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2024-07-17

泥鳅的人工繁殖法(共6篇)

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篇1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在河南省首次对泥鳅进行了大规模人工繁殖试验,并对人工繁殖过程中不同催产剂对催产效果的`影响和泥鳅胚胎发育过程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催产剂的效应时间和催产效果明显不同.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泥鳅性腺发育正常,催产率因催产剂不同而不同,使用LRH-A2和DOM混合催产和使用HCG和LRH-A2混合催产效果更明显,在水温21-24℃、盐度5‰的流水环境中,经25h左右仔鱼大量出膜,体长为3.5-4.8Mm.

作 者:路志鸣 李孝珠 Lu Zhimin Li Xiaozhu 作者单位:新乡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新乡,453003刊 名:黄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11(3)分类号:Q959.468关键词:泥鳅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篇2

根据国内外文献对于泥鳅的研究报道, 仅见其关于生长、繁殖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养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人工繁殖方面研究目前仅限于小规模试验阶段。目前, 我国泥鳅养殖的苗种主要来自人工捕捞的野生苗, 加上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等污染, 导致泥鳅野生资源锐减, 野生苗种资源已不能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要。江苏省农科院宿迁农科所结合单位已有条件, 在进行了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初步试验后, 于2014年进行了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试验, 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1 亲鳅培育

1.1 亲鳅选择

2014年4月从天津及宿迁周边地区按照雌、雄1∶1.5的比例选购背黑肚白、体型端正、体质健壮, 黏液较多、无病无伤, 年龄在2龄以上, 天然纯正的大鳞副泥鳅亲鱼600尾, 雌鱼体重范围在90~160g, 体长20~30 cm;雄鱼体重在35~85 g, 体长15~25cm的个体 (若条件有限, 亲本体长也应在10 cm以上, 体重在25 g以上) 。

1.2 亲鳅培育

放养前10 d左右, 亲鳅培育池用生石灰150kg/667 m2进行清塘消毒, 选购的亲鳅在放养前用2%食盐水浸洗10 min左右, 雌、雄亲鳅分别放在不同的培育池中饲养。培育过程中, 以蛋白质含量在30%~35%的人工配合饲料为主, 适当配以植物性饲料, 日投饵量为亲鳅体重的4%~6%, 每天8:00、16:00各投喂1次, 上午投喂日饵量的30%, 傍晚为70%, 每隔3~5 d加注新水8 cm左右, 在亲鳅催产前15 d, 每天注入新水12 cm左右。

2 繁殖准备

亲鳅催产前, 准备好催产药物、注射器、泥鳅固定设备等催产物品以及孵化缸、孵化桶、孵化槽等孵化设备。试验共准备6个孵化缸, 在缸内安装好进水和升温设施。泥鳅催产后的产卵受精在孵化缸进行, 鱼卵的孵化在孵化桶进行。催产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方式孵化, 孵化出的泥鳅小苗在孵化槽内暂养3 d。

3 催产方法

3.1 雌、雄鉴别及成熟度的鉴定

亲鳅达到性成熟后, 雌雄区分主要区别见表1。成熟的亲鳅雌鳅腹部肥大、有弹性, 体重在100 g以上, 雄鳅轻轻挤压腹部能挤出白色精液, 体长在10cm以上。

3.2 催产日期及雌雄配比的组合

催产日期选择在2014年5月10日—24日, 共催产6个批次。第1个批次雌雄配比为1∶1, 后5个批次雌雄配比为1∶1.5。

3.3 催产的药物组合、注射剂量及方法

催产剂采用LRH-A2+HCG+DOM混合剂。催产剂量:雌鳅0.2 m L, 雄鳅减半。注射方法采用泥鳅背鳍基部注射。注射前用胶布将1 m L注射器的针头处理, 使注射针仅露出2 mm左右的针尖, 防止注射时针头扎入太深伤及泥鳅内脏。因泥鳅体表黏液较多, 为防止注射时泥鳅扭动太大会对其造成伤害, 在注射时需用纱布和筷子 (或光滑木棒) 缝制专门工具对其固定, 同时操作动作一定要快。

