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2024-07-17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精选12篇)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1

——参观海尔集团有感

生产管理部一车间 姜英姿 几年前,公司曾组织我们全体员工观看了《首席执行官》这部电影,当时海尔总裁下令将所有存在质量隐患的冰箱全部销毁的举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需要更换家用电器的时候,我相继选择了海尔的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当听说公司要组织参观海尔集团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感,遗憾的是这次我们没能亲临海尔的生产现场,只是参观了海尔的几个展示厅,整个过程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海尔人“创新领先,永续发展”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海尔文化的灵魂,海尔用创新精神创造了世界品牌。本着“用户的心是最珍贵的资源 ”的原则,以“走进去,走出去,走上去”的发展方式,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跨国集团,海尔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创新突破,伴随着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和超越。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说道:“海尔精神就是创业、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就是每天从零开始,创新精神就是每天比昨天有提高!”。是啊,我们每天都在自己的岗位工作着,我们最了解自己操作的设备,最了解自己所在的生产线,有没有可以改进,可以创新的地方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呢?

海尔人的创新还体现在实现由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变,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海尔人真真正正落实到了实处:针对不同身高人的需求,他们设计了可升降的灶台;针对不同年龄的人,他们设计了智能卧室;针对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他们设计了防臭冰箱。还有

专为农村地区设计的安全节能家电;能洗12件阿拉伯大袍的洗衣机;适合存放榴莲的防臭冰箱;可遥控的温馨家装等等。耳目一新的同时,我更被海尔人追求卓越,永不自满,永远进取,永远创新的精神感染着。被他们居安思危、居危思进、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震撼着;被他们”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激励着。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迅速。面对世界范围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工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反之,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就必然落后于时代变迁的脚步,甚至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抛弃。我们每一个新时代人都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工作中追求创新,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中学课本里说创新即是指一种精神,也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同时也专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造。现在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是奥地利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1921年提出的创新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五种情况。虽然创新的几种不同涵义各有其应用的领域和范围,但他们的共性都是创造性。作为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这些创新大计可能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多数人都在从事着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许多人有了倦怠之心,百无聊赖之感。但是“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还有人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2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使世界各国经济更为广泛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形成新认识, 开辟新境界。

首先, 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观念影响和决定了人们的精神和素质, 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 由于人的观念不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同, 行为也就不同。改革开放之初, 广东凭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经济发展“杀出了一条血路”,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靠的就是观念上、思想上的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我们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在观念上、思想上不断创新, 因为这是一切创新的前提, 如果观念不创新, 就很难有制度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创新其实只有一个字, “变”, 而且不是被动的变, 是主动的变, 这种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观念上能不能允许、接受这种“变”。只有在思想上不保守, 观念上更新快, 想别人之不敢想, 为别人之不敢为, 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抢得机遇, 继续领先。

其次, 制度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 制度创新是一个不能缺少的重要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 多年的高速发展所累积的种种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如何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将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要战略任务。制度创新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 有效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能够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机制, 使科学发展的优势日益显现和发挥出来。现阶段, 我们既要继续推进改革, 解决体制上的一些亟须攻克的难题, 又要维护公平正义, 保持社会稳定, 两者不可偏废。如果不能继续深化改革, 就会导致经济徘徊不前, 积累更多的社会问题;如果只关注改革的推进, 忽视社会矛盾的化解, 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 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迫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 促进了产业的技术改造,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等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扭转, 将使众多企业不仅面临发展的问题, 还将面临生存的问题。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 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 还是实行产业升级, 或是培育优势产业, 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 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只有加强科技创新, 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这是我们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克服经济发展困难的关键, 更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3

热点写作素材

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 李秦卫《人机大战收官,创新从哪里来?》

相关写作素材

我们的世界被我们的思维圈住了。

创新感悟

她得意地笑了:“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高铭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什么是Undervalue?

Undervalue 就是被大家低估的价值,大家都说不好,没用。 但这不是没有价值,有人知道他的价值,他能够坚持,冒风险。有人看着农田时,相信这片地被“Undervalue”了 ,后来他们成了地产大亨。有些人在股市低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相信一些股票被“Undervalue”了,后来他们成了大富翁。有些人在一个学科完全无人问津的时候,相信其中价值被“Undervalue”了,后来他们成了院士……但世上绝大部分的人只知道听别人的意见,听着听着,渐渐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没有价值。

——豆瓣网友resurrection 《学到一个单词叫“Undervalue”》

当你做出了一个选择,它挑战了人们的认知,但是你又不知道这条路是否会成功的时候,是需要勇气的。这世界上带头改革的人大都如此,在他们未能改变历史之前,总是受尽人们的质疑,把自己搞得遍体鳞伤。比利比恩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他很清楚当前的现实——不改变就等死,也很明白他将要面临的处境和问题—— 一旦失败,葬送的可能是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面对这个一直在失败中挣扎又从未放弃的男人,你很难不被他不甘平庸的勇气打动。

