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2024-05-31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精选12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篇1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一、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比比谁读的准、记得快。(幻灯片出示生字,同学们大声阅读,完成正音。出示重要词语解释,同学们比赛记忆)

二、导入新课

师:在同学们的心中大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二字词语或四字成语来描述。

生:高大、巍峨、险峻、绵延起伏。。。

师:如此巍峨险峻的群山,同学们愿意一辈子都住在那里吗?说说愿意。生1:我愿意,因为大山里有清新的空气、朴实的劳动人民。

生2:我不愿意,因为大山挡住了我的视线,阻挡了我对未知的探索。

师:是的,虽然大山带给我们自然的美丽和纯真,但同时也挡住我们探索的视线,阻挡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脚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十九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全诗为什么分为两小节?

生:因为每小节所讲的内容不同。(同学们大声读完后不约而同地回答问题)

生:好,那谁来说说两小节在内容上有和不同?

生3:第一节讲的是我小时候的事。

师:小时候的什么事?(老师继续追问)

生:小时候我有个梦想,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后来翻过了山知道山那边还是山。师:好。内容概括的很完整,语言也很简洁。那诗的第二小节又讲了怎样的内容呢? 生4:我觉得第二小节讲我长大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师追问:什么道理呢?

生:山的那边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只要我们努力奋斗就会到达一个全新的世界。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整齐回答:同意。

师: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看第一节,第一节主要讲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找找这件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思考在阅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生5:起因:妈妈告诉我山的那边是海,应该用充满幻想的天真的口吻阅读。生6:经过:我翻过那座山,结果是“山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幻想破灭了所以应该读书万分失望的感情,语气要低沉。

师:非常好。现在请我们女生来齐读这一小节,主意各句的语气和所表达的情感。女生齐读课文。

师:阅读的非常好,现在我们一同来看第二小节。第二小节告诉我们作者长大以后知道山的那边真正是什么了:“那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当作者完成了梦想是内心应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喜悦、兴奋。(大家都纷纷回答出这两个词)

师:很好,请所有男生大声朗读这一节,要读的铿锵有力,读出内心的那种兴奋和喜悦。男生齐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诗句中词语使用妙处,体会作者情感。

师:诗最大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含蓄,所阐述的道理却那么深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能体现诗的这种语言特色的句子,各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加以赏析。

全体开始讨论。(大约五、六分钟后)

生6:“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师:这句没写诗人自己,你怎么看出他的心情?诗中的写法好不好?

生:写大山好像人生气时那样“铁青着脸”,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生:“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立即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起来)

生:“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生: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它扎下深根。

师:问题提得棒,回答得更棒!飘来的东西确实不易扎下根,而且是深根。惟有不懈努力,日积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学生很多举手,全班齐读。)

师:读得不错,“飘”和“扎”都作了重音处理,同学们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好啊。一定还有更多的感悟和发现吧?

生7:我觉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生:失败后就灰心丧气。

师: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师:好!(学生一起鼓掌)请你把这句读一读。

(学生朗读诗句)

师:好,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8:我特别喜欢这句“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坚强了。

师:朗读这句一定要充满对理想的渴望,请你试试。

(学生有感情朗读,全班齐读。)

生9:我最喜欢最后那几句“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生10:我认为诗中的“海”是应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理想和目标。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师:那你知道什么是象征手法吗?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大家纷纷议论开来)生11: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精神或品格。比如我们说竹子象征着坚毅、挺拔、正直的品格。

生12:菊花“凌寒独自开”象征不畏寒冷的精神。生13:还有胡杨。用胡杨象征坚毅不屈的精神和品格。

师:大家说的都非常对,我们还知道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它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展翅与海浪搏击,他怒吼着“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学生齐说这一句)。作者是用海燕象征什么呢?