4 产卵、授精、孵化

产卵、授精在孵化缸进行, 水温控制在21~25℃, 效应时间控制在10~14 h。孵化在孵化槽进行, 采用反冲式流水孵化, 水温控制在21~25℃, 孵化过程中及时减少充气量, 防止鱼苗运动量过大消耗体力, 影响成活率, 并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 随时监测孵化水体的温度、溶氧等数据, 并密切观察受精卵和鱼苗孵出情况, 及时清除孵化水体中产生的污物以及敌害生物。泥鳅苗孵出3~4 d后, “腰点” (鳔) 出现, 能在水体中作水平游动, 此时可出苗销售或转入鱼种培育阶段。

5 结果

人工催产和孵化情况见表1、表2。

6 小结

6.1 催产亲鱼性腺成熟度及药物注射方法的掌握

用于人工繁育的亲鳅质量对试验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亲鱼性成熟并不等于性腺成熟, 区分雌雄及掌握性腺成熟好的亲鱼进行注射、催产并且在操作中尽量减少对鱼体的损伤是确保泥鳅苗种全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本实验结果表明, 年龄在2~3龄、体长在10~18 cm、体重雌鳅在90~160 g、雄鳅在35~85 g的亲鱼性腺成熟一般较好, 为了减少操作中对鱼体的损伤, 最好采用以下药物注射方式:首先用纯棉织大毛巾稍微除去泥鳅体表水分, 再用两根光滑木棒或者筷子缝制一个能裹住亲鳅的工具, 用连续注射器背部注射, 注射深度为0.2 cm, 注意不伤到内脏。

6.2 掌握合适的催产药物配合

催产药物的组合配比以及注射用的剂量是影响泥鳅催产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本试验表明, 泥鳅人工催产采用混合催产剂效果较好。以往的试验中, 人工繁殖催产激素一般单独使用HCG、LRH-A2和DOM, 但据查阅相关文献表明, 单用一种激素往往达不到较理想的催产效果, 本试验使用LRH-A2+HCG+DOM混合剂能起到协同互补作用, 显著提高亲鳅的催产率。

6.3 正确掌握孵化流水的温度

泥鳅的半人工繁殖方法 篇3

一、繁殖池的建造

繁殖池用于泥鳅产卵、孵化、育苗,为长方形水泥池,南北走向,地上式、半地上式均可。根据养殖规模确定繁殖池的数量,单池面积15~20米2,池深50厘米,设进水管与排水管,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每3~4米2布气头1个(以160~300瓦空气压缩机为气源)。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经过脱碱处理后才可使用。繁殖池建在塑料薄膜大棚内,有利于保温;繁殖池上设遮阳网,以调节光照强度及控制大棚内温度,防止鳅苗发生畸形。

二、繁殖用水

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采用水库水。水库水溶氧丰富,有机质含量低,有害病菌和寄生虫类少,含农药残留极低,是最佳的泥鳅人工繁殖用水。江湖水、井水、地下水、山泉水、溪水等均可用,有机质和浮游生物浓度极大的池塘水,以及被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不可用。

三、亲鳅的来源与选择

1. 亲鳅的来源与培育。亲鳅可从稻田、河沟、湖泊中捕捞,也可从集市上采购。凡是性腺发育不好的亲鳅都要进行培育,饵料以动物碎肉、动物内脏、鱼肉糜、鱼粉等为主,适量投喂米糠、麦麸及鲜嫩水草等植物性饲料。日投喂量占亲鳅体重的5%~8%,傍晚投喂量要多于上午。每3~5天冲水1次,以刺激性腺发育。每周换水1次,换水量为1/4~1/3,以改善水质。

2. 亲鳅选择。必须选择2龄以上,最好是3龄,体形端正,体质健壮,黏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雌鳅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40克以上,腹大柔软,富有弹性,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30克以上,健壮活泼,无伤病,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配比1∶2。

四、人工催产

1. 人工繁殖时间。泥鳅的自然繁殖期通常在5~8月份,最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此时水温为18~20℃,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时间一般在5月中下旬,水温稳定在20℃以上时较为理想。

2. 繁殖池准备。在人工催产前几天对水泥池进行彻底清洗消毒,消毒药物常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1.5克;或高锰酸钾,全池泼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或鳝宝杀毒先锋,全池泼洒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5毫升。水泥池消毒后用80目过滤水冲洗干净,然后再经80目筛绢过滤进水入池,以防有害生物进入,水深35~40厘米。池中放入人工鱼巢,鱼巢由洗净的杨柳树根、棕片、水葫芦根须或水草扎成小束做成,使用前要清洗消毒。用竹杆把鱼巢固定在繁殖池四角和中央,每6尾雌鳅配1个鱼巢,每巢间距30厘米。