——《〈点球成金〉—— 一次成功的失败》影评

当你长大了,总有人对你说,这个世界有它的规则,你的人生也是在这个世界上过生活,别老是想着打破规则,这样的人生太狭隘了。人生可以更加宽广,只要你能领悟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你身边一切所谓生活的东西,都是一些不比你聪明的人造出来的。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影响它,你可以自己创造出对别人有用的东西。一旦你跳出那个“生活不可改变,你只能适应”的荒谬观点,转而拥抱它、改变它、升华它,给它烙上你的印迹,一旦你明白这点,你的人生将从此不同。

——电影《乔布斯》经典台词

任何太关注别人想法的人自己一定不能成功,但是任何不关注别人想法的人可能人生注定孤独,在这两者之间你到底怎么样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使自己变得更加有魅力,使自己变得更加能够创新,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而不是集体的事情。

——俞敏洪《从零开始,规划未来》

创新故事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4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这是全会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意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全面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紧紧围绕这“四个以”,以改革创新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是文化改革发展的鲜明主题,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要求贯穿文化改革发展各个方面,才能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提高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学化水平。改革创新是动力,改革创新出活力,实践告诉我们,哪里有改革创新,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局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理念,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潮,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多年来的年均增速都大大超过同期GDP的增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5

当今社会是变革与创新的社会。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竞争的关键,是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变革与创新的社会里,创新就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离开创新,企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基,就会丧失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贵州航空工业的发展史是一部自我创新、不断超越的历史。从建设大三线的创业初期,到“保军转民”的战略变革期,从广泛参与竞争实现集团整体扭亏,到“十五”末期产品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全面调整,贵航的发展进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贵航的发展史,充斥其间并不断激励和推动贵航人在困难与挑战的道路上昂扬进取、奋发有为的,是贵航人身处逆境不低头、面对挫折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是贵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逐步培养和造就的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胆魄。

第一次创业时仿制加改进的创新模式

贵航集团公司总经理谭卫东曾经指出,“80%的模仿+20%的改进就是创新”。这句话可说是对创业初期的贵州航空工业创新模式的真 实写照。1964年,按照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全国16个省、市,35个航空工业老厂组织“好人好马”、好设备奔赴贵州山区,在跨越贵州省3个地区、3个市、8个县,绵延400余公里、方圆27000多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创建起了贵州航空工业的雏形。1970年,当时的贵州航空工业管理局与一线老厂协作,大部件及核心零部件以成熟技术为基础仿制,辅以部分改进,成功研制出第一架歼-6Ⅲ飞机和第一台涡喷-7航空发动机,划破了云贵高原上空千年的寂静,结束了云贵高原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为年轻的中国航空工业增添了新的风采。以此为标志,贵航迅速走上了“以我为主,自主创新,自行研制”的道路,生产出多种型号的飞机和航空发动机,并开始向系列化发展。

第二次创业时科技、体制的创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防战略建设方针的调整,贵航承担的军品任务量陡然下降,七万职工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集团发展压力剧增。在这种情况下,贵航艰难而坚定地迈出了第二次创业的步伐,提出了“保军转民”的战略目标,并在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科技创新首先成为了贵航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贵航在产品及技术研发上,采取了厂自为战、集团协调的模式,对企业航空产品科研生产体制进行了调整,加快了与国际市场和各大主机厂的战略接轨,以低姿态主动出击,积极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参与军民品竞争。军品相继研制开发出涡喷-13发动机、歼-7Ⅱ飞机、歼教-7飞机、歼教7-P型飞机,其中歼教7型飞机填补了我国高空高速歼击教练机的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第37届巴黎航展上被誉为“亚洲明星”。民品坚持走专业化、大协作、大联合的开发道路,经历了“找米下锅”、“饥不择食”的探索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陆续研制开发出汽车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液压基础件、农业机械、环保设备、烟草机械、医疗器械等民用产品,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发展成为集团主要的支柱产品。

体制创新成为了贵航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的同时,贵航积极争取国家三线调迁政策,适时调整企业布局,对当初本着“备战”原则,靠山、分散、隐蔽建设于大山中的部分企业实施搬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1.6亿元,将17个企事业单位调迁至贵阳市区和安顺市区附近,形成了沿贵阳至黄果树高等级公路“三点一线”的布局,2000年又将集团公司本部决策中心“阵地前移” 至贵阳。至此,集团的生产布局趋向合理,飞机板块、发动机板块、航空电器电机板块集群,管理与协作的难度大大降低,新研产品的技术状态控制与过程质量控制有效加强,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科研、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稳步提高。与此同时,集团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完善岗位测评和考核体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加快养老、失业、医疗社会保险体系 实现社会统筹的步伐,营造了一个鼓励竞争、考核激励的机制与氛围,成功实现了“保军转民”的战略转移,完成了由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高级教练机生产基地。发动机、辅机、专业化产品不仅为集团内部配套,而且为整个航空系统配套,有的辅机产品还为航天配套,在万众瞩目的神舟五号飞船上就配装有贵航的产品。

