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2024-06-17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共9篇)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1

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甚至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贫困状态。1995年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刊登了陈军老师的一封信,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学生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的讨论,这场讨论虽然已告一段落,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陈军老师在信中说:“文章是什么?中学生为什么要学会写文章?学会写什么样的文章?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我们究竟弄清了多少,还很难说。”事实也正是如此。陈军老师的这封信,以及这场讨论所反映出的由于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贫困而给我们带来的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怀疑和困惑,则是一个严峻而不可否认的事实。面对写作教学中的怀疑和困惑,我们恐怕不仅仅要讨论“中学生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更要进行一场如何走出这个困境的讨论。于是写作教学的出路问题成了我们不可回避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世纪性思考。

一、写作教学现状贫困原因分析

写作教学改革的呼声是很高的,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为什么十几年来我们竟没有走出这个贫困的现状?我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于写作思维特性的研究还很不够,更没有拿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来。具体表现在:

1.忽视了写作对象复杂性的研究

写作思维的对象是人以及那些直接与人发生着关系的现象和事物。在社会与自然构成的这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庞大的网络中,把一个人作为思维对象简直可以说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是:思维主体无论如何不能够让思维对象的多维性与多变性尽符合于他的研究与探讨。认识和揭示这样复杂的对象对于成熟的完善的思维机能来说尚且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对于不成熟或刚刚成熟的思维机能来说,其艰难程度就更大了。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社会、家庭、学校中的一些现象和事物,虽然熟悉,却难以洞悉其本质特点,更不知如何将复杂的对象条理化,因而总是令人遗憾地舍弃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而经验性地胡编乱造,甚至用一些旧的套路去写一些写烂了的老题材。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只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表象,而没有看到学生写作内容空洞的实质,总是错误地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学生缺乏生活的体验,于是提出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这种提法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不少教师在文章中也渗透了这种观点,可是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们并没有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相反地,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我们却疑惑起来了,难道这种提法就不值得人怀疑吗?有位教师带领学生游览了长城,回校后老师出了《长城观感》的作文题让学生写作,当场不少学生左右为难。有个学生只写了“万里长城长也长”这句话后就搁下笔来了,不知如何接下去。经老师启发,他又提笔写了第二句“万里长城长又长”,又抬头看屋顶了,老师看到他这样为难,再从旁提示,于是这位学生硬着头皮写第三句“万里长城他妈的长”,就低头伏在作文本上了。这事也许有点儿夸张,但反映观察之后仍然写不出作文的现象却是真实可信的。对于这些为数不少的同学,让他们作更多的观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

2.忽视了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研究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别的领域中的思维往往可以接触具体可见的事物或实验程序直观地显示、补充、修正和完善思维的整个过程,比如数学的运算可以借助计算机或别的仪器来完成,物理化学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课帮助解决,惟独作文,它既无直观教具,又无公式原理,无论是形象的观照描绘,还是情绪的体验和抒发,或者是思维的酝酿阐述,结论的形式表达,都不能够及时地得到直观的印证,整个思维过程完全是在抽象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个特点大大增加了写作的难度。

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恐怕是形成学生作文难的最大的拦路虎了,然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却显得无能为力。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是非常相信写作技法的。作文指导课上大谈写作技法:如何选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等等,归类分析,很是细腻。他们把这种技法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公式,是解决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惟一方法,可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毫无用处。正因为如此,鲁迅就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说法,他说如果我们一味地相信法,“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冯亦代也说,一味相信法,“只能误尽苍生,把原来可以造就的人推入深渊”。(《龙套琐语》载《读书》1987年第7期)因此,靠教师的写作技法的讲解,是绝对解决不了写作思维过程的抽象性的问题的。一篇文章由形象要素和思想要素两部分组成,但两者的组合却是千变万化的。文章的形式要适合文章的内容,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可是个变幻莫测的魔方,这绝不是几个简单的程式可以说明的。

尽管如此,作文还是有法可循的。蹇先艾与鲁迅、冯亦代持的是同样的观点——否定写作技法,同时又说:“至于从实践中来的,从作品和作家创作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方法和技巧,鲁迅并不反对。”(转引自《写作》1984年第6期)换句话说,要写好作文,必须细悟范文,从中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材料与思想的表达程式,这样才能化抽象为具体。鲁迅也谆谆教诲我们:“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却把这些教诲置之于脑后了,凡是模仿的作文,一概斥之为“葫芦文”,而让学生一步登天地“创作”,如此教学,无异于让他们在写作思维的抽象胡同里瞎折腾,写作教学有何成功可言?写作教学如何能走出这个困境?

