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2024-07-21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精选8篇)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要想让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首先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备课时,预先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握住课堂瞬间评价,以富有人性化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体态、表情细微变化,就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关键词】细节提问人性化语言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而言的,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教学活动中怎样促成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空间也更大。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改变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的状况,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培养有效的教师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担负着巨大而神圣的使命。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而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称之为“有效的”教师。有效的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有效教学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时代在不断地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思想要更新,方法要探讨,修养要锤炼。

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敬业、爱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教师来教。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生活是课堂,师生的合作教学的阵地是课堂。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流连忘返,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低效的。

要成为有效教师,就必须培养有效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或质量,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表现出这些教学行为,促使教师意识到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会起作用,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鼓励教师灵活教学,展现教学机智,实现有效教学。

1、高涨的教学热情

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感染他人,使课堂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会让学生充满自信;会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他们讲课时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个学生。

2、丰富的知识储备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教师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选择、计划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才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自己比较清楚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只有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做一个学生所喜欢、家长所期望、自己所满意的人民教师。

3、积极的职业心态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师是社会的人,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也是艰辛的。我们面对的是频繁变动的教材、没完没了的考试、外面世界的诱惑、内部环境的压力等等,常常使我们身心俱惫,也势必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从小事、从细微做起,从源头和本质上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

当前有的学校正在实施的“导-学-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专家的论证与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导-学-练”教学模式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选。

1、有效教学的落实重在“导”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导”,体现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并对学生的作答和评价进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提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学生大胆评价问题,重视知识的延伸和研

究性学习。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般不重视学生的导学。如果有导学,导学的题目也是“思考与练习”题,往往是缺乏系统,学生难以操作,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导学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而,尽管提倡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但因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也只能是当一名 “看客”。

“导学”的改革实验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的弊端,具体地说,就是授课前教师编写导学提纲,提供一定的自学思路,创造自学条件;教学中可面向全体的示范朗读、示范评点,以致于举其一让学生反其三,让学生各竭其才,同一问题因人作答,循循善诱等。课堂上学生解答问题,并由学生作出评价,然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完成导学提纲。

2、知识的内化过程重在“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上的题目自由地学。运用“导学、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知道五个环节,还要知道这五个环节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样的关系,在每个环节里应该怎么做,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先独立思考,求之不得,再向教师举手示意,待教师到跟前个别辅导,不要问前后左右的同学,以免干扰别人自学。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动笔墨读书的好处与做法,以便自觉去做。会运用自学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效果自然逐步好起来。

教材本身承担了一部分辅导学生自学的任务,导学提纲的设计便成为“静态辅导”。例如动笔读书的方法和示范,词语音项义项的选择,理解课文语言、内容和写法的步骤等,课本用不同形式将其编入,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兴趣地方便地接受指令和辅导。教师面向全班的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辅导,要受教材的制约,教材已做了的,教师一般就不必重讲。不过教材中的教法只体现共性,把握大局。而教师运用的教法除了发挥教材中的教法作用,还要针对本班特点,具有个性,创造性地因势利导发挥细节作用。例如个别辅导中的无声指点,就很有启发性,对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很能起到纠正知识或方法的错误,又端正学习态度的作用。教师用的教法和教材里的教法互相依附而存在。这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普遍存在的好处是节省学生的时间,便于自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提高自学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练”

“练”,就是学生要求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是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交流”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反复强调“练”的方法和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讨论和交流练习。

2、凡要求学生练的,教师要先行一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时间速读一篇课文之后即作填空练习,教师就要先试一下,以确定答案,了解所需时间,掌握难易程度。

3、在练的过程中要先扶后放,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4、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学习定势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在条件不变时迅速解决问题,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它的消极作用是当条件变化时,容易发生错学,会固执地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而不尝试用其他方法。要用比较法提醒学生注意,克服思维活动的惰性和刻板性,培养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5、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完整性。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要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习、讨论和交流。

6、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具体辅导,例如对敏捷的而不踏实的学生,不让其停留在会做上,要求防止出现细微差误;对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要求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练的任务,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不让快车等慢车,全班齐步走。对踏实而不敏捷的学生,要求在会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速度;对不敏捷又不踏实的学生,要求注意力集中,多思,乐于和同学交流。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1、风趣和幽默