“十五”期间的全面创新打造激情贵航

“十五”期间,贵航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机制和体制的转型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以一大批高新技术成功研发为先导,以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熟制造技术为支撑,以资金密集型企业全面发展为带动,逐步实现了集团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使集团效益稳步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极大增强,集团发展开始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快车道。

产权制度改革实质性进展。军工行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行业,影响和制约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产权制度。为此,集团公司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工作,通过实施改革脱困、下岗分流等国家战略性决策,贵航股份、力源液压成功上市,7家企业整体债转股,4家企业实施国家政策性破产,12家企业依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了由行政管理职能向企 4 业化、集团化运作的核心企业功能的过渡,实现了组织架构由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向以资本和产品经营为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过渡,主辅分离、军民分立、辅业改制、三产分业经营等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历史遗留问题和包袱得到基本解决,经营品质大幅提高。这一变革使集团所属企业行政管理权限得以放宽,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并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实质性地融入市场。到“十五”末期,集团所属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数为108.5,高于航空工业平均值和贵州省“十一五”目标。

高新技术发展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国家研保和技改投入的不断增加,航空机载设备和专业化生产企业设计、检测、制造、研发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高,占集团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超过六分之一,航空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品方面,以密封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滑片、新型特种合金锻件、环保机械、医疗机械等新产品正朝着系列化、规模化发展。

在国家没有正式立项,也没有国外合作伙伴和采购承诺意向的情况下,贵航集集团之力,仅用了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山鹰”高级教练机从中国一航立项到首飞成功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教练机仿制的终结和自行设计制造的开始,创造了新机研制史上的奇迹,创造了自主决策、自筹资金、研制周期最短、风险伙伴最多、最能体 5 现“四个机制”思想、最能发挥大集团整体优势的“六个第一”。某重点型号的研制成功,使贵航拥有国家重点武器采购项目,成为国内航空制造工业企业首家成功研制单位,标志着我国航空遥感系统技术及应用已取得重大突破,在空对地观测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自走式采棉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这种大型机械设备的国家,同时也为贵航进入农用机械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贵航与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40余所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合作项目近240项,一批高水平的产品和科研成果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集团技术中心也紧紧围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和技术创新目标,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努力加快新品开发步伐,2005年在国家发改委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中,贵航技术中心以81.8分列3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64位。

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十五”期间,集团所属企业开始推行精益制造模式,导入六西格玛管理,加强一流环境建设,本着精简、高效、柔性、扁平和数字化、专业化原则,实施航空产品、非航空产品设计制造流程再造和管理部门业务流程再造。在基础管理方面,全面实施项目化管理,推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和内控审计管理,逐步完善矩阵式、网络化管理体系,建立信息畅通、反应迅捷的信息网,加强产品发展和战略决策研究,建立起以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 分配制度,探索并推进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模式,推动了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由层级制管理体制向扁平化管理体制转变,由纵向型管理向横向型管理转变,由“纺锤型”向“哑铃型”转变,强化了集团公司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监控能力,促进了管理科学化。

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贵航经历了建设初期的艰苦创业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经历了“十五”自主创新与全面竞争的磨砺,不但取得了科研生产等物质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培育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塑造了自强不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敢担风险的企业精神,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干部职工队伍,培育出三线企业特有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一一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歼教-7飞机研制创造了国内航空工业史上的“六个一次”,歼教7-P型飞机的研制创造了“○一一”速度;在这种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机载和专业化企业逐步做大做强,民品由仿制走上自行研制、规模生产、系列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涌现出云马大客、红阳密封件、红湖消音器、万江雨刮器、平水烟机等一大批名牌产品,机电产品出口交付额由“九五”末期的1664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696万美元,增长663%,平均每年增长50.1%。

进入新世纪,贵航精神在“两机”研制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升华,创造性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集团文化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发展和完善。“两机”研制和首飞的艰辛历程,凝聚着贵航人深厚的航空情结,充分展现出新时期贵航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气概。“信心是长城,团结是脊梁,创新是动力,科技是保障”的“山鹰”研制经验和“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敢于胜利的拼搏精神”的“山鹰”研制精神在实践中得以总结提炼。至此,以“山鹰”为核心的贵航精神和贵航文化价值观开始形成,并作为贵航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精神动力,凝聚和激励着广大干部职工为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而共同奋斗。

从“九五”到“十五”,贵航在职工人数减少近两万的情况下,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将近翻了一番,对于贵航这样一个地处偏远、周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三线企业集团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每一位走近贵航或接触、了解贵航的上级领导、空海军领导、兄弟单位领导及客户,在认真审视和阅读贵航的发展史后,都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贯穿贵航四十年发展轨迹的主题是创新;现在的贵航,有一种精神,有一种生机与活力,有一种永不言败、永不退却、永远进取的激情;现在的贵航,正逐步形成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激情进取、志在超越为核心,具有贵航特色,突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大无畏精神的竞争型企业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这些要求为贵航集团 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贵航集团必须明确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贵航将以航空工业战略后方基地和具有强劲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形象,以“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激情与果敢,出现于航空界,出现于世人面前,展现她独有的风姿与魅力。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电话:0851-8317233 传真:0851-8317214 手机: *** 9

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6

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迎着新世纪的`晨曦,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迎来了55岁生日,也是中国筑港事业由创业到发展的第55个年头.55年,漫长而短暂的岁月,它记录了一局起伏跌宕、绮丽多彩的历史,更饱含着我们的激情和奉献.回首往事,我们不难发现:我局的发展和壮大始终是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推动力,技术进步工作也是在解决施工生产的重大问题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后,我们仍将坚持科技兴局之路,再攀高峰,为把我局建设成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而奋斗.