生:坚强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

师:非常好,学完全诗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14:人要有目标,有理想。

生15:遇到困难要坚持住,别放弃,为了梦想而努力。

师:非常好,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所收获,请同学把自己的收获用笔记录下来贴在“班级留言板”上。

五、体验与反思

师: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下面就把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与同学们分享吧。谁先说? 生: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学弹古筝,每次练习我都落在最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攀过这座山。别人练两小时,我练四小时,那几天,我的手都练肿了。我终于一步步爬上了山顶,取得了第一名。

师:相信你在遇到其他困难时,也一定能想到这次难忘的人生经验。还有其他的经历吗?

生:我要讲的是前几天,我在篮球比赛中拉住了大腿后面的筋,当时疼得要命,马上就要比赛了。我的腿还没好,但是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我,我忍着痛,经过多次尝试,我终于做对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比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虽然由于我的腿伤,我们没有拿第一,但是这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山的巨大,海的广阔,也让我明白了要战胜“山”那样的困难,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伴随我的将永远是——山那边的大海!

师: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战胜的最大困难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

生:能不能战胜自己!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师:对!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激情齐诵这首诗,让好诗伴你健康地成长!

六、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练习是,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篇2

我们以《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为例, 从30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提取其教学内容, 对比后发现, 对于《在山的那边》这首新诗, 28位教师都选择了同样的两个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完全没有关联的人可以同样教出如此“僵化”的内容呢?为找出答案, 我们走访了这30位教师, 问询了关于这一课的备课过程。原来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山”、“海”的象征意义———是根源于课后习题一的设计, 也就是说, 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来源于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似乎到这里, 我们可以下一结论, 说这些教师犯了“教教材”的毛病, 但我们深入地看下去, 却发现结果似乎有些矛盾。这28位教师共同选择的教学内容还有一个, 即“联系实际谈‘山’、‘海’的现实意义”, 这样一个教学内容从何而来?从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课后习题设计的第三题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但思路比只谈“现实意义”开阔许多, 所以这一教学内容不像从教材中来。那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走访调查一些教师得知, 绝大部分教师是看到网上别人的教案谈到了这一点, 于是照搬照抄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这样一人抄两人抄三人抄, 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 似乎一讲《在山的那边》, 就要联系课文谈谈实际生活。其实, 我们可以想象, 当第一个教师“随意创造”出这一教学内容时, 也许只是一个个人的行为, 也许是在课堂上师生生成的一项教学内容, 他根本没想过自己创造的这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新诗学习的规律、是否有学理的依据、是否符合教学原理等等。但由于一传十十传百, 这样的一个“随意性”很大的教学内容却变成了我们指责教学内容“僵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再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其他新诗选文的教学内容后, 我们认为在新诗教学的教学内容上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僵化, 二是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看似这两个问题是矛盾的, 实质却不然: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同步的, 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随意创造的教学内容一旦经过众人传播沿用, 就成了僵化的教学内容。解决这两个问题最根本的实质所在是: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如果是正确的教学内容, 我们允许“僵化”、允许“创造”。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三个问题:如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 惟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的探究, 才能确定这一教学内容是否正确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某个具体情境下的学生) 。而我们的“学理”从哪里来, 新诗所涉及的学科如此之广, 没有人能面面精通, 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 就是选取权威期刊、权威学者对新诗的赏析, 看看他们是如何解读新诗的, 在将其与我们教师所“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 (纵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忽略学生的因素, 但笔者认为某些正确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提前“预设”的, 这也正是新诗值得教的地方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就着手进行这一工作。

《在山的那边》的情感教学尝试 篇3

在《在山的那边》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情美和意境美,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感悟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探究诗句中蕴含的深层意义;③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不止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与步骤

