,又在对财富不解风情的怨怼里面江临湖,白发说玄宗。

只是,这是怎样的诗意江湖呢?冰洁高贵的神女流连富贵名利场,江湖无波风亦平。何以至此?倘若诗心里没有自由与血性,只有甘为人奴的谨慎与忧惧,惶惑与乞盼,江湖便只能在此诗心的哀呤里日益逼仄萎蜕,慢慢枯死在日益贫乏的大地。可笑的是,那一度幻化为琵琶女的诗心还在自我感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生理性别,他也只能自称为司马青衫,其间的惶恐哀乞又怎么可能与不可一世自信自傲于高贵血统的屈原相比?

屈原的香草美人冰清玉洁,那是自由血性的灵魂在歌唱;屈原的神女上天入地行踪飘忽,那是不甘平庸的灵魂在理想的引领下超绝尘根。而他的琵琶女只能在富贵名利场里打转,临老犹把年轻的庸俗当成隔世的风华念记。从香草美人风流神女到琵琶女,从屈原到白居易,历史跨越千年,精神的下行,自由的迷失,血性的散逸,诗心的萎蜕,怎一个堕落了得!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赏析 篇8

琵琶行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 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 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 “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 “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 “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白居易《琵琶行》赏析和注释 篇9

《琵琶行》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作品赏析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玄: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琵琶行》分段赏析 篇10

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为题材, 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 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家喻户晓。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虽然也是描写音乐的诗歌, 二者题材相同, 但是由于诗人的构思不同, 写法两样, 意境风格也就迥然各别了。

这两首诗的区别首先在于塑造艺术形象的材料是不同的。在《琵琶行》里, 描绘琵琶女动人的演奏, 用“嘈嘈急雨”、“切切私语”、“间关莺语”、“幽咽泉流”等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而可知, 诗人白居易形象思维活动是在现实生活土壤之中, 人们熟悉的事物范围之内。因而他的诗比喻亲切, 易懂,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生动感人。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却用神话的材料来描绘动听的音乐。诗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都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情景。诗人以他联翩的浮想, 神话的色彩, 新奇的意境引人入胜。同样是描写曲调由低到高的骤变, 《琵琶行》用“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比喻, 《箜篌引》则从“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来描写。同样描写感人的艺术效果, 《琵琶行》里的“东船西舫悄无人, 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写眼前的实景, 曲终乐止, 朗月在天, 美妙的演奏吸引了多少江上的船只, 感动了多少船上的听众!而《箜篌引》里的“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则是写被箜篌曲调余韵所深深激动的诗人, 乘着幻想的翅膀, 飞向遥远的天空, 仿佛看见月里吴刚也被这动人的音乐所陶醉, 忘记清霄露冷, 倚桂树而不眠。

其次, 在诗的结构和表现方法上, 两诗也各有其特点。《琵琶行》是一篇有头有尾的长篇叙事诗。诗人先写江边送客与琵琶女相见, 再写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最后写琵琶女诉说身世和他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写琵琶女的演奏也是先从调弦定音写起, 接着是“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小弦错杂弹”, 最后“曲终收拨当心划”, 把演奏的全过程, 曲调的变化, 演奏者的神态, 音乐的效果, 顺次作了叙述描写。在这首诗中, 人物和音乐形象的描绘, 是在纡徐宛转的画卷里平铺开来, 层次清楚, 脉络分明。丰富的想象和写实的手法紧密结合, 充分展示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感人至深的琵琶音乐之美。而《李凭箜篌引》的写法就完全两样了。全诗共十句, 除了“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 把时间、地点、人物和演奏的乐器作了必要的介绍而外, 主要的篇幅都用来写音乐的演奏和艺术效果。在这首诗中, 尽管全诗的结构诗人安排得很巧妙, 也是脉络贯注, 内在联系很紧, 然而由于没有叙述和说明的语言作为连结的纽带, 诗中的画面, 往往象草蛇灰线, 跳跃式地展现在读者画前。在表现方式上, 大胆的、出人意表的奇异想象在诗人形象思维中不断涌现, 一幅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画面接连展现在读者面前, 把李凭弹奏的箜篌之魅力描写得淋漓尽致。例如“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 上句是写大弦高弹时清脆激越的声响, 下句是写小弦低弹时幽咽和缓的曲调。也就是《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意思。然而并未写出“大弦”“小弦”, 只用奇特的想象来描写这曲调的高低。象玉石碎裂, 象凤凰鸣叫, 象莲花在哭, 象兰花在笑。谁曾听见过花的哭泣和欢笑呢?然而诗人不妨这样想象。接着诗人的想象又变换了。这种音乐能使长安十二门前的冷光为之消融, 能使天上的玉皇为之感动。想象到这里, 作者突然写出来了这样惊人的诗句:“女娲炼石补天处, 石破天惊逗秋雨。”不是已经写到音乐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吗, 作者就更进而幻想箜篌的声音震动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 把补天石震动破了, 引得秋雨从天空降落。要有何等大胆的想象何等的魄力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写到这里, 可以说这首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高潮, 好象难以为继了。作者却又幻想好象梦入神山去教神妪弹箜篌, 弹得鱼为之跳, 蛟为之舞, 弹得月亮里的吴刚也倚着桂树倾听 (姚文燮《昌谷集注》引《余冬序录》:“吴刚字质, 谪月中砍桂树”) , 不想睡眠, 一直到深夜的露水打湿了月亮里的玉兔。

摘要:《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典范之作。《琵琶行》是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之作, 《李凭箜篌引》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者色彩不同, 风格迥异, 但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描写了唐代音乐之美, 给读者带来了无比美好的艺术享受。

琵琶行琵琶女 篇11

我本是京城走红的歌女,家住虾嫫陵(在长安城东南).十三岁进教坊学琵琶,学成后名列第一部,我弹乐曲,连师傅们都深深佩服;我的姿色,也常被一些美女妒忌.富贵弟子都争着万玩我,可是并没有人真心爱我.“ ”之后,我弟弟从军走了,我姐姐死了.我的青春也逐渐消逝,容颜衰老.渐渐门庭冷落,车马日稀,无法生活下去,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只知道设法赚钱,为了赚钱把夫妻的别离看得很平常.前月他又到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买茶去了,留我在此孤独守空船.每夜里我梦见年轻时是事情,常常一个人流泪痛哭,因此我就靠琵琶消愁解闷.但是,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的地方,哪儿有我的知音呢?”