3.忽视了思维表达的明晰性的研究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许多思维过程与结果,是不需要用清晰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要达到“意会”的程度就行了。比如打篮球,如何带球过人,如何投篮,其中也不乏愉快的精神享受。凡是喜欢打篮球的人都能“意会”到,人们称这种“意会”为模糊思维。其实,达到了“意会”这个境界,对于客观事物也就基本上达到了认知的程度,而且,人们对周围世界所采取的许多行动,正是在“意会”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同样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但是,写作思维则要求达到“言传”的程度——需要将这种过程与感受用文字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说“意会”只是一种较为模糊、紊乱的思维境界的话,那么“言传”就是一种完全清晰、有条理和真实的境界了,而且,写作思维的“言传”比一般情况下的“言传”,其过程与结果应该更清晰、更有条理、更充分、更有逻辑性。对中学写作教学的世纪性思考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2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中所指出的, 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1]近年来, 现代中学英语教学的中心逐渐由原来的重视学习者的词汇语法能力, 强调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精确性, 转向重视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 希望学习者能够像英语本族语人那样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然而, 这一转变也导致学生对词汇语法掌握的弱化, 最终, 内容贫乏、连贯性差成为中国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而制约了中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这表现在对语篇问题重视不够, 其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缺乏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语篇的连贯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概念。我们所说的话及所写的文章必须是连贯的才能被听者理解。这是我们学习讲演与作文时要重点训练的基本技能。[1]语篇连贯概念在语言写作中直接或间接地起着评价和标准的作用。其中, Halliday和Hasan的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的衔接》) 一书在真正意义上引起了人们对语篇连贯与衔接的研究。[2]本文将主要运用Halliday和Hasan所提出的衔接理论来探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 增强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衔接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在长期的语言研究中, 许多语言学家都关注过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同义、反义等修辞手段及其制约规则, 但很少有人把这作为一门专门的语言现象加以系统研究。最早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的当属Halliday和Hasan, 他们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 (《英语的衔接》)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Halliday和Hasan从探讨语篇如何连贯的角度对衔接概念和衔接手段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衔接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之间的一种语义关系。也就是说, 衔接并不是指某一类别项目的存在, 而是一个项目和另一个项目之间的关系。[3]显然, 在他们看来,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然而,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衔接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产生了误解。然而, 国内外都有人把它视为语言或词汇概念。[4]有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了批评, 尤其是对于语篇连贯与衔接的关系上。如Widdowson认为, 衔接是一种言内行为, 而连贯是言外行为, 是由其语用功能决定的。[5]而Brown和Yule则把衔接看作一个形式概念, 认为它与连贯没有关系。[6]从中可以看出语篇连贯与链接之间还存在很多问题。林纪诚在论述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时指出:“篇章的连贯性并非取决于具体的衔接手段本身, 而是取决于句与句内在的语义联系。”[7]针对这些问题, 张德禄明确指出语篇衔接实际上是一种谋篇意义, 所以, 语篇内部所有用以组织语篇意义的小句及其以上单位之间的意义关系都是衔接关系。它既包括各种结构成分之间的意义关系, 也包括各种结构之间的意义关系。[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衔接手段是体现衔接关系的, 而衔接关系才是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语篇实例表明, 衔接对语篇的连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衡量语篇是否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是从语篇内部来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衔接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所指、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个方面。衔接概念是用于解释话语中的语义关系的。因此, 衔接机制不仅仅局限于语篇内部, 语篇外部的许多手段也属于衔接机制。胡壮麟根据现有的话语分析理论, 将衔接手段归纳为以下四类:

1.话轮:包括说话轮次的长短、顺序、内容变化等, 如开场白说什么, 如何保证自己的话能继续下去, 说话人如何改变话题, 如何结束一个话题, 话轮如何结束等。[9]

2.邻近配对:人们在对话交流中通常采用一问一答、成双成对的形式:给予—接受/拒绝、问候—问候、陈述—确认、请示—指示等。相邻配对是口语的基本特征, 不适合于其他类型的语篇。[9]

3.行为等级和序列: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言语行为的等级关系。例如, 整堂课具有一定交际功能, 形成一个“大”语言行为, 称为“课”。每堂“课”由几次相互联系的“交流”组成, 每次“交流”又包括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交换”。每个交换包括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步”, 每个“步”又包括一个或几个“行为”。这种语篇分析方法可以适合于多种语类的语篇, 虽然所用的术语和行为等级的划分可以不完全对应。[9]

4.语篇的宏观结构:宏观结构理论指线性结构以上的所有结构。最高层次的宏观结构类似于Hasan的“语类结构”。[9]

衔接与连贯绝不是孤立的两个成篇手段, 相反, 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很好地应用衔接手段可以使语篇语义更连贯, 从而达到表意清楚、逻辑明晰的目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语篇连贯与衔接的关系决不仅仅存在于语篇内部, 语篇外部的许多机制也都是衔接手段。