1.导入

在授课前,笔者设计了一段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一个山区孩子的梦想是看看大海。在去看海的途中,一座座高山挡在了他的面前。他感到绝望,但心中泛起的雪白海潮一次次拍打着他的心,在远方诱惑着他。他终于鼓起勇气,在翻越了一座座高山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人生的际遇总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个孩子的经历会让你们产生怎样的联想?得出什么结论?”听完笔者的这段话,学生们备受鼓舞,他们认识到:“只有勇敢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功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要斩断荆棘,勇往直前。”

2.讲解关键词语

在讲解关键词语这个环节中,笔者分了以下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然后,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笔者讲解关键词语。如痴想,即发呆地想;隐秘,即隐藏、不外露;铁青,即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种子,用来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喧腾,即喧闹、沸腾,指理想、信念对“我”的激励和鼓舞等。

3.赏析过程

(1)教师示范朗读第一章,再把第一章分成三小节,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一小节。

在朗读第一节时,学生会产生疑问:“山那边是海吗?”于是,笔者趁机提问:“在第一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很巧妙?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伏字勾画的是遐想的神态;‘痴字描写出了渴望的心情。这两个字神形兼备地刻画了山区孩子对‘山那边世界的向往。”其中,再穿插笔者的一些感叹:“《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作者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武当山下,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年的‘我来说,就是无言的群山。而‘我偏偏又是一个好奇心重的少年。”

在朗读第二节时,学生能够体会出当“我”的看海想法遭受到了打击时,“我”是多么失望和沮丧。于是,笔者提问:“为什么是‘隐秘的‘想望?”学生回答:“因为作者儿时看海的想望没有告诉别人。”笔者接着提问:“在这一节中,还有哪些词语用得好?它们好在哪里?”学生回答:“‘哭体现了儿童的特点;‘铁青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和沮丧之情等。”在赏析第二节时,笔者又穿插了一些个人感悟:“‘我之所以受挫是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都有破灭的一天。我在青少年时期,也经历过这样的痛苦时刻。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理想主义的教育,有人称我们是理想主义的一代,也有人称我们是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但我们也为‘理想的虚妄付出了最惨痛的代价。”

在朗读第三节时,笔者要求学生深刻体会这些诗句中包含的丰富感情,如埋怨、怀疑和迷茫等。

(2)笔者示范朗读第二章,再把第二章分成三小节,请三位学生分别诵读。

在赏析第二章第一节时,笔者向学生解释海的真正含义是指理想和信念,即“海”的出现恰好与“山”形成了对应,这里的“山”是指一个封闭、灰暗、压抑的现实生活世界;海,是指一个想象世界,它开阔、光亮而自由。

在赏析第二章第二节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比“今天”与“小时候”,从中发现“信念”不再是幻想,而是牢固树立在心中的信念和理想。

在赏析第二章第三节时,笔者总结这篇诗歌的真谛,即告诉人们奔向理想人生的征途漫长,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

三、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生长环境与诗人的经历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学生难以准确地理解诗人儿时对山外面世界的迫切憧憬。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必要把诗歌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4

2、本课课后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等等。

我认为上面的题目不好,没有突出对“海”的体验,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学生可以自由添加相应的内容,然后再说再写。

3、“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诗人写得多好,把山的颜色同人的脸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有意误导)