为给学生建立一个持续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课堂关系是积极向上的。幽默不仅抵消紧张,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与安全感,促进信任,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课堂上,当教师不自觉出了错误时,不要掩盖,轻松自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学生学习,会更加融洽师生关系。对课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机智地幽默一下,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讲课中,教师也可有意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将内容与幽默巧妙地结合起来,会使这节课教得更有效。2、适应性和灵活性

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学习时间。教师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每天的教学事务,如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数据,布置任务,检查任务,交流班级信息等,并形成班级惯例,形成有活力的教学。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教室每一个角落。他们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同时,有效的教师会冷静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变化,他们会通过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读取”课堂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的理解和激励程度,课堂环境的变化,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几秒钟时间内确定帮助自己达到既定目标的替代方法,选择一种实施。如学生不能正确或自信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会据情况进行补充:提供正确答案,深入探究,重新引导或重新表述。能够意识到需要变化并相应作出调整。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2

现象一:举起你的手, 这么难吗?

课堂里并不冷清, 可举手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同学,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 每次发言都能博得大家的喝彩, 可其他的同学都成了“陪客”。为什么老师鼓励的目光, 充满激情的讲评, 其他学生的引领, 生动的多媒体, 却丝毫激不起部分学生心中的阵阵涟漪, 他们就对学习课文如此地不屑吗?

现象二:热闹的背后是什么?

乍看, 班级里好似热闹, 朗读声, 讨论声, 交织成一首欢快的课堂交响乐。走近一看: (1) 为什么他们脸上的笑容没有了, 转而变成了尴尬的表情, 他们到底在交流什么? (2) 问一下“你读懂了哪个词?”“还没想好!” (3) “有什么疑问没解决吗?”“还没找到。” (4) 放眼望去, 最西边角落的那两位同学在干什么? (玩得开心呢!)

一、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

师:同学们, 有老师陆续走进来, 老师的心里还真有点紧张, 怎么办呢?我还要给同学们上课呢?你们能给老师出出主意吗?

生:黄老师, 你别急, 这节课我们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生:你把这当成是平常的课就行了, 把后面的老师当朋友。

生:我想我们大家可以用热烈的掌声让你心中的“石头”放下来。

……

师:感谢大家, 你们的“金点子”让老师真的放下了“包袱”。那么这节课就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 为那些遇到麻烦的同学出出主意, 让他们走出烦恼, 走向快乐。

就这么几句简单的话语,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 老师和同学就已经心灵相通了, “为那些遇到麻烦的同学出主意, 让他们走出烦恼。”是这一节老师和同学共同的心愿。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二、建立一个平等的课堂

1. 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

课堂中的弱势群体总存在着, 就一直让他们躲在角落吗?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 使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使学生主动求知, 自主探索, 才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吧!平等的课堂, 有他们展示的舞台。难得一次精彩的发言, 就该给他热烈的掌声, 或许这掌声就是学习的动力;一次有意思的表演, 因他而成功, 那么就不要吝啬鼓励的语言, 或许这语言能触动他的心弦;一次上台介绍自己的美文, 给他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高分, 或许他以后的每篇作文都会异常精彩;一次考试的不及格, 给他一个“区间”式的试卷批阅“58~98”, 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 进行发展性的评价, 不嫌弃每一个孩子, 不让一个希望溜走, 让学生的角色定位在正确的轨道。

2. 引导学生融入集体, 提高自我。

同伴的支持与引导, 这股力量不可忽视, 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 进行平等的交流,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不需要高高在上, 互帮互助, 学困生也好, 优秀生也罢,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共同提高、成长。

三、铸就一个开放的课堂

叶澜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世界多美啊》

师:小鸡出壳了, 它来到了田野里, 来到了果园里, 来到了公园里, 它看到了什么?

生:它来到了田野里, 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 金黄黄的油菜花……

生:它来到了果园里, 看到粉嫩嫩的桃花, 雪白的梨花。

……

师:小鸡到底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那是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是多姿多彩的世界。

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

小鸡出壳看到的世界到底有多美, 课文中的描述相当简单, 如果让学生真正进入“小鸡”这个角色, 那么它看到的就可能是更精彩的世界, 而结果就恰是如此。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在这个载体的背后还有许多个故事。学生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中, 会有许多的空间需要去填满, 填满了这些, 对文本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更投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还会有许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它们会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闪现出来?课堂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 展现一个脉动流变的“过程”、一个生命涌动的“过程”, 使课堂真正实现精神和生命的共同成长?