作 者:徐元锡 XU Yuan-xi 作者单位:中港第一航务工程局,天津300042刊 名:中国港湾建设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A HARBOUR ENGINEERING年,卷(期):“”(5)分类号:F403.6关键词:

创新——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7

以企业资源管理为载体, 打造信息化管理新模式。从管理流程、管理手段上进行突破, 注入精益管理等新理念, 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成本更低的生产经营模式, 实现管理创新。以资源管理建设为重点, 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 创新内部管理流程, 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效益。

要大力提倡节约意识,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国有企业作为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 也是资源耗用的大户, 在我国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实施精益化管理, 降低资源消耗,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企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通过精益化管理, 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一个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 是不具备开展创新活动的思想基础。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 但日本人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挤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电视机不是日本人发明的, 但他们在其它国家发明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融入他们的智慧, 日本人生产的电视机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销售量也是最大的, 如他们生产的“索尼”、“东芝”、“松下”等在全球家喻户晓, 成就了日本彩电大国的地位。“保守意味着落后”, 如果不树立发展的观念, 积极进取, 企业的面貌就不会根本改变, 在发展的潮流中消失殆尽。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也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一要创新文化理念。突出人本思想, 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相协调”, 在积极帮助职工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 引导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融为一体,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创新是创业的不竭动力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03-01

高校具有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其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其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间接或直接地进行社会服务。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非是为了转移大学生就业矛盾的注意力,而是抓住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本质内容—创新。唯有创新,才能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唯有创新,才能转变社会对于教育和发展的定义,加速经济变革和社会更新。

一、大学生创业是时代和教育本质的要求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高校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将培养的人才输送到各行各业。而根据相关统计,2012年-2014年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不理想。所以许多大学生都选择参加《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来实现就业。同时,国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比如青年创业引领计划公益扶持基金、中小微企业扶持基金等,各高校纷纷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创客空间等。

因此,指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应中国经济走势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明智之举,且重点在于创业背后的创新精神。目前,有很多人对于“创新创业”有误解,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口号。相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局而言,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是顺应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举,可作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补充。

二、大学生创业应是较低成本的试错过程

从多年前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创业开始,大学生创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从依托国家创业政策和家庭经济实力为基础的较大规模创业到以摆地摊等为主要形式的低成本创业,大学生创业的例子一直发生在高校内外。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从国家政策角度思考,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并非把创新创业的重担压于大学生一己之身,而是以教育和大学生为契机,提升整个民族的创新意识、能力。因此,大学生创业应是较低成本的试错过程:低成本创业为圆点,以大学生承受能力为直径,从小做起,逐步扩大规模,积累创业经验和教训。低成本创业,既符合大学生的经济实力和客观的经验限制,也便于鼓励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再接再厉,继续创业。

三、大学生创业的本质是创新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高等教育培养体制及方式落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也有人认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国家转移大学生就业难的障眼法。

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来看,中国经济缺乏创新,急需实现从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到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到创新型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因此,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本质在于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教育即社会”的观点一样,通过鼓励大学生勇于突破传统、解放思想,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彻底扭转中国经济的发展思想,实现与发达国家同等的发展观点。

因此,鼓励、指导大学生创业的重点不在于广泛提供各项优惠政策,或是简单搭建一个创业园区、孵化园提供给创业者入住,或是将各类创业大赛办得如火如荼,而是鼓励大学生创业背后的创新点:高科技创业、绿色环保创业、创意创业、创新创业……以点带面,形成真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革新之象。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应由专业人士指导

据统计,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据统计,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不到5%。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在具体实践中不能展现出明显优势,甚至还敌不过许多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了几年的人?除了资金不足、创业者创业经验不足和社会整体创业环境不佳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截至2004年,开设有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和学院已超过1100所,其中50%以上提供了至少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而国内大多数高校任然停留在就业数据的关注上,没有提供相匹配的创业指导。

可喜的是,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并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高校也要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等等。

创业历来就是一件涉及专业性的项目,大学生创业除了凭借专业知识和个人积累,更多需要教育的力量。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担义无反顾地落在了高校教师的身上,对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业且系统的指导,相信大学生创业之路更能越来越坦荡。

五、创新创业教育可贯穿学生管理全过程

由于学生数量众多而大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且并非人人都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并非适合所有人,而是应当选择性地对感兴趣的同学开展。但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每个学生不可或缺的可贵意品质和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吴宏玉(1990—),女,四川宜宾人,工程学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喻丽(1985—),女,四川安岳人,教育学硕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比较;

郭涵(1984—),女,重庆合川人,工学学士,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研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9