3. 人工催产器具。注射器(1~2毫升)数支,注射针头(4号)数枚,试剂瓶1000毫升、500毫升各1个,玻璃吸管(20毫升)2支,玻璃烧杯500毫升、100毫升各1个,白瓷盆(口径20~30厘米)数个,干毛巾、纱手套数套,量筒100毫升、500毫升各1个。

4. 催产药剂及用量。地欧酮(DOM),每尾雌鳅30微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每尾雌鳅300~400国际单位(IU)或1~2毫克。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每尾雌鳅5~8微克。雄鳅剂量减半。3种药剂混合配合使用,则催产效果均优于单一使用。具体用量视亲鳅大小、催产时期早晚、水温高低而定。如水温在25~30℃,催产药物剂量可适当减少;水温在25℃以下或30℃以上,可适当加大剂量。

5. 催产剂注射液的配制。催产剂注射液要现配现用,当日配制,当日用完。进行人工催产,雌雄比为1∶2,每平方米繁殖池可放亲鳅25对,根据繁殖池面积计算亲鳅放养量,再计算当天催产液用量。如雌鳅100尾、雄鳅200尾,每尾亲鱼注射量为0.2毫升,则:DOM用量为100尾×30微克/尾+200尾×15微克/尾=6000微克,HCG用量为100尾×300IU/尾+200尾×150IU/尾=60000IU,LRH-A用量为100尾×5微克/尾+200尾×2.5微克/尾=1000微克,林格氏液用量为300尾×0.2毫升/尾=60毫升。把催产药剂加到40毫升林格氏液中,每尾雌鳅用0.2毫升,100尾雌鳅用去20毫升剂液,尚有20毫升剂液加入20毫升林格氏液稀释成40毫升,即为200尾雄鳅用量(每尾0.2毫升)。林格氏液的配制:每1升蒸馏水中,放入氯化钠7.5克、氯化钾0.2克、氯化钙0.4克。

6. 催产方法。挑选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鳅,要求雌鳅腹部圆大,轻压腹部有无色透明的卵粒流出;雄鳅精液充沛,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雌雄泥鳅催产比例根据其性腺发育情况而定,可为1∶1、1∶1.5或1∶2,均能获得很好效果。从亲鳅注射药剂到发情产卵的效应时间长短,主要由水温、泥鳅的性成熟度决定。如水温20℃时,效应时间为20小时;水温25℃时,为15小时。泥鳅产卵多从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为迎合雌鳅产卵习性,药物注射时间安排在下午或傍晚操作。泥鳅光滑不易捉住,注射时用毛巾包裹,只露出注射部位。操作者一手轻握泥鳅,另一只手握注射器在背鳍前下方任意选一侧,针头朝鱼头部方向与鱼体呈45度注入腹部2~3毫米。注射后的亲鳅放入繁殖池中,每平方米放25组,开始微充气,半夜充气可增大,雌鳅即将产卵前(天亮时)充气要微弱。及时捞出产完卵的亲鳅,以免吞食卵,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继续产卵。

五、自然孵化

孵化可在原产卵池或将鱼巢转移到已准备好的小孵化池中进行,水深控制在30~40厘米,孵化密度为每平方米2.5万~3万粒,池顶遮光,避免阳光直射。在水温20℃左右时,3~4天即可孵出鳅苗,刚孵出的泥鳅体长2.5~2.6毫米,不能自由活动,用头上的黏液腺吸附在鱼巢及池壁上,以卵黄囊为营养。孵化3天后,卵黄囊被吸完,开始游动,这时可取出鱼巢,开始小苗的开口投喂,时间为7天。开始投喂干酵母、脱脂奶粉,每天每立方米水体投喂10克或每万尾苗每天投喂0.5~1克奶粉,分2次投喂,上、下午各1次,用200目筛绢过滤后投喂。鳅苗开口投喂完成后,由于水泥池生态条件差,育成率很低,必须转移到培育网箱中进行正式的投喂饲养。有鳅苗培育经验的养殖户,也可从鳅苗繁殖场购开口苗(为孵出后3~4天的鳅苗)培育夏花鳅苗。