《蚂蚁和蝈蝈》

师:这么热的天, 蚂蚁在干什么呢?

生:一群蚂蚁在搬粮食呢!

师:哦!那我们和它们一样去搬粮食吧! (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并加上动作。)

师;它们还会用什么方式来搬粮食呢?

生:推、传。

师:说得真好, 它们还会轮流着“传”呢。大家看“蚂蚁”的“蚁”右边是一个“义”, 它们都讲义气, 很团结。

生:它们还会衔、抬、装……

师:“装”是怎么个装法?

生:一只蚂蚁它自己拿不到背上, 它就要别的蚂蚁帮它装啊!

师:哦!原来是为了“背”啊。

抓住课堂中的细节, 生成性的资源, 一个精彩的蚂蚁搬粮食的场面便灵动地展现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眼前。从蚂蚁的“传”联系到了“蚁”字的书写, 从蚂蚁的一个个工作可以想象到蚂蚁工作的辛苦, 认识到蚂蚁的勤劳。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 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只要时时做个有心人, 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随时关注课堂教学的现实场景, 充分利用现实场景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 必能为自己教学的关键性细节增光添彩,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关键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尝试。可往往是我们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经过多年实践,我觉得一堂语文课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落实课堂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活跃在课堂上的常常只是少数的几个好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只能充当听众的角色。主体参与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我们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全面参与。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要学生全员全程参与,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参与的切入点。针对我们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参与可较好地实现学生全员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做法:(1)目标分层。为了学生能够分层参与,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2)问题分层。课上讨论的问题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设计问题按水平分成几组,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都有所发展。(3)练习分层。课后的作业也必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布置。针对学生能力有差异的客观实际,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學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我们在作业布置中一般确定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实现发展目标,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2.有效参与。有效参与是学生发展的保证。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种积极体验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做到以下几点:(1)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由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2)引领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课堂教学中始终有意识地培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4)创造性增值。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化、个性化的问题设计

1.设计的问题类型应该突出主导性和开放性。(1)主问题。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2)开放性问题。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把要教的东西必须转化为学生要学的东西,交流呈现多向性。开放性问题没有划一答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学生必须对课文作进一步探究。

2.课堂提问方式要突出趣味性、艺术性、延展性。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杜绝那些为提问而提问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的提问法,讲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有效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有效的教学手段——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媒体课件,省优质教学资源光盘等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切不可喧宾夺主,切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俗话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定位应该是在“辅助”,应先备好课,分析学生的需求,再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运用,表现重点、难点,给老师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建议在教学中特别注意:

1.适时适量适当的运用。根据课堂类型、文章内容及课堂需要来选择确定适合的教学媒体,适时呈现有关教学内容,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教学媒体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以拓展课文内容,弥补教师、学生及传统语言教学的不足,延伸学生思维空间。

2.有效的教学资源共享。师师共享:名师课堂实录、优秀的案例、课件、光盘中能够适合自己和学生的,也可拿来所用。师生共享:多媒体的运用不只局限于课上,利用学生家里有电脑的便利条件,在家长配合下学生可以随时调出资源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巩固延伸。这样就真正地达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篇4

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在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今天,我们通过对我校语文、数学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我校当前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性、创造性和个性。教师的教法陈旧,学生的学法单

一、被动,教师机械搬运教材、教学设计、教案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为此,我们认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形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学科建设的模式,以鼓励和帮助我校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语文学科素养、数学能力、语文数学教学教研水平,从而促进我校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大面积地提高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质量。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 “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和有关语文、数学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提升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为重点,引导教师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促进语文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策略和方法,探索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渠道,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共同发展。

(二)理论依据

1、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发展性教学理论

5、皮亚杰的教育理论

6、有效教学理论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数学课程标准》和现行小学语文、数学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大龙潭小学探究性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把语文、数学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问题探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经验、教师培训、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相结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课堂模式。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国内有代表性的是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教授的观点主要有:“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教师要有全能的观点”,“教师要有时间和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近年来,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还是比较多的。为了达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课题组决定立足农村学校特点,以科学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五、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通过组织、实施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探索小学语文、数学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领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