生1:对呀,作者准确的写出了山的颜色。

生2:不对,这句诗写的是我的沮丧的心情。

生3:其实,三分写景七分写心情……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篇5

接手新初一的第一节课是和学生共同学习一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这是一首抒写大山里的孩子对美好未来充满期望的诗篇。在我配合着和谐而又激昂的旋律范读完毕之后,我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学生们的情绪也受到感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又请一位同学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她也读得很入境,感觉很棒。此时,我却没有抓住这个大好机会,让学生们在这本已营造好的氛围中带着已经调动起来的情绪再去深入地朗读,而是让他们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两节诗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首先交流第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们说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学生们只抓住其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进行概括,犯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错误。于是我又针对学生概括的情况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然后再让学生们互相探讨去概括第二节诗的内容。这一节课的后半部分就在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中艰涩地完成了。一节课下来,觉得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学生的朗读和探究活动,也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另外也准备了一首小诗让学生理解内容作为对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但是作为诗歌教学,我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其一,忽略了学生的朗读,是那种深入的朗读。我后来曾经请教过教研员冉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冉老师云淡风清般只说了一个字:“读”。此时的我方觉醍醐灌顶。是啊,朗读是最佳的切入点,不是说“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吗?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尽情地朗读,去充分的思考,只一味地希望学生立刻顿悟准确地说出诗歌内容,真有急功近利之嫌。应当在学生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因势利导,学生们在反复诵读中自然会对内容有理解有感悟。其二,诗歌是一种表意含蓄的文体。用诗歌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概括的训练稍欠妥当。鉴赏诗歌的方法应当是抓住诗中的事物形象(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创造的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思。本诗中主要描写了“山”和“海”两个意象,诗中的“我”从小向往着大海,希望一睹大海秀美的容颜,感受大海澎湃的激情。于是不停地翻越无数座山,一次次战胜失望之后,终于山那边的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了他的双眼,从而创造了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狼橥蛘伞⑿畚白忱的艺术境界,表现了作者?理想、对美好未来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诗人要告诉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虽然漫长,但只要百折不挠地艰苦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如果引导学生抓住“山”和“海”这两个意象,通过反复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再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把握作者的情思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将诗歌理解得支离破碎,必定会破坏诗歌含蓄的美。如果学生面对诗歌只有艰涩的概括而无美的享受,岂不违背了诗歌教学的初衷?我想,一节课中学生晦涩难懂,学习过程不畅时,很可能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或许出在把握教材上,或许出在把握学生上。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虽然这节课自己觉得不尽如人意,但有一点无庸质疑,那就是经历失败定会收获经验。

总之,我坚信一点,在反思中醒悟,在反思中收获,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功。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也相信山那边一定是海,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6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要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重视朗读训练。

3、从第一课开始,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可在适当时候将“有关资料”中的诗人创作谈读给学生听,以帮助理解诗歌。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为什么想到山的那边,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痴想”?为什么去爬山?为什么又说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5)山那边的青山,为什么“铁青着脸”?

(6)“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改用议论语言,怎么说?

(7)“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顶为什么诱惑着我?“我”为什么失望?心灵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湿枯干的心灵又是什么意思?

(8)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

5、小结内容研讨的经验。

学习方法和习惯也是教学目标。学习笔记应该有一部分专门记“语文学习经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等方面应该分页记。每次小结只须提要式地记一两点。

6、再朗读。

7、课外作业。

在山的那边:浅析《釜山行》 篇7

《釜山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导演延尚昊早期的漫画作品《首尔站》。影片讲述了开往釜山的一辆高速列车遭遇不明病毒的感染,这种病毒的携带者便是类似美剧 《行尸走肉》里的“丧尸”,人一旦被“丧尸”咬中会立即感染,在死后不久就地站起,异变成丧失理智、嗜血成性的怪物。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旅途中的人们大多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最先感染的“丧尸”残忍地夺去了生命,并且异变成“丧尸军团”继续加害剩下的幸存者,于是原本安静和谐的车厢顿时成了鬼哭狼嚎的人间地狱。大敌当前,主人公石宇带着他的女儿秀安,偕同摔跤手尚华和他已有身孕的妻子盛京,以及年轻的棒球手等人,团结一致,在反抗求生的过程中也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父爱赞歌。