三、衔接在写作中的运用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经过学者们的努力, 语篇连贯与衔接的关系已经得到深入的发展。在Halliday和Hasan1985年出版的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语言语境语篇》) 一书中哈桑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 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10]胡壮麟于1994年出版了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在书中他提出了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 并进一步扩大了衔接的范围。[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衔接理论已经不只存在于语篇内部而且也扩展到了语篇的外部。语篇的外部种种因素都成为了构成语篇连贯与衔接的关系, 而这也为我们运用此理论进入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提供了新的视野。好的作文中, 无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的使用频率都较高,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使用语篇衔接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之前, 人们对中学写作教学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运用语篇内部衔接理论来指导学生建立语篇内部衔接, 而忽略了语篇的外部衔接机制的建立与意识的培养。在语篇的生成过程中, 衔接手段的使用可以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在语篇的理解过程中, 受话者可以根据语篇中的衔接手段来把握语篇。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手段都是传统语法中常见的概念, 因此, 在传统语法教学中往往重视这些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的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 重视语言社会交际性的研究。言语是进行社会交际的过程, 也是进行社会交际的产物。写作是一个语言产出过程, 因此也是社会交际的产物。据此观点我们认为, 写作中应通过衔接手段达到以下几个层次的连贯, 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一) 加强对传统语法和词汇衔接手段的讲解, 达到形式连贯

形式上连贯主要通过英语词汇和语法手段实现。词汇和语法衔接作为语篇建构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语篇内诸词项间在语义上的各种联系, 可将语篇内各词项联系起来, 形成动态的语篇语义链, 体现语篇语义的逻辑层次, 使语篇形成一个复杂的语义网络、一个有序的连贯语义整体。因此, 中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的教授学生掌握词汇和语法手段的衔接功能, 积极有效地让学生进行练习。词汇和语法仍然是英语学习者, 尤其是中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 二者的衔接功能更应在写作教学中得到重视。只有首先保证了形式上具有连贯性, 才能确保情景和意义上的连贯。换句话说, 情景和意义上的连贯取决于形式上是否连贯。

(二)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真实语境, 达到情景连贯

写作既然也被认为是社会交际的产物, 就应该与社会交际语境相适应。语篇的连贯不仅仅是内部的连贯, 更应该通过语篇的外部衔接手段将语篇与交际语境相关联, 符合情景语境。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多媒体课件教学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英语教学领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情景语境。因此, 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等传统的衔接手段,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相关语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进行写作。所写的内容要适合情景语境的需要, 从个人心理角度讲, 要符合讲话的目的和交际的目的。这样做可增强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避免以往英语写作的枯燥感。中学生在多媒体创造的真实情景下, 更容易发挥想象力, 并且所写的文章也更容易融入到生活当中。郑友霄和章国华指出, 中学写作教学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在于学生写作话语权的丧失, 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以及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11]还学生以话语权, 使作文具备个性化的生命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如何还学生以话语权, 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学生从原来的枯燥的命题式作文中进入到有真实情景的语境中, 让整个语篇与情景达成连贯。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 这是解决中学英语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可以让学生写日记或自由命题作文, 随意发挥。

(三) 通过衔接手段使写作中的前后意义保持一致, 达到意义连贯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好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 而是含有恰当内部和外部衔接手段的互相有意义联系的句群与段落结合的整体。英语学习者对于词汇衔接手段的了解和应用有助于作者梳理自己的思维, 使文章逻辑缜密、严谨, 语篇内各词汇项在语义上密切关联, 形成一个由诸条语义链相接的语义网络系统, 从而使语篇行文流畅、连贯。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在形式连贯和情景连贯的基础上, 让学生达到意义的连贯, 从而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四、结语

语篇连贯与衔接的关系已经超出了语篇内部的范围, 情景等许多语篇外部因素也成为了衔接手段。中学英语教师在日常写作教学过程当中, 不仅仅要关注对传统语法中的语篇衔接手段的训练, 还应关注对语篇外部衔接手段的训练, 既保证形式上的连贯, 又要创造情景达到情景连贯, 从而实现语篇的意义连贯。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 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中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但是现在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缺乏语篇衔接手段, 因而很难达到语篇连贯, 影响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随着研究的深入, 衔接理论已经发展到包含内部和外部衔接手段的新阶段。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衔接理论, 让学生学会使用形式连贯和情景连贯, 从而达到意义连贯, 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英语写作以及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衔接理论,语篇,写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Halliday, M.A.K.&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4]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Widdowson, H.G.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sity Press.

[6]Brown, G.&Yule, 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林纪诚.试论篇章连贯性的条件[J].现代外语, 1988, (4) :10—17.