同时,日趋复杂的犯罪逐渐增多,大批涉黑、涉恶、涉暴、涉抢、涉毒的集团犯罪分子和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的犯罪分子纷纷落网、投入监狱。监狱如何与时俱进,提高其管理水平,推动监狱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保驾护航呢?笔者就此课题展开了如下思考。

一、创新是提高监狱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监狱管理水平,关键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

(一)适应形势,更新观念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决不能因循守旧,而应适时洞悉社会发展的各种变化,把握形势、顺应发展、扩大视野、更新观念、立足长远,确定监狱管理的新战略。1.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执行管理和监督职能。在新形势下,监狱必须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执法、文明管理的原则,牢固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执法工作标准。依法治监,稳健推行狱务公开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和监督,充分展现现代化文明行刑新理念。2.强化安全和质量意识,提高改造罪犯质量。重视安全和质量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因此,监狱应当进一步认清“确保监管安全前提下提高改造质量”,在社会综合治理和确保社会稳定中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把它提升到人民满意的高度。3.提高整体素质,加强监狱民警队伍建设。监狱民警是监狱工作的主体,搞好监狱民警队伍建设在执法、安全、改造质量三大管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所以,引导全体干警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监狱民警的个人素质、业务素质,打造出一支素质优秀、业务过硬的监狱民警队伍是提高监狱工作社会价值的强有力保证。4.树立“人本生产管理”新理念,优化劳动改造手段。目前,监狱生产受论文的标准格式其固有条件局限已经退缩到劳动密集型和劳务加工型产业的状况,那么,要想发展监狱经济,只有运用现代科学文明的手段促进生产管理。强化监狱生产的物质载体功能和优化劳动改造手段,进而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监狱生产和强化劳动改造罪犯的规律,找准二者的结合点,实施“人本生产管理”。

(二)应对挑战,创新体制长期以来,监狱内部组织管理体制一直沿袭职能等级制,即横向按业务划分设置了各个职能部门,纵向自上而下构成了监狱领导———职能部门和监区———分监区三个管理层次,职能部门对各监区实施业务线性垂直管理。这种组织管理体制曾经历史性地为监狱管理作出了贡献,但在新形势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其模式更是必须予以更新。由于没有一个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制,我们对一些影响安全和改造质量的监狱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管理和控制,因而使安全管理工作分工有余,整合不足,往往存在不易发现的漏洞,使监狱各项工作在罪犯改造质量上所起的作用呈分散的状态,综合作用力不足。必须结合实际,从组织管理体制上解决管理无力、不顺畅的问题。

1.在对原有业务流程和业务部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在监狱、监区、分监区建立三级安全、改造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从组织形式和组织管理体制上提高监狱工作的整合性,提升安全管理、改造质量管理的地位,使之成为监狱的主业管理,成为贯穿监狱执行刑罚、惩罚和改造罪犯活动全程的主线管理,成为覆盖全部因素的全监狱性质的大系统管理。进而形成大安全、大教育管理体系,把影响安全稳定和改造质量的各个因素全部纳入到管理的范畴。

2.完善监狱工作运行机制。在形成横向分工明确、岗责清晰,纵向业务归口管理、条块结合共同管理格局的基础上,建立起大安全、大教育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并落实三级定期排查、分析研究制度,对影响安全和改造质量的各个要素包括狱情、犯情、敌情以及监狱各项业务工作运行情况,采取系统问题系统管理、动态问题动态管理的方法,定期研究解决,使大

安全、大教育管理在监狱工作中得到具体体现。

(三)激发活力,创新机制监狱内部组织缺乏活力、创新不足是当前制约监狱工作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不能促使干警完成由“要我干”到“我要干、要干好、成习惯”的转变。为此,深化监狱内部工作的改革,要围绕激发干警的潜质、激活组织的活力开展,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我们可以从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做起,即没有不受监督的人,也没有不受监督的事,没有监督考核则没有约束激励,也就没有对制度的严格执行。根据监狱工作实际,监狱要使监督考核机制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应从四个方面予以创新:1.创新监督考核的组织形式。把监区工作与职能部门挂钩,把职能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都置于监狱监督考核下,形成全员、全方位的监督考核机制,既可以消除人们的不平衡心理,又有助于调动科室、监区的积极性,促进科室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促使监区加强自身整改工作。

2.创新监督考核的思路。单纯监督考核工作过程会使监狱工作步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而单纯考核工作结果又会使实现监狱工作目标失去坚实的基础保障。如果按照既重过程更重结果的基本思路以监督考核制度执行情况为核心,以监督考核各项基础业务工作为基础,以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为重点,则可以推动监狱整体工作扎实稳健向前发展。3.创新监督考核的方法。考核各项基础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不应停留在记录痕迹层面上,而应透过记录痕迹,着力考察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考核他们执行制度的情况,如此才能保证监督考核工作求真务实,富有实效。4.创新考核奖惩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是形成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精髓。只有把各种奖惩确立在监督考核的基础上,以监督考核结果,特别是“德”、“绩”情况作为实施奖惩的依据,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奖惩机制,才能调动起人和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监狱内部各个组织朝着自律型组织转变,促使每一个组织成员朝着“我要干,要干好,成习惯”转变。