《釜山行》在叙事策略和情节设定上依然能看到美国文化的影子。在人物设定上,“丧尸”现象源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美国文化的输出,美国AMC电视台于2010年制作的热播剧《行尸走肉》是近年来最经典的“丧尸”剧之一,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丧尸”热潮,因而人们在观看《釜山行》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行尸走肉》,不同之处在于《釜山行》里展现的是韩国民众在灾难面前的反抗与信念,而非西方带有宗教意味的救赎之路。在情节设定上,《釜山行》与改编自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同名畅销小说的好莱坞电影《迷雾》(2007)有相似之处,后者讲述的是缅因州的小镇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所笼罩,雾中隐藏着恐怖可怕的噬人怪物,暴露在室外的人无一幸免,剩下幸存的人们躲在超市里组成求生队伍……影片的结尾,绝望的主人公用最后四颗子弹打死了他的同伴并企图饮弹时,军队及时赶到,原来迷雾是一场由实验引发的安全事故。《釜山行》在片末也交代了这场“丧尸”疫情的根源与主人公之前的工作有着直接关联,但与《迷雾》所渗透的西方人传统的带有悲观色彩的宿命论相比,《釜山行》的结局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可见,韩国导演在借鉴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同时,也在努力摆脱曾被西方文化霸权殖民的他者身份。根据《北京电影学报》2014年第一期的统计数据,新世纪以来,韩国电影的本土竞争力在与国外的抗衡中呈增强趋势,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在经历了2008年至2010年小于50%的低谷后,2012年上扬至58.8%,2013年又提升至59.7%。在摆脱早期对好莱坞的模仿与借鉴的过程中重新建立起属于韩国自己的文化主体身份,韩国本土电影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兴盛期。

在韩国电影的崛起要因中,影片题材立足本土一直被认为是韩国卖座电影的共同核心,具体表现为电影的内容直指社会现状及敏感话题,包括对历史人物、政治事件的揭露与反思,以及韩国民众的生存处境等等,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连锁式的正能量效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1年上映的《熔炉》。这部被外界誉为“一部电影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间发生在韩国光州市一所聋哑学校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讲述校长与老师相互勾结,令人发指地性侵并虐待学校里的儿童,身处漩涡之中的年轻的哑语美术老师姜仁浩勇敢地揭发了校长的暴行和背后的黑幕,欲将受难的儿童解救出来,然而经过重重审理,最终的审判结果并没有使那些人面兽心的犯罪者得到应有的惩罚……事实亦是如此,校长和相关教师始终逍遥法外,直到《熔炉》上映后,迫于群众的强烈呼声,韩国政府才重新着手对当年校园暴力案件进行调查。大快人心的是,2011年底检查局正式逮捕了涉案的当事人,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又被称为“熔炉法”),来切实保障未成年儿童的人身安全。由此可见,韩国电影在直面过去的历史真相和极端的人生处境中,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具有悲情意味的人物形象:他们为正义的事业而奋斗着、抗争着,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对抗残缺的体制中支撑着人性,在断裂的文明里守护着良知,正如《熔炉》里最后的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釜山行》的整体基调无疑也是悲情的。影片开始,作为证券基金经纪人的石宇由于长期忙于业务而忽略了亲情,不仅身陷与妻子的离婚官司,而且在女儿生日那天重复送了儿童节送过的礼物。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石宇决定暂时放下手里的工作,陪同女儿一起搭乘火车前往妻子的所在地——釜山。列车驶出站台后,疲惫的石宇倚靠在座椅上睡去。当列车遭遇“丧尸”来袭,石宇带着女儿跟随匆忙逃命的人群躲进了暂时安全的车厢,不远处摔跤手和他怀孕的妻子还未赶到,而面对他们的求救石宇却准备关上安全门,好在摔跤手奋力打退了一波“丧尸”,赶在安全门被关上之前挤进了车厢。摔跤手欲对见死不救的石宇大打出手,被他善良的妻子制止住了。至此,石宇带给观众的印象无疑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仅如此,当众人抵达大田站后,石宇再次抛开其他人,自顾自地带着女儿单独前往事先由同事安排好的安全通道,然而一切都晚了,他们全部遭遇了已被感染的“丧尸”军队。石宇被困在“丧尸”群中,多亏那位其貌不扬却舍己为人的流浪汉大叔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千钧一发之际,拼尽全力的摔跤手也不计前嫌,帮助石宇逃脱出来。伴随着一系列情节的突转,在逃离险境的过程中石宇人性中善良美好的一面被逐渐唤醒。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场景莫过于三人组——石宇、摔跤手和棒球手——突破重围,前去营救受困的爱人那一幕。电影极具张力的动态镜头时而让人俯瞰到狭小车厢内的激烈打斗,时而让人仰观三位勇士的矫健身手,酣畅淋漓,大呼过瘾。他们与幸存者所在的车厢仅一门之隔,然而幸存者中的一位内心险恶、自私自利的公司常务却将他们拒之门外,并且向其他幸存者传播石宇等人已被感染的假消息——面对极端的困境,极度的慌张与恐惧早已使人们失去了理智,人性的丑恶尽显无余,这是比“丧尸”更为恐怖和令人震惊的。此时的镜头给到整节车厢的侧面:“丧尸”们围堵在一侧的门前不断拍打,另一侧却是无知的幸存者们利用领带等物品将门堵死,而车厢中间,摔跤手和他的妻子,石宇和他的女儿,以及年轻的棒球手和那位流浪汉大叔唯有拼尽全力最后一搏。当石宇和摔跤手拼死抵挡 “丧尸”进入时,摔跤手决定牺牲自己,而不忍放弃的石宇挣扎了许久,最终为了顾全大局才放手前去支援棒球手和流浪汉大叔,至此石宇已经完成了在精神境界上的蜕变,此刻的他不仅仅是一位负责而称职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影片结尾,幸存下来的秀安(石宇的女儿)与尚华的妻子——那位心地善良的孕妇在幽暗的隧道里步履蹒跚地向光明处走着,孩子想起了那支曾经被遗忘的歌:“黑色的云/遮住了天空/离别的日子来临/约定/再相逢/互相道别后离别……”天空时有乌云,然而乌云散去永远都会有太阳的照耀,石宇是秀安心中的英雄,也是秀安头顶的太阳。