[8]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 2001, (2) :1—8.

[9]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10]Halliday, M.A.K.&Hasan, R. (1985) .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对当代中学写作教学的反思 篇3

反思之一:学生写作的现状

1、文中无我,笔下无情

笔者从所在学校的学生作文中,以及在参加高考改卷时所接触的作文中发现,我们的学生作文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心灵的真实流露。假、大、空仍然是学生的痼疾。这与我们的导向有很大关系,从模拟考试到高考作文题,动不动要学生谈事业、人生、道德,乃至生命的意义,比如2005年湖北卷就要求考生理解感悟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所含的思想,写一篇文章。可命题者忽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人生之书刚刚打开,他们能对如此深刻的问题有体验吗?明明没有切身体验,硬要他写,那他能不讲大话、谈套话吗?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文”,“文因情生”,写作的基本体验是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写作要贴近生活,特别是贴近自我。有一个学生和我交流时说到一件事,对我很有启发。他说有一次爸爸妈妈带他去一个地方旅游,完了之后要他写一篇文章,他没有一点写作的冲动,觉得没有什么话写,但是在逼迫无奈之下写下了一篇毫无生气的文章,后来又有一次,还是去那个旅游胜地,不同的是,是和几个朋友去的,回来之后,就想把游玩的经过写出来,写得文采飞扬,没有花多少时间就写成了。同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这个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写作体验呢?我想主要是情感体验的不同导致的,因为与爸爸妈妈去,这个学生受到了一定的约束,而和要好的朋友去,就能随兴而行,能够尽兴而返,就能够产生写作的冲动,这样的写作才能贴近自我。

2、缺乏人文,认识不当

写作对思想健康的要求也是很重视的,而达到一定的思想深度,体现人文精神,确实是一篇好文章中不可少的要素。而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很低下,在写作中还不知道怎样正确地去认识事物,还不知道在自己的思想认识上怎么体现时代精神。如在写“忘与不忘”这个话题时,有学生写道,我们记住历史,也是为了忘记历史,因为只有忘记才有美好的今天和明天,不忘与忘成正比,忘与不忘都是让未来更好,这样的作文不知道使用的是什么逻辑。还有的干脆生搬硬套鲁迅的话,写成为了不忘的忘却。写“长处与短处”这个话题,有学生也套用鲁迅的话“怒向短处觅长处”,而乱用典故事例名言,所举事例与观点不统一的情况尤为普遍,学生不懂它们的含义,就随便搬来,硬套上去,这的作文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一个评委说,在表演艺术中,自己不熟悉的就不要拿出来。我想,作为表达交流思想情感的写作艺术自然也是一样。

3、思维无序,语言低俗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就是一种思维。有人说写作是没有思维的,那些大作家都是不谈写作思维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没有认识到思维的层次问题,诚然,大作家写作,达到了率性而为的状态,其实这是思维的最高层次,那个时候是一样有思维的。只是它达到了一种古人所说的“无我”状态。已不知物我的区别了,而正是思维的最佳状态,也是写作的理想状态。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还是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还需要加强科学化的思维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写作是没有思维规律的,他们不知道怎样去打开思路,怎样布局行文,拿到一个话题,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整体的行文思维意识。所以,文章就没有结构美。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而我们学生的写作语言却几乎是低俗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文化积累、思想积累、审美积累等不丰厚而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当然,缺少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语感图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广东的方言对学生的写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家喻户晓,学生写成家知门晓;短跑,学生写成短步。比如写“是花还是树”这个话题,有学生就牵强附会,说孔子的成功是花与树的写照,说一个镇里的小书记是花更是树。写“梦想与实践”这个话题,就拟题为《梦想和实践结婚》,令人啼笑皆非。

反思之二:作文教学对策

1、培养三感,形成习惯

(1)引导学生用心感悟——培养艺术感。

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和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美的发现,增强对语言美的感受、体验,从而提高艺术感知力。用心去感悟生活,就能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处,发现生活的诗意和真意,就能采摘到美丽的写作之花。特别是要让学生跳出课堂这个小圈,放大生活的外延,读社会、自然这两部大书,对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场一景进行敏锐、细腻地观察,主动获取生活的信息,捕捉生活的亮点和内心微妙的情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的规律和本质,才能产生对生活的独到认识。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养成读书积累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从浩瀚的文学海洋中选出优美的语言材料,带领学生去阅读经典,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做到的是,让课堂多一点朗朗的读书声,即使教师讲,也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2)倡导学生因情宣泄——培养快乐感。