(二)基本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为辅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实验研究中,根据研究实际情况调整研究内容、方法、程序等。

3、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使课题研究具有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把研究中的实践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探索学科发展的内涵,探索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三)实验时间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从2012.12——2015.7,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1、课题申报阶段(2012年11-12月)

(1)确立课题,构建子课题,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2)组建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

2、前期的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1)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交流制度。

(2)制定课题方案和课题开题论证报告。

2、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12月)

(1)第一阶段(2013年4—5月)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资料,对课题的内涵进一步界定,了解科研现状,为全面进行有效策略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2)第二阶段(2013年6月——2014年12月)

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各子课题分工进行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中期汇报。

(3)第三阶段(2015年1——3月)

结合专家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计划,进行推广式和补救式相结合的研究,积累研究资料,为结题做好原始的材料准备,准备结题的相关成果材料。

3.总结阶段(2015年4——7月)

(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2)结题。

(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七、成立《大龙潭小学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领导小组 课题研究组组长:李会林

课题研究组副组长:房常富、李智龙 课题主持人:李洪光

负责课题的实施和管理,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定期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和开展研究活动、收集相关研究材料等。语文学科总负责人:李洪光

数学学科总负责人:赵仕学

领导小组其他成员:施兴德、方伟、穆洪伟、魏正良、施惠琴、施琼珍 语文学科研究组任务分工:

李洪光:撰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

申丽芬(组长)、矣琼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的分析研究。朱永英(组长)、李茹芳、徐增兰:小学语文语音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张红军(组长)、王琴:小学作文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施惠琴(组长)、普丽芬、: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施惠琴(组长)、普丽芬、王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

李红林(组长)、施美香: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徐宝顺(组长)、普江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语文学科组其他成员: 朱建萍、冯学英、李兰玉、施文谊、林成生、、龙美凤、李宏武、普建飞、李进新

数学学科组研究任务分工:

房常富(组长)、赵仕学: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报告。陈春荣(组长)、李红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的分析研究。

施琼珍(组长)、沈祥舜: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段其林(组长)、谭世兰、普立武:小学数学预习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

施琼珍(组长)、沈祥舜:关于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李增贵(组长)、赵琳、普娅玫: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情境设计的研究。

李莲华(组长)、戍云荣、普光旺:加强小学数学基本计算能力培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数学学科课题组其他成员: 施金丽、普青松、朱明珍、普文富、普艳丽、施富仁、普云华、朱光宇、李红兰、杜国武、陈文兴

八、课题成果:

1、研究报告

2、各小组研究结果材料(组长负主要任务责任)

2、相关论文、案例集

3、课堂教学实录2—3节

九、课题研究的相关保障条件

1、主要参与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本课题研究人员李会林、房常富、李智龙、赵仕学、李洪光、施惠琴、施琼珍等团队成员,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管理能力,都有参与县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历,课题组成员都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课程改革实践的研究兴趣。

2、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以大龙潭小学教师为依托,以学校科研领导小组为主要保障并获得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以峨山县教育局教科所为支撑,在峨山县教育局教科所小学研究室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队伍。研究是以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总结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课堂的校本教学研究,适合于一线教师,参与人员和时间都有保障。全体团队成员将按计划行动,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课题。