六、泥鳅夏花苗种的培育

1. 网箱、培育池准备。网箱一般选60目聚乙稀白色网片为材料,规格大小有6米×2.5米×1.5米、4米×2米×1.5米、3米×2米×1.5米。网箱成排放置,提前15天下水。池塘沟渠、河流、湖泊、住房前后的水凼彻底消毒后都可设置网箱,在鳅苗下池前7天左右,即催产前2~3天要培肥水质,使水体呈绿色。施肥方法:每立方米池水施入蚯蚓粪或腐熟畜禽粪便1.5千克。培育池水深开始保持为30厘米左右,随着鳅苗的增长逐步提高水位。

2. 夏花苗的培育。转入网箱培育的鳅苗体长为0.7~1厘米,放养密度为3000尾/米2。根据投喂的飼料,夏花培育可分为蛋黄、豆浆培育期,肉浆投喂期以及配合饲料的驯喂期。经过30天的精心培育即可获得体长3~4厘米夏花鳅种,此时出售给养殖户饲养,成活率一般在75%左右。

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篇4

斑点叉尾(鱼回)人工繁殖技术总结

斑点叉尾(鱼回)俗称沟鲶、河鲶、美洲鲶,原产于美洲,1984年湖北省率先从美国引种,经20多年的试验、推广、养殖,今已成为我同淡水鱼类引种、养殖和加工出口最成功的品种之一.

作 者:王爱凤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瓯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建瓯,353100刊 名:水产养殖英文刊名:JOURNAL OF AQUACULTURE年,卷(期):200930(2)分类号:S9关键词: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 篇5

1 池塘条件

泥鳅的繁殖及苗种培育在襄城县的园生态水产养殖公司池塘中进行。孵化池位于室内, 面积20的池子2个;鱼苗培育池位于室外, 面积2000㎡的土池塘3个, 池深1.2m, 池底平整, 呈长方形, 避风向阳, 池内四周用40目纱窗围拦, 高出水面40cm, 池边设有进排水道。

2 人工繁殖

2.1 亲鳅的选择及雌雄鉴别

亲鱼来源于自然捕捞的野生泥鳅。泥鳅一般二龄成熟, 作为亲鱼最好选择三龄以上, 体质健壮, 无病无伤的大个体。雌鱼体长15cm以上, 体重30g以上, 要求腹部膨大饱满, 柔软而有弹性, 能看到卵巢的轮廓;雄鱼体长10cm以上, 体重在15g以上, 要求活泼健康, 游动迅速精液贮量多。由于产过卵的雌鳅, 其身体腹面两侧都毫无例外地各留下一道近圆形的白斑状伤痕, 因此选择亲鱼时要注意把腹部侧上方有白色斑块的产过卵的雌鱼剔除出去。

泥鳅的雌雄鉴别主要依据形态上的差异。当泥鳅的体长达到6cm左右时, 可准确地依据胸鳍来鉴别。雌鱼胸鳍宽而短, 末端圆平;雄鱼胸鳍窄而长, 末端尖而上翘。成熟的雄鱼胸鳍第二鳍条长于第三鳍条, 第二鳍条的背侧基部有薄的骨质地板, 胸鳍鳍条上出现追星。成熟的雌鱼胸鳍第二鳍条和第三鳍条基本相等, 无骨质薄片和追星。此外, 生殖季节的性成熟雄鱼, 其腹部较为平坦, 不肥大, 挤压时有乳白色精液从生殖孔中流出;性成熟的雌鱼, 其腹部膨大突出, 生殖孔大而整齐, 游动较为缓慢。

亲鳅雌雄比例为1∶1.5~1∶2。

2.2 人工催产及药物剂量

催产药物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一次性注射, 采用1ml注射器4号针头, 针头与鱼体成30~45°倾斜, 注射0.2~0.3cm, 以防剌伤内脏。先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溶化于蒸馏水中, 每尾雌鱼300国际单位0.2ml, 雄鱼减半。注射后的亲鱼放入产卵池的网箱中, 等待其自然交配产卵。

2.3 产卵与孵化

产卵设施。人工催产以前, 首先对孵化池、网具、催产用工具进行消毒。孵化池中的水应是凉晒1~2d的井水, 为防止敌害生物, 可用80目的筛网把孵化用水进行过滤。在孵化池中设置双层网箱, 外层网箱采用80目的筛绢制成, 内层网箱为纱窗网, 网眼较大, 便于产后卵粒落入外层网箱中, 内外层网箱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 网箱要尽量展平, 以便产后卵粒均匀散布, 防止卵粒堆积, 影响孵化率。为避免亲鱼产后吞食鱼卵, 应在其产后及时捞出亲鱼, 受精卵在网箱中自然孵化。