文因情生,“情动而辞发”,无欲不举笔,无情不成文。写作的乐趣,主要在于是一种思想、情感的宣泄。中国古代文人的“发愤著书、不平之鸣”之说和现代的“以我手写我心”都说明了这一点。还如,董秋芸先生是季羡林先生的老师,据季老回忆,董秋芸先生出作文题目,一般都是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让学生任性行文,写自己脑中之所想,发自己心中之真情。可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因情宣泄,尽情舒散、吐露心中的情感郁积。这样,学生在写作中能产生一种情感释放后的快乐和满足,尝到写作的快乐,而不至于把写作当作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3)促进学生精心创作——培养成就感

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学生写个性文,大胆文,充分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并从各种途径来促进学生的精心创作,肯定学生的作品,培养其成就感。例如可从以下方面实施:①办报,可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来当记者和编辑。②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办好一份文学刊物,开展好作文竞赛。③向报刊杂志推荐优秀的作品。④鼓励学生整理作品集,并进行展览交流。从这些活动中,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自然产生了。

2、训练思维,拓展思路

一方面,在写作指导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打开思路,比如,对于一个话题,学生往往感到无从落笔,不知怎么围绕话题拓展思维,对此,我总结了三个什么、四维联想的思维方式。三个什么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四维联想就是对比、因果、相似、相关联想。如对于“真”这个话题,如果用以上思维方式思考,就大有文章可做了,如可想到“真”是什么,为什么要求真,要做到真,应做什么。而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发现,许多学生一篇文章都是写“真”的含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平面化的感觉,没有纵深感,如果这个学生运用“对比思维”写作的话,文章的色调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例如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情感需要,制定一套有序的可操作的作文教学教材。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体系,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表面看来,似乎是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但却丧失了作文教学本身的独立性、系统性。所以,应组织编写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材,是语文教育界迫在眉睫的工作。而近段时间一些学者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编写作文教材,提出的“作文考级”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有益的尝试。

3、鼓励创新,体现个性

要达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教师就要解放学生,“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有这么一个故事很有启发意义:两只青蛙掉到洞里,旁边的青蛙都围过来,劝告这两只青蛙,不要跳了,白费力气,但是他们不停地跳,其他的青蛙不断地告诉它们放弃努力,最后,有一只青蛙相信了。放弃了挣扎,倒地死去,而另一只更加努力地跳,最后终于跳到了洞外。原来,这只青蛙是个聋子,一直以为其它青蛙是在鼓励自己跳出来。可见,话语的力量有多大,教师的话语对学生的写作的影响也是惊人的。我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话语,就会发现,我们的话语处于权威地位,我们给学生的作文设置了太多的禁区,提出了太多的要求和原则,甚至一而再地告诫他们不要这样,不能那样,学生在高压下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是,我们学生的写作就像第一只“青蛙”一样,在话语的规范下死去。因为,在这样的话语规范下,磨灭了学生探索的勇气,熄灭了他们创新的火花,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给定的模式,写出的是假大空的没有一点生气的文章。因此,我们要重视话语的力量,对学生要少一点武断,少一点约束和警戒;多一点引导,多一点鼓励和宽容,要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充满信心的去探索,去创新。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4

摘 要

长期作文1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1大难题。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而产生这种畏惧心理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1些误区。本文通过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误区以及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提出解决中学生畏惧写作的办法,以重新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写作;畏惧心;兴趣;情感

ABSTRACT

The long-term thesis always is in a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big difficult problem. The student dreads the psychology to the thesis universal existence, but produces this kind to dread psychological the reason is because in our current thesis teaching has some erroneous zones. This article these erroneous zones which exists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sis teaching in as well as have these erroneous zones reasons, proposed solves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to dread writing the means, by rearouses students writing interest.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演进 篇5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的演进

20世纪的文化演进中,女性是在与现代性的遭遇中日益觉醒的。现代性之于女性的过程,就是女性自我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探求过程。“现代性”(modernity)正是以其追求自由精神的本质,以理性观念与进步的信条,为女性的平等和觉悟提供了外在动机,并与她们萌动的内在要求相契合。正是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女性命运得到真正的改写,在现代的理论纬度上开始了她们真正的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20世纪的女性解放,以“平等”和“解放”出发,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与传统所规定的角色决裂的意味。文学描写中的女性叛逆者形象从五四时期出走和逃离的“娜拉”开始,到投身国民革命运动中“铁姑娘”、“女强人”模式,至二十世纪末文学中众多“疯女人”形象的集结,女性作者已经穷尽了她们想象力,并以其最大的现实可能性,给予女性主角一个个反叛和自由的机会与结局。但总体上说来,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的未来前景和走向,却总不在她们的把握之内,理想和现实总是相悖。经过漫长的一个世纪的理论求证和大胆实践之后,女性的身体和精神也包括女性写作都获得了最大的自由空间。但伴随着自由而来的,却是莫名的焦虑和虚无。对妇女来说,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及其内在情欲萌动、复苏过程中,又使这股强劲的爆发力与女子身体内部某种极端化情绪相扭结,导致妇女容易失去自控并造成话语言说方面的歇斯底里,同时又使得她们极易被男权操纵的现代商业社会所控制和消费。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结合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以及后现代理论,并立足于现代性基础上讨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演变问题。它的实践意义,是从妇女形象的变迁入手,在社会学、躯体修辞学、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女性文学想象的意义上重新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女性解放的遭遇、妇女的精神生活,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女性解放的自由及其限度。