二、实现监狱管理创新要引入现代科学先进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

(一)运用现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09000系列管理手段创新监狱改造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对产品质量的全员、全过程管理,实施覆盖全部因素的质量管理,而IS09000系列管理手段则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视产品质量的先期保证和预防,强调以建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来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这一观点非常适应当前监狱提高改造质量的需要。我们把这一科学先进的管理手段运用于监狱改造质量管理领域,通过制定程序文件和岗位工作标准, 论文的标准格式对狱内相关的各个岗位及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改造和整合,定期监督检查和考核,由此建立起全方位的改造质量保证体系。这一新举措,可以使新的改造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质上得到确立,大教育观念从抽象理论表述转化为提高改造质量的实践活动,进而能提升改造质量管理的运作水平,提高监管改造罪犯的综合作用力。

(二)运用现代科学先进创新方法,激发监狱民警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监管改造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狱情、犯情、敌情,仅靠制度、岗位工作标准来规范监狱民警的工作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造地开展工作。但在传统的监狱管理模式下,监狱工作创新是监狱管理者的事,广大基层管理者和基层监狱民警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

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应当做到以下三点:1.确立“人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的新理念,实行制度化的全员参与管理。建立这一管理新体制,其目的旨在把全体监狱民警推到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只有监狱民警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在这一管理机制中,广大监狱民警虽然是下属,但他们最熟知一线工作具体情况,对完善管理,消除不良管理也最具有发言权。领导者的职责就是要保障他们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参与管理做好引导工作。2.创建学习研究型组织。学习研究的本身就是在激发

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这一组织中,领导者的职责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消除障碍、创造条件,为广大监狱民警拥有知识和智力、解决难题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组织成员通过学习研究增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3.搭建成才“平台”,创建成才“通道”。监狱应当看到,在广大监狱民警中蕴涵着极大的工作积极性。因为他们是当代社会中的人、集体中的人、现实中的人,他们的心理需求结构,除了注重物质待遇外,还格外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什么比在工作和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取得工作成就更让人感到满意了。如果监狱在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实施正确引导的同时,多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岗位评优等活动,为他们创建更多成才的“通道”和“平台”,就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这里,搭建“平台”、创建“通道”的过程就是建立创新机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激发和培养广大监狱民警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变少数人创新为多数人共同创新。

(三)学习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监狱管理技术在传统的监狱管理中,信息传递环节多,效率低,无系统是其一大弊端,迟到的、杂乱的、片段的信息不能为监狱实施系统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这也是监狱管理缺少科学性的一个原因。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监狱实现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把这一科学先进的技术引入监狱管理领域,用以创新监狱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10

莱阳市穴坊镇躬家庄学校——刘风奎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物理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其中蕰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充分开发物理实验功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本文就作者经验谈了一些做法,包括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有趣实验,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后要重视方法总结等。关键词:实验教育,趣味实验.,学生实验,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而中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实践证明:实验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感受、经历、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验活动中去,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新课程 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成为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以往的那种“授业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务者”。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及是指导学生抓住实验中“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可以是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

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我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用一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一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我叫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可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学生感到疑惑。于是,我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通过实验情景,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进行物理小制作比赛,是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无探索性,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进行引申,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

方案一:(1)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2)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3)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 _。

方案二:(1)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2)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3)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4)求出密度ρ=_。

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师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较好的运用“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为主、多法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经常性的渗透创新思维方法,大胆的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会极大的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作用。只要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开发他们的活动时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就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理想腾飞的翅膀。例如:对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实验,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给出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器材可以根据需要选用)来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并提醒学生,这个实验可自选器材,让学生思考除使用课本上典型的伏安法来测量外,是否还有不同的链接方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测未知电阻的几种方法,让学生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通过不同的实验途径去解决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了探究的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完善实验评价机制,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意识创新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我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操作时就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方向之一。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11

【关键词】人才;可持续;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52-01

医疗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已经成为竞争中的第一要素。对普通城市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来说,名医就是医院的品牌。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引进和使用,努力给每位人才提供一个能够施展身手的平台,让他们“无障碍成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实施人才管理创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医院实施以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工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亲才、富才、安才、用才”的方针,培养和造就一批批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医疗服务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为医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和创新动力。

1医院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开发

1.1医院的发展,关键是掌握医疗核心技术人才,做好医院核心人才的管理,最大限度充分发挥核心人才队伍效能,为医院获取核心竞争力和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1.2人才创新管理是医院发展的根本所在。以患者为中心,以医患满意为目标的人才创新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职工素养,从根本上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和社会满意度。要充分尊重人才创造性,鼓励人才自觉参与医院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

1.3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技术是保障。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医疗仪器设备不断更新,这对医务人员的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出台了《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工作中坚持以情感人、以理管人、以才用人、以利留人,做到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培养激活潜在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构筑起人才集结高地。几年来,我院培养、引进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人,副主任医师以上280余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医技队伍。