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千面英雄》里曾这样说过:“踏上艰险征途的目的不是去获取而是去重新获取,不是去发现而是去重新发现。那种努力追求和冒险获得的神一般的力量,本来就一直存在于英雄的心中。”《釜山行》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尝试摆脱好莱坞宏大叙事与西方宗教人文关怀的内在叙事深层,更在于通过对“人”的力量的歌颂重建对“人”的信念以及植根于本土的自信心。

真情如山,父爱如山,信念亦如山。

在山的那边教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梦想应如何实现。

【教学重、难点】

1、诗的朗读。

2、语言的理解。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的童年一定有很多梦想,能将心中的秘密告诉大家吗?(学生畅所欲言)诗人王家新在小时候也有一个美丽的`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关上书,听老师范读全诗,注意朗读的语气、速度、重音(读得重的词语)。

2、学生谈听读课文后的感受。

3、教师略谈诗的语言美,并提出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5、请一名学生朗诵后,其他同学评议,教师最后点评。

6、齐读。

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教师点拨: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他。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

2、学生小声或默读诗歌,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什么意思?先个别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将自己的观点在全班交流,教师注意点评。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

四、赏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1、教师点拨:

诗中的“我”对大海是这样热烈向往,为了实现理想不懈追求,而这些都是诗人通过精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们,让我们默读诗歌,将你认为用得特别生动的词语作上记号,想一想,你为什么认为它用得好;将你不理解的词语也作上记号,小组内合作解决。

2、集体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力争当堂背诵。

五、练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分别造句。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篇9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 篇10