中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反思 篇6

江苏省兴化中学 武杰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写作,修改和校对的方法,学会正确的写作。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指导。对于写作的研究或者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帮助。因为这些练习和学生自己的写作没有任何关联。所以,对于进行写作教学的老师而言,指导学生写出符合英语语法的作文,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写,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尽管对于学生的写作题材,老师不应过多干涉,但是,教师应该从学生额写作能力和兴趣爱好着手,确定学生的写作题材。

批改学生的作文练习过程中,老师们对于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在老师们看来,这些问题在明显不过了。包括拼写,标点符号使用等等。一般来说,教师 用2种方法来修改作文:1,通过语法练习来提高语法的正确性2,在批改作文时候,指出所有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在拿到红笔批改过的作文纸时,很是沮丧。作文纸上,划线和划去的部分布满整张作文纸。这是表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糟糕的有效方式。当然,有的作文纸几乎全是改动过的地方。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必须在作文准确性和学生写作敏感上保持平衡。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候,可以使用以下技巧:

一、选择性

教师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错误,而不是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候只是忙于修改错误。

如果老师过度修改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很有可能只是关注错误而不是文章的内涵。学生更可能发展成为所谓的作家。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错而是对作文的内容进行评判。

然而,如果在批改作文时,对于准确性和内容都有要求的话,最好指出1-2种典型的错误而不是之粗所有的错误。教师可以确定一个错误,提供1-2个作文上的错误范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出正确的形式,或者让学生继续完成写作。

在作文的末尾写上鼓励的话,是很有作用的。比如:你的作文写得很棒,但是你得好好看看你的过去时态的用法。具体用法你可以参考语法书第几页。

二、错误分析

另外一种对于教师来说有收获性的批改方法是是采取分析的角度。教师作为一个错误的分析者,尽力探究学生的错误类型。(是对于某个语法点不甚了解还是粗心的错误还是学习的错误定势思维)针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出版学生的写作范文

最后的技巧是出版。学生需要在草稿上修改作文直至成为一篇好的文章的动力。把优秀范文集结出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地推动力。结论:对于高中阶段的老师而言,他们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7

1学案导学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1) 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英语教学的主体, 也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体, 要想运用学案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要根据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学案的编制, 让学生获知教师在教学中要讲哪些内容及其难易程度;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教师编制的学案以期掌握哪些具体的内容, 运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进行知识习得, 这些都是要围绕学生的素质和接受能力的不同情况进行学案的编制。

(2) 注意写作知识的关联性

学案导学在英语写作中的实施要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的客观性, 教师制定学案的同时要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构建联系, 赋予知识生命的价值, 关注学生实际的生活, 让英语的写作充满生活的色彩, 让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容易取材, 能够有意识地将英语的写作和社会生活、科学世界等构建联系, 引导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3) 注重培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案教学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性心理功能的发挥, 让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写作练习是主观题, 写作本来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活动进行切入性的指导, 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点, 通过引导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到极致。比如, 有的学生语法较好, 可以引导其正确使用高质量的复合从句;有的学生词汇掌握丰富, 可以引导其使用含金量较高的词汇;有的学生思维敏捷, 可以引导其在文章立意上别出心裁, 从而不拘一格地从多方面增加学生的写作亮点, 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

2学案导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1) 学案导学在英语写作课前预习中的有效应用

教师教授学生“会学”比学生“学会”更重要, 课前预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学习重点和目标, 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师要提前将学案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按照教师编制的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并完成学习的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探索获取新知识, 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写作、如何阅读、如何迁移。例如, 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文章写作中, 在编制学案中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辅导书掌握有关环境的词汇、常用句型;阅读文章的段落大意, 并进行新词和难词的总结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对文章的体裁、结构、句型等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总结出文章的开端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 ous all over the world, 有的学生总结出在文章中联结词的使用furthermore, fortunately, in fact… 为课堂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就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题目的有关词汇进行总结和积累, 便于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例如:pollution, natural, plant trees, air等, 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进行搜索和查阅。