1.4人才结构的科学合理优化。我院始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立足稳定,挖掘现有人才队伍,根据老中青三代人才的不同特点,大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了最优化的人才结构。

1.5注重发挥“银色资源”作用。对退休的老专家实行返聘制,成立“专家委员会”,让他们发挥余热,对中青年医务人员开展“传、帮、带”。在科室、病区负责人的任用、职称的考评、课题的申报上,做到能者上、不偏内、不偏外,以业绩论英雄,不拘一格用人才,使他们干有事业、发展有空间。同时,重视潜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为医院发展注入后劲。

1.6树立可持续的人才建设发展观,贮备人才力量。为提高青年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医院树立可持续的人才建设发展观,积极贮备人才力量,严把“入口关”,健全引进机制,做到择优录用。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医院还加大了“招才引智”的力度,经常邀请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的知名专家、教授来院指导、会诊,举办业务讲座,实施人才培养战略,进一步优化了人才结构。

1.7建立医院领导与引进人才对口联系制度。及时听取各方人才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一些从外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来院后面临子女入学及家属就业的困扰,我院主动与校方及用人单位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解除了后顾之忧。

2人才、项目合作,推动医院快速发展

2.1我院与上海成功举办沪淮合作“淮医人才与跨越发展”签约会。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合作协议及消化内镜中心合作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签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签署糖尿病临床科研合作协议;与合富(中国)医疗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签署赴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积极寻求与各类高端资源合作,力求借助人才、技术等先进要素推动我院医疗技术又好又快发展。搭建更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全方位接受上海高端医疗卫生资源的辐射,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扩大影响力。与南京医科大学肾病医学中心合作,成立了苏北最大的血液净化中心,方便了肾病患者的就诊。还分别与无锡手外科医院、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糖尿病中心联姻,成立了淮安分中心,不仅加快了专科建设,也方便了患者的就医。坚持以开放发展为路径,以人才建设为突破口,更好地造福广大群众。

2.2我院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医院院长论坛,开创了淮台医疗合作崭新的一页。与台湾医院进行了互动交流,每年派出20多名医技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赴台学习,学习台湾医院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以及人文关怀等等。期间,台湾医院也派专家来我院传经送宝,不仅增进了两岸间的友谊,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推动医院人才与医疗技术建设。台北市立万芳医院专案副院长许淳森作了《万芳医院JCI认证之经验分享》演讲;台中荣总医院主任秘书姚钰作了《从医院资讯管理系统看医院管理作为》演讲;嘉义院区呼吸治疗科主任,长庚纪念医院助理教授杨聪明作了《重症呼吸照护议题》演讲;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作了《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的实践与思考》演讲;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季国忠作了《科室质量管理在医院评审评价中的作用》演讲。专家们都是医疗卫生界的精英,在医院品质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还举办院长沙龙,与台湾专家零距离交流、沟通、学习,对于我们的人才、技术有很大帮助。

2.3我院被江苏省人事厅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组建了“血液病院士工作站”,成为我市卫生系统首家院士工作站。工作站启动后,我院在血液病诊治和研究方面与国际接轨,主要体现在:对危重疑难血液病例进行诊治;加强开展血液病相关基础和临床科研;参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研究所重大课题;成为苏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院网络医院。近年来,在开展各种类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包括自体移植、同胞全相合移植、非亲缘供者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现已完成移植病例60余例,在全省三级医院中位居前列,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人力资源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医院未来发展的前景。核心人才不断吸取新知识,通过研发新项目、新技术、实施管理创新新手段,使医院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持续获得竞争优势。充分挖掘知识资本创造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浦建芬.醫院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5):9-11

[2]郭航远.医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5):49-51

人力资源: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篇1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很多优秀企业都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 使企业在竞争中壮大。例如海尔公司,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 从员工的培训入手, 上至集团高层领导, 下至车间一线操作工人, 集团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每个人制定了个性融会贯通的培训计划, 搭建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提供了充分的培训机会, 并实行培训与上岗资格相结合。同时, 公司还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上下功夫。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激励机制, 广开渠道招贤纳士。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把人才管理思想充分体现在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做好企业人才管理工作, 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目标, 细化企业人事制度, 塑造企业文化, 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规划结合起来, 稳定员工队伍, 特别是稳定“知识型员工”队伍, 做到事业雇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提高企业人才的文化素质, 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含量。企业两年走过了同行业二十年的发展路程, 成为同行业的领头雁。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 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就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所长, 创出更大的绩效。企业有了这种方针, 才能谈得上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进行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并且不断地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演变。企业的员工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工作, 员工即是“知识资本”的拥有者, 又是“知识资本”的投资者, 而企业则只是“物资资本”的投资者, 二者体现为更多的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二、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应该是经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管理人才, 拥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他们应该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内最重要的资源, 对人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懂得如何去开发本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知道怎样去引进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 掌握激励员工的各种原则和方法, 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 以获得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共同发展。这样一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队伍, 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必要条件。要保证这样一支队伍的建设, 就必须从国有企业核心管理层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摆脱传统人事体制的束缚, 建立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