《琵琶行》分段赏析 篇12

背书真的就这样可怕吗?笔者认为背书还是有招式可循的, 下面结合《琵琶行》的背诵实践介绍这样五招:

一、概括

再长的文章总有它的脉络可寻, 也总可以概括成简单的故事。依照它的脉络去背就不会丢三落四, 而且可以化整为零不致于因久背不下而产生浮躁情绪。例如, 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脉络可以概括成“送别——初识琵琶女——船中夜宴”三部分。船中夜宴又可分为“艺惊四座——身世之迷——曲酬知己”三小部分。一节早自习不能背出完整的一篇, 但背出完整的一部分应该不成问题。

每一部分也都有它的脉络, 这种脉络就是它的逻辑。比如“送别”一节, 按常规思维, 送别时总该交代一下时间、地点吧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 也总该表达一下离别之情吧, 古人的饯别自然少不了酒与歌, 然而, 失意之人的送别本就感伤满怀, 何况又少了丝竹清弦之声, 心情是怎样的惨淡?惨淡一如凄清的秋月——茫茫的岂是江中的秋月?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这种心情下忽然听到美妙的琵琶声, 自然忍不住要探究一下, 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序幕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

二、想象

如果为了背书而背书, 背书就会乏味无趣。试着发挥你的想象力, 进入书中所记述的美妙场景, 试着去领略一下作者的情感, 枯燥的记忆就会变成一次精神的旅游, 一次和作者隔着时空的对话。如果一篇文章可以转换成鲜活的画面, 背的时候应该就是一次神清气爽的享受了。

例如, “初识琵琶女”一节:在凄清的月光下, 琵琶女独抚琴弦弹不尽寂寞与孤独, 隐约中似乎有人在喊。会是谁呢?那薄情的人回来了?应该不会, 也许……总该停下寂寞的弦听上一听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对于那些“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人们“忽听仙乐”, 自是一番惊喜, 管他是谁, 如能邀来一叙, 一醉方休那该多好啊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习惯了“江口独守”的琵琶女弄清了是些陌生人, 仍然免不了要失望, 且又是饯别晚宴, 面对盛情邀请, 去还是不去?琵琶女好一阵犹豫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既然见了, 那就索性抛开愁绪暂乐一宿吧。于是琵琶声起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然而, 放开了手脚, 弹出来的依然是浓浓的愁绪 (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琴为心声, 至此, 每一弦都在作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文章随着情感激荡开去。

三、循规

背书不是毫无章法的死记硬背, 任何文章都有它的规律。找到了规律, 背起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明文有说明的顺序, 议论文有论证的逻辑, 诗歌有诗歌的韵律,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例如《琵琶行》“身世之迷”一节:韵脚有“住、部、妒、数、污、度、故、妇”“寒、干”;在“曲酬知己”一节中韵脚有“城、声、生”“鸣、倾、听、明、行”“急、泣”。在韵脚的转换间会有几句过渡和感慨。把握了这些章法, 背起来就能文思连贯、一气呵成。

当然, 重复对于背书完全是有必要的, 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在背熟以后, 间隔一段时间复习会起到有效巩固的作用, 永远不要奢望“一劳永逸”。

四、检测

“背了前面忘了后面, 背了后面忘了前面, 背了两头忘了中间”, 常有学生对我诉苦。首先要明白, 遗忘是正常的, 拥有黄蓉母亲那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只出现在武侠小说中, 现实中谁也奢望不到。但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背的东西记得最多最牢, 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只背不验, 等于白干”。通过及时的检验, 你就能知道自己已掌握了哪些, 哪些尚需加强;只有知道自己背到了何种程度, 才能“有的放矢”, 不致出现会背的依然机械重复, 不会的却一带而过依然不会的现象。也只有通过检测, 才能在考试默写时不需将整篇或整段内容都在大脑中过一遍而依靠惯性填出所需的内容。

检测, 一个人合起课本来背就可以做到, 两个人比赛着背也行, 在人声鼎沸的早读课上捂起自己的耳朵能做到, 甚至在走路、睡前或做其他事时也能忙里偷闲默默地背上一小段。要注意的是, 检测到有问题的地方, 必须在第一时间翻开书本核对一下, 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在下面的时间里要做到“重点突出, 精确打击”, 最终将所有难缠的内容统统“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掉!

五、善读

背书要读, 有感情的大声朗读是一种基本的也是根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文言文和诗歌的背诵, 因为文言文和诗歌比较讲究声律, 行文节奏总是张弛有度, 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要善于钻研, 要把握技巧, 要读出语感, 如果背漏了或背错了就会有不顺口的感觉。良好的语感是善读的成果, 它如漆黑的山洞里一缕耀眼的阳光, 能指明背书的方向, 纠正背书的错误。

上一篇:中铁五局实习报告下一篇:1一道经典的测试沟通能力的面试题(题面加解析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