(2) 学案导学在英语写作课堂合作探究中的有效运用

教师运用学案导学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疑难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互动性,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成效。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在学生掌握学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中的规律, 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足时间。例如,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写作中, 教师将学生划分小组, 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brainstorming,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有的学生就会写出这样的句子:The earth is our home and we have the duty to take care of it for ourselves and for our later generations.还有的学生写出: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to cope with these problems by the government.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将引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可以给每一个小组制定写作任务, 让不同的小组就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这一个题目进行写作, 每一组写出不同的作品, 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就可以收获更多的写作技巧, 提高课堂写作的学习成效。

(3) 学案导学在英语写作课后检测和反馈中的有效实施

课后的检测和反馈是评价学案导学教学效果的方式。课后, 要求学生结合学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教师对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来总结学习所获, 梳理学习方法, 或纠正学习中的偏差, 以起到总结巩固提高创新的作用。如, 通过学习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这篇范文, 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的看法, 然后教师进行指点, 同时起到检测学生习作的成效。教师要对学生薄弱的部分进行辅导, 传授学生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如有的学生对于写作文章的布局没有逻辑性, 思路不清晰, 段落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过渡, 教师就帮助学生理清写作的布局, 并将总结的结构分类让学生进行掌握, 提升学生写作的构思水平。

(4) 学案导学在不同写作课型中的有效应用

写作的课程也分为新授课、复习课和练习课等, 在不同的课型中学案导学的有效使用也不同。如在新授课中, 学案要注重学生通过任务的布置要完成哪些目标, 课堂上教师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新授课的内容, 如在My beautiful home写作学习中, 要求学生通过学案掌握描绘家乡内容的词汇:f lowers, green grass, birds, 而在复习课中, 教师的学案注重学生知识的总结和积累, 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知识构架;在练习课中就会注重各种类型的写作题目的练习, 在练习中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 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学案导学模式对于英语写作教学课前带有目的性预习、课堂上的教与学、课后总结提高都有重要作用。除了以上途径能够促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教师还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学生座谈等方式作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 不仅让学生学会“会学”, 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检测和反思, 总结自己英语写作中的思路和方法, 并进行自主探索, 与其他它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 从而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净.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2]李广超.教学创生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写作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J].2012 (1) :104-105.

[3]乔蓉蓉.高中英语写作导学案设计与使用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5.

[4]袁惠娟.学案导学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8

【关键词】中学 写作教学 写作认知

一、二语写作研究现状及趋势

二语写作一直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外的二语写作研究在20世纪后期就已经日趋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对比修辞理论)、研究对象(二语写作及二语学习者)、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和研究队伍(教师和写作专家),并在近些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研究范围明确的独立学科。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由于英语教学在国内一直占有较重的地位,教师在影响学生写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格外引人注意。但笔者发现,国内针对教师在二语写作中的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反馈与学习者写作成绩的关系,如郑莹研究了二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的有效性;闫嵘分析了二语写作中学习者自发注意与教师反馈引发注意的关系及其对写作修改的影响等。但大多研究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模式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

二、国内二语写作教学环境

目前国内的二语写作主要是英语写作。汉英语言存在的巨大差异,如英语是一门形合语言,有大量的屈折变化,多使用被动语态并以名词化现象居多;而汉语则恰恰相反,它是一门意合语言,词后无屈折变化,多使用主动语态并以动词为主等。这些差异都可以导致汉英写作的不同。但由于在当今国际外语教学界,重视外语听说的浪潮此起彼伏,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实行外语教学改革,强调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对外语写作能力的重视的不平衡。此外,绝大多数的中学英语教师没有专业的写作学习经验与培训经历。而现在中学生所面对的写作范式大多是规定在一定情境下的话题作文或者是图片作文。

其次,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学界对外语环境下的二语写作研究关注度很低,同时也反映出非英语国家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对二语写作的研究热情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内教师的教学模式仅仅把写作当做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而不去探索其本质。因此,通过对中学教师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探索,找出影响学生写作的主要原因与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图式(schema)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781年德国哲学家Kant。他认为自古时起,人们就普遍认为概念与抽象图像或心理图画有关。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式是一个可以用于统一感知和认知(或称概念化)的组织原则,图示连接了感知与概念。“图式如规则”是说图式在作用上相当于规则,但并非像规则那样有明确限定。

图式一般可以被分为三大类,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语言图式是指作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即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语言图式是英语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内容图示是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对世界的认知和经验,即作者对写作主题的了解程度,包括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内容图式的建立对写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形式图式是指作者对文章题材,篇章结构的熟悉程度,即学生对各种文本篇章结构的知识。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笔者通过对200名名高三学生的模拟考试作文分析发现,有84%(N=168)的学生在对命题作文的内容和形式掌握上存在很大缺陷。究其原因是并未在头脑中对英语写作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生简单的认为英语写作只要拼写正确字数达到要求便是一份佳作。