三、学会用才

有人说, 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一种“人材”, 而只有对组织的目标实现有用、对组织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力资源, 才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人材”转变为“人才”。吸引人才其实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有效地使用人才才是关键。人力资本区别于非人力资本的最大特点就是“财产”与其“主人”的不可分离性。所以说, 激励人才成了管理的永恒的主体。在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上, 我国的不少组织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总是有一种“进了我的门, 就是我的人”的想法。其实, 为你所有的人却不为你所用, “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样的人才对组织能有多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科学合理地“用才”才是发挥人才作用, 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组织优势的关键。

用才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 但主要的并不是提供福利待遇, 而应该是提供发展空间和发展舞台。要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也就是说, 要在岗位设置、分权授权、团队管理等方面下功夫。按照管理学上的“双因素”理论, 就是要设计和安排好“激励因素”, 满足人的高层次需求,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形成一个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追求的理想状态。企业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客体都是“人”, 企业的整个工作都是围绕着“人”来展开的。以人为本的特点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更加显著地突现出来。“用才”也应建立在这样一种管理理念基础上。

1、引进市场机制, 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机制。

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 实行以岗定薪, 岗变薪变。岗位工资标准设计以岗位差别为主、兼顾能力差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按岗位职责确定, 拉开同一职级的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收入差距, 解决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中的“大锅饭”。操作服务人员岗位工资按岗位和技能要求确定, 根据技能水平不同适当拉开同一岗位职工间收入差距, 充分调动操作服务岗位人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在员工表现优秀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强化员工的积极表现, 给员工一个认可工作的机会;在员工表现不佳, 没有完成工作的时候, 也应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 以提醒员工需要改正和调整。加大绩效考核力度, 将员工的工资分配直接和个人工作业绩挂钩, 除保障工资和部分岗位工资外, 将其他工资全部列入考核范围, 加大考核发放工资的比重 (占个人收入的70%) 。这样就将单位的实际经营状况传递给员工, 并以员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在工作中的表现为价值导向, 将月度考核结果和员工收入挂钩。

2、完善多重激励机制。

人的行动是受其思想支配的, 行为是受其动机制约的。而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但基本的是物质和精神的两大方面。坚持激励原则, 需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就必须做到: (1) 薪酬激励。通过调整国企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和实行特薪制度等措施, 加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薪酬待遇与市场价位的接轨进程, 达到吸引人才、稳定骨十的作用; (2) 事业激励。创造机会和条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施展才华, 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以科技人才为例, 他们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 对提升专业领域的成就、名誉以及相应的地位比物质利益有更强烈的需求; (3) 学习激励。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人才进行脱产培训, 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等。国有企业要树立“培训投资效益”观念, 不仅发挥出培训的激励作用, 还要从追求回报的角度努力实现培训效益的提高。另外, 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与理解、良好的沟通环境、团队协作氛围也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 从而激发员工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加强育才

注重对人的培养, 注重对人的投资, 促进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习, 努力把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型组织, 也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首先要从思想、手段、方法、人才、组织、策略上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 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 真正把选人、育人、用人、留人落到实处, 不要挂在嘴边;其次, 培训有全面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 将教育培训与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 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担负起更重要的工作。因此, 对于参加培训且成绩突出的员工, 应调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工作, 或者提升职务;第三, 要把培训与工作需要结合起来。对员工培训必须结合每个员工的工作需要、每个员工的能力, 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同时, 要加强一线员工的培训, 提高一线员工的知识技能, 而不能只培训上层管理人员。只有把培训与工作需要和个人能力结合起来, 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增强培训的效果, 真正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

1、加强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层次性和实践性。具体的做法有:各企业可选送专业人员去有关高校或某一业务工作做得好的企业进行专项进修;经常邀请专家开展技术讲座以使员工了解技术新动态、开阔视野;组织部门间交流学习活动以便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启发;对于一些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 如涉及到标准、专利、英语、计算机和现代通讯、电子、传播学科的知识技术, 可选派相关人员进行专门进修学习。

2、鼓励学历深造。

相比较而言, 企业系统的学历层次比较低, 加之竞争所致的人才流动和流失, 使得原本学历层次就低的企业系统在这方面的弱点就更加明显。因此, 为提高系统的整体学历层次, 目前必须把鼓励员工接受学历教育取得学历学位提到企业的议事日程上来。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 结合企业工作的性质, 还应该鼓励和倡导攻读第二、第三学历或学位。比如, 把拥有的学历文凭纳入岗位调换、薪酬调整的考虑范围, 等等。

3、鼓励业余自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 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必需。一个明显的趋势是, 在今后的时代, 谁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谁就越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谁停止了学习, 谁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在职培训也好, 学历深造也好, 知识都不是终身的, 唯有自学可以是终身的。自学是自愿的, 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激励纳入组织的管理体系中来营造和维护一种学习的氛围, 鼓励多读书、读好书、,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提高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敏.论知识型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情报杂志, 2005.10.

上一篇:给朋友的春节节后励志祝福短信下一篇:销售部年终总结优秀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