产卵。雌、雄泥鳅在未发情之前, 静卧产卵池或网箱底部, 少数上下窜动。接近发情时, 雌、雄泥鳅以身体互相磨擦、呼吸急促, 表现为鳃部迅速开合, 雌鳅逐渐游到水面, 雄鳅跟上追逐, 便引发几组追逐起来。如此反复几次追逐, 发情渐达高潮。当临近产卵时, 雄鳅会卷住雌鳅躯体, 雌鳅产卵、雄鳅排精。这时雄鳅结束了这次卷曲动作, 雌、雄泥鳅暂分别潜入水底。稍停后, 再次开始追逐, 雄鳅再次卷住雌鳅, 雌鳅再次产卵、雄鳅再次排精。这种动作要反复进行10~12次, 体型大的次数可能会更多。由于雌、雄泥鳅成熟度个体差异以及催产剂效应作用的快慢不同, 同一批亲泥鳅的这种卷体排卵动作之间的间隔有长有短。每尾雌泥鳅一个产卵期共可产卵3000~5000粒。

孵化。受精卵粘附在网箱上, 采用静水或微流水孵化, 用空气压缩机及时增氧, 保持水质清新, 含氧量高, 防止孵化用水急剧波动, 以免受精卵脱落, 影响孵化率。我们三年来的实践经验, 泥鳅的效应时间、产卵率和孵化率受水温的影响很大, 通常孵化水温为15~30℃, 水温低, 效应时间长, 孵化率低;水温高, 效应时间短, 孵化率高。其中以25℃为最适孵化水温, 孵化率可高达98%。水温25℃时, 亲鱼在注射过激素5个小时后即可发情产卵。孵化时间的长短也因水温而异, 水温在15℃时, 4d时间才可出苗;水温25℃时, 2d之内即可出苗。鱼苗刚孵化出时, 全长3.7㎜左右, 吻端具粘着器官, 使鱼身体悬挂在网箱或其它外物上。卵黄囊前端有粗大的血管系, 在水中起气体交换作用, 刚孵化出的鱼苗在水中不能活动, 以卵黄囊为营养, 大约经过2~3d时间, 卵黄囊全部消失, 鱼苗靠外源性营养, 此时可将鱼苗移入鱼苗池进行培育。

3 苗种培育

苗种池使用前10d, 用生石灰彻底消毒, 然后注入井水, 水深20~30㎝, 施放基肥, 培肥水质。待水色变绿变浓, 透明度在15~20㎝时, 放入泥鳅苗进行培育, 每亩放养量在800~1000尾/㎡, 此时有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 鱼苗生长迅速。鱼苗入池后, 每天用蛋黄及豆浆投喂, 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 每天投喂4~6次, 经过7~10d的培育, 鱼苗体长达到1㎝左右时即可进入鱼种期的培育, 此时天然饵料生物当数红虫最为适口, 大量投喂红虫, 鱼种生长速度极快。也可投喂粉末状配合饲料, 每天2~3次, 根据水温和天气情况, 适当调整投饵量。大约经过10~20d的培育后, 鱼体长达到3㎝, 已有钻泥的习性, 即可进入成鱼养殖阶段。因夏季池塘水位较浅, 水温高, 要密切注意水质变化, 及时加注新水, 提高苗种成活率。

4 讨论

1) 孵化期间, 为防止水质恶化, 胚胎发育缺氧死亡, 应定期向池中加注新水, 及时开动增氧泵, 保持池水水质清新, 溶氧充足。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 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死卵, 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2) 泥鳅具有偏食和夜间觅食习性, 必须进行人工驯化, 改变其原有习性, 直至能在白天摄食并能摄食配 (下转第113页) 合饲料。

3) 在鱼苗培育阶段, 由于水花下塘时间与培育出天然适口的饵料生物的最佳时机难以掌握, 我们尝试用清水下塘进行培育, 完全投喂豆浆蛋黄, 其效果也较为理想。

4) 在苗种培育阶段, 最常见的有气泡病, 此时应及时加注新水或换水, 防止气泡病的发展。常见的敌害生物是蜻蜓幼虫, 每只幼虫每天可造成数十尾泥鳅苗伤亡, 因此要采取措施防范, 如拉网把蜻蜓幼虫拉出, 或用纱窗罩住鱼苗池, 防止蜻蜓产卵于水中, 以减少蜻蜓幼虫的危害。