适时点拨,恰当指导,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位同学叙述了她当班干部时遇到的困难。她是这样说的:“我五年级时当上了班干部,可我的同学们故意为难我,不听我的安排,另外担任班干部还耽误我的学习时间,我好苦恼!后来我终于被评上了优秀干部,我战胜了我自己!”听了她的发言,我对同学们说:“她谈了她所遇到的困难,我们为她战胜困难而高兴,但是,你们从她的发言中听出了什么问题吗?”同学面面相觑,都说不上来。我说:“你们知道她是如何战胜困难的吗?”我这样一提醒,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我因势利导,提到了表情达意时要突出重点(如何战胜困难)这一问题。这样的点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都有很大的好处。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以及健全的人格。

一位女同学谈起了父母的离异,教育论文《润物细无声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反思》。她哭着说:“听到爸爸和妈妈要离婚的消息,我的头懵了,我恨他们不顾我的`感受,当时甚至有了死的念头。于是我放弃了学习,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了。后来一位朋友要我把对父母的恨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我听进去了,发奋学习,把落下的功课赶了上来。我终于战胜了自己!直到现在我还是那样恨我的父母。”许多同学流下了眼泪,在我的心里也引起不小的震动,我说:“你能从爸爸妈妈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好!但是你要相信:爸爸和妈妈分开了,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决不是因为你的原因,他们还是会像从前那样爱你,所以你不应该恨父母,要学会理解父母,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她似乎听进去了一些,考虑到课堂时间关系,我对她说:“我们以后单独谈,好吗?”后来我找她谈了几次,她已经试着理解父母,也逐渐消除了对父母的仇恨。我认为这样的思想工作很有必要,能让她有一种健康的心态面临所遇到的各类困难。

因势利导,适时鼓励,引导学生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的性格。

一位同学含泪讲述了她妈妈的病情。她说:“我的妈妈是一位严重的肾病患者,自从她生病后,我伤心极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整天想着妈妈的病,没有心思学习了。但是,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要努力学习,用好成绩来安慰病重的妈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我的成绩提高了,妈妈十分高兴!”我当场鼓励她继续振作,用好成绩给妈妈以信心。看得出,她的眼里有了自信与坚强。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篇11

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上面。

第一课时的重点是朗读和初步感知课文,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朗读中,通过反复朗读去体味诗歌的意象和思想内容。方式是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在朗读这一环节上,由于学生们在小学时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上费时较多,同时学生们对诗歌朗读的`节奏和语气把握不准,在指导上也稍费力气。讨论问题时,学生显得太活跃,我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不够自如,这方面还需要锻炼。

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品味诗歌中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本节课以讨论法为主,让学生讨论诗歌中一些难理解的句子,互相解疑,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进行点拨。这一方法的运用也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思想。对于本节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诗歌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力还不够高,所以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把握不住应该从哪些方面切入进行探讨,个别小组的同学显得有些迷茫。另一方面,由于经验欠缺,在个别问题的设置上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同学在思考时偏离了我的本意,效果不是很好。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篇12

浙江省温州实验中学

【学习目的】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山”、“海”的象征意义。

〖难点〗

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所以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个性发挥的空间时,教师也要注意有艺术的引导,以期不会在开学初就给学生一定的“伤害”,这将不利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真正贯彻,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确与个性的感悟处理有一定的难度。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教学设想】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⑴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

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⑵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处理方案一:

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

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

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环节品味与朗读的结合,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但不失紧张。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海)

重重困难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让好诗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教学反思之学会倾听,提高效率】

本课实际上共上了三个课时。在设计上侧重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自主质疑、合作解疑、探究学法方面有了初步尝试,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为提高课堂的效率,务必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倾听、对话习惯得想办法落实,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欣赏同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驳或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反复碰撞,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这种学习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养学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下次表现会好些。

由于经验问题,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总体感觉较迷惘,总觉不能整体把握现代诗歌教学之网。网中之点,点点连成一个系统的诗歌教学之网的想法只能萦绕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中国语文网首发:http:/// 于心,求解之法暂无能为力。

上一篇:加强招商引资储备的工作计划下一篇:学生期末素质报告单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