由于国内教学和考试模式的限制,教师在写作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并且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是学生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写作是一次思维过程,是有关于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知,并非一个简单的结果。所以这种研究方法的弊端在于不能直观清晰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评估。

本次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要方法。通过对西安某高中30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合分析学生考试作文的方式来分析说明教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的认知影响。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笔者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高、中、低三个等级的学生中分别抽出10人为本次试验的受试者。问卷涉及了前写作(pre-writing)即老师是否在写作前有教授过英文写作的特点和要求,是否对中英文写作进行过区分以及老师在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写作(writing)即老师布置写作任务的频率以及话题的范围;反馈(feedback)这是国内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教师如何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评价。学生本身对写作的态度和看法也是问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图示理论在教师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首先要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认知产生转变,才能在教授中更新教学方法,配合学生所产生的图示,对写作过程和结果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对中学写作教学世纪性 篇9

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写作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见效最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语文教材的问题,教材关于学习写作的系列目标比较模糊,操作性不强;有语文老师的问题,不少老师怕教怕批作文有畏难情绪,也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不从开源上做文章,而是领学生走概念化、模式化的套路;有学生的问题,阅读量小,生活面窄,积累太少,对写好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大量事实证明,写作已经成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改革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这样的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渲泄。这种冲动和渲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不会一样,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个人的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没有话硬要说,于是胡编乱造,说假话空话套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本已有一个流畅的思路,却硬要符合固定的模式套路,于是千篇一律的形式束缚了一个个鲜活的思想。这种种做法都违背了写作的初衷,违背了学生作文的意愿。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三个“表达”: 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鼓励学生对生活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用成人思想的成熟和完备去要求学生,去框住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不敢真实地敞开心扉,只好用假话套话来敷衍。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作文完全是学生个性表达的舞台。学生作文做到了“真”和“敢”,必然的结果是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个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人和事,对这些人和事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和体验,把它们真实地写出来,就不会是人云亦云的东西。从表达形式看,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表达真情实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在文章构思和语言运用上都能表现出自己的追求,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是千篇一律的东西。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解决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来自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关在学校里,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他们只有学校生活、1

学习生活,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攻克难题,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等等,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到家门”一条直线,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怎么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那么,学生走进生活之后,是不是都能写出好作文呢?不一定。学生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中;在观看同一个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差异?这是对生活感悟能力的差异。走进了生活却不能感悟生活,正是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的第二个原因,而且是深层次的原因。由此可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第一步是帮助他们观察生活,拥有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参与者,但仅此还很不够;第二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的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更进一步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这第二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例如采访先进人物后写人物通讯,参观展览馆或企业后写参观记,搜集风土人情资料后写风物民俗介绍,游览风景名胜之后写游记散文,阅读某部作品之后写文学评论,等等。写作与活动结合起来,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写作不是一件苦事,学生拥有了写作素村,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写作水平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不源。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一是为写的能力而读。实现第二个功能,阅读与写作就结合了起来。但是,目前有不少语文教师把两者的结合误解为写作特色、技巧的抽筋剥皮式的归纳,思想情感、人文精神和写作方法技巧成为互不依附的两张皮,这样的结合使“为写的能力而读”步入误区。那么,如何使两者真正结合起来?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第二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改革写作教学,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要做到三句话: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只要学生真实地叙写了人和事,倾

诉了真情实感,即使语言还很稚嫩,甚至有不少毛病,结构上也不够合理顺畅,这样的作文还是应该肯定。第一次作文写得不符合要求,经过帮助,学生自己修改好了,二次作文完全可以打好的成绩。每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成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在心理上不断地增添自信心和进取心,学生对作文的感情就会与日俱增。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最终职责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对于做人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优良素质品格的外显特征,非常重要。对于写作来说,良好的写作习惯本身就是写作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写好作文的必备基础。良好的写作习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多练笔的习惯,列提纲、打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工整写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合理分段使结构清晰的习惯,等等。良好的写作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养成,一要靠严格要求,起始年级尤其要重视养成教育;二要长期坚持;三要经常督促。良好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内化为学习品质和写作素养,写作教学应该追求这个境界。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角度来看,多读多写需要毅力。有了这种毅力,也就形成了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长期坚持,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在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升精神境界,增加知识的内存,学习优秀的表达技巧;多写--在反复历练中体味揣摩写作要领,使写作技巧熟练,各种文章常写常通。写日记是多写的最好形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要打好基础,第一步就要学会‘记’。每天记一件事。”开始也许是记流水账,是一些片断或点滴,但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上一篇:公共行政论文下一篇:乒乓球比赛活动总结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