5) 由于泥鳅产卵的效应时间、产卵率、孵化率受水温的影响很大, 水温低, 效应时间长, 产卵率和孵化率低;水温高, 效应时间短, 产卵率和孵化率也高, 因此在人工催产时要根据气温、水温情况, 适时安排催产。

6) 鱼苗培育阶段, 泥鳅苗在营肠呼吸之前, 完全靠水中的溶氧进行呼吸, 因此要注意及时增氧, 防止水中溶氧不足, 造成浮头与死亡。

泥鳅的人工繁殖法 篇6

【关键词】泥鳅;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泥锹养殖所用的苗种,一靠天然采捕,二靠人工繁殖。由于近年来天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现在养殖上多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来获取嫩苗。

1.雌雄鉴别及亲鱼的选择

性成熟的雌泥鳅多大于雄泥鳅,其胸鳍短小,末端较圆,第二鳍条与第三鳍条长度基本相等且基部无骨质薄片,腹部膨大,背鳍下方体侧无纵向隆起,产过卵的雌泥鳅腹鳍上方体仍有一白色圆斑。性成熟的雄泥鳅胸鳍较大,末端尖且翘起,第二鳍条比第三鳍条长且基部有骨质薄片,雄泥鳅背鳍下方体侧有纵向隆起,腹部不是很膨大。

泥鳅的亲鱼一般选用2-3龄的。雌鱼体长要求在15cm以上,体重应达12-13g;雄鱼体长要求在10cm以上。如有3龄以上,体长达20cm,重40-50g的雌鱼更好。亲鱼的采集多在4-5月份,此时正是泥鳅的生殖季节。采集到泥鳅后,应按1:3的比例选择腹部膨大饱满、卵巢轮廓明显的雌鱼和轻压腹部即有锰液流出的雄鱼。选留时应特别注意剔除腹部空瘪、已经产过卵的雌鱼。选择出的亲本应尽快使用,因为长时间的蓄养合影响其体质,并使其产卵率和受精率降低。

2.人工催产

无论采用自然产卵繁殖方式或人工授精繁殖方式来生产泥鳅苗,都可注射催情剂催产,从而提高产卵率,并使所产的卵集中一致。人工催产的时间大多选在5-6月份,当水温稳定在20-25℃时。催情剂可用鲤鱼脑垂体或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每尾雌泥鳅可注射0.5-1个鲤鱼脑垂体或者100-150国际单位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雄泥鳅的剂量为雌泥鳅的一半。注射时先将催情剂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成0.1毫升的药液,然后在鱼的背部中线侧肌肉处或腹部中线侧,胸腹结之间用4号针头进行注射。背部注射时针头与鱼体成45°角,由后向前入针约2mm;腹部注射时针头与鱼体成30°角,由后向前入针1毫米。由于泥鳅活泼好动,不易握住,注射时最好用纱布将其裹住。

注射过催情剂后,如欲采用自然产卵繁殖方式的、可将泥锹按1:2或1:3的雌雄比例放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再在缸、池中放入棕片、水草等做成的鱼巢供其产卵。雌泥鳅产卵有先后,为了避免亲鱼吞食卵粒,应及时将粘附着卵粒的鱼巢取出,放入新的鱼巢。如果产卵池要兼作孵化池,必须及时将产完卵后的亲鱼全部捕出,移至其他池中。如欲采用人工授精繁殖方式的,可将泥鳅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产卵池或产卵箱内,也可分别静养在水缸或网箱内。

泥鳅从注射催情剂到发情产卵的效应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20℃时,约19.5个小时;水温24℃时,约12个小时。临近效应时间时,雌雄泥鳅追逐激烈,呼吸急促并从肛门排出气泡,说明发情高潮来临。此时可将其捕起,用纱布包裹住泥鳅体,只留出生殖孔部位。先挤压雌泥鳅腹部,如发现有金黄色卵粒呈游离状流出,即可进行人工授精。具体做法是将卵挤入盛有清水的瓷盆内,同时轻压雄鱼腹部将精子挤于卵上,也可先剖腹取出雄鱼的精巢,剪碎研磨后加入生理盐水制成精子液射在卵上。然后用羽毛轻轻搅拌,使精卵混合均匀,接着便可把受精卵均匀撤在事先准备好的水中鱼巢上,待卵附着稳固后,将鱼巢移入孵化池孵化。