《大龙潭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总课题组

对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5

对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对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作者:新高考简化而聚焦反复而突出--对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广州教育局教研室李月容现在离高考约170天,除去学业测试(一周)、春节假期(三周)、一模(一周)、二模(一周)和“五一”黄金周,语文课时满打满算也只有80节左右,而新高考考纲一共有51个考点,每个考点要做到过两遍都很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更显突出。老师们如何将自己对考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考场的有效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真正能从“懂”到“会”到“对”到“熟”到“巧”的程度,这需要老师深入研究考纲、考点、考题和学生的情况,用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以智慧和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施教,这样才能让学生能“悟”、能拿分,确保课堂教学有效。下面就上期《教学信息》刊登的几个课例和平时在学校听课的典型个案,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便与老师们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高三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一、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课例展示【作文审题指导课】广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罗易的《话题作文审题》指导课流程:学生出话题,老师审题,并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学生观看教师审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归纳出审题的“几招”(8种方法),老师帮助整理成3种方法(师生达成共识)--学生出话题并运用这3种方法审题。评点:老师根据学生的程度(侨中学生)和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采用一边示范,一边点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着操作,当学生遇到难题时,老师除了不断给予鼓励外,还帮着架桥、铺路、设置台阶,让学生顺着攀爬,使之由“懂”到“会”进而达到“对”(能拿到分数)。【作文讲评课】广东省实验中学邓翅跃教师的《点破照应,克服游离》作文讲评课流程:老师指出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分析论述时扣中心不紧,容易游离中心”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是“照应点破”--呈现作文题目及学生文章,要求学生采用互评和自评的方式评改文章--老师从“题意理解、可借鉴优点、存在问题、修改思路”几方面导评--学生提出修改意见,由学生推选一位输入文字快的同学配合作者当众进行修改(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同学间相互评价修改意见,老师则充分发挥导评作用。老师预先也准备好自己的修改意见,但先不出示,避免影响学生的互评)--老师投影出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修改意见,与学生的对照,学生修改如有胜过老师之处,则大力肯定学生的智慧,同时鼓励学生对老师的修改意见进行评议--要求学生反思自己作文有否游离中心的现象,并尝试用红笔改正--实物投影学生修改好的作文,由学生自述修改的依据、修改的体会、修改后的效果,老师和其他同学加以评价--学生自己总结克服游离中心的其他方法,并自觉运用到写作实践中;课外要求学生按今天学到的修改方法,继续对自己的作文修改。(课堂中充满随机的因素,所以实际操作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评点:老师的睿智在于敏锐发现学生文章中突出的问题,并能找准突破点,“牵一发而动全军”地提供切实可行的修改思路,在直观展示修改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更重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地聪明起来。【文言虚词复习课】广州市第16中学汪晓湘老师的《文言虚词》复习课流程:选择一个“以”字带起18个虚词的复习--考纲要求--命题形式--“以”有哪些意义和用法(让学生阅读《备考指南》相关内容,思考其运用的规律和解题的方法)--教师归纳,并用一组题目检查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解答,及时纠正和引导--布置相关作业,用堂上学到的方法解决其它虚词的复习。评点:老师巧妙地借助备考资料解决虚词复习问题,精讲多练,举一反三,驾驭课堂轻松自如而又能步步落实,课堂实效性强。【文言翻译复习课】广州培英中学黄少明老师的《文言文翻译》复习课流程:考纲要求--命题形式--“请你做解题者”,学生动手解答高考题目--教师就“解题思路、命题者命题思路、评分细则”等进行点拨--“请你做命题者”,指定学生就课本某册某单元的范围学着命题,要求拟出评分细则--学生互动解题,命题者评分并解答评分的依据--师生共同归纳翻译方法和规律--布置作业(课内外兼顾)评点:以“请你做解题者”导向关注高考命题者的思路和评分细则拟定的研究,以“请你做命题者”导向复习整理积累和踩点拿分的规律把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思维训练有强度,收效大。【文言断句翻译训练课】广东华侨中学王萍老师的《文言断句翻译》训练课的流程:课前朗读(有关背诵材料)--默写检测(投影)--复习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投影)--学生完成翻译练习--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自主点评,教师联系课内知识点拨、小结--课外文言断句翻译综合训练--复习文言断句方法(投影)--学生完成课外文言断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断句、翻译--教师小结:文言翻译的两个“联系观”:联系课内知识的观念;联系语境的观念--布置断句翻译作业。评点:训练目标明确,训练重点突出,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而且“默写、翻译、断句”步步落实,课堂训练实效性强。【扩展语句复习课】广雅中学何菲老师的《扩展语句》复习课流程:考点诠释和分类(教师简单介绍)--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课件展示学生作业答案(已分错误类型)--学生讨论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师生共同总结解题要点--教师用课件展示学生优秀答案--学生结合题目要求赏析其优秀之处--教师总结优点--同类知识的限时训练--学生辨析题目要点--教师投影学生作业答案--学生分析同学作业答案--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评点:这节复习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尤其是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将作业存在的问题分类组合,在施教时注意引导学生一一辨析,师生共同归纳方法和规律,学生不仅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更重要是懂得如何操作。【语言表达・鲜明复习课】广州市第五中学刘文岩老师的《语言表达・鲜明》复习课流程:课件展示“中学生玩网络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反双方的辩词--学生分析哪方辩词更旗帜鲜明--诠释“语言鲜明”考点--新题示例--评分标准--解题方法探讨--实战训练(分“判断、填空、修改、拟写、综合运用”几方面组题)--总结--布置相关作业。评点:这是一个新的考点,教师大胆探索,以实例导入引起学生的重视,然后抓住考点要领进行诠释、解题方法探讨和组题训练,让学生不仅加深理解考点,对各类可能出现的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运用刚拿到手的“钥匙”解决问题。【现代文阅读复习课】广东省实验中学徐梅娟老师的《如何读懂文章主旨》现代文复习课流程:呈现测试中有代表性的答案,让学生对照答案分析自己丢分的原因--展示答案及评分细则,对照给出合理分数--教师明确丢分的原因:没读懂文章的主旨--教师引导分析文本,明确读懂文章主旨的方法:①详略见主旨;②把握象征义--利用学过的课文《五猖会》及刚考过的调研卷阅读题《银牌,重似金牌》来进一步佐证--升格训练(完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捕蝶者》)。评点:这节课抓点准确。针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没读懂文章主旨就答题,结果造成严重时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自己作业答案、对照评分标准找出拿不到分的原因,然后通过具体文本的阅读(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豁然开朗,并马上要求学生现学现用,巩固提高。二、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特点众所周知,广州市的高考备考经验:“成功在课堂,潜力在学生,优势在群体,关键在落实。”高三课堂教学最讲实操性,它成功与否,关键在有无落实。以上课例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他们遵循了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知识点一个个落实,能力点一步步落实。都体现了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共同特征--简化而聚焦,反复而突出。这是高三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1.注重程序性知识,精讲陈述性知识所谓“程序性知识”,主要指操作的要领,作用在于指导学生更快地掌握技能。技能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言语运用属于“智力技能”。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就必须精讲多练,反复夯实基础,使学生在考场上真正做到“能读会写”。所谓“陈述性知识”又称“知识”、“语义知识”等,是一种静态描述,它不能自动转化为能力。对于这类知识的讲授一定要注意“适度”,打个比方,它只是“学步车”,我们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抛弃它自己走路。讲得过多、过细,轻重倒置,结果适得其反,而且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2.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五个层级:懂、会、对、熟、巧高三语文课堂教学就近期目标而言,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夺取高分。老师如果过多地讲授“陈述性知识”,学生只停留在“懂”的层级,还不会操作,更不要说拿分了;老师如果还教给学生方法,学生能上到“会”的层级,但不能确保得分,因为这方法也许还停留在老师自己的层面,因此很需要师生在解题实践中共同归纳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将“钥匙”握在自己手中;老师如果辅以作业训练,注重反馈,针对学生存在问题设法突破瓶颈,及时纠错,学生就能拿到分,上升到“对”的层级;老师如果每节课都能做到讲练结合,限时训练,对知识重点反复锤打,学生就能达到“熟”的程度,确保完卷,应该拿的分都能拿到,而不至于留下遗憾;老师如果能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对题目进行改造,变式训练,学生就能达到“巧”的水准,若能这样,无论高考怎么考也不需要害怕了。3.注重组题训练,避免随意性“随意”就是盲目,就是不负责任。面面俱到、大海捞针、眉毛胡子一把抓,以为只要将所有的&quo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6