3.孵化管理

泥锹卵可在室外池中孵化,也可在孵化缸、孵化环道内孵化。采用室外池中孵化事先应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孵化过程中要细心管理,泥鳅卵的动性不强,易从鱼巢上脱落,移动时应加倍小心。遇到大风降温天气,应将鱼巢下沉到一定的深度。孵化过程中如发现鱼卵上有浮泥,可轻轻晃动鱼巢将其抖落。

采用孵化缸孵化,每l0升水放入500粒受精卵,孵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侵入。孵化水温以20-28℃为宜,流速以能翻动离巢卵粒为宜。出膜时流速可稍稍加大,至泥鳅苗平游时再调小流量以免其夭折。

泥鳅卵的孵化时间因水温而异。当水温为20-25℃时,需52个小时;24-25℃时,需40个小时;28-29℃时.需30个小时。同时其孵化率与水温也有较大关系,20℃时的孵化率为94%,25℃时的孵化率为98%,而15℃时的孵化率只有80%。

刚出膜的泥鳅苗全长为3-37mm,呈透明“豆点状”,此时泥鳅苗依靠卵黄营养为生。泥鳅苗孵出3天后,全长可达5.3mm,卵黄囊已消失,胸鳍也已显著扩大,螟点也出现,能够自由游泳并开始主动摄食,此时便可进行苗种的培育工作了。

4.苗种培育

4.1培育池的准备

为了便于管理,培育池面积以50㎡为宜,水深70cm左右,水温应控制在20-30℃,池水以黄绿色为好,培育初期水中溶氧必须充足。如果是水泥池,要在池底铺一层30厘米厚的泥土,以利水体的物质循环和底栖生物的生长繁殖,新建的水泥池要用清水反复冲洗,以防水泥中碱性物质伤害嫩苗,放泥鳅苗前要用漂白粉消毒。如果是利用土池培育泥鳅苗,则必须将池埂、池底锤订坚实,以防渗漏逃苗。另外,进出水口也要安装好拦鱼设备,嫩苗放养前半个月,要先晒塘1-2天,再用生石灰清塘。7天后注水,注水时要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池内。在池中可按每平方米100克左右的量施入人畜粪,以培养轮虫、水蚤等浮游动物供泥鳅苗下池后摄食。为了维持水质肥度,用量为每平方米50-100克。

4.2纸苗培育

将孵出3天后的树苗按每平方米800-l000尾的量放入培育池,水肥或有微流水的池中可适当多放些。注意卵苗也有大吃小的现象,所以放入池中的必须是同批孵化的嫩苗。刚开始时,每天投喂两次熟蛋黄,量以每10万尾泥鳅苗喂1个蛋黄为宜,连喂3天后,可投喂奶粉、豆浆、鱼粉等精饵料,投喂量为嫩苗总体重的2%-5%,每天投喂3-4次,一般经过十多天的培育,泥鳅苗便可长至1cm左右。

4.3纯种培育

1cm以上的卵苗除了吃浮游动物外,还吃少量植物性饵料,尤其喜食微生物,所以此时宜采用肥水培育的方法,可用麻袋等装上有机肥,浸入池中追肥。另外,还要配合投喂鱼粉、鱼浆、动物内脏、蚕蛹等动物性饵料和麦鼓、米糠、谷物、蔬菜等植物性饵料。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一般为总体重的5%-10%。泥鳅饲料切忌撒投,而应投放在离池底3-5cm的食台上,这样易于以后集中起捕。经过1个月左右的培育,嫩苗可长至3-4cm,体重达0.4-0.5克,即可进行成群饲养。

5.结论

(1)孵化期间,为防止水质恶化,胚胎发育缺氧死亡,应定期向池中加注新水,及时开动增氧泵,保持池水水质清新,溶氧充足。当受精卵全部破膜后,应迅速及时捞出卵膜及死卵,以免腐败造成水质恶化。

(2)泥鳅具有偏食和夜间觅食习性,必须进行人工驯化,改变其原有习性,直至能在白天摄食并能摄食配合饲料。

(3)在育苗培育阶段,由于水花下塘时间与培育出天然适口的饵料生物的最佳时机难以掌握,我们尝试用清水下塘进行培育,完全投喂豆浆、蛋黄,其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何杰,郭桐,刘汉勤.泥鳅秋季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5(02).

[2]戴海平.泥鳅的人工繁育试验[J].水产科技情报,2004(03).

上一篇:2024年度中文系学生党支部党建党风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机器人制作的总结范文