这个寒假,我拜读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这本书通过案例诠释了学科的教学理念,诠释了学科教学实践中展示出的教学智慧,诠释了学科已经融会的有效教学技能。书中采用案例描述的方法,使我更容易理解学科新的理念,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关于识字教学。下面我就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务必重视识字教学

汉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识字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有研究者曾对中等水平小学的3个毕业班进行了一次汉字常用字测试,其结果是:学生平均错误率为24.97%,最好者错误率为8.9%,最差者错误率为57.4%;平均识字量为1876个,最好者2278个,最差者1065个。关于错别字问题,调查数据显示,35%的大学生经常写错字,70%的学生对外界错字不敏感。由此表明,识字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书中一连串的数据敲响了识字教学的警钟,更让作为一名低年级教师的我,感到识字教学的任重而道远。

二、努力实践“以学生为本”的识字教学

(一)“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导航

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看,低年级是儿童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要求他们“认识”汉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手部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写起字来比较费劲儿。所谓“多认少写”,就是将识字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要求认识,第二阶段要求会写,认识的字的数量可以超过会写的字数量。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学过的知识,人脑首先会将其存入短时记忆,这时候的记忆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发生遗忘。如果仅仅将识字教学理解为某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学过之后就不闻不问了,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没有保障的。只有在每节课中都渗透识字教学,才能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

这就告诉了我们,有效的识字教学务必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

1、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儿童在入学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言语能力。他们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语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汉字的学习和阅读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教学第一册中的《识字

(一)口耳目》一课,共有12个生字。这些字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在生活用字中经常见到,教学时,打破以往一个字一个字教学的惯例,而是利用课件把12个字全展示出来。然后提问: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想一想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朋友吗?说说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自己认识的一些字。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而是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

识字教学初始阶段的对象是6~7岁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活泼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记忆力较强,但学得快,忘得也快。再比如:呈现一个汉字,儿童对其形状的辨认经历的认知过程是:(1)先整体后局部,即识字总是先感知字的整体,然后辨认个别笔画;(2)先轮廓后内涵,即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字形的轮廓容易掌握,对内部细节难以牢记;(3)先上部后下部;(4)先左后右;(5)先熟悉后生疏。了解儿童的这些认知特点,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就要从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来考虑,为儿童探求新知识提供可能。内容上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有浅到深;教学形式上要生动活泼,教学难点要分散,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儿童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记忆,从而促使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

鉴于孩子的遗忘规律,巩固识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因此,我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也十分重视生字的复现。第二天是学生遗忘得最快的阶段,我会在此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复现,用专门的时间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本学期第一单元检测反馈情况看,生字掌握情况较以往就好!

2、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

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象形、指事)与合体字(会意、形声)两种。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造字规律和理椐进行汉字教学。这是我国传统的识字方法。从东汉徐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王筠的《文学蒙求》等诸多识字教本,都是依据字理来解析和识记汉字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也是根据字理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进行识字教学过程中恰当利用汉字的字理特点,讲请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使学生容易记住“形”,而且还能因“形”加深对“义”的理解。书中举了“器”字教学例子,例子中的老师忽略了“器”字构字原理编顺口溜,结果是越想强调越是错。因此,我在教“冒”字时,注意渗透字理知识。在书写“冒”字时,学生容易把右上部分写成“曰”字。鉴于此,在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冒”本义同“帽”。缺口框就是帽子的象形,所以写中间两个短横像帽里的头发,帽子总是戴在眼睛上面,下面“目”是眼睛,缺口框里的两横封死的话就像把帽子上下封死了,这样就戴不进去了。所以“冒”字右上的中间两短横左右两边不封,以此表示帽子戴在头顶上。帽子总是戴在最高点,很显眼,所以后来引申出升高、突出等意思,如冒烟、冒火。根据孩子的反馈情况看,掌握情况良好。

因此,识字教学中,针对能简单分析行义的字,要渗透汉字的字理知识,科学讲解字的行义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如:(1)象形字。中国汉字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会意字,最后升华为形声字。教材的识字内容也是遵循了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编排的。如 “日、月、火、木、禾、竹”等就是最简单的象形字。这些字都具有实物的形象而且笔画简单,有的与图形非常相近,如“木”“禾”等字。教学时,利用这类字的特点,先让学生读字看图,展开想象,字形就很容易掌握了。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采取举一反三的方法,重点指导一个字,归纳学法,再组织自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2)会意字。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象形字的基础

上,通过发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演示法、图示法,会意字也很容易掌握。譬如,学习“灭”字,我们可以把一支蜡烛或一张纸放在烧杯里,点燃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火),接着用一块玻璃盖上,火就会灭了,然后出示“灭”字进行学习,它的音形义应刃而解。(3)形声字的教学。形声字兼有表音和表意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最多,接触最多的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的教学重点在于“形”。教学时,可以通过加减偏旁和换字偏旁的形式,以了解字义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学会一个字的同时,学会一串新字。如:“青、请、清、晴、精、睛、静”“包、泡、炮、抱”。成串的比较会让学生在字义、字形和字音方面产生联系,快速的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

忽略汉字文化性的识字教学,不仅不利于识字教学效率的提高,还会损伤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

例谈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7

一.细心的课前准备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堂, 离不开一位教师的努力和精心准备。俗语有云:“师傅领进门, 学习在个人。”虽然学习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自己是否努力, 然而,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然能通过细心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设计, 让学生在“进门”这一环节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朱自清的《春》时, 教师就需要事先对全文有一个通篇的把握, 需要明白:文章的关键词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地方用这个词表达?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思想等问题。只有教师对教材做到了一个深刻的理解, 做到了细心的准备, 才能在语文的课堂上占据教学的制高点, 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语文知识的大殿堂中, 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管什么科目的教学都离不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这种弘扬母体文化, 进行母语教学的科目, 也切不可认为学生会天生对其充满兴趣。因此,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作为首要任务。

(一) 重视文化教育

我国的语文教育,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 应当注意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让学生养成一种历史使命感, 培养他们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心。

如各个朝代历史名人所作的诗歌散文, 曹操的《观沧海》、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王安石的《伤仲永》、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等;近代如朱自清、老舍、鲁迅等文豪所作的《春》《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以上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文化思想的精髓, 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瑰宝。

因此, 根据现今语文教材的特点,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应当有意识的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并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 为学生讲解一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 务必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能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深度了解。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抓住一篇课文的主要思想, 对其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并通过这篇课文对我国渊博的历史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自豪情绪和对于外国文化的好奇心, 让他们心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外国文化的探索感, 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很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 还能让学生的身体和思想都融入到对语文知识的追求中。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个人需求都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 我们要做的不是抹杀这种差异, 而是尊重并保持这种差异。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 还要教导他们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再有效率终究也只有四十五分钟, 而一个学生课下的学习时间往往才真正决定了他们的个人发展和成就。因此,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格外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只有掌握了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尝试自发的去主动学习语文, 才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体验到其乐趣, 才能心生兴趣, 才能真正驾驭语文这门学科。

如, 某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爱莲说》时, 就引导学生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去自主翻译课文。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这句, 难点在于“蕃”字的意思, 而只要让学生弄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 那么整句话就不难翻译了。又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句, 在翻译的时候, 教师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式语法“出……而……”“濯……而……”的类比, 而得出两句话意思其实相近的结论。

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方法, 可以实现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也能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时, 语文教学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的有效。

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8

关键词:如何实施;语文课堂;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语文教学目标从纵向看有四个层次:新课标要求:——总目标;年级要求——阶段目标;单元要求——单元目标;课文要求——达成目标。这四层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达成目标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一一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腦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这样才会在课堂上“教不乱谱”“学不乱套”“练不乱阵”,避免了“天马行空,架空分析”的现象,课堂的效率自然能够得到提高。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那么怎样改革教法呢?我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必须抛弃旧的程式化模式,建立新的灵活高效的教学体系,要因人施教,因文定法。我在讲读课中往往采用如下六个步骤进行教学:

1.“展示教学目标”。这样师生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以纲就本查预习”。要求学生三看(看重点、看提示、看课后练习),一读(读课文),一提问(提问疑难点),从而使学生明确重点、难点,熟悉课文,找出疑难点,明确了学习方向。

3.“自主探究质疑”。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工具书自学教材后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有困难的提出疑问供小组讨论。

4.“共同讨论谈看法”。要求学生就在自学中的疑问展开全班讨论,各抒己见,共同解决,如有全班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请老师帮忙。

5.“教师点拨、引导”。班上大部分同学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引导、解决。因为有前面学生预习、自主合作、探究做铺垫,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精讲发挥主导作用,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的效果。

6.“科学训练、落实基点”。训练,首先要求有层次性。其次,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其三,训练方式要多样化,将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练的省时、省力,收效大。

当然,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但不管采用何种教法,关键是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四、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主渠道,任课教师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主体,课堂气氛主要通过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来烘托,使师生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学生交流分成四种:单向交流、双向交流、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教师应多用后两种以活跃课堂气氛。合作探究教学则是多向交流和综合交流的有机结合。合作探究教学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兼补充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的形式,一般以两人组或四人组为单位,采用分小组互助合作的方式,具体开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合作过程。这种合作探究,不仅能使学生取长补短,获得1+1>2的整体学习效应,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合作等优良品质。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注重营造互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表达。营造民主氛围,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提供环境,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

五、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充分体验成功,感受学习乐趣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his系统操作说明下一篇:小学庆祝六一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